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丛林深处之知古鉴今最近的是哪个银行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复旦大学》2012年博士论文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摘要】:随着国内银行业改革方向的确定,以及中国于2001年底加入WTO后的全面对外开放,外资银行进入中国一直受到政府与民间的重视,也是学术界与实务界经常讨论的热点。然而外资银行进入究竟给中国银行业带来了什么影响?以往文献大多着重是否有助于国内银行业效率的提升,或者是论证引进外资战略投资的优缺点进行探讨,较少以全面性、系统性的由上至下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国内银行业的影响。本论文有别于以往研究,试图在宏经济观、微观经济以及社会大众三个层面下,从整体银行行业、银行企业、以及金融市场投资人等多视角,探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学术理论上,透过文献回顾的过程,进行学术理论与实证研究梳理,分析跨国银行海外扩张理论成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影响何在,综合溢出效应的研究,整理近期中国银行业相关研究成果。在现实层面上,以古鉴今,完整介绍中、外资银行在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史,分析当前国内中外资银行经营现状,参与WTO开放外资银行所造成的冲击,并且从外资同业角度观察外资银行对未来中国市场的前景。藉由文献梳理和中外资银行现状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影响可区分为三大影响层次,在此理论分析框架下,本论文分别从三个专题,研究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第一个专题是在宏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国内银行整体行业视角进行研究,实证分析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是否存在生产力溢出效应。根据经济学生产理论的基础,建立一个可以衡量整体银行行业的生产力溢出效应模型,讨论外资银行对国内银行在劳动、资本、资金三种要素的投入产出影响,以及中国银行业在外资银行进入后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以行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发现,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并未存在明显生产力溢出效应,以2006年后全面开放外资银行为研究分界,也没有明显的影响。再从各要素的资源配置情况观察,国内银行劳动边际生产力低于外资银行,但资金与资本边际生产力高于外资银行,国内银行本身经营的技术进步率则为负成长的情况。
第二个专题是在微观经济影响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观察外资银行进入后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利用案例分析方法,对国内最新私人银行业务做了全面且系统的介绍。研究结果发现,国内私人银行自2007年开办以来,借鉴外资私人银行,国内财富管理业务蓬勃发展。中资私人银行在国内有本土化优势,并受惠于政策对外资经营限制。而外资私人银行的优势在于境外资产配置能力较强,对客户定制化服务能力较高。本研究提出国内私人银行当前存在的问题,如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产品服务同质化太高、风险控管系统薄弱、以及全球资产配置能力不足。并建议加速中国银行业国际化脚步、金融产品服务创新、严格专注细分市场、以及善用混业经营的优势,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本文再以招商私人银行为例,分析其财富管理业务发展策略,以及对高端客户、专业团队、业务流程、产品服务、以及品牌营销上的特色。
第三个专题是在对社会大众影响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观察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影响。以事件研究法辅以严谨的实证分析,观察投资人对于外资金融机构宣布参股国内银行事件的公告效果,并以被参股银行的类型,以及参股金额规模进行分类比较,研究投资人对于外资参股后对国内银行业前景的反应有何不同。实证结果发现,针对外资参股事件的公告,国内投资人是抱以正面的反应。而且事件公告日前,参股消息已经在国内股市发酵,中国股市存在信息泄漏以及内幕交易的情况。再以被参股银行类型不同进行研究,实证结果发现,当被参股银行是国有商业银行时,会有较大的公告效果。而参股金额的大小并不会与公告效应有绝对正向的关系。显示外资参股国有商业银行所造成的标竿效应,以及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示范效果,才是金融市场投资人考量国内银行业前景最主要的关键。
