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话题:变形思维与口才的话题

高中语文高三素材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八):哲理思辨类话题--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
高考作文高效指导揭秘系列(十八):哲理思辨类话题
【内涵解剖】
哲理思辨是从对立面中认识它们的统一的思维规律和思维形式。思辨型文章就是指在立意、构思等方面融注了辩证思维因素的作文。常见的有论争型、质疑型、辩证思考型三类。论争型就是对同一命题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思考。质疑型就是对似成定论的见解、格言等生疑质疑,在作文构思时排开常规习见的思路,站在对面的角度去思索,即"正面不写写反面,本面不写写对立面、旁面",提出与世俗传统迥然有别的观点。如《就是要好高骛远》。辩证思考型就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一些习以为常的事物或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思考,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1990年高考大作文要求考生"针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说明--'这里是个坏地方','因为这里的每朵花下面都有刺'--展开议论",实质上就是要求考生对第一个小姑娘的话辩证分析思考,进而确立最佳立意角度。从认识上说,她犯了以偏概全,从表面主观看问题的错误;从感情上说,她犯了因己受损就否定一切的毛病。这种认识上的错误和感情上的倾斜,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所以我们可以提炼出主题"不要以偏概全、片面地看问题"。类似的题目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可用事物转化的观点去分析;《见物不见人》可用主观与客观观点去分析;《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可用局部与整体的观点去分析。
2004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作文试题更是重视哲理思辨。如全国卷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①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
②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
③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
④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面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分析:话题体现较强的思辩性。面对各种说法,我是相信别人的话呢,还是相信自己呢?其实话题告诉我们,"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这个话题还包括其他的观点。如要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来调整提高自我,如"唐太宗以魏征为镜"。不听取别人的正确评价容易闭目塞听,如"周厉王在执政时期为中国文化创造了两个知名成语,一个是'道路以目',一个是'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听取别人的错误评价容易误人误国,如"唐玄宗晚年宠爱杨贵妃偏听杨国忠"。对别人的错误评价不必太在意等等。在构思时一定要考虑"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表现"两个方面来作文。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可写富有文采和哲理的议论文,也可以编故事来体现哲理。
【佳作赏析】
★话题一:极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体育运动员不断冲刺,"更高、更快、更强"体现了人类挑战极限,不断突破的精神。
拉一个弹簧,如果拉力超过了弹簧的承受极限,弹簧就会失去弹性。
在某些领域,我们需要不断突破极限,在另外的领域,又需要量入为出,留有余地。
请以"极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物极必反,万物一理,对极限的认识也不例外。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给自己定立新的目标,给生活以动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否则,人生将一事无成,碌碌无为;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量力而行,别将生命之弦绷得太紧,否则,你将无法贪图清风明月之美,而让生活味同嚼蜡。能兼顾正反两方面,合理有度地认识极限是最理想的生活态度。在此前提下,根据自己手中所有材料,可选取一个历史人物编述故事,可引用多个材料提炼观点,也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散文或者记叙文。
作好这个题目需要注意两点。第一,因为能直接证明本题的事实论据较少,所以运用材料时应特别注意论据与论点相和,不要牵强附会。第二,紧扣话题本身,不能脱离了极限本身的意义而在不经意间偷换了话题。《现代汉语词典》把"极限"解释为"最高的限度",作文时容易忽略"最高"这一限制。
阿姆斯特朗,一个超越极限的人,已经第五次站在了环法大赛的冠军宝座上,曾经的他,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美国小伙,如今却一跃成为环法五冠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更奇特的是五年前的他已身患癌症,正是由于他不断地突破自我,一次又一次地挑战极限,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更高,更快,更强"这一奥运会的宗旨正是运动员们挑战极限的动力,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纪录提高到了9秒79,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一个个世界记录的诞生便是人们一次次挑战极限的成功。
人的潜力虽然是有限的,但开发出来的却只有10多个百分点,另外的则需要我们去解放它,让我们挑战极限将它开发出来,这对我们百益而无一害。
曾经,珠穆朗玛峰是不可征服的;曾经,南极极点是不可穿越的;曾经,马利亚纳海沟是下不去的......而今,珠峰上插遍了各国国旗;而今,极点上留下了我们的足迹;而今,海沟里还有我们的残温......这一个个不可能在现在已经变得平常,都是因为挑战极限,变不可能为可能。
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到计算机的普及,从欧罗巴到美利坚,从东非高原到南美平原,从地球到月球......到处都有挑战极限的人们,到处都有新的记录产生,到处都在重新找起点。
极限虽然可以使自己,使人类的潜力得以提高,但不要过分挑战。它就如弹簧一样,有受压限度。
珠峰上也有受难者的尸骸,极点前也有未走完的足迹,海沟里也有勇土们的墓碑,绿茵场上也倒下了一个维维安*福......
