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急:《日本经济与金融发展对中国的启示》作为本科毕业论文题可以吗?经济和金融会不会意思重复?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毕业论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对金融改革示范效应的作用分析》》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毕业论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对金融改革示范效应的作用分析》》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0|
上传日期: 19:48:21|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毕业论文《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对金融改革示范效应的作用分析》》.DOC
道客巴巴认证
机构认证专区
加  展示
享受成长特权
官方公共微信跪求一个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_百度知道
跪求一个金融学本科毕业论文题目
最好用到eviews,XXXXXX实证分析之类,但不要太难写的题目,最好很多人写过或资料很多的题目
提问者采纳
房地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其中计量模型市这样的:1回归分析2单位根检验3协整分析4误差修正模型
其他类似问题
我国商业银行开展投资银行业务有关问题分析80、国际金融监管模式演变及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借鉴58、我国离岸金融业务的发展策略36、中国期货市场监管制度研究4、浅议我国网上银行的发展问题与对策63、现阶段我国居民金融资产结构分析10、境外战略投资者参股中资银行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研究69、浅议票据诈骗与风险防范52这些都是常用的,谢谢、商业银行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研究51、商业银行反洗钱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72、我国开放式基金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15、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问题分析55、我国中小股份制银行发展模式浅析6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风险及防范6、浅论金融品牌与银行核心竞争力68、战略投资者对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影响研究20、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的实践与效应分析48、问题与对策45:金融本科毕业论文选题1、金融创新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82、我国住房按揭市场潜在风险分析56、我国外汇市场运行机制分析24、现阶段我国居民储蓄高增长分析与对策措施2、我国流动性过剩及其资本市场效应分析17、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问题研究76、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改革的思考95、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的动因分析40、日本银行业不良贷款处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借鉴83、中国汽车贷款问题研究81、人民币汇率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25、股指期货对我国股票市场影响分析11、汇率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有效性41、兴业银行顺德分行个人理财业务发展战略研究33、中美证券投资基金业发展的对比研究16、我国外汇储备与国际收支相关性分析30、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研究——信用风险分析及防范32、论中国房地产市场金融宏观调控政策94、我国上市公司业绩与股票价格相关性研究5、我国商业银行零售理财业务营销问题研究78、国际资本流动对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影响28、银行主导融资下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研究9、我国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问题研究9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业务的创新研究75、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证券化的难点和对策73、外资银行进入对我国银行效率的影响39、发达城市中农村信用社的发展前景分析59、关于发展我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分析及思考44、我国保险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53、混业经营下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选择分析87、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风险与控制71、我国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7、结售汇制度对我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影响38、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70、我国商业银行临时性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创新研究65、资本市场繁荣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分析67、论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现状与选择99、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革问题研究79、我国房地产价格走势分析97、我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90、我国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问题研究92、我国公开市场业务发展的现状、融资期限结构对我国上市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8、我国货币政策的操作特点分析49、人民币汇率决定问题研究——人民币汇率与国际收支失衡互动问题研究35、我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化解85、中国通货膨胀形成机理及其影响研究46、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模式创新问题研究19、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道德风险分析61、我国通货紧缩预期及预防对策47、浅析“热钱”流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88、中国外汇市场在人民币汇率决定中的作用37、开放式基金发展的国际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14、高校在校学生股票投资心理分析——以广州高校在校学生为例34、资产证券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74、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趋势分析86、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50、论股指期货对我国证券市场波动性的影响分析12、人民币汇率改革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分析26、汇率机制改革前后我国外汇市场运行状况分析23、我国商业银行机构反洗钱激励机制的设计42、我国建设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化解 84、论我国商业银行客户经理制的实施77、实证分析我国开放式基金流动性风险13、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信用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60、我国外汇储备持续增长的根源与治理29、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撑问题研究3、我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问题研究54、我国商业银行保理业务发展研究18、人民币升值对资本市场的影响研究21、我国金融监管模式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的选择与构建100、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96、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效率分析43、我国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SWOT分析66、论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定价——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分析22、我国国际收支失衡原因分析27、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风险与防范31、我国征信体系建设的现状、对我国网上银行安全问题的探讨62、问题与对策89、我国民间金融的利弊与对策分析91、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框架研究98、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形成与化解希望能帮到您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本科毕业论文的相关知识
