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了还有意识吗思想吗?

死亡和可怕,可怕之处不是肉体的毁灭而是思想的灭亡.人死后还会有思想吗?思想能永存吗?死亡确实可怕.连人类灭亡,地球毁灭,太阳熄灭,宇宙消失都不会知道了,当宇宙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会_百度作业帮
死亡和可怕,可怕之处不是肉体的毁灭而是思想的灭亡.人死后还会有思想吗?思想能永存吗?死亡确实可怕.连人类灭亡,地球毁灭,太阳熄灭,宇宙消失都不会知道了,当宇宙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会
死亡和可怕,可怕之处不是肉体的毁灭而是思想的灭亡.人死后还会有思想吗?思想能永存吗?死亡确实可怕.连人类灭亡,地球毁灭,太阳熄灭,宇宙消失都不会知道了,当宇宙都没有了的时候,我们会是啥样?如果我们以任何形式等到那一天,我们会在最后一刻想些什么,干些什么.难道这是人类思想的极限?
一个人的死亡固然可怕,但全体的死亡更加可怕.你死了,你的父母、亲人来为你送终,但是如果宇宙灭亡了,又有谁来为宇宙送终?死亡是人的有限性的体现.人被称为终有一死者.正因如此,我们要活出生命的意义来.反之,如果人能无限的活着,永远活着,那就没有紧迫感.自私的表现~哪个男人不想有个跟着自己姓的~死了之后还有人祭拜!!女人嫁了还有什么?
楼主正文显示宽度
跟帖显示为
本帖只代表的个人观点,不代表人民网观点。 如将本文用于其他媒体出版, 请与联系。举报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微信扫一扫分享本帖到朋友圈
图文编辑模式
14:06:05&)
( 10:10:43)
( 08:42:36)
( 20:49:58)
82字(22/0)
( 20:13:23)
24字(12/0)
( 18:59:01)
25字(10/0)
( 18:44:11)
42字(12/0)
( 16:45:34)
108字(14/0)
( 16:28:15)
88字(17/0)
( 14:07:39)
20字(12/0)
( 13:00:26)
42字(12/0)
( 11:33:56)
66字(13/0)
( 10:15:46)
44字(16/0)
( 09:56:21)
37字(17/0)
( 09:40:31)
21字(20/0)
( 09:03:46)
( 08:59:17)
13字(16/0)
( 08:38:55)
( 03:36:22)
( 23:51:10)
( 23:29:53)
24字(17/0)
( 23:19:12)
( 22:40:38)
( 22:34:18)
143字(13/0)
( 22:33:10)
20字(11/0)
( 22:32:50)
23字(10/0)
( 22:18:29)
( 22:15:23)
18字(14/0)
( 22:13:10)
( 22:11:50)
42字(15/0)
( 22:11:41)
( 22:11:20)
( 22:11:15)
( 22:09:42)
( 22:09:33)
( 22:02:36)
( 22:02:02)
12字(35/0)
( 21:51:37)
26字(19/0)
( 21:50:44)
( 21:48:17)
12字(18/0)
( 21:48:09)
( 21:41:11)
( 21:37:21)
( 21:31:19)
18字(10/0)
( 21:23:54)
52字(10/0)
( 21:23:50)
( 21:21:09)
( 21:20:37)
90字(17/0)
( 21:20:31)
( 21:16:10)
43字(17/0)
( 21:13:42)
( 21:13:29)
18字(12/0)
( 21:11:47)
( 21:10:53)
( 21:10:04)
( 21:08:53)
( 21:07:59)
29字(12/0)
( 21:04:23)
( 21:03:44)
16字(11/0)
( 21:03:09)
( 21:02:01)
31字(14/0)
( 21:01:53)
( 20:59:56)
27字(22/0)
( 20:59:56)
( 20:59:01)
( 20:58:30)
( 20:58:04)
( 20:55:52)
( 20:55:31)
( 20:55:08)
( 20:53:22)
84字(17/0)
( 20:48:47)
10字(10/0)
( 20:46:59)
( 20:43:44)
( 20:43:28)
( 20:40:39)
45字(29/0)
( 20:39:29)
84字(14/0)
( 20:39:14)
( 20:36:42)
( 20:35:12)
( 20:34:43)
79字(22/0)
( 20:32:23)
( 20:29:43)
( 20:26:33)
23字(13/0)
( 20:25:44)
( 20:25:18)
38字(25/0)
( 20:17:46)
10字(15/0)
( 20:14:33)
19字(11/0)
( 20:12:02)
( 20:11:35)
27字(11/0)
( 20:11:21)
46字(41/0)
( 20:08:29)
( 20:07:49)
40字(16/0)
( 20:07:16)
57字(31/0)
( 20:03:29)
75字(15/0)
( 20:02:52)
10字(10/0)
( 20:01:59)
41字(45/0)
( 19:58:06)
( 19:55:55)
( 19:51:16)
41字(12/0)
请登录后继续操作....
