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中间定额消耗量怎么计算时应把握哪些原则 企业经济统计

2013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章节知识点汇总
&&2013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章节知识点汇总信息由学易网统计师考试频道提供,更多关于2013年中级统计师《统计实务》章节知识点汇总信息请登录学易网校 / 查询,或电话咨询:400-622-195005!
第一节 统计用户需求  一、政府统计需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我国各级政府职能进行了明确界定,即“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  经济调节就是对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进行总量调控,并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市场监管就是依法对市场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社会管理就是通过制定社会政策和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化解社会矛盾,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处理公共危机。  公共服务就是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包括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就业、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布公共信息等,为社会公众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根据上述政府职能,可以将政府的统计需求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全面系统描述和反映整个国民经济总量平衡的统计数据,其核心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等指标。  2. 全面系统的价格指数数据,主要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价格缩减指数、工业产品生产价格指数、社会消费价格指数、社会零售价格指数、分行业生产价格指数和服务价格指数等等。  3. 全面系统反映人口发展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人口总量、人口质量(包括营养、卫生、身体状况、教育程度等)、就业和失业状况、劳动力数量和流动状况、出生率和死亡率、生育率等指标。  4. 系统反映经济结构的统计数据,主要包括投入产出核算表以及三次产业的结构(尤其要突出第三次产业的结构比重)、农轻重比例、工业内部结构以及各行业内部结构等等。  5. 全面系统反映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和生活质量方面统计数据。  6. 监测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计划执行情况的统计数据。  7. 监测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方面的统计数据,如经济增长、就业、全社会投资、消费和国际收支平衡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8. 全面系统的金融统计数据,如贷款、准备金、利率、汇率、公开市场业务等。  9. 为配合政府实施有效的财政政策、产业政策、区域经济政策和收入分配政策等方面的统计数据。  10. 反映各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统计数据。二、企业统计需求  (一)企业内部生产管理决策需要  1.反映企业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等各项资源的占有和使用情况的统计数据。  2.反映企业生产成果和价值实现程度的统计数据。  3.反映企业经济效益及分配情况的统计数据。  4.反映产品质量控制情况的统计数据。  (二)反映市场信息需求  1.反映企业产品市场需求和供给能力的统计数据。  主要包括产品潜在的和实际的市场需求量、产品最大和实际市场供给量、居民购买力、居民消费偏好、商品需求弹性等。  2.反映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统计数据。  如主要竞争对手的生产规模、市场占有率、价格、经营策略等。  (三)企业可持续发展信息需求  1.企业发展活力综合评价方面统计数据。  包括企业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资产保值增值能力、科技创新与开发能力、劳动者文化技术水平等。  2.企业科技创新方面统计数据。  如企业科技活动投入、研究与发展(R﹠D)水平、科技活动产出水平、科技投入产出效益、劳动者技能等。三、统计设计应注意的问题及应遵循的原则  (一)统计设计要坚持以经济理论为指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的职能已从直接的宏观调控转变为间接的宏观调控,所以满足政府管理需要统计指标体系必须以转变的管理职能为基础,摒弃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过时的统计指标,重新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满足宏观间接调控需要的统计指标体系。  与此同时,企业已从政府部门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经济法人,围绕市场进行独立的生产管理,因而企业统计应以市场为中心,政府只能在宏观政策上加以间接的调控。  (二)正确处理政府、部门、企业统计指标体系之间的关系  中央政府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对社会经济主体实行间接的宏观控制,政府部门作为政府内部专门的行业管理机构,部门管理只是政府管理的延伸,是政府管理的一部分,部门对其管理范围内的市场主体进行管理的时候也应体现出间接的宏观调控,即不能对市场主体实施直接的管理。  政府统计我们应理解为政府综合统计和政府部门专项统计两个含义。两者之间关系应是:政府综合统计对政府部门专项统计在统计业务上实施统计行政监督管理,部门统计根据政府综合统计所确定的统计指标、统计调查方法以及自身管理所需要的指标等要求组织部门统计工作,向政府综合统计上报规定的统计资料。但政府综合统计所确定的部门统计指标和统计调查方法等具体统计业务都必须以部门管理需要为基础,脱离部门管理的统计指标与统计调查方法都是不可取的。  因此,整个政府统计工作一方面是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直接运用统计手段向各个市场经济主体进行统计调查,收集宏观调控所需的统计资料;另一方面政府统计利用部门专项统计上报的各部门统计资料实行对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  而企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的经济法人,其行为是直接的市场行为,其管理目标是使企业在一切允许的经营范围内实现利益最大化。  企业统计的根本任务应是为企业经营发展服务的,企业统计不管是由什么组织负责,也不管采取什么手段,只要符合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专项统计所规定的范围,怎么做都是无可非议的。也就是说,企业统计指标设计只要遵循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需要就可以了。  (三)要坚持“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  随着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统计调查对象日益复杂化,统计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要对全社会所有的大大小小的统计对象和方方面面的统计指标都进行统计调查,一是不可能,二是没有必要,在重新设计指标时必须要遵循“有所不为,方可有为”的原则。  (四)正确处理会计、统计核算指标的统一  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核算的需要,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指标体系应是以价值量指标为主,实物量指标为辅,大量的统计指标将来源于各个市场经济主体的微观价值量核算,即会计核算资料。  会计核算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济损益方面进行核算,统计核算应以会计核算资料为基础,利用统计方法对企业经营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企业前景进行预测,对企业经营决策备选方案,真正发挥企业统计的管理决策功能。这就要求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制度的统一,在指标含义、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方面加以统一,彻底改变现有会计、统计核算信息重叠和相互矛盾的问题。第二节 统计分类标准  统计基本单位划分  统计分类标准是由统计主管部门对统计分类所做的统一规定,它一般是以国家标准或统计部门标准形式发布的。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分类标准,在统计工作中贯彻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整个统计工作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  统计分类标准化是指由统计主管部门制定和发布一系列统计分类标准,并在统计工作中贯彻实施这些统计分类标准,以适应统计信息采集、处理及管理的规范化和自动化的要求,实现统计的功能和统计的最佳效益。  一般说来,统计标准化应当包括制定标准、发布标准、实施标准与管理标准等环节或过程。  统计分类标准化具有以下作用:  (1) 建立规范统计秩序,取得良好统计效益;  (2) 为统计指标分组提供依据;  (3) 为实现统计信息化提供保障;  (4) 是统计数据可比性和信息资源共享的前提。  为了提供用于各种统计信息分类的基本框架,使统计标准成为国际间统计数据对比和交流的工具,从而提高各国统计资料的可比性,促进国际统计信息标准化和电子计算机化。  一、 统计基本单位划分  基本单位是构成国民经济的细胞。它是经济管理的基本单位,也是统计调查的基本单位。国家统计局根据国民经济核算的有关原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和有关法规,以及统计调查的需要,对基本单位进行了统一的规范。  