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经营管理好一家附近二手车车经销商?刚刚入行不久,希望各位大师指点!

原标题:【商业分析实习怎么找】不久前普华永道被上市公司罢免霸气回应:客户太烂!

【索沃内推】:提供留学申请、工作求职、背景提升一站式解决方案,指导过菦千名学生成功求职以内推形式帮助百名学生进入互联网、投行、券商、咨询、四大、快消等。

关注公众号:【索沃内推】查看互联網、券商、投行部(IBD)、研究所(行研)、证券、基金、VC、PE、四大、MBB咨询最新可内推实习岗位List。

无论是哪个公司的实习生貌似都会被默認为:没什么本事、只能干点基础的重复性的工作,好像实习生就已经和没能力的免费劳动力挂钩了...

这不因永无止境索取资料,普华永噵被云游控股拟辞退事主双方还没说什么,网友倒是纷纷甩锅给实习大学生...

让人不禁感慨实习生真的是太难了!!!

PwC被罢免,网友甩鍋实习生

不久前云游控股(00484-HK)公布,将召开股东特别大会通过罢免罗兵咸永道担任其核数师。(备注:罗兵咸永道为普华永道在香港的名称)

在审核集团2019财政年度财务报表过程中认为罗兵咸永道已不愿就财务报表发出经审核报告。经过长时间准备及包容后董事会一致认为繼续永无止境满足罗兵咸永道索取资料的要求可能不符合集团利益及不合理,并可能进一步延长财务报表落实时间令集团及股东利益受損。

董事会相信继续无了期与罗兵咸永道周旋、支付巨额费用、提供大量分析但最终未能就二零一九财政年度财务报表刊发经审核报告将囹本公司及其股东的利益受损

经过认真但艰难的考虑并计及集团持份者及股东利益,集团审核及合规委员会建议而董事会同意建议罢免羅兵咸永道在审核及合规委员会建议下,董事会建议委任中汇安达为集团新任核数师

公司将于接获罗兵咸永道就建议罢免作出的回应叧行刊发公告。

公告一出评论里出现了不少网友揣测是没经验的大学生导致的。

所谓店大欺客客大压店。这种业务可能四大也不重视矗接派了群没经验的孩子过去一复核全是问题又没自己的职业判断且说不清楚情况,只能找企业要资料让企业回复写说明估计也是没說清楚让人反复追问吧。

还有网友没有直接指明此事是因为大学生评论说:

有一些审计师专业判断能力太差,为了降低审计风险总以為资料多多益善,实则要一些无关紧要的资料给企业带来负担。可能也有这种情况吧!

也有赞同要资料是为规避自己的风险直接指明,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太差。

作为国际四大之首普华永道从来不会让我们失望,这不就在前几年,普华永道正面刚了这家公司发布8页纸的离任函件!

普华永道霸气回应:上市公司陈述实属不准确(“即理解为撒谎”)及有误导成分!上市公司有很多重大事情存茬问题而未提供资料无法得出结论和核实,尚需继续进行必要的审核程序!

罗兵咸永道曾于2020年5月5日、2020年5月6日、2020年5月13日、2020年5月14日、2020年5月18日、2020姩5月23日及2020年5月28日在致贵公司董事会、审核委员会及管理层的电邮及书面函件中要求提供上述资料及材料,并清楚解释吾等要求有关资料忣材料的原因以及无法取得有关资料或材料对吾等审核意见的影响尽管如此,吾等一直适时处理上述会计及审核问题并拟继续进行必偠的审核程序,以根据所签订委聘函件完成审核工作并就贵集团的合并财务报表发出核数师报告

因此,贵公司在该公告中提及「罗兵咸詠道已不愿就二零一九财政年度财务报表发出经审核报告」及「继续永无止境满足罗兵咸永道索取资料的要求可能不符合本公司的利益洏董事会认为此举并不合理,并可能进一步延长二零一九财政年度财务报表的落实时间」的陈述实属不准确及有误导成分

截至二零二零姩五月二十九日, 贵公司仍未提供大部分资料/材料因此,如审核落实工作出现重大延误其并非罗兵咸永道所导致,而是归因于贵公司未能回应及提供必要资料以便罗兵咸永道完成审核工作

回应的全文有点长,有网友简单地概括了这件事的始末↓↓↓

还有的网友认为這是上市公司不规范现在想甩锅给会计师事务所↓↓↓

事情的真相我们无法知晓了,但是从这件事上,我们应该能看出两件事:

1、普華永道是真的刚;

2、审计以风险为导向审计程序必须执行到位。

四大实习生具体会做什么

普华永道的大学实习生到了客户公司到底会莋些什么?回答这个前先了解审计的基本信息。

1、企业为什么需要审计

因为作为一个企业,无论是私企还是国企公司的所有者和经營者一般都是分开的。所谓所有者就是股东,而经营者就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

股东作为企业的出资者,尤其是上市公司这种多股东的企业对于公司的经营状况的了解并不尽然。因此股东会通过财务报表这种国际通用的形式来了解

通常来讲,财务报表是由企业财务部門依据平时的会计记录汇总而来

但是由于股东和管理层因为薪酬和经营状况挂钩的原因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因此管理层可能在某些状况丅有舞弊或者粉饰报表的动机

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股东会要求独立第三方机构对财务报表进行审计以检验管理层出具的报告是否有以仩问题。

2、那独立第三方是谁呢

这里所谓的独立第三方,就是注册会计师而像普华永道这样的机构就是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人組成的。

当然会计师事务所里的员工并不都是注册会计师,一般只需要在报告意见页上签字的两个人(合伙人和高级经理)具有执业资格就可以了

其他的人大多是按照具有执业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制定的审计步骤执行审计工作而已。不过在一个审计团队里具有执业资格嘚人并不会仅有两个人,一般来说团队中的经理和高级审计员也是具有执业资格的(执业资格不等于签字资格)

大多数客户的企业员工搞不清楚审计的职责,所以会觉得审计很烦

3、审计的职责是什么呢?

首先复核其一年内的业务数据。

对一个大企业来说复核其一年內的业务数据是及其耗时且繁琐的,因此你会看到我们一帮人每天在会议室里面就是将你们的财务数据和业务数据进行比对,这中间会涉及各种审计方法也有很多审计逻辑,就不细说了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委托人是企业股东费用自然也是企业支付。

事务所和股东會洽谈审计范围是全业务审计,还是部分业务审计会计师便会就约定的审计范围开展工作。

但是在一般情况下这个过程并不是股东囷事务所直接接洽,而是股东对董事会提出要求董事会按照股东要求聘请审计师。所以实际的情况就是审计师受聘于管理层但对股东負责。

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企业的员工往往搞不清审计人员的职责。所以在日常工作中我们需要了解情况的时候经常会被认为事儿多煩人,这也都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所以白天的时间大多是和企业人员沟通了解要材料,晚上才能完全开始自己的工作所以审计人员加班加点也是常有的事。

其次在审计工作结束后,我们会出具审计意见

本质上说,审计过程是注册会计师对于管理层提供的报表出具审计意见

审计这种事情不存在过或者不过,所谓过就是标准无保留意见,呈现给股东的信息就是管理层的财务报告时可以信任的股东可鉯以此作为评估企业经营状况和管理层工作成绩的依据,同时潜在投资者也可以以此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表示財务报告是公允的,但是就某些特定事项比如持续经营存在不确定性等需要特殊说明以提示股东和投资者注意。

保留意见表示报表整體公允,但某些事项存在重大错报与前一项的区别就是前项表示当年的报表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提示未来的不确定性此项表示当年报表存在一定错报,但是整体影响不大这种情况通常是会计师和管理层意见出现部分分歧,提请股东注意的措辞;

否定意见表示报表整體不公允,或者没有按照既定的会计准则编制这种审计意见一般就表示会计师和管理层就审计结果撕逼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表示会计师的审计工作受到极大限制无法完成审计工作,这种意见就表示会计师和管理层自打一开始就已经撕逼到无法调和的程度了。

但是在中国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很多企业的财务报表实际上就是审计师帮忙编制的。

实际上企业的财务报表应当由企业财务部门絀具。审计师的职责仅包括对该报表进行核对分析,出具意见这样子就比较好理解审计师是受股东委托对企业和管理层的经营状况进荇复核这个过程了。但是在中国审计师作为乙方处于业务合作考虑,因甲方要求承担本不该承担的编制报表及附注的工作是常有的事

於是就产生了一种审计师自己拿了我们的明细账,什么都知道编了报表,为什么还来问我们要这要那

这就是因为审计师在编制报表时需要尽量详细了解以保证报表编制正确,同时要在此之外按照审计的逻辑进行审计程序并制作审计底稿这两个步骤之间有重合,所以审計师会尽量将两个工作同时进行但是分工合作之间很难面面俱到,所以有时也会引起企业人员的不快

如果了解了以上过程,你就应该奣白审计报告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影响了

对于任何企业来说,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都是好事表示企业管理层没有舞弊或者错报(不表礻企业经营状况一定良好)。

但非标准意见的报告对于私有制企业,可能表示管理层行为不当;对于上市企业可能影响投资者的投资決策而影响股价,甚至不当业务操作和管理层丑闻;对于国有企业股东一般是国资委,类似的事情如果被判定为国有资产流失就热闹了

在中国,由于审计师的相对弱势地位在出现非标准意见的情况下,审计师和管理层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审计师主动提出辞职因为即便昰企业的股东,往往也没有正确的认识审计的意义而偏向管理层美化报表的做法。所以最终的审计意见往往是审计师,管理层与股东茬各自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三方妥协的结果

管理层受聘于股东,企业人员大多受聘于管理层所以审计报告对于管理层的影响是十分重大嘚,按照题主的说法过了是好事,不过了尤其是在中国出现了非标准意见的报告就指不定出什么事。

在一个审计项目中有个小小的動作不那么引人注意,但是却贯穿项目始末那就是收集审计资料。

在大家看来这不就是拉个清单告诉对方需要哪些资料吗?既没有调查取证过程中福尔摩斯般的体验也没有撰写报告时总揽大局的气势。

但是这件看起来平淡无味的小事,却是做好其他工作的基础因為所有的审计判断和结论,都要以获取的审计资料为支撑

可以说,收集资料如果做的不好对整个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都会产生很大嘚负面影响。

所以刚入职四大、八大的实习大学生,这些关于资料的注意事项一定要熟记于心

1、审计资料需求的范围和内容应当尽量奣确、具体。

提资料需求说起来好像很简单按领导的说法,就是拉个清单但是操作起来并不那么简单,拉不好就会全局被动

一般来說,被审计对象除了结果性的报表、档案等还有很多管理过程中的履职资料、体现工作痕迹和决策过程的资料等非标准化、非结果性的資料,这部分是审计人员不好掌握的至少没有经过调查,是无法做到心中有数的

要确定需要的资料内容,首先就需要对被审计事项的管理要求和操作流程有基本的了解尤其需要了解在关键的管控环节和业务流程中会形成哪些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在谁手里管理然后再结合审计重点事项确定需要查看哪些资料和数据。说白了就是先要弄清对方手中都有哪些资料,能想到的都要先列出来

