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行业是做什么的为什么要做elearning

58cv网址导航CDN&eLearning解决方案_滚动新闻_科技时代_新浪网
不支持Flash
CDN&eLearning解决方案
  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商业银行正在直接面对外资银行的竞争,为适应新的局势,我国商业银行急需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和服务水平。因此培训工作在银行业的作用越来越关键,良好的培训机制和先进的培训手段已经成为银行的主要竞争力之一。然而庞大的员工数量、距离遥远、交通不便使面对面的培训和会议成本居高不下;迅速增加的业务类型,对员工素质提高的迫切要求,更高的服务水准,更快的业务推广周期,这些都给培训部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也提出了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有效的电子学习(e-Learning)系统显得尤其重要。
  宝亮网智内容联网和电子学习
  组合解决方案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由于带宽的成本依然高昂,因此金融企业所急需的一些应用共享、丰富媒体、实时事件等服务在实现上仍有一些技术障碍,虽然可以部署了电子学习服务器和学习管理平台,并提供了丰富的课件内容,但由于广域网带宽不足,往往各级分行无法实际使用这些对带宽要求很高的多媒体课件。为解决这一问题,内容交付网络(Content Delivery Network)解决方案应运而生,它可以帮助客户克服网络带宽瓶颈的障碍,是多媒体网络应用中的先进技术成果。通过在整个网络范围内配置服务器,可以非常靠近提出内容请求的站点。这和网络缓存有着明显差别。复制到服务器上的内容可以提供多次的服务,而网络带宽却只消耗一次。由于使用数据对服务器进行了预填充,所以内容能够更快地得到。
  电子学习系统则包括门户网站、课件制作系统、学习管理系统、虚拟教室(会议室)、虚拟研讨会(发布会)、网上一对一辅导等部分。课件制作系统能融合音、视频、多种文件格式(PPT、Flash等)于一体,易于掌握和使用,便于自制或外购标准课件。学习管理系统实现对学员的注册、课程定制、进度跟踪、成绩管理等。门户网站则将所有子系统有机地结合在同一界面下。
  电子学习可以解决的商业挑战:
   改进经营情况
   降低成本
   减少工作误差和不一致性
   提高员工的生产力
  客户利益
  部署内容网络系统,企业可以提高现有带宽的利用率。
  部署电子学习系统,企业可以将各种业务培训课程制作成通俗易懂的多媒体或者互动式课件,并发布在企业内部电子学习门户上,内部员工可以在任何时间通过网络查找他希望参加的那些培训课程并提出申请,在符合企业政策的情况下可以在线学习这些课程,并能够通过网络进行在线的测试或进一步的向相关业务专家提问。企业也可以通过这一系统非常容易地掌握每一个员工掌握知识的情况和业务水平。
  典型案例
【】【】【
【】【打印】【】
不支持Flash
ChinaByte的其他文章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84|回复: 3
UID帖子阅读权限20精华贴数技术排名25438 专家积分1 社区排名1977785 技术积分102 社区积分0 注册时间
精华贴数专家积分1 技术积分102 社区积分0 注册时间
论坛徽章:1
1.一般这些系统是哪些公司提供的?还是自己开发的多?
2.培训系统的课程是自己制作的,还是外购的多?
3.企业员工每月平均花在培训系统学习的时间大概是多少?或者说企业要求员工花的时间是多少?
有没朋友在金融行业里做这个的?求提供一下相关信息,或者提供一下其它查询路径方法,我自己查去。谢谢了哈~~~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UID帖子阅读权限100精华贴数技术排名110 专家积分687 社区排名956 技术积分17324 社区积分2378 注册时间
精华贴数专家积分687 技术积分17324 社区积分2378 注册时间
认证徽章论坛徽章:88
老胡试着回答一下:
1.一般这些系统是哪些公司提供的?还是自己开发的多?
ps:我们是选择一家小公司做的,专门做课件和培训系的,效果还不错。
2.培训系统的课程是自己制作的,还是外购的多?
ps:都有,大部分还是自己准备的,很多都是合规、规章制度的培训,别人也帮不上忙
3.企业员工每月平均花在培训系统学习的时间大概是多少?或者说企业要求员工花的时间是多少?
ps:基本上每月都有2~3个培训吧,如果按照课件本身跑下来在4个小时左右,实际上因为很多人有答案,花费的时间可能两个小时不到
个人博客地址:
.cn/banion
UID帖子阅读权限20精华贴数技术排名25438 专家积分1 社区排名1977785 技术积分102 社区积分0 注册时间
精华贴数专家积分1 技术积分102 社区积分0 注册时间
论坛徽章:1
家住海淀 发表于
老胡试着回答一下:
1.一般这些系统是哪些公司提供的?还是自己开发的多?
