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汪剑光著《绿衣红娘 电视剧》了吗?

  “红花”激起千层浪 百年“方寸”分外香――围绕“红印花”邮票的八问八答
  采访者:《中国集邮报》总编辑 老蔡
  被采访者:全国集邮联副会长兼秘书长 刘佳维
  一问:您的《丁劲松:“红印花”邮票的传承人》一文在《中国集邮报》发表后,编辑部接到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大家对丁劲松的“红印花”情结以及他集邮爱国、保护珍邮的精神表示赞扬。同时,希望了解“红印花”邮票的知识、信息、趣闻、故事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您能不能再写一些文章,更多地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让我写这方面的专门文章很难,因我不知从何下手。是普及知识?还是深入探索?读者、集邮者的水准各不相同,而且说清楚有关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
  “红印花”邮票是中国古典邮票中的一种,与清代大龙、小龙、慈禧等邮票并驾齐驱。某种程度上,“红印花”知名度更高,声誉更大,价值更昂贵。
  要了解“红印花”,首先要了解历史,特别是与邮政、邮票相关的历史。“红印花”诞生在一百多年前。我国最早是清代海关试办邮政,发行了“大龙”、“小龙”邮票,“慈禧寿辰” 纪念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与“小龙”改值、“慈禧寿辰”改值邮票一样,属于清代国家邮政创办初期发行的。之后发行的“蟠龙”、“飞雁”、“宣统”等邮票,则属于“大清邮政”官方正式发行的邮票。
  以上所说,就将清代邮政分成三个阶段。而“红印花”正是清代海关邮政向国家试办邮政过渡,没有正式成立国家邮政之前,承上启下时期的产物,所以才会有“改值”、“加盖”、“暂作”的出现。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使用时间不长,发行数量不大,却有许多人为的元素在内,因此“红印花”面世后一直深受青睐,几代人对它孜孜以求。
  二问:今年正值“红印花”加盖邮票诞生115周年。刚才,您谈到了“红印花”加盖邮票,那么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红印花”邮票的种类吗?
  答:1896年,“红印花”原票问世。1897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发行。100多年过去了,“红印花”的收藏者、研究者、探索者历经了几代人。
  “红印花”原票,本意是为了防止不法商人假报作弊,用于贴在海关报关单据上作为收费凭证的,因受到反对而未实施。因此,“红印花”原票虽然印制了上百万枚,可作为原票从未出售过。据考证,“红印花”原票仅流出53枚,因存世少,成为难寻觅的珍品。
  在“红印花”原票的基础上,通过“加盖”的邮票又有多种区分,而原票有不同齿孔,许多文献的介绍有14度、15度和14度、14.5度的混合齿孔,还有笼统地称为12度至16度;加盖票按顺序和不同面值种类又有当壹分、小贰分、大贰分、小肆分、大肆分、小壹圆、大壹圆、当伍圆等多种;按“红印花”邮票的销票邮戳分,又有八卦戳、海关日戳、帝国日戳、大圆日戳、首日销印、早期销戳,还有不常见的邮戳等;如果结合使用的汇银单据、在各种封片上的贴用以及不同资费、不同地域、地名等因素,相关研究和考证的内容更加丰富。
  三问:您这样一讲,真是给读者们提供了许多专门信息、专业知识,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关注,您一定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吧?
  答:我所说的这些,只是“红印花”知识的“冰山”一角。在这方面,笔者能够查阅的文献,大约有500万字。我手中有1976年黄光诚所著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这本书是由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黄光诚是旅菲著名集邮家、邮学家,1905年生于福建晋江,10岁时移居菲律宾,16岁又回国读中学,后在菲律宾读大学。他早年曾参加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会,曾任菲律宾华侨邮学会首任理事长、《菲华邮刊》主编等职。
  吴乐园编著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也非常重要,16开本,1983年出版。
  我看到最翔实、最权威的文献是由台湾邮政和集邮人士编辑的《红印花邮票》。这部巨著厚重、完整,更有内涵。1984年10月出版的上编就达317页,50万字(含有图片)。而1987年5月出版的《红印花邮票》下编,我感到更精彩,介绍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内容多达1007页,上百万字(含图片)。
  四问:人们将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称为“红学”。在集邮界,也有人将“红印花”研究称做“红学”,您能谈谈此“红学”的发展情况吗?
  答:在集邮界,围绕“红印花”邮票也有专门的“红学”研究,同样很热门,早在几十年前就与《红楼梦》的“红学”研究相提并论了。与笔者相知、相识的一批祖国内地、港、澳、台的集邮家以及一些“洋血”老外对此都非常热衷。仅本人记忆和所能见到并通过相关文献能够提及的人和事件、史实就有不少,但这里提到的人肯定会有遗漏的,如果有不周和没提到的还请读者和邮友见谅,更欢迎加盟研讨,深入探索,进一步补充。
  如参与编著《红印花邮票》这部重要文献的,就有张敏生、黄建斌、朱守一、沈嘉济,林文琰、李镜禹、陈兆汉、潘鉴良等多位著名集邮家,前面提到的黄光诚也参与其中。他们既是书的编委,又是相关票品(图片)的提供者、收藏人。
  1992年6月,陈博舟编印了黄光诚的遗著《海关红印花原票流传图考》,该书是研究“红印花”原票、齿孔、子模特征的重要文献。
  张敏生的著作《红印花邮票选粹》1994年出版。作者集30多年的丰富收藏和研究成果,依照FIP邮展规则体例编写此书。1996年,他又出版《中国1897年之改值邮票――暂作洋银邮票加盖版式之演变》一书。他还将编著的2003年珍藏版《红印花邮票暨民初四珍》精装图册馈赠集邮朋友,他在扉页上留言:“以邮会友,天空海阔无国界。”
  2003年,台湾“中华集邮会”老会长华裕宽编著出版了《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分上、下两册,共计752页,大16开本,精装铜版彩印。编辑顾问和编委成员阵容强大,都是著名集邮名家。新会长何辉庆教授以《红印花缤纷舞 封片远近传》为题作序。文中说,中国人喜爱红色,红色代表大吉大利,这种民族文化连带使得“红印花”票也广受邮人喜欢。他高度赞赏了前任会长深入研究邮学的精神。老集邮家张敏生、俞兆年、唐存政、朱焕钧等也都为此书作序、撰文、资助。这本书编入了600余件“红印花”票相关封、片、简、执据等珍贵邮品,吸纳了海内外许多集邮家提供的珍藏图片。著名集邮家陆游伉俪也对该书的出版给予极大的帮助。
  五问:您上面举例介绍了一些研究“红印花”邮票的集邮家,台湾、香港的集邮家居多,祖国内地的集邮家提及较少,能不能再介绍一下祖国内地的相关研究情况?
  答:前面我说了,对“红印花”的收藏研究历经了几代人,许多人乐此不疲、锲而不舍。老一代的集邮家们既收藏又研究,相继留下传承有序的史料和票品实物,有些还无偿捐献给国家。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邮刊、邮报上,有关内容很多,都有据可查、可考。改革开放后,随着集邮事业的繁荣,相关文献又逐渐多起来。
  全国集邮联第一届副会长、老集邮家马任全,1947年编著出版的《国邮图鉴》中就介绍了“红印花”不同的加盖暂作邮票,书中印有20多枚图谱,并逐枚介绍它们的区别。存世仅1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在近50年中曾九易其主、两度外流。1944年,马老重金购得,珍藏十几年。1956年,马老毅然决然地将这枚国宝珍邮连同其他珍贵邮票共计6167枚,全部捐献给国家。
  老一代集邮家姜治方捐献给国家的邮票中,同样有“红印花”。
  夏衍先生是当年文化部的老领导,是著名文学、电影、 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91年捐献给国家的珍邮中,仅“红印花”加盖邮票就有146枚。
  中国邮票博物馆珍藏的一部《红印花专集》是老集邮家王纪泽1965年捐献的。这部专集1957年7月被选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邮展,荣获银奖,为中国集邮家争得了荣誉。
  周今觉有“邮王”的美称,他当年斥巨资购得“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的传奇故事,脍炙人口,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红印花四宝”的称呼就是他提出的。
  为纪念老一代集邮家张庚伯诞辰百年,2003年,张庚伯的四子张盛裕在集邮界人士的帮助下,出版了《张庚伯文集》,全书洋洋50万字,涉及“红印花”的内容有不少。
  老一代集邮家叶季戎一直生活在四川,可他集邮交友、交流遍及海内外。1995年,他的《邮海话沧桑》一书出版,收录了《忆赫崇佩兄兼述藏红印花小四分当五元》、《竞购红印花大一分全格票》等论述“红印花”的文章。
  另有几位已故并为大家熟知的集邮家,也对“红印花”独有情钟。如杨耀增曾谈过对所谓“红印花大肆分复盖票”真伪的看法;张文光在20世纪80年代初写过《红印花杂谈》和《红印花加盖票应分A、B型》等文章;赵善长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在《甲戌邮刊》上发表《红印花小二分变体之概述》一文,此后,我看到他于1985年、1986年和1990先后在《常州集邮》、《江苏集邮》和新加坡《狮城邮苑》上发表有关“红印花”方面的文章,发表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60年。
  现已过九旬的赵人龙先生专门撰写《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的迷雾》一文,谈到红印花加盖票为什么惹人喜爱、小字当壹圆出世的传说、四方连的出现、四方连如何进入周今觉的邮集、四方连几度易手的过程、四方连的“庐山真面目”、冒充品和伪品等,讲述了人们广泛关注的故事。他还撰写过《读〈红印花大字壹圆邮票漫谈〉续貂》等文章。
  赵老的追随者华超,前些年以《赵人龙:红印花情愫》为题,介绍赵老50多年研究“红印花”的主要心得。据华超介绍,赵老写过的有关“红印花”的文章达150余篇。
  原籍浙江青田,现旅居法国的集邮家留伯仙编著了《红印花邮票加盖字模解说》、《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两本书。十年前,我发表《华邮归故里 集邮爱国情》一文,介绍过留伯仙先生,并且代他约请当时的全国集邮联会长刘平源为《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一书题写书名。
  近几年,江西年轻的集邮者邹小亮编著了《红印花邮票张号存世考》、《红印花邮票文献索引》两本书。赵强、刘源等也撰写过相关文章。由此可见,“红印花”研究后继有人,这是非常可喜的。
  六问:看来,您掌握的相关情况真不少,也可称为“红学”方面的专家了。您是否能再推荐一些集邮者比较容易查阅到的书籍呢?
