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5苹果4s是不是3g手机容易折弯?4s比5好?我不知道买哪个?

本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转载自中国学网: []
用户还关注
可能有帮助苹果4和4s买哪个好啊_百度知道
苹果4和4s买哪个好啊
想换个苹果电话,等5终于面世了要 ,发现没什么可值得入手,就决定在4和s之间选一个对5失望后本来就是直接想入手s的可一供法垛盒艹谷讹贪番楷上网查资料s的问题好像很多的样子最让我纠结的就是电池好像非常非常不耐用我不知道和4比是不是电池的耐用程度差一个档次了都请真正用过的人给个答案吧S到底值不值得入手啊 都说是过度机型问题很多频段啊 回音啊还弄出个三门八问题希望得到全面的解答 谢谢 没有分 真不好意思但我是真的想知道买哪个好一点钱不用考虑
4只有8G的了 很郁闷
我说了这么多 大家能不能给点4S好的实际方面速度快 但是费电供法垛盒艹谷讹贪番楷更多了
4的速度够不够爽的?
提问者采纳
那是因为用4s的人要比4要多吧,所以相对评价要多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苹果4的相关知识
按默认排序
其他9条回答
我用的4S!觉得还行,老公不怎么玩手机,我准备给他买4,5太浪费了。
苹果10更好等等吧
就性价比来说,选4好了
4我要也是要买4差不了什么,买4
苹果4与4s没什么本质区别,我认为4就很不错了
速度和网络也是有关系的 个人认为4好
建议你买四袋苹果吃。为什么一定要买IPOHEN呢?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关于苹果手机,iphone5和4s应该首选哪个?查过5有很多问题,到底怎么办啊?拿不定主意!求高人指点!详解!_百度知道
关于苹果手机,iphone5和4s应该首选哪个?查过5有很多问题,到底怎么办啊?拿不定主意!求高人指点!详解!
还有就是5的缺点都有什么“?掉漆 漏光?
提问者采纳
1。原因可能有以下几方面。白色款不会掉漆,有这回事,现在4S,就算不摔三五个月后也会因摩擦致使周边掉漆,我在网络图片上见过,时间长后会断开通话。有反映说通话时。  iphone4S外形不愧是经典。
希望对选择i4s和i5的朋友有帮助。如果去通信公司换过专属卡就不会了,黑色款是会掉漆,分辨率更高了许多,有些不会。  
2.0的系统有这毛病!  
4.WIFI信号容易断开。
这些是i4和i5的缺点,剪后的卡温度一但过热就掉线了),它的外形是最受好评的一代也是销量最好的一代.折弯。如果给你的爱机加上保护套那就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了,感觉划不来。现在你选择iphone4S意义不大(对外形不强要求者来说),集中在以下几点,续航时间长了  iphone4S 已上市一年,因为白色本身就是材料的原色,i5搭载的是IOS6,SIM卡如果是剪成i5大小的卡就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可能是通话时SIM卡温度会持续升高,重量轻了。  
iphone5自上市后用户使用反馈问题较多。是把手机放在屁股后面坐弯了,如果你对iphone的外形没有强烈要求的话,建议你选i5,我帮很多朋友买手机、运行更快了.0以上的系统。  
3。对.SIM卡。你虽然便宜八九百但你买了一个去年配置的机子。6,相信你不会这样放手机的吧。是系统的原因。像4S就比较少出现这样的问题,i5配置比i4强了许多。有些机子会.掉漆,如果你不用保护壳的话.16G价格在左右而i5在左右,SIM卡也是一个大问题,等苹果公司修复就行了,WIFI上网时打开速度或者软件打开。优点是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7条回答
其他倒没发现有什么问题了。而且现在国行的价格也稳定下来了。所以很轻。毕竟4s上市已经一年多了。所以容易有划痕严重的甚至变形。自己用的时候保护好就没事了,既然有这个经济能力干嘛不买个最好的呢。iphone5采用的是铝合金外壳。手机谁也不会故意拿去摔。买新不买旧。白色就不用考虑掉漆的问题。其实港行也不错电子产品。还有黑色容易掉漆。因为铝合金材质的硬度不高。我推荐你买ip5。当然这是在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只有112g左右吧。你可以买白色的
那你买的是几啊?
