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股份制公司管理制度的产业由谁管

  浙江省余姚市郎霞镇杨家村是远近闻名的裘皮生产基地,曾经获得过浙江省的各种嘉奖,村里人最看重的是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浙江省唯一的裘皮村的称号。  杨家是在原杨家村、原西干村、原应家村的基础上合并而成的, 裘皮这个产业要从原西干村说起港商干如良先生在1978年带来了裘皮这个行业,使得不少原西干村民学会裘皮各种工序,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家庭收入普遍增加,生活得到了改善,村级集体经济也有了提高。裘服厂的发展,逐渐改变着西干村的面貌。由于当时的国内经济还未有效的发展壮大,使得处于成长阶段的裘皮加工业处于瘫痪状态。当时好多村民又从新拿起了锄头镰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广东裘皮这个产业发展的快,好多村民选择了去广东打工,都是带着榨菜,梅干菜,萝卜干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省点开销,让自己的家庭多有一份收入。  92年海宁皮革产业的兴起时,原西干村的一些村民决心出去闯闯,在家里开始慢慢的加工起裘皮服装来了,到2000左右时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引来了不少温州、台州、南京、广东、等地方的裘皮生产企业。销售主要靠海宁、东北等客商来采购,市场不是很大,好多村民并没有进入裘皮加工和销售环节。  2005年时长青公司洪柏安根据实际情况出发,在自己原来的长青塑胶有限公司的厂区为主的前提下新建了【余姚中国裘皮城】。日开业,市场影响力和经济效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第2年好多有能力的村民都加入进来了,生产的裘皮服装年年增加,村民外出裘皮服装销售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跟广东、海宁、东北、温州等其他地方的人员比起来,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销售这个环节,老是处于下风。  本屌丝作为杨家村民觉得这么好的产业,要是不思进取,要是不求发展,不管是生产还是市场这个环节,都要被其他市场所取代。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跟其他相关连的市场根本就没有优势可言,交通及其他方面也存在这不少的差距,我们的优势是村民肯干、实干、苦干。  自大宋为了消除海患建造大沽塘到现在的329国道两边,一直是余姚人口最集中之地,村民最勤劳的地区。虽然杨家村里有不少村民进入了裘皮这个行当,并且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大多数村民却跟裘皮产业搭不上边,主要是要进入裘皮这个行当成本太大,一个农民家庭哪有那么多的钱来进入生产、销售等环节上来,如果盲目进入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这也是有些有一定实力的村民想进入又不敢进入的原因。而其他无实力的村民只能望皮兴叹。  本屌丝作为一个有想法的村民,想提出些建议,望有对裘皮产业感兴趣的人士入下法眼。  组建已杨家裘皮村为主体的村民股份制企业,全全体村民为股东成员,再从股东中选出董事会,再从董事会里选出执行董事会,来进行公司的管理,同时要从全体村民股东会中选选出监事会,监事会的主要工作的监督和否决,坚持一票否决。  杨家裘皮村村民为主的村民股份制企业,名称怎么来定,本屌丝想了个叫:中国江南裘皮第一村村民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的第一项目标是组建裘皮村交通有限公司,市场位置差用便捷的交通来弥补。  1请求组建裘皮村出租车有限公司,让条件的村民来加入,让每个村民都来参加。  2请求组建裘皮村长途汽车有限公司,在329国道旁象隔壁周巷镇那样设立汽车站,具体位置就在原郎霞小学、郎霞影剧院、杨家村村委办公室等一片区域内,出租车公司也在此处。  3请求组建裘皮村公交有限公司,来方便到裘皮城来的客户。,  以上都是建立在让村民加入,村民参与的情况来,但也不否定其他人士的参与。  第二:在原杨家村、西干村的基础上请求组建裘皮村农业产业股份公司,主要是观光农业项目和旅游项目。观光农业项目:以果品类,花卉类为主其他为辅。旅游项目由于本村无名人,无古迹,只能同过现在浙江省号召滴:美丽乡村建设来完成,当然公司得到发展后在兴建其他旅游项目  第三:组建裘皮村旅行社,主要目的是为裘皮产业来服务。  第四:组建裘皮村餐饮有限公司,可以在原郎霞小学的位置上,组建裘皮村美食城,把原来在329国道边杂乱无章的帐篷店纳入美食城的范围内,同时鼓励村民积极的参与,在同等条件下本村民有优先签约权。在外组建裘皮村大酒店(餐饮加住宿),通过连锁的形式向外扩展,也可以跟其他同类型的企业进行合作。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让我们的裘皮村的名头更想亮点。  第五:再在裘皮城的基础上发展其他的产业如皮革业,珠宝业,余姚慈溪小家电比较发达,也可以组建类似的商贸产业。  以上这些就是建立在以村民为股东的股份制模式,让每个村民都享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种种成果,农民不是在背朝天,面对地的传统劳作方式,一个村庄一人富不是真正的富,要是全体村民都富那才是真正的富。  当然要建设裘皮村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本屌丝相信只在党的富民政策的领导下,在全体村民的努力下我们裘皮村人的中国梦一定会早日到来!!
