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灵丘县城所见到的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有哪些种类

灵丘县的图片和资料:
摘要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东与河北涞源、蔚县接壤,南与阜平交界,西与繁峙、浑源毗邻,北与广灵相连。灵丘战国时为赵邑,西汉置灵丘县,以赵武灵王葬此,故名。现辖3镇9乡。2000年总人口21万。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山区面积占87.6%。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较平缓。全县海拔700~2234米,最高的太白维山,海拔2234米。境内有赵北河、唐河、上宅河、冉庄河、独峪河等。灵丘县 历史沿革
灵丘县“灵丘”之名始于战国,因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位国君赵武灵王葬于此而得名,西汉初置灵丘县,属代郡。东汉光和元年别属中山国,不久废。北魏复置灵丘县,属司州,太和中年属恒州,东魏太平二年为灵丘郡治,隋属蔚州,后陷废。唐武德六年复置灵丘县,重为成州,属西京路。元复为灵丘县,属蔚州,明因亡。清雍正六年,蔚州归直隶(河北省)宣化府,而灵丘则由隶属蔚州改属山西大同府。民国属雁门道。
1937年属山西省第一行政区(沿五台)。日平型关大捷后灵丘开辟为抗日革命根据地,1938年1月晋察冀边区成立,灵丘属第二专区。日灵丘全县解放,属晋察冀边区。1949年8月属察哈尔省雁北专署,1952年11月重归山西省雁北专署,1959年1月属山西省雁北地区,1993年7月地市合并后属大同市。全县共辖3镇16乡,334个行政村644个自然村。总人口21万,其中农业人口19万。现辖3镇9乡。2003年总人口是22.万人。 灵丘县 地理
平型关大捷纪念碑 灵丘位于山西省东北部,大同市东南角,地理座标为东经113°53′—114°33′,北纬39°31′—39°38′。东与河北来源、蔚县接壤,西与本省繁峙、浑源毗邻,南与河北阜平交界,北与本省广灵相连。全县南北长84公里,东西宽66公里,总面积2732平方公里,是大同市第一大县,全省第四大县。
境内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间较平缓。全县海拔700~2234米,最高的太白维山,海拔2234米。灵丘基本地貌由三部分构成,其中85.5%属土石山区,8%属丘陵,6.2%属平川。地理特点是山多、坡多、沟多,素有“九分山水一分田”之说。境内有大小山峰500余座其中太白山主峰海拔2234米。主要河流有唐河、赵北河、三楼河、下关河、华山河五系常流河。唐河是主干河流,发源于浑源戗风岭流经灵丘6乡镇52个村,出境后经涞源汇入渤海水系。全县地表水2.65亿m3,地下水1.1m3。灵丘县 气候
灵丘属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总特点是:春季时间短,昼夜温差大,降雨少,风沙多,往往出现春旱;夏季雨量集中,但分布不均匀,常常遭受伏旱和冰雹的危害;秋季凉爽,降雨时多时少,年季变化大,多雨年常造成大秋作物返茬和冰雪霜冻的危害;冬季较长,空气干燥,气候寒冷,对越冬作物不利。全县年平均气温7° C,极端最高气温37.3°C,极端最低气温零下30.7°C,平均大于5°C的积温3329.5°C,无霜期一般在150天左右,最长为189天,最短为120天,南山地区无霜期较长,一般在160天左右,北山、东北山一般为120-13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432.4毫米,最高年份降水量614.6毫米。历年不平均7.3小时。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风力一般是四到五级,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 灵丘气候复杂多样,受地形影响南北气温、湿度、无霜期等气候条件差异较大,适宜多种经济作物。灵丘县 资源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全县现有51万亩耕地,其中41万亩属中低产田,近年来通过改造仍有35万亩低产田,这无疑是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所在。全县有牧坡面积135万亩,现已利用95万亩,还有40万亩可供开发利用。全县除有林面积外,还有83.6万亩宜林面积可待利用。&&&&&&&&&&&& 矿产资源全县已初步探明各种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其中有较高开发价值的30多种。现已开采的有花岗石、大理石、珍珠岩、石英石、金、银、铜、铁、锰、煤等20多种,特别是是花岗石不仅储量大,而且品种多、质量高、花色好,尤以“贵妃红”最为名贵,倍爱中外客商亲睐,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铜矿、银矿、锰矿储量大,品位高,分布集中,锰矿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巍山银矿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具有极为广阔的开发前景。水利资源灵丘水资源丰富。地表水2.65亿立方米,地下水储量 1.1亿立方米。主要河流为十河两系,属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一系是主干河唐河,流经全县4个乡镇52公里,流域面积1611平方公里,清水流量28m?3/S。一系由四条支流汇入河北阜平沙河。两系均汇入大清河。全县现有3个万亩自流灌区和两个万亩电灌站,有小水电站4处,装机容量2075千瓦。灵丘县 经济
199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31000万元,比上年增15%。农业战胜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大灾之年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业总产值完成14097万元,比上年减17.29%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45467万元,比上年增27%,农民人均
纯收入达到1385元,比上年增37%。扶贫攻坚和小康建设取得新成果。继96年7乡镇达到扶贫攻坚目标后,97年又有10个乡镇越过了人均温饱线,其中有4个乡镇被上级验收达标,同时有2个乡镇39个村达到了小康标准。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53780万元,营业收入完成473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38.5%、36.2%。乡及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5093万元,现价销售产值1403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11.3%和1.1%。财政总收入完成2865万元,比上年增4.8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229万元,比上年增18%。全县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609万元,比上年增18.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额达3.71亿元。城市建设发生较大变化,96、97两年新建了农机商厦、供销大厦等商业大楼,新规划的商贸一条大街开始建设,已奠基和正在新建的有10多外,停工多年的西街下水道工程重新开工建设;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县经济有力的增长点。旅游开发正在全面起步前景广阔。与此同时,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科技教育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连续获得“省级双拥模范县城”称号。 灵丘县 科教文卫
科技成果围绕全县经济战略目标,依托灵丘资源优势,实施了一批科技项目,为加快全县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贫锰银矿综合利用技术;获大同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该技术用化学浸出法处理得到二氧化锰和金银,具有工艺灵活、指标稳定、成本低、无污染等优点,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县锰银矿品位低、难开发的问题。2、铅银合金技术;该项目在华北地区属首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解决了我县锰矿石品位低、难外销,而矿石中铅、银、铁、锰均有回收利用价值的问题,对提高产品附加值、走产品深加工之路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已建成15台富锰渣炉,年产铅银合金4500多吨。3、苦荞保健食品"国威"牌苦荞降糖茶;该产品先后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八五"山西优秀科技成果奖。它是一种新型保健饮品,对糖尿病人有特殊效果,可调节血糖、缓减症状,无副作用。该产品销售态势正旺,覆盖面已达20多个省市,目前正进军国际市场。4、波尔山羊冷冻精液改良技术;利用波尔山羊冷冻精子通过人工配种改良本地山羊,提高出肉率。该技术已达国内领先水平,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灵丘县 教育
灵丘县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不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教育管理,全县教育工作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步入了健康、规范、良性发展的新阶段。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进展顺利。2、高中教育发展迅速。3、成人教育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全县共有农业技术学校294所,乡村办学面分别达到了100%和50%,年培训3万人次,红石塄、高家庄等地在发展经济和特色农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其经验在全省交流。职工岗位培训工作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成人后学历进修、继续教育人数逐年增加,目前已分别达到2255人和2500人。学校实施 学校分布、师资、设施情况:1、中小学布局得到有力调整。2、师资水平逐步提高。3、办学条件大幅度改善。通过义务教育工程、全民集资、扶贫援助和"希望工程"等共计新改扩建和维修中小学校舍14815万平方米,图书6万册,桌凳和办公桌椅3300套,县城和乡镇中心学校均配备了"三机一幕"。教育成就教育先进工作者和教育成果,全面实施名师工程,通过层层培养、选拔、考核,选树了一大批学科带头人、教学骨干、教学标兵,充分发挥名师示范引导作用,提高全县教师整体素质。教师论文在国家级刊物发表14篇,省级26篇,市级36篇,县级200多篇,教研教改能力显著增强,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二○○三年,我县高考本科达线人数在灵丘教育史上首次突破百人大关,达线人数130人(艺术类26人),比上年(48人)翻了一番还多,增长170%。中考优生(250分以上)308人,比上年(500分以上167人)增长84%。灵丘县 医疗卫生