5太恶心了 拿手上纯属装逼
小毛病还挺多的 论使用的话你还是买4s吧
要面子的话就买5吧 祝你买的愉快。
不如3星,HTC呢.以前买的4什么毛病没有..买的4S
刚开始 通话就有问题 后来干脆 听筒就没有声音了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买新不买旧,每款iphone上来不都是这样那样被批判,但是最后不都铺街了。。。
那要看个人需求,对屏幕如果没什么太大的要求,4S就可以了,价格也还适中
我认为4s会更加理想。5只不过比4s薄一点,和贵一点。其他工能这些都差不多的
关于苹果手机,iphone5和4s应该首选哪个?查过5有很多问题,到底怎么办啊?拿不定主意!求高人指点!详解!蟾醪
iphone5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1. 补充更新:Customer Reports 正在做一个客观、中立、第三方、可信、专业的多型号智能手机对比弯曲测试。里面会有几代的 iPhone 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 &a href=&http://www.consumerreports.org/cro/news/2014/09/apple-iphone-6-bend-test-preview/index.ht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Do the iPhone 6 and 6 Plus Bend?&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2. 一个相关维基百科的词条:&a href=&http://en.wikipedia.org/wiki/Flexural_strengt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lexural strength&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几乎所有的 iPhone 6 Plus 都可以被徒手掰弯曲,用户反馈的案例里面,部分人在宽松的袋子里面最终也能发现轻微的弯曲。而且都发生在音量键附近。iPhone 6 没有此问题。所以这是 iPhone 6 Plus 的设计缺陷还是 QA 失误?那部分特别容易折弯的,会不会是因为使用了制造过程中的有缺陷 backhousing?(注意:下面的测试中,iPhone 6 Plus 对比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是最薄最长的,而且使用了金属材料而非塑料)&br&&br&&p&&a href=&/watch?v=znK652H6yQM&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iPhone 6 Plus Bend Test - YouTube&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watch?v=IROcoJeVfS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iPhone 6 Bend Test + HTC One M8, Moto X, Others - YouTube&i class=&icon-external&&&/i&&/a&&/p&&p&&a href=&/watch?v=FwM4ypi3at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 Galaxy Note 3 Bend Test (iPhone 6 Plus Follow-up) - YouTube&i class=&icon-external&&&/i&&/a&&br&&/p&&br&Apple 的回应:&a href=&//6845611/inside-apples-iphone-6-torture-building&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Inside the building where Apple tortures the iPhone 6&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As we expected, it’s extremely rare to happen in real world use,& Apple's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worldwide marketing Phil Schiller told us. &In this case, as in many things, we tell customers that if you think something's occurred that shouldn't have with your device, go to AppleCare, go to the Genius Bar, and let them take a look at it. And we'll see if your product is having an experience it shouldn't have, and is covered under warranty.&&br&&br&在此事件发生后招聘结构分析工程师:&a href=&/us/search?#&ss=bend&openJobId=&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pple - Jobs at Apple - Product Design Engineer - FEA&i class=&icon-external&&&/i&&/a&&br&&br&& … * Material test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4-point bend, tensile testing, etc) […] Help Apple create a world-class structural model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team. As a member of the Product Design Structural Analysis team, you will be responsible for FEA modeling and material characterization for new iPods and iPhones.
