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的《经济学原理 曼昆》被过誉了吗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1-24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1-24
曼​昆​《​经​济​学​原​理​》​笔​记-4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此问题来自知友@宋鹏宇 答《哪些书被过誉了》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一本投机取巧的书,学生易懂教师好教,叫好一片。但是把简单道理复杂化和把复杂道理简单化一样让人恶心。也因为拒绝数理运算,在内容上也是半成品。我承认这本书在美国被赞誉有其道理。因为美国经济学是一门基础课,类似于我们的思想品德,政治课。什么专业都能选。他们并不需要深入了解。只需要门外看看就好。这无可厚非。但是传入内地依然被奉为神作。这就令人不解,中国选修或者必修经济学的都是经管类学生。拿这样的教材来教学生,说难听一点是误人子弟。我只提一点。用曼昆教材的学生,自学博弈论的话,直接歇菜
作为经管类的学生,从没听过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被奉为神作这种说法诶。但凡真正接触过一点理论经济学,读过MGW或者Reny等的高级微观的,都知道曼昆那本书简直不能再基础了,完全就是一本趣味读物,说用这本书来自学博弈论简直是笑话,它无非就讲了几个博弈论里面有趣的例子而已,跟真正的博弈论还差太远了,毕竟博弈论最开始是数学家做出来的东西。但是《经济学原理》确实是一册很好的书。实际上,大多数学校都是把它用作经济学的入门教材来使用的,其中没有很复杂的数学推导,不至于使刚入学的学生一上来就对经济学丧失了兴趣。同时本书里面有很多的例子,读起来也很好理解。它的主要作用是带着初学者看一看,经济学大致都在研究一些什么问题,以及强化学生的经济学直觉。当你在学高级微观的课程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时候很容易淹没在繁杂的数学推导之中,而这个时候就要看你的初级课程学的好不好了,因为经济学的直觉的培养往往是来源于这种初级的课程里面,曼昆的书在直觉培养这点上做的很好。曼昆的书对于中国的经济学初学者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很好读。这里的好读是指它的文字表达很清晰。学经济学的都知道英语是非常重要的,初学者读一读英文版的曼昆,可以锻炼其阅读英文著作的能力。不过这本书的习题确实不怎么样,题目太多了,而且其中有很多思想方法是重复的,全部做的话有点浪费时间。
不得不吐槽各种秀。一堆把曼昆十大原理读得浅薄无比的人来喷十大原理如何浅薄。有些人说浅薄,是对的,因为他真的读的很深入,发现这本书确实浅了。可有些人说浅薄,只不过是因为他看了个皮毛,还没搞清便以为是全部,就开始喷了。从定义和数学上喷的人,大部分属于后者。以下是对于后者的一些反驳,与前者所指的浅薄无关。一些人在喷原理的时候,竟然喷的是原理缺乏逻辑。这个的可笑之处在于,原理是公理的意思,公理是逻辑的起点,并非逻辑。你至多只能指出,这个公理不符合直觉的地方。如热力学第二定律,热量可以自发地从温度高的物体传递到温度低的物体,但不可能自发地从温度低的物体传递到温度高的物体。难道非要从微观上推导到宏观热力学第二定律才算优美?按照上面某些人的看法,是否可以质疑,什么算是自发?什么算是热量?你会发现,人家用一种通俗的办法讲出来,你质疑不严谨性,其实只是很多时候你自己没有闹明白。比如曼昆的第二条原理,定义了机会成本:某种东西的成本是为了得到它所放弃的东西这一点对于机会成本的定义,是相当优美的。至少可以发现以下几点:1.成本并不是这个东西需要多少,而是它需要放弃多少。举个例子:一瓶酱油五块钱。不考虑人工成本等隐性成本的条件下,请问购买一瓶酱油的机会成本是多少?没有学过经济学的人会毫不犹豫回答,那就是五块啊。学过经济学的人会说,等等。因为从直觉上会感觉到这个题没有把话说完。一瓶酱油五块钱,那除了五块钱能买一瓶酱油以外还能带给我什么?如果这个社会只有酱油和花生两种东西,而花生对我来说是负效用的,(如果再严格假设一下不允许私下交易),那么酱油的机会成本是零。如果你意识到了这一点就意识到了第一条原理的重要性了。因为,你可以发现,上面对于机会成本的定义是来自于trade-off的,如果没有权衡取舍,如果说假设这个世界上只有酱油给你选,根本就不存在机会成本,因为机会成本的定义就来自于,你要放弃的东西。