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不要泡沫化!要靠实体经济是什么才能国富民强.

  朱吉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朱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朱吉玉,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本期共收录文章13篇
  朱吉玉,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朱丹,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朱吉玉,安徽省芜湖市弋江区文昌西路24号;邮编:241002;E-mail:
朱 丹 中国论文网 /1/view-5658633.htm  摘 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金融危机影响依然存在,从国内看,长期快速发展积累的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要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但同时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破解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改革创新三大难题。为此,要认真分析我国经济存在的问题,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经验,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关键词 转型升级 和谐发展 深化改革 稳中求进 中等收入陷阱   当前,我国已迈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处于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从国际来看,受美国次贷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低迷,世界经济面临金融危机冲击后二次探底的威胁, 也增加了国内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我国出口的增长。从国内看,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旧模式潜力已经耗尽,其负面后果清楚显现: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产能过剩,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贫富差距过大,不公平因素增加,社会矛盾突出;发展方式粗放,效率和效益低下……面对国际、国内的诸多挑战,中国经济如何保持稳中求进,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摆在国人面前十分紧迫的任务。为此,我们必须理性分析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总结世界经济和中国特色发展的经验,探索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途径,走可持续增长与包容性发展的中国特色之路,从而确保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继续书写新的传奇。   一、 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在小平同志“发展是硬道理”的旗帜指引下,GDP以平均每年9.8%的速度高速发展,GDP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奇迹,基本完成了“资本积累”。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继续保持7.5%以上的增长速度,对世界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促进作用。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美元,根据世界银行2012年的标准,中国已被列入“中上等收入国家”行列。   但目前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国际环境依然不容乐观,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复苏疲弱,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这给中国外贸出口带动很大影响。2014年5月,美国“国债”突破16.7万亿美元“债务上限”;10月,美国政府17年来首次停摆,美国国债存在违约风险,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权国,必然要受影响。一些新兴经济体增速也有所放缓,发达经济体的失业率仍居高不下,很多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采取的超常规财政刺激政策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我国的周边环境还很不稳定,存在诸多威胁。这些因素对中国经济必将产生许多外部压力,包括经济和政治等方面。其次,内部体制出现障碍。中国能够快速发展到现在,依靠的主要发展模式是以吸引外资、廉价劳动力以及迎合外部需求的生产导向为基础的旧有模式。旧模式中的三个要素或称制度红利、人口红利、全球化红利,把中国带到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上,但是现在这种模式潜力已基本耗尽。中国人口老龄化非常迅速,人口红利逐渐丧失,很快将迎来“刘易斯拐点”。2012年中国劳动力数量首次出现了减少,正以历史最快速度从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转变。经济增速放缓,现有发展模式的所有弊病都达到了高峰。此外,资源不足、环境污染,严峻的生态形式也是个棘手的问题,使得一直支撑经济增长的体制内部出现了制度性疲劳和障碍。第三,面临“中等收入陷阱”的威胁。根据国际发展的经验,新兴市场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导致经济增长动力不足,使原本良好的发展势头转变轨迹,就像掉入陷阱一样,最终出现经济停滞。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表现是上个世纪后半期若干拉美国家。2012年我国人均GDP已达6 100多美元,正处于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艰难爬坡阶段。   二、 中国经济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总体良好,但长期的快速发展,积累和遗留的各种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发展方式粗放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这种发展是粗放的,缺少内涵、质量和效益,是不可持续的。我国的经济增长是主要停留在粗放经营方式上,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发展不协调,导致资源严重缺乏。据有关方面测算,我国经济增长中依靠资本和劳动投入增加的贡献率占72%,依靠科技进步等促使要素效率提高的贡献率仅占28%,而发达国家后者占50%―70%。具体来看,其一,在经济效益方面,我国经济运行并没有从根本上克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痼疾;其二,在经济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失调依然存在,农业基础薄弱,发展缺乏后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等。   (2) 贫富差距过大。根据联合国有关组织分析,基尼系数在0.3―0.4之间表示收入差距相对合理。据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达0.474,远远超过0.4的警戒线,是世界上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之一。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使社会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高收入阶层手中。同时,城乡差距、行业差距、地区差距也都在扩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调节,就使人们的不公平感增加,会导致社会的不稳定。社会矛盾就突出,这也是上世纪许多国家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因素。   (3) 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中国经济以9.8%的速度持续增长了30多年,2012首次“破8”,为7.8%,预计2013年约为7.7%,发展速度继续放缓。过去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正进行宏观调控,日趋减缓;内需乏力仍是我国长期经济发展的顽疾。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的提高,支撑外贸出口高速增长的国际环境也在改变,使得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因素正在消减和逆转。目前,虽然国内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突出,繁荣的背后有太多的泡沫。
