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转变班级学生不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研究报告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报告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英语故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您的位置:&&>&&>&&>&文章正文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报告
&&&热&&&&&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课题报告
作者:实验小学&&&&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6841&&&&更新时间:
县2004年科研立项课题
《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
研 究 报 告
一、课题提出
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学习效率会提高,而且会使他们终身受益。”习惯是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人们在后天所养成的一种自动进行某种活动的特殊倾向,是一种自觉、主动、持久、稳定的行为方式。习惯一旦形成,要想改变它很不容易,正如古语所言:“习惯成自然。”人一旦有了某种习惯,有时不需要要求,即使遇到种种困难也能克服,也能主动干好事情。可见,同学们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至关重要。
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说过这样一段话:“21世纪的教育首先应该关心人们如何在密切相关的地球上求同存异,协力发展,进行有关人类共同生存的基本意念的教育,这其实是一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对此,我们在内心产生了深深的共鸣。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目睹了一届届学生的成长历程,有的成才了,有的却走了弯路。这里面问题多多,原因种种,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养成好习惯者成,染坏习惯者败。对教育而言,培养习惯是头等重要的事。因此,本组成员选定了这个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研究假设
&&& 真正把学生视为课堂的主人,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切实改善教学行为,进行扎实而灵活的训练学生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自主性学习素质,以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变量界定
&&& 学生主动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包含“教”的主导行为、“学”的主体行为和师生间的融洽关系等因素。利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为教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 学生自主性学习素质的提高,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学习方法和学习质量等方面的良性发展。
3、控制变量:研究的班级和教师。
四、研究目标
1、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学习好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甚至改变自己的命运。
2、使学生认识到学习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要想学习好,必须要花一定的时间,要有信心,有决心,要不断克服学习上遇到的一切困难。
3、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循序渐进,温故知新,拓展创新,提高学习效率。
4、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休息、与玩的关系,养成认真观察、独立思考,探索解决方法的习惯。
五、研究对象
一年级一班、一年级二班、二年级、四年级三班、四年级四班
六、研究方法
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研究法、学习习惯法等。
七、操作步骤:
两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4年9月―2004年11月)
1、加强硬件和软件建设,为研究研究提供可靠保障。
2、强化培训,促进教师成长。
我们知道,观念决定行为,只有树立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教育理念,并内化为行为外显出来,才能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因此在实施研究前,我们第一件大事就是更新研究教师的教育观念。课题组教师针对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深入学习了《语文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科学课程标准》和关于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相关教育理论及文件并谈了自己学习的体会,使教师对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研究有足够的认识,对课题研究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二是通过教学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通过开展现场观摩,案例分析,积累在实际教学情境中学生良好学生学习习惯为教学服务的经验,提高教师教学实践的能力;组织参加校内外学术交流及教学竞赛活动,使研究教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在实践探索中成长。经过这样的学习和讨论,教师们对自己的教学进行了一次比较全面的反思,理论修养有了明显的提高,为后继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小学生语文、数学、科学学习中良好学习习惯状况的现状调查分析。
(1)一年级在开始阶段主要采用观察法和个别访谈法,先通过语文、数学任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的观察所得对学生的有关学习习惯进行分析,接着随机抽了各个班的30名学生,按照事先拟定的问卷提纲和他们进行了个别谈话,以此来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确定我们开展研究的起点。
(2)二年级、四年级的学生主要是科学和自然的学习习惯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
(3)问卷如下:(在你认为正确的项后面划“√”,在你认为错误的项后面划“X”。)
①你想成为一个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孩子吗?想(& )& 不想(&& )
②你认为哪些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哪些是坏习惯?
认真学习(&& )&&& 上课东张西望(&&& )&& 细致观察(&& )&& 课前预习(&& )
课后复习(&& )&&&&& 勤学好问(&& )& 自觉完成学习任务(& )&& 刻苦钻研(&& )
主动学习(&& )&&& 经常不完成作业(&& ) 做事半途而废(&& )积极思考(&& )
经常迟到、早退(&&& )&
你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对我们有用吗?
