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升值贬值现在升值还是贬值?

两会特辑:&&&&&&&&
人民币再抉择:缓步升值渐成产官学共识
第1页:升值的内在逻辑
第2页:升值会引发新一轮资产泡沫吗?
  人民币汇率再次面临抉择关头。
  自年初以来,多家半官方及独立研究机构相继就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闭门商议,并形成政策建议递交央行或政府决策层。
  至全国“两会”召开,已有多重迹象表明,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一度中断的人民币汇改进程,即将再续新篇。人民币升值与否,再次撩动市场的敏感神经。
  3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期间的记者会上表示,不排除在一些特殊阶段,如亚洲金融危机和这次的全球金融危机之际采取特殊政策,包括特别的汇率形成机制。
  所谓特别汇率机制,是指2008年7月后的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人民币中断了2005年7月以来的盯住一篮子货币、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外界认为,此后人民币实际盯住美元。
  由于美元大幅波动,人民币汇率也随之起落。按国际清算银行(BIS)估算,2009年全年,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贬值6.1%。2010年1月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指数为113.89,较2009年12月再度贬值1.05%。
  2005年7月汇改后的三年内,人民币对美元持续升值达21%。
  虽然周小川重申中国政府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但上述表态也预示,央行或早或晚将必然退出这一非常时期的“非常之策”。
  同日,央行副行长苏宁在回答道琼斯通讯社记者就周小川有关言论提问时说,央行将根据经济形势决定退出“特别汇率机制”的时机。
  而“退出”已经被市场诠释成重回升值通道。隔周,人民币将在近期可能一次性升值2%-3%的消息,在市场流传开来。“一些中资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拆入美元。”香港金融界一位高层人士表示。
  不同群体对此态度迥然不同。出口部门的主张坦率直白:在世界经济复苏刚刚蹒跚起步时,强推人民币升值无异于强行刹车。
  有学者提出,如果从纯粹的市场化方向看,人民币现在这个时点是要升值还是贬值,其实无从度量,与其盲目行动,不如以不变应万变。若汇改造成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则“热钱”流入将更为严重,恐将流动性泛滥,可能推高资产泡沫,重演2005年汇改后的一幕。
  也有观点称,人民币汇率是早调整早主动,越拖越被动。暂不论来自海外的压力,即使进一步的汇改再次表现为人民币升值,也有内在合理性存在。中国经济率先企稳回升,出口已迎来较快增长;更重要的是,一个有效的汇率机制,带给中国的不仅仅是进出口商品的合理定价,改善中国贸易条件,更可能带来贸易品与非贸易品比价的正常化转变,进而改变内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要素价格的扭曲状态,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从整体上增进国民福利。
  面对升值是小步缓升还是一次性到位、是一次调2%-3%还是两位数比率的争议,“关键是人民币需要形成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而非汇率调整到位。何为到位?”本刊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黄益平表示。
  “必须意识到,无论采用哪种方式,汇率政策调整都应遵循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而主动性应该放在首位。”一位熟悉外汇管理的资深人士对本刊记者称。他并提出,“汇改方式肯定还是渐进式的。一次性大幅升值对于决策层是不切实际的。”
  乌云压城
  美国最激进的观点认为人民币应升值30%-40%,虽然这并非解决美国自身问题的答案
  3月2日至4日,美国常务副国务卿斯坦伯格、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贝德访问北京。美国国务院表示,美方主动提出访华,希望美中关系能重新聚焦,一同推动双方在重要议题上的合作。
  引人瞩目的是,在这一行人中,有2月刚被任命为助理财政部长的科林斯(Charles
Collyns),此前他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工作多年,现在财政部负责国际金融事务,在人民币汇率问题上是美方的重要人物。他去年底在美参议院财务委员会作证时表示,美国财政部必须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说服中国调整其汇率政策,推动经济从出口型向内需型转变。此时,他出现在中国,令人猜测汇率也是双方的重要议题之一。
  事实上,在国内智囊密集商讨汇改良策时,国际上新一波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已愈演愈烈。
  “乌云压城”―独立经济学家谢国忠为本刊撰文时以此为题。从奥巴马的“五年出口翻番”计划中,谢国忠预感到此次“来自美国的升值压力将比以往更为沉重”。
  在2月初美国国会参议院民主党政策委员会听证会上,民主党参议员斯佩克特(Arlen Specter)率先向奥巴马总统“发难”:
“2001年至2007年,由于美国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不平衡,我们已经失去了230万份工作―如何从中国夺回就业岗位?”