其他5条回答
方向看有关方面,想回家的风景虽然
我本科论文写的 关于中国股市 是否是 政策市的问题里面有个小模型 当然得用软件不过我是 学统计的
一、为什么邮政储蓄必须与邮政体制联动改革二、货币政策的实施必然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走势和发展三、我国当代城市规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四、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改革研究
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分析
中国央行宏观调控与股票市场反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安徽大学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金融业市场退出问题研究 梁进 经济学院 2006 XXX 学号: 学号: I 专业: 专业: 金融学 年 9 月学生姓名: 学生姓名: : 院 (系 ) 入学时间: 入学时间: 导师姓名: 导师姓名: 导师所在单位: 导师所
在单位:职称/学位:副教授/ 职称/学位:副教授/博士 安徽大学经济学院 年 五 月毕业论文(设计)提交时间: 毕业论文(设计)提交时间:二○一○ 金融业市场退出问题研究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金融业全面开放的进程中,金融业在创造信用,支 持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如法律机制不完善、缺乏存款保障机制、金融风险预警预报 系统和危机处理机制不健全等。因此,针对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问题的现状,提出相关对策,健全我国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对于化解系统风险,避免行业危机,稳定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关键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关键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金融安全 Study on Market Withdrawal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AbstractAlong with the continues development of our national economy,especially in pace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our market economy and financial opening-up,lots of problems appear while this system has provided credit and support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such as imperfect legal system, lack of deposit insurance system ,financial risk warning system and faulty financial risk warning system and crisis management mechanism,etc.Therefore,in view of the problem which financial market withdrawal policy faced with, this artical put forward relevant measures to strengthen China's market withdrawal policy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This kind of action is of vital importance to establish and consummate an effective market withdrawal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 in China for resolving risk,avoiding crisis and steadying development.Key words:fmarkfinancial safety 目前录言 ......................................................................................................................................... 1一、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理论分析 ............................................................................................. 1 (一)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涵义 ............................................................................................. 1 (二)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理论基础..................................................................................... 2 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理论基础 1.货币危机模型 .............................................................................................................. 2 货币危机模型 2.金融不稳定假说 .......................................................................................................... 2 金融不稳定假说 3.信息经济学理论 .......................................................................................................... 2 信息经济学理论 (三)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意义 ............................................................................................. 3 1.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改善金融业市场投资环境.................................................. 3 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改善金融业市场投资环境 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提高金融业市场质量, 2.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提高金融业市场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 3 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提高金融业市场质量 3.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3 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四)金融业市场退出的原则 ............................................................................................. 4 1.坚持审慎性原则 .......................................................................................................... 5 坚持审慎性原则 2.坚持“适度”原则 ...................................................................................................... 5 坚持“ 坚持 适度” 3.坚持“适时”原则 ...................................................................................................... 5 坚持“适时” 坚持 4.坚持风险最小化原则 .................................................................................................. 5 坚持风险最小化原则 5.坚持自愿性原则 .......................................................................................................... 6 坚持自愿性原则 6.坚持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 6 坚持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五)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方式 ............................................................................................. 6 1.解散 .............................................................................................................................. 6 解散 2.撤消 或关闭 ............................................................................................................... 