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引进一个行业有哪3个目的,1创业带动就业经济发张,2解决就业问题,3是什么???

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反应堆传出爆炸声
福岛核电站一号机组堆芯熔化
日本首次从母乳中检测出放射物
日本东电转移万吨高辐射污水
网友拍下福岛上空现不明物体似虫子蠕动
福岛核电站阻止核泄漏
东电拟喷洒化学制剂
商务部:日本地震对中国产业链影响明显
日本发布应对核危机自卫队训练大本营基地画面
福岛核电站反应堆燃料熔化 今起转移高辐射污水
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海床样本测试展开
商务部:中国对日食品限制措施恰当适中
福岛核电站开始转移2号机组高放射污水
日本东电考虑取出四号机组废核燃料棒
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6.1级地震
福岛核电站周边30公里内或20年无法住人
日本东电确认4号堆部分燃料棒受损
记者探寻福岛核电站三公里外小镇双叶町
枝野幸男农贸市场吃西红柿以推销解禁农产品
盘越高速封闭 宫城灾区至东京道路受阻
福岛民众不满政府对疏散半径等处理
老婆婆废墟中找亲人牌位寄哀思
日本将福岛核事故级别提至7级
福岛核电站清理高辐射积水进度推后
福岛井水中首次检出高含量砒霜
日本2名记者冒死闯入核辐射禁区拍摄
日本7.4级余震:女川核电站2个外部电源接通
直击日本7.4级地震现场
CNN连线报道日本7.4级地震
美国专家称日本受损反应堆隐患无穷
“水玻璃”见效 高辐射污水停排
东京电力开始向海中排放低放射性污水
福岛第1核电站地下水放射物浓度超标万倍
日本数千具遗体遭受核辐射难以处理
福岛核电站6个机组将集体废弃
东电公司以日薪40万日元招核电站死士
东京出现厕纸荒
食品和瓶装水价格急涨
日本天皇灾后首次访问东京避难所
福岛第一核电站今日试喷树脂救急
欧美等多国已监测到极微量放射性物质
中国援日第二批物资运抵东京
福岛撤离居民:归家路漫漫
日媒称地震当天就曾预测堆芯融化
首相视察反而误事
高放射性积水已泄漏到机组建筑物外 或渗入海水、地下
日本全国水净化厂暂停使用雨水
日本东北地区今早发生里氏6.5级地震
日本皇家行宫浴场开放供灾民洗浴
日本震灾波及国际制造业供应链
日本13座火山活动加剧
千人抗议东电处理核事故不力
日本千叶县11种蔬菜放射物质超标
东京电力公司屡出错 数据遭质疑
日本首次公开核电站爆炸后航拍影像
美专家警告日本或面临能源危机
福岛核电站地下水放射物超标一万倍
最新航拍震后福岛满目疮痍
兰州一市民囤盐1万3千斤邻居帮忙买走
核电站遭辐射三人暂无生命危险
实拍东京瓶装水被抢购一空
核电站4机组冒烟 3工人遭过量辐射
日本地震或令全球经济增速降0.5个百分点
我在日旅游团全部返回 京旅行社停日本游
百位港星录歌支援日本
全球核爆时间地点全纪录
港府今起禁止日本五县农产品进口
台湾扩大日本进口产品检验
三一重工泵车今运抵大阪港
福岛放射性污染扩散至海洋
核电站意外频发情况仍不稳定
香港部分日本进口蔬菜辐射超标
日本公开核电站注水作业录像
东京都多地自来水辐射指数超婴儿安全标准
谷歌地图演示近期日本附近海域地震
核电站3号机组控制室恢复照明
盘点地震时舍身救人感人故事
愿同悲共难NHK女主播延婚
日本全国艺妓自发上街募款
欧洲空气中首次验出核辐射微粒
实拍福岛核电站冷却作业现场
遇难人数增至9301人 北部地区发6级余震
空袭致利比亚东部出现难民潮
网上热播日本福岛核事故卡通版视频
部分地震遇难者因燃料短缺被迫土葬
实拍日本灾区民众雨中坚持寻亲
2号机组乏燃料池接近沸点 东电高管谢罪
日本食品辐射检测结果比预想严峻
日本大地震波及NBA录像带成抢手货
媒体分析设计缺陷加重福岛核危机
地震或致日本经济损失2350亿美元
东京电力负责人向灾民道歉 被要求补偿
福岛核电站两机组冒烟接电暂时搁置
日本限制超标农畜产品上市
核电站附近水域辐射物质超标约127倍
实录日灾区避难所患难见真情
福岛勇士家属字字血泪祈求家人平安
国产重型救援装备启程赴日
福岛核电站六个机组电源接驳就绪
日本权威机构发布信息误导民众
福岛核电站供电陆续恢复 菅直人称已有进展
日本九个都县自来水检出放射性物质
福岛第一核电站内碘131浓度超标5倍
3.11大地震策划:地震"塑造"日本
对于这次地震导致核泄露事故的疑问,我们需要找到最切实的答案。
人们在一次次经历过海啸后,逐渐认识了海啸。
频繁被灾害骚扰的日本人对未来从不乐观,他们只是认真地活在当下。
1995年阪神地震之后,日本设立了较为完善的自卫队救灾作业机制。
日本7.3级余震灾情
日本3.11大地震回顾
【核泄漏危机】
【救援善后】
【对华影响】
【灾难影响】
【灾难现场】
日本发生7.3级地震
震级:发生里氏7.3级地震;震中: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
震源:震源深度约30公里,本次地震为3.11地震余震;海啸:日本气象厅在地震初期发布了海啸警报,但在几个小时后解除;伤亡:暂时无伤亡报告。
回顾:东日本3.11大地震
震级: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源:震源深度30公里。东京有强烈震感。民众纷纷从楼层中跑出。海啸:日本气象厅发布了海啸警报,地震引发约10米高海啸。海啸警报扩展至整个太平洋。伤亡:日本地震已造成14133人死亡、13346人失踪。
回顾:大地震引发核危机
起因:地震导致反应堆一回路主泵停止运行,核燃料棒没有足够的水覆盖冷却,核燃料棒上端很容易过热破裂,引起严重核泄漏。
爆炸: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的6个机组当中,1号至4号均发生氢气爆炸。5、6号机组正在定期维修。
泄漏:核电站1号反应堆的顶盖已经崩塌,外墙体已经出现脱落现象,随时会出现危急状况。
撤离:日本紧急疏散核电站周围20公里内居民,10万人紧急避难。
中国驻日使馆热线电话
·驻日本大使馆 03- ·名古屋总领馆 052-932-1098 ·驻新潟总领馆 025-228-8888 ·驻长崎总领馆 095-849-3311·驻札幌总领馆 011-563-5563·驻福冈总领馆 092-713-1121·驻大阪总领馆 06-
当地时间7月10日上午9点57分,日本本州岛发生7.3级地震。东京等地有强烈震感,当地建筑发生剧烈摇晃。中国地震局称此次地震系3月11日日本9.0级大地震的余震。
这张7月10日日本NHK电视台的电视截图显示,日本东部沿海地区城市街道在地震中摇晃。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网站消息,日本本州东海岸附近海域,北京时间10日8时57分发生里氏7.3级地震,当局已经向岩手、宫城和福岛地区发布海啸预警。新华社发
http://img4./photo/-10/900x600_78JK50LE00AO0001.jpg
http://img3./photo/-10/t_78JK50LE00AO0001.jpg
这张7月10日日本NHK电视台的电视截图显示的是地震震中地理位置示意图。东京电力公司称,最新的强震并未给此前遭地震和海啸重创的福岛核电站带来新问题。新华社发
http://img4./photo/-10/900x600_78JK01.jpg
http://img3./photo/-10/t_78JK01.jpg
当地时间7月10日,日本宫城县石卷市,当地居民接到海啸预警后到山上避难。
http://img3./photo/-10/900x600_78JMNH1H00AO0001.jpg
http://img4./photo/-10/t_78JMNH1H00AO0001.jpg
余震影响:未引发严重破坏
当地时间9点57分,日本东北三陆近海发生里氏7.3级的较强地震,当局随后向岩手、宫城、福岛发出海啸预警,但已在11点45分解除。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表示,尚未发现福岛第一核电站冷却及维护设备在此次地震中出现异常。但福岛核电站抢修人员在海啸预警时已紧急撤离。
地震发生时,日本东北部地区新干线部分路段一度停运。目前还没有此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报告。
东京时间10日上午发生7.3级地震,与3月份发生的大地震处于同一震源,震源深度10公里,最大震级达7.3级,东京也有较强的震感。
余震解读:地震后的幽灵
余震是在地震主震之后发生的震级弱于主震的地震。特大地震发生后,余震时刻都可能发生,其中多数是人类不能感觉到的微震,但也有极具破坏力的大地震。由于余震难以预测且容易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常被称为“地震后的幽灵”。3.11大地震以来持续余震肆虐于受尽折磨的日本,7月10日发生强度为 7.1级的地震是到目前为止最强的一次余震。日本周围的大地何时会趋于平静?接下来还可能发生什么?成为了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
答:对于余震和地震确实没有定义上差别。每次地震发生时,通常会在该地区引发后续的地震。对于什么时候可以不再用余震的说法,专家也众说纷纭。当密苏里附近发生小地震时,有些人仍然说那是1812年地震的余震。
答:不意外。这是完全正常的。余震的统计数字是:平均来说地震后会发生一次强度比主震低级的余震,会发生10次强度比主震低两级的余震。因此迄今为止发生的一系列余震对于一次9级地震来说是十分典型的。不过那是平均统计数字,实际上每一次地震都不尽相同。
答:考察其他的9级地震,会发现它们都有很多的余震。通常9级地震都有一次8级余震。曾经有过一次8 级余震是隐藏在主震数据中的。他们还将会遇到10次
7级地震、100次6级地震,以此类推。这是典型的次序。在科学上没有理由可以说余震已经结束了。只不过通常来说,这样的9级地震属于强度最大的了。
答:事实证明9级地震总是在当地引起巨大的海啸。它几乎肯定会导致大量海水的移动,但是发生海啸与否的关键在于移动的水量。地震强度每增加一级,移动的水量就增加30倍。因此9级地震与8级地震有天壤之别,9级地震几乎肯定会引发大规模的海啸。
日本大地震后余震示意图
当地时间4月17日,福岛核电站反应堆安全壳照片公布。
4月15日,无人机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反应堆安全壳。
http://img4./photo/-18/900x600_71TOF3TA4JC70001.jpg
http://img3./photo/-18/t_71TOF3TA4JC70001.jpg
4月15日,日本福岛,大海中放置了投放了硅酸盐,以吸收核辐射。
http://img4./photo/-18/900x600_71TOLR824JC70001.jpg
http://img3./photo/-18/t_71TOLR824JC70001.jpg
4月15日,无人机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部分受损建筑。
http://img4./photo/-18/900x600_71TOF0MR4JC70001.jpg
http://img3./photo/-18/t_71TOF0MR4JC70001.jpg
4月15日,工作人员用铁板盖住阀门,企图堵住泄漏。
http://img4./photo/-18/900x600_71TOF.jpg
http://img4./photo/-18/t_71TOF.jpg
4月15日,无人机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3号机组部分受损建筑。
http://img3./photo/-18/900x600_71TOF3AF4JC70001.jpg
http://img3./photo/-18/t_71TOF3AF4JC70001.jpg
4月15日,无人机拍摄的福岛第一核电站4号机组的反应堆安全壳。
http://img4./photo/-18/900x600_71TOF2JG4JC70001.jpg
