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求各位手上有资源的大大们,谁有柴静的柴静 穹顶之下视频的资源,发给我吧,拜谢了。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扫一扫,访问微社区
热图·散咵
查看: 3228|回复: 2
本帖最后由 老都 于
16:46 编辑
絮语:关于柴静的《穹顶之下》  昨天被柴姑娘的视频刷屏了,想必大家看完这个雾霾片也都是感慨颇多吧。这个神奇的国度,多新奇的事都很难令人感到惊讶了。关于这个纪录片,反省之余也有一种无法解决的无力感,它触及的是一个无比庞大的体系,而不单单是一个环境问题。  有些人说柴静的调查太浅显,其实重点并不在这里。举国同慨之后,有多少人会持续关注这个问题?会不会很快被另一波信息淹没?需要时间,需要行动。  今天,同大家分享柴静的《穹顶之下》,以及各媒体的相关报道。
& & & & & & & & & & & & & & & & 视频:穹顶之下
  沉寂一年后,柴静带着深度调查《穹顶之下》回归,引爆社交媒体。她作为一个调查记者,也身为一个母亲,自费百万元拍摄纪录片,向公众揭开雾霾真相。以上为柴静自费上百万元拍摄的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完整版视频。
为什么柴静要拍雾霾纪录片?这个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终于要公开了,而柴静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开之后会发生什么。  作为环境记者,2011年秋以来,我一直在写大气污染的深度报道,并笑称要做“最大气的记者”。2014年5月,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  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这是记者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我并不感到惊讶。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这正是我们南周绿色板块关注的领域,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有看到报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为何柴静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我惊住了。  我做了那么多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报道,我知道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数字,雾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而柴静的女儿,这个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肿瘤。那些空气污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变成了100%,我才明白为何柴静如此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正如她所说,这是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 & & & & & & & & & & & & & & &
  那次模拟演讲结束后,柴静问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应该是柴静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肿瘤,她怀疑和雾霾有关。  柴静叹了口气,她说这也正是自己担心的。她的家人其实很支持讲出孩子的故事。但是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柴静觉得,从一个受害者角度出发,可能有违客观性。  我说,正因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亲,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力,去了解雾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雾霾的原因和治理。我们不强调女儿的肿瘤和空气污染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空气污染的确会导致健康风险,虽然这种风险还有太多的未知,而这种未知更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呼吁,去阻止。  所以,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日晚上11点,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讲。  无数台摄像机,黑色大屏幕,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剧场的地上,和数百人,静静的、秘密的观看了这场演讲。  演讲依然以女儿的故事开始,我内心居然一下子释然了。  柴静张嘴就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这一句对于PM2.5的定义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性。而一束光打下来,她双手捧着这些看不见的颗粒,又像一场感性的诉说。  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全程不超过三个磕碰。而这可是相当专业的故事,虽然是第二次听,出于职业习惯,我居然还是记满了三页笔记,并标记出几个小错误供后期修改。她记下了那么多的数字,还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我深知这种难度,因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都极其困难,而她要讲出来,甚至做出动画表达出来。  片子分为三个章节,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专业报告结构,可是现场的观众似乎在寻求这种专业。我旁边的小伙子在演讲开始前问我机动车到底对于PM2.5贡献多少,当柴静说到这里时,他紧缩眉头,频频点头。而像邢台市的“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彩!”的横幅出现时,现场一阵笑声。当APEC蓝下的故宫角楼出现时,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偷偷的举起手机拍照。——南方周末记者:汪韬
