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八路军参考资料》求职简历电子版模板

新刊 | 夜袭阳明堡:八路军歼灭日机的典范_《国家人文历史》-爱微帮
&& &&& 新刊 | 夜袭阳明堡:八路军歼灭日机的典…
绘画,1937年10月,八路军一二九师奇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机场文 | 李崇寒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4月下未经授权,请勿转载一直到现在,太行山区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万里长城万里长,雁门关下古战场,阳明堡里一把火,日寇飞机一扫光。”日,八路军一二九师先头部队七六九团夜袭阳明堡机场,击毁日军飞机24架,毙伤日军百余人,创造用步兵歼灭日机的典范,有力缓解了日军在忻口前线造成的空中威胁,支援了忻口会战。卫立煌曾高度赞誉“阳明堡烧了敌人24架飞机,是战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情”,并代表在忻口正面战场作战的国民党将士对八路军表示感谢。作为八路军在抗战初期取得的三个胜仗之一(另外两个是一一五师平型关大捷和一二〇师雁门关伏击战),阳明堡之战不仅得到蒋介石颁发的特别“嘉奖令”,还收到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2万元的现金奖励。经此一役,“小钢炮”陈锡联在对日作战中愈战愈勇,他带领的七六九团由此成为“抗战四大名团”之一。“别光在天上逞凶,有种的下来和老子较量较量”1937年平津失陷后,日军兵分三路:一路沿平汉路南犯,进窥河南;一路沿津浦路南下,直指山东;一路沿平绥路西犯,进攻晋、察、绥,并将战略重点放在山西。10月初,日本军部正式向华北方面军发布攻取太原的命令。上旬,日军突破山西省北部国民党军防线,攻占代县、崞县。国民党军队一退再退,在太原以北忻口地区组织防御,抵抗日军南侵保卫太原。1938年,朱德(右)与刘伯承一起研究抗日作战计划为配合国民党军作战,八路军总部根据中央军委的指示,对八路军各师进行战略部署,一二九师的任务是在原平东北侧击雁门关向忻口进击的日军。为在一二九师主力到达前摸清敌、我、友三方的情况,一二九师前方指挥所和七六九团组成先遣队,由师长刘伯承亲自率领,先行从富平出发。火车开到太原时,刘伯承因要去五台山八路军总部参加会议,便将七六九团团长陈锡联叫来,小心叮嘱:“你带七六九团单独行动,要抓住战机,主动歼敌。??部队独自行动,要在上级总的意图下,根据千变万化的情况,独立自主,果断行事。可以先报告以后再打,也可以打了以后再报。情况不清楚可以随时发电报来问。”并表示,出师抗日的初战胜利特别重要,它不但影响到士气,还影响到共产党、八路军的威望,因此,“第一仗可以打小一点,但这第一炮一定要打响。??一定不要辜负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在刘伯承的指示下,23岁的陈锡联率七六九团抵达代县以南的苏龙口村一带,那是滹沱河东岸一个不小的村庄,顺河南下便是忻口。虽然已是敌后,陈锡联依然能听见从南边传来隆隆不断的炮声,夹杂着在公路上运输的日军汽车声和涂着太阳旗标记的日军飞机的轰鸣声。它们接二连三地从七六九团战士们头上掠过,有的担负空运人员物资的任务,有的负责对忻口前线狂轰滥炸,嚣张至极,七六九团战士们气得跺脚大骂:“别光在天上逞凶,有种的下来和老子较量较量!”别看陈锡联只有23岁,可他的军龄和党龄足够长,14岁参加红军,15岁加入共产党,不仅参加过鄂豫皖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还在反三路围攻、反六路围攻等作战中屡建奇功,被李先念称赞为“打仗数第一”。在成为七六九团团长之前,陈锡联是红四军第十师的师长。经验丰富、机智过人的他结合日机出没时间和高度判断日军飞机场可能就在苏龙口村附近,便找当地的老乡一问,不料隔河10来里外的阳明堡镇果然有个机场。听此令人兴奋的消息后,各营干部、战士纷纷向团部请战:“下命令吧,干掉它!”打还是不打?陈锡联决定把敌情彻底搞清楚后再做决定。日,《新中华报》上关于“阳明堡战斗”的报道终于找到打飞机的窍门日下午,七六九团各营、连纷纷召开支部大会、军人大会进行战前动员。会上,三营营长赵崇德说,“党和上级把上前线第一次战斗任务交给我们第三营,我们要坚决打好上前线的这第一仗!”他还把自己长期积存的五元钱交给了汪副团长,激动地表示,“如果我在战斗中牺牲了,这就作为我交的最后一次党费。这是我向党表示决心!”没想到,赵崇德竟一语成谶。10月19日晚7点多钟,部队从苏龙口村出发,“走了一里多地就到了徒涉点,我们一个接一个跳下河,水齐腰深,大家手挽手结成一条链,冲着水浪往前走。滹沱河水不但很深,且流得很急,冲得我们摇摇摆摆。河底的淤泥特别深,一停脚就有陷进去的危险;好些人把鞋袜都陷掉了,赤着脚上了岸。大家拖着湿透的棉衣棉裤,直奔飞机场”,时任七六九团政治处组织干事余述生后来回忆道。三营的战士们进入机场后,立即分成两组行动,赵崇德率十连走在前头,插入机场西北角,袭击日军守卫部队和岗楼,拖住他们并监视代县方向日军可能来的增援,十一连则直奔机场中央,专打飞机。日,一二九师先头部队七六九团三营出敌不意,袭击山西代县日军机场,烧毁敌机24架,歼敌百余人。这是夜袭阳明堡飞机场示意图当十连前进到距飞机约 30 米时,突然被日军哨兵发觉。十连、十一连同时发起攻击信号,一部歼击日军警卫分队,一部迅速扑向机群。虽说八路军战士们过去经常遭受日本飞机轰炸扫射的折磨,但如此近距离地接近飞机却是所有人都没有经历过的,他们一扑到飞机面前,忍不住感叹机身之大,有的战士干脆连枪都不打了,边说边用手摸,有的索性爬上机翼,全然忘了此次战斗的目的。好在十一连连长及时提醒,战士们才醒悟过来,纷纷跳下飞机,端着步枪、机枪、冲锋枪对着飞机一顿乱扫。眼看扫射效果不怎么样,几个战士拿起手榴弹对着飞机扔去,瞬时,整个机场充斥着手榴弹的爆炸声与密集的枪声。十多分钟后,双方对抗变得更加激烈起来,反扑的日军开始与八路军战士贴身肉搏,日军第一次反扑失败了,接着是第二次、第三次??十一连的战士们一面打击日军的反扑,一面继续炸飞机,“正在打击敌人第三次反扑的时候,一架飞机的气缸被手榴弹命中了,一股浓密的黑烟卷着红火冲了几丈高,火舌舐着机身,顷刻间,整个飞机都被熊熊烈火烧着了。这一下,可找到窍门了,连着第二架、第三架??所有二十几架飞机都烧起来了,机场成了一片火海,强烈的汽油味混着浓密的火药硝烟味直呛喉咙”,二十多年后,余述生仍能回忆起这段动人心魄的战斗经历。眼见飞机烧得差不多了,三营战士决定一边迎击日军反扑,一边准备撤出战斗,就在赵崇德带领部队退出战斗时,日军的几挺机枪向部队撤退方向扫射过来,23岁的赵崇德不幸中弹牺牲。经1小时激战,七六九团付出伤亡30余人的代价,击毁24架日机,歼灭日军警卫部队 100 余人。接到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捷报后,八路军总司令朱德十分高兴,他不仅向当地群众宣布了这一好消息,还请他们和他算了一笔账:一架飞机值多少钱?这些钱能买多少小米?这些小米又能让多少人吃一年?账一算完,群众热烈欢呼,庆祝八路军取得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刘伯承后来在对阳明堡之战作总结时,称赞其“侦察清楚,部署周密,动作突然干脆”。在七六九团三营十一连的贾曙光犹记得,“当时,我们同阎锡山的部队同时在一个村驻防。他们见八路军的装备差,看不起我们,更不相信我们能袭击日寇的飞机场,当我们袭击日寇机场战斗打响后,他们还派人进行了暗地观察。我军的胜利,给晋军很大震动。他们对我军立即投来羡慕的眼光”。赵崇德(1914年—1937 年),学名开奎, 又名宗德,河南商城人。