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98香港金融危机机抵御过程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98年金融危机
下载积分:100
内容提示:98年金融危机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209|
上传日期: 13:52:55|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98年金融危机
官方公共微信豆丁精品文档: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 1997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 97亚洲金融危..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亚洲金融危机案例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正在不断向实体经济蔓延,其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百年罕见,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相继陷入严重衰退。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工业经济难以独善其身,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根据目前的各种统计数据和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工业的反应做出分析和判断,提出中国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选择。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冲击
  (一)外部需求萎缩致使中国工业增长速度大幅下降,利润明显减少
  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工业增速显著下滑,尤其是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幅仅为5.4%,跌至近10年来的新低。2009年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爬升至11%,但2009年前2个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幅仅为3.8%(见图1)。同时,工业企业盈利状况急转直下,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利润增速创近10年来新低。2008年下半年,尤其是9月以后,受金融危机的冲击,为维持生存,不少企业实施了&薄利多销&策略,直接导致企业利润率大幅下降。
图1:月及2009年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
  工业增长在2009年12月跌至低点后,开始出现回调的迹象。从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的变化来看,2008年10月,该指数回落到44.6%,11月继续下降至38.8%。自2008年12月以来,PMI连续3个月回升(见图2)。作为重要的工业经济先行指标,通常PMI指数在50%以上时,经济呈总体扩张之势。从PMI低于50%所持续的时间以及回调趋势来看,还不能认定中国经济已经进入衰退。如果PMI能够延续这一回调的趋势,则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逐步显现效果。
图2:2008年2月-2009年2月采购经理指数的变化
  造成中国工业增速放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金融危机造成的国际市场需求快速大幅下降。做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是: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世界范围内需求锐减,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均因此而显著放缓。需求萎缩直接导致国际贸易规模急剧缩水。世界银行认为,目前全球贸易正在经历80年来最严重的衰退。在这种形势下,出口依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经济增长和工业生产的放缓程度就越严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基本如此。工业是中国经济中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利用外部资源最集中的领域。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和出口国,中国工业部门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首受其害,外需下降对工业增长产生了较大冲击。进入2008年4季度,反映内需的国内投资和消费增速相对稳健,其中,私人部门的内需相对比较正常,但出口形势急剧恶化。2008年全年出口同比增长17.2%,增幅回落8.5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工业增速下滑的幅度。自2008年11月以来,出口连续4个月出现负增长,2009年2月出口同比下降了25.7%,为自1993年有记录以来的最大跌幅。同时,受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上的能源、矿产等初级产品和工业原料价格快速回落,并呈剧烈波动之势,致使我国贸易赢余剧烈波动。贸易顺差由2008年2月的82亿美元猛增到2008年11月创记录的401亿美元,又由2009年1月的391亿美元骤降至2月的48.4亿美元(见图3)。这是金融危机加速向实体经济传导的重要表现之一,同时也表明中国工业的国际化程度已经相当高,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变化具有很大的敏感性和依赖性。特别是,在进出口贸易中,相当大比例的产品属于&产业内贸易&,实际上是产业内部跨国分工的体现,所以,当国际生产过程受到金融危机影响而收缩时,中国的进出口贸易就会十分敏感地表现出来。
图3:2008年1月-2009年2月中国进出口的月度变化
  (二)工业投资相对放缓,利用外资持续下降
  在外需下滑和国内消费需求短期内难以大幅提升的情况下,拉动工业增长的重任仍落在投资上。但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第二产业投资的增长速度却低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8年,我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4.5%、28.0%和24.1%。月,第二产业投资增长速度继续下降,为24.8%,低于第一产业100.3%和第三产业26.9%的水平,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为40.7%。为近年来的最低水平(见表1)。
表1:各产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单位:%)
