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土地节约集约约利用土地,多措并举解决经济发展中的土地瓶颈问题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助推株洲发展升级_本埠热点_新闻_株洲网::株洲日报社主办 株洲最大的城市生活资讯综合门户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助推株洲发展升级
控总量 盘存量 提效率
讯(文/王军&黄红琼&包娟&贺燕军)土地是生存之本,发展之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占用大量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紧迫的课题。
作为城市发展和城乡建设重要的保障部门之一,市国土资源局强化土地要素保障,控总量、盘存量、提效率,多措并举助推株洲发展升级。
一把铁算盘,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土地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是最重要的要素之一,无论是加大项目建设力度,还是加快产业转型步伐,或者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都要做好做活土地的文章。
近年来,市国土资源局以科学规划为龙头,打好用地铁算盘,拉紧土地&闸门&。科学编制了《株洲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年)》,用地遵循&总量控制、突出重点、有保有压&的原则,实行精细化管理,严格控制用地规模。
严格把关,提升门槛。严格执行工业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提高入园门槛,把工业项目的用地规模、固定资产投资额、项目容积率、行政办公和生活设施服务用地比例等控制指标作为项目准入的基本前提,对于达不到定额指标的建设项目,不予审批或核减其用地规模,并要求各园区与入园企业签订《进区合同》时,明确开发建设、投产运营时间、单位面积产值及对区域贡献的利税等经济指标。
创新思路,盘活存量。贯彻执行国家节约优先战略,在建设用地规模和总量控制的情况下,创新思路通过盘活存量保障用地需求,积极探索园区工业用地弹性年期出让,年内拟选取一至两个园区项目试点,通过设立弹性年期使用区间,缩短不同使用者利用土地的时间长度,来促进土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解决园区现有用地紧张与土地闲置的矛盾,达到保障工业企业用地需求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的双赢目标。
政策扶持,深挖潜力。鼓励园区内的工业新建项目适当提高建设项目的容积率,对已经供地的工业项目,鼓励建设多层厂房和标准厂房,改建、扩建和技改等需要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的,只要求其到规划、建设、国土完善相关手续即可,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一系列示范窗口,破解要素制约瓶颈
汽车零部件产业园,是我市通过产业集聚实现节约集约用地的示范窗口。该产业园是我市承接吉利、北汽控股、比亚迪等国内外汽车企业整车生产项目落户长株潭地区,而打造&千亿汽车城&的空间载体,用地面积约774亩,建筑面积约30万平方米,引进企业138家,就业人数近万人。投产后年产值预计约35亿元,年利税约3.5亿元。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园,提升产业聚集水平,初步估算土地投入强度超过理想值93.8%,至少节约土地726亩。
近年来,我市创新用地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在招拍挂出让中,严格执行出让价最低标准,选择更能集约利用土地的方式利用土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发掘每一块土地的最大价值。
对照市政府提出近5年全市每年建设100万平米的标准厂房任务,市国土资源局将标准厂房及其配套设施拟用地优先列入年度计划,在用地指标安排上做到应保尽保,大力推进标准厂房及其配套综合用房建设,支持各园区结合产业类型引导中小微型企业进入楼房发展生产,为株洲中小企业提供发展平台,既解决中小企业用地问题,又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
数据显示,2012年至2013年,全市标准厂房项目用地面积约2700亩,完工建筑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其中在高新技术开发区河西示范园范围内,已建成标准厂房30多万平方米,通过整体或分割出租、出售等多种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及配套设施,采用集中建设企业总部、员工宿舍、公寓楼的办法,减少园区企业配套设施用地面积,园区企业配套设施用地比例从7%降低至3%,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一套严格的考评体系,唱响节约用地主旋律
无规矩不成方圆。2012年,我市制定了《株洲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体系实施办法》,成立了土地节约集约用地领导小组,建立了土地节约集约用地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实行年度用地计划指标分配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相挂钩,对五个区、五县市和十一个开发园区进行评价考核。
去年,我市在总结2012年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区域评价考核工作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考核工作中反映出的问题和株洲市的实际情况,将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和权重进行了调整和完善,着重加强通过节约集约评价考核工作,促进土地的行政管理,并公布了考评结果。&&&&
该体系评价考核对象为县市区、开发(园)区,评价内容涉及土地供应率和土地闲置率、城镇密度、工业用地率、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和产出强度等。考核结果将作为下一年度土地利用计划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对考核排名首位的给予通报表扬,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中预留10%进行奖励;排名末位的进行通报批评,相应核减下一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的30%,并限期整改。
