初中化学单元测试为什么是以单元、课题来编辑教材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辅导 |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辅导 |
单元练习: |
月考、期中、期末试卷: |
各科知识点 |
初中英语: |
中学生必看书目:
您当前所在位置:
第六单元课题2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教案
【教学设计思路】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不再注重教师的满堂灌;而是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引导,引导学生进行建构自主学习。在教材中&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的课题中,首先给出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原理,然后采用活动与探究的方式来研究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
由于二氧化碳的性质是下一课题的内容,加上同学们在平时对二氧化碳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同学课前预习和查阅资料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相关的内容都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通过身边二氧化碳的作用及身边物质中二氧化碳的获取引入,激发同学们对本课时研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兴趣,探究制取二氧化碳应考虑的因素及那些性质决定其制取的装置和收集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总结和归纳得出反应物及生成物的性质和反应条件决定其制取的方法。
通过对产生二氧化碳的化学反应的回忆,让同学大胆猜想和假设适合制取二氧化碳的Na2CO3 + 2HCl=2NaCl+ H2O + CO2&;CaCO3 + 2HCl=CaCl2 + H2O + CO2&;
CaCO3 + H2SO4=CaCl2 + H2O + CO2&三个反应,根据反应,分别提供三组成员各三支试管、碳酸钠粉末、块状石灰石以及稀硫酸和稀盐酸;让三组成员自主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通过小组记录和观察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以及讨论选择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最佳药品。
根据选择的最佳药品,小组讨论与交流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结合实验室提供的仪器,小组自主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制取装置;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讨论及检验、验满的回忆。进行二氧化碳的制取,验满和检验的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发散的思维能力以及团结合作的能力,以及通过填写表格记录实验中的现象,清晰明了,形成规范化的知识网络和信息。
根据课堂的拓展练习:二氧化碳的随时进行与停止,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形成新课改理念下的教学课堂模式。
课后的家庭小实验制取一瓶二氧化碳,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不受仪器和药品的限制,自主探究二氧化碳的制取。让学生发现身边的化学,利用身边的化学并去探索生活中的化学奥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料,了解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
(2)探究并设计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并利用设计的装置制取二氧化碳。
(3)学会二氧化碳的检验、验满的方法和操作。2011-2012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第六单元课题1金刚石、石墨和C60(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练一练怎么做_百度作业帮
初三化学上册第五单元课题3的练一练怎么做
原题是这个么: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写岀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计算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的质量是多少?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是多少?设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YH2 + Cl2 ==点燃== 2HCl2 71 73100g X Y2/71=100g/X X=3550g ; 2/71=100g/Y Y=3650g答: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的质量为3550g,生成氯化氢气体的质量为3650g
什么题啊?我没带课本回来,不好意思
设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的质量为x,生成氯化氢的质量为y,则
H2 + Cl2 = 2HCl
y2:100g = 71:x = 73:y
解得:x = 3550 y =3650g答:燃烧100g氢气需要氯气的质量为355...2011-2012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第五单元课题1、2质量守恒定律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学年九年级人教版初中化学同步练习第五单元课题1、2质量守恒定律和如何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可编辑)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初中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分析_初中第八单元_课程教材_中学化学_青铜峡教育信息网
发表日期:日
作者:柴少清
编辑:wxy5189
有1973位读者读过此文 【字体:
初中化学《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分析
青铜峡二中&&& 柴少清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课题分析
青铜峡二中&&& 柴少清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B.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与酸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置换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3.评价方式: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1.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然后带着“铁和铝的活泼性怎样?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的问题阅读,讨论得出几种金属的活泼顺序为:Mg&Al&Fe&Au