  分行业来看,工业投资增长的情况有较大差别。月,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84亿元,同比增长59.6%;有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131亿元,增长47.2%;电力、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投资631亿元,增长20.6%;黑色金属矿采选、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216亿元,仅增长4.9%;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投资106亿元,同比下降13.8%。
  从企业注册类型来看,外资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下滑较为严重。月,内资企业投资同比增长30.7%,而港澳台商投资和外商投资分别仅增长1.1%和2.1%。外资的资金到位情况也比较差,月,城镇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33.6%。其中,利用外资仅增长13.2%,远低于国内贷款增长24.4%和自筹资金增长42.3%的水平。这种情况反映出了我国利用外资总体态势的变化。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流动性短缺直接导致全球FDI流量下降。尽管中国的投资环境对境外投资者仍保持吸引力,且尚未发生外商大规模撤资的问题,但我国利用外资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滑。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虽然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23.58%,但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同比却下降了27.35%。进入2009年,利用外资形势更为严峻。1-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和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分别下降了36.85%和26.23%。其中,美国对华投资新设立企业数同比下降44.52%,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53.14%。工业是我国利用外资最多的部门,工业利用外资占利用外资总额的比重超过60%,外商投资占工业实收资本的比重接近30%,利用外资持续下降使投资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面临着更多的制约。
  (三)企业总体经营状况不佳,企业信心严重受挫
  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景气指数在2008年下半年以来迅速下滑,企业景气指数下滑至2003年3季度以来的新低。企业家信心指数也随之减退,创下近年来的新低(见图4)。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的减退反映出工业经济发展活力缺乏。来自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也显示,认为企业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经营者占32.4%,认为&一般&的占48.3%,认为&不佳&的占19.3%,认为&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13.1个百分点,这一结果比2007年低近30个百分点,为近5年来的最低水平。
图4:企业景气指数与企业家信心指数变动
  国际金融危机直接导致我国企业生产整体减缓。由于工业是电力消耗大户,因此,发电量的消长可以作为工业生产的晴雨表。2008年9月以后,随着重工业增长速度的骤降,发电量出现了深度跳水,发电量的减少表明2008年4季度中国企业的开工率降低。岁末大批提前返乡的农民工也折射出企业生产活动的萎缩。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12月,提前返乡农民工数量约占外出农民工数量10%以上,大约有1000多万人。在内需不振、出口低迷的情况下,中国企业生产过剩问题进一步凸现。在生产减缓的同时,2008年4季度企业经历了一段较明显的&去库存化&过程。制造业产成品和主要原材料库存指数(当期值)在2009年1月触底后,于2009年2月双双反弹,这意味着产成品和原材料库存削减的速度回落,库存调整大体结束,今后一段时间企业库存对生产的压力有所缓解。受金融危机影响,大宗原材料价格回落比较大。此时,从成本考虑,企业应该买入原材料、卖出产成品。然而,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企业在危机面前,并未大量买入原材料,而是不断清理库存。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企业&买涨不买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在危机阴影之下,企业不仅资金紧张,而且对后市缺乏信心。生产减缓直接反应到企业的盈利状况上。2008年,中国企业利润增速与上年相比有较大下降,相比之下,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全年减速不多。这种情况表明,企业利润率下降较大,全年利润的大幅缩水主要是受4季度拖累(见图5)。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月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速大幅放缓至12.3%(1-8月29.2%),企业税前净利润率也从2007年同期的6.5%收缩至5.5%。
图5:规模以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增长情况
  市场需求萎缩和难以预期的危机走向严重挫伤了企业信心,企业技术创新意愿受到抑制,不少企业不敢或不愿继续扩大再生产,部分企业家甚至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意志,企业行为趋向短期化、投机化,一些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濒临破产倒闭。随着企业生产的减少和一些企业的倒闭、歇业,企业用工开始减少。一些大型企业也加入了降薪裁员的行列,其中以外资企业为主。2009年1月从业人员指数为43.0%,比上月微降0.3个百分点。该指数自2008年9月以来,已是连续5个月下降,数值在50%以下也已经持续了4个月。
  客观地分析,国际金融危机是造成目前一些企业经营状况不佳的主要原因,但其他一些原因也对企业经营状况造成了直接影响。如2008年上半年前为抑制通货膨胀所采取的若干宏观调控政策,一些促进结构调整与升级措施的实施,能源、原材料价格上涨,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行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溢价水平的扭曲,等等,这些因素密集出现,与国际金融危机交织在一起的,共同对中国企业运营的总体走势和企业生存环境的变化起了作用。
  (四)各地区工业发展受影响程度不同
  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各地区工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迄今为止,受冲击最大的是外向型产业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而以内需产业为主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受影响相对较小。还有一些地区,开发建设热潮不减,经济发展逆势上扬。