http://img4./photo/-18/t_71TOF2JG4JC70001.jpg
日本地震、海啸、核危机日志
第9天:恢复电力第8天:全力救灾第7天:险情或缓解第6天:东京居民南迁第5天:核泄漏加重第4天:8万人撤离第3天:死亡过万第2天:核电站氢爆第1天:强震海啸齐袭
&&& 日本19日继续为“持续高烧”的反应堆机组注水,取得一定效果。工作人员还成功将外部供电电缆与1号和2号机组接通,东京电力公司表示将争取在20日以后恢复这两个机组的外部电力供应,重启冷却系统。
&&& 法新社3月19日消息,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表示,日本当局期望在19日(周六)恢复福岛第一核电厂内1号、2号、5号、6号机组的电力供应,并在20日(周日)恢复3号、4号机组的电力供应。
&&& 据日本新闻网3月18日消息,东京电力公司18日上午宣布,原计划在18日完成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新电源管线的铺敷作业,因为核辐射量过高,铺敷作业十分困难,被迫中断。估计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
&&& 据共同社报道,日本原子能保安院17日表示,将尽快采取措施,恢复对福岛核电站的电力供应,最早可能在当天下午恢复电力。如果供电设施得到修复,工作人员将继续向反应堆注入海水,但所需时间、通电以后是否能够顺利注水等情况,都仍待观察。
&&& 虽然有辐射阴影,但日本多数人都表示不害怕。但也有一部分东京居民选择南下大阪,暂时远离辐射圈。
&&& 截至16日零时,因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已造成遇难人数达3373人,由家人朋友申报的失踪人口达7558人,遇难失踪人口超过一万人。
&&& 目前日本特大地震中遇难的人数已超过4500人,目前灾区紧缺饮水、食物、汽油等物资,共约45万人在学校等临时安置所避难,但收容能力已接近上限。
&&& 根据日本警察厅截止当地时间13日晚7点半的统计,已确认有1217人在东日本大地震中遇难,1086人失踪。到13日傍晚,宫城县内的医院和小学等处有1.4万人受困等待救援。
&&& 日本警察厅12日公布统计数据显示,地震和海啸已造成至少630人死亡、700多人失踪。
日本媒体12日报道,在东北部地震灾区宫城县一个港口城镇,目前约有1万人下落不明。
&&& 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宫城县以东太平洋海域
,震源深度10公里,地震引发巨大海啸。东京等地有震感,宫城、岩手县等地部分城市被海啸吞没,火灾成蔓延之势,发现数百人遗体
关注:日本大地震示意图
聚焦日本核电站因地震泄漏
3月11日,日本东北部近海发生里氏9.0级特大地震。地震及海啸导致了福岛核电站多台反应堆机组出现故障,其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发生了核泄漏。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核泄漏已受到控制,辐射程度非常轻微,不会对核电站附近人群造成短期危害,更不会影响到周边国家。但核电站的安全性仍须重视,特别是核电站对海啸的防范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新课题。
福岛核电站泄漏示意图
福岛核电站泄漏影响轻微
&&&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反应堆的抢修工作仍在进行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核泄漏情况并不严重。尽管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核泄漏,但辐射水平并不会对核电站周边人群构成短期危害。对日本国内其它地区、周边国家就更不会造成影响。
&&& 在这次核事故中,反应堆容器没有受损,与切尔诺贝利核事故有本质上的不同。在切尔诺贝利核事故中,反应堆爆炸后,反应堆芯直接暴露在大气中,爆炸瞬间约有50吨核燃料化作烟尘进入大气层,造成广泛地区的核污染。但是,此次核事故的控制得益于及时的抢救工作,并出现核燃料棒破损的情况,核电站的安全仍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厂房发生的氢气爆炸,造成厂房外墙和屋顶在爆炸中坍塌,导致了核泄漏。但本次爆炸并未对核反应堆容器壳造成损坏。
在下午爆炸发生后,福岛第一核电站周边辐射剂量为每小时1.015mSv,人员在附近暴露6小时即会受到平时一年的辐射,短时间内对人体无害。
事故发生后,只有非常有限但明显高于正常标准的核物质被散发到工厂外,对核电厂以外的日本其他地区和周边其他国家不会造成影响。
福岛核泄漏昭显技术问题
日本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所有10座核反应堆在年间建成运行,均属沸水型反应堆沸水型反应堆与压水型反应堆相比,属于单循环反应堆,沸水产生的蒸汽用来直接推动汽轮,不象压水堆那样有蒸汽发生器隔离。万一发生故障,蒸汽里就带有放射性物质,设计上的安全性较弱。 长期以来,一直有核专家质疑,日本作为一个地震频繁的地区,使用这样的结构是否合理。
在这次地震发生后,日本福岛第一、第二核电站的反应堆都已自动停止运行,但是核燃料棒里的反射性元素自衰变仍然产生非常大的热量。这样就必须保持冷却水循环,保证核燃料棒不会因为温度升高而出现包裹金属熔解破损,导致严重核泄漏。&& 但在这次事故中,因为配套的柴油发电机被海水淹没,冷却水循环停止。核燃料自衰变产生的热量,极大的蒸汽压力会使一回路出现破损。
清华大学核能研究院曲静原教授表示,一般核电站堆芯设计都是40年,其实福岛核电站1号机组已经到了寿命,但是根据美国的经验,到了40年,还可以延寿20年,甚至寿命到了60年还可以延续。"效益非常好,扔了很可惜。延寿需要严格审查,是不是满足现在的安全要求。"今年2月7日,东京电力公司和福岛第一原子力发电所刚刚完成了一份对于福岛一站一号机组的分析报告,指出这一机组已经服役40年,出现了一系列老化迹象,包括原子炉压力容器的中性子脆化,压力抑制室出现腐蚀,热交换区气体废弃物处理系统出现腐蚀。这一机组的计划延寿20年,正式退役需要到2031年。
福岛第一核电站
福岛第二核电站
反应堆编号
投入运行时间
反应堆编号
投入运行时间
9.0级强震重创日本经济
3月11日发生的9.0级大地震重创日本经济,有专家认为:“就短期来看,这次地震可能会使日本全国GDP降低1%,长期来看,由重建工作产生的积极影响将会使经济恢复,这或许需要12个月。”
 大地震撼动了金融、资本和商品市场,造成股市和日元汇率下跌,债市上涨,原油价格下滑。 11日地震发生前,东京股市日经股指在10360点徘徊,只比前一交易日下跌70点。
受地震影响,日本多家核电站关闭,电力供应能力大幅下降。日本通信设施也在地震中严重损毁。东京成田国际机场关闭、仙台机场被淹、新干线暂停运行、仙台一家化工厂发生大爆炸。
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多家车企工厂位于地震受灾区。丰田总公司及11家组装厂和零部件厂都位于爱知县,此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或将对丰田公司的汽车生产产生一定的影响。
北京时间3月11日下午14:45分左右,日本发生9.0级地震。日经指数尾盘大幅跳水,大跌1.7%,亚太股市集体下挫,纽约原油下跌,黄金价格上涨。
大地震推迟日本朝野“变天”
日本首相菅直人本来因为政治献金丑闻面临下台的危机,变幻莫测的日本政坛恐再度"地震",而昨天下午发生的这场特大地震或以惨痛的代价挽救了摇摇欲坠的菅直人政府。
 前日本外相前原诚司由于政治献金问题辞职,日本媒体分析称,前外相前原诚司刚因接受外国人政治捐款问题而引咎辞职,菅直人也必定难逃在野党的严厉追究,此事也有可能会使他面临下台危机。
对正面临在野党强烈辞职要求的首相菅直人来说,这场地震是个难得的喘息之机。对日本社会而言,目前最重要的就是抗灾救灾。在这种情况下,反对党预料会谨慎言行,要把政治逼宫放到救灾之后。
对于菅直人内阁而言,面对不足20%的支持率,能否处理好避灾和救灾将对内阁的前途产生深远影响。如果处理得好,菅直人内阁的支持率可能会大幅回升。
虽然已在震后发表电视讲话承诺政府将全力保障人员安全和减少损失,但菅直人和民主党政府都没有处理大型自然
灾害的经验。一旦他在抗灾赈灾过程中出现任何闪失或人为失误,这必将成为反对党攻击他的利器。
解读日本3.11大地震
日本11日发生9.0级地震并引发大规模海啸。此次地震为浅源地震,占地震总数的72.5%,浅源地震有何危害?日本是一个核电站众多的国家,如何在地震中保护核电站不发生泄露和事故?日本的房屋为何在地震中较抗震?网易探索解读一系列日本地震问题。
震源深度在0—70公里范围内的地震,叫做浅源地震。其中震源深度在30公里以内的占多数,是地震灾害的主要制造者,对人类影响最大。本次日本地震震源深度为24.4公里,因此为浅源地震。
一个6级地震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美国投掷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所具有的能量。一个7级地震相当于32个6级地震,或相当于1000个5级地震,震级相差0.1级,释放能量相差1.4倍。9级地震相当于30000多颗广岛原子弹。
里氏规模2.5-5.0的地震,震中附近的人会有不同程度的感觉,称为有感地震,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十几万次;大于里氏规模5.0的地震,会造成建筑物不同程度的损坏,称为破坏性地震。
一次地震发生后,根据建筑物破坏的程度和地表面变化的状况,评定距震中不同地区的地震烈度,绘出等烈度线,作为对该次地震破坏程度的描述。
国家海洋预报台分析,由于此次海啸强度较小,预计不会对中国造成灾害性影响,国家海洋预报台还将密切关注后续监测情况,及时发布信息。
地震会产生一种地震波,海底的地震波就会对海水有大的影响。使海水产生大的波动,产生海啸。地震海啸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是十分巨大的。
日本核电站在防抗强地震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核电站至少设置了燃料包壳、反应堆压力容器、核岛安全壳等三道坚固的屏障,只要有一道屏障是完整的,就不会发生放射性物质外泄的事故。
日本气象厅设立了"紧急地震速报系统",如果预测震度超过5度,则气象厅将通过电视、广播、手机以及瞬时警报系统终端设施等向震度达到4级以上的地区紧急发布。即使预测给予民众逃生时间。
在日本传统里,地震被列为日本人“最害怕的4个东西”之首。仅在20世纪,日本则遭遇过10次死亡人数超1千人的大地震,关东大地震更加曾夺走了10万人的生命。正因如此,日本也拥有了世界领先的防灾救灾机制。虽然日本的经验并不能简单被我们借鉴,但他们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和对生命的尊重,却是一个重要的启示。
日本百年来重大灾害一览:遇难者人数大幅下降
日本地震低死亡源自政府对于防震体系的不断完善
放弃精准预报地震,只作地震"预警"
2005年,日本政府正式提出建立"全民危机警报系统"。这套系统由地面数字电视、手机短信、入室警报设备等多个媒介组成,当震级到达4级以上时,预报就通过电视等媒介发送出去。
当地震来临时,自救与"公救"并行
作为灾害频发的国家,日本提倡"自救"、"共救"、"公救"的理念。灾害发生后,往往居民首先开始自救、然后是邻里社区共救、最后才轮到政府施行"公救"。在地震发生时,兼职救援队往往首先到达前线。
抗震减灾常态化,每个人都"时刻准备着"
位于日本近畿地区中部的明石市,面积仅50平方公里、人口不到30万人,却有约42个应急避难所和10个防灾公园。每个应急避难所都由3名志愿者负责管理,在10个防灾公园内都专门设置储备仓库和可供。
4月4日,受灾人数超过3万,其中墨西卡利受灾人数达到2.5万人。[]