6 撤消(或关闭 撤消 或关闭) 3.购并 .............................................................................................................................. 6 购并 4.破产 .............................................................................................................................. 7 破产 二、国外金融业市场退出比较 ..................................................................................................... 7 (一)德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 7 (二)美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 8 (三)英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 8 (四)日本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8 日本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三、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 9 (一)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状况 ..................................................................................... 9 1.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 9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 2.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法律.......................................................................... 9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法律 3.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案例.............................................................................. 9 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案例 (二)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存在的问题 ........................................................................... 11 1.缺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对存款的保障机制........................................................ 11 缺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对存款的保障机制 2.缺乏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危机机构处理的配套机制 缺乏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危机机构处理的配套机制................................ 11 缺乏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危机机构处理的配套机制 3.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缺乏合理的定位................................................ 11 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缺乏合理的定位 4.金融机构风险过分集中于中小银行机构................................................................ 11 金融机构风险过分集中于中小银行机构 5.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运作的相关人才缺乏................................................................ 12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运作的相关人才缺乏 6.缺乏系统健全的退出法律依据................................................................................ 12 缺乏系统健全的退出法律依据 7.金融监管当局的定位不明确 .................................................................................... 12 金融监管当局的定位不明确 8.政府在救助过程中介入过深,且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 12 政府在救助过程中介入过深,且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 政府在救助过程中介入过深 9.基本上属于被动型的市场退出................................................................................ 12 基本上属于被动型的市场退出 四、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若干建议........................................................................... 13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框架............................................................... 13 (二)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 13 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三)尽快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机制 ................................................................................... 13 (四)建立预警机制, 进一步加强风险提示和监管........................................................ 14 建立预警机制 (五)建立金融稳定机制,加强金融监管 ....................................................................... 14 建立金融稳定机制, (六)培养监管队伍 ........................................................................................................... 15 (七)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 15 (八)尽量采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15 尽量采用市场手段, (九)强化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 15 (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 15 结束语 ........................................................................................................................................... 17 参考文献 ....................................................................................................................................... 18 致 谢 ......................................................................................................................................... 19 金融业市场退出问题研究前 言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民经济机体的“心脏” ,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 要。一旦金融出现问题,对国民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亚洲金融危机已经给新兴国家深刻 的教训。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国的金融机构之间市场竞争 日趋激烈, 部分经营管理不善, 经多种措施救助无效的金融机构退出市场不可避免。 1995 自 年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中银信托公司以来,金融机构资不抵债退出市场的事件有不断增加的 趋势。这不仅符合市场经济下“优胜劣汰”的经济规律,而且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 重要举措。然而,我国现已建立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缺乏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目标定 位和处理方式,在运作中带有明显的行政随意性。为此,构建基于市场原则之上的金融机 构市场退出制度,以实现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律化,显得尤为迫 切和重要。