对话柴静:这一年她都做了些什么?  人民网记者:你告别央视之后,为什么选了雾霾这么一个题材?  柴静:这不是一个计划中的作品,当时因为孩子生病,我辞职后打算用相当的一段时间陪伴她,照顾她,所以谢绝了一切工作邀请。照顾她过程中,对雾霾的感受变得越来越强烈,整个生活都被它影响了,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所以就做了这个调查。  人民网记者:你怎么想到公之于众的?  柴静:一开始没有想要公开,只是自己找资料,找专家问,想解开一些迷惑。我调取了十年来华北上空的卫星图片,可以看到空气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么没意识到?我找了奥运空气质量保障小组组长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给我2004某个月的PM2.5数据曲线,相当于今天的严重污染,首都机场也关闭了,只是当天新闻报道是雾。可见当时整个社会对空气污染缺乏认识。  我深感作为传媒人的一员,也有责任,因为当时我在北京,但我浑然不觉。我做过不少污染报道,总觉得好象看到烟筒,看到厂矿才会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个大城市里就无知无觉。  人都是从无知到有知,但既然认识到了,又是一个传媒人,就有责任向大家说清楚。不耸动,也不回避,就是尽量说明白。因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艰巨和复杂,容易急,产生无望的情绪。如果太轻慢,不当回事,听之任之,更不行。所以尽可能公开地去说明白,也许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样有改变,为治理大气污染做一点事。  人民网记者:这一年你都去了哪里?  柴静:我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去了一些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调查了背后的执法困境。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也去了伦敦、洛杉矶这些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  人民网记者:发现了什么?  柴静:我想回答三个问题:雾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  以PM2.5之微小,人眼无法看到,这是一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所以这次我携带仪器,做雾霾健康测试,作为志愿者参与人体实验,分析呼吸成份,拍摄肺部深处碳素沉淀的后果,想向大家解释“雾霾是什么”,性质、危害、构成。  通过科学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结果,可以回答“雾霾从哪儿来”。我国的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中国煤炭消费量在2013年就超过了全世界其他国家用煤量的总和。车的增速也是历史罕见。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不得不同时面对数量和质量要求这两大挑战。通过调研,我发现我国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问题。我也尝试揭示这几大问题背后的管理与执法困境。  “我们怎么办”是有路可寻的。从英美的治理经验可以看到,发生过“大烟雾事件”的伦敦当时的污染比当下中国更严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发生过严重“光化学烟雾”事件的洛杉矶,车辆比上世纪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华主任所说,人类的教训和经验放在那里,证明污染可以解决,而且不必那么久,中国已经承诺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与雾霾同源,有协同减排效应,这个峰值的倒逼,意味着未来只能向绿色、低碳、循环经济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个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产业结构都会随之改变,会对普通人的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未来的创造者是抓住先机的人。  人民网记者:你以前也做过很多污染报道,并且被评为环保部2007年度“绿色中国年度人物”,这次与你以往报道有何不同?  柴静:这些年我做过的一些污染报道,但都是就事论事,停留在监督某些排污企业和地方政府GDP冲动上,我自己也停留在一种“要发展还是要环保?”的简单思维方式上。  这次拉开时空,对过去的问题再回访,再思考这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的产业现状,看到它们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我感觉环保与经济发展并无冲突。大气污染并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恰恰需要更充分的市场化改革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环保不是负担,而是创新的来源,可以促进竞争,产生就业,拉动经济。国际治理污染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第一,政府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让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力量。第二,政府不可或缺,必须通过制订政策,严格执法,来保证市场竞争的公正公平,优胜劣汰。这两点都与我国当前改革的方向一致。  人民网记者:那你觉得普通人应该怎么做?  柴静:我自己并不想鼓动号召他人必须做什么、应该怎么做,那有一种强迫性。小时候有一次,我把肥皂水倒在了树根上,我奶奶没说什么,只是拿小铲子把肥皂水铲起来,埋在了别处——人去做什么,是因为心底有爱惜。  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人民网记者:是什么让你觉得大气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静:这一年我都是以个人身份去拜访他人,包括职能部门。没人拒绝提问,在回答时都毫无保留,直面问题。我觉得他们都希望能公开地讨论问题,因为问题呈现就是解决的希望,而且认识的深度决定解决问题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几个微信群,是与体制内外专家共建的,这么长的时间里,他们毫无回报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环保局机动车处的处长李昆生给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说过,这个人让我很惭愧,有时候我都觉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还在继续发表文章,不断往前推进。深夜有时会收到他的两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为公之心对我是一个感染。即使他批评的人也很尊重他,因为这个人出自诚意。  