让我们告别昨天的记录,挑战新的极限;让我们跳得更高,跑得更快,变得更强;让我们一起来唱那首歌吧:
"超越梦想,一起飞......"
评点:材料丰富,一气呵成,当为本文最大的特色。从身患癌症的阿姆斯特朗到蒙哥马利9秒79的百米记录,到乔伊娜的百米10秒49的成绩,再到珠峰到南极极点到玛利亚那海沟,旁征博引,一气写来,颇有气势。作者拥有的这些准确翔实的材料,自有一种无可辩驳的力量,增强了说服力。语言铿锵有力,整齐而又富于变化,显示了良好的语文素养。第二段中举到的两个并列的例子作者表述为"蒙哥马利将男子百米记录提高到了9秒79"和"乔伊娜的女子百米10秒49的成绩至今无人能近",同样的例子就显得决不雷同。第四段先用三个"曾经",后用三个"而今"进行对比,结构整齐,前后呼应,又间有长短句,使句式摇曳多姿,有一种韵律的美。
很久很久以前,喜玛拉雅山脚下有一块石头。沧海桑田物换星移,石头沉默地看着前来挑战珠峰的人,一群,又一群。
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问:"石头,当我下山时,你想要点什么吗?"石头叹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
年轻人走了,石头等着。
年轻人回来,无比沮丧地说:"石头,我从小就梦想登上世界最高峰,那就是我生存的理由。可我征服了那极限的同时,却感到这世上再无可留恋了。我活着还为什么呢?我本想一死了之,但答应了你,只好将这最不想要的生命留给你了!"
于是年轻人傍着石头住下,一天又一天,变成了老人。
又有一天,一位年轻的登山人遇上了安闲的石头和安详的老人,于是问:"当我下山时,你们想要点什么吗?"老人和石头对望一眼,也叹了口气,说:"把你最不想要的留给我吧!"
年轻人走了,石头和老人等着。
一周,一月,一年......
年轻人回来,对石头和老人说:"很抱歉,我什么也不能带给你们。我经历了千辛万苦征服了珠峰,却发现过了极限便无可追求,难过得想死,念着对你们的承诺便想把最不想要的生命带给你们。下山时我却发现了一位冻死的登山人。他离山顶已很近,却永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了。而我比他幸运啊!为什么我却还想死呢?我的体力和毅力支撑我征服了自然的极限,难道却要在自己的心理能力的极限面前屈服吗?我不该失落于终极的征服!这种超越使我豁然开朗!于是我尽力去救助那些遇困的人们,每次成功都让我感受到生命是多么可贵!是对你们的承诺使我在最想放弃的时候没有那么做,才会有现在这番感悟。谢了!"
年轻人说完深深地对老人和石头鞠了一躬。
石头意味深长地看着老人。
而老人泪流满面。
评点:本文就"极限"这一话题构思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颇值称道。作者独出心裁,用一块石头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给故事笼罩上一层浓浓的神话色彩,同时也便于故事条理清晰地展开。第一位年轻人与第二位年轻人相同而又不同的经历启示我们,挑战极限并不能成为人生的弹簧极限目标,它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极限之外,还有更多值得我们追寻的东西。结尾处理很为成功,石头的意味深长,老人的泪流满面,都是两个含义深刻的细节,增加了故事的深度。"心理能力的极限"这一说法出现得有些突兀,但相对于全篇,也仅为白璧微瑕罢了。
★话题二:学会说"不"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同学,放学后本想赶快回家去做自己心爱的航模,可朋友们非拉他去看电影,他不好意思推辞;一位国家公务员,心底的良知告诉他受贿有罪,可当厚厚的几打美元放在了茶几上,他却无力拒绝。
对潮流说"不",是为了追求个性的张扬;对强权说"不",是为了捍卫平等的权利......