本论文在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三大影响层面为基础,以全方位的多视角进行研究,完整清晰的分析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银行业所产生的变化与影响。在研究方法上,结合定量与定性方法的优势,得到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影响的初步结论。经过对本论文三个专题的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后,在理论意涵与实践意义上,接着提出在国家政策上,应该稳健适度开放外资与中资银行合作,协助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工作,并加速外资银行进入内地二三线以下城市或农村发展。在银行行业或企业上,建议增强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吸收国际经验、创新金融产品、提高劳动素质以及专注细分市场,并且加快中资银行国际化的脚步。在社会大众上,建议投资人可以参考外资参股消息,关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所带领的标竿效应与示范效果,并且防范国内股市内幕交易的风险。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12【分类号】:F832.2【目录】:
目录3-7图目录7-8表目录8-9摘要9-11Abstract11-13第一章 导论13-28 1.1 研究背景13-16 1.2 研究动机与研究目的16-22
1.2.1 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17-19
1.2.2 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19-20
1.2.3 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20-22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22-24 1.4 研究流程与本文结构24-26 1.5 本研究可能创新之处26-28第二章 文献综述28-46 2.1 跨国银行海外扩张决定因素28-33
2.1.1 比较优势理论(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ory)28-29
2.1.2 内部化理论(Internalization Theory)29-30
2.1.3 引力模型理论(Gravity Model)30
2.1.4 追随客户理论(Following the Client)30-31
2.1.5 折衷理论(The Eclectic Theory)31-33 2.2 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33-37
2.2.1 溢出效应的基本概念33-36
2.2.2 溢出效应的实证结果36-37 2.3 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银行的影响37-42
2.3.1 对银行绩效的影响37-40
2.3.2 参股东道国银行的影响40-42 2.4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相关文献42-44 2.5 本章小结44-46第三章 中、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46-79 3.1 国内银行业发展历程46-53
3.1.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46-48
3.1.2 改革开放初期(年)48-49
3.1.3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年)49-50
3.1.4 加入WTO之后(2002年至今)50-53 3.2 国内银行业现状53-65
3.2.1 国内银行体系现状53-58
3.2.2 国内银行业整体经营现状58-65 3.3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发展历程65-74
3.3.1 改革开放前(1979之前)66-67
3.3.2 开放外资银行进入初期()67-68
3.3.3 外资银行在中国成长扩张阶段()68-69
3.3.4 外资银行在中国业务收缩停滞阶段()69-70
3.3.5 中国加入WTO后的阶段()70-73
3.3.6 全面开放外资银行阶段(2007至今)73-74 3.4 外资银行业进入国内市场现状分析74-79
3.4.1 外资银行业在华业务发展现状74-76
3.4.2 由外资同业眼光观察:普华永道《外资银行在中国》研究报告76-79第四章 理论分析框架79-91 4.1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层面79-84
4.1.1 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层面80-81
4.1.2 对微观经济的影响层面81-82
4.1.3 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层面82-84 4.2 本论文的理论分析框架84-90
4.2.1 宏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行业视角研究86-87
4.2.2 微观经济层面下以银行企业视角研究87-88
4.2.3 社会大众层面下以金融市场投资人视角研究88-90 4.3 三个研究视角的逻辑关连性90-91第五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以生产力溢出效应观察91-110 5.1 研究背景与动机91-94 5.2 溢出效应理论模型94-101