老胡真是热心啊,多谢多谢~还想请问一下老胡,去哪些地方可以收集到这方面的数据?因为我们正准备优化现在的系统,所以想收集一些行业标杆的数据做参考
UID34043帖子阅读权限20精华贴数技术排名10818 专家积分0 社区排名29388 技术积分279 社区积分5 注册时间
精华贴数专家积分0 技术积分279 社区积分5 注册时间
论坛徽章:10
通用的电子培训系统elearning很多啊,专业课程一般自己制作,管理性课程可以外购。
不过使用效果一般,平时忙得焦头烂额的人,哪有空去玩这个,除非有考评指标压着。
hi, i'm lee
itpub.net All Right Reserved. 北京皓辰网域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网监中心备案编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京)字第1149号现在位置-&&中国近现代史-&&参考资料-&&第二单元参考资料
&&&&&&&&&&&
近代中国企业的官利制度
官利制度,是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独具特色的分配方式。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制度引进中国相伴而生,是经过变革而又适应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一种经济制度。
  本文全面分析了这种制度的特点、产生原因、普遍存在和长期延续的状况。重点说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环境条件、中国近代资本市场的高利贷性质和中国悠久的商事习惯,是导致其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其本身利弊共生,但却适应当时的社会。正是这些独具特色的事物,给后人认识近代中国国情提供了极好的途径。
  近代中国,是一个中西相撞、变动剧烈而又新旧杂陈的时代。其中,经济领域中的变动尤为明显。1872年,当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营运时,它同时也标志着一种中国历史上未曾出现过的、面向社会“招股集资”、“合众力以成”的新型企业组织形式DD近代股份制企业在中国开始出现。此后,这种从“泰西”引进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中国逐渐得到了推广。但引人注目的是,像许多别的向西方学习和从西方引进的事物一样,它在中国出现时,同样也打上了中国式的“印痕”,出现了与西方股份制企业不同的“变革”。在利益分配方面实行的“官利”制度,就是这种“变革”的典型一例。
  关于“官利”,以往在对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和民族资本企业进行的研究论著中,时有涉及,但关注点大多集中于该制度对企业负担的增加和对民族资本积累的影响。也有专文对晚清时期的官利制度,官利制度与中国公司筹资等问题进行过探讨。
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该制度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延续七十多年的状况进行全面考察,重点分析中国社会中导致其产生、普遍存在和延续,也就是导致其产生“变革”的种种因素。希望这种分析,能够从一个侧面加深我们对产生这种制度的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认识。
  一、近代中国普遍存在“官利”制&&&&一般来说,股份公司面向社会招股集资兴办企业时,购买企业股票的股东和企业之间形成的关系,是风险共同承担、利益共同分享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利益分配时的体现,是股息视当年利润的多少而定,盈利多则分红多,盈利少则分红少,股息率视利润的多少而上下浮动,并不固定。但是,近代中国存在的官利分配制度,却与这种一般股份制企业的分配方式不同。
  “官利”,又称“官息”,也称“正息”“股息”“股利”,与“余利”“红利”对应称呼。它的特点在于:其一,不管是谁,只要购买了企业的股票成为股东,就享有从该企业获取固定利率DD“官利”的权利,而不管该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何。其二,这种固定的官利利率一般以年利计算。其利率虽因企业情况和行业领域不同而有差异,但大体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年利一分,清末一般在八厘,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降低到六厘。因为必须支付官利,所以企业年终结账,不是从利润中提分红利,而是先派官利,然后结算营业利益。不足,即谓之亏损;有余,则再分红利(红利在这里被称为余利或直接称呼红利)。其三,只要股东交付股金,官利即开始计算。虽工厂尚未建成开工,铁路尚未建成开车,官利也需支付。由于企业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需支付官利,所以常常“以股本给官利”,或“借本以给官利”。
由于官利具有这些性质,所以股东与公司的关系,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企业投资人的关系,而是投资人又兼债权人。股票的性质,也不仅仅只是单纯的证券投资,而同时又兼有公司债券的性质。
