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生命为什么离不开盐手机》研究报告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认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认识的研究 - 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课题管理中心
时 间 记 忆
最 新 评 论
专 题 分 类
最 新 日 志
用 户 登 录
友 情 连 接
博 客 信 息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认识的研究
《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认识的研究》结题报告
18:16:19 | By: 11李梅
过分强调记忆,忽视较高水平的应用和评价能力的培养;重知识,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重视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重学习,轻创新,片面强调思想教育,忽视良好性情的培养。”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对于一些交际用语、语法的运用、英语谚语等的表述常常一知半解,在课前的热身环节里,学生们总会说出一些不符合英语国家习惯的英文,甚至在观看英文电影时,对于下面的中文字幕很困惑······这些表现归根结底都源于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不理解。
英语学习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学习,更是对该语言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习俗的了解。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学习英语最重要的障碍之一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思维和交际的干扰。西方人往往能够容忍来自于发音、拼写甚至语法的错误,但对于由文化差异或冲突造成的语用失误则常常难以谅解。偶尔间学生在课外的提问也使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英语教师,“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基于以上背景的分析,我提出了《在
本课题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各种课内外的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教学活动,构建能有效提高学生文化差异感受能力以及升华爱国情感的活动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在愉快地英语学习中既能领会绚烂多姿的异域文化,又能进一步感悟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比较中西文化差异来拓宽国际视野,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
2.开发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英语课的特色,开展各种课内外的中西文化差异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以情景教学——自主参与——能力培养的创新教学模式。进行各种自主性、探究性和体验交流性的文化活动,多方提高学生的文化交际能力,切实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努力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
3.促进教师的教育观念与时俱进,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科研能力,积极投身英语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积极作用,实现教学相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课程标准》规定了英语教学的目标包括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文化因素教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英语是一种语言交际工具,《新课程标准》吸收了现代语言教学思想,“强调用语言做具体的事,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输出(表达)”这就是说,“为交际”应是英语教学的目的和归缩。同时,《新课程标准》又强调:要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有丰富的文化含义,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密切联系。熟知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通过英语教学使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这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学好英语,扩大他们的视野,还有助于他们理解本民族文化。《新课程标准》说:“…在起始阶段应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此,日常教学时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处理好语言与文化关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1.调查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状况
长期以来,传统的英语教学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母语对外语的负迁移(纯语言形式的干扰),而很少意识到社会文化因素对交际作用的负影响。传统教学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略了语言的社会环境。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中西文化差异认识的不足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词汇、语法和语用。
英语国家的文化与其词汇意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带有与中国文化不同的含义,具有其特定的文化信息。学生往往容易将词汇按照字面意思理解,而忽略其内在的文化内涵。如把“亚洲四小龙”翻译为the Four Dragons of Asia,把grammar school 理解为“语法学校”,等等。