强国社区-人民网思想:人终有一死
作者:薛巍来源:三联生活周刊
“我甚至不确定快要死了是什么意思。过去几十年间,医学使得过去几百年间关于死亡的体验、传统和词语变得过时了,它为人类制造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死?”
死法的选择
阿图&葛文德是今年BBC&里思讲座&的主讲人,他的新书《人终有一死:医学和临终前重要的事》被《经济学人》杂志评为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他在书中讲述了他的多位病人临终前的最后几个小时是如何度过的:身体连着机器、在荧光灯下被陌生人围着。葛文德认为,绝症患者一直住在医院里靠药物和机器维持着生命,最终死在医院里,不如不借助外力维持生命,而是保持一定的自主生活、享受生活的能力,住在家中或临终关怀医院,当身体衰竭时就接受自己的命运。他引用了各种哲学、心理学和医学研究来支持他的这一观点。
阿图&葛文德和他的新作《人终有一死:医学和临终前重要的事》
他在书中写道:&以前,垂死是一个很突然的过程,我们没必要思考它。有些疾病会拖得很久,比如肺结核,但是没有现代医学的早期诊断及其治疗,从确定一个人患上绝症到死亡一般只隔数日或数周。想想现代以前那些美国总统是怎么去世的。华盛顿日咽喉感染,第二天晚上就去世了。约翰&亚当斯、安德鲁&约翰逊都在中风后两天内就去世了。人们对致死性疾病的经历就如同他们经历恶劣的天气&&那是一种毫无警示的突然袭击。
&如今大部分人都是在跟疾病斗争很久之后,死亡才会降临。死亡是确定的,但日期不确定。所有人都在跟这种不确定性作斗争:什么时候如何接受失败。人们也几乎不会留下什么遗言了。技术能够在我们失去意识之后仍维持我们的器官的运行。&有一次一位60来岁的女病人肠道堵塞引发了心脏病,导致她陷入休克和肾衰竭。她的妹妹问她姐姐是不是快要死了。葛文德说他不知该如何回答这一问题。&我甚至不确定快要死了是什么意思。过去几十年间,医学使得过去几百年间关于死亡的体验、传统和词语变得过时了,它为人类制造了一个新的难题:如何死?&
一种很简单的观点认为,医学的任务就是抗击死亡和疾病,这当然是它最基本的任务。死亡是敌人。但是这个敌人比我们更强大。最终它会赢。在一场你打不赢的战争中,你不想要一个会战斗到两败俱伤的将军,你想要一位在胜利无望时投降的将军,他知道如果战斗到底会造成巨大的损坏。
葛文德说,他也曾经以为临终关怀会加速病人的死亡,因为病人放弃了医院的治疗,并服用大剂量的镇静剂以止痛。但多项研究发现并非如此。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跟踪了4493位患有绝症的病人,结果发现,对于乳腺癌、前列腺癌、肠癌患者,住在医院跟住在临终关怀医院幸存期一样长。&奇怪的是,住在临终关怀医院还会延长一些病人的存活期。患有胰腺癌的病人平均延长了三周,肺癌病人延长了六周,心力衰竭的病人延长了三个月。其中的教训很有禅意:只有当你不努力活得更久的时候,你才能活得更久。&
自主性与忠诚
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平均寿命从30岁提高到了目前的80多岁。&遗传对寿命的影响很小。德国马克斯&普朗克人口统计研究所的詹姆士&沃佩尔发现,人的寿命只有3%取决于父母的寿命,相比之下,人的身高90%取决于父母的身高。即使是双胞胎的寿命差异也很大,一般相差15年以上。&
但人终有一死。芝加哥大学的加夫里洛夫说,人类的死亡跟所有复杂系统的毁坏类似,是随机而缓慢的。工程师们早已发现,简单的设备不会衰老。它们的运行很稳定,直到关键的部件毁坏。比如一个发条玩具,直到齿轮锈蚀或者弹簧断裂,才会停止工作。但发电厂之类的复杂系统即使几千个关键的、脆弱的部件毁坏也要能够运行。因此,工程师们为这些机器设计了多重冗余:有备用系统,以及备用系统的备用系统。备用系统也许不像一线部件那样高效,但可以使机器在受到损害后仍能继续运行。比如我们人类有多余的肾、多余的肺、多余的性腺和许多多余的牙齿。我们的细胞有许多DNA修复系统。但是,当一个复杂系统中的缺陷越来越多,到了一定的时候,再多一个缺陷就会危及整体,发电厂、汽车和大型组织都是如此。
1908年,美国哈佛大学哲学家乔西亚&罗伊斯(Josiah Royce)写了一本书,叫《忠诚的哲学》。他想搞清楚为什么单单活着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还需要什么才能感觉生命是值得过的。他认为,答案是我们都追求一种超出我们自身的事业。在他看来这是人类的内在需求。这种事业可以大到家庭、国家、原则,也可以很小,如盖房子、照料宠物。重要的是,赋予这个事业价值,觉得值得为它做出牺牲,这会赋予我们的生命以意义。他把献身于自己以外的事业称为忠诚。它是个人主义的对立面,忠诚可能不一定带来快乐,甚至会很痛苦,但我们都需要献身于某种事业,生命才能永恒。没有忠诚,就只是让欲望来引导我们,而欲望是转瞬即逝、变幻莫测、贪得无厌的。它们只会带来折磨。&从本质上说,人类是各种天性的汇集之所。我们每一刻都是冲动的集成。从里面看不到光明。让我们试着往外看。&
