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难 扩召惹的祸 辩论会

:: 新华网安徽频道::
大学生就业问题在最近几年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以往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们,在今天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光环逐渐褪去,成为某些人眼中的“普通劳动者”。就业已然成为了一道关口,过关的情形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也毫不为过!
&&&&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得许多在校大学生对自己饭碗的预期更加现实甚至于悲观,“就业焦虑”心理也随之产生。以往,大学生出现“就业焦虑”心理问题以大四学生居多。近年来,这种“焦虑”心理提前到来,一些刚迈进大学校门的大一新生也背上了心理包袱,原本到毕业前才开始担忧的就业问题,如今已提前困扰着大一大二的学生们。
&&&&在社会经济发展保持一个较高增长水平的背景下,就业形势理应呈现一个欣欣向荣的局面,但是情况却恰恰相反。是什么导致了就业难?难道一个保持较高发展速度的市场经济社会不需要人才吗?难道人才市场真的就饱和了吗?我们的大学生真像某些人说的那样太多了吗?
就业难现象扫描
&&&&湖南一男硕士为求职下跪
据《潇湘晨报》报道,湖南省内某高校一名2007届历史专业的男研究生,日前在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求职时,竟当场跪倒在院长的面前。同样的情形还发生在湖南女子大学校长办公室里。
&&&&26日中午,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陈剑旄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下跪者是省内某高校一名2007届历史专业的研究生,由于学校没有相关招聘需求,这名研究生没有如愿就职。据透露,这名研究生考研前在一所中学教书,此前已经在几所高校求职但未能如愿。
&&&&郑州三万应聘毕业生挤坏电梯
&&&&11月19日,位于郑州的中原国际博览中心的两扇玻璃门被汹涌的人潮轰然挤倒。
&&&&当天,2007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首场招聘会在博览中心举行。
&&&&早晨7时多,门一打开,人群就像潮水一样拥进了博览中心。
&&&&几名保安站在入口处,不停地喊:“注意安全!不要挤!”但这声音马上就淹没在了学生们求职的热潮中。10时左右,“铛!铛!”两声,博览中心两扇玻璃门晃晃荡荡地倒了下来。人群中有人尖叫,并迅速闪开了两块空地,几秒钟后,大家又拥着继续前进,踩过倒在地上的门。
&&&&1名记者挤在人群中进退两难,他高高地举着摄像机,随着人群向中心移动。博览中心的电梯已停,一楼大厅塞满了人,一女生在一男生的搀扶下,用力向外挤,通红的脸颊上挂着泪痕。
&&&&河南省教育厅提供的数字显示,此次大会有260多家用人单位招贤,但前来应聘的大学生却超过了3万人,其中包括研究生。据悉,河南省2007年将有大中专毕业生约35万人。
&&&&&&&&& &&&&&&&&&&&&&&&&&&&&&&&&&&
&&&&&&&&&&&&&&&&&
& &&&&&&&&&&&&&&&&&&&&&&&&&&
&&&&&&&&&&&&&&&&&&&&&
&&&&&&&&&&&&&&&
&&&&&&&&&&
&&&&&&&&&&&&&&&&&&&&&&&&&&&&&
哪些因素导致“就业难”?
&&&&&&&&&&&&&&&&&高校专业设置滞后于市场
&&&&调查报告指出,目前高校对专业的设置调整滞后,而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课程设置上,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规划,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
&&&&近八成毕业生愿留广州深圳
&&&&调查显示,将近95%的广东大学毕业生希望就业地区为经济发达的广州、深圳、珠三角等大中城市。其中,愿意在广州、深圳的占到76.9%,而该地区企业的用人需求只占总需求的38.3%.由此可见,就业形势严峻很大程度上是就业学生地区选择过于集中所致。
&&&&事实上,调查显示,在广东招收应届生的企业中,有17.1%是来自粤东、粤西和粤北这些地区。愿意去的学生只占到3.1%.这种大学生就业选择中的地区导向引发经济欠发达的粤北、粤东和粤西地区招不到理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出现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现象。
&&&&国家机关招人不多却受追捧
&&&&调查结果表明,有30.3%的大学生最希望进入国家机关,依旧位列就业选择首位。
&&&&而国家机关的用人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比例仅为3.9%,供求关系严重不平衡。
&&&&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民营企业,接收高校毕业生的比例高达39.
