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领域,研究问题,研究主题,研究内容这些概念与定义的区别之间有什么区别

从话题到问题:教育研究方法刍议(《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
视力保护色 -
从话题到问题:教育研究方法刍议(《教育学术月刊》2013年第3期)
更新时间:
&&& 摘&& 要:文章分析了教育研究设计中话题与问题的定义与内涵,认为话题是研究者对于某项研究比较宽泛甚至是模糊的想法或念头,是研究者对某个问题情境的一般性的、未分化的认知,它为研究者进一步的提炼与调查奠定基础;研究问题则是对该研究情境中存在的疑难比较明确、清晰的认识。话题意味着研究的开始,话题需要经过提炼、聚焦便成为明确、清晰的研究问题。  关键词:话题;问题;教育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G40-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5-05  作者简介:邓猛,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兴趣为特殊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朱志勇,男,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通讯作者,Email:zzy@,研究兴趣为学校教育与社区(社会)发展,学校管理,教育社会学,质性研究方法等(北京&& 100875)。  一、前言  科学研究可以说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解决研究问题探索新的知识的一个系统的、逻辑的探究过程[1]。研究者在整个研究过程当中需要精心设计和经常反思自己采用的方法是否能够较好地回答研究的问题,数据(亦或证据)的收集与分析是否能够较好地回答研究问题,从而获得对该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可验证的知识贡献。研究从某个理论或者实践问题出发,收集数据与事实,对他们进行批判性的分析,然后在证据的基础上达成结论。一个研究在解决某个(或几个)研究问题的同时,又往往会从中发现更多的研究问题;一个研究的结束经常意味着另一个新的研究的开始。因此,研究过程中最难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疑是研究问题(Research Problem)的确定[2]。  遗憾的是,研究问题的确定似乎并没有可操作的、标准化的方法与程序。在教育研究领域,规范的方法论训练不足仍然是研究生培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现有的研究方法中还存在着经验总结式和纯哲学思辨式两种流弊,科学实证研究的规范与传统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各级各类研究课题的确定似乎更多地依赖于研究者或专家的经验与理解而非公认的学术与研究规范。研究生论文选题适当与否则似乎更加依赖于导师的经验判断,学生往往在导师对论文选题“太泛”、“太大”、“太小”的评论中莫衷一是。选题中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不能有效地就某个研究的话题进行适当的限定与集中,导致的必然结果是:大量的所谓研究论文仅仅就某个话题展开泛泛的讨论或者演绎个人的观点与意见。这与研究的精神相违背,因为研究结果或者发现应该是对研究领域具有原创性的、基于经验证据的知识贡献,而非个人意见的主观表达[3]。本文通过比较与分析研究方法设计中话题与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来探讨教育研究设计中研究问题确定的方法与策略。  二、话题的本质  尽管质与量的研究在哲学范式、内部逻辑、具体操作程序等方面有所不同,它们仍然遵循选择话题、聚焦研究问题、研究设计(方法)、收集数据、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发表成果等步骤[3]。研究开始于话题,话题是研究者对于某项研究的比较宽泛甚至是模糊的想法或念头,它可能是研究者经历或思考过程中感觉到的疑难(felt difficulty),是研究者对某个问题情境的一般性的、未分化的认知,它为研究者进一步的提炼与调查奠定基础[4]。话题的来源非常广泛,个人经验、兴趣、好奇心、知识积累或者既存的理论、日常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社会议题等都可能成为研究的话题[3]。  话题涉及广泛而多层次的议题,学者、哲学家、记者、官员、草根百姓等都可能就某个话题展开讨论、表达不同的观点,或者仅仅是聊天、打发时间。例如,他们都可能就“选举”、“工资待遇”、“食品价格”等不同的话题进行讨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在进行研究。他们对这些话题展开的讨论里可能暗含某些理论性的解释,例如,记者就农村的“辍学现象”的分析可能包含了经济与文化方面的理论分析,官员对“工资待遇”和“食品价格”的理解可能包含了投资-效益和市场供求关系的理论,而某平头百姓对美国“选举”的闲聊可能无意识地涉及社会沟通与交际的理论。话题往往还涉及较为广泛的学科领域,暗含了相关研究应该凭借的学科视野与理论背景。例如“课程”、“教育公平”、“教育支出”等话题不仅可以成为讨论与分析的议题,更包含了与之相关的研究应该凭借与归属的教育领域分支学科,该学科为研究者提供可供选择的理论视野。“课程”显然与“课程论”密切相关,“教育公平”可能与教育社会学的相关理论联系密切,而“教育支出”则显然需要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做指导。  尽管如此,对话题进行讨论与研究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者往往需要在特定学科领域的理论视野指导下,选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与精心设计的程序,通过对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来验证理论假设或探索新的概念性联系。