1937 年任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六九团第三营少校营长。同年10 月19 日夜,率部渡过滹沱河,分兵夜袭阳明堡敌机场,激战即将结束之际,中弹牺牲阳明堡之战后,当那些在忻口前线正面作战的官兵们发现阵地上空突然没了日本飞机踪影时,满是欣喜,在报纸上还能找到关于夜袭阳明堡机场的报道。此战在全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上海、延安、太原等地的群众团体纷纷募集款项慰劳八路军战士,2.75万元的募集款项加上南京军事委员会奖励的2万元,八路军总部决定将上述奖金按以下方法分配:1.全军指战员各发奖慰金1元;2.参加阳明堡战斗指战员各发2元;3.袭击阳明堡受伤干部发养伤金10元,受伤战士发养伤金6元。在阳明堡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地方党组织趁势发动青壮年积极参军入伍,掀起了一股参加八路军的热潮,得益于这次战斗,陈锡联与母亲重新联系上。原来陈锡联14岁在家乡参加游击队后就辗转各地,与母亲断了联系。有一天,陈锡联的母亲从报纸上看到关于阳明堡战斗的报道,其中提到“团长陈锡联”的名字,便想着这会不会是失联的儿子,抱着试一试心态的她给八路军总部写了一封信,陈锡联收到后悲喜万分,悲的是,母亲仍然在过着吃苦受累、饥寒交迫的生活;喜的是,数年别离后,终于收到了母亲的音讯。迫于时局考虑,陈锡联并没有在回信中向母亲说明自己的真实身份,只告诉她自己在外面经商,生活还好,等形势安定些再回家探望。(参考资料:刘岩:《抗战初期八路军唯一受到蒋介石现金奖励的战例》、《陈锡联回忆录》等) 新刊预告《国家人文历史》2015年4月下封面故事:中国空军抗日战记战绩难掩国力贫弱中国空军拼光家底步兵如何打落飞机抗日战场防空作战夜袭阳明堡八路军歼灭日机的典范守南京 袭台湾 战武汉苏联空军雪中送炭轰炸日本本土第一人中国空军成功空投传单每击落击毁7.7架日机损失一架美机 “飞虎队”传奇豫湘桂战役空战优势未能转化为胜势本刊即将上市,敬请关注!国历文创产品:“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系列礼品胶带;皇帝、皇后手机壳,适用于iPhone6、6plus点击下方“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国历原创产品↓↓↓
点击展开全文
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原名《文史参考》,“真相、趣味、良知”,为学术界搭建话语平台,为新锐者提供思想阵地,为文史爱好者营造精神家园。
您的【关注和订阅】是作者不断前行的动力
本站文章来自网友的提交收录,如需删除可联系QQ ,
(C)2014&&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34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孔夫子旧书网
非常抱歉,您所浏览的商品找不到了!
1.该商品可能未通过审核或其它原因无法显示,您可以联系店主查找
2.在顶部搜索框重新输入关键词搜索
秒后自动为您跳转至
none_item_info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网站商品分类
|||||||||||||||||||
||||||||||
查找其他相似商品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八路军回忆史料(3)》_价格元
《八路军回忆史料(3)》
品种:革命文献-革命文献
属性:革命战争文献,,90-99年,,16开,,500-999面,,汉字,,,
简介:《八路军回忆史料(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八路军回忆史料(3),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编著,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发行、1201工厂印刷,新华书店经销,1991年9月第1版,1991年9月(北京)第1次印刷。
商店【潇湘书香】“革命文献”目录下其他商品:
滚动鼠标滚轴,图片即可轻松放大、缩小
当前位置: >>
>> 革命文献 >> 《八路军回忆史料(3)》_价格元
Copyright &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 ;建议分辨率最好为,IE5.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
中国收藏热线版权所有;未经许可,本网图片、文字不得转载、复制、及制作镜像!客服电话:8, (白天接听:9:00--17:00)#抗战胜利七十周年#【日史料证实:八路军不杀俘虏、厚待俘虏[围观]】近日在日本发现一份材料,即1941年2月《有关归队俘虏的参考资料》等一百几十页资料,上面有“军事绝密”的红印。接受日军调查的多数士兵都供称,被俘期间每天有数顿餐食及香烟发放。还有部分士兵称接受到治疗以及获得回日军所需路费。
同时转发到微博《论持久战》参考资料
萨苏:《国破山河在》之蒋百里将军侧记
气高骨硬——蒋百里将军侧记蒋百里将军,名方震,字百里,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的传奇人物。这位陆军上将同时还是徐志摩的密友,西方美术史专家,为兴登堡器重,用个副官都叫蒋纬国少尉,若是谈他的传奇,得用一本书来写。说起来,在中国近代史上,蒋百里,是一个忽隐忽现的名字。这个孤独的将军不是共产党,也不是国民党嫡系,资格比蒋介石老,才华横溢却又坚毅不挠。他的《浙江潮》、他的智斗墨索里尼、他在保定军官学校校长任上的自杀、他的日本太太左梅女士、他的女婿钱学森、他所著的《西方文艺复兴史》无一不带有传奇的色彩。在日本老一辈人中提起这位蒋方震将军(蒋百里名方震,以字行),他的名气比在中国还大,日本人记得他的《国防论》、他的抗日战略理论。在这位只讲武不动武的陆军上将面前,他们说:“一个蒋百里就两次打败了整个日本陆军。”第一次,蒋百里在日本士官学校毕业的时候,轻松夺魁,在所有日本毕业生面前把代表第一名的日本天皇佩剑带走了,而他的这些同学如荒木贞夫等恰好是太平洋战争中日本陆军的主要将领。第二次,八年血战之后,看百里将军的抗战理论,日军恰似按照将军的指挥,老老实实的自东向西,前进到湖南,而后陷入中国泥沼式的持久战中不能自拔,直到战败。战役上,中国失利的例子虽多,战略上,日军的失败早已注定。
& 他在《国防论》和其他著作中阐述的对日战略,归纳起来有三:第一,中国对日不惧鲸吞,乃怕蚕食,故对日不应步步后退,而要主动地实施全面抗战,化日军后方为前方,使其无暇消化占领区,从而使日本无法利用占领的地区提高战力;第二,主动出击上海日军,迫日军主力进攻路线由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的南北路线改为沿长江而上的东西路线,从而充分利用沿江的山地与湖沼地利,抵消日军兵器训练方面的优势;第三,以空间换时间,行持久战,通过时间的消耗拖垮日本。具体做法为将日军拖入中国地理第二棱线,即湖南、四川交界处,和日军进行相持决战。事实上,蒋百里虽然在1938年早逝,中日的战争发展,恰恰按照他的预料进行,反映了他对两国实力与战略态势的准确把握。他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文章中,更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今后中国对日战略的指导方针——
“胜也罢,败也罢,就是不同它讲和!”