基本单位是指我国境内除住户以外拥有一定活动场所并从事一定生产活动的社会经济单位。  借鉴联合国有关单位的概念,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单位的具体情况,我国的基本单位按其作用和性质的不同划分为两种,一种叫法人单位,另一种叫产业活动单位。  法人单位是指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的单位:  1. 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用)资产,承担负债,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资产负债表。  法人单位包括企业法人、事业单位法人、机关法人、社会团体法人和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法人。  产业活动单位是法人单位的组成部分,它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在一个场所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社会经济活动;  2. 相对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或业务活动;  3. 能够掌握收入和支出等业务核算资料。  法人单位由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一个法人单位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产业活动单位。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之间存在一种隶属关系,即产业活动单位接受法人单位的管理和控制。  对于大多数法人单位来说,他们位于一个活动场所,并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经济活动,这类法人单位本身就是一个产业活动单位,即单产业法人单位。另一些法人单位,他们或位于一个以上的活动场所,或从事一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并能够提供各自的业务情况和财务收支资料。对这种单位原则上要将他们分解成两个以上的产业活动单位。这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产业活动单位组成的法人单位称为多产业法人单位。  认定一个产业活动单位,除了依据行政登记资料,可以参考有关业务主管部门的资料(如卫生、教育、娱乐业等),还可以根据单位是否有一定的组织管理机构,生产或业务活动是否相对独立进行(对社会提供劳务或服务),能否掌握收入、销售、工资和现金出纳台账来进行判断。不论哪种方法,能否掌握业务核算资料很重要,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单位,原则上不单独划分为产业活动单位。  二、 《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  国家标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编制规则》(GB )是由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同提出并制定,经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实施的。它规定了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的编制规则,其目的是使全国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组织机构均获得一个唯一的、始终不变的法定代码,以适应对各类单位实现计算机自动化管理的需要。  单位代码是一个无关标识代码,由八位无属性的数字和一位校验码组成,其本身没有任何含义,不反映单位的行业类别、隶属关系等任何标识。这项标准属于国家强制性标准,在银行、税务、财政、公安、统计等部门已经应用。单& 位代码由全国组织机构代码登记主管机构赋予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和社会团体,并颁发由技术监督部门制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组织机构代码证》。  三、 统计用区划代码  区划代码执行两项国家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GB/T )和《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GB/T )。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是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该标准对我国县以上行政区划的代码做了规定,主要适应于按行政区划处理、检索和交换信息。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单位所在行政区划的代码,用六位阿拉伯数字分层次代表我国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区市旗)的名称。  《县以下行政区划代码编制规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的补充和延拓,规定了表示乡、镇(街道办事处)一级行政区划的三位代码。  为了更详细地反映乡镇以下区划情况,国家统计局补充了三位表示居委会、村委会的代码。这样,我国从省、地、县、乡一直到居委会和村委会都有了统一的代码,一共由十二位数字组成,分为三段。  代码的第一段为6位数字,表示县及县以上的行政区划;第二段为3位数字,表示街道、镇和乡;第三段为3位数字,表示居委会和村民委员会。具体格式为:  在统计工作中,各级统计部门不编制县以上行政区划代码,直接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国家标准;县以下区划代码则由各级统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制订的编码规则编制。国家统计局建立全国统一的《统计用区划代码库》,供各专业统计直接使用。   四、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是依据经济活动的同质性原则,对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体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或其他社会经济活动的类别进行的标准分类。  联合国推荐的行业分类划分的基本单位类型主要有五类:  1. 机构单位,相当于我国的法人单位;  2. 基层单位:相当于我国的产业活动单位;  3. 活动类型单位;  4. 地方单位;  5. 同质生产单位。  按照联合国《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划分原则,行业分类最理想的基本单位是产业活动单位。但由于统计条件和会计核算基础的差异,我国主要以“法人单位”作为划分行业的基本单位。  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行业分类标准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重要国家统计分类标准,国家统计局各项统计中普遍使用了这项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共分20个门类、95个大类、396个中类、913个小类,并对每一个类都按层次编制了代码。为了便于标准的贯彻实施,国家统计局还编印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的20个门类类别是:  A. 农、林、牧、渔业  B. 采矿业  C. 制造业  D.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E. 建筑业  F.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G.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  H. 批发和零售业  I. 住宿和餐饮业  J. 金融业  K. 房地产业  L. 租赁和商业服务业  M.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N.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O.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  P. 教育  Q.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R.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S.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  T. 国际组织  将上述的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个门类合并,就是我国习惯上所称的工业。  在具体划分一个单位的行业属性时,如果一个单位从事两种以上的经济活动,则按主要活动确定其行业性质。主要活动是指占其单位增加值份额最大的一种活动。在实际工作中,主要按全年主营业务收入确定主要活动。具体方法是:  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按照销售收入判断;  建筑施工活动按照工程结算收入判断;  交通运输活动按照营运业务收入判断;  批发零售活动按照商品销售收入判断;  其他活动按照经营(营业)收入判断。  例如,某纺织企业从纺纱开始,经过机织物(布)的纺织活动,再对自产的机织物(布)进行印染加工,最终产品是印染布。则应按照该企业各项生产活动要程度,将该纺织企业归入1711“棉、化纤纺织加工”。  五、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  《三次产业划分规定》是国家统计局在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的基础上制定的。该规定划分的三次产业的范围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六、 《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  科学划分城乡是准确评价我国城镇化水平、合理规划城乡布局、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规范我国统计工作的基础。统一城乡划分工作的目的在于减少各部门、各专业间的矛盾,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统计工作水平,同进保证各部门、各专业有关城乡分类统计数据的一致性,为真实反映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依据。