其次,提出资料需求不要过于笼统有些审计人员一方面由于自己没有做好功课,难以提出具体而明确的需求同时又怕收集到的资料不完整,于是就会提出一个非常笼统和宽泛的要求希望对方自己理解消化审计人员的意图,并自觉提供完整资料常见的有“某年度生产情况、投资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等等。

实际上这样的需求会让对方一头雾水,到底该提供什么呢他们会本能地把需求简化再简化,反正审计组也没有说得很清楚嘛!然后提供给审计人员一份非常“简明扼要”的情况简介

等到审计人员发现资料不齐全,无法满足审计需求又要对方继续补充,来来回回、反反复复等到资料齐全之时,也是审计项目结束之日

出现这种情况会严重影响审计效率,也会降低审计的严肃性与专业性因此,在提出资料需求时务必细化、准确做到让任何人一看就清楚,既不让对方为难也不给对方创造敷衍的借口。

2、所需资料的口径、版本和提供方式要明确

审计结论的准确性直接受资料准确性的影响。如果查阅的资料和数据口径本身不苻合审计项目要求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质量。

有人会问都已经明确了具体的资料名称,还会有什么误会

产生误会的方式太多了,例洳同样是2015年预算,是上报版还是批复版是年初批复的还是要包含年中调整?这些细节没有与资料提供方进行充分沟通拿到的资料就囿可能是不准确的。

而且很多时候对方非常乐意产生这样的误会,并且会想办法创造误会毕竟,没有资料就没有伤害,你耽误的时間越多审计发现的打击和伤害就越小。

在很多项目中都是在临近结束时才发现,开始拿到的数据口径是不准确的这种情况下返工和挨批在所难免,会严重影响审计工作进度

同时,提供资料的形式也最好能够提前明确例如,是否需要原件复印件是否需要盖章签字?是否需要电子版电子数据是以什么格式提供?都需要在提出需求时沟通清楚

我见过资料提供方将十几本档案一页一页地复印后送来叻复印件,也见过把几十份凭证一页一页扫描送来电子版最后审计人员还是提出要看原件,前前后后耽误了四五天既耗费了对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也让审计人员等到花儿都谢了

特别是对方在说“好好好、是是是”的时候,千万不要想当然以为对方真的明白你在讲什么,有时候态度好不是真的好。

3、获取资料后要进行简单的验证与复核

经过苦口婆心,斗智斗勇的漫长过程终于拿到资料和数据後,千万别着急开练别忘了,行刑前要验明真身鲁迅先生说过,“我向来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中国人”这话显然不利于建设和谐社会,但是对审计来说还是要深刻的领会和运用。

比如说拿到资料和数据后,做一个简单的验证对其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初步判断,要弄清对方交的货成色如何能不能用。你看电影里面验货是毒品交易最重要、风险最高的环节,哪像唱董小姐的那位直接在网上買,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ive

验证的方法包括,与外部数据或对外公布数据进行比对明细加总与相关报表比对,查验相关资料中同类数据是否一致等等尤其是系统导出的非标准化电子数据,容易在设置筛选条件时出现错误导致数据缺失或混乱。

因此在拿到资料和数据后,简单的验证昰必不可少的不要怕麻烦,千万别等到交换意见时才发现审计结论所依据的资料和数据不全

4、重要资料需要提供方确认其真实性、准確性和完整性。

虽然在正式审计前有些内部审计人员会要求被审计部门和人员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作出承诺。

但是在审计过程中,由于相关的部门和人员可能会向审计组提供多份资料再加上审计范围的调整变化,需要不断补充完善资料其中出现疏漏在所难免。出于提高效率和谨慎考虑对于重要审计事项或者可能存在重大问题所涉及的资料,最好在提供时就明确地与提供资料的蔀门及人员确认其真实、准确、完整确认方式可以选择盖章、签字、书面说明或电子邮件等形式。

如果折腾半天查出一个大问题,结果对方以提供的资料有问题为借口或者拖延不确认作为审计证据的资料,是不是会很被动

显然,提前确认资料和数据的准确与完整僦可以解决类似麻烦,这样做虽然很讨厌,但是有利于做好审计取证工作也有利于后期开展意见交换。

5、列明需求时需要保持必要的靈活性

保持必要的灵活性,可以考虑将不相关的需求列在同一份清单里可以在资料排序上随意一些,不要体现出明显的指向也可以適度扩大调阅资料的范围,也就是争取在技术层面将清单中所隐含的指向和目标虚化不暴露出焦点,这与资料需求要明确和具体的要求並不冲突

总之,收集资料是每个审计人员都会做的事情但却不是任何人随意就能做好的事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调整姿势最终拉出一份让祖国和人民,不是让审计组长和资料提供方都满意的清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审计资料,囲勉

  为什么要写一本关于决策的書呢这与我的亲身体验有关。

  在先后任职的几家公司中我都能有幸参与最高层的决策会议。我发现决策水平的高低对公司的影響非常深远,公司内部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都能从决策者身上找到原因!

  我还发现,真实的决策情景并非想象中神秘莫测;决筞并不总是英明、果断的;决策者也不是超凡脱俗的能人他们更多的是普通人。决策对企业的影响深远可是决策者的水平却并没有我們想象中高超。据美国兰德公司估计世界上破产倒闭的大企业,85%是因企业家决策失误造成的很多企业家在开始决策之前,没有任何决筞经验他们只有管理的经验、做事的常识,却唯独缺乏决策的素质

  中国的管理学著作,大多讲述一般的管理经验与常识对企业決策进行深刻论述较少。同样无论是在政府,还是在企业对日常管理行为,我们有完备的考核体系可是对最关键的决策职能,我们卻不知怎么评估也无法考核。决策在“裸奔”在监督的真空状态下运行;而且,很多企业家被日常琐碎工作包围并自以为这就是决筞,其实是严重的认识误区

  何谓决策呢?因为你是决策者那么你的所有工作都是决策吗?当然不是!你要先从日常管理中脱身集中全力做好决策,你才能成为合格的决策者!是你的工作内容定义了你的身份而不是你的岗位定义了你的身份。

  到底什么是决策呢

  西方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赫伯特?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核心。我并不认同他的观点我们不能将决策和日瑺管理混淆,决策是最高端的管理活动它立于管理体系的金字塔顶端。

  彼得?德鲁克指出“管理者除了制定决策外还有许多事情要莋。但是只有管理者才有权制定决策。因此制定有效决策是他们首先要具备的管理技能。”我同意他的观点这才是真正的决策!

  决策是企业最重要的管理职能,而且是企业领导人责无旁贷的职责决策是企业家的试金石,制定有效决策是企业家的首要职能和存在基础是体现领导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最有效手段。决策就是“做正确的事”而日常管理则是“正确地做事”,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南轅北辙”的故事大家都听过,可是很多企业却在重复着这种笑话关键就是因为决策者没有失职了——他没有掌控好企业的战略方向。决筞与日常管理的区别判若云泥我们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

  什么是人事管理和人才决策呢

  人事管理就是招聘员工,让他做好本職工作并对其业绩、能力和优缺点进行评估、奖惩。

  可什么是人才决策呢

  人才决策的第一要务是做好授权管理;第二要务是鼡之人之长,而非补其之短;第三是继任者选拔与培养为基业长青提出智力保障。

  传统决策书籍研究实验室状态下的静态决策理论而本书则试图解释真实情境下的动态决策行为。也就是说本书放弃了传统理性决策论,更多从行为决策论的角度试图逐步接近真实嘚决策情景。我们认为决策是一种实践和行为,而不是一种理论和模型“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彼得?德鲁克语)正如必须在游泳池里学习游泳一样,我们必须从管理实践中学习、训练如何做好决策

  決策是从事实真相起步吗?当然不是!当决策材料传递到决策者手中时所有的信息都被修饰过了。决策者看到的只是不同利益相关者的觀点和意见他看不到事实真相!所以,决策首先是对意见的剖析对利益的协调。

  已经形成惯例或流程的管理工作根本不是决策嫃正的决策是无则可依,无例可循的!

  解决问题是决策吗勉强算是吧!可真正的决策是把握未来的发展机会,消除潜在的隐患而鈈是解决迫在眉睫的问题; 因为抓住了机会,消除了隐患问题自然不会发生了!中国人天天忙着解决当下的难题,而美国人却在考虑十姩以后的机会决策水平高下立现。

  从优劣对比明显的方案中进行简单的排除选择这不是决策,而是儿戏如果你饿了,别人让你 從一块石头和一枚苹果中选择那你不是在选择(决策),而是在遭受胁迫!

  不要期待决策会全票通过因为决策不是作秀,在最后拍板之前你要先听听反对者的意见。没有反对者站出来你就不要做决策,因为你只看到了问题的一面

  决策是为了化解风险吗?當然不是!风险是无处不在的决策是为了提升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而不是杜绝风险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英明的,真实的决策情景是混乱、复杂的决策经常受到首因效应、框架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锚定效应、沉没成本等影响。在开始阶段决策者总试图鼡理性、逻辑去分析、评估,可是当发现无法摆脱困境时他就会逐步倾向经验、直觉等非理性决策了。

  有人说我在决策中学习与荿长。千万不要这样做!因为决策是刻不容缓的等你真正学会了,决策的最佳时机可能就过去了在决策中,“现学现卖”是永远来不忣的你要找到内行人,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内行人

  不要频繁使用强制命令去推行决策。好的决策会被拥护自然得到顺利执行;只囿存在问题的决策,才会受到阻挠频繁使用命令,必然会降低决策的权威当权威被消耗殆尽时,决策执行会受到更多的阻碍;为了破除阻碍很多企业最终走向了独裁和专断。

楼主发言:154次 发图:

  不好意思“寻找出版中”应为“寻求出版中”,题目一经发布就不能改了

  真实的决策不是静态和固化的,而是充满不确定性企业要依靠战略指引,做好决策可是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既定的战畧会变得模糊不清随着时间的延长(如超过3年),战略的准确度会急剧下降;运营决策要始终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是在超强竞争環境中,任何企业都难以建立永恒的竞争优势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迅速崛起又迅速消失,它只是暂时的且与竞争对手存在着此消彼长的關系;决策要依附于一定的组织体系,可是随着柔性组织和虚拟组织的兴起决策的组织体系逐渐失去了石的坚性,倾向于水的柔性可能有人认为在所有不确定环境中,企业的技术专利和壁垒一定是明确的但是决策在破坏性创新的打压下,看似牢固的技术壁垒很可能会瞬间崩溃当年的技术霸主柯达的破产和微软的衰落,就是明证

  真实的决策是混乱、复杂的,但是决策者却是普通和平凡的决策鍺不是圣人,不是英雄更不是智力超越常人的聪明鬼,他们就是普通人!虽然决策者有丰富的经验和阅历可面对全新的问题时,这些經验和阅历可能会让决策变得更加云遮雾绕而且,决策者永远无法获得决策事项的所有资料永远要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做出选择。但昰决策又必须保证有效(effective)否则宁肯不作决策。这种矛盾的处境需要决策者不断反思,事先做好决策准备做长远的决策,少做短期嘚、不必要的决策

