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白柴静博客空气炸锅的空气污染资料视屏以后的感受

当前位置:
柴静推荐污染地图APP下载 柴静穹顶之下雾霾调查视频
柴静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全网关注,首发即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目前还在引发新一轮的喷或赞,不管你对雾霾和柴静式调查怎么看,关注雾霾从自我做起,柴静在雾霾调查视频提到的一个实时监测雾霾的免费APP空气污染地图下载介绍。
  日,从离职央视后,沉寂许久的知名记者、主持人柴静昨日携个人视频新作《穹顶之下》宣告归来,柴静自费百万调查近一年拍摄的这部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首发即获过百万点击,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关注,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上更是引发&刷屏&效应。柴静穹顶之下雾霾调查视频  视频推出不到一天时间,传遍全网,成为数亿人手机朋友圈中热谈的话题。 截止日零点,优酷、腾讯视频等各大主流视频网站数据,该调查视频点击率已经突破3100万次。有一份核实数据显示,《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28日10点推出,截止20点13分统计:优酷401万,9088条评论。腾讯2620万,32760条评论(微信拉动)。搜狐76万,172条评论。乐视305万,36条评论。爱奇艺1万,15条评论。土豆31万,1956条评论。凤凰19万,15条评论。  数据或许也只是代表了国民对&雾霾&及&柴静&这两个大众话题的热议程度,但更深一层来看待柴静事件,小编也认为其实是源于大家对雾霾的关注,柴静在两会前给出的这份雾霾调查,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去讨论,直接戳到了受众的痛点,所以我们去关注了, 《穹顶之下》目前还在引发新一轮的喷或赞,关于雾霾,柴静推荐的污染地图APP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这里为你放出污染地图APP的下载及介绍。   &污染地图APP&&   &()  开发商:北京市朝阳区公众环境研究中心  应用大小:25MB  最低版本:IOS 6  应用语言:中文  应用介绍:十面霾伏,除了戴口罩,开空气净化器,还能做什么?打开&污染地图&APP,看看谁在污染我们的空气!我们需要它,即使现在它不是那么完善 这种公开透明的方式让我们不再生活在云里雾里。用你轻轻一点的力量,早日寻回湛湛蓝天!&  污染地图APP主要功能简而言之就是&发现身边的污染源&,用户可以随时查询国内190个城市近1000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空气质量指数和污染物浓度,同时,应用的另一个柴静推荐的功能就是,汇总多省市废气污染源实时排放数据,地图标注超标排放废气企业,用户可以随时分享到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让企业接受公众监督。  据了解,由于&污染地图&对污染源头进行了实时监督,190个城市和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的3000多家企业的实时监控数据,跟阿里云云计算资源进行合作,每小时更新一次,对数据的计算和处理能力显示出了高要求精准的水平。  污染地图同时也引入了绿色采购引导绿色生产的理念,公布了苹果、GAP、H&M等80多个品牌的绿色供应链管理排名,这些排名用户也可以分享上网。
提示:键盘也能翻页,试试“← →”键
热门新闻排行站内网址搜索
本页最后更新: 12:06:43
【南方周末记者:我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恩怨】
网站分类:
网站名称:
网站地址:
站长邮箱:
站长QQ:
收录时间:
报告错误:
南方周末记者:我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恩怨已报错(0)次,打不开请
收录查询:
数据统计:
今日点入:0 总点入:0 总点出:44
网站简介:
新浪娱乐讯 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在日,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 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柴静谈及女儿出生时患肿瘤之事。柴静也坦言,在照顾女儿的过程中对雾霾感受也越来越强烈。 对此南方周末记者汪韬撰文写“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全文如下:  今天上午,柴静关于雾霾的纪录片终于登出了,名字叫《穹顶之下》。  昨夜00:13,我正在收拾行李,收到了柴静的消息,她淡淡地说:“应该明天上午发。晚安。”  我想,柴静这一夜应该没有安睡。  她说,可能像你说的,不在雾霾天发出,片子不会引起大家的关心。也可能播出后会有很多想到不到事情,但是它有它的命运了。  我也没有安睡。这个保守了一年的秘密终于要公开了,而柴静和我都不知道秘密公开之后会发生什么。  作为南方周末的环境记者,2011年秋以来,我一直在写大气污染的深度报道,并笑称要做“最大气的记者”。2014年5月,在环保部的一次会议上我遇到了柴静,互留了联系方式后,她时常和我探讨一些大气污染的问题,要一些专家的联系方式。  我没有对别人说起柴静在关注雾霾的话题。这是记者之间最常见的交流,我并不感到惊讶。后来听说她当了妈妈后,对于环境和食品安全问题越发关注。这正是我们南周绿色板块关注的领域,我很欣慰。只是觉得她太认真了,大气污染的各个领域都要涉及,做了一年,竟也没有看到报道。  而直到2015年1月,我被邀请去给她的演讲提意见时,我才明白为何柴静要花一年时间,为何要采访那么多人。  “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  我惊住了。  我做了那么多的大气污染健康效应的报道,我知道空气污染可以导致肺癌、心血管疾病甚至过早死亡,但已有的研究在我眼中似乎都只是数字,雾霾天我自己也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  而柴静的女儿,这个在2013年1月那场侵袭25个省市的大雾霾中被怀上的小生命,居然一出生就被诊断为肿瘤。那些空气污染致病的概率似乎一下子变成了100%,我才明白为何柴静如此认真的去寻找雾霾元凶,正如她所说,这是一个母亲与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那次模拟演讲结束后,柴静问我,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说,应该是柴静女儿一出生就得了肿瘤,她怀疑和雾霾有关。  柴静叹了口气,她说这也正是自己担心的。她的家人其实很支持讲出孩子的故事。但是从一个新闻从业者的角度出发,柴静觉得,从一个受害者角度出发,可能有违客观性。  我说,正因为你是一位受害的母亲,才会有寻找答案的动力,去了解雾霾的健康危害,了解雾霾的原因和治理。我们不强调空气污染和女儿的肿瘤之间的因果关系,但空气污染的确会导致健康风险,虽然这种风险还有太多的未知,而这种未知更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呼吁,去阻止。  所以,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  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  日晚上11点,白色丝质衬衫,浅色牛仔裤,平底皮鞋。柴静以一个母亲普通的装扮,完美的完成了演讲。  无数台摄像机,黑色大屏幕,全程无人发微博、朋友圈,我坐在小剧场的地上,和数百人,静静的、秘密的观看了这场演讲。  演讲依然以女儿的故事开始,我内心居然一下子释然了。  柴静张嘴就是“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这一句对于PM2.5的定义体现了极强的专业性。而一束光打下来,她双手捧着这些看不见的颗粒,又像一场感性的诉说。  她真是太会讲故事了,全程不超过三个磕碰。而这可是相当专业的故事,虽然是第二次听,出于职业习惯,我居然还是记满了三页笔记,并标记出几个小错误供后期修改。她记下了那么多的数字,还要用形象的比喻描述出来。我深知这种难度,因为我在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都极其困难,而她要讲出来,甚至做出动画表达出来。  片子分为三个章节,雾霾是什么?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这是典型的专业报告结构,可是现场的观众似乎在寻求这种专业。