语法与文化的联系不如词汇以及语用明显,但是非直接的,也非普遍存在,所以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比如关于介词in 和on 的用法,可以说in a tree 或on a tree,但学生对于为什么同在树上却用不同的介词不能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讲解。有些国外出版的书能指出中国学生的语法错误,却不能解释其原因,但我们却一看就能找出症结所在——英汉民族文化不同。比如:英语中“I was informed that ……, 但中国学生会把它写成 Some people inform me that ……,以主动语态代替被动语态,原因是中国人更注重施动者。英语会说“I finished my homework last night”,按照汉语习惯,学生却会把它翻译成”I have finished my homework last night.原因是中国人常将行为与它发生的时间割裂,而在英国文化里,它们不能分离。另外,汉语言讲究对称之美,如因为…所以…,虽然…但是…等等。这一类的复合句在英语中就不能同时使用两个连词。我们的学生由于受汉语影响,往往会译成though…but…或because…so…结构。归根结底仍是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
由此可见,语法现象虽然比较抽象,但也隐隐盖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
交际用语的使用时学生在语言技能上的一个重要体现。交际能力除了具备单词和语法能力外,还要求学生更重要的语用能力,也就是要具备语法的“得体性意识”或“社会文化能力”。这一点要求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有一个更好的把握。比如英语中的一些客套语常常令学生感到迷惑:I am not sure if I’d like to do it.表面看来是表示说话者的不确定,实际则是在婉转地拒绝对方。又比如:中国人分手会说:Go slowly.实际上译成英语则是Mind your step , 或 take care 之意。又比如中国文化中对于赞美的态度总是要谦虚一番,而西方文化听到赞美会很高兴,表示感谢。有时候谦虚礼让会让中国人饿肚子或内心产生不悦感,比如人家西方人问你:Would you like some more hamburger?中国的习惯是:不,谢谢。这会让西方人感到:你确实饱了,而不会再强求。
以上种种文化差异使我们可以想象,西方人可以容忍我们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法或语言错误,但对于其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错误则会被认为缺乏起码的语言素养。
2. 简要分析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及具体表现
& &&语言归根结底是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萨米尔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决定人们生活方式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合。”无论是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还是源远流长的西方文明,其发展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因此学习语言必须理解文化,而理解文化也必须学习语言,两者相互联系,密不可分。
文化传统没有优劣之分,价值观念也没有高下之别,不同的民族孕育了各有差异但同样优秀的文化。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文化负迁移”的现象。“文化负迁移”,指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外来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矛盾或冲突时,人们往往倾向于借助母语的语言规则、交际习惯、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来进行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比,并按母语文化的主题认识图式及尺度对新东西加以砍削,削外来文化之“足”以适本国文化之“履”,造成语言上的错误或跨文化交际的隔阂,对外语习得产生干扰作用。避免这类失误的最原始的方法是介绍异国文化习俗和两国之间的差异,从而了解交际双方的价值标准。这是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途径。英汉民族由于在地理历史、风土人情、价值标准、审美取向、宗教信仰、文化征象、及生产方式的不同都导致了种种文化差异,现在就其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作一下简要的分析。
1)地理历史的差异
中国的一种农机产品商标为“东风”,原取意为温暖的、生机盎然的风,但由于中英地理环境不同,英国的东风相当于中国的西风,而英国人笔下的西风则相当于中国的东风,如果学生对这方面不了解,会直接翻译成“east wind”,其产品在西方可能不会受到欢迎。
英国四面环海,海产丰富。因此,英语中与海有关的词语俯拾皆是。如a sea of debt(大量债务); sea of troubles(无穷的麻烦);of sea(不知所措);we are in the same boat(同命相连)等等。从这些例子可见“海”字在英语中的重要性,但在汉语中翻译时却全不见了“海”的踪影。中国自古是内陆国家,对土地的感情无比深厚。如“故土难离”,“面朝黄土背朝天”,等等,甚至称外国人为“洋”人,由此也可见地理环境的影响。
英汉两种语言在地理方位表达上的差异同样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之说“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而英语则是northeast(北东)、northwest(北西)、southeast(南东)、southwest(南西)。汉语除用“东、西、南、北“外还用“上、下”,而英语多用“左、右”。这表明汉族人有纵向思维的习惯,而英美人则似乎习惯于横向思维。这也许与中国自古人口流动大趋势及社会发展是由北向南纵向推移有关。而英国向欧洲大陆、美洲的推进及美国人口由东部向西部大迁移,都是以东西横向为轴的。
2)审美取向的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审美取向。同一事物在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中的寓意是不一样的。如“龙”一词,在中国是华夏民族顶礼膜拜的神圣标志,自古以来一直作为皇帝的象征。在汉语中,龙总寓意非凡优异的人。而英译“dragon”在西方神话中却是凶残肆虐的怪物。说一个人像dragon是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汉语“望子成龙”若教学生直译“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将会在西方人心目中产生何种意象?因此,“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才能达到与汉语类似的效果。亚洲四小龙对应的英文是“the 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the Four Dragons of Asia”,也是一样的道理。闻名世界的品牌柯达胶卷,在美国的广告是一个小男孩一手拿披风,另一手执剑,“他刚刚杀死他的最后一条龙。”这在国人看来不知心理上如何接受?而它在中国市场的广告却是“柯达胶卷,属于你的家庭欢乐。”柯达为中国人留住的是幸福,为美国人留下的是壮举。