去拜访石化行业的有关专家时,我说问题如果您觉得尖锐,请不要介意。他说没关系,你问的都是媒体和大众关心的,应该向大家公开,他也很坦诚。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在环保与经济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能公开讨论是前提,在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这点。  中国有很多人希望把这件事改善,在为此努力。简单地说,每个人都希望空气清新。什么是社会共识?再没有比这个更强烈的社会共识了。这是我的信心。  人民网记者:除了这次演讲,你还做了什么?  柴静:当前《大气防治法》正在修订,我将采访的资料和稿件都发给了全国人大法工委,希望能为法律修订带来一点参照。他们逐字看完,附上建议,返还给我,并打电话表示感谢,说会在修订时考虑相关问题。  我将稿件也发给了正在制订国家油气体制改革方案的小组成员,得到的反馈也让我很意外。他们提出的唯一意见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谈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订者的态度是因为,改革在中国适逢其时,需要让大众更多地知情参与,更多地讨论,形成共识。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没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边的污染源,也没人比我们更爱护自己的家园。  人民网记者:一个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我是觉得特别亲切,但是你有顾虑吗?  柴静: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最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  人民网记者:我不仅是理解,而且能够强烈地带着情感感受到。  柴静: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  人民网记者:遇到最大困难是什么?  柴静:应该是自己认识的局限吧。大气污染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我刚做的时候,有人说这个问题跨领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感觉到了这点,担心如果说得不准确,对现实会有妨害,找了很多专家审校,但也无法保证精准,只能尽力而为。错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会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人民网记者:这次的拍摄费用大概多少?是谁投资的?  柴静:差不多一百万吧,因为有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钱是我自己投的,国内一些基金会联系过我,愿意资助,但我当时完全不知道自己会做成什么样子,又要照顾孩子,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做完,就没接受,非常感谢他们。我两年前出过书,用稿费负担的。  人民网记者:你是成立了个人公司制作节目吗?  柴静:没有,这次只是个人调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这件事情的,是我的几位朋友,老范、番茄、蚂蚁、三三、席大、晨超、五号、子雄、许岑、家贤、念念、小米,十人左右,甘苦与共。没有他们,就不会有这件事,我非常幸运。如果将来有机会,希望仍能与他们一起,为转型中的社会做一点纪录和分析的工作。
关于柴静这个人  关于柴静,网上有过许多争论,从长相到气质,从新闻专业到私人生活,有人喜欢,有人鄙视,有人赞扬,有人诋毁。就像昨天互联网上的白金黑蓝之争,人们只看得到自己看得到的那一面,你怎样让一个人了解他根本看不到的事实?
& & & & & & & & & & & & & & & &
  很简单,提供更多信息、分析与说明,人不仅仅有眼睛,还有大脑,只要证据充分,推论严谨,即使感情上不满足,理性上也会认同。可是难题又来了,并不是人人都能理想思考,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被情感左右,喜欢或不喜欢一个人本身就是一件情感导向的判断,谁都很难说服谁?  怎么办?  凉拌。是的,对公众人物来说,不论诋毁还是赞扬都难以逃避。对争吵的网民来说,吵着吵着茶就凉了。放任不管,是平息舆论的最好办法。  但是,并不是所有事情都可以放任不管。一个人的隐私不应该被广泛讨论,但一个国家的未来必须被广泛讨论;一个人是否值得大家喜欢可以不被辩论,但一个机构是否合理合法的行使权利与义务必须被公开监督。  这也是所有新闻人的责任和义务:传播信息,报道真相。  说到底,柴静还是一个新闻人。  从央视辞职之后,柴静几乎没有在公共视野出现过,今天,她带着一份雾霾调查报告回来了。这是一条接近两个小时的视频,主要内容是她的演讲,关于她为什么展开这项调查,关于中国雾霾污染的现状、成因,以及如何解决这一难题。  这一次,她身后不再是CCTV,她以个人名义调查采访,用自己的稿费承担制作费用,她说,这是作为母亲的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是的,这可能是她做这件事的出发点,但这哪里又是她一个人的事呢?  她的追问,她的努力所能带来的改变也许并不立竿见影,但是行动永远比抱怨有力量。这也是我最尊敬她的地方。  她在谈及为什么做这次调查时说道,“说实话我不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很多年了,“中国可以说不”已经深入民心,但是“中国人可以说不”却还没有被唤醒。柴静在视频的最后向我们证明,即使是你,也可以说不,也可以为现实改变一点点。
& & & & & & & & & & & & & & & &
  不得不说,柴静的演讲是很富感染力的,这一向是她的能力,也是她被人喜欢也同时被诟病的地方。因为在这里有人看到了不屈服和倔强,看到了文艺,有人看到的是做作。这都无所谓,她所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一家观点,而是奔走于各处得来的数据和影像资料,不管你是否喜欢柴静这个人,只要你生活在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这则视频都值得一看。——魏小河
& & & & & & & & & & & & & & & &
当然还有一些异议的声音
比如在雪球上 @释老毛 发布的的文章《讨厌雾霾,更讨厌柴静》如是说:
了解我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应该知道,我对柴静这种公知范儿和环保主义没有一点兴趣。在雪球上说了句对柴神主持风格印象不佳的大实话,引来一群柴粉儿们喷,吓得我连夜登陆微博看了看,发现微博也在刷屏,不过清点了一下自己关注的对象,还好,很欣慰,发现物以类聚,大部分和老毛一样,对柴持否定和不屑态度,我终于放心了,身份认同没混乱,英雄所见略同。我只追求在自己的小众圈子里交流,对于大众怎么想怎么喷,与我何干?因此响应 号召,凡是被柴静感动得热泪盈眶、不能自己的,请赶紧拉黑我,别废话,谢谢!
