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存在哪些诚信问题

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 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
&&&&来源:毕业论文网
  [论文摘要]诚信作为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目标,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特征。目前大学生的诚信状况不容乐观,大学生诚信的缺失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文章分析了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诚信的有效途径。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诚信缺失 教育对策      诚信作为一切道德的基础,不仅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品德,更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放眼今天的中国社会,诚信这一中华的传统美德,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目前,大学校园里存在着严重的不诚信现象,主要表现为逃课成风,论文抄袭和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和助学贷款;履历造假、随意毁约;恋爱态度不严肃、动机不纯、对感情不负责任;在网络交往中,欺骗现象更为普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成长及和谐校园的建设,也引发了这一群体的诚信危机。   一、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诚信道德的缺失,不能简单归结为大学生道德品质下降,而应围绕大学生成长学习的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探究,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社会不良现象是引发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外部原因。由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文明程度还没有达到理想高度,人们的道德水平滞后于发展,加之社会主义经济转型时期利益诱惑等因素的影响,现实社会中的诚信失范现象遍及各个领域,如领域中的贪污受贿、虚假政绩;经济领域的假冒伪劣、偷税漏税;学术领域的泡沫学术、虚假文凭;文艺、体育赛事中的“黑哨”“潜规则”等。这对于涉世不深的大学生来说,无疑会产生一种极端不良的影响。   2.教育模式偏颇是导致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存在着“重物质、轻信誉”“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校教育向来注重专业教育而忽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忽视包括诚信在内的基本道德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往往更重视子女的智育教育,对德育缺乏引导,甚至有的家庭从小就向孩子灌输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要孩子做人做事不要太老实,要注重利益等。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教育模式多有偏颇,不利于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   3.大学生自身素质欠缺是造成诚信道德缺失的主要原因。当代大学生思维开放、敏捷,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道德判断力和道德敏感性又相对较弱,加之生活经历简单,社会阅历较浅,缺乏对人生、对社会的感悟,也缺乏对社会阴暗面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使得他们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很容易走向极端,容易将看到的一些社会消极现象当做社会本质,进而随波逐流、放弃诚信原则,由此造成其诚信意识的淡薄。   4.诚信制度不健全是影响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许多高校也没有建立对学生进行诚信、规范的配套机制,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表现缺乏记录和考核,对违反诚信行为规范的学生也没有强有力的惩罚措施。在法制领域,国家在立法、司法、执法上关于公民诚信体制没有达到很好的统一。缺乏相应的立法规范,使得诚信虽然在观念上得到尊重,但是在现实中却没有明显的约束力。
试析当代大学生诚信道德缺失的原因及教育对策相关推荐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分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当代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及主要原因分析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形势与政策——论当代大学生诚信与道德问题
下载积分:500
内容提示:形势与政策——论当代大学生诚信与道德问题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7:44: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形势与政策——论当代大学生诚信与道德问题
官方公共微信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岳云强& 马佳星
(北京化工大学& 文法学院& 北京& 100029)
《学理论》,2009年第10期。P142-143。