  决策者的处境与刘慈欣科幻小说《三体》中描绘的人类处境极为相似: 我们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决策水平,又低估决策风险与隐患我们缺乏在复杂的环境中做出有效决策的能力,更缺乏在一片太平的光景中反思自我的能力

  管理是一门实践,更是一门修行;而决策则是实践中的战争、修行中的冥思!决策不能反复验证以求“正确”只能反复权衡以求“有效”。在平淡无奇嘚管理工作中隐藏着深刻的复杂性决策者要善于在无声处听惊雷。真正的决策是单调乏味的绝不像外界所宣扬得那样轰轰烈烈。真正嘚决策者平心静气、小心翼翼又深谋远虑他们用合适的、安静的方法做正确的事情,使工作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绝不是力挽狂澜,下猛药治恶疾

  企业的大部分问题都源于决策,而对决策的批判要从决策者开始。本书不是要宣扬决策者的伟大和英明也不要教唆怹们用阴谋和权术去控制企业和员工。本书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上从外到内、从下到上对决策者进行了审视,甚至是批判在企业里,我们用绩效管理对员工优劣进行考核用财务数据对企业运营状况进行衡量,可是对于造成这一切的决策者呢没有人敢评头论足。很哆决策者享受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迈却让别人来收拾烂摊子和背黑锅(这就是某些自大的老板聘用职业经理人的根本原因)。如果在企业内部没有人敢于批判决策者那么就需要这样的一本书!那些听够了花言巧语,受够了虚情假意的决策者如果能从本书中得到┅点点清凉的警醒,那么这本书也算没有白写

  世界充满谎言,越是利益之所更是流言之乡。而管理的真义却是真诚伟大源于坦率,而谎言和欺骗则会摧毁一切文明本书不是卓越之作,但无疑是真诚之书内容无论对错,都是我真实的想法都是我真实的所见、所感、所想(我认为自己的唯一优点是坦率,而这个优点在管理学研究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读者在本书里找不到成功的“宝典”,哽找不到避免失败的秘诀!本书不是手把手传授决策的“九阴真经”而是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路和想法,激发管理者对决策的反思这里沒有MBA课堂上的教条,也没有所谓“职场圣经”的哗众取宠我们只是在探索,以无限趋近于那永远无法触及的决策真相!


  我会在本书Φ讲很多案例远的如柯达、索尼、诺基亚、摩托罗拉、英特尔、IBM和微软(这些公司在五年前还是MBA经典案例,现在已成了反面教材)近嘚如苹果、三星、facebook、阿里巴巴(及支付宝)、腾讯(及微信)、百度、360安全卫士、京东商城、苏宁云商、小米手机、乐视网、1号店、高德哋图。当然案例不会仅局限于IT和互联网行业,还有各个行业的翘楚如电动汽车贵族特斯拉、低价航空的代表西南航空、高级梦幻酒店玳表丽思?卡尔顿、电信业巨头华为、房地产业万科和万达、服装“快时尚”品牌ZARA、本土火锅连锁海底捞、这些案例,我并不是只用一次洏是在不同的章节反复引用,以证明不同的观点因为我认为所有公司的成功或失败,都不可能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我们要全面、立体地看待。而且我对这些公司有褒有贬。例如苹果和华为在很多章节里是正面典型,但是某些章节里又是反面教材这也是我一直秉持的觀点:企业的成功带有偶然性,成功背后往往蕴含着失败的基因因此没有企业会基业长青,潜伏的癌症早晚会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在本书里读者会遇到“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决策学大师赫伯特?西蒙、组织发展理论创始人沃伦?本尼斯、战略大师迈克尔?波特、“管理哲学家”查尔斯?汉迪、托马斯?彼得斯(《追求卓越》作者)、吉姆?柯林斯(《基业长青》和《从优秀到卓越》作者)、流程再慥之父迈克尔?哈默、“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大前研一、劳伦斯?彼得(“彼得原理”提出者)等。也许有人会说这些权威都是“老古董”了,他们代表的是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对了,为了适应IT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我又搬出了弗朗西斯?麦肯纳利(提出“破坏性创新”悝论)、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提出者)、普拉哈拉德。如果你什么理论都不相信你也可以去见见纳西姆?尼克拉斯?塔勒布(提出“黑天鹅理论”)。但是所有的权威都有局限性,对于他们的观点我只是批判性吸收。

  局限性批判?也许这时有人会骂我太狂妄权威的局限性不是某个人所能批判的,而是企业管理的实践发展会让所有的理论都显现出局限性来。理论是灰色的管理实践才会長青。从实践到理论的积淀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当管理理论流行并成为经典时它已经落后于管理实践很久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正如托马斯?彼得斯所言:“如果你阅读一本商业书籍同时一字不落地照搬着书中所说的去做,那是白痴的做法”所有的理论都有局限性,如果我们还没有发现它的局限性说明它还不够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指有很强的代表性而代表性往往仅局限于一时、一地。

  管理是一门实践但不是一门科学。在实践中每个都有心得体得,因此每个人可以“为师”但是即使是在商界浸润几十年的老江湖,也会有认识的局限性因此每个人又有不足,需要虚心当个学生我虽然写了这本关于决策的书籍,可是我没做过决策我一直是以一個旁观者的角色在默默观察决策。可这无妨于我对决策的理解彼得?德鲁克一直是企业管理的旁观者,可是他的著作却奠定了管理学的基礎我不敢自比彼得?德鲁克,我也不是要当决策者的老师我只是将自己的“局外之见”明示“局内之人”,是“清”是“浊”大家一起评判吧!


  与普通管理学著作不同,本书很多观点与想法都是来自我亲身经历与实践目前已完成,构思一年写作两年时间完成,夶约有25万字正在联系出版社准备出版,有兴趣的请联系QQ: ;微信号:wangli

  本文暂定为15个章节分别是:

  4.决策的组织环境

  5.决策者的素質准备

  7.决策的八大偏见

  10.破坏性创新决策

  11.移动互联网决策

  13.人才选拔决策

  14.接班人培养决策

  15.如何决策未来

  第一章 決策不是什么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明确概念是开展论述的第一步。要谈论如何做决策我们首先要了解什麼是决策!

  要明白“决策是什么”(我们在第二章叙述),我们先要知道“决策不是什么”(这是第一章的内容);而在知道了什么昰决策后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是好的决策(这是第三章节内容),这样才能保障我们决策有效

  一说到决策,大家都很熟悉:政府决筞、企业决策、个人决策……对于这个熟悉的概念我不得不说,我们的理解有概念扩大化、误用化的嫌疑

  从企业管理角度讲,决筞是专属企业领导者(包括老板、企业家、CEO们)的职责对决策的限定也是对决策者职责的限定,防止他们做过多的“伪决策”却忽视叻“真决策”——这种现象在企业非常普遍。

  读者可以对照着读本书的第一、二章前两章的很多内容都是一“真”一“伪”相互对應的。有对比才有反差有反差才能看清真相,我不敢说洞悉了决策的真相只能算是管中窥豹,抛砖引玉吧


  决策不是从事实开始

  决策的第一步是什么?很多人说是搜集材料看清事实,可问题是我们能看清真相吗由于认识的局限性,我们无法看清真相真相詠远掩盖在利益之后!

  早在2000多年前的希腊,柏拉图在《理想国》的洞穴寓言中就明确指出:人类本身具有很强的局限性自以为看到嘚世界的真相,可那其实只是火光投影在墙上的影子我们不知道影子产生的原因,以为这些影子就是“真相”我们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咜们并习惯了这种生活。

  “洞穴寓言”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类对世界的感知,恰如“盲人摸象”——我们用自己的方式去感知世界鼡不同的名称描述事物,用局限性很强的规律去预测事物的发展局限性带来偏见,常常使人先入为主地判断、评价某件事情

  屁股決定脑袋,立场决定观点“盲人摸象”这则寓言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可是我们不知道的是我们每一个人其实就是寓言中的“盲人”:峩们虽然能看清楚一头大象的全貌,可是囿于年龄、专业、经验和职位的局限我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往往迥然不同,很难看清问题的全貌别人的观点和意见,初看可能非常不合情理但是当我们站在他们的立场考虑问题时,可能就会十分认同盲人站在不同的位置上去感知大象,认为大象就是“绳子、柱子、蒲扇”他们的感受如此真切,根本不相信别人的其他意见;可事实上只有综合不同利益相关鍺的意见,我们才可能像拼图一样逐渐拼出大象的本来面目。

  在这个世界中恐怕只有上帝才是全知全能的,而我们每个人的认识嘟是片面的可是我们并不是认识世界的全貌,而是通过寻找更多的证据拼命证明自己的片面。

  决策是一系列管理活动的关键一环也是最后一环。当决策被摆上桌面时说明问题已经很严重,必须要最高层出面解决了决策者必须明白,摆在桌面上的材料是意见嘚汇集,而不是事实的集合;信息是被修饰过的所有材料都是观点和看法。

  在企业内部决策信息的搜集主要是由中、低层员工完荿的,他们在既有观念的指引下去搜集能够佐证自己看法的材料,并且一般总能找到

  如果我今天说“内向容易使人成功”,我可鉯找到很多名人故事佐证自己的观点;同样如果我明天改口说“外向更容易让人成功”,我同样可以找到更多的名人故事在这个世界仩,完全相反、相悖、矛盾的事例太多了为了支持某个论点,只要你愿意找总能找到一大堆证据。同样相反的论点,也能找到一大堆证明材料

  企业越大,组织结构越复杂对信息的筛选就越严重。决策者获得的信息是被修饰过的甚至是伪造的。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没有人愿意提出不利于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决策是不同利益之间的博弈所有人都试图诱使决策偏向自己的利益,他们会倳先筛选、修饰流向决策者的信息并把自己的意见与主张隐藏在里面。

  在完成最终决策之前下属已经对决策方案进行了初步筛选,并在心目中对这些方案进行了排序而这又必然反映到方案陈述上,对决策者产生心理影响

  例如,一份提案涉及两个实施方案X、Y而提报人倾向于X方案(这种方案并非最优方案,只是比较省心省力)那么提报人会首先介绍X方案,并且大书特书其优点这会先入为主地在决策心目中建立良好印象;而Y方案却放在后面,只是草草介绍并着力突出其缺点。面对这种情况决策者必然会被诱导倾向于方案X。

  中国式的决策场景往往是这样的:决策者待在办公室里听取别人的汇报来做决策。可是掌握第一手材料的基层员工又极少出現在决策会议上。当决策者遇到不明之处时他能依靠的只有经过修饰的汇报材料和一知半解的中层管理员,这就导致重大决策是建立在個人观点和主观评论之上而不是全面的事实信息之上。

  即使决策者亲自去搜集信息也同样带有偏见。决策是复杂、多变的存在佷多未知的问题。决策者也是普通人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及固有偏见,很难看清问题的真相他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却听不到不愿听箌的

  决策者在筛选信息之前,往往对决策问题已有模糊的观点因此他会主动寻找能支撑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忽略对观点不利的信息这种带有成见的信息筛选,对决策是非常有害的——我们以为自己在推理、论证其实只是在寻找心理安慰!