1. 补充更新:Customer Reports 正在做一个客观、中立、第三方、可信、专业的多型号智能手机对比弯曲测试。里面会有几代的 iPhone 和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 2. 一个相关维基百科的词条:几乎所有的 iPhone 6 Plus 都可以被徒手掰弯曲,用户反馈的案例里面,部分人在宽松的袋子里面最终也能发现轻微的弯曲。而且都发生在音量键附近。iPhone 6 没有此问题。所以这是 iPhone 6 Plus 的设计缺陷还是 QA 失误?那部分特别容易折弯的,会不会是因为使用了制造过程中的有缺陷 backhousing?(注意:下面的测试中,iPhone 6 Plus 对比其它竞争对手的产品,是最薄最长的,而且使用了金属材料而非塑料)Apple 的回应:& "As we expected, it’s extremely rare to happen in real world use," Apple's senior vice president of worldwide marketing Phil Schiller told us. "In this case, as in many things, we tell customers that if you think something's occurred that shouldn't have with your device, go to AppleCare, go to the Genius Bar, and let them take a look at it. And we'll …
谣言已经破除。不排除 #bendgate 是某些厂商在背后有意操作。下面是 Cosumer Reports 的标准测试数据,真正的中立客观第三方:可以看到事实上 iPhone 6 Plus 比 iPhone 6 更耐折弯。所谓很厉害的 HTC One M8 有着更厚的机身,其实是最弱的一个。总的来说,他们都高于合格标准。Source:
谢邀。iPhone 话题下面都有 bending、flexural strength、structural analysis、FEA 这样的词语了,这可真是结构工程的又一春啊!万年土鳖的结构工程师激动的热泪盈眶! 不过呢,我觉得用 flexural strength 来衡量是不太恰当的,因为 flexural strength 或者叫 modulus of rupture 是用来衡量砖头、陶瓷那样的脆性材料的,iPhone 作为一个金属结构体,并不适合用 flexural strength 来衡量。看了这些测试视频,我并没有看到我感兴趣的数据,比如屈服荷载、屈服变形、极限荷载、初始线刚度、总的弹性阶段的能量等等。压手机看着挺热闹的,但我觉得,压弯手机不是目的,只是凭感觉说哪个更容易压弯这更不是目的。通过做实验,我们要获得相关的性能参数,用数据说话,这样才能比较。当然,我不是土豪,我也不会买手机来测评,我只能说一下,如果让我来测试,我会如何测试,或者说,我会关心哪些参数,为什么这些参数重要。做压弯手机的实验,或者做压弯任何东西的实验,我们需要量测的是两个数据:施加的外力或者叫荷载,也就是 F,单位牛顿或者磅;试件的竖向挠度或者叫变形,也就是Δ,单位毫米或者英寸。实验的初始阶段,荷载是0,位移也是0。我们把荷载加大到30牛,然后测量一下位移,这时候的位移是 0.248 毫米;继续加大荷载,比如加大到 60 牛,再测一下位移,此时变成了 0.501 毫米;再加大到 90牛,此时侧得的位移是 0.747 毫米;加大到 120 牛,位移变成了 0.989 毫米。这样,我们就获得了两组一一对应的数据,一组是实测的荷载数据,另一组是实测的位移数据。我们把它们作为横纵坐标,绘制成一张散点图。这时候,如果我们逐渐减小荷载,位移会如何变化呢?现在的荷载是120牛,我减小到105牛,这时候量一下位移,发现是 0.871 毫米;继续减小,当荷载是 75牛的时候,测得的位移是 0.623 毫米;当荷载是 45 牛的时候,测得的位移是 0.372 毫米;当荷载减小到 15 牛的时候,位移是 0.122 毫米;荷载减小到 0, 位移也变为 0。我们把减小荷载过程中的这些数据点也画到这张图里,加大荷载是红色的点,减小荷载是蓝色的点。相信您已经发现了,这些点非常接近于一条直线,考虑到我们的实验测量误差,我们可以认为,这些点基本就在同一条直线上。也就是说,对于荷载和位移之间的关系,他们是线性对应的。已知某一时刻的荷载,可以推算这一时刻的位移;反过来,已知某一时刻的位移,我也可以推算这个时候的荷载。加大荷载的时候沿着同一条曲线上升,减小荷载的时候沿着同一条曲线下降,荷载减小到零,位移也回到零。这种现象,我们称之为「弹性」。简单说,我们压试件,试件被压弯了,我们一松手,试件自己又弹回去了。换言之,真正的参数是这条直线的斜率。也就是说,斜率大的话,同样的荷载会造成更小的位移,通俗的说,它更「结实」。我们把斜率称之为「刚度」,也就是 stiffness。在我们的例子里,这条曲线的斜率,也就是我们这个试件的刚度,近似等于 120 牛每毫米。