有很大的作用(&& ) 有一点用(&& )& 一点用也没有(& )
(注:谈话提纲参照执行)
(4)经过调查、谈话、观察分析学生情况如下:
①所有的学生都想成为一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但限于一年级儿童的年龄和认知特点,他们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良好的学习习惯对自己今后发展的重要意义。在大部分学生的意识中,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好成绩,只有10%的学生能较好地说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二年级20%能够说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四年级的学生占的比例稍多,有55%的学生明确其重要性,但未必有好的学习习惯。这说明了我们课题研究的第一个紧迫的问题就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逐步树立学生正确的意识。
②学生都能说出哪些习惯是好的,哪些习惯是不好的,说明他们具有了辨别的能力,但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67%的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反映了学生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习惯,也告诉我们,要在语文、数学、科学教学中对儿童进行发展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必然是长期的和反复的。
4、建立健全相应的研究管理制度和信息流通渠道。
学校制定了“学习培训”、“课题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课题研究成果表彰”等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实施;我们还成立了研究顾问小组、研究领导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全面负责整个研究策划、指导和督导管理;在具体研究研究中,我们强化过程研究和原始资料的收集管理,坚持每一学期完成“四个一”,即一份研究计划、一份教案、一堂研究课、一篇总结。
5、反复论证,申报立项。
我们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深入了解分析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拟定和完善研究方案,对所构建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实施策略,进行反复论证和修正,使其完善和合理化,更具操作性。在各种条件具备和资源充足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我们的课题《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向县教科所申报并被批准立项。
(二)实施阶段(2004年12月―2006年3月)
1、积极探究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提供丰富良好学习习惯资源,奠定知识基础。
课题组通过调查研究和教育理论的学习,对语文、数学、科学教学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的内容与方法提出初步的意见。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小学生在语文、数学、科学学习中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大约是一个量变(认知)――质变(形成)――新的量变的过程(巩固发展)。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按以上变化规律,按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性质的不同,学习习惯培养的重点及方法也不同,在统一要求,全面规划的前提下,按照各班各学科提出不同要求,有目的地实施培养计划,并把学习习惯内容分为几个层次。
(2)各科都必需培养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教学中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刻苦钻研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合作与交流的习惯;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3)根据学科性质特别需要培养的习惯:
①语文方面:课外阅读的习惯、语言积累与应用的习惯、感悟语言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
②数学方面:计算仔细的习惯、探索规律的习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③科学方面:
细致观察的习惯:观察是三年级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始,而且三年级科学的能力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为此我注重对学生细致观察习惯的培养。
质疑问难的习惯:这是科学的一个重要步骤,提倡让学生发现问题――猜测――验证――得出结论;如果学生不产生疑问,学生势必没有探究的积极性,也没有战胜困难的勇气。
科学探究的习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所以学生在科学学习必须要具备科学探究的习惯,才真能使探究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规范操作的习惯: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研究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研究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课要养成听清研究要求、规范操作的学习习惯。学生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研究方案。操作过程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要及时捕捉事物的细微变化,善于分析现象产生的原因,从直观形象中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同时在活动中,要把观察到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时记录下来。
以上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归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与习惯培养的统一。以素质教育的培养为目标,创造性地超越和拓展了传统的学习习惯的内涵。围绕这些培养内容,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训练学生,注意扩展到课外家庭、社会,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是适应时代发展,创新的培养策略与培养方法的研究。
2、对语文、数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方法研究