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强烈地震,200多万人受到不同程度损伤。[]
1月12日下午,海地发生7.3级大地震,遇难者超过20万。8名中国维和人员丧生。[]
印尼当地时间9月2日发生里氏7.3级地震,到9日止已造成79人死亡6.4万座建筑物严重受损。[]
意大利中部拉奎拉地区日凌晨发生6.3级大地震。294人死亡。[]
5月12日,汶川发生8.0级地震,截至日12时,已确认69227人遇难,17923人失踪。[]
8月15日,秘鲁中部海岸发生了严重地震,500多人死亡,1366人受伤,5万多所房子被毁。[]
日,日本新潟造成九人死亡,千数人受伤,上万民众离家避难。损失超过1.5万亿日元。[]
7月17日,印尼爪哇岛西南海域发生7.3级海底地震及海啸,654人死亡,329人失踪,10万人无家可归。[]
2月22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扎兰德市郊区发生里氏6.4级地震,造成600多人死亡,近千人受伤。[]
10月8日,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尔地区发生7.6级地震,造成7.3万多人死亡。[]
2月24日,摩洛哥北部胡塞马地区发生里氏6.5级地震,造成628人死亡,926人受伤。[]
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7.9级强烈地震并引发海啸,造成20多万人失踪或死亡。[]
12月26日,伊朗东南部克尔曼省巴姆地区发生里氏6.3级地震,至少3万人死亡、5万多人受伤。[]
2月24日,中国新疆伽师巴楚发生里氏6.8级强烈地震,造成268人死亡及重大财产损失。 []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责任编辑:郗望、官志远、王国斐 &&时间: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常见问题预测1、2、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页免费3页1下载券2页3下载券3页免费3页免费 3页免费10页免费3页2下载券2页免费3页免费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7页1下载券8页1下载券5页1下载券3页免费12页1下载券
?2010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常见问题预测1、2、3|21年​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常​见​问​题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当前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为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图1材料二:..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1为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
材料二:图2为中国各省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能源消费强度散点图。能源消费强度是指单位GDP所使用的能源量,单位为:吨标煤/万元。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04元)图2
(1)材料一所示地区的农业生产类型是________,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目前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________。图中的省会年降水量较大的是________。
(2)若材料二中A、B、C三点代表上海、贵州、辽宁,则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
(3)广东、浙江地处我国的重要工业基地,能源消费度比较低,试分析其原因。&&&&&&&&&&&&&&&&&&&&&&&&&&&&&&&&&&&&&&&&&&&&&&&&&&&&&&&&&&&&&&&&&&&&&&&&&&&&&&&&&&&&&&&&&&&&&&&&&&&&&&&&&&&&&&&&&&&&&&&&&&&&&&&&&&&&&&&&&&&&&&&&&&&&&&&&&&&&&&&&&&&&&&&&&&&&&&&&&&&&&&&&&&&&&&&&&&&&&&&&&&&&&&&&&&&&&&&&&&&&&&&&&&&&&&&&&&&&&&&&&&&&&&&&&&&&&&&&&&&&&&&&&&&&&&&&&&&&&&&&&&&&&&&&&&&&&&&&&&&&&&&&&&&&&&&&&&&&&&&&
(4)简述广东和宁夏相互协作对两省区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
题型:材料分析题难度:中档来源:广东省模拟题
(1)灌溉农业(绿洲农业);水源;土地荒漠化(盐碱化);兰州市(2)贵州;上海;辽宁(3)①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②能源利用率提高(节能技术使用、设备更新等);③节能意识增强;④实施了产业转移。(4)对宁夏的影响:①获得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②有利于产业升级;③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对广东的影响:①缓解资源紧张局面;②扩大市场。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为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图1材料二:..”主要考查你对&&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区域农业的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区域农业的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喀什经济特区:一、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概况喀什全称“喀什噶尔”,地处欧亚大陆中部、我国西北部、新疆西南部。喀什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等8个国家接壤或邻近,有5个国家一类口岸对外开放,边境线长888公里。全区总面积16.2万平方公里,下辖1市11县。截至2009年底,全区总人口387.28万,有维吾尔族、汉族等31个民族,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同月全国两会期间,新疆代表正式提交关于“设立新疆喀什经济特区”的提案,并建议国务院把进一步扩大新疆喀什向西开放纳入国家沿边开放的整体战略之中,以大开放促进喀什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010年4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正式启动,19省决定千亿元资金帮助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在北京召开,决定举全国之力建设新疆,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新疆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给新疆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对实现喀什地区乃至新疆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喀什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一)政策优势 1999年11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批准西部大开发战略。2006年12月,《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提出西部大开发的目标:到21世纪中叶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把西部建成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人民富裕的新西部。2010年3月,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确定19个省市承担对口支援新疆的任务。其中,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对口支援喀什地区。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议正式批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在西部大开发、对口支援新疆、设立喀什经济特区等战略规划下,中央和各地政府已经或即将出台帮助喀什地区发展的各项政策。2009年,中央批准《南疆三地州建设项目专项规划》,计划年间对喀什地区等地投资500亿元,建成大中小型项目1.3万个。2010年,山东、上海、广东、深圳四省市计划投资3亿多元,对新疆喀什地区实施21个援建项目。未来五年,广东(含深圳)将安排资金96亿元对口援建喀什地区。喀什地区颁布《喀什市鼓励投资优惠办法》等。(二)区位优势喀什是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喀什地处亚欧大陆中心,与8国接壤或邻近,边境线长达888公里,现有红其拉甫、吐尔尕特、伊尔克什坦、卡拉苏、喀什国际航空港等5个一类口岸和1个二类口岸(新怡发)对外开放,具有“五口通八国,一路连欧亚”的独特区位优势。喀什与周边国家许多城市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左右,是中国通往中亚、西亚、南亚和欧洲最便捷的国际大通道。喀什是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进入中亚的桥头堡和辐射中心,可以“东联西出、西进东销”,对促进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自然资源与生产要素优势 1.自然资源丰富。一是作物资源。食用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还有水稻、大麦、高梁、油菜、胡麻、葵花、花生、芝麻、小茴香等。药用作物有甘草、党参、麻黄、雪莲等数十种。瓜果作物有桃、杏、梨、苹果、巴旦木、葡萄、无花果、石榴、樱桃、阿月浑子、核桃、甜瓜、西瓜等。二是矿产资源。喀什幅员辽阔,地形复杂,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目前已发现矿产67种、矿产地224处,其中大型矿床12处。石油、天然气、水泥石灰岩、熔剂灰岩、饰面大理石、花岗岩、磁铁矿、硫铁矿、玉石储量丰富。三是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有“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加舒尔布鲁木山、布洛阿特峰、达瓦昆沙漠旅游风景区、金胡杨国家森林公园、喀拉库勒湖风景区等。