如果有另一个试件,它的刚度只有 60 牛每毫米,那么施加同样的 120 牛的力,我们的试件变形会是 1 毫米,而这个试件的变形会达到 2 毫米。通俗的说,我们认为这个试件不如我们的试件 「结实」。这位看官说了,我们的实验只加载到了 120 牛,能不能再给力一点呢?如果在 120 牛的基础上继续往上加载呢?还会是同一条曲线吗?你猜这个荷载-位移图形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拿一个新的试件,继续做类似的实验。上一次,我们加到120牛,然后就开始减小。这一次我们不减小,一直往上加。120 牛之前情况都类似,120 牛的时候位移是 0.989 毫米。这个时候,我继续加大荷载,但是呢,奇怪的是,位移逐渐逐渐变大,而荷载增加的非常缓慢。122 牛的时候,位移已经达到了 1.205 毫米;123 牛的时候,测得的位移是 1.411 毫米;125 牛的时候,位移已经达到了 1.787 毫米。把这次加大荷载过程的数据点画出来,我们得到了这样的图像:注意到,过了 120 牛之后,位移继续增大,但是荷载已经几乎不增加了。或者说,增加一点点的荷载,就能让位移增加非常非常多。这时候,试件达到了所谓的「塑性」状态,或者说,试件已经「屈服」了。通俗的说,试件几乎不能再承担更大的荷载了。达到屈服状态的这个荷载,也就是我们例子里的 120 牛,我们称之为屈服荷载。有意思的问题来了,现在我们已经加载到了125 牛,位移达到了 1.787 毫米,如果这时候我减小荷载呢?减小过程中的数据点是什么样的?我把荷载从 125 牛减小到 0, 位移也会从 1.787 毫米减小到 0 吗?从 125 牛减小到 110 牛,此时的位移是 1.672 毫米;继续减小到 90 牛,此时的位移是 1.505 毫米;减小到 60 牛,测得的位移是 1.252 毫米;减小到 30 牛,位移是 1.002 毫米;荷载减小到 0,位移是 0.752 毫米。把这些数据点用蓝色表示,我们就得到了这个试件的完整的加载卸载图形。有趣的是,这次荷载位移图形并不是沿着原路返回,而是直接斜向下返回。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斜向下的蓝色直线的斜率跟加载的时候斜向上的红色直线的斜率是一样的。因为不是原路返回,而是直接以平行于红色斜线的方式折回去,所以当荷载减小到零的时候,位移并不是零,而是 0.752 毫米。注意到,因为两条直线平行,我们很容易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0.752 其实等于 125 牛时候的位移减去 120 牛时候的位移,也就是 1.787 减去 0.989。这时候,试件上已经没有荷载了,但是却有 0.752 毫米的位移。这意味着什么?这也就是俗称的「压!弯!了!」。试件发生了 0.752 毫米的永久变形,再也回不去了。这样的永久变形,我们称之为「残余变形」。注意到,当荷载加大到 125 牛的时候,位移为 1.787 毫米。这些位移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 0.989 毫米的弹性位移,这些是可以自动恢复的;另一部分是剩下的这 0.752 毫米的「塑性」变形,不能自动恢复。即使荷载减小到零,弹性变形完全恢复到零,塑性变形依然存在,也就是最终的永久的残余变形。换言之,对于我们的这个试件,如果外力小于 120 牛,那只要外力一去除,试件就恢复原状;一旦外力大于了 120 牛,那就惨了,即使去除外力,多出来的塑性变形也是不会自动恢复的,也就是说,压弯了。这位看官说了,这次加载到了 125 牛,还是不过瘾,能不能再给力一点呢?好吧,我们再拿一个新的试件,重复同样的加载过程。125 牛之前的情况类似;加载到 126 牛,位移到达了 1.996 毫米;再稍微加一点点力,啪的一声,试件断成了两截。把这次的实验加载结果画出来,我们就得到了试件从加载到最终破坏的完整的加载过程。或者,我们用理想化的数学表示,试件的加载曲线是由一段斜线和一段直线组成的:试件最终在120牛左右断裂,我们就把这个数值称为「强度」,也就是 strength。注意到,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我们的实验里,外力都是缓慢的加载的,而实际生活中,外力的施加可能非常突然,比如掉到地上,或者装在裤兜里压到了屁股底下,外力都是突然之间一下子加载上去的,我们如何考虑这个问题呢?这样突然加载的外力,影响又有多大呢?最简单方便的方法,我们可以利用我们刚刚得到的这个荷载-变形曲线。这个图形的横坐标是变形,也就是位移,纵坐标是荷载,也就是外力。回忆一下高中物理,外力乘以位移等于什么?答案是能量。也就是说,变形和荷载的乘积,代表了能量的多少。而在荷载-变形曲线里,曲线底下的面积,就是荷载与变形的乘积,也就是能量的大小。比如说,如果我一屁股坐到手机上,或者一锤子砸到手机上,一共传递给手机的能量是 15 牛乘以毫米。在荷载-变形图形里,也就是从坐标原点开始,占用了 15 千牛乘以毫米的能量。当横坐标是 0.5,纵坐标是 60 的时候,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刚好等于 15。