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创新对于教育改革,湖南继续教育发展网,教育创新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论创新教育的观念基础与教育创新的主导方向
论创新教育的观念基础与教育创新的主导方向
→ 论创新教育的观念基础与教育创新的主导方向
『』『』『』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课题研究报告 - 国际贸易 - 扎堆网
当前位置: >
“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课题研究报告
 摘 要: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研究报告从研究背景与目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五个方...
 摘 要:&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下的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是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本研究报告从研究背景与目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成果的主要内容、研究成果的应用效果、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五个方面,简要阐述了该课题研究的重要性、研究状况、研究成果及其价值。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教育;成功素质教育;创新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与目的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深刻地拷问着我们现行教育体制的种种弊端,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实质是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2010年颁布的《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探索贯穿各级各类教育的创新人才培养途径;鼓励高等学校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高校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新素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要义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解决高校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问题。目前,我国高教领域的创新教育如火如荼,但一方面创新教育缺乏完整的理论体系指导;另一方面创新教育存在空泛化、口号化、精英化倾向,导致创新教育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实训模式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
  我校实施的成功素质教育是一种全新的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模式,产生了良好的成效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素质,创新素质方面的相关理论以及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途径、机制、教材与课程建设等都是我校继续深化和完善成功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
  本课题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大背景下,基于本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努力探索高校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理论和创新素质训练的实践模式,并期望能够编写一本突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简明教材,以对我校全体学生系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创新素质,提高创新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并对其他高校开展创新教育起到启发意义。
  二、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有:
  1. 成功素质教育理论
  武昌理工学院在办学过程中力图突破传统大学教育模式,结合时代要求探索和创新高校素质教育,彰显办学特色,在长期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创立了成功素质教育这种新型大学教育理论。成功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成功素质是指主体具备的与其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相关联的具有创新性且个性突出的优秀素质&,创新素质是成功素质的核心。按照成功素质的观念、品格、知识、能力、方法&五大体系&,创新素质的培养包括创新观念(即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方法五个方面的教育与训练。需要强调的是,成功素质教育首先是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其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是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而不是那种精英学生的精英培养。
  2. 胡塞尔&回归生活世界&的教育现象学理论
  教育脱离生活,不仅会带来教育科学的危机,也将带来了人类文化的危机。为规避这种危机,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派创始人&&胡塞尔提出教育要&回归生活世界&。胡塞尔认为,&现存生活世界的存有意义是主体的,是经验的、前科学的生活的成果。世界的意义和世界存有的认定是在这种生活中自我形成的&。只有使教育真正地面向生活,贴近生活,使学生真实地走进生活,感受生活,才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他说:&准备生活的唯一途径就是进行社会生活,离开了任何直接的社会需要和动机,离开了任何现存的社会情境,要培养对社会有益和有用的习惯,是不折不扣地在岸上通过做动作教儿童游泳。&杜威与胡塞尔分别从不同的视野反映了同一个主题,他们都强调教育与生活世界的联系,强调教育要与生活相融合,教育与生活密不可分。正如马克思所言:&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本身。&
  教育对生活的真正回归,是要使我们的教育回归到当今时代具体的生活世界,回归到生活世界内部所蕴涵的价值意义、知识经验等等。生活世界是创新最肥沃的土壤,创新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神秘教育,而应该让创新作为生活中的一种自然行为,作为一种处事方式、人生态度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不难看出,我们这种回归日常生活的创新教育理论,是对传统创新教育理论和模式的深刻转变,有利于大学创新教育生活化、实用化、大众化、普及化。只有回归生活的创新教育才有实效,才能真正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大量高素质人才。大学创新教育的根本途径应该是让每一个大学生都能够在学习、生活中参与创新,实践创新,让创新成为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营造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个个都是创新之人,天天都是创新之时,处处都是创新之所&的大学创新生活。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研讨法等方法,通过查阅&创新&、&创新学&、&创新教育&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论文,着重探讨了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征及作用,阐述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五个创新要素的内容,构建了创新教育的理论体系;通过搜集和比较各高校创新教育的政策和措施,借鉴其他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培养的有益经验,探索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高校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的措施、方案及实践模式。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的相关成果已在学术期刊发表,编著《创新思维与训练》已作为校本教材并在全校学生中使用,师生反映好,效果明显。成果的内容主要有:
  (一)重新认识&创新&的本质内涵、特点,奠定了创新教育的理论基础& 厘清&创新&概念对高校创新教育和创新实践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在对创新实践和创新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认为:创新是指创新主体为了满足人类自身需要,在各种社会实践中,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从而获得新颖、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成果,并由此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活动过程。
  把握创新概念的内涵,必须厘清以下几点:一是创新的主体指个体或团体,即每个大脑健全的人,因而创新不只是少数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人人都可能成为创新者;二是创新的目的是满足创新主体和人类自身的需要,包括物质和精神需要,促使创新主体的发展,推动社会向前发展;三是创新的过程是主体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通过各种创新实践促使创新对象不断改变、革新、完善和发展;四是创新的实质是对某种特定对象的整体或部分进行原创性或改进性的革新,这也表明创新的范围广泛,创新永无止境;五是创新的关键在于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突破常规思维和方法;六是创新的结果是获得新颖、有价值的创新成果,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精神成果。成果的新颖性和价值性是衡量创新的标准。
  基于对创新概念的理解,我们认为创新主要有新颖性、价值性、广延性和风险性四个主要特点。创新的根本特征是新颖性。这种新颖性是指创新成果为前所未有的、崭新的和首创的,既体现创新成果在构造、材料、操作、效用等方面的精巧别致、出奇制胜,又包括在时间和速度上比别人优越,出得快,用得早。任何一种创新还必须具有价值性。创新的价值性体现在创新成果在结构、操作、材料、形状、功能、效益等方面比传统或同类的更效益、更经济、更省力、更节能等。越是符合人民生活的需要、科技进步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成果对主体和社会的进步作用越大,其价值就越高。创新的广延性指创新是没有范围及时间界限的,上至航空航天,下至海洋地底,上至安邦定国,下至日常生活,宇观、宏观、中观、微观,创新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创新无疑也意味着风险。
  创新的种类,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有许多不同的分类方法:根据成果创新的创新程度,创新可以分为原始创新、改进创新;根据成果的创新方式,创新可分为自主创新、模仿创新;根据创新活动领域的不同,创新又可分为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观念创新、文化创新、教育创新、理论创新等等。
  (二)通过对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等创新素质构成要素在理论上的系统梳理和总结,重构了高校创新教育理论架构
  创新素质是人们进行创新活动的内在决定因素。主体人创新素质的高低决定其创新水平的高低。创新素质是指那些与人的创新活动相关的内在基本品质,是创新人才所具有的突出的、改变旧事物、探索和创造新事物的个性品质特征。它是人的素质的一部分,也是最重要的部分。依据成功素质教育关于素质&五大体系&的构成理论,创新素质也相应包括创新精神(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主要是创新思维知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方法等五个方面。
  1.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主体人个性倾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需要,创新意图、愿望和动机等对主体人创新活动有重大影响的各种心理因素构成,表现为一种稳定的精神状态。创新精神的强弱实际就是根据主体这些心理状态以及创新性活动的自觉与盲目进行区别的。简单地讲,创新精神就是主体人在一般思维活动中突出的强烈的创新欲望或创新趋向。创新精神往往表现为主体对创新的自觉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在创新教育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动机和兴趣,善于鼓动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在各种创新实践活动中养成创新精神。
  2.创新品格
  创新品格是指人们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意志、情感、自信心、目标等特征,是创新性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支撑着创新者的行为和活动。它集中体现为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康的创新情感、顽强的创新意志和优良的创新品德等,它反映出创新主体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状态。
  创新品格是伴随着人的成长、发展所凝聚形成起来的,包括创新意志、毅力、勤奋、自信力、活力、诚信、积极、乐观、胆识、团队精神、合作精神以及创造性人才的思维特质,如直觉、潜意识和灵感等。
  创新品格具有驱动性、方向性、维持性、调控性、补偿性等特性。
  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指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创新主体以已知信息或知识为基础,对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再造或重新组合的活动中,产生出具有新颖独特、有社会和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创新能力主要由&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两方面的能力构成。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源头。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指不畏艰辛、一丝不苟地完成有价值的创新设想的能力,实质上是一种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一般来说,实现创新成果的能力包括设计、绘图、工艺制作、实验、组织、语言、写作、自我表现、精雕细刻、精进整合等能力。
  4.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既是创新能力的重要内容,也包含有丰富的创新思维知识,对于创新活动极为重要,故予以单列讨论。
  创新思维是指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冲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以灵活、新颖的形式,多维角度的思考和大胆探求事物运动变化规律的全新而独特的思维活动。创新思维是显示人的一种智力品质的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人类一切创新成果都可以说是创新思维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人们的思维方式是常规思维。常规思维的特点是常规性、单向性、逻辑性和沿袭性。这种思维方式对于处理日常工作、生活问题所产生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和可靠性等优点,但不利于创新。而创新思维多采取具有创见性、扩散性、集合性、求异性、越障性、超前性、想象性、综合性和非逻辑性等特点的思维方法,通过判断、推理、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归纳、概括、演绎等思维过程来实现创新,具有新颖性、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等思维特征。& 创新思维按不同的标准可划分出很多种。创新思维中重要和常用的是扩散思维、集合思维、越障思维、求异思维、超前思维和创意思维等六种思维方式。