  答:称“红学”专家,我实不敢当。对于“红印花”,我只能说个大概或大致,还是比较宏观的,真要细究起来,写个“百问百答”也是有内容的。记得2005年,我曾写过《绿衣使者与绿衣红娘》一文,从微观角度,具体解读“红印花”相关邮票。
  20多年来,涉及“红印花”的普及读物和专业工具书出版了不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大图典》、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邮票全集》等大型工具书,其中“清代卷”或“清代部分”中都有“红印花”的图文介绍。
  全国集邮联编辑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编辑的《中国近期集邮文献集成》中都有“红印花”的相关词条和文章。
  集邮知识普及读物中介绍“红印花”的就更多了,不胜枚举。如李英豪编著的《保值珍邮》、《中国珍邮》有多种版本,戴其晓编著的《中国珍邮辞典》等。《世界珍邮》等书中也有相关内容。
  1994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中国珍邮》,封面用8枚“红印花”珍邮的彩图装饰,介绍了“红印花”加盖、改值、暂作的珍邮近20种,该书再版多次,一次追加印数达四五万册,本人即有1994年和1997年两个版本。
  七问:另外,各大拍卖公司每期的邮品拍卖目录上都能见到“红印花”和行情估价。“红印花”也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亮相,您能介绍一下吗?
  答:你说得对,我所能见到的海内外拍卖公司的邮品拍卖目录中都有这部分内容。你也注意到了,“红印花”已成为文学创作、影视作品中的一个选题,诞生出许多作品。
  1987年,三秦出版社出版长篇传奇小说《绿衣红娘》,作者汪剑光,讲述的是围绕争夺国宝珍邮“红印花”,主人公甘氏三姐妹与邮魔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绿衣红娘”是“红印花”家族中的一款珍品,它是“小字二分绿色加盖票”的俗称。同样以《绿衣红娘》为题,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建辉执笔编写过电视剧剧本,该电视连续剧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为1999年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邮展助兴,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集邮爱好者的欢迎。
  山东烟台作家矫健,以《红印花》为书名,创作过一部22.5万字的小说,于1997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一位邮王的传奇故事,但跟历史上的“红印花”邮票没有多大关系。小说中提到的邮票,多以新中国近期邮票为主,以“红印花”为题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
  八问:围绕“红印花”真有说不完的话题。对于“红印花”知识的传播、普及与研究,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围绕“红印花”邮票,我国台湾地区从2004年起每年专门举办专题讲座,主讲人是老集邮家朱焕钧。据我了解,第一次讲座的题目是《红印花邮票张号之探讨》,2005年的讲座题目为《红印花大字壹圆邮票漫谈》,2006年是《红印花大贰分邮票综论》……2010年讲的是《红印花小贰分邮票十年回顾》,2011年为《红印花小壹圆票近二十年流转录》。
  朱焕钧是老一代集邮家李弗如的乘龙快婿,如今虽年近八旬,但执著集邮始终如一。李弗如是早期中华邮票会会员,参与创办新光邮票会、甲戌邮票会、成都邮票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弗如一直在成都,开邮社、出邮刊、著邮书,拥有“红印花小字当壹圆”等珍邮。
  朱焕钧连续七八年的演讲文稿、图文均刊发在台湾“中华集邮会”每年出版的《年度邮学演讲集》的会刊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可取的。
  “珍视邮史菁华,发展祖国邮学”,这是全国集邮联首任名誉会长朱学范1988年的题词。集邮要与时俱进,而了解历史是要为现实服务,从中得到学习和借鉴。
  邮海浩瀚,搜寻珍宝,其乐无穷,获益增识,促进发展。为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集邮者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关新闻 & &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我爱集邮 我是怎样爱上集邮的呢?那还得从开学后不久的班会课说起哩! 那天课上, 老师给我们讲了集邮的意义和方法,还给我们观赏了一本精美的 集邮册。 啊! 那里面简直是个邮票世界: 有反映革命历史, 祖国面貌的纪念邮票; 有印着珍稀动物, 奇异花卉的特种邮票; 还有图案精美、 各具特色的普通邮票…… 真是琳琅满目,使人眼花缭乱。我羡慕极了,心想:要是我也能搜集到这么多邮 票,那该多好啊! 从那
天起,我就开始了集邮。每当亲友来信时,我就小心翼翼地把邮票从信 封上剪下来。爸爸知道后,就将自己 20 多年来珍藏的邮票送给我,表姐还特地 买了一本集邮册,鼓励我积极参加集邮活动。就这样,一枚,两枚……一套,两 套……日积月累。至今,我的集邮册里已有 500 多枚邮票了。 其中,我最喜欢“大熊猫”这枚邮票了。那只长着黑白相间绒毛,竖着两只耳 朵的肥胖的大熊猫,正贪婪地吃着鲜嫩的竹子。据说大熊猫的胃口可大呢,它一 天要吃 20 公斤左右的嫩竹, 最喜欢吃胡萝卜和苹果之类的水果, 还喜欢喝牛奶。 每次看着这只稚态可掬,漂亮多姿的大熊猫,我总是忍不住要笑出声来。我为我 国特有的珍贵动物大熊猫感到无比自豪。 我还有 8 枚成套的特种邮票“西游记”。题材新颖,别具一格。其中“战哪吒” 这枚,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画面上的孙悟空火眼金睛,手执金箍棒,腰 束虎皮裙,异常威武。此时,他正在与天将哪吒交战。哪吒也毫不示弱,,他项 带金圈,脚踩火轮,奋力迎战。毕竟孙悟空神通广大,越战越勇,把哪吒打得难 以招架。别的天兵天将更不是孙悟空的对手,纷纷逃跑。“西游记”这套邮票,在 小小的方方的画面上,把孙悟空智勇双全的英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看了真 叫人爱不释手。 清晨,我常常独自坐在窗前,翻阅《集邮》杂志,为其中的“中国邮票之最”、 “世界集邮之最”所陶醉;夜晚,我伏在灯下,常常捧起心爱的集邮册,一页一页 地观赏这五颜六色的各式各样的邮票。有时,我仿佛来到中南海,看到周恩来爷 爷在灯下批阅文件; 有时, 我仿佛漫步在南京长江大桥, 饱览着祖国的锦绣河山; 有时,我仿佛坐上飞船,遨游在浩瀚的宇宙之间…… 每张邮票,都是一件小型艺术品,它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集邮丰 富了我的课余生活,培养了我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我真爱集邮!国邮政定于 2012 年 4 月 27 日发行《福禄寿喜》特种邮票 1 套 4 枚。详情如下:志号:2012-7图 序 (4-1)T (4-2)T (4-3)T (4-4)T图 名 福 禄 寿 喜面 值 1.20 元 1.20 元 1.20 元 1.20 元邮票规格:28×55 毫米 齿孔度数:13 度 整张枚数:版式一 12 枚 版式二 8 枚(2 套) 整张规格:版式一 138×200 毫米 版式二 148×166 毫米 版 别:胶印(采用局部全息烫印、压凸印制工艺)防伪方式:防伪纸张 防伪油墨 异形齿孔 荧光喷码 设 计 者:王虎鸣 资料提供: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社、天津杨柳青画社、高春明、李秉吉 责任编辑:佟立英 印 制 厂:河南省邮电印刷厂3 月 20 日上午,中国和以色列双方外交官员、邮政官员,以及集邮爱好者和媒体记者等上百人聚集在北京国家博 物馆白玉厅,参加在这里隆重举办的中、以联合发行邮票《太平鸟与和平鸽》首发式。 优美的乐曲声中,主席台大屏幕上一只灵动的手挥洒着奇妙变幻的图案,瞬间,1 套《太平鸟与和平鸽》邮票图案 展现在观众面前。中国艺术家的现场沙画表演赢得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这套联合发行邮票的美好祝愿。 以色列邮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萨西·希洛、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以色列驻华使馆公使白文娜、外交 部亚非司参赞孙展走上主席台,共同按动水晶球,凝聚着两国人民情谊的精美邮票亮相登场。随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邮票发行部副总经理高山、中国集邮总公司刘燕明总经理分别向以色列驻华使馆和以色列邮政代表团赠送了联合发行邮 票的镜框。 中国和以色列都是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两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友好交往源远流长。自 199 2 年 1 月 24 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在两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两国在政治、经贸和文化等领域的友好合作稳 步发展。为纪念中国和以色列建交 20 周年,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两国邮政于 3 月 20 日联合发行《太 平鸟与和平鸽》特种邮票 1 套 2 枚,由中国著名平面设计师陈绍华设计。两枚邮票主图分别表现了寓意安宁和平、吉祥 太平的太平鸟及象征和平、友谊、团结和圣洁的和平鸽。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和以色列邮政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萨西希洛在首发式上分别致辞。李国华说,邮票 被誉为国家名片,是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两国联合发行邮票不仅是两国在邮政领域的一次成功合作,也是两国文化交 流的有益尝试。 萨西·希洛在致辞中提到,二战期间中国向超过 3 万名犹太人伸出援助之手。“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在那段黑暗 的大屠杀时期,当他们抵达上海时,中国人民是如伺接纳了他们,并挽救了他们的性命。”萨西·希洛说,“和平鸽对 抗太人民来说是和平的象征,太平鸟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和平的象征。二者共同出现在纪念邮票上,象征着中国人民和以 色列人民之间的友谊与团结。