我旁边的小伙子在演讲开始前问我机动车到底对于PM2.5贡献多少,当柴静说到这里时,他紧缩眉头,频频点头。而像邢台市的“为我市退出全国74个城市空气质量排名倒数第一而喝采!”的横幅出现时,现场一阵笑声。当APEC蓝下的故宫角楼出现时,那种稍纵即逝的美好使得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偷偷的举起手机拍照。  回去的路上,我和几个小姑娘同行,大家激动的表达观后感。一个女生说,等片子出来后,我都已经想好怎么宣传了:如果你不想花时间看这几年雾霾的报道,花两个小时看这个视频就够了。  我说,你意思是我这三年多的报道都白写了啊。  其实我的心里更为激动,大学里学习环境科学,毕业后从事环境报道,尤其是从事大气污染报道,我看到了这种转变。这种转变不只是重腕治霾的“气十条”,不只是全球皆知的“APEC 蓝”,而是犹如那些弥漫在全国各地的细小的污染颗粒,对于空气污染的关注也渗入了我们的生活,改变了我们。  正如2011年潘石屹转发美国大使馆监测PM2.5数据,接受外媒采访居然还“受到了批评”。而今,贾樟柯[微博]拍《人在霾途》,柴静讲述自己的故事,甚至连过年回到家,家人都劝我离开那个“成天雾霾”的北京。  此刻,我在南京的火车站等候回京的列车,天气阴冷,好在PM2.5只有十几,空气质量优。手机已被柴静的视频刷屏,一位在环保部门工作的同学发来消息称赞这个视频:“大家表示做得很到位”。  那就好。看吧,不在雾霾天发出也会有好效果的。  南方周末记者 汪韬  我想,柴静今晚可以睡个好觉了吧。(责编: YY)
【最新来访网站】
?&?&?&?&?&?&?&?&?&?&?&?&?&?&?&?&?&?&?&?&?&?&?&?&?&
【相关点出网站】
?&?&?&?&?&?&?&?&?&?&?&?&?&?&?&?&?&?&?&?&?&?&?&?&?&
免责声明:888导航以上所有广告内容均为赞助商广告提供,对其经营行为本网站恕不负责。Copyright&
All Right Reserved
强烈建议使用 IE5.0 以上浏览器 分辨率内容字号:
段落设置:
字体设置:
云图:柴静“污染地图”背后的高德开放平台工具
来源:IT之家网站作者:小智责编:小智
在柴静《穹顶之下》的演讲视频中,展示了IPE(公众环境研究中心)旗下的产品“蔚蓝地图”,也就是俗称的“污染地图”。在整个中国的版图上,或大或小的污染源被明确标示,你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所处位置的周围有着多少令人心颤的污染源正在排放各种污染。而实际上,在IPE没有推出产品“蔚蓝地图”之前(即没有对数据结合用户位置进行处理之前),在PC端的污染地图就是一张显示各地环境状况的地图,而“蔚蓝地图”则将环境信息与高德开放平台的“云图”结合,让污染与每一个人都显得息息相关。什么是“云图”?实际上,高德云图是一款为开发者自有数据提供存储、管理、检索以及展现的服务平台,依靠云图,开发者可以快速搭建基于自有数据的网站或APP位置服务,并自动为应用同步最新存储数据。例如在“蔚蓝地图”的开发过程中,IPE就使用了高德相关LBS的SDK,将空气质量数据存储在“云图”之上,并依靠云图储存的数据来与APP中的位置服务相叠加、结合,便形成了能够通过位置查看周围污染数据的“蔚蓝地图”。同样,IPE储存在高德云图上的数据,也会以API的形式对外开放,供其他开发者使用污染源LBS数据。一个最典型的例子便是高德地图产品内的“雾霾地图”,便是使用了IPE储存在高德云图上的各地空气质量数据,方便高德地图用户随时随地查询周边空气污染状况。利用高德云图所提供的可视化数据管理平台,未来还会以手拍、寻找水源地、调查排污口等方式,对环境数据进行采集、管理,让数据实时更新,更加丰富。当然,高德云图可以存储各类型的位置数据,利用这些数据与位置的叠加,能让开发者的地图功能更加丰富、灵活。总之,云图可视化数据管理平台及云存储API能够完成海量位置数据存储与管理,并支持一键发布地图,如连锁店地图;而云检索API提供周边、区域和数据id方式的实时检索自有数据,返回检索数据。使用JavaScript云图API、Android/iOS云图SDK实现自有数据PC端、移动端展现,海量位置数据可使用麻点图展现。除了云图,高德开放平台的Smart LBS战略中还包括深挖大数据的观景台工具等,更重要的是,这些功能对于开发者来说是完全开放、免费的。“LBS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不可或缺的基础能力,但对大部分开发者来说,自建LBS能力的门槛很高――需要具备地图测绘资质,拥有足够的地图数据采集和后端云数据处理能力。高德专注于LBS领域达12年,能够为开发者提供免费开放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和最全面覆盖的工具。此次推出LBS+就是为了将这些能力更好地开放给开发者。”高德开放平台总经理魏凯明表示。