总结一下柴静事件我的八点看法:
第一,作为帝都居民我对雾霾深恶痛绝;
第二,作为看过柴静节目的观众我不想再看;
第三,环保不能限制公民选择生活方式的自由;
第四,环保不能牺牲落后地区民众的工作机会和现代化的权利;
第五,支持核电减少排放污染;
第六,支持转基因减少化肥污染;
第七,支持禁放烟花爆竹减少噪音污染;
第八,支持油价、电价、火车票价、停车费、路桥费由市场决定,要环保就别怕涨价。
人类社会现代化之后,20世纪产生了三颗反人类的思想毒瘤:纳粹主义、**主义、环保主义。纳粹分子杀了600万犹太人而臭名卓著;环保分子杀了2000万人而无人知晓。她们的祖师爷Rachel Carson在1962年出版一本名著《寂静的春天》,该书出版后,比柴女神的纪录片还轰动。为了保护环境和鸟类,世界各国开始禁用DDT杀虫剂,但与此同时,因为DDT被禁,非洲有至少2000万儿童死于蚊虫传播的疟疾。历史学家说,“她杀的人比斯大林还多”……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重新启用DDT对抗流行病。
总之,不认同我标准的三种人:环保法西斯分子、环保装逼分子、柴女神的脑残粉儿,请统统拉黑我,取关是不够的,low逼们,你们做我的粉丝我丢不起人,求求你们不要再出现在我的视野里,你们就是视觉污染。我给你们汇总一下微博上关于柴女神的大吐槽:
【关于胎儿肿瘤和雾霾的关系】
南方周末:【作为一个母亲,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今天,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终于登出。而柴静的女儿,这个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诊断出肿瘤。我才明白为何柴静如此认真寻找雾霾元凶,正如她所说,这是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某网友:装逼。她胎儿有问题跟雾霾有一毛钱关系么?美国8年前的缺陷率很高,那时候美国污染很严重?揭示环境污染是好事,但把孩子先天疾病归结到了这个上就有点不地道了!
某网友:“促使她展开调查的原因是,没出世的女儿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说明她就是在有意无意的误导网民大众,让人觉得她孩子的肿瘤就是雾霾闹的,我就呵呵了~身为一位母亲,她的做法反而更令人鄙夷,孩子的问题是她(资深老烟民,长年不规律的生活作息习惯)
某网友:阿静怀孕了就从央视离职,专门跑美国去待产,孕中检查发现孩子患有良性肿瘤,2013年10月底快40的老静在美产下一女,孩子一出生就进行手术,2014年初在机场被拍到抱孩子回国。然后,她说她孩子的肿瘤是北京的错?抽烟很凶的老静,能不能告诉大家,易致胎儿肿瘤的最大恶习是什么?
【关于环保生活方式与个人自由】
某网友:我是绝不会放弃开车和打车改坐地铁的,更不可能去举报违法排污的工厂,我也不会把淘米水留着冲厕所,或者每天花上20分钟去搞家庭垃圾分类,在环保这件事上,我是一无是处的,不过我有一点好,就是支持核电站,建我们家旁边我个人肯定没意见。
老婆回来说到柴静,要环保,我说你准备好了吗?
1、130平的房子换成30平,
2、车不能开了,公交也不能做,
3、家里的电器别用了,换一个25瓦小电灯,
4、衣服就不要买了,
5、肉也不能吃了,
6、煤气也算了吧,
7、暖气呢,烧煤的,你说呢?
