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与政策作业:主动如何适应新常态经济新常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800字

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奏响园区转型升级最强音
——访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梁立坚
  专访&  本报记者 王彩娜 王晓红 杨新兵 吴晔  2003年,娄底经开区在娄底市区北部的一片荒野之地诞生;2012年成功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踏上&二次创业&新征程;2014年,技工贸总收入突破800亿元;目前,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下一步正力争形成薄板及深加工产业集群、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工程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现代商贸物流产业5个百亿元产业。到2015年,力争技工贸收入突破千亿元,建成千亿元园区。仅用了12年时间,娄底经开区实现了从&零&到&千亿&的华丽转身,迅速成长为娄底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娄底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在经开区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转型升级的发展理念,现在,一座&跨越发展、产城融合&的产业新城呼之欲出。&国家级娄底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书记梁立坚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专访时说,尤其是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新形势下,走转型升级发展之路,推进项目两型化、产业集群化、园区城市化、服务专业化是娄底经开区的不二选择。  从&零&到&千亿&,&二次创业&风生水起  中国经济时报:从2003年娄底经开区成立至今,已有近12年光阴。娄底经开区发展如何?  梁立坚:自2003年正式启动建设以来,市经开区上下始终牢记市委、市政府的亲切关怀、市直部门的大力支持、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投资商和全市人民的殷切期待,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一茬接着一茬干,艰苦奋斗,不懈努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实际、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特别是2012年10月成功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以来,我们紧紧围绕&打造千亿园区,建设幸福新城&战略目标,深入推进&一转四化&,加快实施&五大会战&,全力建设&一核五区&,坚定不移地推进跨越发展、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务实发展、幸福发展,全面掀起了&二次创业&新高潮。  晋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后,我们在土地利用、金融服务、出口等诸多方面获得更为优厚的政策支持,这对于娄底这样一个中部内陆资源型城市的未来发展是一针&强心剂&。娄底经开区也不负众望,近几年来,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趋冷、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娄底经开区区本级财政收入依然保持27%的高增幅。  2014年,技工贸总收入从零起步可突破800亿元(含涟钢),&千亿园区&梦想指日可待;规模工业总产值年均增幅达30%以上,达到441.58亿元,正全力冲刺2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保持&三年翻一番&的跨越式增长,财政总收入突破13.28亿元,增长21倍;共引进项目227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82亿元。在占全市5.82%的土地、2.7%的人口基础上,创造了全市10.53%的规模工业总产值、11.2%的财政总收入、14.16%的固定资产投资。  转型升级,打造优势发展模式  中国经济时报:从&零&到&千亿&,娄底经开区快速增长的内核在哪里?  梁立坚:我认为,娄底经开区之所以能取得快速发展,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转型升级。娄底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同时也具备一定的工业基础,拥有煤炭产业、钢铁产业、农业机械、电子陶瓷等传统产业。随着湖南&两型&社会建设,这些高污染、高耗能的传统产业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娄底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经开区在成立之初起,就始终坚持以产业为引导,深化改革推动转型升级,拉长上下游产业链,带动经济发展。近年来,我们更是着眼提升质量,坚定不移地推进转型发展。  娄底经开区紧靠涟源钢铁集团,这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钢材资源。现在,以涟钢薄板、汽车板电工钢等项目为核心的精品薄板深加工产业成为园区的重要产业支撑,通过薄板深加工行业而形成产业聚集,不但形成了园区&差异化发展&的特色,也进一步奠定了娄底经开区在汽车板、电工钢等产品领域内的国际领先地位,这个百亿元产业也因此应运而生。现在,娄底经开区精品薄板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等5个百亿元产业集群加快形成,已经集聚相关企业119家。拥有高新技术企业23家,占全市总量三分之一,实现高新技术产值225.79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51.2%。拥有国家授权专利438件,国家驰名商标或名牌产品3项,感光干膜、氢氧燃料产气机、锂电子负极材料等先进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  有了好产业,还得有大项目。在项目转型上,我们围绕央企、大企、强企。三年来,共引进项目52个,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33个、过亿元项目19个、过10亿元项目达到6个。实现合同引资238.49亿元,实际到位内资105.12亿元,实际到位外资2.44亿美元。  在园区整体发展上,我们按照&产业新城、城市新区&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完善、品位上乘&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产城融合、工商并举&,正在逐步实现从&建区&到&兴城&的战略转型。现在,经开区内众一桂府等一批娄底一流的高端小区竣工,五江建材城等一批娄底一流的专业市场人气旺盛,商贸流通加快发展;钢城广场金融服务区已入驻金融机构17家,现代金融渐成规模;娄底第一个产权交易服务平台、第一个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第一个农民工培训基地在开发区落成,资源要素充分集聚。