你没有什么好放弃的。那些质疑第一条原理有什么用的人,真的有稍稍想过其实前几条原理都是环环相扣吗?2.如果你感受到了我第一个例子中括号中的内容(如果再严格假设一下不允许私下交易),就会发现后面几个原理就是对这个问题作出阐释:那如果存在私下交易呢?那就算我的花生是负效用,可是只要我能以4块钱卖给另一个人,那么我的酱油的机会成本就是4。那这个套利决策,依据的就是边际成本。前三条原理合在一起,可以说讲清楚了经济学上一个及其重要的行为:套利。机会成本的定义,是经济学中相当重要的概念,曼昆所说的这个定义,也是学界广泛认可的。自己愚蠢到非要数学才能说清楚的地步,只能说明中级高级学了半天,只是把它当炫技了。而至于喷的很多的:人们面临激励做出反应。这一点其实是相当重要的,如果要说的学术一点,它和边际成本合在一起讲的是:经济学研究的是均衡的变动,而非均衡。均衡的变动依赖于边际。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一个市场有三个苹果三个需求者,每个苹果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研究如果多了一个需求者,突然天气变化,每个苹果值的钱变多少的问题。这两个问题差距太大了。经济学就是研究变动的,研究边际的。这两条原理就是在告诉你这个道理,真是不懂有些人是真不懂还是真爱喷。(博弈论试图两个问题都回答,其实到目前为止回答得也不好)用大白话把事情说明白是很重要的。难道学数学中定义数,一来就用公理化集合论先定义集合,再从集合用peano公理定义自然数,再从域的概念上从自然数延拓到有理数域,再从有理数域用戴德金分割定义实数,再用实数拓域定义复数域,再证明复数域不能再延拓了?如果你是从小这么学数学的,我只能敬你是个天才。当我刚啥都没说过。不过,就算天才到这种地步,大概也不会买苹果时说“我要peano公理体系下集合X中仍满足peano结构的最大真子集中不存在后继元素的元素个苹果”,而对那些说“我要一个苹果”的嗤之以鼻。吧。=====================================================================想到另外一件事。弗里德曼是很不喜欢博弈论的,他觉得博弈论不好。我认识一个哥们,他说他也不喜欢博弈论,问原因,答:他觉得贝叶斯精炼感觉是在玩花招。可是实际上那个东西是有完整的概率论基础的。弗老所说的不喜欢,我的理解,是从方法论上的。过去经济学是价格理论,直白说,就是把所有因素都归结到价格上,参与者对价格进行反应。博弈论想要引入互动,引入参与者与参与者之间的反应,是一种超越。可是弗老的质疑就在于,超越到最后,那些不可见的因素,原来归结在价格上,现在不过是归结在支付函数上。而支付函数呢,现在的博弈论里面,也还是拍脑门的事情。如果你仔细体会,确实是这样,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没有解决。类似的,计量其实也有这个问题。所以我想说的是,好多时候,你喷的好不好,和人家说的好不好不是一回事的。伍尔芙曾赞《呼啸山庄》,而贬《简爱》。有些人为装逼格,也贬《简爱》。可是人家伍尔芙的贬,和有些人的贬,其实根本不是一回事。PS:强推一本弗里德曼的书,叫price theory.这本书的数学极少,但经济学好到惊人,可以读读,读过之后一定会感叹大师风范的。然后发现,曾经一些喷过的东西,不过是自己想得太肤浅了。要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最后看山还是山。不要走到第二步就妄下结论。====================================================================看到竟然百赞。。。来加点料以免误导观众。。。来谈谈曼昆这本书的缺点。1.习题的质量堪忧:习题实在太无趣了,都是一大堆计算。。。尤其再辅以国内某版不入流答案简直就不堪入目……有一次我们拿着那本答案去问老师问题,然后老师说,怎么会看这个答案你们应该有相当自信觉得你们会比答案做的好啊……我们当时上经原课的时候基本没有用曼昆的习题,而是老师自己出的题。辅以其他书籍:并不是要范里安的中微那种讲数学的,而是大师的观点。我觉得在初级我受益极深的,一本是弗里德曼的price theory,一本是Silberberg的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The Structure of Economics我只读过前两章,是老师推荐的,说第一章讲方法论,讲得很好,后面的部分就没读了,因为也是入门书籍。