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单位文书内容是否分别吻合教材写出的小学新概念英语教材

第十三届挑战杯文件 -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日志,人人网,青岛大学师范学院的公共主页
这里有你最大胆最新奇甚至是最疯狂的日子;也有你最难过最美好最容易被辜负的时光;青春荒唐肆无忌惮可这就是我炽热的年华,固执的眷恋像一首唱到沙哑偏爱的情歌。这个暑假过去后就真的没有开学了,谢谢这群人,盛装出席我的成长。带不走的丢不掉的,放不下的留不住的,为自己年华的每一滴泪,是一万道光,最昏暗的地方也变的明亮。
6月18日晚6:30师范学院学术报告厅,2015届“盛夏挽情”毕业歌会。
愿有岁月可回头,且以深情共白首。
第十三届挑战杯文件
共青团青岛大学委员会文件
青大团字〔2012〕19号
&&&&&&&&&★&&&&&&&&&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
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
各学院团委(总支)、东校区各团总支、研究生团总支:
为推进我校大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引导我校学生自觉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积极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校团委决定联合校党委宣传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工作处、研究生处、学生会、研究生会举办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竞赛时间
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
二、参赛对象
我校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硕士、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三、作品申报
(一) 赛程安排
第一阶段:竞赛启动,前期准备阶段(日至11月22日)
完成竞赛的宣传动员、报名工作以及启动仪式;
第二阶段:作品立项及方案制作阶段(日至12月19日)
由各学院审批立项后,各团队完成作品方案的制作,并积极准备作品所需资料;
第三阶段:作品选拔阶段(日至2013年6月)选拔分三阶段:
1.初赛阶段组织专家对各团队及其初赛作品方案进行审评,确定并宣布进入复赛的团队;
2.复赛阶段进行团队的培训、交流,各参赛队伍的信息跟踪,相关的支持等工作。组织专家对复赛作品进行评审,确定进入决赛的队伍。
3.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深入的指导加工,以答辩的方式选取优胜作品,并推荐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
第四阶段:活动总结(2013年10月)
全面总结竞赛经验教训,整理参赛作品及文档资料,进行全校表彰。
申报参赛的作品须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申报类别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参赛对象限本科生、专科生;
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
3.科技发明制作类: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
(二) 作品要求
1.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日后完成或即将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2.参赛作品须经本人或集体报名,有至少一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老师推荐。
3.每位报名者报名参赛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
4.具体要求请参考《关于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申报的要求》。
1.参赛作品申报表必须统一使用《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表》(见附件)。
2.学院审批立项后,作品初赛申报表需在11月27日前以学院为单位上交校团委(中心校区知行楼106室),同时上交电子稿(邮箱:)。
五、奖项设置及奖励办法
1.本次比赛设特等奖及一、二、三等奖,优秀组织奖等。
2.根据终审决赛的结果,将选出部分优秀获奖作品代表我校参加全省及全国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对于参加山东省及全国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的作品、作者和指导老师将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六、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系列竞赛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学院团委(总支)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及早做好安排部署,切实把活动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2.广泛动员、密切配合。本次竞赛开展时间长、内容多、任务重,各个阶段又各有侧重。各学院团委(总支)要密切配合,发挥优势,加强协调,切实做好参赛团队的组建和指导工作。同时,要广泛动员、鼓励学生参加组织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
3.搞好宣传、营造氛围。各学院要把竞赛活动的宣传作为工作重点,列入计划。充分利用团组织的各类宣传阵地,积极主动进行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从而扩大活动在学生中影响。
附:1.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申报表
2.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进程
3.&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介绍
4.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南
5.关于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申报的要求
6.作品格式标准及注意事项
7.优秀作品
共青团青岛大学委员会
主题词: &挑战杯&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共青团青岛大学委员会办公室
(共印30份)
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
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表
□个人项目
□集体项目
职务和职称
立项作品简介
(不少于3000字,另附纸)
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意见是能否立项的重要依据)
学院评委会意见
第十三届&挑战杯&青岛银行&
青岛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工 作 进 程
竞赛启动,前期准备阶段(日至11月22日)
具 体 内 容
①校内外广泛宣传,调动各院系共同组织好动员报名工作。②在人人网设立&青岛大学挑战杯&公共主页进行宣传以及相关信息发布。③学校内各主要要道和各宿舍楼内的宣传板上以大、小海报形式进行宣传。④在青大之声进行广播宣传。
10月29日至
各项目组从人人网 &青岛大学挑战杯&公共主页下载&申报表&,以项目组为单位向所在学院提交表格。
竞赛启动仪式
邀请相关领导表彰上届&挑战杯&优秀作品同时启动本届&挑战杯&竞赛。
(二)作品立项及方案制作阶段(日至12月19日)
具 体 内 容
11月23日至27日
申报项目结束后,学院确定并公布立项作品名单。
11月28日至
方案及作品制作
各参赛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完成立项作品方案的制作,并根据本团队的进度准备作品的整体制作所需相关资料。(鼓励各参赛队自己联系指导教师)
以学院为单位提交各队初赛作品方案
(三)作品选拔阶段(日至2013年6月)
具 体 内 容
12月20日至
12月20日至
1.邀请有关老师对各团队人员结构及作品方案进行审核,同时,接受没有参加立项但已完成的项目申报和参评;
2.确定并公布进入复赛的名单。
1.各团队利用假期进行社会调研,使作品更贴近社会,更具有针对性;
2.对于进入复赛的优秀队伍,进行相关的深入培训,使团队尽快地掌握各方面知识,并发放相关的材料使各团队更好的自学完善;
3月13日至22日
3.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各团队利用之前所搜集的资料完成作品的整体写作,并不断地进行针对性修改和完善。
4.组织复赛团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复赛作品,同时在校内外广泛宣传,为复赛做好准备;
5.复赛作品提交
6.宣布进入决赛答辩的作品。
1.对进入决赛的作品进行深入的指导加工;
2.进行决赛答辩,选取优胜作品评奖并推荐参加全省、全国的比赛。
(四) 活动总结(2013年10月)
全面总结竞赛经验教训,整理参赛作品及文档资料,进行全校表彰。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自1989年首届竞赛举办以来,&挑战杯&竞赛始终坚持&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的宗旨,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广大高校乃至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奥林匹克&盛会。竞赛的发展得到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亲切关怀,江泽民同志为&挑战杯&竞赛题写了杯名,李鹏、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题词勉励。历经十届,&挑战杯&竞赛已经成为:
&&吸引广大高校学生共同参与的科技盛会。从最初的19所高校发起,发展到1000多所高校参与;从300多人的小擂台发展到200多万大学生的竞技场,&挑战杯&竞赛在广大青年学生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显著增强。
&&促进优秀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摇篮。竞赛获奖者中已经产生了两位长江学者,6位国家重点实验室负责人,20多位教授和博士生导师,70%的学生获奖后继续攻读更高层次的学历,近30%的学生出国深造。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第二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北京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邓中翰,第五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杰出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得者、安徽中科大讯飞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刘庆峰,第八届、第九届&挑战杯&竞赛获奖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标兵、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级博士研究生胡铃心等。
&&引导高校学生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渠道。成果展示、技术转让、科技创业,让&挑战杯&竞赛从象牙塔走向社会,推动了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的实践课堂。&挑战杯&已经形成了国家、省、高校三级赛制,广大高校以&挑战杯&竞赛为龙头,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拓展工作载体,把创新教育纳入教育规划,使&挑战杯&竞赛成为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
&&展示全体中华学子创新风采的亮丽舞台。香港、澳门、台湾众多高校积极参与竞赛,派出代表团参加观摩和展示。竞赛成为两岸四地青年学子展示创新风采的舞台,增进彼此了解、加深相互感情的重要途径。
★ &挑战杯&参赛心得
◎团队精神参赛者将有机会加入一个充满智慧和活力的小组,与小组伙伴携起手来,接受挑战。参赛者将体验到前进中相互激励的力量和交流中灵感火花的跳跃,以及成功时分享的喜悦。在这一过程中,参赛者会感受团队精神的力量,这将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综合素质的提高参赛者通过参加竞赛,在完成整个作品的过程中,逐步培养沟通能力、说服能力、组织能力;在接受挑战的过程中,增强勇气、信心和能力。
◎优秀指导教师和专家的支持参赛选手经过与指导教师的长时间接触和交流,会汲取到指导教师的精辟理论精髓;在比赛中我们还将邀请知名的教授和专家担任本届竞赛的评委,为你画点睛之笔。
青岛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
一、 怎样选题
1.要根据科研、生产、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
2.要结合本院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
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
7.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
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
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
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
4.哲学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
三、 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青岛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格式标准及注意事项、关于青岛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申报的要求,青岛大学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进程。
2.个人作品:
(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作
(2)合作者不超过二人,且均为学生
(3)合作者学历不高于申报者
(4)鉴定书、专利证书、发表作品署名均需第一作者
3.集体作品
(1)合作者超过二人
(2)合作者虽不超过二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
4.正确填报作品类别及学科领域
(1)科技发明制作A、B类区别
(2)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关键创新点来填写
5.手工填写时,文字要清楚、端正
四、 自然科学学术论文的撰写
1.论文题目要鲜明,要能反映论文内容,研究范围和深度
2.论文内容要切题,结构要层次分明、逻辑严密、条理清楚
3.论文一般要有摘要、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等
4.论文结论要有理、有据、有新思想、新见解
5.引用他人信息时,必须深刻理解、融会贯通
6.可以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图表、曲线、附录、加注等手段,以达到重点突出、显示主线的目的。
7.要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达到文句简明、流畅。
五、 科技发明制作研究报告的撰写
1.申报科技发明时制作类作品必须附有研究报告
2.研究报告一般要有摘要、研究目的和基本思路、创新点、技术关键和主要技术指标、作品的科学和先进性、作品的设计、制作、试验、作品的适用范围和应用前景预测、参考文献等内容。
3.研究报告需附有相关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实物外观图(照片)等,也可附以鉴定证书,应用证明和专利证。
4.研究报告应层次分明、条理清楚、文句简明、流畅。
六、 准备作品展示和问辩的要点
1.作品展示,特别是问辩是终评的重要依据。
2.问辩重点在考察作者对参赛项目的理解程度和参与情况,以及工作实际达到的水平。
3.展版版面设计应简洁鲜明、吸引观众、文字宜少。内容宜精。
4.展示表演的作品要考虑电源等动力供应、注意安全、演示项目需反复演练,力争演示一次成功,若偶然出现故障,也应沉着对应。
5.口头陈述的开篇应开门见山,尽快切入主题并突出创新点以吸引评委。
6.参加集体项目的展示者应掌握未参加展示者的工作内容。
7.准备问辩要围绕作品主题,对项目的基本思路、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等几个环节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有问必答、有理有据。
8.对评委提的问题要听清楚,回答必须扣题,切忌答非所问。
七、评审原则
1.评审时应注重论文的科技含量、实用性、经济性和技术市场。
2.论文的创新点是突出的关键。
3.论文要评审专家普遍认可,大家都能看得懂。
4.参赛论文是初评的唯一依据,其重要性不容低估.
