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超发为什么会导致货币贬值率?

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货币超发问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中国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探讨――中国货币超发问题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人民币为何一再贬值:货币超发致购买力下降_新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网群-
您的位置:
人民币为何一再贬值:货币超发致购买力下降
14:57:22      来源: 新京报
  资料图
  人民币购买力下降探因
  物价上涨,货币“超发”导致购买力下降;人民币国内购买力贬值的同时,汇率则快速攀升
  “人民币真的对不起中国人啊。”在央视外语频道的一次采访中,市民这样表达对物价增速的不满。这种不满正折射出过去若干年中的货币和经济增长结构问题。
  100元买米与8年前57元购买力相当
  在“人民币真的对不起中国人”之前,有一条媒体引述的例子也受到广泛关注:李大妈去市场上买大米,发现一个品种的大米2013年涨到了3.3元一斤,她记得2005年这种大米的价格是1.9元一斤。
  按此计算,这种大米8年间平均价格涨幅为9.2%,如果人民币全部用来买大米,货币在贬值。2013年的100元,购买力和2005年的57元相当。
  但市场上不仅仅只有大米,另一些商品的价格在下跌,比如汽车、数码产品、通讯服务。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综合的衡量指数。
  官方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部分年份出现过CPI增幅超过5%的情况,近两年回落之后,2012年的CPI涨幅为2.6%。
  “超发”货币下的通胀
  与此同时,货币供应量与通胀的关系受到投资者和学者的关注。
  2005年我国广义货币存量(M2)尚不到30万亿元,2013年4月这一数字就迈过100万亿元大关。今年9月末,M2余额已达到107.74万亿元,其间增幅在3倍以上。
  2010年开始,国内市场上关于货币超发带来通胀的批评声音越来越多。
  经济学家钟伟曾指出,如果将时间拉长,货币“超发”并不是最近几年的事情,实际上从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直存在。
  曾任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的周其仁也认为,货币“超发”的规模不小。
  央行行长周小川则在演讲和采访中认为,中国的货币发行与GDP名义增速相匹配或者略高一些,这是中国市场化转轨时期的结果,中国M2与GDP的比值偏高,是因储蓄率高一级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的原因。
  但近期李克强总理的讲话显示出政府对货币刺激的谨慎态度。
  刊登在工人日报上的李克强总理讲话提及:“就货币来说,我们的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余额3月末超过了100万亿元,已经是GDP的两倍了。换句话说,就是‘池子’里的货币已经很多了,再多发票子就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大家都知道,恶性通货膨胀,不仅干扰或者说破坏市场,而且会给人民生活带来巨大的副作用和压力,甚至造成人心惶惶。”
  人民币“外升内贬”
  在人民币的国内购买力贬值的同时,人民币的汇率则快速攀升,过去8年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幅度超过34%。
  “外升内贬”成为2005年以来人民币的一道独特“风景”。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本币升值的同时,国内物价水平应同时下跌,但在中国并非如此。
  与买菜的居民相比,一些外向型小企业对这一点的感触更深。
  一名曾在深圳加工圣诞树的李某说,他曾以为找到了一个好行业,但货币升值和竞争加剧迅速消灭了这个行业的利润。
  不少经济学家认为,过去的外向型经济和扭曲的要素价格,恰是货币快速增长的原因之一。
  秉承国际收支学说的经济学家认为,贸易不平衡和外资流入是推动汇率变化的原因。
  贸易不平衡和资本项目下的顺差,导致中国外汇储备全球第一。央行在吸纳外汇的同时,要向国内企业和居民形成负债,央行需要发行人民币来进行对冲,这导致货币规模在增大。
  央行能不能把握调剂货币的节奏?周小川认为是可以的,因为外汇储备不会无限制的增长下去。但在外界看来,过去的“调剂”过于宽松。(吴敏)
责任编辑:缪俊逸
  【】 【】&
新闻热线:(77不应简单判定中国货币超发-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15版:理论周刊·经济学
&& 往期回顾 & && &
不应简单判定中国货币超发