2008年7月,国务院批复了国家统计局与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安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共同制定的《关于统计上划分城乡的规定》(国函(2008)60号)。  七、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  《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是从企业组织形式和财产组织方式的角度来反映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8年联合制发的。该项规定以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实际类型为基础,将全部企业划分为3个大类,16个中类,部分中类下又设若干小类。规定中明确,非企业的其他经济组织参照执行。  《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  国家统计局根据原国家经贸委、原国家计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制发的《关于印发中小企业标准暂行规定的通知》(国经贸中小企(号),考虑统计上的实际需要于2003年制定了《统计上大中小型企业划分办法》。该办法适用于统计上对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行业的企业划分规模。  该办法规定,以法人企业作为划分规模的对象,以从业人员数、销售额和资产总额三项指标为划分依据。该办法还规定,大型和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各项条件的下限指标,若其中一项达不到则下划一档;对企业规模的认定,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根据上年统计年报进行划分。  八、《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  为了反映我国经济中所有制成分的构成情况,为宏观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国家统计局于1998年9月发布了《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该规定将经济划分为公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两种形式。  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国家或公民集体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非公有经济是指资产归我国内地公民私人所有或归外商、港澳台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私有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  《关于统计上划分经济成分的规定》,仅限综合部门利用企业资料,对各主要经济总量指标(如产值、销售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进行所有制结构分类的使用。为简便起见,以企业的构成资料为依据推算经济成分时,先将法人资本金剔除后再进行推算。  对企业经济成分的推算,是以企业资本金的构成资料为依据,按各投资主体投入的资本所占的比例来确认各种经济成分所占的份额,并以此推算有关经济指标的经济成分构成。即根据企业实收资本中国家资本、集体资本、个人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商资本确定的。实收资本中的国家资本作为国有经济成分、集体资本作为集体经济成分、个人资本作业私有经济成分、港澳台资本作为港澳台经济成分、外商资本作业外商经济成分。  我国农业生产单位的情况比较特殊,除农场以外,其余绝大多数仍为农户。根据我国《土地法》的有关规定,土地性别家或集体所有,公民只有使用权。因此,《关于统计上经济成分的推算办法》中规定,农业生产单位的经济成分主要按其所使用土地的归属性质划分为国有或集体。但家庭养殖等不以土地为主要生产资料的农业生产活动,则可划分为私有经济。第三节 统计调查方案设计  一、 调查方案的主要内容  (一) 调查目的  怎样确定统计调查的任务和目的?一般来说,应该服从下列要求:  1. 根据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以及统计用户的具体需求;  2. 遵照统计工作的科学性,保证统计调查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3. 从统计调查能力和调查对象等统计工作的实际出发,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二) 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  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是为了回答向谁调查,由谁来具体提供统计资料的问题。明确了调查的任务和目的,就要确定调查的对象和调查单位。  调查对象就是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的总体。  调查单位,就是构成需要调查的那些经济社会现象总体的所有个体,也就是调查对象中所要调查的具体单位。  (三) 调查表  1. 调查表的概念  调查表是指统计调查过程中采用的统一规范的调查表格式。它需要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向用户提供什么产品,二是向调查单位调查什么指标。  规范化的统计调查表分为综合表和基层表。  综合表就是解决向用户提供什么产品的问题,它是利用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形成规范的统计工作成果或“产品”的综合要求,也是统计综合单位整理汇总基层统计数据并报送上级统计机构使用的统计调查表。  基层表是基层企业事业单位填报的统计调查表,是统计工作中搜集原始资料的基本工具。  把调查提纲中的各个调查指标或问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定的表格中,就构成了调查表。利用调查表这个工具来进行统计调查,不仅能够条理清晰地填写需要搜集的资料,还便于调查资料的整理和汇总。  2. 调查表的指标设计  综合表指标是统计需求的概念化和具体化,具有数量性、综合性和具体性。数量性意味着统计指标反映的是客观现象的量,而且是一定可以用数字来表现的,不存在不能用数字表现的统计指标。综合性意味着统计指标说明的对象是总体而不是个体,它是许多同类个体现象的数量综合的结果。具体性意味着统计指标不是抽象的数字和概念,它总是一定的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的量的反映。  综合表指标从其作用和表现形式来讲,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三种类型。总量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规模的统计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的广度的,它表明总体现象发展的结果,特别是用来说明生产或工作的总成果。相对指标是两个有联系的总量指标相比较的结果,例如用总体的部分数值和总体的全部数值相比较说明总体现象的发展变化情况等等。平均指标是按某个数量标志说明总体单位一般水平的统计指标,例如平均工资、平均人数等等。  基层表指标是综合表指标在一个调查单位的具体体现,是加工计算综合表指标的原材料。在设计基层表指标时应注意尽可能避免需要通过复杂的运算才能取得基层表指标数据;同时还应注意列入基层表的指标是要能够取得确切资料的,有些指标虽然需要,但还没有条件取得,不应列入;基层表的各项指标之间,应该彼此衔接,以便对现象的相互联系从整体上进行了解,也便于使指标间互相核对、互相验证,提高原始数据质量。此外,在设计基层表指标时,还要考虑调查周期,调查周期短的,指标数量应少一些、指标分组宜粗一些;调查周期长的,指标数量可以多一些,分组可以细一些。  不论是综合表指标还是基层表指标,在具体设计过程中,都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1)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应该依据国民经济核算、相关经济、社会科学理论,以及会计、财政、金融等业务管理工作的具体要求进行设计;  (2) 指标含义:指标含义规定了统计的界限划在什么地方,什么算在内,什么不算在内。  (3) 计量单位:计量单位的确定既要符合国家标准,又要便于调查单位的具体实际;既要方便数据搜集和数据处理,又要兼顾人们的习惯。  (4) 计算方法:所有的综合表指标都是通过计算获得的,只不过有些计算简单,有些计算复杂;有些只要通过基层表指标直接加总就可以得到,有些还需要对多项基层表指标进行复杂去处才能得到。基层表指标也分两类,一类是直接从基层单位的会计资料、或台账中取得,有些还要经过一定的加工运算。因此在设计基层表指标时应尽可能选择简单的、能直接取得的指标,从而减轻基层统计调查人员的工作量。  (5) 时空范围:明确的时空范围是指指标能否说明问题、有无意义的关键。时间范围一般有两种界定,一是按时点来定,如×年×月×日;二是按时期来界定,如从×年×月×日到×年×月×日。空间范围一般指地域范围,如×省×地区×县市;有时也包括组织系统的范围,如教育系统等。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指为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而制定的标准和规范。  国家统计局从1993年开始在全国逐步实施《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试行方案)》进行了全面系统修订,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工作新的规范性文本《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  它标志着我国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与国际标准接轨方面又迈出了重要步伐。  第一节 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概念、分类和核算原则  一、 核算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由基本核算表、国民经济账户和附属表三部分构成。  基本核算表和国民经济账户是本体系的中心内容,它通过不同的方式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进行全面描述。  附属表是对基本核算本和国民经济账户的补充,它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所涉及的自然资源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进行描述。  