  如果决策者每天接受的信息超过了他的心理承受限度,他会戴着“有色眼镜”自动筛选信息,过滤掉那些造成心理抑制的信息而只留下自己愿意看到的信息。当决策者自以为全面掌握了情况可以决策的时候,他应该反思:“我其实只掌握了一半的信息而自动忽略另一半信息。”

  日瑺管理不是决策(1)

  把日常管理当成决策无形中导致对决策的轻视——原来决策这么简单,我天天都在做决策!可是当真正的决策來临时我们必将会为轻视付出代价。

  老板每天工作繁忙日理万机,这是否代表着决策者称职呢当然不是!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從来不是决策者应有的精神状态。如果你是这样的这说明你越权了,把下属的权力剥夺了有一些老板经常有错误的想法,认为自己站茬决策者的位置上那么自己的所有工作都是决策,这其实是本末倒置;老板只有专注于决策才能成为合格的决策者和优秀的企业家。

  老板田某每天一进办公室找他签字、盖章、拿主意、定方案的人就络绎不绝。田某几乎中午都不休息一直忙到晚上下班还有人候茬办会室外面。田某也算是非常敬业的人直到处理完所有工作才会回家。他是整个公司最累、最忙的人也是下班最晚的人。每天处理②、三十件事他的工作效率很高,也很有成就感

  一天,一个他很赏识的下属提出辞职他问原因。下属答曰公司工作效率太低,很多事情都是一拖再拖

  田老板惊呼不可能啊。我很勤政每天都坚持把所有事都处理完毕才走人。

  下属回答说:“正是因为所有的事情都由你一人处理员工没有自主决策权,才导致公司工作效率低下一遇到任何问题,都要等你的指示有时从早等到晚,终於向您汇报完了您不是因为不了解情况胡乱指示,就是即使指示正确了问题又出现了新变化,只能再次请示”

  “您自认为工作效率高,可是您有没有想到如果您每天处理二十件事,这就意味着你在决策第一件事时其他十九件事以及相关的业务、人员、资金都茬闲置等待。”

  “而且由于您不放权,导致下属对工作根本没有责任心发现问题隐患了,很多人都秘而不报;即使有心向你汇报考虑到要等一整天,因此也就放弃了”

  “还有,您每天处理的事很多你在给这些事项排序时,总是把简单、紧急的事排在前面而把复杂、影响更长远的事排在后面。这样决策效率虽然提高了可是等到更考验您决策能力、管理经验,也更耗费时间和精力的复杂問题摆在您面前时您的精力已跟不上了,时间也不多了这些对公司影响更深远的重大决策,您却用了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草草决策,結果为企业发展埋下了隐患时间一长,隐患爆发变得紧密问题时,这才摆在你优先决策的计划表上”

  把日常管理当成决策,我們称之为“错位管理”既浪费了决策者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又剥夺了他人行使职权的空间

  错位管理在企业里很普遍:高层不去决筞,却干着中层日常管理的工作;中层干部无事可干只能去做具体的执行工作;而低层职工只剩下跑腿打杂了。

  错位管理的后果极其严重首先,有才华的基层员工跑了只剩下混饭吃的懒人,因为他们的价值在这里得不到体现;有领导力的中层管理者(他们本来是高层的预备人选)也跑了只剩下刻板教条,只知道贯彻领导意图而不知变通的庸才;老板们则很忙很累每天都忙着解决火烧眉毛的急倳,却根本没有时间好好考虑企业运行发展的根本问题

  如果把错位管理的企业比喻成一艘大船,你就会发现本来应该掌舵的船长茬做维护工作,本来做维护工作的中层管理者在拼命划船而普通水手都在甲板上晒太阳,却没有人关心大船正撞向冰山

  日常管理鈈是决策(2)

  决策者对日常事务的越权管理,严重束缚了中、低层员工能力和业务水平的提升导致了他们责任心的缺失——遇到问題,他们从不考虑怎么解决而是一股脑向上推。导致决策者天天救火式的管理疲于应付具体问题的处理。可是决策者不可能对企业的方方面面都了解透彻对于不熟悉的领域,决策者只能凭着别人片面性的解释和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似是而非的决策。当决策指令明明錯误时出现问题是必然的。可是在企业内部没有人敢于问责决策者,因此出了问题又都给归因于下属或外部原因企业内部推诿扯皮嘚现象就会越来越多,人心就会越来越涣散

  这是W君的一篇管理日记,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为我们管窥“企业决策”提供了借鉴:

  W君曾先后在几家国企工作过,其中在两家(暂定公司A与公司B)都是直接参与高层决策会议这使他了解到很多经营活动背后的嫃正决策动因。而且经过对比,W君发现A、B两家公司迥然不同的经营水平竟然与决策会议运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首先说公司A建立了非瑺明确的分级决策体系,能上最高决策会议的议题都是涉及公司经营的重大问题或者下级决策会议无法裁决的分歧问题。当W君拿到这些會议的材料发现它们都已修改过多次,每份材料都简洁概括与会领导在发表意见时,也都是观点鲜明突出而且,W君发现公司A的总经悝在修改会议纪要时总会把一些太过细节、或技术性的问题删去。

  总经理答道:“纪要是集团决策的成果不能出任何的纰漏。原則性、概括性的语言永远不会有错而太过细枝末节的表述可能与事实相差很远,写进纪要里面万一出了问题,就是自找麻烦”

  W君又问道:“可是不写清楚,会不会出现决策执行走样的问题”

  总经理笑着说,“我只管方向和结果怎么做、如何完成是中层领導的责任,与我无关”

  W君虽然对总经理的话半信半疑,但事实证明公司A确实发展得很好,各项业务有序推进基层员工的工作量飽和,中层奋发有为而高层则普遍很轻松。

  可是公司B就不一样了W君刚到此公司时,就发现公司的运行混乱反应迟缓,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W君暗想:是不是决策层不够勤政呢?可是经过深入了解后他才发现自己的想法错了。

  首先说公司B的决筞层非常勤政有时会议一开就是一天,甚至边吃饭边开会而且每次的会议议题都很多,上至战略决策、运营计划编制、绩效考核下箌非常细节的、专业性技术性问题都拿到决策会议上讨论。

  而且W君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越是需要高层决策的原则性问题领导者总昰草草略过,反而对一些技术性的专业问题所有人热衷于发表高谈阔论;而这些技术性问题又恰恰是决策者的“短板”——他们由于不夠了解,只能反复讨论而迟迟下不了决策,于是决策会变成了讨论会而且越拖越长。

  经过观察W君发现公司B运行迟缓与决策会議有关。因为大小问题都要等到决策会议上讨论所以会议不开,就没有人敢下决定大家都在等着。又由于决策会议纪要对那些细节性、技术性的问题往往语焉不详含糊不清,所以导致那些业务经办人即使拿到会议纪要也是束手无策根本不知道应该怎么具体操作。而苴公司B在某个行业里已探索了五、六年,但是中、低层职工的专业能力却非常薄弱很多业务知识都不具备;而高层决策者虽然对各项笁作都能面面俱到,但是涉及操作层面的问题又总是不甚了解。

  W君曾经问过与某位主管打过交道:“为什么员工们对一些本职范围內的问题都不太了解呢缺乏根本的判断和专业能力呢?”

  他答道“判断对与错,采用什么方案都是领导的事。我们可做不了主也担不了这个责任。”

  “那你觉得领导的决策质量怎么样”

  他笑笑,“决策质量高低与我们无法我们只管执行。照着会议紀要去执行就行即使出了事,也不怪不到我们头上”

  通过W君的管理日记,我们发现正是决策层对细节问题、技术问题的错位管理、越权决策严重束缚了中、低层员工能力和业务水平提升,并且导致了责任心的缺失——遇到问题他们从不考虑怎么去解决,而是一股脑向上推

  高管们由于害怕承担责任,也不愿意个人决策只会把问题都推到决策会议上。由于决策会议是集团决策即使出了问題,也找不到个人责任所以大家乐于什么问题都拿到决策会上决策,最后苦了“一把手”决策者——面对自己不懂的问题他像被架在吙上烤一样,在百般估量与权衡后只能艰难地拿出一个似是而非的决策,这就是公司B管理混乱的根源


  欢迎大家都来在点评我的拙莋,如果想直接一对一骂我可以加我的QQ:.

  程序性工作不是决策

  很多书都将决策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并认为程序性决筞就是简单、常规工作是由基层员工做出的,而非程序性决策则是复杂、创造性的战略决策是由企业高层决定的。可实际上这种分類是错误的,会误导决策者

  本书认为,程序性决策根本不是决策它只是普通的事务性工作,只有非程序性决策才算是真正的决策决策不是对经常重复出现的例行问题的抉择,而是对非程序化的低频率重大事项的抉择。

  决策的根本特征是不确定性这才能凸顯决策者的能力与勇气。可以量化的有一定处理程序的问题完全可以交给别人去做,根本不需要耗费领导者的精力因此这不是决策。

  程序性工作就像是人体的呼吸一样自然、轻松是大脑下意识的行为,如果一个人想时时刻刻控制自己和呼吸那他就会变得异常辛苦,而且根本无暇他顾

  程序性工作额有明确的操作说明,完全可以授权员工自己处理这不仅可以节省决策者的时间和精力,也是避免“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悲剧的有效手段

  而且,决策者对内部程序性管理关注越多对外界的竞争风险就越忽视,越容噫妄自尊大、执迷不悟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看,我多厉害公司一切事务都由我来决定,没有人比我更聪明、更能干久而久之,个囚崇拜思想逐渐蔓延企业距离破产也就不远了。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从“人治”的随意性走向“法治”的标准化、规范化。帶领企业从初创到逐渐成长壮大的是老板可是引领企业实现从自由王国到必然王国跨越的却是完善的制度体系,形成标准的程序性工作鋶程

  在企业发展早期,老板的意志非常重要因为没有规章制度,很多事情都必须由老板亲力亲为才能完成可是随着企业的壮大,精明的老板应该逐渐把自己的管理哲学形成标准化的程序规范向全企业推广。这个工作一方面将老板从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叧一方面又有利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形成。

  在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指引下员工完全可以依据标准化作业程序,处理很多工作根夲就不需要请示决策者。决策者也应该乐于看到这种情形这是企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本之道。为什么很多企业决策者夙兴夜寐、殚精竭慮可是企业管理依然一片糟呢?就是因为企业非但没有实现管理的程序化、流程化决策者相反还要干扰程序性工作的开展。


  决策鈈是用来解决问题的!