2013年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速为13.6%,超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拟定目标0.6个百分点,“中国货币超发”论再次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货币超发”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观点,主要的论据就是,“到2013年第一季度末,广义货币(M2)已经超过100万亿元,而2002年年初为16万亿元,十多年中增长超过5倍。我国的货币总量与GDP之比已超过200%,我国的经济总量为世界第二,大约为美国的1/3,而货币投放量比美国高出1.5倍,位居世界第一”(参见《人民日报海外版》日的文章“我国货币投放量世界第一&人民币外升值内贬值”)。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发现,判定中国货币超发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把中国的货币量和美国的货币量进行比较,中国的经济总量比不上美国,但中国的货币量却超出了美国,所以认为中国货币超发;二是把中国的货币量和中国的经济总量进行比较,其理论依据是,货币量是为经济运行服务的,有多大的经济总量就需要投放相应的货币量,如果货币量长期大于经济总量,就可以认为货币超发;三是把中国现在的货币量和过去的货币量进行比较,如果货币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显然也可以认为货币超发。笔者认为,仅从上述三个角度并不能判定中国货币超发。
&&&&第一,中国的货币量是远远大于美国的货币量,但是中美货币量不能直接比较。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1月15日公布的数据,2013年12月,我国的广义货币(M2)的余额为110.65万亿元人民币。而美联储网站显示美国同期的M2余额为11.0569万亿美元,中国外汇管理局公布的12月31日美元兑人民币的中间价为609.69,美国的M2为67.41万亿元人民币,中国的广义货币量是美国广义货币量的1.64倍。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第二,但显然要远远小于美国,中国的货币量却是美国货币量的1.64倍。但是,我们不应据此就判定中国货币超发。一方面,中国和美国货币量的统计口径不一致,两国的货币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美联储把美国的货币层次划分为:M1(通货十旅行支票+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其他支票存款),M2(M1+储蓄存款+面额小于10万美元的小额定期存款+散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我国的货币层次是,M0=流通中现金,M1(狭义货币供应量,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M2(广义货币供应量,M1+企事业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从这里可以发现,中美广义货币统计中的重要区别是,美国广义货币中只包含了小额定期存款,美联储扣除大额定期存款的理由应该是,统计货币量主要是为了反映全社会影响物价总水平的货币购买力有多大,定期存款提前支取是要承担利息损失的,面额大到一定程度,定期存款提前支取的可能性就大大下降,因此在广义货币量统计中把大额定期存款扣除,而我国中国人民银行在统计广义货币量时并没有进行这种调整,因此,两国的货币量不能直接进行比较。
&&&&另一方面,货币是在运动当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不一定相同。如果把中国的货币量和美国的货币量直接进行比较,这等于是假设中国和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是相等的,显然这种假设难以成立。有研究表明,美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远远高于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而且在1990年至2009年,中国的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了1.22,美国则上升了1.32。因此,中国的货币量虽然远远大于美国的货币量,但考虑到统计口径的不同,以及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也不应就据此判定中国货币超发。
&&&&第二,中国的货币量规模的确远远大于中国的经济总量规模,但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量并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能直接反映的。
&&&&确实,货币产生之后,商品的交换过程表现为以货币为交换媒介的商品流通过程,商品的生产、分配和消费,也都离不开货币的媒介作用。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正因为如此,人们把货币比喻成国民经济循环的血液,这个血液多了少了都不行,多了会引起通货膨胀,少了则会导致通货紧缩。经济运行究竟需要多少货币量,人们也往往用M2/GDP,即货币化率来进行分析。1978年改革初期,我国货币化率M2/GDP为23.6%,到2013年货币化率已接近200%,为194%,位居全球第一,远远超出美国的63%(2012年)、欧元区的144%(2012年)。从货币化率的数值以及相应的国际比较来看,似乎中国的货币确实是超发了。但是,流通中需要多少货币量并不是国内生产总值(GDP)所能直接反映的。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它强调的是最终产品和服务,而不包括中间产品。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发现,GDP只包含最终产品和服务,不包括中间产品,显然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流通需要货币,中间产品的流通也需要货币,如果中间产品的流通没有相应的货币,经济运行就无法正常开展。进一步而言,在对产品和服务进行统计的过程中,为了剔除中间产品,一般采用增值计算法。即在生产某一产品的每一个阶段,仅把在该阶段产品所增加的价值计算为GDP的一部分。如果把商品的价格分解为生产资料成本(c)、劳动工资(v)和剩余价值(m),GDP统计相当于只统计了劳动工资和剩余价值部分,而不包括生产资料部分,显然劳动工资和剩余价值需要相应的货币,生产资料的流通也需要相应的货币。因此,经济运行中需要多少货币量并不是国内生产总值所能直接反映的。中国的货币化率高并不一定表明中国货币超发。