楼主发言:22次 发图:
  楼主那里有包么  开个淘宝店卖我就来买
  楼主很有想法,可惜没有做好基础调研,纯属空中楼阁。  并不是造了一栋楼,就形成市场了,不是取个裘皮城的名字,交易就红火起来了。和海宁、上虞的皮革城相比,我一点也没看出杨家村有啥优势来,就连宁波本地人也跑海宁、上虞去,以此为依据成立的三个交通公司,很可能陷入没有客源、亏本经营的窘境。除非作为改善裘皮城服务(打击黑车、非法营运、高价宰客)的一个措施,让裘皮城补贴。  观光农业,宁波也搞过很多,但都是靠工业、政府来贴补的,还没有能真正实现盈利的。  高端宾馆、酒店、餐饮等三产,在习大大的领导下,也迅速地萎缩下来了。  唯独裘皮产业链的延伸,嵌入当地发达的小家电业中的想法,很有前途
  @neozx007 1楼
  楼主那里有包么
  开个淘宝店卖我就来买
  -----------------------------
  呵呵,我开着淘宝店呢,一开始没怎么管,现在正在装修中,有高档的皮草包包,开张的话,我算是头一单呢,,所以我一定给你最大的优惠,哪怕我不赚钱——开淘宝很不容易的。
  @骠叔 2楼
21:27:00  楼主很有想法,可惜没有做好基础调研,纯属空中楼阁。  并不是造了一栋楼,就形成市场了,不是取个裘皮城的名字,交易就红火起来了。和海宁、上虞的皮革城相比,我一点也没看出杨家村有啥优势来,就连宁波本地人也跑海宁、上虞去,以此为依据成立的三个交通公司,很可能陷入没有客源、亏本经营的窘境。除非作为改善裘皮城服务(打击黑车、非法营运、高价宰客)的一个措施,让裘皮城补贴。  观光农业,宁波......  -----------------------------  黑车可以引导到正常的规范中来,已经有了裘皮城,再建同样的肯定是行不通滴,余姚一直是做批发滴,那么随着裘皮市场的普遍化,肯定要生出新的商业模式来,那就慢慢的来摸索吧,罗马也不是一天就建成了!!
  @neozx007 1楼
20:31:00  楼主那里有包么  开个淘宝店卖我就来买  -----------------------------  淘宝的都是小商家,放点样品,卖卖的,有实力的基本无淘宝。
    划了个方行,可以做汽车站,美食城。
  貌似郎霞镇没有边上的周巷、泗门有名。
    杨家村北片区地形,主要是村民的住宅和耕地,等下再发裘皮城的图
    裘皮零售区
  @吃里爬外骠骑 10楼
22:42:00  貌似郎霞镇没有边上的周巷、泗门有名。  -----------------------------  329国道2边,就周巷、浒山最有名
  浒山是县政府所在地,就不去说它了,周巷的市场经济发育得早(甭管它是不是正当),泗门以前也不咋的,但现在榨菜等腌制品产业已形成集群,而郎霞并没有形成产业集聚。
  升级产业结构,真正实现中国梦。。。
  @吃里爬外骠骑 15楼
18:49:00  浒山是县政府所在地,就不去说它了,周巷的市场经济发育得早(甭管它是不是正当),泗门以前也不咋的,但现在榨菜等腌制品产业已形成集群,而郎霞并没有形成产业集聚。  -----------------------------  慈溪原来的县城在慈城,浒山、周巷等地方本来就是余姚滴,没有形成就是容易建,把工业迁到别的地方,把原来郎霞的杨家村、郎霞村、干家路村的部分来完成这个项目,比方乌镇就靠旅游,郎霞不一定要靠工业,在工业上跟周巷、泗门去竞争也很难。
  @大飞哥fly 16楼
19:43:00  升级产业结构,真正实现中国梦。。。  -----------------------------  真正实现中国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
  @吃里爬外骠骑 10楼
22:42:00  貌似郎霞镇没有边上的周巷、泗门有名。  -----------------------------  乌镇也没黄山有名,但单体的旅游收入乌镇排在第一位,关键靠运作。谢谢你的关注。
  @neozx007
  楼主那里有包么
  开个淘宝店卖我就来买
  -----------------------------
  @伊魅夫人 3楼