2%,在用人需求中排第一位。但是从调查数据来看,首选民营企业的毕业生比例仅为8.6%,远远低于国家机关、外企、事业单位、学校和国企。
&&&&位列大学生就业去向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是外企以及事业单位和学校,分别为22.5%和21.8%。究其原因,工作环境及工薪稳定仍然对大学生有着巨大吸引力。传统求职观念仍制约着大学生开拓就业空间。
  缺乏求职指导难合企业胃口
&&&&在关于“学生最希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提供的服务”这一调查中,33.6%的大学生希望能提供就业信息,位列第一位。22.9%的学生希望能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求职中的困惑和障碍。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招聘会和人才网站是就业的主渠道。但目前来看,这两者还难以完全满足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因此,就业渠道不畅通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进行的调查显示,企业最希望学校做的工作是对毕业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32%)和素质拓展(31.9%)。这也可以佐证目前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上述问题。
就业难与高等教育的结构性问题有关系吗?
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
&&&&“我们再也不会从高校直接招聘大学生了,”吉林省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薛洪启副院长语调坚定地说,“花了不少力气招到的人却不能用!”在2006年全国职业教育发展论坛上,来自河北省石家庄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和山东泰安东方计算机学校的院长也发出了同样的感慨。
&&&&而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小江却发出了另一种感慨。小江在大学学的是会计学专业,毕业后幸运地进入了一个不错的单位,可是走上工作岗位后却发现,实际工作跟课本上学的完全不一样:有些账不会做、有些报表看不懂,在学校里花了很大力气学的知识根本派不上用场。现在小江不得不报了一个注册会计师培训班,准备从头一点点学起。“人家都是上了大专再升本科,我却是上完本科再补大专。”
&&&&“我们现在的人才培养出现了一个悖论:很多人没事干,很多事没人干。”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副会长、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兼校长俞仲文说,“这说明我们的高等教育出现了结构性的问题。”薛洪启副院长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高等教育已经到了重构版图的时候了。”俞仲文说。
&&&&“我国的高等教育应该形成两条高速公路。”俞仲文校长说,“一条高速路上跑的是研究型学术型的大学,另一条高速路上跑的是技术类职业类大学”。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
&&&&“我们都在说现在的大学生只会空谈理论,一旦让他们动手就傻眼了。”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的谢乾副院长分析,这是因为大家都在抢着进入研究型大学这条高速路,都在培养研究型的人才,这种定位就使得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
&&&&“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其实并不需要这么多的研究型人才。”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和山西省石油化工学校的校长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我们现在缺少的是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
&&&&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则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客观。
&&&&郑功成说,从大学毕业生仅占中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在时代发展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显然是符合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因此,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并不存在过剩的问题。
&&&&郑功成认为,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
&&&&相关评论
如何破解求职难题?
以制度创新破解求职难题
&&&&不合理的就业安排制度肯定会导致人才的不合理使用。所以,目前的就业制度亟须转换,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人才任用机制需要改革,形成一个真正合理与有效的市场安排制度。
&&&&这么说并不意味着当前的大学生对就业难就不负有责任了。在当下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校园里的物质主义、工具理性越来越普遍了。有学者痛心疾首“大学里,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语言或许有偏颇之处,却也反映了校园里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那就是功利主义过多,理想主义过少。
&&&&从国家的就业和任用制度安排到大学再到学生,每个方面都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根本的是要寻觅到一个能够符合社会需要、促进大学以及学生智育发展的就业安排指导体系。这自然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各个方面的努力,不过核心责任当由政府担起。
留英专家指点:如何选适合自己又顺应社会的专业
&&&&从清朝末年第一批中国留学生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院(现英国格林威治大学)”求学至今,现每年大陆约有2万人赴英国求学。英国因为其学制短,学位含金量高,英语纯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前往深造。但近两年,越来越多的学生和家长反映,留学归国后的就业前景并非当初想象中的那么好。为此,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交流信息中心英国部的专家就如何选择适合自己又顺应社会需求的留学专业进行深入的分析。
&&&&专家认为海外留学生回国就业难,压力大的原因来自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源自选择学校和专业上的失误。留学切莫盲目,应先选择专业再选择学校。选择既适合自己也顺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专业,才能增加自身的竞争力。