  从现有史料中,笔者尚未找到近代中国为何实行“官利”分配方式的说明,也没有找到解释“官利”之所以称为“官利”的史料。但是,从“官利”分配方式一般都明确刊载于企业章程,甚至某些企业的股票上也明确刊载,而企业章程清代需经南北洋大臣审查批准,重要企业甚至需经皇帝“奏准”,民国以后同样需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来看,也就是说,都要经过“官”的审查批准这一点来看,笔者推测,“官利”的意思就是“经过官方审查批准的利率”之意,目的是要向外界公开宣布,这种利率受官方法律保护,是正式和有保障的。以便于增强社会信用,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支持,实现招揽社会资金兴办企业的目的。
  显然,这种官利制度,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实行的股息视利润多少而定的分配方式,有着明显的不同。但是,这种官利分配制度,却是整个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实行的分配制度。
  据笔者接触的史料,1872年成立的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DD轮船招商局首开“官利”分配制度之先例,此后直到1947年出版的《中国股票年鉴》记载的相当部分企业中,都可以找到实行“官利”制度的明确记载。也就是说,这种与西方股份制企业分配方式不同的“官利”制度,至少在中国存在了75年之久。
  1872年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其发行的股票上明确刊载:“当经本局议定,招集股银壹百万两,分作千股,每股银壹千两,先收银五百两,每年壹分生息……”的字样。
次年招商局的第一届账略结算中,就有“所有股本,概发官利,长年一分,此外所有盈余,仅二千一百余两,故无从酌提花红”的记载。第六届账略中对前六届官利的派分有“总共六年已派利六分,与开办章程相符”的总结。1882年招商局决定增加资本,“乃决定再招股本银一百万两,合成二百万两股本”。增招资本的办法是:“凡旧股一股得再入一股股本,限光绪八年年底交清,仍按交银之日起计算官利。再第九届发官利一分,余利一分,旧股东附新股者除此次官利余利不收外,只需再找出银八十两,便可领百两股票一纸”。
  自“招商局开其端” 后,这种新型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中国逐渐得到了认可和推广,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前后开始,这种新型的股份制企业数量明显增多。
从当时留存下来的文献看,绝大多数企业的招股章程和发行的股票中都有关于官利的明确记载。如开平矿务局招商章程的第六条中有“即将每年所得利息,先提官利一分,后提办事者花红二成,其余八成仍按股均分”
的规定。《申报》日刊登的“徐州利国矿务招商章程”中,关于分配股息的第四条中有内容几乎完全相同的规定:“每届一年结算一次,先提官利壹分,下余花红银两,以二成酬劳办事诸人,八成按股均分”。上海机器织布局招商章程中有“股本宜提官利也。今集股四十万两,官利照禀定章程周年一分起息,每年共计九八规银肆万两”的规定。山东登州铅矿的招商章程中有“收银之日起,先行派分庄息,俟熔炼发售之后,长年官利一分,并找足以前庄息不敷一分之官利”
的规定。上海平准股票公司的章程中同样规定有“本公司股本官利议定长年一分”。
  引人注目的是,这期间兴办的新式企业特别是官督商办企业中的官款或官股,在利益分配上与商股相同,也实行官利制度。如招商局开办时从直隶练饷局借用官款制钱20万串,“名为官本,公家只取官利,不负盈亏责任,实属存款性质”。
但也有稍示区别的。如1896年张謇创办南通大生纱厂领用折旧官机时,与江宁商务局签订的合同中就明确规定:“商务局将南洋纺织局现有纱机四万七百余锭,连同锅炉引擎全副,作为官本规银五十万两。大生招集商本规银五十万两,……合计成本规银一百万两,按每股一百两,作为一万股,官商永远合办。逐年获利,按股均分;如有亏折,亦按股摊认,利害相共,两无异说”。
在这里,在官利的分配上官本与商股相同,但是在余利的分配上官本对商股还稍示优待:“逐年所得利息,除按每股提付通年官利八厘外,余利议自开厂之第一第二第三年,凡官股应得之余利均缓提交,全数存厂贴补厂中添购机件。缓至第四年起至第七年止,再将前三年积存余利匀分四年带缴。至第四年起,官股应得余利,仍逐年随同官利提缴”。
广东自来水公司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广东自来水公司开办三年,垫付股本官息,为数不赀,现又公议以宣统元年以前为创办年分,官股暂不支息,宣统二年起,官商一律照支。此项暂不支息之官股,俟公司获有盈余,再匀作六年分还”。这种做法的动机,据说是“公家不苦子息,此则与商业整顿之中,仍寓官力维持之意”。
  成立于1890年的汉阳铁厂,是一家官办企业。1896年因资金困难转为官督商办性质。在汉阳铁厂转为官督商办时的招商公告中,督办盛宣怀明确宣布汉阳铁厂分配方面的规定是:“自入本之日起,按年提息八厘,余利一年一派”。1908年该厂性质又为之一变,由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合并组成完全商办性质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在其改为完全商办公司的招股章程中,同样有“本公司不论优先、普通,长年官息八厘,均于次年三月给发”,“除官息及各项开支外,结算尚有盈余,是为红利,作三十成开派…”的明确规定。
这家企业,是晚清企业中体制变动较大的企业。但是,在其体制的两次变动中,关于官利和余利的分配制度均没有发生变化。在现在能够找到的当时留存下来的企业招股章程中,还没有发现没有官利规定的情况。“官利制度显然是这个时代的通行制度,各公司无不如此”。
看来,严中平先生对棉纺织行业企业进行研究后得出的这个结论,同样适用于这个时代的其他公司。