基本核算表包括国内生产总值表、投入产出表、资金流量表、国际收支表和资产负债表;  国民经济账户包括经济总账户、国内机构部门账户和国外部门账户;  附属表包括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和人口资源与人力资本实物量核算表。  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基本核算表与国民经济账户都是对国民经济运行过程及结果的描述,两者之间既密切相系,又相对独立。  每张基本核算表侧重于经济活动某一方面的核算,所有的基本核算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的核算。  国民经济账户则侧重于对经济循环过程的核算,各个账户按生产、收入分配、消费、投资和融资等环节设置,相互之间通过平衡项来衔接,既系统地反映了经济循环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基本内容,又清楚地反映了各个环节之间的有机联系。  二、 核算体系的有关基本概念  (一) 常住单位  在我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称为我国的常住单位,也称常住机构单位。  理解点:  1. 经济领土不完全等于地理领土。经济领土是由我国政府控制的地理领土组成,它包括我国大陆的领陆、领水、领空,以及位于国际水域,但我国具有捕捞和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它还包括我国在国外的所谓领土“飞地”,即位于其他国家,通过正式协议为我国政府所拥有或租借、用于外交等目的、具有明确边界的地域。  2. 经济利益中心:一经济单位在我国的经济领土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场所,从事一定规模的经济活动并超过一定时期(一般以一年为操作准则),则该经济单位在我国具有经济利益中心。  区分一单位是否常住单位,应注意把握两点:  第一, 确定各经济单位常住性所依据的标准不是各单位的财产所有关系,而是该单位所处的位置以及与该国经济的密切程度。  第二, 时间的长期性在此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 产品  产品是生产活动的成果。从不同角度,可以把产品区分为不同类别。  区别:投入与产出有没有实物形态的根本改变,有没有使用价值的根本改变,是货物与服务的主要区别。  (三) 生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将生产定义为:在机构单位的控制和负责下,利用劳动、资本、货物和服务作为投入,生产货物或服务的一项活动,生产范围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第一, 生产者提供或准备提供给其他单位的货物或服务的生产;  第二, 生产者用于自身最终消费或固定资本形成的所有货物的自给性生产;  第三, 自有住房提供的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服务的自给性生产。  因此,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的生产,不论是对外提供的货物还是自产自用的货物,而服务生产,则基本上限于对外提供的部分,自给性服务,除了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外,则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  被排除在生产范围之外的自给性服务是指住户成员为本住户提供的家庭或个人服务,如清扫房屋、做饭、照顾老人、教育儿童等等。  自然过程是否可作为生产活动取决于所发生的环境。将某个活动视为生产活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该活动必须在机构单位的推动、控制和管理下进行,并且该机构单位对所生产的货物享有所有权。比如,公海里鱼类数量的自然增长不能作为生产活动,因这个过程没有受到任何机构单位的管理,并且这些鱼类也不属于任何机构单位。如果是在养鱼场内,鱼的生长则是生产过程。类似的,野生的、未经培育的森林、野果或野浆果的自然生长不属于生产活动,而经济林木的培育,以及用作木材或是其他用途而种植的树木,则与一年生作物的生长一样,都属于生产活动。但是,在野生森林中砍伐树木、采集野果、野浆果和拾拣木柴则属于生产活动。同样,降雨以及天然河道的水流不属于生产活动,而水库和水坝的蓄水以及利用管道或运输工具把水从一处输送到另一外则属于生产活动。  (四) 消费范围  生产范围决定消费范围,用于最终消费的货物和服务只能是生产范围内所包括的货物和服务。生产范围包括所有货物和除本住户成员提供的或个人服务之外的所有服务的生产,从而消费范围也限于在上述生产范围内的货物和服务。  (五) 资产范围  国民经济核算中的资产是根据所有权的原则界定的经济资产,也就是说,资产必须为某个或某些单位所拥有,其所有者因持有或使用而获得经济利益。  根据这个定义,金融资产和由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固定资产、存货等,以及某些不是经过生产过程创造出来的自然产生的资产(如土地、矿藏、森林、水资源资产等),只要某个或某些单位对这些资产有效地行使所权,并能够从中获得经济利益,都属于资产范畴。  (六) 流量和存量  流量是指某一时期发生的量,存量是指某一时点的量。  期初存量与本期流量之和,形成期末存量。  经济中的许多流量都有与其直接对应的存量,如金融资产流量与金融资产存量相对应,但也有一些流量没有直接对应的存量,如进出口、工资等。  (七) 核算价格  核算价格主要有基本价格、生产者价格和购买者价格三种价格。  1. 基本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其应付产品税,加上其应收补贴。基本价格是一种理想的核算价格,而不是现实存在的价格。  2. 生产者价格是生产者生产的单位货物和服务向购买者出售时获得的价值,减去开给购买者发票上的增值税或类似可抵扣税。该价格不包括货物离开生产单位后所发生的运输费用和商业费用。  3. 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购买单位货物和服务所支付的价值,包括购买者按指定的时间和地点取得货物所发生的运输和商业费用。购买者价格等于生产者价格加上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再加上购买者缴纳的不可扣除的增值税和其他税。三、 核算体系的分类  (一)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  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机构单位具有基本特点:  l 有权独立拥有货物和资产,能够与其他机构单位交换货物或资产的所有权;  l 能够作出直接负有法律责任的经济决定和从事相应的经济活动;  l 能以自己的名义承担负债、其他义务或未来的承诺,并能签订契约;  l 能够编制出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一套在经济和法律上有意义的完整账户。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具备机构单位条件的单位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住户,一类是得到法律或社会承认的法律实体或社会实体,后者在现行国家统计制度中被具体称为法人单位,即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核算单位,包括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业、事业、机关单位、社会团体和经法定程序批准设立的其他单位。  同类机构单位构成机构部门。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把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划分为四个大的机构部门。即非金融企业部门、金融机构部门、政府部门和住户部门。  由非常住单位组成的国外部门也视同为机构部门。  1. 非金融企业与非金融企业部门  非金融企业指主要从事市场货物生产和提供非金融市场服务的常住企业,它主要包括从事上述活动的各类法人企业。所有非金融企业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非金融企业部门。  2. 金融机构与金融机构部门  金融机构指主要从事金融媒介以及与金融媒介密切相关的辅助金融活动的常住单位,它主要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信贷机构和保险公司。所有金融机构归并在一起,就形成金融机构部门。  3. 政府单位政府部门  政府单位指在我国境内通过政治程序建立的、在一特定区域内对其他机构单位拥有立法、司法和行政权的法律实体及其附属单位。政府单位的主要职能是利用征税和其他方式获得的资金向社会和公众提供公共服务;通过转移支付,对社会收入和财产进行再分配。它主要包括各种行政单位和非营利性事业单位。所有政府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政府部门。  4. 住户与住户部门  住户指共享同一生活设施、部分或全部收入和财产集中使用、共同消费住房、食品和其他消费品与服务的常住个人或个人群体。所有住户归并在一起,就形成住户部门。  5. 非常住单位与国外部门  所有不具有常住性的机构单位都是非常住单位。将所有与我国常住单位发生交易的非常住单位归并在一起,就形成国外部门。对于国外部门来说,并不需要核算它的所有经济活动,只需核算它与我国常住机构单位之间的交易活动。  (二) 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部门分类  产业部门分类是按照主产品同质性的原则对产业活动单位进行的部分分类。所谓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产业活动单位是为生产核算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比较准确地反映各种类型产业活动的生产规模、结构等。  产业活动单位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 地点的唯一性。如果一个单位在不同的地点从事生产活动,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生产活动,也要划分为不同的产业活动单位。  2. 生产活动的单一性。一个产业活动单位要么只从事一种类型生产活动,要么虽然允许有一种以上的生产活动,但主要活动在单位的增加值中占有绝对大的比重,也已经说,所有次要活动的总体规模与主要活动相比是很小的。  3. 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核算体系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和统计基础情况确定产业部门分类。随着统计基础的改善,产业部门的分类要逐步细化,以更好地满足宏观经济管理、社会公众和对外交流工作的需要。  四、 核算原则  (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的记录时间是按照权责发生制原则来确定的,即交易在债权债务发生、转移或取消的时间记录。这一原则适用于各种交易,包括同一机构部门内部的交易。