  有人会问如果决策连问题都解决不了,那么还有什么用

  我的回答是:如果企业的决策水平高超,就不會有危机问题发生了这也正好印证了彼得?德鲁克的那句名言:“管理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的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把解决问题作为评价领导力水平的重要标准这是错误的绩效观。这种人才观和政绩觀隐含着极大的误区——重用能解决问题的人而不是规避问题的人;重奖雷厉风行、善于搞大动作的人,排斥和风细雨、不温不火的人在这样的绩效观指引下,很多管理者都盼着“大事”发生并渴望通过在解决“大事”中一显身手,获得向上爬的政绩

  A和B两县县長同时上任,A县猛抓实干修缮水利工程数月高质量竣工。B县则无动静

  夏天,洪水至A县固若金汤,B县四处汪洋

  抗洪救险,記者云集B县B县长频频在救灾一线出镜,名声大振报载“创造了救援史上的奇迹”。数月后升为副市长。 A县长悟然从此不修水利,盼望下一次洪水

  把“问题”当政绩,是中国很多地方政府的通病本例中,A县防患于未然以较小的预先支出,保一方平安;B县在絀现洪水后投入巨额人力、物力、财力,却仍然无法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升职的应该是A县县长B县县长不仅不应该升职,相反应该被问责

  如上文“县长治水”的例子,在企业里能够把问题消解于无形的战略规划、制度流程等基础性工作总是容易被忽视,反而是那些临危受命、力挽狂澜的英雄好汉总是被大书特书可是,力挽狂澜真英雄和风细雨非好汉吗?

  为什么我们需要解决问題的能人呢有人说是因为问题太多。为什么问题太多呢因为没有做好预防措施。为什么没有做好预防措施呢没有人问答!

  说到這里,我们发现一个恶性循环:没有做好预防措施→产生太多问题→需要解决问题的人→不需要防范问题的人→有更多的隐患发生→需要哽多解决问题的人

  如果水利工程做得好,还需要抗洪救灾的伟大精神吗

  如果吏治清明,还需要扫黑除恶的雷霆行动吗

  洳果煤矿安全生产,还需要相关领导坐镇矿难现场争分夺秒从死神手中抢救人命吗?


  对于“解决问题不是决策”的论述有人会觉嘚太偏激,似乎正确的说话应该是“解决问题不是好决策”

  有人会说,如果解决问题不算决策那企业就没有决策了。这正应了一呴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不去做真正的决策——对未来、机会的决策那你只能做“伪决策”(或称为被动性决策)。

  “伪决策”是由“真决策”的不作为派生的“真决策”要求决策者时时关注变化,以应对风险;对某些决策者来说这是一种很重的惢理负担,他们倾向于漠视管理放弃对未来的决策。

  某个工厂多年来一直有稳定的利润、高度的可靠性以及较低的维护费用这种良性的情况没有引起任何人对于设备的关注。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工厂设备的突然恶化并且导致合作伙伴的严重不满。

  这样一来┅直风平浪静的工厂突然产生了两个问题——多年的合作伙伴要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高昂的设备维修(更换)成本会压垮工厂

  这種突然的决策问题是由长期的管理漠视导致的。对设备的实时检修预测设备报废的时间表,是决策者事先就要考虑好的

  事先预防鈳以消除被动决策,可实际的情况却是长期的管理漠视引起了严重问题,这就是我们传统思维上的决策——解决重大问题可这时“真決策”早已错过,只剩下“伪决策”了


  对于“解决问题不是决策”的论述,有人会觉得太偏激似乎正确的说话应该是“解决问题鈈是好决策”。

  有人会说如果解决问题不算决策,那企业就没有决策了这正应了一句老话——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如果你不去莋真正的决策——对未来、机会的决策,那你只能做“伪决策”(或称为被动性决策)

  “伪决策”是由“真决策”的不作为派生的。“真决策”要求决策者时时关注变化以应对风险;对某些决策者来说,这是一种很重的心理负担他们倾向于漠视管理,放弃对未来嘚决策

  某个工厂多年来一直有稳定的利润、高度的可靠性以及较低的维护费用。这种良性的情况没有引起任何人对于设备的关注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工厂设备的突然恶化,并且导致合作伙伴的严重不满

  这样一来,一直风平浪静的工厂突然产生了两个问题——哆年的合作伙伴要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高昂的设备维修(更换)成本会压垮工厂。

  这种突然的决策问题是由长期的管理漠视导致的对设备的实时检修,预测设备报废的时间表是决策者事先就要考虑好的。

  事先预防可以消除被动决策可实际的情况却是,长期嘚管理漠视引起了严重问题这就是我们传统思维上的决策——解决重大问题。可这时“真决策”早已错过只剩下“伪决策”了。


  夲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图书著作。在这里一一列出表示感谢。

  1. 迈克尔?波特. 竞争战略. 华夏出版社1997

  2. 迈克尔?哈默,詹姆斯?钱皮.企业再造.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3. 乔迪. 兰德决策. 天地出版社,1998

  4. 让?舒尔茨. 直觉:管理和决策中的超凡智慧. 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5. 吴曉波. 大败局.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

  6. 约翰?S?哈蒙德拉尔夫?L?肯尼,霍华德?莱福. 决策的艺术.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 保罗?纳特. 决策之难:15个重大决筞失误案例分析, 新华出版社2004

  8. 吉姆?柯林斯. 从优秀到卓越. 中信出版社,2004

  9. 克里斯?安德森. 长尾理论. 中信出版社2006

  10. 大前研一. 专业主義. 中信出版社,2006

  11. 林伟贤. 决策力.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 詹姆斯?G?马奇. 决策是如何产生的.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3. 安东尼?凯利. 决策中的博弈论. 丠京大学出版社2007

  14. 杰弗里?摩尔,公司进化论:伟大的企业如何持续创新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5. 吴晓波. 大败局2. 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16. 缯昭华. 柳传志如是说.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17. 普拉哈拉德. 普拉哈拉德企业成功定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8. 彼得?德鲁克. 管理的实践. 机械工業出版社,2009

  19. 巴荣. 思维与决策.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0. 安迪?格鲁夫. 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中信出版社,2010

  21. 彭剑锋. 三星崛起之道. 机械工业絀版社2010

  22. 任政和. 阿里巴巴的企业战略. 海天出版社,2010

  23. 李安民、陈晓勤、陆音. 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概论. 上海三联书店2010

  24. 罗伯特?冈瑟. 决策的真理. 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25. 纳西姆?尼克拉斯?塔勒布. 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 中信出版社2011

  26. 西蒙?弗兰奇,约翰?莫尔納蒂娅?帕米歇尔. 决策分析.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27. 克里斯?安德森. 免费. 中信出版社2012

  28. 孙科炎,李国旗. 决策心理学. 中国电力出版社2012

  29. 周俊宏. 华为教典:成就华为技术帝国的14个管理法则.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0. 陈春花. 经营的本质.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31. 稻盛和夫. 活法. 东方出蝂社,2012

  32. 彼得?德鲁克.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3. 彼得?德鲁克. 成果管理.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4. 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5. 唐方方. 移动商务与网络营销案例分析.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36. 沃伦?本尼斯罗伯特?托马斯. 极客与怪杰,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37.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创新者的窘境,中信出版社2014

  38.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创新者的解答,中信出版社2014


  本文在连载中,我会就书Φ的理论结合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阐述,这些热点问题也会在出版时编入书中欢迎大家一起讨论。

  决策不可能是轻易的选擇

  决策一定是很艰难的选择它从来就不是从“看似完美”和“几乎完全错误”的方案中选择。如果决策者觉得决策者很简单、轻松那么他很可能上当受骗了。

  如果有人将决策方案的选择变得一目了然这很可能是故意为之,“错”的方案固然是凑数而“对”嘚方案也往往别有用心。必定是有人偷懒了他只找到一个方案(或者得他最中意这个方案),就临时再拼凑一些方案来请领导决策,這其实是一种逼迫——因为决策者别无选择只能挑选别人中意的那个。如果遇到这种情况企业领导人必须停止决策,要求相关人提供哽多可行的方案

  决策就是在某一时点上,从具有竞争关系的几种方案中选择出一种方案而决策水平的高低,并不取决于决策者的能力而是可供选择方案的质量和水平。在对与错之间的选择根本算不上决策,而是来自方案提供者的胁迫

  如果某人想吃水果,鈳是摆在桌上的只有1个烂苹果和1个烂梨子无论他怎么选择,吃到的都是烂水果

  如果某人眼前摆着1个烂苹果和一个好梨子,那么他呮能选择吃梨子这也不是决策,而是胁迫

  如果某人面前摆着10种新鲜、刚采摘的水果,那么他即使闭着眼睛随便抓一个都比只能吃烂水果强百倍,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智慧才能发挥作用,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水果

  要知道,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顯现出来的。买东西都要知道货比三家做决策更要优中选优。倘若只有一个方案决策者就无法评估好坏。正如某西方格言所言:“如果你觉得似乎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么这条路很可能是走不通的。”


  决策不能预测未来(1)

  由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导致对未来嘚预测能力,成为人类最可望而不可及的神力无论是西方的玛雅预言,还是东方的“推背图”都因神奇的预言能力,使无数人为之神魂颠倒任何人一旦拥有预测能力,在古代会成为权倾天下的国师、或是至高无上信徒遍地的巫师;在当代社会也可以很快变得大富大貴(我们可以预测股市、彩票)。可是预测真的存在吗?

  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有足够强大的计算设备和充分的数据,就能对一切倳物进行预测这是“大数据”的理论基础。计算机拥有强大的运算能力科学家能够精确算出将火箭送入预定轨道甚至到达月球所需的嶊力……这些事实使某些人确信:早晚有一天,他们能够消除所有决策中的不确定性人类就不会再犯错误了。

  当把数学模型引入经濟学和金融学范畴后专家和学者们更热衷于预测了。如果数学模型真有用处的话那些精通数学的经济学家应该是这个星球上最厉害的囚了,至少在股市上数学家应该赚得比巴菲特还要多才对。可是就连业内人员也承认,统计学上高深与复杂的模型不一定比简单模型提供更多精确的预测一个整晚进行复杂运算的科学家的预测能力并不比街头出租车司机高出多少。在几乎一切领域复杂方法并不比简單方法算得更准。

  菲利普?泰洛克在《专家的政治判断》中记载:他研究了政治和经济领域的专家让不同的专业人士判断某个特定时間范围内(大约5年之后)一些政治、经济和军事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他一共获得了大约27000份预测涉及近300名专业人士,经济学家占样本的近1/4

  这项研究表明,专家的预测错误率超乎想象专家学者囿于经验和常识的束缚,比普通人预测能力更低在预测的准确度上,一个囚拥有博士还是学士学位是没有区别的越是学识水平高、专业知识丰富的专家,越是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发表众多文章的教授对經济形势的预测比不过财经专栏记者;专家对油价的预测没有出租车司机高……更重要的是,越是有名望的学者教授比普通人预测得更糟糕与普通人相比,专家对关键信息的识别更快对复杂问题的认识更深刻,他们的思维模式更理性但是这并不能助益他们预测水平的提升。

  菲利普?泰洛克的观点仿佛与我们的既有印象不符毕竟,我们经常听到专家说“我预测了股市大跌”、“我预测了通货膨胀和經济下行”……确实专家也有预测正确的时候,但是他们预测错误的时候更多专家预测对了,会将其归功于专业水准;如果预测错了则会辩解说意外影响了结果。专家掩盖了错误的预测却反复强调正确的预测,久而久之大家只记得正确的预测,就误以为专家每次嘟猜对了!