  总体来看,2008年各地区工业均保持增长态势,但绝大多数地区增幅下降。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除了青海、天津、陕西、新疆之外,其余27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工业增长幅度均比上年有所下降。从各省市区年初到年末的增长态势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深降型&,如北京、上海、山西、海南工业增长降幅较大,年末呈现负增长;第二种是&浅降型&,有18个省市区工业增长回落幅度较大,但年末未下降到0以下;第三种是&翘尾型&,如广西、云南、宁夏、陕西等8个省工业月度增幅虽出现波动,但到年末呈现上升趋势;第四种可称为&独秀型&,天津市工业全年各月均保持约20%的高增长。
  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对东部部分省市区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月,东部地区的天津、广西、辽宁工业增加值分别实现了18.2%、14.9%和10.6%的较高增长速度,上海、浙江的工业增加值则均为负增长,分别为-12.4%和-8.2%,广东和海南工业增加值分别仅增长0.8%和0.2%。中西部的贵州、湖南、内蒙古、安徽、四川、江西等省区的工业增长表现较为突出,月,这些地区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分别达到23.2%、20.6%、19.6%、19.0%、16.8%和13.8%,而山西的工业增长为-20.5%。这表明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我国工业区域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当前中国工业发展的若干新情况
  (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优势,机电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回升困难金融危机对中国工业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出口上
  而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我国各类出口商品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不尽相同:
  1、工业原材料出口降幅进一步加大
  受全球工业生产萎缩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的价格走势发生逆转,工业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和价格振荡下滑出口国家对三高一资产品出口的限制,我国这类产品出口受冲击很大。据海关统计,进入2009年后,我国工业原料和半成品的出口量急剧下降。其中,月,化肥出口下降55.4%,煤出口下降41.6%,焦炭出口下降93.9%,钢坯及粗锻件出口下降98.9%,钢材下降52%,未锻轧铝下降68.2%。
  2、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仍有一定优势
  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经济学中的吉芬效应开始显现。国际市场上服装、鞋类、箱包等需求刚性相对较强的最终消费品需求逐步企稳。据海关统计,2009年前2个月,我国服装及衣着附件累计出口下降11%,鞋类产品出口下降2.3%,箱包出口下降7.3%,玩具下降17.1%,均低于同期出口总额下降21.1%的水平。这表明世界各国对中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品形成了&粘性&依赖,特别是,消费者已经对中国产品的较低价格具有较高程度的偏好记忆。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表现出一定的比较优势。同时,国家连续上调出口退税率、对出口企业给予信贷支持等政策措施的效果也开始显现。
  3、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严重受挫
  由于高技术产品需求弹性大,产业链条较长,其要素配置的全球化程度较高,加之现阶段我国即使是属于高技术产业的产品生产,也主要是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的加工环节,技术密集型工业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低,因此,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相比,机电和高技术产品的出口形势更为恶化,前一阶段表现出的强劲出口势头受到重创。200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增长17.3%,比上年回落10.3个百分点,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仅增长13.1%。月,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出口继续大幅下滑,降幅均超过同期出口总额的下降幅度(见表2)。长期以来,外商投资企业一直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的主角,其出口主要采取加工贸易方式。高技术产品出口下降直接导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和加工贸易增长明显放慢,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加工贸易出口在我国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均有所下降。
表2:我国主要机电产品出口增长的变化(单位:%)
  机电产品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产品,机电产品出口的加速下降波及到上游的钢铁等重化工业,导致这些行业的总体需求显著减少。值得注意的是,为保持出口结构优化政策导向的连续性,国家应对危机的出口刺激政策继续向机电产品和高技术产品倾斜,却不如对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鼓励的政策效果明显。对于深度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机电和高技术产业,政府鼓励出口的应急措施作用有限,而且这些短期的税收激励有可能更多地被外商投资企业享用。在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时,机电产品受挫严重,表明:虽然机电产业是中国产业升级的鼓励方向,是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重要领域,也是中国产业寻求技术密集和高附加价值产业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但同时也必须看到,机电产业也是需求弹性高和国际竞争更激烈的产业。中国机电产业目前还难以获得该产业中技术垄断性环节的稳定利益,所进入的主要仍是机电产业中劳动密集和价格竞争主导的环节。所以,当市场需求发生急剧变化时,我国机电产品所受的冲击也比较大。这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我国各类工业品出口大幅下滑既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也是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国际市场上工业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等各种因素集中影响的结果。从金融危机的演化趋势来看,我国工业品出口形势短期内很难有大的好转。但随着欧美国家相继通过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在国家一系列出口扶持政策的作用下,我国工业品出口也显现出一些转机。根据最新发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2008年12月以来,出口和进口的订单指数连续3个月双双攀升(见图6)。然而,工业品出口要想彻底走出危机的阴霾,全面恢复增长,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美国经济的复苏。以目前我国工业品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价格水平和多年积累的出口渠道,中国出口产品将会更快进入复苏后的欧美市场,并有可能以此为契机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图6:2008年1月-2009年2月出口订货指数和进口订货指数的变化