全县卫生系统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单位24所,原19所乡镇卫生院随着乡镇撤并后改为14所,其余5所为医疗卫生服务站。全系统在职职工总数为664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3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中,副高职称以上15人,中级职称133人,初级职称395人。共有各类农村卫生所21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83%,村级卫生技术人员220人。社会办医机构3个,个体行医22家。灵丘县人民医院、中医院、各乡镇卫生院及村级卫生所构成全县三级医疗网咯。县医院为二级甲等医院,共有职工337人,其中副高以上职称13人,中级职称73人,全院共设病床230张,病床使用率达45%。各种医疗救治设备齐全。中医院为一级乙等医院,现有职工69人,其中中级职称人员19名,共设病床30张,5个专科门诊,7个辅助科室,医疗设备总价9万元,其中较大型的有X光机、B超、心电图机等。各乡镇卫生院由于大都建于60----70年代,多数乡镇卫生院房屋陈旧,设备落后,病床使用率均在30%左右。东河南、上寨、唐之洼等卫生院,经过改扩建后,服务范围逐渐扩大,医疗服务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县防疫站、妇幼所、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构成了县、乡、村三级疾控网络和妇幼保健网络。承担着全县计划免疫,疾病控制和妇女儿童的保健任务。县防疫站共有职工42名,其中中级职称8人,全站设有防疫科、化验室、接种门诊,负责全县疾病预防、流行病学调查,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工作;妇幼所现有积工33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8人,设有妇保科、儿保科、婚前医学检验科、健康教育科等,承担妇幼保健信息、检查和指导基层行政工作的职能,结合全县妇女、儿童的健康状况和常见病、多发病,更好地开展预防、保健和诊治疾病工作。同时,各乡镇卫生院均有一名防疫医生和妇幼医生,与各村卫生所医务人员形成了一个比较健全的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网络。 灵丘县 旅游
灵丘历史文物丰富,革命遗址众多,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文化独特,历史人文遗迹和自然景观星罗棋布。境内有国家、省、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和自然景区50多得。其中以平型关战役遗址、赵武灵王墓、北魏觉山寺、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桃花山天然溶洞、甸子梁空中草原最为著名,发展旅游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一、来灵路线 (1)京原方面的客人:可乘北京开往太原的7095次、K701次列车在灵丘下车;或乘太原开往北京的7096次、K702次列车,在灵丘下车,或乘坐太原——灵丘的豪华中巴抵达;原平、五台山、繁峙等地的客人可乘坐7096次、K702次列车到达灵丘。(2)邻近市县:大同、浑源、广灵、石家庄、保定、涞源、易县、唐县、徐水等地的游客可乘长途汽车到达。二、境内旅游路线(1)觉山寺、桃花山、桃花洞、蝙蝠洞、平型关、圆通寺、赵武灵王墓、普渡寺二日游。(2)平型关、桃花山、觉山寺、空中草原、太白维山三日游。三 、出境旅游路线(1)恒山、华严寺、九龙壁、云岗石窟二日游。(2)五台山二日游。(3)涞源、西陵二日游。灵丘县 交通
灵丘位于晋东北边缘,是大同通往沿海地区的南大门,并处在大同、张家口、北京、天津、保定、石家庄、太原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境内虽有山川之险峻,却无交通之阻,京原铁路和大涞、天走、京原三条公路干线在这里交汇,县乡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灵丘县 名胜古迹
觉山寺风景区 觉山寺又名普照寺,位于县城东南30华里之外,周围峰峦叠秀,唐水环绕。该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空中大草原 甸子梁位于灵丘与河北涞源、张家口蔚县交界地带,东西狭长,南北广阔,海拔2151米,顶部宽广平坦,面积达3万亩。桃花溶洞桃花洞位于桃花海拔1900米处。该洞距今已有170万年的历史,并且仍处在生长期。赵武灵王墓位于县城西门外。一九六五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在这里筑城设县,因有赵武灵王墓家,故取名“灵丘”。 曲回寺 曲回寺又称哭回寺,仅次于县城西南三楼乡曲回寺村,是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曲回寺遗址千斤大铁钟文记载,曲回寺是五台山佛寺的下院,与五台山禅宗佛寺有密切的联系,开元二十一年北。平型关战役遗址 平型关地处灵丘县白崖乡,距县城30公里,是灵丘、繁峙交界处明代内长城上的一个重要关隘,与雁门关宁武关/倒马关/紫荆关齐名.关内关外山恋迭嶂,沟壑纵横,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灵丘县 特产
苦荞凉粉苦荞凉粉为灵丘风味小吃,吃起来滑润爽口,略苦,具有特色,久负盛名。苦荞凉粉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医收记载“荞麦可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 苦荞挂面灵丘苦荞挂面是集保健食疗于一身的多功能食品,食用苦荞挂面还可抗衰老、开胃、健脾、清热解毒,是中老年人的理想食品。黄烧饼灵丘黄烧饼源于清期中叶,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形状美观、香甜酥脆、可口味美、油多不腻,日久存放,不变质味。南山大核桃灵丘南山大核桃以个大、皮薄、油大、香甜而闻名,年总产量25万公斤,一公斤核桃营养价值相当于五公斤鸡蛋或九公斤牛奶,现代医学认为对肾亏、腰痛、气喘、便秘、身体虚弱均有较好疗效,经常食用可延年益寿。花椒灵丘花椒年产量7000公斤,分为伏椒和秋椒两种,伏椒的皮薄、味纯、无籽、尤为出名。黄米面灵丘黄米面由黍子加工而成。灵丘黍子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的油炸糕营养丰富、外脆里软、又筋又黄、香甜可口,别具风味,誉满雁门关外,驰名山西、河北、内蒙、北京等地。 山西省县级以上行政区划 展开收起
全省辖11个地级市,以及23个市辖区、11个县级市、85个县。
杏花岭区 | 小店区 | 迎泽区 | 尖草坪区 | 万柏林区 | 晋源区 | 古交市 | 阳曲县 | 清徐县 | 娄烦县
城区&|&矿区&| 南郊区 | 新荣区 | 大同县 | 天镇县 | 灵丘县 | 阳高县 | 左云县 | 广灵县 | 浑源县
城区&|&矿区&|&郊区&| 平定县 | 盂县
城区&|&郊区&| 潞城市 | 长治县 | 长子县 | 平顺县 | 襄垣县 | 沁源县 | 屯留县 | 黎城县 | 武乡县 | 沁县 | 壶关县
城区&| 高平市 | 泽州县 | 陵川县 | 阳城县 | 沁水县
朔城区 | 平鲁区 | 山阴县 | 右玉县 | 应县 | 怀仁县
榆次区 | 介休市 | 昔阳县 | 灵石县 | 祁县 | 左权县 | 寿阳县 | 太谷县 | 和顺县 | 平遥县 | 榆社县
盐湖区 | 河津市 | 永济市 | 闻喜县 | 新绛县 | 平陆县 | 垣曲县 | 绛县 | 稷山县 | 芮城县 | 夏县 | 万荣县 | 临猗县
忻府区 | 原平市 | 代县 | 神池县 | 五寨县 | 五台县 | 偏关县 | 宁武县 | 静乐县 | 繁峙县 | 河曲县 | 保德县 | 定襄县 | 岢岚县
尧都区 | 侯马市 | 霍州市 | 汾西县 | 吉县 | 安泽县 | 大宁县 | 浮山县 | 古县 | 隰县 | 襄汾县 | 翼城县 | 永和县 | 乡宁县 | 曲沃县 | 洪洞县 | 蒲县
离石区 | 孝义市 | 汾阳市 | 文水县 | 中阳县 | 兴县 | 临县 | 方山县 | 柳林县 | 岚县 | 交口县 | 交城县 | 石楼县& 以上材料来自
Copyright&
皖ICP备号.
Hosted on Aliyun | Cached at
02:17:50 | Processed in 0.40 秒
致力于普及鸟类知识,发布鸟类资讯,唤起更多的人来关爱鸟类、保护生态.
旗下网站: || 工艺 | |
最新推荐:
灵丘县专业水下摄像公司
时间:来源:&&作者:&&
灵丘县专业水下摄像公司水下打捞方法a、封舱抽水打捞法。把沉船破口封堵后,将船内的水抽出,使船浮起,因封补严密困难,风浪大时难作业,故较少采用。b、浮筒打捞法。用若干浮筒在水下充气后,借浮力将沉船浮出水面,此法浮力大而可靠,施工方便、安全。c、船舶抬撬打捞法。用钢缆兜于沉船船底,用打捞船上的起重设备将沉船提起,打捞时一般要用两艘或多艘打捞船共同作业。d、泡沫塑料打捞法。将比重轻的闭孔泡沫塑料输入沉船舱内,排去海水,借泡沫浮力抬起船舶,此法免去在沉船底穿引钢缆的不便,且减少或免去封舱工作,也适应海上风浪下作业。e、围堰打捞法。当船沉于水深较小的水域时,可筑堰于沉船的周围,抽出堰内的水,将沉船封补或修复,再灌水将船浮起后拆除围堰。f、充气排水打捞法。是向沉船舱内打入压缩空气而排出水体,使沉船浮起。联系电话:盐城志瑞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拥有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潜水员证书者12名,能从事60M以内潜水作业。我公司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专业潜水员, 盐城志瑞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曾多次完成各项重特大任务,如:我公司在施工中注重质量,讲究信誉。遵守合同。确保安全。这些工程为我公司赢得了大单位的高度赞扬和信服。水下作业内容主要包括沉桩作业、水下砼浇筑和疏浚作业等。沉桩位置位于老护岸底板前趾。水下作业安全措施1.在通航江河上施工应符合现行《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坚守工作岗位。2.船只操作驾驶人员应持证上岗,要了解、熟悉本河段作业区情况,并熟知本机船的动力设备和管系的布置、安装、修理方法、技术要求,做到操作熟练,发现故障做到及时排除。3.打桩船、起重船、运输船、安装等施工作业前了解作业区域的水深、流速、河床地质等有关情况,为船舶行驶、抛锚定位做好安全准备工作。4.水上作业生产调度人员必须掌握和及时了解当地的气象和水文情况。遇有大风天气应检查和加固船只的锚缆等设施;遇有雨、雾天视线不清时,船只应显示规定的信号,必要时停止航行或作业。5.进入施工现场必须正确穿戴好救生衣,按要求配备足够的救生圈,并放置指定的地点;打桩、起重、安装等人员还必须正确佩戴好安全帽和其他防护用品,并派人员在一定距离进行交通管理。6.水上施工船舶必须锚固可靠,有足够的抗风浪、水流能力,工作面四周要设栏杆或安全网;停靠船必须系好缆绳,并加保险缆,跳板要搭设牢固,并要订防滑设施。7.施工期间,每班必须专人进行瞭望,严禁嬉戏打闹,严禁酒后上班,严禁单人操作。8.水上作业工作面整洁,无油垢、杂物等。9.坚决杜绝非作业人员进入施工现场。10.夜间施工必须配足灯光照明,并按航运规则正确设置安全警示灯、警示灯、警示牌等信号,并由专人进行安全信号设施的管理与维护。 11.作业船只定位、抛锚、就位前,必须首先设置航行标志,就位时加强瞭望保持船体稳定,下锚时锚缆附近严禁站人,锚定后设置警示标志。12.大(雷)雨、大雾或风力大于六级以上的恶劣天气,严禁作业,暴风雨前、中、后,必须进行全面检查并专人值班,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遇有台风警报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避风措施。公司网址:盐城志瑞水下工程有限公司拥有持国家潜水员证者12名,能从事60M以内潜水作业。 公司注重工程技术人员在企业运作中所发挥的骨干作用,聘请技术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士担任顾问。公司对协作单位、对发包方单位重视沟通,建立长效信誉网络关系,对客户重信誉,守合同;严格履行合同,树立企业良好印象。[图片]【更多灵丘县专业水下摄像公司详情欢迎来电咨询!】!