葛文德认为,如今许多绝症患者不愿意离开医院,是因为他们不喜欢住在临终关怀机构,在那里,医护人员只注重保证他们的安全,他们的活动缺少自主性,然而人在衰老和患病时也需要自主性。&存在着不同的自主观念。一种认为自主就是自由行动,完全独立地生活,不受强迫和限制。但这种自主观念是一种幻想。某一天因为疾病或衰老,我们总是会需要帮助。我们的生活本质上是相互依赖,并受制于超出我们控制的力量和环境。你拥有的自由的数量不是衡量你人生价值的标准。&哲学家罗纳德&德沃金认识到,自主还有一种更加有说服力的意义。1986年他在一篇论文中说:&自主的价值在于它创造的责任体系:自主使我们每个人根据某种融贯的、特别的个性、信念和兴趣,决定他自己的人生。它让我们引导自己的生活,而不是被生活引导。&
各个国家的医疗会跟它们的经济同步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在第一个阶段,当一个国家极端贫困时,大部分人都死于家中,因为人们得不到专业的诊治。在第二阶段,当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了,人们有了更高的收入,更多的资源使得更多人能够得到诊治,人们生病时会去医院,最后死在那里。在第三阶段,当一个国家的收入达到最高水平时,人们开始关心他们的生活质量,哪怕生病时也是如此,死在家中的人又开始增多。
在葛文德看来,在亲人的包围下离开人世才是人道的。1943年马斯洛提出了人类需求理论: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需求、对安全的需求,然后是成长的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但需求的优先顺序是会变的,有时人们愿意牺牲安全。人年轻时追求成长和自我实现,寻找新的体验、结识更多人、在世界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但到了后半生,大部分人会更关注亲人和熟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劳拉&卡斯滕森提出了社会情绪选择理论:当人们发现自己来日无多时,看待人生的视角就变了,就会更关注跟自己最亲密的人。
更多详细内容请关注本期杂志: |
版权声明:凡注明“三联生活周刊”、“爱乐”或“原创”来源之作品(文字、图片、音频、视频),未经三联生活周刊或爱乐杂志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转载 、链接、转贴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刊、本网书面授权的,在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三联生活周刊”或“来源:爱乐”。违反上述声明的,本刊、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一个很恐怖的问题?
1 人就是dna的奴隶,你只不过是一个还算精致并且会自我维修的生存机器,死了就是你的能量代谢终止了,不过dna不终止,会在你的孩子中延续,如果你没有孩子,那么这个基因传播的任务就落在你兄弟姐妹的身上。
死了就是你的物质进入了世界的物质循环,而基因的排序,通过孩子传承了下来。
2 置于是不是会消失,这个没有人能知道,因为没有一个死人能告诉你,而活人说的你也不信,没根据。
3 是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同上。
5 就目前而言,我希望有,但是一直没遇见,如果你碰到了,让他到爱问来找我,我还有问题问鬼。可能不止我一个有问题要问。放心,我还是有点钱的,而且我没有让鬼推磨的嗜好。
6 你希望,也无可厚非,人活着总是要有点希望的。
只答百分题的猎鹰
雁过拔毛。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这要用严谨的科学逻辑证明 现在还无法实现吧。
只是各方面都做了推测。
记得有本书(科幻书)上说是,脑电波的无规则脉冲产生的思维。人死亡后,脑电波也就停止了,...