  (二)工业投资重心加快转移,新的增长极正在形成
  总体来看,我国工业发展呈现出&东慢西快&的态势。其中,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三角、长三角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最严重。2008年,东部地区工业增长率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均低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东部地区对外贸易增长下滑较大,而西部地区无论是出口还是进口增长均居三大地区之首。其中,东部地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20.9%,而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则分别增长32.6%和26.9%。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经济处于下行期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呈缩小之势,目前&东慢西快&的区域增长状况也反映了这一规律。
  在区域工业发展格局调整过程中,沿海&两湾&地区开发力度明显加大。近年来,在大规模投资开发的拉动下,渤海湾和北部湾所处的沿海&两湾&地区的增长表现非常抢眼。其中,渤海湾地区大规模开发集中在三大区块:天津滨海新区、唐山曹妃甸工业区和辽宁沿海以大连为中心的&五点一线&地区,这三大区块的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投资规模急剧扩张。与此同时,随着我国与东盟国家经济合作的加强,广西北部湾地区迎来大开发的热潮,大港口、大工业、大旅游以及城市基础设施等处于大规模建设之中。预计2009年下半年,部分地区的经济形势将出现转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将进一步受到国家有利政策的刺激,特色优势产业较快发展,而地震灾区重建、北部湾建设、陆地边境区域可能成为西部地区投资贸易发展的新一轮热点。
  由此可见,目前中国工业经济增长回落带有明显的地区性特征。作为传统增长重心,珠三角、长三角等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东南沿海地区对全国工业增长速度的贡献相对减弱,这些地区的内部结构调整压力增大;而渤海湾、北部湾、成渝&双城&等地区实现了投资主导型的快速发展,正形成新的增长极,工业投资&北上西进&的趋势进一步显现,这将吸引更多的社会投资转向中西部。这种地区增长速度的变化与我国经济进入一个结构调整的新阶段密切相关,而国际金融危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投资重心的转移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
  (三)中国工业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小于发达国家,但各类企业情况不同
  2008年上半年,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采购经理指数(PMI)开始下滑。2008年10月之后,危机的影响逐步扩散到中国,中国企业经营状况明显恶化。从各国PMI指数的变化来看,中国工业受危机的冲击总体要小于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见表3)。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金融系统所受伤害相对较小,而且中国政府及时采取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措施应对危机的冲击。
表3:各国家(地区)PMI变化的比较
  在出口受到重创的情况下,中国不同类型企业反应各异。其中,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经营的影响要大于大型企业。在经济周期波动中,大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更强,而中小企业的能力相对较弱。目前,沿海地区倒闭的企业大部分是中小企业,这些企业要么为大企业代工或配套,要么直接出口。当大企业遭遇困难时,那些代工企业或配套企业便失去生存依靠,而出口型企业则是在外部需求锐减之后遭遇了&断电效应&。企业家调查系统的结果显示,大型企业认为经营状况&良好&的比认为&不佳&的多44.3个百分点,明显好于中、小型企业。中小企业之所以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主要原因在于这些企业缺乏品牌观念、营销意识差、管理手段单一,只要一有风吹草动,这些企业就很容易倒下。而另一些创新型的中小企业,仍处于商业化初期,很可能因产品销路和融资困难等原因而失去生存能力。
  同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冲击相对较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月,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4.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增长29.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下降3.1%;私营企业实现利润增长36.3%。另据国资委统计,2008年中央企业预计实现利润同比下降30%左右,这是2002年以来中央企业年利润首次出现下滑。外资企业与全球经济变动的关系更为紧密,其表现不佳容易理解,而国有企业的困境则多少出乎人们意料。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国有企业尤其是中央企业许多集中在能源、资源性行业,行业增长的周期性较强,加之国内成品油和原油价格长期倒挂、电价和煤价倒挂以及煤电价格联动机制不到位,致使石化、电力等企业的利润减少;二是一些国有企业仍存在违规越权操作、风险控制不力、内控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缺乏等问题,侵蚀了部分国有企业利润;此外,国有企业高管薪酬过高以及不能随意裁员等因素,也缩小了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空间。这些体制、行业和内部管理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国有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不力。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严重抑制了外需,工业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严重受挫,但从中国与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中国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等方面看,支持中国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没有根本改变。从陆续公布的一些统计数据看,工业企业运营状况出现了一些好转的迹象。月,制造业、出口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同步反弹,部分企业的新接订单有所增长,但企业总体经营状况能否根本好转还有赖于出口的恢复和内需的扩大,而且需要市场信心的支持。