  “(美国)必须面对的一个国际性挑战就是汇率问题,即如何调整以保证美国的产品价格不被人为抬高,别国的产品价格不被人为地压低。”奥巴马表白,“汇率问题使我们处于竞争劣势。”
  共和党参议员格拉斯利(Charles Grassley)则宣称,应正式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这一幕,与2003年美国参议员舒默和格雷厄姆欲以自由贸易法案制裁中国出口产品何其相似。
  压力不仅仅来自美国。一些国家与中国围绕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论战历久未衰。
  去年年末,应邀参加第12次中欧领导人会晤的欧盟轮值主席国瑞典首相赖因费尔特(Fredrik Reinfeldt)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Jose
Manuel Barroso)等人,都表达了希望人民币进入升值轨道的意思。
  2月初,投资界风云人物索罗斯在香港对本刊记者说,“无论从国内抑或国际角度分析,我认为,中国政府如果允许人民币升值,都将是明智之举。”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甚至声称,其他国家应与中国“打一场贸易战”。
  后危机时代,世界贸易大幅萎缩,欧美各国内需疲软,失业率高企,需要寻求解决方案。此时,尚未完成市场化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便成众矢之的。
  花旗集团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明高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与世界如此紧密的联系,已令人民币汇率成为全球价格的一部分,因此压力也来得很自然。“对人民币而言,其方向在危机前后并没有改变,那就是升值。更确切地说,现在我们谈论的实际上是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升值。”
  “人民币对美元汇价低估了41%”,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这项“研究成果”广为人知。该研究所高级研究员拉迪(Nicholas
Lardy)对本刊记者称,贸易加权的人民币汇率大概低估了25%,甚至可能是30%。
  今年以来,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级。美国先后对进口自中国的金属硅作出反倾销终裁,对中国输美机织电热毯、窄幅织带、无缝钢管、铜版纸等作出反倾销、反补贴或“双反”初裁,并对进口自中国的钻管发起“双反”调查。
  显然,两败俱伤的贸易战,并不符合中美双方的利益。
  中美轮胎特保案期间,美国白宫智库―美国经济战略研究所创始人兼所长克莱德•普勒斯托维兹(Clyde
Prestowitz)就向本刊记者直言,中国避免贸易纠纷重要的一点就是允许人民币升值,“中国通过保持较低的汇率来补贴所有出口,比奥巴马还倾向保护主义。”
  但升值能解决问题吗?答案其实是否定的。数据表明,美国70%以上是服务业,而中国对美出口主要是制造业,人民币升值无益于美国失业问题的解决。事实上,2005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达21%,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对美国的出口则未受任何影响地强劲增长。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布兰查德(Olivier
Blanchard)2月初表示,各国不应拿人民币来抨击中国。中国应该做的,也正在做的,是降低储蓄率并提升内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才有意义。否则,即使人民币和其他亚洲主要货币升值20%,最多也只能帮助美国出口实现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的增长。
  尽管喧嚣背后存在一些国家选举战的需要及党派争锋,尽管这些抨击未必合理,中国也需妥善应对,而不是只作防守。谢国忠提醒,为避免中美之间摩擦扩大,“宜及早采取建设性的举措”。
  敏感的时间窗口正在临近:4月,美国财政部将向国会提交半年一次的国际经济与汇率政策报告,期间,是否会指责中国“汇率操纵”?6月,G20峰会将揭幕。可以想象,人民币汇率将是其中的重点话题之一。
  刻舟求剑
  汇率到底对贸易的影响有多大?
