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 班工人做农活怎样工地工人管理制度度

我有一个梦想+农技冠军
&&建议细览
编号:建议33611号
建议主题:我有一个梦想+农技冠军
建议类别:经济类
政治面貌:群众
提交时间: 09:02:18
内容:我有一个梦想,梦想着实现农村经济专业化,让农民有机会凭借一种最擅长农具技能挣取一生的财富。谁都发现了,农民与市民的最大区别就是一个是“全能选手”,一个是“单项冠军”;“全能”或许没有一项能有好的成效,“冠军”一项就足以荣耀一生,这正是贫富差异的根源。农民的“全能”表现为农业生产要遇到的事务,不管是要力气大还是手功巧,全都得自己亲力亲为,而且还从法制高度进行了身份绑定,“一亩三分地”是家庭联产承包制赐予农民三十多年的“全能”生活权利。将农民绑定在一亩三分地上的农村经济制度,最深远的弊端就是把主观的人力因素与客观的资源要素完全等价处理;需知主观的人可是千差万别千种万种,强制赋予同等资源要素,其结果就是“束缚人力和浪费资源”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发展。人力在农业生产中不能扬长避短,资源要素也不能进行最优搭配,就好比强制规定汽车厂员工各自全程自主负责一辆汽车的设计、生产、销售,非处其境万难体会个中艰难辛酸。“家庭承包制三十年不变”政策持续,旨在维护农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可是土地早已不是新生代农民的权利诉求,“工作+工资”才是他们热切追求的生活方式。放眼承包制农村的经济运行,老人为主力,外加大量土地荒废,显示出特定区间的资源供给超出了人力需求,已然能够将农民从制度捆绑的自家土地中解放出来,让实际需要土地的留守农民能够分工合作,无偿的开发利用全部农村土地。特定区间如村庄,土地承包权可以保持农户持有,只需要使用权统一,使留守农民能够各尽所长、扬长避短、强强联合的在规模资源上施展才能,规模化的效率提升将使荒废土地全部被重新开发利用。在统一的规模经营下,留守农民就能实现摆脱“全能艰辛”开始“冠军荣耀”的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本事大做农业老板,手功巧负责技术活,力气大负责力气活,大家通力协作使全程农务都能被最能胜任的人负责完成。约二十年的农忙帮工实践,对各种农务做出了比较公平的定价,农民个体只需要挣取自身相对更擅长的农务环节的工资,个人收益不再受土地面积制约,转而取决于自身能力和实际劳动付出。土地使用权无偿集中利用对区间农民有何影响呢?完全的有利无害,一是农业用地只有被利用才能产生价值,而无偿利用全部土地的留守农民中也有自己的亲人;二是每个农民在特定年龄阶段和身体状态下也会被城市岗位抛弃,退守农村成为留守农民的一员;三是人在城市打工期间,与其荒地长草不如无偿奉送,即便到死也不退守农业也还有份人情。如此转变,第一优点就是能在不触动制度保护的基础上,实现农民的有效人力(留守需要种地者)与土地资源的最优对接;第二就是保证了农民的土地权益能在需要时及时为我所用;第三还能惠及城市,专业化和规模化保证了从农人数的稳定,能逐渐提高农民工的素质和工时稳定,减轻城市岗位的就业压力。如果为其取个特征名称,全村土地向全村农民开放,而实际耕种者以不被城市岗位接纳的老人为主,“养老农业”(附件3)最为恰当;这种经营模式将农村改造成与城市打工相同的专业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民工年老体衰退守农村时提供发挥余热的舞台。
建议:附件3:《养老农业之民意调查》(面对农户的文章,出于阐述效果的考虑,正文转移到最后。)关于“养老农业”的定点论述:一、最本质的问题农产品是由身心都驻留在农村的人直接创造的,农用土地的价值出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真正耕者。农村经济的困境源自“分田到户”政策把农民锢锁在了“一亩三分地”的“笼子”里,从法律高度阻隔着农村经济要素的流通。如果“农产品价值”是土地与“耕者职业”绑定的结果,那么“分田到户”政策就是把土地与“农民身份”绑定。类比空间论中“十人宽的路面与二十个路人的关系”,“耕者职业绑定”是理想化的“二十人分先后自由通过”,资源共享,根据即时需要大家都能轻松到达目的地;“农民身份绑定”的事实好比“二十人被强制平行通过”,前行者无权占用因故驻留者的路面份额,后行者也只能侧身踩踏自己的路面份额。于制度痼疾中求变之举,在没有十分可行的理论依据促使国家在法制层面确定农村土地的权属性质之前,有必要稳定现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缓冲都不能全面服众的“公私之论”;然后发挥中庸文化的功能,绕开各有优劣的“公有制”和“私有制”问题,全新解读“耕者有其田”理想,开拓思维从实际利用方面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即如何在稳定农户土地承包权的基础上将土地使用权集中于真正的耕者名下,在地理紧挨的六面封闭的“笼子”的两到四面“开门”、“开窗”,让经济要素获得自由流通的渠道。当前农村,撇开农转非的土地,农户土地的实际利用有三种选择,一、自家耕种(驻留者),是村庄内中下经济水平家庭的生计;二、撂荒闲置(前行者),对打工收益满意和认识到种地低效益的农户的取舍;三、流转承包给个人或企业(望风者),地理位置和土地产力具备流转价值的农户有机会选择。如果处于前两种状态的耕地时效面积能达到全国耕地面积的六成以上,暂时限定于村庄内的“全部耕地”的使用权“无偿”集中于本村庄的“留守农民”手中,就具备巨大的改革效应。然而所谓事实利用着土地的“留守农民”,本质则是身体状况和年龄阶段不被城市岗位接纳的所有农民的特定生命阶段;对现在的留守农民“无偿”,就是对将来自己必须留守时的无偿。