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塘傻子踩高跷视频采访视频直播

“祖辈传下来的好玩意,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祖辈传下来的好玩意,不能断在我们手里“
虞唐高跷传承数百年,近日列入湘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计划完善表演道具,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记者 何滢 通讯员 苏波
(资料图片)
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春节期间途经湘乡虞唐,明武宗一行参加虞唐花灯会的游艺活动,传授了高跷技艺,从此这门技艺一直流传了近500年。
近些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却将高跷发扬光大。前不久,虞塘高跷还列入了湘乡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
苦练高跷技艺
虞唐镇有玩高跷的传统,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青年,对高跷文化都非常喜欢。周景祥和他的祖辈们在当地更是一流的高跷能手。1962年出生的周景祥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长辈们在家中讨论高跷技术,可在特殊时期,谁也不敢弄这些“歪门邪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村民又开始怀念旧时高跷走街的热闹情景,闲暇之余虞唐的村民又开始拿出“收藏已久”的高跷娱乐。在家人的支持下,15岁的周景祥也开始学习高跷技艺。
虞唐高跷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汉族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的刘备、关羽,《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表演增加了《八仙过海》、《五子登科》、《永乐观灯》等剧目。
为了练习高跷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周景祥克服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三伏天,坐着不动都浑身冒汗,周景祥却要穿上扮相服装,站在一丈高的高跷上扭身子、单腿跳、跳桌凳、翻跟头等,片刻衣服就贴在身上了,散发出阵阵汗味儿。三九天,脚冻得没了知觉他也不肯休息。
摔下高跷也不肯放弃
虞唐高跷以高而闻名,最高的达到3.5米,演员踩跷后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周景祥向我们介绍:“虞唐高跷之所以这么高,是为了便于远处的观众观看。”虞唐高跷历史悠久、舞姿雄健、惊险刺激、气氛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每逢重要佳节,表演者在大家的簇拥下,脚踩高跷表演节目,欢天喜地,现场好不热闹。
谈起这么多年踩高跷的记忆,周景祥印象最深的是,20岁那年他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的事情。“当时我们在老街上表演,不少围观的孩子在高跷队伍中穿插,被一个孩子撞到高跷后,我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当时人都摔懵了。
踩在3米多高的高跷上,与农家屋檐“齐眉”,表演者在人们的簇拥和追逐中浩浩荡荡沿着老街巡游。周景祥说:“高跷表演队所到之处,村民们都会燃放鞭炮,以求祈福。”
让周景祥有些失落的是,前些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附近玩高跷的人已经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呀。”怀着这样的担忧,他把寻找接班人列为当务之急。
教孩子是希望找到传承人
村民们虽然都爱看高跷表演,但因为担心孩子摔着,起初村民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练高跷。找到症结所在,周景祥开始改良高跷,给孩子们定制了高矮合适的小跷,并亲自在孩子身边做好保护措施。没了安全顾虑,高跷队里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孩子们练习得很顺利,不少大人也加入到了表演的队伍中。至今为止,周景祥已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
“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谈起高跷技艺的传承,周景祥多少有点担心,因为目前部分有高跷技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活动经费紧张。
不过,让周景祥欣慰的是,“这次(湘乡)市政府将高跷列入了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我看到了希望。”
临别前,周景祥告诉我们,他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传授表演道具工艺,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虞唐高跷”列入湘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已传承数百年_社会新闻_湘潭新闻_新闻_湘潭在线新闻网
2015年03月
□ 虞唐高跷传承数百年,近日列入湘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计划完善表演道具,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1月22日讯(湘潭晚报 何滢 通讯员 苏波)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春节期间途经湘乡虞唐,明武宗一行参加虞唐花灯会的游艺活动,传授了高跷技艺,从此这门技艺一直流传了近500年。
近些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却将高跷发扬光大。前不久,虞塘高跷还列入了湘乡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
苦练高跷技艺
虞唐镇有玩高跷的传统,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青年,对高跷文化都非常喜欢。周景祥和他的祖辈们在当地更是一流的高跷能手。1962年出生的周景祥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长辈们在家中讨论高跷技术,可在特殊时期,谁也不敢弄这些&歪门邪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村民又开始怀念旧时高跷走街的热闹情景,闲暇之余虞唐的村民又开始拿出&收藏已久&的高跷娱乐。在家人的支持下,15岁的周景祥也开始学习高跷技艺。
虞唐高跷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汉族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的刘备、关羽,《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表演增加了《八仙过海》、《五子登科》、《永乐观灯》等剧目。
为了练习高跷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周景祥克服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三伏天,坐着不动都浑身冒汗,周景祥却要穿上扮相服装,站在一丈高的高跷上扭身子、单腿跳、跳桌凳、翻跟头等,片刻衣服就贴在身上了,散发出阵阵汗味儿。三九天,脚冻得没了知觉他也不肯休息。