入门,观点有意思多了。想到木心在文学回忆录里也说了类似的话,大意是,你们来听我讲文学史,其实是我自己的文学路子,讲来讲去,都在我自己对文学的观点。要知道这些大牛们,观点都是很独到的。还拿弗里德曼举例吧,这也是我一来就被price theory吸引住的地方。先说一个经济学常识:对产品征税会使价格扭曲,产生无谓损失,而征人头税则不会。因此对产品征税比对人头征税好。一般人对上述命题的质疑都是:不,因为没有考虑公平啊,所以不能说对产品征税比对人头征税好。如果您这么想,恭喜您,智力正常。然而弗里德曼一来就说,不对,抛开公平,也不一定好。因为你这是对单个人而言的,当微观加总以后,情况会变。不信我证给你看。听到这儿感觉厉害了吧。然后弗里德曼还说:不仅因为微观加总以后不对,甚至对单个人而言,这也不一定对!不信我证给你看!(过程就不写了,当给此书打个软广啦~)讲个小段子:张五常说有一次去见弗里德曼,拿了自己的买橘者言还是佃农说去问,一路上张五常讲,弗里德曼一句话没说,过了一会儿弗里德曼问了个问题,张五常就惊呆了……因为他还没有讲到那个问题,而弗里德曼已经发现漏洞了。不过呢,书如果你精读的话,很多题,很多概念其实都是可以自己考自己的:比如关于弹性的概念,我一直觉得很不直观,比如奢侈品的概念是根据弹性出来的,可总觉得有点不对。然后某日看了price theory,弗里德曼一句话简直感觉舒爽无比:他大意说,弹性这个概念本来就很奇葩啊!用弹性定义奢侈品也是一件很奇葩的事情啊!如果按照弹性的定义,我把10000桶水绑在一起,那它就是奢侈品咯!!!没道理啊!!!然后弗老又说,一杯水难道算奢侈品吗?但是在沙漠里一杯水就真的就算奢侈品你造吗啊!你造为什么会这样吗!因为在平时,你喝到一杯水,基本都是等边际的条件下啊!!!如果是等边际,一切决策,,买10000桶水和钻石就是无差异的啊!!!你之觉得沙漠中一杯水是奢侈品的原因,是它以通常价格不是你的边际决策的啊!!!通俗讲,因为你喝了还想再来一瓶所以它是奢侈品!!!(当然说得相当乱以及感叹号都是我加的= =)比如学了垄断之后会觉得垄断很简单,但可以尝试去画一画如果是寡头的图形是什么样的(书上好像没有对寡头画图吧……),再尝试尝试一个市场存在几家大寡头再加一群完全竞争小企业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图形(典型的实例就如手机市场,三星,苹果和国产机),先考虑同质化,如果大企业拥有定价权是什么图形,如果加入差异化会出现什么情形,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现在的格局:大企业分割高价位市场,小企业分割低价位市场?(不要磨嘴皮子功夫,画画就知道真的很难画的……虽然略绕,但关键是想说,其实很多问题,你没有深入去想不要老是怪别人,喂到嘴边还有什么意思,要学会自己构思一个问题,再自己解决它。)好了就举这两例子了不然我又要废话一大堆了= =继续说缺点2.宏观比较无趣:因为他作为一个新凯恩斯总是兼顾各种观点又在初级不好用数学所以常常瞎扯一段……当然,这一点也可能纯粹出于个人对好微观而贬宏观的原因…………既然有关个人效用函数评价起来就极有可能有负外部性了= =3.博弈论的实在……额……确实有点不忍触目……这一点呢,就不仅仅是曼昆原理的问题了,其实基本广泛存在于范里安中级甚至MWG这种书里面,几乎把博弈论混在微观里讲都有这感觉,就是让你觉得,好像博弈论就是一个纳什均衡嘛,最多就加上动态变成子博弈精炼,加上不对称搞个海萨尼弄个贝叶斯就好了。好吧,框架确实是这样= =,但是千万不要埋着头死算一通就好了。其实博弈论有好多好玩的东西的,可是要自己发掘,而微观上的讲法就让人觉得好像算算数就好啦!而且万年不变囚徒困境的梗也不知道换个名字新鲜点………………这其实不算是指出缺点,而算是读书的时候提个醒吧,不要以为博弈论就这么完了,希望保持一颗好奇心,多去想想为什么这么发展,还有没有其他行得通的假定。当然这一点,也不只是说学博弈论啦。赠送一句曾被赠送的话,用心发现问题,用大脑思考。——马歇尔(以上有好些观点来源于胡涛老师,不知道这算不算抄袭………………)