  人民币盯住美元原本是金融危机以来的“非常之策”。自2008年7月开始,中国汇改步伐暂停,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停留在6.82元-6.84元的窄幅区间波动。
  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国家风险分析师赵昌会认为,此举主要为保持货币币值。当时中国股市、房市都出现了下滑,在此情况下,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是与对本币来讲最具有决定价值的,或者加权平均数最高的货币挂钩。
  不过,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显然比当初预计的要小得多。如今,基于国际间复苏进程的不同步伐,部分国家大规模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渐显眉目。从中国自身的情况看,人民币升值开始得到更多的支持。
  今年前两个月,中国经济增长势头稳固,工业生产增长20.7%,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44.8%,其中出口增长31.4%。去除基数因素,市场对2010年中国出口仍持乐观态度。各大投行和研究机构的预测多在增长15%以上,最乐观的预测甚至超过30%。
  国泰君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今年美国经济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美国经济如增长1个百分点,将提升中国出口增长率10%。按照对美国经济超预期增长的预测,他预计今年中国出口增速可能达到30%左右。
  “现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才刚刚开始。”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告诉本刊记者,随着中国出口日益强劲,升值压力会越来越大。
  汇率对贸易的影响有如此重要吗?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一位资深人士对此表示怀疑。他向本刊记者提出,汇率对贸易没有决定性影响,政策的有效期是有限的,半年或者九个月就又还原了。
  商务部部长陈德铭今年不止一次表示,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并不和贸易直接挂钩,要根据市场的供求,实行渐进的、可控的改革。
  不过,这更多是针对美国在贸易逆差方面对人民币汇率的批评作出的辩解。事实上,颇为矛盾的是,商务部是反对人民币升值、担心打击出口的主要声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网站此前刊出的一篇文章强调:强推人民币升值不利于中国经济稳定发展,也对世界经济复苏无益。
  “国家的退税、汇率政策对促进出口有用,但是作用很有限,关键是要靠企业运作。”北京科技企业―亿阳集团负责中亚出口的曹先生对本刊记者说。
  “在2005年汇改时,纺织业说出口只有5%的利润,结果人民币升值了21%,纺织业出口不是还是活得好好的?”一位参与2005年汇改政策制定的人士表示。
  “升值后的倒逼机制,使企业提高效率,效果在上次升值过程中确实看到了,但是很有限。升值如果过度了,企业承受不了,就会走向反面。”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告诉本刊记者,人民币升值大方向是对的,但汇率调整必须从整个宏观面考虑,如经济复苏的势头是否已经正式确立,配套的经济改革是否能到位。
  升值的内在逻辑
  这是将扭曲的价格正常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印证中国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决心的重要信号
  谈到人民币升值,国内一些人习惯于将此归入“阴谋论”、西式“怪论”。但如果将注意力集中于此,可能会忽略中国正在发生的变化,忽略中国改革汇率形成机制的内在逻辑。
  中国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迫切需要人民币汇率发挥应有作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卢锋教授称,危机时期经济下滑,暂停升值,逻辑上还有道理,但是现在中国应该根据基本面的需要,对人民币做一个灵活的安排。
  卢锋指出,2009年上半年经济数据公布后,尽管当时进出口还在下滑,但是内需已经增强,总需求V型复苏。“在这种情况下,汇率不动会以国内宏观经济失衡为代价。”
  卢锋表示,在中国经济追赶的大背景下,更需要灵活的汇率安排。中国早已在大宗商品增量上领跑全球,近年投资增量领跑全球,以这次危机为临界点,今后将长期在总需求增长上领跑全球。他解释说,总需求上升过快,国内经济就会过热,由于汇率维持不动,不能调节外需,只能调节内需。而在内需中,消费不能调,就只能调投资。
  “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本质上是由市场决定的,应该用利率调整,但是,在汇率稳定的情况下,利率运用受到很大限制,能调但是不便利,结果就需要在产能过剩情况下,主要利用产业政策调节宏观失衡,客观上不利于解决宏观调控微观化、国进民退等深层问题。”卢锋认为,虽然汇率灵活不能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如果汇率不动,很难理顺主要宏观变量关系。