这样的一位传奇将军,其生平实值得一观。蒋百里一生是一个职业军人,他致力于国防军的建设,并且为此投入了毕生的精力。以他的军事才华,如果在内战中施展,飞黄腾达,升官发财,一将功成都是唾手可得的事情。他没有去做,他的军事建设是为国家的,而不是为某个人,或者某个主义服务。他做的军事教育给中国留下了一个有一定专业素养的高级军官团。这些人大多没有蒋百里先生高尚的信仰,却毕竟学到了专业知识,对中国抵抗外侮的事业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凤遨游于千仞兮,非梧不栖。一片名利场中,孤独的蒋百里是寂寞的,却是高洁的。蒋百里也是一员儒将,他代表了中国最后一代“士”的风骨。物以类聚,蒋先生的朋友列出来就够人一惊,萧伯纳、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罗素、杜威……蒋氏祖上是藏书大家,自幼即满腹经纶,以这样的骨格,其后融中西于一体,军事上、书法上、文学上、美术上、外交上,一经手其造就便可比肩一流高手。蒋先生青少年主编的《浙江潮》,其思想之尖锐深邃不亚于《湘江评论》和《新青年》。他所译的《西方文艺复兴史》至今为中央美院教材,谁能想象此书出自陆军二级上将之手?!可道其深似海。每每想起宋代大儒陆象山粗通围棋,居临安时,常如肆观高手对弈,回家后每每对秤空思,一日间忽然悟出,“此河图数也”,随后与临安第一高手对弈,连胜两盘。大海有真能容之量,蒋百里先生大致如是。
蒋百里先生的智慧是大聪明。比如对日抗战,蒋先生很明白上街发传单是干不掉日本兵的,他的做法是脚踏实地的对日本的社会、军事、政治各方面进行充分的研究,结合对中国的充分了解,完成专业的对日作战方略。如果说毛泽东回答了“中国能不能打赢日本?”这个难题,那么蒋百里就是回答“中国怎样能打赢日本?”
这个题目。
相比之下,韩复榘在济南戏弄日本领事花谷,就只能叫做小聪明了。小聪明痛快是痛快,但只是一时痛快,看看围城里面的方鸿渐,大体如此。看到中日足球比赛之后球迷的闹事,不禁慨叹蒋先生这种脚踏实地的精神今天依然需要我们来学习呢。蒋先生不是没有小聪明,比如西安事变,张学良想派个人去南京接洽停战,又怕南京不接受,问计于蒋百里先生(问计于楚囚,大概只有武将蒋百里,才子薄一波有过这种荣誉)。先生问:“这里的人你最讨厌谁?”张曰:“蒋鼎文。”先生说:“那就让他去。”南京很快停火。如鹰之傲视宇内,一双慧眼背后是如椽的铁翼。蒋百里先生是至情至性之人,大事上军校办不好作为校长便饮弹自戗,小事上比如他和左梅夫人的爱情为其家庭所不能接受,便致书曰:“我因你而生,你现在又想置我于死地,好,我马上就到日本来,要死也死在你的家里。”作为一名将军,尤其是一个终生思考对日作战的爱国将领,这样的真切情谊令人动容,怜子如何不丈夫?也就是因为将军是这样的真情之人,他的朋友也是一样。北伐之后,蒋介石因百里先生不肯劝弟子唐生智解甲将其囚禁(百里先生认为唐素重情谊,自己去劝说唐必听从,但政治是政治,情谊是情谊,唐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决定,不当以师长身份压迫他),徐志摩带着行李来陪先生坐牢!而先生抗战开始后到广西,门生故旧们欢呼劝酒。有人以先生有枪伤不宜多饮相劝,将军拍案而起,道:“军人死都不怕,还怕喝酒吗?”遂纵情豪饮,一座皆惊。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若说将军最为传奇的一幕,则发生在百里将军在日本学习军事的时候。蒋百里将军在1901年留学日本,经成城
( 初级军事学堂 )
而进士官学校。1906年毕业的时候,日本天皇赐刀给最重要的步兵科毕业生中的第一名,结果蒋百里夺了这个第一,把日本天皇的赐刀带回中国去了。看过日本的有关资料,描述的比国内所记载要详细得多,特别是看过一本屋書房出的《陸軍士官学校関係者》,里面记录蒋百里是一个日本陆军历史上极为尴尬的人物。他毕业获奖的场面颇为传奇,因为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宣布毕业生的名次是从前向后的,念的第一个名字就是“蒋方震”。当时九期步兵科毕业生有日本人三百余人,中国留学生四名,泰国等国留学生若干名。就这样,第一名被中国留学生蒋方震,就是蒋百里拿了,天皇的赐刀当然也归中国了。日本士官普遍感到面子上难以忍受,谁知接着宣布第二名,还是中国人。这位第二名就是后来从云南起兵反袁的风流将军蔡锷。这样引起的骚动更厉害了。于是宣布第三名之前日本方面先检查一下——不幸,这次的结果还是中国人!名叫张孝淮。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发布官是伏见宫亲王,惶恐之下感觉无法向天皇交待,临时从后面换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三名。想想前四名日本人不过半也尴尬,又增加了一个日本学生作第四名,张孝淮得了第五。增加的两个日本人是谁呢?一个名叫荒木贞夫,后来的日本陆军大将、陆相、甲级战犯,一个名叫真崎甚三郎,后来的台湾总督、陆军大将、二二六事变的幕后黑手……此外,这一期里面的日本毕业生还包括如下名字:小矶国昭、本庄繁、松井石根、阿部信行……堪称日本陆军的一代精英,皆惨败于蒋百里、蔡锷之手。从此以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规定中国留学生必须与日本学生分开授课,以免同样场面重演。蒋百里受了日本人这样的荣誉,日本人也真希望他说两句日本的好话吧。谁知道百里将军的评价却是说了一段话,大意是中国从日本学了两件东西最不可救药,一个是教育,一个是陆军……
然后飘然到德国,以德意志国防军第七军营长的身份,继续考察军事去了。百里将军对日本人的军事评价不高,但是他后半生和日本结缘不少。他是国民政府对日作战计划的主要设计者,他编著的《国防论》成为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军队的战略指导依据。在这部让蒋百里耗尽心血的千钧之作的扉页上,将军饱含深情地写下了这样的字句:“千言万语化作一句话,中国是有办法的。”八年抗战的战场上,无数百里将军在保定军官学校、在陆军大学带出来的国防军子弟浴血沙场,成为中国军队高层指挥官的柱石。唯一遗憾的是,百里将军自己未能见到抗日战争的胜利,1938年早逝于广西宜山。黄炎培先生的挽联云:天生兵学家,亦是天生文学家。嗟君历尽尘海风波,其才略至战时始显;一个中国人,来写一篇日本人。留此最后结晶文字,有光芒使敌胆为寒。邵力子先生的挽联云:合万语为一言,信中国必有办法;打败仗也还可,对日本切勿言和。1938年将军病逝后就地敛葬,1947年其好友陈仪等协助迁葬,起棺时竟然尸身不朽。其生前至交竺可桢大哭,曰:“百里,百里,有所待乎?我今告你,我国战胜矣!”