上述的讨论则缺乏科学的方法、具有信度与效度的经验性数据、明确与恰当的学科理论视野,只能属于个人的意见、信念或者主观判断的范畴,而非具有说服力的研究结论。这是因为,研究结论的获得或者假设的验证都需要利用数据,即经验性的证据或信息来证明,数据或者经验性证据构成了科学推理与评估的基础,并使科学与非科学得以区分[5]。  讨论的疆界可以止于话题,哲学家可以就人性的善恶展开无尽的、睿智的辩论,作家可以就某个话题展开丰富的想象与夸张的叙述,平凡百姓可以在茶余饭后指点江山、评论天下。逻辑思维与想象力是讨论的必然要素,讨论的过程中也偶尔迸发思想的火花与不乏启迪意义的见解。信度与效度并非讨论的必须,科学的方法与程序也非讨论的诉求①。现有的教育研究领域中恰恰充斥着演绎与讨论式的研究成果,就某个话题或学科领域而非研究问题进行研究恰恰是教育研究领域中最容易出现的错误之一。尤其是在高等学府的教育学研究生的论文写作中,类似“教育生态论”、“论教育的现代化”、“论教育与公平”等选题比比皆是,这些选题显然停留在话题的阶段,未经过进一步的提炼与聚焦,更谈不上研究的方法上的设计,大多数研究者只能就该话题进行文献综述,只有少数研究者能够在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少许的演绎与讨论,这就已经能够成为优秀的论文了。我们知道,研究需要遵循选择话题、聚焦研究问题、设计研究方法、收集与分析数据、获得研究结论的程序,对现有文献进行综述与思考只是研究的一个必要步骤,有效的文献回顾可以帮助研究者进一步提炼与集中研究问题、确定基本的概念与变量、寻找适当的研究方法并发展适合该研究的分析框架,但它不能作为研究的全部[6]。  对于严谨的学术研究来说,话题仅仅意味着开始。话题需要经过提炼、聚焦成为明确、清晰的研究问题,而且并非所有的话题都有研究的意义。宗教、价值、道德信仰等议题往往有着充分的讨论与思考的空间,却很难通过经验或实证研究来证实与证伪[2]。例如,美国曾经就在公立学校里是否允许学生进行宗教祈祷进行了多年的公开讨论,甚至法庭为此展开了多次的辩论,然而结果是通过法庭判决祈祷活动并非学校的常规的、必需的活动。这一规定并非基于研究的结果,相反,它是基于“学校从事祈祷活动不符合其民主与个性自由价值”的一种道德伦理的选择,很难找到对错的答案[3]。值得注意的是,宗教、价值与道德的问题本身很难作为研究的话题,但是人们对于它们的态度、看法以及行为却经常是经验或实证研究的主题。因此,研究者需要精心选择研究的话题,个人的研究背景、实践经验以及对现有理论与知识的掌握往往是选择适当研究话题不可缺的要素,深厚的学术素养、批判性的思维与怀疑的精神显然能够更好地确保研究话题的疆界与内涵。  三、研究问题的内涵  如果说话题是研究者在研究开始阶段对于研究情境中存在的疑难的较宽泛的、模糊的认知,研究问题则是对该疑难比较明确、清晰的认识[7]。在质的研究中,研究问题经常与特定情境中某个现象、事件、行为以及它们发生发展的过程相关;在量的研究中,研究问题是一些能够反映不同变量关系的问题[3]。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是紧密相关、相互交织而又有所不同的两个概念,研究目的经常是指对一个特定研究最终结果预期的综合性描述,而研究问题则特指要实现研究目的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研究目的较为笼统、抽象,经常使用简练、精确的陈述句表达,而研究问题更强调操作性,经常使用通过“为什么”(Why)、“是什么”(What)、“怎么样”(How)表达的问句[8]。  研究问题有不同的分类,最典型的是一般性或综合性问题与具体或特定的问题的分别。人们一般习惯于运用如“语文教师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这样的一般性研究问题,而不愿意使用“某某学校语文教师教学策略是否有效”这样比较特定、具体的研究问题。这二者在研究设计过程中可以体现为标准的抽样调查与个案研究的不同趋向。前者注重从一个较广泛的人群总体中选择有代表性的样本进行研究,希望研究结论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后者则注重选择一个特定的个案进行调查来回答研究问题,希望对个案进行完整的描述、解释、理论阐释,不注重结论的推广性。综合性问题与特定问题也可以在同一研究中结合使用,许多质的研究问题就包含综合性问题与子问题两个层次。综合性问题是研究最终需要解决的主要议题或主题,是开放式(Open-ended)的问题;而子问题则从中心问题分化而来,更加具体,也容易转化为数据收集需要的访谈、观察或文档分析的问题提要[9]。例如,某研究者设计的主要研究问题是“大学生道德如何变化”,其主要的子问题可以集中于“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方式”变迁两个维度;另外一个研究者的主要问题是“民族地区学生有怎样的族群认同”,其主要的子问题分别是:“学生族群认同的情景要素是什么”、“族群认同的过程如何”、“学生的族群认同结构是什么”。  研究问题的第二种分类是比较性问题与过程性问题的区别。比较性的研究问题主要针对变量之间的差异、相关以及程度的变化,注重量的变化即变量之间是否有关系或者一个变量在多大程度上被另一个变量的变化所决定。过程性问题不关注变量之间的差异,而是关注事物、现象是如何变化、发展的;这一过程中的事件与活动有何特定的意义,背后的社会和物理环境对这些事件与活动有何影响[10]。比较性问题更加适合量的研究,而过程性问题显然更切合质的研究的特点。  根据质与量的研究的价值趋向与目的的不同,研究问题还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划分。对于质的研究而言,研究问题主要包括:  1.陈述性问题。此种问题询问可观察到的行为与事件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2.解读性问题。这类问题关注特定事件对相关人士具有何种意义?相关人士的思想、情感、意图、态度等主观感受如何?  3.探索性问题。对前人未知的领域进行探索与概括,形成新的观点与理论假设,为将来的研究奠定基础。  质的研究问题在表述过程中经常使用清晰的语言传递研究者试图描述、理解、发展或探索某特定现象或事情的信息[2]。  对于量的研究而言,研究问题主要包括:  1.描述性问题。通过数据的数量关系描述现象、事物的特点与分布状态。  2.解释性问题。通过检验事物之间的因果、相关等关系来解释、检验、印证某个假设或者理论假说。  3.预测性问题。在一定的信息提前获得的情况下对将来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预测。