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28481268536723879这6226开头是什么银行行的

外资银行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外资银行本词条缺少信息栏,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外资是指在本国境内由外国独资创办的银行。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根据各国银行法律和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有的国家为稳定本国货币,对外资银行的经营范围加以限制;也有些国家对外资银行的与本国银行一视同仁。它主要凭借其对的了解和广泛的国际等有利条件,为在其他国家的本国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支持其向外扩张和直接投资。外资银行有的是由一个国家的银行创办的,也有的是几个国家的银行共同投资创办的。
1979年输出入银行在设立了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拉开了首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外资银行发力中小企业融资幕。首都外资银行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1979年到1995年,以代表处形式存在,主要从事与代表外国相关的联络、市场调查、咨询等非营业性活动;1995年底到2004年,以外国银行分行形式存在,开始经营外币项下,在此阶段共有24家外国银行分行在北京开设分行;2004年12月到2006年12月,外资银行业务由外币延伸至人民币项下;2006年12月至今,实施“分行与法人并行,法人导向政策”,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和客户对象上的限制,已有摩根大通、友利、韩亚、、新韩、法兴等6家银行改制为在京注册法人,辖内34家分行中已有19家改制为法人银行分行,其余15家外国银行分行中也有4家即将改制。首都外资银行自开始从事经营性业务即第二发展阶段以来,资产、业务、规模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08年6月底,在京外资银行资产总额1987.36亿元人民币,较1996年底增长12.64倍;余额739.23亿元人民币,较1996年底增长10.25倍;余额767.89亿元人民币,较1996年底增长22.20倍;网点由1995年底的5家外国银行在京分行发展成6家在京注册法人、19家我国注册法人银行在京分行、15家外国银行在京分行、28家支行。步入第四发展阶段,即实施法人导向政策以来,外资银行在京经营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大力拓展,改制法人银行已成为在京外资银行发展主流,截至2008年6月底,已开业各法人银行北京分行资产总额占辖内外资银行资产总额达76.72%;各项贷款占比78.61%;各项存款占比90.71%。随着资产、业务、网点规模的不断扩大,为有效解决业务发展与管理能力不匹配问题,外资银行开始将浦东外资银行集聚效应部分授信审批、风险管理职能开始由境外移至境内,一些经验丰富的资深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从境外被派遣到境内工作。特别是改制法人逐步建立健全包括会及下设的相关专业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公司治理架构,在战略决策、预算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相对独立于境外母行。
在改制后董事会下设了由母行董事组成的信贷风险管理委员会,并从母行派遣资深的风险管控人员加强子行的风险管理工作;出于集中风险管理需要而将境内分行改制为,如三菱日联银行、瑞穗通过改制也大大加强了在华机构的管理;摩根大通在改制后派遣亚太区的首席行政官和首席运营官分别担董事会的非执行董事和,提升了决策效能,并在子行设立了2名风险控制经理,负责子行在、操作风险、外包服务管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业务灾备应急计划管理等方面的风险管理工作;东亚银行改制后成立单独的战略部,制定该行中国的发展战略,并提交本地董事会讨论通过,而母行战略部不再制定中国发展战略。来自中外资银行和各监管机构的专家共议后危机时代中外资银行的转折和发展,就宏观经济、国际银外资银行可以交易黄金行业变局、中外资银行竞争与合作、中国银行业监管警示这四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宏观方面源于的次贷危机演变为一场大规模的危机突袭全球,研究所所长发表主题演讲时表示,中国在这一轮全球新一轮经济衰退中,也受到冲击,但是全球危机对于中国也有一个正面影响,就是终于意识到储蓄率太高是无法长期维持的。必须要进行财政等多方面改革。
中国的银行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终于因为审慎而获得了回报,躲过了一劫。但是未来中国经济仍然必须避免落入“赶超陷阱”,关键应该要保持多种“要素”的增长,包括资本投入、劳动力、市场化改革等多种要素才是增长关键。 国际银行业变局的探讨中,银行界代表认为,整个全球银行业的格局的确是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国内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增长的速度是有所下滑,受困的银行业的金融状况也发生了变化。而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的这一部分确实一枝独秀。下一步外资银行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主要集中在规避国外风险,大力发展中国业务。
