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县情哪里有水烟筒买

您现在的位置: >
糖厂每年冬季开榨 砍蔗工已16年未在家过年
居住环境简陋,石孔(中)与石承美(右一)、石领(左一)三人只能挤在一张双人床上。
石承美把甘蔗扛到田边装车。
新春佳节之际,他们没有电视收看春晚,简陋的窝棚里唯一的电器是电饭煲。寂寞的夜晚,只能靠拨通家乡亲人的电话以解思乡之苦。每年冬季,糖厂开榨,众多贵州等地的农民工来到湛江遂溪蔗区揽活砍蔗。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听他们诉说别样的春节故事。
南下h工砍蔗过冬
这几天,遂溪县前进农场家家户户在过年走亲戚,杀鸡宰鸭吃团圆饭。但石孔居住20多平方米砖瓦屋内很安静,他与4个老乡在屋内发呆、抽烟。烟雾在空气中弥漫,一切格外冷清。
石孔与石承美、石领及徐关林夫妇是前进农场新南生产队一赵姓蔗农聘请的5名砍蔗工,都来自贵州三都县。石孔是老乡眼中的&大哥&,1996年前后到广东雷州、岭北、城月等地砍蔗。去年11月底,石承美等几个人跟着石孔来到这边,顺便避寒过冬。
前进农场位于广东湛江遂溪县,毗邻城月镇,隶属湛江农垦广前蔗区。每年冬天,糖厂开榨,是广前蔗区最热闹时节,也是蔗农最忙碌时候。该蔗区包括新南生产队在内共有60个生产队,土地总面积18.6万亩,耕地面积13.5万亩,年种植甘蔗面积10万亩,自产甘蔗50多万吨。每年11月底,许多外省区农民工都过来蔗区揽活。据不完全统计,生产队每户蔗农平均每年承包土地30多亩,至少要聘请一个砍蔗工。
一名生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每个榨季到广前蔗区的外来农民工近3000人,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当地农民工就业岗位多了,许多人就近打工,南下砍蔗农民工锐减,导致近几年蔗区出现争抢砍蔗农民工的现象。
16年没回家看春晚
年初二下午,记者到石孔住处拜年,见有访客到,石孔一行人热情找出小木凳招呼,因为居住条件实在简陋,连一杯热水都无法准备。屋内黑乎乎,地上拖鞋等散乱成团,衣服乱七八糟挂在蚊帐绳上,窗口晾晒的腌猪肉引得苍蝇四处飞窜。
到了晚上,徐关林夫妇睡在靠门口的一张床上,而石孔与石承美、石领三个人像&腌咸菜&一样挤在一张双人床上,席子下面是一层禾草。这是雇主免费为他们提供的住处。除了一个电饭煲,无其他任何家电,炒菜煮汤就用几块砖头搭起的灶头。房子虽然逼仄、脏乱,但石孔一点都不嫌弃。他说这里算住得好的,当年睡过比牛栏还差的环境。
春节车票贵而且放假时间短,所有工钱要到榨季完工后老板才一次性结清,石孔与所有砍蔗的老乡一样,16年来春节都没回家。&年年春节都在广东,想看春晚也没这个条件。&石孔说,每到除夕,就往家里打电话聊天,以解思乡之情。
&这边过年是独家独户吃年饭,我们家乡是全村人聚在一起,十分热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主要聚居地,端节是他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端节在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石孔说,端节过后大家都比较闲,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才耕作,家乡许多人都利用这个空当期出来打工。榨季一般持续3个月,从每年12月初跨到次年3月。榨季结束后,刚好春种,石孔与老乡们打工返乡后又可以顾上自己家里的农活。这也是他们选择南下的原因之一。
一榨季可赚1万多元
在贵州三都县,村民靠种水稻维生,习惯早出晚归。而南下砍蔗,每天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吃过早餐后石孔就背着刀具到蔗地去干活,中午一行人在地里吃饭,自带一大锅白饭、酸汤和辣椒炒白菜。辣椒、高度酒、姜、卤肉和大蒜煮成的酸汤是水族人的最爱,每人每顿要吃上七两饭才有足够力气去干活。砍蔗是长时间、耗体力的重活,石孔说自己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手脚关节都肿了,到后来就习惯了,现在62岁的年纪身体依然强壮。
