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15年退休工资调整小区住宅热门开店投资方略

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欧亚集团投资策略报告
中国零售业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 与国际通行的标准业态差距明显
我国的零售业态参差不齐。20世纪90年代以前,中国零售市场长期保持着百货商店一统天下的单一格局,其市场份额达60%以上。对外开放以来,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和零售市场竞争的加剧,大型综合超市、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家居中心、仓储商场等新型零售业态得到快速发展,成为中国零售业规模扩大的主要动力。在过去的10年里,中国零售业走完了国外零售业150年的商业历程,西方发达国家历经8次零售革命形成的20余种业态几乎全部在中国出现,但是各种新型业态同时出现,没有时间阶段性,且部分业态具有明显的不足,与国际上通行的标准业态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二)整体规模偏小,各项成本较高
目前,国内企业的规模扩张更多的是一种外延式扩张,更看重的是网点资源的抢占,规模效益没有充分体现,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综合毛利率,但各类经营费用居高不下,导致净利润率远远低于家乐福、沃尔玛等国际巨头。过高的运营成本归因于两个方面,外部是因为我国物流费用偏高;内部因素则缘于销售成本和管理成本偏高。
(三)管理水平与国际零售业的差距较大
1、我国商业企业的管理还主要依靠传统管理方式和方法。零售企业的从业人员的素质较低,普遍不能适应企业的发展,而且缺乏高级管理人才,从而导致企业缺乏原始创新。
2、在营销方面,主要还是依靠购物折价,礼物赠送等促销方式。而不是以树立品牌、服务、信誉以及企业整体形象等系统的营销战略为主导。缺乏市场细分,在商品组合、服务标准、价格、促销和店面布置等方面,采用标准化管理不足。
3、缺乏高科技的支持,主要是信息化程度低。企业管理没有运用现代化的电子信息技术。国外的商业企业以管理信息系统、电子数据处理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为核心,形成了以网络为辅助的自动化管理,这与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方式截然不同。
4、我国零售业企业由于定位不明确,导致对目标顾客的需求状况难以准确把握,也难以确认真正的行业竞争对手,因此难以占领巨大的市场份额,从而难以形成具有自己企业特色的竞争优势。
(四)外商的挑战
在中国零售业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着外商的严重挑战。这些外资零售企业以其超前的经营理念,极大的规模,价廉物美的商品,规范周到的服务,特殊的营销手段,向中国零售业发起了强大的冲击。
美国超市行业经历了过去半个世纪的优胜劣汰,时至今日已经形成清晰的多层次渠道,好事多、塔吉特和沃尔玛三个全国性超市已经充分锁定国内中产阶级,美元树正是凭借精准的差异化定位,深耕低收入客群市场,在成熟的美国零售市场中找到自身位臵,并快速发展。反观中国超市业,众多商家都集中在中档水平,对上游供应商资源抢夺激烈,而超市连锁企业并没有对城镇中低消费人群进行特殊品类搭配和调整,使得其消费力多流向当地非连锁商家。细分市场是改善这一局面的有力措施,也是中国未来超市业的蓝海所在。
传统意义上的百货店,在大多地方已经消亡了,它们的功能也大多被廉价而大规模的超市取代。原因很简单:风险高,要压资金买货,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商品组合根本无法和量贩式超市或者租赁柜台的商场比。传统百货店现在只有在欧美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大多是历史很久的老店,资金雄厚,定位高端,有着自己的固定顾客群,以无微不至的服务和高利润率取胜。
中国现今的零售业有两大发展时期,一是9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现代意义商场出现了,经营模式以低成本的柜台租赁为主要模式。这样的好处是不用冒风险压货,缺点是利润率非常低,和品牌谈判时没有什么说服力——尤其是强大的高端品牌,商场往往都要给很多优惠措施求着它们入驻。租柜台式商场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尚不成熟的消费客群,而家乐福等土洋量贩式超市的出现则摧垮了传统的“百货商场”,把除了服装和化妆品以外的商品纳入囊中。
第二阶段开始于21世纪初,一直持续到现在。租赁式百货的低成本,低门槛和不菲的利润吸引了大量热钱特别是地产商的涌入。零售业是一门看起来毫无技术含量而其实非常深奥的技术行业,不论消费行为,视觉营销,都要样样精通的人才能管好商场。但现今的中国零售业是资本主义和经验主义挂帅的行业——资本主义:谁投资谁有钱,谁有发言权;最典型的就是万达,大手笔的在全国各地广开分店,复制一个又一个“万达广场”。下文中会为您介绍地产商做零售的致命缺陷。
21世纪初尤其是北京奥运会前后,随着大量热钱的涌入,购物中心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北京大量出现。从二环内到五环外,购物中心们大兴土木,其膨胀速度远远超过了消费客群的发展,甚至超过了品牌的扩张速度。二是大量购物中心强行上马,勉强开业或者是由于招商问题迟迟无法开业。一来是地产商本来就不具备现代零售业所需要的品牌资源,二来是地产商还在用苏宁国美的租房子式理念管理商业,以“高大全”的理念指导招商。
中国零售业缺什么
盲目上马新项目,新项目总会多少分流客源,原有商场只在“高大全”方向横向发展,而不是学习专业知识做精做专,不去提高利润率而是恶性竞争。
中国零售业最缺的只有一个:现代化的零售管理理念。任何商业项目,在策划之初必须有一个基础理念。林将其归纳为两个问题:一是“你的顾客是谁?”二是“你的顾客光顾你的理由是?”说白了,必须创造一个与竞争对手截然不同的经营理念,给自己的顾客群一个来的理由。