2012年在规模小幅扩张的同时,进一步加快了在中国内地的差异化经营步伐。数据显示,资本运作方面,多家外资行有增资之举;市场拓展方面,手段机动灵活,差异化定价争夺目标客户;渠道建设方面:网点布设稳步推进,专业网点不断现身;资产质量方面,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预计未来3年在中国利润将保持20%的年均收入增长。2011年中国的181家外资银行的总利润翻了一番,从2010年的77.8亿元增加至167.3亿元;总资产增长24%,达到2.15万亿元。普华永道中国审计部金融服务合伙人胡亮告诉记者,在华外资银行利润增速快于中资银行的主要原因是,利差扩大、随人民币国际化衍生业务量猛增、外资行充分融入银行间市场和基数较低。不过,由于同期中资银行成长速度也相当快且外资银行的基数较小,占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比例仅从1.83%升至1.93%。外资银行一直受到投资者的信赖,然而却成了投资者投诉的“重灾区”,媒体上频现内地富豪“声泪俱下”地控诉某某外资银行的报道。一时间,外资银行似乎成了理财市场的众矢之的。信息不透明、零收益、负收益、甚至坑蒙拐骗误导投资者,一系列丑闻正在舆论的推动下演化成一场公共事件。的一个巨浪把中国的一些富豪拍得稀里哗啦的,北京就有许多人被美国的“打折”股票骗走外资银行注意陷阱数千万,或上亿元的。而全国则被骗人数更为广大,按著名经济学家的推测:甚至有不少国企和民营企业深受其害。2007年北京富豪郝婷事件。当时郝婷买了的理财产品,短短几个月,她上的8000多万资金就化为乌有,而且还倒欠星展银行9千多万。而导致富豪们巨亏的均来自外资银行的一种叫KODA的衍生品。 可以看出KODA是一种收益封顶的衍生产品。购买该产品的投资者来说,他们预期股票市场会上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获利,不过获利有限。然而一旦标的下跌,投资者就会亏损,此时该产品的杠杆作用会放大损失。 由于收益有限但风险无限,国外的投资者曾经给这种高风险产品起了一个形象的名字,叫“IKILLYOULATER”,中文意思是“我会迟早杀死你”。投资者的投诉主要集中在购买环节,大多是理财经理没有解释清楚理财产品的设计结构,没有全面说明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等。实际上,理财顾问在向客户推销这款产品时,往往并没有充分向投资者解释产品的潜在风险,只是片面地说明客户可以用低于市价一定折扣的价格买入相应股票,使得大多数投资人误以为自己在银行的帮助下可以比普通投资者更低的价格买到相同的股票,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是买入股票,而是买入了这些外资银行创设的与股票挂钩的一种,其投资账户的资金并没有实际买入股票,而是作为保证金与银行对赌相应股票未来一年期的股价变化方向。日 京城首家外资银行――东京银行北京分行开业,京城第一家外资银行――东京银行北京分行于日上午在北京发展大厦举行开业典礼。 东京银行北京分行是经总行批准设立的。成立于1880年的东京银行,是日本专业外汇银行,总资产2424亿美元,列世界第21位。东京银行与中国有着长达近40年的交往,已为中国多个重点项目提供贷款,直接或间接地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建设。此前,该行已在上海、、深圳市开设了分行,在、也设立了办事处。深圳市开设了分行,在广州、成都也设立了办事处。
国内主要有以下几家外资银行:作为第一家美资银行于1902年来到中国上海,开立了在华的第一家分行,也是花旗银行开始外资银行在亚洲营运的第一家海外分行。今天,花旗银行已成为中国最大的外资银行之一,面向最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多样的金融产品及服务。东亚银行自从1918年以来,一直致力服务于客户,并于内地及海外提供企业及个人银行服务。期间内地分行获准为外国人、内地和提供人民币银行服务。1985年,恒生银行在深圳设立首间代表处。1997年香港回归,恒生是首家获批将上海代表处升格为分行的香港银行。1998年底,恒生在北京成立代表处。2004年5月,恒生银行取得(QFII)资格。恒生拥有丰富经验和财务实力,加上优质的专业服务,是你进军内地市场的理想顾问。1858年在上海成立第一间分行,近150年来从未间断营业。今天,渣打银行中国区总部坐落上海,下辖十家分行,一家支行,四家代表处和770多名员工。渣打银行对中国有着长期的承诺,并致力于更强有力的发展。美国银行源自1912年在香港成立的广东银行,由华籍商人创办。1998年,美国银行与众国银行集团合并成为新的美国银行。本行在香港及共有十六间分行。内地的上海南京西路支行提供广泛的商业及个人银行服务,包括人民币及、人民币、港币及美元、财富管理、电子银行、及融资等服务。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于1865年在香港和上海成立。2000年5月,汇丰将其中国业务总部移至上海的,成立“汇丰驻中国总代表处”,统筹业务发展。汇丰在中国内地的10间分行设于: 北京、大连、广州、、上海、深圳、、天津、和厦门,在北京、广州和上海设有四间支行,在成都和重庆设有代表处。作为在中国内地最大的一家外资银行,汇丰通过其不断扩展的业务网络为中国内地提供广泛的银行和。自1925年在厦门成立分行以来,成为首家在中国开展银行业务的新加坡银行。其中国大陆经营网络包括四个分行、1个支行和2个代表处,分别位于上海、北京、成都、青岛、天津和厦门。华侨银行提供度身定制的一整套人民币和外币产品,我们广泛的全球网络遍及14个国家和地区包括110家以上的分行和代表处。BMO满地可银行是的第一家特许银行,于日开业。BMO满地可银行为加拿大提供了首批健全而充裕的流通货币,并在加拿大的发展中不断担当重要角色。BMO满地可银行是首间在海外开设分行的加拿大银行,而且一直活跃在、拉美、以及美国等市场。今天,BMO满地可银行继续发展成为加拿大最卓越的财务机构之一,而且在美国及世界各地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银行的存在形式主要是开设分行及与国内银行进行项目合作。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货币银行学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货币银行学
本书突出对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管理技能的传授,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在系统介绍成熟的金融理论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了我国金融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本书条理清晰、结构分明、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介绍了国内外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态。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和其他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参考读物。作&&&&者王文利ISBN978-7-111-27631-9定&&&&价27.0出版时间装&&&&帧平开&&&&本16