权责发生制原则意味着交易在其实际发生时记录,而不是在相应的收入与支付发生时记录。  (二).估价原则  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各种交易、资产和负债的记录价格,遵循以下规定,凡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都按交易双方认定的成交价格,即市场价格来估价;没有发生货币支付的交易,如同一机构单位内部的交易(如自制设备、自给性消费等),按市场上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格或按所发生的实际成本来估价。一般来说,货物和服务产出按生产者价格估价;大多数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如中间消耗、固定资产形成和最终消费)按购买者价格估价。固定资产存量按编制资产负债表时的现价估价,而不是按原购置价格估价。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  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国内生产总值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核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三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成果。  一、 生产法  生产法是从生产过程中创造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货物和服务价值,得到增加价值的一种方法。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计算公式如下:  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  将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生产法增加值相加,得到生产法国内生产总值。  总产出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所有货物和服务的价值,既包括新增价值,也包括转移价值。它反映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总规模。总产出按生产者价格计算。  农林牧渔业总产出采用产品法计算,即凡有产品产量的农产品均按单位产品价格乘产量的方法计算。  工业总产出采用“工厂法”计算。所谓工厂法,就是以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按企业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计算总产出,同一企业内部产品价值不允许重复计算。  建筑业总产出包括建筑工程产值、设备安装工程产值、建筑物大修理产值、非标准设备制造产值和装饰装修产值,可以按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从施工企业和自营建设单位的建筑生产活动角度入手直接计算;另一种是从建筑产品所有方的建筑工程造价角度入手计算。  服务部门总产出统计的共同点是要计量各单位或部门当期完成的服务活动总价值。但是,由于服务业包含范围很广泛,内部不同行业间差异很大。因而,如何进行具体统计,还需要结合不同部门做具体分析。其中首先需要分别讨论的是营利性服务部门和非营利性服务部门。  营利性服务部门由各种以盈利为目的而建立的企业性服务单位所组成,它们面向市场,提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贸易餐饮、旅游服务、信息咨询、居民服务等各方面的服务。由于所提供服务的市场性,还由于服务生产与消费同时发生的特点,因此,营利性服务部门的总产出按照这样思路计算:其核算期内的营业收入就是其核算期内所提供服务的全部价值,即它的总产出。其中,  1.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2. 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出等于商业附加费,即商品销售收入减去商品销售成本。  3. 住宿和餐饮业的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4.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5. 金融业的总产出包括银行业总产出、保险业总产出、证券业总产出和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其中,  (1) 银行业总产出等于银行企业总产出加上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银行企业总产出等于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收入加实际服务收入。其中,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等于银行从事存款活动获得的间接收入与银行从事贷款活动获得的间接收入之和,前者等于(参考利率-存款利率)×存款余额,后者等于(贷款利率-参考利率)×贷款余额。所谓参考利率是一种介于存款利率之间的一种虚拟利率,反映的是无风险和手续费收入的借贷成本。SNA推荐使用银行间借贷利率来近似代表参考利率。实际服务费收入为手续费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银行业总产出的公式为:  银行企业总产出=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收入+实际服务费收入  =间接计算的银行中介服务收入+手续费收入+证券销售差价收入+证券发行差价收入+汇兑收益-汇总损失+信托业务收入+融资租赁业务收入+其他营业收入  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经常性业务支出+固定资产折旧  其中:  经常性业务支出=人员支出+公用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助学金-抚恤和生活补助-就业补助-办公设备购置费-专用设备购置费-交通工具购置费-图书资料购置费  (2) 保险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与银行类似,等于保险企业总产出加上保险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前者为保险机构总产出与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总产出之和。  保险机构总产出=营业收入-(赔付支出-摊回赔付支出)-(提取未决赔款准备金-摊回未决赔款准备金)-(提取寿险责任准备金-摊回寿险责任准备金)-(提取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摊回长期健康险责任准备金)-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  保险专业中介机构总产出=主营业务收入  (3) 证券业总产出等于证券企业总产出加上证券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前者包括证券公司总产出、基金总产出和期货公司总产出。  其中  证券公司总产出=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证券交易印花税  基金公司总产出=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期货公司总产出=营业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证券业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即证监会)总产出的计算方法与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的计算方法相同。  (4) 其他金融活动总产出等于其主营业务收入  6. 房地产总产出包括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总产出、物业管理总产出、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和其他房地产活动总产出。房地产开发经营总产出是经营房屋销售的差价收入和从事房地产租赁活动获得的租金收入;物业管理总产出为管理服务的经营收入;房地产中介服务总产出是从事房地产经纪与代理中介活动取得的收入。居民自有住房服务总产出原则上应等于按市场上同等住房的房租价格计算的虚拟房租,由于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房地产市场,没有合适的房租价格可以参考,目前以按房屋价值和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加上修理维护费和管理费作为总产出。其他房地产活动总产出包括其他房地产活动企业总产出和执行行政事业会计制度的其他房地产活动法人单位的生产活动的总产出,前者等于其营业收入,后者的计算方法类似于银行业执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法人单位总产出的计算方法。  7. 其他服务总产出按以下两种情况分别计算,一是营利性单位,即以追求利润为主要目标的服务单位,总产出一般按实现的营业收入总额计算;二是非营利性单位,其经费支出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和其他赞助,或虽然有部分营业收入,但无法弥补自身经营活动成本,如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这类单位的总产出一般按所花费的总费用来估计,即等于经常性业务支出加虚拟折旧。其中,经常性经费用支出包括劳动报酬、职工福利费、公务费、修缮费、业务费以及其他费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一,上述经常性费用支出中不包括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的支出,第二,固定资产折旧是按照固定资产原价乘以一个虚拟折旧率计算的,因为非营利性单位一般不实际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中间投入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过程中消耗和使用的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的价值。中间投入也称为中间消耗,反映用于生产过程中的转移价值,一般按购买者价格计算。计算中间投入的货物和服务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总产出的计算范围保持一致;二是本期一次性使用的。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具有耐用性的货物被称固定资产,它可以在生产中连续或反复使用,其价值是在较长的时期内(一年以上)逐步转移到产品中去,在每一时期,按照固定资产磨损状况所计算的转移价值称为固定资本消耗,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折扣。  