美国的Nordstorm百货店,它一直以来坚持的理念就是“无条件退换货”。没错你没看错,不论你买什么商品买了多久,都可以在它那里退换。有了这个理念,它才可以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所有的营销活动都为了向顾客群反复强调和传达这一理念,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成功的百货店的必经之道。
零售业的十个事实
1. 地域性。定位和选址是至关重要的,中国不同城市的发展程度区别太大,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度也是天差地别。
高技术性。零售业根本不像地产商眼中那样租个门脸卖货那么简单,外行指导内行的结果必然是不会走远。21世纪初,北京的某家老牌商场,就曾邀请美国一家著名咨询公司来参观给建议,美国人在商场里上上下下转了一圈后,在其平面图上画了一道弯弯曲曲的线,说你们按照这条线重新划分商铺和步道吧。重新整顿后的商场果然客流大增,这一条线美国人就收了小一百万元。这条线业内叫“动线”,是商场内客流的流动路线。之后中方还想请美国人帮忙调整下商铺,美国人拿着一摞楼层图说,该怎么调,我们已经做好了,不过这个方案值800万。。。最后中方也没舍得花这个钱。
不可复制性。一家在北京很成功的百货店,如果拆成零件搬到上海最繁华的街道上,重新组装好开业,成功的几率和国足狂胜巴西差不多。
4. 功能至上。现在人们去商场买的已经不仅仅是商品了,而是经历,否则还不如在家网购。经营者必须给消费者一个“来的理由”。
5. 商场管理者应在商品上附加的价值是服务,而不是折扣。
6. 不是所有顾客都爱买便宜货,但所有顾客都爱占便宜。
7. 就近购买原则。不要幻想有车族会跑到远郊去买东西,人们永远会选择离自己最近的商场。
气候是最容易被人忽视但往往是零售业能否成功的致命因素。一个有着小桥流水的露天场所的商场在江南会很成功,但是在华北或者岭南会很糟糕,前者有大风天气,后者有灼人的烈日。
扩张战略很怕竞争,真的。商场不是超市也不是国美,就算你在一条街上开10家店,如果不能给你的顾客提供他们需要的特色与功能(餐饮,娱乐等),他们宁可去只有一家店的竞争对手那。开很多店在初期看起来很美好,但不做出特色做出差异,竞争一来马上就垮台。
推广具时效性。如果一家时尚杂志去游说一家高档购物中心买它的广告,那几乎是一定会失败。因为中国零售业的推广几乎都是基于自身的营销活动的,而这种活动往往只有节日前后那么几天,杂志上市的时候通常是一个月以后了。所以商场的推广大多是“无脑式”投报纸和广播,或是店内广告。纵观所有广告,除了美工不同,无非是告诉消费者我在哪儿,我有哪些牌子在打折,而从来没有商场告诉消费者“我的经营理念是什么”
悲哀的现实
商场的趋同性。随着各个品牌的扩展战略发展,而店内面积是有限的,所以最终,当今零售业管理层所推崇的招商优势将渐渐消亡。以前老总们可以说“俺们有卡地亚”“俺们有登喜路”,没有理念,任何一个商场都可以复制你的招商组合,无非是公关和钱的问题。君不见,以前可以拿出来说事的一些商铺,如屈臣氏,丝芙兰,星巴克,现在几乎成了新开商场的标配。渐渐的,既然大多商场里的牌子都一样,消费者只会选择折扣最大的那家,这往往是经营者不愿意看到的。
不知己也不知彼。金融危机以来,奢侈品牌是哀鸿遍野,唯独中国市场一枝独秀。洋大人们纷纷寻觅来华开拓市场,但老外们实在对中国缺乏了解。马可波罗们凭着对中国的想象在中国开店,没有“中国通”带路,再好的零售业态在中国也是死路一条。反观中国的经营决策者频频出国考察,带回来的除了照片和讲座以外,只有一句“不适合中国”。
“埋头苦干”,做的不好的不明白,做的好的更不明白。大多火爆的商场,其实并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火爆。反正业绩好看,也不会有人去深究。一个惊人的事实就是,往往一家商场的老总并不知道自己对面的邻居现在在忙什么。这个和商场用人的“经验主义”有很大关系,一家唯资历是举而有着光辉历史的商场势必是不图进取的。决策者整天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安排店内的促销和宣传上,自然没有精力去学习和提升。
扩张战略一统江湖。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数学题,假如你投入100万,现在每年的利润有20万,你努力做好做精这家店,可以把利润提升到40万,可竞争对手一下开了10家店,每家投资100万,利润20万,那就有了200万利润,5倍于你。在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没什么能阻止盲目扩张在中国的零售业界“一统江湖”。扩张战略取胜有一个大前提,就是要有着大片零售业落后的地区和消费者供其扩张,而中国恰恰两者都有。
地产商和零售业
随着一线城市民宅市场的逐渐饱和,开发商开始把目光转向二线城市和商业地产,就有了前文中提到的一拥而上搞商场。其实商业地产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填空期。地产商都是扩张的高手,他们最关注的是,租金能否收的上来,而不是如何提高租金。所以在地产商做零售的第一阶段,大家都在忙于“填空”,要保证平面图里别开天窗,不管什么店,肯交租就是好商铺。填空期带来的恶果就是,请神容易送神难。一些不符合定位租金提升难的商铺,为了不开天窗招进来,往往是一些占地面积非常大但营业额不高的商铺,后期想调整非常困难,挪到哪儿都不合适,最后只能清退。怕的是一些各种原因不能清退的钉子户,在很多购物中心都这么凑合着。
二、“高大全”时期。经营者们逐渐看到了高档购物中心的高利润率,眼红了,于是乎又开始一拥而上搞“高端”。什么LV,Prada,Gucci,什么贵来什么,法国的,意大利的,能整的全整上。这时的零售业决策者就像一个小孩子进了糖果店,够的着什么拿什么,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高端的来了,中档的就得让位,但中档的又卖钱,同样舍不得,怎么办呢?只好商场越开越大,品牌“以全为美”。这下可苦了一些老店,本来就面积不大,还开在城区中心地带,根本无处扩张,怎么办?最后只好去改造库房和办公区,挪为经营用。