摔下高跷也不肯放弃
虞唐高跷以高而闻名,最高的达到3.5米,演员踩跷后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周景祥向我们介绍:&虞唐高跷之所以这么高,是为了便于远处的观众观看。&虞唐高跷历史悠久、舞姿雄健、惊险刺激、气氛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每逢重要佳节,表演者在大家的簇拥下,脚踩高跷表演节目,欢天喜地,现场好不热闹。
谈起这么多年踩高跷的记忆,周景祥印象最深的是,20岁那年他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的事情。&当时我们在老街上表演,不少围观的孩子在高跷队伍中穿插,被一个孩子撞到高跷后,我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当时人都摔懵了。&
踩在3米多高的高跷上,与农家屋檐&齐眉&,表演者在人们的簇拥和追逐中浩浩荡荡沿着老街巡游。周景祥说:&高跷表演队所到之处,村民们都会燃放鞭炮,以求祈福。&
让周景祥有些失落的是,前些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附近玩高跷的人已经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呀。&怀着这样的担忧,他把寻找接班人列为当务之急。
教孩子是希望找到传承人
村民们虽然都爱看高跷表演,但因为担心孩子摔着,起初村民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练高跷。找到症结所在,周景祥开始改良高跷,给孩子们定制了高矮合适的小跷,并亲自在孩子身边做好保护措施。没了安全顾虑,高跷队里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孩子们练习得很顺利,不少大人也加入到了表演的队伍中。至今为止,周景祥已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
&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谈起高跷技艺的传承,周景祥多少有点担心,因为目前部分有高跷技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活动经费紧张。
不过,让周景祥欣慰的是,&这次(湘乡)市政府将高跷列入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我看到了希望。&
临别前,周景祥告诉我们,他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传授表演道具工艺,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 分享到:
(有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湘潭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湘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归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湘潭在线新闻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或利用湘潭在线新闻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视为侵权,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文字、图片等稿件均为获得信源转载资质的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信源的提供发布者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站邮箱:
12345678910Sina Visitor System新闻滚动:
“虞唐高跷”入湘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来源:湘潭在线
□ 虞唐高跷传承数百年,近日列入湘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计划完善表演道具,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 湘潭在线1月22日讯(记者 何滢 通讯员 苏波)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春节期间途经湘乡虞唐,明武宗一行参加虞唐花灯会的游艺活动,传授了高跷技艺,从此这门技艺一直流传了近500年。
&&& 近些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却将高跷发扬光大。前不久,虞塘高跷还列入了湘乡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
&&& 苦练高跷技艺
&&& 虞唐镇有玩高跷的传统,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青年,对高跷文化都非常喜欢。周景祥和他的祖辈们在当地更是一流的高跷能手。1962年出生的周景祥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长辈们在家中讨论高跷技术,可在特殊时期,谁也不敢弄这些&歪门邪道&。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村民又开始怀念旧时高跷走街的热闹情景,闲暇之余虞唐的村民又开始拿出&收藏已久&的高跷娱乐。在家人的支持下,15岁的周景祥也开始学习高跷技艺。
&&& 虞唐高跷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汉族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的刘备、关羽,《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表演增加了《八仙过海》、《五子登科》、《永乐观灯》等剧目。
&&& 为了练习高跷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周景祥克服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三伏天,坐着不动都浑身冒汗,周景祥却要穿上扮相服装,站在一丈高的高跷上扭身子、单腿跳、跳桌凳、翻跟头等,片刻衣服就贴在身上了,散发出阵阵汗味儿。三九天,脚冻得没了知觉他也不肯休息。
&&& 摔下高跷也不肯放弃
&&& 虞唐高跷以高而闻名,最高的达到3.5米,演员踩跷后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周景祥向我们介绍:&虞唐高跷之所以这么高,是为了便于远处的观众观看。&虞唐高跷历史悠久、舞姿雄健、惊险刺激、气氛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每逢重要佳节,表演者在大家的簇拥下,脚踩高跷表演节目,欢天喜地,现场好不热闹。
&&& 谈起这么多年踩高跷的记忆,周景祥印象最深的是,20岁那年他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的事情。&当时我们在老街上表演,不少围观的孩子在高跷队伍中穿插,被一个孩子撞到高跷后,我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当时人都摔懵了。
&&& 踩在3米多高的高跷上,与农家屋檐&齐眉&,表演者在人们的簇拥和追逐中浩浩荡荡沿着老街巡游。周景祥说:&高跷表演队所到之处,村民们都会燃放鞭炮,以求祈福。&
&&& 让周景祥有些失落的是,前些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附近玩高跷的人已经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呀。&怀着这样的担忧,他把寻找接班人列为当务之急。