&&&&第三,中国现在的货币量和过去的货币量相比其增长速度很高,但是,货币量高速增长既可能是货币发行导致的,也可能是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造成的。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M2具有扩张速度迅猛、绝对规模庞大、与GDP偏离幅度扩大这三大特征。2000年我国M2规模仅为13.4万亿,2008年已达47.5万亿,年均增长速度为17.1%,2009年M2猛扩至60.6万亿,年增长幅度高达27.6%,此后三年增速有所收敛,但仍达19.7%,17.3%,14.4%,2013年其增长速度也达到13.6%。总体来说,我国过去30年中,M2年均增长率为17.2%,远超同期10.1%的GDP增长率。货币量的高速增长,尤其是2009年近30%的增长是有货币发行因素在起作用。但是,从第二点我们对GDP统计过程的分析可以发现,不同时期的产业结构是不一样的,产业结构的变动也会导致货币量的高速扩张,尤其是与GDP偏离幅度的扩大。这是因为,GDP只统计了劳动工资(v)和剩余价值(m),不包括生产资料(c),而生产资料的流通也是需要货币的,这就使得生产资料(c)在产品价格中的比例越大,GDP所反应的货币需要量和实际交易总量所需要的货币量之间的偏差就越大。这种偏差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表现是十分不同的,尤其是第三产业,它的新増价值相对与总交易量的比例很小。比如,物流服务中,仅仅计算物流在每一个阶段的增加值,如运输增加值、仓储增加值等,但整个物流的货运量非常大,这并不计入GDP但它需要相应的货币量。再比如,100亿面值、年利率5%的债券交易,GDP仅计入5亿的利息收入,实际上金融交易中的货币需求量是105亿。这说明,一个国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不同,GDP所反映的货币量和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也是不一样的,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动,第三产业的比重越来越大,货币量和GDP的偏差就会越来越大,货币量的增长速度也会相应提高。
&&&&进一步来讲,为什么中国M2/GDP的数值高居世界前列,也可以在这里得到解释。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总量迅速增加,GDP已位列世界第二,但一个公认的事实是,我国主要是中国制造,还不是中国创造,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处于加工制造的低端,这在商品价格中的反映就是,生产资料主要在中国,工资和剩余价值主要在海外,世界商品的大部分生产资料在中国,这部分生产资料的流通必须有相应的货币量,但是GDP并不计入,也就是说,中国目前在世界产业链中的地位就决定了必须有大量的货币量为世界产业链的运行提供支撑,货币量大是现阶段中国产业发展模式在货币经济中的反映,并不一定是货币政策的结果。
&&&&至于资产结构对货币量的影响可以简单地从货币的内涵得到解释。大家知道,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主要由流通中的现金、支票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组成,各经济主体的货币收入如果大量买入债券、股票等金融市场产品,其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必然大幅下降,而如果一个国家金融市场不发达,提供的金融市场产品很少,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必大量存在。其他国家广义货币量少,极有可能是因为金融市场的发达。我国金融市场不发达是一个事实,正因为如此,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作为今后中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总体框架。因此,中国的货币量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其他国家并不能就认为中国货币超发,金融资产短缺是中国货币量规模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作者系南京大学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无奈的海囤族
从上游原材料到下游终端,从小商品到大商品,从金融属性和高端领域到普通生活必需品,“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到最近的“糖高宗”、“油不得”先后上演,涨价上演多米诺效应,仅靠政府宏观调控已经无法改良。应对危机,老百姓只能做“海囤族”到批发市场斗智斗勇?