三、“精耕细作”时期。坦诚的说,大多零售企业还没到这一阶段。只有在中国零售水平最高的上海,面对中国最高密度的商场分布,最挑剔最讲究的顾客群,经营者们被迫“精耕细作”,以市场细分和顾客细分为基础,确定自己的经营理念。只有在这样的商场里,我们才会看到一些其他商场追捧的热门商铺被清退,而独辟蹊径的招进了一些自己的会员所钟情的高利润率商铺,我们会看到宁缺毋滥的招商,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决策者。上文中我说过,扩张战略很怕竞争,扩张在当今中国吃的开,是因为中国有着大批零售业落后的城市可供扩张,忙于扩张的地产商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做精做好零售。这就是为什么“万达广场”只开在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的边远地带——你让它开在上海人民广场附近试试必死无疑。当然,地产商也可以做精做好零售,方法一是引进专业零售营销方面的人才进行管理,二是把商场委托给专业的零售管理公司。后者则是国外的地产商常用的方法。
“精耕细作”是中国零售业最终的唯一出路,因为扩张总有空间受限的那一天。地产商不用担心,那一天到来之前他们可能就赚了足够的钱去做别的行业比如汽车或者网游了。扩张的过程并不那么令人愉快,除了给中国人带来烂尾项目以外,我还希望能带来哪怕一点点世界先进零售业态的新风就好。
未来趋势:第一就是专业化趋势,第二就是网上商城趋势,第三就是商业加地产趋势。
电商挑战不可忽视
网络销售前景不可限量。未来十年百货业竞争肯定会更加激烈,而且受电商的冲击也会越来越大。商务部“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促进网络购物,鼓励大型零售企业开办网上商城,网络销售是大势所趋。
百货店以前总是认为自己相对于网购而言,更具备体验消费优势,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网络体验消费也将很快变为现实,现在已有人在设计相关的软件,尤其是未来物联网普及后,网上体验消费将成为现实。所以,百货商场必须未雨绸缪,高度重视网络销售。现在很多企业如大商、百联、广百等都在探索和研究线上交易,开展线上业务,百货企业除了要解决各种技术问题,还要从经营模式和品牌组合等方面动脑筋、求突破。线下和线上的商品要有错位,否则大家都到网上购物,线下的商品就卖不动了。百货企业必须认真研究品牌品类如何实现线上、线下互补,在今后一两年之内大力推动网络销售。
美国的一些百货公司网络销售就做得很好,线上销售达到了40%以上,这说明百货店网络销售空间非常大。美国之所以网络销售成功,主要得益于其经营模式优势,自有品牌占比高,通过品牌设计规划,将网上销售的品牌和实体店的品牌区分开,实现线上、线下商品的良好互动。
百货业本身利润就低,税收又很高,税负很重,再加上近年来商业地产租金价格大幅上涨,商场物业管理费大幅增加,人工成本也不断增加,电费、银行刷卡手续费高企,因此,行业运营成本很高。
目前百货业的市场集中度还偏低,随着下一步行业兼并重组步伐的加快,散弱局面会得到根本改变,市场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大企业的优势会逐步显现,强者更强,弱者会被淘汰。但未来十年中国不会像美日那样出现几个大企业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是在市场集中度明显提高的基础上,形成以全国大型零售集团为主、区域龙头企业发挥重要作用的格局,大企业集团全国布局,连锁发展,区域龙头则将触角伸向三四线城市。未来十年百货业仍是中国零售业的主力军。
  零售行业未来空间巨大,长期看好行业前景。消费行业未来数年将继续保持高增长。不论从长期或短期看,都存在消费升级、人口红利、城市化、政策红利等促进零售行业发展的推动因素,因此,我们坚定看好行业未来发展前景。
  零售业步入转型加速期。"转变模式"已经成为国内一些零售行业今后发展的关键。目前,传统百货已经越来越"沦为"物业管理公司,丧失了自主经营能力;大卖场不是商品差价,而是巧取豪夺供应商而实现盈利。行业转型创新势在必行。
  成熟业态有不断细化趋势。预期百货业现有的扣点盈利模式将逐渐向增加自营比例,缩减渠道成本方向转变;传统超市也在向大卖场、便利店、精品超市以及紧凑型卖场各分支业态发展,在可预见的短期,便利店和大型购物中心将成为我国零售业态发展的主要趋势。&&
从企业经营形态上看,目前国内的零售业态大致可分为8种:百货店、超级市场、便利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其中,专业店、大型综合性超市和仓储式商场,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零售新业态,目前正实现从传统百货向现代百货、从综合百货向主题百货、从单体经营向连锁经营的转变,呈现出多业态并存的局面。
大型百货店目前仍是中国零售市场的主要业态,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超市零售企业消费品零售额目前约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而美国商业各业态的比例中,最多的是超市(21.2%),其次是折扣店(13.1%),第三是专卖店(11.2%),百货店仅占6.3%,与家居中心并列第五。目前我国百货业正处在调整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状况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区不平衡有密切关系。上海、北京、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地区,人均GDP达到较高水平,零售业受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等新兴连锁业态的市场冲击大,已经持续几年衰退。这些地区的零售业已经开始走连锁发展的道路,连锁将是百货业保障其市场地位的根本选择。另一方面,新兴业态公司经营的商品多为“必需品”,该类商品的收入弹性小,相对于百货业来说,新兴业态具有一定的“抗周期性”。为尽快具备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规模优势,连锁零售龙头企业尤其是连锁类上市公司,纷纷实施资本运作,进行跨地区兼并重组,逐步由原来的区域性公司转变为全国性公司。从行业构成看。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主要以批发业为主,1023家批发企业占单位总数的55.36%,从业人员、资产总额、主营业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2.36%、86.68%、84.84%;零售企业825家,占单位总数的44.64%做好流通业区域发展规划,提升商贸流通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以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为理念,依据流通业的发展状况,制定好区域流通发展战略,对业态结构、地区分布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打造通盘规划。