2000版2009版货币银行学(Monetary Banking)的核心内容是货币供给和需求、利率的决定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宏观金融经济现象的解释和相应的政策建议。2009版图书
书 名: 货币银行学
出版时间: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元
本教材以货币——金融市场——金融机构——货币供求——金融为主线,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了有关货币、金融运行和金融调控的基本和现实问题。教材的编写突出了以下特点:
1.注重教材体系的科学性和适用性。在教材体系设计和内容编排上,既注重的内在逻辑,系统介绍货币银行学的基础理论、制度和政策的演进,又大量涉及了的实务操作,体现了货币银行学教学微观化和市场化的趋势。这种编排既能使读者对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有完整的理解和把握,同时也为不同专业教学中进行材料取舍留下一定的余地。
2.反映国内外金融理论研究的新成果和实践的新进展。适当吸纳学科发展中的研究成果,对、等体现时代特色的有关内容进行介绍,并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上尽量结合世界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以便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其的能力。
3.深浅适度,可接受性强。针对我国的国情和,以及普通院校本科层次学生的特点,对货币银行学课程的内容体系和表述方式重新进行了组织,使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特点,同时注意知识覆盖面适中,重要的原理和模型既有基本的论述,又避免采用复杂的纯推导过程,尽量增加可接受性。
2000版图书
作 者:主编
出 版 社:
出版时间:2000-7
字 数:516000
页 数:476
开 本:16
I S B N :1
包 装: 平装
重 量:0.585Kg
所属分类: 图书 && 管理 && 金融/投资 && 货币银行学
定价:38.00
在生活中人们几乎处处、天天接触货币。
家庭与个人,从不同来源取得:工人、公务人员、文艺卫生体育工作者或有货币工资收入,奖金、酬金、津贴收入和各种创作的货币收入;农民有农产品销售的货币收入;个体经营者通过推销产品、提供服务取得货币收入;享受社会保障者有离休金、退休金和各种福利金、救济金的货币收入,等等。这种货币收入,保证每个家庭及其成员维持和改善生活的需要。他们的衣、食、住、行所需,是商品的,需要用货币去购买;需要旁人提供的,则要用货币去支付。过去的农民,有相当大部分的生活需要,可由自己的产品满足,不需要货币的参与;现在,自给自足的这一部分已日益缩小。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
80年代末,当时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用于高等学校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教材,货币银行学是其中的一本。
金融教研室受教育部(原国家教委)委托承接编写这本教材的任务。各章初稿的编写者:第一章~第二章,黄达;第三章~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二章和第十四章,;第十三章,;第十五章~第十七章,。黄达负责全书的修改定稿。1992年春由黄达、周升业、沈伟基通读成书。
这本教材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997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1995年)和北京市第三届优秀成果一等奖(1994年)。
1996年,教育部(原国家教委)组织对这批核心课教材进行修订,并立项为教委“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对于在教学中已使用多年的这本货币银行学,我们也认为有作全面修订的必要。
全书的修订,由沈伟基全面负责。参加修订的有李焰(负责提供第三章~第五章的修改稿)和宋小虹(负责提供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的修改稿)。对第十五章~第十七章的修订,周升业给予了指导。黄达负责通读定稿,作了修改和增删。
目前这本书已被列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经济、管理类核心课程教材。在1992年第一次成书时,我们说:“直到成书定稿,我们自己感到不尽人意之处。定然还会有我们自己所未发现的错误和缺点,恳请批评指正。”我们今天所要说的也还是这两句话。
黄达,男,汉族,日生于,1946年加入,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校务委员会名誉主任;教育部研究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名誉会长。
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第八届代表和财经委员会委员;第二、第三届委员;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科规划小组成员;第一届中国人民银行委员会委员;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委员;中国金融学会会长和中国财政学会、学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学会等团体的副会长。
第一章 引言
经济生活中处处有货币
生活中提出的种种课题
学习货币银行学,掌握剖析的入门钥匙
要在把握实际的基础上学习
也要学习西方的货币银行学
第二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几千年前才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的
古代货币起源说
对货币起源的论证:价值及其形式
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
进一步的探索超出货币银行学的任务
第二节形形色色的货币
古代的货币
用纸做的货币
银行券与国家发行的
可签发的存款
的运用与无现金社会
第三节货币的
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