今年,我市将继续深入优化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并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指导意见》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落实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下降目标的通知》文件精神,开展GDP耗地率下降目标的中期检查工作,本年度评价考核下降目标未达标的县(市)区将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并结合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将下降目标逐年分解到全市各县(市)区。
近年来,株洲高新技术开发区通过狠抓园区节约集约用地,在全省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考核中,连续3轮荣获一等奖,共获得60公顷的新增建设用地奖励指标。
向地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
我市鼓励地下商服用地可办理土地证 & &
株洲网讯(王军&黄玉祥)近日,我市地下商服用地土地使用权证发证工作正式启动。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称,这项新举措的实施,能有效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缓解中心城区用地压力,满足城市可持续发展建设的需要。
以往,我市地下空间利用管理,规划部门不核算地下建筑物和构筑物容积率,国土部门土地出让中不收取土地出让金,也不核发土地使用权证。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合理开发城市地下空间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另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鼓励开发城市地下空间。市国土资源局本着&支持鼓励使用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自愿申请发证、有偿使用&原则,开展地下商服用地发证工作。
据介绍,补缴土地出让金按商业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对应楼面地价为计收基准,即地下商业用地负一层、负二层、负三层及以下补缴土地出让金,分别按所在区域商服用地级别基准地价对应楼面地价的50%、30%、20%计收。
目前,市国土资源局正着手启动新一轮城市基准地价更新工作,商服用地基准地价将做适当调整。 & & & & & &
株洲人均耕地面积0.84亩, 仅全国人均水平的55.3%
&一张图&促耕地&占补平衡& & &
株洲网讯(王军&蒋燕)我市耕地面积为311.90万亩,比第一次土地调查多出8.1万亩,但人均耕地面积仅0.84亩,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55.3%。近日,市国土资源局发布我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该数据表明我市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严峻,节约集约是用地根本。
二次调查数据反映,我市耕地总量略有上升,但全市部分耕地位于25度以上坡度,市区及个别县有部分耕地受到一定程度污染,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已影响正常耕种。
城市建设的如火如荼势必占用大量耕地,为平衡城镇化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我市严格执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即&占一亩耕地要补一亩耕地&,已连续1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前,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耕地保护&一张图&建设,并投入运行使用,对从事土地整治和土地开发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建立了奖励机制,引入第三方专业技术机构参与开发项目竣工验收等措施,提高了土地开发项目质量水平。&
市国土资源局就《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答记者问 & &
近日,国土资源部发布《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规定》(下称《规定》),将于日起正式施行。这是我国首部专门就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进行规定的部门规章,标志着节约集约土地现有制度提升为法律制度,明确对土地浪费说&不&。就此,本报记者专访了市国土资源局总规划师巫智敏。
记者:《规定》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巫智敏:近年来,我们一直在规范土地资源利用行为,不断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制度和政策。但是,我国土地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还没有根本转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地耗不仅高于发达国家而且高于一些新兴经济体国家,一些地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扩张过快,城镇建成区人口密度大幅下降,脱离了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据统计,目前我国城镇低效用地占到40%以上,农村空闲住宅达到10%-15%;处于低效利用状态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约5000平方公里,占全国城市建成区的11%。
为从更大范围、更宽领域和更深层次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以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证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有必要制定专门规章,从用地的各个环节进一步加以规范,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规定》明确指出,通过规模引导、布局优化、标准控制、市场配置、盘活利用等手段,达到节约土地、减量用地、提升用地强度、促进低效废弃地再利用、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各项行为与活动。
记者:《规定》在加强规划引导方面有何具体要求?