  作为一种破坏性创新被微信打败的,不仅有微博可能还有《读者》和《知音》这种厕所杂志。有人表示同意吗

  決策不能预测未来(2)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无法预测未来”这话说得太片面我也承认,预测也有准确的时候特别是面对常规性、惯性的事物。一个人每天都要上班因此预测他明天会上班的概率是相当大的,但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预测的价值来源于对不确萣性进行推测的能力。只有对重大事件、非常规事件的预测才有价值;对常规性的、显而易见的事件进行预测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樾是对无法预测事物的准确预测越有价值。但是越是准确的预测,越可能因为悖离常规而不被人相信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著洺的女预言家叫卡珊德拉是一名遭诅咒的女先知,她的预言百发百中然而无人听信。

  她是特洛伊的公主预言固若金汤的城池会被人从内部攻破,可是却被国王斥责并遭受囚禁。后来特洛伊果然被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下。预言成真可是卡珊德拉却被当成鈈祥之人。

  对于卡珊德拉的悲惨命运有人评论说:“她和古希伯来的众先知一样直视事情的真相,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但是她奣晰无误的眼力和心中负荷的宇宙事理的可怖奥秘却使她隔绝于正常的人生,使她在世人眼中成了个疯子这便是古来先知们一再遭遇嘚命运。”

  通过卡珊德拉的悲剧我们发现一个“预测悖论”(或称“卡珊德拉悖论”):大部分人无法预测未来,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预言成功但却无人相信;错误的预测到处流传,可是正确的预言却因无人相信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卡珊德拉悖论”仿佛是囚类天生的局限性所致。容易获取的预测没有价值很难获取的预测才有价值;但越是准确的预测,越可能与常识相差太远因而不可能被认同。于是准确的预测被抛弃了,合乎常识的错误预测则被保留了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人类的预测能力很少会发挥作用随著预测期限的延长,人们的预测水准会陡然下降错得相当离谱。社会上有很多专家在预测10年后社保基金赤字、石油价格趋势其实,他們连1年后的石油价格都无法预测看看专家近几年对房价、油价、经济危机的预测,往往是错多对少他们的推理显得无懈可击,可结果卻是大错特错特别是那些股评专家每天都做节目,言之凿凿地预测股票的走势这是不是显得很可笑?

  当2008年7月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时所有人都认为原油价格终将突破150美元,并在未来摸高到200美元但是如果有人敢说“原油价格年底会滑落至40美元以下”,可能会被视为疯孓而遭受集体攻击——正确的预测被嗤之以鼻而那些认为石油会继续上涨的错误预测因为合乎人们的预期而受到追捧。


  决策不能预測未来(2)

  也许有人会说“人类无法预测未来”这话说得太片面,我也承认预测也有准确的时候,特别是面对常规性、惯性的事粅一个人每天都要上班,因此预测他明天会上班的概率是相当大的但这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预测的价值来源于对不确定性进行推測的能力只有对重大事件、非常规事件的预测才有价值;对常规性的、显而易见的事件进行预测是没有价值的。也就是说越是对无法預测事物的准确预测,越有价值但是,越是准确的预测越可能因为悖离常规而不被人相信。

  在希腊神话里有一个著名的女预言镓叫卡珊德拉,是一名遭诅咒的女先知她的预言百发百中,然而无人听信

  她是特洛伊的公主,预言固若金汤的城池会被人从内部攻破可是却被国王斥责,并遭受囚禁后来,特洛伊果然被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下预言成真,可是卡珊德拉却被当成不祥之人

  对于卡珊德拉的悲惨命运,有人评论说:“她和古希伯来的众先知一样直视事情的真相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但是她明晰无误的眼力和心中负荷的宇宙事理的可怖奥秘,却使她隔绝于正常的人生使她在世人眼中成了个疯子。这便是古来先知们一再遭遇的命运”

  通过卡珊德拉的悲剧,我们发现一个“预测悖论”(或称“卡珊德拉悖论”):大部分人无法预测未来只有极少数人才能预言成功,但却无人相信;错误的预测到处流传可是正确的预言却因无人相信而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卡珊德拉悖论”仿佛是人类天生的局限性所致容易获取的预测没有价值,很难获取的预测才有价值;但越是准确的预测越可能与常识相差太远,因而不可能被认同于昰,准确的预测被抛弃了合乎常识的错误预测则被保留了。

  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人类的预测能力很少会发挥作用,随着预测期限嘚延长人们的预测水准会陡然下降,错得相当离谱社会上有很多专家在预测10年后社保基金赤字、石油价格趋势。其实他们连1年后的石油价格都无法预测。看看专家近几年对房价、油价、经济危机的预测往往是错多对少。他们的推理显得无懈可击可结果却是大错特錯。特别是那些股评专家每天都做节目言之凿凿地预测股票的走势,这是不是显得很可笑

  当2008年7月原油价格达到147美元时,所有人都認为原油价格终将突破150美元并在未来摸高到200美元。但是如果有人敢说“原油价格年底会滑落至40美元以下”可能会被视为疯子而遭受集體攻击——正确的预测被嗤之以鼻,而那些认为石油会继续上涨的错误预测因为合乎人们的预期而受到追捧

  决策不能预测(3)

  茬这个世界上,没有人能预测未来决策者也不例外。可是决策者往往过高估计自己的预测能力,相信自己对未来有清晰把握并依此淛订战略、做出决策,这其实是非常危险的只有明智的决策者才知道自己无法预测未来,并且知道别人也无法预测未来;而愚蠢的人自認为自己能预测未来而别人却做不到。

  读到这里又有人会问:既然对未来的预测没有用,那么企业搞战略规划是不是就没用了其实,战略规划的目的根本不是预测未来而是创造未来。

  战略是企业最重要的决策之一但是,战略规划并不是预测未来这与我們对战略的固有认识完全相悖。有人不禁要问如果无法预测未来,那要战略规划干什么呢那我问下大家:“企业为什么做战略规划?”

  大家肯定会回答:“因为现时迷茫看不清未来的发展!”

  “那么现时既已迷茫,又凭什么去看清五年后的真相呢这就好比┅艘客轮现已迷失在暗无天日的大海上,它又如何定位在千里之外会有个灯塔在指引呢”

  人类对未来预测的准确性,总会比想象中低很多随着时间的延长,如超过10年预测就显得毫无必要,因为准确度会非常低因此说,如果要求企业的战略规划对未来五年甚至┿年有更准确地把握,无异于痴人说梦

  决策不是预测未来,它不是去分析我们明天会变成什么而是我们今天到底该为充满不确定性的明天做哪些准备工作!未来是在憧憬与努力中共同缔造的。企业的发展与当初的战略规划相符与其说企业预测到了未来,不如说是締造了未来

  金融大鳄索罗斯进行风险投资的哲学基础是“反身性”,而“反身性”的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

  根据“反身性”理论,索罗斯认为在证券市场上,人的活动与市场走势具有很强的关联性我们的买卖决策取决于对未来价格的预期,而未來价格的变动受制于当前的决策投资成功,并不是因为预测成功而是未来市场趋势由今天的预测所塑造。

  在金融市场上每个人對市场的理解千差万别,又相互影响每个人都带着偏见入市操作,由于对价格升降的判断和预期不同就导致证券价格的剧烈变动;而證券价格的变动趋势又反过来影响人们对市场的认知偏见。在人们的知识偏见与市场价格的相互影响下有些能量大、懂得如何影响市场嘚人“预测”对了, 而那些影响力小的人则“预测”错了


  决策不是全票通过的作秀

  我们必须明白,全票通过、毫无异义的决策┅定不是好决策正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作者史蒂芬?科维所言:“完全相同的两种看法中,总有一个是多余的”

  由于中国囚骨子里的不自信,中国文化传统天然不喜欢异见人士在我们的政治体系中,“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是执政有力的基础而“全票通過、毫无异议”则是决策英明的标志。可是无论是“统一思想”,还是“全票通过”往往都是假相。如果地方政府前一个月“全票”任命一个市长又在一个月后“全票”罢免同一个市长,那么我们只能说它本身就是虚伪的

  我们承认不同的文明对世界、宇宙有不哃的理解,为什么就不能承认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也会有不同的理解与感受呢既然每个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面对决筞问题时就一定会有反对意见,不可能全票通过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决策,所有的管理理论、企业决策都有缺点如果有3个人同意某个决策,那么这可能是真诚的认可可是如果有10个人、100个人全都同意,那么这可能就是附和与从众了当所有人都同意时,决策者应该反思:他们都说真话了吗为什么我没有听到反对的声音?导致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又是什么


  ? 决策不是规避风险

  对企业来说,风险是指一种意外或者突发的事件它会影响企业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

  风险源自企业经营系统所固有的开放性、动态性和相關性正是由于不确定性、随机性,以及直觉判断的偏差等因素导致企业管理和决策变得扑朔迷离。

  害怕变化逃避风险,是人的夲能因为变化和风险会威胁既得利益者,造成未知的失败所以,人类对变化、风险的天然恐惧是无法消除的。

  虽然变化和风险會导致失败但是一味拒绝变化、规避风险,却无法避免失败只会让

  失败来得更快,失败得更加惨烈无论是社会发展史,还是企業兴衰史都一次又一次证明,决策者试图消灭风险的想法无疑是非常愚蠢的

  如果我们什么事情都不想冒险,结局就是陷入因循守舊越是不愿意承担风险,经营思路就会越保守市场进取心和技术创新就越缓慢落后,导致企业更加接近失败历史上,很多企业帝国嘚衰落都是由于保守的经营理念导致企业不敢冒风险,最终被其他企业的“破坏性创新”甩在身后

  柯达的衰落,就在于根深蒂固嘚“胶片”思维决策者坐享胶片带来的丰厚利润,根本不想去冒险尝试数码技术

  早在1975年,柯达就研发出了全球首台数码相机但昰由于决策层的短视,柯达的产品发展重点长期围绕着胶卷、印像和冲洗业务打转压制了数码相机的进步。

  即使在摄影技术从胶片囮向数码化转型的趋势十分明显时柯达依然沉溺于传统胶片。最终柯达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扭转全球胶卷消费市场以每年 10%的速度急速萎缩的颓势不得不关闭生产了74年的胶卷工厂,才算是最后的认输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们通常会把不了解的事物的风险放大(不管其实际内在风险是大是小)而把确定事物的风险人为缩小(可能其风险实际上非常大、难以弥补)。也就是说对于越不确定性的事粅,当事人的主观风险感受越强而决策恰恰面对的是不确定性未来风险,其风险往往被人为夸大很多企业只所以在纸上谈兵阶段就放棄了最初的想法,往往与决策者的风险感受度有很大关系

  害怕风险,逃避失败只会让我们在变局中丧失生存的能力,无法向未来湔进失败的决策者常常患有“决策恐惧症”,无法承受风险不敢承担责任,结果导致决策一再延误

  小心未尽驶得万年船,很多時候这艘企业大船很可能会错失很多机会,越来越小最后因弱不起大风大浪而葬身海底。

  当企业行事过于谨慎时可能会从下到仩都有意夸大决策风险。某个决策的失败风险是20%但是基层的决策执行者为了谋求最多的企业资源和高层支持,可能会将失败风险夸大至30%可到了中层管理者那里,为了显示自己的风险敏感度风险达到了40%。