  (四)世界实体经济所受冲击不断加深,中国工业发展外部环境严峻
  虽然此次危机发端于金融领域,但从危机演化的趋势来看,世界实体经济受到的冲击不断加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主要国际机构相继做出了悲观的预测。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2009年1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再度调低了2009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IMF认为,&尽管采取了各种政策行动,但金融压力仍然严重,摧跨了实体经济。在金融部门的功能得以恢复、信贷市场得以通畅之前,不可能实现持久的经济复苏&。IMF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将降至0.5%,比2008年11月的预测下调了1.75个百分点,为二战以来的最低水平。世界银行的预测数据也不乐观(见表4)。其中,发达经济体正遭受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而新兴经济国家和地区也经历着严重的经济下滑。目前,世界经济的下行风险仍占主导,危机的规模和范围使全球经济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异常增大。尽管主要国际组织都认为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比较坚实,总体上远好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但这些机构也指出中国经济同样难以避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出口和社会投资下降将使中国经济增长明显放缓。
表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全球主要经济指标的预测(单位:%)
  2009年2月,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PMI略有回升,但尚不能据此判断全球制造业开始复苏。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ISM)的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的经济活动已经第13个月下滑。虽然生产下降速度有所减缓,但就业仍在急剧萎缩。美国制造业的糟糕表现说明主要工业国实体经济的调整远未结束。主要发达国家实体经济的衰退反过来进一步加剧了全球资本市场的震荡。尽管由于各国的经济刺激政策开始发挥作用,但却未能消除市场的不确定性,导致全球资产价格下跌,私人财富严重缩水,进而使得消费品和资本品需求减少。种种迹象表明,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在危机机制的作用下已经形成了&恶性反馈回路&(Pemicious Feedback Loop,IMF,2009)。资产价格的波动和资本市场行情的反复使投资者迷失了方向,直接影响社会投资和市场情绪,对我国不断进入新的具有增长潜力的行业造成了冲击,发达经济体对引领我国产业投资新方向失去了作用。
  同时,迫于日益加剧的国内就业压力以及政府援助计划支出的要求,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相继发出了明确的保护主义信号,印度、巴西、俄罗斯等新兴经济国家的贸易政策也出现了收紧的动向。尽管欧盟、西方7国、20国集团(G20)等组织近日频繁接触,协调成员国的立场,并表示反对任何形式的保护主义,但贸易保护主义和经济利己主义仍然呈泛滥之势。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报告指出,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约有78项,其中66项为贸易限制措施,而47项已付诸实施,仅G20中就有17个国家已经设立了新的贸易限制。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贸易禁令、出口补贴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保护措施主要采取补贴方式,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采取提高关税等传统保护工具,而且很多保护手段比以往更直接、力度更大。另外,有不少贸易救济案例并未计入上述保护措施。如2008年下半年各国实施的反倾销措施快速增加,全年全球反倾销调查发起数量较2007年增加了15%,最终认定并课以惩罚性关税的案件增加了22%。其他措施还包括各国出台的旨在拯救本国企业的金融和行业救援计划、限制资本外流及雇用外国劳工等。从历史经验来看,经济危机往往会导致各国贸易政策转向,人们对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引发的贸易保护主义记忆犹新,但此次金融危机催生贸易保护主义的制度环境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一是商品交换和要素配置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二是尽管现行多边贸易体制仍存在诸多局限性,但WTO多年倡导的自由贸易宗旨已经深入人心,并被私营部门广泛接受;三是在多边框架下,各国逐步形成了协调贸易立场的机制。这些将有可能减轻保护主义对世界贸易体系的损害。
  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使中国工业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的外向程度不断提高,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步伐明显加快,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提高。大规模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造就了中国工业制成品的强大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大量价格低廉的中国产品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发达国家消费需求的扩张,发达国家的金融创新为当地消费者更多地超前消费来自中国的廉价产品提供了信用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工业与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较为紧密的分工和依赖关系,而这种相互依赖关系使双方在危机中难免相互指责。在这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动向中,&中国制造&仍将成为主要牺牲品。进入2009年,美国、印度、巴西等国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前所未有、高度密集的贸易救济措施。同时,我国刺激出口和拉动产业增长的政策一再为美国等国家所指责。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使我国出口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一些进口商甚至以&出口退税提高&为借口给我国出口企业施压,要求降低价格,致使出口企业的利润被进一步挤压。