5.2.1 整体银行业的产出与投入95-97
5.2.2 整体银行业产出成长率97-98
5.2.3 投入产出模型的推导98-100
5.2.4 各生产要素成长率与溢出效果的估计100-101 5.3 实证模型与数据来源101-104
5.3.1 变量定义与数据来源101-102
5.3.2 实证模型设定102-104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104-106 5.5 本章结论106-110第六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110-139 6.1 私人银行的概念110-111 6.2 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带动私人银行业务的兴起111-121
6.2.1 中国私人银行的定义112-113
6.2.2 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现状113-114
6.2.3 中国私人银行客户的来源与特征114-117
6.2.4 中国私人银行资产规模、品牌能见度、产品服务以及国际排名117-120
6.2.5 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模式120-121 6.3 中外私人银行的比较分析121-128
6.3.1 发展历程比较123
6.3.2 组织架构比较123-124
6.3.3 经营模式比较124-125
6.3.4 人才队伍比较125-126
6.3.5 客户群体比较126-127
6.3.6 产品服务比较127-128
6.3.7 监管环境比较128 6.4 中国私人银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28-130
6.4.1 专业财富管理人才短缺,团队效率低落128-129
6.4.2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问题有待解决129
6.4.3 风险控管系统有待建立129
6.4.4 境外资产管理配置能力有待提升129-130 6.5 中国私人银行业未来展望130-131
6.5.1 拓展海外业务发展130
6.5.2 产品的创新性与服务的多样性130-131
6.5.3 细分市场,提供超级富人管家式服务131
6.5.4 加强与中外资金融机构合作,混业经营131 6.6 个案分析-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131-137
6.6.1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成立背景131-132
6.6.2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概况132-134
6.6.3 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定位134-135
6.6.4 “1+N”专家服务团队135
6.6.5 产品与服务135-136
6.6.6 中国最佳私人银行美誉136-137 6.7 本章小结137-139第七章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外资参股事件对投资人的公告效果139-160 7.1 研究背景与动机139-141 7.2 资料来源与样本分析141-143
7.2.1 资料来源141-142
7.2.2 样本选择142
7.2.3 样本描述142-143 7.3 研究方法143-146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146-157
7.4.1 全体样本的实证结果分析146-150
7.4.2 被参股银行类型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150-154
7.4.3 参股金额规模分类后的实证结果分析154-157 7.5 本章结论157-160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160-173 8.1 研究结论160-166
8.1.1 生产力溢出效应的研究结论160-162
8.1.2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的研究结论162-163
8.1.3 外资参股中资银行的研究结论163-166 8.2 理论与实践意义166-170
8.2.1 对政府部门的建议166-167
8.2.2 对银行业的建议167-169
8.2.3 对社会大众的建议169-170 8.3 本论文创新之处170-171 8.4 本论文不足处与未来研究方向171-173参考文献173-187附录一. 外资金融机构参股国内银行情况187-189附录二. 万得银行指数成分股189-190附录三. 本人相关学术著作和论文190-192致谢192-19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兰冰青;;[J];财经界(学术版);2013年17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龙飞;[D];郑州大学;2013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仲武冠;;[J];银行家;2011年03期
叶欣;;[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熊正德;侯利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叶菲;张红军;;[J];金融论坛;2009年03期