  5.创新方法
  简言之,创新方法就是创造学家根据创新思维的发展规律而总结出来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据不完全统计,从美国创造学家奥斯本(A&F&Osborn)创立第一种创新方法以来,现在全世界有资料可查的创新方法有360余种。针对大学生特定创新活动的需求,限于篇幅,课题组总结了几种常用的创新方法。它们分别是观察发现法、属性列举法、类比创新法、组合创新法、设问创新法和智力激励法。
  每个学生都具有某种不同的创新潜质和潜能,教育就是要生动的学习生活中发掘学生的潜质潜能加以培养提升,成为其创新素质。
  (三)结合社会需要和高校创新教育的需求,重点探讨了几种常见创新实践活动,为高校学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1.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是对前人没有觉察到的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现象和规律的揭示,其目的是侧重于&探索未知&,主要解决&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科学发现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新事物;揭示事物的新属性;基于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归纳出新规律;在已归纳出的相关科学规律的基础上,创立一套科学理论。
  科学发现的分类,从不同角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型。根据科学发现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事实型与理论型科学发现。根据科学发现的手段与方式,可以分为预见型和偶然型科学发现。
  科学发现的一般过程:科学发现是一种完整的、复杂的理性过程,事实上,每一种科学发现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它们或多或少又有些共同的地方。其中假说验证是科学发现中最为普遍的过程模式。假说验证过程,是在发现用己知的科学原理无法解释的新事实的基础上,通过提出假设,形成科学假说,经理论和实践验证,最终创建科学理论的过程。
  2.技术发明
  发明即&创制新的事物,首创新的制作方法&; 我国于2003年12月公布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它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前人所没有的;先进的;经过实践证明是可以应用的。
  技术发明,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分类。从发明创造的成果形态分,可以分为产品发明和方法发明两大类;从发明创造的创新性质分,有原创性发明和改进性发明。原创性发明是真正的无中生有,是直接由科学发现转化而成的全新型发明或种子发明,往往能填补某一科技领域的空白或开创前所未有的技术领域。例如,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就属于当时的原创性发明。改进性发明是对原有的科学技术进行改进所做出的发明创造。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局部的改进、补充或优化,以及将已有的几种技术综合所获得的发明创造成果,都属于改进性发明的范畴。可以说,改进性发明也是一种&有中生无&。
  每一件发明的微观过程不尽相同,但从宏观上看,却大同小异,可以归纳成以下过程:选择发明课题 && 构思技术方案&& 验证方案可行性 && 做出样机。
  3.艺术创造
  艺术创作是一种复杂的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既然是创造,它就必须具有从无到有、惟一而无其他的基本特点。这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所形成的制造特色是迥然有别的。对于艺术家的创造来说,作品切忌出现许多与另一作品&相似&、&相同&的地方,严格来说,从立意到表现均不能雷同。艺术创作最讲究的是&创新&。
  关于艺术创造的种类, 我国现在通常是按照艺术创作反映生活所采用的物质材料和表现手段的不同而把艺术创作分为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电视、文学、曲艺、摄影、杂技等创作门类。每种门类又分为若干品种、题材和样式。不同的艺术创作,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以及与此相关联的艺术表现手段区别是很大的,因此形成了种类具体而鲜明的特点。
  虽然艺术家的艺术创作过程在表现形态和实践进展上各具特色、千姿百态,但艺术创作的一般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第一是积累生活经验,分析生活情况,搜集创作素材;第二是围绕创作主题进行艺术构思;第三是运用特定的艺术表现手段将素材构思化为具体的作品,亦即完成艺术表现阶段。
  4.经济活动创新
  在众多纷繁复杂的经济创新现象和经济创新活动中,我们可根据它们的表现特征和熊彼特的理论,将最常见也是最典型的经济活动的创新大致分为以下几种: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工艺创新、管理创新。
  产品创新,就是指开发出新产品的技术创新活动。何谓新产品?对企业来说,从未生产销售过的产品就是新产品;对消费者来说,产品的各项因素(功能、式样、特色、商标、包装、服务等)中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都可以将该产品视为新产品;从技术角度来看,只有采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从而使产品的功能、结构、性能等发生了显著变化的产品,才能算是新产品。
  市场创新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的变动和市场机制的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的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的重点是有计划、有系统地淘汰陈旧的、过时的技术或产品,开拓新领域、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市场。
  工艺创新是指围绕企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品创新战略而采取的新的技术手段,是保证创新设计得以实现的创造性技艺。
  管理创新是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经营的客观规律和现代科学原理,对那些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市场经济要求的陈旧落后的管理,进行改进、改革和改造,用新的管理方法去替代原有的管理。管理创新涉及到经营思路、组织机构、管理风格和手段、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等多方面内容。知识管理、信息管理、人员管理和变革管理等都是管理创新的范畴,管理创新会影响其他的创新。
  5.大学生创新、创业实务
  大学生开展创新设计活动,编制创新设计方案,教材中重点介绍了大学生创新设计的形式、要求、过程和相关准备情况。&  大学生创业实务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创业形式和创业的一般过程,为大学生提供了创业知识、创业观念、创业方法和创业具体流程等的指导。
  (四)基于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创新教育理论体系而建构的创新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模式
  1.首创创新素质学分,实施素质学分制,设立创新奖,通过一系列激励机制来保障创新教育的实施。
  2.创新教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让教师全面参与创新和引导学生创新。
  3.创设有针对性的创新课程与创新训练项目,编著校本教材&&《创新思维与训练》,强化对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培养。
  4.创设&成功素质展示节&等人人参与的大众化的创新实战平台,展示学生的创新成果。
  回归生活的创新展示营造了一种气氛,更形成了一种大学的创新文化,这种创新文化代代相传,逐渐融入到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中,就形成了最为广阔和深厚的创新土壤。
  四、成果的应用效果