8、洗澡别想了,
这八项要能做到,准保蓝天。老婆立马不吱声了。
【关于环保与装逼】
某网友:柴静女士,您宣传环保,我支持;您说您为了女儿,要向雾霾宣战,我也支持。可是,当初您生个娃都得跑美国去,这一趟来回,二氧化硫、微颗粒、二氧化碳的排放得多少?为了雾霾,为了您女儿,您先向自己宣战行不行?
某网友:一直都不理解吸烟的人为何要在乎雾霾。以后估计也理解不了。可这样的人实在不少,我就认识好几位。怕死就戒烟减肥少吃烧烤少喝酒,这都是排前几位的致癌因素,比雾霾厉害多了。抽烟等于送死都挡不住,雾霾怎么可能让人类不开车呢?
【关于纪录片内容的争议】
某网友:综合起来,主旨就是去工业化,妖魔化本土工业,顺带黑国企。和西方文化左派操弄民粹主义的套路类似,以煽情和情怀为手段。
某网友:错误太多,没法看,说几条一眼扫到的:
1、陈竺是个搞过血液病的投机政客,引用他的数据是很不靠谱的,上海的阚海东和环科院王金南应该有相关数据,你们谁拿到了;
2、在吸烟率这么高的现实中,肺癌数据没啥意义,充其量也就是有一定的相关性,而且,拜托你们分清楚发病率和死亡率;
3、对于中国的体制毫无概念,三桶油是国企,环保部是部委,都是党的,让环保部定标准就会好,我不知道你是傻,还是给环保争权力;煤炭之类涉及经济的不和你们扯,听不懂。
某网友:少空谈,多做实事。提倡绿色环保没有错,但多走一步就是绿色恐怖主义。百姓要吃饭,要发展。不发展,没有雾霾,哪来的生活水平提高?柴静很明白这些,但是非要做公知,有啥办法?
【关于柴静自费制片的性质】
某网友:从生产方式的角度,名人自费拍摄新闻调查是一种包装成公共行为的商业行为,生产和流通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市场化的算计。这种算计在柴静纪录片的完成品从内容到形式每个细节中都可以找到。从莫须有的雾霾导致婴儿肿瘤的叙事策略开始,到再次搬出幼儿和母爱来遮蔽数据漏洞和逻辑混乱的结尾。包装、姿态、煽情、自我展演的商品逻辑几乎全程覆盖真实、理性、深入、质疑、论辨的公共对话逻辑。
另外一种提出异议的声音《打着温情脉脉招牌出场的,一般都是婊子》来源:微信公号讲张,作者:兰卡摘选部分内容如下
爱国的定义,百度(如果你认为百度给出的定义不好也不能怪我,因为我无法上Google)给出的解释是:
爱国是一个公民应有的道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制度下,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这样,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昨天开始,柴静的纪录片视频又引得一群人亢奋不已,仿佛丢下手中的方向盘,分分钟就能还你一个蓝天白云。对于这个绿茶,我是忍不住,直接开骂了(道德家实不该如此),因为一个高龄产妇把胎儿肿瘤的账算给雾霾,然后开着4.0排量的汽车告诉大家雾霾问题“人人有责”,实在太装逼了。当然,装逼也没什么,立个牌坊扣顶道德高帽,就比较无聊了。
雾霾究竟能不能治理?当然可以!为什么一开会就天气好了?你以为我裆不知道原因?只是治理的成本高,代价太大,所以“没办法”。拍个视频出来,哄哄大家,说点模棱两可的话,大家抽烟喝酒啃鸡爪子的时候就又有了谈资。当然呼吸的依旧是雾霾,没有改善。你们自己想想,是不是又被媒体宣传牵着鼻子走了?
有个事业单位的道德家朋友说要“尽力”环保,今后尽量班车,不开车。我一听就醉了。班车这种为少数人服务的东西,就应该取消嘛,大家走路上班呗。不过或许运动会导致呼吸频繁,呼出过多二氧化碳,浊气外泄,硫化氢和氨根离子充盈局部空气,依旧要污染空气呐!
