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穹顶之下新浪视频柴静说了什么话 还有视频内容是什么

柴静简介:
柴静,日出生在山西临汾,1992年,到长沙铁道学院(现中南大学)读书,1995年,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到中国传媒大学学习电视编辑,并在湖南广播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2001年11月起担任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主持人。2003年担任《新闻调查》记者,出现在非典的第一线、矿难的真相调查,揭露一个个欲盖弥彰的谎言;2011年起担任《看见》主持人。2013年出版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看见》,销量超过100万册,成为年度最畅销书籍。2014年从央视离职。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事件:
从央视辞职一年后,日柴静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复出,视频推出当天就在优酷获得600万次播放量,24小时全网播放量近亿。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各大社交平台,都被柴静刷屏了,除了柴静就是《穹顶之下》,各种视频、文字、访谈、感想、评论、解读、乱弹、胡扯&&一时间,柴静和《穹顶之下》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
日,新任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在媒体见面会上表示,他昨晚认真地看了柴静的纪录片,今天一早就给她发短信,对她表示感谢。陈吉宁说,柴静的纪录片从公众健康的角度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值得敬佩。对柴静的报道,用积极和善意的态度来鼓励这种行为。
从日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之后,在网络上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有赞美,有批评,有担忧,有声讨,本专题收集和汇总关于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各方的讨论汇总
柴静谈《穹顶之下》
各方对《穹顶之下》的讨论
柴静的相关文章
励志专题精彩图文推荐:
<img title="80后创业精英的创业成功案例和创业故事" alt="80后创业精英的创业成功" src="/uploads/zhuanti/80houjingying.jpg" title="80后创业精英的创业成功" border="0" height="170" width="130">80后创业精英的创业成功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励志专题推荐阅读
励志专题最新更新
80后励志网全站最新更新
80后励志网本周热门文章
网站已备案|备案号:滇ICP备号-2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刷屏了!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恐怖传播力
刷屏了!柴静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的恐怖传播力
  我微信通讯录有3000个link,不算很多,但也不能说很少。
  柴静的《穹顶之下》,的的确确把我的朋友圈给刷了屏,真的,周六一上午,十条里有八条在发这个。
  如果说刷朋友圈还只是我的社交圈,那么在整个舆论场上,电视媒体人武卿在周六晚九点半的时候给出了这样一则数字:
  柴静纪录片《穹顶之下》21点13分播放量统计
  腾讯:3596万,34935条评论
  优酷:481万,10835条评论
  乐视:325万,46条评论
  搜狐:95万,261条评论
  土豆:36万,2380条评论
  凤凰:24万,9条评论
  爱奇艺:1.8万,21条评论
  很惊人。
  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印象里如此惊人传播量的纪录片,这两年大概也就是央视的《舌尖上的中国》了吧——但后者是有央视加持的,而且,是一个庞大的摄制机构。
  这个片子有点像纪录片。
  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我的确犹豫了一下,因为很难给这个片子以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归类。
  个人演讲?100分钟的个人演讲还能吸引很多人从头到尾(包括我)把它看完,而且演讲人的语调除了最后略路提高一点声音外,一直是如此平静。这种个人演讲,几乎没怎么见过。
  深度调查?嗯,其实最像深度调查,但电视台很少做这样长时间的深度调查节目,纸媒上上万字的深调并不少见,但用这样一种多媒体的方式呈现,纸媒嘛,没干过。
  纪录片?这个其实很牵强,这个片子可以说7-8成都是镜头对着一个演讲人,哪有这么拍纪录片的。
  这个片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
  前媒体人现在在创业的风端(吴蔚)这样说:
  几乎用上了所有最新的新媒体呈现手段,TED式演讲、信息可视化、Flash动画、移轴摄影、无人机拍摄……
  哦,他是在江湖中最神秘的微信群之一:四番群里说这句话的。这个群的神秘之处在于只有40个人,名额满了除非踢走一个绝不加新人。
  柴静用一种深度调查的方法,配合多年央视工作经历练就的底线能力,以视频语言+个人演讲,将之表达出来,她的主题内容又是事关每个人生存,也就是马斯洛需求中的最底层。
  上述这段话,涵盖了穹顶之下传播之道的方方面面。
  很多人说柴静的这个片子很震撼。
  我倒没这种感觉。
  我的一个朋友在朋友圈里这样说:
  没看过,也不明白雾霾这件事又什么可调查的?这么多年了,之前的其它调查也许都不完整,多有缺失。但,就那么一点不完整的有认真治理过吗?雾霾这种事儿不缺调查,缺的是决心!