  引人深思的是,近代中国历经晚清、北洋和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但是,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没有对官利制度产生什么明显的影响。从晚清到民国,这种制度一直延续不断。这里可以交通银行为例进行一下观察。成立于1907年的交通银行,是近代中国重要的一家银行。在1949年之前的42年中,该行先后由清政府邮传部、北洋政府财政部和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核准颁布过5次章程。这5次章程每次颁布,内容都有相应的调整变化,但是,不管其他内容有多大变动,官利分配方面的规定均变化不大,基本相同。这里不妨将其有关官利分配制度的规定进行一下比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十一年初四日)清政府邮传部奏颁的交通银行章程第十六条规定:“该行所集官商股本,定为常年官息六厘,半年结算一次,年终结账一次。先分官息,如有余利,汇结得有实在数目,除公积、花红外,余按入股之迟早均分”。1925年8月交通银行奉交通部转咨财政部核准备案的章程第五十五条规定:“本银行股利定为六厘”。第五十六条规定:“纯益中除提公积金及付股利外,尚有盈余作为十成分配,以一成为特别公积金,六成为股东红利,三成为行员酬劳金”。1928年11月交通银行奉财政部核准备案的章程第六十四条规定:“本行股利每年正息六厘”,第六十五条规定:“净利中除提公积金及付股利外,尚有盈余作十成分配,以三成为行员酬劳金,余为特别公积金及股东红利,由行务总会议定之”。1935年6月交通银行奉财政部核准备案的章程第六十七条规定:“摊派股利依交通银行条例第六条及第七条之规定,官股每年正息五厘,商股每年正息七厘。其摊派次序先付商股股利,后付官股股利”。第六十八条规定:“净利中除提公积金及付股利外,如尚有盈余,作十成分配,以三成为行员酬劳金,余为特别公积金及股东红利,由行务总会提交股东总会议定之”。1944年2月财政部令交通银行修正的章程关于分配的第六十七和六十八条规定,与上述1935年的章程规定完全相同。
从上述交通银行章程关于官利分配的有关规定中可以看出,在官利的名称、官利的利率、官商股官利的多少和余利的分配方式方面,几次章程的规定有某些不同,但是官利始终存在、官利先于余利分配等基本的方面,政治体制的变动对其没有明显影响则是可以肯定的。
  还需提请注意的是,进入民国以后,这种官利制度不仅得以延续,反而在国家颁布的法规中正式出现。例如,1914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公司条例》第186条规定:“公司开业之准备,如须自设立注册后,二年以上,始得完竣。经官厅许可者,公司得以章程订明,开业前分派利息于股东”。“前项利息之定率,不得超过长年六厘”。
此后,1929年和1946年修订的公司法都保留了这一有关“官利”的规定,只不过1929年的《公司法》将年利降到了五厘, 1946年的《公司法》只载明了公司可在营业前分配股利的条款,而删去了具体的年利率规定。
“官利”在有关股份公司的法规中出现,使官利制度具备了一定的法律依据,给官利制度的存在和延续提供了相应的法律保障。
  	但是,民国时期特别是三四十年代的官利制度与晚清时期相比,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官利和余利的名称有所变化。“我国公司常於章程上规定每年支付股利之定率,名曰官利,或曰股息。设某年获利甚巨,除支付定额官利外,尚可支付额外股利,此项额外股利,名曰红利”。
“官利”名称虽在1947年出版的《中国股票年鉴》一书中还可见到,但已较为少见。三四十年代后,“官利”“余利”的提法大多已改称为“股息”和“红利”。
  	2、公司章程中仍然有派分官利的规定,但同时也出现了当企业无盈余时不得把股本作为股息派发的明确规定。 如1927年上海济南泰康罐头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规定:“本公司股本官利定为长年八厘,如无盈余,不以本作息”。1931年浦东商业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规定:“本银行股息定为常年八厘,但无盈余时不得提本充息”。
1934年大中华橡胶兴业股份有限公司章程中规定:“本公司股息定为长年八厘。红利之分配规定于本章程第三十九条。惟公司无盈余时,不得以本作息或分派红利”。
  3、《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中虽有关于官利利率的规定,但法律效用却有逐渐弱化的趋势。“章程中有官利率之规定,其作用至多不过在公司理财上予公司当局以某种规范,使其每年分发股利,应努力维持此项定率,在获利丰厚之年,不使过分超过此项定率以发给股利,而於营业衰落之年,则又应酌量情形,拨提原已积存之盈余,以维持此项定率,是亦为平均股利之一种手段与标准而已”。
因此,在三十年代末期至四十年代的股份制企业中,我们可以看到有官红利合并计算发给的现象,有同一企业几年中股息出现变动高低不等的记载,也有极少数企业出现未发股息的记载。
  虽然官利制度出现这些变化,但这些变化没有触及、也没有改变官利的根本性质。三十年代后期变动较大的现像,看来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有直接关系,1947年出版的《中国股票年鉴》的记载中,官利发放与三十年代末期相比较为正常就是证明。