摘要:目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已成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总结了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分析了诚信缺失发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诚信缺失;诚信教育
无诚业难立,无信事不成。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要“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道德建设,为我们高校诚信教育点亮了一盏明灯。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大学生要肩负起全面建设祖国未来的历史使命,就必须把诚信作为自己的根本准则。然而,当前大学生不守诚信的事件屡有发生,这不仅严重损害了大学生的整体形象,也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我们国家、民族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总结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寻找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思路和对策,已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总体上来讲是好的。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大学生在诚信问题上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术诚信缺乏
1.考试作弊、论文抄袭
考试作弊、论文抄袭,在一些学生心目中似乎已成了司空见惯的“正常”事情。据我们调查,有17.5%的大学生认为,考试作弊跟诚信是扯不上关系的事情,为了能够考试过关,抄袭一点也不为过。有91.3%的大学生认为为了完成课程作业和毕业论文,借鉴或裁剪他人论文是正常的事情,有2.1%的大学生认为为应付作业论文太多,全篇抄袭也没有关系。我们认为写论文借鉴别人文章里的思想和观点是可以的,但如果不加入自己独立思考或总结得出的东西,那么这样的论文就没有任何学术价值。
2.“枪手”现象始终存在
有部分大学生冒名顶替其他学生或社会其他人员考试,即做所谓的“枪手”,以此来赚取一定的钱财。我们还经常在网络上、校园里看到各种“招募考试高手”或提供替考如英语“四、六级包过”等的小广告。在这些替考的学生中绝大多数是为了挣钱去替别人参加各种考试,通过后得到对方承诺之前的相应报酬。只有很少一部分学生(占曾经有过替考经历人员总数的15%左右)是为了帮助亲朋好友,才冒险替考。
(二)经济诚信缺乏
1.拖欠学费
一些学生在拿到家长给的学费之后,没有把这些款项如期的交给学校,而是挪为他用。有的是买了名牌衣服、化妆品、手机之类的消费品,有的是花费在网络游戏中,这些学生往往在学校面前编造各种理由恶意拖欠,对父母方面则谎称已经交清。个别学校由于对此不够重视,加之措施不力,处理不当,学生欠交学费已达千万元之巨。
2.拖欠助学贷款
国家助学贷款是国家利用金融手段加大对普通高校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力度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一些因为经济原因上不起学的学生而施行的一项无息贷款措施。政府方面用心良苦,希望借款学生能够通过学校向银行申请贷款,用于弥补在校学习期间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的不足,学成毕业有了劳动能力后向银行分期偿还。可是,据统计,截至2007年6月末,国家共累计审查全国高校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6万人次,发放贷款约127.7亿元,受各种因素影响,欠贷率达28.4%,远远高于社会普通人1%的比例,这其中包括了有能力还贷而故意不还贷的大学生①。
(三)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活诚信缺乏
1.谈恋爱不真诚
大学生大都已经年满18岁,对交男女朋友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因此,大学校园里谈恋爱现象司空见惯。大部分学生在对待恋爱问题上还是认真的,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抱着“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等不正确的心态对待恋爱,有少数大学生存在有欺骗、玩弄对方感情的行为,还有的大学生为了恋爱而恋爱,视恋爱为儿戏,甚至有的大学生面对记者采访时,竟十分自信而调侃地公然说要“在大学四年里,找四个对象,争取一年换一个”。
2.网络欺骗行为
二十一世纪是个信息的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给信息时代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青年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在接触网络中有着极高的敏锐性,网络在给大学生吸收信息传媒养份的同时也给了他们肆意施展偏才怪招的沃土。这突出的表现在:一些大学生利用网络跟他人进行虚假聊天从而欺骗他人感情、进行诈骗、给他人电脑中植入病毒等等。网络欺骗行为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一个严重问题,从而引起了广大学界的高度重视,也成为一个研究的热点。
3.在简历中填入虚假内容
在大四即将毕业时,要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们都开始制作自己的简历,有一部分同学为了增加自己在同龄人中的竞争力,在简历中虚填实践经验,谎称自己是学校优秀干部等等。这样的行为模糊了用人单位的视线,致使有的大学生在面试时用人单位提到相关问题时就露了马脚,从而给大学生的信用问题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4.找工作毁约
用人单位跟大学生之间都会签订劳动合同,亦是建立在互相尊重信任的基础上的一种双方契约。有的学生在签完合同后,遇到条件更好的单位不经协商便私自毁约,选择跳槽,将用人单位陷入了尴尬境地,同时也影响了学校的声誉。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诚信缺失的主要原因既有大学生缺乏诚信意识和自觉等的主观因素,也有市场经济冲击、教育体制弊端和就业形势严峻和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客观因素。