  我校自实施本课题所研究的创新教育实践模式以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创新热情,学生的创新素质得以显著提升,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充分体现:
  (一)学生创新意识显著增强
  2009年全校申报创新素质学分有240多人,到2012年申报创新素质学分人数达到2000多人,年,学生申报数年均增长达100%,呈快速增长态势。
  (二)学生在成功素质展示节展示的创新成果大量涌现
  2006年学校首届大学生科技节展示了62项学生科技成果,2007年展示了128项学生科技成果,2010年学校加大力度强化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与训练后,到2011年,学校的成功素质展示节上,更是展示了学生1000多件创新成果。
  (三)学生创新水平显著提高
  我校学生仅2011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就达12项。其中自动化专业学生梅凯发明的&水轨列车&就是利用水的浮力,减少火车在前进过程中的能量消耗的科技创新成果,先后被多家媒体报道。2012年上半年学生正在申请的专利数就有10多项。
  学生发表的科研论文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有大幅度的提升。最近四年,学生先后在《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村经济与科技》、《当代经济》、《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等报纸和杂志发表科研论文共132篇。
  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中成果丰硕,2009年行政管理06级学生彭升关于武汉两型社会发展的系列论文获得湖北省大学生科研成果一等奖;2011年电信09级学生张莉娟再次荣获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学生在湖北省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评选活动中三次荣获一等奖,这在湖北省同类高校中是唯一的,甚至在二本高校也是不多见的。
  近年来,学生中涌现出不少高水平的创新成果。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团省委、省科协、省教育厅、省学联举办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共获奖11项,其中获得一等奖1项。
  学生的创新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创新教育和成果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以《拥有创新能力会与众不同》为题报道了武昌理工学院创新教育情况。
  五、成果的创新点及其价值
  在理论方面,本课题系统研究学生的&创新观念、创新品格、创新知识、创新能力、创新方法&等五大体系创新素质及其教育与训练的途径和方法,着重探讨创新素质的内涵、外延、表现、特点及意义,对创新教育及素质教育理论具有一定的开拓和深化作用,对创新教育的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研究和开发创新教育的校本课程和教材,着眼于学生的创新实践,建构较为系统的创新教育与训练的实践模式,开发创新教育与训练的课程资源,把课内教学和课外训练结合起来,开创性地设置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实践学分,把创新教育中的教学、训练、管理、评估等系统综合起来,发挥创新教育的整体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水平,增强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切实推进高校的创新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
  湖北省相关部门组织专家对该项研究成果做出了鉴定,鉴定意见认为:&本课题立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大背景,从本校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发,选择大学生创新教育与训练作为研究对象,对于深化高校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广泛吸收国内外创新教育和思维训练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创新&的内涵、特点和意义,在理论上梳理了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等创新要素,探讨了科学发现、技术发明、艺术创造和经济活动创新等高校常见的创新实践活动,建构了高校创新教育和训练的实践模式,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课题组对高校创新理论的重构,编著的《创新思维与训练》校本教材以及首创的创新素质学分在实践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责任编辑:hrchenwei
本文引用地址:
扎堆网,专业杂志期刊广告购买和论文发表平台 合作联系洽谈QQ:
论文发表服务电话:
论文发表咨询QQ:
广告购买咨询电话:&&&&
广告购买咨询QQ:
地址:北京市右安门外大街迦南大厦9楼&&&&
邮编:100069
版权所有@zhadui&&&&
鄂ICP备:1562031如何认识终身教育对于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的作用谢谢了,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如何认识终身教育对于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的作用谢谢了,
如何认识终身教育对于教育实践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的作用谢谢了,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包括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方式,既有学校教育, 又有社会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 主张在每一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终身教育思想成为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指导方针.
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有关国际机构的大力提倡、 推广和普及下, 终身教育已经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育概念而在全世界广泛传播. 许多国家在制定本国的教育方针、 政策或是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的框架时,均以终身教育的理念为依据, 以终身教育提出的各项基本原则为基点, 并以实现这些原则为主要目标.在当今社会, 若要说到何种教育理论或是何种教育思潮最令世界震动, 则无疑当数终身教育.
一、 终身教育的概念
“终身教育” 这一术语自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 国际会议期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 朗格朗(Parl Lengrand)正式提出以来,短短数年, 已经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 近30年来关于终身教育概念的讨论可谓众说纷纭, 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定论. 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 到的关注和重视的程度, 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方面所必需的全面解释与严密 论证尚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差距.
几个终身教育的概念 :
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 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 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心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 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