  (4) 区域发展不平衡。长期以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梯度发展”政策,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指导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迅速拉大了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2011年GDP最高的广东省为52 674亿元,约是西部10省GDP的总和,是最低的西藏(606亿元)的87倍,是中部江西(11 584亿元)的4.5倍,北部吉林(10 531亿元)的5倍。与此同时,中东部地区差距、南北差距、城乡差距也随之越来越大,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凸显。区域发展不平衡成为制约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一大障碍。   (5) 市场和资源环境有待改善。市场环境的好坏关乎经济的发展,也会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我国食品、医疗事件频发,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从三聚氰胺、瘦肉精,到苏丹红、地沟油,形形色色的安全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假冒伪劣、社会欺诈现象依然十分突出;社会诚信和社会道德水平依然不高。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严重污染市场环境,也严重影响人们的消费信心,阻碍内需的发展。此外,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我国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现象严重,资源环境问题也日益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中国高碳的能源结构使中国的发展处境极为不利,如果我国不能在低碳化方面取得积极进展,经济的增长空间将进一步被压缩。   三、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对策   面对当前中国经济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要保持经济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关键要破解转型升级、和谐发展、改革创新三大难题。以转型促发展,以和谐求稳定、以改革求出路。   (一) 转型升级促发展   当前,支撑中国经济发展30多年的旧模式已到临界点,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全面开启“发展升级版”和“奇迹第二季”是新一届政府的紧迫任务。   首先要转变发展观念。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要打造“中国升级版”必须走科学发展观的道路。要实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改变一些政府官员唯GDP增长论英雄的观念,转变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抛弃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益的传统发展模式,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其次,要以扩大内需为抓手。扩大内需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的战略基点和根本出路。由于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我国出口贸易已不能继续为宏观经济增长提供强大动力,扩大内需就成为当前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努力实现由出口拉动型经济向内需推动型经济转换。要努力保持消费与投资的动态平衡,实现消费和投资的双重拉动,从而增强我国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1]   扩大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众所周知,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这“三驾马车”中最具实际意义的是消费。在出口乏力的条件下,投资和消费成为主导,但最根本的是消费拉动。没有消费,投资也缺乏动力源泉。当前,国内需求发展潜力巨大。中国有13亿多人口,有世界上最大数额的居民储蓄,截至2011年底,我国居民存款余额达到35.2万亿元,许多行业如教育、医疗、环保、能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供应短缺,这意味着在我国内需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促进城镇化发展是我国内需的一大源泉。经济学家迟福林指出:城镇化是支撑消费释放的最大潜力所在。[1]城镇化率的不断上升,必然会带动人力资本、土地资源资本化等诸多潜力的进一步释放。城镇化不仅可以扩大投资,还能有效促进消费,并对扩大内需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约15亿,城镇化发展蕴涵的内需潜力十分巨大。[2]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到2020年,如果我国的城镇化率能达到60%,这将形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可持续增长的重要依托。[1]   第三,以调整经济结构为重点。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升级版的主攻方向。要以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为重点,着力解决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结构性问题。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3]大力支持企业在竞争中淘汰落后产能,积极落实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改善小微型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发展环境。   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结构调整的重点方向。2012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446%,不仅明显低于发达国家70%左右的平均水平,而且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53%左右的平均水平。加快服务业发展,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也是减轻就业压力、改善民生的需要。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积极引资、引智,加快提升服务产业竞争力。扩大开放合作,加大服务业招商力度,鼓励外资投向服务业基础设施和新兴服务业。对传统服务业的升级改造,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   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升级,要特别注意去占领“微笑曲线”的两端。“微笑曲线”理论是台湾有“IT教父”之称的宏基总裁施正荣提出的。他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创新进取,向“微笑曲线”两端逐步发展,争取竞争的主动,才能扩大附加值及利润空间。因此,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重视产品研发、大力推动自主创新,走科技创新之路。[4]   (二) 社会和谐求稳定   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稳中求进”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高速发展后,积累了许多难题和矛盾。迫切需要认真解决,以利再进。具体讲,和谐发展关键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缩小贫富差距。要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减少社会矛盾,就必须缩小贫富差距。要逐步调整收入分配体系,加大再分配调节。要大幅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大幅减少扶贫对象;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促进社会财富分配由“哑铃型”向“橄榄型”转变。逐步缩小贫富差距,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使全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2) 保障和改善民生。民生连着发展、连着公平、连着和谐。及时解决日益突出的民生问题,可以防止未来给经济发展造成巨大的隐患。要摆脱对GDP的崇拜,把经济发展从“以物为中心”过渡到“以人为中心”,把经济增长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要积极规范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减少广大群众的后顾之忧,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而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要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善市场环境,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和平等享受的权利。