巫智敏:土地利用粗放和闲置浪费现象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是各种社会、经济和制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防止一些地方在经济发展中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土地收益,进一步增强规划科学性和规划的刚性管控,需要对用地规模整体调控,实现&控总量、挤存量、提质量&。
因此,《规定》明确国家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建设用地的规模、布局、结构和时序安排,对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约束性指标和分区管制规定不得突破。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当通过规划、计划、用地标准、市场引导等手段,有效控制特大城市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适度增加集约用地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地区和中小城市、县城建设用地供给,合理保障民生用地需求。
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规划,应当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所确定的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必须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安排。
记者:优化布局是提高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优化布局的文章?
巫智敏:《规定》根据实践中探索出的成功经验,明确提出城乡土地利用应当体现布局优化的原则。引导工业向开发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住宅向社区集中,推动农村人口向中心村、中心镇集中,产业向功能区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禁止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确定的城镇建设用地范围之外设立各类城市新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鼓励线性基础设施并线规划和建设,促进集约布局和节约用地。
另外,在具体建设项目上,《规定》提出鼓励建设项目用地优化设计、分层布局,鼓励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
记者:标准控制有什么新的要求吗?
巫智敏:用地准入是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的重要关口。只有把好用地准入关,促进土地使用者按照规定的用途、方式使用土地,才能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此,《规定》明确国家实行建设项目用地标准控制制度。国土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工程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房地产开发用地宗地规模和容积率等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应当严格按照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标准进行测算、设计和施工。
记者:如何发挥市场配置的作用?
巫智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减少非公益性用地划拨&,&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提高工业用地价格&,这是让市场在国有建设用地配置中发挥更大作用。《规定》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落实到具体法律规范中。
首先,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规定除军事、社会保障性住房和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秩序的特殊用地可以以划拨方式供应外,国家机关办公,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以及各类社会事业用地中的经营性用地,实行有偿使用。
其次,通过地价引导土地资源有效利用。《规定》要求各类有偿使用的土地供应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用地最低价标准。禁止以土地换项目、先征后返、补贴、奖励等形式变相减免土地出让价款。
第三,针对实践中创造的工业用地新方式,避免土地使用者取得土地后圈占囤积和改变用途的问题,《规定》明确,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以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就是在工业用地方面采取先出租后出让,在法定最高年期内实行缩短出让年期等方式出让土地。
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现有工业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记者:如何突出存量土地的盘活利用?
巫智敏:用地粗放浪费的地方,也是节约集约用地潜力大的地方。我国未利用地和废弃地资源潜力大,可以充分开发利用。《规定》以农用地整治、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工矿废弃地复垦等制度和政策为平台,通过内涵挖潜,消化利用闲置和低效土地。同时,注意调动用地主体的积极性,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城镇低效用地、废弃地再开发和利用。鼓励土地使用者自行开发或者合作开发。错误: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
您所请求的网址(URL)无法获取
当尝试读取以下网址(URL)时:
发生了下列的错误:
Read Error
系统回应:
(104) Connection reset by peer
An error condition occurred while reading data from the network.
retry your request.