开发区城市功能不断提升,承载能力不断提高。  适应新常态,登上发展新台阶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面对新形势,娄底经开区如何审时度势,推动园区进一步发展?  梁立坚: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锐意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开发建设的重点,我们需要强化国家级园区的意识,坚持精准施策、精准发力,推动园区再上新台阶,具体说来,下一步我们将做到&5个更加注重&,以推动园区经济更好、更快、更稳发展。  更加注重科学谋划。未来三年,我们将按照&二次创业&的总体要求,科学谋划和强力推进园区提质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力争到2015年底,实现技工贸总收入突破&千亿&;到2017年,实现园区工业总产值突破&千亿&,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完成耀春路以西区域的骨干路网建设,新增开发建设面积从10平方公里达到30平方公里。通过&三年行动&,真正让园区实力更强劲,特色更鲜明,功能更完善,品质更卓越,成为我市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的&排头兵&和创新创业的&主阵地&。  更加注重做实产业。突出抓好&招商&的文章。切实做好专业招商、产业招商、精准招商,强化选资意识,由大招商向招大商转变,由招企业向招产业转变,着力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突出抓好&产业&的文章。按照&优势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的思路,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上下功夫,在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上下功夫,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在提升产业品牌上下功夫,全力推动薄板及深加工、汽车及零部件、工程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商贸物流五大重点产业集聚规模发展。突出抓好&企业&文章。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和途径,积极支持和引导有实力、成长性好、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企业创新提质,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力争到2017年,实现本土上市企业&零突破&,每年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打造1-2家销售收入过百亿元企业,5家过十亿元企业,12-15家纳税过千万元企业。  更加注重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是园区生命线&的意识。千方百计抓推进,确保每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亿元任务。要举全力推进&一核五区&的开发建设,未来三年内,要确保汽车板项目在投产18个月内实现达产达效,并启动二期建设;孵化园项目完成约500余家中小企业入驻,形成300亿元左右的工业总产值;物流园项目基本完成项目主体建设,中西部物流中心的节点效应开始显现;薄板深加工产业园、黄金海岸片区开发项目将得到稳步推进。  更加注重平台建设。加强金融、土地、劳动力等功能平台搭建,以高效完善的配套服务助推跨越式发展。继续坚持增加土地供给、盘活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三措并举,保持每年完成征地3000亩、开发建设3000亩的速度。继续为园区企业提供更加丰富的金融产品,用足、用活、用好城投债券和已授权的信贷资源,三年筹融资规模总量力争突破100亿元。继续完善园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鼓励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积极为园区企业提供用工保障。  更加注重改革创新。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胆探索&先行先试&,重点破除园区当前管理体制、发展机制、考核机制中存在的政策性、制约性障碍。力争在建立&责权一致&的管理体制、&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绩效优先&的激励机制上取得明显成效。&
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中国经济时报社 作者:王彩娜 王晓红 杨新兵 吴晔 编辑:曹阳&&&&&&
中国经济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中国经济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经济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中国经济新闻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经济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电话:(010)
中国经济新闻网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复制或建立镜像
联系电话:(010)
中国经济时报社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平西府王府街
邮政编码:102209 电话:(010)(总机) (010)0(编辑部) (010)(广告部) (010)(发行部) 传真:(010) 电邮:.cn
Copyright 2011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号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与时俱进开创发展新局面_新浪新闻
  本报讯(记者 顾雷鸣 耿 联) 12月12日上午,省委召开领导干部会议,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省委书记罗志军主持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认真学习领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新常态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行动统一到中央对明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引领新常态,与时俱进抓好经济工作,努力实现新常态下工作有新作为、发展有新动力、事业有新提升。