从留守农民的年龄结构而言,“耕者有其田”的经营本质可以冠以“养老农业”之名——留守劳动力莫不是老人和需要赡养老人的人。养老农业,假设全村土地存载着价值100万元的农活,一个主脑、十几个主力共同承担80万元的农活(约每年人均5万),剩下20万元农活由留守老人和偶尔回家的农民工协作分担;不管过去、现在、将来,农民不被城市接纳的老、弱、病、残状态九成人口只能退守农村,届时几个发小相邀合伙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既能发挥余热打发时间,又能在身心健康方面相互照应,远胜于目前被“农民工”赡养的“空巢生活”。有人说“中庸即太极”,脱胎于中庸思想的“养老农业”,非“公”非“私”,人口占比小于一的留守农民(≤0.5)能无偿使用全村土地(=1),再加让一人主导经营自负盈亏,里面有“公”的成分;土地的地理位置保留着原农户的权属痕迹(界标),必要时能迅速回归原来的“农户经营”,这里有“私”的条件;每个人都会病痛损伤和年老体衰,“无偿”利用全村土地的人,百年之间是你是我也是他;某个时段的全村土地,于在耕者是“私”,于弃耕者为“公”;农民生产力被城市岗位接纳与否的岁月更替,最终能成就养老农业“公与私的太极”。二、风平浪静的事实农户再三十年享有每人“一亩三分地”的土地承包合同已经续签,此次续签事宜,文本档案箅是上次档案的复印版。上世纪八十年代,四代同堂的农户依法享有二十多人份的土地权益,因死亡、婚嫁、迁非,三十多年后原户籍地该农户的有效户口还剩六人,续签合同仍是二十多人的土地份额;同时也有农户续签着情况相反的合同。续签过程,村干部未提起调整,农户也无人计较,如此严重违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规定区域内人地等分”的制度原则的事件,能如此顺利安静的发生,其中原因农村人不说也明白,非农村人说了也难懂;就是研究“家庭承包制”的专家学者,也不能出面呼吁维护“人地等分”的制度尊严。没有尊严的制度大行其道,是合理的矛盾?是执行者懒于理会?还是农民智慧不屑计较制度的不公平?几人明了,如今的农民已经超越“人地等分”的权益诉求,凡获得非农就业机会强于自家农产品总值的农户,几乎无人肯重返“农户经济”;再看被撂荒的土地有不少是正在务农家庭的承包地,则表明农民对土地的利用已经从“权属自有”转变成“产力更优”。展望“养老农业”前景的信心来自:一村水土资源实行统一规划利用,劳动力闲置和资源荒废的情况绝对不再同时存在,以留守劳动力总产力来优化利用全村土地必然能实现农村资源的产值最大化。三、制度设计的局限人民公社的硬伤,大锅饭,使人藏力。家庭承包制的硬伤,人地平分,因人藏地。因为不是克隆人,相同的资源必然产生不同的价值,最高产值与最低产值之间的差距,就是农民个体素质掩藏着的土地产力。最高的农户产值却又往往不及高素质农民的个人产力,所以很多农民放弃了土地进城分抢市民的就业机会。虽然由于多种不公平待遇使农民工的收益大大落后于自己的实际贡献价值,但好歹比在家务农强很多,毕竟主观剥削不敢太过分,客观禁锢却让人无处申诉。区域必需的基础建设和资金周转时间长的项目都不适合农户经营,导致农村资源出产效率越来越差;打个最确切的比方:“分田到户”使农村经济在“只有农民不能用拳头的搏击竞赛”中挣扎奋斗了三十多年。对中国农民而言,左右命运的因素,能力的差距不敌环境的差距,更不敌身份的差距。纵观历史原因的三十年城乡互动,八为二供血,份值可受、能忍则忍;要二反哺八,要死要活、推三推四。从瓜分地主的土地到现在,新中国已经经历了表现为土地分合变迁的土地改革、人民公社和家庭承包三种农业制度的兴衰,家庭承包制的历史使命本应该在助国人摆脱饥饿就完结。分田到户的存世之基是“农民能对一亩三分地尽心尽力”,离世之力在“一亩三分地不能完全承载农民心力”。家庭承包制除了利用了当时农民对饥饿的恐惧,剩下的就只有经济要素的错位搭配。1、资源利用的错位。农户土地原则上仅农户有权利用,就必然不能根据客观的最优经济效率及效益投产利用,而是在体现农户主观的能力素质、产品喜好、市场判定,少有全面展现资源效力的经营;所以资源的平等并不能阻止农民的贫富分化,反而造成相同资源的产力级差分化。2、人力发挥的错位搭配。农业全套对知识、技术、力量、技巧等人力要素的需求不亚于工业流水线,可制度规定:农户不仅要横向完整负责这条流水线,无从扬长避短;还要纵向持续一生承担这条生产线,不能择优跳槽,因此才有农民工的潮涌。可笑可叹的是有人针对农村的落后指责农闲时农民虚度了太多光阴,不知惜时惜金的充实自己远离愚昧;却无人看到一个人负责整条“生产线”的农忙季节,有几个农民不是在用共六分的能力,硬撑着完成需要十二分能力的事务,农闲的虚度实际是对农忙的调理和准备。好在现在国家放开了农民的就业自由,可是难得的自由换来的却是农村土地大量荒废和城市就业的压力飙升。3、人力价值与资源价值的错位搭配。试想一下硬性规定一家公司全部员工做相同的事务拿相同的工资会是什么情况?农村却正是如此。“傻大个子”与“浓缩精华”被赋予相同的经济身份,农村经济就先天在力与智上使资源效力大打折扣;即使有智体和谐的家庭,十分的产力又被均等的一分资源所束缚。在此不得不感谢农民打工的“被允许”,虽说有“暂住证年代”农民对城市的“被贡献”,但也真正检验出了农民专职工作的价值。不可否认,不管是“傻大个子”还是“浓缩精华”,整体上外出打工的比留守务农的收入要高;毕竟户籍歧视掠取的是已经生产出来的财富,总会有所剩余,不比农村环境使人无心生产无从创造更严重。4、基建需求与实建设施的错位对接。农业基础设施的最优配置应该是按区域进行,几十农户对定点设施的受益价值各有不同,集资问题使农村的农业基建严重缺失;即便有农户自发投资建设了小型的保障设施,也是事倍功半,功能弱小。农业效率的保障,一是路,能根本上减轻农民的操作负重,降低农务劳累度;二是水利,一百亩到三百亩的耕地面积,配备一个能使旱情延迟一到三个月、暴雨延迟几个小时造成灾害的水利设施很有必要,这种投资总量虽不太大却也不是农户乐意承担的。养老农业对农业基建的设计定位,是希望能把它当着类似工业设备来对待,并取得法律的认可和保护。