5.参赛论文不等于丁作总结,初学者切忌在其中塞进作过的所有实验和得到的所有结果
6.论文题目是全文最简洁的概述,应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7.论文摘要必须言简意赅,准确交待论文工作目的、方法和重要结果.
8.科学思维和新的思路是全篇论文的灵魂。引用他人信息必须经过思考选择,深刻理解并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独到见解,切忌人云亦云。
9.参赛论文总的基本要求:主题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精炼、内容切题:行文流畅、思路清晰;逻辑推理、科学准确。
10.掌握并应用多种表达技巧:图表、附录、加注&、以达到突出重点、展示主线的目的。
11.反复阅读和修改论文手稿是提高抽象思维能力、锤炼并理清思路的最佳途径
关于青岛大学
第十三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申报的要求
1. 资格要求:
2. 凡我校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普通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均可申报作品参赛。
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每位报名者报名参赛的作品不得超过3件。
A. 申报个人作品:
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
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
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
B. 申报集体作品:
a) 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
一作者的项目;
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
3. 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4.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5.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6.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7.参赛作品须由至少一名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推荐;
(一) 申报书填写要求
1.申报者须在作品申报表右上角相应的位置用&&&标明作品是个人项目或集体项目。
2.申报者在填写申报作品情况时需将作品类别(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或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填写在相应的位置。
3.表内项目填写时一律用钢笔、签字笔或打印,字迹要端正、清楚,此申报书可复制。
4.学术论文、社会调查报告及所附的有关材料必须是中文(若是外文,请附中文本),请以4号楷体打印在A4纸上,附于申报表后。学术论文类字数不超过8000字,社会调查报告字数不超过15000字。
参赛作品要求
1. 作品分类: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
l 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分类如下:
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
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
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
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
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
l 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
所属领域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l 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两类:
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
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
2.作品项目
●发明创造:
  ◇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
  ◇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
◇外观设计是指对产品的形状、图案、色彩或者其结合所做出的富于美感并适于工业上应用的新设计。
●技术创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案,即成熟可行并在实际应用中效果显著和前景广泛的技术成果,以及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产生的优秀技术成果。
●科学论文:科学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以及研究性学习优秀的课题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等。
●信息技术应用成果:信息技术应用与开发的技术成果,包括硬件、软件的技术创新、程序设计,课件设计、网络通讯设计等。
●研究性学习优秀项目:研究性课题的研究报告或学术论文等。
3.作品评选标准:
●自己选题:选题必须是作者本人发现、提出的。
●自己设计和研究:设计中的创造性贡献,必须是作者本人构思、完成的。主要论点的论据必须是作者通过观察、考察、实验等研究手段亲自获得的。
●自己制作和撰写:作者本人必须参与作品的制作。论文必须是作者本人撰写的。
●科学性:包括选题与成果的科学技术意义,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发明创造过程的科学性。研究方法的正确性、科学理论的可靠性,选题与结论科学意义的合理性。
●先进性:包括新颖程度、先进程度、技术水平与难易程度。
△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在申报日之前没有同样的成果在国内外出版物上公开发表过,没有在国内公开使用过或者以其它方式为公众所知,没有同样的发明和创新技术由他人向专利局提出过申请并记载于申请日以后公布的专利申请文件中。
△指该项研究论文的选题、立论有创意、有现实意义。
  △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同申报日之前己有的技术相比,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
△指研究论文集的研究结论所具有的科学价值和学术水平。
●实用性:
  △指该项发明或创新技术可预见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或效果;便于使用和投产。
  △指研究论文的适用与影响范围、应用与推广前景。
上报附件要求
●发明创造和技术创新作品必须有图表资料。根据项目的需要,可以包括:
  ◇外观图,手绘或照片均可。
  ◇结构图,手绘或打印均可。
  ◇原理图,手绘或打印均可。
  ◇录像带,不超过5分钟。
 ●科学研究论文或研究项目必须附有论文全文、研究报告及参考书目、实验数据及其他必要的图表资料、证明材料等。
●信息技术成果必须附有光盘或软盘,在现行的操作系统和操作平台上可以演示和应用,必须有详尽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格式标准及注意事项
一、基本情况
(一)作品标题
(二)摘要、关键词
论村民自治
二、文字格式
(一)字体:宋体
(二)字号
1、标题:二号,粗体
2、作者:三号,粗体
3、一级标题:三号,粗体
二级标题:四号,粗体
三级标题:小四号,粗体
四级标题:五号,粗体
4、正文:五号
(三)行距:单倍行距
一、村民自治的历史[一级标题]
(一)村民自治的概念[二级标题]
1、村民自治[三级标题]
(1)村民自治[四级标题]
村民自治的概念来源于&&[正文]
三、版面格式
(一)加页眉,内容为:青岛大学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参赛作品;字体为:小五号;居中
(二)页面设置
1.页边距:上:2.5厘米
下:2.5厘米
装订线:0厘米
2.页眉:1.5厘
米页脚:1.5厘米
3.纸型:A4,纵向
(三)插入页码
位置:页面底端
对齐方式:外侧
(四)注释
采用尾注,自定义标记为[1],[2],[3]&&
注:专著为[M], 报纸为[N],期刊文章为[J],论文集为[C],学位论文为[D],报告为[R],标准为[S],专利为[P]
[1] [美]詹姆斯&W&沃克. 人力资源战略[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 李强. 转型期冲突性的职业声望评价[J]. 中国社会科学2000(4):20-29
[3] Whyte, M.K.& L. Parish. 1984, Urban Life in ContemporaryChina,Chicago:UniversityofChicagoPress, P78-79
(五)参考文献
格式同上,先中文后英文;中文按姓名的拼音排序,英文按姓名的字母排序。
四、其他问题
其他未列出的问题请参见新闻出版署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第十二届本校优秀作品:
城市临终关怀服务体系建构的本土化探究
&&基于济南市实践的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临终关怀组织机构发展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对临终关怀组织服务的本土化发展进行探索,将临终关怀服务普及的难点归结为制度的非规范化、管理中整合自主性的缺失、服务理念的不深入,对临终关怀开展的本土化对策提出一个&体系&的新思路。
关键词:临终关怀;非营利组织;行业管理;体系建构
An exploration of localiza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rban Hospice Care system&&analysis based on practice in Jinan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and prospects ofChina hospice care organizations, we conclude that the unnormalization of institution, the lack of united management and the un- advanced development of the service concept are difficulties of constructing the urban hospice care inChina. In the end,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construct an urban hospice care system suitable to urban condition inChina.