民族风情方面有艾提尕尔民俗文化旅游区、西山民族风情园等。历史文化方面有艾提尕尔清真寺、莫尔佛塔、叶尔羌汗国王陵、玉素甫?哈吉?哈吉甫墓、香妃墓、唐王城、托库孜萨来遗址、喀什噶里石头城遗址等。 2.生产要素充足。一是土地。喀什土地总面积1394.79万公顷,约占新疆土地总面积的1/2。全区现有耕地57.5万公顷、园地3.3万公顷、牧草地161万公顷、可利用草场11.48万公顷、后备耕地资源58.81万公顷,年均开发约2万公顷,土地资源充足。二是劳动力。截至2009年底,全地区总人口387.28万人,全地区就业人员116.76万人,劳动力充足。三是资本。年,喀什地区生产总值(GDP)分别为249.07亿、284.24亿,增长14.12%。资金基础扎实。 (四)产业基础优势农业方面,粮食、小麦、棉花、林果业、畜牧业等是其传统特色产业。工业方面,己形成钢铁、煤炭、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电力、建材、造纸、塑料等一定规模门类。服务业方面,旅游业、物流业、交通运输业、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餐饮业、房地产业等发展迅速。年,喀什地区第一产业产值分别为103.58亿元、115.3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分别为42.92亿元、48.86亿元,第三产业产值分别为102.57亿元、120.0'7亿元。第一产业增长11.33%,第二产业增长13.84%,第三产业增长17.06%。因此,喀什地区已具备较完整的产业部门和较快的发展速度,拥有一定产业基础。 三、推进喀什经济特区产业发展的相关策略(一)吸引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丰富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喀什经济特区应在产业政策、用地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开发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进一步放开和完善,吸引投资、人才、技术等资源,为特区发展注入活力。具体措施有:一是确定产业发展的优先顺序,缩减审批程序,节省时间和成本;二是放宽土地审批,减免土地租金,延长土地使用年限;三是建立开发基金,为投资方提供资金配套、低息贷款;四是免除或降低相关方面税收,纳税额达到标准的返还部分缴纳税款;五是为引进或开发高新技术的项目及企业提供补助及相关优惠;六是改善人才待遇,对来支持特区发展的人才给予户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便利等。(二)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商贸物流业喀什与周边国家风俗习惯相似之处甚多,经贸往来历史悠久,同时也是我国东部及西部与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交流的重要门户。因此,要完善并扩大现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发达的交通运输业是其他产业的发展基础。一是推动完善铁路网与公路网建设,实现重要地区的直通;二是改造扩大原有机场,建设新机场,增加热点地区航班和航线,提高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提高空中运输能力等。同时,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运输,发展商贸物流业。区位和交通是发展商贸物流业的关键,区位越近、交通越完善,商贸物流就越方便快捷、成本就越低。要加强与中国内地及周边国家的合作,赋予“东联西出,西进东销”更丰富的内涵,力争建设成出口加工基地和商品中转集散地、开拓国际市场的新亚欧大陆桥上的重要据点。 (三)重点发展农业、采掘业、原材料业、旅游业、纺织业 1.发展农业。尤其要注重对诸如瓜果及棉花种植业、牛羊畜牧业等传统特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产业化、生态化。一是增加政府投入资金,支持农业机械生产企业,补贴和奖励农业机械购买者,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大幅度推动农业生产设备机械化。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生产企业化,以专业化的规模经营为标准改造小规模经营,形成健全发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建立品牌保护机制,促进品牌发展,增加品牌附加值。再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改善产品的工艺和质量,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三是支持生产绿色无污染、营养价值丰富的农产品,发展和生态环境相协调的生态农业。2.发展采掘业。一方面改造传统矿产利用状况,提高石油、天然气、金属产品质量和增加新品种,采选冶采用新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非金属则着力发展环保建材,发展精深加工技术。另一方面,开发清洁能源矿产。 海西经济区: 2007年1月,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纲要中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两个先行区:努力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 四个基本: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总体布局,即:基本构想,就是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基本思路,就是“四个三”、“四个二”、“九大支撑体系”、“一项根本建设”;基本态势,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和谐平安、服务全局;基本格局,就是准确定位、主动融入,整合优势、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内涵深化,互动联动、统筹协调。四个推进:福建新一轮发展的指导思想,即:推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四个关键:福建新一轮发展的工作要求,即: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以“活”开拓发展之源,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各种活力,激活各种要素,让所有活力竞相涌流;以“和”提升发展之势,增强发展合力,在合力推进中求和谐,围绕发展求和谐;以“实”打牢发展之基,注重实际、实干、实效,从实际出发,求实求效,促进发展取得实效,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以“人”构筑发展之本,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选人用人公正导向,树立推动工作的形象、对人民负责的形象和公正廉洁的形象。四谋发展:是海西建设的实践主题,是在海西建设过程中形成的重要经验,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成果,也是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四个重在:福建建设的实践要领,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运作、重在实效。四求先行: ——解放思想求先行。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80多年的历史,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就是不断解放思想的历史。什么时候解放思想,什么时候就实事求是,什么时候就能创造辉煌。我们讲的解放思想,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观来展开,自觉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和教条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形形色色的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方法。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提出,是改革开放30年实践的成果、福建干部群众解放思想的成果、全省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果。建设两个先行区,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要求,仍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仍然需要创新的激情、创新的气魄、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仍然需要营造解放思想的氛围、激发解放思想的活力、凝聚解放思想的合力、推进解放思想的实践。——以人为本求先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涵,突出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的内在要求,体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执政理念的新发展、新跃升。以人为本求先行,就是始终要明确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着力点。以人为本与发展是第一要务、第一要义辩证统一,完整表述了发展的前提、发展的基础、发展的动力、发展的目的。我们讲发展为了人民,就要用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成果的共享,以发展的先行来带动民心的凝聚;我们讲发展依靠人民,就是要在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方面,在依靠和发挥人的主体作用方面,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方面能够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以民心的凝聚来推动发展的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好字当头、好字优先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义和本质要求。好字当头求先行就是在推动发展中强化好的意识、好的观念、好的要求、好的标准。好的基础是发展,好字要在发展中来体现,质量、效应、层次要在发展中提升,结构调整要在发展中来进行;好的方法是统筹,要统筹发展、统筹兼顾、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我们要更多地关心质量、效应、生态,更多地关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更多地关心社会稳定、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等方面问题,努力在实际工作中运作好、体现好。