5、操作时间错位和同行关系错位。“一次会议分割三段转移三个会议室”,不可思议的假设,在农村却是农户一天转场三至五份责任地的三十年事实;事实弱于专职教学的“乡村教师全科全能”,被农民复制为“通学十八般农具”。一盘散沙的农户经营,农忙各自劳苦,农闲集体虚度;特长坐看他人愁苦,弱项无缘他人帮扶,人人长期忍受“免为其难”的闷堵之苦。养老农业,农技特长领一项主导薪职,通用能力辅助他人成事;在农忙和特例时,一技领众力高效速成;个人病事能休假,被迫停工不再影响农事效率;忙闲同劳息,众聚兴娱艺。四、关于“连片分地”和“土地私有化”文章的读后感1、若能先连片再私有化,确实比家庭联产承包前进了一大步,至少是现在年收入没超过三、五万的农户能安心务农二十来年;连片确实能比分散节省人力,也更适合机械操作,但是,一个家庭劳动力组合的全效率产力需要多少资源来承载?或者要多少人的土地连在一起才能承载一个机械单位的效率发挥?又或者要几户合资购置一台需要的机械?基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平均主义“连片”及“私有”,“要么束缚人力,要么浪费资源”的“小农经济痼疾”依然存在。2、人事变动及人力差异是永恒的,不管是连片还是私有,都是拿某个时间点的“好好方案”应付持续时间里的“动态发展”;刚下放田土那会儿全国形势一片大好,被标榜为奇迹,然而持续的存在却造成如今“三农问题”的危情事态。不管时间点上的方案如何优秀,如果想人为的绑定农村的人地关系,除非末世前夕,未赶上措施实施的生死婚嫁事件又会演变出新一轮人与地的两极矛盾。个人素质的有效创收能力从一年不足千元到几千万元不等,农民也不能太多的降低起点和缩小范围,农民与土地的配置该以效率(能力)为准还是公平(人头)为重?是该能力强的人多占还是土质好的地少分?人的技能有强弱之分、人的情感有喜恶之别,不管用什么形式限量将农民与土地进行制度化绑定,就是强制要求农民必须全都喜欢务农且是农技全能,何其悲哀的思维习惯。何不换个角度去思考,事实上不管用什么形式或制度,农用土地的农业价值只能由身心实际作用于土地的人去体现,这人的身份却可以是农民可以是市民甚至是外国人;把土地绑定给农民还是外国人没有本质区别,让土地能及时被需要它的人合理利用才是正道。土地承包权甚至是所有权怎么归属不重要,重要的农产品价值只能是土地的现时使用者在创造,即职业创造财富,职业不限身份。在家庭承包制环境里,农民身份落实的是土地承包权利;留守从农才是创造土地价值的职业。如果说土地的社会保障价值属于“所有权”的管辖范围,土地的农产品价值就是“使用权”的承载空间;“承包权”本没有自己的价值属性——承包来的土地荒废着能说是行使了所有权还是使用权?3、最好的社会保障是“活着人人有份”,最优的经济制度是“资源服务产力”。城市公民在每个人享有“低保”的基本保障下,利用个人能力在整个城市就业资源中,自主选择能胜任的专业工作营造自己的生活;在“强强联合”的环境里,一把好扳手,一副好嗓子,就是富裕生活的源泉。为什么非要把农民的生计通过制度“保护”在限量空间里?为什么农民不能拿自身最强的农务技能,在整个农村就业环境里对接专业农务创造自己的收益?难道是全部农民的最强技能不能全面应付整个农业生产存在的农务?难道一个农民仅依靠一把镰刀或一条扁担营造自己一生的幸福生活,在国人的认知里很荒诞吗?否则为何说到农民,就非要是从能“挑沙”到会“绣花”胜任全部农务才是中国特色的农民,才是安全有保障农民生活?《养老农业》将致力于此。五、试点设想养老农业要既成事实,项目试点必不可少,在农户权益关系解决后,最关键的经营投资就是保证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及效益的土地改造和水利建设,如小落差土地平面改造,土质增肥措施,梯形土地的护堤建设,保证区间生产用水的池塘扩建或新建等等。在政策和法律上,试点内的土地权属状态仍受家庭联产承包制管束,针对区间规划的土地改造和水利建设,其投资安全的不确定性是必然的,如何确保这种急需的投资能让人安全放心的进行?公权力不介入的私资试点,永久效应的项目投资,项目工程的实际落点可以通过必要的协调和协议,座落在开明懂理的一家或几家农户的土地上,假设试点解体力争确保项目成本能获得工程受益农户的保本补偿;如果在试点失败解体前农老板准备改行,投资权益可以通过计价出售或投资入股的方式转入新接手的老板名下;如果试点区间遭遇政府项目的征地,所涉及土地面积的权益回归原农户,涉及已完成的永久效应的项目工程,其补偿应该归出资人。(很是尴尬的处境是,试点的土地改造和水利建设,有那么点在权力真空地带下农老板或项目投资人的自我行为,农户没有追究其被征占的利益关系,出资人也没有权属依据向征占方要求补偿,更不能向农户要求补偿;如果征占方按现有文件落实补偿,满足农户地面权益后完全可以不管农老板的工程权益。所以,如果是私人出资搞试点,需要有捐赠永久效应项目所需资金的心理及财力准备。)公权力介入的试点,有很广阔的非农渠道保证试点区间所有农户的工薪收益不下降,农户因收益变更要求收回土地的行为很难成功(年产值万余元的土地换月薪两千的工作正常人懂得取舍);一旦试点区间的土地集合完成后就只能换农老板而不会重回“农户经营”状态。所需要的永久效应的农用工程,就能完全按区间的客观需求进行建设,所建工程要获得政府的法律认可,成为农老板名下的一种类似于工业设备的固定资产,在农老板转行时能作为固定资产折价转卖;如果也遭遇政府项目的占地情况,就直接针对农老板补偿,被占地农户在工作收益降低时先由农老板解决,不行再通过政府解决。模糊的观点:某农户参与试点后,其原有权益转化成在农老板名下打工机会且能获得不低于自家土地年产总值的年薪——当然不劳动等同荒废土地就无权收获;在农老板的经营下满足不了收益的稳定或增长时,还有政府渠道的就业保障。有必要说明的是农老板只解决留守农民的就业收益问题,外出打工者对收益不满意时可以换工作或重回农村,如果回到农村农老板提供的就业机会低于原自家经营土地的收益时,才可以向政府提起就业诉求。