高校毕业生热衷职业技能培训
&&&&近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即使就业岗位也不理想等现实问题日渐突出,不少大学生选择毕业后或者在校时就进入职业培训学校学习实用技术,给自己“充电”,扩大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商丘师范学院就业中心主任赵传江教授谈到此现象时说:“这是正常现象,它一方面说明了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开始懂得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新技术,这是当代大学生立足校园、面向社会的一种清醒表现。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用人单位的标准提高了,与那些需要用人单位再花时间与金钱培训的人相比,他们更希望招聘那些聘来就能用的人才。以后我们高校要从自身开始,对教学工作加以调整,在学生学好本专业的前提下,为他们了解、学习、研究实用技能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硕士生召集17名外籍人士搞创意求职
&&&&17个老外,身穿统一的黑色T恤,T恤上写着“老外来了”、“创意求职”等字样,在成都春熙路上短暂的“快闪”之后离开。这次“快闪”行动的组织者名叫王伟――一名香港城市大学的研究生。他坦言,之所以组织一次这样的“快闪”活动,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希望从而顺利地实现自己的求职愿望。
&&&&王伟说,对于越来越多的求职者来说,创新求职是一个趋势,应该大力提倡。
基层:富有生命力的就业增长点
&&&&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让高校毕业生到渴求人才的西部、基层就业的路越走越通畅。2006年,中编办为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乡镇下达了5000名周转编制,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为到基层就业创业的毕业生开展了培训等服务,人事部门牵头启动了“三支一扶计划”,团中央等部门继续实施了“西部计划”,财政部、教育部启动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并出台了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政策。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张彦表示,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为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的平台。“把毕业生输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就是提高就业质量的主要标准。”&
&&&&反思“唯大城市是从”就业观念,大城市里的“就业逆流”
&&&&近年来,不同的统计资料都表明,“京、沪、穗、深”是大学毕业生们就业的首选之地,大连、厦门等二线沿海城市次之。这种“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中西部一套房”的就业心态,一方面使京、沪等大城市人满为患,不堪重负,另一方面也让中西部陷入了“发展缓慢-人才流失-发展更加缓慢”的恶性循环。
&&&&然而,持续增长的就业压力却使“事情正在起变化”:一部分毕业生开始理性地反思这种“唯大城市是从”的就业观念,并且反其道而行之――离开大城市。
07年热点行业趋势预测:四大行业将走红职场
&&&&日前,记者采访了人才招聘网站中华英才网HR专家,专家就2007年热点行业趋势作出预测,指出通信、汽车、快速消费品及石油能源等四大行业人才需求大,且有较明显的人才缺口。此外,明年另一个职场趋势是海外人才市场将进一步升温,更多的外国公司白领职位将会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
通信需求旺盛,营销人员比重继续上升
汽车业人才全面紧缺
快速消费品营销人才缺口大
石油专业人力资源匮乏
&&&&今后几年,通信业人才需求将主要分布在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新增电信企业和政府部门,市场营销服务人才比重将超过技术人才。人才构成进一步变化为:经营管理类、通信技术类和市场营销类人才需求比例为2:3:5。这个比例中经营管理与市场营销人员比重较之前有所上升,预示着更多非通信专业人才将涌入通信行业。
&&&&目前通信业进入行业的调整期,业内人才存在严重的高不成低不就现象。相当一部分人由于不具备更高的战略眼光,很难担当更高的职位;而对于目前从事的工作已无新鲜感,一大批中级人才遭遇“天花板”。这为有冲劲、积极主动的新人提供了很多机会。
&&&&未来5年,根据汽车发展水平和需要看来,人才供求矛盾的变化将不是渐增,而是激增。这意味着人才供求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尤其是研发机械工程师、销售和市场人员的新增工作机会将非常可观。在汽车企业的招聘中,不是哪类人才比较重要,而是各类人才都很重要;不是哪类人才紧缺,而是全面紧缺。
&&&&国家人事部人才流动开发司发布的公告指出,汽车人才已高居北京2006年紧缺人才榜首。目前汽车业招聘按岗位集中在研发、销售、品牌、售后领域,尤其缺少既了解汽车构造、产品性能,又了解企业文化和市场需求综合性人才。2007年汽车人才需求领域包括:汽车研发人才、维修人才、营销人才、管理人才、汽车服务人才等。
快速消费品行业的人才缺口将依然主要来自市场营销岗位。据猎头人士分析,快消企业对营销专业人才需求量最大,未来的市场缺口也最大。最热门的营销职位包括品牌经理、产品经理、城市经理、大区经理、渠道经理、KA经理(重点客户经理)等。
&&&&在某招聘网发布的7月就业指数中,上海、广州两地消费品行业职位数量在各行业中排在前列,上海消费品业职位数占总职位数的8.53%,居各行业第四;广州占12.06%,位居第二,仅次于计算机/信息行业。中华英才网职业顾问分析认为,快速消费品行业销售类人员通常占企业员工总数的30%以上,每当行业对人才出现集中需求时,首当其冲的是市场营销类人才。
石油行业招聘企业以特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石油服务公司为主。外资石油企业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地质工程师和钻井工程师有明显的人力资源匮乏的现象。国有企业方面则是从事跨国经营的人才极为紧缺――就陆上石油企业而言,无论是各石油企业还是三大集团公司直属机关,从事跨国经营的管理人才都不足总人数的1%。
&&&&针对高技能人才匮乏的现状,我国劳动部门已提出用3年时间培养50万新技师,打造“金蓝领”计划。通过企业岗位培训、学校教育培养、个人素质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快培养企业急需的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人才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型人才,形成“培养快、使用好、待遇高”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使用的激励机制。&&
&&&&策划、制作编辑:吴长虹杨东平:就业难,扩招惹的祸?