大家还关注【小题1】思想形成人的伟大。即:人之伟大源于他拥有思想。【小题2】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在大自然面前的不堪一击。这样比喻是为了衬托出思想的力量:思想使渺小的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宇宙的浩大,能毁灭脆弱渺小的人;人却因为思想,可以概括宇宙,这就是人在宇宙中的全部尊严。【小题3】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人有着绝对的优势,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提高自己”,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意义,人在自然中的崇高使命。这里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换言之,人若不努力思考,就不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即丧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条件。【小题4】写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第九节以“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类比,仍然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核心观点的把握,找准答题区域,第一段既是文章的核心观点。全文紧紧围绕“思想形成人的伟大”来论述。考点: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了解苇草的特点:渺小、脆弱,作者把人比作苇草,形象写出人的渺小、脆弱。但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这样就使人变得高贵和有尊严,以次写出思想的力量。由于空间,宇宙里囊括了人并吞没了人,有如一个质点;由于思想,人却囊括了整个宇宙。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理解“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这句话,要联系上文内容。人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它的优势表现在精神上,在他的思想上,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理解“这就是道德的原则”这句话,联系上文“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作者把这一使命上升到道德层面。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人的伟大之所以为伟大,就在于他认识自己可悲。认识(自己)可悲乃是可悲的;然而认识我们之所以为可悲,却是伟大的。这一切的可悲其本身就证明了人的伟大。这几句话是说: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伟大的君主”、“失掉位的国王”都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运用类比手法,强调人是伟大与可悲的统一体。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经常听到这样的议论:社会转型时期,旧的道德规范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就难免存在道德紊乱的现象。这种议论似乎是在说,今天一些不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的出现是因为道德标准过时了。这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自古及今,道德的一些基本原则并没有发生变化,在社会实际中客观存在着一条“道德黄金律”。“黄金”是指普遍适应性,即它是基本标准;而“律”就是“戒律”,是人人都应当遵守的普遍准则。谈到做人的道德,涉及到一个人的修养和待人的态度和方式,在这一点上,世界各个民族都有一个大致相近的基本标准,就是要求人们“待人如己”。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这样的基本标准,它的意思与“待人如己”是一样的,说它是“道德黄金律”最早的充满伦理智慧的体现,也并不过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意思是不要对别人施与你不喜欢的别人以此待你的行为。你只要不把你所厌恶的东西让别人来承受,就达到了道德的基本要求。但是,许多人并没有达到,因为这些人心中没有“他人”的位置,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私自利。“自利”一词在单独使用时并不是贬义,它只是表示一种行为特点。人人都具有自利的倾向,而且要有自利的能力,才可以生活。但“自私自利”表示的是“自私”,而“自私”则是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就是在任何情况下仅仅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感受、要求和愿望,要求一切都以自己的意愿来体现。自私自利的人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设定对自己有利的标准。所以,有时候有人虽知道不能以己所不欲待人,但还是做了对别人不好的事。反之,一个能够经常站在别人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善于体谅他人的人,他的行为常常会符合“道德黄金律”的基本要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是告诉我们不能做什么,还没有提出能做什么和鼓励做什么。孔子又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它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合起来,构成可普遍化的要求,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讲满足自己的欲求和愿望的时候,也希望并帮助他人实现他们的要求和愿望。只要你自己所欲求的,哪怕你还没有满足或实现,也希望别人能实现。当然,它和“先人后己”还是不一样的。“先人后己”是很高的道德标准,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道德的基本标准,体现了“道德黄金律”的第二个层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你不愿自己受到恶待,就不要恶待别人。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自己好的同时,也希望他人更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命令人不许做不道德的事情,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则是希望人要追求高尚,做一个主动帮助别人的人。【小题1】下列各项对“道德黄金律“解释最准确全面的一项是(&&&)A.是针对社会转型时期提出的公共道德基本原则。B.是世界各民族间相同的待人态度和方式的标准。 C.是有普遍适应性的人人都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D.是孔子最早总结出的有伦理智慧的世界性理论。【小题2】文章阐释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列阐释不符合文章的一项是( )&A.文中画横线的话的意思是:如果别人对待你的行为让你不满意,那么你就坚决反击,不要让别人有可乘之机。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要求人们不要把自己感到厌恶的东西,再加到别人身上,让别人来承受。C.“自私自利”是一种品德上的缺陷,“自私自利”者的行为,常常达不到符合“道德黄金律”的行为准则。D.有些人之所以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因为他们以自己的主观意愿为中心,而忽视他们相关者的利益。