换言之,这 15 牛乘以毫米的能量传递给这个试件,试件将会发生 0.5 毫米的变形。一旦外力去除,试件又会释放出这些能量,位移回到零点。如果坐到手机上的力度比较大,传递给手机的能量达到了 120 牛乘以毫米,这时候,从原点开始的图形面积是这样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60,矩形的面积也是 60,两者加起来等于 120。换言之,这120 牛乘以毫米的能力传递给试件,试件的变形将会是 1.5 毫米。一旦外力去除,试件可以恢复 1 毫米的弹性变形,但是仍然保有 1.5 减去 1 等于 0.5 毫米的残余变形。也就是说,这样的能量冲击,让试件发生了 0.5 毫米的永久变形。注意到,整个加载图形的总面积是有限的,三角形的面积是 60,矩形的面积是 120,加起来等于 180。也就是说,我们的试件最大只能吸收 180 牛乘以毫米的能量,如果能量再大,那就不是压弯的问题了,而是啪的一声,断成两截。总结一下,如果我来做测试,我希望得到的结果是这么一张荷载-变形曲线:从中我得出的数据包括:屈服荷载(120 牛):外力低于此荷载,变形可以完全恢复;外力高于此荷载,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屈服位移 (1 毫米):变形低于此变形,可以完全恢复;变形超过此变形,会产生不可恢复的永久变形。弹性刚度 (120 牛每毫米):外力和形变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就是图中斜线的斜率。弹性能量 (60 牛乘以毫米,蓝色斜线部分):弹性阶段所能吸收的能量。如果外来能量不超过这个值,则试件处于弹性阶段,变形可以完全恢复。塑性能量(120牛乘以毫米,玫红色斜线部分):塑性阶段能吸收的能量。总能量(60 加 120 等于 180 牛乘以毫米):从初始到最终破坏所能吸收的能力。外加能量超过此数值,试件直接破坏。当然,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理想化的情况,实际的测试结果,并不都是这么完美的直线,实际的材料性能,也并不都是这么完美的弹塑性关系。比如说,作为 iPhone 主要材料之一的铝合金,其曲线差不多是这样(Mechanics of Materials: James M. Gere, Barry J. Goodno, Fig 2-68):某种程度上,它类似我们的一段斜线加一段直线,但是它并不是线性的,所以分析变得更复杂,但是基本原理是类似的。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对于一个结构体,我们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采用不同的尺寸、材料、截面等等。这时候,对于每一个设计方案,我们都会得到一系列的荷载-位移曲线,比如下面这样的:正所谓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有的塑性能量区域大,但是屈服荷载低;有的屈服荷载高,但是塑性能量区小;有的屈服荷载高,塑性区域也还可以,但是屈服变形太小。这时候,如何取舍就取决于你的设计目标了。为了做这样的设计取舍,我们需要知道在日常使用情况下,手机会受到的最大静荷载是多少,最大的冲击能量是多少,常见的受荷载方式有哪些。同时,我们还必须知道设计限制条件是什么,比如手机最多可以做到多重多厚、可以使用什么样的材料、成本要控制在什么水平等等。知道了这些东西,我们才能做出合理的取舍。所谓的设计,也就是这样的「戴着脚镣跳舞」。我希望有人可以给出一张类似上面这张荷载变形图,实验在相同条件下进行,试验加载机、测量设备、加载距离等等都相同。这一条蓝色的是 iPhone 的、那一条粉色的是三星的、这条黑色虚线是锤子的……并且,最好还能给出大致的参考值,比如根据日常使用条件,屈服荷载至少应该多少、弹性能量最好能有多少、屈服位移应该至少多少、线弹性刚度应该至少多少。我认为这样的测评,才能回答这个问题。PS 顺便扯点题外话,我可以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里说的都是普通的材料,比如这样的加载卸载曲线:红色的是加载,蓝色的是卸载,因为已经过了屈服点,所以会有残余变形,也就是压弯了。但是呢,有一些材料,它们的表现是这样的!看,这些材料是这样卸载的。也就是说,即使已经过了屈服点,它们仍然能够完全恢复变形,这样的性质叫做超弹性,也就是 super-elasticity。拥有这样性质的材料,叫做形状记忆材料。因为它们总是能够回到自己原来的形状,就像能够记忆自己的初始形状一样。事实上,这样的材料已经用在了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等领域,生活中有些眼镜框也是这种材料的。不管你怎么摔眼镜框,它总能自动回到原来的形状。神奇吧!当然,这些材料的价钱也非常「神奇」。看,永不变形的 iPhone 不是梦!只要你舍得用记忆合金!!!