中国文化里“雄鸡”有勤奋向上、吉祥如意之意,但若翻译为cock在英国文化里却有“下流话”之含义。因此中国的一种闹钟“金鸡”译为“Golden Rooster”而不是“Golden Cock”,如果用cock作商标的话,不仅损害了商品和企业的形象,也会使国外的消费者望而生厌。
又如,许多国产护肤品在说明书中将“增白”译为whiten the skin.在汉文化里,“一白遮百丑”之说反映了汉民族的审美心理。而西方国家的有钱人追求的却是在沙滩上由日光浴晒出来的古铜色皮肤,或黑里透红的健康美,苍白在他们看来代表贫困与疾病,并非美的象征。对等的汉译英会有悖于西方文化的审美标准。
3)文化征象的差异
汉语中“红眼病”,兼指眼病及心理上的妒病,透出了汉文化的讥消与诙谐。但英译却为green eyed(绿眼),典故出自莎士比亚的《奥赛罗》。green一词在英文中除表妒忌的引申义外,还有“不成熟的”,“生手”,“无经验的”之义。同理,汉语的“红糖”译成英文却是brown sugar(褐糖),而不是red sugar。红茶译为black tea,也不是red tea,何以会深层相同而表层差异呢?根在民族文化的个性差异上。中国哲学讲“虚”,贵神似;西方哲学讲“实”,重科学精确。红颜色在汉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尽管糖并非红色,但它有助于补血养身,就笼统以象征吉庆的红色称之,而英语将其定名为brown sugar则比较精确,因为这种糖颜色确实更接近棕褐色;中文中红绿相对的茶名,则充分展示了汉文化追求对称美的传统。而英译black tea,显然更接近茶深浓近黑的颜色。
Christian Dior 公司在1985年推出了Poison香水,中文译作“百爱神”。这种翻译法很有创意,也饱含寓意,并体现了香水的魅力。但今年来随着文化的不断融合,出现了直译“毒药”,是人怀着一种逆反的“以身试毒”的心理购买而增加了销量,就像在西方国家一样。
同样的颜色,在不同民族的文化里寓意是不一样的。如中华民族传统以红、黄二色为喜庆颜色,白色为丧葬用色,如中国的皇宫称为“紫禁城”。在美国最高权利机构起名为White House(白宫),英国为White Hall(白厅)。又如Paul was in blue mood(情绪低落) 、red hands(血腥的手)、 white lie(小谎,圆场谎,为不使人难堪)等等都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4)宗教信仰的差异
“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界多数国家也受到欢迎。但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这一形象却遭到抵制,因为熊猫的外形像猪,容易被联想为该教的忌物。在西方,人们多数信奉基督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上帝(God)创造和安排的。如My god!常译为“天哪!”但汉语中的“天”却无God之意。《红楼梦》中刘姥姥说的“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何翻译?如果把它译成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从字面上看,汉成语对英谚语,尚属妙译,但考虑到两者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层文化差异,译者岂不把刘姥姥由信佛而变成了西方基督的信徒?
又如汉文化中的“阎王”在英语中也找不到对等概念,与devil ,Satan等不可相提并论。中国神话中的“阎王”作为阴间之神,不仅掌握着尘世百姓的生死,还给鬼魂生前的行为作出判决,是一个赏罚分明的神话人物。俗语“阎王叫你三更死,谁敢留人到五更”,我们国内的翻译家意译The empire’s officials control all in the empire.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这种差异。
5)价值标准的差异
在众多的文化因素中,价值观是核心内容之一。它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态度,需要和行为方式。例如:近几年新上了一批公共汽车,这些公交车上有一部分椅子是黄色的,上有“老、弱、病、残、孕专座”字样。其实,这些椅子是西方的舶来品,上面的字样最大程度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上面常常坐满了体壮之人,让位一般靠的是道德。但在西方,这些座位却被称为“优待座位”,即使很多人站着也不会去坐,维系的标准是法律,这就体现了中西文化价值观的差异所在。
再如英语中Sexy一词,中西价值观的误解尤为典型.在汉文化中,人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羞于谈“性”。 Sexy一词在汉语中不免产生“引起性欲的,色情的”联想,因此认为是贬义,禁忌的用语。现代虽不至于谈“性”色变,但若说某人很Sexy,还是令国人难以接受。但在英语中,Sexy是褒义词,指男性或女性的性别魅力美,男则阳刚、英俊、潇洒,女则阴柔、俊美、迷人。Sexy(性感)是人的一种资本和优势。西方人文主义者自文艺复兴以来,主张一切以“人”为本,提倡热爱生活,追求爱情,美和感官的快乐等。这与汉文化儒家传统思想是不同的。同样的一款口红“Kiss me”,在中国乳直接翻译,则忽略了中国的文化内涵,还不如音译“奇士美”更符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
又如英汉民族不同的价值标准还体现在对狗的褒贬上,狗在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中是一种最为人钟爱的动物,是“忠实”的象征。英语中带“狗”的词含褒义,比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幸运)等等。甚至汉谚语“天上不会掉馅饼”在西谚语里却是It will not rain dogs and cats 。“狗”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而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却多含贬义,如“狗眼看人低”,“猪狗不如”等。汉语有“走狗”一说,而貌似正确的“a running dog”在英美人眼里却是一条健步如飞的好家犬。其真正的含义应是lackey, follower等等。汉语“狗咬狗”是形容坏人窝里斗的贬义词,而英语dog eat dog源出谚语dog does not eat dog,劝诫人们不要同室操戈或同类相残,言语中不乏痛惜之情。如句子:Rugby League is game of survival ,it’s dog-eat-dog.(橄榄球联赛是生存的竞赛,是残酷无情的竞争。)若直译成“狗咬狗的竞争”,则感情色彩与英文原意大相径庭,甚至背道而驰。