量的研究问题经常清楚地传递研究者试图检测、解释、验证、预测某特定现象或事情、关注其中不同变量关系的信息[2]。  当然,所有上述各类研究问题可以根据研究的实践或者是理论的取向划分为实践性质或者理论性质的研究问题。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研究问题,都应服务于研究的目的。不同研究问题之间应具备紧密的逻辑联系,共同构成能够较好反映研究目的的有机整体,并与研究的理论框架相合[10]。值得注意的是,一个研究往往有一个或几个研究问题需要解决,而研究是围绕研究问题进行设计的,研究问题与研究设计中的所有其他部分(如文献的检索与回顾、方法的选择、研究工具的设计等)紧密相连,并成为顺利设计其他部分的决定因素。  四、从研究话题到研究问题的途径  形成具备“研究性”(Researchable)研究问题、明确研究问题的本质与相关维度与要素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工作之一,而从较为宽泛、开放的话题逐步发展为特定的研究问题是研究者必须经常面对的困难[11]。Hopkins (1976)[12]与Sax (1968)[13]对于什么样的研究问题才具有“研究性”提出了三个基本的标准:(1)研究问题是否能用某个公认的科学方法解决?不能用任何实证的、具有操作性的方法与手段完成的问题不具备研究性。(2)研究是否能够预期获得可靠结论?研究者在选择研究问题、进行研究设计的过程中要考虑是否该研究问题能否通过某种手段与方法得到解决与回答?能否收集到有效的数据(亦或证据)并从中归纳出有效的结论?而别人为什么要相信自己的研究结果?(3)研究是否具有新意、原创性?因此,研究问题应该是确定的、能够解答的问题,似是而非或者语法上处于两难的问题都不适合;预期没有任何研究能够解答的或者事实上不可能获得相关数据的问题也不是应该采纳的研究问题。  Maxwell (1996)[10]认为研究问题在研究过程中会随着时间与思考的深入逐步发展、演化出来。然而,研究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恐怕很难等待研究问题自然演化出来,从话题到研究问题可以应用以下的步骤[10][14][15]:(1)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与分析。文献回顾是建立在“知识是在他人研究基础之上积累的”判断之上的,任何研究都需要研究者对前人的文献进行回顾与评估,判定自己的想法是否有新意、有意义,在现有的研究与前人的研究之间建立起内在的逻辑联系,并告知读者自己对于本研究领域的熟悉程度,从而增加该研究的信度。文献回顾并不是要提供某方面研究摘要的“编年史”,而是要对以前的研究方法、结论进行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不足(weakness)与隔阂(gaps),从而明确本研究的必要性与要解决的具体研究问题。  (2)与相关的专业人员进行讨论。与该研究领域的人员进行讨论、与持不同意见的人员进行辩论不仅能够使研究者的思路与研究框架更加清晰,也使研究的问题在经过思想碰撞的火花之后更加明确并经得起推敲。  (3)限定研究的背景:即确定研究的对象、时间与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Neuman (2000)[3]指出,任何研究总是要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个具体的时间段、在某个特定的地理位置或文化环境下、针对某个特定的人群或团体来进行的。因此,研究应该对研究的情景、时间、对象以及涉及的主要变量或要素或者事件、行为进行明确的定义与限定。不经过限定的研究问题涉及的变量或者要素太多而不具备操作性[6]。例如,某研究生对“父母教养方式”感兴趣,她设计的主要研究问题是“ⅹⅹ省ⅹⅹ市城区家长对处于升学压力下子女有着怎样的教养方式”,该研究问题的情景、对象以及相关的要素就比较清楚,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并获得可靠的结论。  (4)理论思考。Bernard (2002)[14]指出,研究问题的提炼依赖于理论思考,现有的理论与理论性框架、观点、疑难不仅是研究话题的来源,还为研究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概念、理论假说和推理、分析的思路。例如,对于“辍学儿童”这一话题,持冲突理论视角的研究者可能关注儿童辍学的教育不公平现象的结构化因素及社会阶层根源方面的问题,而持功能主义范式的研究者可能更加关注辍学儿童的特征以及他们对学校教育体系的影响等问题[8]。在实际的研究设计过程中,许多研究者能够准确地提炼、聚焦研究的主要问题,却很少能够主动地将研究问题与其背后的理论范式与框架相联系,从而使研究丧失应有的理论归纳与反思。  事实上,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推理,概念可以发展为研究所需的变量与要素,理论假说可以发展为更加具体、可检测的研究假设。那些认为实证研究与理论无缘的看法是错误的,恰恰相反,实证研究的根本特点就是它能够产生并验证某个理论。Neuman (2000)[3]指出,实证研究是抽象的理论与具体的实证相结合的过程,可以分为理论-实证-理论三个阶段,分别对应实证研究的研究设计-数据收集与分析-数据解释三个阶段。在研究设计阶段,研究者需要通过理论思考、质疑与推理确定研究的话题,确定研究的理论背景与框架,并提炼研究中需要解决的中心问题;在数据收集与分析阶段,主要通过使用抽样、调查等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类或统计分析;在数据解释阶段,研究者需要运用特定的哲学范式或学科理论对数据进行解释、评价、推理;并通过与已有的文献进行比较,获得理论发现或者印证研究假设。研究者在此阶段不必要重复详细的数据,而是要揭示数据之间的因果关系来印证或排斥某个假设,或者通过解读数据的含义,从中抽取“意义”、概念之间的理论联系。  除了上述步骤之外,Neuman (2000)[3]还指出,研究问题应该较好地反映不同变量或要素之间的关系,从研究话题到问题的策略之一就是要明确主要的相关变量或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例如,“辍学的原因是什么?”并非一个好的研究问题,因为该问题有着太多的回答与影响因素,缺乏确定性;而“儿童辍学与家庭经济状况有怎样的关系?”