一时众人泣不成声。将军遗骸火化后迁葬西湖。蒋百里将军的夫人,日本籍的左梅女士也是一位奇女,自22岁嫁给蒋百里将军就断绝了和日本的联系。抗战中她和中国女性一样为中国伤兵治疗裹创,不辞劳苦。将军去世后,在误解和怀疑中抚养五个子女,皆以中国文化传统为教育,不习日语一字,获得了中国人的普遍尊敬。顺便说一句,中国人里那个唯一没有中奖的呢?据说此人有过目不忘之才,可是生活优越,因此不好读书,学习成绩一般,但谈起兵来可以彻夜不眠。这个人就是孙中山麾下的粤军名将——许崇智。真是一时多少风云豪杰。
-----------------------------------
抗日“持久战”思想究竟是谁最早提出的
&&日&14:11&&
  文章摘自
  作者:
& 出版社:
  本书简介:“我小时候是不知道谁是蒋介石的。”在台湾长大的梁文道先生说,“因为我在台湾上学的时候,我们只知道蒋中正,却不知道他原来也叫蒋介石。在我们上小学的年代我们甚至不会叫他做蒋中正,我们都叫他做蒋公,他死……
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提出了“持久战”思想。有一种说法,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是中共,特别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直接影响的结果。其实,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相关说法并不正确。考诸史实,国民党有意识地吸取中共的“持久战”思想,主要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初,可惜好景不长,未能长期延续。
  【一】程思远回忆错误
  国民党人“持久战”思想中有两句关键的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有人称之为“十二字方针”。关于这两句话,程思远回忆说:“毛泽东《论持久战》刚发表,周恩来就把它的基本精神向白崇禧作了介绍。白崇禧深为赞赏,认为这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后来白崇禧又把它向蒋介石转述,蒋也十分赞成。在蒋介石的支持下,白崇禧把《论持久战》的精神归纳为两句话:‘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并取得了周公的同意,由军事委员会通令全国,作为抗日战争中的指导思想。”程思远:《我的回忆》,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31页,这就是说,这“十二字方针”的提出者是白崇禧,而白又是在毛泽东《论持久战》的启发下提出的,因此,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和毛泽东密切相关。由于白崇禧当时是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著名的军事家,程思远又长期追随桂系,熟悉桂系内情,所以历史学家们对程思远的这段回忆均深信不疑,竞相引用,成了中共“持久战”思想影响了国民党的铁证。连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权威著作《毛泽东传》都加以引用,并评论说:“这部著作不仅对八路军和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国民党将领也产生不小的影响。”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94页。
  事实果真如此吗?否。
  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系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发表的演讲,其中明确指出,中国不会亡,但是也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将经过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三个阶段。该文提出了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等一整套充满辩证法的战略方针,深刻地分析了战争中的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以及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等诸种作战形式。《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2年版,第401-477页。通观全文,完全没有谈到空间、时间、小胜、大胜之间的关系。同月发表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文中,也不曾谈到相关问题。白崇禧何从归纳得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话?而且更重要的是,根据白崇禧本人的回忆,“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话虽是他提出来的,但其时是在1938年初,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迁移武汉办公之后不久。
  日,白崇禧接受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陈三井教授访问,谈到“太原会战之检讨”时曾说:自太原失守,二战区有少数(士兵)渡黄河到河南者,当时我在武汉检讨二战区军事会议上正式提议,第二战区全体官兵不得因太原失守而退过黄河或其他战区,否则以军法从事。当时我并建议对日抗战我以劣势装备对优势装备之敌,应多采用“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幸蒙采纳,并令各部于山西境内以游击战与正规战并用,保障山西根据地。《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84年版,第231页。日,白崇禧再次接受陈三井教授访问,谈到游击战时又说:民国二十七年,国府迁都武汉,曾召开军事会议,研讨对敌战法,于战略上国军采取消耗持久战,于战术上,我曾于大会中提议,应采取游击战与正规战配合,加强敌后游击,扩大面的占领,争取沦陷区民众,扰袭敌人,使敌局促于点线之占领。同时,打击伪组织,由军事战发展为政治战、经济战,再逐渐变为全面战、总体战,以收“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取时间”之效。当时,幸蒙委员长接纳,通令各战区加强游击战。《白崇禧先生访问记录》,第352页。第二战区,指晋察绥战区。太原失守,时在日,少数士兵自山西渡过黄河到河南必在这以后的一段时间内。白崇禧的回忆明言国民党最高当局召开会议,检讨第二战区作战的时间是在1938年,其具体时间虽不可确考,但是,蒋介石采纳白崇禧建议并给山西当局下令的时间却是可考的。