  但无论如何,“官利”制度作为一种分配方面的通行制度,在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中普遍存在了七十多年应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导致这种分配制度在近代中国普遍存在和长期延续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官利”制度在近代中国出现和长期延续的原因&&&&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知道,“官利”制度,是普遍存在于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分配方面的一种制度。当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筹设开办,需要面向社会筹集资金时,不得不面对的“国情”之一,就是这种事先需要作出承诺,并在利益分配时给予保证的“官利”制度。显然,这种制度,是西方新型股份制企业组织形式引进中国时,中国社会给其打上的一种颇具中国特色的“印痕”。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制度呢?一般来说,一种制度得以存在,必然有使其得以存在的种种原因,也必然受制于当时社会环境和经济结构的种种规定性。官利制度的存在也不例外。从根本上来说,官利制度的存在,是近代中国社会资本较为缺乏,是一个高利贷社会的性质所决定。众所周知,传统中国社会资金的流向,是土地、高利贷、旧式商业和房地产业。金融机构和民间的放款利率都很高,1899年,张謇在筹设大生纱厂资金困难时被迫向钱庄借贷,而钱庄的贷款月息高达一分二就是一例。
时隔三十多年,1933年济南银行业的放款仍然高达月息一分九厘又是一例。 而且,这种贷款的高利率现象并非存在一时一地,而是近代中国较为普遍的现象。据日本人1910年的一份调查,中国23个主要城市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如表1所示:
表1 中国各地金融机构放款利率
放款利率(年利.厘)
放款利率(年利.厘)
资料来源:“支那经济报告书”1910年50号。转引自汪敬虞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二辑,下册,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16页。
  从这份调查表调查的23个城市来看,1910年时中国金融机构放款年利最低的为6厘,最高的为3分6,“其平均利率大约在12%-14%之间,与欧美各国比较起来看,其利率之高,实在惊人”。
  遗憾的是,使调查者惊叹的调查结果,时隔二十多年同样没有改变。1933年,中央研究院社会调查所对银行放款给南方七省纱厂的年利率进行调查,其结果有如下表:
表2 中国各地纱厂向银行借款所负之年利率表
通、崇、海
其他(包括太仓、宁波、萧山、济南、青岛、九江、长沙等地)
资料来源:吴承禧著:《中国的银行》,商务印书馆民国23年版,第58页。
  原表还有一个说明是:“据我们所知,银行的放款,其取息高至二分的固然少见,但低至七八厘以下的亦实属罕有,大抵均在10-12%左右”。也就是说,中国社会中金融机构放款利率经过二十多年后,基本没有变化,仍然维持着相当高的水平。当然,银行放款利率高,又是由存款利率高决定的,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通商大埠,活期存款的年息,普通仍在四五厘之间,定期存款,一年的多为七厘,二年八厘,亦有高至一分左右的”。“存息既然如此之高,则银行为获得利润起见自然不肯陪贴利息,牺牲成本而以低利与民族工业者相周旋”
就成了必然的结果。但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官利制度,却在这种高利贷社会条件下出现、延续并直接影响近代中国新式企业的创办和发展。
  一般而言,决定工业投资大小的根本因素,不仅仅是社会资金的绝对数量,而是社会资金的流向。当地租、商业高利贷剥削收入在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要想改变社会资金的流向,要想社会资金投到工业上来,就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高利贷统治着近代中国的资金市场,高利贷的利息水平自然就决定拥资者对投资近代新式股份制企业的态度。
  “中国人组织公司、企业时,首先在章程上规定每期支付若干股息,把这叫做‘官利’,无论营业上盈亏,都是必须支付的。官利的利率一般为7-8%至10%。盈利较多的年度,除付给官利、付给职工奖金尚有节余时,则在官利之外另给红利”。这种情况,“反映了中国市场利率还很高,中国在运用资本时所追求的利润高度,也可由此推知。中国人在其企业上最少也要要求不小於市场利率的利益”。“因此,投资人与此相比,要求很大的利息,……不支付较高的股息,便难募到资本”,“必须事前规定官利的保证,然后招募股本才有可能”。
这些看法,是日本调查者站在圈外的评论。
  1909年两广总督袁树勋为广东自来水公司给清廷的上奏中说:“按照定律,公司未有盈余,不得移本作息,然吾国风气未开通,各省商办实业,公司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以资激劝,而广招徕”,此种做法实“属不得已之办法”。
  晚清状元张謇在创办大生纱厂招股集资的过程中,亲身经历了筹集资本金的种种困难,1914年,他在就任农商总长任后向国务院提出的奖励工商业法案中,对于官利制度存在原因的看法是:“吾国利率常在六厘以上,银行钱庄定期贷付之款,有多至九厘或一分以上者。各种公司招股,有定为官利七厘或八厘者,此无它,市场之情势然也”。因为“不发官利,则无以动投资者之心”之故。