——持续运作求先行。持续运作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重要经验。持续,就是持之以恒、一如既往、一以贯之,这是先行的保障,是先行的基础;运作,体现贯彻落实,体现能力水平,更多的是研究怎么去做,怎么来落实。我们讲解放思想求先行、以人为本求先行、好字当头求先行,最后都要落实在持续运作上。持续运作是实践要领,也是领导方法;是工作要求,也是作风能力;是一种突破,也是一种目标。我们要围绕全局持续运作、准确站位持续运作、依法依规持续运作、注重实效持续运作,以持续运作的实效来保证先行。四个意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四个重大意义: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有利于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后发优势;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五缘六求:福建用来定义闽台关系的特定词语。“五缘”指闽台之间历史上存在着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的亲密关系,它们都是割不断的;“六求”指闽台之间今后进一步拓展关系、推进交流合作的六个方面,即经贸、交通、旅游、农业、文化交流和载体建设。八项举措: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和建设文化强省。 九大支撑:构建竞争力强的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协调的城乡支撑体系、构建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构建优势独特的闽台交流合作支撑体系、构建互利共赢的开放支撑体系、构建富有活力的创新支撑体系、构建全面发展的社会事业支撑体系、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支撑体系、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支撑体系。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循环经济模式,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尽可能小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成本,获得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而使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过程相互和谐,促进资源永续利用。区港联动:是指进一步整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和港口的区位优势,将保税区的特殊政策覆盖到港区,实现区域联动、功能联动、信息联动、营运联动,拓展和提升保税区和港口的功能,形成保税区与港口良性互动发展的局面。区港联动是发展自由贸易区的国际通行模式。2004年国家批准我省厦门的象屿保税区与东渡港区实行“区港联动”试点,2006年3月正式封关运作。循环农业:是指按照循环经济学的原理,运用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组织农业生产,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经济有机融为一体、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全新农业经济和生产形式。循环农业有着一般循环经济的三个共同特征:一是减量化,尽量减少进入农业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节约水、土地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二是再利用,提高服务农业的生产资料产品利用效率,减少一次性用品的污染;三是资源化,农业产品和废弃物能够重新变成再生资源。西三角经济圈在由城市节点、城市群带动国家非均衡发展的区域战略指导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迅猛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环渤海城市群的迅速崛起,我国经济的三大增长极已浮出水面,这三大城市群,就是三个巨大的增长极,集聚、辐射效应十分明显。但这三个增长极都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梯度推进,在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需要也必然会形成一个与之相应的增长极,那么,第四增长极在哪里? 日,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出“西三角经济圈”概念,标志着“西三角”从学者讨论的范畴正在变成政府行为,并有可能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成为国家战略的一部分。“西三角”的战略意义何在,其能否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相对于其他潜在竞争对手,“西三角”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需要进行从理论到实证的分析。一、方向确定格局:“西三角经济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进入新世纪,随着发展重心从东部沿海逐步向中西部内陆地区推进,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均衡,东(上海浦东)西(成渝)南(粤港澳)北(天津滨海)中(武汉和长株潭)兼顾的国家改革试点版图初步建立,博弈中的各方也展开合纵连横,经济要素跨行政区域关联,城市群内产业互补,极核作用不断强化,各方都期望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在未来的竞争中取得优势。 成渝地区作为我国西部经济最发达、城市最密集、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区,经过近年来的融合与发展,已经产生了“双核共振”的效果。但是,相对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圈等已形成的增长极来说,仅靠成渝联手还难以形成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有效载体,成渝还需要寻找另外的经济伙伴,共同构筑西部地区稳固的战略支撑极点。从地理分布上看,第一个“西三角”实质是“中西三角”,因为湖北宜昌地区为中部,第二个“西三角”则为“西南三角”,第三个“西三角”则是贯穿南北、涵盖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区的“大西三角”。 从战略上来看,3个“三角”都有一定的战略指向,而“大西三角”的战略高度最高、格局最大:“西南三角”是成渝经济带的扩展,有利于整个西南地区经济的梯度推进;“中南三角”立足三峡库区发展,使长江中上游逐步联成一片;“大西三角”则将整个西部最具战略地位和经济实力的区域联在一起,以此推动整个西部地区的开发、发展。从地理距离和受益地区看,“西南三角”直接受益地区是重庆和贵州,四川受益相对较小;“中南三角”直接受益地区涵盖重庆东北部和湖北西部的使长江中上游地区,四川受益相对较小;“大西三角”横跨西北和西南,直接受益地区包括川东、川北、陕南、渝东北等地区。由此可见,“大西三角”使各方都能够在其中收益,受益面较广,能够产生更强的经济激励。从经济增量上看,“西南三角”经济圈相比成渝经济带所产生的人口增幅最大,但所产生的资本累加效应(包括: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储蓄余额等)和总量扩大效应(包括:GDP、人均GDP等)并不明显,相反,人均GDP反而下降10%,因而,“成渝+贵州”并不是第三“极点”的最佳选择;相比之下,“中西三角”经济圈所能带来的财富效应和总量效应则相对优于“西南三角”,人均GDP、财政收入、居民储蓄余额、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等项指标均高于“西南三角”;不过,无论“西南三角”经济圈还是“中西三角”经济圈,在经济总量的提升、财富效应的扩大、人才资源的聚集等方面,都远逊于渝川陕组成的纵跨整个西部“西三角”经济圈,成渝经济带与关中经济带加起来所形成的经济规模和财富效应足以与任何潜在的“第四极”竞争者抗衡。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虽然西三角经济圈在经济总量(GDP)、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等方面略逊于大东北经济圈和大中南经济圈,但总体上三个“准第四极”在GDP、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等指标上差距不大,可以说势均力敌,旗鼓相当,都有潜力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综上所述,重庆、成都、西安组成的“西三角”在战略上突破了秦岭屏障,由局限于西南向西南西北联手的视野拓展,使成渝经济带和关中经济带贯通,便于联合起来进行经济的整合和提升,为西部大开发打造出引擎和龙头,使整个西部地区有了战略上的最佳支撑。二、实力决定地位:“西三角”成为经济“第四极”的实证比较 “经济圈”概念起源于1957年法国经济学家戈特曼(Cottman)提出的“大城市群”学说,他认为经济圈是指在具备特定条件地区出现的、沿着特定轴线发展的巨大的核心城市系统,其本质特征是高度密集性。“增长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在著名论文《略论增长极概念》中写道:“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的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终极影响。 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经济圈都能成为经济“增长极”,也不是经济规模越大就越有可能成为经济增长极。成为经济增长极的关键是看该区域中心地区对周边地区的经济辐射程度,即:核心区域的辐射力、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协调、具备凝聚和扩散效应的区域发展环境等各方面的条件。(一)极点的辐射强度。极点即辐射源,是指在区域经济中中心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带,极点的经济辐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一种“溢出”效应,一方面是当极点的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一部分产业和技术就会向周边地区转移;另一方面极点的经济规模越大,其对周边地区的产品的吸纳消化能力也就越强。