增加值即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后的差额,反映一定时期内各产业部门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通常,计算增加值时只扣除中间消耗价值,不扣除固定资本消耗,这样得到的增加值叫做总增加值或毛增加值;如果在此基础上再扣除固定资本消耗,所得结果就是净增加值。现实中应用较多的增加值概念是总增加值。二、 收入法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从生产过程形成收入的角度,对常住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核算。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由劳动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组成。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  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收入法增加值之和等于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  (一)劳动者报酬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各种形式的货币和实物报酬,还包括雇员应付的任何社会缴款、所得税以及单位为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险费。  货币性工资收入包括工资、薪水、加班费、住房公积金、离家外出工作补贴、恶劣环境工作津贴、海外工作津贴、定期支付的住房津贴、上下班交通津贴、休假或因生产暂时中断工作期间的工资、与业绩挂钩的奖金、佣金、小费等。不包括因工作需要搬家的旅费、搬家费或其他相关费用的报销;不包括工具、设备、专门服装或其他工作所需物品支出的报销;不包括单位支付的社会福利,如对子女配偶或家庭的补助、教育补助或其他与被赡养人有关的补助、向因疾病、意外伤害、生育等原因而缺勤的职工支付的工资、向因裁员、失去工作能力、意外死亡等原因而失去工作的职工或其遗嘱进行的支付等。实物性工资是指雇主免费或以无明显经济意义的价格提供给雇员的报酬,包括食品、住房、非工作服的服装、私用车辆、免费旅行、本公司生产的产品、运动娱乐度假设施、班车、托儿所以及股票期权等。  对于城镇个体经济来说,其所有者所获得的混合收入中难以明确区分出劳动者报酬和经营利润,可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营业盈余处理。对于农户来说,由于劳动者报酬在混合收入中占主导,因此可将这两部分统一作为劳动者报酬处理。  在计算劳动者报酬时,需要注意作为劳动者报酬的实物性收入与中间消耗的界限。如果生产单位向从事生产活动的劳动者提供的货物或服务,可以满足劳动者在闲暇时间里的需要,并可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生活水平,同时,其他普通消费者也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些货物和服务,那么这部分货物和服务就属于劳动者的实物收入。生产单位为了生产能正常进行,为劳动者购买的货物和提供的服务,如因特殊工作需要提供的服装或鞋,因公出差提供的运输和旅馆服务费用等,属于中间投入。  (二) 生产税净额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差额。  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包括销售税金及附加、增值税、管理费中开支的各种税、应交纳的养路费、排污费和水电费附加、烟酒专卖上缴政府的专项收入等。生产补贴是政府部门为了提升生产单位的生产水平和新产品价格水平,根据企业做出的现期无偿支付。  生产补贴包括外贸企业出口退税、企业亏损补贴、政策性亏损补贴、进出口产品补贴、工资或劳动力补贴、减少污染补贴等。生产补贴不包括政府对生产单位固定资产投资的补助,也不包括对消费者的转移支付。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单方面的转移支付,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处理。  (三) 固定资产折旧  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核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各种类型企业和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折旧指实际计提的折旧费;不计提折旧的单位,如政府机关、非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和居民住房的固定资产折旧则是按照统一规定的折旧率和固定资产原值计算的虚拟折旧。原则上,固定资产折旧应按固定资产的重置价值来计算,但是我国目前尚不具备社会固定资产进行重估价的基础,所以暂时只能采用上述方法来计算。  (四) 营业盈余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三、 支出法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反映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一种方法。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及净出口三部分,计算公式为: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一)最终消费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为满足物质、文化和精神生活的需要,从本国经济领土和国外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支出。它不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本国经济领地内的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分为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  1. 居民消费指常住住户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居民对于货物的最终消费支出在货物的所有权发生变化时记录,对于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在服务提供时记录。居民消费按居民支付的购买者价格计算,货物的购买者价格是购买者取得交货所支付的价格,它包括购买者支付的运输和商业费用。居民消费除了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外,还包括以其他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  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如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住户生产并由本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和付酬的家庭雇员提供的家庭和个人服务;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  应该指出的是,居民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指国民经济各行业直接售给居民住户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总额,因此居民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居民消费中的商品性消费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对居民的消费品零售额的,后者中的大部分直接构成居民的商品性消费支出。居民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主要区别是:  第一, 居民消费支出不仅包括居民对货物的最终消费支出,还包括对服务的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限于消费品(货物),不包括服务;  第二, 居民消费支出包括住户以实物报酬和实物转移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以及其他虚拟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只包括以货币形式实现的商品交易;  第三, 居民消费支出仅限于我国常住住户的最终消费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还包括在我国境内非常住住户所购买的消费品;  第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售给机关、团体、学校、部队、企业、事业单位等社会集团的各种办公用品及公用消费品,居民消费支出中不包括这部分商品;  第五,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包括居民住户购买的建房用建筑材料,居民消费支出不包括。  2. 政府消费指政府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前者等于政府服务的产出价值减去政府单位所获得的经营收入的价值,后者等于政府部门免费或以较低的价格向居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市场价值减去向住户收取的价值。  (二) 资本形成总额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和存货的净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  1. 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固定资产减处置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额。固定资产是通过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且其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的资产,不包括自然资产。可分为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  有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和设备工器具购置(减处置)价值,以及土地改良、新增役、种、奶、毛、娱乐用牲畜和新增经济林木价值。  