正在通过网络读取数据时发生了错误,请重新尝试。
本缓存服务器管理员:
Via:xy248:4 (Cdn Cache Server V2.0)
Generated Sat, 15 Aug :02 GMT by
(Cdn Cache Server V2.0)关于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查与建议-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
关于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调查与建议
   浏览:1129
&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加快推进,土地资源紧缺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解决土地问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意见和市政协2012年工作要点安排,我们将严格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列为今年重点调研课题,组成了以主席寇德松、副主席毕晓明为组长的专题调研组。采取市县联动的形式,先后向市直有关部门和各县(市、区)发放土地情况调查表,组织召开了相关部门、政协委员参加的座谈会8次,并赴霸州市、三河市等地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土地对廊坊发展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通过狠抓耕地保护、强化规划管理、严格土地执法、推进集约利用等有力措施,推动全市土地工作健康发展,在服务廊坊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突出表现在3个方面:   1、保障了民生和社会稳定。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维护耕地保有量,保障了全市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给。不断加大三农工作力度,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取得了稳定农村、富裕农民的实际效果。切实保障民生工程用地,持续实施“医、学、路、水、保、养”六项民生工程,城乡人民生活持续改善,幸福指数不断攀升,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   2、支撑了城市建设。通过多年的拆迁整治、旧城改造工程和新城建设,万达广场等城市综合体相继建成,各县(市、区)城镇面貌大为改观,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实现了城乡建设的整体提升,先后赢得了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荣誉。廊坊从一个改革开放初期以百货大楼、麦洼楼、三角地为标志性建筑的小城镇,已经发展成为独具特色、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中等城市。   3、推动了经济发展。上世纪90年代初,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后,廊坊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按照集约节约的理念开发利用土地,建立起4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年的发展,全市省级以上园区达到38个,富士康、华为等一批产业龙头项目落地廊坊,经济建设全面提速,经济实力跃升新台阶,2011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12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51.4亿元,正在向着“两个率先”目标迈进。   二、我市国土资源形势依然严峻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全市国土资源形势依然严峻,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供给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正确认识我市国土资源形势,既要认真分析我市客观存在的较为单一的国土资源结构,又要充分考虑廊坊的独特区位、面临的机遇和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还要认真对待土地工作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监管不严等实际问题。   1、辖区面积小,国土结构单一。廊坊辖区总面积6429平方公里,是河北面积最小的设区市。我市属于典型的内陆型城市,地貌类型单一,不沿海、少山地、以冲积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7.2%。与天津、唐山、沧州等地相比,用地空间和潜力存在很大差距,如唐山曹妃甸拥有1710平方公里的沿海滩涂和荒地,为今后发展提供了充足用地。   2、耕地比例大,后备土地资源匮乏。全市共有耕地536.75万亩,占总面积的56.5%;林地和园地113.44万亩,占总面积的12%;城镇村庄、工矿企业、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共计282.29万亩,占总面积的30%;其他用地13.55万亩,占总面积的1.5%。   由于我市固有的土地结构特点和保护耕地的战略需求,与其它市相比,耕地和基本农田基数、比例都较高(见图表2)。上世纪90年代,由于耕地减少过快、人地矛盾突出的压力影响,以及国家对基本农田保护的政策支持,我市第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划定基本农田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6.6%。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考虑国家政策、廊坊实际和粮食安全,确定2010年和2020年耕地保护目标为68500亩。目前,全市基本农田保护率超过90%,部分县接近100%,保护压力巨大。这样,使我市可利用土地回旋余地很小,建设用地资源相对匮乏。据二调数据显示,理论上全市现有后备资源约30万亩,而实际适宜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并不多,加之京沪高铁、京台高速等国家重点线性工程大量占用我市土地指标,使占补平衡越来越难。   3、经济发展快,土地供需矛盾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统筹发展,我市土地刚性需求快速增长,加剧了土地供需矛盾,使“双保双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促进调结构、促进转方式)的任务更加艰巨。