对我们来说,纪念邮票的发行既是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也让以色列国借此机会向中国人 民表达感激之情。中国人民不仅在我们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支持,与我们的友好合作也取得了累累硕果。”“马踏飞燕”片:我的“集邮户口簿”家和万事兴,家是人生的港湾、是社会的细胞,作为集邮者的我,还有一个温馨的“家”。2 月 28 日,我又收到了《中国集邮报》寄 来的精美的“读者之家”会员片。 谈起《中国集邮报》的“家”,这是我连续第 10 次加入《中国集邮报》“读者之家”了,也算是“家”中的“元老”了。作为一名在基层工 作的集邮爱好者、文献集邮者,我已精心收藏了 2003 年至 2010 年的《中国集邮报》“马踏飞燕”片,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手捧集邮册, 欣赏着这 10 枚“马踏飞燕”片,仿佛就是我的“集邮户口簿”,它是我入“家”的最好证明材料,也是“家”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片上大红色的 “生肖龙”图案,以及“壬辰吉祥”等字样,设计新颖、创意独特、美观大方;片的背面更是邮味十足、内容实在、图文并茂,有每年的“编 辑部大事记”、“回音卡”和“敬告读者之家会员”等栏目。通过入“家”,更使我感受到了“家”的无比温馨:参加了年度订报抽奖活动;稿件能 优先发表;优先参加各类抽奖活动;优惠购买书刊、邮品……这个“家”给我带来的是丰富的集邮知识、天南地北的集邮朋友,还有参加 集邮活动后的喜悦。我将永远是这个“家”中的一员。新中国邮票的“票中票”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套“票中票”是 1983 年 11 月 29 日为纪念全国邮展发行的 J99《中华全国集邮展览》。(2-1)《国徽》, 图案是一枚面值为旧人民币 100 元“国徽”邮票。 “国徽”主图是 1951 年 10 月 1 日发行的新中国第 1 套特种邮票。 (2-2) 《延安宝塔山》 , 图案是一枚面值为旧人民币 1 元“延安宝塔山”邮票,是 1946 年 4 月 23 日发行的。全套邮票背景采用古代“牡丹天鹿”图案做装饰,象征 我国集邮事业蓬勃发展。 1988 年 7 月 2 日,为纪念我国大龙邮票发行 110 周年,邮电部发行了 J.150M《中国大龙邮票发行一百一十周年》小型张一枚, 面值 3 元。该小型张主图是中国海关试办邮政于 1878 年 7 月发行的全套大龙邮票共 3 枚。这是我国发行的第一枚“票中票”小型张,共 发行 623.07 万枚。 1989 年 9 月 21 日,邮电部发行 J.16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四十周年》纪念邮票 1 套 1 枚,面值 8 分。“票中票”主图是中 国人民邮政于 1949 年 10 月 8 日发行的新中国第一套纪念邮票纪 1《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的第 2 枚红色“天安 门”。 1990 年 8 月 1 日,为纪念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 60 周年,邮电部发行了 J.169《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邮票发行六十周 年》纪念邮票 2 枚,面值分别为 8 分、20 分。第 1 枚“票中票”的主图是 1931 年 1 月闽西交通总局发行的《闽西赤色邮花》,图案为“五 星锤镰”。第 2 枚“票中票”的主图是 1932 年 5 月 1 日中华苏维埃邮政总局发行的《中华苏维埃邮票》的第 5 枚,图案为“战士”。 1991 年 5 月 23 日,邮电部发行了 J.176M《和平解放西藏四十周年》小型张 1 枚,面值 2 元。该小型张的主图为 1952 年 3 月 15 日发行的纪 13《和平解放西藏》纪念邮票的第 1 枚,图案是“布达拉宫”。“票中票”主图是纪 13 “拉萨布达拉宫图”。 1996 年 5 月 23 日发行的 1996-4M《中国邮政开办一百周年》小型张 1 枚,“票中票”主图是清代红印花加盖改值 8 枚邮票,其中红 印花加盖小字“当壹圆”邮票是清代珍邮中最名贵的邮品,存世量极少。 1999 年 12 月 31 日,国家邮政局发行了 1999—20《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0 世纪回顾》纪念邮票 1 套 8 枚,总面值 11 元。这 是一套纪念人类跨入新世纪的邮票,又是一套“票中票”,票面中以新中国已发行的邮票作为背景,反映了中国在 20 世纪的八件大事。第 1 枚“辛亥革命”,“票中票”图案是“武昌起义”浮雕。第 2 枚“五四运动”,“票中票”图案是“五四运动”浮雕。第 3 枚“中共诞生”,“票中票”图案 是“中共?一大?南湖会议会”。第 4 枚“抗战胜利”,“票中票”图案是“百团大战”。第 5 枚“开国大典”,“票中票”图案是“开国大典”。第 6 枚“两 弹一星”,“票中票”图案是火箭“飞行”。第 7 枚“改革开放”,“票中票”图案是上海浦东的壮丽景观。第 8 枚“港澳回归”,“票中票”图案是邓 小平肖像及“一国两制”手迹和香港美景。这是我国枚数最多的一套“票中票”。“瑕疵”成为“铁证” 艺术品拍卖有“捷径”在一次香港佳士得春拍中,一件“明成化斗彩团莲纹高足杯”(如图)可以堪称精品。该杯敞口,深腹,弧壁,瘦底,下呈喇叭形高 足,高足上部起竹节;内、外口沿及足圈各饰一道青花弦纹;杯外壁饰四组斗彩团莲纹,上辅黄褐色相间花草纹,下衬如意云头。足内 沿青花书“大明成化年制”楷书款。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件瓷器上曾经有过火烧的痕迹。按理说,这原本是瓷器的“瑕疵”,但是由于一段特殊的历史而成为了鉴定的“铁 证”:1923 年 6 月 26 日晚,紫禁城西北角神武门内建福宫的德日新斋发生火灾,这里是乾隆皇帝最喜爱的花园,经常作诗赋词并加以 赞美,并将他一生的珍藏,如字画古玩、供奉的不少金质法器、藏文经版等,都存放于此。这场大火把这座瑰丽的皇家花园,连同无数 珍宝化为灰烬,唯有一些藏在锦盒或木盒中的瓷器幸存,此器便是其中的幸存者。 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艺术品市场上并不少见,特别是一些非常珍罕的器物,由于缺少比较的对象,而需要借鉴一些外在的因素加以 判别。就拿曾经被认为是传授的“秘色瓷”来说,谁都没有看到过,但是随着法门寺出土了一系列秘色瓷碗,其逐渐被人们了解,其中有 一件五瓣葵口圈足秘色瓷碗,口径 21 厘米,高约 9.4 厘米,重 817 克。敞口,深腹,圈足。口沿五曲,腹壁斜收,曲口以下的腹壁有 竖向凸棱。胎较薄,釉色均匀, 晶莹凝润。 外残留包装纸上的唐代仕女图印痕,为珍贵的文化痕迹, 也成为了鉴定这件瓷器的一个“铁证”。 由于早期瓷器在烧制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这在现在又往往不能模仿,所以这也成为了鉴定瓷器的一个“铁证”。弘治瓷乃至整个 明中期的瓷器都有两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底部塌凹,特别是盘碗之类的器物。这一缺陷性特点在后世仿品中很难仿制成功。第二个 特点是弘治器物底足稍矮,底足白釉发灰或泛青色,不可能非常洁白。在一次香港苏富比春拍中,一件明弘治· 黄地青花折枝“栀子花”纹 盘就拍出了 722 万港元,而在 2010 年的一次秋拍中,类似的一件明弘治· 黄釉青花折枝花果盘的成交价则只有 448 万元。其特点就是底 部微凹,足墙内敛,足部露胎处呈“火石红”色。胎体实腻坚致,釉质肥润凝糯。盘体内外通施低温黄釉,色艳泽丽,外壁通绘卷叶花朵, 盘心为一组折枝花卉,壁内绘莲蓬、葡萄、柿子、石榴四组花果,为明弘治期同类宫廷官造瓷种精品,且全美品相,弥足珍贵。 除了瓷器之外,在玉器的拍卖市场上,这种“缺陷”也是非常重要的“铁证”,像“镂空”器物中,断面的线条往往较锋利,还可能出现拉 丝毛痕和断缺毛口,这本是明清时期手工制作无法避免的缺陷,却是当今鉴别明清镂空拉丝玉器的重要依据。现代仿品采用的是电动工 具,镂空处的拉丝痕圆钝,无断面缺口,明清工匠是以手工或脚踏转轮带动砣轮拉丝切割的,所以制品的切割面必然不同。中外联合发行邮票回眸中国邮政将于 3 月 20 日与以色列联合发行《太平鸟与和平鸽》邮票一套两枚。中国邮政自 1990 年 3 月 3 日开始与加拿大联合发 行 J166《诺尔曼· 白求恩诞生一百周年》以来,23 年间共与 38 个国家联合发行的第 39 套邮票。其中,属于纪念邮票(J)的只有 3 套 (J166《诺尔曼· 白求恩诞生一百周年》、1995—11(J)《中泰建交二十周年》、2004—16(J)《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其余 36 全部均为特种邮票(T)。 一、丰富的选题 纵观中国与加拿大(两次联合发行)、美国、泰国、澳大利亚、圣马力诺、新加坡、瑞典、新西兰、德国、法国、瑞士、俄罗斯、 朝鲜、哈萨克斯坦、巴西、古巴、比利时、埃及、葡萄牙、马来西亚、斯洛伐克、韩国、伊朗、匈牙利、希腊、罗马利亚、西班牙、列 支敦士登、荷兰、波兰、奥地利、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印度、英国、乌克兰、丹麦、以色列 38 个国家联合发行的 39 套 80 枚邮票, 选题异常丰富,涵盖了建交纪念、国际友人、文化艺术、文物古迹、发明创造、风光名胜、体育运动、珍稀动植物等 8 大类别,其具体 分类如下。 1. 建交纪念:12 套 24 枚 1995—11(J)《中泰建交二十周年》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和泰国建交 20 周年联合发行;1996—8(T)《古代建筑》1 套 2 枚, 为纪念中国和圣马力诺建交 25 周年联合发行;1997—17 (T) 《花卉》 套 2 枚, 1 为纪念中国和新西兰建交 25 周年联合发行;1999—14 (T)《庐山和金刚山》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与朝鲜建交 50 周年联合发行;2000—18(T)《海滨风光》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与古 巴建交 40 周年联合发行;2001—9(T)《陶瓷》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与比利时建交 30 周年联合发行;2002—26(T)《武术与跆 拳道》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与韩国建交 10 周年联合发行;2005—23(T)《金钱豹与美洲狮》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与加拿大建交 35 周年联合发行;2006—22(T)《古琴与钢琴》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和奥地利建交 35 周年联合发行;2007—8(T)《舞龙舞狮》 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和印度尼西亚建交 57 周年联合发行;2007—25(T)《贡嘎山与波波山》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和墨西哥建交 35 周年联合发行;2012—5(T)《太平鸟与和平鸽》1 套 2 枚,为纪念中国和以色列建交 20 周年而发行。 