无形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包括矿藏的勘探、计算机软件等获得减处置。  需要指出的是,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不完全是一回事,在实践中有人常将两者混为一谈。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它是我国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的基本资料来源,但由于统计范围所限,一方面投资完成额中包括购买的旧建筑、旧设备的价值和土地购置费及拆迁补偿费等,因它们不是核算期内所增加的固定资产(如购买的旧建筑、旧设备)或者不符合固定资产的定义(如土地),计算固定资本形成总额需要将它们扣除;另一方面有些固定资本形成未纳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统计,需要加以补充计算,主要有:  (1) 总投资50万元以下的建设项目完成的投资;  (2) 新产品试制增加的固定资产;  (3) 商品房销售增值形成的固定资产;  (4) 包括矿藏勘探费和计算机软件价值在内的无形固定资产增加;  (5) 经济林木生长和大牲畜增重形成的固定资产。  2. 存货增加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存货实物量变动的市场价值,即期末价值减去期初价值的差额,再扣除当期由于价格变动而产生的持有收益。  存货增加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负值,正值表示存货上升,负值表示存货下降。  存货包括生产单位购进的原材料、燃料和储备物资等存货,以及生产单位生产的产成品、在制品和半成品等存货。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指货物和服务出口减货物和服务进口的差额。  出口包括常住单位向非常住单位出售或无偿转让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进口包括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购买或无偿得到的各种货物和服务的价值。  由于服务活动的提供与使用同时发生,一般把常住单位从非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进口,非常住单位从常住单位得到的服务作为出口。  货物的出口和进口都按离岸价格计算。  应该指出的是,支出法核算中的货物和服务进出口都与海关统计的进出口总额是有差别的,进出口总额是计算支出法GDP中净出口的重要依据,但两者不完全相同,其差异是:  第一,范围不同。支出法GDP中的进出口既包括货物的进出口,也包括服务的进出口;海关的进出口总额只包括货物的进出口。  第二, 价格不同。支出法GDP中货物出口和进口价值都按离岸价格计算(服务出口和进口价值按交易发生时的市场价格计算);进出口总额中的进口按到岸价格计算,出口按离岸价格计算。  第三, 划分进出口的依据不同。支出法GDP中的进出口以常住单位与非常住单位发生的货物和服务交易为依据,海关进出口统计以货物进出口国境为依据。  因此,支出法GDP中的出口包括非常住单位在我国境内购买的货物,进口包括常住单位在国外购买的货物;海关的进出口总额则不包括上述货物。四、 不变价核算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目的是剔除按现期市场价格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价格变动因素,以反映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实际变动。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核算是将各产业部门现价增加值换算成不变价增加值,各产业部门不变价增加值加总得出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  不变价的生产核算方法基本上有三种:基年价格估价法、价格指数缩减法和物量指数外推法。  基年价格估价法就是用基年价格对当期的数量进行重估价,即用基年价格乘以当期相应各种产品的数量。  缩减法又分为双缩法和单缩法,双缩法是分别利用产出价格指数的中间投入价格指数缩减现价总产出和现价中间投入,得出不变价总产出和不变价中间投入,不变价总产出减去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到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一般是直接利用总产出价格指数缩减现价增加值,求得不变价增加值。单缩法假定中间投入的价格变化与总产出的价格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  物量指数外推法也分为双外推法和单外推法。双外推法是在基本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基础上,分别用总产出物量指数和中间投入物量指数外推出当期不变价总产出和中间投入,当期不变价总产出减不变价中间投入得出当期不变价增加值。单外推法一般是利用总产出物量指数乘以基期不变价增加值,求得当期不变价增加值。这种方法是假定中间投入的物量变化与总产出的物量变化基本上保持相同的幅度。  目前我国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生产核算,农林牧渔业采用的是双缩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用的是单外推法,其他行业都是单缩法。  五、 国民总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最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在特定含义下定义的总量指标,其中应用最多的就是国民总收入(或国民生产总值)  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了一时期一国各常住单位的生产成果,即在此期间生产活动所创造的价值。但是,创造价值并不一定获得价值,一国创造的价值总量和该国获得的收入总量不一定相等,因为,其间存在着该国与国外之间收入分配行为。国民总收入就是这样的反映一国与国外收入初次分配结果的总量指标,从国内生产总值到国民总收入,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总收入(GNI)=GDP+(来自国外的要素收入-支付国外的要素收入)=GDP+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贷方减借方的差额  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下收益包括投资收益和职工报酬。其中,投资收益包括直接投资的利润、利息收支和再投资收益、证券投资收益(股息、利息等)和其他投资收益(利息)。职工报酬指我国个人在国外工作(一年以下)而得到并汇回的收入以及我国支付在华外籍员工(一年以下)的工资福利。不变价GNI利用“GDP缩减指数”缩减现价GNI得到。  国内生产总值是衡量宏观经济总量的最重要指标,但不是唯一的指标。  六、 GDP的分析应用  利用GDP统计数据,可以进行一系列统计分析。  (一) 经济增长率的计算与分析  经济增长在理论上是指国民经济生产总量的增长。  衡量一时期经济产出总量的代表性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因此经济增长率应该是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与基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动态比率,即:  经济增长率=(报告期GDP-基期GDP)/基期GDP  各时期国内生产总值的大小是各该时期价格水平与生产物量水平两个因素的共同结果,因此,国内生产总值从基期水平到报告期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以归结为两方面的原因:价格水平的变化和生产物量的变化。计算经济增长率的目的是测度生产物量的变化,因此,不能简单地用基期和报告期的国内生产总值相比,而是要先计算报告期可比价国内生产总值,意指价格保持在基期水平上从而与基期可比的报告期国内生产总值,然后再进行比较。  由于采取的基期不同,GDP增长速度分定基增长速度和环比增长速度两种。  定基增长速度是从某一固定基期至报告期累积增长量对基期发展水平之比,表明GDP在这一时期内的增长速度。  环比增长速度是逐期增长量对前一期发展水平之比,表明GDP逐期增长的速度。  所谓各产业或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是为各产业增加值或各需求成分的不变价增量占GDP不变价增量的比重,将各产业或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乘以经济增长率(在我国以生产法GDP增长率为准)就可得到各产业或各需求成分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数。  (二)产业结构的计算与分析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生产中不同产业的构成情况。  伴随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不断演变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产业结构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因此,国民经济统计比较重视产业结构的计算和分析。  配第-克拉克定理是研究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重要学说,该定理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的就业比重将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不断上升。  库茨涅等人对产业结构演变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发现这一定理的前半部分是正确的,但后半部分则呈现不同情况,具体来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会上升,但就业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正好相反,就业比重会上升,但产值比重则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三)最终使用结构的统计分析  最终消费是对当期生活需求的满足;资本形成则体现了投资积累,可以增加资产,使下一时期的生产可以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和当期消费相比,资本形成代表了被延迟的消费,在产出总量一定、净出口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二者具有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如何处理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之间的关系,是国民经济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为反映最终消费与资本形成的关系,首先要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计算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各自所占比例,一般分别称其为最终消费率和资本形成率,即:  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国内生产总值)×100%  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总额/国内生产总值)×100%  运用这些比例,可以进行动态分析,研究二者比例的合理界限;也可以做静态比较分析,通过不同国家、地区的比较,分析其比例的差异。