第四节如何给货币下定义
一般等价物
社会计算的工具和&选票&
从职能出发给货币下定义
货币与财富
货币与法律
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第五节货币制度
货币制度及其构成
币材的确定
货币单位的确定
金属货币的铸造
本位币和辅币
流通中其他货币的管理
无限法偿与有限法偿
货币制度的发展
中央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制度
欧元及其对传统货币制度观念的挑战
附 录 货币消亡和仍然需要货币的理论
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的货币消亡论
斯大林对这个问题的观点
货币消亡观点在中国
必须发展观点的确立
社会主义杜会货币必要性理论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信用
第一节信用及其与货币的联系
什么是信用
信用也是一个古老的
信用是如何产生的
实物借贷与
金融范畴的形成
第二节高利贷
高利贷的特点
历史上对高利贷的态度
反高利贷的斗争
中国的高利贷问题
第三节现代信用活动的基础
&信用经济&
盈余与赤字,债权与
信用关系中的个人
信用关系中的企业
信用关系中的政府
中的盈余和赤字
作为信用媒介的金融机构
第四节现代信用的形式
和票据流通
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
商业信用在中国
银行家的票据--银行券
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
国家信用消费信用
第五节信用与股份公司
股份公司与信用
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
股份公司在中国
第四章与利息率
第一节利息
对利息的认识
利息的实质
利息之转化为的一般形态
收益的资本化
资本的价格
第二节利率及其种类
利息率及其系统
实际利率与
固定利率与浮动利率
市场利率、、官定利率
一般利率与
年率、月率、日率
长期利率和
第三节单利与复利
概念和计算公式
复利反映利息的本质特征
两个有广泛用途的算式
现值与终值
现值的运用
第四节利率的决定
马克思的利率决定论
关于利率决定的分析
影响利率的其他因素
第五节利率的作用
储蓄的利率弹性和投资的利率弹性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
第五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金融市场及其要素
什么是金融市场
我国金融市场的历史
金融市场的基本要素
金融市场运作流程及其功能的简单概括
金融市场的类型
金融工具的特征
金融工具种类
有价证券的价格
实际营运资本与
第三节市场
初级市场与
新证券的发行
证券交易所的组织与交易
保证金交易
投机与风险转移
我国的证券市场
第四节金融衍生工具
衍生工具与原生工具
衍生工具的迅速发展
按合约类型的标准分类
按相关资产的标准分类
按衍生次序的标准分类
按交易场所的标准分类
第五节金融资产与资产组合
金融工具与金融资产
第一节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金融机构的一般界说
体系的构成
中国人民银行
政策性银行
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其他商业银行
在华外资金融机构
第二节前苏联创建的社会主义金融体系模式
列宁关于的理论
高度集中的前苏联银行体系模式
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金融体系的建立及改革
建国前夕的金融体系
新中国金融体系的建立
&大一统& 模式的金融体系
1979年以来金融体系的改革
第四节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西方国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进出口银行
信用合作社
养老或退休基金会
金融机构体系的特点
当前西方银行购并浪潮
第七章 存款货市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的货币兑换和银钱业
现代银行的产生
旧中国的出现、发展及构成
商业银行的作用
列宁关于银行新作用的理论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与组织
西方商业银行的类型
向全能方向发展的趋势
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
中国存款货币银行的类型和组织
第三节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存款结构的变化
其他负债业务
第四节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
贷款及其种类
贷款证券化趋向
我国的银行贷款与对企业的资金供给
西方商业银行的&6C& 原则
第五节存款货币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代客买卖业务
代理融通业务
银行卡业务
银行服务电子化的广泛内容与发展前景
第六节金融创新
避免风险的创新
技术的创新
规避行政管理的创新
金融创新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七节信用货币的创造
银行的银行券发行
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
现代金融体制下的存款货币创造
其他制约派生存款的因素
派生存款的紧缩过程
第八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存款货币银行是企业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与负债管理
我国银行的经营原则
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不良贷款与贷款风险分类
第八章 中央银行
第一节的产生及类型
中央银行的初创阶段和迅速发展阶段
国家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
中央银行的类型
第二节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的特点及其职能划分
发行的银行
人民币的发行程序
银行的银行
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的