王庆山;;[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2期
贺力平,范小航;[J];国际金融研究;2004年12期
黄宪;熊福平;;[J];国际金融研究;2006年05期
郭凌燕;;[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3期
陈卫东;宗良;张兆杰;;[J];国际金融研究;2007年03期
周慧君;顾金宏;;[J];国际金融研究;2009年12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媛;[D];河北大学;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秦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温志辉;;[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邓玲;王雅鹏;;[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李伟军;;[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储沁汝;熊天;鲜宇亮;陈倩;王睿;;[J];北方经济;2007年16期
李睿;;[J];北方经济;2008年08期
阮明烽;王雪贞;;[J];北方经济;2009年20期
徐立平;时萌;;[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杨肃昌;方来;柴娟娟;;[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吴俊丽;;[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婕;;[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刘远亮;葛鹤军;;[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陈池波;彭克强;;[A];中国农业经济学会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吴松生;余道春;;[A];大型国有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与难点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夏明;;[A];中国会计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周建;程广林;;[A];第四届(2009)中国管理学年会——金融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王明虎;郑兴东;;[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韦颜秋;[D];南开大学;2010年
高玮;[D];南开大学;2010年
梁永强;[D];南开大学;2010年
刘兴凯;[D];南开大学;2010年
窦森;[D];南开大学;2010年
王晓枫;[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曲洪建;[D];东华大学;2011年
王刚;[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周西南;[D];兰州大学;2011年
宋彦峰;[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侯利文;[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刘晓晨;[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姜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杨晓倩;[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吕显涛;[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周加良;[D];湘潭大学;2010年
唐湘博;[D];湘潭大学;2010年
邵亚琼;[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朱名桃;[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张志花;[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卢方元;刘龙飞;;[J];商业研究;2012年05期
杨文;;[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08期
刘龙飞;;[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赵子铱;杨晓鹏;;[J];南方金融;2011年01期
肖欣荣;伍永刚;;[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1期
石洋;;[J];国际融资;2012年06期
张晓艳;;[J];金融管理与研究;2006年09期
周好文;王菁;;[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盛丽;;[J];统计与决策;2007年24期