(1)结合古今中外名人的优良习惯、身边的具有好习惯的人的成功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意志。良好的习惯属非认知因素,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他们会发现良好学习习惯给学习带来优异成绩,也给各方面活动带来好处,就会让他们感悟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习惯的意志品质。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渐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给学生制定方法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要求,因材施教。只要他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就及时表扬和鼓励,成为良性循环。
(3)反复训练强化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仅靠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
(4)构建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我们构建了立足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习习惯与合作意识,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能体现评价内容的评价模块,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加强过程督导,深化课题研究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坚持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研究工作的得失,部署下阶段工作,提出新要求,对课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和完善。认真制订每学期的实施计划,按计划上好研究课,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各环节,强化课后反思,在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写好研究性文章。为了深化课题研究,推广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的质量和研究水平,学校科研室进行过程督导,全面了解各课题的实施情况。一是查学习笔记和研究记录。通过检查,了解到各子课题组分别组织学习了《成就一生的好习惯》等理论书籍,并结合研究实际作了学习笔记和研究记录,促使教师不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是对经验进行深入思考。二是听一节课题研究的研究课。研究教师通过相互观摩彼此的课堂教学并描述他们所观察到的情景,再与其他教师相互交流,丰富和完善课堂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方法。为了展示课题研究的成果,学校开展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的学生作品展,一幅幅精美的摄影作品,条条语丝,张张小报,虽然稚气却溢满童真,朴实、整洁却闪现出合作、创新的火花,得到了领导、家长和社会的认可。
(三)总结阶段(2006年4月―2006年5月)
主要做的工作有:
  整理资料,展示研究研究成果,迎接专家组现场评估验收。即收集、整理、完善各种研究资料,总结经验、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完成课题研究,准备迎接各级专家组现场评审。
八、研究措施
1、教师经常以古今中外名人刻苦学习知识,努力探索真理的事例教育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从而端正学习态度。
2、将激励机制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3、改革课堂教学方法,做到每节课学生先自学,然后提出问题,师生间共同商量解决,每节课给学生至少不少于25分钟的活动时间。
4、教学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引导学生去发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测算房屋面积,计算装修金额,计算水、电、气费等。
九、研究测查
(一)测查对象和内容
1、测查对象:研究教师和研究学生(二年级一班、二年级二班、三年级、五年级三班、五年级四班)
2、测查内容
(1)学生素质: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学习成绩、语文、数学、科学单项能力、个性特长、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测查。
(2)教师思想、业务素质的测查。
(二)测查程序
1、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习惯、个性特长、单项能力和学习能力的检测在平时的教学中随机进行。
2、学生学习成绩在每学期的期末考试中进行检测。
3、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自评、互评、科任教师评、班主任教师评相结合。
4、检测形式:
(1)采用调查、比较、测量、阅卷等进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检测方式。
(2)检测涉及的有关表册和其它资料由研究教师收集、填写、整理、规范。
(3)设置了问卷调查登记表,以书面检测为主,进行研究效果的显著性检测。
(4)设计了一系列统计表进行检测,进一步增强研究的有效度和可信度,确保研究的效果测查真实、可信、有效。
(三)测查结果
1、学生素质测查
(1)学生学习兴趣测查发现:学习兴趣普遍增强。
  研究证明,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愿意主动参与学习,探究积极性特别高,它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评价中的五个指标(主动参与、情感体验、思考活动、创新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进行分析,从课堂上的提问情况、发表自己的见解情况、对研究问题的关注情况、对探究的兴趣程度、对不懂问题的反应情况、回答问题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等几个方面,反映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兴趣高涨。
(2)学生学习习惯测查发现:学生学习习惯普遍较好。
我们仍然采取课题研究前的问卷调查方式,并在前面的问卷的基础上丰富了问卷内容。实践证明:学生通过参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这一课题研究,学生在学习过程能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愿意参与探究活动,能在探究性学习中获得收获。
我们在所有参与研究的学生中抽样调查100名:想成为一个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人占100%;认为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各方面帮助自己的占98%;过去的 67%的学生处于说得到,做不到的状态,变为可喜的87%的学生有较强的自控力,能够及时纠正自己的不良习惯。
从学生各科的作业和试卷的抽样调查100份,分析:
99%的学生的作业及试卷卷面整洁,书写越来越工整。
(3)学生学习成绩测查
纵向测查对比
学生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语文、数学学习成绩一年比一年进步,优生率、合格率没有随着年级的增加知识的难度增大而减少,却是保持或稳步上升。
②横向测查对比
表明:随着研究研究的开展,学生的成绩越来越优于对比班。
(4)学生语文、数学、科学单项能力测查(抽样100份)
语文单项能力测查统计表
数学单项能力测查统计表
科学单项能力测查统计表
从表中不难看出学生的单项能力随着研究的开展在逐步增强。
(5)学生获奖情况统计
(6)学生综合素质测查(抽样100份)