  日,蒋介石在武昌中枢纪念周演讲说:“我们这次抗战,是以广大的土地,来和敌人决胜负;是以众多的人口,来和敌人决生死。本来战争的胜负,就是决定于空间与时间。我们有了敌人一时无法全部占领的广大土地,就此空间的条件,已足以制胜侵略的敌人。”“我们就是要以长久的时间,来固守广大的空间,要以广大的空间,来延长抗战的时间,来消耗敌人的实力,争取最后的胜利。”《抗战必胜的条件与要素》,《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演讲》,第122-123页。
  同年3月5日,蒋介石考虑对日作战方略,自记云:“我之对倭,在以广大之空间土地,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积各路之小胜,而成全局之大胜。”《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总第1332页。
  同年3月6日,蒋介石制订山西应战要则,并且致电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和副司令长官卫立煌,提出“化整为零”、“分合进退”等作战原则,要他们遵照实施。电文说:“总之,我军此后作战方略,在利用我广大土地之活动,以求得时间持久之胜利,无论大小部队,皆须立于主动地位,无论胜利大小,收获多寡,只要处处袭击,时时扰乱,即可积各处之小胜,而成最后之大胜。”《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总第1332页。
  检核上引各条材料,特别是将白崇禧日的口述和日蒋介石给阎锡山等人的电令对照,可以看出,二者完全相合,因此,我们可以判断,白崇禧向蒋介石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意见,必在日之前。当年1月27日,蒋介石在武汉召集各战区部队参谋长和参谋处长会议,要求到会人员“贡献各人的学问和经验,彼此交换研究,切实检讨,来决定今后整理部队的统一计划和具体方案,实行改进全国的军队”。《部队长官与参谋人员的责任和修养》,《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演讲》,第75页。会议共召开三天。29日,蒋介石在会上作《抗倭战术之研究与改进部队之要务》的报告,声称“各位根据治军作战的实际经验,对大会有很多贡献”。《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5,《演讲》,第85页。白崇禧的意见应该就是在这次会上提出的。蒋介石因为觉得白崇禧的意见好,所以2月7日先在武昌中枢纪念周上阐述“以空间换时间”的问题,次于3月5日摘录备忘,又于第二天致电阎锡山等,命其贯彻执行。
  以上种种,都发生于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演讲之前,证明不论是白崇禧,或是蒋介石,在提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方针时,都不可能受到《论持久战》一文影响,程思远的有关回忆是错误的。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蒋介石并没有读过《论持久战》。蒋介石阅读范围较广,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的著作他都读,而且常在日记中加以记录,并发表读后感,有时甚至自叹读之过晚。但是,检阅蒋介石这一时期的日记,却完全没有他阅读《论持久战》的记载。这是有原因的。
  1938年7月上旬,中共中央曾致电以王明为书记的长江局,要求在武汉的《新华日报》上刊登《论持久战》,王明因为不赞同该文的观点,以文章太长为理由拒不刊登。其后,中共中央再次致电,要求分期刊登,王明仍然拒绝。当时在武汉的中共刊物《群众》也因而未能刊登。这样,蒋介石自然不可能及时读到《论持久战》,日记中也就没有相应的阅读记载。1938年9月,蒋介石研究抗战阶段,拟分消耗战、防守战、反攻三段。《蒋介石日记》(手稿本),《困勉记》,9月18日。本来,抗战阶段划分的标准应是战局发展的时间先后,毛泽东正是按照这一标准将抗日战争划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的,而蒋介石的划分则是以战争的攻守特点为标准,它并不是“阶段”区分,而是“特点”区分,而且,分得并不科学,例如“消耗战”与“防守战”之间,就不可能严格地加以区分。这一情况的出现,只有两个可能。一个可能是,蒋介石这时还没有读到毛泽东的《论持久战》;第二个可能是,读到了,但不以为然。
 【二】陈诚与“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方针
  然而,是不是可以据此认为,白崇禧就是“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的“十二字方针”的创造者呢?还不能。陈诚回忆说:二十五年(1936)十月,因西北风云日紧,我奉委员长电召由庐山随节进驻洛阳,策划抗日大计,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等基本决策,即均于此时策定。至于如何制敌而不为敌所制问题,亦曾初步议及。即敌军入寇,利于由北向南打,而我方为保持西北、西南基地,利在上海作战,诱敌自东而西仰攻。关于战斗系列,应依战事发展不断调整部署,以期适合机宜;关于最后国防线,应北自秦岭经豫西、鄂西、湘西以达黔、滇,以为退无可退之界线,亦均于此时作大体之决定。总之,我们作战的最高原则,是要以牺牲争取空间,以空间争取时间,以时间争取最后胜利。《陈诚先生回忆录——抗日战争》(上),〔台北〕“国史馆”2004年版,第23页。“西北风云日紧”,指日本关东军及其卵翼下的伪蒙军对察哈尔和绥远的侵扰。关东军侵占中国东北后,其下一步侵略目标,一是河北省。1935年11月,日本指使殷汝耕发动“冀东事变”,在通州成立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提倡华北特殊化,策划经由华北自治而成立“华北国”。一是察哈尔、绥远等省。1936年,关东军利用蒙古地方自治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德王制造内蒙古独立,利用李守信建立伪军。同年5月,德王、李守信等在嘉卜寺成立“蒙古军政府”和伪蒙军,日本人村谷彦治郎等任顾问。伪蒙军本已占领察哈尔东部的张北、商都等八县和正蓝、镶白等八旗,这时,又积极企图侵扰绥远,完成其建立“蒙古国”的迷梦。为了解决华北和绥远面临的危机,蒋介石一面和日方谈判,要求取消华北特殊化,保障中国国家主权的完整,一面则准备发动绥远作战,首先打击日本操纵下的伪蒙军。
  日,蒋介石日记云:“应作随时应战准备,并转入主动地位。”其中提到:“倭如制造华北傀儡时之处置”,“内蒙与华北及倭寇之利害关系”等问题。同日日记又云:“调陈任务”,“与辞修谈时局”。《蒋介石日记》(手稿本)。这一天的日记表明,蒋介石意欲发挥陈诚在对日备战和对伪蒙军作战中的作用。