【小题3】综观全文,以下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会转型时期,仍应要求人们遵守道德的普遍准则,准则的核心是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B.在新时期,必须确立和推行中国的“道德黄金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C.孔子“推己及人”的思想和世界各个民族“待人如己”的准则是一致的,这个思想对当代社会道德的规范有积极意义。D.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研究社会道德规范原则时,应当重视对中国传统道德中有益成分的继承与弘扬。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专家与通人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高考资源网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大公报》(重庆版)日 “星期论文”专栏【小题1】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2】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小题3】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小题4】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3分)⑴也&&&更&&&&&&&⑵既&&&又【小题5】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4分)【小题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3分)鲁迅&朱光潜&马克思&爱因斯坦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历史从来不是在温情脉脉的人道牧歌声中进展,相反,它经常要无情地践踏着千万具尸体而前行。炫耀暴力和武功是氏族、部落大合并的早期宗法制这一整个历史时期的光辉和骄傲。所以继原始的神话、英雄之后的,便是这种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这种种野蛮吞并战争的歌颂和夸扬。殷周青铜器也大多为此而制作,它们作为祭祀的“礼器”,多半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而凶怪恐怖的饕餮形象,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这种双重性的宗教观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此怪异狞厉的形象之中。在今天是如此之野蛮,在当时则有其历史的合理性。也正因如此,古代诸氏族的野蛮的神话传说,残暴的战争故事和艺术品,包括荷马的史诗、非洲的面具……尽管非常粗野,甚至狞厉可怖,却仍然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中国的青铜饕餮也是这样。在那看来狞厉可畏的威吓神秘中,积淀着一股沉没的历史力量。它的神秘恐怖正是与这种无可阻挡的巨大历史力量相结合,才成为崇高的美。人在这里确乎毫无地位和力量,有地位的是这种神秘化的动物变形,它威吓、吞食、压制、践踏着人的身心。但当时社会必须通过这种种血与火的凶残、野蛮、恐怖、威力来开辟自己的道路而向前跨进。这个动辄杀戮千百俘虏、奴隶的历史年代早成过去,但代表、体现这个时代精神的青铜艺术之所以至今为我们所欣赏、赞叹不绝,不正在于它们体现了这种超人的历史力量才构成了青铜艺术的狞厉的美的本质?这如同给人以恐怖效果的希腊悲剧所渲染的命运感,由于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而成为美的艺术一样。超人的历史力量与原始宗教神秘观念的结合,也使青铜艺术散发着一种严重的命运气氛,加重了它的神秘狞厉风格。同时,由于早期宗法制与原始社会毕竟不可分割,这种种凶狠残暴的形象中,又仍然保持着某种真实的稚气。从而使这种毫不掩饰的神秘狞厉,反而荡漾出一种不可复现和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特别是今天看来,这一特色更为明白。饕餮纹饰也是如此。它们仍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所以,远不是任何狰狞神秘都能成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张牙舞爪的各类人、神造型或动物形象,尽管如何夸耀威吓恐惧,却徒然只显其空虚可笑而已。它们没有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社会愈发展、文明愈进步,也才愈能欣赏和评价这种崇高狞厉的美。在宗法制时期,它们并非审美观赏对象,而是诚惶诚恐顶礼供献的宗教礼器;在封建时代,也有因为害怕这种狞厉形象而销毁它们的史实。恰恰只有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宗教观念已经淡薄,残酷凶狠已成陈迹的文明社会里,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和命运的艺术,才能为人们所理解、欣赏和喜爱,才能成为真正的审美对象。(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小题1】下面关于饕餮形象在青铜器中盛行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借助饕餮形象来炫耀暴力和武功,铭记胜利,对自己氏族、祖先和当代的种种野蛮吞并战争进行歌颂的夸扬。B.借狞厉可畏的神秘力量来威吓、压制、践踏异氏族和部落,饕餮等狞厉形象就是威惧恐吓的符号。C.饕餮形象既有积淀着历史力量的崇高的美,又有某种原始的、天真的、拙朴的美,被人们欣赏、喜爱。D.饕餮形象蕴涵某种宗教神秘力量,是原始崇拜的具有保护意义的神祇的化身。【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青铜器大多是作为祭祀的“礼器”,供献给祖先或铭记自己武力征伐的胜利,它的产生和古代战争密切相关。B.饕餮形象的双重属性在于,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护的神祇。 它对异氏族、部落是威惧恐吓的符号;对本氏族、部落则又具有保护的神力。C.古代的神话传说,战争故事和艺术品,保持着巨大的美学魅力的原因之一是这些看起来粗野,甚至狞厉可怖的事物,在当时有其历史的合理性,能够体现出远古历史前进的力量。D.饕餮纹饰的崇高之美体现在它不仅代表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而且也是人类 祖先自身光荣与骄傲形象的化身。【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铜艺术和希腊悲剧虽然都给人以恐怖效果,但是同时体现着某种历史必然性和力量,都赋予人们美的感受。B.由于早期宗法制的影响,饕餮形象又带有某种原始、天真的、拙朴的美,体现出一种不可企及的童年气派的美丽。C.后世的狰狞形象没有了青铜艺术这种历史必然的命运力量和人类早期的童年气质,显得空虚可笑,缺乏美感。D.只有在现代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宗教观念已经淡薄,人们才能真正理解、欣赏、喜爱饕餮之美。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2分)论李白(节选)汪寒水一时代有一时代的风气,现在的学术风气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学者们把这个当成了无往而不利的武器,见了任何东西都先拦腰一刀,一分为二。反映政治,同现实相结合的诗就是李白的好诗。比如《古风五十九首》里的“大车扬飞尘”,比如“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而饮酒、游仙则是李白诗的糟粕,比如“吾将营丹砂,永世与人别”,比如“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身”。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诗歌是表情达意的媒介,它的本质也只是用语言传达出难以传达的心绪和思想。只要诗歌成功完成了这个传达,就可以从艺术层面上认定它是好诗,不必计较内容是否句句符合圣贤之识、家国之义。