近年来,虽然通过争取指标、内部挖潜,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用地紧张问题,但供需矛盾依然突出,据统计,2011年我市用地需求达20万亩,而获批用地仅2万亩。从调查看,2009年至2011年我市列入省重点的278个项目,只有104个项目获得了建设用地指标,我市6个物流园区,规划占地112440亩,现仅落实土地指标不足3000亩,一些城建项目由于没有用地指标也不能开工建设。   4、利用效率低,闲置浪费现象严重。我市用地缺口很大,指标紧张,但土地低效利用和闲置浪费问题依然严重。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部分地方供地模式仍是政府招商、企业申请、国土部门供地,由于用地审批把关不严,造成供而不用、供多用少等现象比较严重。二是集约用地水平较低。据统计,全市工业用地平均投资强度在150――180万元/亩之间,低于河北省政府规定的200万元/亩标准,工业用地容积率普遍低于0.8,有的园区产业基础差,投资强度、容积率等更低。三是城镇规划不尽合理,城市建设中,大广场、宽马路、大公园浪费土地比较严重。四是农村土地利用率较低。一方面,农村农用地产出水平和利用效率较低,另一方面,村庄占用过多土地,全市农民居民点用地97万亩,人均居住面积218平方米,是全国农村人均居住面积的1.7倍,而且布局分散、空闲较多。   5、潜在隐患大,不规范用地现象普遍。面对保发展与保耕地的两难局面,有的地方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到位、不顾政策越红线,违法占地上项目。从卫片检查结果看,全市各地仍存在以租代征、占而不用、圈地炒地、擅自改变土地性质、开发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现象,在多次整改中,仍有个别单位顶风占地、我行我素问题,特别是近年来还出现了万庄艺林公园、香河涉地事件等违法用地行为,对廊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土地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纳入国家战略,以及北京东移南扩、首都新机场即将开工建设等利好因素,为廊坊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越来越多的大企业带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到廊坊发展,必将导致土地供求矛盾进一步加剧,而且将长期存在。有效破解土地“瓶颈”制约,已成为把握“廊坊机遇”、实现“两个率先”的一个关键环节。对廊坊土地资源的弥足珍贵,我们应有更深切的认识,真正从战略高度牢固树立惜土如金、珍惜每一寸土地的意识。   有鉴于此,今后我市土地工作的基本思路应当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实施精良管理、追求高端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依法依规用地、节约集约用地、严格保护耕地和提高土地效益的基本原则,通过一系列符合廊坊特点又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高效利用,为全市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和强有力的支撑,实现既要突出保发展,又要严守耕地“红线”,既满足当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空间。为此建议:   1、着眼长远,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保发展与保“红线”并重的要求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前我市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已经基本完成,下一步应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抓好总体规划的细化分解。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框架下,尽快制定实施细则,明确各个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提高可操作性,做到既有总体规划,又有实施细则,既有阶段目标,又有年度计划,既有对全市的宏观把握,又有对各县(市、区)的具体指导,确保与“十二五”规划有效对接,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落实。其次,坚持与时俱进,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改完善。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特殊的区位,决定了廊坊在发展上会出现新情况新问题。所以,土地总体规划不可能穷尽将来的一切未知条件,要根据形势变化及时修改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做到因时而动、顺势而为,使之始终保持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2、突出重点,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发展是硬道理,保发展是土地工作的永恒主题。在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保发展、保重点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应有之义。要采取多种措施,有保有压,确保重点项目的土地供应。一是好钢用在刀刃上,把土地指标向大项目、好项目倾斜。要按照“调结构、转方式”要求统筹用好土地指标,凡是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市发展定位,对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用地要重点保障、优先供应。对于质量不高的项目,土地部门要在土地供应上“一票否决”。二是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和民生改善重点工程用地需求。结合“十二五”规划,把基础设施建设和关系社会民生的教育、医疗、文化等重点工程用地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做到不因为用地问题影响工程上马和工程进度。三是坚持“两条腿”走路,用好增量与盘活存量并重。在用好增量上,在确保有限的土地指标高效利用之外,最大程度地争取国家和省预留指标;要用足用好政策,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做好省内指标调剂的文章,确保项目落地。在盘活存量上,要多措并举。