(一)主观因素:
1.大学生自身诚信意识缺乏
(1)当前大学生对诚信概念模糊
诚信到底是什么,19.4%的大学生对此的概念比较模糊。一些大学生虽然出现了诚信失范现象但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做了违背诚信的事情。比如说考试作弊,有的大学生认为只要我不对他人失信,考试抄袭是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的事情不算是失信。由于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80后、90后的独生子女,在家里都比较受宠爱,这样导致有部分同学考虑更多的是别人应该为他做些什么,很少考虑应该为父母、为他人、为社会做些什么,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因此他们对诚信的概念就十分模糊。
(2)当前大学生对诚信现象迷茫
某工行广东分行个人贷款中心相关负责人认为,大学生有能力偿还助学贷款却不还的首要原因就是信用意识薄弱。从主观意识上,29.6%的大学生对诚信不以为然,甚至不理解学校为什么要开展诚信教育。他们中有的认为从小到大一直在搞诚信教育,没有一点新意,对诚信教育缺乏兴趣;有的认为讲诚信就会吃亏;有的是诚信教育有必要且有现实意义,但对诚信教育的态度仍是持怀疑态度。一些大学生在看到一些对社会不诚信的现象便以偏概全,认为现在的社会就是个不讲诚信的社会,为什么要求大学生讲诚信,对诚信现象表现出非常迷茫的态度。
(二)客观因素:
1.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
当代大学生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在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让一些人们开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马克思说:“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
[3]。在这种大的社会环境下,就会导致一部分人不顾道德和良知,不择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失信的一重要原因。
2.教育体制的弊端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这里,“传道”放于首位,讲求的是让教育机构教给学生做人之道的重要性。中国的教育体制将重心放在了“授业”上而忽视了学生德育的教育。尽管目前中国的大学生都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但往往流于形式,很难谈得上提高大学生的德育水平,这其中包括诚信品质。近些年也逐渐的引起了广大教育学界的重视,全社会重视德育的呼声越来越高。
3.就业形势的严峻
据预测,到2009年6月底大学生毕业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能维持在70%水平,依611万毕业生数据计算,至少有180万学生无法实现当期就业。而2010年的大学毕业生数据,将在660万以上[4]。这表明,在正常情况下,就业形势也很严峻,而眼下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能否有所增加很难预料。这种情况下,有的大学生为了能够击退其他竞争者,在简历中注水,在面试时虚报自己的实力水平,失信于他人,失信于社会,也失信于自己。
4.信用管理机制欠缺
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里,比如德国,每个公民都有自己的信用档案,而这份档案在用人单位里都非常受重视。在德国,曾经有位已经毕业的学生由于当年欠了某通信公司的电话费未缴清,导致每个用人单位都不雇佣他。而我国却缺少这样的信用管理机制。譬如,在助学贷款方面,直到2006年1月,我国才开始实行集中统一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基本上为每位大学生建立了信用档案,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结算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以及其他类贷款的信息,然而,依然存在有偿还能力却不还贷的少数大学生。由于我国目前诚信教育制度和信用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缺乏引导,而对大学生的失信行为不能效地约束、调节和控制。
三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思路和对策
(一)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培养诚信意识
《中庸》说:“诚之者,人之道”,讲的就是要人自觉接受道德约束,认真思考判断,使行为尽量合乎道义的要求,这显然是一种内修的功夫。诚信本身作为一个内省的素质,是人从自己本质内省,或者说是通过自己不断地通过克己复礼这样一个过程提高修养而能够得到的。如何帮助大学生把诚信转化为内在的修养,就需要学校重视诚信意识的教育。我们不能否认学校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对诚信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当前不容乐观的诚信状况必须引起我们对诚信教育的再思考,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模糊必然要求教育者寻求更有效的办法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为此,高校应在教育大学生过程中,重视“育人”,将德育放在跟学习成绩一样的地位上来,两手都要抓,两手到要硬。
2.结合社会现实,通过社会实践,转变学生观念
在加大诚信理论教育的同时,应该结合社会现实,通过社会实践、实地考察、实案分析等,透过社会现实帮助大学生厘清诚信观念。经济领域的制假造假、恶意坑骗、偷税漏税;政治领域的贪污受贿、卖官买官;教育科技文化领域的冒名顶替、抄袭剽窃等现象模糊和动摇了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判断。市场经济下人们我们不能认为社会没有信用而个人就必定没有信用,同样,也不能指望个人我们也不能认为个人都没有信用而社会有信用,在诚信建设上强调的是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只有个人有了诚信,社会才能有诚信。