2. 国际友人:1 套 2 枚 1990 年发行 J166《诺尔曼· 白求恩诞生一百周年》1 套 2 枚。这也是我国“JT”邮票板块中唯一一套与外国联合发行的邮票。 3. 文化艺术:4 套 8 枚 2003—19(T)《图书艺术》1 套 2 枚,中国和匈牙利联合发行;2005—9(T)《绘画作品》1 套 2 枚,中国和列支敦士登联合发 行;2006—22(T)《古琴与钢琴》1 套 2 枚,中国和奥地利联合发行;2007—8(T)《舞龙舞狮》1 套 2 枚,中国和印度尼西亚联合 发行。 4. 文物古迹:12 套 24 枚 1996—8(T)《古代建筑》1 套 2 枚,中国和圣马力诺联合发行;1998—19(T)《承德普宁寺和维尔茨堡宫》1 套 2 枚,中国与 德国联合发行;1998—20(T)《故宫和卢浮宫》1 套 2 枚,中国与法国联合发行;2000—13(T)《 壶和马奶壶》1 套 2 枚,中国和 哈萨克斯坦联合发行;2000—19(T)《木偶和面具》1 套 2 枚,中国与巴西联合发行;2001—20(T)《古代金面罩头像》1 套 2 枚, 中国和埃及联合发行;2002—22(T)《亭台与城堡》1 套 2 枚,中国和斯洛伐克联合发行;2003—6(T)《钟楼与清真寺》1 套 2 枚, 中国和伊朗联合发行;2004—22(T)《漆器与陶器》1 套 2 枚,中国和罗马利亚联合发行;2006—18(T)《金银器》1 套 2 枚,中 国和波兰联合发行;2008—7(T)《白马寺与大普提寺》1 套 2 枚,中国和印度联合发行;2009—17(T)《鹳鹊楼与金门》1 套 2 枚, 中国和乌克兰联合发行。 5. 发明创造:2 套 4 枚 2001—23(T)《帆船》1 套 2 枚,中国与葡萄牙联合发行;2011—30(T)《古代天文仪器》1 套 2 枚,中国和丹麦联合发行。 6. 风光名胜:5 套 10 枚 1996—28(T)《城市风光》1 套 2 枚,中国和新加坡联合发行;1998—26(T)《瘦西湖和莱芒湖》1 套 2 枚,中国与瑞士联合 发行;1999—14(T)《庐山和金刚山》1 套 2 枚,中国与朝鲜联合发行;2000—18(T)《海滨风光》1 套 2 枚,中国与古巴联合发 行;2007—25(T)《贡嘎山与波波山》1 套 2 枚,中国和墨西哥联合发行。 7. 体育运动: 3 套 8 枚 2002—26(T)《武术与跆拳道》1 套 2 枚,中国和韩国联合发行;2004—16(J)《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1 套 2 枚,中国和希 腊联合发行;2008—20(J)《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1 套 4 枚,中国和英国联合发行,这也是中外联合发行邮票中,唯一一套 4 枚的 品种。 8. 珍稀动植物:9 套 18 枚 1994—15(T)《鹤》1 套 2 枚,中国和美国联合发行;1995—11(J)《中泰建交二十周年》1 套 2 枚,中国和泰国联合发行; 1995—15(T)《珍稀动物》1 套 2 枚,中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发行;1997—7(T)《珍禽》1 套 2 枚,中国和瑞典联合发行;1997—17 (T)《花卉》1 套 2 枚,中国和新西兰联合发行;1999—5(T)《马鹿》1 套 2 枚,中国和俄罗斯联合发行;2002—3(T)《珍稀花 卉》1 套 2 枚,中国和马来西亚联合发行;2005—23(T)《金钱豹与美洲狮》1 套 2 枚,中国和加拿大联合发行;2012—5(T)《太 平鸟与和平鸽》1 套 2 枚,中国和以色列联合发行。 二、良好的系列性和基本统一的枚数 中外联合发行邮票,具有良好的系列性。这 39 套邮票统一的命名方式是“中国和(与)×××联合发行”,充分体现了系列性,给集邮 者收藏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除了中国和英国联合发行的 2008—20(J)《奥运会从北京到伦敦》为 4 枚(中国和英国各 2 枚)外,其他 都是一套两枚(每个国家 1 枚),形成了基本统一的、固定的枚数。 三、精湛的印刷工艺 中外联合发行邮票的印刷工艺是非常精湛的。 套邮票中, 39 雕刻版 7 套, 其中影雕套印 6 套 (J166 《诺尔曼· 白求恩诞生一百周年》 、 1994—15(T)《鹤》、1995—15(T)《珍稀动物》、1997—7(T)《珍禽》、2002—22(T)《亭台与城堡》、2012—5(T)《太 平鸟与和平鸽》);胶雕版 1 套(2011—30(T)《古代天文仪器》),占 18%;影写版 23 套,占 59%;胶版只有 6 套,仅占 15%。 这些精湛的影雕、胶雕印刷工艺,如此集中地使用在中外联合发行邮票上,是这个系列的又一大亮点。 四、版式多样的邮局全张票 中外联合发行邮票的全张票,枚数最多的每版由 40 枚邮票构成,最小的只有 8 枚邮票。涵盖多版式、单版式及大小版(版式一、 版式二),可谓版式多样。 五、连印邮票及入选最佳邮票品种较多 1. 连印邮票:13 套 截至 2010 年,中外联合发行邮票中,两枚连印邮票共发行了 15 套,分别是:J166《诺尔曼· 白求恩诞生一百周年》、1995—11 《中泰建交二十周年》、1996—8《古代建筑》、1997—17《花卉》、1999—5《马鹿》、2000—18《海滨风光》、2001—23《帆船》、 2002—3《珍稀花卉》、2002—22《亭台与城堡》、2002—26《武术与跆拳道》、2003—6《钟楼与清真寺》、2003—19《图书艺术》、 2004—16《奥运会从雅典到北京》、2004—22《漆器与陶器》、2004—25《城市建筑》。在新中国发行的邮票中,中外联合发行邮票 系列中的连印邮票是最多的。 2. 入选最佳邮票:3 套 截至 2010 年,中外联合发行邮票系列有 3 套入选全国最佳邮票,分别是:1990 年最佳邮票——J166《诺尔曼· 白求恩诞生一百周 年》;1994 年优秀邮票——《鹤》;1999 年优秀邮票——《庐山和金刚山》。紫砂花货栩栩如生 惟妙惟肖巧夺天工紫砂壶是中国陶瓷艺术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而花货更是紫砂壶器中的一朵奇葩。花货,又称自然形体或塑器,它是把自然界动、植 物的自然形态,以浮雕、半浮雕和圆雕等方式设计成仿生象形造型的紫砂壶。花货精品受到追捧 花货采用提炼取舍的手法,源于自然、高于自然,突出自然形态中富有美学价值的部分。既需要一定的艺术夸张,又不能哗众取宠, 还要符合视觉美观、功能合理和使用安全的原则。在紫砂艺人的巧手之下,梅桩、松段、蚕桑、莲花、干柴……无一例外地被提炼成形 并赋予生命,甚至小到水盂、花生之类的东西,一经其“点化”,都惟妙惟肖,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 在一次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 陈鸣远作宜兴紫砂南瓜式壶拍出了 842 万港元。 该南瓜壶采用团山泥, 壶体为南瓜形, 壶盖为瓜蒂状, 壶嘴由瓜叶卷成,壶把则是瓜藤。壶身筋囊生动自然,壶嘴、壶把造型和谐统一,叶脉藤纹刻画逼真,极为自然可爱。在 2010 年中国 嘉德秋拍中,龚心钊旧藏陈鸣远制拼砂梅桩壶的成交价为 358.4 万元。壶体仿梅花树桩,形制特殊,韵致古拙。壶以上佳紫泥掺砂,细 密润泽,呈栗黄色。壶身、流、把、盖全部是用极富生态的残梅桩、树皮及缠枝组成,是一件强而有力的雕塑,壶上的梅花是用堆花及 贴饰手法,将泥浆层层堆积塑造成树皮状,栩栩如生。当代工匠不断创新 在近现代的工匠中,蒋蓉无疑是花货紫砂器的第一块牌子。她的作品造型精美,富有生活情趣。池塘里荷花,荷叶上鸣叫的青蛙, 草地上蹦跳的蚱蜢,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还有那水灵灵的红菱、白藕、荸荠都能成为她创作的题材。在一次秋拍中,有一件非常特殊的 圆梦壶。这是大师的绝笔,壶呈扁圆状,盖钮是小熊猫“申申”,仰视上方,憨态可掬;壶柄设计成弯曲的竹竿,下端连着壶身,上端凌 空跃于壶盖上空,熊猫“奥奥”正趴在柄端,与“申申”相望。此壶手感柔和,造型饱满灵动,逸趣横生,但又不觉繁复累赘。壶柄上镌刻大 师所书“北京奥运,福缘永驻”。 汪寅仙也是当代紫砂花货的大师。她的创作理念就是要把大自然中美的东西用在壶上,像在一次中国嘉德秋拍中出现的一把她制作 的金秋南瓜壶,南瓜形象生动、饱满,叶卷成嘴,藤圈成把,枝蔓缠攀自然。壶身上一只红色七星虫更增添田园情趣,是一件显见紫砂 花货制作工夫的力作。 “形”、“色”、“工”巧妙配合 花货要成功地表现模拟对象的形象特征,必须善于抓住其本质特征,表现自然形态最美的东西,并达到功能合理、视觉润美、触觉 舒适和使用安全的原则。这就要求“形”、“色”、“工”三者巧妙配合,惟妙惟肖,以美化人们的生活,陶冶人们的情操。 所谓“形”,即壶的造型设计的精巧,不落俗套,独具匠心;“色”,即壶体的色彩。要求紫砂艺人充分利用紫砂泥五色土的各种天然 颜色,以及用各种不同紫砂泥混合拼制调成的颜色,突出壶所表达的主题;所谓“工”,即指制壶艺人的工手、功力。这就要求制壶者必 须通过长期的磨炼,达到能运用高超的塑技,使紫砂壶取得神形兼备的艺术效果。 紫砂的可塑性,赋予了艺术家对线条的无限追求,可刚可柔、可繁可简。造型也赋予了观者无穷想象。细细品味,造型柔中带韧, 动势逼人,使此壶增加轻盈之感、自然之风。“红花”激起千层浪 百年“方寸”分外香——围绕“红印花”邮票的八问 八答一问:您的《丁劲松:“红印花”邮票的传承人》一文在《中国集邮报》发表后,编辑部接到不少读者的来电、来信,大家对丁劲松 的“红印花”情结以及他集邮爱国、保护珍邮的精神表示赞扬。同时,希望了解“红印花”邮票的知识、信息、趣闻、故事的人一下子多了起 来。您能不能再写一些文章,更多地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让我写这方面的专门文章很难,因我不知从何下手。是普及知识?还是深入探索?读者、集邮者的水准各不相同,而且说清楚 有关问题并非一日之功,也不是靠几篇文章就能解决的。 “红印花”邮票是中国古典邮票中的一种,与清代大龙、小龙、慈禧等邮票并驾齐驱。某种程度上,“红印花”知名度更高,声誉更大, 价值更昂贵。 要了解“红印花”,首先要了解历史,特别是与邮政、邮票相关的历史。“红印花”诞生在一百多年前。我国最早是清代海关试办邮政, 发行了“大龙”、“小龙”邮票,“慈禧寿辰” 纪念邮票。“红印花”加盖邮票与“小龙”改值、“慈禧寿辰”改值邮票一样,属于清代国家邮政创办 初期发行的。之后发行的“蟠龙”、“飞雁”、“宣统”等邮票,则属于“大清邮政”官方正式发行的邮票。 以上所说,就将清代邮政分成三个阶段。而“红印花”正是清代海关邮政向国家试办邮政过渡,没有正式成立国家邮政之前,承上启 下时期的产物,所以才会有“改值”、“加盖”、“暂作”的出现。在这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使用时间不长,发行数量不大, 却有许多人为的元素在内,因此“红印花”面世后一直深受青睐,几代人对它孜孜以求。 二问: 今年正值“红印花”加盖邮票诞生 115 周年。 刚才, 您谈到了“红印花”加盖邮票, 那么能简单地介绍一下“红印花”邮票的种类吗? 答:1896 年,“红印花”原票问世。1897 年,“红印花”加盖邮票发行。100 多年过去了,“红印花”的收藏者、研究者、探索者历经了 几代人。 “红印花”原票,本意是为了防止不法商人假报作弊,用于贴在海关报关单据上作为收费凭证的,因受到反对而未实施。因此,“红印 花”原票虽然印制了上百万枚,可作为原票从未出售过。据考证,“红印花”原票仅流出 53 枚,因存世少,成为难寻觅的珍品。 在“红印花”原票的基础上,通过“加盖”的邮票又有多种区分,而原票有不同齿孔,许多文献的介绍有 14 度、15 度和 14 度、14.5 度 的混合齿孔,还有笼统地称为 12 度至 16 度;加盖票按顺序和不同面值种类又有当壹分、小贰分、大贰分、小肆分、大肆分、小壹圆、 大壹圆、当伍圆等多种;按“红印花”邮票的销票邮戳分,又有八卦戳、海关日戳、帝国日戳、大圆日戳、首日销印、早期销戳,还有不 常见的邮戳等;如果结合使用的汇银单据、在各种封片上的贴用以及不同资费、不同地域、地名等因素,相关研究和考证的内容更加丰 富。 三问:您这样一讲,真是给读者们提供了许多专门信息、专业知识,能引起更多人的兴趣与关注,您一定查阅了大量参考文献吧? 答:我所说的这些,只是“红印花”知识的“冰山”一角。在这方面,笔者能够查阅的文献,大约有 500 万字。我手中有 1976 年黄光诚 所著的《红印花小壹圆票存世考图鉴》,这本书是由菲律宾马尼拉出版的。黄光诚是旅菲著名集邮家、邮学家,1905 年生于福建晋江, 10 岁时移居菲律宾,16 岁又回国读中学,后在菲律宾读大学。他早年曾参加中华邮票会、新光邮票会,曾任菲律宾华侨邮学会首任理 事长、《菲华邮刊》主编等职。 吴乐园编著的《红印花加盖邮票专集》也非常重要,16 开本,1983 年出版。 我看到最翔实、最权威的文献是由台湾邮政和集邮人士编辑的《红印花邮票》。这部巨著厚重、完整,更有内涵。1984 年 10 月出 版的上编就达 317 页,50 万字(含有图片)。而 1987 年 5 月出版的《红印花邮票》下编,我感到更精彩,介绍了许多传奇的故事,内 容多达 1007 页,上百万字(含图片)。 四问:人们将围绕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的研究称为“红学”。在集邮界,也有人将“红印花”研究称做“红学”,您能谈谈此“红 学”的发展情况吗? 答:在集邮界,围绕“红印花”邮票也有专门的“红学”研究,同样很热门,早在几十年前就与《红楼梦》的“红学”研究相提并论了。与 笔者相知、相识的一批祖国内地、港、澳、台的集邮家以及一些“洋血”老外对此都非常热衷。仅本人记忆和所能见到并通过相关文献能 够提及的人和事件、史实就有不少,但这里提到的人肯定会有遗漏的,如果有不周和没提到的还请读者和邮友见谅,更欢迎加盟研讨, 深入探索,进一步补充。 如参与编著《红印花邮票》这部重要文献的,就有张敏生、黄建斌、朱守一、沈嘉济,林文琰、李镜禹、陈兆汉、潘鉴良等多位著 名集邮家,前面提到的黄光诚也参与其中。他们既是书的编委,又是相关票品(图片)的提供者、收藏人。 1992 年 6 月,陈博舟编印了黄光诚的遗著《海关红印花原票流传图考》,该书是研究“红印花”原票、齿孔、子模特征的重要文献。 张敏生的著作《红印花邮票选粹》1994 年出版。作者集 30 多年的丰富收藏和研究成果,依照 FIP 邮展规则体例编写此书。1996 年,他又出版《中国 1897 年之改值邮票——暂作洋银邮票加盖版式之演变》一书。他还将编著的 2003 年珍藏版《红印花邮票暨民初 四珍》精装图册馈赠集邮朋友,他在扉页上留言:“以邮会友,天空海阔无国界。” 2003 年,台湾“中华集邮会”老会长华裕宽编著出版了《红印花封片简执据存世考》,分上、下两册,共计 752 页,大 16 开本,精 装铜版彩印。编辑顾问和编委成员阵容强大,都是著名集邮名家。新会长何辉庆教授以《红印花缤纷舞 封片远近传》为题作序。文中 说,中国人喜爱红色,红色代表大吉大利,这种民族文化连带使得“红印花”票也广受邮人喜欢。他高度赞赏了前任会长深入研究邮学的 精神。老集邮家张敏生、俞兆年、唐存政、朱焕钧等也都为此书作序、撰文、资助。这本书编入了 600 余件“红印花”票相关封、片、简、 执据等珍贵邮品,吸纳了海内外许多集邮家提供的珍藏图片。著名集邮家陆游伉俪也对该书的出版给予极大的帮助。 五问:您上面举例介绍了一些研究“红印花”邮票的集邮家,台湾、香港的集邮家居多,祖国内地的集邮家提及较少,能不能再介绍 一下祖国内地的相关研究情况? 答:前面我说了,对“红印花”的收藏研究历经了几代人,许多人乐此不疲、锲而不舍。老一代的集邮家们既收藏又研究,相继留下 传承有序的史料和票品实物,有些还无偿捐献给国家。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老邮刊、邮报上,有关内容很多,都有据可查、可考。改革 开放后,随着集邮事业的繁荣,相关文献又逐渐多起来。 全国集邮联第一届副会长、老集邮家马任全,1947 年编著出版的《国邮图鉴》中就介绍了“红印花”不同的加盖暂作邮票,书中印有 20 多枚图谱,并逐枚介绍它们的区别。存世仅 1 枚的“红印花小字当壹圆”旧票,在近 50 年中曾九易其主、两度外流。1944 年,马老重 金购得,珍藏十几年。1956 年,马老毅然决然地将这枚国宝珍邮连同其他珍贵邮票共计 6167 枚,全部捐献给国家。 老一代集邮家姜治方捐献给国家的邮票中,同样有“红印花”。 夏衍先生是当年文化部的老领导,是著名文学、电影、 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1991 年捐献给国家的珍邮 中,仅“红印花”加盖邮票就有 146 枚。 中国邮票博物馆珍藏的一部《红印花专集》是老集邮家王纪泽 1965 年捐献的。这部专集 1957 年 7 月被选送参加莫斯科世界青年 联欢节期间举办的国际邮展,荣获银奖,为中国集邮家争得了荣誉。 周今觉有“邮王”的美称,他当年斥巨资购得“红印花小字当壹圆四方连”的传奇故事,脍炙人口,这里就不展开说了。“红印花四宝” 的称呼就是他提出的。 为纪念老一代集邮家张庚伯诞辰百年,2003 年,张庚伯的四子张盛裕在集邮界人士的帮助下,出版了《张庚伯文集》,全书洋洋 50 万字,涉及“红印花”的内容有不少。 老一代集邮家叶季戎一直生活在四川,可他集邮交友、交流遍及海内外。1995 年,他的《邮海话沧桑》一书出版,收录了《忆赫 崇佩兄兼述藏红印花小四分当五元》、《竞购红印花大一分全格票》等论述“红印花”的文章。 另有几位已故并为大家熟知的集邮家,也对“红印花”独有情钟。如杨耀增曾谈过对所谓“红印花大肆分复盖票”真伪的看法;张文光 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写过《红印花杂谈》和《红印花加盖票应分 A、B 型》等文章;赵善长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就在《甲戌邮刊》上发 表《红印花小二分变体之概述》一文,此后,我看到他于 1985 年、1986 年和 1990 先后在《常州集邮》、《江苏集邮》和新加坡《狮 城邮苑》上发表有关“红印花”方面的文章,发表文章的时间跨度长达 60 年。 现已过九旬的赵人龙先生专门撰写《红印花小壹圆四方连的迷雾》一文,谈到红印花加盖票为什么惹人喜爱、小字当壹圆出世的传 说、四方连的出现、四方连如何进入周今觉的邮集、四方连几度易手的过程、四方连的“庐山真面目”、冒充品和伪品等,讲述了人们广 泛关注的故事。他还撰写过《读〈红印花大字壹圆邮票漫谈〉续貂》等文章。 赵老的追随者华超,前些年以《赵人龙:红印花情愫》为题,介绍赵老 50 多年研究“红印花”的主要心得。据华超介绍,赵老写过 的有关“红印花”的文章达 150 余篇。 原籍浙江青田,现旅居法国的集邮家留伯仙编著了《红印花邮票加盖字模解说》、《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两本书。十年前,我发 表《华邮归故里 集邮爱国情》一文,介绍过留伯仙先生,并且代他约请当时的全国集邮联会长刘平源为《红印花加盖票古封录》一书 题写书名。 近几年,江西年轻的集邮者邹小亮编著了《红印花邮票张号存世考》、《红印花邮票文献索引》两本书。赵强、刘源等也撰写过相 关文章。由此可见,“红印花”研究后继有人,这是非常可喜的。 六问:看来,您掌握的相关情况真不少,也可称为“红学”方面的专家了。您是否能再推荐一些集邮者比较容易查阅到的书籍呢? 答:称“红学”专家,我实不敢当。对于“红印花”,我只能说个大概或大致,还是比较宏观的,真要细究起来,写个“百问百答”也是有 内容的。记得 2005 年,我曾写过《绿衣使者与绿衣红娘》一文,从微观角度,具体解读“红印花”相关邮票。 20 多年来,涉及“红印花”的普及读物和专业工具书出版了不少。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 《中国邮票大图典》 文物出版社出版的 、 《中 国邮票博物馆藏品集》、北京燕山出版社《中国邮票全集》等大型工具书,其中“清代卷”或“清代部分”中都有“红印花”的图文介绍。 全国集邮联编辑的《中国集邮大辞典》、中国邮政文史中心编辑的《中国近期集邮文献集成》中都有“红印花”的相关词条和文章。 集邮知识普及读物中介绍“红印花”的就更多了,不胜枚举。如李英豪编著的《保值珍邮》、《中国珍邮》有多种版本,戴其晓编著 的《中国珍邮辞典》等。《世界珍邮》等书中也有相关内容。 1994 年,科学普及出版社出版《中国珍邮》,封面用 8 枚“红印花”珍邮的彩图装饰,介绍了“红印花”加盖、改值、暂作的珍邮近 20 种,该书再版多次,一次追加印数达四五万册,本人即有 1994 年和 1997 年两个版本。 七问:另外,各大拍卖公司每期的邮品拍卖目录上都能见到“红印花”和行情估价。“红印花”也在许多文艺作品中亮相,您能介绍一 下吗? 答:你说得对,我所能见到的海内外拍卖公司的邮品拍卖目录中都有这部分内容。你也注意到了,“红印花”已成为文学创作、影视 作品中的一个选题,诞生出许多作品。 1987 年,三秦出版社出版长篇传奇小说《绿衣红娘》,作者汪剑光,讲述的是围绕争夺国宝珍邮“红印花”,主人公甘氏三姐妹与邮 魔头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 “绿衣红娘”是“红印花”家族中的一款珍品,它是“小字二分绿色加盖票”的俗称。同样以《绿衣红娘》为题,全国集邮联副秘书长刘建 辉执笔编写过电视剧剧本,该电视连续剧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为 1999 年我国第一次举办世界邮展助兴,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集邮爱 好者的欢迎。 山东烟台作家矫健,以《红印花》为书名,创作过一部 22.5 万字的小说,于 1997 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讲述了一位邮王的传奇故 事,但跟历史上的“红印花”邮票没有多大关系。小说中提到的邮票,多以新中国近期邮票为主,以“红印花”为题是为了吸引读者眼球。 八问:围绕“红印花”真有说不完的话题。对于“红印花”知识的传播、普及与研究,您还有哪些好的建议? 答:围绕“红印花”邮票,我国台湾地区从 2004 年起每年专门举办专题讲座,主讲人是老集邮家朱焕钧。据我了解,第一次讲座的 题目是《红印花邮票张号之探讨》,2005 年的讲座题目为《红印花大字壹圆邮票漫谈》,2006 年是《红印花大贰分邮票综论》……2010 年讲的是《红印花小贰分邮票十年回顾》,2011 年为《红印花小壹圆票近二十年流转录》。 朱焕钧是老一代集邮家李弗如的乘龙快婿,如今虽年近八旬,但执著集邮始终如一。李弗如是早期中华邮票会会员,参与创办新光 邮票会、甲戌邮票会、成都邮票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弗如一直在成都,开邮社、出邮刊、著邮书,拥有“红印花小字当壹圆” 等珍邮。 