  尽管国际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世界经济,悲观情绪笼罩着各国,各国政府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进行&救市&,甚至被迫采取明显违反自由市场原则的手段来拯救竞争失败者和采取保护主义方式来迁就某些集团利益。但是,金融危机中也酝酿着国际经济格局调整的重大机遇,中国如果能抓住机遇,浴火重生,则可以积蓄起更强大的力量,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实现一次历史性飞跃,全面提升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
  三、中国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路与政策选择
  (一)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
  国际金融危机无疑对我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冲击,但当前工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也与我国一度在较短的时间集中出台了一系列增加企业负担的政策有关,这些政策的迭加作用使企业竞争力受到了影响。金融危机爆发促使世界各国反思经济增长方式与结构升级路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去工业化&发展后,开始意识到虚拟经济过度膨胀对经济增长的危害,而中国更积极地探索科学发展和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意义也进一步凸现。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劳动力丰富的人口大国来说,迄今为止,工业化道路远未走完,仍有大量农业人口未能充分享受工业化发展的成果。再从全球资源配置的角度来看,由于相对于商品和其他生产要素,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今天,劳动力在各国之间流动仍存在很多限制和障碍,因而在资源配置全球化不彻底的条件下,工业生产能力必然大量向中国这样劳动力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即使危机使发达国家开启所谓的&二次工业化&,产业梯次转移和国际分工深化的进程也不会终止。
  因此,中国工业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应夯实产业基础,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坚决走过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必须认识,如果没有工业的发展,一切重大民生福利项目都没有可靠基础;没有发达的工业,中国所面临的几乎所有重大问题都无法解决;因此,要成为真正的强大国家,实现现代化和小康社会,就必须坚定不移地经历工业化的历史。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生产仍将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中国现阶段没有&夕阳产业&。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仍是保持我国工业稳定增长的基础和提供就业岗位的重要部门,是我国应长期发展的产业;同时,产业的升级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新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当然,高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也是发展方向。为此,必须将建立层次丰富、结构完整的大国工业体系作为新型工业化的长期任务,即中国必须实行全方位的产业发展战略。
  (二)抓住机会优化中国工业发展路径
  国际金融危机的现实告诉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赋予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以更科学的含义。长期来看,转变增长方式对我国经济保持持续增长是必要的,但实现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升级不应以过度牺牲经济增长为代价。为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需以更开阔的思路审视中国工业发展的路径,牢牢把握危机中蕴藏的一些未必常有的有利因素。这些有利因素包括:①资源环境压力在短期内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尽管这一状况不可能长期保持,但短期的机会也是机会。一些在资源严重供不应求,资源价格高涨时期办不成的事,也许现在正是难求的良机。②国际资产价格大幅度调整。为已经积累了一定实力的中国经济,特别是给一些具有相当优势的中国企业,提供了一次国际战略选择的机会。③宏观经济政策趋松,产业进入的管制壁垒降低。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可以获得更大的产业拓展空间。④竞争秩序改善,优胜劣态机制强化。在需求大幅度缩减的市场形势中,各产业都将经历一次普遍&精洗&,&精洗&之后的企业群体必然会显著地提升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国际化经营的实力。⑤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压力相对减轻。在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是一个被寄予极大期望的国家,中国的话语权将得到更大的尊重。因此,中国可以在国际规则的制定和重构中争取到更公平的待遇。⑥中国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民众共识将得到强化。金融危机也是一剂清醒剂,警示我们:尽管有了30年的伟大成就,但中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以,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以发展来解决发展中产生的矛盾和问题,这一30年来的改革开放经验决没有过时。