中国零售业在过去三十年快速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复合增速达15.5%,现代百货、超市、购物中心、电商等业态相继兴起,中国零售业以不到30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150年的道路。近年来零售企业销售增速普遍放缓,除了宏观经济的影响,行业内部日益激烈的竞争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特别是电商崛起引发的价格战。在行业日趋成熟,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依靠单纯的数量增长获取利润的经营空间正逐渐缩小,通过差异化的定位细分市场,深度挖掘目标市场的经营效益在“红海”中寻求“蓝海”,是未来零售企业的发展方向。
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12年我国经济增长7.8%,增速连续第二年下滑,创下13年来的最低点。根据刚刚发布《政府工作报告》,今年GDP增速预期目标为7.5%左右。经济增速逐步趋缓,而以投资驱动的经济结构难以在短时间内转型,居民收入水平增速压力较大;此外,国内货币超发一定程度上侵蚀了居民实际购买力,而房价高企更是制约着民众消费。201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1%,增速比上年回落2.8个百分点。百家零售企业销售增速也回落至10%,为过去4年最低水平,2013年或将继续维持前一年度的低增长态势。多重因素共同导致传统正价零售渠道将进入“微增长”时代。
从美国经验来看,在居民实际购买力增速放缓时期内,传统正价渠道压力较大,但逆周期折扣零售渠道(比如美元树)往往能够通过准确的客户定位与营销手段来获得消费者的青睐。展望未来中国零售行业,折扣零售将会契合中低收入客户群的消费需求,发展前景广阔。
  日,商务部、发改委、公安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联合下发《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方案》,指出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利用市场优势地位,以多种名目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加剧零售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不公平交易,增加部分供应商经营成本,造成国家税收流失,且易滋生商业贿赂。经国务院批准,自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在全国集中开展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工作。
  这让在2011年就饱受误解的零售行业,再度因为通道费用而在2012新年伊始就成为众矢之的。清理整顿中企业自查的数据也耐人寻味,日,商务部公布的消息显示,纳入清理整顿范围的76家企业中有60家企业自查发现问题,涉及金额1.04亿元。尽管只有76家大型零售企业被纳入清理整顿范围,但整个零售行业因此风声鹤唳,人人自危。而这76家企业也多少都必须自查出点问题。
  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谈到大型零售商向供应商违规收费的清理工作时表示,到6月20日,有71家企业主动报告存在的一些问题。涉及金额1.77亿元;其中33家存在收取使用促销服务费不规范的问题,涉及金额大概1.25亿元;44家存在违规收费的问题,金额约5200万元;还有55家存在没有明码标价的问题。
  不过,在随后的场合中,政府部门的态度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在日召开的大型零售商清理整顿工作座谈会上,姜增伟副部长当着76家零售商的负责人明确表态,政府鼓励零售商发展,也允许合理合规的费用收取。但绝对杜绝通过乱收费来获取利润。要做到市场透明,明码标价。
  在9月13日举行的流通产业发展和保障市场供应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姜增伟再次表示,零供关系问题很复杂,不仅仅是零售商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乱收费,强势的供应商、地产商也存在一些问题。他还指出,零供关系主要就是滥用零售商的支配地位,收取不应该收取的费用。但是收费是一个普遍现象,要治理的重点是不该收费的项目,比如通道费和违规收费等其他事项。
  当国美电器在3月份公布2011年年报称净利率却下滑6.2%时,业界还普遍认为,这只是国美电器内部管理问题阻碍了企业的发展,最多也只是家电连锁业态因房地产调控等因素遇到暂时困难。而且,其在2011年销售业绩达到598.21亿(年报数据未含约600家非上市门店及大中电器门店),同比仍增长了17.5。况且,还有另一家巨头苏宁电器上扬的业绩为证:2011年苏宁电器净利率增长了20.13%,达到48.2亿。
  9月1日,国美电器发布半年报,2012年上半年销售收入231.3亿元,同比下降22.4%;毛利37.85亿元,同比下降30.8%,净亏损5.01亿元。这也是国美电器9年来首次半年亏损。与此同时,苏宁的半年报也显示,上半年利润下滑近30%。家电业态如此凄凉,超市业态也没能幸免。永辉超市201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称,净利润同比下降近30%;人人乐1~9月亏损7940万元,同比下降148.67%。