看到大家这么爱国,且言论和谐,步伐一致,吸着雾霾骂着隔壁老王,真是万分欣慰。虽然你们不爱思考,也无所谓底线,但毕竟也是爱国的。我一直自认为比你们爱国,且爱得有底线,但是每次一想到我那个公民头像被和谐的事,我自己也分不清究竟有没有资格爱国了。
《柴静被@人民网 推了,你有什么想法?》来源:微信公号讲张 作者:秋歌
大概是因为忙吧,当人们说今天朋友圈被柴静刷屏的时候,我很意外。还看到一个朋友说,(对刷屏)真心反感。
到了晚上,大致了解了一下,说是柴静“自费百万”拍了一部关于雾霾的纪录片。
我很忙,也没时间去点击她耗费巨资的纪录片。除了刮大风下大雨,我每天都生活在雾霾中,对此危害深有体会。每当达到中度污染的时候,我的鼻子就会有反应,种种不适感扑面而来。当重度污染来临时,末日感油然而生,因为你无处可避,“无所逃于天地间”在这一刻如此真实。
每个人都是雾都孤儿。在内心几乎都成了口罩党。
我还记得,在2014年初,连续二十来天(或许更长)的雾霾天气,使我心情压抑。那种压抑的感觉,就像看到在油价下跌时相关部门一而再再而三地调高汽油消费税一样,夹杂着莫名而无力的愤懑。
而且无处发泄。
此外,我有一个朋友是专门做空气净化器的,他在朋友圈里每天对朋友们展示的关于雾霾危害的信息。有好几次,我认为应该拉黑他,因为这些非常恐怖的信息,足以使我觉得应该死过一百次。而我竟然还活着,也颇使我怀疑自己到底是人是鬼。
或者,大陆人都是特殊材料做成的。
总而言之,我觉得我对雾霾的危害性,已经有了足够的认识。对于它的来源,也自信比较了解。至于怎么解决,我认为也很简单:大家想一想所谓的“APEC蓝”和“公祭蓝”之类,就知道治理雾霾该怎么做了。
听说柴静的片子获得人民网的力推。我觉得能被人民网推起来的,大家看着得长个心眼儿。人民网讲究党性,爱憎分明,敌我意识特别强烈,柴静被推,一定有其道理。同样是一些关于其他问题的纪录片,连问世的机会都没有,遑论获得中央级网媒力荐。
所谓“长个心眼儿”,主要是关于思考问题的角度。像雾霾这么比较严肃的环保议题,还是应该多看看相对严肃的文献以及国外的文章。人是观念的动物,在有心者的引导下,不少人已经觉得汽车尾气是一个严重的污染源。像这类观念一旦根深蒂固,就不容易扭转。
我很忙,还要看足球(矿区德比)。下面,关于柴静的纪录片,我未经同意,再抄录朋友圈一些言论,供各位参考(被抄者如有不适,请告诉我,我会及时纠正):
天书:作为体制内的人,柴静获得了她的话语空间,这个话语空间也是体制默许给她的。作为她自主的创作,别说这个片子,就是片中所涉及的这些数据就无法获得。
大致看了下,柴静的这个片子还是一贯套路:将政府的责任推给全社会,雾霾成了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你们民众烧煤炉、开汽车、要经济发展的代价,政府也是无奈的。现在要全民动员了,大家要提高环境意识了,说不定接下来要提增环境税了!我不是没做过纪录片,做纪录片不是这个做法的。这样的秀显然是精心策划的。
莫之许:我再问个问题: 别说个人了,就算是新浪这些门户网站,至今没有新闻采访资格。独立纪录片其实就是地下纪录片,去年宋庄独立电影节,更是被强行叫停。没有体制许可,就无法面世。如今一个号称个人制作的纪录片横空出世,人民网同时推荐,这背后能没有点啥?你想都不想就转发,智商被清零了吗?
张雪忠:柴静女士关于雾霾的纪录片能够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其实并不奇怪:1、这一纪录片聚焦雾霾的来源和危害,但尚未触及根本性的制度成因;2、在这个时候展示雾霾这一环境危机的严重性,自党内政治来看亦是现任主政者所乐见的,因为他们当然不愿为前任们的积弊负责。
冉云飞:一个权力不受约束的政府才是我们生活中最大的污染源,不看到这一点,那就是没看到问题的实质。
温克坚:真相就像洋葱,一层拨完后还有一层,越到后面,真相越让人恐惧,如果我们没有勇气面对最后的真相,那灾难会一直延续下去。
余磊:颗粒物中检测出15种致癌物质!其中最严重的超过国家标准14倍!!!
我用评分来表明态度
我看到:柴静凭一己之力,挽救了环保股,3月2日环保板块的机体涨停就是证明
柴静好样的!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穹顶之下 柴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