本文标签:灵丘县专业水下摄像公司
观注:(3)人次
该公司产品推荐
没找到您需要的产品?立即发布您的求购意向,让机电之家网的供应商主动与您联系!
* 机电之家网共享的行业资讯,技术资料等都是来自会员自行公布。如果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地方,请联系我们,我们将马上进行处理灵丘窗花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灵丘窗花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窗花是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有一千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与山西灵丘周边等地, 更为突出的灵丘县北二十里的弋婆村(尤其是该村白氏窗花剪纸正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到立冬闲暇,家家户户开始制作窗花,准备春节时候出售。灵丘窗花区别于剪纸,它是用刀擢而成,并且在成形后根据图案进行染色,色彩艳丽,不同于剪纸的色彩单一。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由于经济的发展,窗花慢慢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性&&&&质汉族民间艺术历&&&&史一千年
窗花的工艺比较复杂,经过了选纸,画样,刀擢,染色等工序。表现内容体裁广泛,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发展涉及了花卉、人物、鱼鸟及龙凤等一些吉祥图案,是不可多得的汉族民间艺术珍品。
灵丘窗花区别于剪纸,它是用刀擢而成,并且在成形后根据图案进行染色,色彩艳丽,不同于剪纸的色彩单一。和其它民间艺术一样,由于经济的发展,窗花慢慢地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一般以有特殊吉祥象征意义的花卉为原本制作!常雕刻龙凤。有单龙,单凤。也有龙凤齐飞。人物类大多雕刻中国戏曲内容人物:关羽、张飞、孙悟空。还有孩童、嫦娥等吉庆类一般刻画麒麟(古代吉祥物象征)老虎和十二生肖。鱼鸟类基本以鸳鸯、蝴蝶、鲤鱼、白鹤、孔雀为主。都是戏曲里面人物。和人物类不同的是戏曲类人物为单个人物为主,很少有背景等装饰。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灵丘县罗罗腔历史悠久
固定电话:
http://zhao,han,gao./
一、灵丘县罗罗腔历史悠久,形态古老,承载着历史的呼吸,承袭着明清以来中国戏剧的血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
灵丘县罗罗腔历史悠久,就其形成渊源,有以下四种说法:
(1)是来自民间的传说
据老辈人说,很早以前它先有几个赶常帮骡的人始创。当时交通不发达,灵丘人运出进入的物流方式主要是靠骡子驮,灵丘人称这种骡子为常帮骡子,称跟夫为“赶常帮骡子的”。赶常帮骡子的人们走京逛县,四处走动,见多识广。明末清初,正值我国戏曲声腔复杂多变,各种地方戏风起云涌的时期,观赏戏剧是高级文化享受,也是一种时尚。一些好听易记的唱腔音调最容易为有一定音乐天赋的人所接受。赶常帮骡子的人为消除行途的寂寞和空聊,便经常哼唱,日久天长,略有规格,灵丘特色的莜麦腔、玉米调一调和韵律,便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唱腔。因由赶常帮骡子的人创作而成,外地人听来又侉声侉气的,故称“侉骡腔”、“骡骡腔”,后称罗罗腔。但这只是民间传说而已,并没有准确的史料记载。
(2)说罗罗腔于明末清初由弋阳腔衍变而成
其根据是:古代弋阳腔是一个人在前台歌唱、后场众人和声以帮腔,灵丘罗罗腔原也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帮合,和以“罗罗约约”之声音,与古代弋阳腔的唱法一致,所以说灵丘罗罗腔是由弋阳腔演变而来。
(3)罗罗腔实即北曲中“耍孩儿”调
“耍孩儿”在元代北曲中或名“魔合罗”,罗罗实为魔合罗之音变,娃娃与罗罗同为“耍孩儿”调的另称,其区别是娃娃或用乐器托腔,罗罗腔则唱时不托腔,只用唢呐吹奏过门。
(4)罗罗腔源出于北方弦索腔
弦索腔兴起起于中原的河南、山东地区,它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源流则是明代以来所流传的各种小曲如“山坡羊”、“琐南枝”、“傍妆台”、“挂枝儿”、“驻云飞”、“银纽丝”、“罗江怨”等,清代初年这种俗曲进一步丰富,增加了“耍孩儿”、“冈调”、“黄莺儿”、“跌落金钱”等。乾隆时期弦索腔已形成大型戏曲剧种。清人李调元在《剧话》中有这样的记载:“女儿腔,亦名弦索腔,俗名河南调,音似弋腔,而尾声不用人和,以弦索和之,其声悠然以长。”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弦索腔的唱法与罗罗腔的唱法完全相同。弦索腔“尾声不用人和,以索和之”。罗罗腔乐器不托腔,只伴奏尾声和过门。这种唱法伴奏的一致性足可说明二者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另外,早期的弦索腔脱胎于民间俗曲和说唱艺术,较多的采用联曲体的形式,这和灵丘罗罗腔也颇为相似。
以上四种说法孰是孰非,各有各的道理,但单以罗罗腔编戏组班建团行乡演唱,始于灵丘毋庸置疑。
清中期,特别是乾隆和嘉靖年间,灵丘罗罗腔有了明显发展,也是最为辉煌的时期。当时的灵丘罗罗腔流布很广,活动范围大,演出质量高,颇受当地观众欢迎,官方、民间、南北剧团都有了罗罗腔的声音,罗罗腔得到很大的发展。清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中记载着乾隆南巡时两淮盐务“例蓄花、雅两部,以备大戏”的盛况,其中“花部”包括
“京腔、秦腔、弋阳腔、梆子腔、罗罗腔、二簧调”等。可见在当时灵丘罗罗腔就在官方演出中拥有一席之地。《扬州画舫录》上还记载了罗罗腔在民间演出的火红场面。其中提到“……迨五月,昆腔散班,乱弹不散,谓之火班”,其中“湖广有以罗罗腔来者,始行之城外四乡,继或于暑月入城,谓之赶火班”。清乾隆九年徐孝常为《梦中缘》传奇所写的序文中说:“长安梨园称盛,管弦相应,远近不绝。子弟装饰,备极靡丽;台榭辉煌。观者……所好惟秦声、罗、弋,厌听吴骚;闻歌昆曲,辄哄然散去。”可见当时舞台“辉煌”,演员服饰“靡丽”,罗罗腔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剧种了。
清末民国初,灵丘罗罗腔渐呈衰落之势。其主要原因是,同治、光绪年间,京剧、河北梆子兴起,剧目丰富、名伶辈出,各个班社实力很强,灵丘罗罗腔与众多的新兴剧种在艺术竞争中,自己没有强硬的班社,也未曾涌现出大红大紫的演员,其唱腔部分被京剧、梆子戏等诸多地方剧种吸收,而灵丘罗罗腔却没能从其他戏曲艺术中吸取精华,在求新求变中趋于保守,致使灵丘县的几个罗罗腔剧团(班)败运跌至,市场空间逐渐萎缩,不得不从城镇退到村寨,从平川退到山区。到民国年间除了庙戏、院戏外已经演出很少,久之致使罗罗腔艺人大量流失。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战火纷飞,灵丘的罗罗腔班(团)先后散伙,有的艺人携器具回归故里,有的凭其艺与其它剧种的班社合流,灵丘的罗罗腔剧班(团)基本上绝迹舞台,罗罗腔的诸多唱腔及特色剧目只能靠沦落在山庄窝铺的一些艺人苟延残喘。1958
年,雁北地区举行群众文艺调演,灵丘晋剧团也想去参加,还想取得好名次争取获奖,但又明知道自己的实力,靠唱晋剧根本不可能会取得好名次,这时有人想到了紧贴百姓的生活,形式灵活,表演质朴的罗罗腔,于是就把当时是灵丘县王庄公社西山沟村的罗罗腔小戏班调下来,以其主要演员为班底,吸收县剧团的“三莲”(李金莲、张贵莲、张芝莲)、白丽珠、李鲜梅等人参加,由孙德有指导,排练罗罗腔传统剧目《描金柜》。参赛后,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之后,灵丘县人民政府遂采取措施,抽调干部、邀集艺人、招收学员,筹建灵丘县罗罗腔专业剧团。历经世事沧桑、饱尝人间冷暖的罗罗腔终于起死回生,始沐温春暖阳。
二、灵丘县罗罗腔旋律优美,音调韵致,唱腔动听,唱腔结构可随剧情灵活多变,是灵丘县厚重的文化底蕴浸润的一个艺术精灵
扣开沉淀深厚的朝代更替大门,放眼望去:儒释道文化伦理让人受益匪浅;山水美景让人心怡舒畅;文人墨客的诗文让让叹为观止;包容着很高史学、美学、语言文学、人文民俗、艺术研究价值的灵丘罗罗腔更让让人拍案叫绝。沿着历史的道路,品味灵丘罗罗腔的精髓,揣摩沧桑变幻留在它身上的荣辱沉浮的痕迹,无时无处不与灵丘县独特丰富的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无疑是灵丘厚重的文化底蕴浸润着的一个艺术精灵。现列举几项简介如下:
(1)1965年被列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赵武灵王墓,保护面积为10900平方米。整个景区环境优雅,古风独特,漫步于巍峨壮观的赵武灵王墓前,浸身的是强国精英的神韵、惊叹的是赵武灵王超前的改革精神。赵武灵王虽然含恨作古,但他的改革精神却化在巍巍华夏的民族脊髓里,在炎黄子孙千回百转的血脉里流淌。其与时俱进、大兴胡服骑射、使国事昌盛的改革精神垂古震今,累世不朽。
(2)北魏道武帝年间开凿的灵丘北魏古栈道,西通浑源连大同,沿着唐河谷地走出了太行山,过河北,山山水水,千曲百回,将塞北大漠与腹地中原紧密相连。北魏文成帝数次从此经过,逐鹿中原,最后迁都洛阳,完成了北魏王朝对整个华夏一百五十余年的统治。身临其境,目睹那显眼的遗痕,思绪的光标不但会搜索到一代雄主统一中原的战争场面,更能激活一个文化符号内前人对古事的评判及渗透的情怀,能让人品味到很多历史的沉香。