  某种角度讲,他其实没怎么说错。
  柴静没有披露什么关于雾霾你所不知道的危害,而且,关于雾霾的成因,柴静也没有拿出什么鲜为人见的事实——真的,很多东西很多人都知道。
  所以,没什么可震撼的。
  柴静不是以一个挑战者的身份出现的。这话的意思是,她这个视频,我个人以为,是政治正确的。
  柴静是以一个建设者的身份出现的。100分钟的视频,她所触及的根本性东西是两条:其一,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有,但执行不严,因为环保部门没有“牙齿”。其二,能源行业应该放开,这样我们才能得到更清洁更环保同时并不耽误发展的新能源。
  这就是多年央视历练的底线能力——吴蔚甚至还发现了柴静频频使用“三年以来”这样的前缀。这样的细节都被他发现了,佩服。
  所以,我的那位朋友还是说错了。
  决心有,怎么下?这是操作性的问题。
  也许有人是知道的,但柴静的贡献在于,她让更多人知道了。媒体人,本来就是干这个的。
  柴静的个人演讲能力,在这个视频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她没有呐喊过,唯一一次提高嗓门,也是在视频的最后那几分钟她作为一个文艺青年(或中年)的本性暴露。大部分时间,她一直很平静。
  这种娓娓道来的演说,更容易吸引理性的人——呐喊则比较容易吸引感性的人。而环保这个议题,需要的是理性。因为环保说到底是一个平衡问题:人类的发展,都是以破坏自然为代价的,只是,如何少破坏一点,如何在发展和不破坏中取得平衡。
  环保的本质,不需要极端主义,也不是少数极端分子能够完成的。
  柴静的这种本色出演,和视频内容,是密切相关的。
  柴静用她的女儿的故事开始,平静地讲完了一个半小时,叙事的建构能力极佳。
  有人像我推荐了一本书,名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kindle版有售,不过10块钱,值得学习一下。
  说到她女儿,这个片子可能会有争议的地方是:个人代入感太重。
  这和传统的媒体伦理不符。
  传统的媒体伦理要求:记者首先是做新闻的记者,而不是做人的记者。所以,硬新闻(像这种环保话题一般都是硬新闻)的传统标准手法是:记者需要做的事是,旁观者、记录者,而不是亲历者。
  事实上,柴静在这个议题上,一向争议很大。柴静过往的很多作品,是走亲历者路线的。她会在最后成型的作品中,嵌入自己的东西--一种不好听的说法是,夹带私货。
  柴静在自己的作品中显露太多,13年甚至还引发过一场批评。批评者中的一位是凤凰卫视的一位著名主持人,或者说,著名记者。
  但问题在于,硬新闻在这个时代,的确大众不爱看。
  有一些好的硬新闻作品,读来晦涩难懂——说难听点,叫“不说人话”,最终,大众的注意力还是被吸引到那些不那么硬的但绝非主要的细节上。
  这种事,屡见不鲜。
  而且,柴静的这场演讲,明显是练过的。这话的意思就是,她是一种“表演”。
  这让正统的媒体伦理又受不了了,记者怎么可以表演?
  柴静这个作品,真的很难叫“新闻作品”,虽然它的内核其实是深度调查。
  这次柴静更“过分”,这个作品是以她个人演讲完成的。片中大部分的镜头都是她个人。
  在举到一些数字的时候,她还反复强调,我和你们一样,看不懂。
  这样的叙事手法,在标准的传统硬新闻里,你什么时候见过?报道者自己都搞不懂的事,还好意思拿出来说?