请以"学会说'不'"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择文体,自拟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写作提示:此文题在审题方面的难度较小,要确定中心立意是比较容易的,而且材料的中心指向也很明确。"不"即是一种拒绝,但并不是所有的拒绝都值得我们去"学会",显然这里的"拒绝"应该更有深意,如何挖掘深入是构思的关键,还是得回过头来看材料所列举的几个事例,思考"为什么要拒绝"。第一个例子说明:不能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轻易改变自己,这涉及到的是一个人有没有主见的问题。和二个例子说明:没有了原则也就没有了人格和操守。第三个例子也是个性与环境的关系。表面上看来各不相同,但又有共同规律可循:实质上这几则材料都涉及到了人的性格品质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坚持原则。选择这个角度立意,文章就深刻得多了。
水,火铭。
说女人是水做的,永远是沉默的羔羊。却不知生来就酝酿的乖戾。
在爆发的一刻......也许只是过眼云烟,但爆发时释放的能量惊世骇俗。
纤纤作细步的女子,在婆婆的百般刁难下毅然请归,在那个封建世俗,流言飞语泛滥的年代,"妾不堪驱使",在自尊面前他们显得苍白无力。
在封建的大院里,林黛玉羸弱的身影,一手被封建枷锁禁锢,一手仍在做垂死的挣扎。她也许让人怜悯,一如丹麦童话故事里的美人鱼。但更多的是敬畏,像在雷电中被拉长了身躯,用剑划破苍穹。
鲁妈是个圣人,在命运和生命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后,又死而复生。她用微弱的力量反抗--虽然只是将怨恨诉诸撕支票。
"我愿意是废墟,在峻峭的山路上,这静默的破灭,并不使我懊丧。"
《巴黎圣母院》里的敲钟人,就是一座废墟,但他并没有颓丧的灵魂。他用原始而古老的思维和方式表达爱意。虽然他只有卑下的身世和奇丑的面容。
最终他用抗击维护自己的爱人长长地将对上帝,对命运,对邪恶牧师,对不公社会的"不"字拉向了钟楼楼底。
在血泪中,他愿:我的爱人傍着我苍白的脸,显出鲜艳的辉煌。
《呼啸山庄》中的希刺克利夫,对爱和幸福做的抗击,就像每次光临山庄的风一样,呼啸着一颗受伤害却坚毅的心。他的叛逆是不平静的睡眠,长久地呜咽着屈服者的悲鸣。
青春不羁的心寻找着黑色的眼睛。
当一切都已经化为戏剧化为长卷,化为缠绵的故事时,经典留给我们英雄情结和思索。在叛逆的年代,叛逆的岁月里,有些许个这样的故事。
他或她在风华正茂的年龄,放弃了万人同挤的独木桥,冲破万般阻挠跨上了另一条阳光道。
小鸟愿意为天空弄伤自己的翎羽,因为它是他的信仰。所以他或她选择对父母,对家长说"不",然后去攀登理想的山峰。
我不知道这样的故事会以或喜或悲的句号结尾,但我知道他们比同龄人多出许多的果敢和勇气,责任和执着,牺牲和代价。
当一个又一个勇者选择了世俗所否定,甚至摒弃的莽撞时,一个更加强悍的心灵在铸成。
评点:文章内容充实,旁征博引,从古代到近代,从诗歌到戏剧,小说。直接引用的诗句也非常经典恰当,显示出作者极高的文学素养。所选取的事例都非常典型,能够明确地照应中心:对世俗的反抗。这使得文章呈现出比较大气的特点。另外,在选用材料时敢于打破陈规、独辟蹊径,比如对林黛玉和鲁侍萍的剖析,反映了作者独特的思维。这些都是高考阅卷时所关注的要点。可以在发展等级中赢取较高的分值。
落花·磐石·流水
沿溪而下,行云流水,落英缤纷,萍水而逝。
流水清澈,花瓣亮丽,每片花瓣都是水的精灵,而使水显得更加高贵,进而缥缈。
它们从掉下来的一瞬间,便注定要逝去,随波,逐流。它们从不会拒绝什么,水到哪儿,它们亦跟去哪儿。它跟着水一起到险滩,水愤怒,它说"好",于是也激昂;一起去深潭,水平静,它说"好";一起去瀑布,水欢腾,它亦说"好",于是也雀跃。而后到了江河,劝;然。最后到了大海,亦然。对流水,它从不会说"不",因为远方在诱惑着它,这种诱惑,她难以拒绝。
可它得到了什么吗?它得到了整个大海吗?它得到了整个远方吗?没有,连一滴水也不属于它。它所等来的,却是腐朽与堕落,还有不留痕迹的逝去。倘若它能够拒绝,它将守住心中的一方净土,而化作新的花朵,新的生命,永远不会离开。但是,这只是假设,流水无情,落花无情,命运注定了它要飘零,只因为它不懂得对诱惑说"不"......