  可见,近代中国资金市场上普遍存在的高利贷,是官利制度必然产生的根本前提。在近代中国,要成为企业家,要面向社会筹集资金兴办近代企业,面对的社会现实,就是这种普遍存在的高利贷利率。要改变社会资金的一般流向,改变传统的投资途径,使出资者愿意把资金投向新式企业,把资金投向对他们来说还是新的、不熟悉而又有一定风险性质的事业时,只能在当时社会环境规定的条件下,靠自身作出一定的调整和适当的修改,否则不仅无法改变社会现状,反而会使自己的目标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其次,“官利”制度之所以得以在近代企业中普遍存在和长期延续,还与中国企业特殊的资金筹集和运作方式有关。一般而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仅以自有资本为范围,局限在狭小规模和框架内活动的企业极为少见。借入资金,乃为公司理财政策方面常见之举措。从英美等资本主义各国情形看,企业借入资金的来源,不外商业信用、银行放款、商业票据、公司债券等数项。但是,近代中国公司企业的资本结构和资金筹集方式由于国情迥异,金融资本市场尚未完善等缘故,与欧美等国有很大的不同,其中,“尤以收受存款一项为唯一之特色”。中国近代“普通之公司商号皆自行吸收存款,以为资金之调节”。“其历史悠久基础厚实者,存款在运用资金中所占之地位亦更见重要”。
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在创办和经营过程中,除借用大量官款外,运用和吸收大量公私存款就是明显之一例。
表三 轮船招商局借款构成() 单位:两
1472404(两项合计)
624088(两项合计)
533029(两项合计)
1101662(三项合计)
2319545(三项合计)
2370345(三项合计)
1078286(三项合计)
说明:1、“往来存款”:包括钱庄信贷和个人存款。其中年度钱庄贷款为613238两,个人存款为33292两;年度钱庄贷款为593448两,个人存款为87884两;其余各年账略上并未分别载明。
  2、“保险股款”:指保险招商局和仁和保险公司之股本存款。
  资料来源:招商局各年度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计算书。转引自张国辉《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统计表。
  实际上,吸收存款的现象并非始自招商局,在中国,这种工商企业吸收存款的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刘秋根教授在《明清高利贷资本》一书中的研究,早在明清时期,经营“存款”这种金融业务的现象,在中国社会中普遍存在。除典当、钱庄、票号等金融机构经营存款外,“也有一般工商店铺如盐店、布铺、米铺、杂货铺、珠宝铺等兼营的存款”,甚至“一些在地方家产殷实、且经济信用较好的财主有时也接受他人寄存,并付给薄息”。“从存款客体来看,既有各级官府、也有各类社会性团体如宗祠、会社等,更多的则是私人家庭和个人。从存款的具体内容看,既有按期提息,用于种种专项用途的基金性质的存款,也有因工商经营、日常生活消费而引起的以寄存和生息为目的的存款……”。
  显然,这种现象到了近代并没有改变,而是顺理成章的运用到中国近代的股份制企业中。不仅招商局吸收存款,其他企业吸收存款,就是到了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种现象仍然延续存在,并有进一步发展的趋势。譬如,民国十七、八年间,上海的一般公司,甚至“有设立存款部,公开登报招揽存款者”。以致于当时的研究者认为,“吸收存款为我国企业界特异之现象”,但是,“其运用几普及于各种企业及工商组织”。
1940年,有学者对年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湖北及香港等9省区的10个行业100家企业的资本构成情况进行了调查统计,其中,借款及个人存款在这些企业中的构成情况及所占百分比如表四:
表四 100家企业自有资本与借款及存款之百分比率
借款及存款
金额(元)
金额(元)
300万元以上
100-300万元
50-100万元
50万元以下
资料来源:陈真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四辑,三联书店1961年版,第62页。
  从表四可知,借款及存款在这些企业中普遍存在,不仅数量大,接近于企业的自有资本,而且与企业的行业和资本额的多少都没有明显的关系。显然,这种企业吸收存款付给利息的制度长期广泛的存在,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习惯和规范,制约着近代企业的创办人和投资者,必然使得近代企业创办时,不得不遵循和参照以往的商事习惯。在一般的投资者看来,购买股票投资近代企业,与把资金寄存于企业相比,同样是把资金的使用权进行了转让,那么,获取相应的利率回报正是理所当然。企业经营得好,另有红利再好不过,如经营不好,固定的利息是断不可少的。从这个意义上看,“官利”又称“官息”“正息”,正是对其性质恰如其分的表露。
  另外,股票的转让和变现不易,应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强化了官利制度存在的必然性。我们知道,股份制企业与独资和合伙等企业组织形式相比,有其自身的明显优越性,但是,这些优越性得以正常发挥,需要有证券交易所和银行的相互配合。证券交易所和银行的存在可使股票作为有价证券的流通属性,得到正常发挥,并能激活资金的运转,增大资金的效用,使其循环转运于市面,使金融活泼无阻滞。但是,中国第一家银行成立于1897年,距第一家股份制企业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晚了25年,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成立于1918年,距轮船招商局的成立更晚了将近半个世纪。在这种情况下,中国近代企业的股票无论是转卖还是抵押,其不便和困难的程度可想而知。这种不便,还因企业自身的种种规定而更为加重。我们可以举交通银行的规定为例:1907年清政府奏定的交通银行章程第三十二条规定:“如商股东欲将股票卖给或让与他人,须由原主函知该行核准,再行通知本人,将卖给或让与之契据,两造签名画押,连股票送至该行登注股份总册,并由该行人员于后面格内签字画押。此外有执持股票来行自称股东者,该行均不承认,惟认曾经注册者为实在股东”。
在这种种不便的情况下,投资者如果连些少官利也拿不到时,又怎会有积极性向股份企业投资呢?