(3)煌煌碑林宝典——《皇帝南巡之颂》碑,记述了文成帝几次南巡的重大政治活动和与群臣竞射的盛况,歌颂了社会稳定、政通人和、怀集内外的大好景象。碑阴刻署了270余位从臣的官爵姓名,均为史书不记,弥足珍贵,实为研究北魏政治、职官、姓氏、鲜汉民族融合之第一手资料。此碑不仅能证史补缺,同时还有极高的书法价值。它是早期的魏体书法,堪称楷模,同时比“始平公”、“魏灵藏”、“杨大眼”等龙门二十品要早八十余年,对研究北魏书体有着重要的意义。&
(4)觉山寺是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专为报答母恩敕建的一座皇家寺院。历代多次重修,辽代最盛,其中仅辽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辽主就一次拨钱十万缗对觉山寺给予敕修,另赐给觉山寺山田140余顷。辽重熙七年(公元1038年)的有关碑记对此也曾有明确记载。后来觉山寺再经几百年沧桑战乱,到清朝后期又重新整修,又毁于上个世纪那著名的灭绝文化运动。近年来众善男信女多方募捐发愿心重新修整,到今天整个山寺已完全恢复了完整状态。庙内的殿宇依山而建,依山势逐层上升,形成重叠悠深的氛围。建筑精巧华美,结构紧凑典雅,运用了多种建筑技巧,视觉大气而舒展。流传在这一带“塔井三奇”典故之说和历代高僧的神奇传说,寓意深远,意蕴悠悠,是历代文人必藏的资料、共享同飨的精神食粮。
(5)觉山寺密檐式砖塔,地下部分与塔体的砖构件形制有别,仍是北魏砖塔的基础、辽代重新新建造的典范佛塔。南北朝时,造塔之势风起云涌,觉山寺塔也应时而建。世代遥湮,兵火战乱,历史经隋唐五代到辽走过了六百年,觉山寺砖塔倾圮,寺庙摧毁,衰微破败。辽代大安五年(1089),镇国大王行猎经此,见寺宇摧毁,还朝日,奏请皇帝道宗,旨敕重修,革故鼎新。辽道宗耶律洪基动用了国家财政,使觉山寺出现了第二次复兴。辽代的这次修葺规模较大,迄今虽无辽代特色的庙堂遗存,却留下了一座巧夺天工的八角密檐式砖塔。它是辽代密檐塔的典型代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杰作,是古建筑宝库中的瑰宝。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回寺,明代为五台山下院,是大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由大禅师慧感,奉诏创建的一座官寺,规模相当宏伟,其四属方隅先曾包括了现今繁峙、阜平两县及灵丘南半部。唐、辽更替之际,曲回寺失去了官方地位,寺院所辖范围较前大幅度缩小,但所属范围仍有灵丘南山区独峪、上寨、下关几个乡镇的面积。辽代咸雍二年(1066年),住持晓实,除稳固了一定四属地面外,并争取到了官方资助,“颓势遏止,寺稍生色。”尽管后经金,元、明、清四朝的兴衰沉浮,有多次的荣辱更替,尤其是两次火灾大案,但曲回寺还是以比较完整齐备的房舍殿阁包容着佛教的尊荣与神圣进入了民国年间。可气可恨的是在1939年,曲回寺遭遇历史上第三次毁灭性的大火:侵华日军向抗日根据地扫荡时,以消灭抗日军民,消灭抗日根据地,消灭中华文化为目标,故意纵火将这千年梵刹焚毁。
古建筑虽然烧毁了,但曲回寺仍然保留着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那就是分布在山岗、台地、河畔、坡梁有“世界第九大奇观”、“可与秦始皇兵马俑媲美”、“造像的大藏经”等多种盛誉的唐代石像冢。碑记载有306座佛像冢,现公布保护面积27平方公里。冢内石像造型有佛、菩萨、罗汉、供养人等,雕造手法有圆雕、半圆雕、浮雕。石像的石材均为本地的花岗岩。雕造艺术表现得技艺娴熟,比例适当,线条流畅,形态特征面目慈祥,肌肤圆润,发髻螺旋,宽衣博带,栩栩如生,全部是唐代风格,其中很大一部分造像,深眼高鼻,尚存西域风韵。曲回寺石像冢规模宏大,形制独特,是佛教史、考古史上的空前发现。它为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尽管现在对其整体面貌、佛学内涵及其建造动因都还不甚了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对于研究我国的美学史、雕塑史、佛教史乃至社会发展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7)灵丘县境内的明代内长城,横贯灵丘4个乡镇20余个村庄,全长约110公里,修筑年代为明万历年间。现今城墙虽剩残垣断壁,但由等距离与烽火台串连,脉络走向相当清晰,尤其是耸立于要道险冲的屯兵古堡,座座保存完好,长城建筑物种类齐全,可称做是一座长城建筑博物馆。登上古堡可见青山不老,寻觅到古代战争的遗风。
此外,南水芦、三山、小王庄、东坡四处古遗址,证明了灵丘早期的人类活动;古城、木阁城、后北城、萧太后城、杨六郎城五处遗址,留有古代战争的遗痕;府君庙、瑞泉寺、大云寺等十多处古寺庙建筑遗址,隐含着灵丘古代儒道佛三教曾有的辉煌;辅首御环铜钟、双鱼纹铜镜、元代金银器等出土文物,以特有的人文光辉,吸引着人们对历代的是非功过和社会的文明程度做正确的评判。
(8)用血和苦难谱写的历史,往往更能震古烁今,振魂荡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间,灵丘又遭血与火的洗礼。因其地理位置特殊,抗战一起,日倭就直扑平型关,八路军英勇健儿迎头痛击,首灭日倭清华气焰,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威名天下,彪炳青史。坐落在平型关内的平型关纪念馆宏伟壮丽,气象庄严。馆内珍藏的资料、图片、遗物等,凝聚着英烈的鲜血,辐射着国家至上、民族为重、顾全大局、精诚团结、勇于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故事,成了多种文艺作品的创作素材。
(9)深山小村杨庄留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救死扶伤的身影,腰站、冯家沟等十多处革命遗址回荡着英雄的震天喊杀,刘庄、西福田等村留有日伪涂炭生灵的阴影。不少的黄土沙地里掩埋过6000多英烈的忠骨,无数的山头曾在战火中颤栗,每条溪流也曾在硝烟中抽泣。战争的残酷和苦难,烈士们的斑斑血迹,使灵丘这片土地更加凝重庄严,也为她增添了无限的光彩。
(10)灵丘古文化灿烂多姿,底蕴厚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丰富多彩。从近年来所掌握的资料和2009年普查的成果来看,民间文学到处都有,老百姓多熟记于心。戏剧有罗罗腔、大涧道情、腰站秧歌等九种;传统手工技艺30多项;加之民俗特色、时令节俗等方面的信息资料,已有600多条,名列大同市之首,其中的罗罗腔被誉为“塞北奇葩”,于2006年6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2009年普查发现的十多项非遗项目也已引起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子母绵掌和李家针这两项,所函盖的史学和文化价值更为独特。李家针被列为我省非遗普查的十大发现之一,“晋北一绝”,子母绵掌被誉为“稀有拳种,武术奇葩”。
三、灵丘县罗罗腔传统曲牌多,音调动听,音量随意性强,演奏发挥空间大,是灵丘县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
灵丘有山山多雄峻之态,有水水多清秀之姿。为灵丘群峰之冠的太白巍山,山间林木茂密,野花野果多为山珍,野鸟野兽皆为国宝;隆冬银装素裹,雄姿峻峋,盛夏清岚罩顶,秀色妆身,酷似睡佛,俨然是造物主于天地混沌中从大海的浴盆里捧出的奇绝之作。山内矿产资源丰富,金属非金属矿藏40多种,其中锰矿在华北地区独一无二,银矿储量在全国名列前茅。山之南的桃花溶洞,钟乳林立,洞中有洞,浓缩着170万年的历史痕迹;天然形成的佛像等形体造型,天琢地雕,玲珑剔透,数以万计的蝙蝠在蝙蝠洞内昼伏夜出,是晋北奇观。东北边沿的甸子梁,高大雄伟,脚踏灵丘、涞源、蔚县三县;顶部的三万多亩草甸一到盛夏,草长花开,景色美丽,居其上,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南看涞源群山峻岭,北看蔚县峡谷连川,西看灵丘云山雾罩,令人心旷神怡。
大山有其奇,小山有其妙。对维山、蘑菇山、黄崖尖、凤凰山等,或因形似物起名,或因盛产某种天然物宝而声名远扬,藏在山间崖沟中的奇险幽胜及种种离奇古怪的传说,则蕴藏了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
水育万物,秀水钟灵。作为灵丘母亲河的唐河,是晋北北一条古老的河,从西向东,横贯灵丘五十多公里;她春温秋宁,夏秀冬洁,绵延不断的河水滋润两岸肥沃土地的同时,也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着生机和信息。她孕育了灵丘悠久的古文化,记载着灵丘人千百年来进步的印迹和探寻的脚步,也在润色着灵丘现在的文明进程。在南山区逶迤奔走的上寨河、三楼河、下关河等,水源充足,福泽山乡,以无私的情怀荡涤了灵丘南山区的冷风吹沙,也孕育了有这方水土特色的区域文化。赵北河、大东河、招柏河等,虽是只有雨季才有雨水流淌的干河,裸露的沙沙石记载着过多的苦难,但悲情生凄音,荒凉出苍声,无疑也是一种文化基因寄生的母体胎盘。
古人云:“奇山生奇音,秀水孕妙韵。”贾平凹在论及秦腔时称秦腔是“秦地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灵丘罗罗腔又焉能不是灵丘县这地儿天籁、地籁、人籁的共鸣呢?