养老农业的本质就是把土地与留守农民绑定,人不在农村就与土地无关;而人在不在农村又给了农民充分的选择权,留下就为农老板工作获得工薪等价的劳动报酬,而想什么时候外出只要提醒农老板重新安排出勤人员后就可以外出打工。单从就业方面理解,农户经营时,农民工是往返于自家和城市岗位;养老农业就是把十几、几十或更多的小农户组合成一个“大家”,农民工就是往返于城市岗位和“大家”。假定相邻五十农户约两百亩土地为养老农业的一个标准单位A,连片规划菜地、粮地、林地和协调动态留守人力的轮休闲地。A之经营,一次投资长期作用的基建配置改造可融资建设,投资收益以约定的年限租金或产值提成方式获取。各项生产可分可统,年限内至少粮菜地直属一个农老板;各生产项目的老板职位,由五十户内部留守人员象征性竞价争取,也接受内部农户举荐的外部人员参与竞价,最终竞价资金固定为年终“工资分红”基金(按农业工资分红)。老板年限可分一年期和多年期,看具体项目的效益周期而定。农户间的帮工事实催生的农务定价机制,虽不完善但能被农民接受,只要理解了“即时工资与最终物产等价”的观念,留守农民挣农务工资买农产品过日子的事实就不难接受。因外出打工的工种和渠道的不确定,导致实际留守人数的不稳定,轮休闲地的功能之一就是确保实留人数能不忙不闲的高效率利用农村土地。事实确立的单位A,名义上内部农户都有权参与和分享农业生产,但仅留守从农人员按劳分配所得产值,这或将验证并完善“五人三岗就业理论”——“内部农户”代“五人”,“留守从农”为“三岗”。要拿工资自然要听老板安排,农务分工也就水到渠成;从农人员的收入自然而然不再受土地面积限制,转而取决于个人实际付出的价值劳动。农民适龄人员就业的极值状态是,除去非农行业完整吸纳量和全国农户土地标准规模效率的真正承载量,应有三成人员处于失业状态,只是被约七成人员的轮替半失业混淆了事实。为避免造成农民就业的制度性极值,养老农业设计闲地轮休转化农民半失业状态,消除想用用不着的“户主荒地”,农民的就业及收入自主于劳动意愿和工作能力。农老板收益在于:生产技术决定投资收益率,产品结构及产量决定收益绝对值;获得现金收入的农民,其农产品消费结构将逐步向“营养套餐标准”靠拢,启用撂荒地带来的增产可能还满足不了农村内部人数的日常消费;农产品从地里到餐桌的中间环节以及其他日常生活服务业务也能获得商业市场。养老农业创造的农村财富增长,因为农民消费方式及消费水平的改变而汇流区间业主;现金的流通性将促使农村成为开放的经济空间,最终从严重的自然经济环境直接进入市场经济环境。户主独立的农户新居多是八到十二个单间、两到三层的小洋楼,各有一套风水坐标,且是粮仓、柴房、农具间、禽畜圈舍配套,捍卫着农村环境脏、乱、差的基石。养老农业下的民居,割离禽畜粮柴的共享,能十几、二十户合建为三室一厅一厨卫的套房、每层三至五套、共三到六层的套房公寓楼;若变通一下,顶层分作内部低价的旅馆,底层部分用作商铺和共享礼堂,为楼盘住户的日常生活及红白喜事提供便利;独立的房屋只能是别墅级注册房产。较之于小洋楼,每两栋合并能节省一面外墙的建材和人工,每多一层能节省三、五户的占地面积;仅供人起居,集合二十栋小洋楼的建材和人工可多获得五户以上的套房面积;节省的土地和原小洋楼间的间隔空地规划利用,足够内部住户群策群力配套建设公益的或商业的系统化生活休闲设施,打造彰显每个住户意志的小区风景。请别从资金方面去怀疑此景的可显性,那只能算二十个一斤的金人与一个二十斤的金人的问题;只要没有养殖和存粮的需要,三五年后农民就能明白小洋楼的价值已经落伍了,立在那里已经不能长脸面,还固化金钱。房建格局转变能否成为事实的关键在于,农村居所永远不必综合考虑人和猪羊鸡鸭的空间协调,而是否和禽畜同檐共处则是农民气质与工人气质的一大区别。六、养老农业的辐射效应作为社会建设者队伍的物质力源,农业的发展从来就不只是农民得实惠,养老农业也不例外。农业用地要养活的是全国人口,所以满足农民消费最完善的农产品结构,也占用不到农村一半的土地;剩余的资源,通过直接或间接与农老板达成互惠协议,城镇人口就能一直和农民享用同品质的农产品。农资供应则会因单笔交易量大增而降低成本,且能迅速推广普及新优产品,还可快速清除伪劣产品的市场干扰。农用器具农户是按“十八般功能”完整购置,农老板的按需求购置确实会使销量有所下降;却是产品型号与质量升级换代的绝佳机会,个体销量的降低反而带来利润大升,只是需要在同行业占得先机。从物质储蓄转变现金储蓄,套房居家的农民对工业商品的消费追求,断然要向市民看齐;预请调查过本行业产品,在农民与市民之间的销量差距的厂家商家,模拟养老农业制订中长期的产销规划。农忙农闲是农产品的生长特性决定了的,再严谨的结构安排,也会有部分农民在不同时段处于完全空闲状态,少则旬日多则余月;这在农户自主时不可能存在的绝对假期,认为农民仍不会远离家门的商旅行业业主,最好早早改行。所谓“劝她四处走一走啊,她说活多放不下”,农忙时是真的;农闲时牵住农民手脚的,往往是准备在逢年过节给远行归家的亲友吃个新鲜的少量土鸡家猪和几棵瓜果。老本行出现不弱于打工待遇的就业条件,相信那此因害怕家庭农务而驻留城市、使雇佣双方都不痛快、充数型的农民工会乐意重返农业;不用几年,农村与城市就会成就农民工作并快乐着的就业环境。资金、人才、商务、政务与“养老农业”的对接,能先通过农老板解决土地权益问题,四个方面与农村经济的对接直接面对农老板进行,应该会比面对农户要容易很多,而且能降低事件的交易成本和社会成本。1、或许曾经参与过动用农户土地的协商事宜的人,会对某些农民提出的利益要求留有很深的印象,然而所谓的斤斤计较是大部分人的共性,农民的行为表现和工人面对升职加薪问题的行为,本质是相同的,虽然所求利益价值差别很大,但是对当事人的生活意义却相同。每餐花费近千元与靠稀饭馒头度日,价值量的区别并不会改变当事人又活过一天的事实。中国农村的落后萧条不是因为缺资金的事实,希望能被大多数了解农村的人接受;真正原因该是缺乏资金安全介入的条件,以至于农民自己都只好安于落后而把富余资金通过银行支援城市建设。做个极限假设,任选一个村庄迁出所有的人与事的权利关系排除农户权益的干扰,再由一个投资人全权开发经营以农业生产为面积重点的村庄建设,最终能达到的经济状态就是现在村庄的发展潜力,前后差距就是利润空间。