却是比较明确而具有操作性的问题。同时,在提炼研究问题过程中,研究者应该对于研究的局限性有清晰的认识,需要考虑时间、经费、资源、伦理、样本特征、自身背景与能力等方面的局限性,切忌追求完美与大而全式的研究[2]。  五、结语  综上所述,研究开始于话题,然而,话题并不能直接跳跃到问题。相反,它是一个基于经验、技巧与思考的逻辑过程,也是一个由大到小、层层深入、逐步限定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限定与聚焦来使研究的中心意图明确、变量数量得到控制,形成一个相对“闭合”的问题表述[6]。不经过限定的问题,会因为涉及的变量太多、主题或要素不清而使研究问题成为无限“开放”的放射状系统,控制或限定的可能性较小,人们往往可以就此写出一系列的丛书或者从中提炼出许多的研究课题,却很难作为单个的研究进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进行逻辑的论证并得出可信的结论。  注释  ①许多实证研究报告中包含的“讨论”部分是联系研究的目的或者假设对数据进行解释、评价、推理;通过与已有的文献进行比较,获得理论发现或者印证研究假设。这是研究成果表达的组成部分,与此处所言之“讨论”不同。  参考文献  [1]Cohen, L., Manion, L., & Morrison, K..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ion (5th ed.). London: RoutledgeFalmer, 2000.  [2]Johnson, B., & Christensen, L. . Educational research: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approaches. Boston: Allyn and Bacon, 2000.  [3]Neuman, W. L..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approaches. Allyn & Bacon, 2000.  [4]Van Dalen, D. B., & Meyer, W. J.. 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research: An introduction.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62.  [5]Kitchener, R. F. The conduct of inquiry: An introduction to logic and scientific method. Lanham: 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 1999.  [6]邓猛,赵振州.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与写作规范的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1):1-7.  [7]Whitney, F. L. The elements of research (3rd ed.). New York: Prentice-Hall,1950.  [8]Lecompte, M. D., Preissle, J., & Tesch, R.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1993.  [9]Creswell, J. W. Research Design: Qualitative, quantative, and mixed methods approache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2003.  [10]Maxwell, J. A. Qualitative research design: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96.  [11]Mason, E. J., & Bramble, W. J.. Research in education and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Concepts and methods. Madison, WI: Brown & Benchmark Publishers.  [12]Hopkins, C. D.& Educational research: A structure of inquiry. Columbus, Ohio: Charles E. Merrill, 1976.  [13]Sax, G. Empirical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8.  [14]Bernard, H. R. Research methods in anthropology: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s (3rd ed.). Rowan & Littlefield Publishers, Inc, 2002.  [15]Kirk, J., & Miller, M. L.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Beverly Hills, Calif.: Sage Publications, 1986.  