至于情感和思想崇高与否,分出的是诗人人格的高下,而此时此地,情感的自然与否,才是区分诗艺高下的唯一标志。李白儒气淡而道气重,游仙入道的思想肯定大于忧国忧民的情怀。李白并非不关心政治,但是政治只是他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一部分,不见得就成了他终极的追求。他不去科举,幻想名动天下,声名为皇上所闻,特召入宫,作出万世留名的功业。这是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原因。李白离京之后,在东鲁一带曾经同杜甫高适结伴游玩。但是喜欢谢安和鲁仲连的李白不可能像喜欢诸葛武侯的杜甫一样“每饭不忘君”,所以,“西上莲花山”后“俯视洛阳川”,只能算做内心的忧民情怀偶尔露头,是特例而非常态。孤傲得有点天真的李白也不会像高适一样有“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打黎庶令人悲”的痛苦,因为他早就辞官不做了。李白平生最佩服的人物,是鲁仲连,是谢安。他最佩服他们什么呢?李白佩服鲁仲连的是“功成不受赏”的气度,佩服谢安“为君谈笑静胡沙”的功业,而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做了大事之后飘然隐居。传统的儒家文人讲求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济世,穷则隐居,非此即彼,但是李白的志向和口气明显要大得多,他想两者通吃。也许,李白算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选自“新浪网”)【小题1】文章开始两段,谈了作者对“好诗”的看法,请你说说其“好诗”的内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2】“这种分法,其实不见得科学,至少对李白不见得科学”,“这种”是指什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李白的诗的?(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作者为什么说李白是“唐代最天真幼稚的文人”?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全文在写作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效果怎样?(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历史遗留下的文学、艺术中的精品都有永久的魅力,后代人无法仿制。像《诗经》《楚辞》都是被誉为不朽的作品。说它们不朽,无非是说它有比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享有更长的寿命,在较长的时间里能继续发生影响,“不朽”并不具有哲学概念的“永恒存在”的意思。拿屈原的作品来说,汉朝初年的贾谊被感动的痛哭流涕,今天试找了一位大学中文系的青年来读一下,他的感受总难达到贾谊的程度,即使这位青年也有深沉的苦闷,满腹牢骚。《红楼梦》也是一部名著,和《诗经》《楚辞》一样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五四”前后青年男女知识分子没有读过《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占少数,现在青年读《红楼梦》的比例显然要少得多。以上现象,借用电信通讯的概念,可以称为“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远距离的通讯联络,讯号逐渐衰减,距离越远衰减越明显。为了防止衰减,中间设有接力站,使讯号得到增益。衰减现象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古人的处境与今人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有与今人相同处,也有与今人不同处,世代相去久远,古今人之间感受的差别越大。中国哲学有极丰富的文化遗产,孔子、老子等思想流派到今天还有影响。我们常听人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要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首先要发扬孔子的哲学。也有人认为孔于思想与今天中国的现代化关系不大,倒是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这两种看法都有根据,现在从文化影响的衰减现象来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一种文化现象两千多年永远长寿而不衰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影响长久不衰,完全是凭借了两次接力站的补充,得到增益的结果。第一次增益,西汉的董仲舒抬出孔子为号召,增加了汉朝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宗教神学。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哲学史上出现了全国性的第一个高潮。思想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而变革的,当董仲舒的哲学不能应付佛教、道教的冲击,孔子的独尊地位保不住了。宋朝的朱熹起了第二次接力作用,把魏晋隋唐时期已经趋于衰减的儒家振兴起来。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形成了儒教经学,为了壮大自己,儒教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从而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经典文句是凝固的。它的影响会随着时移世变而衰减,但对经典的解释却可以随时改变、充实,使它免于衰减,记载孔子言行的可靠经典《论语》,这部书不过一万多字,它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来自各家的解释、阐发。朱熹的《四书集注》就经常用注解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取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不得不抬出孔子作为招牌,以述为作,是古代学者通用的办法。辩明这个事实,就不难看清董仲舒的孔子是汉代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宋代的孔子。“五四”时期提出“打倒孔家店”,要打倒的不是鲁国孔丘,而是经过朱熹改造的巩固封建社会的儒教。长久不衰的不只孔子一家,道教老子也火了两千多年,道教老子也是一个招牌。(摘编自任继愈《文化遗产的寿命》)【小题1】下列对“文化影响衰减”现象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楚辞》虽然被人们称为不朽的作品,但在事实上它们只是比其他古代文学作品存世的时间和影响更加长久一些罢了。B.屈原的作品可以使汉初的贾谊感动的痛哭流涕,但是无法使今天的青年有同样深切的感受,因为这个青年不可能也有过那样痛苦的遭遇。C“五四”时期,《红楼梦》在青年男女知识分子当中曾经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但是现在,《红楼梦》在青年中几乎没多少影响。D.古人的处境跟今人有所不同,所以古人的思想感受也就跟今人不同,时代距离越远,古人和今人思想感受的差别就越大。【小题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虽然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和后代都有影响,但是实际上按“文化影响衰减”的说法来看,孔子思想的影响力量只会越来越小。B.孔子的思想在秦汉之际出现了衰减,但西汉儒家学说在全国形成了一个高潮,于是董仲舒把当时流行的天人感应,阴阳五行学说加进孔子思想中。C.魏晋隋唐时期孔子思想出现了第二次衰减,宋朝的朱熹把儒家学说变成儒教,并吸取了佛教、道教的心性修养内容,大大丰富了儒家经学。D.孔子的思想主要表现在《论语》一书中,这部书只有一万多字,造成的深远影响全都来自后代各家的解释和阐发。【小题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当我们说孔子思想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时候,是把董仲舒、朱熹等人的思想影响也一起考虑在内而这样说的。