附录: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有关国家的发展情况
第三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支付清算制度
票据交换所
票据交换所的工作程序
中央银行组织全国清算的职责
第四节中央银行体制下的货币创造过程
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源与流
中央银行资产业务规模与基础货币量
第五节中央银行的和存款保险制度
金融监管及其范围
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
《巴塞尔协议》和《》
中央银行与金融
中国人民银行的监管职能
西方国家存款保险制度
第九章 货币需求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费雪方程式与
的货币需求分 析
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
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二节中国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研究
对马克思公式的理解
&1:8& 公式的产生及其意义
一个有争议但却广为流传的公式
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
第三节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与微观角度
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经济体制对微观主体货币需求行为的影响
收入变动与货币需求仲国城乡居民的资
产选择行为
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无论从宏观角度还是微观角度都是考察货币需求这一客观范畴
货币需求是否是一个确定的量
第四节资金需求与货币需求
资金与货币
再次认识货币需求的含义
不同情况的答案
第十章 货币供给
第一节货币供给的口径
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
以部分代整体会造成错误的判断
货币供给包括的多重口径
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及意义
与实际货币供给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
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
我国传统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
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
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
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第三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
革命根据地的与财政收支
决定现金发行量:一个最简单的理论模型
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
中财政赤字与货币供给的关系
第四节 外生变量还是内生变量
外生变量与内生变量之争的含义
的外生变量论及反对意见
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问题
第十一章与社会总供求
第一节货币的
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的含义
中国集中计划体制下的货币供求对比状况
造成货币供给过多的微观主体行为
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均衡问题表现的差异
第二节货币供求与社会总供给
货币供给与杜会总需求的内在联系
社会总供给与对货币的需求
供求失衡与价格波动
货币供给的产出效应及其扩张界限
市场供求与货币供求
第三节我国对均衡境界的追求和理论探索
制止通货膨胀的&平衡& 观
社会总供需均衡:&三平&理论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理想的均衡态势
第十二章 通货膨胀
第一节通货膨胀及其度量
古老的通货膨胀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的治理
过去我国流行的通货膨胀定义及近年来的一些观点
西方对通货膨胀的一般定义
通货膨胀的分类
集中计划体制下的隐蔽性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度量
第二节通货膨胀的成因
需求拉上说
成本推动说
供求混合推动说
以来对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的若干观点
第三节通货膨胀的经济社会效应
通货膨胀与经济成长:关于产出效应的争论
收入分配效应
资产结构调整效应
恶性通货膨胀与经济社会危机
物价上涨:经济改革中令人困扰的问题
第四节通货膨胀对策
宏观紧缩--传统的政策调节手段
医治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
指数化和围绕指数化问题的讨论
的通货膨胀对策
第五节无通货膨胀成长和通货紧缩
反通货膨胀是否是一个永恒的施政目标
无通货膨胀经济
第十三章 货币政策
第一节货币政策目标
何谓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的目标
货币政策诸目标的统一与冲突
近年来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
第二节货币政策工具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
第三节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凯恩斯学派的理论
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超额准备金和基础货币
第四节货币政策效应
货币政策的时滞
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
西方对货币政策总体效应理论评价的演变
第五节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
我国古代的思想