责任编辑:武&& 杰&&&&&&&   From Topic to Problem: Reflection on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Deng& Meng&& Zhu Zhiyong  (School of Pedagogics,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and contents of topic and problem related to educational research design. It concludes that topics are defined as a general recognition or vague ideas about a specific research phenomenon or felt-difficulty and it lays a solid foundation for further refinement and focus. However, the research problem or question refers to clear and definite identification of the difficulty existing in the research context. Topics usually mean the beginning of the research, and it needs to be narrowed down to be some specific and clear research problems. The paper also discusses practical techniques and strategies for refining research questions from topics.  Key Words: research methodology of education
上一篇:&&下一篇:&&
文章作者:管理研究方法心得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一:管理研究方法课程学习心得摘要
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主要探讨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也即研究逻辑问题, 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使学生能够了解管理研究的一般程序和 通用结构,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研究规范以及研究报告或论文的 撰写等各个环节的规范,进而提高研究论文撰写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内容由课程学习、课堂研讨和课后大作业组成,从而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掌握管理研究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探索管理研究的内在规律和规则,学会如何规范地 去做研究、写论文以及如何评价一项研究成果和论文的方法,力图把管理研究工作过 程和论文写作过程及其各个环节规范化、结构化、清晰化,在研究中少走弯路,提高 效率。
我们专业该课程开在第 8 周,若仅从课时数来说,什么时候开设并无多大影响, 但若从该课程的教学要求来看,课程开设时间太迟,造成最后一次的大作业不能没能 很好的完成,这无疑是一个遗憾,当然在这里面学生也有相当大的责任。
本期共做了两次应该运用到资料获取方法知识的实践课,但作为第七组的一员, 我深感第二次作业完成的不足之处,没有做到全面深刻对问题进行调研与分析,但两 次作业都给了我许多感触,特别是第一次实践作业――了解校信管专业学生对本专业 的认知情况,下面我将从那次作业的初级资料获取上进行总结并就自己感受谈谈自己 的所得。
初级资料并非原始资料,它是经过对原始数据进行整理,使其呈有规律排列的状 态,乃至从中提取出概要性的文字描述或数据描述,可以直接为研究所利用的资料, 而此次最大的收获就来源于在收集原始数据时,所采用的问卷自填法的实施过程中。
由于是在本校进行实地调查,所以在调查的方法上我们进行了仔细的斟酌与筛选, 最终选择了结构化交流法中的问卷自填法,以下是我在进行问卷调查过程中的所感与 所得:
一.关于问卷设计
对于试卷的设计工作,最初我们设想的是针对我校信管专业设计一份试卷,但在 问题的设计中发现很多问题的调查对课题结论的得出很重要,但不具有通用性,即对 某个年级的学生有调查的必要性,而对其他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没有价值,比如, 如果可能,是否会转专业,比如对自己所上的专业课的看法。这两个问题涉及到信管 专业学生对信管专业本身的认识和所设课程的认识两个重要方面,与调研的主题有紧 密联系,但却不具备通用性,所以我们组最终决定采用针对不同的年级,设计不同的 试卷这种问卷设计方法。
二.关于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考虑到我们专业的特殊性(大多数学生有电脑) ,以及经费有限,我们打算采用问 卷邮寄法,即使用电子邮件,向每个信管班级发送试卷,请他们在回答后,将试卷发 回,但发现大多数人基本都不给予理会,最后我们小组决定发送问卷的方法,将试卷 交给各个大二,大三的熟人,在他们上课前发放试卷,当场回收,而大一按照同样的 方法有我们组员自己负责试卷的发放,但在整理试卷时发现,部分试卷未能收回来。
三.关于问卷的整理与分析
在整理问卷时发现,数据的结果只是对结果的反应,但试卷设计却很大程度的影 响了调查的结果。由于我们小组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首先在选择题选项的设 置上界限不明确,选项内容不够全面,影响了被调查者的选择,从而导致结果出现一 定的偏差,再则由于我们小组的疏忽,忘了对问卷进行核对,导致错别字的出现,在 给调查者造成造成理解某些问题时,造成一定的困扰,也给被调查者留下不好的影响。 而在对试卷进行分析时,由于我们对所要调研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的了解有限,所以并 不能很好的对结果所暴露的现象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与研究,导致不能很好的对调查结果进行显示。