Key words: Hospice C Non-profit O Sectional Manage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System
一、我国城市临终关怀的基本状况
(一)学界基本认识
我国临终关怀服务自1988年出现以来,学术界对其现状及对策研究颇多,但由于组织机构的成长发展处于初级阶段,整合效应低下,临终关怀的运营面临困境。临终关怀服务由于其自身所呈现的学科融合功能,存在的问题具有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本文对其产生问题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临终关怀组织机构管理界限不明;第二,临终关怀服务的供需不平衡,资金来源单一。由于缺少诱因使得利他性公共服务产生及发展,导致慈善募款不足(萨拉蒙);第三,临终关怀机构执业领域存在慈善的业余主义,薪资竞争力的缺乏导致其难以吸引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士进入工作行列。第四,由于人们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存在伦理孝道观的束缚,临终关怀服务理念缺乏相应的充足的哲学阐释,临终关怀在伦理问题上面临挑战。
以上对于临终关怀机构存在问题进行的概括各角度是对立统一的,各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理论联系实际,对于第一点,临终关怀机构面临的政策扶持的欠缺,&多头办、多头管&的局面没有得到有效规范统一,团体效能由于政策的空白、工作归口的模糊而无所适从(施永兴,2010)。临终关怀机构作为非营利机构具有自主性的基本性质,但从我国非营利性机构发展来看,政府的扶持不可或缺,自主性必须与同政府间的整合相协调。运营管理机制存在漏洞,临终关怀机构由于举办主体的隶属有多样化现象,自成系统、自行管理的格局没有打破(施永兴,2010),难以调动&团队&的中介作用,多渠道获得资助。对于第二个问题,临终关怀的需求量大,但供给不足,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使得临终关怀组织在运营的过程中市场化趋势明显。对于第三个问题,我国临终关怀机构照护人员队伍专业性不高,医疗人员与床位比低,志愿者团队存在业余化,临终关怀未能达到其宗旨所涉及的目标;第四个问题,中国社会传统道德观对于死亡教育缺乏成体系的哲学阐释(路雪芹,2006),民众对于临终关怀的态度含有疑惑、不安。
(二)城市临终关怀总体发展情况
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进程中,在推动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建设中,&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成为衡量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重要标准。临终关怀自20世纪80年代末引入我国以来,作为致力于&优生、优育、优活、优死&&&人的全优生命质量系统工程中最后一个阶段的一项服务,近年来备受各界关注。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及姑息照护组织(National Hospice and Palliative Care Organization, NHPCO)对临终关怀的定义:对生存时间有限的患者提供专业照护、病痛缓解、心理疏导、精神支持等悉心关怀以满足患者需求,并为患者家属提供心理及生理关怀。由此可见,临终关怀旨在照护而非治疗,临终患者及其家属通过接受全方位的身心照顾与支持,希望病人在死前短时间内减轻肉体痛苦及心理恐惧,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维护临终病人的尊严,让临终病人在有限的时间内,安详地、舒适地并有尊严而无遗憾地度过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临终关怀模式与现代医学模式均为&多学科&模式,但是医学模式中各学科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互独立或相互补充的关系,而临终关怀模式以&临终关怀团队&为中介,融合各学科,发挥临终关怀的整体效能(史宝欣,2010)。
二、 本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对于临终关怀的研究,本文将宏观要素和微观要素相结合,先从临终关怀组织及利益相关体的环境出发,分析我国临终关怀在行业管理存在的本土化问题,其次,对我国临终关怀的微观环境进行实地探索。将宏观环境与微观环境相结合,以建构临终关怀层次化的运营和管理。
研究对象:从宏观环境上,我国目前的临终关怀组织&&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注册成立,为全国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独立社团法人,其业务由卫生部主管,作为对全国临终关怀行业自律性管理组织机构。从微观环境上,临终关怀机构近年来在我国的开展形式有三,一为独立的临终关怀院,指不隶属于医疗护理及医疗保健机构的临终关怀服务基地,提供住院、家庭、日间临终服务项目。二为附设的临终关怀机构,常见形式为医院、护理院、养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机构内设&临终关怀病房&&临终关怀病区&,三为家庭临终关怀,患者在家中享受由家属提供的日常照护及临终关怀组织提供常规的病人和家属所需各种临终关怀服务。
研究方法:本文采用的是对利益相关方进行个案深入访谈与现场走访的方法,以达到对组织机构运作的具体实际进行实地研究。由于个案存在代表性不足的特点,本文力求扩大个案的代表性,加强个案的解释力。
(1)对象选择:本文主要探究临终关怀组织机构及行业管理发展思路,故选择深入访谈的个案对象为政府负责人、机构负责人,选择走访的对象为志愿者团队成员及社区老年人家属。
(2)个案区位选择:本文对山东济南临终关怀机构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在济南开展临终关怀两家机构的负责人、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志愿者团队负责人及成员、患者家属及社区老年人家属进行个案访谈,构成本文原始资料。
(3)个案背景介绍:笔者选择的区位&&济南,其临终关怀服务的开展具有特殊性。济南的临终关怀机构主要以医院内设&临终关怀病房&为主,自1988年临终关怀于我国大陆初现以来,济南的临终关怀事业进行了两次尝试: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夕阳红全托老年病房&,山东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临终关怀病房,但两处病房皆以关闭告终。社区服务中心、养老院、老年公寓存在符合进行临终关怀服务的情况,但由于普及力度弱、资金支持少、人员缺乏专业知识,机构所应呈现的发展尚未成型。
三、临终关怀之本土化存在问题的分析&&基于拥护群理论
(一)由初衷引出路:临终关怀服务的整合与自主
基于菲利普&科特勒对非营利组织的研究,在对非营利性项目运营制定方略及实施前,应先对项目运行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科特勒的研究将外部环境分为三方面:拥护群环境、竞争环境、宏观环境。因临终关怀为我国新兴的服务项目,起到突出作用的重点为该项服务的各个拥护群,故笔者主要就其拥护群环境进行分析。
临终关怀组织
投入拥护群
捐赠者(企业、个人)
相关行政部门
内部拥护群
组织管理人员
中间拥护群
心理研究机构
消费拥护群
图1 临终关怀组织拥护群分析
若将组织看成一部资源转换机器,机器由供应资源的投入拥护群,将资源转为有用的产品和服务的内部拥护群,中间拥护群将产品和服务送到指定的消费拥护群中去(科特勒)。上图显示了我国临终关怀组织及其拥护群组成情况。组织需要拥护群的全数或多数去运营,与此同时,拥护群间的协调互动为组织注入活力。我国临终关怀机构尚处于试点阶段,并未普及,组织界限不明朗,组织与拥护群关系纽带疏松,与相关扶持政策对接时功能重叠、职责交叉,使得对临终关怀机构的管理出现&真空化&。
1、宏观着眼:临终关怀组织缺乏与政府的&整合力&
临终关怀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组织,自身具有正规性、独立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和公益性六个基本特征(莱斯特&M&萨拉蒙)。其中,独立性,亦即自主性,是指一个组织对于组织内部资源的配置和使用不会受到其它潜在伙伴的需求或期待影响,有自由、决策的能力。作为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第三力量(The Third Force)&,非营利组织理论上来说资金来源广泛,根据其收入来源无限的传统假设,资金不会对其发展构成问题。不幸的是,非营利部门通过多渠道资金来源实现自给自足并无事实基础。没有一个国家的私人慈善团体是非营利部门的主导型来源。
***,政府工作人员:我们这些年针对养老的活动很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对这个方面(临终关怀服务)目前还没有什么计划。
2、微观入手:临终关怀机构&缺乏后盾&
以美国国家临终关怀及姑息照护组织对于2010年美国临终关怀的年度调查为例,报告显示,美国的临终关怀机构数量按组织纳税身份划分,49.0%为非营利组织,47.0%为营利机构,政府所有的组织仅占4%(2009),再结合以往年度调查分析显示,营利机构的比重明显上升,同期非营利性机构与政府所属机构比例变幅较小。由此可见,美国的临终关怀机构对商业性、投资性的收费和收入日益依赖。
我国的临终关怀机构资金来源主要为医疗业务收入和其他收入、直接或间接的政府财政补助、拨款和专项经费,企业、个人提供的赞助和项目经费所占比例低,传统的慈善收入减少,收入结构的趋利性强。究其原因,适应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由于卫生管理体制、部门协调机制、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机构就面临着人员工资奖金、管理费用、各种医药物品价格不断上涨的困难,要维持临终关怀机构的生存和发展不得不转向市场(施永兴,2010)。然而这种与卫生行政部门的疏离从而导致的商业化,使得临终关怀机构的非营利的宗旨目标与其现实的市场化走向出现矛盾。
曹,原临终关怀病房负责人:我们这个机构本来就不是以营利为主的,当时制度动荡,医院按经济指标来评估科室业绩,我们肯定比不了其他科室。没有经费支持,病房营利很小,这样是支持不下去的。所以就关了。