传统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的货币政策实践
&复归& 与&启而不动&
第十四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一般关系
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
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
第二节发展中国家的
金融压抑:一个较普遍的现象
中央集中计划体制国家中金融处于被抑制的状态
金融压抑论
发展中国家的货币需求函数
第三节金融自由化
金融自由化
金融深化论的借鉴价值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涉及的主要内容
若干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改革
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改革的经验与教训
金融自由化的改革也扩及
金融自由化与国际性金融危机
中国的金融改革
第十五章 国际交往中的货币
第一节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现代世界是开放的世界
货币是国际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国际交往中的人民币
第二节银行与
银行在国际支付中的重要地位
服务于国际支付的国外分支机构和代理行网
第三节外汇与
外汇及其构成
改革开放前的
外汇管理体制的改革
附录1:外汇人民币
附录2:外汇兑换券
第四节汇率
人民币汇率牌价表
货币的对内价值与对外价值
汇率是怎样决定的
汇率在中的作用
第五节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历史回顾
人民币汇率水平问题
换汇成本与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
第一节 国际货币体系
什么是国际货币体系
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以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体制的终结
国际货币本位问题
汇率制度问题
第二节国际金融机构
国际金融机构的形成和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第三节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形式的种类
商业性借款
政府贷款和
第四节金融业的国际化
金融业国际化的发展
银行机构国际化
金融市场国际化
金融业国际化的监督问题
第十七章 国际收支与
第一节国际收支
什么是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项目
我国国际收支状况
第二节国际收支的调节
几种收支差额
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
必须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我国曾经执行过的方针及当前应有的考虑
第三节对外收支与国内经济循环的联系
国内外经济交流的渠道
贸易收支与人民币资金
资本收支与人民币资金
开放条件下的货币流通
第四节对外收支与经济的综合平衡
外汇收支与社会总供求
汇率对社会总供求的影响
外汇收支的调节作用
国内经济是基础
第五节正确处理对外收支与经济均衡的结合部
出口规模与构成
配套的财政金融政策
1.图书信息
货币银行学
      书号:
978-7-111-27631-9
所属丛书:
    装订:
出版日期:
2.内容简介
本书突出对金融学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介绍和基本管理技能的传授,力求规范化、准确化、简洁化。在系统介绍成熟的金融理论过程中,紧密结合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进程,理论联系实际,及时总结了我国金融改革中的经验教训。本书条理清晰、结构分明、由深、层层推进,介绍了国内外金融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态。
本书可作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课教材,也可作为工商管理硕士和其他金融机构管理人员的参考读物。
3.章节目录
第一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第一节 货币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第三节 货币制度
第四节 国际货币体系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 信用与利息
第一节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信用形式
第三节 信用工具
第四节 利息和利息率
第五节 利率市场化
复习思考题
第三章 金融市场
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
第二节 货币市场
第三节 资本市场
第四节 其他金融市场
复习思考题
第四章 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节 金融体系概述
第二节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
第三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
复习思考题
第五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一节 商业银行概述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资本与负债业务
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
第四节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国际业务
第五节 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
第六节 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
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 中央银行与货币政策
第一节 中央银行概述