------------------------------------------鉴于评论里不少人说我是为苹果说话,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两句先。首先我是前手机结构工程师,目前在仪器制造行业,没有任何利益相关。其次,我在文章中的结论很明确,苹果每一代产品的牢固性是不断降低的,此次iPhone6的设计方案是有先天缺陷的。我最多只是分析了一下苹果的意图和决策过程,希望大家能理解大公司在做决策时是考虑了很多因素的,就被说成了为苹果说话,那我也没办法了。难道非要黑白分明的破口大骂,慷慨激昂,催人尿下,才能算把事情说清楚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复杂的,非要简单的去站队,作为一个技术人员,我不太能理解。最后,再次提醒一下大公司和公众思维方式的不同。大公司是以不良率来考虑问题的,假如用户投诉的弯折不良是百万分之一甚至更小,那这个已经远远小于其他部件(如屏裂,扬声器杂音等)的不良了,那么这就是可接受的。而对公众个体来说,我用你的手机,随时都有可能被压弯,我才不管你真实的投诉率是多少,我就是要指责你,你的手机就是有问题,你要道歉,大家都别买他家的手机。所以有时候大家会觉得苹果公司的反应很奇怪,感觉很傲慢,在辩解,其实就是大家常说的屁股决定脑袋。最最后,为了避免被喷,我一定要立场鲜明的指责苹果公司不是想着不断增强产品的可靠性,而是以轻薄来迎合吸引消费者,这是值得商榷的。------------------------------------------作为之前做过手机结构的,我还是有一点发言权的。声明一下,我不是搞材料研究的,就是设计手机结构的,所以很多东西没有严格的依据,只是前辈的经验,和自己经历过的项目的教训,有硬伤请轻喷。首先,给大家说明一下,手机研发阶段要做很多实验(非山寨机厂),只有过了所有的实验,才能说明这个手机在设计上是完备的。相信很多人看了王自如和老罗的辩论,才知道原来手机实验测试也是一门大学问。确实,手机的设计验证阶段,需要经历的实验超过你的想象,我们开发手机一般至少要预留几百台机器用在破坏性实验上。而这些实验中,有一项实验是和本次事件密切相关的,那就是软压实验。这个软压实验有点类似于用手掰手机,这里有个,里面提到国标是250N按压1000次。正常成年人的握力是500N左右,也就是说国标是远远低于正常人的握力的,因此如果你的手机只是勉强达到国标要求,那么实际使用中肯定很惨的。不过大家请放心,目前主流厂商没有人是依据国标进行实验的,而是使用远远高于国标的标准。但是问题就来了,我不是富士康的,我真心不知道苹果的软压标准。这里存在两种情况,一是iPhone6没有通过苹果之前的软压标准,苹果为了进度等原因降低了标准(对于开发周期为一年的手机如果还有这种事情我真的吐血了);另一种情况是通过了之前的软压标准,但是实际使用中却出现了压弯的情况,这就是标准落后于实际情况了。我注意到苹果官方关于此事的回应,“此外,这些手机还拥有不锈钢和钛嵌入件以加固高应力部位。我们还在整个开发周期中进行了严格测试,包括三点弯曲、压力点循环、坐压、扭曲和用户研究等。iPhone 6和iPhone 6 Plus达到或超过了我们的所有高质量标准,可经受日常日用的考验。”,这说明在设计阶段,苹果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且专门研究了这个问题,我相信这不是苹果在敷衍,而是他们真的做了这些事情,以为这些研究已经完全涵盖了用户的普通使用情况(请注意,是普通使用情况)。但是,现实情况是,Iphone4和4S没人投诉手机会弯,iPhone5和5S已经有被坐弯的新闻了,到了iPhone6,刚发售就爆出来了。我会告诉你我一点都不奇怪吗?下面来分析一下原因。首先明确一个问题,大家所说的手机弯了是指手机被掰弯后不能回弹到原有形状,不包括手机被折弯后自动回弹到原有形状的情况(这个应该好理解吧)。这一点很重要,后面会明白。手机是否容易折弯,有两个关键因素,一个是材料,另一个是形状。