  但这样的手法,有效。一下子缩短了传受双方的距离感。
  你很难去要求受众都是专业的。
  更何况,在雾霾这个议题上,每个人都是亲历者。柴静在演讲中有句很煽情的话,叫“同呼吸共命运”。煽情归煽情,但百分百是事实,一点不夸张。
  柴静这个片子所引发的巨大的传播量,以及,也许可能有的治理措施上的改变,说明作品有效,起到了该起到的作用。
  不过,这个时候,捍卫者们可能又要说了:程序必须正义。
  所以,柴静的作品,最好的归类方式是:演讲。
  这是一场时长超过100分钟的个人演讲,当然,后面有很多人的贡献。正如片尾拉出来的密密麻麻的鸣谢名单。
  个人演讲?这算不算了?柴静还说过,这是她和雾霾的私人恩怨,“自”的味道十足。
  人民网在和柴静的专访中,最后提了一个问题: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
  柴静回答说: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
  有理由相信,柴静还会就这个话题继续努力下去。
  但自媒体不自媒体的这种标签,已经不重要了。讨论柴静算不算自媒体,我个人都会觉得有些无聊。
  最后一个话题。
  柴静这个视频,对媒体运作有什么可借鉴的?
  很难讲。
  必须注意到,这是一个百万级别的投入,历时至少有一年——根据柴静的自述。
  这样的成本,若是抱着公益的心态,还算好。柴静那本书大卖,也是她能自筹经费得以投入的重要前提。
  但如果抱着商业的心态,真的要掂量掂量。
  但柴静的方式方法,是值得学习的。
  有些议题——尤其是事关最广泛的公众利益,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的采访,本身也投入不菲。
  如果换一种形式表达出来,是不是能够起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再多说一个细节
  前央视人王凯注意到的,在整部片子里,你可能听到过笑声,但你从来没听到过掌声。
  这是一个前媒体人,或者说,骨子里依然是个媒体人的柴静的克制。
来源:网易新闻
48小时排行《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柴静|穹顶|环保_新浪新闻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但还是要向柴静致敬。
  日,央视原记者柴静及其团队制作的视频《穹顶之下》,在互联网上广为传播。
  这个片子是探讨雾霾的成因和解决办法的。雾霾和中国的所有环境问题一样,短时间内无解。它看似随时要命,又像无关紧要;它适合用来表达又患,又常常被故意忽略。
  中国对于环保问题的关注,与一个有烟瘾的人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类似――认同烟盒上写的“抽烟有害健康”,但又欲罢不能。繁荣,是这个时代的合法性基础,而污染,是这种繁荣的必然的副产品。
  柴静的作品
  这是一部好作品。我之前从没有看完过柴静的一个作品。因为我不喜欢一个“新闻人”,总是出现在镜头里。
  这一次的作品,吸引我一口气看完了,镜头里的柴静不显得突兀。用我的标准看,这就是好作品,能吸引人从头看到尾的作品,就是好作品。
  我首先把它当成一个“新闻作品”看。这是个奇怪的新闻作品,记者成为了当事人,甚至是表演者。从头到尾,柴静在大屏幕前走动,让我想起乔布斯。
  它开创了新的“新闻报道”方式:调查、演讲、表演、视频,以及剧场呈现,然后网上播出。
  在片尾的致谢名单里有罗永浩。显然,罗胖子的剧场演讲,“启发”了柴静。
  柴静是一个成功的前记者,在央视的平台上成名,有不少好的作品。那些作品,非一人之力所能完成。在电视台,一个调查报道,是一群人在做,但在公众面前更多赢得名誉的,一定是镜头前出现最多的人。
  此次制作《穹顶之下》应该是柴静离开央视后的一次转型。目前来看,这个转身比较华丽,在2015年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抛出一个几乎与每个人有关的环保话题,一天之内获得数千万的点击量,这个筹谋显得“野心勃勃”。
  据说,柴静为这个视频花费了大概1年的时间,自费百万元。有消息显示,她2014年10离开的央视,显然,这个作品,若无曾经的央视资源,做起来会更难。
  这个作品,强化了柴静个人形象中公共知识分子气质。
  我还不知道离开央视的柴静,有什么样的“赢利模式”。希望她制作这样的作品,不单纯是公益性的,最好能够是商业性的,能够赚钱更好。这样,才能将这样的好作品继续下去。给腾讯和优酷带来了那么多的流量,不知道是否有商业回报。
  环保这个问题