因此极点经济规模越大辐射强度也越强,带动周边经济协调发展的能力也越强。通过对比,重庆-成都-西安形成的西三角经济“极点”,在12项评价指标中,“极点”经济总量排第一的有7项(人口数、客运量、货运量、一般预算收入、一般预算支出、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而在“占本经济圈比重”中,有10项排名第一,这充分表明重庆—成都—西安在整个西三角经济圈中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及相对于其他经济圈“极点”的比较优势。(二)极点间的紧密程度。经济圈的范围大小和发展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极点”间的亲密程度,这包括:一是极点间的交通距离:极点间建立起发达的公路、铁路网,可以尽可能地缩小极点与周边地区的距离,减少辐射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辐射效率;二是极点间彼此的协作程度:极点间的向心力和彼此协作有力于增强整个经济圈的产业聚集和经济合作。从极点间的地理距离看,三个经济圈极点间的距离都在“8小时经济圈”以内;按照航空上的经济半径计算,三个经济圈极点间都在1小时半径内。可以说,三个经济圈都具备成为大的经济增长极的交通条件,相比之下,西三角相对薄弱,建立贯通南北的大动脉,使成渝到西安的铁路3小时通达是当务之急。 从极点间的向心力来看,三个经济圈内中心城市间的向心力差别很大:(1)东北经济圈:同室操戈。虽然均为老工业基地,彼此之间的经济联系远没有那么密切,仅辽宁就形成了两个经济中心,一是以沈阳为中心的中部城市群经济区,由沈阳、鞍山、抚顺、本溪、辽阳、铁岭6个城市组成;二是以大连为龙头,丹东和营口为两翼的辽南沿海经济区。(2)西南经济圈:离心离德。除武汉外,另外2座城市的目光已经被其他经济圈所吸引,南昌向着长三角经济圈,而长沙向着珠三角经济圈,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那样,“比之1980年代的武汉经济协作圈,大圈的认同感已是大打折扣”,武汉成为中国的第四极,眼下我们还看不出任何曙光。(3)西三角经济圈:渐行渐近。成渝经济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产业的互补性强,但成渝与西安的经济联系与合作相对薄弱,加强成渝与西安的合作成为“西三角”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三)地区之间的产业联系。产业相似系数是衡量地区间产业联系的一个重要指标,它表征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互补性和竞争性。定量测度表明:大东北经济圈内,辽宁与吉林之间的产业结构具有密切的联系和一定的互补性,而辽宁与黑龙江、黑龙江与吉林之间产业联系并不密切,产业整合整体上任重而道远;大中南经济圈之间的产业联系过于密切,甚至产业结构高度趋同,使其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免会出现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因而大西南经济圈的产业结构同样存在大规模整合的必要;相比之下,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相似系数较为合理,西安、成都和重庆均是我国三线军工企业较集中地区,产业之间有着历史性地紧密联系,例如飞机制造业、机械制造等等产业实力雄厚,建成“西三角”经济圈的产业链即进行新的产业整合与分工已具备了基础条件。宝成、西康和襄渝铁路承接了作为西南两大中心——成都和重庆与西北经济重心西安间的经济联系,三大城市的融合,不仅聚集了西部经济最优质的资源和优势,而且,可以成为引领西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不过,西三角三大“极点”的产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重合(表7)。当前在重庆、成都和西安的发展战略中,重庆是全国重要重工业基地和西南最大的商业中心,以汽车、摩托车,化工医药和冶金三大支柱产业,此外有电子信息、金融和商贸等重要产业,著名企业有重钢集团、特钢集团和西南铝厂等;成都是西南地区的金融、科技和商贸中心,以航空、机电、冶金、化学、轻纺为支柱产业,此外还有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酒业、中药业等;西安是西北最大的中心城市,以能源、机械、电子、纺织、航空、航天、食品、烟草、医药和化工等为产业支柱。三地许多支柱或重要产业是重合的,这其实是不利于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如化工和电子被三地同时列为支柱产业或重要产业,为此三地应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制定互不相同的支柱产业以错位发展。(四)圈层结构和经济纵深。以经济地理学的角度看,经济增长极需要有梯度渐次推进的圈层结构和广阔的战略纵深。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图2),大东北经济圈的第一圈层为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西部,第二圈层为中俄边境、中朝边境等东北亚地区;大中南经济圈的第一圈层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第二圈层为安徽、河南;西三角经济圈第一圈层为重庆、四川、陕西三省,第二圈层为整个西部12省,第三圈层有可能向南亚、东南亚、中亚地区适当延伸。相比之下,西三角经济圈的战略纵深最为广阔。综上所述,在三个“准第四极”中,“西三角经济圈”的总体优势和相对劣势并存。在“极点”的经济辐射强度、向心力、产业联系等方面,“西三角”相对于其它经济圈都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最具备成为经济增长极的条件。同时,“西三角”在区域经济总量方面、成渝与西安的交通和经济联系、区域内产业整合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整合创造未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圈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西三角经济圈”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必然要赋予它改革发展的新内涵,进行整合、统筹、协调与创新。 (一)整合:加强跨行政区整合力度,形成推动区域发展的合力整合,包括政策整合、基础设施整合、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和市场整合。整合是西三角能量聚合、优势互补、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的内在要求,是提升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带动整个西部地区发展的源泉所在,也是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 第一,建立跨省区的区域经济发展协调平台,绘就区域一体化时间表。区域一体化的关键在于政府间政策上的整合与行动上的协同。实施“西三角”经济圈的任务就是要建立一个能够带动整个西部经济发展的区域动力新机制,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合力,使其成为西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成为推动西部经济增长的催化剂,成为引领西部经济稳定、高速、持续发展的领头羊。从政府层面的整合功能来看,关键是要构建整个经济圈层面的合作、协调与整合平台,如:可以设立“西三角经济圈政府协调中心”,使其不仅具有论坛、沟通功能,还必须赋予其规划和执行功能。其成员可考虑包括经济圈内的省级、市级成员,地点可以设置在经济圈的首位中心城市重庆,在职能定位上具有都市经济圈公共权力协调机构的性质,对于涉及共同利益的一些地方重大决策具有协调、建议和否决权。在此基础上,逐步创新一般城市各级政府公共管理协调制度。一般城市各级政府在分立的行政区基础上,随着一体化的进程,及时地、相应地逐步创建起适应一体化进程要求的公共行政管理的内在机制,通过公共行政管理的制度创新,制定出适合都市经济圈区域协调发展的共同政策和制度规范,最终实现经济圈组织体系内的超越行政区的协调和管理。第二,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南北联动、相互衔接的一体化网络。“西三角”经济圈的崛起不同于东部沿海地区三大经济增长极,它是在一个相对低发展阶段和收入水平的起点上开始经济一体化的,它的城市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城市群的基础相对薄弱,区域内部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较大,当务之急就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破阻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地理性障碍。同时,“西三角”经济圈要作为经济“增长极”必然要承担辐射带动的功能,即:以重庆、成都、西安三座城市为“极点”,以渝、川、陕三省份为腹地,而产生一个强大的辐射区,其首先辐射的是甘肃、贵州、湖北和湖南,其次辐射的是云南、新疆、青海、宁夏、内蒙古和西藏,要发挥这些作用,必须借助于交通建设。为此,在对经济圈基础设施系统特别是交通运输系统、能源供应系统、市政设施系统适应性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凝聚经济圈基础设施一体化目标,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建立相互衔接并服务于各方的管理体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说,首先,建立3个“极点”之间的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城际铁路网络;其次,建立江海联动、横贯东西的立体化交通体系,将西安地处欧亚大陆桥节点的铁路优势与重庆居于长江上游的水运优势有效结合起来,形成通过重庆沿长江实现与长三角经济区互动,向东南方与“泛珠三角”互动,通过西安向东北延伸实现与环渤海经济圈互动的交通体系。再次,建设从印度洋到太平洋的第三座欧亚大陆桥,实现东西部的高效连接。第三,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产业整合,促进生产力布局合理化。各个城市间要根据各地区的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经济区内的协调,鼓励和引导要素流动,促进生产力布局的合理化,加快区域性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以国际国内市场为导向,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及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补的产业体系,实现大跨度、宽范围的生产力重组和整合,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第四,着力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形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态势。