都说今年毕业的大学生比较“背”,原本就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因为金融危机而更显雪上加霜,那些手持简历却又屡次碰壁的社会新鲜人们正在经历着人生中一地次真正意义上的考验。大学四年究竟给与了大学生们什么?&6月1日洪晃特邀教育文化专家杨东平做客旅游卫视《亮话》节目,一同聊聊中国大学教育的乐与痛。
结构性不合理是大学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
由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凸显,原本对大学扩招政策拍手称快的人也开始怀疑,这项政策是不是在带来升学机会的同时也带来了就业压力。杨东平认为:“原因很复杂,但最直接的是结构性的不合理,就是说我们有很多称之为长线专业,比如新闻学,本来社会需求就很有限。而且我们的扩招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的,而是扩招那些成本比较低的学科,比如文科,这就造成了结构性的就业困难。”
抽象的理想:学校和社会非常隔膜
谈到即将踏入社会的毕业生们,洪晃描述起美国大学毕业生的状态:“毕业是一件特别高兴的事,因为我们想把所学的一切,都迫不急待在社会中去实验,去证明我们的力量”。而在中国,大学毕业生则普遍有一种恐惧和迷茫的心态,因为大学期间中国大学生缺乏和社会接触的良好机会。“美国学校到了四年级的时候,有一个事业班开发中心。有人要招临时工的话,你就可以根据兴趣申请这些工作,这样就可以积累一些实践经验”。正是这种制度,使更多的学生在毕业前又拥有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自我认同,而在中国的大学中,这样的制度还远未成熟。
就业,综合素质说了算
有些人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归结为经济的不景气,不可否认,经济的放慢会带来需求的减少,但真正的原因却还应该从大学自身来找。杨东平认为“我国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教育,最弱的环节是价值观问题,是态度问题。”很多大学生进了大学后失去目标,放任自流,学校也没能很好的引导,就出现了两种现象:一是能力跟不上的毕业生,二是过于功利的毕业生。真正成功的大学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更多的是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整体素质的升级。
洪晃对中美大学教育还有哪些有趣的比较?6月1日晚23:00时,锁定旅游卫视《亮话》,听洪晃与杨东平一起聊聊中国大学教育的乐与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
弥勒招聘网 就业难是扩招惹的祸吗?
&&&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自2006年起,中国每年需要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超过400万人,而大学生就业率近3年来一直徘徊在70%左右,这一数字表明大学毕业生客观上已经成为中国城镇就业的主要目标群体,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客观事实。
  有人认为,大学生就业难都是扩招惹的祸。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郑功成则表示,这一说法并不客观。
  每年培养几百万大学生并不多
  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在1997年即达61.1%,同期世界平均水平为17.8%,而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到2002年只有15%,2005年也才上升到19%.