朱焕钧连续七八年的演讲文稿、图文均刊发在台湾“中华集邮会”每年出版的《年度邮学演讲集》的会刊中。这样的做法是非常可取 的。 “珍视邮史菁华,发展祖国邮学”,这是全国集邮联首任名誉会长朱学范 1988 年的题词。集邮要与时俱进,而了解历史是要为现实 服务,从中得到学习和借鉴。 邮海浩瀚,搜寻珍宝,其乐无穷,获益增识,促进发展。为推动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集邮者应该作出应有的贡献。邮票上的“年”、“节”、“日”王宏伟(本报记者):在一年 365 天中,我们会过着很多“年”、“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既有让我们翘首以待的春节、国庆节这 样属于中国人自己的节日, 又有国际化的元旦、 五一国际劳动节, 还有一些我们不经意就流失过去的国际的和国内的许多“年”、 “节”、 “日”。 而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年”、“节”、“日”中,有一些已成为世界各国邮票的题材。作为集邮者,密切关注这些节日,并且收集与其相关的邮 票,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李近朱(全国集邮联副会长、邮票图稿评审委员会委员):节日是世界人民为适应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共同创造的一种民俗文化, 是世界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立“节”的惯例往往源自某个国家或地区,然后逐渐蔓延到世界各地。节日的起源主要有以下 7 个方 面:1. 历法节气;2. 原始崇拜;3. 禁忌迷信;4. 祭祀;5.宗教;6. 多神信仰;7. 日常衍生。 客文达(国家级邮展评审员、开放类《春节》邮集作者):据记载,中国人过春节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 种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 2000 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从此, 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目前,亚洲已经有很多国家有过春节的习俗,而且发行邮票。生 肖邮票就是与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密切相关的题材。 “圣诞节”恐怕是“最国际化”的节了。据说:第一个圣诞节是在公元 138 年,由罗马主教圣克里门倡议举行。而教会史载第一个圣诞 节则在公元 336 年。由于《圣经》未明记耶稣生于何时,故各地圣诞节日期各异。直到公元 440 年,才由罗马教廷确定 12 月 25 日为 圣诞节。公元 1607 年,世界各地教会领袖在伯利恒聚会,进一步予以确定,从此世界大多数的基督徒均以 12 月 25 日为圣诞节。自 20 世纪 60 年代以后,大部分西方国家都开始发行“圣诞节”邮票。 李近朱:国际日是在一段时间内举办活动来唤起国际社会对全球范围某个问题的兴趣或关注,从而推动相关问题的解决。多数这样 的国际活动是由联合国大会或联合国专门机构(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等)设立的。联合国制定有关设立的原则是:选 择的主题必须符合联合国宪章;优先考虑与经济、社会发展及人道主义、人权相关的主题;特别关注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具统计,在一 年 365 天中,被标注的国际性的“节”有 10 个,国际性的“日”有 160 个,差不多平均每两天就有 1 个节日。如果再加上中国自己的 20 多 个节日,密度就更大了。目不暇接的节日很难让人们全部记住,大多数人只能记住少数。因此,这些“节日”也应该进行“瘦身”,取消一些 已经过时的节日,设立新的、有现实意义的节日。 客文达: 在目前流行的“节”和“日”中, 大体可以分为 3 种情况: 一是由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决议, 确立××年或××日为世界性的“节”和“日”。 例如,1997 年为“国际儿童年”,1986 年为“国际和平年”;1993 年 1 月 18 日,第 47 届联合国大会宣布:从 1993 年起,每年的 3 月 22 日为“世界水日”,目的是提醒人们关注水的问题,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是由联合国下属的各个组织确立的“节”和“日”。例如,国际消 费者联盟宣布:从 1983 年起,每年的 3 月 15 日为“国际消费者权益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1988 年为“世界防治艾滋病年”,每年的 12 月 1 日为“世界艾滋病日”。三是在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的“节”和“日”。例如,“情人节”、“圣诞节”等。它只做到国际化,而没有做到世 界化。在这三种节日中,前两种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响应。中国作为联合国成员国,对联合国大会以及其下属组织确立的各类“节” 和“日”予以承认,并且通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 王宏伟:对世界性的节日做宣传,具体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大众媒体的电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每逢重要节日,都会作 出提示,而且会报道相关活动。其次是报纸,为配合重要的节日,刊登相关文章和图片。《中国集邮报》每逢重要的节日,都会做专题 版面,配合宣传。例如,每逢春节来临,都会安排专版刊登有关春节方面的内容;每逢圣诞节来临,都会刊登世界各国发行的圣诞节邮 票和邮品。2011 年 12 月所做的专题版面是“世界艾滋病日”等。其他集邮媒体也在做这样的专题版面。发行邮票虽然是最好的宣传方式 之一,但是能够登上邮票的“年”、“节”、“日”一般是经联合国大会或其下属国际组织所确立的,以确保这些节日的重要性与权威性。 李近朱:发行邮票是宣传国际性“年”、“节”、“日”的最好方式之一。邮票不仅能够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而且能够传递到不同层面的 人群。邮票能够进入收藏领域,时间越久,它的宣传功能就越强。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发行了大量的关于“年”、“节”、“日”的邮票,有些 题材在反复发行。中国邮政在发行国际性的“年”、“节”、“日”邮票时,显得十分慎重,数量并不算多。从 1952 年发行《“五一”国际劳动节》 纪念邮票起,到 2011 年 4 月 23 日发行《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的 60 年间,共发行 9 个“国际年”纪念邮票 9 套、2 个“国际节”纪念邮票 10 套、7 个“国际日”纪念邮票 7 套。这些邮票大多数为每套 1 枚,而且重复发行极少。 客文达:设立“主题年”的惯例始于 1957 年的“国际地球观测年”或称“国际地球物理年”,是由国际物理学机构提议设立的。比利时、 苏联等国家发行了邮票。从 1957 年至 2011 年的 54 年中,共设立了 56 个国际化的“主题年”。其中有在一年中设立多个“主题年”活动。 例如,2008 年设立“国际语言年”、“国际环境卫生年”、“国际土豆年”、“国际地球年”共 4 个主题。1958 年第 13 届联合国大会宣布:1959 年至 1960 年为“世界难民年”,比利时、芬兰、丹麦、意大利、西班牙、希腊等多个国家发行了邮票。1978 年联合国大会宣布:1979 年为“国际儿童年”。为此,世界上多数国家都发行了邮票。中国邮政也发行了《国际儿童年》(J38)纪念邮票 1 套 2 枚,这是新中国邮 票中第一次出现国际性的“主题年”。此后,中国邮政又相继发行了《国际残废人年》(1981)、《世界通信年》(1983)、《世界和平 年》(1986)等 6 套邮票。 李近朱:世界各国发行纪念邮票都有这样一个规律:就是在纪念某个题材时,“逢 5”或“逢 10”,以及“逢 20”、“逢 50”、“逢 100”等时 间段发行。我曾经对 10 多个国家所发行的邮票进行过统计,发现在所有纪念邮票题材中,排在首位的是“万国邮政联盟成立××周年”。 该题材不仅发行的国家多,而且发行频率也是最高的。其次是“国际电信联盟成立××周年”。另外,“国际红十字会成立××周年”、“国际劳 动节××周年”、“国际劳动妇女节××周年”等题材也是世界各国邮票中的常见题材。中国邮政于 1974 年、1994 年、1999 年发行过 3 套纪 念万国邮政联盟题材的邮票。对上述其他题材也基本上发行过纪念邮票,逐步做到与国际接轨。 王宏伟:关于“节”的邮票,世界各国在发行上各具特色。中国除了发行国际性的节日邮票外,从 2000 年起,开始发行中国传统节 日邮票。已经发行的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清明节》。外国发行最多的节日邮票无疑是圣诞节。欧 洲多数国家发行圣诞节邮票,有的国家是反复发行。例如,西班牙从 1959 年起,每年发行圣诞节邮票;奥地利从 1965 年起,每年发 行圣诞节邮票;希腊从 1970 年起,每两年发行圣诞节邮票。在圣诞节邮票的枚数上各国也不相同。英国从 1966 年起发行圣诞节邮票, 每套在 4 至 6 枚之间;希腊的圣诞节邮票在 2 至 4 枚之间。俄罗斯从 1962 年起发行《新年好》邮票,以庆贺元旦的到来。 客文达:其实,中国发行的《春节》邮票,也可以考虑系列化。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界上还没有哪个 国家的节日能与中国的春节相比。中国的春节历史悠久,规模盛大,内容丰富,时间长久。在已经发行的邮票中,仅仅 4 个画面是很难 将春节的全部内容表现出来的。因此,建议邮票发行部门,应该将春节邮票系列化、长久化。比如,每 5 年发行 1 套春节邮票,或每 10 年发行 1 套春节邮票是可行的。春节邮票与生肖邮票应该成为表现中国传统文化题材邮票中的主旋律。中国传统节日系列邮票应该 继续发行,例如,“元宵节”、“七夕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考虑发行中国少数民族传统节日邮票。 李近朱:随着中国在联合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以及所担负的国际责任越来越多,中国邮政发行一些国际性的节日邮票势在 必行。因此,国家邮政局 2002 年《关于邮票选题的若干规定》(国邮