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比九月份的3.6%又增长了0.8个百分点...
深圳人都到香港“打酱油”,妈妈给宝宝囤够衣服穿到18岁...
成本驱动,水涨船高?天灾使然,供求失衡?货币超发,热钱涌入...
每次通货膨胀都是一次逆向的财富再分配,政府行业更容易获得金钱...
9、10月份CPI同比增长比率分别为3.6%和4.4%
&&&&据2010年10月发布的国民经济指标数据显示,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4%,比九月份的3.6%又增长了0.8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上涨10.1%。而一般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就意味着通货膨胀时代已经来临。由此,大量购买囤积生活必需品的“海囤族”也应运而生。
广州6月房租单月涨幅为11.8%
在广州,今年6月房租单月涨幅为11.8%,而08年和09年广州房租涨幅仅有3.3%和2.5%。
中国货币存量超过10万亿美元
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指出,中国货币存量已是全球第一超过10万亿美元,货币存量多会导致资产泡沫流动性过剩。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犹豫食品房租和原材料价格上升,预计明年2季度末CPI同比将达到5%…
目前的通涨,对你生活影响很大吗?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一个既定事实摆在每个人面前,怨天尤人和坐以待毙都不能改变通货膨胀的事实,海囤能囤多少?还不如下狠心投资黄金、股市、房产,说不定这些还能让自己应对这次通货膨胀。
影响太大了。
物价上涨、房租上涨,工资却没涨。现在一天的开销相当于过去的两天,通胀之苦挨在每个人身上,这让本已焦灼的生活更加捉襟见肘。安全感、幸福感与价格上浮成反比,更不敢对未来有什么期待。
几大海囤族,比比哪个更狠
深圳人都到香港“打酱油”
依据目前港币对人民币的汇率,一瓶500毫升李锦记生抽酱油在香港的售价折合人民币为5.95元,而在深圳超市的价格是6.6元;深圳鸡蛋已涨到9角一个,而在香港折合人民币不到7角。
给宝宝囤够衣服穿到18岁?
最近回到东北,感受了一下上海和东北的物价差,着实让我兴奋了一下,然后稍带着囤点东西:保暖内衣囤了二套;宝宝衣服囤了N件,一大堆,我直接打包花51块钱邮回上海了。
是家还是日用百货店?
囤天然气,电字儿,囤米面粮油,各种规格包装的卫生纸,秋衣秋裤,三保暖内衣和展销会上“批”来的小棉袄、袜子、床单被罩、灯泡、节能灯管、各种螺丝钉和家用的小五金件儿。
海囤囤出手工活高手
我老爸在院子里搭了个一人高的“冷柜”,分上中下三层:分别放了大白菜,苹果和各种土豆洋葱蒜薹……覆着蔬菜大棚用的塑料膜,每层隔板下面还有通风孔。说实话这真吓我一跳……
你认为造成通胀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成本驱动,水涨船高。
通货膨胀对老百姓最大的表现就是,东西贵了,钱不值钱了。在这一轮通胀中,成本驱动是个很重要的原因。举例来说,棉花是衣服的主要原料,今年棉花大涨,所以衣服涨价就是正常的。另外,越来越贵的人力成本也要被计算在内。
天灾使然,供求失衡。
今年由于天气和灾害原因导致粮食、蔬菜、糖、油料等作物减产,造成短期供求关系变化,这也给涨价提供了不小的助力。还举棉花的例子,09年我国棉花减产15%,今年棉花外需暴增48.5%,一下子供不应求,涨价就在所难免了。
美国拖累,热钱涌入。
美联储在11月初推出了宽松货币政策,刺激美元进一步贬值。这使得国际上的热钱更进一步涌向中国。本来中国市场流动性就很旺盛了,美国这一搞让咱们雪上加霜,造成了输入性通胀。可以说,美国应对国内的通缩,造成了全球性的通胀。
货币超发,稀释购买力。
通货膨胀的基本含义是:货币增发规模超过经济增加总量,使原来的价值价格体系遭到破坏,导致所有商品资产重新定价(涨价)的过程。简单说,市场上流通着的钱多了,老百姓手里钱就不那么值钱了,购买力就下降了。
中国调查:应对通胀,你抱以哪种态度?