  就中国具体情况而言,从2002年到200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规模分别是19.5万、26.9万、32.8万、37万、40多万人,5年间增长一倍多。根据教育部公布的资料,从2000年至2005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2006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则达410万。从2000年首次超过100万到2006年的410万,6年间净增300多万毕业生,近三年来每年更是净增70多万。
  郑功成说,从大学毕业生仅占中国劳动力5%的比例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未来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来看,在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中,在时代发展要求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背景下,教育部门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显然是符合中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的。因此,每年几百万大学毕业生对于快速崛起的中国而言,并不存在过剩的问题。
  郑功成说,除了招生人数增加以外,近年来,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其他因素均在发生着重要变化,因此要充分注意大学生就业所面临的大背景:其一,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带来就业弹性的持续下降,经济增长带动新增就业岗位的力度是持续下降的,这显然并不有利于新的就业岗位的创造;其二,国有企业改革与即将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又以减少冗员为重要目标,这些改革虽然提高了效率,却挤出了不少富余人员,他们同样需要有新的就业机会与岗位;其三,近三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速率也在持续加速,从而构成了挤压就业机会的重要力量。
  郑功成分析说,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虽然会有进步,但难以真正实现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并进的目标,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机关事业单位改革将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还需要大规模转移,因此,近几年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宏观背景难有大的改变。
  对就业难的原因应该理性分析
  郑功成表示,从宏观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在扩大,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异扩大化,大学生择业的空间也就受到了相应的限制,结果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均衡。如城乡之间的鸿沟,使大学毕业生更多地考虑城市;地区之间的巨大发展差距,又促使大学毕业生更多地挤向发达地区。郑功成说,每个人在择业时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自利性的自然法则,如果对不平衡的发展格局视而不见,简单地去责备大学毕业生们缺乏到艰苦地区就业的社会责任,显然是不符合这一自然法则的。
  郑功成认为,从体制来看,高等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并没有错,但未能有效地调整教育体制、专业结构和突出能力培养,也直接妨碍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教育系统仍然残留着计划体制的色彩,对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反映不是很灵敏,包括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处于失衡状态,高等教育管理中仍然强调计划经济时代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包括统一考试、统一教材、统一培养模式等,这种追求划齐的培养机制,当然不可能有效地鼓励各个学校输出自己的特色和重视学生能力与个性培养,也缺乏相应的技能培训与就业指导。另一方面,一些高校不顾条件盲目上新专业,在师资匮乏的条件下,培养的专业人才因质量较低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因此,中国教育领域人才培养在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劳动就业供给导向型还未能向适应市场体制的劳动就业需求导向型转化,这种观念与体制的滞后,必然影响到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进而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供给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
  郑功成说,另一方面,家庭与学生个人的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就业困难。家庭对子女教育特别是接受高等教育的投资日渐增大,对子女就业的期望自然伴随教育投资的增长而提高,这是一种客观反映。就学生及家长的主观愿望而言,虽然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家长与大学生个人仍然始终对毕业后的就业抱着高期望值。当这种高期望值与现实中的就业岗位或机会存在落差时,大学生就可能陷入难以就业的处境。因此,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反差构成了现阶段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
  就业市场不规范是瓶颈
  目前,中国就业市场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与不规范的现象,就业市场发育不良对大学生的就业造成多方面的损害。郑功成认为,在中国的就业市场上,一方面是片面的人才观、用人观造成了学历崇拜与学历歧视并存,直接降低了大学毕业生与就业机会的有效匹配,也造成了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扭曲了正常的人力资本投资行为。另一方面则是各种非正常现象的影响,破坏了就业市场的公平性,人际关系客观上在我国现阶段的就业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就业机会的不公平不仅表现在大学生之间,也表现在大学生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正是由于有关部门未能有效地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导致了本来应当最具就业竞争力的大学毕业生反而成了特殊的就业弱势群体,这是就业市场异化的直接结果。
  郑功成说,事实上,在中国大学生人数不是多了,而是少了,但由于劳动就业法制不完善,就业市场发育不健全,包括某些潜规则,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如在就业市场上存在很多歧视现象,包括女大学生受到性别歧视、年龄偏大的受到年龄歧视、学历层次低的受到学历歧视、外地大学生受到地域或户籍歧视等。种种歧视现象实际上与市场经济及社会发展对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要求是相背离的,它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本来优化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就业市场走向异化。
  维护公平竞争才是根本
  郑功成认为,政府部门应当尽快创造与维护就业市场的一体化与公平的就业环境,改变在大学生等特定群体就业方面所采取的相互分割、头痛医头的政策取向,将注意力、财力、行政强制力等转移到努力创造与维护公平的就业市场竞争环境上来。
  为此,郑功成提出四点具体建议:一要禁止就业歧视与摒弃学历崇拜,代之以公平就业与能力优先;二要规范劳动就业市场,强化对劳动者就业的监管,消除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三要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构建能够保护各类就业方式劳动者的社会安全网;四要改革教育体制,突出素质教育,消除计划经济色彩浓厚的统一、雷同的考试与培养模式,同时强化高校责任,重点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实现由人才供给导向向就业需求导向的转化。
  郑功成说,就长远而言,政府必须要为大学生参与就业市场的公平竞争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与制度安排,创造并维护劳动就业市场的公平与公正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最大支持与最好保护。因此,政府应当将主要精力花在创造和确保劳动就业的公平竞争上。如果能确立这一政策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大学生,而将是所有的劳动者。他相信,在公平的就业市场上,大学生一定能够由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转变为强势群体。
本文章转载自网络,如若侵权,请联系我们的管理员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扩展召唤兽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