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短期内提高票据买断后又卖断业务的交易量?

刚接触票据业务,和同事了解了一些,自己也在学习思考,我们部门刚刚成立,并且平时工作极忙,我这也不太好意思抓住人家仔细了解,因此现在想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想提出来,借助知乎这个万能的平台向大牛们虚心学习一下。所以这个题目嘛是一个总的问题,或者最终我要问的东西,而下文则包含了很多细节问题嘿嘿~~细节问题1.票据规模和信贷规模的关系是怎样的?票据直帖是在信贷规模中的,那转帖也是么?2.票据期限结构与转贴现收益之间的关系怎样的?比如经常听领导让某人算扣除风险占用、扣除税,最后挣多少BP,或者听领导说最近只收3个月以内或6个月以内的票,不明觉厉,同事给大致讲了一遍没听太懂,能举个实际计算的例子么。。。3.什么时候做买卖断,什么时候做资管?我们都是按领导要求进行操作,同事也说不太明白选择某项业务的原因,只有领导运筹帷幄。。。。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好好学习一下,谢谢了!!
谢谢邀请。问题比较多,还是简单的回答一下,后面陆续补充吧。票据业务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利差。分为直贴和转贴两种。直贴是客户不愿意将手上的票持有到期,提前要支取,就得将票卖给银行。对银行来说,就是一笔融资业务。收益就是持有到期的收益与支付客户的款项之间的差。每家银行对于票据业务的定义,一个是流动性条件的手段,一个是盈利。因为票据是类现金的,所以在银行间市场有方便的转让渠道,一旦流动性紧张,银行首先是处理持有的票据。这个也因此引发了转帖业务,后来因为各种不同的票据收益不同,主要是票息以及时间——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同样重要,因此出现了大量专门做转帖生意的银行,比如民生、兴业等等。
我来写写吧。1.票据转贴现业务分两类吧,一类是买断,一类是回购。票据买断是占银行的信贷规模的,一般来说一些农信社,农商行由于自身对公授信业务囿于地区授信资质较好的企业较少,对公贷款放的较差,因此在银行间市场采用线下的方式向同业购入票据,以充分利用人行授予的信贷规模,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自身生息资产的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信贷额度使用不充分、遭到人行额度的收缩。2.贷款的风险资产权重是百分百的,对资本占用较多;而通过转贴现买入的票据资产风险权重是百分之二十五(印象中是),相应的需要计提的资本较少。资本消耗较少,在银行间市场买票,交易对手是机构,信用风险很小,承兑风险也小。3.曾听我一位同事提起过,买入的票据资产到期日灵活,是银行资金部门调节流动性的良好工具,可以平滑资产的到期日。4.什么时候做买断,什么时候做回购?这个一般各家行依据信贷投放的情况,在月末临近的时点,若有额度,则应该是买断,无规模的时候自然是回购吧,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交易对手的额度用完,找第三方过桥,纯通道赚取手续费。可参考@鲍宏斌的回答。5.票据市场上的大鳄应该是工行票据营业部,还有民生,号称票据之王,个人感觉股份行在市场上更多的充当票据融出方,农商行,农信社比较土豪,多是资金融出方,加上财务制度不规范,可以吸纳较多的票据资产。5.票据中介的话听的最多的是普兰,其他的第三方平台也很多,像中国票据网,万得的mkt,大量的机构在上面报买报卖。哦,忘了各种各样的qq群。5.票据业务利差很薄,以量取胜。主要的指标应该是6M期限的票据买断价格、6M期限的票据回购价格、一年期电票价格。6.本人没实际操刀过票据业务,仅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谈谈,知乎很多同业,错误之处请指正。以上,致我热爱的知乎!
贷款占存贷比,企业银行都成本高银承优于贷款,他不用银行出钱。银承中收虽然只有万分之五,但是有保证金(存款),而且降低企业融资成本,速度快,把握企业贸易。或有负债,以前是表外再是信用证,和银承差不多,对企业是表外,企业很愿意做。资管完全是另个概念,纯粹的表外业务
温润,敦厚银行同业部门的票据业务和人行给予的信贷规模的具体关系是什么?如何协调?