  呵呵,我开着淘宝店呢,一开始没怎么管,现在正在装修中,有高档的皮草包包,开张的话,我算是头一单呢,,所以我一定给你最大的优惠,哪怕我不赚钱——开淘宝很不容易的
  -----------------------------
  伊魅夫人
  在哪发财了,可以到我们村里来看下,说不定有开拓您事业的新起点。
  杨家村现在的农用土地,现在大部分,被几个大承包户,以农场的形式存在着,但其中也有些农户在自己耕种,也有几户小养殖户。本屌丝建议把所有的土地集中起来,以裘皮村农业产业股份公司存在,这当然要考虑到所有投资者的利益。根据自愿的原则来进行。  第一就是整合参加裘皮村农业产业股份公司,好比农业产业股份公司是个行业组织,经济上独立,规则上统一,统一的目标就是为了更好的发展壮大。并不存在农业产业股份公司吃掉农户自己的产业。大个比方大家都在搞种植,种植的项目分开来进行,例如:种果树什么桃、李、樱桃、葡萄、猕猴桃等根据季节大家来合作种植,来了游客后呢?统一分配,共同发展。养殖也一样,裘皮村如果不养点,貂、狐、狸、黄鼠狼、貉子、艾虎什么滴,怎么叫裘皮村呢?养殖目的只有一个用来观赏,发展旅游。如果能加点什么孔雀等有观赏性质的动物,但又容易饲养的先来。一步一步的求发展,谋福利。  第二根据各个农业项目的投资者的意愿来组建,自己的农业观光的股份公司,也就是独立的个体又合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旅游产业,统一的进行收取门票。也可以在农庄里开办饭店、有限的住宿(主要是土地的原因),垂钓等商业项目。各个项目的拥有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来选择各种的经营模式。如:独立发展、合作发展、出租、转让经营权等。  当然门票的价格可根据实际情况来定夺,也可以开发点,免费的项目。让买票游玩者觉得物有所值。  第三只要有果树就有枝杈,果树的枝杈粉碎后来种植灵芝,灵芝可分为观赏性质的和食用性质的。观赏性的灵芝价格还可以。种植灵芝其实跟蘑菇、木耳等是一样滴只不过它的要求高了些,高的主要是对温度与湿度的控制。  第四河道的利用:河道可以来养殖各种鱼、蟹什么滴,在河道边上选择性的种点如荷花、芦苇等植物。河道还可以用来搞游船,当然水环境是非常重要滴。没有优质的环境,啥也办不成。  第五来种植观赏性强的花卉,一是用来观赏的,二是进行出售,搞的成功的话,裘皮村说不定成了花卉、盆景村了  当然杨家村的土地有限,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跟西面的上新屋村和东面的干家路村来一起开发,共用裘皮村这块牌子,一个人的力量有限,一个村的力量也有限,那就用上其他可以合作的村的来一统发展、进步、壮大。
    村民在制作裘皮服装
        
  裘皮村组建的交通股份公司,根据村民自主、自愿的形式来加入。  裘皮村的出租车公司可先利用附近的社会车辆和村民自愿加入的方式来组建,运作上有公司根据股东的要求和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来执行。  裘皮村的出租车公司的成立可以使黑车无处躲藏,方便交警等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对各个方面都是件好事。  裘皮村长途汽车公司可采取隔壁周巷的模式来进行,但对如裘皮村所需的杭州萧山机场、海宁、桐乡等地方的班车根据季节来慢慢的投入。方便各种人群。  公交是个大投入,最后来完善。  裘皮村旅游公司是其中最关键的一环,第一要拉的来游客,拉来的游客要有一定的消费能力,象奉化溪口,舟山,象山,东阳横店,绍兴,杭州等旅游景点的游客如何来运作。海宁经常每年在钱塘江大潮汛时来推广,那我们裘皮村怎么做也能象海宁一样有效益呢。如果我们裘皮村要运作的话,要全年的来运作,不单单是裘皮的旺季来展开,要让一年365天有旅游客和来购买裘皮人士从不断到增加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最大的难关,但我们相信群众的智慧是无穷滴,高手在民间了!