  外资零售企业同样没有了昔日的雄风。家得宝终于支撑不住关闭所有门店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卜蜂莲花上半年净利润下滑超过100%。Tesco乐购也遭遇挫折,先后关闭了江苏常熟淮河店、泰州人民公园店、安徽蚌埠涂山店、辽宁铁岭广裕店,包括家乐福和Tesco乐购在内的部分外资零售企业甚至传出即将被内资企业收购的消息,以至双方的中国区CEO几番现身辟谣。
  国庆期间,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双节”共销售64.30亿元,比春节、“五一”小长假的销售增速分别下降4.8个、2.4个百分点;广州12家主要零售企业吸金9.12亿元,同比下降8.86%。杭州零售业更是被形容过了史上最惨淡的一个黄金周。杭州大厦、杭州百货大楼、银泰武林店、银泰西湖店、解百等6家商场累计销售4.43亿万元,同比下降8.68%,杭州11家超市累计销售1.28亿元,同比增长也仅4.73%。
  零售业可谓是一片哀鸿。而各种风险因素却在不断上升。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德勤的联合调查称,连锁零售企业人工费用上涨26%,租金成本上升10%,成本上升不可避免。同时,这5年恰逢零售企业门店物业租赁到期的高峰,未来续租有着成本大幅提升和不可控的风险。
  值得重视的是,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仍有逆市飘红的零售企业。与人人乐同属区域企业的步步高,步步高1~9月实现营业收入73.78亿元,同比增长17.42%;实现营业利润2.47亿元,同比增长33.29%。一些区域中小企业的业绩也颇有亮点,地处安徽合肥的联佳超市门店不多,且分布在合肥郊区及周边县城,两家平方米的大卖场,每天的销售都保持在40万元以上。
  这也充分表明,真正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就是能在恶劣的环境中,越是表现出色。销售虽有淡季旺季,市场行情也有好有坏,但对于企业来说,关键在于实力是否过硬、创新是否足够、打法是否合适、视角是否前瞻。同时,危机也是检验企业真正战斗力的试金石,优劣、高下立判。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连锁经营这种先进经营模式的迅速兴起,零售业迎来了10多年的黄金发展期,甚至一度行业年增长超过6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连锁百强企业2001年、2002年、2003年销售额增幅分别为65%、52%、45%——这开创了零售业大发展尤其是随后几年大卖场业态独领风骚的阶段。
  但分析10余年的百强数据,发现百强的增幅一直呈稳步减缓趋势。2004年到2008年的5年里,连锁百强企业的销售增幅分别为33%、32%、25%、21%和18%。从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这一趋势就更为明显。
  受此影响,2009年连锁百强增幅仅为13.5%,是11年来增幅最小的一年。尽管2010年连锁百强增长又跃升至21.2%,今年3月发布的2011连锁百强按同口径相比也增幅超过20%,但若将这两年物价上涨、CPI高企等因素相抵,实际增幅仍呈下降趋势。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在经历了长达20多年的8%以上的增长后,也在逐渐减速,且一定程度上是政府调控甚至主动放慢的结果。应该说,零售业的高速增长正是得益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当经济处于减速周期,行业发展的相应放缓也是必然。
  因此,无论宏观环境好转还是继续恶化,零售业高增长的时代都已结束,未来将进入数年或者更长的10%左右甚至个位数增长阶段。
  用工荒直接体现在一线,在2013年将会更加明显。这其中,待遇问题至关重要。零售业一线员工的收入在所有行业中都属较低水平,这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也是为什么零售企业往往很难让顾客满意的关键原因。按照目前的速度,到2015年制造业的工资水平将是2011年的两倍,2017年将达到3倍,而这一趋势几乎不可逆转,因为中国的劳动力规模已趋于稳定,2015年左右将开始收缩,企业对员工的争夺竞争将加剧。
  因为,当零售业高增长时代一去不返、低成本时代一去不返、人口红利时代一去不返,就到了直接拼刺刀、见真章的时候,也只有这时,精细化作用才是真正显现。
  做地产的开始做零售。万达甚至开始减少商业地产比重,加大百货等领域的投资力度,并号称要将在2012年由原来万千百货改名而来的万达百货做到中国第一。在北京,一家名为怡海的开发商也开始在自己的小区里开出超市。做制造的高调进军零售。最典型的是娃哈哈,2010年就声称将用3~5年在河南的地县市建100个大型购物中心,2012年正式成立了娃哈哈商业股份有限公司,在杭州钱江新城的欧洲精品商城项目初期投资10亿,计划3年内增资到100亿。做快递的也尝试做零售。顺丰试水的便利店、电商便是一例。
  除了一线城市的商业地产已经饱和,很多商业项目无人问津或是开业后经营惨淡,商业地产的泡沫风险还在向二三线城市转移。有媒体报道称,在昆明,未来5年仅商铺就将新增298.5万平方米,人均商业面积将直追香港、上海。成都在建的商业地产项目高达104个,未来两年内还将有1000万平方米以上的项目投放。
  连一直在商业地产领域高歌猛进的万达集团也开始筹划转型,进军影院、文化、百货、电商等其他行业。商业地产供过于求的现象已是事实,这一领域的市场环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前几年零售企业可以进军商业地产的环境已经不复存在。
  2012年9月,终于不堪重负的家得宝关闭在中国剩下的的7家门店,  就算是仍在苦撑的百安居,情况也是非常糟糕的,门店数从鼎盛时期的64家减至如今的39家,且一直在亏损。国内企业,早在几年前,家世界就已经转手给家得宝,而家得宝在挣扎了几年后也无奈退出中国市场。另一家较为知名的是东方家园,几经换帅,几番变化,也一直未见多大起色。
  从产品、服务、价格以及各个方面,家居建材连锁企业与传统摊贩式及联营租凭式卖场相比都没有太多特色,而中国所有的建材连锁卖场,无论是百安居、家得宝这样的外资企业,还是国内的东方家园,基本都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