***,原病房主任:当时我们做得很好,当时对于病房的环境很温馨,而且吸引了很多志愿者来这里与病人互动。但是09年因为工作调动,我走了,病房也就不归我管了(病房于2009年关闭)。
由此可见,临终关怀机构由于开展形式、举办方性质存在差异,全国性的组织对行业约束力不足,临终关怀机构的开展缺乏后盾,没有长效维持机制。
(二)临终关怀内部拥护群&荒漠化&
1、护工的数量与质量瓶颈
首先,护工的专业素质不高,医疗服务团队的供给与服务需方不平衡,成为开展临终关怀服务的又一瓶颈。临终关怀学作为一项独立学科,已被正式列入卫生部指定的社区护理教学和全科医生培训大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机构设置和执业登记亦将临终关怀科作为中心登记的可诊疗项目予以明示,而政策的出台并没有带来后续的充分开展工作,如对于临终关怀护理人员的考核机制,对临终关怀科的准入机制。从业人员的素质在近年来并未获得明显提高。
其次,护工供给量小,是由于该行业的非营利性决定了其收入水平不能与其他营利性行业相比,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护工素质水平。
曹**:我们的病房当时有26个人,6名医生,12名护士,8名护工。医生定时查房,护工在护士的监督下对病人24小时陪护。护工是雇佣来的。当时没有多少志愿者。
王**,养老院负责人:我们这儿的护工基本都是找的农民工,没什么文化,但吃苦能干。一个护工负责四、五个老人,但是老人的生活已经完全不能自理了,所以还是应接不暇,护工一刻都停不下来。
对津、沪设有临终关怀的13家医疗机构护工的调查显示,护工与实际床位比平均为0.17::1,即平均约6名患者由一位护工照看。这必然会降低护理的质量,也就谈不上从身到心的关怀(黄斌,2009)。
2、志愿者团队的业余化
志愿者的业余化表明其无法通过正规的护理服务对临终群体进行关怀,志愿者的关怀方式与临终患者的服务需求并未对接好。
滕**,养老院院长:我们虽然欢迎志愿者,他们来了开展活动,老人们确实会开心,但是这种活动对于临终老人的身体并不是很有益,他们更需要安宁的照护。我们需要的是懂得怎么照顾他们的人,志愿者没法做这些啊。
***,大学生,志愿者团队负责人:我们一般是自己发起活动,自己联系,并没有形成正式的组织,更不要说都具备专业素能了。对临终关怀,我们现在只能是提供心理上的关怀。
王**,老年公寓负责人:我们缺的是懂怎么照顾患者的人,志愿者如果能经过一定培训当然最好。
工作人员专业素能不足,志愿者团队活动方式与临终关怀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区别。据了解,我国尚未形成专业的临终护理学科的考评机制,临终关怀服务因内部拥护群从专业素能到团队建设的能力不足而出现&荒漠化&。
(三)对待消费拥护群的需求的&大一统&
有课题对京、津、沪、汴四地抽样调查了463名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不需要参与临终关怀治疗的有124人,占26.8%,需要参与临终关怀治疗的有261人,占56.4%;很需要参与临终关怀治疗的有78人,占16.8%。在对1279名社区家庭老年人的临终关怀服务需求调查中,要求最佳临终关怀服务机构选择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有463人,占36.20%,选择综合性医院临终关怀病房的有390人,占30.49%,选择独立临终关怀机构的有188人,占14.7%,选择老年护理机构的有238人,占18.61%。
**,企业人员:在家里才能更好地为老人提供关怀,才能更好地尽孝道。
***,教师:我认为没有真正的关怀。起码现在的医疗水平还没能够使临终关怀真正得实现它的目标。所以我还是倾向于居家疗护。
临终关怀服务的消费拥护群需求存在区域性差异,服务形式应结合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特点而开展,&大一统&的城市临终关怀服务不符合我国实际。
(四)战略困境:临终关怀发展的体系化缺失
在《城市临终关怀调查社会学评估报告》中,对于发展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的思考,提出了&提供临终关怀基本医疗服务主要靠政府&的基本观点:政府应通过将临终关怀服务项目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加强对非营利性临终关怀机构的管理,保证城镇居民对临终关怀的基本医疗服务需求。由此可见,在正式制度的安排上,政府是主要供给者。政府不是抽象的,是具体的官僚和公务员构成的,他们也是理性的&经济人&,这种&经济人&特性影响了政府制度的供给。我国政府由于国家性质的界定,尤其强调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国家和政府的刚性特征也影响了临终关怀这一由非营利性组织机构服务的开展。政府对临终关怀服务缺乏足够重视,正式制度并未确立,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难以取得明确的制度支持而出现行业操作的非规范、形式开展的不统一等问题。
***,临终患者家属,个体户:我们也想让老人能被关怀,但治病的费用就已经够我们负担的了,我们也想知道老人现在该吃什么、不该吃什么,该怎么照顾,但除非你自己去找大夫,谁会给你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曹**,原临终病房主任:要是政府能给予我们财政补贴,支持我们搞下去,现在当然可以能做得更好。我们这个病房不能只是通过费用来维持。
除了制度的非规范化,我国的临终关怀服务缺乏管理上的整合自主。前文中提到了临终关怀机构的归口模糊,存在&多头管、多头办&的局面,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已成为全行业管理的难点。卫生行政部门对临终关怀服务工作处于管理真空,存在职责不清、任务不明的现象。对现代公共行政实践中网络化的重要性,奥图勒认为,公共行政中许多问题不能完全分割成小块分别交给不同的部门去处理,必须涉及到跨机构之间的协作。而管理的网络化的建构在我国则需要制度化体系完善的前提。
服务理念的不深入,则是临终关怀服务走向体系化的最后一环。从走访可知,家属对于临终关怀的理念认识并不深入,笔者认为这是由于临终关怀开展时管理不周及政府部门的重视不足使得宣传的力度缺乏所致。临终关怀的服务理念很多人对其存在误解。
在走访中了解到,很多人不知存在社区家庭型临终关怀,认为临终关怀与养老院没有区别。人们对于临终关怀的内容和理念模糊,社会的宣传力度欠缺,临终关怀尚未走入人们视野。
四、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的基本路径&&&三位一体&的建构
临终关怀服务涉及的利益相关方众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在开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应建立体系化的开展思路。行政部门通过正式制度规范进行临终关怀的行业管理,临终关怀组织机构通过有效管理普及临终关怀服务,传达临终关怀服务理念,群众在政府制定的与临终关怀服务相结合的医疗制度、社区服务体制中深入对临终关怀的理念的认识,将制度、管理、理念相结合,建构一个&三位一体&的体系。
图2 临终关怀服务体系的建构
政府对于临终关怀的立法和政策框架、财政补偿机制及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全,应与临终关怀组织行业运作、评估指标、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的管理相结合。人民群众对于临终关怀服务的认可及服务理念的普及,应与其切身相关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社区卫生服务体制相结合,使得理念得以渗入。临终关怀的组织机构应与需求方建立信息沟通机制,以便行业的管理方式随区域的特点进行合理调整。临终关怀的服务通过分割开来的条块进行逐个改善是行不通的,应充分动用社会资源,整合各方利益与需求,利用制度进行政策确立、资金调度、行业规范,利用管理进行机构运营、学科建设、绩效评估,利用理念进行教育传播、服务普及、思想创新。最终使得临终关怀服务的本土化在环环相扣的&三位一体&中得以长足发展。
[1] 菲利普科特勒.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 黄云生.社会福利民营化趋势中非营利组织之资源依赖与组织自主性:市政府老人居家服务之委托为例.http://webpac.nhu.edu.tw/Webpac2/store.
[3] 刘文媛,张欢华.非营利组织运作中的国家参与&&一项关于上海公益型非营利组织的观察[J].2004(11)
[4] 施永兴,王光荣. 中国城市临终关怀服务现状与政策研究[M].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0
[5] 王绍光.金钱与自主:市民社会面临的两难境地[J].开放时代.2002(3)
[6] 温志大.走向天堂&&人类死亡探秘与临终关怀[M].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7] 吴冠之.非营利组织营销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8] 叶常林,许克祥.非政府组织前沿问题研究[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
[9] Anheier, H.K. (1990) A profile of the third sector inWest Germany, in H. Anheier and W. Seibel (eds)The Third Sect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 in Comparativ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De Gruyter,BerlinandNew York(forthcoming).
[10] Powell, W.W. (ed.) (1987)The Nonprofit Sector: A Research Handbook,YaleUniversity Press,New Haven.
[11]Salamon, L.M. (1987) Partners in public service: the scope and theory of government-nonprofit relations, in W.W. Powell (ed.) &op. cit.
[12]Salamon, L.M. (1990) The nonprofit sector and government: the American experience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n H. Anheier andW. Seibel(eds) &op. cit.