  中国梦,大梦想
  @chaoren1234 28楼
10:36:00  中国梦,大梦想  -----------------------------  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中国梦
  多村民又从新拿起了锄头镰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广东裘皮这个产业发展的快,好多村民选择了去广东打工,都是带着榨菜,梅干菜,萝卜干目的只有一个为了省点开销,让自己的家庭多有一份收入。  92年海宁皮革产业的兴起时,原西干村的一些村
  @吃里爬外骠骑
22:42:00  貌似郎霞镇没有边上的周巷、泗门有名。  —————————————————  现在有个裘皮城还是比较可以的  
  @夜归人w 32楼
14:52:00  10楼
22:42:00  貌似郎霞镇没有边上的周巷、泗门有名。  —————————————————  现在有个裘皮城还是比较可以的  -----------------------------  裘皮城如何才能在海宁、上虞皮革城的挤压下,办出自己的特色,生存发展壮大起来,是个大问题,宁波本地的皮草,可能就是獭兔了。
  这地方我呆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农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调查报告
农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调查报告
  **区**镇城西村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产粮区。全村共1800人,4000多亩耕地,除去人均1.3亩口粮田外,还有人均1亩的责任田。近十年来,为摘掉贫穷帽子,城西村不断进行土地制度改革的探索,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实现了土地分散经营到集约经营、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嬗变。他们的经验,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有地没钱找出路  地处十年九旱的**区**镇,水资源严重短缺,种植玉米和大豆都歉收,加上粮食价格持续走低,即使遇上好年景,一亩大田也很难看到200元钱的纯利。1996年以前的城西村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00元,远远低于**区的平均水平。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劳作一整年,有地没钱的处境让村民们愁眉不展,村里70%的劳动力不再坚守土地而涌向城市,全村弃管土地达1300亩,大批土地处于撂荒状态,土地成了农民手中的“鸡肋”。国家庄严地把土地承包权交给农民,“30年不变”。然而,守着几千亩的土地为什么还会受穷?  城西村一不靠山,二不靠海,是以种植业为主的传统产粮区。在农副产品紧缺的年代,土地产出效益高,自然是农民的宝。然而到了农产品相对过剩的年代,农民在地里刨食是刨不出小康的。遇上丰年,即使农民多收了三五斗,也会因为供过于求而压低了农产品价格,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有时甚至不升反降。为寻求出路,1996年以来,城西村把目光投向了高效农业,开始种植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村委会带领全村农民闯市场、交外商、签订单。几年下来,他们发现,种玉米改成种菜养花,并不是问题的根本所在。农民增收难的症结在于土地,以三五根儿垄为单位的小生产在产业化大潮中无异于井底之蛙,以一亩三分地为单位的独自经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啻于风中浮萍,即使有点效益,增加的幅度也很有限,村民收入增长仍然不快。要彻底摆脱农民有地无钱的困境,就必须在千家万户分散的土地上做文章。全村几千亩土地竟难以承接来自日本的小额订单需求,这个尴尬成为解决全村土地问题的导火索。村委会认识到,要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就要在土地整合上下工夫,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实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真正形成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的能力。由此,城西村土地改革开始浮出水面。  农民摇身变股东  城西村土地股份制改革的最大阻力首先来自思想障碍。从最初集中土地建现代农业园区,到推行土地股份制成立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每个时期、各个阶段,无不经历着思想观念的撞击和交锋。一辈子刨食在土地上的老一代农民,虽然对贫穷充满着无奈,但没有田地种,让他们觉得没有了依靠。而年轻的新一代农民,宁肯将土地撂荒几年,也不情愿转让土地承包权,毕竟,那赖以安身立命的几亩土地承载着农家未来的希望,除非你能带给他更多的实惠和长远的利益。为了打消村民们的思想顾虑,村委会成员分工包户,与村民一笔一笔算清收支账,解答村民一个又一个问题,先后四次召开村民大会,渐渐消除了农民的担忧。1998年村委会采取租赁和反租倒包的形式,集中了部分农民撂荒的400多亩土地,建起了大连**现代农业园区,发展订单农业。一时间,城西村花卉、蔬菜等订单农业发展迅速,生产规模化程度得到提高,产业优势日益凸现,村民也一次性得到了固定的租金和承包金。  然而,简单的土地集中,单纯的规模扩大,并没有从体制上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与产业化经营之间的矛盾。