溯源而上,湍流喧豗,磐石峻峭,遏浪而伫。
流水猛烈,磐石坚强,每座石头都有自己的灵魂,而让水行进更加艰难,进而咆哮。它们拒绝被急流带走。它们相信,从女娲补天开始,它们便在这里,虽然远方有诱惑,虽然身边有阻力,它们宁愿统统拒绝而永不离开。任凭流水从脚下缝隙中逃走,任凭流水鞭着、推着自己的身体,任凭流水激愤的泛出白浪,溅去天上与人间,岿然不动,"轰轰"万壑雷是它们对着世界,对着不切实际的、毫无意义的诱惑,大声说"不--"。
渐渐的。它没有了棱角,但圆滑只让水更快的从身上流走,流走......即使有一天,它被世俗之水磨得光亮,它依然大声说"不"。对流水,它依然可以拒绝。
那么,永远在它身上体现,它没有生命,却得到了永恒的生存,得到了不留痕迹的延续。
倘若它不懂得拒绝,它将如落花一般,毕毕剥剥沿河床而去,或分解成泥沙,或沉积在海底,会风化,会消失,尘世将它吞噬,不再有它的永远。
但假设依旧是假设,流水无情,磐石有情,它的未如从前,它的永远一如瞬间。只因为它懂得说"不"......
落花似水,逆来顺受,轻描淡写,逝去无痕。
磐石如山,拒风绝雨,浓墨重彩,无欲为刚。
你愿做哪一个呢?
评点:文章如诗歌,直接用意象组合成篇。"落花"与"磐石"相对应,一柔一刚,个性鲜明。然后用"流水"穿梭其间,连接分散的两个意象,使文章浑然一体,所以虽有两个部分独立成段,但并不显零散。两个主体意象的象征意义是非常明显的,其结果的对比也很鲜明,虽然文章未直接表明观点,但作者的倾向性是不言而喻的。从描写的字里行间,从两个意象的对比之中我们都可以领悟。
★话题三:目标与现实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候有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 ,即使誓言不切实际,一次次碰壁,也将错就错,死不回头。
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便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捞墨鱼。但此次渔汛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上岸后,他才得知,现在市面上螃蟹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次出海一定只打螃蟹。
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到了螃蟹上,可这一次遇到的却全是墨鱼。他只好又空手而归 。晚上,渔夫躺在床上,十分懊悔。于是,他又发誓: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捕捞。
可第三次出海,墨鱼、螃蟹,渔夫都没有遇到,他遇到的只是马鲛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 手而归。
渔夫没有赶上第四次出海,就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离开了人世。
请以"目标与现实"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这是一类关系型的作文。这类作文,除了要吃准有关概念的含义外,还必须扣紧概念之间的关系。关系的两个方面可以始终联系在一起,也可以有所侧重,无需平均笔墨。以"目标与现实"这个话题而言,要注意围绕"目标"与"现实"的关系,不能只写"目标"而忽视"现实",反之也不行。每个人生活在现实中,每个人也都有追求的目标。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往往受到这二者的影响。明白这一点,我们以"目标与现实"为话题作文,就要首先调动生活积累,回忆起如何处理这问题的人和事、情和景,并选取其中内蕴丰富,值得反复咀嚼、玩味的材料组织到文章里来。自然,如何立意,完全可以因材料而异。主要的立意大致有:生活在现实的人,不能没有远大的目标;目标要建立在现实基础上;要将目标转变为现实,需要努力拼搏,等等。
终于,老槐树也开始寂寞了,只有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油油的绿叶,蝉在绿叶丛里不停地嚎叫。
记得小的时候,家门前的路两旁直立着一些老槐树。每到盛夏,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油油的绿叶,蝉在绿叶丛里不停地嚎叫。这时,老槐树下便热闹了起来。妇女们三三两两地围在一起,一边纳着鞋底,一边拉着家常;男人们则拿个竹匾子或长凳子什么的,在树底下悠闲地小睡。
在我的记忆中,幺叔是其中的一个。身材高大的他,总是光着满是疙瘩的膀子和上身,弯着身子睡在竹匾里面,并且旁若无人地打着呼,那呼声简直能传三里四里路的。
那时的我可不是一盏省油的灯。每当幺叔睡着了之后,我便拨了根割尾巴草在他光着的上身上搔动。幺叔最怕痒痒了,每次一搔,他都会笑醒了,笑得在竹匾里打转。
被搔醒了,幺叔就跟我闲侃。他给我讲《西游记》,硬是说紧箍咒套在猪八戒头上。直到我长大,我才知道,那里是这回事啊。
有时他也会跟我说他当时上学是多么地认真,成绩多么多么地好,但生在那个时代,只能早早地离开学校;然后慨叹道:"那城里多好!"接着大声喊将起来:"城里人看不起咱农村人,呸!将来老子一定要赚大把大把的钱,让那城里人看到我就像看到大爷!"抓起茶壶猛喝一气。
终于,老槐树也开始寂寞了,只有炙热的太阳烘烤着油油的绿叶,蝉在绿叶丛里不停地嚎叫。老槐树下只有匆匆而过的行人。
上次放假回家,正走着,一辆崭新的"豪爵"摩托车停在我的身边。我一看,不是幺叔吗?雪白的衬衣打着领带,西装笔挺,皮鞋亮堂。"傻小子,愣着干什么?走,我带你回家!"