2.学习金属与酸反应时,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导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是一种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问题: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学生亲自动手做 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3.在学习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通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学生可推测金属可能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验证猜想,在这几个实验中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做出的铜树有黑色的物质,光亮的红色不明显,不及书上的图漂亮,为了做出与书上一样漂亮的铜树,可将硫酸铜溶液改为氯化铜溶液(以饱和氯化铜溶液与水按1:1稀释为宜)通过上述实验,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物质美、现象美、直观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教师讲述: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根据这些活动性,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总结置换反应的特征,并回顾对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6.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鉴别这枚金戒指的真假吗?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练习1是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练习2、3都是利用本课的基础知识,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活用的例子
1.判断下列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1) Fe+CuSO4=Cu+FeSO4
(2) 2Mg+O2 2MgO
(3) CH4+2O2 CO2+2H2O
(4) H2O2 H2O+O2↑
2.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近5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营养不均衡,患缺铁性贫血,其主要表现为:偏食、智力降低,对周围事物反应差,易怒不安等。同时往往记忆力差,听课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会更好。 思考:为什么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据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3.我国西部某省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时产生蓝色的胆矾。当地居民用铁锅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变成了“铜锅”。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吗?(胆矾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O,其溶于水形成CuSO4溶液)
课题3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课题分析
本课题涉及面很广,包括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铁的冶炼、有关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金属的腐蚀和防护,以及金属资源的保护等,既有知识、技能方面的内容,又有环境意识和资源意识等情感领域的内容。
本课题由常见金属矿物的照片以及资料“金属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表引入,简单介绍了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人类对地球上金属矿物资源的利用主要是用来冶炼金属,而其中冶炼量最大的是铁。因此,教材很自然地转入到对铁的冶炼的讨论。
第一部分“铁的冶炼”是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教材除简要地介绍了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外,主要是通过实验,说明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化学反应原理,并结合炼铁的实际情况,以例题的方式介绍了化学方程式计算中有关杂质问题的计算。这样,把化学原理、计算和生产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学习活动成为有机的整体,有利于学&&&& 生主动参与学习。
第二部分“金属资源的保护”,重点是有关铁的锈蚀以及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该活动与探究内容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并实施、讨论、得出结论、对结论进行应用等多个步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大的价值。关于金属资源的保护,教材中首先以图示的方法给出了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形象地说明了金属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教材中简要地介绍了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合理开采矿物等保护金属资源的措施。
教学建议如下:
1.关于地球上及我国的金属资源情况的教学,可以结合地理课的有关内容,利用矿物标本或实物照片、图表等进行教学。应鼓励学生主动查找有关资料,并在课内外进行交流。我国冶炼铁的历史及解放前后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等内容的教学,也可以采用相似的教学方法。
2.做好【实验8-3】,并将它与炼铁生产的主要化学反应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认识化学原理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
3.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杂质问题计算是一类在实际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计算,应使学生了解它的价值,主动参与学习。讨论这一类计算题的解法时,关键是归纳出解题思路:即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都是纯物质的计算,要把含杂质物质的质量换算成纯物质的质量。可以视情况进行课堂练习,当堂讨论和评析一些错误的解法以及出现错误的原因,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4.精心策划和组织好有关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活动与探究”内容。教材中的图823提示了铁钉锈蚀条件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在一个星期前就应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探讨该实验的设计方案,并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设计出多种方案,允许多种方案同时试验,以小组或个人等多种方式活动,同时要认真做好观察记录。在实验的基础上,可以由各小组或个人展示他们的实验情况,并汇报探究的结果。讨论是在各组或个人已有初步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对这些结论的辨析、归纳是很重要的。从反应物的角度分析,铁钉锈蚀的条件需有水蒸气和氧气等。教材中给了思考金属腐蚀条件的思路:要有能够发生反应的物质,反应物要能互相接触,生成物不会对反应起阻碍作用,等等。同时给出了防止金属腐蚀的思路:如果破坏金属腐蚀的条件,使它们不再具备腐蚀的基础,就能防止金属腐蚀。利用这些思路组织好讨论,由学生自己提出铁制品的防锈建议,并将它应用于自行车构件防锈措施等实例上。
5.关于金属资源保护的教学,可以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将教材中的一些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图制成投影片或计算机软件等,并配合其他资料,使学生强烈感受矿物资源是有限的,以及保护金属资源的重要性。废旧金属的回收利用是每个学生都随手可做的事情,可结合本课题末的“调查与研究”,使学生了解废旧金属回收的意义,并积极主动地去做。
6.可以按照教材中所给的思路,采用讨论、填表和填空等方式进行本单元小结。也可以结合实例分析,通过对知识的综合应用来进行本单元小结。
相关专题:
相关信息:&没有相关信息相关评论:
&没有相关评论
第二幼儿园
青铜峡市教学研究室 维护:周永新&
E-mail: 电话:
位访问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