与外商签订单时发现,外国人不愿意和村一级组织签合同,因为村不是经营实体,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公司,根本无法和国际惯例接轨;同时,由于土地承包制的局限,对外虽由村委会接订单,但实质上仍是农民个体经营,村一级组织与农民之间没有形成利益纽带,相互之间的制约力不强,内部风险很大,这些都让外商感觉心里没底。浅层次的土地流转形式,不仅没有解决名不正、言不顺的问题,而且严重制约了土地统一管理、科学规划、集约生产,使大规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很难实施,农业科技很难推广,投资环境很难改善,从而丢掉了一批大客户。城西村在实践中认识到,只有通过土地把村民与集体结成紧密型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让责权利更明晰,才能真正做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保证订单任务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园区建设遭遇着“成长的烦恼”,最终也只能通过更深层次的土地改革来解决。  于是,城西村提出土地股份制的改革设想。**区、**镇两级党委政府顶住压力,指导城西村迅速推行土地股份制。他们以集体土地及资产作为集体股本,在村民自愿的基础上,将61户农民承包地部分或全部折价入股,成立了大连市农村第一个以土地入股为主要投资方式的股份制企业――大连**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法》规定,设立了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村民一分地为一股,61户农民共集中土地293亩,折价占总股本的13.06%;村以集体经营的1300亩土地和水利配套、温室大棚等设施入股,折价占总股本的86.94%。企业的税后利润60%用于扩大再生产,40%用于股金分红,年终一次性分发股红;公司如发生亏损,则按股份分担风险。  考虑到土地是农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土地股份制在分配方式上打了“折扣”。公司规定,对于农民入股的土地,无论公司盈亏,每年年初,先期支付入股农民每亩保底分红200元。如果公司年底还有盈利,可继续分红。入股自愿,退股自由,让城西村的农民变成股东;产权明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使得村民和集体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  在公司内部经营管理上,根据个人技术水平和能力大小,股东们既能在公司内承包经营,又可为公司打工,当农业工人。公司建起了国际水平的温室工厂,种植花卉等观赏植物,雇佣村民统一生产。露作和大棚育种由公司统一提供种子、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农民具体操作,利润由公司和农民按比例分成。蔬菜和桔梗等其他作物,采取农民交纳土地承包金的方式,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收益全归农民。公司还联合省农科所等科研机构共同进行科技攻关,大大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崭新的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保底收入和年终分红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加入进来。与城西村接壤的城东村53户农民主动以472亩土地入股,土门村农民找熟人要求加盟公司。短短6年,公司吸纳了226户农民的1757亩耕地,加上村集体1300亩,目前已拥有集中连片、设施完备的入股土地3000多亩,成为**区技术水平最高、生产设施最完备、经济效益最好的农业公司,在自己的土地上建起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  城西村推行土地股份制,表面看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实质是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到农业,把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体制、激励机制、经营手段、分配方式,成功嫁接到农业园区的经营和管理上,延伸到农村土地使用权的盘活上。这正是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用工业化方式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用工业化管理方式办好农事企业的实践形式之一。  集约带来新变化  高效农业在土地股份制的催化下如虎添翼。走进**现代农业园区宽敞明亮的温室生产车间,如同置身于全国乃至世界农业的前沿,无论是农业设施、技术水准、作物品种还是管理方式,都与传统农业大相径庭。在这里,不仅能见到组培室、催芽室、穴播车间、智能温室、微灌和滴灌、克隆技术,还能见到农业工人在花丛树影间用音乐施肥的新鲜玩意。实行土地股份制后,全村高效农业迅速壮大,种植品种由低效益的粮食、蔬菜、水果,发展到高效益的花卉、桔梗和种苗培育,“**农业”已成为知名品牌,深受消费者欢迎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乃至有机食品,已进入商场以及各大超市。园区还是全国最大的蝴蝶兰生产基地,其高品质的花卉和观叶植物深受日本市场青睐,农业生态旅游也随之兴起,成为园区的新兴产业,每天都要接待大量参观人员和来访的国内外客商。最让人感慨的是,过去分散种粮,每亩玉米净收入仅有100多元,平均每平方米土地产出不到2元。