邓鑫;丁磊;;[J];金融发展研究;2012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杨童舒;[D];辽宁大学;2011年
方芳;[D];同济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丁良飞;[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李葛;[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齐月;[D];浙江大学;2011年
张瑜;[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陈文佳;[D];宁波大学;2011年
祖可旬;[D];吉林大学;2011年
刘旦;[D];湘潭大学;2004年
陈建林;[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刘畅;[D];浙江大学;2009年
李琳;[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舒廷飞;[J];商业研究;2004年02期
李晓峰;王维;严佳佳;;[J];财经科学;2006年08期
谢杰斌;赵毓婷;;[J];财经科学;2007年10期
曹彤;;[J];银行家;2009年03期
王光宇;;[J];银行家;2009年06期
叶欣;;[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2期
项卫星;王达;;[J];财经问题研究;2009年10期
姜瑾;朱桂龙;;[J];财经研究;2007年01期
熊正德;侯利娟;;[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3期
刘海虹;[J];财贸经济;199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许荔榕;[D];厦门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卫东;王家强;;[J];中国金融;2006年23期
易宪容;;[J];卓越理财;2007年01期
朱晓艳;徐光;;[J];浙江金融;2007年11期
巩云华;;[J];银行家;2009年07期
蔡丛露;;[J];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吴兴旺;;[J];中国金融电脑;2006年11期
林蕊;;[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洪佩丽;;[J];中国外汇;2008年08期
杨前竑;林佳吟;;[J];经理人;2008年04期
李曼;;[J];河北企业;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彬;曾勇;张波;李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沈欢欢;;[A];“中国入世10周年——全面开放与走向国际的中国银行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建设银行总行个人金融业务部课题组;许会斌;;[A];中国投资学会获奖科研课题评奖会论文集(年度)[C];2005年
曾圣钧;;[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王鸿;;[A];“美国经济中长期趋势及其对中美经贸关系的影响”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田美玉;黄晴;;[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杜莉;高振勇;;[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骆俊峰;;[A];中国保险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白永忠;;[A];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前沿——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集[C];2001年
薛韬;;[A];深入学习十六大精神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钱晓涵;[N];上海证券报;2007年
宋琬如;[N];中国信息报;2007年
周丽敏;[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宋琬如;[N];商务时报;2007年
赵晓;[N];中国企业报;2006年
邓梅芳;[N];中国信息报;2002年
刘黄;[N];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
证券时报记者  黄磊 郭蕾;[N];证券时报;2006年
宋琬如;[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梁懿娴;[N];国际商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谢东昇;[D];复旦大学;2012年
宋慧英;[D];暨南大学;2012年
殷书炉;[D];南开大学;2013年
丁淑娟;[D];山东大学;2012年
刘立安;[D];重庆大学;2009年
刘才涌;[D];厦门大学;2007年
赵昱光;[D];辽宁大学;2007年
张红军;[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窦菲菲;[D];复旦大学;2008年