甘蔗林内,石孔左手抓着蔗尾,右手挥刀削蔗皮,&喳喳喳&&&几刀下来就把一根甘蔗砍好。&下刀力度不要太重,否则会削到肉。&石孔给记者示范,不一会功夫就绑好了一捆30公斤重的甘蔗,然后扛上肩走到田边装牛车,&蔗长得好的时候,我一个人一天最多可以砍两吨,能赚150多块钱&。傍晚6点多收工到家,石孔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身上沾的蔗毛很痒,必须马上洗掉。忙碌一天之后,最让他轻松的是小酌两杯,&在老家就爱喝,酒精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手脚不那么麻痹&。
通常一个榨季(3个月)下来石孔可以拿到1万多元。记者走访了解到,随着物价上涨,砍蔗工钱年年涨。今年涨到了75元/吨,个别承包五六百亩的蔗老板开出120元/吨的高价,是因为砍蔗工除了要负责砍蔗,还需要装蔗上大车,上下来回更加辛苦。
干了10多年,如今石孔在老家建了两栋两层高的新楼。老婆留在老家看家,23岁的大儿子在阳江打工,18岁的小儿子在邻近的另一个生产队砍蔗。
年轻夫妇带小孩打工
与62岁的石孔同住的石承美今年50岁,徐光林56岁,石领59岁。南下砍蔗的除了一部分类似这样年纪的中老年人,还有一些是带着小孩的年轻夫妇。
记者年初二采访时碰到一对夫妇。这天原本是停工日,但32岁的石光南与妻子正在加班砍蔗。老乡带老乡,许多砍蔗工都是通过互相介绍出来h工,6年前石光南带着妻子到此,&老板对我们好,所以年年过来帮他忙&。去年1月,石光南的儿子出生了,由于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小孩,夫妇俩便带着小孩一起来干活,白天用背带背到蔗地里,睡着了就放在婴儿小木车里,小孩虽小但很懂事,不吵不闹。
石光南算过,在蔗区朝五晚六拼命三个月比干其他活好,&工厂打工,到了年底工资还不一定能拿到手&。短期砍蔗工方便支配时间,一个月后拿到钱,石光南背着行李就能走人,回家照顾老人。
&我们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几件衣服。&石孔三个人只盖一张薄棉被,问他们够不够暖,他们笑着说,南方天气暖,一张棉被过冬足够,而且这不是从家里带过来的,到时候回去也不用带走。
谈话间,石孔的水烟筒不断在几个男人手中传来传去。&在这边这么多年就爱上这个,之前还特地买了几个回去送人呢。&石孔说,以前在贵州抽的都是纸卷的烟,来到蔗区,马上就学会了抽水烟筒。他点着火,嘴巴贴着水烟筒上端,咕嘟咕嘟地吸着烟,吸一阵,抬起头,吐出一缕白色的烟雾,脸上充满惬意的表情。
更多关于的阅读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
服务声明: 信息来源于互联网,不保证内容的可靠性、真实性及准确性,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Copyright &
Powered by您现在的位置: >
糖厂每年冬季开榨 砍蔗工已16年未在家过年
居住环境简陋,石孔(中)与石承美(右一)、石领(左一)三人只能挤在一张双人床上。
石承美把甘蔗扛到田边装车。
新春佳节之际,他们没有电视收看春晚,简陋的窝棚里唯一的电器是电饭煲。寂寞的夜晚,只能靠拨通家乡亲人的电话以解思乡之苦。每年冬季,糖厂开榨,众多贵州等地的农民工来到湛江遂溪蔗区揽活砍蔗。近日,记者走近这群漂泊在外的异乡人,听他们诉说别样的春节故事。
南下h工砍蔗过冬
这几天,遂溪县前进农场家家户户在过年走亲戚,杀鸡宰鸭吃团圆饭。但石孔居住20多平方米砖瓦屋内很安静,他与4个老乡在屋内发呆、抽烟。烟雾在空气中弥漫,一切格外冷清。
石孔与石承美、石领及徐关林夫妇是前进农场新南生产队一赵姓蔗农聘请的5名砍蔗工,都来自贵州三都县。石孔是老乡眼中的&大哥&,1996年前后到广东雷州、岭北、城月等地砍蔗。去年11月底,石承美等几个人跟着石孔来到这边,顺便避寒过冬。
前进农场位于广东湛江遂溪县,毗邻城月镇,隶属湛江农垦广前蔗区。每年冬天,糖厂开榨,是广前蔗区最热闹时节,也是蔗农最忙碌时候。该蔗区包括新南生产队在内共有60个生产队,土地总面积18.6万亩,耕地面积13.5万亩,年种植甘蔗面积10万亩,自产甘蔗50多万吨。每年11月底,许多外省区农民工都过来蔗区揽活。据不完全统计,生产队每户蔗农平均每年承包土地30多亩,至少要聘请一个砍蔗工。
一名生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每个榨季到广前蔗区的外来农民工近3000人,主要来自云南、贵州、广西等地。自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当地农民工就业岗位多了,许多人就近打工,南下砍蔗农民工锐减,导致近几年蔗区出现争抢砍蔗农民工的现象。