  中国的环境问题,就像这个时代的各种问题一样,说它有多糟糕,就有多糟糕,而且可以获得相当多的人共鸣。
  当对这个时代不满的时候,可以信手拈来好多好多的证据。
  环境问题,伴随工业化而产生,几乎每个国家工业化进程中,都遇到过。中国,是一个奇特的国家,它不仅会有其他国家工业化过程中遇到的普遍问题,还有一些特殊问题。
  中国的制度、市场、社会,有各种各样的特殊性,简而言之,就是系统性的中国特色。它的好与不好,见仁见智。
  在环境这个问题上,中国特色,到底是加剧了环境污染,还是节制了环境污染,我是无法断言的。
  但我认同柴静所流露出的情绪:一些企业的嗜血,政府部门的功利,惟GDP论,个别法律形同虚设,使得环境问题积压,并难以解决。造成这些问题的,到底是不是“中国特色系统”,我亦无法断言。
  能够断言的是,我们处在这样一个时代,是宿命,已难以逃脱。
  我们享用繁荣,我们承担繁荣的成本。在宏观上看似公平,微观上却加剧了不公平。有的人从这场繁荣中挣到了更多的钱,可以每半年体检一次,可以及时发现自己的肺部有没有阴影。有的人,只能听天由命。
  但我还是坚持一贯的观点,对于生活在中国的人而言,当下,绝不是最糟糕的时代。
  所以,当看到柴静说,他和先生站在故宫角楼回忆北京从前的美好时,我是不认同的。截至目前,这片土地上的人们,还没有在一个值得赞美的时代生活过。
  我坚持这样认为,有一个好处:不至于对当下过于悲观。
  向柴静致敬
  不管是公益也罢,商业也罢,感谢柴静制作了这个作品。
  要向她致敬,最动人的一点,是她告诉我们,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自己少开车,多举报他人。
  《穹顶之下》。这个名字太文艺,暴露她曾是个女文青。在这个作品中,尽管她涉足了欧美,但还是暴露了视野的不够。比如,她感慨环保部门“无权无势”。
  它可能给人一种幻觉,如果环保部长由总书记兼任,中国的环保问题将会迎刃而解。这个幻觉,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的,潜意识里,很多人支持有一个“强人”出现,我们的问题将迎刃而解。
  显然,问题关键,不是任何一个政府部门权力不够大,而是普通人的权力太小,更关键的是,即便手中小小的权力,我们也没有使用的习惯。
  我是通过《穹顶之下》才知道,环保部门的举报电话是12369。即便知道,我相信很多人也和我一样不相信这个电话有用。
  总之,我们处于什么样的环境之中,我们自己是有责任的。事实上,我们对于各种问题抱怨,有时候类似撒娇。
  估计相当多的人,在朋友圈里刷屏向柴静致敬之后,第二天,还是和我一样,继续开车上路。
  短时间看,我们难以改变自己,政府难以改变政府,国家难以改变国家。
  但改变总是在进行的。若干年后,回头看,很有可能,你又会怀念这个年代的某些方面。
  柴静没有揭示,繁荣,就是光荣和正确,污染,只是这种繁荣的副产品,而制造污染的人,将通过治理污染,再一次展现自己的光荣与正确。
  穹顶之下,没有新鲜之事,但还是要向柴静致敬。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大年初十晚,手机上观看了深度调查空气污染的视频《穹顶之下》,被深深震憾了,陷入了极度沉思,还有淡淡的忧伤,为中国人所处的环境、为我们所呼吸的空气。  柴静,原央视节目主持人,为未出世就患病的女儿毅然辞职,开始了关于雾霾的调查。为此,不惜拿出百万元稿酬,走访了国内外许多地区,最终完成了涉及公共治理议题和思考和行动的调查纪实片《穹顶之下》。  柴静,以一己的努力,在悲观中寻找出路,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雾霾中寻找阳光,终于凭借自己的韧劲,一部倒逼机制的视频终于横空出世。  生活在同一个穹顶之下,雾霾面前,我们谁都无法回避,显然,柴静找准了时代的痛点,聚焦大众熟悉又陌生的雾霾问题。  这是一场关于雾霾的科普,也是一次公共政策的质询,更是一番公众参与的动员,必将激励起全民重视治霾的行动,在这个意义上讲38岁的柴静,真正的功不可没。  据悉,柴静已将采访的材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得到“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的回复,个人相信这对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的起草,必将起到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柴进,一个环保志愿者,她的影响正在冲破穹顶,两会前夕重磅推出的视频《穹顶之下》,将会有更多的代表、委员和普通民众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提出宝贵的意见。  