首先,有序开展村庄整理和新民居建设。据测算,我市3222个村街至少可整治出存量建设用地30万亩,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突破“瓶颈”制约。其次,开展土地整理,对市域内砖瓦窑和交通主干道沿线废弃地进行整治,增加农用地。第三,加大对未利用土地的开垦力度,按照有关政策,重点做好永定河沿岸沙地、文安荒草地开发和黑龙港流域盐碱地综合整治,增加耕地后备资源,满足占补平衡需要。第四,依据规划,加大旧城改造力度,特别是加快城中村和棚户区改造步伐,腾出土地解决城市基础设施、公益事业、第三产业发展用地需要。   3、依托园区,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要依托园区这个载体,坚定不移地走项目进园区,集约利用土地资源这条科学发展之路。一是优化结构布局,科学有序推进园区建设。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发展园区,防止无序发展,盲目圈地现象。对全市3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根据产业特点进行分类,形成产业结构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省级以下园区要上档升级,对项目吸附力不强、基础条件差、产业特色不鲜明的园区该撤的撤、该并的并。建议市政府适时出台政策,实现园区的“二次创业”。二是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提高园区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按照土地供应向园区集中的原则,工业项目一般不得在园区外规划和供应土地;提高园区项目准入门槛,严格控制“三率”,综合利用配套设施;总结推广三河、霸州等地发展“区中园”的经验,提高园区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率;要建立有序的退出机制,在土地出让合同上约定土地用途和投入、产出指标,一旦违约要进行清理。按照土地政策,对未按要求开发的闲置土地课以罚金或无偿收回,保证园区内项目进得来、退得出,同时有效治理入园企业转卖土地等行为。三是以城市化理念建设园区,保障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用地。今日的园区就是未来城市的一部分,要有超前眼光、整体规划,兼顾各项社会功能,少走弯路。决不能因为土地资源紧张就不考虑或挤占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的用地空间,这样不仅不是节约利用土地,而且还需要将来花成倍的代价“补课”。四是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提高农用土地综合效益。按照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新型农业的要求,鼓励扶持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农业园区建设,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生态观光农业。同时,通过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建立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促进土地规模化种植。采用测土配方施肥、生物农药、桔杆还田、节水灌溉等传统和新兴农业科技,改善土壤品质,增加农业单产,提高农用土地的综合效益。   4、强化监管,把严格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对依法依规用地的认识,牢记前车之鉴,强化监管,确保不因违法违规用地问题影响全市和谐发展的大环境。一要提高认识,增强依法依规用地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认识土地工作的敏感性和重要性,积极主动、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土地政策;要坚决杜绝说一套做一套,把依法依规用地上升到政治高度,真正做到令行禁止。二要强化监管,严厉惩处违法违规用地。落实“党政同责”机制,明确党委、政府两个“一把手”为土地监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上下联动工作格局;结合开展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活动,查处违法违规用地典型案例,以儆效尤。三要加大力度,依法清理闲置土地。采取有力措施,依法对已供而未用的闲置浪费土地进行清理检查,该整改的限期整改,该清退的坚决清退。不能容许一面喊土地紧张,一面任由土地闲置浪费的“怪象”存在,不给恶意圈地、囤地者任何可乘之机。要从机制上下功夫,避免供地后监管失位现象出现。   5、完善机制,为土地工作提供制度保障。一是建立政府层面土地利用咨询决策机制。成立土地利用咨询委员会,由市政府主要领导牵头,国土、发改、规划、税务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聘请权威土地专家参与,在制定全市土地工作相关政策、重大用地事项等方面,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咨询论证。二是建立专家咨询论证机制。由专业机构对具体项目用地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分析,提出建议,为政府土地部门审批土地提供科学依据。三是建立违法违规用地预警处置机制。完善基层土地监管组织体系,建立村级土管员、基本农田管护员、信访信息员、土地监督员“四员一体”的村民委员会土地管理责任制,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报告、早查处”。四是建立土地资源监管科技保障机制。借鉴天津、江苏等地先进经验,启动“数字国土”工程,特别是要利用我市电子信息台帐、卫星遥感等现代化技术手段,对土地工作的问题及时发现、快速处置。五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自上而下逐级建立土地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考核体系,纳入年度考核目标,年终将考核结果进行通报,严格兑现奖惩措施。
【相关文档】
联系电话:010-  传真:010-  热线电话:12336  Email:.cn
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3 - 2015 ,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号-1 京公网安备-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土地节约集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