第十一届本校优秀作品:
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基于青岛胶州市的调查
作者:肖伟平
调研时间:2008年10月&2009年1月
一、导论. 3
(一)研究的缘起&&一种关怀的开始. 3
(二)研究背景&&关怀的意义与信心保证
1.国家对农村教师的重视和实际关怀与日俱增. 5
2.初任教师关乎农村教育发展大计,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和方针的主力军. 6
3.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培训方案的前提和参考依据. 7
(三)研究意义&&关怀的切实效用. 7
1.探寻初任教师职后发展的行政扶持与管理策略&&以学校和地方教体局为主. 7
2.反思师范教育优劣,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意见反馈. 8
3.充实我国教师教育理论与方法. 8
4.帮助初任教师了解自身的生存现状,增强教师的自我调整能力. 8
5.在分析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基础上为其他研究提供课题来源和材料佐证. 9
(四)研究方案&&关怀的有效施行. 9
1.研究目的. 9
2.调查工具. 9
3.调查抽样. 10
4.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11
(五)概念界定&&关怀的对象明晰. 12
1.农村. 12
2.初任教师. 12
3.生存现状. 13
二、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一) 问卷统计结果. 13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结果. 13
2.初任教师生活现状. 16
3.初任教师工作现状. 22
4.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26
(二)深度访谈反映的关于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其他问题
1.本科毕业生不如专科毕业生适应工作能力强. 35
2.&老带新&的帮扶策略易影响初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策略. 35
3.初任教师的压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住房、婚姻的影响,尤其表现在男性教师群体中. 36
4.教初中不如教小学&实惠&. 36
5.与家长沟通困难. 36
6.期盼&跳槽&、&晋升&的现象很普遍. 37
三、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状况改善途径探析
(一)地方政府和各级农村学校改善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可行性措施
(二)改革师范院校教育教学模式,提升初任教师入职适应力
(三)初任教师通过自身努力,改善生存现状
(四)农村家长的合理期望和有效沟通是改善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有效途径. 47
四、关于研究结果的一些思考和说明
附录1:胶州市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胶州市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访谈提纲
附录3:胶州调研部分图片展. 55
文中表格页码索引
表1:各学制段初任教师人数统计表 11
表2:任教情况与专业的交互分析表 15
图3:初任教师收入在当地所处水平统计图17
表4:初任教师就餐现状频次统计表 18
表5:初任教师享受保险现状频次统计表 错误!未定义书签。
表6:不同性质学校初任教师享有保险交互分析表 19
表7:初任教师业余活动现状频次统计表 20
表8:教龄 * 您现在的身体状况与参加工作前相比 21
表9:不同教龄初任教师在身体状况上的卡方检验表 21
表10:初任教师从教原因频次统计表 23
表11:目前工作积极性*从事教师工作原因 24
表12:不同从教原因的初任教师在工作积极性上的卡方检验表 24
表13:初任教师考核与评价方式频次统计表 25
表14:初任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频次统计表 26
表15:初任教师专业欠缺频次统计表 27
表16:不同教龄初任教师的专业欠缺交互分析表 27
表17:不同教龄初任教师在校工作需求交互分析表 29
表18:上级主管部门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措施频次统计表 30
表19:初任教师入职后参与培训情况频次统计表 31
表20:初任教师上学期间理论学习与当前教学关系频次统计表 31
表21:不同学校初任教师认为培训主要存在的问题交互分析表 34
表22:不同性质学校拥有除教科书外的其他书籍的交互分析表 35
摘要:优质的农村教育离不开优质的教师队伍,尤其需要作为农村教育事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初任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为此,了解并研究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初任教师在生活、工作、专业发展三方面的切身体验和满意程度),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寻求解决途径,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但遗憾的是,学术界对该问题的研究还处于&缺失&状态。而且,随着我国推行&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近些年来农村新进教师量较大,显现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这也为研究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存现状增添了鲜活的时代背景和广阔的研究可作为空间。
在文献分析和前期预研究的基础上,确定青岛胶州市农村中小学为可获得总体,在该总体中采用分层抽样选择样本,对选择的初任教师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访谈和非参与式观察,以获得反映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详细数据。在经过为期四个月的调研后,发现农村初任教师群体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令人满意的方面,也表现出了许多问题和不足,具体如下:
生活方面,初任教师的待遇和福利较好,但食宿条件较差,业余生活也较单调,工作三年的初任教师身体状况有所下降。
工作方面,初任教师的从教意愿呈多元化表现,由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初任教师的工作量普遍较重,多数教师感觉工作很累。
专业发展方面,初任教师缺乏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技能,参加的培训与自身的需求相关度较小。虽然初任教师对专业发展的愿望都比较强烈,但随着教龄的增长,对专业发展的需求减小,对物质的需要增加。
另外,通过访谈发现,初任教师存在工作适应力差异较大、婚姻压力大、受老教师影响较大、期望跳槽、与家长沟通不畅等问题。
最后,针对上述问题,从政府和学校的扶持措施、师范院校的培养体制、初任教师自身的努力以及家长的支持四个方面探析改善不良生存现状的途径,并指出只有五个方面的密切配合,才能发挥各项措施的功效。
关键词:农村初任教师
青岛胶州市
(一)研究的缘起&&一种关怀的开始
2008年夏天,山东省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与青岛市农村小学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专题培训如期举行,作为培训班的班主任,笔者得以与来自山东省和青岛市各个农村地区的不同学科新老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由于参与培训的新教师人数较多,而且年龄相仿,笔者与该部分教师的交流甚多。在两期共二十天的相处时间里,发现初任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表现出形式多样的体验情绪,如有的教师&感觉工作没意思,不想做了&,而有的教师非常喜欢教学工作;有的教师感觉&一年教学下来,身心都很疲惫&,有的教师表示没感觉,有的教师感觉教学工作很愉快&&但是,初任教师对于培训的态度表现的颇为一致&&&培训组织的很好,讲的理论和知识也是我们所欠缺的,但对我们的教学不会有太大帮助。&这一切看起来没有不妥,就像一位老教师所言&不用奇怪,相当正常&,因为可以用来解释的理由实在太多,如不同的教师对工作自然有不同的感受,理论学习一般不受教师的欢迎等等。
这种&理所当然&的现象真的&不用奇怪&吗?实则不然!教师的教学生活不是备课、上课、批改作业那般简单,尤其是农村初任教师,他们青春正盛、富有激情,紧跟时代潮流,但由于初入职和农村现实条件的影响,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过渡期&,学校、学生、课堂、同事对于他们来说都是熟悉的陌生人与物,如何顺利、快速地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身份转变,融入农村教育环境,是身心两方面的持续考验。美国学者帕丁(Partin.R.L.)发现,&在美国中小学,每年都有13万名新教师走上教学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充满了浇灌学生心灵的热情,却沮丧地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准备接受他们充满智慧的话语。初入职的教师对诸如无法抗拒的文书工作、空中飞舞的纸团、生气的家长、出故障的机器、偶尔遭遇的好争吵的管理者以及无法预料的来自现实课堂里的挑战等,常常束手无策。&[1]那么,从这个角度反观初任教师对教学生活的体验话语,&意料之中&难以令人信服,确乎还有&情理之外&的&另一番风景&!