在不同国家,受各种因素影响,上述两个比例的水平会有很大差异。在中国,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比较高的投资比例,高投资率构成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一个重是要特点。  (四) 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的国际比较  国际比较是国民经济统计的重要内容。最引人注目的是以国内生产总值为基础所进行的比较。通过比较,可以在总体上说明一国经济与其他国家经济之间的差异,作为经济发展水平、国民富裕水平等方面判断的依据。  汇率法:操作简单,容易使用的方法国际上形成了两种方法  购买力平价法:受多种因素影响,限制了使用  汇率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各国用本国货币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按汇率换算为共同货币单位(一般是美元),而后进行各国GDP或人均GDP的比较。实际应用中可以直接采用官方汇率,也可以按进口和出口汇率的平均数,如果希望消除汇率波动的影响,则可采用较长时间内汇率的平均数。  购买力平价法:即先确定两个国家之间的购买力平价,据此调整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两国之间的比较。  购买力平价法是指在基准国一单位货币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在对比国购买时所需要花费的该国货币的数额,通俗来说,就是基准国单位货币相当于比较国货币的数量。  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  汇率法最大的优点是计算简单、成本低和时效性强,缺点是只能代表一国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并不能代表它在国内市场上的购买力,另外众多因素的影响稳定性差。影响汇率的因素除了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经济增长等主要因素外,还有政治形势、社会风尚、心理预期以及投机等因素。  购买力平价法的优点是能代表一国货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购买力,但其自身也存在一些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该方法不可能比较所有的货物和服务,而只能选择部分代表规格品;二是该方法没有考虑各国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差异;三是市场价格扭曲可能对该方法准确性产生一定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市场化程度是大不相同的,只要不是完全竞争性的市场,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价格扭曲,特别是在转轨国家这种价格扭曲更明显。在这种情形下,使用市场价格评估产品难以真实反映其内在价值,这就使GDP国际比较具有一定程度的虚假性。四是该方法计算复杂、成本较高、时效性较差。  随着国际比较项目(ICP)研究的深入,汇率法逐渐失去了在国际经济比较中的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购买力平价法就一定优于汇率。实际上,在国际比较中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目前尚不存在一种绝对最优的方法,ICP在克服汇率法缺陷的同时又产生新的缺陷,这也是ICP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仍未得到世界土坷垃的广泛的重要原因,购买力平价法要完全取代汇率法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第三章 国民经济核算  第三节 投入产出核算  投入产出核算是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投入产出表是反映、研究和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领域(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及其也国际间的经济技术联系的主要方法之一。它体现了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产业结构、积累与消费、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等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是加强国民经济综合平衡,提高宏观管理水平,加速经济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工具。  一、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 基本结构  投入产出表由供给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组成。  投入产出表是行列交织的棋盘式平衡表,其描述对象是一个经济体系在一定时期内所发生的投入产出关系。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设计原则是:在行的方向表示各部门生产活动的产出及其使用,在列的方向表示各部门生产活动的投入及其来源。行表示产出而列表示投入,这就是投入产出表得名的由来。  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平衡关系  在投入产出表中有一些基本的总量平衡关系。具体归纳如下:  总投入=总产出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增加值合计=国内生产总值=最终使用合计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总产出与总投入之间具有平衡关系,不仅一个经济总体的总投入等于其总产出,而且在单个部门层次上总投入也等于其总产出。但是,尽管第II象限和第III象限在总计上具有平衡关系,即最终产品总量等于增加值总量,却不能在单个部门层次建立这样的平衡关系,即某部门的增加值一般不等于该部门的最终产品。  (二) 部门分类  在投入产出核算中,部门分类包括产品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两种。  产品部门分类是指供给表和使用表主栏以及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主栏和宾栏所采用的部门分类。产品部门分类遵循同质性原则,即消耗结构相同、生产工艺技术相同和经济用途相同的原则。一个产品部门就是满足上述同质性原则的同类产品组成的产品群。但在实际操作中同一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往往不能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只能满足其中一个或两个条件。  产业部门分类是指供给表宾栏和使用表宾栏所采用的部门分类。产业部门由一组从事相同或相似活动的产业活动单位组成,产业活动单位从事的主要活动的增加值远远大于其他非主要活动的增加值。我国的现行统计是以企业为调查对象的,还不按产业部门进行分类的条件,在投入产出核算中使用行业分类代替产业部门分类。  (三) 基本编表方法  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方法主要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的方法。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有两种编制方法,一种是间接推导法,另一种是直接分解法。  间接推导法是以产业活动单位为统计单位,按照产业活动单位主产品的性质将其划分到某一产业部门,并编制包括全部产业部门在内的使用表和供给表。  间接推导法使用的假定有两种,一是产品工艺假定,即假定不管由哪个产业部门生产,同一种产品具有相同的投入结构;二是产业部门工艺假定,即假定同一产业部门不论生产何种产品,都具有相同的投入结构。  直接分解法与间接推导法不同,其统计单位不是产业活动单位,而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往往同时生产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质的产品,它们的投入构成不同,根据产品部门的要求,将该企业生产的各种产&&&&&&&&&&& 品,按其性质划归到相应产品部门中,利用企业按产品部门直接分解后的投入构成资料,编制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的方法。  目前我国采用的是以直接分解法为主,间接推导法为辅的编表方法。  (四) 基本系数  1. 直接消耗系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与完全消耗系数及其应用  2.完全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是指第j产品部门每提供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第i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  单个完全消耗系数用b表示,对所有产业计算完全消耗系数,所形成的矩阵用B表示,它是依据直接消耗矩阵计算得到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B=(I-A)-1-I 式中(I-A)-1称为列昂惕夫逆矩阵,也是用来分析产业联系的重要工具。
统计师网络课程
我猜这些文章对您也有帮助
统计师相关考试新闻
保留登录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dnf蜜蜡消耗计算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