原来幺叔的家具厂红火了,现在他的钱已经超过了六位数。
我打趣地问他:"以后还会在老槐树下睡觉吗?"
他认真地说:"现在可忙了,连脚站地的工夫都没有。只可惜肚子里没几滴墨水,要不然钞票都翻几番了。--你现在可要好好珍惜学习的机会啊!"
到了家门口,站在老槐树下,我稍微打量了下幺叔。他人可精神多了,额头的皱纹也已很深了。
我突然明白,其实目标和现实也并不遥远,只要努力拼搏,目标是会转变为现实的。
评点:本文讲述的是老槐树下的故事。身材高大、满身疙瘩的幺叔平平常常,在老槐树下所发的一段豪言壮语,小作者也许根本不以为意。老槐树寂寞了,树下只有匆匆而过的行人。几年后的幺叔竟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当初的目标已经成为现实。综观全文,文章如行云流水,却又暗暗涌动着波澜。直到文章收尾,才点破题意。这种卒章显志的构思安排,令人称道。
目标与现实
我是一名高三学生。
我不想用许多华而不实的形容词来描述高三的生活是多么的辛苦。高三?高"山"!我们每天在成堆的作业中起早贪黑,还要时不时地抬头看看自己在名次表中的位置是否呈上升趋势,何时才能到达顶峰,然后居高不下。我只知道眼镜的度数在一百一百地加深,体重在一斤一点斤地下降......
如果谈及目标,我想我的目标只有三个字:上大学!
爸爸曾经告诉我:目标与现实往往只有一步之遥而已,如何让目标成为现实,就要看你为之付出多少努力了。
进入深秋,手上生了若干倒刺。顺着倒刺生长的方向摸去,没有任何感觉;可是逆着它生长的方向摸去,便有钻心的痛;如果硬是用力拔去那些倒刺,虽然当时有种叛逆的快感,但不久就会有又红又肿的伤口。
我不想让自己的目标有一天成为人生中最大的伤口,所以我必须努力,冲着爸爸的那句话。
可是现实中,常常是在别人鄙夷得不可一世的目光中阅读自己的卑微,从别人的成功里目睹自己的失败。有时我会问自己,是否平日里的孜孜不倦真的能换回梦中的鲜花与掌声?我迷惑不解......
虽然如此,我仍然不轻言放弃。无论怎样,我是一名高三的学生,我只能将面部最常见的表情设置为无表情。也许,有的时候想得太多,反而让人向往简单。我现在只想简单,简单地学习,简单地生活,简单地对待身边的人和事,简单到我有足够的资本去复杂。
而这一切仅是为了我的目标:上大学!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陪我经过那风吹雨打,看世事无常听沧桑变化......"也许多年后,当我再听起这首歌时,我会有无限的感慨......