2、教师的思想、业务素质测查发现:教师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1)促进了教师思想素质的提高。
  我们根据市教委和县教委的规定,结合学校实际,对研究教师的思想素质情况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下面是对100名学生调查结果统计:
  调查内容&答案统计(人)
  你们的老师有没有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1)&有&&&&& 100人& (2)没有  0人
  在课堂教学中,你们的老师能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吗?(1)能& 99人& (2)不能& 1人
  调查显示:研究教师对自己的思想素质要求较高,能创设一个师生民主、平等沟通的平台。
  (2)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攀升,教研成果突出。
  课题研究以来,研究教师撰写的《小组合作学习,优化课堂教学》的阶段体会在县素质教育论文评比中获得二等奖;在重庆市举行的创新教案评比中,《6的乘法口诀》获二等奖 。
十、研究成果
&&& 回顾两年研究进程,我们认为整个研究发展是正常的、效果是明显的,我们从中获得了以下成果:
1、《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研究研究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好,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对比班,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2、教师的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理论水平得到提升,架驭课堂的能力增强。无论平时上课或者每学期组内教研课还是公开课,大家都关注任课教师在课上培养了学生那些良好学习习惯,使教研有了共同话题,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教师都意识到: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必须以学生发展为本,遵循小学生思维,生理发展规律,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动机为核心的学习习惯培养,有利于学生终生。
3、研究、总结出来的良好学习习惯成为指导和规范学生课堂行为、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依据。
(1)具体有如下必需培养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堂教学中的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作业书写整洁的习惯;课后复习的习惯;珍惜时间的习惯;刻苦钻研的习惯;勤学好问的习惯;合作与交流的习惯;独立钻研、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习惯。
(2)根据学科性质特别需要培养的习惯:
语文方面:课外阅读的习惯、语言积累与应用的习惯、感悟语言与体验语言美的习惯;
数学方面:计算仔细的习惯、探索规律的习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习惯;
科学方面:细致观察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科学探究的习惯、规范操作的习惯。
4、研究、总结了在语文、数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法
(1)结合古今中外名人的优良习惯、身边的具有好习惯的人的成功例子,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培养学生意志。良好的习惯属非认知因素,但在智慧活动中具有动力和调节功能。经常给他们讲一些成功人士的事例,他们会发现良好学习习惯给学习带来优异成绩,也给各方面活动带来好处,就会让他们感悟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好处。调动不同类型学生的积极情感,帮助学生建立克服困难,形成良好习惯的意志品质。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层渐进。“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我们在给学生制定方法时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采取不同的方式和要求,因材施教。只要他在自身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我们就及时表扬和鼓励,成为良性循环。
(3)反复训练强化法。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不是仅靠一朝一夕的功夫,它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过程,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时、适度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使学生在不断巩固中提高。
(4)构建多元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我们构建了立足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的主要内容是学生的参与状态、学习习惯与合作意识,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构建了能体现评价内容的评价模块,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的结果记录下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自己了解自己,准确评价自己的发展过程,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十一、结论、讨论
1、开展《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是落实素质教育、实行新课程改革的正确举措,是对学生一生发展负责的责任感的充分体现,是促进学校整体办学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因此,开展此课题研究是必要的、有价值的。
2、从研究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学生个个都有很强的求知欲,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成功。他们身上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和强烈的合作交流的愿望,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挖掘、去培养。家长和社会各界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支持的,迫切希望的。因此,开展课题研究的客观条件是具备的,实施是可行的。