一、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理论分析要研究我国金融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就必须对金融业市场退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有一 个大致的了解。 (一)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涵义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对金融机构终止存续状态的一种表述,指支配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的一系列行为准则或规则体系,它由有关金融机构退出的方式、原则、程序、主持机构、 损失分担、相关法律规范等内容构成[1]。最简单地说就是通过一种机制的设置,当金融机 构经营出现严重亏损,不能继续维持,保证其能顺利地退出市场,最重要的是能保证老百 姓存到金融机构里的钱得到最有效的补偿。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与金融机构市场进入相对, 其过程包括停止经营金融业务,依法处理其债权债务,分配剩余财产,注销工行登记,其 最终结果是该金融机构法人资格的消灭。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从定义上讲有狭义和广义之 分。狭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指的是法律意义上的金融机构的破产,当金融机构由于 经营不善、资不抵债、发生支付困难时,根据有关法律规定,自行破产清算或是被指令破 产清算,从而退出金融市场。广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除了狭义上的金融机构市场退 出机制之外,还包括了金融机构的兼并、收购、合并、重组和分立等机制。1 (二)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理论基础 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理论基础 有市场进入就应当有市场退出,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金融当局对商业银行经营 活动的监管相应也由商业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经营监管和退出监管三个不可或缺的统一组 成部分。对于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理论研究,国内学者多限于直觉的感性分析上,缺乏系统 的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托的微观基础分析。而国外关于金融业市场退出问题的研究,多从金 融风险和金融安全的角度给出解释,理论解释颇多,现主要摘取三个方面的理论。 1.货币危机模型 对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西方国家大危机之后,美 国严重的经济危机催生了危机管理科学的产生。日本危机管理研究的代表龟井利明在 20 世纪 60 年代提出,没有实行危机管理,企业就可能出现经营危机而走向倒闭。20 世纪 70 年代石油危机和世界经济萧条,促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危机管理和危险费用化的必要性。 1979 年,克鲁格曼(Krugman,P)提出的货币危机模型是西方关于金融危机的第一个比较 成熟的模型,它从政府宏观政策、固定汇率、央行作用和投机攻击导致的储蓄下降等方面 阐述了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在此基础上,发展为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预期自致模型 和第三代道德风险模型。但上述危机模型基本停留在过去时,即每一轮危机似乎都会产生 一个新模型,每一个模型又都能在事后对危机作出解释,却无法预测危机[3]。尤其在亚洲 金融危机中,更表现出理论的严重滞后性。为此,克鲁格曼(Krugman,P)在 2001 年再次 提出第四代危机模型,希望在第三代危机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引入资产价格理论和对企业 资产负债表的分析来预测金融危机的产生,但其有效性还需要实际的检验。 2.金融不稳定假说 HymnaP.Minsky(1963)在其著名的论文《大危机会再次发生吗》中提出“金融不稳 定说” ,主要从企业角度研究了信贷市场的脆弱性,认为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信用创造机 制和借款人的相对特征,使金融体系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市场中的投资者怎样运作现金流 是问题的关键,如果现金流不能正常循环,金融体系就不稳定。金融体系这种内在的不稳 定使得金融机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而当风险发生且不可控时,就面临着金融机 构的市场退出问题。 3.信息经济学理论 根据信息经济学理论,信息不对称性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在决定金融机构 的脆弱性方面具有特殊的重要性。美国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以及魏玛的研究表 明,相对于贷款人而言,借款人对其借款所投资项目的风险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最终的债 权人——储蓄者对信贷用途却缺乏全面的了解,从而产生了信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和道德2 风险。若不存在金融中介,由储蓄者和借款人进行直接的交易,那么,逆向选择和道德风 险困境就会变得相当严重,信贷市场也就会因此萎缩,甚至完全消失。这就需要我们建立 健全金融业市场退出体制,减少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保持市场的稳定性。 (三)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意义 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意义 1.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改善金融业市场投资环境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可以使有问题金融机构及时的退出市场, 防止系统性风险的发生, 保证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也对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起着积极的作用。对改善金融 业市场投环境有着重要意义。 2.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提高金融业市场质量,优化资源配置 无论多么完善的监管体制也不可能保证不出现银行倒闭,退出机制是资源配置体制的 必要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作为特殊企业也必须在市场经营的环境中接收竞争淘汰,面临倒 闭、破产的风险。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指出: “为了保持金融体系的效率, 应使无法达到监管要求的机构迅速、有效的退市。而过于宽容,不管是否受到政治上的压 力,一般会使问题更加严重,解决的成本更高。 ”可见,退市机制可以激励、保护,及时 将低效率甚至无效率的、不具备市场竞争力的金融机构淘汰出金融市场,提高金融运行质 量,促进金融业的充分有序的竞争,提高我国金融业的宏观和微观运作效率,从而达到资 源的优化配置。 3.金融业市场退出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所谓金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资 金融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而使其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一旦这种可能 性变为现实,就会引发金融领域一系列矛盾的激化。如货币剧烈贬值;股市、汇市、债市 的剧烈动荡;政府、银行无力支付到期债务;各类金融机构破产倒闭以及由此引起企业倒 闭风潮等。一旦上述某种因素对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了混乱和破坏,就会引发“金融 危机” ,当这种混乱和破坏的影响波及到一国之外,或经济情况类似的国家同样也出现类 似事件时,便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 。 (1)金融风险的类型。按风险形态的不同,我们可以把金融风险大致分为以下七个 类型。其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指借款人不履行债务或投资交易对手不做交割等情况 导致金融机构无力履约的风险。其二,国家风险。在国际信贷中由于借款人所在国的经济、 社会和政治环境方面的风险,包括借贷人所在国政局动荡、社会动乱、经济恶化等所导致 的借款国政府、企业或个人不能按期归还或无法归还银行借款或债务所发生的国际违约风 险。其三,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因市场利率变化导致金融机构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其四,3 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没有足够的现金清偿债务和保证客户提取存款而发 生支付危机的可能性。其五,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金融机构在日常经营中因各种人为 的失误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最大的操作风险在于内部控制及治理机制的失效。其六,法 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正常的业务经营与法规变化不相适应时,该金融机构就面 临不得不转变的经营决策而导致损失的风险。其七,声誉风险[4]。声誉风险是指由于银行 操作上的失误,违反有关法规和其他问题而使银行在声誉上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它对银 行的损害极大,能直接影响存款人、贷款人及金融市场的信心。 (2)金融风险的特点。现代经济是风险经济,尤其是金融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金 融风险既属于经济风险的范畴,又有一些不同于一般经济风险的显著特征。其一,特殊性。 金融业是人事货币经营和资金融通的特殊行业,金融风险的直接主体是货币资金,因而金 融风险只存在和发生于特定的资金融通与经营领域。