评点:本文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是一位感情细腻的女孩用心语向你倾诉的真情体验,人生感悟。一般说来,就这个话题来写议论文,最容易流于大而空。本文则结合自身的经历来阐发议论,抒发感受,显得比较实在。文章有真情实感,因而能够感染我们。文章虽然写到了高三学习的辛苦,流露了迷惘之情,但总的表现了积极的价值取向,应该说,这符合题意要求。
★话题四:敬人与敬己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一个少年,偶尔在大山里高喊一声:"喂!"他立刻听到了同样一声"喂"。少年很讨厌这个学舌的家伙,于是大喊一声:"你是个混蛋!"他立刻又听到了同样的骂声:
"你是个混蛋!"他把这事告诉母亲,母亲说:"只要你对他客气,保证他也会对你客气。"于是少年又来到大山中对那"人"高呼:"你好!"果然,他听到了客气的一声"你好"。其实这是物理学上的回声现象,但更是一个寓言。类似的还有作用与反作用力相等的定律等。自然现象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
请以"敬人与敬己"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试题引用的材料,考生在文章中可用也可不用。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孟子云:"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己"。此言不虚,唯有如此,人们才能建立相互间融洽的关系。大到人类与自然、国家与国家,小到人与人之间都得互相敬重,敬重对方的人格尊严、习惯等。如果有谁漠视对方,终将遭到报复。此话题可从以下立意:①敬人者人恒敬己;②敬重自然;③要和平不要战争--国家之家要尊重;④傲慢自大要不得;⑤己之所欲,请施于人,等等。
"回声"的启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这就是回声的独白,回声的启示,回声的内涵。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用自己的心灵去对待另一颗心灵,都应该用一双热情的瞳孔去面对另一双瞳孔,因为"人"字的结构是互相支撑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只有捧着自己的一颗心,真心地对待别人,爱和关心才会如春雨般地滋润我们的全身。没有付出,哪会有回报?没有奉献,哪会有"收获"。其实,对待别人的因,反馈到自己的则是果。
如果侯赛因国王生前不关心自己国家的人民,不操心国家的大事,不为中东和平而奔波调解,在他临死前的那几天,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国民在风雨中等候在王宫外,甘愿捐献自己的器官?如果燕妮木为穷苦的人奔走忙碌,她死后的墓前又怎会有鲜花的簇拥呢?
所以,无论你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要想得到别人的关心和尊重,前提还是你自己的付出。
这是个伟大的世界,世界需要爱来维系,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关心来作用。只有这样,世界才会缤纷多彩。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不要过分地算计别人,不要为付出与得到的多少而操心,因为得到与付出之间永远没有公式。
莎士比亚说:"上天生下我们,是要把我们当成火炬,不是照亮自己,而是照亮别人。"我们每个人都只是苍穹中的一颗小星,都只是深夜中的一支火炬。我们心中所想的应该是别人,装着的应该是别人,只有这样,天空才会更加明亮,寒夜才会充满光明与温暖。
所以,朋友,当你想获得别人的关心与尊重时,当你想让你的周围变得明亮起来时,当你想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世界中时,请从自己做起,请和和气气地对青山说一声:"你好!"相信青山也会让你感到满意的。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相信这余香会缠绕住你的指尖,渗透你的心里,永远永远地环绕在这万水千山之间。
评点:敬人与敬己的关系是对等,你敬人则人敬你,你拿自己的真诚对待别人,别人也会以一颗诚心对你,反之,你不付出,哪来回报?你不耕耘,哪有收获?文章立意是明确而深刻的。
请珍惜第二个地球
联合国总部。大厅里,所有的人都沉默着,有人已忍不住泪流满面。
"各位女士、先生们,请不要太难过,我们是万不得已才做出这个决定的。地球上的环境由于严重的污染已不容人类生存下去,地球的资源也即将枯竭......"联合国总部部长的声音有些颤抖,他摸了摸眼镜,又接着说道,"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放弃地球,移居A行星。现在,请各位代表立刻回国组织工作,准备撤离地球......"人们戴上空气过滤器,含着泪光出了大厅。
两个月后。
"部长先生,欧阳洋来了。
"好的,叫他进来。"
一个碧眼黑发,身高体壮的亚欧混血儿走进了联合团总部部长办公室。"您叫我来是有什么任务吗?"他问道。
"是的,"部长示意他坐下,然后打开了墙上的大显示屏,上面显示出的是一张世界地图,他指着地图上闪烁的红点说,"你看,从我们下达撤离命令至今已有两个月了,但还有些人执意不离开地球。比如一位中国的老人,他的工作是看守一座山的某块地方,当人们劝他离开时,他竟投河自杀了。他死也要死在自己热爱的地方--虽然那儿只剩下沙地和树桩......"他顿了一下,又接着说道,"言归正传,这次你的任务是把中国境内所有未撤离的人带到这儿来,作为最后一批地球人撤出地球,你明白了吗?"