首先是材料,根据日常经验,大家应该可以感觉到,在手机常用的不锈钢,液态金属(锆合金)铝合金,镁合金,塑料中,不锈钢是刚性(抵抗变形的能力)和弹性综合性能最佳的;锆合金和镁合金是刚性好,弹性差;塑料是刚性差但弹性好;铝则是刚性差,弹性差。以上只是一个笼统的介绍,专业人员就不要喷了,我知道尼龙加玻璃纤维的刚性不比金属差,但是我这不是写论文啊,差不多就行了。其次是形状,大家可以把手机想象成一个面是空的长方形盒子。那么根据日常经验,如果这个盒子的侧壁很矮,那么它的强度基本就只能靠底部的板了,而如果侧壁很高,明明比较软的材料你却很难掰动。原理就不用解释了,大家凭感觉就知道这是没错的。增强侧壁,肯定对整体的强度有很大贡献,当然你去增加底部的厚度也是可以的。了解了以上知识,大家就可以和我一起分析一下这三代iPhone的结构变化了。iPhone4和4S,首先大家看到的就是那一圈又厚又高的不锈钢板了,只是这个钢圈,估计就没人能徒手掰弯的,而且拆机可以发现,钢圈里面是焊接了一块不锈钢板的,这强度就刚刚的了。当然两面的玻璃也做了很大的贡献,使得整机的刚性再度提升(玻璃虽然容易碎,但是刚性还是挺好的)。iPhone5和5S,把材质换成了铝,这个就导致了整机强度的急剧下降,因为铝比较软,又太容易产生塑性变形了(即变形后不能回复原来的形状),所以大一点的力(一屁股坐下去)施加上去,就直接弯了。而相同的力施加到iPhone4上,首先是整机强度好,不容易被弯折,其次,力实在太大,也是玻璃先裂。结构上,整机厚度减薄,侧壁变矮,参照前面的盒子模型,抗弯性能更差了。iPhone6和Plus,估计大家也看出来了,又减薄了,而且要命的是,又变大了,这样根据杠杆原理,同样的力施加到手机上下边缘,对中心的力矩大大增加,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变弯的都是plus。变弯的位置也很好解释,音量键,logo位置,和电源键,刚好在同一水平位置,而这都是对机身进行镂空的地方,也就是机身最薄弱的地方。写到这里大家应该也明白了,苹果也是面临着手机设计上一个艰难的问题,是结构向工业设计妥协还是工业设计向结构妥协?目前看来,苹果也是一步步的向极限挑战,但是基本趋势是不断降低了结构可靠性。因为苹果肯定是可以通过增加手机厚度(最小只需0.5mm即可)来增强整机强度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比如整机重量会增加,厚度会增加,会影响手感等等。作为一个超级大公司的重要产品,在做出这个选择前,肯定是进过了很慎重的评估了,肯定不会像网上说的脑残了,或者傲慢,轻视消费者等等,而是把利弊都计算清楚了,认为折弯会是小概率事件,而产品轻薄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总之就是一种权衡的结果,无所谓对错。(当然如果实际情况是乔纳森和库克学老乔对着苹果的苦逼工程师拍桌子“我就要这个设计!!给我弄出来!!!!”,那上面的权当我没说吧。。。。。)也许有人会问,怎么老是苹果的东西会弯(库克支持同性恋??),其他厂商也没听说过谁的产品那么容易被折弯啊?抛开品牌话题性(山寨机就算用眼能看弯也没人关心啊),关键原因在于你看看还有哪家会用苹果这样的设计?一般的设计都是三明治大塑料结构,一般都是前壳(带不锈钢或者镁合金嵌件),中壳(或者叫后壳,一般都搞点真空镀神马的看起来像金属一样亮),电池盖,此种典范当属大三星了,镁合金刚性就不说了,四周的塑料回弹又好,就算把它掰弯了,马上回弹,跟没弯一样。当然还有一体机,一般都是一体的塑料壳,内包不锈钢或镁合金骨架,强度也没得说。有人肯定要说M7呢,他们背面也是铝合金啊。对,他们背面是铝合金,侧面呢?侧面可是厚厚的塑料啊,而且整机那么厚,机身里面又有不锈钢板加固,肯定绰绰有余啊(看到HTC ONE的国行版本背部铝合金电池盖可以拆卸,你就应该知道它背面的铝合金就一装饰作用)。有人说超薄机,你去看看谁家的超薄机敢用铝合金做主体骨架?而且用过超薄机的应该有体会,太薄的机器,就算你是用不锈钢做主体结构,一样比厚的机器不耐操,总是要小心翼翼。结论就是,苹果非要用这种材料和这种结构,自然要承担相应的风险。如果说设计缺陷指某种设计方案天生带有的不足,那么折弯事件确实可以称作设计缺陷。