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集团官网冷英男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官网总裁

林英男:紅豆春來发几枝
我非常热心关注和事奉《红豆》。中文系苏炜(海南知青)他们成立了“中山大学钟楼文学社”,得到了吴宏聪、王起、金钦俊等老师的支持,苏炜任社长,不久创办校园杂志《红豆》,苏炜任主编。编委有王培楠、陈平原(现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林英男、辛磊等。
郑红(现任广东省检察院检察长)是78级中文系的一位班长,海南文昌人,我们星期六晚上在中区露天电影广场卖《红豆》。郑红有一点点腼腆,不敢吆喝。我天生大嗓门,不用喊人家也听得到:“卖《红豆》,3角5分钱一斤!”卖了的钱交了上去。
我们卖的那期《红豆》是第四期,里面有海南老乡冯淑萍(77级中文系的一位班长)的小说,同期还发表了毛铁、刘浩、骆矩、谷风、田新生、何东平、蔡东士的小说,吴少秋、康庄、晓麟、曼华、流波的诗歌,“钟楼论坛”栏目中则有陈平原、刘之光、林英男、小舟、晓金的论文和杂文,卷首是苏炜、王培楠的《春来红豆发新枝——写在红豆创刊一周年之际》,文末写道:“搁笔之际,只听得珠江涨潮的涛声,隐隐传来。临窗眺望,我们默默地想:在新的一年里,应该采撷更多晶亮结实的红豆,献给扶持帮助我们的老一辈,献给广大热情真诚的读者,让她,在1980年的春风里留下点点殷红……”这篇文字写于日。
但是,天不如人愿,1980年的“春风”吹过不久,《红豆》就和全国各地高校的刊物一起,被迫停刊。
《红豆》杂志之所以在全国高校学生刊物中独树一帜,活得较长,离不开当时广东是改革开放的“解放区”这一大环境,也离不开学校领导和系领导的默许和支持。时任系主任的吴宏聪老师和楼栖、商承祚、王起等老教授给杂志以直接的关怀和指导。向有通天手腕的方风雷,在周扬来广州养病时请他为创刊号的《红豆》题词:“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南国文艺一如红豆累累盈枝,以副人民的想望。”落款时间是“一九七八年十二月”。题词使创刊号增色不少。后来又请广东作协文艺批评家萧殷题写了刊名。1979年初,《红豆》在广州一家空军的印刷厂付印,正式出版。按当时的出版物水平,其装帧出版质量是全国高校学生刊物中最好的,与正式刊物比也毫不逊色。
在有《红豆》的时期,中文系学生的创作热情高涨,很多人在这里发表了自己的处女作。发表在79年第二期的陈海鹰小说《黑海潮》,还先后被多家杂志转载和评论。从组稿编辑到印刷发行管理,未来的诗人作家和编辑在这里成长。不能忘记的是,负责出版发行最辛苦的周小兵、冯淑萍、谢日新和李才尧、周琼芳等几位同学负责校对、印刷与财政总务。至今,很多同学都缅怀当年推着三轮车冲过海珠桥,到市区叫卖自己杂志的豪情。
最后没能出版的一期,可谓胎死腹中。1981年上半年,77级同学离毕业只有一年了,把《红豆》交给78、79级去办。所以这一期是由我出面组稿的。当时准备做一期以实验性小说为主的特刊。我们还找到广东的文艺界老前辈黄秋耘先生,送上一些短篇小说的初稿请他指点。他很认真地对每篇小说提出了意见。其中有许鸿基、何东平、李江南和我等同学的习作。我和辛磊都知道这一期可能办不成,当时的风声很紧,杂志随时可能停刊,内部也有不同意见。但是,内外交困中,我们很认真地开组稿座谈会,熬夜写作,改稿编辑,当成自己的作业,乐在其中也。2002年同学毕业20年聚会,东平还对我提起此事,不胜唏嘘。
辛磊2010年荣获广东鲁迅文学奖之后英年早逝,我悲痛不已。他的手机号码和邮箱地址,我至今不忍删去,偶然跳入眼帘,竟化为酸泪。送走辛磊的头七,我徜徉于惺亭的暮色中,吟就几首诗,贴在诗词网上。因注中提到《红豆》和紫荆诗社,中大在学的师弟在跟帖中告诉我:你们毕业后,从80级开始,紫荆诗社文脉不断,断断续续地办下去。这是我始料不及的。当年由辛磊和陈小奇、吴少秋发起,硬是把不会写诗的我拉了进来,成立了紫荆诗社。辛磊任社长。当时倒没有什么特别的活动,但为《红豆》提供了不少诗稿。红豆与紫荆,成为记忆中的青春岁月的象征。谨录旧作,以纪念《红豆》编委辛磊同学:
庚寅四月初三哭別辛磊兄夜獨步康園見荊花紛紛泣賦
卅年莫逆岂成塵,散我凄然五柳巾。天道迷茫颜跖壽,惺亭寥落去留人。一鸣祗為悲鸞鏡,三哭無非有此身。紅豆曾經生嶺海,紫荊如雨黯傷神。注:辛磊兄曾经與余同担任学生文学刊物《红豆》编委和紫荆诗社的發起人,辛兄為紫荊詩社首任社長。
&&&&&&&&&&&&&&&&&
&平沙写于毕业三十年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红豆集团冷英男,是做什么的,是单身吗是生物学博士吗,有政府特殊津贴吗_百度知道
红豆集团冷英男,是做什么的,是单身吗是生物学博士吗,有政府特殊津贴吗
提问者采纳
您好 现在百度知道是没有能力回答这么精确的找人服务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政府特殊津贴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豆男装官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