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幸福感个人幸福感3000字论文

小题1:D小题2: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1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证明了本段的观点。(2分)小题3:因为: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2分)小题1:试题分析:结合文意理解,质朴平凡的生活不是懒于进取,而是懂得为自己的付出喝彩,这也是一种幸福,是一种更高的生活智慧,而并不是获取幸福的最重要的途径,所以D项是不正确的。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论据对于论点的作用,第④段围绕幸福指数受到心理参照系的影响展开论述。(1分)不丹相对封闭,缺乏与其他社会的比照,心理参照系比较稳定(由于心里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人们知足常乐,所以幸福指数高。这正好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了本段的观点。小题3:试题分析:回答这个问题要明确幸福指数的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幸福观不同。前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适中,知足常乐,能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奋斗目标,对外在世界有安全感,所以“会觉得甜蜜、幸福”;(2分)后者参照的对象和标准较高,奋斗目标过高,对外在世界缺乏信任,争强好胜,所以“会感到失落、痛苦”。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议论文,完成文题。决定成功的利器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的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__[甲]__谓之“圣人”;__[乙]__谓之“愚人”;__[丙]__谓之“君子”;__[丁]__谓之“小人”。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小题1:根据文意,将下面四组词分别填入文中第⑥段[甲][乙][丙][丁]处(只填序号)。(2分)①才德兼无 ②德胜才 ③才胜德 ④德才俱备[甲]处应填:________ [乙]处应填:________[丙]处应填:________ [丁]处应填:________小题2: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主要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3:第④段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3分)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题4: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下列句子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2分)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问题 (12分)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莫 言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②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③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甚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儿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上,对神龟来说,是被供于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④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人类追名逐利、如蚊嗜血,从古至今,酿成了无量悲剧,当然也演出了无数喜剧。文学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式,当然会把这个问题作为自己研究和描写的最重要的素材,文学批判富人、歌颂穷人。当然文学中批判的富人是为富不仁、或通过不正当手段致富的富人,文学中歌颂的穷人是虽然穷但不失人格尊严的穷人。