农村条件的欠缺与落差是资本逐利的空间,如果不是怕了“小农思想”衍生的形形色色的农民行为,农村人内部资金敢从银行转移到村庄建设,就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农村院落变成公寓小区就再有被称作农村的地方和被称作农民的人群)。土地承载劳动机会,劳动创造财富价值。农村拥有最广泛的机会,只要具备资金安全购买经济要素的条件,相信会有大量资金退出城市经济的“激烈竞争”,转入农村建设的“自由选择”。养老农业能够把“小农思想”的行为空间很好的控制在“农老板范围”之内,投资工作将完全作用于客观需要,即区间内任何工程建设都是农老板拍板,资金只用于购买材料和支付工资。较之于“舍车保帅”和“权力强制”保证资金在“小农环境”中的安全,消除“小农思想”的效果能更好,届时任何地理条件和经济环境的村庄,其发展建设都能很快获得足够的资金。当农民自愿在“土地权益”和“留守身份”做出利好选择时,“小农思想”如果舍不得死,也只能在留守打工和城镇打工的收入差距中,追逐眼前较高工资的频繁跳槽行为里苟延残喘。2、农村经济缺的人才还很多,项目规划、资源统筹、技术实施、物资流通、市场对接、交际协调、休闲服务等等,莫不是农村需要而留守农民难以提供的“用武之地”。很欣喜的看到大学生应时去当村官,结果参与了的大学生就会发现,村庄里用得到自己的地方确实很多,然而自己能用的地方却是很小;一段时间实践后才明白,自持的大学生身份,处理集体事务比不上原来村官的办法更凑效,指导农业生产比不上农民的办法更切合实际;或许有人能发现自己真正的“用武之地”,需要村庄所有农户的人力和资源来搭建,否则自己的价值仅相当于暂时代替户主职能或老村官职能。付出劳动就应该收获工资,大学生服务于农村,要农户支付报酬的服务缺乏市场;政府支付报酬农民享受服务,利益关系的断裂,服务者对劳动效果的坚持及农民对服务内容的认可很难严肃对待,结果大学生对于农村经济的作用好比“活电脑”——只能问答,无权决策。养老农业下,任何知识技术的需求都有明确的决策者和购买者,有的是农老板自己求购(信息服务或人力参与),有的是技术持有者向上门推销,不管何种方式,都能迅速的实现资源与技术的链接。人才进入养老农业环境,任何技术都不再面对所有农民而仅向效率需求者提供服务,实施型的技术,一次服务的个人才能由农老板权下的全部资源来承载;传授型的技术,一次服务只需要教会老板择优推荐的几个人即可;公关型的技术,一次服务只要说服关联的几个老板,就能实现区域资源共同服务一项业务或共享一个市场。(很可惜的是现在的农业科技推广,因为达不到所有农户都能接受和掌握的水平,能掌握的人又遭遇资源限量的挤兑,被很严重的流于形式;农技推广站的工作人员,有荣辱感的人很多都觉得自己是“被架空饲养”的一群人。在确定的制度环境里,面对法定个体绑定限量资源且以“386199”为主力的部队,即便是姜尚再生孔明在世也要自叹“不可为”。)3、生产类商品的交易直接面对农民个体,实际交易种类和交易数量不是根据客观需要来决定,很大程度是农民主观喜好和效益判断的结果,优良商品被主观积压,伪劣商品被谎言消费。商品量限制价值量,好的结果没有大的效应,差的结果也无法追究责任。生活类商品的交易,日常消费农户首选家中储备的物质应对,需要购买的时间很少,农民的消费动机很大程度不能“我喜欢”而是“少花钱”;中上层次的消费品,一则因为价格问题,二则因为留守家中的时间很少,能不“被购买”就尽量省了。养老农业将物质集中于农老板手中,农民的劳动报酬以现金兑现,日常消费的个人喜好就能完全加载在支付的现金上;中高档物品,即时消费品能够“时间拼凑”式间隔消费,连续消费品能够“时间摊派”式储蓄消费——在现金中介的环境里,应该被农民家庭消费所拥有的商品,在阶段时间内种类齐全的基础上仅通过消费频次和数量来区分农户的贫富。有的商品,应该被农民消费但又不适合家庭消费,物质收入断绝其消费可能,现金收入则开启了商业机会;农民有了上下班的时间区分,休闲时间就能自发聚集某地,拥有现金的自由度,购买聚集地提供的消费就能很自然的付诸行动。提供商品消费服务,以业主盈利为前提,有的能以院落为市场单元,有的要以全村为市场单元,有的要以相邻的几个村为市场单元。提供各类商品的厂家和商家,如果认为自己的商品对农村经济发展有利、对农民生活改善有利,但还没能介入农村市场或介入情况很薄弱,面对养老农业的实施推广,或许应该加紧备货等待农民主动购买,或者主动推销抢占“现金中介一切”后的农村市场。(家庭承包制最大的落后就是农户能够与世隔绝的度过一生,一切利好因素进与出都艰难;养老农业就是希望通过现金疏通一切,农民获得择优选择的自由空间,外界因素获得效益参与的安全环境。)4、政务对接,生产类事务变成农老板与官员的博弈,生活类事务现在已有很多直接通过县级部门处理。没有“钉子户事件”也没有“软柿子事件”,对农民而言利好占主要,对官员而言则由秉性决定好坏。养老农业的生产专业化和权利集中还具备很强的环境效应:1、化肥农药的施用问题似乎永远构不成生产事故:农户喷施农药时药量过大,本为杀虫除草,结果轻则枝叶枯死很长时间才能返青,重则植株枯死。不过这只是特例,各农户最多一年出一次,农业面污染的来源在于:农户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的时机和用量的自我标准与实际需求的差异。农药的使用各农户都是只看自家庄稼的情况而定,不能协调相邻同种作物的农户行为,暂时未用药的植被就是病虫害的逃难所和生息地;晚用药的农户在药前多受损失,早用药的农户如果不多补药一次就会在临近收获的一段时间受损失。一度“测土配肥”算得上地方官员的政绩舞台。由于农户对土质的肥力需求不清楚,用肥少了得不到饱满的收成,用肥多了就会植株茂盛果实空虚。农药化肥的时机和用量欠缺使农户得不到足额的收成,而过量不仅农产品产量有损失还造成广泛的农业面污染。现在的“测土配肥”在其他地方是何情况没去特别关注,我们这里除了政策试点,象征性来几个人做了几个点,农户还都是评自己的感觉施肥。