&&& 教孩子是希望找到传承人
&&& 村民们虽然都爱看高跷表演,但因为担心孩子摔着,起初村民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练高跷。找到症结所在,周景祥开始改良高跷,给孩子们定制了高矮合适的小跷,并亲自在孩子身边做好保护措施。没了安全顾虑,高跷队里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孩子们练习得很顺利,不少大人也加入到了表演的队伍中。至今为止,周景祥已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
&&& &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谈起高跷技艺的传承,周景祥多少有点担心,因为目前部分有高跷技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活动经费紧张。
&&& 不过,让周景祥欣慰的是,&这次(湘乡)市政府将高跷列入了全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我看到了希望。&
&&& 临别前,周景祥告诉我们,他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传授表演道具工艺,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编辑:刘婷 
论坛排行榜“虞唐高跷”列入湘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已传承数百年_社会新闻_湘潭新闻_新闻_湘潭在线新闻网
2015年03月
□ 虞唐高跷传承数百年,近日列入湘乡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 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计划完善表演道具,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
1月22日讯(湘潭晚报 何滢 通讯员 苏波)相传明朝正德年间,明武宗朱厚照私访江南,春节期间途经湘乡虞唐,明武宗一行参加虞唐花灯会的游艺活动,传授了高跷技艺,从此这门技艺一直流传了近500年。
近些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这些传统的年俗文化逐渐远离人们的视线,虞唐高跷的第四代传承代表人周景祥却将高跷发扬光大。前不久,虞塘高跷还列入了湘乡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
苦练高跷技艺
虞唐镇有玩高跷的传统,村里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至90后的青年,对高跷文化都非常喜欢。周景祥和他的祖辈们在当地更是一流的高跷能手。1962年出生的周景祥在童年的时候就经常听到长辈们在家中讨论高跷技术,可在特殊时期,谁也不敢弄这些&歪门邪道&。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改变,村民又开始怀念旧时高跷走街的热闹情景,闲暇之余虞唐的村民又开始拿出&收藏已久&的高跷娱乐。在家人的支持下,15岁的周景祥也开始学习高跷技艺。
虞唐高跷与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有关,高跷扮演的人物多是汉族传统戏曲和民间故事的人物形象,如《三国演义》的刘备、关羽,《西游记》里的唐僧、孙悟空等。随着时代的发展,高跷表演增加了《八仙过海》、《五子登科》、《永乐观灯》等剧目。
为了练习高跷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周景祥克服了不少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三伏天,坐着不动都浑身冒汗,周景祥却要穿上扮相服装,站在一丈高的高跷上扭身子、单腿跳、跳桌凳、翻跟头等,片刻衣服就贴在身上了,散发出阵阵汗味儿。三九天,脚冻得没了知觉他也不肯休息。
摔下高跷也不肯放弃
虞唐高跷以高而闻名,最高的达到3.5米,演员踩跷后比一般人高出很多,周景祥向我们介绍:&虞唐高跷之所以这么高,是为了便于远处的观众观看。&虞唐高跷历史悠久、舞姿雄健、惊险刺激、气氛幽默,深受群众喜爱。每逢重要佳节,表演者在大家的簇拥下,脚踩高跷表演节目,欢天喜地,现场好不热闹。
谈起这么多年踩高跷的记忆,周景祥印象最深的是,20岁那年他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的事情。&当时我们在老街上表演,不少围观的孩子在高跷队伍中穿插,被一个孩子撞到高跷后,我从3米多高的高跷上摔下来,当时人都摔懵了。&
踩在3米多高的高跷上,与农家屋檐&齐眉&,表演者在人们的簇拥和追逐中浩浩荡荡沿着老街巡游。周景祥说:&高跷表演队所到之处,村民们都会燃放鞭炮,以求祈福。&
让周景祥有些失落的是,前些年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附近玩高跷的人已经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好玩意儿,不能断在我们手里呀。&怀着这样的担忧,他把寻找接班人列为当务之急。
教孩子是希望找到传承人
村民们虽然都爱看高跷表演,但因为担心孩子摔着,起初村民们并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练高跷。找到症结所在,周景祥开始改良高跷,给孩子们定制了高矮合适的小跷,并亲自在孩子身边做好保护措施。没了安全顾虑,高跷队里的孩子越来越多,看到孩子们练习得很顺利,不少大人也加入到了表演的队伍中。至今为止,周景祥已将高跷技术传授了60多人。
&高跷不但是我们虞唐镇的一块文化瑰宝,也是我们的文化名片,同时也为村民们找回了失落的&年味&。&谈起高跷技艺的传承,周景祥多少有点担心,因为目前部分有高跷技艺的年轻人外出务工,活动经费紧张。
不过,让周景祥欣慰的是,&这次(湘乡)市政府将高跷列入了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让虞唐高跷有了一个新开始,我看到了希望。&
临别前,周景祥告诉我们,他接下来计划进一步完善和传授表演道具工艺,收集整理好高跷的相关文字记录,让民间文化发扬光大,后继有人。
| 分享到:
(有人参与)
我来说两句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请理性评论、文明发言,勿发布违法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我们将不予发表或删除可能引发法律纠纷和损害公序良俗的信息。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湘潭在线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湘潭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稿件,版权均归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湘潭在线新闻网的明确书面特别授权,任何人不得变更、发行、播送、转载、复制、重制、改动、散布、表演、展示 或利用湘潭在线新闻网的局部或全部的内容或服务或在非湘潭在线新闻网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视为侵权,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来源:湘潭在线”的文字、图片等稿件均为获得信源转载资质的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义,请及时与信源的提供发布者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本站邮箱:
1234567891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跷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