其二,宏观必然性。即指从宏观上看, 股市行情、期市行情、汇市行情、银行的经营状况,以及借款者的信用程度等,必然会发 生波动,因而也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收益风险。其三,连锁性。即指个别金融企业经营出现 危机,会迅速波及到其他金融企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其四,危害性。即指金融风险一 旦发生,不仅使客户和股东蒙受很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往往波及社会再生产的所有环节, 影响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经济的持续增长,造成社会巨额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社会 稳定,引发严重的政治危机[5]。 一家经营恶化的金融机构若不及时被淘汰,其结果不仅是保护落后、削弱竞争,降低 效率,更严重的是它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由于不断丧失活力而出现金融衰弱或金融危机。 由于金融同业支付清算系统把所有的金融机构联在一起,形成纵横交织的结算网络,当一 家参与的机构丧失支付能力时,将产生连锁反应,把与之有业务往来的其他金融机构也连 带进去,结果使受连累的金融机构又拖欠其他金融机构的结算资金。这些有问题金融机构 退出市场,可能会一时引起金融体系的震荡或社会的不安;但如果这些金融机构不及时退 出市场,让其生存、发展下去,由于金融风险具有扩散性和传染性,可能会对局部或全国 金融体系造成更为严重的影响。如果我国建立起包括存款保险制度在内的完善的金融机构 市场退出机制,那么当一家金融机构出现危机时,就可以及时救助,或对其进行收购、兼 并、破产处理,这样就可以防止危机向其他金融机构传播,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从而维 护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四)金融业市场退出的原则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是一种法律性和外部性很强的政策行为, 其本质目的:一是增进金4 融机构市场退出效率,提升金融机构对经济和金融制度的贡献率;二是防止因个别有问题 金融机构发生挤兑、倒闭或破产而导致金融体系不稳健,进而引发信用、经济和社会危机, 保持金融秩序的稳定,维护金融安全和经济安全。所以,为保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顺利进 行, 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1.坚持审慎性原则 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过程中, 何种情况下采取接管, 何种情况下进行关闭, 何种情况 下实施清算, 目前还没有系统的、客观的、规范的标准。在建立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标准 时, 除了与一般企业市场退出相同的公平效率标准之外, 在法律上还应制定高于一般企业 市场退出的标准。金融业的市场退出申请应征得金融监管当局的批准, 任何金融机构市场 退出行为都必须在金融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督控制下依法公开、公正和公平地进行[6]。 2.坚持“适度”原则 长期以来, “国家信用”的强有力支撑,银行破产的概率很小,人们心理承受能力也 有限。从宏观制度的角度来说,市场退出是一种“效率转移”的指示器,这一行为可增进 金融制度的效率贡献,是一种获取帕累托效率的行为,但它毕竟有着相当大的社会经济成 本。从这一角度讲,又是一种非帕累托改进行为。基于此,就应坚持加强金融监管为主, 市场退出为辅的“尽量少破产”原则,破产清算方式只有到万不得已时才使用。为了最大 限度地减少社会震荡,对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可以区分不同性质的银行,采取不同的退 出方式。根据我国现在实际情况,对国有大银行暂不采用破产程序,对于股份制银行或非 银行金融机构可先由金融监管当局实行关闭, 如有其他金融机构接收的, 不适用破产程序, 如无其他金融机构接收,且又资不抵债的,才启动破产程序。 3.坚持“适时”原则 及时、恰当处理有问题金融机构,可以有效降低处理风险的成本。而推迟有严重问题 金融机构的解决不会有好的结果,不稳健的金融机构继续经营,往往会采取风险更大的做 法,会削弱原来稳健的竞争者而增加全系统发生危机的可能性,在金融机构明显的缺陷暴 露之后才采取措施,这对于保护失败金融机构债权人的全部利益来说经常是为时已晚。对 危机金融机构的处理犹如救火般必须准确、果断,但也还应当注意选择市场退出的时机。 4.坚持风险最小化原则 基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两难选择。因 为,市场退出的关键意旨在于化解风险,但这一行为本身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一定范围、一 定区域不同程度的金融震荡。因此, 对待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必须坚持风险最小化原5 则,把这一行为可能引发的金融震荡限制在最小的范围程度内[7]。 5.坚持自愿性原则 市场退出是化解风险, 而不是转移风险。 市场退出中的合并收购必须坚持自愿性原则, 尽量避免政府人为的行政“撮合” 不能搞没有“感情”基础的“拉郎配” 以劣并劣; , , 对于必要的破产清算应坚决实施,决不姑息迁就[8]。只有如此,方能净化金融组织体系, 增进其稳健性和风险抗御能力,使风险得到实质性化解。 6.坚持风险责任追究原则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成因中,有关负责人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和有关监管机关的监管 不力或监管当事人失职、渎职行为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因此,为了有利于风险处置,发挥 警示作用,必须本着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和依法追究行政责任的原则,对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的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予以追究,并禁止其在一定时期或终身进入金融机 构。 (五)金融业市场退出的方式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有以下几种方式: 1.解散 解散是指已成立的金融机构,因章程规定或者法律规定的事由的发生,致使金融机构 丧失了经营能力,经批准登记注销后,解散金融组织的法律行为[9]。解散在大多数情况下 属于一种主动型市场退出,是金融机构面对市场竞争而采取的一种自主型行为,对社会的 冲击较小。 2.撤消(或关闭) 撤消(或关闭)是指监管当局对经其批准设立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依法采取行 政强制措施,取消对其授权,吊销其营业许可证,终止其经营活动,对其债权债务进行清 算,最终消灭其主体资格。 3.购并 购并作为市场退出的一种方式,是指金融机构因收购合并而导致金融主体法人资格丧 失的行为,分为收购和合并二种类型[10]。 收购方式。收购是指一家健康的银行采取现金或股票的方式购买陷入危机银行的全部 或大多数股权。危机银行的一切债权债务由收购方接收,被收购的机构由此消亡,或者作 为收购机构的非法人分支机构而继续经营。 合并方式。合并作为银行危机处理方式一般有二种类型:一种叫救济合并(又叫吸收 合并),即将一家现在的财务状况健全的金融机构与危机金融机构合并;危机金融机构的6 所有债权债务转由合并方承接另一种叫新设合并,即新设立一个新的机构继续营业,并承 接原危机机构全部债权债务。 4.破产 破产是指按照法定的清偿顺序进行债务清偿,对危机金融机构的剩余资产进行清算。 选择金融机构破产方式不仅对危机金融机构本身和债权人利益产生损害,而且对国民经济 整体影响深远。金融机构是一种高负债经营的企业,自有资本占总资产的比重非常低,选 择破产清算所面临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就是对自有资本无法覆盖的那一部分损失由谁 来负责。此外,破产清算还会导致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公司要付出大量成本清理分析倒闭 金融机构的账户。由于破产清算打破了存款人和借款人与银行的法律业务关系,会使现有 投资项目因资金不能及时到位而拖延。如果这种负效应被广泛传播,公众和投资者对金融 机构的信心与投资环境就会产生动摇,外资进入就会裹足不前,甚至抽逃资金,最终引发 大面积金融危机。二、国外金融业市场退出比较在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建设中,吸收和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做法,对 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有重要意义。 (一)德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在德国,联邦金融管理局对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表现出非常谨慎的态度,很少采用关 闭措施,对破产的司法程序要求很严,尽力在日常监管中采取预防性措施,尽量避免关闭、 破产情况的发生。在市场退出的方式的选择上,德国联邦金融管理局区分不同性质的银行 采取不同的退出方式。对公营银行(国有)不适用破产程序,其债务由国家偿还;对私营 (股份制)银行,在出现严重问题时先由联邦金融管理局实行关闭,如有其他金融机构愿 意接收的不适用破产程序,如果没有其他金融机构接收,且资不抵债的,必须适用破产程 序,对储蓄存款,由存款保险公司偿还,股东以其此后又的股份承担有限责任;对于信用 合作银行一般由同业协会接管和兼并,由合作银行同业协会和存款保险公司偿还债务。在 破产程序上,商业银行的破产申请必须由联邦金融管理局提出,通过司法程序进行,债务 人和债权人均无权申请,这有别于其他企业破产申请由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的规定,有利 于防止因恶意破产申请或破产传言而引起的银行信誉风险,关闭程序同样由联邦金融管理 局提出和决定。根据德国《金融法》的规定,当商业银行出现下列三种情况之一时,监管 部门应吊销其营业执照,关闭该银行:其一,不能支付到期存款;其二,管理的财产出现 危险无法解决;其三,领发许可证后一年未开展业务,许可证自动失效。7 (二)美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在美国,金融监管当局注意对金融机构的日常监管,对于出现问题的金融机构提出正 式的或非正式的警告,甚至可以向监管对象发出如补足资本金和停职或开除银行有关人员 职务的命令。但对积重难返,采取不久措施无力的,则让它退出市场。