1、音调特征
灵丘县罗罗腔的音调唱腔相当丰富,演唱属联曲体的形式,这种联曲体并不是元明时期的南北曲,而是各种俚曲小调的联络应用。它虽然有“平板”、“甩板”、“跺腔”等,但它们形式不同,相互之间很少联系,只能说它的个别唱腔以不完备的板腔体形式出现。罗罗腔有南北之分,灵丘罗罗腔属北曲弦索系统,在艺术上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乐队不拖腔伴奏,只在每个乐句尾音部分加入伴奏,过门之后即停,给演员的唱演留下很大发挥余地。唱词处理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当时的演出气氛,以及演员自身的条件,能说能唱,节奏掌握可快可慢,音量控制随大随小,演员演唱时,行腔吐字显得格外清楚,从整体效果来看,颇有说唱艺术的诸般特色。很有特色的是男角在尾句部分用高八度的假嗓耍腔,俗称:“背宫音”,反映出其中古老唱腔的痕迹。“走花梆子”、“踩畦子”等台步、身段动作载歌载舞,生活气息浓郁,是罗罗腔旦角特有的表演程式。
传统音乐唱腔传说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哈哈”,现存唱腔主要有:数腔、娃子、甩板、流水、平板、垛板、散板、哭腔、山坡羊、圪脑儿等十多种,应属多调性联曲戏,它的唱腔音乐可分为数腔与娃子两大系列。
(1)数腔系列: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唱腔,它包括彩腔、甲板、哭腔、流水、干板、糜子、垛腔、彩腔、凤绞龙等,唱腔曲调的调式均为宫调式,演唱时,通常定调为I=A
。其特点是清爽流畅,委婉动听,属于叙事抒情,适合在悲剧中使用。它的特点是曲调活泼明快,风趣热烈,跳动性大,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欢乐情绪,适合喜剧表演。
(2)娃子系列:包括娃子、彩腔、跪柱香等,这一系列的唱腔曲调的调式均为微调式,演唱时,通常定调为l=D。它的特点是曲调活泼明快,风趣热烈,跳动性大,能充分表现人物的欢乐情绪,适合喜剧表演,尤其是俗称二音的彩腔,音高八度。凡属彩腔,均用假嗓,用“衣”字拖腔。慢板的彩腔一个乐句有时长达数十板,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荡、剧情发展起伏跌宕之处。
罗罗腔这两个系列的唱腔曲调,其中一个是它的原有曲调。另一个则是清代吸收进来的曲调。哪个系列的曲调是原有的?哪个系列的曲调是吸收进来的?说法不一,有说罗罗腔实即耍孩儿调,蛙子系列是其原有曲调,数词系列的曲调是从说唱艺术和弦索腔中吸收进来的;有说罗罗腔系北方弦索腔,数词系列的唱腔曲调是原有的,娃子系列的唱腔曲调系清代从“耍孩儿”
调中吸收来的,这两个系列的唱腔曲调谁主谁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考证。
在罗罗腔的传统戏里,这两个系列的唱腔曲调不在同一个剧目里运用。有的剧目都用数词系列的曲调,有的剧目则都用娃子系列的曲调。现在,随着戏曲的改革和演奏人员演奏技艺的提高,两个系列的曲调也在同一个剧目里运用。两个系列的曲调在同-个剧目里连用时,因系五度近关系转调,听起来也还顺当。
“数腔”、“流水”是男女同调不同腔,其余都是男女同腔同调。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音乐编创人员创作了少量的慢板曲调和类似晋剧介板的“介板”,从而丰富了罗罗腔的唱腔曲调。
2、语言特色
中国戏曲是集唱、做、念、打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念白是一种诗歌化、音乐化戏曲语言,这种语言有“音乐”与“语言”两个要素。在艺术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各地方言都会对戏剧语言产生不同影响,罗罗腔也一样,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唱腔念白里柔合了灵丘的地方色彩。从语音上来讲,灵丘话与普通话典型的差异就是平翘舌音不分;从调值上来看,也与普通话存在较大差异。灵丘方言属晋语朔方分区,其四声的调值是这样的:阴平(313
)、阳平(31)、去(53 )、入(2 ) ,
而普通话则是:阴平(55 )、阳平(35 )、去(214
) ,入(51 ) ,相比之下,灵丘言整体呈现降调趋势,显得浑厚有力。
具体到方言俗语,与普通差距更大。比如说菜的味道用“甜咸”,说“煎饼”用“摊黄儿”,说昨天用“夜儿个”,说“脏”用“什赖”、“腥烦”、“腻歪”,说“少”用“不大点儿”,说“青蛙”用“贱蛤蟆”,说“蛇”用“皮条’,说“当然”用“康们的“
说”胆大”用“触硬”,问人家“是不是”用“是”,说“小气”用“蛋比的”,说“出去逛”用“出什逛哒啦”,说“让我们出去玩吧”用“走哇,咱们出什耍呀”,讽刺小孩做了错事常用“哎呀,看俺孩俊的,才会害人了。”如现代戏《朝阳沟》里二大娘的一句念白:“看看,你的媳妇就不能到俺家吃吨饭了?闺女,俺家里这儿可近啦,出了门,上个坡,下个坎,过了小河拐个弯就到了。”用灵丘方言韵白为:“看看这哇,到哪儿不一样,到俺们家吃吨饭咋啦,俺们家就在这摊儿个咧,出了这个门,上了那个坡,下了那个疙瘩,过了那个河漕拐个弯就到了。”再如用娃子调所伴奏的《拜大年》中的唱词:过罢大年头一天,我和连城哥哥去拜年。一进门,把腰弯,什么饭,下挂面,滴鸡蛋。那什衣吆嗨,我和我的连城哥哥手拉手…
… 还有在《兄妹观灯》 里的几句唱词:正月里来是新年,我和妹妹(快)把手牵,把呀们把手牵,哎嗨哎嗨吆,来呀们来到城里边… …
;(开头)妹妹呀,你看看这是些啥子灯吃?哎嗨哎嗨吆:(男)噢吆… … 嘻嘻嘻… … 你……
这些唱词一唱三叹,中间过门特别有韵味,虽是几个叹词的组合,但却把人物的心情表达的十分到位,再加上乡土乡音,让人心驰神荡。
3、乐器配置
灵丘罗罗腔文场主要乐器有:板胡、曲笛、海笛、三弦、笙、琐呐等。板胡则需要更多的润色和技巧,外弦通常用老弦,里弦用皮弦,发出的声音更加浑厚。其它乐器按谱演奏即可。武场主要乐器有:板鼓、战鼓、堂鼓、手板、中虎锣、手锣、大镲、小镲等。锣鼓点是从后来的河北梆子等大戏剧种借鉴过来的。
现在又加进了琵琶、扬琴、二胡、小提琴等乐器,音乐表现力增强了。演唱时乐器不托腔伴奏,只伴奏乐句的尾音和中间的小过门,过门之后即停,演员吐字也格外清晰,观众也能听清楚,形成了独特的戏剧演唱形式,并且每句的尾音又高出本调八度“背宫音”假嗓子“耍腔”(男角)。曲调的整体进行,可快可慢,节奏灵活,说唱性很强。
&四、灵丘县罗罗腔行当齐全,表演形式活泼,剧目取材广泛,可演生活气息浓郁的独幕小戏,也可演场面壮观的多幕剧大戏
灵丘罗罗腔虽是一个小剧种,但角色行当齐全,表演程式规范成套,剧目的唱词格式是和它的曲调相配,配合空间大,所以能上演多类型提材的剧目。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剧目有:《小二姐做梦》、《喜荣归》、《锦缎记》、《卖绒花》、《龙宝寺》、《黑驴告状》、《两狼山》、《杨家将》、《罗通扫北》、《飞天间》、《描金柜》、《秦香莲后传》、《春草闯堂》、《桃李梅》、《打金枝》、《三岔口》、《盗马》、《审上地》、《十五贯》、《逼上梁山》、《破洪州》、《明公断》、《访白袍》、《哑女告状》、《芦花》、《卷席筒》、《金水桥》、《英台抗婚》、《回龙传》、《柜中缘》、《拾玉镯》等。
这些剧目题材广阔,通俗易懂,故事性一般较强,反映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状况:有的搬移历史事件,扬忠贬奸,演说帝王将相忠奸斗争精彩场面;有的举列世间人情,巧妙点染,时歌时泣人间荣辱沉浮,还有那说不清男男女女人间事的爱情戏等。这些戏多数取材于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它以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忠臣、良将、清官、义士和劳动人民的忠贞爱情,揭露和鞭笞了奸佞权贵和贪官污吏,剧目中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
灵丘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失传。今仅存有《邯郸会》、《水牛阵》、《伍子胥过江》、《淤泥河》、《苟家滩》、《罗通扫北》、《铁冠图》、《三山岭》、《描金柜》、《金铃记》、《三下阴》、《吊煤山》、《打鸟》、《小二姐做梦》等四十余个。最具代表特色的有《描金柜》、《小二姐做梦》、《芦花》、《哑女告状》、《龙宝寺》、《三进士》、《锦缎记》等
(1)《描金柜》
明代都察院官员张九成,微服到昆山县城私访,巧遇其妹张巧荣,得知妹夫在赴任途中遇害,张巧荣被水贼李子明强霸为妻,张九成与其妹密谋,藏在描金柜内,夜间将李子明拿获处斩,为其妹夫报了冤仇,其妹投江自尽。该剧不但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唱词优美动听,能适合不同层次人们的文化欣赏需求,多年来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更为珍贵的是该剧音调唱腔将罗罗腔的特色体现的极为完美,如《手打竹板把城进》这段唱腔,由“甩板”、“数词”、“流水”组成一个套曲,不但体现了罗罗腔联曲体制的特色,而且还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罗罗腔这种颇有特色的唱腔格式,保留了中国戏曲从联曲体到板腔体过渡的一些痕迹。
(2)《 小二姐做梦》
描述的是古代农村一少女王翠娥,择婚心切,夜间做梦,梦见自己当了新娘,坐彩轿,拜花堂,通过一连串的表演,演唱反映出了她向往爱情、追求幸福的愿望。这个剧目是个独角戏,一角多扮,通过不同的唱腔,不同的表演塑造出几个不同行当的舞台人物形象,时而小旦,时而小生、青衣、老旦:全剧一唱到底,不加道白,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表演形式载歌载舞,且极富民间色彩,小旦的台步“踩畦子”,新颖独特,很有当地民间歌舞特色。
&& (3)《芦花》
是当地一部家喻户晓的剧目,这一剧目取材于历史传说,敷演的是孔子门徒阂损(子赛)的故事。传说孔子门徒阂损早幼丧母。继母李氏偏爱己生之子,虐待子赛。一日隆冬大雪飘,北风吹,子赛为经商远归的父亲御车拜客,子鸯棉衣厚实却萎缩畏寒,而兄弟英哥衣着单簿,却无寒意,其父气怒,鞭打子睿,鞭到衣破,棉衣中芦花飘扬,阂父见状后悔,抱子痛哭。回家后,请来岳父与李氏对质,并欲休弃李氏,子鸯跪求其父,李氏深受感动,立誓待子赛为亲生,阂父也为其情所动,全家合欢如初。全剧着重刻画了子鸯深明孝梯大义,以德抱怨的艺术形象。他所体现出来的正是儒家文化中伦理纲常的要义所在,而承载这一要义的载体是家庭,并借日常生活琐事来敷衍故事情节,其生活所体现的思想、观念、精神与老百姓息息相通。最有特色的是阂损之父阂德请来岳丈岳母时的唱段。唱词以十字格为主,一韵(ao)到底,唱腔优美流畅,唱段借鉴了叙事抒情诗的手法,借事抒情的手法运用于戏曲文学,经过戏剧化,演变为戏剧诗人运用诗的手段,通过描写剧中人在特定情景中对特别事件的反应,抒发了剧中人的感情。
(3)《 哑女告状》
掌府长女掌上珠自幼许配陈光祖,因陈家衰落,继母掌夫人毁约,迫其改嫁。掌卜珠不从,在老管家掌忠帮助下,以花园闹鬼为掩护,将陈光祖藏于听月楼攻读,后又赠银让其卜京赴试,陈光祖一举得中,掌夫人设计以亲生女掌赛珠代嫁,并唆使儿子呆大放火烧听月楼。掌上珠跳楼幸免于难,得呆大帮助,千里上京寻夫,到陈府,掌赛珠毒死亲兄呆大,将掌上珠刺成哑吧,掌上珠逃到陈光祖面前告状,掌赛珠反诬她毒死亲兄。哑女有口难辩,幸掌忠等作证,并为哑女解开哑穴,冤情大白,恶女伏诛,患难夫妻终得团圆。从其艺术成就来看,中国诗歌借景抒情和托物比兴的手法得到充分运用,全剧刻画了外表美丽,而内心狠毒的掌赛珠,以及善良憨厚的呆哥。全剧是一个悲剧,但却是一个“大团圆”的结尾,这符合普遍存在的民间心理。
(4)《龙宝寺》
龙宝寺和尚法清,奸杀张大道之妻陈翠娥,翠娥之兄陈白花,诬告张大道之兄张大伐,说陈翠娥系张大伐所害,县官遂将张大伐下狱,大伐之妻向开封府包大人苦诉冤情,包大人设计诱出真凶法清和尚,平了这起冤案。
(5)《三进士》
明代张文达赴京赶考,向商、周两家借了路费,张中进士后,喜报、家书均被商、周两家扣压,并强迫张妻将两个儿子抵债,因此,长子改名商天宝,次子改名周之清,后二人都中了进士。张妻寻夫不遇,卖身为奴,到二子周之清家母子相认,全家才得团圆。