  罗志军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分别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罗志军在会议结束时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准确研判国内外宏观经济走势,全面分析当前我国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征,明确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目标任务,集中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大政方针,充分体现了中央驾驭复杂局面的智慧勇气和领导经济工作的高超能力。习总书记关于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要论述,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升华和飞跃,是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工作的重大依据、重要遵循。我们一定要结合江苏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坚决贯彻落实。
  罗志军指出,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央对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判断,做到观念上适应、认识上到位、方法上对路、工作上得力,与时俱进谋划部署经济工作。要准确理解和把握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政策取向和主要任务,坚决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用改革创新思路办法解难题、增后劲,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加强党对经济工作领导的新要求,从加强制度化建设、提高法治化水平、增强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等方面,切实履行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能,着力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提高新常态下把握经济规律、驾驭经济工作的本领。
  罗志军强调,江苏经济发展走在前列,新常态在我省具有先导性、典型性,我们应对新常态的思想准备、工作准备也要抓早抓实。要联系江苏实际加强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和把握,以历史视角、辩证思维、前瞻眼光研究新常态,全面把握新常态的外在特征、内在动因和趋势性变化,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切实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要适应新常态部署安排明年经济工作,合理确定明年经济工作目标,扎实做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化改革开放、编制“十三五”发展规划等各方面工作。要在新常态下保持定力、主动作为,既要有平常心态,打破惯性思维,摆脱“速度情结”,走出“换挡焦虑”;又要有进取精神,始终保持创新创业、务实干事、引领发展的闯劲和锐气,谋划好利于当前、更惠长远的思路举措,努力实现新常态下经济行稳致远。
  罗志军指出,今年还有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各地各部门要切实抓好当前工作,集中精力抓发展,搞好经济运行调节,加强生产要素保障,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要安排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强风险防控工作,努力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原标题:积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与时俱进开创发展新局面)
刘铁男剖析的“思想根源”,也许会引起一些贪官的共鸣,但在笔者看来,所谓“苦日子过怕了”不过是他“好面子”的另一种表现,这让许多从真正“苦日子”里走出来却爱惜自身羽毛、干干净净做事的人情何以堪?
“故乡”其实不存在“沦陷”(给谁占领或毁灭了)的问题;真问题是我国传统的农业、农村、农民正在经历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转型。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
如今连奥巴马的第二任期都已过半,关塔那摩监狱依然在运作,而针对CIA的酷刑报告,其调查阶段从开始至今也已过了5年之久。12月4日,美国政府终于证实,将在“一周内”由参院情报委员会公布这份千呼万唤不出来报告的摘要。
考证,已是我国大学生近年来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现在取消一批资格、证书考试,当然把学生中考证中解放出来,可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再考那么多证,学生多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哪里?科学研判经济新走势,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来源:&&&&
&&&&&&字号
& & 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一中、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实施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防风险,把握大势、坚持定力,不断创新完善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全面深化改革,大力调整结构,着力改善民生,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我们要科学研判经济运行新走势,高度重视、妥善应对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
& & 一、当前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
& &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错综复杂,经济与社会等多重矛盾相互交织,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到了中高速阶段。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物价保持在合理区间,国际收支向基本平衡过渡,宏观经济运行趋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
& & 从经济总量看,国家统计局的公报表明,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2万亿元,同比增长7.4%。其中,一季度GDP增速为7.4%,二季度和三季度增速分别为7.5%、7.3%。从这组数据可看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继续处于合理区间,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基本在7.5%左右波动,并呈现出稳中向好的态势。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顶住压力、保持定力,进一步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实施精准有力的定向调控和区间调控措施所取得的好成绩。当然,我国经济已进入中高速增长新常态,很难再回到原来动辄两位数以上的增速,但只要经济增速处于合理区间,经济增长质量逐步提高,增速的适度放缓并不会对社会造成严重冲击。年初确定的7.5%左右的增速目标,高一点低一点都是可以的,即使是7.4%或7.3%,甚至再低点,如7.2%或7.1%,也能够承受。只要经济增长大体稳定在7.0%左右,实现十八大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是有把握的。从国际经验和长远视角来看,我国增速适当回落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不绷得太紧,加大弹性,更容易从容做事。