我们只要稍加回忆,便能想出许许多多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作家在塑造他们的性格时,出了给予生死的考验和爱恨情仇的考验之外,经常使用的手段,就是把富人当成试金石,对人物进行考验,经过富贵诱惑的自然是君子,经不住富贵诱惑的便堕落成小人、奴才、叛徒或帮凶。⑤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她甚至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人有“放下”的智慧吗?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美女的诱惑,有的人能抵挡金钱美女的诱惑,但未必能抵挡权力的诱惑,人总是会有一些舍不得放下的东西,这就是人的弱点,也是人的丰富性所在。⑥毫无疑问,贫富与欲望,依然是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人类痛苦或者欢乐的根源。⑦在这样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其实担当着重大责任,这就是拯救地球拯救人类的责任,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人们,尤其是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了财富和权势的富贵者们,他们是罪人,神灵是不会保佑他们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一千条裙子,一万双鞋子的女人们,她们是有罪的;我们要用我们的作品告诉那些有十几辆豪华轿车的男人们,他们是有罪的;我们要告诉那些置买了私人飞机私人游艇的人,他们是有罪的,尽管在这个世界上有了钱就可以为所欲为,但他们的为所欲为是对人类的犯罪,即便他们的钱是用合法的手段挣来的。⑧我们应该用我们的文学作品向人们传达许多最基本的道理:譬如房子是盖了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我们要让人们记起来,在人类没有发明电灯前,近视眼远比现在少。在没有电视前,人们的业余时间照样很丰富。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让人们知道,交通的便捷使人们失去了旅游的快乐,通讯的快捷使人们失去了通信的幸福,食物的过剩使人们失去了吃的滋味。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没有必要用那么快的速度发展,没有必要让动物和植物长得那么快,因为动物和植物长得快了就不好吃,就没有营养,就含有激素和其它毒药。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在资本、贪欲、权势刺激下的科学的病态发展,已经使人类生活丧失了许多情趣且充满了危机,我们要通过文学作品告诉人们,悠着点,慢着点,十分聪明用五分,留下五分给子孙。⑨我们的文学真能使人类的贪欲,尤其是国家的贪欲有所收敛吗?结论是悲观的,尽管结论是悲观的,但我们不能放弃努力,因为,这不仅仅是救他人,同时也是救自己。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小题2:文章开头的划线句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第③段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4:结合全文,具体谈谈莫言认为文学应承担起哪些责任。(至少写两个方面)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 (19分)生命的三分之一邓&拓①一个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大意义,这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吗?提出一个绝对的标准当然很困难;但是,大体上看一个人对待生命的态度是否严肃认真,看他对待劳动、工作等的态度如何,也就不难对这个人的存在意义做出适当的估计了。 ②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我国历代的劳动人民以及大政治家、大思想家等都莫不如此。 ③班固写的《汉书食货志》上有下面的记载: “冬,民既入;妇人同巷,相从夜绩,女工一月得四十五日。” ④这几句读起来很奇怪,怎么一月能有四十五天呢?再看原文底下颜师古做了注解,他说: “一月之中,又得夜半为十五日,共四十五日。” ⑤这就很清楚了。原来我国的古人不但比西方各国的人更早地懂得科学地、合理地计算劳动日,而且我们的古人老早就知道对于日班和夜班的计算方法。 ⑥一个月本来只有三十天,古人把每个夜晚的时间算做半日,就多了十五天。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夜晚的时间实际上不就等于生命的三分之一吗? ⑦对于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但历代的劳动人民如此重视,而且有许多大政治家也十分重视。