谭鹏万;[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则勇;[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陈敏学;[D];浙江大学;2010年
黄燕;[D];暨南大学;2003年
庄军;[D];西南财经大学;2000年
邹玲;[D];复旦大学;2008年
黄希哲;[D];厦门大学;2007年
葛延青;[D];河南大学;2008年
陈蕾;[D];吉林大学;2005年
李翠云;[D];天津财经大学;2006年
马俊;[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免责声明: 本站资料多数来自网络,如有侵权,敬请告知,将立即删除!本人对由道客引起的侵权问题不承担法律责任,转发下载资料请于24小时内删除,谢谢!下载过程中有问题请联系客服:qq: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顺德农商银行“自助终端机”各镇详细地址
下载积分:1000
内容提示:顺德农商银行“自助终端机”各镇详细地址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3|
上传日期: 09:29:1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顺德农商银行“自助终端机”各镇详细地址
官方公共微信以古鉴今——欢欢笑笑对牛熊——东方财富网博客
欢欢笑笑对牛熊
网址:/hyhjx
东邪小黄的:
博客级别--级
积分:--分访问:--次排名:--名
内容读取中……
内容读取中……
密西西比泡沫百科名片最早记录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是英国的经济学家Adam Anderson。他在1787年详细地描述了当年法国股票市场上出现的投机风波。在他之后的一系列研究密西西比股市泡沫的论文成为股市理论的经典之作。目录基本介绍 特征 人物解读背景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历史人物方面事件历程 全景 形成和膨胀 破灭 启示 评价基本介绍 特征 人物解读背景 政治方面 经济方面 历史人物方面事件历程 全景 形成和膨胀 破灭 启示 评价展开   在荷兰郁金香泡沫迸裂80年后,在1719年又出现了著名的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这两个泡沫的相同之处是:法国股票市场的价格和当年郁金香价格一样在很短的时期内大起大落。从1719年5月开始,法国股票价格连续上升了13个月,股票价格从500里弗尔涨到一万多里弗尔,涨幅超过了20倍。法国股市从1720年5月开始崩溃,连续下跌13个月,跌幅为95%。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和郁金香泡沫的不同之处在于:荷兰郁金香泡沫基本上是民间的投机炒作,但是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却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的中下阶层老百姓都卷了进去。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1716年5月,劳约翰梦寐以求的银行获得路易十五王朝批准,正式开张营业,他给银行取了一个极富想象力的名字:通用银行,经营期限20年,拥有发钞权,不过最初规定该银行所发钞票必须以固定价格与黄金和白银铸币兑换。显然,贵金属储备之要求将严重束缚银行货币和信用扩张能力,这并不是劳约翰所需要的银行。   他的策略是步步为营。1717年,他说服王朝政府发出敕令,规定王国所有税收皆以劳约翰的银行钞票缴付,从而为银行纸币之流通开辟了广阔空间。1718年12月,劳约翰劳再次创造惊人之举。路易十五批准他的银行更名为“皇家银行”(Royal Bank)。起初,为了增加钞票的吸引力,皇家银行宣称钞票可以依照固定价格兑换为白银铸币或依照市场可变价格兑换为黄金铸币。然而,半年时间不到,1719年4月,皇家银行就宣布钞票价值与白银价值脱钩,不再保证兑换。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劳约翰的“金融炼金术”让古老的法国诞生了第一家中央银行,并迅速从金属货币本位制转向彻底的信用货币或纸币本位制,那是当时全世界闻所未闻的惊人壮举。   从政治方面来看,路易十四(Louis XⅣ,年),史称路易大帝或太阳王执政时期十分好战,建立了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常备军,对外推行侵略政策,发动参与了一系列战争。例如年因遗产问题与西班牙发生战争;年发动对荷兰的战争: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导致法国国库空虚,政府债台高筑,全国对外债务达到30亿里弗尔——这也成为路易十五继承的主要遗产。   从经济方面来看,17世纪时经济史上著名的重商主义已成长为欧洲国家的普遍政策。路易十四也起用柯尔伯进行经济改革,推行重商主义,即把资本主义经济的营利性与政治联系在一起,典型方式就是公司通过国家的特殊优惠条件垄断独占许多远程贸易。同时,路易十四早于1673年就颁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公司立法《商事条例》,不仅正式以制定法形式取代了自由贸易时代的商业惯例和商事习惯法。而且还首创了核准主义,即公司成立除符合法律规定条件外,还需获得指定的行政官署的核准。与当时的历史条件相比,公司制度已经比较成熟。   