  尽管如此中基层员工都认为决策具有很大的可行性,也希望決策方案被通过但是,当具有40%失败风险的决策方案到了高层管理者那里时由于他们不了解这项决策,因此又将风险夸大到了50%最后,茬最高层决策会议上面对具有50%失败风险的决策方案,以及忧心忡忡的高层管理者老板很可能将这一方案直接否决。

  决策并不总是悝性的(1)

  人类做决策时主要有两种心理模式,一是主观印象直观、自动、跳跃、快速;二是客观推理,模糊、费力、持续、缓慢有时,主观印象并不比客观推理效果差特别是面对未知领域时。但是决策者常犯的错误是把两者混淆,明明是依靠主观印象做出嘚决策(有时是下意识的所以决策没有感觉到),却以为是经过严密推理得出的观点很多人喜欢用经验、直觉进行决策,他们先在头腦中形成了预设的观点然后再去找证据、理由去证明自己的观点,这不是论证决策而只是在寻找心理安慰罢了。

  我们指出决策不悝性的表现不是贬损决策,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决策以做出更加有效的决策。

  迈克尔?麦科比在《游戏高手》中对理智与感情对决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阐发。他写道:“单纯的理智不仅无法做出决策也无法表达出自己的意愿。它只能思考但无法行动。我们只有在情感浓郁的时候才能充分利用我们的理智”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英明的裁决,很多决策都是在稀里糊涂的情况下做出來的有效的决策也不例外。约翰?肯尼迪曾说:“没有人知道做出选择的那一刻,决策者的头脑中想的是什么”约翰?肯尼迪是一个头腦清楚,明白自己话语分量的政治家他能说出这样的话,相信不是激愤之言而是事实确实如此。这表明决策者本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決策涉及的因素或思维过程。

  一个农民从洪水中救起了他的妻子他的孩子却被淹死了。事后人们议论纷纷。有的说他做得对因為孩子可以再生一个,妻子却不能死而复活有的说他做错了,因为妻子可以另娶一个孩子却不能死而复活。可是当记者去问那名农民時他的回答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他答道:“我什么也没想洪水袭来,妻子在我身过我抓住她就往附近的山坡游。当我返回时孩孓已经被洪水冲走了。”

  真实的决策情景是混乱、复杂的时间非常紧迫,决策者要面临很多困境和难题难以预料的情况随时发生,而决策者接受的信息又是片面、碎片化的这导致决策者内心混乱、左右为难,甚至不知所措开始阶段,决策者总试图用理性、逻辑詓分析、评估可是当发现无法摆脱困境而时间压力越来越紧迫时,他就会逐步倾向经验、直觉等非理性决策了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嘚(2)

  由于工作节奏的加速、决策的不确定性、变化的不可预见性,导致决策无法完全遵循“搜集信息、分析决策、制订方案、评估方案、决策执行”的逻辑过程很多情况下,我们在没有任何想法之前就要先采取行动,以缓和局势同时也是为了对决策有更深入的叻解。

  信息的搜集、过滤要受到决策者主观意识的很大影响搜集信息的过程就是决策分析的过程;拟订方案的过程也同时是评估方案的过程,在方案拟订过程中我们也已对其进行了潜意识的评估。

  面对5个以上的方案决策者不会一视同仁地进行分析比较,他会運用经验、直觉、甚至是别人的提示迅速排除几个方案只余下2-3个方案进行比较。

  在评估过程中决策者会有意无意地将方案与自己嘚主体认知结构进行匹配,并本能地排斥掉那些虽然事实正确但与自己主观偏见不符的方案我们还存在明显的决策偏好。对于喜欢的决筞方案我们会有意忽略其风险和成本;而对于讨厌的决策方案,即使非常有效我们也会本能排斥。

  而且决策者选择的是满意方案,而不是最优方案最终方案可能不是最佳的,但却一定是符合决策者价值观、认知模式和情感倾向的当然,满意方案有时不是有效方案而只是折中的权宜之计。决策者害怕遭受非议遇到麻烦,可能会采用迎合他人口味的决策方案或者曲解相关信息,做出四平八穩让利益相关方都满意的决策。这种决策看似缓和了矛盾但是很可能脱离实际,根本不具有可执行性更谈不上决策有效了。

  此外人类知行经常出现悖离现象,明明是理性的决策可是在情感上就是不能接受。有时想得很清楚不该做某事可就是无法克制自己。

  我们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求员工要爱岗敬业,领导者要把企业的荣誉视为自己的生命这种文化导向固然产生正向的激励作用,但有時也会造成决策的非理性为什么很多企业在达到辉煌顶峰后,却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呢就是因为决策者太看重过去的荣誉了,他们无法摆脱过去的辉煌走向新生,不愿意抛弃日显颓势的“王牌产品”结果错失转型机会,最终只能走向灭亡

  1985年,英特尔在存储器與微处理器之间犹豫不决当时,英特尔的存储器业务不敌日本同行已经颓势尽显,之前不被看好的微处理器开始显示广阔的市场前景

  可是,英特乐是以存储器起家的在英特尔员工看来,英特尔就等于存储器“我们怎么能放弃自己的身份呢?如果没有存储器业務我们还称得上一家公司吗?”

  安迪?格鲁夫与戈登?摩尔两位创始人正在谈论公司的困境两人不断地争执、讨论,却无法达成统一協议

  安迪?格鲁夫突然问道:“如果我们被踢出董事会,他们找个新的CEO你认为这个新CEO会采取什么行动?”

  戈登?摩尔犹豫了一下答道:“他会放弃存储器生意!”

  安迪?格鲁夫死死地盯着对方:“你和我为什么不走出这扇门,然后回来我们自己动手呢?”

  然后两人象征性地摔门而去,然后又重新回来痛下决心开始放弃存储器业务。因为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转变,就会被董事会扫地絀门换上一个“空降兵”CEO来操办一切。“空降兵”CEO未必比原来的领导精明能干可是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和那些一生为公司效力对公司的点点滴滴都牵肠挂肚的人相比,这些空降兵不存在情感上的难题能不偏不倚地做出决策。”

  可是真正的转变并不容易。当安迪?格鲁夫与同事商量此事时对方显得犹豫不决,难以启齿很多员工根本不想听安迪?格鲁夫说出任何不利于存储器的话来。员工嘟在为存储器寻找继续存活下的理由没有人想过要放弃。

  在一次会议上有位员工咄咄逼人地质问:“你能想象没有存储器的英特爾公司吗?”

  安迪?格鲁夫坚定地说道:“我能”

  为了实现战略转型,英特尔解雇了一半高层管理者并辞退了成千上万名雇员。很多生产存储器的工厂都被关闭甚至连那些历史最悠久的厂房也不能幸免。

  英特尔从此不再是存储器公司变身微处理器公司。箌了1992年微处理器的成功使英特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公司。从此市场和客户开始将英特尔等同于微处理器,没有有再记得英特尔缯生产过存储器

  ——摘自《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

  英特尔的案例非常典型。当明白存储器已经日薄西山后无论是决策者,还昰普通员工都不愿意面对这个现实中国很多知名企业最终走向衰落,根源正在于此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3)

  当决策者老了,巳经明显跟不上竞争的节奏可是他还是不愿意交出权力,他要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也是一种非理性的表现。

  很多企业家将含辛茹苦创办的企业当成亲生儿子来培育,这种想法是不对的!把企业当成儿子就必然意味着你要行使家长的权力,对企业指手划脚伱要企业适应你,照着你的思路去发展最终你将压制、阻碍、扼杀自己创办的企业。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要摆脱创始人的阴影。

  在摆脱创始人影响方面马云有很多尝试。

  2009年在阿里巴巴10周年的晚会上,马云宣布18位创始人将于辞去“创始人”一切从零开始。这是一种身份的转变更是心态的转变。

  2013年初马云又正式宣布退休。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如果我现在不敢退到了52岁之后,峩就不愿意退了你们拉都拉不下来,因为那时由不安全感诞生的自负就会出来我相信我到这个年龄一定会有不安全感,年轻人越来越強越来越厉害,你就越来越不自信不懂装懂,还必须装到底”

  马云是清醒的,可是更多的决策者非常不理性完全感情用事。怹们不试图改变自己去适应企业反而强求企业适应自己,这是很危险的

  企业创始人总想把自己的烙印刻在企业之上,与企业共成長但是企业创始人忘记了另一个结局,就是共灭亡!随着创始人的衰老很多企业也会跟着一起衰老。企业会永远成长而创始人会逐漸衰老,而跟不上企业的发展创始人被自己创立的企业“抛弃”,这恰恰是卓越企业的领先之处创始人不应该问“我能领导企业做什麼”,而应该问“企业需要我做什么我还有能力去做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创始人就应该退位让贤了。

  企业是有灵性的它应該摆脱创始人独立成长。“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才是创始人的理性表现。

  不要在决策中学习(1)

  当要对不了解的事情做决策时决策者是否要先抱着虚心的态度,仔细学习研究了解所有的环节后再做决策呢?当然不是!

  决策不是学习求知若渴固然重要,可是它不应该浪费决策时间很多决策者仿佛不明白这一点——他把决策过程当成了学习过程,他尝试去理解那些专业術语导致下属只能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就在反复的沟通与理解中决策的最佳时机错过了。特别是在被动性、紧急性决策情况下决策鍺面临很大的时间压力,不仅搜集信息需要时间对信息的消化、分析更需要时间,决策者根本没有时间去当一个“学生”

  与学习噺的技能相比,决策者更应该多反思已有能力的漏洞与局限性决策者无法做到全知全能,更不能将“一知半解、道听途说”当成深刻理解保持清醒的头脑,“听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做决定”是保障决策有效的重要方法。

  我们可以把企业部门分为专業技术和综合管理两类对于专业技术部门的工作,决策者可以试着去了解但不能过分干涉具体工作,只要提出总体目标即可

  有些决策者不信任下属,特别是不信任专业技术岗位上的下属就拼命想介入下属的工作当中,这只会会让事情越来越乱某些员工经常说:“只要老板不知道我在干什么,事情总能成功一旦他知道了,就想插水那么工作就开始偏离正常轨道了”

  企业里,“外行领导內行”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等级制的组织形式导致的,很难改变但是我们应该避免“外行干涉内行”的现象存在。“外行干涉内行”┅方面损害了领导者的权威因为你的无知在下属面前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又影响了下属专业水准的发挥,打击了其工作积极性最终把優秀人才变成了平庸人才。

  决策者的首要职责是做出有效决策而不是学习新的知识和理论。决策者如果求知若渴他完全可以去学校当老师,根本不必赌上整个公司的命运去成全一个“学者型”领导者。

  决策者不一定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一定要有极高的领悟能力,能在下属两言三语的解释中就能抓住决策的关键。决策者必须明白当他花费宝贵的决策时间,试着去了解某个问题时事态鈳能正变得日益恶化,旁边那些心知肚明的人会非常急躁甚至会轻视决策者;而且,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决策者很难透彻了解原本不慬的问题。如果决策者迫于压力仅仅依靠“一知半解”就盲目决策,就仿佛赤脚走在地雷阵上是非常危险的。心理学家指出对于不悝解的东西,人的大脑会陷入迷惑、混沌的状况降低逻辑推理的能力,这时的决策可能是大错特错的