6)个性习惯的差异
购物时中国人喜欢问:您想要点什么?(What do you want?),而英语中用Can I help you? 或What can I do for you?这是因为中西在考虑问题的主体方面有差异,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而西方人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西方文化更强调独立与个性,而东方则重群体和共性。如我们中国的“单位”一词,在英语就不能用unit表示。又如我们中国的产品广告常会说“我…你…大家都…”。而西方产品的广告语却常用“你适合吃\用…吗?更注重个性的展示。
西方人对于凡是与personal有关的话题总是较为谨慎,随便就问别人有关此类的话题是非常不礼貌的。在他们看来,这完全是个人的私事,与别人,至少是关系不够密切的人无关。而在国内,诸如:你多大年龄?结婚了吗?有小孩吗?甚至每月收入多少啊?在哪儿工作?等等则往往被视为关心他人的表现。西方大至总统选举,小至个人职业的选择,往往考虑的是个体意识和自由意志,而这一点在国内往往就要“顾全大局”,很多事情不完全是个人的意志。西方文化中对于赞美表现得很直接。如果一个西方主妇听人赞扬她的烹调技术,往往会说:oh ,I’m glad you liked ,thank you .I cooked especially for you.而中国主妇明明摆着丰盛的宴席,并且客人们也认为味道鲜美,但总是会说:“没有一点可口菜。”或“凑和吃点吧!”等等。这总会让西方人感到:是不是真的还有更美味的菜没上桌?或主妇的技术仍有所保留等等。同样是被夸赞孩子漂亮,西方父母高兴之情会溢于言表:T而东方父母总会高兴之余再谦虚几句。
引起文化差异的原因多而复杂,远非本文所能穷尽。语言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同时也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各国语言因受本民族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在表达方式和风格上也不尽相同。学习语言也要尽量做到“入乡随俗”。
六.课题研究的思路与过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差异的内容和范围。调查学生对西方文化认识的现状,分析研究中西文化差异形成的原因,阅读各类文献以及参考资料,对各种经验加以归纳总结。在研究过程中,适时写作读书笔记和论文,并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尝试。具体过程如下:
(1) 2011年3月~2011年5月:文献研究;总结分析并调整、修正方案;课题论证及申报;课题组分工和理论学习;制订课题实施方案;选择实验班做好前期测试工作。
(2) 2011年5月~2011年7月:理论学习;制订课题第一阶段实施计划;制作课题信息网站
(3) 2011年7月~2011年12月:课题第一阶段实施;实践应用理论学习;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阶段性总结,调整、修正方案及操作过程;制订课题第二阶段实施计划。
(4) 2012年1月~2012年6月:课题第二阶段实施;实践应用研究;总结、完善、推广。
(5) 2012年6月: 对研究所获得的材料、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申请结题;结题并邀请专家现场结题、观摩活动、展示研究成果。
(6) 预计结题时间:2012年6月
七.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程度,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
2.实验法:通过实验的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中西文化差异的教学,观察学生对于文化差异的理解情况与变化以及对英语课程的兴趣程度。
3.行动研究法:设计教学活动方案,进行行动实施对研究的设想及方案进行完善。
4.经验总结法: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5.文献资料法:对其他研究成果文献进行归纳整理。
八.课题研究的成果
1.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次研究,学生认识到任何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语言不仅在语言知识方面存在不同,而且在语言使用方面也大相径庭。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文化差异,故而我们不能单方面地把自己熟悉的母语语用知识想当然地运用在英语阅读中,以免导致错解,误解。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我们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及中外文化的异同有粗略的了解,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应与学生身边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扩大学生接触异国文化的范围,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
2、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
&& 教师放弃了以前停留在常识性文化知识讲解的教学模式,开始大规模创设各种语言场景,把抽象的文化与语言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在实践中去体验、感悟。尤其是那些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的交际规则及言语行为习惯一定要让学生反复操练,做到举一反三,熟练掌握。根据认知规律,学生的语用能力是逐步发展起来的。现行牛津教材正是根据这一规律,以螺旋式循环往复的方式编写的。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中不同的语言功能,在不同语境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逐步渗透, 把握英语语言文化,进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教师在介绍英语国家文化的时候一定要把握,教师要多介绍主流文化,在课外阅读中多向学生介绍积极健康的内容。涉及到颓废的、不健康的或不同意识形态的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批判地认识。总之,通过文化学习,学生认识到文化无所谓孰好孰坏,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是多样性的。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观、价值观,培养世界意识。在英语教学中注意文化的教学,引入不同的文化和思维方式,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事半功倍,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开放包容、积极乐观的思想和健全的人格,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3、学生对英语的理解和表达能力得到了提高