从历史人物方面来看,在法国政府一方面国库枯竭、国债巨额另一方面对经济又有强干预性的紧要关头,货币理论的一代怪才约翰·劳(John Law)诞生了。他主张因为不受金银储量的限制所以纸币本位制灵活于贵金属本位制,拥有货币发行量的银行应有权管理国家的税收,并以税收和不动产为基础发行纸币,以保证提供足够的通货来支持经济繁荣和进行宏观调控。这种银行纸币发行论正好为法国摄政王奥莱昂(Orleans)的财政窘困、国债资金融通问题献上了一计。约翰·劳本人也因此倍受摄政王的重用。   第一步:1716年5月约翰·劳经法国政府特许建立了一个可以发行货币的私人银行,并且它发行的纸币可以用来缴税。约翰·劳的银行事务经营得很成功,币值稳定。而金银却因受政府的不明智干预时常贬值。于是劳氏银行的信誉蒸蒸日上,垄断了烟草销售,还独揽改铸金币、银币的权力。最终于1718年12月被国有化为皇家银行,但仍由其担任主管。   第二步:在法国政府的重商主义下,约翰·劳自1717年就开始日益获得各种贸易特许权,以至于其设立的密西西比公司拥有与密西西比河广阔流域和河西岸路易斯安那州贸易的独一无二权力(因为当时传说这两个地方遍地可见金银),且公司股票可以用国库券以面值购买,尽管面值500里弗尔的国库券在市场上只能兑换160里弗尔,投机狂潮开始席卷法兰西。时至1719年时密西西比公司又被全权授权在东印度群岛、中国、南太平洋诸岛以及柯尔伯建立的法国东印度公司所属地进行贸易。垄断性的海外贸易确实为密西西比公司带来了不少超额利润,此时公司又称印度公司,新增5万股份,劳氏保证每份500镑的股票每年可获得200里弗尔的红利,而当时面值500的国库券只抵得上100的市值了。人们纷纷无法抵制诱惑,至少有30万人申请购买5万的新股。   第三步:借助此时法国公众的普遍热情,约翰·劳决定运用皇家银行的纸币发行能力和密西西比公司的股票实力实践其刺激经济和为摄政王解除政府国债负担的设想。约翰·劳首先向人们展示了异常辉煌的公司前景,接着密西西比公司于日,9月28日,10月2日分别发行10万股股票,每股5000里弗尔,用于偿还15亿里弗尔(相当于6000万英镑)的国债。   股票一上市就被抢售一空,无论是豪门显贵还是村夫野汉,不分男女老少都幻想从劳氏股票中获得无尽的财富。股票价格涨了又涨,直线飚升。有时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上扬10到20个百分点,早上出门一贫如洗的人,晚上归家时就可以腰缠万贯。最狂热的记录是半年内股价能从500里弗尔被炒到18000里弗尔。各地的人都纷纷涌入股票交易场所,从早到晚熙熙攘攘,甚至不得不多次更换更大的广场。不仅用以偿还国债的纸币又流回股市,而且为配合股票投机对货币的需求,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里弗尔纸币(为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里弗尔股票,日皇家银行已经发行过2.4亿里弗尔纸币)。总之密西西比股票的价格越高,皇家银行就同步发行越多的钞票。导火线点燃于1720年初,孔蒂亲王由于在要求以他自己的定价购买新上市的密西西比股票时被约翰·劳拒绝,就用三辆马车拉着自己的纸币到劳氏银行要求兑换硬币。从此任何人都可以毫无困难地任意兑换硬币,稍稍精明的股票投机者也都正确遇见到股票价格不可能永远攀升,纷纷兑换硬币并运往国外。   随之而来,时间一长国内的流通硬币到了极度匮乏的境地,闻所未闻的禁止任何人拥有超过500里弗尔硬币,违者除没收所有硬币外还要被处以数额很大罚款的法令也就应运而生了。同时还严禁任何人收购金银首饰、器皿和珍贵的宝石。随着股民信心的下跌,密西西比股价暴跌,已经没有什么人还相信那个地区蕴藏着巨大财富的神话。但是,为了重新树立公众对密西西比公司的信心,政府真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政府甚至宣布强制征兵计划,召集巴黎所有穷困的流浪汉,提供衣服和工具,让他们排成队,肩上扛着镐和锹,日复一日的通过巴黎街头然后来到港口等待被装船运往美洲,佯装到那里的金矿上干活。他们之中有三分之二没有上船而是分散到法国各地,不到三个星期他们中的一半人又出现在巴黎。为了维持9000里弗尔的股价,约翰·劳还于日,4月5日,5月1日分别发行了3亿,3.9亿,4.38亿里弗尔纸币,使得一个多月内货币流通量增加了一倍多。据估算当时流通中的纸币有26亿里弗尔之多,而全国的硬币加起来还不到这个数目的一半。   终于约翰·劳控制不了局面了,不得不宣布股票贬值,国务会议通过决议让纸币贬值50﹪,银行则停止兑付硬币业务。股价在1720年9月跌到2000里弗尔,到1721年9月跌回500里弗尔。至此昔日的经济繁荣泡沫彻底破灭,代之以经济衰退、民生重创的现实。这就是以约翰·劳为主角,依据其增发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的理念和摄政王的赏识,借助密西西比公司和皇家银行为载体,联合贸易和金融两条战线演绎的一场带有浓厚政府性质的泡沫经济。   1715年初,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驾崩,由路易十五——菲利普二世摄政。路易十四留给路易十五的是一个国库枯竭与巨额外债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路易十四连年对外发动战争,对内又极度奢侈浪费,弄得法国经济陷入极度苦难之中。于是,1716年,法国政府特许约翰·劳在巴黎建立了一家资本约600万利弗尔(Livre)的私人银行,这便是后来的“皇家银行”。政府授予皇家银行有发行钞票的权力,以便它用所发行的钞票来支付政府当时的开支,并帮助政府偿还债务。这种钞票在原则上可以随意兑换成硬通货,人们乐于接受。因此,银行建立后,其资产总额迅速增加。1717年8月,劳取得了在路易斯安那[1]的贸易特许权和在加拿大的皮货贸易垄断权。其后,劳建立了西方公司,该公司在1718午取得了烟草专卖权。