声明:IT之家网站刊登/转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论证其描述。
软媒旗下软件:|||||||
IT之家,软媒旗下,国内顶级IT科技门户网站。
Copyright (C)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鲁ICP备号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946|回复: 3
d43d7e21c660165ceb1358.jpg (141.51 KB, 下载次数: 0)
14:46 上传
春节长假后、全国两会前的周六,工作日,从央视辞职后便“下落不明”的柴静带来了调查专题片《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据统计,截至今日(1日)上午11时40分,腾讯视频播放次数为5210万,优酷1211万,乐视网1074万,搜狐视频257万,爱奇艺123万,凤凰网100万,土豆69万,上述7家网站的播放次数已超过8000万次。该数字仅是对网站推荐的单个完整视频的统计,不包括其他用户上传及分段视频。调查片发布首日便在网络上引爆。热议背面,也有人担心,这是不是一个“然后,就没有然后了……”的命题。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说这部片子是她与雾霾的“私人恩怨”,原本柴静计划辞职后陪伴女儿,谢绝一切工作邀请,然而雾霾对她的生活影响越来越严重。她在专题片里表示:“以前我从来没有对污染感到过害怕,去哪我都没戴过口罩,现在有个生命抱在你怀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负责,你才会感到害怕。”2013年底持续两个月的雾霾,让柴静意识到自己的生活越来越摆脱不掉雾霾的魔掌,她担心女儿不能健康地成长,于是出于职业素养和母亲本能,柴静自费约一百万元,耗时一年,制作了这一专题片,费用全靠其出版著作的稿费来承担。《穹顶之下》全片103分钟,剖析了中国大气污染问题,试图唤起各方对雾霾问题的重视和行动。柴静拜访了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学术机构,奔赴污染严重的现场调研,接触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改委能源所、工信部产业司、环保部等职能机构,并造访伦敦、洛杉矶等曾经污染严重的城市,试图寻找空气污染治理的教训与经验。调查背后:污染每日都在以下是南方都市报制作的今年元旦前后的空气质量变化动图,代表污染的色块遍布全国各地:
d43d7e21c660165cec4c59.gif (350.02 KB, 下载次数: 0)
14:46 上传
每个人都应追问:然后呢?对于柴静调查视频的,@中青报曹林 说该视频“史无前例地全面刷屏”;@刘春 表示:“数字的喧嚣和泡沫算什么?重要的是常识!是心灵!是态度!”对于很多人没有耐心看完100多分钟视频的情况,有网友总结出以下几点:1、短距离出行,尽量选用公交、地铁、自行车和拼车;2.开车时发动机空转不要超过30秒,尽量选用高标准汽油;3.看到餐馆直排油烟,劝导他们装油烟过滤装置,或在点评类网站差评;4、家用厨房选用清洁能源、清洁炉灶;5、遇到以下情况及时记录投诉,环保局投诉电话12369:冒黑烟的柴油车;工地土堆裸露(应该遮盖);加油站有油气泄漏(能闻到较强的汽油味);6、随时拍工业污染,并在微博等处@当地环保部门;7、拒绝购买污染企业生产的产品;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于晓华_经济 引用2006年的研究数据:居民的对空气污染治理的支付意愿只有年收入的0.2%。“大家都是喊口号,掏钱的时候就犹豫了。”据其微博称,最新调研表明这一数据增加了2%左右。关于调查片的批评有一些,当然更多的是点赞、转发。看完视频、讨论完,也不少人担忧:热议结束,这又会是一个“没有然后”的事?崔永元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 “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对自己、对国家,我们都还应追问:然后呢?