  陈诚是具有强烈爱国思想的将领。还在1935年7月,他就上书蒋介石,认为日本“贪欲无餍”,要求蒋介石速下决心,准备抗战,“应于玉碎之决心与准备中求瓦全,不应于瓦全心理中得玉碎之结果”。《陈诚先生回忆录——北伐平乱》,第341页。日,陈诚再次上书蒋介石,认为“就中日问题论,前途终不免于一战”,“中日间之关系,今日实已至最严重之阶段”。他建议,中国急务,除健全最高统帅部外,“应即就国防之需要,将全国各省切实分区,兼程厘整,旦夕应变,即就地予以守土之责,实为无可再缓”。他要求立即“积极建设两湖,作为国防根据之中心”。函称:“为今之计,应认定西南重心之所在,切实委任,严行督促,以期树立复兴民族坚固不拔之基础。”《陈诚先生回忆录——北伐平乱》,第355-356页。同年10月,陈诚奉蒋介石之命,协办晋绥国防。陈诚与阎锡山商定,由中央与山西共组30万兵力,防备日伪来犯,相机收复为伪军占领的百灵庙、商都、张北等地。29日,陈诚随蒋介石飞洛阳。同日,蒋介石日记云:以后政治重点:甲、先整理长江各省,确实掌握,而置北方于缓图,并加慰藉以安其心。乙、川湘孰先?若为现实与由近及远,应先整理湘省,然为根本解决计,则先整川省。此时似可着手乎?《蒋介石日记》(手稿本)。蒋介石这一天的日记表明,陈诚关于对日备战的意见起了作用。他接受陈诚“兼程厘整”全国各省、“建设两湖”、“认定西南重心”等建议。只不过,陈诚建议以湖南、湖北作为国防根据地,而蒋介石从1933年起,就决定以四川为根据地,因此,他不得不考虑“川湘孰先”的问题。参阅拙作《卢沟桥事变前蒋介石的对日谋略》,《蒋氏秘档与蒋介石真相》,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401-402页。
  10月31日,蒋介石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洛阳分校演讲,声称“我们要复兴国家民族,完成国民革命的使命,只有准备‘打日本’”。次日,陈诚到校,演讲《对敌作战之时间、地点与方法》。他提出要研究三个问题:在什么时间打日本?在什么地方打日本?用什么方法打日本?关于时间,陈诚表示:“在敌人方面,是以‘速战速决’为利;而我方则以持久忍耐,才能够有利。”“我们多一天准备,就多增加一份力量。”“我方一味延缓,也是很对的。”关于地方,陈诚表示:“日本要亡我是整个的,不是局部的,我们就得有准备,任何地方都要有准备。”《石叟丛书?言论第5集》,第146-152页。由于这次演讲面向该校全体官佐、学员,所以不可能透露他正在设计中的抗战方案,但从蒋、陈二人的连续演说看,他们确在思考相关问题。据记载,陈诚即在此际向蒋介石提出《关于国防准备及设施之建议》(附表),可惜此文件至今未见。大概陈的设计很得蒋的欣赏,因此蒋在同一时期写作的《本月反省录》中又写道:“对倭政策,彼以不战而屈来,我以战而不屈破之;彼以不宣而战来,我以战而必宣备之,则倭寇外强中干之技毕露矣。”蒋介石的日记没有与陈诚如何“策划抗日大计”的记载,但这一天的日记所表达的显然是“策定”之后的心情。同年12月4日,陈诚再次向蒋介石上书,提出对日作战重点在鲁、豫、苏、皖毗邻边区、晋绥边境及江浙首都一带,函称:“湘、鄂、赣三省地绾南北,尤为全般作战之中枢,而国防上之根据地,实以湖南为最适当。”《陈诚先生回忆录——北伐平乱》,第361页。上述意见,和蒋方震(百里)将抗日大本营设于湖南芷江、洪江一带的意见接近,可以看作当时陈诚对“以空间换时间”这一战略方针的具体设计。
  大概在1928年左右,蒋方震就对他的学生龚浩说过:“将来中日战争我们应以三阳为根据地”,主战场“在平汉路线以西”。陶菊隐:《蒋百里先生传》,〔台北〕文海出版社版,第219页。后来陆续发表过相关观点,如:
  “中日战事必难免,而沿海一带必不能守。”
  “无论从地理和民族性而言,湖南都是中国的心脏。”
  “一旦战事爆发,沿海一带首遭蹂躏,工业计划应着眼于山岳地带,而便利防空及军事守险应以南岳为工业核心,而分布于株洲至郴州之线。”
  “九江以下都不是安全区。”
  “中国的大本营宜设于芷江、洪江一带。这一带有森林、有矿产,而且有沅水流贯其间,是天然的国防地带。空军基地则以昆明为宜。”
  “湘南湘西固若金汤,配以强悍的民俗,宜于对敌进行广泛的消耗战。”
  “(战局)短期内不能解决,战局必逐步西移。”
  “中国有地大人众两个优越条件。不打则已,打起来就不能不用‘拖’的哲学。拖到东西战事合流,把敌人拖倒了而后已。”陶菊隐:《蒋百里先生传》,第137、139、184、188、229页。
  他甚至还谈到:“将来的对外战争,民兵制和游击战都是弱大的国家所应采行的。”陶菊隐:《蒋百里先生传》,第184页。可惜,蒋方震的上述言论均未形成文字。
  日,陈诚致电蒋介石说:“对倭作战,贵在持久,而持久之原则,在以空间换取时间,对于一时之胜负与一地之得失,似不必过于忧虑。现在首都卫戍既然有专人负责,请公迅赴湘赣,统筹部署,以制敌机先,实无滞留危城之必要也。”《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总第1194页。陈诚打这一通电报给蒋介石的时候,日军已经攻陷武进、宜兴等地,正分兵四路,向南京推进,因此陈诚向蒋介石进言,要他改变战略,离开南京,采取“以空间换取时间”的策略长期抗战。
  西安事变期间,陈诚随蒋介石被拘,失掉了随身携带的两个皮箧,所拟国防计划、整军计划、公私函电、日记、建议等文件均损失无余。《陈诚先生回忆录——北伐平乱》,第165页。他在洛阳和蒋介石“策定”的“持久战、消耗战、以空间换取时间”等文件也可能即失落于此时。尽管如此,上述日的电报说明,陈诚提出“以空间换时间”的持久作战方针较之白崇禧要早。
  至于“积小胜为大胜”方针的提出,则白崇禧确有贡献。早在1937年11月南京保卫战期间,国民政府讨论今后作战方针时,白崇禧就主张“应改采游击战”。《王世杰日记》,日。〔台北〕“中研院”版第1册,第143页。至1938年6月,蒋介石即指令李宗仁,在苏北及两淮地区开展“游击”。《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第667、673页。
  【三】蒋介石的“持久战”思想
  由于中日两国国力、军力相差悬殊,而中国又是个幅员广大、人口众多的国家,因此,蒋介石很早就认为中日战争必将是“持久战”。1932年1月,日军进攻上海闸北,蒋介石就在28日的日记中写道:“决心迁移政府,与之决战。”当时,日本军舰可以直接开到南京下关,国民政府决定迁都洛阳,以避其锋。2月25日,蒋介石命何应钦从速准备第二期抗战计划,声称决心“与倭持久作战,非如此不足以杀其自大之野心”。《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总440-441页。27日,蒋介石决定军事计划大旨,其内容为“充实一切自卫力量,准备长期抵抗,以求最后之胜利”。《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总441页。3月1日,国民党在洛阳召开四届二中全会,决定以西安为西京,洛阳为行都。这一决定显示,蒋介石不认为洛阳是可以久守之地。1933年初,日军进攻山海关,中国军队与日军在长城各口发生战斗。4月12日,蒋介石发表演讲称:“我们现在对于日本,只有一个法子,就是作长期不断的抵抗。他把我们第一线部队打败之后,我们再有第二、第三等线的部队去补充,把我们第一线阵地突破以后,我们还有第二、第三各线阵地来抵抗。这样一步复一步的兵力,一线复一线的阵地,不断地步步抵抗,时时不懈,这样长期的抗战,越能持久,越是有利。若是能抵抗三年、五年,我预计国际上总有新的发展,敌人自己国内也一定有新的变化。”《总统蒋公大事长编初稿》,总552页。蒋介石预估,中国单独作战的时间需“三年、五年”,则他心目中的全部抗战时间必将更长。