  汇改也可能给中国抑制房地产泡沫、通胀等现实问题以另一选择方式。今年以来,政府一再强调要抑制房地产泡沫。
在这个背景下,考虑汇率与非贸易品价格的关系有了很强的现实意义。不少学者认为,从防泡沫的角度出发,汇率需要作出一些调整。
  金融危机以来,特速集团投放和货币供应量出现了历史性的高速增长,去年12月至今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分别为1.9%、1.5%和2.7%,加之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上扬,通胀变化引起货币当局的关注。
  “如果商品价格上涨所驱动的通货膨胀出现,本币升值其实也是另一种解决之道。”野村证券董事总经理、亚洲(日本外)首席经济学家苏博文对本刊记者分析称,虽然汇率上涨可能令出口行业竞争力受损,但进口价格会变得更加低廉,降低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压力。
  汇改也有助于改善中国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告诉本刊记者,汇改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中国服务业的发展。目前,低估的汇率对制造业是一种保护措施,对服务业的发展是一种歧视性的措施,如果适当调整汇率,服务业的发展会呈供求两旺的局面。
  此外由于税收、资源供给措施有利于贸易品部门而不利于非贸易部门,中国非贸易品和贸易品的比价存在上扬压力,如果汇率不动,那么非贸易品的价格尤其是不动产价格将大幅上扬。
  目前的汇率机制造成的结果是,产业结构扭曲,贸易品集中的工业比例过大,而非贸易品集中的服务业比例过小,资源配置偏向贸易品部门。
  在黄益平看来,这正是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重工业投资过度,不仅中国的资金投向这些领域,境外的资金也都想办法涌入。
  目前,国内抑制产能过剩主要是靠货币当局及金融管理部门收紧信贷、发改委收紧投资项目审批。“实际上,光靠行政干预不行,根源还在于资本激励机制。”黄益平说。
  金融危机使中国过于依赖外需的弊端暴露无遗。目前各界已经渐成共识:中国经济必须更多依赖内需,需要通过一些手段降低出口依赖,对内需有更大的支持力度。
  “人民币升值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式。”学者称,中国部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并不可持续,与其等待其自生自灭,不如用一些政策,比如资源价格的理顺、汇率水平的合理化,使其向要素价格更低的内陆地区转移。
  2005年汇改以来,已经有一些企业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内陆地区边际消费率更高,内陆追赶沿海的发展模式会使得中国整体消费率得到提高,这对于降低对外需的依赖起到很大作用。
  升值不仅是短期抵御通胀、应对国际压力之举,更重要的是会对中国长期可持续增长起到积极作用。也体现中国作为一个上升中的大国的责任。
  不过,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院长丁志杰提醒,不能否认汇率形成机制需要改革,但是也要反对夸大汇率的作用。不是什么都能靠汇率改革解决。如果认为只要汇改,就业、贸易战等问题都解决了,这是没有意义的。“主要还是消除汇率扭曲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路径选择
  一次性大幅升值、渐进式小步升值还是更折中的方案?
  经济率先复苏、出口回暖、通胀预期升温―基于这些理由,国内外投资机构普遍预期2010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将升值,升值幅度预测则从3%-6%不等。
  “从中长期来看,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方向和升值的趋势是毫无疑问的。现在的问题是怎么走?” 美银美林证券中国经济学家陆挺这样设问。
  一种比较极端的路径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次性升值到位,以此打消强烈的人民币升值预期。所谓一次性升值到位,一般是指升值幅度在20%左右,管三年到五年。
  经合组织(OECD)中国及印度经济研究部主任里查德•赫德(Richard
Herd)向本刊记者表示:“如果中国政府真的担心逐步提升汇率会刺激升值期望,那么何不一步到位?”
  不过,本刊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都反对这种激进的做法。
  “关键是没有人知道一步到位的‘位’在哪里。”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对本刊记者称, “正确估算合理的升值水平,做不到。”
  一位接近央行的权威人士说,所谓的一次性大幅升值,仅是学术讨论,在政策层面是不切实际的。“人民币从来没有过进行一次性大幅升值的先例,企业很可能承受不了;另外,一次汇率调整管三五年,可行吗?”