(二)建立完整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当前,我国社会诚信制度尚不健全,诚信记录制度、诚信评价机制、诚信奖惩机制、诚信监督机制等尚未完全建立。帮助大学生培养起清晰地诚信意识,主要是通过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的引导,达到“自律”的目的,而建立完整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就是要求通过“他律”来防止大学生的诚信缺失。
1.诚信记录机制
诚信记录机制就是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首先要做好宣传工作,使全校、甚至全社会都对此有所了解。建立诚信档案要科学化、规范化(5)。诚信档案要把大学生个人的信用情况,如各种成绩、在校获奖情况、参与社会实践情况、在校期间的品行表现、申请助学贷款的还款时间和金额、欠费情况等在校期间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专门的记录老师记录存档,并且输入相关个人诚信查询系统。采用“诚信记录机制”将使在大学生中开展的诚信教育进入良性循环,从而达到帮助学生树立诚信品质的教育目的,并对日后大学生进入社会生活时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参考。
2.诚信评价机制
在美国,开立账户、安装电话、签发个人支票、申请信用卡、购买汽车和房子,相关机构都会参考他们在信用机构里记录中的分数。这些成功的经验都是可以借鉴的,所以我们也可以在构建一个能够反映大学生诚信度的评价机制。这个机制应该是基于大学生诚信记录档案中包含的主要评价内容,在对在校大学生进行诚信考评实践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评价标准、评价等级和应用方法,得出相应的诚信分数。对大学生的诚信度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具体的评价标准、等级和方法要根据学生、学校的实际情况设定相应的指标,使指标体系更趋于科学合理。
3.诚信奖惩机制
根据诚信档案中的记录,结合诚信评价机制,对学生奖学金评定、入党考察、发放助学贷款、就业求职等紧密挂钩。对于有诚信缺失记录的大学生,实行一票否决制度,凡是有过诚信缺失记录的学生将取消参评各类奖学金、取消申请国家助学贷款的资格。诚信奖惩机制的建立不是一种目的,而是一种诚信教育辅助手段,这样无形中会对大学生的诚信行为形成一种约束力,鼓励大学生充分认识到个人信用记录的重要性,从而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4.诚信监督机制
诚信监督机制是在建设大学生诚信体系过程中,必须要设有的一个强大的监督威慑力量,否则,诚信机制将形同虚设。诚信作为一种基本道德准则,重在对人们的行为方式进行规范和劝导,而诚信记录、评价、奖惩机制的过程并不具备刚性约束力,必须辅之以相应的监督制约机制。诚信监督机制的建立完善,将会为其他各个诚信机制体系的组成部分提供一个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大学生诚信问题能成为当今大家讨论和研究的热点,足以说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的今天,时代对我们当代的大学生发出了新的呼声:大学生的诚信品质要有比全社会更高更严的要求。大学生诚信缺失形态各异,但每一个表现形态的背后都有其相应的根源,对于这些原因的深度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地防范大学生诚信缺失的方法和对策,也有助于我们高等院校和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热点解读:助学贷款,违约曝光能否管用[N].人民日报.
[2]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Z].银发(2009)92号.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人民出版社.1978
[4]原春琳.23省份出台文件促大学毕业生就业[N].中国青年报.
[5]王仁伟.当代大学生诚信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Study on the Actualities, Causing, and
Anti-measures of Honesty Lo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Yue Yun-qiang, Ma Jia-xi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Law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Beijing 100029)
Abstract: Lots of honesty loss problems
have extended nowadays, and it causes much attention by many
talents, especially the issue refers to those college students.
This essay, studies on the actualities, causing, and anti-measures
of honesty loss among college students, which intends to support
honesty educatio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honesty loss,
honesty education
作者简介:
岳云强(1967—),男,河南襄城县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佳星(1982—)女,回族,宁夏银川人。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2007级研究生,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通讯地址:北京化工大学文法学院
邮编:100029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当代大学生有哪些刚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