& & 从经济结构看,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这是非常好的结构优化迹象。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为加快实现健康中国、养老中国、宽带中国等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新常态下,通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产业的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逐步化解产能过剩风险等举措,将进一步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受房地产周期性和阶段性调整的影响,投资增长有所放慢,但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需求结构的改善较为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同期GDP增速,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有所改善,城乡差距和地区差距都继续有所缩小。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实施,我国的区域结构也在逐步优化。应当说,我国的经济结构调整正朝着优化升级的方向迈进。
& & 从经济效益看,目前就业总量实现平稳增长,就业质量稳中有升。数据表明,我国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82万人,预计全年新增就业超过1300万人,与去年基本持平,超过年初目标,特别是大学生就业稳定。这在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下,能实现“保就业”目标的实现,得益于党中央、国务院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力推中小企业发展,保住了就业,也就保住了民生,保住了社会稳定大局。前三季度,CPI增长2.1%,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主要是因为食品价格增长较为稳定。更难能可贵的是,我国的民生建设和生态建设均得到加强,小微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得到改善。去年以来,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取消和下放了一大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并制定出负面清单、责任清单、权力清单制度等。简政放权“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质量”和“中国效益”将会进一步凸显,增长速度“下台阶”,增长质量“上台阶”就成为应有之义。
& & 从经济增长动力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正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向创新驱动转换。过去30多年我国走的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路子,目前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高速增长模式已难以为继。面对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的新一轮浪潮,面对企业主动转型、创新意愿的明显加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正逐步发生转换。统计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1978年的近3倍,这是由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结构优化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今年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分别为12.3%和11.1%,明显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6%。总体来看,我国经济正在逐步转换增长动力,逐渐转入创新驱动型的新常态经济,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能够为科技创新留出时间、腾出空间。
& & 二、我国经济发展宏观政策取向和预期目标
& &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大环境总体对我有利,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成为全球共识。但国际关系错综复杂,来自外部的风险和挑战不可小视。
& & 从短期看,明后年世界经济仍将保持周期性温和复苏态势。IMF和世界银行先后在年中下调2014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的同时,并没有调低明年的增长预期,他们预测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达到4%。但世界经济复苏则呈现明显的曲折分化特征。美国经济复苏形势更为稳固,就业、房地产等主要指标继续改善,消费者信心走高。欧日经济持续徘徊。欧元区受德法意等大国的拖累,复苏进程再度搁浅,通缩压力不断上升。日本“安倍经济学”和“311大地震”后的灾后重建,使日本经济出现了短期性复苏,但长期动力不足和政策效应递减,经济增长的前景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集体进入减速调整期。新兴经济体增长放缓势头总体仍在延续,部分国家存在滞涨风险,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 & 从中长期看,我们面临两大挑战和机遇。一是世界经济游戏规则正面临深刻调整。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推进TPP、TTIP,以美联储为中心的六国实行货币互换,对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和产业分工带来新挑战。二是世界正在酝酿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的应用,对传统产业往往具有颠覆性,对现有产业体系可能带来很大冲击。当然,这对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 & 总体看,明年世界经济增长可能好于今年是大概率,但仍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今年上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阶段判断。新常态它揭示了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新特点,是我国经济增长从高速进入中高速阶段的从容状态,要求中国的产业发展要从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增长动力要从依赖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换。它强调经济发展既不能片面追求过去那种粗放的高增长,也还要保持合理发展速度防止经济惯性下滑。这种辩证思想对中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准确把握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特征,是我们制定明年及“十三五”规划目标的基础,也是我们确定各种经济社会政策的重要依据。