经济圈的形成是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都市经济圈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2个到3个的核心城市;二是要有一系列与核心城市相联系的次核心城市;三是中心城市与次核心城市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企业、产业和市场的密切联系。为此,要根据“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态势,结合成都、重庆和西安产业发展特点,一方面使其内部三大都市之间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加快辅助产业转化基础。另一方面三大都市与次级城市之间经济功能定位要相互补充,尤其是城市产业间产业链整体的有效配置,使生产、科研和销售在区域形成最佳的配置。如次级城市中重庆的万州、江津、长寿,四川的绵阳、德阳、南充,陕西的宝鸡、杨凌、汉中等各城市间形成向重庆、成都和西安核心城市研发创新服务的试验推广基地和生产服务基地,实现“西三角”经济圈的生产、研究开发和销售良性体系。(二)创新:构建内生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增长极创新,包括制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创新是西三角培育活力、动力和衍生能力,进而提升区域和国际竞争力的前提。西三角地区“三线”企业比重较高,体制和行政壁垒较多,市场化程度偏低,尽管这一地区聚集着厚重的优质资源,但能量远没有充分释放,经济运行和某些社会经济活动还主要靠政府动员,要素配置及流动性较弱。要实现西三角经济的全面腾飞,必须构建内生性的区域创新体系。 第一,启动和释放民间和市场的动力和活力,促进地区制度变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西三角的崛起首先要启动民营经济的活力,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与沿海经济圈相比,西三角的经济总量、增长幅度、涉足领域及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均存在较大的差距。推动民营经济的发展要发挥本区域的比较优势,探索一条民营企业、民间资本支持区域创新的新路子,充分利用西三角优质资源和产业组织优势,通过制度创新、市场创新和创新能力整合启动内生性的创新之路。第二,创新区域内部的城乡统筹模式,推动区域全面协调发展。“西三角”经济圈的一个典型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分布不均、贫困面大、城市化水平低、整体环境闭塞等方面的因素,使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日益增大。2007年6月,重庆、成都共同被命名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其主要任务就是推进以“加快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城乡一体化步伐”为核心内容的“城乡管理制度改革”。“西三角”经济圈的建立,就是要以市场化为先导,大力发展工业化,从而推动城市化,多方面、多渠道分流过剩劳动力,使丧失了自己过去的生存空间的人们(退耕还林后的剩余农民、裁军后的军转干部、国企下岗职工、库区移民)重新找到出路。目前,重庆为解决此问题,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定位为“第一经济”,并推出了“一圈两翼”战略,要求“两翼”每年转移30~40万青壮年农民到“一圈”中去工作,未来5年将实施200万农村人口的转移,而留下来的少数农民通过农业产业化,有望和城里人一样享受社会保障等各方面待遇,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这种将“小马拉大车”转化为“大马拉大车”的方式值得川陕借鉴。第三,进行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转型与创新。经济圈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发展,更要有适合本区域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动力机制。长三角经济圈以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珠三角经济圈是以轻纺—劳动密集型产业为特色,环渤海经济圈则是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产业为特点。在经济增长的源泉上,长三角经济圈属投资拉动型,珠三角经济圈是出口拉动型,环渤海经济圈则属内需拉动型。在动力机制方面,长三角经济圈显示了民资主导型,珠三角经济圈以外资推动型为主导,环渤海经济圈则是国资主导型。“西三角”都市经济圈的产业选择应以机械制造为重点,以能源、资源产业为主导,以新材料产业为突破来构建“西三角”经济圈产业新型结构。在能源、资源产业中,重点是煤、气、电、油产业的系列深度开发和产业链的延长以及绿色生态产业的大力发展。在机械产业中,充分发挥“西三角”机械产业基础好,军工产业实力强优势,形成“西三角”经济圈机械产业集群。在新材料产业中重点发展钒钛、稀土等资源和新功能材料的开发利用,着力培育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而在增长源泉和动力机制方面,“西三角”经济圈应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基础,以投资拉动和内需拉动为主导,以出口拉动为突破口。在动力机制上则要将民资、外资和国资推动型相结合。第四,进行科技和产业创新,打造西部地区“创新极”。西三角区域内云集了众多国家和部属高等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是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力量最集中地区。若能将三大都市的科技力量联合起来,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和高效协作,其科技力量并不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区域之下,从而为区域科技引领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发展条件。同时,军工出身使西三角拥有深厚的制造传统和制造能力,产业创新应以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发挥西安、重庆、成都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速创建复合创新集群,进行产业组织再造,培育新兴产业。区域农业的发展:农业生产具有区城性特征。影响一个区城农业发展大方向的区位因众既有自然条件,又有社会经济条件。东北地区独特的地理条件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林业生产基地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区域农业的发展—以东北地区为例1.东北农林基地建设的地理背景 (1)区域概况 东北区组成:黑吉辽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气候与主要农作物: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满足一年一熟,南部暖温带、种植冬小麦、棉花;中部中温带生长小麦、大豆、玉米、高梁、水稻、甜菜、亚麻、北部春小麦、大豆为主 附:东北区温度带与作物类型 地形:山环水绕、沃野千里。西、北、东分别被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环绕,森林居三大林区之首。由松嫩平原、辽河平原、三江平原组成的东北平原面积居全国之首 附:东北区农林基地的地貌条件 经济协作条件好、农业工业有良好基础,雄厚的农业机械制造业为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2)土地资源优势——为建设现代化农业基地最有利的条件 耕地面积广大,占全国1/5,人均耕地很高的黑土、黑钙土 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国土整治的一个方向是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优势,加速以商品粮为重点的现代化农业基地建设 (3)森林资源优势 全国最大林区 全国最主要的采伐基地。森林蓄积占全国的1/3 宜林地区广 森林树种丰富,主要林木以落叶松为主的寒温带针叶林和以红松为代表的温带针阔叶混交林 (4)结论:东北区的土地、森林、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和良好的工业基础,对建成全国性的大型农业、林业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北作为全国农产品生产基地,首先是粮食基地。 (5)注意问题: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挥现有耕地和平潜力,提高单产,是今后实现粮食增产的主要途径 2.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商品粮基地的建设 (1)黑土的利用:我国最肥沃的土壤之一,为了保证作物稳产高产,必须保持和不断提高黑土的肥力。加强对坡面、沟壑进行治理,并植树造林,减少水土流失;注意土壤的培肥,主要是增施有机肥料,秸秆还田是近年来保持和提高黑土肥力最有效的办法。 (2)沼泽的保护 三江平原是中国面积最大的沼泽区。沼泽是蓄水也、水源地,对于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起着重要作用,东北的沼泽是我国特有珍禽丹顶鹤、天鹅等栖息地,沼泽植物又是一项重要资源 (3)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 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是我国最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能够提供的商品粮化比重在全国最大。中部松辽平原玉米产量大,已成为我国的玉米带。东北农业基地的综合开发,就是要在继续发展种植业,不断提高种植业本身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使农产品多层次大幅度地升值 3.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林业的现状与问题 现状: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是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是我国最大的木才供应基地,其中黑龙江省最多,是我国最大的木材调出省 问题:采育失调。