买便宜货,做海囤族。
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兜里的钱就那点,作为小老百姓,最现实的可能就是趁东西便宜多买点,屯着慢慢用。以前我们曾经嫌超市扎堆买打折商品的大爷大妈太疯狂。而不经意间,我们也加入了其中……
有效投资,开源节流。
东西卖的贵了,我们要还想保持过去的生活品质,就只能挣到比过去更多的钱。要么努力奋发上进,多做兼职;要么跳个槽,身价涨一涨;要么买股票投基金,做些小本投资。总之,得多找点挣钱的路子。
啥都不变,坐以待降。
作为没有商海博弈经验的老百姓,以不变应万变或许是最稳妥的方案。做投资?股市里“七赔两平一赚”的血淋淋事实摆在那;做海屯族?不按需消费,到最后肯定浪费不少东西。干脆老实点,该干嘛干嘛吧。
多多消费,及时行乐。
通胀是啥意思?钱不值钱了!你多存钱,结果就是钱的实际购买力下降,几年以后生活品质照样缩水。与其现在勒紧裤腰带存钱,日后被通胀拖累的钱不值钱,不如现在把钱花出去,早消费早享受!
从短期讲,多发货币确实可以加快经济增长,但是这种行为也导致了贫富分化。因为每次通货膨胀都是一次逆向的财富再分配,靠近政府的行业和企业更容易获得金钱...
——秋风 独立学者、九鼎公共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通货膨胀的根本原因是由货币超发引起的,要抑制通货膨胀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回收货币,方法就是加息,给存款贷款加息,否则,其它办法都只能解决表面现象...
——陈青蓝 经济学、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
&&& &搜狐文化众议院全国征集“搜狐文化众议员”。如果你是搜狐文化重磅的铁杆粉丝,如果你想对这期文化重磅发表意见和看法,如果你有更好的选题报给我们,欢迎注册搜狐微博与我们互动。每月我们将评选最佳众议员,年底亲临搜狐网络大厦,与编辑面对面交流。更有IPAD、搜狐巨狐等大奖供你拿。一起来吧!
&&&&要求:加微博
为好友,有完善个人简介。方便与你取得联系。
(02/03 10:39)·
(01/06 12:28)·
(12/23 10:55)·
(12/12 18:07)·
(09/30 10:30)·
(08/19 10:57)·
(08/05 10:54)·
(07/22 08:17)·
(07/06 17:55)·
(06/23 16:30)·
(05/19 10:34)·
(04/22 10:18)·
(04/01 11:20)·
(03/18 11:20)·
(03/04 11:19)·
(02/18 10:14)·
(01/27 18:01)·
(12/24 09:01)·
(12/21 08:05)·
(01/13 09:57)·
(12/31 15:04)·
(12/16 11:54)·
(10/14 11:02)·
(08/26 10:06)·
(08/12 10:22)·
(07/21 14:41)·
(07/21 12:23)·
(06/23 16:29)·
(04/29 10:34)·
(04/08 11:06)·
(03/25 11:15)·
(03/11 11:15)·
(02/25 11:16)·
(02/18 10:11)·
(12/24 09:02)·
(12/22 11:16)·
(12/21 08:03)·
(11/26 15:11)·
搜狐文化频道出品
总策划:李劳 统筹:李岩 编辑:宋小青 潘幸知 设计:李大智 制作:石翔
版权声明: 本期《文化重磅》设计·图文归属搜狐文化频道及相应作者;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贬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