关于市场的退出方 式的选择,首要的方式是设法使面临倒闭的银行和一家稳健的机构在无第三者的帮助的情 况下合并,这种方式成功的关键在于要能使稳健的金融机构从合并中得到好处,使其能够 借机开辟新市场,或在原有市场上扩大业务或开展新的业务。这种方式使买方银行承担兑 付倒闭银行存款的责任时不会受到损失;或直接对买方银行承担的倒闭银行的损失给予一 定限额的补偿;此外,保险基金也可以吸收倒闭银行的坏账,只将好的资产与存款出售给 买方银行。在上述两种兼并安排都难以付诸实施的情况下,存款保险公司可能会对倒闭银 行直接注资,或者对其进行接管,更换其领导班子,对资产进行调整与出售,或者直接将 其关闭。关闭这种选择是多种倒闭方式中对市场信心最具破坏性的一种,因此,金融监管 当局和存款保险机构在关闭金融机构时,处理方式上十分谨慎[11]。 (三)英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英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在英国,对银行许可证的撤销条件较为宽松,当银行不符合颁发许可证的条件或违反 审慎义务或金融服务管理局认为“存款人或潜在存款人的利益受到任何损害”时,金融服 务管理局有权撤销或限制银行的许可证。当一家银行最终被责令关闭或资源终止业务的申 请被批准后,金融服务管理局必须撤销银行许可证。而在银行的破产上,当提出破产的申 请人是银行董事或债权人以外的第三人时,该申请应当是呈交金融服务管理局,并有权要 求听证。虽然在破产程序中金融服务管理局仍继续履行其监管权,但并不直接参与破产程 序的运作,破产在法院的主持下实施[12]。在法院发布破产行政命令后任命 1 名为管理人临 时从事银行的管理活动。 (四)日本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基本做法 在日本,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由最后贷款人, 金融机构的兼并和存款保险三项组成。 其一,当银行面临因暂时的流动性不足发生经营危机时,由中央银行通过贷款向其提供流 动性。日本在 1927 年的金融危机和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危机时期就频繁的使用最后贷款 人的职能。其二,通过其他银行对由于经营错误而处于危难的银行进行兼并,使之渡过难 关继续存在。该办法可有效地减少倒闭给整个金融体系带来的混乱,因此长期为日本政府 所采用。其三,存款保险,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成立于 1971 年。机构的主要业务是当发 生银行停付或倒闭时,负责支付存款保险金,最高保险额为 1000 万日元。1986 年为适应 金融自由化的过程,日本对《存款保险法》进行了修改,新法扩大了存款保险机构的业务8 范围。根据新法,不仅存款得到保险,而且,只要获得大藏大臣的批准,金融机构的合并 和业务转让也可以从存款保险进沟获得资金援助[13]。 近年,日本逐渐对问题金融机构的处理方式作出调整,为减轻金融业内部吸收合并破 产银行的负担,开始利用以存款保险制度为主的“安全网”为银行吸收合并破产者提供资 金援助。并由政府出资 25 万亿用于注资有问题银行。目前日本已有 8 家银行向政府表示 申请注资。其中有日本东京三菱银行、住友银行、第一劝业银行等世界排名前列的银行。 另外,日本还大胆使用退出机制,通过导入司法上的破产手续,奠定了商业银行破产处理 的法律基础,尽可能的实现迅速、稳定的破产手续。三、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我国金融业发展起步比较晚,我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也反映了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从无到有,从起步到发展的一个过程。 (一)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状况 1.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 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来看,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 在我国的起步阶段。依托计划经济下所形成的金融制度而进入市场的各金融机构,长期生 存于竞争和淘汰压力不足的环境之中,我国金融业基本上不存在市场退出的问题。但是,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金融业的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经营体制和经营方 式的缺陷不断暴露,致使金融风险迅速积累并逐步显现出来。在此背景下,政府放弃了对 金融机构一味予以保护的政策。1995 年 9 月,中国人民银行接管中银信托投资公司,标志 着我国金融机构“无倒闭之虞”的神话自此终结[14]。二是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探索阶段。 1995 年以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迅速扩散到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等各个 金融领域。 2.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相关法律 伴随着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实践,我国相继出台了《商业银行法》《保险法》《企业 、 、 破产法》《公司法》《民事诉讼法》《证券法》《防范和处置金融机构支付风险暂行办法》 、 、 、 、 以及《金融机构撤销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为规范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行为奠定了法律基 础[15]。 3.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案例 表 1 归纳总结了我国自 1995 年以来主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案例,从中我们也 可以窥见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大致发展过程。9 表 1:1995 年以来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一览表 :机 构类型 银行业 机构名称 海南发展银行 中国投资银行 中银信托 中农信托 M 信托投资公司 广东国际信托 广东国民信托 信托业 深圳租赁公司 中国光大国际信托 北京中兴信托 华阳租赁公司 山西华康信托 其他中小公司 (76 家) 北海市城市信用社 合作金 融机构 恩平市城市信用社 其他 1600 多家中小城 市信用社 万国证券公司 君安证券公司 03 00 00
并 行政接管 先撤销 撤销 撤销后拟破 产 撤销 托管 接管 增资扩股重组 约 10 亿元 重组 撤销 先关闭欲拟破产 先撤销后拟破产 先撤销后拟破产 关闭 行政关闭 行政关闭 行政关闭 购并 先整顿后购 申银证券收购 国泰购并 80 亿元再 南方证券公司 证券经 济业 鞍山证券公司 辽宁证券公司 佳木斯证券公司 秦皇岛证券 汉唐证券 保险业 永安财产保险公司 03 96 2004 贷款不含近百 亿机构债权 清算 广发行托管 发生 时间 95 98 1999 退出方式 行政关闭 购并 先接管后购并 行政关闭 行政关闭 先接管后破产 先整顿后撤销 三九集团 重组 处理方式 工行承付 广发购并 广发购并 建行承付 约 39 亿元,债 央行清算 中行托管 务偿付率约 50% 估计损失 87.58 亿元 内部消化成本 不详 内部消化成本 不详数据来源:赵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与案例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75.10 (二)中国金融业市场退出存在的问题 1.缺乏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时对存款的保障机制 金融机构发生危机,特别是面临市场退出时,存款人的存款如何得到保障的问题是最 需要认真加以对待的[16]。西方主要国家大多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建立 这一制度,储户的存款利益很难得到保护,很容易使储户对金融机构信心受损,有可能造 成广泛的挤兑,使个别金融机构的风险转化成系统风险;同时也使中央银行成为“救火队 员” ,大量精力陷于对危机机构的广大存款人的说服、咨询、纠纷处理等日常事物;因此, 在没有存款保险“防火墙”作用时,如果金融机构大面积出现问题,后果将不堪设想。 2.缺乏金融风险的预警预报系统和危机机构处理的配套机制 目前,关于建立金融风险预警预报系统已提上议事日程,但还没有完全付诸实施,有 的是根本没有建立风险监测指标和检测制度,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程度基本上不了 解;有的是建立了监测制度,也看到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苗头,但处于“保一方金融平安” 的政绩考虑及其他原因,对风险瞒而不报,从而使风险积累危机处理的时机被延误。我国 由于长期以来都是国有金融机构占据垄断地位,在所谓的“国家信用”下,风险矛盾被掩 盖,基本上没有进行危机机构处理[17]。确切的讲,我国对危机的处理既缺乏法律准备,也 缺乏实践经验。中央银行、银监会、证监会等各级机构在长期性监管后面对日益增多的危 机处理也是束手无策,往往是一级请示一级,大批的公文传递和红头文件求救,结果很容 易导致拯救的时机被延误,拯救成本增大,更严重的后果是使本来可以拯救的金融机构不 得不退出市场。 3.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中缺乏合理的定位 当前的主要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中央银行及其各级分支机构在金融机构处理中的职 责不明确,往往是危机爆发点的基层中央银行权限十分有限,大区分行也是上传下达,权 限过分集中于总行,其结果是决策时间延长,解决危机的时机延误;二是各级中央银行没 有稳定的危机处理机构和人员,以及相应的手段、方式、方案及配套法规,以致危机一旦 发生,全行上至行长,下至一般干部都成了“应急委员会”的成员。一方面导致行内正常 工作难以展开,另一方面由于是临时组建的队伍,他们对危机处理、市场退出的相关法规 不了解,对以前的个案处理不熟悉,往往导致事倍功半[18]。 4.金融机构风险过分集中于中小银行机构 当前我国金融风险具有整体性,但由于部分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改革开放的产物,在经 营过程中存在一些不同性质的风险,而由于这类金融机构的独立法人体制,使其风险不容 易转移和内部消化,从而使风险凸显。而广大公众的金融风险意识也在不断的提高,他们11 往往因一个金融机构出现问题而对同一类金融机构都失去信心,形成对一类金融机构的挤 兑。如近年来,全国许多地方对城市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的挤兑就说明了 这一问题。