为了证实自己的信念,也为了探索&另一番风景&,笔者查阅了大量关于(农村)初任教师的资料。但遗憾地发现,我国的相关研究成果并不多,而且多数是译介国外研究成果,本土化的研究多限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入职适应等领域,关于农村初任教师的专门研究更是凤毛麟角。这种状况虽然没有解决我的问题,但给我的研究留余巨大空间。在综合分析自身的研究关注点和国内研究现状,最终选择&摸底&性质的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研究。
(二)研究背景&&关怀的意义与信心保证
虽然研究课题的选择来源于兴趣和对教育文献信息的分析,但该课题不乏深刻、鲜活的研究背景,这些背景不仅赋予了课题研究丰富的时代价值和政策意义,也坚定了笔者研究的信心。
1.国家对农村教师的重视和实际关怀与日俱增
早在2003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把农村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指出,根据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和国家有关工资标准的规定,省级人民政府要统筹安排,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进一步落实省长(主席、市长)负责制。
近些年来,中央政府和领导人更是多次在不同场合表达了对农村教师的关怀,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教育部近几年的工作重点都把提高农村教师队伍素质放在了显著位置;国务院、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教师补充工作的通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等都有效地提升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素质。
2.初任教师关乎农村教育发展大计,也是落实新课改理念和方针的主力军
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及实际关怀下,农村中小学新教师人数逐年增加。这部分教师大多毕业于大专、本科院校,基本素质较高,已成为农村教育发展的生力军,也成为决定农村教育未来走向的核心力量。但如果不能正确地把握初任教师的现状和诉求,必将严重影响初任教师的工作效率以及农村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的有关研究报告在总结教育改革成功经验时都明确指出,教师是决定教育改革成功的三个关键因素之一,&没有教师的协助及其参与&的教育改革或&违背教师意愿&的教育改革,从来没有成功过这已经成为各国教育改革经验中的一个共识。[2]近些年来我国对教师群体专业化的研究也顺应了这一趋势,尤其是始于新千年的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要求和信任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纵观课改的推进历程,农村学校是主要的障碍,这就需要建设一支与之相适应的农村教育师资队伍。初任教师无论从新教育理念的了解状况、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和热情,还是新理念在工作中运用的愿望和发展潜能,都是其他教师无法比拟的。为此,深入了解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探索提高初任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农村素质教育落实及新课改成败的关键。
3.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是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培训方案的前提和参考依据
教师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工具,他们首先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有情感体验和各种需求,他们的生存状态是其身心健康、工作有效的基石,也是教育行政部门在制定初任教师培训方案应该着重关注的。当前,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学校都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把教师教育作为工作的重点,为农村初任教师的发展制定了各具特色的培训方案,但从各地反馈的效果看,培训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是没有考虑农村初任教师的实际状况和需求。为此,在制定行之有效的培训措施之前充分了解农村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是非常必要的。
(三)研究意义&&关怀的切实效用
1.探寻初任教师职后发展的行政扶持与管理策略&&以学校和地方教体局为主
美国学者罗蒂(Lortie,1975)提醒我们:&教学是一种要求初任教师从第一天工作开始,就要全权负责的工作,并且要与有着25年教学经验的同事完成相同的工作任务。如果在就职的第一年,就把除了教学以外的全部工作分配给初任教师,那就要考虑初任教师的精力与能力,因为他们是不应该被过度分配工作的。&[3]而&保姆式&的初任教师在我国广大农村学校非常普遍,这给初任教师的身心带来了严重的消极影响。为此,了解农村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是消除其入职困惑与焦虑,使其快速适应学校工作的重要课题。
2.反思师范教育优劣,为职前教师培养提供意见反馈
初任教师从毕业走向工作岗位,不仅是自身角色的转变,更是人生道路的转变,一系列的变化会给初任教师带来诸多挑战和困难,而这些困难都是教师们在读书期间所不能遇到的,通过分析初任教师的工作与心理状况,反思我国师范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充实我国教师教育理论与方法
美国学者费斯勒(Fessler,1992年)认为:&教师行业要想吸引好的教师并留住他们,非常紧要的是通过入职培训项目帮助新任教师。&[4]而早在20世纪60年代,国外对初任教师的研究已经达到较为成熟的阶段,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主要以译介国外成果为主,缺乏符合我国实际的研究成果。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教师教育方案制定与实施的理论化和形式化,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强的教师入职教育模式。为此,了解我国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对探索本土化的理论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4.帮助初任教师了解自身的生存现状,增强教师的自我调整能力
通过前期预调查,我们发现初任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是&落差问题&,包括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和城市与农村的环境落差。这种落差影响着教师的心理状态和工作行为,降低了教学效率,甚至产生心理疾病(笔者在一小学调研时,发现一位女教师存在严重的心理焦虑,已经影响其睡眠和饮食)。本研究在于为初任教师提供其他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形成对比效应(诚如一位初中男教师所言:&我们的工作,其实很多时候需要一种对比,以获得自我安慰...&),并为教师适应能力的提升提供策略建议。
5.在分析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基础上为其他研究提供课题来源和材料佐证
总体把握农村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是理论研究或微观实证层面深入研究的基础,给予其他研究以实证根基和材料佐证。
(四)研究方案&&关怀的有效施行
1.研究目的
(1)深入了解青岛胶州市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
(2)探析改善农村初任教师生存现状的有效途径。
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问卷的设计是在前期预研究(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各学校初步了解初任教师的生存现状)的基础上,经课题组多次讨论和修改,再邀请心理学专业的教师和教体局有关领导对问卷提出修改意见后而成。
至于问卷的效度保证,采用&得自内部结构的证据&,即一位初任教师以某种方式回答一个项目,他也应该用同样的方式回答所有其他的问题。如初任教师感觉自己工作很累,那么其课时数、日常工作量应很大,如果这几项相关程度高,表明该项目的效度高。为此,在数据统计结果呈现部分,笔者使用了多项相关统计。[5]
至于问卷的信度评估,采用&测量的稳定性&予以保证,具体做法是我们对一个样本人群进行了问卷测验后,隔一段时间再对同样的样本进行同样的测验,从两次测验中获得的结果是否相关来判断它们的信度。考虑到调研成本,后期测验采用邮件、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把问卷中出现的问题选择一部分或全部对初任教师进行重测,把测验结果与第一次问卷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问卷的信度。[6]
问卷共分为四部分(具体见附录1):第一部分为初任教师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是否担任班主任&、&任教学校情况&、&从教学校性质&、&第一学历&、&所学专业&、&教龄&共八个子类目。第二部分用于了解初任教师的生活状况,主要包括&工资待遇&、&食宿&、&享受的保险&、&课余生活&、&身体状况&五个子类目。第三部分反映初任教师的工作状况,主要包括&从教原因&、&工作积极性&、&工作感受&、&工作考核方式&四个子类目。第四部分用于调查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专业方面的缺陷&、&专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途径&、&所受师范教育与专业发展关系&四个子类目。问卷采用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一部分问题只能选择一个最接近现实状况的答案,一部分问题可以选择多项。
3.调查抽样
由于青岛辖区五市(胶州、胶南、即墨、平度、莱西)的农村教育发展水平相当, 考虑到胶州市最近四年引进教师量大,如仅仅两年,胶州市从全国各地招聘引进了200多名优秀教师和优秀本科毕业生。而且胶州市区教育资源比农村学校更为齐全和丰富, &一般来说,城区学校好于镇(处)所在地学校,镇(处)所在地学校要好于村小,不患贫而患不均,农村教师在心理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不平衡之感,&[7]具有研究的典型意义。基于上述两点,选择胶州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作为研究对象。
学校样本的获得采用分层抽样法,高中、初中、小学各为一层,由于高中和初中学校的数量不多(分别为2所和18所),每所学校都被抽取,小学部分则采用随机抽样。每所学校初任教师人数的抽取按&二分之一&原则进行,即随机选择该校初任教师总数的一半。访谈
规则与此相同。
4.数据收集与处理方法