——保罗朗格朗
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 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 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 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 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 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
——R.H.戴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第三种较具权威性的观点是由1972年起就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 身教育部部长的E.捷尔比提出的.捷尔比认为:“ 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 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 包括儿童、青年、成人) 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 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
——E.捷尔比(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
这三种观点在表达和侧重上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 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
在这里,我们想引用国际发展委员会的报告《学会生存》 中对终身教育作的定义:“终身教育这个概念包括教育的一切方面, 包括其中的每一件事情,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世界上没有一个非终身而非割裂开来的永恒的教育部分.换而言之, 终身教育并不是一个教育体系, 而是建立一个体系的全面的组织所根据的原则, 这个原则又是贯穿在这个体系的每个部分的发展过程之中.” 对于终身教育比较普遍的看法是终身教育是:“ 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它指开始于人的生命之初,终止于人的生命之末, 包括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及各个方面的教育活动. 既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 各类教育,也包括横向的从学校、家庭、 社会各个不同领域受到的教育,其最终目的在于“ 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二、 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
1. 新时期社会的、职业的、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 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
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 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 过程及功能方面,甚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和普通家庭生活, 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 若要与之适应,人们就必须用新的知识、技能和观念来武装自己. 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 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 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 就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就理所当然了.
2. 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电子器具的普及, 也是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 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外部条件的改善, 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 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次、 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 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
3. 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 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 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的责任方面, 起到了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60年代以来, 学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与日俱增.如儿童大量逃学现象、 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 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 节等等.这种情况下, 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 提倡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人教育)三者有机结合, 教育开放的终身教育必然受到人们的欢迎.
三、终身教育的特点
1. 终身性.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 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 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 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 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
2. 全民性.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 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 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 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 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 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 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
3. 广泛性.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 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 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 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4. 灵活性和实用性.现代终身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 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 方式均由个人决定.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
四、世界各国家终身教育的实践
终身教育理论确立以来,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 目前许多国家的政府把终身教育作为本国的教育改革的总目标, 努力把终身教育纳入规范化渠道,并以终身教育的原则来改组、 设计自己的国民教育体系,试图建立一个从幼儿园到老年大学、 从家庭教育到企业教育的全面实施终身教育的终身教育大系统.