由此导致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存空间缩小,也使部分人产生了让这类金融机构整 体退出的思想。 5.金融机构市场退出运作的相关人才缺乏 在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特别是被动性市场退出中,存在大量的帐务清理和法律事物,对 这方面的专业人才提出了很大的需求。而我国无论是在中央银行内部还是在社会中介机构 中,都十分缺乏这一类的高级人才。 6.缺乏系统健全的退出法律依据 目前,我国对金融机构实施市场退出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 、 行法》《保险法》《信托法》《证券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企业破产法》《公司法》 、 、 、 、 、 、 、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和《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这些法律、法规虽然数量多,但是对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方式、标准、范围和程序等都没有做出具体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 由于市场退出无法可依,自然增大了市场退出过程中的随意性。 7.金融监管当局的定位不明确 金融监管机构应该负责对金融机构实行从市场准入、日常监管到市场退出的一系列监 管。目前,与我国市场准入和业务方面的监管立法相比,市场退出方面的监管规定显得较 为薄弱、职责规定过于原则、缺乏明晰性和可操作性[19]。 8.政府在救助过程中介入过深,且过多地运用行政手段 金融机构的设立和退出本应是一种市场行为,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但实际操 作上,由于金融机构的性质特殊,所有的金融机构退出,都是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的,金 融机构的市场退出难以体现“市场问题由市场解决”的原则,政府几乎承担了有问题金融 机构造成的所有损失[20],债权人和债务人实质上等于买了国家保险单,均不承担损失[21]。 这样即不能实现净化金融体系运作效率的目的,也导致了社会、国家信用风险的积累;既 不产生分散、转移、补偿风险的机制,也无助于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22]。 9.基本上属于被动型的市场退出 我国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基本上属于被动型。而西方国家一般注重以并购为主要表现 形式的主动型市场退出。主动型市场退出可以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本国金 融业的竞争实力和发展后劲,扩大本国金融业在国内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份额。我国金融机 构市场退出制度的注意力目前仍停留在低层次上,对金融机构之间依市场竞争原则并基于 商业银行基础上的收购兼并等主动型市场退出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利于我国金融机构依12 据发展和竞争的需要积极开展战略性重组,也不利于新型金融机构通过收购兼并迅速扩大 规模并壮大实力。四、完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若干建议上面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市场退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那么根据我国在金融机构市场 退出中存在的问题,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 (一)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律框架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各个独立的经济参与者之间的关系都是靠法律来协调和保障 的,没有法律的保障就会造成经济秩序的混乱。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涉及广泛的经济参与 者,涉及大量的债权债务,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予以协调[23]。 我国要尽快制定系统全面的有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以及与之配套的实施 细则和操作办法, 如《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法》《金融机构破产条例》等。并对金融机构市 、 场退出必须解决的问题如债务清偿的原则、顺序等做出明确、有效的规定。在关于金融机 构市场退出立法过程中, 要大胆借鉴和吸收国外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法规和经验,同 时要结合我国金融现实条件, 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相关制度和法律。 (二)尽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当投保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危机、破产倒闭时,由特定的保险机构通过资金援助、赔偿 保险金等方式,保证其清偿能力。依法清偿存款人的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尤其是小额存 款人) 的利益。存款保险制度为金融体系提供一张安全网,防止个别银行的危机扩散到其 他银行而引起银行恐慌和金融危机;而且还有助于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公众对银行体系 的信心。因为当银行倒闭时,首先受损的是存款人。特别是我国居民的主要资产是银行存 款,储蓄存款占银行存款的 60%以上。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在银行发生危机时,由法律作 为保障对存款人的存款提供全额或部分的补偿,可以保护大多数中小存款人的利益。鉴于 我国现行的政府隐性担保的诸多局限性,各界要求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呼声也越来越 高。2004 年年初,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外汇注资与银行不良贷 款处置”的演讲中提出,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已是必然趋势。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具体环节的设置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强制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并采取差别费率的方试, 在理赔标准上可以对投保的存款规定了最高限额,对限额之内的存款给予赔偿,而对超过 限额的那部分存款按一定比例赔偿或拒绝提供赔偿。 (三)尽快建立金融机构破产机制 目前, 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在本质上还是采用以“行政关闭、业务托管”为主的方13 式, 即运用行政手段宣布对不可救助、股东无力注资的金融机构依法予以关闭, 指定金融 机构托管、清算,在完成清算后宣布解散和撤销, 遗留的债权债务由托管方承接。这一方式 的确化解了少数金融机构的支付风险和债务风险, 延缓了区域性或系统性金融危机的爆 发。但该方式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金融机构所固有的问题, 相反还可能拖累并购接受主 体的业务经营。 如海南发展银行收购海南 28 家城市信用社以后, 以弱并弱的负面效应迅速 显现, 最终导致海发行陷入关闭的境地。可见要想让金融机构稳健运行, 还必须有一部好 的破产法引导企业稳健经营。 建立破产机制, 逐步减少接管、托管行为的运用, 消除产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潜在因 素。由于我国尚没有适用于所有企业的破产法律, 更没有对金融机构破产的特别规定,以致 金融机构的破产偿债难以推行。所以, 我国应尽快建立适用于金融机构破产的法律法规, 以使金融机构有市场退出的最后出路。在立法体例选择上, 要么单独订立《金融机构破产 条例》, 要么重新修订《破产法》, 专章规定金融机构的破产偿债程序。并且新制定的破 产法律应确定统一的破产界限, 使其在实践中便于操作。同时立法中还应体现出审慎性原 则, 保证金融机构平稳的退出市场[24]。 (四)建立预警机制, 进一步加强风险提示和监管 建立预警机制 防范危机,避免金融机构退市的最好方法是将危机消弭于无形。因此,如何建立一套 有效的金融危机预警系统是我国急需解决的问题。而金融风险不仅是一种微观风险,也使 宏观风险[25]。金融机构自身经营的好坏与否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发展,还关系到其他银行、 企业、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利益,同时也反映了宏观经济环境、社会经济体制的运行状况。 所以,金融风险的早期衡量预测要考虑金融风险的综合度量,即既要考虑非系统性金融风 险,又要考虑系统性金融风险,这样才能准确的反映出风险程度的真实状况。 金融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风险要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准确判断, 在区分流动性和清 偿性风险的基础上, 会同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处置风险, 尽量减少风险处理成本。同时, 监管部门要通过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日常监管中的风险提示工作, 帮助金融机构有效识别风 险、规避风险和处置风险,督促其加强资产准确分类、充足拨备和核销呆坏账, 提高自主防 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五)建立金融稳定机制,加强金融监管 建立金融稳定机制, 金融稳定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高效的监管系统,健全的内部控制,有效的金融 安全网和退出机制组成。而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世界银行指出,尽 管以披露和自律为基础的管理模式正在新兴市场上得到广泛的接受,但政府的规定和监督 仍然十分重要。