  这样的政策操作还很容易授人以“汇率操纵”的口实。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主任、首席经济师范剑平说,因为这并不是市场化的汇率形成机制,而是政府行为。
  因此,另一种更有可能和保守的路径是,恢复执行2005年7月到2008年7月之间的浮动机制,让人民币对美元小幅渐进升值。
  然而,这种模式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形成持续的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国际资本将持续流入,并由此带来的外汇储备持续高增长,流动性泛滥、国内资产价格飙升,2005年7月后发生的那一切将再次重演,并困扰决策当局。
  而且,强烈的升值预期和持续升值相互作用,导致人民币升值速度不断加快。2006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3.35%,2007年为6.8%,2008年前七个月升值幅度达6.9%。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伟坚决反对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升值模式。他说,关键问题是企业没有办法对温和升值采取任何防范措施,因为中国外汇交易市场极不发达,没有给私营部门提供任何规避汇率升值风险的工具。“渐进温和升值的模式需要发达的金融市场支撑,当一个国家缺乏有效的外汇市场时,就不应该采取这种模式。”
  打消持续的单边升值预期,减少投机资本冲击,是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必破之题。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张斌建议,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寻找小幅渐进升值和一次性大幅升值之间的折中方案,即一次性升值10%,然后参考一篮子货币保持年波动率3%上下的自由浮动。他认为,现在就是实施这一方案的最佳时机。
  反对者认为,这种升值幅度短期内对国内经济冲击太大。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测算,人民币升值10%,会导致中国年度GDP损失0.7%至1%。如果一次性升值10%,所有影响都在短期内发生,冲击过大。
  如此大幅度的升值,企业也难以承受。天津一位机械行业的企业管理者告诉本刊记者,如果到今年底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至6.5,升值幅度接近5%就受不了,因为直接挤压了企业利润。
  哈继铭说,这种模式不可避免遇到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即为什么升值10%?如果幅度过大,人民币可能再贬值,引起剧烈波动;如果幅度不够,一次性大幅升值后,外汇储备仍在增加,市场就会预期更大幅度的升值,也会导致“热钱”流入。
  和2005年汇改之初相比,彼时全球经济一片繁荣,人民币汇率多年未动,因此当时汇改中不乏意见认为应该一步升值10%到位,打击短期的投机性“热钱”。但这最终未被决策层采纳,而采取了第一步升值2.1%,以后陆续小步升值的做法。
  “但现在的情况和2005年无法相提并论。”一位参与当年汇改政策意见征求的官员表示,“现在的宏观经济存在太多不确定性,而汇改也已经确定了路径,回到金融危机前的情况更为现实。”
  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有关汇率政策的最新表态是,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上述几种升值路径之外,也有建议称,通过国内生产要素价格改革和“适度”通胀代替汇率改革,达到实际汇率升值的目的。
  张斌认为,这种情况下,可能出现资产价格泡沫风险。通胀和负的真实利率预期会刺激居民和企业减少货币需求,增加以房地产为代表的资产需求。
  如果升值尚有藏富于民之意,此法无异于与民争富,因为此法负面影响是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价格上涨。哈继铭说,如果房价上涨,至少还可以租,但如果是食品价格上涨,这对低收入者的打击最大,将直接影响社会稳定。
2010两会看点
2010两会精彩推荐
经济学人:
责任编辑:李瑞
设为辩论话题
两会财经策划
总理网上问民意
[]亿万网友通过一个个跟帖和留言传递着网络民意,而总理也从这数以百万计的跟帖留言中看到了“信心和力量”…[]
[]住房公积金应该应该需要改革了,不能让建筑房产业独享利益…[]
[]现在每年的毕业生都逐年增长,我在刚上大学就感到了压力…[]
手机关注2010年全国两会
[]等车时、睡觉前…手机(免费),随时随地关注两会进程!为您提供最全面的提案,发评论,提问题…[]在金融危机下 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_百度知道
在金融危机下 人民币是升值还是贬值??