1. 制定终身教育的法规.不少国家通过立法, 从法律上确立终身教育理论为本国当今和今后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基本 指导思想.如日本在1988年设立了终身学习局, 并于1990年颁布并实施《终身学习振兴整备法》. 美国则在联邦教育局内专设了终身教育局, 并于1976年制定并颁布了《终身学习法》. 法国国民议会在1971年制定并通过了一部比较完善的成人教育法 《终身职业教育法》,而且还在1984年通过了新的《 职业继续教育法》对一些问题作了补充规定. 韩国则于八十年代初把终身教育写进了宪法, 并开始实施终身教育政策.联邦德国、瑞典、 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针对终身教育颁布了相应的法律.
2. 把成人教育纳入终身教育的大体系中. 1976年内罗毕会议通过了《关于发展成人教育的建议》, 建议提出:成人教育是包含在终身教育总体中的一部分; 教育决不仅限于学校阶段,而应扩大到人生的各个方面, 扩大到各种技能和知识的各个领域.在这种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下, 各国政府把成人教育看成推动终身教育进程的先导, 高度重视成人教育,通过制定法律来保障成人教育的发展. 1976年,挪威在世界上第一个通过成人教育法, 把成人教育视为终身学习体制的基础, 促进了成人教育各领域间的协调合作.1982年韩国制定了社会( 成人)教育法,提出了社会(成人)教育制度化. 联邦德国1973年通过的教育计划把成人教育列为与普通教育的初 、中、高等三种教育并列的第四种教育. 许多国家为了保障成人教育的实施,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如: 在入学条件上采取灵活的政策;带薪教育休假制度;经济援助; 开设成人学分累计课程等.
3. 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向社会开放.改变学校的封闭结构, 形成开放的弹性的教育结构, 是各国推行终身教育中的一个重大的实践. 日本在1995年召开了由社会各界知名人士组成的“ 终身学习审议会”,会中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必须向社会敞开大门, 广泛吸收在职成人进入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日本的成人大学已经被纳入大学计划, 一些高级中学还举办开放讲座,使高中向社区开放, 发挥学校的文化中心作用.在美国,特别是60年代以后, 以设区发展为目标的社会学院被大力发展起来, 其对成人的开放性达到了几乎没有什么限制的地步. 很多大学都成立了大学开放部,开展对“非传统型学生” 的教育活动.英国也有开放大学和大学的成人教育部, 提供成人教育.在欧洲的许多国家,大学通过公开讲座、 成人教育中心、函授等形式为人们提供继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的机会.
4. 开发各种社会教育渠道.多国家有意识地把文化组织、社区组织、 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部门纳入终身教育系统, 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具有教育力量和教育价值的资源和设施, 使教育社会一体化.日本在1988年提出了“ 向终身教育体系过渡”的建议,发展社会教育团体, 建立学习信息网,建立家庭、社会、 学校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将文化会馆、图书馆、博物馆、 活动中心等各种科学文化设施都纳入教育的范畴.美国的监狱、 工会、军队、医院等许多非教育性的机构也积极从事成人教育. 许多公司也定期向员工提供培训.
虽然,各国在终身教育这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看, 终身教育在世界各国都还处于实践阶段, 现在还没有一个国家真正建立起完整的终身教育制度.
五、终身教育对中小学教育的启示
1.首先中小学教师应该牢牢竖立终身教育的思想. 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 终身教育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有能力在自己的一生中利用 各种机会,去更新、深化和进一步充实最初获得的知识, 使自己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 自我完善的能力,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 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 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 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 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 设想如果一个老师他自己的思想观念、 知识结构从始至终都是一成不变的, 他如何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材? 中小学首先应该抓好对教师的培训,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 不断进行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2.其次,中小学教育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 掌握学习的方法,竖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 这种基础就包括了终身教育的基础. 以往人们把教育分为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 认为终身教育只是非正规教育或是成人教育的任务. 这是很大的误解.终身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体现这种理念的教育体系就是终身教育体系.它贯穿人的一生, 包括纵向的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期各个不同发展阶段所受到的各级各 类教育.普通教育不仅要为人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 而且同时也负担着继续教育的任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湖南继续教育发展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