1718午11月,劳成立了塞内加尔公司,负责对非洲的贸易,1719年,劳兼并了东印度公司和中国公司,更名为印度公司,垄断了法国所有的对欧洲以外的贸易。劳所主持的垄断性海外贸易为他的公司源源不断地带来了巨额利润。   日,劳向法国政府支付了5000万利弗尔,取得了皇家造币厂的承包权。为了弥补这部分费用,印度公司发行了5万股股票,每股1000利弗尔,股票价格很快上升到1800利弗尔。1719年8月,劳取得了农田间接税的征收权。1719年10月,劳又接管了法国的直接税征收事务,其股票价格突破了3000利弗尔。1719年,劳决定通过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来偿还15亿利弗尔的国债。为此,印度公司连续三次大规模增发股票:日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一上市就被抢购—空,股票价格直线上升。日和10月2日,印度公司再增发10万股,每股5000利弗尔。股票价格一涨再涨,达到了每股10000利弗尔,在半年之内涨了9倍。   印度公司的股票猛涨不落,不仅吸引了本国大量的资余到股票市场,而且吸引了欧洲各国的资金的大量流入。这样,股票买卖的投机气氛越来越浓厚,投机活动的盛行增加了对货币的需求。于是,每当印度公司发行股票时,皇家银行就跟着发行货币,每次发行股票都伴随着货币的增发。因为劳始终坚信增发银行纸币,换成股票,最终可以抵消国债。1719年7月,皇家银行发行了2.4亿利弗尔钞票,用于支付印度公司以前发行的1.59亿利弗尔的股票。日,皇家银行又发行了2.4亿利弗尔。货币大量增发后,必然会引发通货膨胀。1719年,法国的通货膨胀率为4%,到1720年1月上升到23%。通货膨胀率的上升直接动摇了民众的信心,人们纷纷涌向银行,想方设法把自己的纸币兑换成黄金,而不要印度公司的股票。1720年9月,印度公司的股票价格开始暴跌。1721年11月,股价跌到2000利弗尔;到12月2日,跌到了1000利弗尔;1721年9月,跌到500利弗尔,重新回到了1719年5月的水平。   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法国经济也由此陷入萧条,经济和金融处于混乱状态,多年之后还难以复苏。   密西西比泡沫原始地印证了当代关于泡沫经济的一些一致认识:   (1)证券市场是具有不完全性质的市场,不存在一个帕累托效率的均衡点,容易出现哄抬价格的泡沫现象。这是泡沫经济存在的本质理论原因,也解释了密西西比股价为什么能够完全背离公司盈利实力而纯粹受制于股票需求和股票买卖价差关系。   (2)扩张性的货币政策往往是泡沫生成的外部条件。   (3)政府对经济生活的直接介入,往往是泡沫经济的触媒。这两点在密西西比泡沫中都体现得尤为淋漓尽致。股票担负起清偿国债的功能,皇家银行大发纸币为其呐喊助威,政府出台政策只为保住股票价格。完全混淆了公司与政府的不同定位、分工和不同作用、目的。   (4)由于泡沫或迟或早、必不可免的破灭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损失,所以宏观经济当局应积极设法防止泡沫经济的生成,或者在泡沫生成后努力防止突然崩盘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也正是一个政府的真正职责所在。   在“密西西比泡沫”事件中,约翰·劳曾经一度成为法国政府“特聘的专家”,一手主管政府财政和皇家银行的货币发行,另一手控制法国海外贸易与殖民地发展。在他背后,政府为了缓解财政亏空,大量发行纸币,制造虚假经济繁荣,最终引发了剧烈通货膨胀。约翰·劳的“密西西比开发计划”成为泡影,股票变成废纸,法国金融体系因此崩溃。后来,约翰·劳逃离法国,1729年在威尼斯于贫病交加中死去。 金融创新源自于信用,而金融泡沫则崩溃于信用的透支。马克思曾说,约翰·劳“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因为他的“骗术”听上去与当代货币学理论颇为神似:增加货币供给,可以在不提高物价水平的前提下,增加就业机会并增加国民产出;纸币本位制要比贵金属本位制更好,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说白了,采用贵金属本位制,发行货币要看手上有多少金子、银子,而金银在世界上的储量有限,几乎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增加金银的供给量。纸币本位制就没有这个限制,如果金融当局愿意的话,启动银行的印钞机,要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金融市场的疯狂,就在于一旦泡沫被滥发的货币和无限的乐观预期所吹大,即便是强有力的政权力量也无能为力,通货膨胀几乎就是滥发货币的代名词,相应地,货币贬值和政府信用丧失,必然导致资本市场甚至一国经济的最后崩溃。
前一篇:后一篇:
您的发言信息按有关规定都会存档,您须为所发表言论的后果负责,请您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为了更好地给网友提供一个合法、有序的交流平台,禁止在东方财富网博客、股吧中招收会员。举报电话:021-
载入中……
发言用户同意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并对其发言内容负责。任何用户在此发表的内容,均表明该用户主动将该发言信息的著作财产权无偿独家转让给东方财富网所有,并授权东方财富网自行维护权利。
&&&&&&&&&&&&&&&&&&&&&&&&&&&&
建议及投诉热线:021-&&&&
&沪ICP证:沪B2-&&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古鉴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