政府的监管职能主要有:健全法律框架,使市场有一个清楚的行为标准,14 培育合格的金融机构。包括严格机构市场准入,改善金融机构的治理结构,强化对金融机 构的经营风险和财务能力的监管,对未达标的金融机构采取措施以维持体系的安全,健全 信息披露制度等。 (六)培养监管队伍 一支经验丰富、能够应对各种问题的危机处理队伍, 对于实现经营失败的金融机构以 合适的方式实现平稳退出至关重要。他们应该能够在一家金融机构经营失败时, 对这家机 构的状况、应该采取的市场退出方式以及可能对整个金融体系、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等方 面迅速做出判断, 提供决策层参考, 同时, 能够根据决策采取相应措施, 实现经营失败金 融机构的平稳市场退出。 (七)建立责任追究机制 应建立相应的法律, 对被市场退出的金融机构, 应采取严厉措施, 依法追究应对该机 构被市场退出承担责任的该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以严肃市场纪律、防范道德风险; 同 时应通过适当的宣传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和法律意识[26]。 (八)尽量采用市场手段,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 尽量采用市场手段, 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需要有政府的介入,但是应该有限度,而我国恰恰过分注重运用行 政手段,政府过度干预造成的后果是政府承担过多损失、通货膨胀、没有发挥市场的惩戒 作用以及市场效率丧失等。因此,应不断完善、运用和强化市场手段,依靠市场机制淘汰 问题金融机构,引导金融机构依法根据自身实力和竞争优势,积极开展以购并为主的主动 性退市,多鼓励市场化强强联合。行政性退出方式职能作为严重违规经营的金融机构的惩 罚措施, 不应是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主要模式。 而政府应当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 积极创造条件来完善退市手段,尊重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规律。 (九)强化金融机构法人治理结构 要使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内因是决定因素。我国金融机构退市的原因绝大部分是由于 法人治理机构的不完善,内部控制不严,从而造成的巨大资产损失而引发的[27]。因此,金 融机构要建立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制度,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先进的管 理理念,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和完善的风险防范体制,优化组织 结构,建立市场化、规范化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优化组织结构,建立审慎的会计财务制 度和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最终建成运行规范,管理科学,内控严密,运转高效的经营体 制和管理体制,达到使金融机构具备有效的资本约束、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约束和风险管理 约束机制的目的[28]。 (十)建立社会诚信体系 诚信是良好的竞争手段,缺乏信誉增大了社会的总成本。而金融业的健康发展更离不15 开公众的诚信。当前,整个社会的企业经营状况和诚信状况是金融机构产生不良贷款的直 接原因。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提高全社会的诚信度、建立全民的信用体系是金融机构摆 脱风险的最终措施。这不仅仅涉及经济方面,更涉及文化、道德建设。诚信体系的建立是 一个宏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中国社会历史上并不缺乏诚信, “仁义 礼智信”曾是中国人的价值基础和道德准绳,今天,我们需要重新使其发扬光大。16 结束语虽然,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走过了 30 余年的实践,但是金融体制的改革才刚刚 开始。由于金融机构涉及广大公众,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公众性,金融机构一旦出现支付 困难,有可能形成挤兑风险,引发金融危机。因此,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基本 上都是政府主导的行政性退出,而随着国家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其缺乏法律保障的弊端越 发显示出来。目前绝大多数的清算工作都陷入了困境,迟迟不能结束,这样不仅极大的浪 费了国家的行政资源,也造成了新的损失,而最终都将由国家和人民“埋单” 。因此,为 了金融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我们急需建立一个健全而有效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体系。 它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择优去劣,在这个过程中消除风险。17 参考文献[1]韩方.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思考[J].前沿,-62. [2]张曦.论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退出监管[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 [3]保罗.克鲁格曼.论新一代货币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 [4][5]陈燕玲.金融风险管理[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4-5. [6][7]杨帆.金融危机处置与退市法律保障[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8][23]赵民.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与案例分析[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 社,. [9]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课题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 院学报,. [10]中国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课题组.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方式比较研究[J].河南金融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8. [11][12][13]张静,张乐.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若干问题及立法完善[J].金融论 坛,-53. [14]刘伟林,王勤红.对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问题的研究[J].武汉金融,. [15]许传华.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研究[J].财贸经济,-26. [16][17][18]许传华,卢芸,杨正才等.试论我国金融机构的市场退出[J].武汉金融高等专 科学校学报,2000,(3):13,14,14. [19][20]李金津.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初探[J].时代金融,,11. [21]丁俊.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制度的内在缺陷[J].金融论坛,2001, (2):11-12. [22]白云,易小林.建立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的法律思考[J].南方金 融,. [24]欧阳雷.浅议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监管[J].金融纵横,. [25]方洁.发展中国家银行危机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北京),. [26]韩芳.论我国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思考[J].前沿,. [27]许传华.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法律比较与分析[J].金融论坛,-42. [28]刘莹.欧美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比较分析及其启示[J].金融实务,-42.18 致谢指缝太宽,时间太细。转眼间,我就将告别安徽大学。撰写论文对我来说是一件艰苦 的工作,期间充满了酸甜苦辣,但也让我觉得生活是那么的充实,每一个小的进展都让我 喜不自禁。值此论文完成之际,我要向所有关心、支持和帮助过我的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导师。您渊博的知识、深厚的造诣、敏捷的思维、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我 受益匪浅。论文写作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您细致、有效的指导,同时您也给予了我宽松的环 境,特别是我因为研究生复试而延迟论文写作时间时,导师给予的理解和支持让我即感激 又感动。您对我的谆谆教导和殷殷关切令我难以忘怀。 感谢安徽大学金融学专业所有老师!是您们将我引入这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让我可以 更深入地理解金融学,拓展了我思考问题的角度。您们教授的知识和您们的治学态度将会 影响我一生! 感谢经济学院每一位老师!聆听众多优秀教授学者们的教诲是一件让人倍感惬意的 事。您们或严厉,或和蔼,但无一不倾注着您们对安大、对学生的大爱。在安大度过的四 年时光将是我一生的财富! 感谢我的室友以及我的同学们。 无论是在这四年的学习生活中, 还在论文写作过程中, 你们不断地鼓励我,给我指点,让我有继续前行的勇气。 最后,我要将特别的感谢奉献给我的父母和姐姐,23 年来,你们其实一直都陪在我身 边,无论离家多远,我都能感受到你们的关怀与鼓励,这也是我在人生旅途上不断收获希 望的动力所在。19
毕业论文:金融业市场退出问题研究——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