实行集约经营后,按国际要求种植和加工高收益品种,实践的效果是,在阳光温室内种1亩花卉相当于过去种xx亩粮,种1亩蔬菜相当于过去种30亩粮,高水平的土地产出效益等于再造了数十个“城西村农业”。  产业化经营在土地股份制的助推下开创出新天地。实行土地股份制后,园区不仅是农业生产的样板,还是农产品深加工、保鲜、包装产业化“一条龙”的样板,已产生巨大辐射效应,由“点”成“块”,由“块”带“面”,快速提升了当地农业产业化水平。如今,**镇70%以上的耕地成为龙头企业带动下的配套型基地,80%以上的农户都直接或间接地与龙头企业连接。原来在市场经济汹涌大潮中风雨飘摇的单个农民,现在与企业形成了“联合舰队”,大大增强了抗风险能力。在这个产业化体系中,农民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按照企业的要求做好本职,生产合格产品,然后就等着按照合同约定在企业拿钱。千家万户的农民把自己作为“车厢”挂在龙头企业这个“火车头”上,高速行驶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  农民收入在土地股份制的支撑下快速增长。1996年,城西村还是**区有名的贫困村,村集体负债13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有1800元,在全镇12个村中名列第10位。实行土地股份制改革后,城西村收入水平持续高速增长,xx年全村可支配财力达16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1万元,成为全镇最富的村。据了解,城西村有的村民在公司从事种植技术工作,个人全年收入可达1.5万元。目前,城西村个人存款已占**镇的60%。</p清河村“合作股份制”壮大食用菌产业
09:53:35 &&来源:曲靖日报
&&本报讯 陆良县三岔河镇清河村委会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促增收”的理念,依靠发展食用菌产业撑起了一个和谐文明的新型小康村。2014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3976万元,比2011年的1358万元增加193%。农民人均纯收入也由2011年的3860元增长到2014年的7552元,增加96%。&&2011年3月之前,食用菌产业在清河村还是新鲜事物,清河的产业就是传统的“稻豆模式”,只有3个种植大户带动发展的300亩露天蔬菜和200亩浅水藕。刚刚转行建了草席厂的村委会黄世东书记摸清了清河村产业现状,看清了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计划在全村推广食用菌种植,没有群众响应。无奈,只有自己带着少数人试点做给群众看。2011年3月,清河村选择了第11村民小组为试种点,黄书记个人投资16万元建了18个大棚提供给9户村民种植食用菌,并承诺亏了本人承担,赚了农户还本。功夫不负有心人。5个月后,第一批食用菌大棚见到了效益,每个大棚纯利润达到1.5万元。&&2011年12月,清河村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整合本村原有的陆良县蔬菜种植合作社,新成立陆良县清麒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陆良县清麒菌包厂,合并成立了“云南清麒菇业有限公司(菇业公司)”,公司筹资153万元(村集体入股20万元,两委班子成员入股15万元,种植大户入股23.6万元,一般农户入股94.4万元),注册资金101.8万元,运营资金51.2万元。菇业公司与食用菌收购商签订产品供销合同,确立长期合作意向。公司成立后,主要采取“支部+公司+合作社+基地联农户”的运作模式组织生产,坚持做到基地连片规范统一、原料采购统一、做包灭菌统一、基地消毒统一、生产管理技术统一、产品销售统一,服务工作到位。同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村“两委”把全村的土地采用“正租反包”的形式集中起来,即村委会把农户的土地租赁过来,在搞好大棚、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之后,又反包给农民按照合作社的统一规划进行生产管理,农民除了收取固定地租外,又成了合作社的“会员”,获得工资性收入。目前,清河村已流转食用菌种植用地110亩,建成食用菌种植大棚364个,鲜菇年产量5600吨,产值1600万元,覆盖5个村民小组,订单远销曲靖、昆明、贵州、江苏等地。&&2014年1月,清河村按照开展农村集体经济“合作股份”试点工作要求,经村民代表会议同意,决定将村“两委”原先投入菇业公司的35万元资金转化为合作股金入股,通过与菇业公司合作,探索实施“合作股份”运作模式,将菇业公司依法组建为集体经济实体,并置于村“两委”的领导下,设立董事会,建立合作股份章程,明确村“两委”负责人具体负责全村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食用菌产业产前、产中及产后配套服务。村委会把区域内的土地划分成六大片区,分别由村民小组长担任“片长”进行管理,13名村组干部分布到364个大棚中进行服务,接受“片长”的领导和管理。食用菌产业基地实行连片规范、原料采购、做包灭菌、基地消毒、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六统一”,做到每个环节都有技术指导、都有跟踪管理服务。菇业公司每收购1公斤鲜菇,就向村集体定额支付0.2元的服务费,作为合作股份收益,2014年清河村集体合作股份收益达到25万元。施付平
& ( 09:53:28)
& ( 09:53:27)
& ( 09:53:25)
& ( 09:53:22)
& ( 09:53: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股份制企业管理模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