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怎样写好一篇论文 被讽刺的叙述者:析老舍《柳家大院》的“算命先生” 的论文,谁有么

再谈老舍笔下的女性话题:《柳屯的》与《柳家大院》里的媳妇们
我觉得老舍笔下的女性话题,除了《微神》《阳光》《月牙儿》这几篇关注女性本身命运的小说外,像《柳屯的》和《柳家大院》这两篇便是把女性放置在家庭这个环境中来表现她们的生存状态,表现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的情况。&
在《柳家大院》中,主要写到了三个女性,一个是受苦受难的王家媳妇,另外一个就是她的小姑子,还有一个是她们的邻居张家屋里的。
这三个女性,无可避免地将流入同样的命运悲剧中。
我们先来看这个主角:王家媳妇。
这个女人可以说是王家父子用钱买来的,花了百元大洋,为了娶她,负了债。小王跟她年龄相差略有10岁。因为金钱问题,王家对她一直带有歧视。给我的感觉,这个王老头完全是发泄他花钱的愤怒,对她也是百般凌辱,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对她事事苛刻,他的主要思考点便是钱,这是生活在下层社会的穷人们被扭曲的物质观的直接反映。包括张家屋里的媳妇,也偶尔会遭到丈夫毒打,便是源于这种思想。
她的小姑更是找着方儿来折磨她,直至把她逼死。。本来这个媳妇都做得够好的了,对她千依百顺,不敢叫板,低三下四的做人。但是还是难逃她的恶作剧。在丈夫回来的一天,王家媳妇做事谨慎,本来是可以安稳的度过一天的,但是小姑故意让她摔了跤,然后把米饭泼倒了。米饭在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是种罕见的弥足珍贵的食品。可以说是一场盛宴,结果被这样的小动作毁掉了。媳妇当然挨了丈夫打。最后,她悬梁自尽了。
这个小姑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
其实在儿子小王看来,他并没有想把妻子折磨至死的念头。花了那么大的价钱买来,难道就是用来练拳的吗?恐怕也还想解决一下生理问题和传宗接代的问题之类的吧。当然在王家人看来,他们还认为是多了一个奴隶和出气的对象。特别是小姑,她的这种想法特别强烈,并成为送媳妇上死刑场的刽子手。可以说王家媳妇的死,是她一手造成的。那么造成这种结局后,她得到了什么?我想除了暂时性的让她的变态的心理上得到一点满足外,恐怕更多的是失落吧。
&因为王家媳妇的死,娘家人来讨说法,结果他们又赔了不少钱。人财两空,对王家来说也是莫大的损失。那么王老头又将怎么样对付小姑呢?小姑是他的亲生女儿,但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他像对待商品一样,急着把她推销出去。希望用她来换钱还债,并给儿子续弦。
看看,她作为帮凶,作为施害者,害死了嫂子后,她的日子就好过了吗?不过是火石没有落到脚背上时暂时过几天悠闲的日子罢了。她这样做,只是加速了她自己悲剧命运的到来。对于她,作者不无嘲讽的写道:“等着看吧。看二妞能卖多少钱,看小王又娶个什么样的媳妇。什么事呢!“文明”是孙子,还是那句!”
张二嫂呢,是个性子比较泼辣,但也是有同情心和正义感的人。她因为同情小媳妇的悲惨命运,曾经去安慰过她,结果王老头居然把小媳妇的死赖在了她头上。后来她们被赶出了这个院子。她当然是冤枉的。她也同时受到了她丈夫的毒打。不过相比于小媳妇来,她还是享受过为人妻为人母的快乐的。她在生活中,还有一定的主动性,而不是完全的像小媳妇一样处于备动的局面。
张二嫂是个有些反抗精神的女性。有头脑,有手段。你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她的:
“张二的媳妇嘴真甜甘,会说话;这或者就是还没叫撵出去的原因。自然她只是在要房租来的时候嘴甜甘;房东一转身,你听她那个骂。谁能不骂房东呢;就凭那么一间狗窝,一月也要一块半钱?!可是谁也没有她骂得那么到家,那么解气。连我这老头子都有点爱上她了,不是为别的,她真会骂。”
这样的女性在家庭中是一个家庭主妇,而不是女奴。她可以主宰她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虽然免不了挨打,但是这样的家庭能够维持长久的和平。这是她与小媳妇和小姑子不同的地方。
在《柳屯的》这篇小说中,夏大嫂是上述三位女性的命运的延续。她的脆弱更像王家小媳妇。她也是在家庭中处于非常恶劣的局势,后来也是被家庭成员欺凌至死的。
夏家父子因为信教,又有财产,所以势力很大。而夏家父子,包括他的丈夫夏廉,正如《柳家大院》里的王家父子一样,对她很是恶劣,因为她只生了三个女儿,没有为夏家生下一个儿子,夏廉后来“弄了个人”,这个人就是外号叫“柳屯的”这样一个有手段又蛇蝎心肠的恶妇。