(6)《锦缎记》
丑公子张华,见某女生得美貌,欲纳为妾,某女无奈,令其表兄男扮女装代嫁。喜日,张华突然发病,他的正妻命张华之妹代人洞房、结果,张华给妹妹找了个如意郎君。
&&五、灵丘县罗罗腔地域特色鲜明,流布范围广,艺术成就辉煌,是大同地区与河北部分地区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
灵丘县罗罗腔流布范围很广,解放前主要流布在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涞源县、阜平县的部分地区。当时的剧团除了规模较大的灵丘罗罗腔剧团,还有灵丘赵北乡西山沟村、东河南镇东河南村和浑源县下达枝村都有艺人或小戏班在活动。灵丘、繁峙、应县一带的很多村、镇每年在山神庙、奶奶庙、观音庙、龙王庙、老爷庙等地方演出罗罗腔剧目,尤其是在应县一带,群众每逢娶媳妇、娉闺女等喜庆事,都要请罗罗腔剧团或鼓乐班吹奏具有喜庆色彩的罗罗腔“娃子调”。解放后,尤其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后,灵丘县罗罗腔在境外的流布范围有所收缩,但在灵丘县的普及范围却远远大于从前。稍大些的村庄就有唱罗罗腔为主的业余剧团。县宣传、文化部门除了每年组织一次调演活动,还经常从县罗罗腔剧团抽调专业人员下乡辅导。当时规模较大、阵容齐整、行当齐全的业余剧团有三山剧团、东河南剧团、孤山剧团、上寨剧团、兴旺庄剧团、下关剧团等。这些业余剧团农忙时抽时间排练,农闲时在本村或就近村演出,对罗罗腔的传承和发展功不可没。
对灵丘罗罗腔的传承和发展贡献最大的还属灵丘县罗罗腔剧团。该团自重新建团以来,曾多次参加省、市戏曲调演,并获得各种奖项50
多个,并常年坚持送戏下乡,每年演出场次多达200 多场,演出足迹遍布灵丘、广灵、浑源,繁峙、忻州等地,所到之处,深受观众欢迎。
1958 年,晋北地区举行群众文艺调演,灵丘县剧团以罗罗腔传统剧目《描金柜》参赛,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
196l 年,以罗罗腔传统剧目《卖绒花》赴朔县参加了雁北地区小剧种汇演。
&&& 1964年2
月,以现代戏《赤叶河》参加了雁北地区现代戏汇演。&&
1964 年3 月,以现代小戏《两块六》与雁北艺校、大同市耍孩剧团联合为邓小平、彭真、郭沫若等中央领导作汇报演出。
1964 年9 月,以现代戏《赤叶河》参加了山西省现代戏汇演。
1973 年6 月,赴河北省保定地区部分县城和北京市西郊门头沟矿区进行巡回演出,深受当地观众的欢迎。
1976 年6 月,以现代戏《截潜流》参加了山西省戏剧调演,参演的主要演员刘淑花、安富国等,均受到了好评。
1977年10 月,山西电视台录制了由王彦云、邓瑞霞、张有国范增主演的罗罗腔《胭脂》、《卷席筒》唱段,并在全省播放。
1978 年至1982年,以现代戏《谁吃这顿饭乡》、《抢公爹》、《游乡》三次参加了雁北地区文艺调演,
主要演员支瑞星荣获奖;邓瑞霞、龙继莲荣获二等奖。
1980 年,中国戏曲研究院赴大同为罗罗腔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录像存档。
1984 年I 月,以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参加了雁北地区新剧目戏剧调演,
主要演员均获得了奖项,并受到了领导、专家、观众的好评。
1985年l月,以现代戏《巧月老》、《春嫂娶夫》参加了参加了雁北地区新剧目调演,《巧月老》、《春嫂娶夫》获优秀剧目演出奖;剧团获纪念奖杯;主要演员支瑞星获表演一等奖;安富国、范增、邓瑞霞、龙继莲、刘美云、杨淑贞获表演二等奖;刘玉美、孟绪、李艾分别获优秀编导、音乐设计和舞美设计奖。
1988年,以罗罗腔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参加了山西省戏剧调演。
1989年,以移植剧目《秦香莲后传》参加了雁北地区戏剧观牵评比演出,张翠娥获表演一等奖;赵鲜兰获表演二等奖;王秀花、周玉萍获表演三等奖,刘继红获优秀伴奏奖。
1989年,在雁北地区戏剧观摩评比演出中,邓瑞霞获声乐一等奖;范增、白玉文、龙继莲、李美琴获声乐二等奖;李美生获优秀伴奏奖。
1990年,山西省音像出版社录制了由张有国、邓瑞霞、范增等演唱的罗罗腔传统剧目《描金柜》唱段,公开出版发行。同年,在雁北地区中青年优秀演员戏曲唱段大奖赛中,范增、李永香获一等奖;王秀花获二等奖;赵鲜兰获三等奖。&
1995年,张有国、范增、邓瑞霞、李永香以罗罗腔大联唱,参加了大同市95 春节联欢晚会。
1996年5月,灵丘县罗罗腔剧团被大同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演出单位”。
1997年12月,在大同市农村文化月活动优秀节目展演中,参演的现代小戏《大路通天》,获得优秀节目二等奖;主要演员安富国获一等奖;高保利、张翠娥获二等奖;赵鲜兰、薛建国获三等奖。
2002 年8 月23 一24
日,中央电视台《东为时空》连续两次报道了灵丘罗罗腔剧团的生存发展状况,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
2004年12 月,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评比中,参赛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获得铜奖。
2005 年1 月,在参加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罗罗腔现代小戏《借媳妇》获得小戏一等奖。
2005 年5 月,罗罗腔剧团参与山西省百万青少年红色旅游启动仪式文艺演出活动,被中共大同市委授予“突出贡献单位”。
月,罗罗腔剧团参加大同市第四届专业艺术表演院团演出传统剧目《喜荣归》、《拾玉镯》荣获组织奖、优秀节目奖、音乐设计奖、乐队伴奏奖、表演一等奖(2个)、表演二等奖(
2个)8 个奖项。
2006 年6 月,灵丘罗罗腔荣登“国榜”, 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列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2006 年7 月,罗罗腔剧团首次和市艺校联合设办罗罗腔班,招收学员35 名,为罗罗腔后有传人打下坚实基础。
2008 年l 月3
日,罗罗腔剧团以精品传统剧目《描金柜》首次参加第十一届山西省戏剧“杏花奖”评比演出活动,一举获得三项“杏花奖”,填补了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此类奖项的空白,为市、县争得了荣誉。
2008 年9 月20
日,“中源农业”杯全国传统武术邀请赛盛大开幕式演出在灵丘隆重举行,罗罗腔剧团参演的罗罗腔大型表演节目《唐河情》阵容强大,行当齐全,地方特色浓郁,深受各界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罗罗腔剧团的文化艺术水平显著提升,先后创编新剧目20 多个,改编打磨精品传统剧目5
个。其中现代戏有《大路通天》、《阿凤的婚事》、《父子争权》、《借媳妇》、《嫁不出去的姑娘》等;传统古装戏剧有《描金柜》、《喜荣归》、《拾玉镯》、《卷席筒》、《杨八姐游春》、《桃李梅》、《审土地》等。同时,还对部分剧目的音乐、唱腔进行了改革和创新。
六、灵丘县罗罗腔传承有续,代不乏人,是历代优秀演艺人员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形成的集体智慧的艺术结晶
灵丘罗罗腔是承载灵丘县乃至晋北诸多地区民间传统习俗和人民感情的文化载体,也是中国戏剧最常态的表演和范式。尽管灵丘罗罗腔曾有过险些从民间消失的悲惨历史,还留有倍受歧视、冷落乃至排挤的伤痕,但由于它有坚实的群众基础,有顽强的生命力,有前人渗透的文化情怀,历代艺术家还是带着对前人的尊重和对罗罗腔的挚爱及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和对后人的期盼,将罗罗腔很好的传承下来。由于历史的原因,灵丘罗罗腔在解放前的传承谱系因无史料记载,过多的传承人已很难追述。近年来通过走访部分在世的老艺人,只知道在清末民国初年间最早的演员杜有雷和他的几个徒弟。
(1)杜有雷:男(年),艺名“雷有旦”,山西省灵丘县人。他自幼学罗罗腔,共、青衣、小旦,二十岁成为名角。他唱念俱佳,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功底深厚,跷子功更好,饰演的《小二姐做梦》在山西灵丘、繁峙、浑源一带名噪一时,60岁时踩跷扮演《卖绒花》和《天飞闸》中的小旦,还台步轻盈,不减当年。
(2)杜有雷的嫡传弟子有:孙德有(艺名“二杆旗”,灵丘县赵北乡西山沟人)、大杆红(据老艺人说是浑源县下达枝村人)、张雷(灵丘县红山村人)、马林(灵丘县油坊沟村人)、苗贵旺、苗贵才兄弟(灵丘县西山沟村人)、张茂盛(灵丘县鹞沟村人)等。他们唱做俱佳,演技精纯,是灵丘罗罗腔很出色的几大名角,也是罗罗腔在建国前至1959年前的主要传承人。尤其是孙德有,凭记忆在1961年,口传下十多个传统剧目,为罗罗腔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全国解放后,历任灵丘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很重视灵丘罗罗的的传承和发展,传承谱系比较详尽。
1、第一代主要传承人
主要传承人除前文提到的孙德有和“三莲”(李金莲、张贵莲、张芝莲)、白丽珠、李鲜梅等人外,还有以下人员:
(1)张翠花:女(?-1981年),内蒙古自治区人。1953年到灵丘县学罗罗腔,对罗罗腔音乐的丰富和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当时很有名气,艺名“小毛毛旦”,曾担任过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副团长。
(2)杨存柱:男,1933年生,山西浑源县人,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1953年进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担任武生演员。曾主演过的《五雷阵》、《宁武关》等剧目深受当地人民所喜爱。
(3)王彦云:女,1934年生,灵丘县城关镇魅见村人,主工旦行,艺名“黑巧旦”。14岁从艺,1949年登台,唱旦角,1983年退休。代表剧目《小二姐做梦》,1980年,研究院将这一剧目录像存档。
(4)王自谦:男(1930年生),灵丘县沙嘴村人。主工丑行,艺名“千千丑”,演唱特点是风趣自然,行腔流畅,吐字清晰,假声运用圆润、婉转,深受当地群众喜爱。曾在《草人媒》、《串竹记》、《泪中花》等剧目中扮演不同形象的丑角人物。
2、第二代的主要传承人
(1)支瑞星男,1941年生,灵丘县城内村人。主工文武三花脸。曾主演了《三岔口》、《盗马》、《审土地》、《杜鹃山》等传统及现代剧目。
(2)安富国:男,1940年生,灵丘县东河南镇人,主工须生、花脸,已退休。他的唱腔宽厚,高亢,富有穿透力。曾饰演过《访白袍》中的尉迟恭、《明公断》中的包公、《打金枝》中的郭子仪、《红灯记》中的李玉和等。
(3)张有国:男,1946年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58年从艺,工须生。他的演唱音色饱满,高亢激越。曾主演《描金柜》、《审土地》、《十五贯》、《逼上梁山》、《破洪州》、《沙家浜》等。
(4)王世宪:男,1946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60
年考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须生。在多年的舞台艺术生涯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舞台艺术形象。为罗罗腔剧种的继承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5)邓玉莲:女,1945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2