养老农业下农药化肥的使用每次都有不小的量,又直接涉及不菲的农业产值,出了错就有可能上升到“生产事故”的高度,农老板肯定会慎重对待。在没有放开打农业工的身份限制前,本村社内就算没有相关的专家级别的人才,至少也是能参与的人中做得最好的人负责;等农民充分认识到养老农业模式对自己的利好与损害,就有机会放开所有因担心阶段性失地带来的权利损失而设定的限制,到时就会是几个农药专业和化肥专业的服务队伍转战于全镇、全县的农业病虫害防治和化肥施用的生产环节。养老农业的终极生产写照,或许可以用“蝗虫满天飞”来形容,分别专业从事某一项或几项农务的农业服务队,在全镇、全县甚至全省承接专业农务轮流转战,就像蝗虫逐青一样完成一地又飞向另一地。2、植被规划的水土保护。排除各农户的主观意愿,在地貌上独立的地块都各有最优价值效益的投产项目,或粮或菜或树或草或土木工程。独立地块分割到不同农户名下,农户有限的土地面积分散在多个地块,结果导致生长在同一地块的多种作物就不可能都取得土地最优的价值效益,再考虑到农民主观因素就有可能都不是最优;农户不同地块上如果种上相同的作物,那么作物的最优生产价值就不能全面发挥。谁也不能否认,人工只参与把某作物种子播撒到地里,不同的地块肯定要得出不同的产量,就算加入人工的全面纠正,农户意愿与物种搭配的错位损失也不能完全消除。因为农民能力差异造成了收入差异,随时间推移,各农户对自家土地的依赖程度就大不相同,高收入家庭可以完全忽略土地产值的效用,就会选择或完全种树或送人耕种或撂荒长草;而低收入家庭甚至需要把自家每一寸土地都种上短期收获的庄稼以周转家用。需要稳定植被持续保护水土的地块,被农户用着粮菜地,播种前后就有十来天的地表裸露期面临水土流失的危险;有的农户在粮菜地里种上十几、几十年收获的树木,算是完全放弃了树木的植被保护功能,而且肥力标准过高的土质育成的树木其材质特性都大打折扣,木材最终价值远不如粮菜的总价值,只是强于撂荒。养老农业下的农老板要想权下资源的效益提升,水土保护就是基础,必要的经济防护带(经济林木和多年生草本作物混杂)将占据水土保卫战的所有制高点,甚至在非常地带建立土木防护墙。(水土保护工程在试点启动后的前五年,或许需要与提供土地的所有农户商议权益问题;当农户将自家的土地权益融入留守农民身份中后,农老板就能够自主决定工程选址事宜。)农村的水土保护工程的严重缺失是“小农权益”的“自扫门前雪”造成的,不是农民缺钱的问题,过千亿的农民存款如果能或者敢投资农村,农村土地的出产效率将创造新的历史记录;与现在的农产品供给能力做比较,养老农业下的农村每年划分三分之一的土地轮休,也能保证供给能力不下降;轮休的土地在确保能随时恢复耕种能力的前提下,可以开发各种适合的非农业务,如稻田湿地、休闲草场、天然氧吧等。3、农田水利的阻涝抗旱:有一个本该是事实的假设,农田水利做到位后,平均每100亩范围要连续降水超过100毫米后才能对外形成地表径流;池塘、田面、土层三种蓄水空间,池塘的蓄水量维持高度在2到3米,应急高度能达到3到5米;田面蓄水高度10到30厘米,应急高度能达到50到100厘米;土层滞留降水量在5到10毫米。按照这种标准,强降水就近成灾条件需要增强短时水量100毫米,而下游洪流成灾将能推迟100毫米降水的时间;而实际能冲破短时100毫米临界条件的强降水,在现在的基础上可以提高“五十年一遇”。客观标准的农田水利工程能迟缓暴雨成灾的时间,短则数小时,长则数天;反过来也能延缓局部干旱成灾的时间,百亩区间的就近水源干涸后才会动用区域水源(水库),只要保证从预示旱情到事实旱情两三个月内供水充足,连续半年滴水不降的旱情就难以造成灾损。或许广域的地表水源持续提供水蒸汽,连续半年不降水的大气运动成立的难度就会大大提高,遭遇成灾旱情的也能提高“五十年一遇”。然而在农户经营下的农田水利,严格来说大多数已经不具备蓄水能力,人为裸露的土层蓄水要根据降水急缓而定,越急越少;由于各农户管理上的质量及时间差异,田面情况多数是出现明水就能听到流水声;池塘更是放弃管理,有的已经被淤泥填平,有的是除了暴雨后的短时间里,拦水堤坝多数时间全露于水面。如果规模面积归一个人管理经营,农田水利的一次性成本投入将关系到权下资源长期的出产效率,如果农田水利工程能被定性为投资者的设备资产(即假设下任农老板不接受合理的资产转移,实际投资者极端地对工程实施爆破也不被法律追究任何责任),养老农业的农老板的前期资金将重点用于局部水利建设。还是那种期望:当农民的土地权益融入留守农民身份后,土地的实际使用状态就能趋于稳定,农民要求收回土地自己耕种的理由连自己都说不通,进城镇当“农民工”和留守做“农耕者”才是农民的理性选择。保留农民随时收回土地的权利的养老农业,或许不过是一种过渡状态,期间如果能催生一种随行就市的土地权益分配机制,到时政府就能安全地收回农户手中的“土地承包合同”,转而由农业老板直接向政府承包至少达到标准规模的农业用地。4、业主权利的工业污染防治。农业环境污染的“重点进攻”应该是“工业三废”,已经造成事实破坏的三废为什么能形成?不是农民不知道它们的危害,也不是农民不在乎,真正原因还是是“农户力量弱小”和“每个农户牵涉到的利益空间不大”。农老板权下,被政策允许的“三废”将有规范的存放空间或流经线路,无故侵害农业用地的“三废”,将在第一时间被农老板发现并追究相关权益。或许不排除某暴利行业能够用钱买通农老板,把农业用地变成垃圾场或污水沟,有必要可以给农户向农老板附加保证土质不变差的权力要求。等农民的权益不必具体在土地上留下界标时,保护耕地质量不下降将写进农老板向政府承包某区域土地的合同中,成为老板(使用者)和政府(监督者)双方的法定责任。(这不会是所谓的“公有制”,真能到农户不要求保留原来的土地界标时,相信已经形成了得到广泛认可的土地权益分配机制,杜绝“强势掠夺”的可能,成就“和平竞争”的条件。在真正的“耕者有其田”的环境里,土地与“耕者”绑定了,人们在乎的将不再是土地的权属问题,而是转而选择“耕者”的身份去留—。