片中有句话非常震憾,个人将它记录下来了:“如果我们还以这样的发展方式继续下去,此时的雾霾只是刚刚开始。”  个人以为,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行动起来,不要等杭州、北京、上海、深圳等美丽的大都市,都成了当年烟雾笼罩的伦敦,那时悔之就晚矣。  作为杭州了,个人被震惊了,杭州这座风光旖旎的品质生活之城,竟然每年也有200多天的雾霾天气,和许多人一样以为西湖上空“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景色,其实是雾霾,太不可思议了,只是以前没引起注意。  透过视频知道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付出的竟然是如此高昂的代价,真是泣鬼神、憾天地!  为蓝天,为白云,为亲人,为自己,为后代,我们将不再等待,从政府、到社团、到民众,我们一起向雾霾宣战!    
楼主发言:1次 发图:
  环保没错,别对柴静个人崇拜,她继续开着4.0排量的丰田路霸在国内逍遥,那个视频是一个团队的结果。  
  @livatrade
13:23:03  环保没错,别对柴静个人崇拜,她继续开着4.0排量的丰田路霸在国内逍遥,那个视频是一个团队的结果。    ---------------------向整个团队致敬,包括柴静
  柴静这一次是做了一件有良心的事情,不过对给药家鑫哭灵吊孝,慰问死不赔礼道歉的杀人犯父母,我一直耿耿于怀。
  不管怎样,都为柴静点赞。  经济固然重要,但无论如何不能因牺牲环境为代价。
  请多几个柴静吧!!请多几个自爱爱民的官员吧!!请多些支持柴静的普通人,请更多的普通人能为自己和后代生命健康负责!!!只有力量多了,才有可能真正改善已经很恶劣的空气质量!从大城市到小地方,所有的人,从官员到企业家到一般民众,都真能放下对短期经济利益的盲目追求,真能把环境质量置于第一位才行啊!!任重道远,所有的人都觉醒吧!!
  看来柴静的《穹顶之下》,深有感触。国内的空气质量真的不容乐观,尤其是我这样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更应重视雾霾这个问题。  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感觉更应买个空气净化器来治理下室内的空气质量。但从百度上看了一些资料后,感觉空气净化器虽然很有优势,性价比高、小巧方便,但不是长久之道。因为在室内生活,人体呼吸会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长久以往,家人会逐渐感到精神不足、疲惫、易怒等症状。而选择新风系统才是真正的解决方案,新风系统时刻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送入室内的是过滤后的新鲜空气,同时排出掉室内污浊空气。更多对比介绍http://www.xinfengxitong.net/thread--1.html 因此建议关注室内雾霾的朋友看一下新风系统这个产品,相比空气净化器要有许多优势。  关注雾霾,治理雾霾,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家里做起。
  柴静视频的背景是为《大气污染防治法》保驾护航.  她发布视频后一个礼拜召开的2015全国人大即将审议修改的《大气污染防治法》。  这就是中国的院外游说集团的节奏.
  @江南蓑衣客 3楼
16:28  柴静这一次是做了一件有良心的事情,不过对给药家鑫哭灵吊孝,慰问死不赔礼道歉的杀人犯父母,我一直耿耿于怀。  ------------------------------  你如果了解那件案子就不会这么说了。
  标题是好的,视频是好的,柴静是聪明的,呵呵,不过确实是好事一件  
  后果很严重啊,看来
  @livatrade
13:23:03  环保没错,别对柴静个人崇拜,她继续开着4.0排量的丰田路霸在国内逍遥,那个视频是一个团队的结果。    -----------------------------  开(坐)4.0排量车的在中国不少于千万,而说出雾霾害民的 则只有柴静一人 !  向柴静致敬!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静穹顶之下视频被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