班固在《汉书刑法志》里还写道: ⑧“秦始皇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 ⑨有的人一听说秦始皇就不喜欢他,其实秦始皇毕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人物,班固对他也还有一些公平的评价。这里写的是秦始皇在夜间看书学习的情形。 ⑩据刘向的《说苑》所载,春秋战国时有许多国君都很注意学习。如: 11“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秉烛乎?” 12在这里,师旷劝七十岁的晋平公点灯夜读,拼命抢时间,争取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不至于继续浪费,这种精神多么可贵啊! 13《北史吕思礼传》记述这个北周大政治家生平勤学的情形是: 14“虽务兼军国,而手不释卷。昼理政事,夜即读书,令苍头执烛,烛烬夜有数升。” 15光是烛灰一夜就有几升之多,可见他夜读何等勤奋了。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16为什么古人对于夜晚的时间都这样重视,不肯轻轻放过呢?我认为这就是他们对待自己生命的三分之一的严肃认真态度,这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 17我之所以想利用夜晚的时间,向读者同志们做这样的谈话,目的也不过是要引起大家注意珍惜这三分之一的生命,使大家在整天的劳动、工作以后,以轻松的心情,领略一些古今有用的知识而已。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从原文中找)(2分)小题2:文章第②段、第⑦段与第17段在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3分)小题3:这段文字在论证时颇具特色:每一个论据都引自古籍,同时又是一个具体的事例,这样将&&&&&&&论据&&&&&&&与&&&&&&&论据相结合,使得论述过程&&&&&&&&&&&,大大增强了议论文的&&&&&&&&&。(4分)小题4:第16段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5分)小题5:本文选自《燕山夜话》。《燕山夜话》是邓拓同志为《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开设的杂文专栏。这个专栏从日开始,到日结束,共发表了杂文一百五十二篇。这些杂文由于旗帜鲜明,爱憎分明,切中时弊而又短小精悍,妙趣横生,寓意深刻,一开始就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支持。今天,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阅读本文时仍感受益良多:明晰精巧的结构、洗练浅显的语言、极具知识性的内容、简单而又深刻的主旨……请从这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或者自身生活实际,谈一谈阅读感受。(120字左右)?(5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赵畅的《读书如“熬粥”》一文,,完成下面各题。(10分)①我喜好喝粥,是母亲培养的,因为母亲煮得一手好粥。孩提时曾问母亲何以烧一锅好粥,她告诉我:“粥是熬出来的,熬粥有三要素,即好米、文火、持续。”熬粥之妙,令我想及读书。细细回味一番,读书不正如熬粥一般吗?②读书之法,贵在选择好书。经典好书,如同“好米”。经典往往记录着优秀的思想,它们总是超越时代,历久弥新。读经典,你将从先贤的精神世界中吸收养分,从与高贵的心灵对话中得到陶冶。秘鲁作家略萨说:“如果一个人不读书,或者很少读书,或者只读‘垃圾书’,他可能会说话,但是永远只能说那点事情,因为他用来表达的词汇量十分有限。不仅是词汇有限,同时也使智力和想象力有限,使知识和思想贫乏。”略萨的这番话对阅读经典的意义作了深刻的诠释。一个常读经典作品的人,一个常读好书的人,更容易成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③读书之法,贵在耐心细读。心急火燎是读不了书的,粗枝大叶也不会有任何效果。读书须用“文火”,好似老牛吃草,不慌不忙,细细咀嚼。读书是一个人的心灵之旅,拿到一本书看到书名时,就像在长途汽车站的站牌上看到一个遥远的目的地,它意味着什么,暂时你还不知道,你只是向往。然后,你打开书本,仿佛踏上一段陌生而新奇的旅程。如果说,最幸福的旅行是那种沿途风光无限,刺激而浪漫的行程的话,那么,最幸福的阅读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书本中向你次第展开。按高尔基的说法,就是阅读向你“打开了一扇扇新的未知世界的窗户”。只是别忙,须从容读。从容读,你便会觉得处处皆风景。④读书之法,贵在持之以恒。