一般情况下,“耕者”身份在一个人的生命中是不可能连续的,或者说不存在一个人一生从事一种职业的现象,因为任何职业对人力的要求都客观标准,而人类还没能研究出“长生丹”∷)七、养老农业之民意调查——保持现行制度的变通田土下放三十年,找到机会摆脱农业依赖的农民越来越多,一村(具体实施可缩小到相邻20户到50户范围)还在种地的人已经很少了;如今是农民在“生活思变”,政策却是“再三十年不变”。庄稼、禽畜“一把抓”(指不分轻重难易的农活都是留守家中的人去完成)的日子,留守农民还能坚持几年?打工退回农村的人有几人心甘情愿重过这种生活?曾经,为了一线边界吵架、打架的农民大有人在;现在,土地被首选外出打工的农民弃如敝履。是土地贬值了吗?不是,是农民的生活认识改变了,老一辈“多打粮”的追求已被“多挣钱”取代,钱比粮更能让人活得自在精彩,“存粮消费”已被新生代农民厌恶。其实,农产品的价格年年都有增长,如果能把投入和产出都换算成钱,种地的利润也是稳中有升,只是“一亩三分地”的价值总量太少罢了,还浪费大量农闲时间。人们喜欢打工而厌烦种地的根本原因是:1、家里农活不分轻重难易都得自家人“一把抓”,2、虽有不错的收成却难变成现金用钱不便利,3、限量土地的利润再高也富不了一家人。现在的农村主要是经历过“饿饭时代”的老人在支撑着农业生产。“做单一的事,拿现成的钱,买需要的物”是农民选择打工的出发点,农村的生产也该朝这方面发展。此次调查想了解一下,还会有多少人会坚持老一套的生产,不想尝试“集中本村田土,粮食集中存储,做农务工作,拿农业工资”的新生活。当然,有政策的三十年保证,自发尝试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必须是农户完全自愿。具体作法是:在不变动田土边界位置的前提下,本村农户自愿将自家田土送给某一个人集中经营,全部收成归接收田土的人所有,其他留守靠农业生活的人就在本村打农业工拿工资,这样大家就都能摆脱“自种自收,存粮消费”的旧生活,开始“种收分家,存钱消费”的新生活。头一年,那些做过部分生产投入但不到收获时刻的田土,可以收完本季庄稼后送出;也可以把已完成的生产投入换算成工钱后送出。有的农户种地是为了吃到新鲜的粮食和蔬菜,少数农户也许难接受“当农民还要月月买粮”的花销,这些农户除了自留菜地外还可在收粮时用工资换购全年食用的粮食(空粮仓满钱袋的心理过渡)。也是为了吃到不是饲料催长的肉和蛋,养有鸡鸭猪羊的农户没少受它们的气;规模经营,为了提供农家肥和吸收草料,需要集中修建专用养殖场,再有计划区分饲养,把卖给本村人员食用的肉和蛋少喂或不喂饲料,农户就可以逐年减少肉和蛋的自养量直到完全不养,然后真正过上“下班后再无农活”的打工生活。(或许需要两年时间才能让某些留守农户完全明白:打农业工的现金收入比出售自家农产品强在哪些方面。)  接收田土的人相当于农老板,能自主经营,要自负盈亏;收获的农产品先要统一计量和计价以便利润分红(此点的必要性源自农民的认知方式及过程),然后可一次性卖完或积存零售。有老板的农活,大小事务都要出钱才有人去完成,但农业不同于工业,农业收成在地里都能估算出来,有心人可以算算自家的农活能摊多少钱一天;因此,为了保证农业的基本利润,农业工资要根据农活的轻重缓急开出不同的价格。需要打农业工的人,按各自的做事快慢,合格完成某种农活的收入,最低不少于30元/天,最高可达150元/天。另外,农业生产受天气晴雨冷热的影响很大,做包工将是完成农活的主要方式(目前农户经营的农忙处理多数采用包工),农老板事先安排接下来几天有哪些农活要完成,需要那份工资的人自主决定出工和收工的时间,完成后验收合格就计账;出工的人可以自己单干,也可以关系好或快慢差不多的几个人合伙干。特别说明一点,农业的利润小却风险大,因旱、涝、虫、鸟造成亏损还情有可原;如果人为造成亏损,就会把农老板推向“出力不讨好”的境地,结果就可能是留守种地的人重回“事事一把抓”的生活;不难想到,一旦倒退就没人敢再来当这种农老板,为了预防倒退,还请不是真心尝试这种生产方式的农户继续自留土地先观望一两年。(在外打工年收益超过五万的人不宜特意返乡当农老板或打农业工。)送地集中,早起规模经营的利益分配就是重中之重,有了利润需要合理分红才能保证事情的稳定,有必要把所有投入成本和产品收益都全面仔细的记录备案,确保每笔收支都有证可查(前三五年必须,后期要通过合理提高农务价格退出分红方案,减轻财务工作)。投入的种子、农药、化肥要完全计量和计价,农业工资每月一结,有年终总利润要安排工资分红。年终结算所得总利润,优先支付由物质投入和人员工资组成的总成本的投资风险收益,若有剩余再按每一元工资摊几分、几角的分红(代替承包费,且使土地的农业利益只流向实际经营者,强过农户占地长草);总利润在15%以内的风险收益率订在7%(功能:把农民存入银行的钱投入农村本土经济建设),总利润在10%的基点上每增长5点,风险收益率增长1点(退出分红机制前适度弱化投资收益和工资分红的个体差异,降低触发“借鸡生蛋”的认知可能)。“赚多了农户想增加承包费或收回土地,亏大了农老板会甩手跑路”的情况,在其它搞有价承包的地方偶有发生;设立“工资分红”,在常规农业上一元工资确实摊不了几分钱,它的真正作用是在有机会改种高产值的农产品时(此时可能的农民行为可归咎“红眼病”),保证增值利益的分配公平,消除因农老板利润过大引起某些人要收回土地的隐患。为什么要用“白送”(若白送成立就是“分田到户”的功能弱化甚至是失效)的方式集中本村田土统一经营,很多人应该能猜到原因:1、地形不适合机械生产,又没有特色农产品,不具备承包价值的土地,敢来承包的人多半有问题。2、自家农活不会计较钱多少,完成它相当于打发时间,但农老板的农活都要开钱去办;如果土地是“白送”的,因人手问题每年有计划的把土地错开轮流空闲一季,也不会因此出现亏损。3、“无种无收,力不在利不在”的农业特性决定了,没有机会被征用又没有承包价值的土地自家不种除了送人就是长草,各自送给关系好的农户还会因该农户有机会打工或人老了而再次转送或荒废。4、田土刚下放时,农民还不看重钱的价值,就只看到挖掉尺来宽的田坎能多打的几斤稻谷(类似的水土流失原因曾在全国风行),却不懂得计算造成田边漏水每年至少多花一次抽水钱的损失,不知每多一分粮要先多花十分钱的事实亏损;要把同一块田不同农户占有的田坎同时恢复到不漏水的程度,只有统一管理才能做到。