d43d7e21c660165cecc15a.jpg (160.85 KB, 下载次数: 0)
14:47 上传
“穹顶之下”需要更多的共识和行动2014年初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近日又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次她带来的是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通过展示大量详实的资料,试图回答“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这三个问题,作品播出后备受好评,不仅柴静本人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一度稍显冷清的雾霾话题也很快活跃起来。媒体人士通过个人努力调查公共问题,柴静不是个案,在尘肺病、抗战老兵和转基因产品等问题上,同仁也有过类似的尝试。这些案例中,调查者有着大致相同的动机,即受到社会责任感的驱使,希望通过自身的工作推动公众关注与大家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问题。柴静作为一名在传媒领域历练多年的记者,对于时代痛感无疑有自己敏锐的目光,然而,她在纪录片中反复提到自己的母亲角色,女儿出生后的遭遇是她关注雾霾话题的主要原因,并表示“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在诠释这场“看不见敌人的战争”过程中,始终不忘突出作品背后的“私利”动机,这使得《穹顶之下》显得别具一格。从记者到母亲,作者身份的转变当然不会影响作品本身,它只会对叙事产生微妙的影响。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往往注重中立强调客观,而《穹顶之下》则是在调查事实的基础上,通过一位母亲的视角来展现你我的切肤之痛。从舆论反馈看,这种处理不仅没让作品失分,反而增加了《穹顶之下》的感染力。柴静在片中生动地解释雾霾给人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她说,“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终生暴露的实验舱里”,雾霾已经成为任何社会成员都无法回避的社会危机,关注它早就不只是一位记者的分内之事。柴静作为一位母亲凭借一己之力开展雾霾叙事,她的知识普及和情感动员工作,无疑会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自己所处的呼吸共同体。人们会因柴静的工作而感动,庆幸周围还有这样的公民,当然这种慨叹将会很短暂,恰如柴静反复强调自己的母亲身份,从遭受雾霾威胁这一点看,我们与柴静并不遥远,每个人都面对着和作者一样的遭遇,无论社会地位如何,都无法置身事外。我们记住了柴静,更会因《穹顶之下》对雾霾充满警惕,今后如何应对雾霾俨然已成为一个异常紧迫的问题,对于芸芸众生而言,当前值得关注的是,这部纪录片的走红是否会对雾霾应对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穹顶之下》价值的三个方面:一场关于雾霾的科普,一次公共政策的质询,一番公众参与的动员,将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中逐渐显现。如何实现同呼吸共命运,柴静凭借一己之力推出深入的调查作品,对此问题给出了初步的答案,但这毕竟只是开始,雾霾之战注定需要动员大量的社会资源,在此期间需要有相应的分工。这正是很多人面对《穹顶之下》时既惊喜又失落的原因,人们疑惑为什么是柴静?在雾霾肆虐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很多人对它已经感到麻木的今天,公众才有机会通过一部《穹顶之下》对其有相对全面的了解,而且还是公民自发自费的方式。这些工作有的本应由相关政府部门承担,柴静“抢戏”从侧面反映出政府机构在雾霾应对方面能力不足和工作低效的现实,今后应对雾霾无疑要改变这种现状。柴静说“这是我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这可能是一位母亲面对雾霾肆虐时的真实感受。母亲们容易感同身受,其实,相信每一个看过《穹顶之下》的人都会因此提升个人的责任感和行动欲。《穹顶之下》可能将成为互联网时代公民调查的范本,雾霾应对需要广泛的公民行动,需要更多的公民去感知,去讨论,去参与,当“私人恩怨”上升为社会共识,这就为制定公共政策创造了条件。政府部门所要做的,便是回应民众的利益诉求,在雾霾应对中承担相应的责任。
d43d7e21cf5b.jpg (66.19 KB, 下载次数: 0)
14:47 上传