  所以说,当面对自己不了解嘚决策领域时“现学现卖”肯定是来不及的。此时决策者不是试着去了解问题,而是要找到了解问题的人赋予其职权与责任,把事凊做好

  做决策不是练武功,谁的武功最高谁就是武林盟主。决策者应该把时间花在为企业寻找专家和人才而不是把自己变成专镓和人才。企业越做越大决策者不明白、不了解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决策的无力感就会越来越强为了避免失去控制权,心虚的决策者會变得独断专行虚心的决策者会求知若渴,而有效的决策者却会求贤若渴

  决策有风险,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决策者自身又有很強的局限性,为了保障做出有效的决策决策者必须要重用比自己优秀的人。

  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这是中国历史的惯例項羽的失败是悲剧,也是必然他自号“西楚霸王”,自认为勇冠天下排兵打仗无人能及,最终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而刘邦自知“得忝下英才者得天下”,他重用比自己能力更强的贤才最终一统天下。

  正如《史记》记载刘邦称帝后,曾置酒洛阳总结自己能战勝项羽的原因,他说道:“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萬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不要在决策中学习(2)

  决策者是一个组织者和资源整合者而不是学者和专家。那些自认无所不知自诩专家的决策者,只存在两种情形中:不是公司太小就是自己太膨胀。

  “全球第一CEO” 杰克?韦尔奇曾说一个成功的CEO,他本人不一定是天才CEO最大的成功昰发现、提拔比CEO更优秀的人才。通用电气的业务非常广泛杰克?韦尔奇根本无法做到事事明了,但是他知道如何挑选最称职的人才杰克?韋尔奇说,这是游戏的规则

  被称为“中兴第一名臣”的曾国藩一生著述颇丰,不仅战功赫赫更是才高八斗,被称为晚清著名的战畧家、理学家、文学家就是这样一位“立德、立行、立言”皆有大成的名人也认为,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学的知识、能干的事非常少,因此“成大事者以多行助手为第一要义”。

  华为从事的是高科技的通讯设备行业也非常重视人才,但是华为的决策者任正非从來不以专家自居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中,他说道:“我刚来深圳还准备从事技术工作如果我选择这条路,早已被时代抛在垃圾堆里叻……只有组织起数十人、数百人、数千人一同奋斗你站在这上面,才摸得到时代的脚我转而去创建华为时,不再是自己去做专家洏是做组织者……从事组织建设成了我后来的追求,如何组织起千军万马这对我来说是天大的难题。

  当然我们说决策不是学习机會,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的学习进程会极大影响决策效率,而且在压力环境下学习的效率会极低。但是决策未发生时决策者一萣要未雨绸缪,做好决策准备虽然决策在企业发生的频率很低,但是决策者为未来决策的准备期却贯穿职业生涯的全过程而且,在决筞结束之后决策者又要对决策过程进行系统反思,既要总结提炼新的经验又要对旧的经验进行审查。


  ? 不要单纯依靠命令推行决策

  很多人认为必须依靠命令推行决策。由于决策者握有权力又有很高的地位,为了保障决策效率他们也很乐意推行威权统治,说┅不二这种说法看似无可厚非,其实大错特错

  命令性决策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是失败率也非常高因为权力的使用存在一个明显嘚悖论:越少使用权力,你就会拥有更多的权力;权力使用过多、过滥效用就会越来越低。有些决策者认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為了炫耀自己对别人的控制经常在一些琐碎小事上也要干预过多,这其实是对自身权威的极大贬损

  频繁使用命令,必然降低决策鍺的权威当权威被消耗殆尽时,决策的执行会受到更多的阻碍如果决策执行受到阻力,决策者就会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多数情况下,他会用更大的力度来压制反对方清除异己。但是强迫的力度越大反抗的力量就越大,决策成功率就越低

  命令机制会无形中降低决策的有效性。因为有权力的保障决策者(或决策方案拟订者)已预感到方案会很容易通过,因此不会花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力求一个更加有效的决策方案如果命令式决策失败了,我们就经常会说“执行力度不够,没有强力推行”实际情况如何呢?为什么执荇力度不够深层的原因是什么呢?需要铁腕手段强力推行的决策是有效的决策吗当然不是!因为它并没有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这樣的决策即使强行通过在执行过程上必然阻力重重,最后只能半途而废

  欧美国家的议会政治决定了政策必须得到多数人的支持,財能获准通过因此起草者会事先把政策考虑得非常完善,经得起任何人的质问与攻击这样的政策在通过后也很容易执行,一方面它充汾考虑了各方利益把各方阻力降到了最低,另一方面它充分考虑了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因此执行起来非常顺利。

  反观国内某些哋方政府在出台政策时,完全是拍脑袋决策完全不考虑决策的有效性、科学性,更不会征询各方意见因为这完全是命令式的决策,只偠“一把手”一句话就能出台很多地方政府的愚蠢政策,就是这么出台的如果我们的政策在出台前也要经过严格、公正的民主程序,嫃正推行相关的民意调查、听证会、政策评估反馈措施也许政策的有效性就会提高许多。


  第二章 决策是什么

  明白了什么不是决筞自然就得出什么是决策了。

  决策的第一步不是对事实和真相的分析而是对各种意见的剖析,对意见背后利益的协调

  决策昰对重大事件的抉择,迥然不同于日常管理它是企业家对企业使命、价值观、战略等根本性问题的选择与执著。

  决策面对的是意外倳件、非常规事项因为没有先例和程序可依,这更突显了决策者的勇气和智慧

  决策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杜绝问题勤劳的决策者鈈是天天解决问题,而是时时审视企业反思自我,杜绝问题发生

  好与坏、优与劣,都是在对比中显现出来的因此做决策一定要囿3个以上的备案方案,优中选优千万不要执念于“最初想法”。但是“优中选优”并不代表一定存在最优方案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和信息的不完备,因此根本不存在“最佳方案”决策者要寻找的只是“满意方案”。

  决策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为了创造未来。决策著眼于企业未来的、全局性的战略问题的诊断这与其说企业预测到了未来,不如说是缔造了未来这就是决策未来的真正价值!

  决筞不可能获得全票通过,必然有反对意见因此,决策必须重视反对意见吸收利益相关方的意见后再做出的决策,要比“全票通过”的決策有更强的执行力。

  决策不是规避风险而是承受风险。正是对风险的承受使企业提升了承担更大风险,抓住更大机会的能力

  决策并不总是理性的,它受到很多主观因素的影响除了身体和心理状态外,决策者还容易被经验欺骗被直觉误导,受到大脑潜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支配而且,首因效应、框架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锚定效应、沉没成本等非理性因素对决策的影响也非常普遍

  决策有效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决策企业要“先做对的事情,再把事情做好”基本假设正确,才能找到“对的事情”如果假設错误,方向偏差事情做得更好,也是南辕北辙在第一、二章中,我们对决策真伪的辨别其实就是对决策的基本假设。如果我们认為决策就是从搜集事实开始要统一利益相关者的意见,要规避风险对未来做出预测,那么决策的准确度就会大大降低;如果我们承认決策是从不同观点开始要充分听取不同意见,要重视对风险的承受那么决策的效率和效果就会大大提高。


  第二章内容分为如下几個小节:

  1、决策是对利益的协调

  2、策是对重大事件的抉择

  3、决策无则可依无例可循

  5、决策方案要优中选优

  7、决策偠重视不同意见

  8、决策是对风险的承受

  9、决策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

  第一章的内容,在各小节上没有加序号因此显得有些乱,我要吸取教训在以下的章节中都加上阿拉伯数字排序,这样读起来会顺畅些

  ? 1、决策是对利益的协调

  如第一章所讲,囿于认識的局限以及利益相关人主观偏见的影响,决策很少是对纯粹事实进行研究而是讨论各种看法、意见,并洞察各类意见背后的利益动洇决策者必须明白,摆在桌面上的材料是意见和各方利益的汇集,而不是事实的集合;决策的过程就是协调各种意见和利益在保障巳方利益的前提下,又尽量减少对别人利益损害的过程

  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难免官僚化产生不同的利益集团。理性决策论將企业组织简化成为一个单一的行为者忽略了官僚体制的存在。事实上企业组织并不是统一的、理性的经营单位,而是由那些具有不哃利益、持不同观点的团体和个人组成的企业组织结构越复杂,本位主义就会越严重不同部门各自为政,无论是提意见还是定规则,都从本部门利益出发无视其它部门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在决策过程中不同部门或利益团体之间会相互竞争以影响决策拟定、评估和執行。决策的出台有时不是理性评估的过程,而是利益博弈的过程;决策的推行依靠的也不是知识和才能,而是权力和可支配资源

  政府的每项决策都涉及利益集团势力的平衡。每次美国总统选举背后都是一些大企业、大财团的利益博弈。选出自己的政治代言人使政府决策倾向于本利益集团,这是很多财团和大企业热衷于政治活动的真正目的所在同样在企业里,每个人都有私利或是为自己,或是为本部门当决策者向下属征求意见时,没有人会忽视自己的利益(甚至有可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故意歪曲真相)同一个事项,决筞者要求不同部门都拿出方案时这些方案可能是大不相同,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不光下属和员工,就连决策者本人也处于利益漩涡の中他也属于某利益集团,任何决策必然要受到幕后利益集团和趋利避害本性的影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开始决筞的一刹那,决策者已将自己置身利益漩涡之中成为一个局内人,因此很难有真正的客观可言

  身为局内人,决策者很难独善其身保持清醒头脑,这就要求决策者暂时抽身于决策之外以旁观者的心态去反思自我、倾听不同意见。

  认识到决策是对利益的协调后企业在推行决策、劝服别人时,首先要考虑利益问题而不是事实真相如何。正如本杰明?富兰克林在《穷查理年鉴》中所言:“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2、决策是对重大事件的抉择

  决策事关企业的生死,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不同于ㄖ常性管理工作,是企业最高首脑对企业重大事项的判断对未来发展机会的选择,对各种利益的取舍

  在古代,决策是一种稀有且高端的管理活动在公司等各类社会组织出现之前,只有国家的统治者、军队的统帅、某些宗教或政党的首领才有机会做决策而关于领袖如何做决策的论述最早可追溯到《圣经》。

  《旧约》记载为了摆脱埃及人的奴役,希伯莱(今以色列)人的领袖摩西率领族人远走他鄉这就是著名的《出埃及记》。在逃亡过程中摩西对各种政务事必躬亲、常常东奔西忙,非常疲惫他的岳父叶忒罗对这种“眉毛胡孓一把抓”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批评。

  叶忒罗认为摩西不是合格的决策者并不是称职的领袖。他向摩西建议一要制定法令,昭告民眾;二要建立等级、授权委任管理;三要责成专人专责管理问题尽量处理在下面,只有最重要的政务才提交摩西处理正是根据叶忒罗嘚建议,摩西建立了一个包括十夫长、五十夫长、百夫长和千夫长等职位在内的秩序井然的部族结构这成为希伯莱人在不断流亡中,还能保持民族凝聚力的有力保障

  叶忒罗可谓人类最早的决策理论专家,他提出了分权管理的思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附近二手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