&蒋介石决定迁都洛阳时,分黄河以北、以南,长江以南,浙、闽两省以及两广四个防御区,说明这个时期蒋介石心目中的对日作战地区在黄河、长江的下游和沿海地区,其根据地则在中原的洛阳和陕西的西安。1933年,蒋介石的目光开始转向西南。其8月17日日记云:“大战未起之前,如何掩护准备,其惟经营西北与四川乎?”《蒋介石日记》,日,《困勉记》卷26。这是蒋介石以四川作为抗日根据地思想的开始。在他1934年的日记中,陆续出现“专心建设西南”,“经营四川”的记载,说明蒋介石更多地在考虑以西南,特别是四川作为抗日根据地。至1935年2月,蒋介石在重庆演讲,明确提出“四川应为复兴民族之根据地”,这就将计划中的对日作战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了。同年10月,参谋本部制定《国防大纲》,蒋介石派熊斌到华北征求各地将领意见,熊到山西,对徐永昌说:蒋先生看定日本是用不战屈中国之手段,所以抱定战而不屈的对策。前时所以避战,是因为与敌为南北对峙之形势,实不足与敌持久,自川黔剿共后,与敌可以东西对抗,自能长期难之。只要上下团结,决可求得独立生存,虽战败到极点,亦不屈服。《徐永昌日记》,日,〔台北〕“中研院”近史所版第3册,第318页。从徐的这一页日记可以看出,蒋介石因为找到了四川作为抗日根据地,对日作战的决心因而增强。1936年6月,蒋介石和英国财政专家李兹罗斯谈话时更明确表示,中日战争爆发后,他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最后在西部某省,可能在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Frederic&LeithRoss,Money&Talk,London,p 221 据此可知,这时的蒋介石虽然还没有说出“以空间换时间”这类语言,但其思想已经形成了。
  此后,国民党人一直以“持久战”为指导制订对日作战计划。1936年底,蒋介石命参谋部制订《民国廿六年度国防作战计划》,其甲案云:“国军对恃强凌弱轻率暴进之敌军,应有坚决抵抗之意志,必胜之信念。虽守势作战,而随时应发挥攻击精神,挫败敌之企图,以达成国军之目的,于不得已,实行持久战,逐次消耗敌军战斗力,乘机转移攻势。”《民国档案》,1987年第4期。该计划起草于1937年1月,3月修订完成,经参谋总长程潜审订后送呈蒋介石。18日,蒋介石发表《敌人战略政略的实况和我军抗战获胜的要道》,指出,对付日军速决的办法之一就是要“持久战、消耗战”。“因为倭寇所恃的,是他的强横的兵力,我们要以逸待劳,以拙制巧,以坚毅持久的抗战,来消灭他的力量;倭寇所有的,是他侵略的骄气,我们就要以实击虚,以静制动,抵死拼战,来挫折他的士气。”《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14,《演讲》,第608页。同日,蒋介石在《告抗战全体将士书》中重申了这一思想。《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30,《书告》,第233页。20日,蒋介石以大本营大元帅名义颁发《国军作战指导计划》,规定“国军部队之运用,以达成持久战为作战之基本主旨。各战区应本此主旨,酌定攻守计划,以完成其任务”《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江苏古籍出版社,第3页。。12月19日,在武昌制订的《军事委员会第三期作战计划》规定,在持久抗战的总原则下,“以面的抵抗对敌之点或线的夺取,使不能达速战速决之目的,而消耗疲惫之。”“该计划提出我军战法,除硬性之外,参以柔性”。所谓“硬性”战法,指在交通要线上,纵深配置有力部队正面阻止敌军进攻;所谓“柔性”战法,指训练民众,联合军队进行游击战,牵制、扰乱、破坏敌军后方。《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18页。进入1938年,经蒋介石批准的《武汉会战作战方针及指导要领》以及《武汉会战作战计划》等都规定:“以自力更生持久战为目的,消耗敌之兵源及物质,使敌陷于困境,促其崩溃而指导作战。”《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上),第657页。
  【四】中共对国民党的作战建议与两党“持久战”思想的交流
  中共领导人中最早提出“持久战”思想的是毛泽东。1935年12月,毛泽东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指出:“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日,朱德在《实行对日抗战》一文中指出:抗战“将是一个持久的艰苦的抗战”。8月2日,蒋介石通过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主任秘书张冲密邀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即飞南京,参加国防会议,共商国防问题。毛泽东决定派朱德、周恩来、叶剑英三人前往。4日,张闻天与毛泽东商定:将向国民党提出:“总的战略方针是攻势防御”,“决不能是单纯的防御”,“正规战与游击战相配合”,“发动人民的武装自卫战”等意见。《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4页。9日,朱德、周恩来等抵达南京,向国民党提交多项议案,其中之一为《确立全国抗战之战略计划及作战原则案》,该案明确指出:“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的战争,在长期艰苦英勇牺牲的战争中求得胜利,也必定能胜利。”该案具体提出七项战略原则,其中第三条规定: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应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时机,应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与兵器,实行决然的突击,避免持久地阵地的消耗战”。第五条规定:“一切阵地的编成,避免单线的构筑,而应狭小其正面,伸长其纵深,在守备部队的作战关键亦应采取积极的动作,一般的应反对单纯的死守,才能完成守备的任务。”其第七条规定:“广大的开展游击战争,其战线应摆在敌人之前线左右,以分散敌人、迷惑敌人、疲倦敌人,肃清敌人耳目,破坏敌人之资财地带,以造成有利条件有利时机,使主力在运动中消灭敌人。”该案认为,只有在上述作战原则之下,才是保持持久战的有效方法和消灭敌人取得抗战(胜利)的手段。《中共党史资料》,2007年第3期。上述各原则,较之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显然更为丰富和深入。
  当朱、周、叶到达南京时,国防会议时间已过。8月11日,三人共同参加军事委员会军政部谈话会。周恩来发言称:在正面防御上,不可以停顿于一线及数线的阵地,而应当由阵地战转为平原与山地的扩大运动战。另一方面,则要采取游击战。《周恩来年谱》,第383页。朱德发言称:抗日战争在战略上是持久的防御战,在战术上则应采取攻势。在正面集中兵力太多,必然要受损失,必须到敌人的侧翼活动。敌人作战离不开交通线,我们则应离开交通线,进行运动战,在运动中杀伤敌人。朱德并称:发动民众甚为重要,在战区应由下而上及由上而下把民众组织起来。游击战是抗战中的重要因素,游击队在敌后积极活动,敌人就不得不派兵守卫其后方,这就牵制了它的大量兵力。《朱德年谱》,第168页。不过,国民党人当时并未能领会中共的这些思想,在淞沪抗战中仍然以阵地战为主,在消耗日军的同时,也严重消耗了自己。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批评卢沟桥事变以来国民党军事当局的主要错误,在于将阵地战“放在主要地位”,认为在持久战的第一阶段,主要的作战形式应该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阵地战为辅助。演讲在说明“兵民是胜利之本”后,特别指出,保卫武汉等地已经成为“紧急任务”,“必须认真地提出和执行”。但是,他也同时提醒,如果不能争取到一切必要的条件,武汉将“重蹈南京等地失陷之覆辙”。6月,武汉保卫战开始。8月6日,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致电长江局各负责人,说明“保卫武汉重在发动民众,军事则侧重在袭击敌人之侧后,迟滞敌进,争取时间,务须避免不利的决战,至事实上不可守时,不惜断然放弃之。”毛泽东等致王明、周恩来等电,日。转引自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第490-491页。在此前后,蒋介石也在日记中不断表示,要保存兵力,不必过于重视一城一池的得失。如:7月26日:“对防守武汉不作无谓之牺牲,应保持相当兵力,一为待机应用,作最后胜利之基础。”