& & 在新的发展阶段,确定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三点:
& & 一是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要看到我们的人均GDP还不高,在世界上排在90位(含地区)以后。我们要牢记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国情,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100年不动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推动科学发展。发展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对此我们不能有丝毫动摇。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这个速度是实现社会比较充分就业所需要的速度,是不带来严重后遗症、经济增长质量较高的速度。
& & 二是抓住创新转型这条主线,提质增效。要实现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可实现的中高端目标,必须依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创新是转型升级的最大动力源泉,创新涉及发展理念的变革、模式的转型、路径的更新,是一种综合性、系统性、战略性的转变。在发展的新阶段,只有加快创新转型,才能实现长期的中高速增长,并向经济发展的中高端水平迈进。
& & 三是坚持有为有力原则,实现好的新常态。新常态是一种新境界,好的新常态,不是一种自然、必然的状态,它是一种可能最好的状态,如果不去努力,不解决经济结构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好的新常态是得不到的。只有“稳中求进”才能“稳中有进”。
& & 在此政策取向下,关于明年的经济目标我们有以下几点看法:
& & 关于经济总量目标。我们的研究认为,将明年预期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左右,是比较合适的。理由是:(1)根据中长期发展目标2020年我国经济规模比2010年翻一番的要求,年均增速达7.2%就能完成这一目标,而前四年(年)我国GDP年均增速为8.1%,据我们测算,未来6年年均增速为6.6%,就能实际上述目标。而且7%左右的目标也是与“十二五”规划相一致。(2)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大,对就业增长形成很强的支撑作用,7%的增长所带来的就业增量比10年前10%以上的增长还多,特别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对就业增长促进作用越来越大。(3)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调整相比,我们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仍然是缓慢的或温和的。2008年之间的30年,我国GDP年均增长9.9%,最近三年平均为7.7%,降2.2个百分点,但经济目标仅调整0.5个百分点,从8%左右降至7.57%左右,再调0.5个百分点,加总也仅调整1个百分点。从近几年的实际看,社会对此的承受力在增强,市场主体都在做很好的适应,都在认可倒逼机制对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4)将经济增长目标适度下调,可以适度减轻稳增长压力,为调结构、促改革创造更大的空间。
& & 关于其他经济目标。城镇新增就业目标在1000万人以上,与2014年相同。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CPI增长目标仍然定在3.5%左右。同时,有必要确定三大需求的合理增长目标。投资增长1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13%左右,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13%左右,出口增长7%左右。
& & 三、以全面深化改革适应中国经济新常态
& & 明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明年的经济工作对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和为“十三五”开局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起步年,明年则是许多重大改革的推进和落实年,财税制度改革、户籍制度、国企改革等都将全面铺开,因此,是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总体来看,关于明年经济工作的重点,具体有以下建议:
& & 第一,优化政策,保持经济中高速发展。无论是财政政策,还是金融政策都有很大的优化空间。用好用活财政金融产业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稳步发展。要坚持稳增长靠宏观调控创新、靠改革激发增长活力,这一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思路。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定向调控政策。定向调控具有较强的动态性,更注重解决长期的稳增长问题,目标既是保持经济运行不滑出合理区间,又通过激活力、优结构、释放长期发展潜力,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可考虑结合三架马车的情况以及行业和区域的变化情况,出台些有针对性的稳增长政策。比如重大基础设施、中西部铁路交通、水利工程、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
& & 第二,促进改革,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在进一步深化和巩固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同时,全面推进和落实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国企改革和要素市场化等改革,努力实现改革的重大突破,同时,全面提升扩大开放的水平,为稳增长增活力,为调结构提供内在动力。再取消和下放几批审批事项,重点清理取消能源、医疗、医药等领域不必要的生产经营准入限制、行业管理规定,进一步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规范企业投资前置审批及中介服务环节,逐步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全面推进和落实中央确定的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统筹推进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事权财权统一改革。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健全市政基础设施、水利工程等领域的投资运营机制。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和资源品价格等市场化改革。加快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工资改革。