第二节 货币政策
第三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效果
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货币供求理论
第八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第九章 国际金融概述
第十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图书
书名:货币银行学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套系名称: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书号:978-7-113-10037-7
开本:16开
页码:248页
作者:张玉智 主编
出版时间:2009.7
定价:32 元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本书在研究货币银行基本理论的同时,通过对金融基础知识、金融体系与货币供求方面的具体阐述,深入研究了货币供求规律、信用波动规律以及金融市场运行规律;通过对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与其他金融机构业务构成与管理实践的深层探讨,重点透视了现代金融体系下金融危机发生的历史背景、根本原因以及深刻影响;通过对宏观调控、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方面的冷静分析,客观设计了应对金融危机的指导思想、具体架构以及基本策略。&
第1篇 金融基础
第1章 货币与货币制度
1.1 货币的本质及形态
1.2 货币的职能
1.3 货币的定义及计量
1.4 货币制度
第2章 信用
2.1 信用概述
2.2 信用形式
2.3 信用工具
第3章 利息
3.1 利息及利息率
3.2 利率的计量
3.3 利率的决定及影响
3.4 利率的作用
第2篇 金融体系
第4章 金融中介
4.1 金融中介机构概述
4.2 商业银行
4.3 政策性银行
4.4 其他金融机构
第5章 金融市场
5.1 金融市场概述
5.2 货币市场
5.3 资本市场
5.4 外汇市场
5.5 金融衍生品市场
第6章 中央银行
6.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
6.2 中央银行的性质及
6.3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
6.4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
第3篇 金融调控
第7章 货币供求
7.1 货币需求
7.2 货币供给
7.3 货币均衡
第8章 货币政策
8.1 货币政策概述
8.2 货币政策工具
8.3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
第9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
9.1 通货膨胀基本原理
9.2 通货膨胀的成因及其
9.3 通货紧缩
第4篇 金融监管
第10章 金融改革与金
10.1 金融与经济发展的
10.2 金融发展理论
10.3 金融创新
10.4 中国的金融改革与
第11章 金融脆弱性与
11.1 金融脆弱性
11.2 金融危机
11.3 金融安全
第12章 金融监管
12.1 金融监管概述
12.2 金融监管的内容与
12.3 金融监管的发展与
12.4 中国的金融监管&
10年中国铁道出版社出版图书
书名:货币银行学
套系名称:精品课程配套教材
书号:978-7-113-11014-7
版次:1版1次
开本:16开
作者:李嘉玲
出版时间:
定价:26 元
适用专业:经济学专业
出版社:中国铁道出版社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管理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基础理论和,是金融学科的入门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货币及制度、信用及利率、银行等金融机构及金融业务、货币政策及其宏观调控的理论等有较全面的理解,认识到货币与经济的重要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掌握观察和分析经济问题的方法,并为其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1.1 货币的起源
1.2 货币的概念及构成
1.3 货币的职能
1.4 货币形式的演进
1.5 货币层次
第2章 货币制度
2.1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2.2 货币制度的演变
2.3 国际货币制度
2.4 人民币的货币制度
3.1 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3.2 信用的主要形式
3.3 信用工具
第4章 利息与利息率
4.1 利息的本质
4.2 利率的种类
4.3 利率的决定理论
5.1 金融市场概述
5.2 货币市场
5.3 资本市场
5.4 外汇市场
5.5 黄金市场
5.6 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第6章 金融机构
6.1 金融机构概述
6.2 国际金融机构体系
6.3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
第7章 商业银行
7.1 商业银行概述
7.2 商业银行的业务
7.3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7.4 商业银行的经营管
第8章 中央银行
8.1 中央银行的产生与
8.2 中央银行的性质与
8.3 中央银行的类型
8.4 中央银行的业务
8.5 金融监管
第9章 货币的供求
9.1 货币需求
9.2 货币供给
第10章 货币政策
10.1 货币政策目标
10.2 货币政策的中间指
标和操作指标
10.3 货币政策工具
10.4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10.5 货币政策效果
第11章 金融与经济发展
11.1 金融与经济增长
11.2 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
11.3 金融创新
11.4 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6222开头是什么银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