  由以上这些分析可知,西方股份制企业在引进中国时,中国社会的高利贷性质,历史上形成的商事习惯以及社会各部门走向近代化的步伐不一等等原因,必然使得这种西方股份制企业的组织形式难以一成不变的应用于中国,而会使其产生与中国相适应的变异。官利制度的出现和存在,就是当时中国资本市场环境条件的派生物。它既可以说是无奈之举,也可以说是近代中国企业家为向社会筹集资金、适应社会环境时不得不进行的一种主动的“变革”。
  三、如何评价官利制度 但是,正因官利是近代中国高利贷资本市场条件下的派生物,正因官利具有“自入股之日起,即行给息”、“且股息固定”的性质,因而,官利制度必然加重近代中国股份制企业在创办期的资金紧张状况,导致“以股本给官利”,或“借本以给官利”现象的出现,
也必然加重企业在今后发展过程中的利息负担。因此,官利制度具有的这些性质,也就决定了在以往的研究中,大都对其持否定态度。例如,以对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企业集团的研究为例,有的学者在研究中就认为,官利制度减少了大生“企业的资本积累,增加了企业的困难”,是大生企业集团衰落如此之快的根本原因之一。
另有学者认为,“它对企业的正常发展影响极为恶劣”,“严重影响企业素质的提高”,“严重影响了大生纱厂扩大再生产的规模,日益蚕食大生资本的积累”,“从内部蛀空了大生纱厂”。
还有的学者认为,“官利制的最大弊端在于扭曲企业制度,……尤其是利润分配问题,直接导致企业实施‘有利尽分’政策,祸害企业无穷”。
  确实,大生纱厂在筹办的四十四个月中,资金极度紧张,多次使大生纱厂到了夭折的边缘。创办者张謇曾自称到了“仰天俯地,一筹莫展”的地步。在资金如此紧张的情况下,除“应归入成本”的费用外,“用去不返者止五万余”。其中,必须发给的“各股官息”即占“一万七千余”,
合三分之一强。这个事例,就是官利分配制度在企业筹办期加重企业负担加据资金紧张状况的典型一例。
  那么,作为当时当事人的张謇又是怎么看待官利制度的呢?在“大生崇明分厂十年事述”中,张謇有一段话比较典型的表明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在对崇明分厂开工六届的账略说略进行总结时,他说:“未开车前,专事工程,无从取利,即以股本给官利。自甲辰至丁未三月初四,共付官利九万一千四百七十余两。开办费所谓九万六千五百四十余两,非纯费也,官利居多数也。开车以后,虽始营业,实则失利,乃借本以给官利。计自丁未三月初五至戊申年终,又付官利十二万三千七百九十余两。而两届之亏,十二万零五百五十余两,非真亏也,官利占全数也。凡始至今,股东官利,未损一毫,递迟发息,则又利上加利……”。在笔者接触到的史料中,官利制度对企业开办期加重资金负担和企业营运的不利影响,以张謇的这段总结最为典型和清楚。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令人深思的是,张謇依然对有人提到国外没有官利制度即
“有谓泰东西各国商业,获利若干,皆以本年营业为准。赢利若干,即派利若干,提奖若干,无所谓官利,即无所谓馀利” 这一点不表赞同,他说,“各国自有习惯,有他国之习惯,乃有他国之公例,乌可以概中国?”接着他说的一句话,可谓对官利制度之所以在近代中国存在的客观必然性,起到了画龙点睛的解答作用:“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o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
  显然,一种制度得以存在,必然有使其存在的社会基础、条件和要求。当社会上存在多种投资途径的时候,在“追逐利润是资本天职”的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拥资者必然会作出对自己最可靠和回报率最高的选择。事情十分清楚,在整个社会已形成高利贷投资环境的条件下,当“不发官利,则无以动投资者之心”时,社会的现实是:不接受官利,就根本不可能筹集到兴办企业的社会资金。因此,
从这个角度出发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张謇“且亦赖依此习惯耳。否则资本家一齐o缩矣,中国宁有实业可言?”的感叹背后所隐含的内容了。