资料的获取途径有很多,在对不同的类型的资料进行采集时,我们需要学会灵活 变通,采用不同的方法,保证所得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资料的获得需要一个 过程,需要我们在采集资料前,对各种相关资料认真准备;采集过程中,对问卷的发 放和回收认真负责;采集后,对所得数据进行仔细整理,认真分析。这写工作要做好, 需要我们对与所调研问题的各方面的知识有很好的掌握程度和一颗严谨认真的心。采 用问卷发放收集对数据进行收集的工作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它需要小组成员间的 能够很好的配合,也需要一个很好的领导者来对小组人员与任务进行分配。不允许有 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和有损团队合作的行为出现,充分展现团队合作的 1+1>2 现象。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二:管理研究方法论读书心得(4118字)以往很少见到有关管理方法论方面的专著,一些涉及到点的书籍相关的知识也不是很系统,很全面,《管理研究方法论》却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缺,这本书从整体上探讨了管理研究工作过程的规范和结构,即研究逻辑问题,旨在提高研究和论文撰写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全书一共分为六章:第一章讨论了管理学科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研究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第二章论述了管理研究的基本要素;第三章是管理研究设计,描述了规范地进行研究工作的各个环节,阐明了 主题先行 和 假设树 的重要性及其内容;第四章介绍为了论证研究假设而可能采用的各种数据观测方法;第五章是数据分析,从应用角度介绍管理研究中的描述统计和推理统计方法;第六章总结了以创新点模式撰写管理专业研究生论文的要点。 书中针对管理方面的系统知识进行了阐述,介绍了一些常用的研究方法,并对研究论文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意见,读完之后受益颇多,以下是我对相关知识的一些理解。
一、方法论指的处理问题的一般途径和路线。
方法指的是处理问题的具体的做法。很容易从字面的意思发现,在对问题的处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性处理方法就是方法论。对管理方面来说,管理学科研究的方法多种多样,要形成完善的一整套的研究路径对任何的研究者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也不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我们知道,管理学和经济学一样,同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在理论的形成上主要是前人的思辨的探索,不同于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领域来自严密的逻辑和精确的试验。这在一方面决定管理学科很难有完整的一系列如同试验步骤一样的研究方法,但在另一方面却显示了社会科学的魅力。社会科学强化对问题的思索,同样可以建立在前人成就的基础上,但却容易超越前人。回溯既往,我们可以评价过去事件的意义,并追溯它们相继导致的后果。但当历史正在进行时,它对我们来说就不是历史。它带领我们进入未知的境域,而我们又难能瞥见前途是什么样子。假如我们能够运用来自先前见闻的全部知识,把同样的事件重新经历一番,情况就会不相同了。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这样,建立在一代又一代人对社会发展轨迹简单认识基础上的再认识,没有人能了解整个历史发展的规律,正如没有人能够预知未来一样。对于管理学来说,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誉为管理理论之父的法约尔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也是来自于管理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对以往积累知识的吸收和发展,对未知事物的了解过程,进而形成处理一般问题的基本方法,构成社会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单纯对管理学来说,管理研究方法论阐述了管理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基本原则、途径和过程。进而对社会科学来说,方法论是对社会科学研究过程所出现的问题所形成的一般处理方法中所形成的基本方法。
二、人类知识的传承,归根结底是靠作为思维主体的个人求知过程来实现的。
求知是个人对未知事物之间关联作出的主观判断。个人如何求知?总的说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认同别人的知识,另外一种是自己观察试验以增进知识。细分起来分为:因袭方法、权威法、常识法、思辨法和科学方法四中。科学方法是研究中最值得借鉴和吸收的,它是通过系统观测而获取客观知识的方法。单就科学方法来讲,科学方法的客观性、实证性、规范性和概括性在自然科学的研究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科学试验的基石。管理研究过程延续了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区别于自然科学的地方,只要在于研究对象,管理研究的只要对象的人,同样的作为研究对象的人,自然科学研究人的生理方面,而管理科学研究的对象是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即在整个管理系统中作为运行单位的人。因为有了人的因素,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更多的不确定的因素,一般说来是两个难点,即高层管理者形象思维和管理意境。形象思维反映管理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对细微的的反馈能够迅速在头脑里面形成反应。管理意境是指复杂管理系统本体所电池主客观背景。这两个难点是形成管理者千变万化的管理风格的原因,不同的管理者对管理环境的认识不同,通过形象思维对个人头脑的再加工,产生不同的管理意境。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说,管理研究须兼用科学方法和思辨方法,即使管理研究方法论却垂青于科学方法,思辨研究仍然有其存在的领域,毕竟管理中存在许多只有思维才能达到的领域。在管理研究中要分清楚那些适合科学方法,那些适合思辨方法。 经济科学不同于管理研究,也不同于自然科学研究。经济研究讲究在确定条件下对宏观的现象或者微观的经济行为的确定性的分析,主要的经济理论都是建立在几个经典性的假设之上,有了这些假设,经济学才能首先建立一些公理性质的条件,而后通过逻辑推理得出一系列定理、引理。然后逐渐放宽条件,一步一步向现实情况靠近,这就产生了于管理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本质性的区别:经济学是由假设出发,由简单到复杂的研究过程;管理学是首先给定一个研究对象,通过对研究对象概念、变量、定义、命题和假设的分析,通过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结合,最后形成推理、理论。对于经济学的研究来说,方法论是直到如何进行经济研究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对以往经济理论产生中的探索的经验总结。具体说来的,指导经济研究中的对象的概念描述,变量定义,实证方法的选择都是经济学方法论的范畴。