她首先是把夏大嫂逼到跟夏家分房居住,因为她是夏家父子的主脑,夏家听命于她,而且夏大嫂本身没有后台,且又没有儿子。于是夏大嫂处于非常恶劣的境地。任夏家人和“柳屯的”百般欺凌,甚至遭到了封锁隔离。最后被她活活气死。
但作者没有把笔墨停留在夏大嫂身上,而是以浓墨重彩来刻划了“柳屯的”这个颇有手段且心肠歹毒的恶妇形象。
她先是以二奶的身份进入夏家的。因为有些容貌,且又足智多谋,成为夏氏父子的主谋者,成天算计别人的财产。他们把夏大嫂逼跨后,她把上把矛头对准了她的公公夏老头。
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颇有喜剧气氛的场面。“柳屯的”处处叫骂夏老头是老王八,在乡屯的戏台上,在各个乡村道路上,甚至后来在城里也到处骂。夏老头是豆皮都不敢出。而她的丈夫夏廉竟然无动于衷,看在钱的份上,居然与她同流合污,一起对付他的父亲。把他父亲逼出了家门。
而夏廉在她的心目中,也不过是一个玩物而已。作者是这样写的:
“我很想和夏廉谈一谈。可是“柳屯的”看着我呢——用她的眼角。夏廉是她的猫,狗,或是个什么别的玩艺。他也看见我了,只那么一眼,就又低下头去。他拿她当作屏风,在她后面,他觉得安全,虽然他的牙是被她打飞了的。我不十分明白他俩的真正关系,我只想起:从前村里有个看香的妇人,顶着白狐大仙。”
她还善于利用宗教的势力。你看,她后来纠集的一群人
“这群人与本地的教会无关,而且本地的教友也不参加他们的活动。可是他们闹腾得挺欢:偷青的张二楞,醉鬼刘四,盗嫂的冯二头,还有“柳屯的”,全认了罪。据来的那俩洋人看,这是最大的成功,已经把张二楞们的像片——对了,还有时常骂街的宋寡妇也认了罪,纯粹因为白得一张像片;洋人带来个照相机——寄到外国去。奇迹!这群人走了之后,&“柳屯的”率领着刘四一干人等继续宣传福音,每天太阳压山的时候在夏家的场院讲道。”
她纠集了这批人,横行乡里,“她是这村的“霸王”。”,村里人大都对她敢怒不敢言。像牛儿爷的长工赵五,就不敢对她有所抵触,像“松儿爷”这些人呢,他们自称是“好鞋不踩臭狗屎”。只有牛儿爷,同情夏大嫂的遭遇,鄙薄“柳屯的”的为人,最后终于跟她干上了。夏大嫂的女儿女婿们,也成为夏大嫂的得力干将。
但是,她最后不是被他们扳倒的。却是倒在了一个看不惯二奶的一个贵妇人之手。是强势阶层内部倾轧的结果。
与王家媳妇和夏大嫂相反,“柳屯的”是完全处于家庭里的主动地位。可以说王家媳妇与柳屯的,她们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正是女性在家庭里扮演的两个极端的角色。那么要怎样才算是个比较中和的女性呢?在老舍笔下,似乎还没有发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林兆华戏剧作品《老舍五则》|老舍|林兆华_凤凰娱乐
林兆华戏剧作品《老舍五则》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Five Acts of Life / Lao,She’s Short Stories,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兔,老舍短篇小说首次登上舞台,林兆华再创京味儿戏剧典范,游走于现实主义、黑色幽默
话剧《老舍五则》演出信息
演出时间:2011 年9月14-18日19:30
演出内容:话剧《老舍五则》
演出地点:解放军歌剧院
演出票价:60/120/180/280/380/580元
票务总代理:中国票务在线400-610-3721
在线选座:/ticket_28670.html
《老舍五则》官网:
Five Acts of Life / Lao She&s Short Stories
柳家大院也是三角断魂枪上任兔
老舍短篇小说首次登上舞台
再创京味儿戏剧典范
游走于现实主义、黑色幽默与荒诞派之间
五篇极具传奇色彩的人间悲喜剧
原著:老舍
文学顾问:舒乙
编剧:王翔
导演:林兆华
领衔主演:雷恪生卢文龙(阿龙)
◎& 为纪念老舍诞辰111周年而作
2010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1周年,这位影响世界的中国作家,其大量作品是以老北京为社会背景,市井民风无不体现出老北京的文化魅力。老舍先生曾说&我真爱北平。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如今的太平湖水波澜不惊,但老舍的文字却涌动着一个作家对生养他的城市的深情厚意。
话剧《老舍五则》于2010年3月在香港艺术节首演大获成功,三天四场的演出场场爆满。至29日,《老舍五则》将回到它的故乡,在北京保利剧院举行国内首演,藉此向文学大师老舍先生致敬。