  当然,这里同时需要说明,官利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一种利益比较后的选择,在当时的社会中有其客观必然性和一定的合理性。而改变这种制度,也并非一人一厂单独行动所能奏效,需要从整个国家和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入手。因此,张謇虽然发出上述感叹,但并不表明他不同意改变官利制度。实际上,1914年,当他就任农商总长后很快推出的《公司保息条例》,正是他力图利用国家权力对企业实行“保育”,希望利用国家的财力给企业三年筹办期以补助,改变企业在筹办期因无利润而使企业家创办企业热情低落、工商业难以发达的状况,就是他试图改变官利制度的一种尝试。他在“与财政部会拟保息条例给大总统呈文”中说:“凡民间集股结合公司,三年之内,多不能获利,以现今金融之耗竭,利率之腾贵,使投资者三年之间,无利可收,则群情观望,企业者无所藉手,商业之隆,盖无可望”。因此,“今以保息之法,由国家指定的款,专备保息之用,民间能结合公司资本达若干万元以上者,每年给予若干元,以为其资本之息。冀投资者对于将来,有无穷之希望,对于现在,又有自然之收入,庶几集股较易,而公司之成立较多,公司当三年之内,不须剥蚀资金,以应股本之息,则发达较速”。
然而,由于北洋政府财政极度困窘,张謇制定并极力想推行的这项措施,并未得以实行。官利制度也依然得以延续。
  当然,对于能够存在并延续七十多年的一种经济制度,我们在看到其存在的必然性和具有一定合理性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其多方面的影响,而不应当将注意力仅仅局限在资金领域。譬如,由于官利制度存在而导致的股东对企业主持者约束力的弱化,就很值得我们关注。一般来说,按照正常情况,拥资者购买股票成为某企业的股东后,与该企业之间便形成了利益相同利害与共的关系。为保证股东投资获得回报,制度上对企业主持者有相应的种种规定。如企业经营的大政方针有股东会和董事会等参与决策,有监事会和查账员对企业主持者进行监督和检查等。可由于官利制度的存在,却弱化了上述这些关系,弱化了股东对企业的关注和监督。“从股东方面来看,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收受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并不感兴趣,只考虑股息愈大愈有利,毫不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其结果,必然使得中国的公司、企业基础不稳固。这种制度一天不改变,中国的公司、企业便不可能有稳固的发展”。
在对欧美考察归来之后,梁启超对中国股份制企业分配方面的评论是:“凡公司必有官利,此实我国公司特有之习惯,他国所未尝闻也。……故我国公司之股份,其性质与外国之所谓股份者异,而反与其所谓社债者同。夫持有社债券者,惟务本息有着,而于公司事非所问,此通例也。我国各公司之股东,乃大类是,但求官利之无缺而已……以其官利有着也,则习而安之……”。
张謇主持的大生纱厂在成立十二年以后才召开第一次股东会,张謇在会上所说的“历届虽有说略、账略奉报,然始终不知厂在何处、作何状者,股东中殆十居八九”
的情况,虽可能有其特殊的原因,但应该说并非个别现象。
  显然,官利制度在近代中国的产生,是一种利弊共生的结合体。我们尽可以从其利或弊的方面找到例子。但是,如果跳出这个思维框架,从更深的层面思考,我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东西。譬如,从官利制度在近代中国产生以及普及延续的状况看,传统社会经济体制结构的影响和制约力量决不能漠视。它的存在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往往导致某些东西发生变异,尤其是外来或引进的事物,更容易产生变异。但是,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内在动力,是否能,或者说怎样与外来的有优越性的东西结合,应当更多的吸引我们的注意和考察,因为,有生命力的经济模式,必然是最适合国情的模式。
  总之,笔者认为,对于存在达七十多年的这种经济制度的认识,不能简单的停留在给其下一个价值判断上,更应当关注的,是使其产生的社会经济结构、是使其得以生长的历史文化土壤,是这种长期存在的经济制度对今天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这些因素进行探讨,可能会使我们的研究更加富于时代的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朱荫贵)
<IFRAME src=
<IFRAME src=
<IFRAME src=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elearning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