号)第十三条中规定:“关于节日纪念。建党、建国、 建军逢整十周年纪念日时,发行纪念邮票,也可发行相关内容的其他类邮资凭证。其他节日,包括国际性、全国性的节日和地方性、专 业性的节日,不发行纪念邮票”的内容已经不适宜了,应该重新修订。其实,2005 年《世界地球日》、2011 年《世界读书日》纪念邮票 的发行,已经突破了这项条款。而适当发行一些国际重要节日的纪念邮票,对于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以及中国邮政的威望,都是积极的 举措。2012 年计划发行的“国际护士节 100 周年”邮票,抓住了难得的契机。 王宏伟:发行国际性的节日邮票,可以根据该节日的重要性,以及该节日“逢 10”、“逢 100”的原则,适时发行邮票。例如,2012 年 5 月 12 日,中国邮政将发行《国际护士节 100 周年》纪念邮票。2013 年 3 月 22 日是第 20 个“世界水日”,如果能在这一天发行《世界 水日》邮票,对于我们这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是何等的重要啊!再如,2014 年 5 月 15 日是第 20 个“国际家庭日”。据 2011 年 10 月 11 日北京卫视新闻频道报道:目前中国社会家庭状况并不乐观,全国平均每天有近 5000 个家庭解体,而且还有上升趋势。家庭暴力日 益增多,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分不利,形势不容乐观。因此,在 2014 年发行《国际家庭年》纪念邮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客文达: 根据对欧洲 9 个国家以及中国所发行的“年”、“节”、“日”邮票进行统计的结果来看,这些国家发行的邮票日期既有统一之处, 又有分散的特点。例如,1960 年“国际难民年”邮票有 7 个国家发行,其中 6 个国家选择 4 月 7 日(世界卫生日)发行。再如,1963 年“国 际红十字会 100 周年”邮票有 8 个国家发行,却出现了 8 个发行日期,只有芬兰选择了 5 月 8 日(世界红十字日),其他国家则很随意。 1974 年“万国邮政联盟成立 100 周年”邮票,10 个发行国出现了 7 个日期发行,选择 10 月 9 日(世界邮政日)发行的只有 4 个国家。 中国在这方面做得比较规范,尽可能选择“正日子”发行,这样做有利于对主题日的宣传效果。 李近朱:世界各国发行的“年”、“节”、“日”邮票的图案也很有特点,有具象的,也有抽象的。西方国家发行的“圣诞节”邮票,大部分 选择与耶稣诞生相关的绘画作品,这些绘画作品均出自艺术大师之手。邮票设计者对画面进行了裁切,选择某个局部。邮票图案比较雷 同。表现现代的节日邮票,大都富有时代感,设计者采用现代艺术语言,不会过多体现节日的内涵,而是以简练的图形与艳丽的色彩, 让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达到宣传作用。纵观世界各国发行的节日邮票,在设计上大体采用三种方式:一是借用绘画作品,二是专门 创作图案,三是选用节日的标志。集邮者所希望看到的是新的画面,而不想看到雷同的画面。多给孩子讲邮票故事笔者在学校向孩子们了解对集邮知识需求时,不少中、小学生反映,集邮老师讲的知识太多、故事太少。 这个呼声应该引起参与辅导青少年开展集邮活动的相关人士关注。 说到底,集邮活动毕竟不是功课,只是一项有益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课外兴趣活动,但它有助于青少年智力开发,有助于素质教育 的提高,应该把握时机,适当开展。 比如说,邮票的三要素、邮票的功能、邮票的分类与志号,等等,可以考虑增加趣味性的用词和语言,尽量讲得形象化一点。同时, 应向青少年集邮爱好者讲讲邮票产生的故事、邮票拯救了奥运会的故事等,从而培养孩子们的爱好兴趣。 在进行邮识教育时,可以联系邮票发行原地、相关人物或景物的背景来讲解,并尽量与课文内容相联系。这样既有知识性,又有故 事性,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谈如何践行集邮新理念在 2012 年 1 月全国邮政工作会议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国华提出“邮政企业要当好集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推动者”的集 邮新理念;明确“创新集邮业务发展模式、积极打造集邮文化品牌、引导构建集邮文化产业链、不断拓展集邮文化市场”四个方面的集邮 新理念;对于当前及今后工作,要求“提高集邮资源使用效能,整合外部资源服务社会和企业”的集邮新理念。 集邮新理念的提出,给我国集邮文化产业和集邮文化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如何践行集邮新理念?笔者认为,应该提高认识、全面分析、掌握方法、创新发展,应充分发挥全国各级集邮协会作用,提高和整 合各种集邮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我国集邮文化产业和集邮文化事业比翼齐飞。 笔者认为,我国集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着得天独厚、与邮俱来的八种集邮资源:品牌资源、高端资源、文化资源、队伍资源、 对接资源、研发资源、经济资源、产业资源。对于这八种集邮资源,我们应该充分认识、科学运用、丰富完善。 一、充分认识我国集邮资源优势,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重要前提。 (一)品牌资源。 自我国第一枚邮票诞生至今,集邮文化品牌已然根深蒂固,深入人心。 我国第一枚邮票是大清邮政在 1878 年 1 月发行的大龙邮票。我国邮票发行分为四个阶段:清代邮票、民国邮票、解放区邮票、新 中国邮票。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发行的邮票数量众多,题材包罗万象。 我国集邮发展史,经历了起步—复苏—发展—高潮—低谷—高潮的循环发展,集邮文化品牌已根深蒂固、深入人心。1955 年 1 月 10 日,中国集邮总公司成立;1982 年 1 月 30 日,全国集邮联成立;1982 年 5 月 27 日,全国集邮联加入国际集邮联合会。这些组织 的成立,为发展我国集邮文化、提高集邮水平、推动集邮普及、树立集邮文化品牌,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端资源。 邮票,以其精美的画面、多彩的文化、独特的魅力,吸引着社会高端层面。 2011 年 7 月 1 日,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纪念日。胡锦涛同志亲自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特种纪念封题词。 集邮是一项情趣高雅的文化活动。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深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心。早在 1989 年 8 月,全国人大 常委会副委员长习仲勋在中国解放区邮票发行 60 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集邮属于文化范畴,是社会主义群众文化的组成部分。 希望我国集邮界的朋友以及广大集邮爱好者,振奋精神,提高文化素质,加强学术研究,进一步推动集邮事业的发展。1991 年 11 月 26 日,中顾委副主任、全国集邮联名誉会长薄一波在全国集邮联“三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我国集邮事业应办成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集邮事业。 回顾全国集邮联“一大”至“六大”,担任全国集邮联名誉会长的都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集邮的重视和关心,直接影 响和带动了全国各地集邮文化的高度发展、蓬勃发展。仅以笔者所在的江西省来说,全省集邮协会现任理事会就由三名省领导担任名誉 会长,各市相关领导担任副会长,省直单位相关厅局领导担任常务理事。 从推动集邮文化产业和集邮文化事业发展角度来看,试问邮政企业内部有哪一个专业或协会有如此规格和影响? (三)文化资源。 邮票从选题到发行,通过多方审核,汇集各门艺术,见证历史时刻,体现文化神韵。 我国著名书画大师范曾在 1980 年为 J58《中国古代科学家(第三组)》纪念邮票作画,为 T44《齐白石作品选》等纪特邮票作画。 范曾在其《范曾自述》一书中提道:“我从此便收集邮票,就从偶然收的家信中撕下来,一张张地积累,连很普通的、不值钱的邮票,我 也认为趣味无穷。当我成名之后,我不仅爱邮票,而且我画的邮票得到了?最佳奖?,成了小邮迷们的崇拜对象。我总忘不了我少年时的 困境和对美的追求。” 邮票本身就是一种绘画艺术作品,几乎其他所有的艺术形态,如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建筑、装饰、美术、雕刻,等等,都能 在邮票中找到它们的代表,堪称人类文明世界的艺术宝库。也正是由于方寸天地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才使得人们从中获得艺术上的熏陶 和享受。 邮票发行更是会聚各种艺术和创新,从邮票选题、设计、评议、审批、印制到发行,我国各类艺术大师和各类艺术形式,都参与到 邮票的发行之中。全国各地非常重视本地邮票资源,经常举行各种邮票首发活动及集邮展览,推介和宣传本地城市资源和社会发展。 目前,我国邮票选题计划可以归纳为十个方面:历史事件、建设成就、古今人物、古代文物、风光名胜、丰富资源、妇女儿童和青 少年、体育事业、文化艺术、国际交往。 近年来,将我国与国外发行的邮票进行对比和论证,我国发行的邮票在构思创意、表现形式、色彩构图、技术工艺、印制水平等方 面,都已经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国邮政部门发行的邮票,既满足了人们邮寄邮件、包裹等通信需要,也满足了广大集邮爱好者鉴赏、 研究、收藏和交流的需求。 (四)队伍资源。 为数众多的集邮协会会员,遍布于全国各行业,致力于社会各领域事业,以其广泛的群众性、执著的参与性、深远的影响性,成为 我国集邮文化产业的重要基础客户,成为我国集邮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力量。 全国集邮联现有省、直辖市、自治区级团体会员 31 个,以及航空、航天、煤炭、电力、公安、石油、海员、二炮、体育、水利 10 个全国行业性集邮组织,基层集邮组织 4.1 万个,会员人数截至 2011 年年底已突破 200 万人。 从全国集邮协会会员分布情况来看,排在前十五位的分别是河南省、江苏省、湖南省、吉林省、四川省、湖北省、广东省、上海市、 河北省、黑龙江省、贵州省、江西省、山东省、辽宁省、北京市。这十五个省、直辖市会员数占全国集邮协会会员总数的 72%。 数字是枯燥的,又是具体的。这些省及直辖市的集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依托地方活动,发展集邮业务,壮大集邮队伍,为集邮 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和坚强基础。 (五)对接资源。 正因为邮票涵盖各个方面,富有众多特性,才使得集邮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广泛的群众性、对接的灵活性、交往的国际性。 集邮只有整合各方资源,融入社会大舞台,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尤其是在集邮文化产业发展中,更要加强与社会各行业的对接, 从对方及自己的利益点出发,才能实现双赢及多赢的局面。 