采伐大于更高,资源减少、材质下降;森林覆盖率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采伐以皆伐为主,对森林资源造成严重浪费,也不利于森林的天然更新 (2)森林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是东北林区的一项首要任务,具体措施是: 坚持合理采伐。坚持以蓄积量定采伐量。按采伐量不超过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采伐量积极营造人工林。从长远看,营林利于森林的可持续利用,是林业和平的根本 促进珍贵树种的更新 提高木材的综合利用率 加速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防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3)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 挖掘森林工业发展的潜力,关键在于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和深加工。最大限度地增加林产品的附加值。是东北林业基地发展的重点,从事采集、养殖、载培森林中的动植物资源,是林区人民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作蚕生产等途径,辽东半岛和辽西丘陵发展温带水果,辽宁省东部和吉林省东南部的丘陵柞林地区,发展柞蚕生产等 农业低产区的治理——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1)中低产田治理的地理背景 位于黄河下游,由黄河、海河、淮河冲积而成,河流的堆积作用对地貌取决定性影响 (2)严重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黄淮海平原的气候具有春早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等特点。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加上和缓的地势,使黄淮海平原极易发生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干旱时节,尤其是春季,气温升刘很快,蒸发旺盛,风沙多。此时,地下水位较高的低平地区,或排水不畅的洼地,会出现土壤中盐分向地表积聚的现象,形成盐碱地。雨季洼地积水,形成洪涝灾害。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加重黄淮海平原的旱涝、盐碱和风沙灾害。 (3)中、低产田分布比较集中 冲积低平原和滨海平原地区,耕地中存在一些限制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因素,主要有: 排水或灌水条件很差的低洼或山坡地,容易遭受涝灾和旱灾 只用地,不养地,土壤肥力日益下降 在风沙活动强烈的地区,土壤锓蚀和土壤沙化,导致土壤肥力不断降低 由于灌溉方法或灌溉系统不合理,致使地下水位抬高,引起土壤盐碱化 黄滩海平原提高农业产量的着眼点应该是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对黄淮海平原的整治,是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关键所在 2.中低产田的综合治理 (1)低湿地的治理与开发——辛店洼为例 特点:地势低平;渍涝严重;成土母持为黄河沉积物,土壤质地较好;水资源丰富,水质较好 治理:鱼塘——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里种粮、果、棉 优点: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立体开发、综合利用 (2)盐碱地的治理与开发——以北丘洼为例 形成: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强烈地影响着土壤中盐分的水迁移,也称水盐运动。旱季,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又被雨淋洗,使土壤表层脱盐。雨季过后,随着蒸发的加强,土壤又开始了积盐过程。因此,土壤中水盐运动,具有春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 山区农业资源的开发——以地方低山丘陵区为例1、山区农业资源开发的地理背景 (1)回归沙漠带上的“绿洲” 南方低山丘陵区范围:指淮河以南、云贵高原以东、雷州半岛以北广大的低山丘陵地区 人口数量增加,耕地不断减少,人地关系出现了明显矛盾 大量非耕地利用方式粗放,经济效益不高,自然资源潜力没有充分发挥 (2)农业资源的优势和问题 气候资源:光、热、水资源相当丰富,而且大部分地区配合较好,但因季风活动及其在年际和年内的不稳定性,伴随着多种农业气象灾害发生 生物资源:口种多样,植物生长速度快,更新能力强,具有较高的产品产出能力,利用的生物资源品种单一,潜力没有得到发挥 土地和土壤资源:气候、生物、土壤的垂直分异明显,土地类型多样,为农业的分层立体布局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水土流失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红壤面积大,有机质少,酸性强,土持黏重,是南方低产土壤之一,需要大力改造。 水资源:河流多,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建立水电工程和发展灌溉农业。 结论: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热等最难改造的生产条件并不存在根本缺陷,但因地貌差异形成的多种土地类型,可以因地配置繁多的生物品种,因此这一地区是我国农业发展潜力最大、开发难度较小的地区之一。此外,这里劳动力资源充足,而且邻近商品粮基地,工业城市一海港,有开发低山丘陵的人力和市场条件。 (3)生态建设任务繁重 人地关系日趋紧张:乱砍滥伐森林。向大自然强取耕地和薪柴等,导致水土流失严重,在全国仅次于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危害大于黄土高原:其一这里人均土地少,每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因此,同样单位面积流失土地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比较大。其二,这里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层覆盖的石质山地,一旦地表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原业的面貌几乎是不可能的。其三,本区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2.山区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与生态建设 (1)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 ①综合开发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和合理利用低山丘陵丰富的自然资源,使山区日益繁荣,综合开发有利于低山丘陵多种自然资源的利用 ②走立体农业之路 低山丘陵区山地与平原的比例为4:1,立体农业按照农、林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因地制宜安排相应的品种,有利于充分发挥丘陵土地资源的潜力 本区人口密度大,而人均耕地少,可耕地的后备资源不足。立体农业有利于减少有限耕地的压力,把大量闲置的劳动力转移到低山丘陵的综合开发中去,促进林业、畜牧业和多种经营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低山丘陵区生态系统脆弱,立体农业可以多层次布局农、林、牧各业,改变单一种植粮食作物局面,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循局面。 千烟洲的立体农业:“丘上林草丘间塘、缓坡沟谷果鱼粮”的立体农业布局和以林果为主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是一种建立在良性循环基础上的生态农业。这种农业既可以促进中、远期才能受益的林果生产,又能带动当前即或受益的农、牧、渔业的发展,达到致富的目标。 ③优势资源的系列开发:通过鸭、野生猕猴桃、残次木材的加工,大大提高农民收 (2)生态建设 农村生活用能短缺是重要原因,封山育林是保持水土的有效措施:但是其真正实现,必须首先解决农民的生活能源问题:大力推广生活用煤。进行炉灶的技术革新,使炉灶大大节约燃料。大办沼气和营造速生薪炭林。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 1.建设上海浦东新区的地理背景 位置:和江的入海处,沿海的中间位置,京沪、沪杭铁路相接 城市特点:最大城市、最大工业基地、商业中心和重要出口基地 优越的区位条件:便捷的交通、广阔的经济腹地、高素质的劳动力、充足的农副产品供应 城市规模的扩大: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规模扩大用地规模扩大 (2)上海市面临的城市问题:道路狭窄、交通阻塞;居住拥挤;绿化面积小、环境质量差;用地紧张。用地趋于饱和,而上海市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性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因此,建设新区,成为上海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2.浦东新区的规划与开发 (1)浦东新区的开发条件和作用 浦东新区的开发,一方面解决上海市城市发展所面临的城市问题,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另一方面,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新飞跃。浦东开发开放为上海发展提供了历史的机遇 浦东新区位于贯穿上海市区的黄浦江东侧,东临东海,北临长江。由于没有桥梁和隧道沟通,经济发展落后于上海市区 浦东地形平坦,河渠纵横,能够满足城市新区建设对大规模、低成本土地开发的需要,浦东与上海繁华的闹市邻近,只要解决越江交通问题,就能使新区与老城区连为一体,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2)浦东新区的城市规划 浦东新区分为城市化地区和非城市化地区两部分;浦东新区采取轴向发展与综合组团结合作的布局形态,即沿黄浦江南北发展轴,在现状基础上,向纵深组团发展,形成多核心、开敞式模式 (3)浦东新区的发展 兴建了大批基础设施骨干工程,现代化城市新区的格局基本形成;工业是浦东新区的主要支柱,已成为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工业基地,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现相似题
与“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为我国部分省区示意图图1材料二:..”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842181049921007331046218309810711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就业推荐表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