(最后还是没忍住要替苹果的结构工程师(注意不是替苹果公司)说两句,“人家容易吗?老板定下来这一代一定要比上一代轻,比上一代薄,还只能用铝,我能怎么办?只好用更硬的铝合金牌号了。天线也不省心,那么多缝还都在外观面上,注塑的时候披锋漏胶肯定一塌糊涂,算了,到时候让富士康多找点人打磨一下吧。什么?电源键要从顶部移到侧面,还和音量键平行?我。。。算了,用不锈钢把镂空的部分加固一下吧,希望不会出大问题。什么?还要把logo部位镂空?老板,咱做的不是双截棍啊!”)--以上纯属娱乐。--------------------------有人提醒我M8也像iPhone6一样是全铝合金背壳(之前想当然认为M7和M8是一样的,不好意思),我仔细看了一下拆机图,确实是这样,但是粗看两者设计形式差不多,其实有很大的不同,强度也会有很大差别。先看两张苹果的拆机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触摸屏和显示屏全贴合模块,另一部分是一体化的铝合金后壳,显示屏底部虽然有薄钢板,但是因为太薄(主要原因),只起到了保护显示屏的作用,另外的一个作用是长一些卡扣,固定显示屏组件。这样以来,整机的强度就只剩铝合金后壳和触摸屏在起作用了。再看M8的拆机图仔细观察可以发现M8的铝合金后壳是独立的,相当于一个电池盖,而它的另一个主体框架就是全家福中间的那个塑胶加不锈钢嵌件的前壳。更重要的是,它的厚度有9.35mm!!!而苹果是7.1mm。要知道侧壁的高度对抗弯性的影响可是相当大的。这个对比就可以说明两个厂商的设计风格了,同样在外观上是铝合金一体化后壳,苹果的目标是轻薄时尚,HTC更侧重扎实可靠性(当然也可能是HTC没本事拿到轻薄的元器件,只好破罐子破摔干脆设计的扎实一些,厚一些)。总之还是那个结论,苹果为了做得更轻薄,牺牲了一些可靠性。(话说回来,iPhone6如果设计的和M8一样厚重,但是不容易弯,你还会买吗,我是不会---个人观点)还要说一句,希望大家不要有其它手机不会被掰弯的错觉,我更多的是想比较一下正常使用下是否容易被折弯,以及不同机器的相对强度。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标准,而是单纯的去做破坏性实验,也是没有意义的。最后要道个歉,因为一时手顺,开头写成了做手机结构的,其实应该是之前做手机结构的,因为今年离开这个行业了,原因嘛,看文中的怨念就知道了。--------------------------------------------------谢谢打脸,大家一起讨论是最好的,犯错越多,学的越多嘛。你提醒我说M8的更弱,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这个视频,我仔细看了一下 弯折的情况如下图上图是iPhone6上图是M8上图是iPhone6 Plus依据上面三个图来看,iPhone6只有很轻微的弯折,M8屏幕向上拱起,iPhone6 Plus很明显的弯曲了。同学可能是想说这证明iPhone6的弯折比M8小,说明M8的设计也不怎么样。但是请仔细看视频,M8的屏幕鼓起时,铝合金后壳边缘仍然是平直的,视频中那个胖子也说了,用力的时候,屏幕会翘起,但是松手后,屏幕就回去了。据此,我认为M8的设计还是更坚固的,它的整机更牢固,但是它的设计也有缺点,导致了受力时,屏幕双面胶脱开,屏幕鼓起。主要问题是有两方面,一是它的后壳是一个大弧度,这样用手掰的时候,手机中心部位就容易受力凹陷,进而顶到屏幕组件,将屏幕组件顶起来。松手后回复原状,说明手机更多发生的是弹性变形,没有发生大的形变,但是后壳的中心部位应该会下陷一点。另一个原因应该是,M8的铝合金后壳太偏向电池盖的感觉,和前壳的固定不够牢固(当然,日常使用是没问题的)。总的来说,我基本上还是认为生活中M8会被永久弯折的概率远远小于iPhone6和Plus,当然欢迎大家打脸,共同学习,共同分析。(再次说明,我只是经验派的,学术派的就不要太计较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折弯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