16年没回家看春晚
年初二下午,记者到石孔住处拜年,见有访客到,石孔一行人热情找出小木凳招呼,因为居住条件实在简陋,连一杯热水都无法准备。屋内黑乎乎,地上拖鞋等散乱成团,衣服乱七八糟挂在蚊帐绳上,窗口晾晒的腌猪肉引得苍蝇四处飞窜。
到了晚上,徐关林夫妇睡在靠门口的一张床上,而石孔与石承美、石领三个人像&腌咸菜&一样挤在一张双人床上,席子下面是一层禾草。这是雇主免费为他们提供的住处。除了一个电饭煲,无其他任何家电,炒菜煮汤就用几块砖头搭起的灶头。房子虽然逼仄、脏乱,但石孔一点都不嫌弃。他说这里算住得好的,当年睡过比牛栏还差的环境。
春节车票贵而且放假时间短,所有工钱要到榨季完工后老板才一次性结清,石孔与所有砍蔗的老乡一样,16年来春节都没回家。&年年春节都在广东,想看春晚也没这个条件。&石孔说,每到除夕,就往家里打电话聊天,以解思乡之情。
&这边过年是独家独户吃年饭,我们家乡是全村人聚在一起,十分热闹。&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是水族主要聚居地,端节是他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每年端节在谷熟时节举行,以庆贺丰收,节期正对应农历的八月至十月。
石孔说,端节过后大家都比较闲,要等到第二年春天才耕作,家乡许多人都利用这个空当期出来打工。榨季一般持续3个月,从每年12月初跨到次年3月。榨季结束后,刚好春种,石孔与老乡们打工返乡后又可以顾上自己家里的农活。这也是他们选择南下的原因之一。
一榨季可赚1万多元
在贵州三都县,村民靠种水稻维生,习惯早出晚归。而南下砍蔗,每天早上5点天刚蒙蒙亮,吃过早餐后石孔就背着刀具到蔗地去干活,中午一行人在地里吃饭,自带一大锅白饭、酸汤和辣椒炒白菜。辣椒、高度酒、姜、卤肉和大蒜煮成的酸汤是水族人的最爱,每人每顿要吃上七两饭才有足够力气去干活。砍蔗是长时间、耗体力的重活,石孔说自己刚来的时候很不适应,手脚关节都肿了,到后来就习惯了,现在62岁的年纪身体依然强壮。
甘蔗林内,石孔左手抓着蔗尾,右手挥刀削蔗皮,&喳喳喳&&&几刀下来就把一根甘蔗砍好。&下刀力度不要太重,否则会削到肉。&石孔给记者示范,不一会功夫就绑好了一捆30公斤重的甘蔗,然后扛上肩走到田边装牛车,&蔗长得好的时候,我一个人一天最多可以砍两吨,能赚150多块钱&。傍晚6点多收工到家,石孔第一件事就是洗澡,身上沾的蔗毛很痒,必须马上洗掉。忙碌一天之后,最让他轻松的是小酌两杯,&在老家就爱喝,酒精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让手脚不那么麻痹&。
通常一个榨季(3个月)下来石孔可以拿到1万多元。记者走访了解到,随着物价上涨,砍蔗工钱年年涨。今年涨到了75元/吨,个别承包五六百亩的蔗老板开出120元/吨的高价,是因为砍蔗工除了要负责砍蔗,还需要装蔗上大车,上下来回更加辛苦。
干了10多年,如今石孔在老家建了两栋两层高的新楼。老婆留在老家看家,23岁的大儿子在阳江打工,18岁的小儿子在邻近的另一个生产队砍蔗。
年轻夫妇带小孩打工
与62岁的石孔同住的石承美今年50岁,徐光林56岁,石领59岁。南下砍蔗的除了一部分类似这样年纪的中老年人,还有一些是带着小孩的年轻夫妇。
记者年初二采访时碰到一对夫妇。这天原本是停工日,但32岁的石光南与妻子正在加班砍蔗。老乡带老乡,许多砍蔗工都是通过互相介绍出来h工,6年前石光南带着妻子到此,&老板对我们好,所以年年过来帮他忙&。去年1月,石光南的儿子出生了,由于父母年纪太大无法照顾小孩,夫妇俩便带着小孩一起来干活,白天用背带背到蔗地里,睡着了就放在婴儿小木车里,小孩虽小但很懂事,不吵不闹。
石光南算过,在蔗区朝五晚六拼命三个月比干其他活好,&工厂打工,到了年底工资还不一定能拿到手&。短期砍蔗工方便支配时间,一个月后拿到钱,石光南背着行李就能走人,回家照顾老人。
&我们的行李只有一个背包,几件衣服。&石孔三个人只盖一张薄棉被,问他们够不够暖,他们笑着说,南方天气暖,一张棉被过冬足够,而且这不是从家里带过来的,到时候回去也不用带走。
谈话间,石孔的水烟筒不断在几个男人手中传来传去。&在这边这么多年就爱上这个,之前还特地买了几个回去送人呢。&石孔说,以前在贵州抽的都是纸卷的烟,来到蔗区,马上就学会了抽水烟筒。他点着火,嘴巴贴着水烟筒上端,咕嘟咕嘟地吸着烟,吸一阵,抬起头,吐出一缕白色的烟雾,脸上充满惬意的表情。
更多关于的阅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都水族自治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