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期间,组织成员走访各个选定学校,问卷的发放和回收不经行政干预在同一时段进行,共发放问卷100份(2005年至2008年胶州市共招聘401位新教师),收回98份,94份有效(各阶段学校初任教师人数统计见表1)。最后,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表1:各学制段初任教师人数统计表
(五)概念界定&&关怀的对象明晰
本研究有三个关键词需明晰:
农村主要是一个地域概念,与城市概念相对应。关于农村的概念,典型的村落属于农村的范畴没有异议,分歧在于县级城镇和乡镇是否属于农村范畴。如申培轩认为&农村主要是指县和县以下的乡镇和村庄,是相对于城市而言的。&[8]但多数研究认为,一般县城行政体制虽然属于建制镇,但其人口素质、社会环境和经济结构,以及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都比乡村高出许多。而且具体到本研究,胶州市的城市化进程已达相当水准,为此县城不包括在本研究的农村范畴之内。
另外,现在许多农村,已形成了以乡镇为中心,囊括周围村落在内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模式。乡镇不仅是农村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也是农村文化、教育中心,与周边村落有着巨大的连带关系。而且,乡镇与村落地区的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相差不大。根据胶州市乡镇的实际状况,本研究把乡镇界定为农村范畴。
根据上述分析,本研究中的农村为乡镇和村落等行政区域。
2.初任教师
初任教师(Beginning Teacher)又称为新教师(Newly Qualified Teacher)。对于其研究,学者们更多地是把其放在教师发展阶段理论中,探讨其概念不多。本文以美国学者麦克唐纳的观点为参照,&初任教师是已完成了所有的职前训练课程,包括实习阶段的教学实践的专业教师;他已被授予临时证书,并受雇于某个学区;他负有的责任通常与那些具有教学经验的教师所负有的责任在种类和程度上是相同的;同时,他或她正处于从事这个职业或服务于某个学区的第一年。&[9]该定义基本囊括了初任教师的工作性质和特点,而且有具体年限,但根据富勒(Frances Fuller)、卡茨(Katz)、伯顿( Burden)、费斯勒(Fessler)等人的各具特色的教师发展阶段论,本研究把初任教师界定为进入农村中小学任教在1&3年内拥有国家编制的正式教师,这与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初任教师发展计划也相一致。
3.生存现状
生存状态是人&在&的各种方式的总称,是&自我&区别与他人的标志。本研究中的生存现状是指初任教师当前实际体验的生理满足状况(如生活等物质层面)和超越生理需求的高层次追求所得到的满足状况(如工作满意度、幸福感等)。基于此,主要从初任教师的生活现状、工作现状和专业发展现状三个方面进行调研。
二、调研结果及其分析
(一) 问卷统计结果
1.调研对象基本情况分析结果
在有效的94份问卷中,只有&性别&、&年龄&和&任教情况&三项不存在缺失值;&是否担任班主任&、&所学专业&、&教龄&三项,各有一位教师没有提供信息,缺失值为1.1%;&从教学校性质&和&第一学历&两项,各有二位教师没有提供信息,缺失值为2.1%。详细分析如下:
(1)参与调查的初任教师共有39位男性,55为女性。其中,18位男性和35位女性共53位小学初任教师参与,16位男性和18位女性共34位初中初任教师参与,5位男性和2位女性共7位高中初任教育参与。男女教师的人数反映中小学校的女性教师占多数,但不同阶段的学校男女教师的比例不同:小学女教师明显多于男性,初中男女教师数量持平,高中男教师比女教师多。这与我们观察到的现状是一致的。
(2)56位初任教师年龄在&25岁及以下&,占到总人数的59.6%。37位初任教师的年龄在&26&30岁&之间,只有一位教师的年龄超过31岁。可见,初任教师的来源多是高校或大中专的毕业生,也是学校未来的中坚力量。
(3)93位初任教师中有59位是班主任(占总人数的63.4%):小学28位,初中29位,高中2位;24位不是班主任:小学24位,初中5位,高中5位。数据和观察表面,初任教师担任班主任的情况很普遍,据访谈结果,该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学校领导为使新教师快速熟悉工作环境,二是新教师精力充沛,干劲足。
(4)参与调查的教师群体中,没有教师拥有硕士学历,其中58位教师具有本科学历:小学23位,初中28位,7位高中都是本科学历;32位教师具有大专学历:小学27位,初中5位;只有2位小学教师是中专学历。63.0%的初任教师比例与胶州市近年来不断引进人才分不开,也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初任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5)至于初任教师的所学专业:语文22位,数学13位,外语17位,语数外出身的初任教师占总人数的55.9%。理化生15位,政史地9位,计算机4位,其他专业11位。另外,从表2可以看出,语数外专业的初任教师人数随着学校阶段的提高而相应减少,理化生专业的初任教师人数随着学校阶段的提高相应增加,这与每个学段的学科设置是密切相关。另外,虽然小学和初中有一定比例的其他学科出身的初任教师,但他们的教学任务并不一定与他们的专业直接有关。据胶州市教体局领导的解释:&这种情况在每个地方都存在,也是很无奈的,主要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这种情况,一是农村中小学的专业设置所限,二是一些农村中小还比较缺教师。但随着近些年农村中小课程类目的增加,以及每年引进教师量的加大,只有一部分新教师不直接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的教学工作。&
表2:任教情况与专业的交互分析表
(6)初任教师任教的学校大多数以一般(普通)学校(78.3%)为主,基础薄弱学校和重点示范校分别占15.2%和6.5%。
2.初任教师生活现状
生活状况包括:&工资待遇&、&食宿&、&享受的保险&、&课余生活&、&身体状况&五个子类目。对于生活状况的分析,呈现如下结果:
(1)初任教师的工资待遇分析结果
2006年10月份,青岛市规定对全市城乡教师工资实行市财政统一发放,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初任教师,其基本工资都一样(第一年为1300左右),通过问卷分析,所有受访教师的工资都在1000元以上,与政策相吻合,而且分析表明不存在拖欠工资的现象。每个学段的初任教师大多认为自己的经济收入在当地处于中等水平(见图3)。可见,初任教师对自己的工资收入基本认可。通过访谈也发现,大多数教师对工资持认可和比较满意的态度。
(2)初任教师的住房和餐饮现状分析结果
88位填写&您住房情况&的教师有一半是住在学校宿舍,其次是乡镇房子,占总人数的23.9%,14.8%的教师住农村房子,8.0%的教师在外租房。住校的大多数教师表示学校的住宿条件一般。一小学副校长向我们谈了两点初任教师的住宿状况:第一,由于农村学校经济条件有限,新教师的住房比较紧张,难于保证单人单间。第二,农村不通暖气,有些条件差的学校没有取暖设备,条件稍好的学校一般用煤炉或碳炉取暖,有诸多不便。
表4表示的是初任教师的午餐地点选择,&学校&被选61次,遥遥领先于第二位的&家庭自理&(26次),只有小部分教师选择&镇、村饭店&和&其他&。由于初任教师单身较多,在学校就餐的人数最多。教体局一位领导说:&老师们住在一起,都合资买了煤气,可以一起做饭,也有些老师图方便,直接在学校食堂就餐。&另外,由于乡村饭店少,教师们也很少出去就餐。选择&家庭自理&的教师,经访谈得知,多数教师是当地人,一般回家吃饭
镇、村饭店
在校享受保险
表4:初任教师就餐现状频次统计表
表5:初任教师享受保险现状频次统计表
(3)初任教师享受保险现状分析结果
对&您在学校享受的保险&的分析结果显示,只有5位教师没有保险,医疗保险是多数教师都享受的,其次是养老保险,只有19.1%的教师在享有其他保险的同时还享有失业保险。另外,通过对在不同性质学校任教的教师享受保险状况的交互分析发现(表6),重点示范校、一般学校、基础薄弱学校的教师享受医疗保险的比例都很高,分别是100%、97.5%和92.9%。但是,重点示范校的初任教师享有养老保险的比例(83.3%)要远高于一般学校(52.8%)和基础薄弱学校(64.3%),这与重点示范校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状况是分不开的。另外,三类学校初任教师享有失业保险的比例都不高,而且只有一般学校和基础薄弱学校存在初任教师没有任何保险的情况。
重点(示范)学校
一般(普通)学校
基础薄弱学校
享受的保险
表6:不同性质学校初任教师享有保险交互分析表
(4)初任教师业余活动状况分析结果
表7表明,只有很少一部分初任教师没有业余活动,教师们主要趋向于电视,占总选次数的57.4%。另外,看电影(34.0%)和唱歌(28.7%)也是初任教师经常选择的活动。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44人次选择了&其他&,据访谈,&其他&包括女教师的逛街、上网等,男教师与朋友的聚餐、上网等。
表7:初任教师业余活动现状频次统计表
(5)初任教师身体状况分析结果
对于初任教师的身体状况,通过对不同教龄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情况的交互分析发现(表8),初任教师从教的前两年,身体状况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其中,一年教龄的初任教师只有40%左右认为自己身体比工作前变差了,二年教龄的初任教师不到30%认为自己身体变差了。但是,从教三年的初任教师多达62.9%的认为自己身体不如参加工作前了。但总体而言,初任教师的身体状况处于不太乐观的状况(只有57%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不大)。另外,在卡方检验表中(表9),皮尔逊卡方(Pearson Chi-Square)值为16.33,P=0.012&0.05。卡方检验的零假设是比例相等,显著水平小于0.05意味着零假设不成立,因此不同教龄的初任教师在身体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与上述不同教龄初任教师对自身身体状况的感觉是一致的。
同理检验,发现担任班主任与否的初任教师在身体状况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187&0.05),不同性质学校的初任教师也不存在身体变化上的显著差异(P=0.553&0.05)。
身体和工作前
表8:教龄 * 您现在的身体状况与参加工作前相比
Asymp.Sig.(2-sided)
Pearson Chi-Square
Likelihood Ratio
N of Valid Cases
表9:不同教龄初任教师在身体状况上的卡方检验表
(6)关于农村中小学初任教师生活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生活现状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第一,胶州市农村初任教师对工资收入和福利待遇基本满意。不存在工资待遇方面的问题,这也为初任教师更好地从事教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第二,食宿和餐饮不能满足初任教师的需求。从初任教师的住房和餐饮现状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大多数初任教师的食宿依托学校解决。农村学校不太完善的生活设施也引起了部分教师的不满,如洋河镇一位教师告诉我们&学校食堂吃的倒是蛮多,但不怎么合自己的胃口。&初任教师的食宿状况也应得到学校的重视和关注。
第三,初任教师业余生活比较单调。虽然初任教师大多住在一起,但由于农村条件和工作量的限制,他们也只能进行比较单调的娱乐活动。根据对初任教师的访谈,我们发现,初任教师非常希望参加形式多样的活动,以缓解工作压力,也可以增进同事间的感情。
第四,初任教师的身体状况随着教龄的增长存在一定程度的负向变化。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工作三年的初任教师比工作一至两的初任教师身体更差,这也应该引起学校的关注。
3.初任教师工作现状