3、从研究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开放、民主的课堂环境,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主动活动、积极主动进行研究性探索活动的前提,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实现主体性教学的前提和支柱,更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不可或缺的氛围。但现实中教师要实现课堂真正的民主开放,做到“乱而不散”,却并不容易,很多教师在课堂管理时往往会陷“老办法不灵,新办法不明,蛮办法不行”的尴尬局面。只要我们从小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的教育就成功了一半。我们的教育再从方法上的为新的教学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必需的环境和资源,同时将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更有效地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4、从研究中我们发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教师培养研究的深度和培养的力度,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的能力,从而优化课堂教学。
5、从我们所构建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途径和方法尚属雏形,还需要进一步充实、完善;在研究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也需要我们去研究、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不懈追求,深化研究,以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参考文献:
《成就一生的好习惯》& 杨冰主编& 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大足县实验小学《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研究》
执笔人:赵祖莉& 唐冬生
二00六年十一月
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于:重庆?大足区实验小学
文章录入:秦月汉关&&&&责任编辑:秦月汉关&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重庆市大足区实验小学 单位地址:重庆市大足区龙岗街道办事处龙岗中路179号联系电话:(023)734462(传真) 邮政编码:402360 信箱:网站维护:实验小学信息技术中心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ICP/IP地址信息备案管理 备案号:渝ICP备号? ? ? ? ? ? ? ? ? ?你现在的位置: >>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时间: 13:19:02
|&&&浏览:
《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结题报告
一、提出课题&&& &&&&&&&&&&
1.课题界定
习惯不是一般的行为,而是一种定型性的行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养成的语言、思维、行为等生活方式,它是人们头脑中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在重复出现而有规律的刺激下形成的,并且在大脑中建立了稳固的神经联系,只要再接触相同的刺激,就会自然地出现相同的反映,所以说它是条件反射长期积累、反复强化的产物。从心理机制上看,它是一种需要,一旦形成习惯,就会变成人的一种需要,如果不这样做,就会感到很别扭。
养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习惯是养成教育的结果,养成良好的习惯是行为的最高层次。养成教育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能力,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成功的人格。
2.养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指出:“教育就是要养成习惯。” 英国教育家洛克也曾说过:一切教育都可归结为养成儿童的良好习惯。在我国古代也早就有了“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的说法。社会的发展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未来社会的公民不仅需要文化底蕴、聪明智慧,而且还要道德高尚、身心健康,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所以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主体意识,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矫正自主学习中、社会生活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道德习惯、人际交往习惯是非常的重要。因此,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为学生将来的发展奠定基础,也是为社会培养创新型人才准备条件。
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也是小学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新课程计划也提出这样的要求:“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认真负责、诚实、勤俭、勇敢、正直、合群、活泼、向上等良好品质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 这些纲领性的文件下发后,养成教育受到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进一步重视和关注。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校确立了“日常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研究”。
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现有研究看,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和人格关系方面的专门研究为数不多,学者们往往将习惯与人格的研究置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之中。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如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儿童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儿童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发展问题。这些研究成果已经被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些学者介绍到国内,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如早期的陈鹤琴关于儿童教育的研究,近期潘菽和朱智贤等人对儿童心理的研究等。
这些已有研究基本侧重于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的一般理论的研究,而对儿童具体道德行为的养成的研究不是很多。我国的教育对儿童习惯的培养相对欠缺,对儿童道德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行”的研究比较少,往往注重“知、情、意”这几方面的研究。但是,“知、情、意、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过程,而且“知、情、意”最终都要落实在“行”上。近年来,从行为习惯入手来研究少年儿童德育也开始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如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的王极盛教授进行过关于1560例少年儿童不良行为习惯的研究,北京教育学院关鸿羽副教授进行的关于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等,其中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关于“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的关系研究”最为著名。