岁从艺,工彩旦,艺名“铁匠旦”。她的戏路较宽,表演到位,张弛得当.是罗罗腔剧种难得的彩旦演员。多年来,戏曲舞台上塑造了许多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如《杀宫》中的东宫、《大破天门阵》中的穆桂英、《拾玉镯》中的媒婆、《卷席筒》中的曹氏、《雷宝童投亲》中的后母、《天妃闸》中的鲤鱼精、《小二黑结婚》中的三仙姑,《夺印》中的兰彩花、《买女婿》中的彩旦、《沙家滨》中的沙奶奶、《红灯记》中的李奶奶等主要角色。主演的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饰八婶),参加了雁北地区戏剧调演,并获得了好评。
(6)孙培然:男,( 1928 年&#
年),山西省灵丘县人。六十年代调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担任编导,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罗罗腔的研究工作。产曾创作、改编、执导了现代戏《贴窗花》、《赤叶河》、《塞上新图》等剧目,并担任音乐设计。
(7)李艾:男,1942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61年毕业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大专学历。1979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作。三级舞美设计师,灵丘县美术家协会主席,大同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从事舞美设计以来,曾为罗罗腔剧团上演的传统剧目和现代戏《描金柜》、《小二姐做梦》、《桃李梅》、《卷席筒》、《赤叶河》、《审土地》、《塞上新图》、《审椅子》、《谁吃这顿饭》、《平原作战》、《青杨寨》、《一颗红心》、《抢公爹》、《嫁不出去的姑娘》、《巧月老》、《大路通天》、《截潜流》等几十部剧目担任舞美设计和布景制作。之后又学写剧本,并创作了《巧月老》、《阿风的婚事》、《拆迁》、《蜜月风波》、《大路通夭》、《花好月圆》等。1983
年,《抢公爹》获雁北地区舞美设计奖;1984年,《巧月老》获雁北地区舞美设计奖;1985年,《嫁不出去的姑娘》获雁北地区舞美设计奖;1986年,《延安关》获山西省舞美设计奖;2000
年,《大路通天》、《阿凤的婚事》获大同市编剧奖;2003 年12 月,《父子争权》 获大同市改编奖。2004年12
月,执导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评比中获铜奖。
(8)刘玉美:男,1944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70
年调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任助理导演、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会员。曾先后执导了传统古装剧目《雷宝童投亲》、《卷席筒》、《桃李梅》、《十五贯》、《胭脂》、《功臣冤》、《柜中缘》和现代戏《截潜流》、《山鹰》、《审椅子》、《红心朝阳》、《游乡》、《改货单》、《小二黑结婚》、《抢公爹》、《嫁不出去的姑娘》等。1979
年,执导的现代戏《红心朝阳》曾为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工震将军和时任国家外贸部部长的姚依林同志等中央领导作了汇报演出,并受到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1983年,在雁北地区现代戏汇演中,执导的现代戏《抢公爹》,荣获了创作奖、演出奖、导演奖、舞美设计奖和音乐设计奖等多个奖项;1984
年,执导的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 ,由原雁北电视台进行了现场录像并播放;同年,山西省劳动竞赛委员会为其记三等功一次。
(9)孟令绪:男,1950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69进入县罗罗腔剧团任演奏员,1973
年开始从事音乐编创工作。在几十年的音乐编创工作中,曾为现代戏《平原作战》、《杜鹃山》、《抢公爹》、《春嫂娶夫》、《大路通天》、《嫁不出去的姑娘》和古装戏《十五贯》、《通上梁山》、《春草闯堂》、《卷席筒》等剧目担任音乐、唱腔设计,为罗罗腔的音调唱腔的传承、发展、改革作出了杰出的贡献。1990
年,为山西省首像出版社录制的罗罗腔唱段担任音乐唱腔设计,担负并完成了《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罗腔音乐的编纂工作。曾获得省级专业奖两次,地市级专业奖三次,县级专业奖四次。
3、第三代的主要传承人
(1)杨淑珍:女,1954年生,山西省灵丘县人,工小旦。曾先后饰演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中的小二姐,《英台抗婚》中的祝英台,《秦香莲后传》中的皇姑,现代戏《朝阳沟》饰演银环等角色。
(2)邓瑞霞:女,1951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68 年参加业余宣传队,1976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青衣。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雁北地区文联会员。从事戏曲舞台艺术表演工作以来,曾在传统剧目《审土地》中饰刘翠兰、《打金枝》中饰国母、《桃李梅》中饰妈妈、《秦香莲》中饰秦香莲、《雏风凌空》中饰佘太君、《朝阳沟》中饰二大娘、现代戏《夺印》中饰队公爹》中饰尹桂玉等主要角色。1981年,获山西人民广播电台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好唱段评选奖;1982年,在雁北地区优秀青年演员评比演出中,荣获二等奖;1983
年,在雁北地区新剧目汇演中,荣获二等奖;同年,被共青团雁北地委命名为“新长征突击手”;1984
年,在山西省文艺调演中,荣获二等奖;1985
年,在雁北地区新剧目调演中,荣获一等奖;1987年,在雁北地区中青年优秀演员戏曲演唱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剧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声乐一等奖;1990年,在雁北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同年,在山西省民间音乐舞蹈大奖赛中,荣获两个二等奖。
(3)范增:男,1956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具人。1970
年考人灵丘县罗罗剧团,共须生,国家二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山西分会会员,大同市戏剧家协会常务理事。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致力于罗罗腔剧种的改革与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借鉴与创新。其唱腔高亢有力、委婉动听,表演朴实无华、庄重大方。曾先后扮演了传统剧目《胭脂》中的吴南岱、《桃李梅》中的袁如海、《回龙传》中的赵德芳、寇准、宋仁宗及现代戏《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嫁不出去的姑娘》中的韩双喜、《春嫂娶夫》中的大奴等主要角色,塑造了许多生动的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舞台艺术形象。1981年,在山西人民厂播电台优秀青年戏曲演员好唱段评选中,荣获好唱段奖;1985
年,在雁北地区新剧目调演中,荣获表演二等奖;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曲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三等奖;1990年,在雁北地区戏曲唱段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2008年1月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荣获表演讲;现为罗罗腔国家级、省级传承人。
(4)龙继莲:女,1960年生于灵丘县狐子沟村。工小旦、刀马旦、小生。曾在传统剧目《春草闯堂》中饰春草,《小二姐做梦》中饰小二姐、《桃李梅》中饰三妹,《打金枝》中饰郭爱。执导过现代戏《阿凤的婚事》、《父子争权》等。
(5)孟令位:男,1957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70 年11
月考人罗罗腔剧团,工丑行。其唱腔优美,悦耳动听,表演细肤,尤擅长喜剧表演。曾在传统剧月《桃李梅》、《回龙传》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同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2003
年12 月,主演的现代戏《父子争权》(饰父亲),在大同市第二届迎新春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6)白玉文:男,1960年3月生,灵丘县人,1976年考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共须生。曾先后在扮演了传统剧目《皇宫案》中的裴政、《王花买父》中的王花、《功臣冤》中李道宗、薛仁贵、《柜中绿》中的李映南等主要角色,塑造了许多不同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从艺以来,曾多次在省地比赛中获奖,2008年1月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荣获表演讲;现为国家二级演员,灵丘县罗罗腔省级传承人。
4、第四代的主要传承人
(1)赵鲜兰:女,1968年出生,山西省忻州市人。大专学历。1987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须生、老生兼老旦。曾先后主演了传统剧目《下河东》中的赵匡撒、《斩子》中的杨六郎、《齐王拉马》中的齐宣王、《芦花》中的阂德仁、《魏征闯宫》中的魏征、《汾河湾》中的薛仁贵、《秦香莲后传》中的春哥、《奇英传》中的寇百龙,《桃李梅》中的袁如海、《卷席筒》中的曹保山、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的韩母等主要角色。塑造了许多不同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剧观康评比演出中,荣获二等奖;1990 年,在雁北地区中青年优秀演员戏曲演唱大奖赛中,荣获三等奖;1997
年,在大同市农村文化月活动优秀节日展演中,荣获三等奖;2002
年,应邀参加了山西电视台“走进大戏台”栏目;同年,在大同市举办的贺新春“艺术之家”展示会演中,荣获二等奖;2005年,在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荣获导演奖。
(2)李永香:女,1967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83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青衣,是罗罗腔剧团较为出色的青年演员曾在许多传统剧目和移植剧目中担任主要角色, 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曲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表演一等奖;1990
年,在雁北地区中青年优秀演员戏曲唱段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1992年,在山西省首届卡拉OK 大赛中,荣获优秀奖奖。