工作现状包括:&从教原因&、&工作积极性&、&工作感受&、&工作考核方式&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1)初任教师从教原因分析结果
分析初任教师的从教动机(见表10),发现多数初任教师是出于自身的意愿而从事教育工作,该部分教师占64.2%,但也也有35.9%的初任教师出于非自愿或谋生的需要而从事教育事业,这部分初任教师应该是上级部门应该多加于思想教育和引导的群体。
从事教师工作原因
理想与现实的实现
自我发展的途径
不得已而为之
谋生的途径
表10:初任教师从教原因频次统计表
(2)初任教师工作积极性分析结果
对初任教师&目前工作积极性&与&从事教师工作因为&两项进行交互分析(表11),发现受访的初任教师中只有30位认为自己充分发挥了工作积极性,有58位认为自己是&一般发挥&,也有8位教师认为自己是得过且过。另外,从教原因出于自我意愿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的比例和为83.3%,但他们认为自己积极性发挥一般的比例达到62.2%,而且该部分教师没有人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得过且过,这两项是正向相关的。至于从教原因不是出于自愿的初任教师,只有16.7%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充分发挥了工作积极性,而且,也只有37.9%的比例认为自己工作积极性发挥一般。最为醒目的是,从教原因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初任教师都认为自己在工作中得过且过,毫无积极性可言。而卡方检验结果(P=0.00&0.05)也显示(表12),心怀不同原因选择教师职业的初任教师在工作积极性上存在显著差异。
理想与愿望实现
工作积极性
表11:目前工作积极性*从事教师工作原因
Asymp.Sig.(2-sided)
Pearson Chi-Square
Likelihood Ratio
N of Valid Cases
表12:不同从教原因的初任教师在工作积极性上的卡方检验表
(3)初任教师工作感受现状分析结果
初任教师对工作的感觉,通过卡方检验,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对&从事教师职业累吗&不存在显著差异(P=0.934&0.05),小学、初中、高中的初任教师在&从事教师职业累吗&这项上也不存在显著差异(P=0.426&0.05)。但初任教师都认为自己的工作&一般累&或者&较累&,其中,班主任和非班主任在&一般累&和&较累&两项上的比例和为78.1%,小学、初中和高中初任教师在&一般累&和&较累&两项上的比例和为77.1%。
(4)初任教师工作考核方式分析结果
根据前期预研究,课题组得知各学校对初任教师的考核方法比较相似,主要反映在&政治思想表现&、&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和&学生考分&几个方面,但都是综合使用这几方面。表13显示,学校对初任教师的评价主要依据其业务能力,其次是工作态度和学生考分,至于政治思想表现和其他方面学校则关注的更少。
初任教师考核与评
政治思想表现
表13:初任教师考核与评价方式频次统计表
(5)关于农村中小初任教师工作现状的总结和分析
通过分析初任教师四个方面的工作现状,不难发现:
第一,虽然大多数初任教师出于自我意愿从事教师职业,但仍然存在大部分对教师职业不热心的初任教师。教师肩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职责,对教学工作的认同度和意愿度不高,难以发挥自己对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效用。
第二,初任教师普遍感觉教学工作辛苦。至于辛苦的原因,一方面由于农村中小学师资紧缺,初任教师普遍担任两至三个班的教学任务,而且工作较为琐碎,每天的工作时间集中在七至八小时。李戈庄一位女性教师详解了时间的花费:&中小学的教师一般课程比较多,而且大多数的新任教师担任某个班的班主任工作。这样他们在教课的同时,还要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工作量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初任教师除了完成日常的教学与管理工作,还得面对各种考核的压力(见表14)。
教学工作量
表14:初任教师工作压力来源频次统计表
4.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
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包括&专业方面的缺陷&、&专业发展需求&、&专业发展途径&、&所受师范教育与专业发展关系&四个子类目。
(1)初任教师专业方面缺陷分析结果
根据初任教师的专业特点,课题组设计了七个选项。根据对该题的频次分析(表15),发现在所有选项中,初任教师最为欠缺的是&班级管理技能&,其次是&教学技能&,而且,从其被选次数来看,大多数初任教师都存在这两方面的欠缺,这与初任教师刚从教的现实是相吻合的。除此之外,&教学理论&、&心理承受能力&和&与其他教师或校领导交往&也是初任教师比较欠缺的,表明初任教师对学校环境还不适应。而&专业知识&只被选五次与初任教师的学历结构偏高是正向相关的。
另外,通过对不同教龄初任教师的专业欠缺交互分析(表16),我们发现,三年教龄的初任教师认为自己在&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方面有欠缺,而在其他方面认为自己已经掌握的较好了,比从教前两年有明显好转(各项被选次数都有所减少),这些变化与初任教师的专业成熟是正向相关的。
感觉自己在那些方面有欠缺
班级管理技能
与其他教师或校领导交往
心理承受能力
表15:初任教师专业欠缺频次统计表
班级管理技能
与其他教师或校领导交
心理承受能力
表16:不同教龄初任教师的专业欠缺交互分析表
(2)初任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分析结果
鉴于上述初任教师的专业欠缺,课题组设计了&您在学校里最迫切的需求是什么&选项。统计发现(表17),共有57人次选择了&学习与进修,发展自身&,是所有需求项中被选最多的,这与初任教师的专业欠缺是相一致的。26人次选择&学校改变管理方式,还自己足够工作自主权&也表明学校对初任教师的管理存在问题。另外,只有&评职称,加工资&一项在不同教龄的初任教师中存在显著区别(在一年教龄的初任教师中被选1次,两年9次,三年10次),即教龄越长,对职称和工资的需要越强烈,其他需要不存在教龄上的显著差别。
在学校工作
中的迫切需要
评职称,加工资
学习与进修,
有足够时间休息调节身
学校改变管理方式,还自己足够工作自主权
表17:不同教龄初任教师在校工作需求交互分析表
(3)初任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分析结果
初任教师刚上岗,上级主管部门和学校都会采取多种形式以促进初任教师在专业上快速发展,这也反映在调研结果里(表18)。上级主管部门一般采取&业务培训&(被选72次)和&业务交流&(被选41次)的方式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只有非常少部分教师没有参与培训或业务交流。另据访谈,业务培训主要指省、市、地方、各学校举办的关于教学技能、班级管理、理论学习等方面的培训。业务交流主要形式有&师徒结对&、&老带新&、&特级教师下乡&等。根据交互分析结果,不同教龄、或不同性质学校的初任教师在接受专业发展扶助方面不存在差异。
而通过调查初任教师入职后参加了哪些形式的培训证明了上级主管部分的措施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其中,56人次参加了校级培训,县级和市级培训也达到50人次,而且有6人次参加了省级培训(表19),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初任教师的专业素养。
上级主管部门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的措施
表18:上级主管部门促进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措施频次统计表
入职后参加的培训
表19:初任教师入职后参与培训情况频次统计表
(4)初任教师所受师范教育与专业发展关系分析结果
两者的关系,从表20中不难发现,只有37.9%的初任教师认为以前学习的理论对自己的教学有指导价值,59.8%的教师认为指导价值不大或没有指导价值,只有2.3%的初任教师选择了&不清楚&。这种状况也反映在与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感觉到本书知识与实际教学相差较大,从事教学工作又是一个重新学习的过程,教学中发生的状况需要以新的方式方法解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
上学期间理论学习
有指导价值,对教学帮助很大
指导价值不大
没有指导价值
与当前教学的关系
表20:初任教师上学期间理论学习与当前教学关系频次统计表
(5)关于初任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总结与分析
根据上述数据描述性统计结果,初任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存在以下特点:
第一,初任教师缺乏教学业务方面的能力。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需要实践的磨练才能形成稳定娴熟的形态。有鉴于我国师范院校的培养模式,初任教师在入职前得到教学锻炼的机会是有限的,上岗后对教学的陌生也无可厚非。尤其是毕业于非师范院校的初任教师,在校期间得到教学锻炼的更是机会微乎其微,其缺乏教学业务能力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二,初任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意向,但应警惕三年教龄初任教师的思想变化。对于该项研究结果,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① 职前教育中学习和教学经历受到的限制。现在的师范教育更多的是知识教育,没有使他们获得足够的教学实践锻炼,更难言形成个人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因此,需要对学习期间的缺陷进行补偿。
② 初任教师获得职业责任的突然性,希望短时间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戈尔德(Gaede,1978)认为,无论教师在就业前有多少试教的机会,他仍旧是扮演一个学生的角色,从学生的角色到专业教师的角色其中经历了许多震荡,因为他们从一个由系统的支持组织转换到一个几乎独立的环境。罗蒂(Lortie,1975)也认为,对初任教师最大的震撼莫过于猝然间必须负起完全的责任。[10]
③ 适应新角色的需要。特定社会地位的人,需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初任教师从受教角色转变为授教角色,理应具备教书育人的能力,而班级管理、教学理论与技巧是作为教师必备的能力。
第三,学校及教育行政部门为初任教师提供专业发展的形式较为单调,或者不适合初任教师的需要。
虽然各种培训很多,但初任教师多数认为不适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在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发现(表21):小学和初中初任教师均认为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于&时间太紧张&和&培训内容与自己需要相脱节&,而高中初任教师在各选项上选择比较均匀。
另外,表22表明,只有重点(示范)学校才拥有比较齐全的其他类书籍,一般(普通...
阅读(1722)|
人人移动客户端下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概念英语教材下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