鼓励学生多看有关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书籍,这样能使他们加深对一些文化现象的了解。例如:英国人见面时总喜欢谈论“气候”这个话题,很多学生对此感到不解。如果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英国的地理知识,就可以帮助学生解开谜团:英国是世界上少有的气候不稳定、变化无穷的国家,因此“气候”是他们非常关心的问题,也就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中谈论的中心话题。另外,阅读文学作品、报刊等也是积累文化背景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英语报刊如《中国日报》、《21世纪报》等,不仅可以明白怎样在不同的环境里使用特定的语法现象,掌握大量的惯用法,而且还可以借文学作品涉及面广这一优势了解英语国家民族与本民族的不同特点,了解外国文化,以此克服因为文化差异给语言学习所带来的困难,更好地理解阅读材料,获取所需信息。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加以引导。
4、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在以往的外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而忽视了文化知识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出来的大部分学生尽管掌握的词汇量很大,语法知识也很好,然而缺乏在不同的场合恰当地使用语言的能力,有时运用母语的交际习惯来套用外语以至闹出笑话。而通过此次课题研究,我们在很多方面作出的尝试,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激发,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通过诸多文化活动的开展和深入研究,学生开阔了眼界,拓宽了知识面;语言能力得到了发展;学习兴趣也有了提高,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英语的学习中,并对英美文化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会主动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并和本民族的文化进行比较。通过学习,他们懂得了生活在不同国家的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传统习俗、思维方式以及道德观、价值观,逐步理解了语言表达的差异是由各自的文化背景所造成的。对于英语中称谓语、问候语、告别语等语言和母语的差别不再感到困惑不解,相反,他们能较自如地进行简单的相互交流。丰富的人文文化使原有的语言更具有现实意义,借助于此,学生所学的语言得到了运用,增加了他们的交往机会,使他们能在实际生活中主动地向外国朋友问候、打招呼。
通过对中西方文化的导入,教师本身对英美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文化的导入对英语的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在这其中,我所撰写的论文《中西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获得了徐州市教科所组织的论文竞赛二等奖,《欣赏广告艺术感悟文化魅力》也发表在期刊《文理导航》第十期上,并进入了中国知网。
九.课题研究反思及设想
1、在研究过程中,我觉得对于文化的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学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英美文化有其特殊的魅力,但由于中西两方的政治背景不同,西方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因此教师不能只停留在语言符号的表层,还应向学生传授语言符号下面的深层文化,只有这样学生对西方的文化认识才会从文化知识过渡到文化意识。
2、如何为培养真正合格的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打好基础,我觉得只依靠教师的努力还不够。我们课程的设置、教材的编写、教学内容和策略上还应作出相应的调整,社会、学校、家庭应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真实的世界,使他们能更直接、迅速和频繁地接触外国文化,更敏锐和深切地体会不同文化体系的碰撞、冲突、调节和融合,并在文化融合中发挥积极作用。
3、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向当代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素质的提高,对跨文化知识的了解,直接影响到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作为教师不仅要会教语言,更要了解中西方的文化,要善于收集和积累有关的资料,为在课堂上渗透文化内涵做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文化的导入要统筹安排做好计划,在备课的同时应当分析教材,挖掘语言和文化的结合点,做到心中有数。
文化的渗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它要靠平时点点滴滴积累,要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达到我们预定的目标。因此,作为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跨文化意识,这样才能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主要参考文献:
1.庄恩平:跨文化交际学的发展与研究,《外语界》 1997(1)
2.唐振华:论汉译英中的文化负迁移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11
3.章礼霞:从广告语的角度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与交融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 11
4.陈琳等:《英语教学研究与案例》
阅读全文(209) |
标签: 上一篇:
后,你将出现在这里
Copyright &copy
, All Rights Reserved徐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徐州市新生街76号(原九中)C409,C407 电话: 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为什么离不开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