三、管理研究的一般过程
概念、名词、定义、变量、假设和分类概念是对所观察事物本质的抽象表达,目的是简化思考,在一个名词下对事物的各种形态作一描述。概念本身并非存在之物,而的认为附加上去的相关事物的集合,清晰概念的参照点必须依托可直接观测的事实或确定无疑的事实。名词是一个概念正名,一个概念必然有个名词加以表达,以便于书面和口头交流。一旦形成概念并有名词以后,人们便可以抛开概念化的过程而直接用名词术语进行交流。定义是提示概念和名词所表达的共同属性即内涵的逻辑方法。一篇研究论文能否经的起推敲,从定义界定清晰与否去考察最能说明问题。定义清晰便能消除歧意。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是语义定义,即逻辑学中所谓的属加种差的定义。变量指具有可度量性的概念,其属性在幅度和强度上可以度量。变量属于概念类,便须设定定义,定义必包含可识别的种差,要求辨明变量属性的构成,以便进行度量和分析。命题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关系的陈述。命题的形式是一个非真即伪的陈述句。按其作用可分为:公理、定理、设定、假设。假设是对某种行为、现象或事件做出的一种合理的、尝试性的并有待检验的解释。假设形成之前必然要查阅相关文献,任何假设的提出都毫无例外的以前人研究工作作为基础。假设是建立在可靠理论的基础之上,尽可能清晰和具体地表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可以验证的。理论是一组结构化的概念、定义和命题,用来解释和预测现实世界的现象。理论须由三个要素构成:概念框架、说明各种特性或变量间关系的一组命题、供验证的背景。理论探索无疑是研究者思考的过程,遇到疑难而后谋求解决途径,产生判断,形成假设而后验证的过程。概念有内涵和外延两方面。内涵指概念所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定义就是界定概念的内涵。外延指具有概念所指特有属性的事物,分类从是辨明概念外延的逻辑方法。分类是科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深化研究的一种途径。分类和定义之间有密切联系,当把研究对象加以分类,也必须知道属的定义,否则无法区分共同属性和个性,无法找出种差。与分类相反的便是归类,依照事物的属性或其他共同点而把他们集成一类。归类也是有层次的,不过程序和分类相反。归类程序从最小开头,一层一层的归结到最大类,每归一类则类加大一级。
四、管理研究设计
研究设计的两个目的:辨识和提炼主题;论证和验证主题。好的研究设计绝非无所不包追求全面完整,而是规范地探索有限主题的策略。研究设计的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属于问题辩析。辨识问题的第一步是选择一个范围较广泛的领域。提出研究领域虽然不等于已经找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但按照趣向选择研究领域仍有必要,可促使研究者集中阅读该问题的相关文献,问题导向和方法导向是研究和学习区别所在。第二步则是将问题领域细化为研究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过程就是研究领域问题分类,问题定位和变量筛选的过程,先是确定对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切入层面,然后再寻找研究主题。选择主题可以说是寻求创新点和提出假设的过程。管理研究只能是明出题,把自己研究工作的主题也就是自己的主要研究贡献或者创新点凸显出来,并贯穿在文章的始终。主题的提炼一般可以归结为归纳和演绎两种方式。归纳指的是从现实世界的事实和现象中归纳出主题;演绎则从公理演绎出假设。对管理研究来说, 主题先行 即先对研究的主要贡献即研究结果是什么,心中要有个设想,基本有数,研究或者写作过程则是深入和论证的过程。文献综述的目的在于弄清楚和本研究主题有关的前人已经做过的研究工作,找准有价值的主题。当然文献综述在论文工作过程中不只是为了找出主题。对于本研究的论证架构、方法和步骤的选定都起到类似的作用。第二部分属于假设论证。变量设计。研究开始时界定清楚并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不能前后矛盾。概念清晰界定后仍然存在可操作性的问题,便需要给操作定义,即操作过程的概念化。操作变量设计以后便要处理变量属性的度量问题。实证研究是根据假设去追求论据,从现实资料和数据来证实或证伪所提出的假设。理论研究则相反,从更高抽象层次的公理、定律、法则和学说出发,运用逻辑推理得出支持或否定假设的结果。从推理思维来讲,实证研究属于归纳发而理论研究属于演绎法。
从研究方法论角度来看,评估研究则是判断研究结果的效度和信度。评估者考察某项研究也总是要关心所得出结果是否有足够的效度和信度以符合研究者预期的结果。内部效度用来考察经验证过的研究假设,判断其表述的变量间关系的可信程度。一项研究的内部效度高说明研究者对变量间关联的命题在该项研究设定的条件和环境下是成立的。然而在其他环境下所做命题是否成立,内部效度不能评价,研究者关于变量之间关联的判断是否具有普遍性,能够超越研究条件下成立,就要考察外部效度。外部效度描述研究者证实过的假设的适用范围。
由于时间比较紧,还没来得及通篇认真的阅读,只是浏览了一些内容,对书中的知识大致有一些了解,可能体会并不深刻,这还有待今后慢慢对知识进行消化,吸收,运用,进而得到升华,从而对研究生的学习与科研产生一些启发。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三:管理研究方法论课程心得(1950字)管理研究方法论,这门课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定是很多理论需要去背,唉,又是一门靠背来过的枯燥科目。可是开课第一节,梁老师就给我留下了不同寻常的印象。也让我对这门课程改变了看法。