  在金融危机冲击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线性产业升级路径不应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选择。现阶段,工业内部的结构调整空间还很大,产业内升级比产业间升级对于扩大就业、保持经济活力更具现实意义。同时,金融危机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国家资源战略。本质上讲,工业技术能力和有效工业需求决定了资源的性质。正是工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生产能力的持续提高,才使得越来越多的自然物质成为具有实际价值的工业资源。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工业创造了资源。但是,工业在创造资源的同时也大规模地消耗资源,并对环境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必须实行能够平衡工业对资源和环境的积极贡献同消极影响之间关系的可行战略路线,包括以更强大的工业技术能力在陆地、海洋和太空中拓展更大的资源空间。我国虽然面临着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但从未来发展趋势看,钢铁、汽车等资源蓄积型产业群仍然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这一判断主要基于以下依据:一是国际经验表明,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就是一个资源大量开发和利用的过程。我国仍处于加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决定了我国对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需求还很大;二是资源密集型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也是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三是在技术创新的支持下,资源密集型产业在节能减排压力下仍保持其竞争优势。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资源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与节能环保技术的进步具有机制互补性,在这一百年难遇的危机时期,中国更有条件实现资源密集型产业发展与节能环保技术进步相互促进、同步发展的路径战略。
  (三)应对当前危机可行的政策选择
  为应对金融危机对产业发展的冲击,国家在推出4万亿投资计划的基础上,连续出台了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形成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与以往的产业政策相比,最近连续出台的一系列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在短时间内集中推出10个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推出速度之快,产业覆盖面之广,前所未有。二是此次推出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的作用时间比较特殊,既不同于短期的产业发展计划,也不同于长期的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而是侧重于中期效果的产业发展规划,政策的预期作用期间定位为3年。三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包含的内容广泛,动用的政策工具丰富,制定的政策措施具体。四是产业政策尽可能地在消费结构、产品结构、企业规模结构和技术结构的微观层次上起作用。总体来看,国家出台的各种经济刺激政策有助于促进市场信心的恢复,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并使相关行业的企业获得税收等方面的实惠。在国家投资计划的拉动下,基础设施建设的上下游产业将集中获益,建筑以及钢铁、化学、非金属、通用专用设备制造等增长速度下滑较快的重化工业部门有望率先复苏。但从政策力度以及政策导向来看,现行的应对政策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是目前产业振兴的基本逻辑是运用各种政策工具帮助那些出现周期性衰退的产业&复活&,而忽略了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已经出台调整振兴规划的10大产业基本上都是上一轮经济增长中增速较快的产业。在经济周期进入下降通道时,扩张性的政策在短期内可能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中长期看则不能期望过高。这是因为,经过持续高速增长,这些行业实际上也是库存和产能过剩较为严重的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产业的供需均衡要通过库存消化和产能调整来完成,而在这一过程中,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即使可以降低企业的税收成本和融资成本,也不会对企业投资决策产生很大影响。因此,真正旨在保增长的结构性政策应当着眼于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政策实施的市场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尽可能减少政府直接的行政性决策干预。三是经济刺激政策的覆盖面有待拓宽,政策支持力度需进一步增强。如房地产业便是刺激经济增长绕不过去的政策着力点。国际学术界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在经济周期特别是经济衰退中,&房地产价格下跌比股票价格下跌有着更为严重的后果。&
  因此,应加强政策创新,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进一步增强政策工具的综合性和协调性。①实施积极进取的资源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力发展钢铁、造船、汽车等资源蓄积型产业,为未来中国的工业化和社会发展进行有效的资源蓄积。②对于房地产、环保产业等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拉动作用较强的行业,国家应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稳定市场预期,重振行业活力。③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态工程、生产性服务业等,扩大产业发展空间。④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在经济周期处于下降通道时,各种经济问题和矛盾集中出现,政策操作应避免急功近利,特别是要防止过度行政干预、利益集团寻租行为和执法部门的自由裁量所导致的体制环境恶化,着力减轻企业负担,提高其应对危机的能力,为不同类型、不同规模企业提供公平竞争环境。
  总之,尽管中国工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但中国的内需市场潜力也大、金融体系相对独立、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较强、产品性能-价格比仍具优势,这些条件都将有助于减轻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破坏性。中国工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走出危机的中国工业必将显现出更强大的竞争力。
作  者:出  处:单  位:&&&&经济类别:库  别:国内论文子库
& ()& ()& ()& ()& ()& ()
版权所有:中经网数据有限公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98年香港金融危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