【少少的回答(16票)】:
签发承兑汇票属于表外业务,不占用规模,但是要通过转换系数计入加权风险资产。
票据融资(包括直贴和转贴)都占用信贷规模,但信贷规模只是票据业务的一个因素,并不是简单说规模多就买票,规模少就卖票,还要结合的流动性资金和自身的票据持有量,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有规模无资金的可以做卖出回购
2、无规模有资金的可以做买入返售
3、有规模有资金的可以做转贴现买入
4、无规模无资金有票的可以做转贴现卖出,无规模无资金无票的还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或者自身的同业授信优势,撮合上下家完成交易,俗称过桥或者通道
实际中,买断式和回购式还会搭配起来一起做,最终的目的是充分用足人行给的信贷规模指标,提高资金利用率。
【鲍宏斌的回答(2票)】:
任何买断式的票据业务都是占信贷规模的,包括直贴和转贴。因为票据流动性极高,因此票据业务一直以来都被称作信贷规模的调节器,当信贷规模太多时就买入票据撑规模,当信贷规模不足时就卖出票据为传统信贷业务腾出规模。因为大多数的银行信贷规模都是月控的,所以在月底的时候大部分的票据买卖断交易都是为了调节信贷规模。不过随着业务模式的创新,现在要消化多余的票据规模压根就不是什么难题,各种渠道都可以,反倒是有时候要撑规模变的很难,因为你在市场上买不到票……
【知乎用户的回答(0票)】:
票据直贴是占用信贷规模的,可以贴完了再卖掉,不过不是所有票都可以卖的,大致是这样,不是票据部门的,具体手法不太清楚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银证合作成监管重点票据买断式通道业务首当其冲
银证合作成监管重点票据买断式通道业务首当其冲
来源:你我贷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昨天表示,正在部署的2013年度公司现场检查工作将重点关注券商资管大量进行的“通道业务”迅速膨胀的券商资产管理规模已经引起了监管层的警惕。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昨天在新闻通气会上表示,正在部署的2013年度证券公司现场检查工作将重点关注券商资管大量进行的“通道业务”。此类业务事实上是银行业规避信贷规模监管的过桥业务。“2013年度的证券公司现场检查,将在兼顾例行全面检查和巡回检查的基础上,重点针对证券公司近年来快速发展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合规管理和管理。”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昨天说。他进而补充道:“通道类业务将是监管重点。”来自券商的消息也证实了监管部门正在高度关注券商超常规发展的通道类资管业务。“北京证监局已经对辖区内的证券公司下发了一份表格,要求填写通道业务的总体规模,其中包括购买银行票据的种类和方式等。”一名券商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北京证监局关注要点之一是券商向银行购买票据时采取的是“协议转让”还是“转让受益权”。两者的区别在于票据的最终权属关系是否发生转移;在“协议转让”的模式下,券商实际买断了票据,也就帮助银行完成了资产“出表”。而这正是包括银监会和证监会在内的监管部门最关切的问题。券商资管规模激增背后所谓通道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银行定向发行资产管理产品,吸纳银行资金,再用于向银行购买票据。通过这种“曲线救国”的方式,银行把受到额度限制和高度监管的表内信贷资产转移到表外,从而逃避信贷规模限制。而证券公司则从中收取一定的通道费用。2012年是通道业务集中爆发的开始,从年初的不到2000亿元迅速增加到年末的1.2万亿元。而今年1月份仅仅一个月时间,这个数字就达到了2万亿元。有媒体统计,目前资管规模上到2000亿的券商包括中信证券()和国泰君安,这个档次的规模已经赶上了华夏、易方达和嘉实等管理公司第一团队。此外最早在通道业务上发力的宏源证券(),目前的管理规模也达到了1500亿元左右。尽管规模的增长看上去很亮丽,但通道类资管业务的费率却相当低,有的券商为了从银行拉到业务,甚至采取“一口价”的办法,一次性二三十万的费用不限额度。而且这个费用还可能是在产品存续期结束时才进行支付,明显是赔本赚吆喝。一家大型券商人士对本报表示,该公司至今没有做过一单通道类业务,原因就是觉得该项业务价值不大。“与其白白占用人力和净资本,还不如在企业年金和其他创新类业务上做好积累。”该人士说。即使一些中小券商内部也对通道业务存在分歧。一家中型券商内部人士对本报表示,银监会去年四季度开始已经在升级票据业务的监管要求,不允许买断式票据融资;已经存在的要逐步清理。一单“出表”的票据重新“入表”,现有银证合作模式下的通道业务就会被迅速挤干泡沫。“说不定券商还会跟银行为了那一点通道费能不能如约支付打起官司。”这名人士不无担忧地说。券商创新乏力藏忧去年履新以来,证监会主席助理张育军不断深入券商一线调研和座谈,希望证券公司扎扎实实开展创新业务,提高竞争能力。但是多年的管制已经让券商习惯于靠天吃饭的通道业务,传统的经纪、投行等券商核心业务实质上都是在卖一个特定牌照产生的通道,附加值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日益缩小。现在监管政策虽然在鼓励创新,证券公司却有点创新乏力。银证合作的通道业务至少目前看来对券商不构成实质性的风险,但是却降低了券商创新的能力。上述多名券商人士称,证监会显然也不愿意看到管制放松后,券商把宝贵的净资本浪费在为银行做嫁衣上。一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称,目前各地证监局虽然没有一刀切叫停通道类业务,但是已经发出了不鼓励此类业务的信号。除了北京证监局之外,深圳证监局也对辖区内某大型券商的资管业务进行了重点关注。“我们估计监管层会从合规性角度提出监管关注,并与其他新业务的审批挂钩,引导券商向具备实质性创新意义的业务分配资源。”上述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说。
相关最新文章
我们常常在帮单位或是自己办业务的时候,一般都需要到指定的银行去办理这些手续,如果...
企业跟企业之间,小的商户之间在购买物品或者出口商品时都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金钱的进出...
票据追索权在金融领域中的另外一种说法是偿还请求权。它的意思是承兑持有人或者付款票...