首先,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是入门级教材,如果你想当经济学家,很抱歉,曼昆太浅了;第二,没有数理分析并不能说明他是半成品,因为经济学是一门建立在假设上的学科,数理分析是其辅助工具,但就学习经济学原理这一点,其实并不需要数理分析参与;第三,要想学习博弈论,自己回头找那本大部头《博弈论》吧,《经济学原理》只能把你带进门。如果你有看过曼昆《经济学原理》的前言,曼昆说了学习经济学的三个原因:有助于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世界;使我们更精明地参与经济;更好地了解经济政策的潜力与局限性。所以曼昆这本书不是写给经济学专业的人的,对于那些非经济学的学生,其实学习曼昆的《经济学原理》就可以基本掌握经济学了,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的最大作用,是希望它的读者能在学会用经济学的思维去看问题。经济学是建立在假设之上,实际上,由于经济学中变量的不可统计,经济学并不能给出任何一个准确的结果,它能做到的只是假设,而曼昆的《经济学原理》经常提醒他的读者这一点。而反观我们最常见的那本高鸿业的教材,恐怕很多人对它的印象就是无休止的运算运算运算,高鸿业的教材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不计算,我们就无法使用经济学的知识,但当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由于数据的缺乏,我们并不能运用我们学到的经济学知识。高鸿业的教材并非没有教授学生经济学的原理,但事实上,数理分析在高鸿业的教材里喧宾夺主了,这样的教材除了便于考试,我想不出对于学习经济学有什么好处。最后我要说一句,学习经济学的意义在于思维,而不是实操!您现在所在的位置:>>学习书籍>正文
《经济学原理》 曼昆
本书译自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最新版本,本书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本书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本书创造了两项吉尼斯世界记录:
※一是本书还没有完稿时,出版商就出价140万美元买下版权,从而创下经济学著作卖价的吉尼斯世界记录
※二是本书一出版便很快风行美国,出版仅3个月就被300多所大学采用作为教材。其英文版发行量在1998年出版当年就高达20万册,成为世界上首版最成功的经济学教材。其畅销速度和畅销数量又创下吉尼斯世界记录。
这本教科书的最大特点是它的&学生导向&。如作者自己指出的,他要写的是一本学生喜欢看的经济学教科书。与其他同类教科书相比,本书强调得更多的是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和政策分析,而不是正式的经济学模型。为此,作者在大部分章节里都提供了案例,以说明经济学原理如何应用于现实经济问题的分析。此外,作者在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新闻摘要&,以使读者懂得什么是生活中的经济学。
本书译自经济学大师曼昆所著《经济学原理》最新版本&&第3版,它把较多篇幅用于应用与政策、较少篇幅用于正规的经济理论。本书主要从供给与需求、企业行为与消费者选择理论、长期经济增长与短期经济波动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等角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经济学家们的世界观。全书语言洗练,思想深邃,相信必能对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有所裨益。
本书适于经济管理类本科生、研究生及MBA学生使用,也可作为经理人员的经济学入门。
N.格里高利&曼昆,29岁即成为哈佛大学历史上最年轻的终身教授之一。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曾就读于麻省理工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现任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同时担任马萨诸塞州剑桥的一个非营利性智囊团&&国家经济研究局所属的货币经济计划部主任,还被聘为国会预算办公室及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顾问。另外,他还供职于ETS考试研发委员会下的经济学高阶水平考试委员会和NBER商业周期委员会。
评论正文请勿超过200个汉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曼昆经济学原理读后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