柴静雾霾调查引质疑:以女儿病情做噱头?《穹顶之下》热播之时,也有部分声音表示:柴静以自己孩子的病情作为开场来切入这个话题,是否客观?一位曾经参加柴静模拟演讲的记者在《这一年,我所见证的“柴静与雾霾的私人恩怨”》中叙述道,柴静的家人很支持她讲出孩子的故事,但出于新闻客观性的考量,柴静曾经很犹豫:“在柴静的片子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便是她的小女儿,扎着俩小辫,伏在窗前,看着雾霾笼罩的世界。临走前,柴静说,我一直在犹豫要不要放女儿的故事。这个犹豫一定会持续到片子录制之前。”2月28日,当记者问柴静,以母亲这个身份切入是否有顾虑?她这样回答:“我有一个很大的顾虑,就是说我有没有权力说到她?因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须要考虑说出来之后她将来可能会承受什么,这种压力最大。后来我先生说,你还是说吧,我深刻地感觉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后,才会对空气污染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他说,这是你回避不了的一个基本动机。他说,如果你回避了她生病,这种态度里面其实隐含着一个问题,就是说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耻的。不用太顾虑和紧张,要相信这个社会的基本善意。这句话对我有说服力。”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在微博中这样写道,“柴静对报道角色的处理:她讲故事的切入点是个体(女儿)遭遇,但整个片子是深度报道、调查报道,她既是参与者和体验者,但主要是报道者和调查者。”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日,从央视辞职的记者柴静,推出了她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柴静在采访中表示,孩子生病使空气污染成为她不能回避的问题,因此在一年的调查中,柴静作为一位母亲而不是调查记者,围绕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进行了一系列调查。(2月28日光明网)
  大众最初熟识柴静,是因为非典疫情的爆发,瘦弱的身躯里蕴藏着惊人的力量,从彼时的年少成名到不久前的赴美产子,柴静向来不缺少话题性,如今为了孩子的“私人恩怨”而拍摄关于雾霾的纪录片,更是惊呆了一众看客。在震惊的同时,雾霾之于柴静或者柴静之于雾霾的关系,却不似尚为媒体人那时的明朗和清晰,庄严却又多了一丝悲壮,而这也不仅仅是柴静一个人的战争。
  雾霾,对于这个东西我们一点也不陌生,无论你在何时何地,始终摆脱不了雾霾的笼罩,雾霾也不再是教科书里的说教,自然环境的恶化所带来的伤害也不是简单的柴静一个家庭在承受。也许有人会说,柴静之所以选择拍摄宣传片是为了自己的“私人恩怨”,但是作为一名曾经的职业媒体人,将柴静的行为称之为伟大或许过于夸张和不切实际,但是也绝不是为满足自己的私人需求那么简单,无论是曾经的记者身份还是现在母亲的烙印,都无法掩盖其追求真理的社会责任。
  在网络世界里,我们生产着创造着各种信息,享受着各种各样的服务,我们不断向大自然和社会索取,被纷繁复杂的社会所麻痹,睁着双眼却看不到真相,张开双耳却听不到声音,迈开步伐却未曾前进一分,每个人都在喧嚣,每个人都在说话,却没有人在听。以前我们会说向沙漠进军,向太空漫步,现在却被雾霾打的措手不及,难道我们未曾发现它吗?不是的,每个人都看见了,可怕的是都当做并未发生,我们不缺少随声附和阿谀奉承,恰恰缺少的就是赤裸裸的较真精神。
  面对复杂多变的雾霾污染,也许柴静一个宣传片起不了什么决定作用,但是无论是作为一个前媒体人还是一个母亲的身份,柴静的努力和成果也不在于一个宣传片的“成败”与否,而在于一种执着的斗争精神。人类与环境污染的战争历程中,柴静作为一个人类个体也从来都不是主流,但历史也正是由一个个人类的个体所创造的。雾霾的治理不是个人所能左右,但此时个人的影响却超过了环保部门,这是不是也值得有些人深思呢?
  社会共识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却体现在一朝一夕的细节上,正如环境治理不在个人却离不开每个人一样,而穹顶之下的柴静也不应该是一个人在战斗。
  南方农村报    南方都市报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网站由南方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广东南方网络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负责制作维护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静 穹顶之下视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