B.以述为作就是通过注解古代经典的形式来阐发自己的思想,为了获得权威性的理论根据,朱熹《四书集注》一书就采用了这种方法。C.有人说,今天中国有些保守思想是孔子哲学造成的。其实这种保守思想应该是后人加入的'并不是当初鲁国孔丘原来的思想。D.中国哲学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老子的道家思想和孔子的儒家思想同样长寿,当然道家思想中也同样存在着后人的接力作用。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呼吸急促。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就一个诗人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它们互相补充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和宋(南北朝时期的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明代的陆时雍说:“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文心雕龙·明诗篇》说:“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递。正如沈德潜所说:“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说诗晬语》)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遂达到了诗歌的高潮。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是辉煌灿烂的,但其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小题1】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五七言取代了四言。&C.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小题2】下列理解,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B.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递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C.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到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D.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越僵化。&【小题3】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也就不足为奇了。&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D.从诗歌的发展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知识分子与传统郑也夫时下,“知识分子”与“传统”成了两个热门话题。前者往往被看作是变革的生力军。即使像《知识分子与传统》这本书作者之一,稳健的学者艾森斯塔特,虽认为知识分子“并不一定是这种变革运动的惟一,甚至不是最主要的领导者,‘却也以为’他们是变革催化剂的最主要储库”。而后者——传统,被时下相当多的人们视为现代化的最大障碍和凶恶敌人。纪录片《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作者坦率地承认,《河殇》的轰动是他们始料不及的;这实际上说明了:举国上下的反传统心态,就是反传统的先锋作家们也不曾料到的。可见,与“知识分子”连在一起的似乎应当是“反传统”。这两个词似乎天然地两位一体。打开近现代历史:培根、笛卡尔、卢梭、圣西门、马克思、尼采、萨特,反传统的大知识分子不胜枚举,甚至可以说很难找到近现代历史上的哪位大知识分子没有一点反传统味道。因此,“反传统”几乎成了“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也因此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社会思想史对知识分子问题的关注由来已久,但迄今其关注的中心是作为现有制度的批判者、作为其潜在的或实际的反对者、作为改革者和革命者、作为社会和文化方向开拓者和反传统的开创者的那个知识分子。”以至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但是《知识分子与传统》的几位作者却一致地认为:反传统并不是知识分子的标志,知识分子并不都是反传统的。被称为“最后一个儒家”的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以罕见的沉静独立的心态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今天大约不会有人说梁漱溟不是知识分子。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与他少年时代的同窗、西方文化的叛逆者萨特持有截然不同的立场,他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晚年相逢时倒是阿隆更像一个胜利者。能说这位传统捍卫者不是知识分子么?即使从一个严格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看,这两位传统的捍卫者也显然当在其中。中国改革思想的最充分阐发者和积极鼓吹者是知识分子。而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农村改革说到底是一种回归传统,回到有过二千年实践经验的个体经营中去。诚然,改革的内容中还有很多非传统的新内容,但理性的、实用主义的思维毕竟要人们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至少在实践上。就改革的最主要目标——重新建构所有制来看,也显然是放弃和否定了建国后浪漫主义和反传统思潮指导下的实践。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保守主义重新高涨的时代。始于卢梭——马克思的浪漫、激进、反传统的思潮不会随着其后辈实践家的失败而葬送,他们在思想上的价值是永存的。但今天的世界,至少是东方,又开始重现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私有制以及分配不均等的必要性,及与之相伴的对人性的保守主义认识。而推动当代保守主义思潮复兴的无疑是堪称“社会良心”的知识分子们。狭义的知识分子定义不可缺少的一个属性是理性和批判精神。理性意味着在判断上不屈从神启,也不屈从权威,无论这种权威是一个特定身份的人还是一种舆论、一股思潮.也无论这股思潮是传统的还是反传统的。批判精神的对象也绝不限于传统,反传统的东西也同样是怀疑和批判的对象。特别是当代反传统思想成为一股大潮后裹挟进了那么多非理性的、情感的、情绪发泄的成分,它就当然也将成为理性精神的批判对象。因此,简单化的“站队”——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不是判定知识分子的标准,而要看你这种立场的由来:是理性判断,是情绪所致,还是潮流裹挟。正如艾森斯塔特所说:“知识分子总是认为自己的角色就是去创造一个传统在其中不发挥作用的社会。而实际上,批判既可以表现为对传统、观念、信仰及权威的拒斥,也可以表现为对它们的赞同和接受。”(节选自郑也夫《知识分子研究》,有删改》)【小题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5分)A.学者艾森斯塔特一方面表达了对于知识分子效能的怀疑,另一方面也肯定了知识分子必定会起作用。 B.《河殇—— 中华文化反思录》的播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表明了当时人们普遍存在着反传统心态。 C.大知识分子身上都拥有反传统的味道,因此“反传统”是“知识分子”的主要内涵和最鲜明的特征。 D.西方保守主义者由于受到主流价值观的保护,在与西方文化叛逆者的对峙中往往会取得最终的胜利。 E.改革开放前十年最有实效的是农村改革,这证明至少在实践层面上要放弃对传统的轻易的全面否定。【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能表现“知识分子理性”的一项是&&&&&&&&&&&&&&&&&&&&&&&&&&& (3分)&&&A.