舒乙先生评价说,《老舍五则》充分体现了老舍既是幽默大师也是悲剧大师的特点。《老舍五则》在老舍短篇小说的戏剧改编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让更多的人发现,老舍的短篇小说同样是一片戏剧的沃土。
◎& 老舍的短篇小说首次搬上话剧舞台
《茶馆》《龙须沟》等老舍亲任编剧的作品、以及根据《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改编的话剧早已成为中国戏剧舞台的经典,然而,老舍的短篇小说却从未有人触及。《老舍五则》遴选了老舍先生最独特的五个短篇小说首度搬上舞台:《柳家大院》讲述了受尽公公、丈夫和小姑子欺凌的倒霉媳妇悬梁自尽的悲剧;《也是三角》挖掘了一对当兵的拜把子兄弟共娶一个媳妇的心理挣扎;《断魂枪》则隐喻了文化的失传,由枪、火车的发明致使功夫、镖局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上任》以戏谑的手法,呈现了曾混迹黑社会的头人成为治安官后与以前同党的纷争;《兔》是一首悲歌,上演了一个下海的男戏子与包养者之间的同志之恋。
五个短篇由老舍之子舒乙先生推介,以现代戏剧的表现手法串成了一部多角度反映老北京市井人生的悲喜剧,而从戏剧方面,京剧、功夫、黑社会、自杀、三角婚姻等等,都成为独特的看点,并赋予了舞台以浓重的色彩。尽管这些文学作品完成于六七十年前,但其展现出来的老舍先生对人类生存与生命价值的思考,却具有绝对的现实意义。
◎& 老北京语言的魅力与京味儿戏剧
老北京的语言即&北京话&是这个城市的独特风貌,然而随着城市的现代化进程,&移民&的大量涌入,这种语言及其背后的文化正在消逝。老舍文学作品的最大特征是京味儿语言叙述的京味儿文化,由此,话剧的改编者将《老舍五则》的故事完全设定在北平,人物的对白更是充满了京字、京腔、京韵、京味儿,充分体现了老北京语言艺术的独特魅力。《老舍五则》的几位主创,文学顾问舒乙、导演林兆华、编剧王翔、主演雷恪生、刘佩琦、孙宁,均为地道的老北京。为了强化这一特色,其他角色亦邀请了北京曲剧团十余位艺术家担任,以完整保持京味戏剧的正宗风貌。
◎& 林兆华对现实主义的全新解读
大导林兆华一向以实验精神著称,此次《老舍五则》的排演,林兆华则表示,要充分保持老舍先生的现实主义风格,但在同一舞台上呈现五部完全独立的戏剧作品,林兆华并未使用五种布景,而是创意了一个独特而中性的空间,让五个毫无关联的短篇形成一个完整而统一的作品,并呈现出强大的戏剧张力。
◎& 实力派戏骨挑战多角色表演+ 特型演员平添色彩
《老舍五则》由著名表演艺术家刘佩琦、雷恪生、孙宁担纲主演,每个人都要饰演多个角色,比如刘佩琦,一人饰演四个人物:《柳家大院》的算命先生、《也是三角》的孙占元、《断魂枪》的沙子龙、《兔》的票友俞先生。每个人物,其身份、气质、形体、语言等都要有不同的变化,对于表演者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老艺术家雷恪生表示&一个晚上,能扮演好几个角色,太过瘾了&。除此之外,根据剧情需要,《断魂枪》和《兔》中还专门请来了精通武术、京剧的特型演员,分别在表演中大炫功夫与京剧的唱腔,博得满堂彩。
◎& 国内博物馆历史上首个戏剧藏品
老舍的文学艺术建立在老北京文化的根基之上,而首都博物馆作为北京历史与文化的专业收藏机构,承载着对老北京文化的挖掘整理、收藏展示、传播传承的重任。根据老舍先生的文学作品改编的话剧《老舍五则》,集中体现了九门之下的京味儿文化与市井民风,随着博物馆展陈科技的不断更新,互动与体验成为未来博物馆的发展方向。此次首都博物馆将以最新的数码技术对话剧《老舍五则》做全景记录与三维展陈,《老舍五则》也将成为国内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个被收藏的戏剧作品。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张园园]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娱乐官方微信
播放数:409600
播放数:973080
播放数:265242
播放数:291245
48小时点击排行 您现在的位置:&&>>&&>>&&>>&《柳家大院》读后感
《柳家大院》读后感
《柳家大院》读后感
作者/编辑:读后感
《柳家大院》是老舍笔下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柳家大院里各色的,重点讲述了张家、王家和“我”家在大院里生活,。