不能心血来潮,高兴时拼命读,兴头过后就丢弃一旁。真要读书,须善耐寂寞,甘守孤独。不要因为这份寂寞与单调,你就感到厌烦无味,就与读书渐离渐远。坚持读书,须有定力。这方面,国学大师陈寅恪便是典范。据他的友人回忆说:“那时一起在德国留学的学生们大多数玩得乱得不得了,只有孟真(傅斯年)和(陈)寅恪两个是‘宁国府门前的一对石狮子’。”意思是说,他们心思纯正,始终坚持专注于读书学习,不受其他诱惑的干扰,耐得住寂寞与单调。⑤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只要做到读经典好书,耐心细读,持之以恒地读,读书之“用”就会潜移默化,融进一个人的血液、精神、行动之中,让人享用不尽,受益无穷。(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小题1:作者说“读书如熬粥”,根据文意谈谈作者认为读书应遵循哪些法则?(3分)小题2:本文第④段中主要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3:第⑤段中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引用得是否妥当?为什么?(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周庄:世俗文化的启示徐卓人“周庄的商业气息太浓了!”听见一些游过周庄的人这么说,似乎尽兴之后还带着一种遗憾。我觉得,这是把周庄理解错了,当成了桃花源。不过我听到这样的感叹倒是欣慰,因为我从受众者那里看到了世俗文化的力量。周庄从来不是桃花源,“商业气息”是说对了,周庄从来是个商业繁华的集镇,可以说,没有商业,就没有周庄,与今天许多享誉中外的名镇、名城一样。雏形的周庄与村落相差无几,到了1127年金十二相公随宋高宗南渡,落泊到这里时,人烟才逐渐稠密。后来来了个颇有传奇色彩的江南富豪沈万三的父亲沈佑,那还是在元朝中叶,沈家因为经商逐渐发迹,带动了南北市河两岸的商业,形成了以南北市河为主的旧集镇,及至明清时期,镇廓扩大,人气更旺,南北西河道两侧渐成列肆,江南大镇形成矣。不能否认巨商沈万三的作用。沈万三看来是个有经济头脑又思想开放的商人,周庄天然而原本封闭的水道在他的眼光里都变成了致富的途径,利用白岘江西接京杭大运河、东北接浏河的优势,干起了出海贸易的大事来,他这一干,不仅使自己富甲天下,竟将周庄变成了一个粮食、丝绸等手工业品的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促使周庄的手工业和商业迅速发展起来。周庄的丝绸、刺绣、竹器、脚炉还有白酒原本都是“藏在深闺人未识”,从此就这样沿着古河道风风火火的出海去了。商事的频繁又呼唤出大量的旅社、客店、饭庄,周庄焉能不繁华?写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了山西平遥,这里有票号“日升昌”,作家余秋雨把它称作“中国大地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后来这里终于成了山西财富的中心之地,从今日平遥这些苍老而森严的高墙、精雅的屋宇走过,可以想见这里是如何人丁兴旺,繁荣红火,无数的商人“驮载着金钱,驮载着骄傲,驮载着九州的风俗和方言,驮载出一个南来北往经济血脉的大流畅”。他们留下了什么?是代表着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的洋洋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是今天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山西平遥!还记得明清时期与徽商、晋商、闽商、粤商并驾齐驱称雄中国商坛“东山帮”吗?今天你踏上这块吴中福地感受到最多的是什么?庭园的美丽,建筑的恢宏,历代状元的华光,总括说,是享用不完的文化。如果再扯到苏州这座古城,这话题就更贴近也更丰富了,只消说一句:如果没有姑苏的繁华史,就没有吴文化的辉煌。我们无法否认商业在整体文化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发现这其实是文化很重要的一部分,也就是商业文化。周庄的前景不仅来自曾经有过的商业繁荣,我发现,今天乃至将来重要的还仍然是商业文化,这是本色,也就是特色,个性。你不见,周庄所有的居民几乎与其他集镇都不同?那一排排永远保持着整齐而油亮的饰板,那一扇扇永远干净而敞亮的街窗,意味着什么?那些水巷,原本不是为了搭建在那里留给今天的旅游者看的,哪怕“船从家中过”的经典之作也只是为了买卖的方便,可以说,周庄的民居,从来不为精庐怡老,也不为金屋藏娇。这个热闹的地方,不是叫人清心寡欲,而是生的乐趣,人,好世俗之乐也!今天走过周庄每一条街,发现真的还是户户经商,家家开店呀,与当年红火的景象相比,只是换了一种形态。这于周庄,是多么妥贴!这是一种世俗的文化,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人间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如果这样,又何必要把周庄生硬地认作桃花源呢?