梁漱溟在“五四”时代孔学声名狼藉之时,挖掘和发扬孔学的优良传统。 B.西方保守主义思想家雷蒙·阿隆终生为西方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辩护。 C.20世纪七八十年代,重新探讨被卢梭、马克思猛烈批判的深层价值观。 D.以简单化的“站队”为标准判定知识分子是捍卫某些传统还是反传统。 【小题3】格劳巴德说:“‘知识分子’与‘传统’两词放在一起就不常见。”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小题4】“五四”时期。既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反传统口号,也存在着梁漱溟对优良传统的发掘与发扬。请根据文意对此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①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从而以“六经”为髓,儒学为骨,经、史、子、集为肌肤,外翼全体学术文化。这种架构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它显然是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仍是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把其他各家置于从属的被支配的位置,由此所形成的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掇下的“国学”。②基于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明确认知,“新子学”强调,“国学”在漫长的岁月中必然存在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可以说一代有一代的“国学”。从历史上看,不可否认,“六经”是中国文化学术的最早源头,它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基本精神。孔子以“六经”为基础创立了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成了“国学”的主导力量,后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渐成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力倡诸子学,胡适平视各家,冯友兰更是在《中国哲学史》中明确指出,晚清便是“经学时代之结束”。由此,经学时代重回到了子学时代,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这是历史的必然,“新子学”的发展亦是我们时代的要求和选择。③今日之社会更为多元复杂,而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必然会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以开放的姿态传承历史文化,维护学术开放多元的本性,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新子学”正是适应这样的“国学”发展要求,将应运承载“新国学”的真脉。④“新子学”的内涵,单以浅层次理解,它是“旧子学”的再发展。在这种理解下,“新子学”仿佛没有摆脱在原有经学体系下旧“国学”中的位置,最多也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显然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但“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是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晚周“诸子百家”到清末民初“新文化运动”时期,每每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因而,“新子学”视野中的“国学”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⑤“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将整合现有的各类学术文化。它给“国学”带来的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囊括,而是结构性的革新:“国学”将由单向封闭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交互动态的多元开放结构。简单而言,在“新国学”的结构中,各种学术之间多元、平等、互为主体,没有谁统摄谁,谁要依附谁的问题。在这种体系之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只是复合多元、动态构成的学术生态中的一个重要但又普通的组成部分而已。因此,今后的“国学”不再是一棱独秀的孤景,而将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一一(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小题1】下列对“新子学”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患的一项是(& )A.“新子学”在对“传统”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特点的认知基础上,认为“国学”是变化发展的,但每一代“国学”的思想本质是相同的。 B.面对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我们应从经学思维和体系的禁锢中真正解脱出来,积极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富于活力的“新国学”,即“新子学”。 C.“新子学”具有更深层的内涵,它以“子学精神”为灵魂,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 D.“新子学”的“子学精神”主张多元并立,在主导“国学”构建与发展时,它整合了现有的各娄学术文化,给“国学”带来的是结构性的革新。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台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以往的主流看法视“六经”为百术之源,统摄万端,这较明显地反映了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要求儒学居于中国学术文化的支配地位。B.儒家学说经西汉定为一尊后,在政治文化等方面获得了垄断性地位,并经历代统治&&&者的追捧和提倡,逐渐成为我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主流。C.当前多元复杂的社会使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显示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从而促&&&使“新子学”应运承载了“新国学”的真脉。D从浅层次看,“新子学”没有摆脱在旧“国学”中的位置,只是经学的多样化实践&&&与儒学的外围羽翼,无法承担作为“新国学”主导的重担。【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经学的思维模式以经学或以其为基础的儒学作为主体内容,要求儒学支配其他&&&各家,所以它依然是经学和儒学统摄下的“国学”。B.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儒家学说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人的倡导,说明儒学又复归为子学之一。C&“新子学”重视不同时期出现的多元性、开放性的学术文化发展趋向,所以它将是&&&一个思想多元性与时代发展和谐一致的图景。D.在“新国学”的体系下,经学和儒学并不占据垄断地位,不再是其他学术确立自我&&&和位置的依据与标准,当前社会正在上演百家合鸣的交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死了还有意识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