4.我校研究的有利条件
“以研兴校”一直是我们的办学思想,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和一支敬业爱岗的教师队伍。紫薇小学虽然创办只有十多年,但经过全校教职工辛勤耕耘,在教育科研、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取得了优异成绩,先后被评为省首批特色示范学校、省绿色学校、省家校名校、省第八和第九届文明单位、省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示范学校、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示范学校、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培养了一大批的业务骨干,其中有省级教坛新星四名,市、区级教坛新星 、教学能手若干名,多人在国家级、省级等各级各类的教学比赛和论文评选中获奖,学校形成了浓郁的教科研氛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学校被评为“安徽省特色示范小学”后,教师的教科研热情更是高涨,教科研能力不断提高,同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参加课题研究的人员是经过精心选拔的,他们具有较好的理论修养和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都是各学科的骨干教师,长期从事一线教学,都承担过班主任的工作,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较好的研究水平,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人力保障。
学校在养成教育软件方面的建设也是非常丰富的,早在该课题申请立项之前,学校建校伊始,就确立了加强德育研究的办学思路,选准了以养成教育为特色的办学举措。在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学校总结了丰富的经验,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学校按照“人人是窗口,处处显风范”的标准,制定了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班风,《紫薇小学文明礼貌用语》、《紫薇小学一日常规管理要求》等制度。学校把各部门工作及各类人员职责明确细化,分别制订了《班级管理目标》、《紫薇小学领导成员量化评估细则》、《紫薇小学教师量化考核方案》、《紫薇小学班(队)量化考核方案》、《紫薇小学关于加强学生常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制的规定》及《少先大队常规管理量化细则》、《文明办公室创建规范》等一系列制度。严格要求每一位师生,以文明的形象展现个人的素养,从仪容仪表,到举止言行,以至精神风貌等各方面都做了严格要求,不断加强行为修养,处处强化人格力量,形成了“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独特管理风格。
二、理论依据
1.认知行为矫正理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最新发展就是将多种认知过程(如思维、知觉、期望、自我陈述)融入行为主义的框架中。这些新理论认为,学生存在一些有缺陷的认知过程,这些有缺陷的认知过程引导或控制他们的行为,如果改变了这些认知,行为也将随之改变。
2.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道德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其理论精髓是“认知——发展”,他认为道德发展的核心是道德思维的积极发展,而道德发展同理智发展一样有着一个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的连接过程,道德发展及道德认知是循序发展的。这种理论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知行统一,培养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
三、研究目标
1 .促进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2.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3.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
4.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四、研究内容
1.怎样激发学生树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促使师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为其终身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2.如何具体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养成教育目标,并将其落到实处。
3.如何利用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使其自觉地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服务。
4.如何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自然地渗透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5.如何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为我们的研究做好监督保障。
6.如何完成学生习惯养成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五、研究思路
1.确立校长领衔,大队部负责,建立由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的课题研究小组。加强领导,使课题研究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积极争取教研经费的投入,扎实有效地开展好研究工作。
2.发挥课堂教学优势,进行“知”的教育。
3.组织各种班队活动,落实“行”的要求。同时引导家长、社会积极参与我们的研究工作。
4.开辟社会教育途径,突出“情”的培养。
通过正面的家庭、社会教育,使学生自觉接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正确引导和教育,使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断得到培养和强化。
5.加强检查督促,强化“意”的训练。
制订各项制度对学生加以引导,定期组织检查评比,建立健全监督网,强化学生的道德意识,培养学生坚定的道德意志。
6.善于抓住一切突发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
7.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切实调整计划,在研究中努力为师生创造条件,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开展研究工作,注重平时的研究资料收集整理。
六、研究原则