为什么啊??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昨日,人民币创下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报7.0052元。今年来累计升值幅度缩减为4.1%。人民币升值速度放缓似乎已成市场共识,不过,中国银行研究员谭雅玲在此时抛出一份有关“人民币应当一次性贬值”的研究报告,又引起各方对人民币汇率未来走向的讨论。中行报告建议人民币一次性贬值昨日,人民币创下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北京时间下午17:30,人民币兑美元跌0.26%,报7.0052元。今年来累计升值幅度缩减为4.1%。离岸市场交易的1年期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汇 (NDF)跌1.24%至6.6005,触及2月来最低点。NDF反映了市场对于人民币未来升值幅度的预期,显示市场对人民币继续升值的怀疑态度加深。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高级分析师、研究员谭雅玲在一份报告中指出:“目前人民币升值已超过可承受范围,不利中国经济的短期稳定及长远发展,因此,政策管理层可考虑,在合适时机采取一次性贬值对策,打消国际社会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以维护中国经济调整和企业利益需求。”考虑到中行的特殊地位,谭雅玲的这份报告立刻引发了市场的“无限遐想”,认为中行的报告具有“放风”的效应。昨日,记者就谭雅玲报告一事致电中行新闻发言人王兆文,他声称:“这份报告只是代表谭雅玲个人的观点,不代表中国银行的观点。”支持派易宪容:人民币不能这样升值  人民币汇率是否会调转风向?郎咸平接到记者询问时说,这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并表示不愿做过多评论。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发展主任易宪容在接受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人民币不能这样升值,如此升值会对出口企业,对整个经济都带来严重影响。”他还直言,人民币汇率是“政府控制的东西”。反对派:宋国青:贬值是在“倒着走”   中国农业银行国际业务部副总经理彭向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中行的解读可能是不准确的。人民币一次性贬值不可能,主要因为:第一,市场机制可以发挥作用;第二,政府已经多次重申并表明态度,表示人民币不会贬值。”他进一步说,“二季度我认为受美元反弹因素影响,人民币升值不会那么快。一季度因为美元贬值速度快,所以人民币升值快,一季度人民币对欧元也出现新高。但最近一个月可以看出汇率上下波动,升值速度也下来了,所以二季度我认为升值速度应该放缓。”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宋国青在接受采访时,则说,“贬值之说不知从何说起,这分明是‘倒着走’,人家要倒着走那也没办法。”中立派孙春明:政府不应该过分干预   记者随后又致电雷曼兄弟公司高级中国经济学家学家孙春明,他则表示人民币升值以来,经济放缓,出口退税和贸易进口下调,再加上劳动合同法,出口企业受到很大压力。孙春明声称并没有看过谭雅玲的报告,不知道她这样说的具体原因。但是这反映了一个新现象,说明市场已经在汇率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他说:“这是一个好现象,观点太一样不利于市场,更多观点有利于将来发展。”不过孙春明强调,“如果央行主动贬值,那是违反汇率体制的,应该根据市场机制,而不能政府有目的性地去贬,政府可以在市场基础上去调整,但如果管制太多,那不是倒退到80年代了吗?”他认为,政府不应该有太强的干预,应该按照市场供需来调整,目前供需关系看,波动性强,稳定性弱,外贸顺差减小,流动性强,眼下供大于求,因此存在升值的空间。他预计说,“贬值不会那么快,短期内贬值不现实。人民币四月走势相对稳定,加上有大幅的外汇储备,所以不会有大幅的下跌”,并进一步估计说人民币今年会有8%的升值,到年底人民币兑美元价格可能会达到6.7元左右。茅于轼:中国期待美元走强七国集团上月公布了一份针对金融市场的警告声明,声称不会坐视美元兑主要货币继续下跌。一位美国高官表示,这份公报传递这样一个信号:即美国不希望美元再进一步下跌。日,美元兑欧元触及1欧元兑0.8270美元的顶点。但2002年之后,美元逐步下跌。今年年初以来则下挫了7.8%。5月7日,美元兑欧元汇率曾一度升至6周高点,欧美决策者普遍对此表示欢迎。对此,经济学家茅于轼告诉本报记者,就美国国内形势来看,美元走强可能性并不大。“美国的财政赤字,老百姓个人储蓄率为零,这些因素都决定了美元的疲软势态。”但一旦走强,将有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茅于轼称,中国决策层肯定也在期待美元走强,可以降低国内收支压力,缓解出口压力,进而对就业等一系列问题产生利好。但目前不清楚决策层有无相关措施和计划。 记者 江旋
贬值啊宏观调控而已想要吸引外资
其他类似问题
金融危机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民币升值贬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