"是!明白了"欧阳洋答道,然后戴上空气过滤器走出了部长办公室。
欧阳洋驾着小型飞行器由北向南飞着,这次他的任务不算重,因为卫星测得中国境内只剩两人未撤离,他飞过于光秃秃的大兴安岭,飞过了被污水染成了黑色的黄河与长江,降落在了卫星指示的地点。
这是一座公共墓场。谁会在这儿呢?欧阳洋一边走出小型飞行器一边想着,忽然,一阵咳嗽声传来,他连忙朝着声音传来的方向跑去。
一位年轻女士侧倒在一座坟前,猛烈地咳嗽着,砸碎了的空气过滤器被扔在一边。欧阳洋赶紧冲过去,取出备用空气过滤器给她戴上。
"这是做什么?你不想活了吗?"他的口气似乎带些责备。她喘息了一会儿,抬起头来,用她那双美丽的、幽深的眼睛看着欧阳洋:"你,为什么要救我?"声音很微弱。欧阳洋一时竟无言以对。她转过头去看了看身边的那座墓,苍白的脸上浮现出一丝微笑,"今天,本应是我和他大喜的日子,但不久前,在一次工厂毒气泄漏事件中,他为了救我,自己却......"又是一阵咳嗽。"别说了,我立刻带你去治疗!"欧阳洋说着,抱着她走向飞行器。虽然他知道已经来不及了。"不,不,放我下来,求求你,放我下来。"姑娘哀求着。欧阳洋犹豫了,停下了脚步。"我很清楚自己的情况,我吸人了太多的污染了的空气,治疗也没有用了。"她继续说道,他终于把她放下来。"谢谢,你走吧,"她说着,一边竟摘下了空气过滤器,"这个没用了,带它一起走吧,我要留下,永远留在他身边......"猛烈的咳嗽无情地吞没了她下面的话,欧阳洋呆呆地跪在地上,看着她咳嗽着爬到了墓边,把一件红色的东西放在了墓碑旁,然后她的咳嗽声渐渐小了下去,最后终于消失,她死了。然后,欧阳洋注意到了那件红色的东西,是一朵鲜花吗?他擦了擦眼睛。不,那只是一朵塑料花!鲜花在这个星球上已经消失了!他的心里顿时泛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感觉。终于,他再也抑制不住了,对着天空吼道:
"这到底是为什么?"这真是一场灾难!这场灾难已经吞噬了千百万人的生命。而制造这场灾难的,却正是人类本身!他们到处乱砍滥伐,使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他们把有毒的工业废料直接排人空气、水中和地下,造成大气污染、臭氧层空洞、水资源和土质恶化;他们甚至为了私利,不惜发动全球战争,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空前劫难!人类是罪魁祸首,是人类自己毁了地球!
慢慢地,他冷静了下来,那些破坏地球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他们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现在人们都是热爱地球的,世上最美好的感情--爱,又回来了,那位老人和这位姑娘不正是说明了这一点吗?
欧阳洋含泪离开了墓场,继续向东南方飞去,他降落在了一个小岛上。这里是台湾山脉。由于臭氧空洞,两极冰山加速融化,海平面上升;台湾岛被海水淹没了,成了现在的样子。欧阳洋在一座小屋里找到了最后一个人。那人年过半百,头发斑白,戴着一副很厚的眼镜,正在和智能电脑对话。"先生,"欧阳洋说道,"我们现在得离开这儿。"没有回答。他太投入了,欧阳洋心想,于是他只好站在一边等着。一会儿,那人似乎结束了对话,智能电脑独自运行起来,那人也盯着荧屏。"先生,我们得抓紧时......""住口!别来烦我!"那人粗鲁地打断了欧阳洋的话,但眼睛仍盯着荧屏。又过了一会儿,智能电脑"说话"了,"对不起,先生您拯救地球的计划彻底失败"。
评点:地球生态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以环保为题材的文字也屡见不鲜。如何在众多同类题材作文中脱颖而出,需要作者构思时独具匠心。本文想像奇特,抓住两个特写,一是在墓地姑娘的死亡,一个是想挽救地球的科学家的最后计划失败,读来极为震撼,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人类以家为壑,终于导致全球生态不可逆转地恶化的悲惨画面。文字情节紧凑,主题发人深省。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 提供!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思维与口才的话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