  从国美、苏宁及其他零售企业近两年关店更为频繁就可看出,租金已经迫使零售企业放弃效益不好的商业网点,而在未来,随着租金的不断上扬,零售企业尤其是以大卖场为业态的企业,极有可能被迫退出一二线城市的中心商业区,向郊区转移。而一些专业连锁如家电等业态,传统的大店生存方式或将被淘汰。
  一站式购物已经不能再成为吸引消费者的理由,大卖场嘈杂的环境、拥挤的人流、收银的漫长等待、服务质量的下降等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将顾客挡在门外。与此同时,真正融合便利与服务功能的社区商业将成为下一阶段的热点,就近、便利、物美价廉将成为老百姓消费的最佳选择。但至少截至目前,成功的社区商业企业还屈指可数,偶尔冒出来的也是昙花一现。究竟如何做好社区商业仍有待行业与企业的积极探索。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调查,2009年及以前开设网络零售的14家,2010年31家,2011年52家,2012年59家,即2012年仅新增7家,较2011年新增的21家明显减少。这与宏观经济形势、零售企业的状况有直接联系,企业在网络零售方面的投入明显变得谨慎。
  事实上,传统零售企业的线上业务服务能力也很初级,网络业务平台及设施也不都是建设完备,59家开展线上业务的零售企业中配送覆盖全国的为32个,占54%,而支持货到付款的企业为34个,也刚刚过半。说明大部分企业的网络零售业务仍然处探索或实验阶段。
  通过信息系统对人力资源的优化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将是一个选择。而通过专业的解决方案,零售企业的人力成本完全可以在当前基础上降低2%~8%,这已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净利。同时,电子价签、自助结账、RFID技术的全面应用将会加速普及,有些技术已经在一些卖场中出现。
  2012年,一些区域性的企业,由于在生鲜上有独到之处,业绩远超同行。如地处安徽合肥的联佳超市两家面积在平方米的大卖场,每天销售都在40万元以上,节假日就更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其在合肥市内的一家其他商家并不好看的小店,面积为500平米左右,日销售额在8万元左右——在合肥,沃尔玛或家乐福的有些大卖场的日销售额也就十几万元。如果单从购物环境、陈列技术上看,联佳超市并无特别之处,但其核心竞争力在于生鲜,只有几家门店却全部生鲜自营,果蔬品类丰富、鲜度均优于农贸市场及其他卖场,价格甚至比批发市场都要便宜。
从投资角度看,零售业对经济的敏感程度要高于医药、食品饮料等其他消费类行业,在经济繁荣期,零售收益会较好,但当经济衰退及缓慢复苏阶段,收益会就大打折扣。同时,上市已变成零售企业可选可不选的项目。当然,一些优秀的区域零售企业会继续往资本市场的终点进发。在2012年,零售企业在资本市场也相互举牌,茂业国际频频购进大商股份,银泰系仍想吞下鄂武商,同是IGA成员的永辉也在二级市场投资起了人人乐的股票,这表明未来企业间在资本和战略上的对接与合作将呈现更多形式。
欧亚集团的优势所在:
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大型商业企业,行业知名企业。公司始建于1953年,
1992年8月以定向募集方式成立股份有限公司,1993年10月转为社会募集公司,同年12月6日,公司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欧亚集团是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发展起来的,起步于1984年。当时,企业只有三层小楼门市,总资产205万元,年销售额1200万元,年利润额22万元。经营版图逐步扩展。过去单一门市的商业小店,目前已形成了三省(吉林省、辽宁省、山东省)六市(长春市、沈阳市、济南市、四平市、通化市、辽源市、吉林市、白城市)30店,总建筑面积超百万平方米的企业规模,并形成了以现代时尚百货、现代摩尔生活馆、综超连锁为三大主力业态的经营格局。各门店以不同的市场定位和经营特色傲雄市场,分公司欧亚商都连续三年在全国商业大型零售企业单体店销售排名中位居第二名。控股子公司欧亚卖场53万平方米的经营规模和全新业态,堪称中国商业之最,市场营销专家把卖场经济现象称为“第三次商业革命”。
经济效益持续提高。截止2008年末,企业总资产27.75亿元,2008年实现销售额121.3亿元,实现利润1.77亿元,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352倍、1009倍、802倍,创造了商业企业发展的奇迹。不仅在吉林省的商业市场中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而且腾跃于国内行业的前列。1996年,公司进入全国商业百强行列,2008年实现销售在全国重点大型零售企业销售排名中列第6位,并连续9年实现了销售、利润持续增长,摘得了沪深两市上市50多家商业类上市公司“持续增长能力最强公司”的桂冠。
综合楼建筑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本公司投入建设资金1.95亿元人民币,日前交付。公司通过公开招拍挂方式向吉林市丰满区人民政府取得吉林丰满经济开发区红旗街道红旗村项目土地使用权,用于建设吉林欧亚城市商业综合体,宗地规划用地面积约为28.7万平米,每平方米净地价格800元人民币。
  简单点评:
  1)松原属东北三四线城市,公司投建项目的期望是将此购物中心做成当地经营功能最全、档次最高、能力最强、环境最好的购物中心,如此公司可以抢先一步将高级业态下沉到低线城市中,提早确立未来的优势地位。中长期来看,欧亚集团坚持一贯的自有物业开店作风,对抵御租金上涨的风险有积极意义。此外,本项目属公司与地产商合作合资形式投建,对资金的要求低于完全自建自营,降低了扩张成本并提高了扩张效率。我们认为位置良好的商业地产属有升值潜力的资源。除公司预计的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投资额的5%-7%之外,物业本身的升值也值得期待。进一步深耕优势区域,挖掘低线城市潜力。