“要想知道同学有没有经常看书,就拿起书抖一抖就知道了。”这是梁老师第一课说的话,说真的当时真的好怕梁老师来翻我的书,因为我完全就没有看过。而当你翻到别的同学的书时,看他们自信满满的笑着经受过了考验,突然发现,原来预习也可以是一个让人炫耀与骄傲的好习惯。所以这句话与这件事带给了我一件极好的事就是,面对预习再也不会感觉乏味,而觉得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接下来的几节课,梁老师则是将理论结合到实际之中,用一些亲身体会或者是时事新闻来从中告诉我们许多的知识、为人与道德。这样的教学方法很独特新颖,令原本该是呆板的一门课变得生动活泼,令人忍不住就是想听听想从中受益匪浅。从这几节课中,我不仅仅养成了预习与看新闻(早睡还在努力中)的好习惯,也了解到了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的眼光与思维该放成熟一些放得更宽阔一些,也知道注重细节不仅会影响自身其实也会影响到所在的集体,也学会了关心时事并把自己投身到评论者的角度去正确的评判一件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有时候听完了一节课真的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反思过去注重现在也着手将来。 但其实,我也发现了梁老师有时候会叹息,中国的大部分大学生目前缺少许多优点,比如积极阳光的精神,比如仔细阅读与主动阅读的精神等等。有的大学生一上课就开始玩手机动辄睡一节课,浪费大好青春与生命。当然我有时候也会如此,我也批评自己。但是中国教育本身就存在这样一个弊端,它老是在说:必须拼命读书,上了大学就可以随便玩了。于是我们就用尽全力去学习,几乎也是为了摆脱束缚之后放纵的玩耍,因为那些日子真的太累了,让我们感觉几乎这辈子都不会再有这般的毅力与坚持去做一件事。所以来到大学,很多人即便是发现了大学也是来读书的,可是他们也宁愿放弃学习择消遣了。因为那些精力真的感觉就像提前透支消耗殆尽了一般,剩下的就是无尽的空虚与孤独了。记得之前看过一篇文章描述国外的学习:小时候对孩子们都很放松,培养他们的创造与想象力,之后越来越紧张严格,上了大学就是最辛苦的。一个人写到:我去哈佛大学参观的时候,发现很多学生竟然在路边的长椅上就睡着了,还有些学生一边啃着面包(指午饭)一边聚精会神的看着书。他们的教授提前会把下一节课需要涉及到的知识告诉他们,而下一节课他就只会拉拉纲要,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他们自己去学习。看到这些我真的沉思了,这完全与中国教育是相反的,而他们的教育方式不仅培养了孩子的创造力也使得孩子拥有童年也兼顾了知识,但中国却使得孩子童年全部用在学习之上而且长大了也不愿学习变得涣散了。
说这么多有些扯远了,我只希望梁老师可以少一些叹息,还是可以轻松活泼的上课。老师们也是经历了这样的教育制度走出来的人,但你们是可以从这些压迫中找到自我的优秀的人,而你们也正在引导着我们走向正确的方向寻找到自我,但毕竟能不能够实现自我的价值正确利用好时间主要靠的是自己,自己不努力外界再多的劝阻也没有作用。你已经将你的带领作用发挥体现出来,而带给我们的益处甚至超越了这门课程本身,谢谢你。
不过我也想要提出一些建议。根据经验,坐在前排的人几乎都在认真的听你讲课,而坐在后面的人听课的却很少,我建议有时候可以上一半课,利用课间来交换前后排位置,这当然也不会影响到前排的同学听课,因为你的声音已经足够,而那些说听不清楚的人其实也只是没有认真听开小差去了罢。
然后我想说其实希望课程结合PPT也可以多一些,有时候希望可以从PPT中抄写一些好的精华记录下来,而光听说的是来不及写,而且一节大课也不可能一直全神贯注的听难免会想要休息开小差,而此刻重要的东西也就遗漏了。所以希望梁老师可以麻烦一下啦,就写一下你的心得体会也是不错的。而且有些时事有可能有些人根本就不知道,听说的也不会有太深刻的认识,如果此刻可以有一段视屏可以看的话,既提神了也会对整个事件有个更全方位与深刻的了解与见识。
最后一点建议就是课上可以随机抽取同学来回答问题。可以使得老师与学生相互沟通,了解到学生的想法,也可以让同学们更全心全意的来听课。课堂之中也可以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也可以使得大家互相了解对方,从说的好的同学那里汲取到知识也会反省自己为何不如别人那样见多识广。
当然啦,以上意见仅仅是个人意见。喜欢你的课的人真的很多,大家都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了许多。
你是大树我们则是树苗,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中我们相遇相识相知,我们仰望你的枝繁叶茂,你则为我们开辟出一处安全静谧的成长地方。阳光普照着大地,我们一同庆祝彼此的改变与成熟,一同以你为中心的环绕着你在这洋溢着青春的校园里携手前行。
管理研究方法心得四:图书角(384字)刘老师:
建议老师在教室里创建一个图书角。
图书角是一个阅读图书的地方。它是专门为一些爱好阅读的同学所开放的。大家都知道,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品。人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谈话”书就好似一个博学多问的人才,读书,就是和高尚的人在交流,谈话。
同学们可以拿自己觉得好的书,愿意跟大家分享的书可以拿到学校的图书角来, 然后到图书管理员那里登记一下,这可算到平时成绩里去。还可以在图书角借你自己觉得好看的书。但是不能在图书角的书乱图乱画,如果你乱图乱画的话,下一个借书的同学还能看吗?而且,以后不管是不是图书角里的书,别的同学也会不愿意借你的。
我们还应该为图书角设定一个班级图书管理员。一个月可换一次,这样每个同学都可以做了。而且还要是一个有威信,有责任心的人来担任这个职位。
我相信,我的这个建议已是众多热爱读书的人心中所想的。我希望我的建议能被老师采纳!
与管理研究方法心得相关的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概念与定义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