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小题1:第一段中的“桃花源”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小题2:本文在写周庄的同时还写到了平遥和苏州,这样写目的何在?小题3:最后一段“找准自己的位置真的很重要,这包括创造者和欣赏创造的人”一句有何深层含义?小题4: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3、4两段不惜篇幅写周庄的繁荣过程,是为了阐明这样的观点,即:周庄本来就是靠着商业起家的,商业化当然是它的特色。B.与周庄相比,山西平遥才算做是真正的商业文化的代表,有120万字的《山西票号史》这样的中国金融发展史经典为证,而周庄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贡献上都无法与其相比。C.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其实就是商业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D.同属吴中福地的周庄同苏州不可同日而语,因为苏州是历来被称作人间天堂的著名商业繁华胜地,而周庄只不过明代才开始闻名于世,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空间上都没有苏州的商业化程度高。E.本文对以周庄为代表的世俗文化持赞成的态度,认为血肉的人须臾离不开世俗文化,的烟火总是最具亲和力,最符合生态的七情六欲,当然也是最人性的。这个观点是针对有人把周庄当作桃花源而言的。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文(18分)千万别折腾汉字①这两年,总有人拿汉字说事。一会几说繁体字要进课堂,一会儿又说用十年时间,放弃简化字、恢复繁体字。他们觉得现在已是电脑时代,不存在书写困难的问题;况且台湾至今还在用繁体字,大陆恢复繁体字,有助于海峡两岸的统一;同时他们认为简化字太粗糙,破坏了汉字的审美效果。②其实,汉字作为一个符号系统,形态的繁简是有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的。汉字诞生之初,曾经由简到繁,这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清晰度,让每一个汉字都能具有鲜明的标志。但繁到一定程度便成了负担,于是从汉代开始,汉字在总体上由繁趋简,人们考虑的是学习和使用的便捷。③随便举个例子吧,比如“灰尘”的 “尘”字。它在战国时候的写法,是三个“鹿”字构成品字形,再在上面“鹿”的两旁各加一个“土”字。这是一个会意字,意思是群鹿飞奔,尘土飞扬。就造字来说,这个字是造得很形象的;可是一个字要写三十九笔,在当时的书写条件下,简直是一场苦役。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步简化的过程:先是去掉一个“土”字,后来又去掉两个“鹿”字写成了“麈”。(&&& )简化到这种程度,人们(& )不胜其“繁”,民问又出现了俗休字“尘”。今天,这个字已经成为我们的简化导。“小土为坐”,何等聪明!它凝聚着我们祖先创造的智慧,也记录着汉字发展的轨迹。舍“尘”字不用而恢复到“塵”甚至是三“鹿”两“土”的战国形象,这不是开历史的倒车吗?④不错,现在是电脑时代,可学习汉字,还是要从一笔一画开始的,并不因电脑而改变它的认知规律。有位语言学家曾告诉我,当年推行简化字,他曾到一所学校里告诉小学生,“以后你们再写学校的‘学’字,只要写八画的‘学’,不必再写十六画的‘學’”。这话刚一说完,课堂里便掌声雷动。这充分说明推行简化字,不仅是为了文化的普及,更是对生命的一种尊重。否则,人们在一笔一画上,将要虚掷多少时间和精力。⑤至于以繁体字推动海峡两岸的统一,其实也是一种幼稚的想法。文字是不能代替&&&政治的。“以字促统”的想法是对台湾民众文化心理的一种误读。曾见过台湾一些要人的手迹,包括李登辉在内,他们也用大陆的简化字。台湾有家上海书局,专门销售简化字版图书,生意并没有因为简化字受到影响。在台湾民众日益了解、日益亲近简化字的今天,我们却要“弃简投繁”,其结果只会造成混乱,说不定反而会干扰海峡两岸的统一进程。⑥在人类文明史上,曾有四大古文字,如今唯有汉字硕果仅存。鲁迅先生曾高度评价汉字的美:形美以感目,音美以感耳,义美以感心。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汉字还形成了独特的书写艺术一一中国书法。从审美的角度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结构匀称,笔画呼应的,繁有繁的丰姿,简有简的神采。简化字虽然减少了汉字的笔画,但并没有损害汉字的特色。相反,有些字还有“削去冗繁留清瘦”的美感。说简化字粗糙,主要是一个习惯问题,一个心理问题。只要没有先入之见,你自然会发现,“黄四娘家花满蹊”是美的,“竹外桃花三两枝”同样也是美的。⑦所以,我们千万别折腾汉字,在生活、学习、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我们要提倡写简化字,并且要写好简化字。