(3)赵卯花:女,1968 年出生,山西省忻州市人。1985
年考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须生。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多年来,曾先后饰演过《柜中缘》中的李映南、《桃李梅》中的颜文敏、《嫁衣案》中的杨廉、《哑女告状》中的陈光祖、《辕门斩子》中的杨延景、《打金枝》中的唐王等主要角色,塑造了许多深受观众喜爱的舞台艺术形象。曾在山西省首届卡拉OK
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雁北地区首届卡拉OK 大奖赛中荣获一等奖;山西省民间歌手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
(4)张翠娥:女,1966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83
年进入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小旦。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先后在传统剧目《打金枝》中饰金枝女、《香莲后传》中饰紫兰、《小二姐做梦》中饰小二姐、《桃李梅》中饰袁玉梅、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饰彩凤等主要角色。1989
年,雁北地区戏剧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一等奖;1999 年,大同市新剧目巡回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二等;2003 年12
月,在大同市第二届迎新春新剧(节)月展演中,荣获二等奖;2004年12
月,主演的传统剧目《小二姐做梦》,在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山西选拔赛评比巾获铜奖;2008年1月在山西省第十一届杏花奖评比演出中,荣获表演讲;现为灵丘县罗罗腔省级传承人。
(5)王秀花:女,1968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85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青衣、老旦。曾在传统戏《秦香莲后传》中扮演秦香莲、《卷席筒》中扮演张氏、《双官浩》中扮演王春娥、《回龙传》中扮演佘太君、《下河东》中扮演罗氏、现代戏《嫁不出的姑娘》中扮演韩母、《父子争权》中扮演人姐等主要角色。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剧巡回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三等奖;1990年,在雁北地区中青年优秀演员戏曲唱段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1999
年,在大同市新剧目巡回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一等奖;2003 年12 月,在大同市第二届迎新春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二等奖。
(6)安文国:男,1968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人。1989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老生、花脸。曾先后扮演了传统剧日《桃李梅》中的方亨行、《卷席筒》中的曹林、《齐王拉马》中的田婴、《打金枝》中的郭子仪、《回龙传》
中的赵德芳、《哑女告状》中的掌忠、现代戏《阿凤的婚事》中的父亲《王老西告状》中的王老西等主要角色。1997
年,在大同市农村文化月优秀剧目调演中,荣获一等奖;1999
年,在大同市新剧目巡回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1月,在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荣获表演二等奖。
(7)刘继红:男,1966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沙嘴村人。1983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担任司鼓,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曾为传统戏《桃李梅》、《小二姐做梦》、《描金柜》、《卷席筒》、《柜中缘》、《打金枝》、《齐王拄马》、《斩子》及现代戏《阿凤的婚事》、《大路通天》、《父子争权》、《抢公爹》、《谁吃这顿饭》等剧目担任司鼓。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剧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优秀伴奏奖;1990年,为山西省音像出版社灌制磁带的剧目《描金柜》、《小二姐做梦》担任司鼓。2002
年,在大同市举办的贺新春“艺术之家”展示会演中,荣获二等奖;2003 年12
月,在大同市第二届迎新春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最佳伴奏奖;2005 年1月,在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荣获乐队伴奏奖。
(8)李美生:男,1964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武灵镇沙嘴村人。1984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作,任演奏员。曾为传统戏《描金柜》、《小二姐做梦》、《回龙传》、《卷席筒》、《打金枝》、《斩子》、《下河东》、《秦香莲后传》和现代戏《阿凤的婚事》、《父子争权》、《大路通天》
等剧目担任音乐伴奏。1989 年,在雁北地区戏曲巡回观摩评比演出中,荣获优秀演奏员奖;2005 年l
月,在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荣获音乐设计奖。
(9)郭德宝:男,1972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河南镇燕家湾村人。1985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须生、老生。曾先后主演了传统剧目《下河东》中的赵匡胤、《三子争父》中的老生、《嫁衣案》中的杨廉、《狸猫换太子》中的陈琳及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的韩双喜、《父子争权》巾的五根等主要角色。在大同市第二届迎新春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一等奖;2005年1
月,在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荣获表演二等奖。
(10)周玉萍:女,1969 年出生,山西省广灵县人,1989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小生。曾扮演过《打金枝》中的郭爱、《春江月》中的柳宝、《秦香莲后传》中的春哥、《桃李梅》中的颜文敏、《三子争父》中的岳山、《哑女告状》中的陈光祖、《皇宫案》中的杨勇等上要角色。
(11)刘凤英:女,1967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武灵镇黑龙河村人。1983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小旦、彩旦、刀马旦。曾在《齐王拉马》中扮演钟无盐、《打金枝》中扮演金枝女、《柜中缘》中扮演徐翠莲、《小二姐做梦》中扮演小二姐、《狸猫换太子》中扮演冠珠、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扮演八婶、《父子争权》中扮演四姐等主要角色。2003年12
月,在大同市第二届迎新春新剧(节)目展演中荣获二等奖。
(12)王新才:男,1968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武灵镇沙坡村人。大专学历。1987 年参加工作,1995
年调人灵丘县歌舞团任演奏员兼演员、工花脸。曾在传统剧目《桃李梅》中扮演方亨行、《卷席筒》中扮演马尚书、《狸猫换太子》中扮演郭槐、《回龙传》中扮演刘文晋、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扮演树墩等角色。1989年,在大同市第四届古城之春艺术节中荣获三等奖。
(13)薛建国:男,1970 年出生,灵丘县人。1985
年进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小丑、武生。曾先后主演了传统剧目《挑李梅》中的赵永华、《卷席筒》中的苍娃、《柜巾缘》中的淘气、《嫁衣案》中的花儿、《三子争父》中的卜积德、现代戏《嫁不出去的姑娘》中的陈林、《大路通天》中的二塄等角色。1997
年,在大同市农村文化月活动优秀节目展演中,荣获三等奖;2005 年l 月,在大同市迎新春小戏小剧种调演中,荣获表演一等奖。
(14)刘美玲:女,1971 年出生,山西省灵丘县东关村人。大专学历。1985
年考人灵丘县罗罗腔剧团,工彩旦、刀马旦、小旦兼小生。曾先后扮演了传统剧目《卷席筒》中的曹赵氏、《桃李梅》中的丰氏、现代戏《相亲》中的胖岳母等角色,塑造了许多不同人物性格的舞台艺术形象。
七、灵丘县罗罗腔是灵丘人生命形态的体现,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维系乡情的感情纽带,是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综合以上所述,灵丘罗罗腔是一个古老而稀有的剧种,无愧“塞北奇葩”之美誉。它以繁多独特的音调唱腔、题材广泛的剧目、古老的器乐和自成体系的记谱方法,反映了我国明清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戏剧形态,也是我国戏曲史的一块沉淀着灵丘地域的整体文化精神的活化石,为戏剧的传承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它有继承、有擅变,将诸多传统特征都能完好地保留下来,并与当地音乐、语音相结合,形成了风味浓郁、为当地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地方小剧种,不能不说它是一个生命力很强的优秀剧种。它所包容的审美趣味和艺术特色,它不仅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和很高的史学价值,在语言文学、人文民俗、学术交流等方面同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灵丘乃至晋北诸多地区人们生命形态的体现,也是人们的一种生产方式,具有文化身份认同的意义,是维系区域乡情的感情纽带。在经济迅速发展,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文化艺术日趋多元,完整保留、保护和发扬罗罗腔独立的品格和艺术价值,是维护戏曲生态平衡的需要,是戏曲发展的需要,是文化艺术发展的需要,是弘扬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遵循艺术规律保护、传承、发展灵丘县罗罗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交通信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