笔者所在的江西省集邮协会,近年来创新发展思维,积极寻找对接,使集邮活动及影响迸发出更大能量。如在 2010 年成功举办中 国—古巴建交五十周年集邮系列活动(见图),就是一个经典的集邮活动案例。 2010 年,古巴邮政为纪念中国与古巴建交五十周年,特别发行 1 套 4 枚纪念邮票,其中两枚分别选自我国井冈山胜利会师和井冈 山黄洋界,这无疑为宣传我省红色摇篮、绿色家园,搭建邮政部门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桥梁,提供了极佳机会。对此,我们在江西省邮政 公司党组的领导下,在省集邮公司的支持下,积极和江西省外事侨务办公室进行对接,先后组织中古建交五十周年外交封和友好封揭幕 仪式、中古集邮展览、两国小学生书信互寄活动等。古巴驻华大使在江西省邮政公司领导陪同下,参观了南昌邮区中心局。正因为组织 严密,活动圆满,中央电视台在 2010 年 12 月 7 日晚《新闻联播》中特别报道在江西省举办的中古集邮系列活动。江西省人民政府省长 在会见古巴驻华大使时,充分肯定我省集邮协会为中古两国友谊及活动作出的积极贡献。 (六)研发资源。 作为集邮文化产业,要有创新的模式、全新的产品、至新的形象,要赢得客户、占领市场、抢得先机,就必须加大研发力度。 对于集邮文化产业加大研发力度,笔者此前撰文《钱从哪里来——试析全国各级集邮协会经费来源》,提到“格力的研发投入没有 限制,只要觉得需要就会投入,上不封顶”,这就是格力的研发精神。如今格力电器每年都从总销售额中提取超过 4%的技术研发费用, 这是中国空调业技术研发投入最高的企业。2011 年,格力电器总销售额突破 800 亿元。经过多年的技术研发,格力现在拥有国家专利 1500 多项,其中发明专利近 300 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空调核心技术填补了行业空白。 笔者认为,全国各地邮政部门及集邮部门可从自身发展、研发投入、占领市场、提高效益等角度,每年给集邮协会下达研发课题, 由集邮协会中的集邮专家、知名学者、城市顾问等,结合邮政部门及集邮部门的策划人员,对当年邮票计划、地方重大活动、城市文化 内涵、推动集邮经营等方面进行研发,给予相应研发经费,明确具体要求,达到预期效果,从而将研发成果转化为集邮经营。那么,集 邮开发的各类项目必将深受地方领导、邮政企业、目标客户、新闻媒体等各方面的认可和满意,从而为集邮文化产业发展带来更大效益。 这些年来,通过研发创意转化集邮经营成果的经典案例,可谓不胜枚举。各地在实际研发中可从地方特色、邮票元素、文化内涵和 收藏价值四个方面进行有效研发,必将为今后集邮文化产业带来发展后劲。 对于集邮公司与集邮协会的关系,笔者认为是经营与文化的关系、是开发和培育的关系、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局部和全部的关 系,犹如双翼,只有双翼齐飞,才可翱翔天空;好比两腿,只有两腿齐动,方能健步如飞。 (七)经济资源。 集邮文化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密切。集邮文化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凝聚功能等,叠加在集邮经济资源之中,从而为集邮文化产业 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早在 1896 年,第一届奥运会在希腊雅典举行,因经费不足,当时就采用发行邮票方式,解决奥运场馆经费问题,最后这些钱用来 修建体育馆后还有结余。 如今通过社会活动和政府平台,发挥集邮经济资源,已经取得巨大影响和成效。如中国集邮总公司成功组织五大奥运项目,如奥运 火炬传递、奥运金牌运动员、奥林匹克博览会邮品、奥运会开闭幕式等主题营销活动。 (八)产业资源。 在我国集邮领域中,汇集各类名家,浓缩各种艺术,整合各方资源,从而形成独具特色的集邮文化产业资源。 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集邮文化具有极佳的产业 资源,邮票众多的功能、特性、作用,为发展集邮文化产业,提供资源保证和必要条件。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相继制定各自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集邮文化产业要充分抓住发展机遇,融入地方文化发展规划之中,发挥资 源中的文化优势、社会优势、平台优势、网络优势等,充分突出鲜明理念和地方特色,推动集邮文化产业健康、快速、有效发展。 二、科学运用我国集邮资源优势,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主要方法。 (一)放眼国际视野、保持政治高度、汲取文化营养,加快创新集邮业务发展模式。 近年来,中国集邮总公司在十个方面取得创新成果:观念创新、产品设计创新、经营模式创新、营销渠道创新、客户管理创新、生 产流程创新、产品审核制度创新、管理手段创新、人才培育创新、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 对此,笔者认为中国集邮总公司有两点创新引人注目:一是在观念创新方面,组建“创新源”海外信息小组,及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结合在我国集邮文化产品上, 如二维码技术在展示集邮文化传承的同时,中国集邮总公司就将集邮与现代科技、互联网新技术进行结合, 使人们感受到集邮品全新的魅力,无锡亚洲集邮展览纪念封套折就是这样的产品。 二是在经营模式创新方面,突破原有单一的经营模式, 整合各类资源,利用社会资源、资金优势,降低经营风险,拓宽经营渠道,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目前,在我国集邮业务经营中,依然是四大方面:新邮预订、个性化邮票、形象年册、定向开发。 众所周知,这些都是我国集邮的传统业务,即使是个性化邮票业务,从开办至今,也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如何形成核心竞争力、 如何提高市场占有率、如何开发全新产品、如何对接地方政府迫切的文化产业发展需求,等等问题,已经摆在我们面前。 对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放眼国际视野、保持政治高度、汲取文化营养,才能破茧成蝶、腾龙起凤,才能实现创新和跨越,才能赢得 先机和未来。 (二)形成高端层面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集邮的局面,积极打造集邮文化品牌。 集邮文化活动以其深刻的思想性、广博的知识性、高雅的艺术性和浓郁的趣味性,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 作用。 从 2010 年开始,由中宣部、文化部、教育部、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国家邮政局、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全国集邮联组织的创建“全国 集邮文化先进城市”活动,就是积极打造集邮文化品牌的极佳载体和桥梁,真正形成了高端层面和社会大众共同参与集邮的局面。 在中国 2011—第 27 届亚洲国际集邮展览举办期间,举行了“全国集邮文化先进城市”颁奖活动。在获得表彰的 18 个城市中,江西 省南昌、新余、萍乡三市名列其中。再如在“创建”过程中,江西省领导、黄石市委书记、宜昌市政协主席等领导亲自出席活动和汇报, 广大集邮协会和集邮爱好者积极参与。正因为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的广泛参与,“创建”活动极大弘扬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升了城 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精心打造了集邮文化品牌,促进了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在集邮文化发展中促进产业升级改造,引导构建集邮文化产业链。 创立最佳模式,运作全省市场,实现升级改造,一直是河南集邮的主要做法。从河南集邮运作情况来看,主要是从三个方面进行, 即体制、经营和管理。 在体制上,河南集邮注重推进集邮专业化经营改革和省市合一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整合机构、明确职责、优化流程等强化专业化 经营。在经营上,河南集邮有着众多特点,其中设计力量强大、发挥作用明显。我们看到河南集邮有着一支 25 人的设计队伍,其设计 总监原为河南美术出版社社长,设计人员大部分来自科班院校。正因为有着这样一支队伍,河南集邮为不断创新全省重大集邮项目,服 务全省集邮邮品设计,为服务全省地方经济和发展,做好定向邮品开发提供了坚实的保证。在管理上,河南集邮注重管理和培养同步, 发展集邮队伍。 (四)推动和发展集邮队伍,不断拓展集邮文化市场。 笔者认为在集邮工作中,要抓老年和青少年,带动中青年参与和支持集邮。这是因为老年人集邮有生活积累、专业知识、充裕时间、 经济基础,对于引导和拓展老年人集邮,提供了很好的基础和空间。 江西省老干部集邮协会、广州驻军老年集邮协会等,在推动集邮文化产业和发展集邮文化事业方面,都给我们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目前,已有 259 所“全国青少年集邮活动示范基地”分布在全国大、中、小学校中,还有 107 所青少年邮局开花于全国各地中、小学 校里。此外,活跃在全国各个社区的集邮协会或小组,对构建和谐社会、繁荣群众文化,都起着重要和积极作用。还有一些企业家集邮 协会等行业协会,这些都可以成为集邮文化产业发展的窗口、平台和载体,对于不断拓展集邮文化市场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丰富和完善我国集邮资源优势,是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长远需要。 对于我国集邮文化产业和集邮文化事业,笔者认为要加强创新意识,夯实集邮文化产业的发展根基,丰富完善我国集邮资源优势。 在现行集邮体制下,积极服务社会、服务企业、服务会员,通过发挥作用和发展队伍,推进集邮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邮政最好的资源之一是邮票,邮政最好的平台之一是邮协,邮政最好的客户之一是邮迷。邮政企业要当好集邮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 推动者,就要营造出良好的发展氛围,加强邮票发行管理,杜绝源头问题的发生,树立集邮文化品牌。加强思想体系建设、资源体系建 设、产业体系建设、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的带动和辐射作用,丰富完善集邮资源优势,从而实现长远发展。(来源:中国集邮报作者:蔡平)
我爱集邮——提供以文本文档的格式的各类文档免费下载和在线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绿衣红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