& & 第三,调整结构,创造中国经济发展优势。一是要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既包括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也包括形成新的区域增长极。加大体制创新和政策支持力度,把健康、休闲旅游、文化等培育为新的消费增长点。二是要努力优化投资结构。深化国企改革,放宽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的投资环境,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制定跨五年规划的棚户区改造、铁路、水利、能源和生态环保等长期重大工程建设。三是要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显著提高一些战略性产业(汽车、节能环保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支持已形成一定新的优势产业(如高铁、光伏产业、造船业和支线飞机)继续做大做强。对产能过剩问题,也要有扶有压,既要坚决地淘汰落后的产能,也要积极消化先进的过剩能力。四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主要是落实好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关键是解决好“三个一个亿”问题。五是加快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业快速发展。
& & 第四,改善民生,促进中国经济包容式发展。我国的基础产业,有的如农业是弱势产业,有的如公共基础设施等投资大、盈利水平低,基础研究与教育则存在较严重的体制问题,结果都存在投资不足、欠帐太多的问题。不尽快加强这些短板建设,使短板变长,中国长期稳定发展的可持续性就难以提高。一些民生短板补上,如加强基本社会保障,则有利于扩大消费,增强发展后劲,还有一些民生加强了,如教育和医疗,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是推动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条件。要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政策支持力度,精准扶贫。加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支持社会资本、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快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补生态环保的短板。加强生态保护和染污治理,特别是治理雾霾,不仅能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促进我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大发展,为推进中国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培育出新的增长点。
& & 第五,防范风险,增强经济稳步发展的信心。明年可能是各种风险更为集中显现的一年,要注意及时防范和化解风险,避免发生区域性和系统性风险。把经济增长稳定在合理区间是最大的防风险。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应对当前错综复杂形势的科学方法,更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治理理念。我们要适应新常态、主动有为,就要对新常态阶段各种潜在的经济社会风险如房地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保持清醒的认识,更好地发挥底线思维的科学预见作用,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未雨绸缪、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挑战。这里需要强调的有粮食安全、金融安全等,其中最需要高度警惕的是,房地产的持续调整,将使地方融资平台和金融机构的隐性风险显性化,对此,要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化解。
& & 第六,精心谋划,着眼中国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明年是规划年,而且“十三五”规划具有“承上起下”的重要作用。要认真总结过去几年的经验,认真研究我国处于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变化,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趋势和存在的关键问题,围绕着全面深化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板,努力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推动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方向,对未来五年至更长期的发展进行战略谋划。“十三五”规划既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的规划,也是一个全面实施转型发展战略的规划,以此推进我国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目标的实现。“十三五”时期既是实现第一个100年目标的冲刺阶段,也能为实现第二个100年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尤其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使各方面体制改革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重构,在世界经济再平衡与世界经济秩序重建中发挥更大作用。
& & (国家行政学院课题组 执笔人:张占斌)
(责编:徐娅文(实习)、盛卉)
善意回帖,理性发言!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恭喜你,发表成功!
请牢记你的用户名:,密码:,立即进入修改密码。
s后自动返回
5s后自动返回
恭喜你,发表成功!
5s后自动返回
最新评论热门评论
频道精选|精彩博客
24小时排行&|&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人 民 网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by .cn.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适应新常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