2)吉林丰满经济开发区地理位置优越,强大的优惠政策,发展前景广阔。公司购地自建城市商业综合体,符合政府城市总体规划和发展需要,且公司在长春垄断优势较为明显,因此购地价格相对较为便宜,每平米净地价格仅为800元人民币(丰满区商品住宅在5000元/平左右)。从财务上看,本次城市综合体的土地总投资额为2.30亿元(28.7万*800元/平),但由于地块巨大,因此未来建设投资的总额巨大(我们预计将开发成30万商业综合体、15万的商业配套(写字楼、门市房),45-50万的住宅,共计约90万平米)。截至3Q2011,公司货币现金2.24亿元,资产负债率72.47%,由于公司近年扩张较为积极,因此资金压力较大。今年以来公司已发行2次短融共计4亿元,并在11月18日获得证监会核准向社会公开发行面值不超过4.7亿元的公司债券,未来资金方面在短期可以得到一定缓解。上交所的董监高股份变动情况显示,欧亚集团董事长曹和平于6月24日至26日在二级市场“悄然”增持公司股份,三天合计买入30.31万股,交易金额为533.28万元。日至6月7日,包括曹和平在内的公司多位董监高成员一致增持公司合计29.39万股;6月14日,曹和平再次增持10.52万股。加上6月24至26日这三天的连续增持,仅曹和平一人今年以来就增持了56.29万股,耗资1043.56万元。
欧亚集团是吉林省商业龙头之一,公司的多个经营单体店分布在长春以及吉林省的其他二、三线城市,以经营现代时尚百货、现代摩尔生活馆、综超连锁三大业态为主,在省内具有垄断性及品牌效应。根据公司披露的经营计划,2013年拟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实现利润总额4.11亿元。今年一季度,欧亚集团收入23.87亿元,同比增25.83%,净利3375
万元,同比增16.37%,两项指标均在行业平均线之上。分析人士预计,公司二季度仍有望达到20%以上的收入增长及20%左右的净利润增长。此外,门店扩张方面,欧亚集团也不乏看点。
公司经营版图不断扩展,目前,已形成了8省18市拥有8个分公司,21个子公司,7个三级子公司,4个三级分公司,2个联营企业,建筑面积160万平方米的企业规模。门店涵盖百货旗舰店、连锁专业店、品牌时尚店、大型社区店、大型购物中心商业城市等业态。2012年,公司根据2011年度股东大会决议,实施了《2011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以公司2011年末总股本159,088,075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00元(含税),共计发放红利47,726,422.50元。截止2012年末公司负债合计为595,140.66万元,其中流动负债为511,371.73万元,非流动负债为83,768.93万元。流动负债主要为:短期借款106,000.00万元,应付票据36,215.00万元,应付账款87,717.03万元,预收账款163,159.01万元,应付职工薪酬2,863.95万元,应缴税费5,100.84万元,应付利息2,549.75万元,应付股利319.13万元,其他应付款101,876.59万元,其他流动负债5,570.43万元;非流动负债主要为:长期借款36,000.00万元,应付债券46,355.52万元,长期应付款1,236.23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177.18万元。
分公司(8个):欧亚商都、欧亚车百、营销分公司、服务分公司、配件分公司、农安商贸、欧亚益民、红旗超市。
子公司(21个)
沈阳联营(全资子公司)
欧亚卖场(控股子公司)
四平欧亚(全资子公司)
欧亚卫星路超市(全资子公司)
通化欧亚(全资子公司)
欧亚柳影路超市(全资子公司)
欧亚车百大楼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吉林市欧亚商都(全资子公司)
白城欧亚购物中心(全资子公司)
欧亚星河湾(控股子公司)
吉林市欧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长春欧亚集团辽源欧亚置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吉林省欧亚中吉商贸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
长春欧亚集团通化欧亚置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长春欧亚集团通辽欧亚置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吉林欧亚置业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长春欧亚鞋业有限责任公司(全资子公司)
乌兰浩特欧亚富立置业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
长春欧亚集团松原欧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全资子公司)
长春欧亚集团珲春欧亚置业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
长春欧星贸易有限公司(控股子公司)
多年来,我们根据企业的实力和市场的规律提出了企业长远发展的小、中、大“三星”战略。即以长春繁华商业区为中心,以区域商业中心为两翼布点,站稳长春市场的“小三星”;以长春为腹地,向国内市场挺进,“南进北拓、辐射全国”的“中三星”;以国内为根基,以东欧、东南亚为两翼,走出国门,渗透国际市场的“大三星”。我们制定的“三星”发展战略是一以贯之的,其战略性目标早在1986年就已确定并分步实施。从“三星”战略来讲,“小三星”的发展是由点到面的过程,目前格局已到位。“中三星”布局已经开始,我们先从四平、沈阳再到山东,战略布局开始挺进黄河流域。经过20多年的励精图治,“三星战略”取得了实质性突破,目前,还在实质性的推进中。2012年新增店面现代百货店1-2家,连锁超市3-5家,新增营业面积在15万平方米左右。
现归属集团总部的实际已经开业商场总面积160万平方米。2012年公司投资额为97,171.19万元,设立子公司投入3,585万元。其中:购买原万通生活广场资产公司付款5,646.896万元,;购买永畅美域资产公司付款3,367.4535万元;珲春置业支付购置土地款3,350万元;辽源欧亚置业支付东丰县政府1,522.26万元购地款;向吉林丰满经开区支付
万元土地购买保证金;欧亚卖场装修改造工程22,882.01万元;欧亚城市商业综合体前期、一期7,172.15万元;通化购物中心续建工程5,239.62万元;梅河口项目4,295.72万元;超市连锁工程614.93万元;白城购物中心工程等其他项目投资38,495.15万元。公司2010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了《长春欧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激励基金实施方案》,其要点是:
1、方案实施周期为四年(2011年-2014年)。
2、方案所述的激励对象是指公司激励基金实施方案的参与人。具体包括: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二级单位班子成员及业务骨干。
3、激励基金的计提标准。以当年实现净利润为基数,较上年增加额按照以下比例计提:
(1)年净利润增长率为20%(不含20%)-25%,按照30%的比例计提;
(2)年净利润增长率为25%(不含25%)-30%,按照35%的比例计提;
(3)年净利润增长率为30%(不含30%)以上,按照40%的比例计提。
4、激励基金的使用。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获得的激励基金,在年度内用于购买本公司股票。其他激励对象的激励基金以现金发放。
5、提取的激励基金作为管理费用计入当期成本。
6、方案所指净利润为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净利润增长率以未提取激励基金的增长率计算。欧亚商都、欧亚卖场、欧亚车百的经营方式主要是自营、联营和租赁。2012年欧亚商都自营比例为41%左右,联营比例为58%左右,租赁比例为1%左右。欧亚卖场自营比例为13%左右,联营比例为31%左右,租赁比例为56%左右。欧亚车百自营比例为22%左右,联营比例为40%左右,租赁比例为38%左右。2012年欧亚商都自营比例为41%左右,联营比例为58%左右,租赁比例为1%左右。欧亚卖场自营比例为13%左右,联营比例为31%左右,租赁比例为56%左右。欧亚车百自营比例为22%左右,联营比例为40%左右,租赁比例为38%左右。截止2013年一季度末,
百货、超市、家用电器各业种在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比重分别为:46.90%
、30.55%、16.13%。公司的经营有经销、联营和租赁三种方式。经销大约占28%左右,联营占50%左右,租赁占22%左右。
经销食品百货毛利率约在10%左右,家电毛利率约在3-4%。联营毛利率约在15-16%。公司从2007年下半年开始推进综超连锁战略,主要区域在长春市,省内四平市、通化市也有布局。目前,单体连锁超市22个,2013年计划新开3-5个。2012年,欧亚卖场自营比例为13%左右,联营比例为31%左右,租赁比例为56%左右。无整体装入上市公司的计划。
在中国有一个小企业,在吉林省耕作近30年,依靠仅有的8%毛利率,战胜了该省的几乎所有竞争者,并开出了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单体购物中心----60万方并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该卖场仅仅在吉林省的长春市,但是微博的粉丝居然能够达到超过50万,超过三全、洽洽等这类全国性知名品牌。这个60万方的卖场在13年店庆活动期间微博阅读次数超过1500万次,留言次数超过1400万次,日最高人流量60万次。
该公司同样在经济持续低迷的今天,一直保持营业收入和利润双20%增速,并且毫无减速迹象,董事长日复一日购买自家公司股票,梦想是有一天能够拥有这个公司仅仅5%左右的股份。
这个公司奉行物业100%自持,几乎包括旗下的超市,他也是优先自持物业,目前拥有100万方的自有物业,另外还有几十万方的储备项目,全部都是超低成本拿地。
在省内积极扩张的同时,不忘对外扩张,公司通过收购拥有省外一些地段较好,经营较差的门店,并通过公司内部的经营效率改善,达到了扭亏,足以证明该公司的成本控制能力。
欧亚在吉林省拥有绝对的品牌壁垒,其开设的门店培育时间都不超过2年,有的甚至第一年就能实现盈利。在珲春市的商业综合体,完全可以通过此地为支点,辐射俄罗斯远东与朝鲜地区。
该公司战略清晰,步调稳健,管理层诚信稳健,股东回报率高,在A股是不可多得的投资标的。
欧亚集团,未来商业股中的大牛股,定位三四线城市综合体项目,依托自己成熟的百货业态经营经验和综合体建设经验,未来保持每年1~2个综合体开出,“小万达”模式越来越清晰,而且其百货业态的整合能力比万达百货强太多,因此其整体成功率应该比万达更高!
由于目前公司的名气没有万达那么大,因此在项目价格定位上基本只保持合理利润,随着公司未来综合体数量的增加其销售均价的加价率会持续走高,带动公司的整体回报率大幅上升。
公司负债率较高,但是财务费用控制合理,公司在行业不景气的时候几乎零成本拿地,依托母公司强大现金流,采取较为激进公司运营方式,迅速在吉林省布局完毕,未来内蒙、辽宁、黑龙江的三四线城市都是公司重点出击的目标。
欧亚今后保持每年1-2个商业综合体建设,万达每年保持20个左右综合体建设,欧亚市值27亿,万达市值保守也有1000亿,另外万达不会做百货,不会做超市,欧亚又会做百货,又会做超市,还会卖电器上半年全国经济放缓最严重的就是东北片区,因为承担着中国大部分重工制造,而这部分制造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是重灾区,而欧亚依然保持20%以上收入增速,其恐怖的营销能力让人咋舌。
7月份销售数据明显抬头,在电商行业整体净利率-10%的情况下仅仅把百货股冲击到从30%以上增长降到10%左右,产业资本并购不亦乐乎,百货股的估值10PE以下的都出来一堆,明年诞生一堆8-10PE的公司;PS基本全部低于0.5,有的甚至低于0.3;NAV估值基本都是打5折以上,欧亚友谊已经打4折不到给你了。
百货是个不好的商业模式,从财务上看又是非常好的商业模式,至少从美国、日本、欧洲这些发达经济体上没有看到任何的电商能取代传统零售的迹象。大家又说,国外的买手制才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商业综合体和outlets才是最新的发展方向,这也是为何国外给他们自己国家的买手公司那么低的估值了,买手制的销售净利率也就3%,和中国的百货公司一样,试问有何动力要转变?
中国已经进入综合体的发展模式中,南京中商欧亚集团的小万达商业综合体模式,友谊股份的outlets模式非常好!不能仅仅把他们当成传统百货行业。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o15年最新广场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