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是个算命先生,一天也抓弄个三毛五毛的,老伴儿早死了,儿子拉洋车,还算过得去。“我”在柳家大院里算是个“人”,但我并不像老王那样总也吹胡子瞪眼睛,更不会对儿媳妇挑鼻子弄眼睛,摆派头,折磨儿媳妇。因此,“我”这个“文明人”很同情王家的那个像窝窝头的小媳妇。
不光作品中的“我”同情小媳妇,当我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也十分同情小媳妇,并且对她周围的人充满了愤恨,特别是老王、小姑子二妞和丈夫小王。他们都是她的,应该去照顾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弱小的小媳妇,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还处处为难小媳妇。
老王要学“文明人”,要做足了当公公的气派,他变着方儿的挑儿媳妇的毛病,他没有空儿的时候,便叫女儿替他办,总之是小媳妇没有一天得着好气的,有时候还吃不饱。丈夫在城外做工,十天半月回来一趟,本应该没有什么事,不能打骂小媳妇,也没有什么理由呀。可是,小王经不起老王和二妞的挑拨,结果每一次都要毒打自己的媳妇。小媳妇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自己受了冤枉却没有人来帮忙,连自己的丈夫都不曾关心过自己。更何况,柳家大院里的人都认为男的该打女的,公公该管教儿媳妇,小姑子该给嫂子气受,这些都是理所当然的,《》()。无奈呀,小媳妇终于忍受不了这样的痛苦,在房梁上吊死去了。
我就想不明白,为什么丈夫可以打妻子,怎么就下得去手呢?为什么小姑子总是搬弄是非来欺负嫂子?难道她就不是一个女人吗?她没有嫁出去的那一天吗?她就不怕以后有同嫂子一样的命运吗?小媳妇固然可怜,她死了也许会是一种解脱。但我觉得二妞更可怜。因为,她不曾想过自己将来的命运,她不会善待别人,她还并不知道,她所看见的就是自己未来的命运。更可笑的是,她还不知道要把她打发了,进点彩礼,然后给儿子续一房,卖个三百二百的除给儿子续妻之外,自己也得留点棺材本儿了。
可见,当时的,女子的地位有多么的低微,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亡从子,终没有自己做主的时候,自己受的苦,也只有自己知道。而且女人与女人之间都不存在互相的。真的是一件很可悲的事。
虽然,作品中的悲剧性很强,但作者笔下的文字却得不那么强烈,文中没有华丽的语言,平实而又有地道的京味,全文的语言都很幽默,使得更具有了讽刺意味。使人读后没有感情的波折,却能使人有深深地伤感!
  〔《柳家大院》读后感
杨萌〕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柳家大院》读后感
杨萌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柳家大院》读后感
杨萌”相关:
  〖〗链接地址:
  读后感提供的《柳家大院》读后感
杨萌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柳家大院》读后感
杨萌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篇作文范文: 下一篇作文范文:
《柳家大院》读后感
杨萌相关作文范文《柳家大院》_百度知道
《柳家大院》
大家各抒己见
看过《柳家大院》的评论一下 写一下小型的读后感。发出自己的感慨。还有原因什么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柳家大院》读后感
《柳家大院》是老舍笔下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柳家大院里各色人物的生活,重点讲述了张家、王家和“我”家在大院里生活。
作品中的主人公“我”是个算命先生,一天也抓弄个三毛五毛的,老伴儿早死了,儿子拉洋车,日子还算过得去。“我”在柳家大院里算是个“文明人”,但我并不像老王那样总也吹胡子瞪眼睛,更不会对儿媳妇挑鼻子弄眼睛,摆派头,折磨儿媳妇。因此,“我”这个“文明人”很同情王家的那个像窝窝头的小媳妇。
不光作品中的“我”同情小媳妇,当我读完这篇小说的时候,我也十分同情小媳妇,并且对她周围的人充满了愤恨,特别是老王、小姑子二妞和丈夫小王。他们都是她的亲人,应该去照顾这个只有十七岁的弱小的小媳妇,可他们不但没有这样做,还处处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柳家大院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写一篇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