1.适时适度原则& 养成教育研究在我校仍处在探讨阶段,每个人的现有情况和生活环境也各不相同,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一下子达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或是所有的学生所达到的水平一致,这是不现实。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有阶段有层次的逐步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
2.协作性原则&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一项系统而且复杂的工作,需要老师们之间、部门之间、领导和成员之间团结协作起来,全策全力,才有可能完成课题研究的任务
&3.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和合作者,采用以师生活动为主的研究,给师生提供足够的研究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师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给予主动感知知识的机会,尊重其个体的选择。
4.体验性原则& 在教育过程中,不可以纸上谈兵,应组织学生多体验,感受到好的习惯可以终身受益,坏的习惯害己一生。体会到自己平时的习惯给别人带来怎样地感受,从心理上树立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七、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6年6月—2008年3月)
第一阶段主要完成以下3项任务:
1.确定、论证实验课题,成立课题组,资料组,确定课题组成员的研究任务。
2.制定各种规章制度,组织有关教师学习中外优秀德育理论。
3.确定学校开展研究的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08年3月—2008年12月)
本阶段目标:
目标一:学。通过学《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八荣八耻”观、校纪班规、学校行为习惯要求等,明确行为规范的内容,知道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做,怎样做。
目标二:做。将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指导学生行为,通过各种活动,强化训练。通过自查互纠,共同进步,通过激励评优树立典型,带动进步,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目标三:管。坚持长期恪守正确的行为习惯,掌握方法,自理自律,自我管理,自主管理。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第三阶段:形成成果阶段(2009年2月—2009年6月)
在第二阶段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对各种材料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论文,形成本课题的研究报告并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方向。
六、研究过程
1、环境导行— 以认知来引领孩子的行为
校园的环境氛围是学校精神风尚的物质反映,它对学生言行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学校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氛围,就必须将这种文化映射到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模式、师生意识甚至学校外部建设上。我校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把我们的养成教育文化传达给学生,让学生愉快地接受养成教育的要求,并转化为个体的意识和动机。
(1)营造人性化的学校大环境
学校在环境创新上,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符合学生思维、学习、成长的规律和特点,校园环境既洋溢着生动活泼、又体现着文明素养。首先让学校的墙壁说话,走廊上张贴名人名言启迪学生奋进,悬挂伟人、科学家、英雄模范人物的画像,让学生与之天天见面,以他们为榜样来激励自己;把学生各种活动的图片张贴于校内校外的宣传栏,及时传递着学校的最新时讯,鼓励学生多实践,多体验;开辟专门的涂鸦墙,让学生参与设计,亲自动手,孩子们将各种好学、诚信、孝亲的小故事以及生活小场景幻化成一幅幅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图画,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便于学生接受和效仿。
学校更是见缝插针,草坪上错落有致的树立着各种标语,“轻一点我怕疼”“比比谁更美”“留下的你的笑容带走的是你的记忆”提醒学生爱护环境从我做起;古代名人雕塑坐落草坪四周,“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者谓强”告诉学生要勤学苦读励志成才;校园中间的走道旁,刻有校风、学风、班风、校训以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展板挺立两边,学生每天进入校园就可以看见,耳闻目染的熏陶将外在的规矩默化成学生内在的自觉要求。
我们还注重无形环境的营造,学校通过雏鹰广播站,进行《紫薇小学文明礼貌用语》、《紫薇小学一日常规管理要求》等制度的专题讲座,大力宣传文明礼仪教育内容。设计了 “我在养成教育中成长”、“文明礼仪标准我知道”、“我来评一评”等丰富而又充满趣味的节目形式,吸引了学生的热情收听和积极参与,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同时组成学生记者团,及时报道优秀班级的养成教育成绩,如 “课间活动报道”、“公益劳动报道”、 “卫生区管理报道”等,推广管理经验,引导学生从身边点滴小事做起,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学校环境创新的过程中,学校把一切因素按照教育者的意志纳入学生的直觉和感兴趣的范围内,从而影响、诱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心理和生理的成长,使教育阵地进一步扩展,使教育内容进一步扩充,从而形成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启迪智慧、激发创造的良好环境,提高教育的整体性。
(2)创设个性化的班级小环境
&&&&& 班级是学生交往的基本场所和成长的重要环境,学生在学校的活动主要在班级中进行。它是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主要阵地。为此,我校开展了系列的班级文化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和谐、宽松、充满人文气息的班级环境氛围。
如何在几间教室里做文章,我们要求每一位老师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有的班级充分利用教室后墙的黑板报,每周一期,每期板报因时因事确立一个明确的的主题,如逢母亲节就以“母爱”为主题,遇到国庆节就以“爱国”为主题,如果班级里学风有问题,就以“好学“为主题……学生的创造力是无限的,板报成了很多班级里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班级设立了 “班级日记”,“留言簿”等师生对话阵地,在里面记下每个人的点滴进步;有的班级设立了图书角,宣传栏,墙壁上张贴着同学们自己搜集、自己书写的名人名言和励志警句;有的班级实行了值日班长、纪律卫生监督员制,每天一轮换,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管理者、主人翁,体验到班级管理的苦与甜,充分调动了全体同学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有的班级在黑板上设立新闻角,摘抄每日的国内外新闻,鼓励同学们关心国家大事。精心的布置让我们教室的每一寸墙壁都会说话,每一个角落都浸润着人文的馨香。