小题1:填入第③段画线句括号内的关联词不妥的一项是&&&&&&。(2分)A.即便……依然B.尽管……还是C.只有……才D.虽然……仍旧小题2:第③段采用了&&&&&&&&的论证方法,作用是&&&&&&&&&&&&&&&&&&&&&&&&&&&&&&&&。(4分)小题3:作者对有人提出的恢复繁体字的观点和理由进行了反驳,他的看法大致可归纳如下:(6分)(1)&&&&&&&&&&&&&&&&&&&&&&&&&&&&&&&&&&&&&&&&;(2)&&&&&&&&&&&&&&&&&&&&&&&&&&&&&&&&&&&&&&&&;(3)&&&&&&&&&&&&&&&&&&&&&&&&&&&&&&&&&&&&&&&&。小题4:第⑥段划线句的含义是&&&&&&&&&&&&&&&&&&&&&&&&&&&&&&&&&&&&&&&&&&&&&&&&&&。(3分)小题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阅读的愉悦李国文①古人说“开卷有益”,这是绝对真理。古人还说“敬惜字纸”,在他们眼里,凡有文字的纸张,都应珍惜。据说仓颉造字时,天地鬼神都为之呼喊哭泣,说明文字所具有的强大震撼力量,这种神话当然未必可信,但反映了人们在印刷物不普及时代的文化崇拜和惜物心态。②应该看到这种书籍信仰,是中国知识分子薪火相传的宝贵精神,是中国文化数千年赖以不坠的物质基础,也是古往今来所有焚书者遭到全体中国人诅咒的根本原因。③但后来,尤其到了今天,中国有太多的书,而这些太多的书里,有着太多的糟粕,也是令想读书的人颇感挠头的烦恼。如果无所适从、茫然失措、因噎废食,糟粕固然没了,精华也随之而去。其实,不去其糟粕,何来精华?读书的全部愉悦,就在这种抉择之中。好和坏,自己判断,糟粕和精华,自己说了算,予取予弃的生杀大权,自己把握。这种不受别人干涉,不看别人脸色,不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不以别人的标准为标准,在阅读中所得到的自由,便是无与伦比的快乐了。④我的阅读主张,说来简单,与胃口的好恶决定多吃、少吃,或者不吃,是差不多的。那些有学问对我有用处的书,我用吃橄榄的办法阅读,反复咀嚼,徐徐品味;那些有学问然而对我用处不大的书,我用吃甘蔗的办法阅读,啜其甜汁,吐其渣滓;那些没有什么学问也没有什么用处的书,也许在某些正经人和革命者看来,不属大雅的书,视若敝屣的书,我就用吃石榴的办法来阅读了。固然,石榴这东西,能食的部分极其少,不能食的部分尤其多,但此物之苦之涩之酸外的,偶然一得之甘旨,忽然意外的清香,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口味。⑤有时,阅读闲书的愉悦,所带来的身心充实,胜过很多灌输的学问。所以,碰上这类闲书,我总是要拿起来翻一翻的。不惮吹灰之力,也许获益其中,哪怕分文不值,弃之也不嫌迟。当然,阅读,有快乐,也有不快乐。有读得兴起,拍案叫绝的愉悦;也有读得没劲,大倒胃口的不愉悦。有广告做得极红火,评论捧得极热烈,拿在手中,看在眼里,不过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不愉悦;也有不见报章介绍,也无名家推荐,随意买来,便中翻阅,倒能提高修养,裨益身心的愉悦。因此,阅读各式各样的书籍越多,识别好坏良莠的能力越高,从精神食粮中摄取的营养就更丰富,获得的愉悦也更广泛。⑥鲁迅说:“一说起读书,就觉得是高尚的事情,其实这样的读书,和木匠磨斧头,裁缝的理针线并没有什么分别,并不见得高尚,有时还很苦痛,很可怜。”由此可见,求知求生,是同样的道理。春华秋实,你付出的多,你收获的也多,只要读书,就有收获。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多读一本书,便多一分智慧的光亮。小题1:第一段引用古人“开卷有益”“敬惜字纸”的说法以及仓颉造字神话,其作用是什么?(3分)小题2: 文章是从哪些方面阐述“阅读的愉悦”的?根据文意简要回答。(4分)小题3: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小题4: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4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题目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小题1:第三段的“他信力”指什么?它是针对什么现象而言的?(4分)小题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3分)小题3:“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这里的“新生路”指什么?(2分)小题4:“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了”,“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这两句话中加横线词语的含义是什么?(4分)小题5: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