5、边界上“三不管”地带是杂草的传播源,若能统一管理,三、五年后地里就不再有埋不死的杂草。6、某一家想修条路把农用车开到自家地里不划算也不现实,全村在适合的地方修条主干道,缩短种与收的担运路程,却很有必要也容易实现;某一家想修个水塘满足自家的农业用水不划算,全村的农业用水却值得修个足够大的鱼塘来保证。(农老板经营需要的提高区域农业生产效率及收成保障的农业基建,可以看着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它们的建成不限出资人,实际使用可以是购买或租赁,让农民的存款换个方式取利。“农村急缺资金,资金需要安全”的矛盾或许由此缓解。)7、水分与光照对于农业生产同等重要,树木遮荫造成庄稼减产的损失远大于树木的生长价值,却因更多遮的是邻家的土地而被故意留着;合理的植树规划应该是把全村不适合种庄稼的土地都用来栽树,以及南北走向的田坎土边不栽枝宽叶密的树。农老板肯定要以一年一熟的庄稼为重,尝试后认为值得长期支持的农户,还请最迟能在第三年就把地里还留着的树木也送出来;树木的成材周期长,为了利益公平,统一规划的树木成材后卖得的利润要专款用于本村的公益建设,如修建休闲活动室和购买健身娱乐器材等(或许此举没必要)。(城市的硬件是经营者配置,消费者消费时买单,过客观光免费享用;农村的硬件很大程度需要范围内集资配置,往往因各农户的享用价值或消费机会不平衡而难建成,导致长期保持硬件缺失状态。)除了客观原因,送地集中也能部分满足农民的主观意愿:1、全村土地统一规划利用,各种庄稼就能在最合适的土地上连片种植,不仅做包工没有“搬家活”,还能形成规范的田园风景。2、留守种地的人合伙做事不仅不再勉强做超越负荷的事,还能提高劳动效率;再有计划的用不同庄稼的早熟、晚熟品种错开农忙时间,就能把已经长草的土地重新开荒利用。假设现在全村的年产总值有50万元,(只是绝大部分都未经过货币量化就被农民自行消费了,若农民有机会完全现金消费,不仅会少很多浪费,还能充分完善农产品产量结构。)土地全部启用再加上配套的养殖项目,年产总值就有望突破100万元,这就相当于为留守种地的人赢得了收入翻倍的机会。3、打农业工,大家分工合作,每个人能选做最合适的农活,比如力大只做力气活或手巧只做手工活,每年就能轻松挣到不低于自家原来出产总量的工资收入。(农户产品价值中的劳务价值几乎由一个人提供,如果工业产品也如此,工人命运会比农民还惨淡。)4、所有农活都明码标价(农民工要求留守的家人开钱请人做农活,近二十年的实施,已经形成了可行的农务定价机制),想拿什么工资就按要求做成什么农活;如果因为家人生病、家里有事或想要休假而暂时停工,农活照样会被别人按时完成;而且留养家中的老人和孩子只需要凭心情选做一些轻巧农活挣点零花钱。5、对于一直留守种地的农民,做相同的事,不难理解直接收现金应该会强于最后收粮食卖钱,更不用再卖粮卖猪凑钱,有机会出去打工也能随叫随走。6、对于打工种地两头忙的农民工,不用再担心家里人被那些需要多人的力量和技巧配合才能完成的农活为难,中途再要回家也不是为了农忙而损失几天的工资和往返路费(非农行业的用工情况会因此更稳定)。7、对于完全摆脱农业的农民工,更多的是留守种地的人记住你们送出土地的好心;再有就是或许五到十年后你们回老家省亲时,能下车就走水泥路和看到井然有序、焕然一新的家乡环境。本地(四川省武胜县)的农村现状是“现代农民的思变意愿”遭遇“再三十年的政策不变”,留在农村的人想改善身边的生活环境,就更多的要靠自己去尝试实践。“送地集中”的改变,其生活意义要大于经济意义,主要受益者是因身体或年龄问题必须留守农村的人(九成农民工的归宿),对农民工的好处则是准备了一条不错的退路(非农行业的工薪剥削或将主动撤离农民工)。如果非要给这种生活套用一个像“生态农业”和“观光农业”的模式名称,“养老农业”应该最适合。假设全村土地存载着价值100万元的农活,一个主脑、十几个主力共同承担80万元的农活,剩下20万元农活由留守老人和偶尔回家的打工者协作分担;不管过去、现在、将来,农民不被城市岗位接纳的老、残、病状态九成人口只能退守农村,届时几个发小相邀合伙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既能发挥余热打发时间,又能在身心健康方面相互照应,远强于被子女赡养牵挂的“空巢生活”。只是,前有三十年的自种习惯,后有三十年的政策保证,“养老农业”的诸多利好,也敌不过主权农户想要坚持自种自收的一个理由。先做调查,既是解释实施方法,也是了解农户的看法;如果全村的支持率能在90%以上,能集中的土地所承载的投资风险收益和管理工资就能接近外出打工的收入,也就有机会留住某个人来当这个农老板。一旦资金到位(对农村有感情且看好农村市场的有钱人促成或参与),就能使“养老农业”模式于某地首先点燃。(农老板的利润来自规模经营的成本缩减、边界资源的启用、农产品结构应市调整——投产高产值农产品、潜藏空间的开发——稻田养殖及农业观光等。)(法律保障沿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以消除部分农民对失去土地后可能仅依靠“低保”生活的担忧,也可以村级内部决定由对农村有感情且真心带领农民致富的人去经营利用本村水土资源;农老板自主经营规模土地,能克服“农户个人能力”与“自有土地产力”不对口的制度死穴,实现人力的扬长避短和资源的随行就市,力争留守人员的产力输出最大化和土地利用的产量产值更大化。)
谢谢,您是本文第 395 位阅读者,共 0 个跟贴
CD13的更多建议:
最新联署签名建议
联署人数最多建议
跟帖最多建议
支持率最高建议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浏览本网主页,建议将电脑显示屏的分辨率调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地工人管理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