学校在创建班级特色文化的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使班级文化建设异彩纷呈。在浓郁的班级文化氛围之中,学生的道德行为水平得到了潜移默化的规范和提高。
(3)家校联手共创和谐的家庭环境
福禄贝尔有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在纷繁的环境因素中,对人的心理发展影响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就是家庭环境,我国古代的“孟母三迁”“陶母据鱼”的故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就学校、家庭、社会三维环境而言,孩子在家庭中度过的时间有1/3之多。而且,对于心智正在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家庭的影响甚至超过了社会。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对孩子有一种熏陶、感染和影响作用,有益于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和发展,更有益于孩子人文素质的提升。
我校是省家长学校名校,各种形式的家长座谈会成为我们与家长联系,传递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共建良好育人环境的桥梁和纽带。比如我们要求每个家庭要尽可能的准备一些人文藏书,父母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孩子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进取心,并把它同化为自己的学习兴趣与行为模式。还要求家长在生活中处处能以身作则,让孩子在模仿中,在天长日久的熏陶中,达到道德认同的更高境界。
2、体验践行——在活动中规范孩子的行为
(1)加强常规教育的管理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来自严格而有序的常规教育管理。为此,我校把每学年的第一个月确定为常规养成教育月,每学期的第一周定为常规养成教育宣传周。在这些宣传活动中,学校通过广播站、晨会、周会、学生座谈等形式向学生宣讲《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紫薇小学一日常规管理要求》等规章制度。各班根据本班的特点,增补制定适合本班的班规。每年学校都要重点对一年级的新同学进行宣传教育,让学生以各种方式了解学校,认识学校,让刚入学的一年级小学生很快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为接下来养成教育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行为学家认为,考察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不能以特定情形下的特定行为作为评价标准,更多的应该是依据一个人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因为它更接近常态,所以也更为真实。
我们学校的养成教育十分注重对学生进行常态的生活德育教育,强调养成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时时进行、处处体现,对学生不搞“应景式的教育”,不搞任何形式的突击性迎检。我校的养成教育是全天候的,从早晨进入校园的三佩戴即红领巾、校徽、校牌的检查、仪容仪表和个人卫生情况的检查到课堂坐姿、精神状态的检查,从课间活动是否安全文明的检查到早中晚室内外卫生的检查,从每天十分钟公益劳动的检查到放学路队的检查,养成教育涵盖了学生在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常规管理要从严要求,更重要的是讲究方法,如校园卫生是学校管理的一个难题,早晨可能干干净净,晚上地面就是一层纸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划片包干制、分班级值周、课间互纠互查等方法,我们这个近三千多人的学校,每天放学校园是干净如初,一天下来全校垃圾也只有一小板车。工作中我们注意了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坚持了别人没能坚持到底的好的做法,因此我们的养成教育做的扎实有效。
(2)开展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主题活动
(3)多方联手,形成督导合力
七、研究成效
1、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业和品行相互促进
2、从教师方面来看,教书和育人相辅相成
3、从学校方面来看,实力和形象相得益彰
八、研究结论
1、总结出了“环境导行-体验践行-检查督行”的养成教育模式
在多年的养成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形成了自己的养成教育特色,即“环境导行-体验践行-检查督行”的结构模式。这个模式反映了马克色主义的实践观,也就是认识,实践到再认识,再实践。“环境导行”属于认知教育范畴,通过人文环境的创设,营造出浓厚的养成教育氛围,在耳闻目染中感知养成教育的内容,感受养成教育对人的成长的意义,为下一步的实践体验做好准备。实践是学生基于已有的行为习惯经验和知识产生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活动,它能动地、创造地对获取的信息不断地进行加工,形成真理性的行为认识和观念。因此,“体验践行”必然的成为整个养成教育结构链的核心环节,检查督行”环节是确保养成教育良性推进的重要策略,它规范、科学、及时的检查督导,可以让我们及时发现不足和问题,从而进行反思、纠正、调整,促使养成教育的健康发展。以上三个环节即相互独立、各。
九、问题和反思
1、老师们需要进一步学习加深理论修养
虽然在养成教育领域我们率先迈出了一步,也取得了一些实效,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回顾和反思我们的研究过程,我们更多的是从实践层面上去操作,用德育理论去解释,而对养成教育所涉及的心理学、教育学、行为学、社会学的理论,我们的理解还是有限的。我们的养成教育课题要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加强教师的理论修养应该是一项重要的前提工作,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会采取更多的方法,创设更多的机会,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修养。
2、我们需要一个更加健康的社会大环境
养成教育的起点是学校,学校环境是在特定的环境区域,根据育人需要和教育规律专门设计、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环境,它有明确的目的性、规范性和相对严格的约束性。但养成教育的终点不是在学校,而是广阔的社会,社会环境会以一种潜在的、自然的方式影响和改变人们的道德行为习惯。而在这个多元的社会大环境充斥着各种非主流的思想,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有高雅的,也有低俗的,有美的,也有丑的,其中的消极因素对养成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今天,孩子们在学校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明天,他们走向社会,养成教育的成效是否能持续,能持续多少,很多现实的例子,让我们心生胆怯。所以,呼吁一个更加健康文明的社会大环境成为我们教育者迫切的希望。
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在养成教育的这条路上我们将继续前行,努力探索,快乐收获!
|&&&信息来源:
版权所有:滁州紫薇小学
邮编:239000 地址:滁州市清流西路
紫薇小学家校交流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不良生活习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