  9月26日:“保守武汉问题,惟力是视,不可为环境所牵制也。”
  9月29日:“武汉之得失乃为次要问题,而保持战斗力更为重要也。”这几天的日记表明,蒋介石已经认识到,持久抗战,固然要消耗敌人,但最重要的是保存再战的兵力。10月12日,日军在广东大鹏湾登陆,广州失陷,蒋介石认为武汉已无固守价值,决定撤退。22日日记云:“此时武汉地位已失重要性。如勉强保持,则最后必失,不如决心自动放弃,保存若干力量以为持久抗战与最后胜利之基础。”25日,蒋介石下令撤离。次日,路透社电称,撤退时中国军队“秩序整然”。蒋介石看到这一消息,感到欣慰。我们无法得知,中共长江局是否向蒋转达过毛泽东等人8月6日的电报,但上述资料至少可以说明,在主动撤离武汉这一点上,蒋、毛二人完全一致。
  武汉撤守后,蒋介石于当年11月在南岳召开军事会议,总结第一期抗战的经验教训,规划第二期作战方案。周恩来和叶剑英参加会议。27日,蒋介石在《第二期抗战之要旨》中提出:政治重于军事,民众重于士兵,精神重于物质,训练重于作战,情报重于判断与想象,游击战重于正规战等原则。《南岳军事会议委座手谕六种》,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印,密件。这些原则,显然受到共产党人有关思想的影响。会议决定接受朱德建议,开办西南游击干部训练班,由中共派出以叶剑英为首的教授团执教。该班于日开学,蒋介石自兼主任,以叶剑英为副教育长,讲授《游击战概论》,国共两党的“持久战”思想得到直接交流的机会。可惜的是,好景不长,由于两党矛盾发展,国民党秘密制定《限制异党活动办法》,此后,这样的交流就成为绝响了。
---------------------
像蒋介石这样在评判的两个极端徘徊的人物,史所少有。究竟哪一个更近“真实”,民国史研究专家杨天石近年来一直都在力图找寻最真实的蒋介石,在调阅了美国胡佛研究院藏蒋介石日记手稿本后,杨天石先生相继写出了《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1》(2008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和《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2010年华文出版社出版)。新近出版的《找寻真实的蒋介石:蒋介石日记解读2》一书共收文21篇。其中16篇是新作,另几篇原据大陆及台湾收藏的蒋介石日记的摘抄本写成,此次收入,根据近年开放的蒋介石日记原稿本作了修改和校订。其中有两篇,只采用了原作中的片段,全文几近重新写过。
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日夜,日军进攻沈阳北大营,发动事变,蒋介石下令“不抵抗”,众口一词,几成铁案。前些年,张学良在接受唐德刚的口述历史访问时,特别声明,“不抵抗”是他本人下的命令,和蒋介石无关。
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
在抗日战争中,国民党和共产党都提出了“持久战”思想。有一种说法,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是中共,特别是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一文直接影响的结果。其实,国民党人的“持久战”思想有其自身发生、发展的过程,相关说法并不正确。考诸史实,国民党有意识地吸取中共的“持久战”思想,主要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之初,可惜好景不长,未能长期延续。
汪精卫出逃与蒋介石的应对
日,上午9时多,汪精卫以赴成都演讲为名,偕陈璧君、曾仲鸣等人潜离重庆。下午1时多,抵达昆明。当晚,向云南省主席龙云透露:将到香港与日本人商谈“和平条件”。19日,匆匆转飞越南河内。汪的出逃,固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是,也和他与蒋介石之间在抗战中形成的分歧有关。
“桐工作”辨析
——真真假假的日中特务战日本侵华期间,曾多次向中国方面“诱和”,其中,最为重视的是1940年铃木卓尔、今井武夫在香港和张治平、“宋子良”等人所进行的谈判,日方称为“桐工作”。至今日本文献中还留有大量资料,有些史家也乐于利用这批资料,以证明蒋介石和重庆国民政府在对日抗战方面的动摇和妥协。然而,遗憾的是,这一关系重大的谈判却始终缺乏中文资料的证明。本文作者查阅了保存在台湾的蒋介石档案,发现其中有不少和“桐工作”相关的文件,将这些资料和日文资料两相比照,便会发现双方记载差异很大,虚虚实实,真真假假,扑朔迷离。但是,仔细研究上述资料,查勘辨析,我们仍然可以在几个主要问题上比较确凿地揭示出事件真相。
“飞机抢运洋狗”事件与打倒孔祥熙运动
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二二八事件与蒋介石的对策
世界是复杂的,历史也是复杂的。许多历史事件常常具有双重性或多重性。如果人们只看到其中一个方面,就很难掌握全貌;而当人们为了某一目的,有意突出、夸张、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时,事件的面貌往往就更难于认识。在政治斗争中,人们为了所属政派、集团或阶级、阶层的利益需要,常常掩盖事件的部分特性,夸张、扭曲另一部分特性,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常见,有时还会很严重。二二八事件发生于上一世纪的台湾。多年来,人们对它的态度与感情大异,因之叙述与评价亦大异。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这一曾经给台湾人民带来巨大伤痛的事件时,必须采取冷静、超脱的客观立场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远离一切狭隘的功利需要,而只留下一个需要和目的,即还原历史本相,最大限度地追求历史的真实,建立对这一事件的真实可靠的论述。
婚姻家庭蒋介石、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
关于蒋介石与宋美龄的恋爱与婚姻,坊间作品很多,但大都含混模糊,真实成分少,而揣度想象多,个别作品甚至有意作伪,胡编乱造。本文将根据蒋介石日记和其他可靠的资料,力求为读者还原比较确切、真实的历史。
蒋经国怎样从苏联归来
1925年10月,经蒋介石批准,16岁的蒋经国和其他90名年轻人一起赴苏。当年10月1日,蒋介石日记云:“复经儿信,准其赴俄留学也。”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保照片电子版要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