票据交换所的成立已经是由来已久的了。在我们国家它也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了。在我国,...
票据结算的出现,解决了一次性带出大量现金,解决了不同地点支付的难题。...
热线电话(服务时间 09 : 00 - 21 : 00 )
Copyright (C) 2014 你我贷() 版权所有;杜绝借款犯罪,倡导合法借贷,信守借款合约
关注你我贷官方微信刚接触票据业务,和同事了解了一些,自己也在学习思考,我们部门刚刚成立,并且平时工作极忙,我这也不太好意思抓住人家仔细了解,因此现在想把自己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想提出来,借助知乎这个万能的平台向大牛们虚心学习一下。所以这个题目嘛是一个总的问题,或者最终我要问的东西,而下文则包含了很多细节问题嘿嘿~~细节问题1.票据规模和信贷规模的关系是怎样的?票据直帖是在信贷规模中的,那转帖也是么?2.票据期限结构与转贴现收益之间的关系怎样的?比如经常听领导让某人算扣除风险占用、扣除税,最后挣多少BP,或者听领导说最近只收3个月以内或6个月以内的票,不明觉厉,同事给大致讲了一遍没听太懂,能举个实际计算的例子么。。。3.什么时候做买卖断,什么时候做资管?我们都是按领导要求进行操作,同事也说不太明白选择某项业务的原因,只有领导运筹帷幄。。。。我想借此机会跟大家好好学习一下,谢谢了!!
一,票据业务的范围很大,按原题的重点应该是指商业汇票中的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二,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一般分为开承兑和办贴现,1,开承兑~经办银行为提出需求的企业对外签发的应付商业汇票提供担保,承诺由该银行到期无条件付款给最后一手持票人。申请企业需缴纳一定比例的保证金和开票手续费,如开一千万的银票,交5000元手续费,保证金比例从三成到十成即三百万到一千万不等,根据银企双方合作关系交易条件综合确定,银行的盈利为五千元中间业务收入和保证金存款。二,办贴现~经办银行用自有资金买入申请贴现的企业所拥有的远期应收账款即企业持有的其他银行所签发并承兑的应收商业汇票,企业提前获得现金用于周转,经办银行向企业收取卖出资金的收入即贴现利息,贴现利息收入减去银行的资金成本和营业税后即为经办银行该笔贴现业务的净利差收入,也是银行员工的业绩基数,不同部门和岗位的相关人员按不同比例分配这块收益。(待续)
谢谢邀请。问题比较多,还是简单的回答一下,后面陆续补充吧。票据业务的主要盈利模式是利差。分为直贴和转贴两种。直贴是客户不愿意将手上的票持有到期,提前要支取,就得将票卖给银行。对银行来说,就是一笔融资业务。收益就是持有到期的收益与支付客户的款项之间的差。每家银行对于票据业务的定义,一个是流动性条件的手段,一个是盈利。因为票据是类现金的,所以在银行间市场有方便的转让渠道,一旦流动性紧张,银行首先是处理持有的票据。这个也因此引发了转帖业务,后来因为各种不同的票据收益不同,主要是票息以及时间——时间成本与机会成本同样重要,因此出现了大量专门做转帖生意的银行,比如民生、兴业等等。
我来写写吧。1.票据转贴现业务分两类吧,一类是买断,一类是回购。票据买断是占银行的信贷规模的,一般来说一些农信社,农商行由于自身对公授信业务囿于地区授信资质较好的企业较少,对公贷款放的较差,因此在银行间市场采用线下的方式向同业购入票据,以充分利用人行授予的信贷规模,一方面可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加自身生息资产的规模;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信贷额度使用不充分、遭到人行额度的收缩。2.贷款的风险资产权重是百分百的,对资本占用较多;而通过转贴现买入的票据资产风险权重是百分之二十五(印象中是),相应的需要计提的资本较少。资本消耗较少,在银行间市场买票,交易对手是机构,信用风险很小,承兑风险也小。3.曾听我一位同事提起过,买入的票据资产到期日灵活,是银行资金部门调节流动性的良好工具,可以平滑资产的到期日。4.什么时候做买断,什么时候做回购?这个一般各家行依据信贷投放的情况,在月末临近的时点,若有额度,则应该是买断,无规模的时候自然是回购吧,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交易对手的额度用完,找第三方过桥,纯通道赚取手续费。可参考@鲍宏斌的回答。5.票据市场上的大鳄应该是工行票据营业部,还有民生,号称票据之王,个人感觉股份行在市场上更多的充当票据融出方,农商行,农信社比较土豪,多是资金融出方,加上财务制度不规范,可以吸纳较多的票据资产。5.票据中介的话听的最多的是普兰,其他的第三方平台也很多,像中国票据网,万得的mkt,大量的机构在上面报买报卖。哦,忘了各种各样的qq群。5.票据业务利差很薄,以量取胜。主要的指标应该是6M期限的票据买断价格、6M期限的票据回购价格、一年期电票价格。6.本人没实际操刀过票据业务,仅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谈谈,知乎很多同业,错误之处请指正。以上,致我热爱的知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短期内提高英语口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