[3]紧紧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进共同富裕,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5] 要继续加大反腐力度,坚持不懈地与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反腐倡廉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这是保持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实施全国一盘棋战略,注重区域平衡和协调发展,逐步缩小东西部差距、南北差距和城乡差距。在进一步推动东部地区转型发展的同时,积极支持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不断加大对边山老少穷地区经济扶持力度,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对口支援,把先富带动后富落到实处。   (5) 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继续小平同志“韬光养晦”战略,紧紧扭住发展大方向,埋头苦干,科学发展。要以合作求发展,增强互利共赢,运用智慧和策略妥善解决与周边国家的领土纠纷。着力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着力维护和平发展的大好形势。为保障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三) 深化改革是出路   中国当前再次来到十字路口,旧模式的潜力已基本耗尽,唯寄希望于新一轮改革。依靠改革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是新一代领导人施政的一个着力点。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指出,改革是中国发展最大的“红利”。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刘艳提出改革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架马车”,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崛起的初期靠的是技术革新和劳动成本优势,而真正的持续发展则要靠先进的制度和不断优化的社会经济规则。 [6]以经济学家贾康为首的经济研究小组提出“新供给经济学”理论,强调以推动机制创新为切入点,以结构优化为侧重点,着力从供给端入手推动中国新一轮改革,实现“双创、双化、双减、双扩、双进、双到位” [7]的政策主张,为我国当前的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全面深化改革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5]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既要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快改革财税体制,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监管,推进金融创新,[3]维护金融稳定。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是发展的永久动力,也是顺利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3]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3]要积极打造技术创新的公共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政府应注重对具体产业领域自主创新的引导和扶持,大力培育具有高端技术的战略性和策略性产业。同时,把人力资本积累作为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点任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政府应加大科技资金投入,积极构建完善的科研体系,从而占领未来技术的制高点。必须更加重视技术创新,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经济发展从主要依靠投资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5]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6]。加快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继续着力扩大就业,带动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完善人口社会管理制度,推动“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继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建立城乡衔接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福利保障和就业等制度,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3]   参考文献:   [1]贾康,迟福林,等.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时事报告,:24-35.   [2]李克强.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战略[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ldhd//content_2068062.htm   [3] 胡锦涛十八大报告[EB/OL].百度文库,[].http:///view/2caaedd33d4b2.html   [4] 朱吉玉.从“微笑曲线”理论谈安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三峡学院学报,2013(2):29-33.   [5]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凤凰网财经,[].http:///a/93995_0.shtml   [6] 刘艳.改革是拉动中国经济的第四架马车[EB/OL].和讯网,[]. http:////.html   [7]贾康等.中国需要构建和发展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经济学.财政研究,2013(1):2-15.   (责任编辑:张晓薇)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习近平: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习近平|实体经济|武汉_新浪新闻
&&&&&&正文
习近平: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21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湖北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 据新华网
  京华时报讯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昨天在武汉考察工作。他强调,工业化对于国家强大至关重要,国家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
  卷起裤腿雨中考察
  昨天上午,习近平来到武汉考察,一下飞机就冒雨来到武汉新港阳逻集装箱港区。雨下得很大,积水没过了脚面。他卷起裤腿,打着雨伞,向工作人员了解物流等情况。谈了10多分钟,雨水打湿了他的衬衫。习近平说,长江流域要加强合作,发挥内河航运作用,把全流域打造成黄金水道。
  据了解,武汉新港由武汉、鄂州、黄冈、咸宁4市港口岸线统一规划建设而成,目标是“亿吨大港、千万标箱”。阳逻集装箱港是武汉新港的江北核心港,去年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6.48万标箱,今年上半年实现40.36万标箱,同比增长8.93%。
  称科技是强盛之基
  当天下午,习近平来到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了解中国光谷发展情况。看到光纤通信、3D打印、生物质能源等成果,总书记感到很欣慰。习近平说:“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
  据了解,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暨“中国光谷”是我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和光电器件研发生产基地。2001年获批为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即“武汉?中国光谷”。目前,示范区注册企业达2万多家,初步形成以光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格局,去年企业总收入5006亿元,增长31.3%。
  强国要靠实体经济
  当天下午,习近平还来到武汉重型机床集团有限公司。看到这家老牌企业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习近平十分感触地说,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综合新华社新华视点官微
(原标题:习近平:国家要强大不能泡沫化)
&&|&&&&|&&
,推荐效果更好!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透视实体经济:为大国命脉而战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
“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时,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
公元前557年,晋平公元年,晋国中军主帅中行偃在湛阪之战中大败楚军,重振晋国霸业,一举奠定中原地区近半个世纪的和平稳定,晋国步入最后的鼎盛时代。2500年后的1957年,考古人员在山西省侯马市发现了这个时期的晋都新田遗址,在牛村古城南挖掘出了一个东周时期的大规模铸铜坊。
  在近20万平方米范围内,出土了5万余件铸铜陶范,大到一人多高的编钟,小到空首布(晋国货币),门类繁多一时空前……美国考古学家罗伯特·贝格力考察了遗址规模、范围及庞大铜器群后说,“侯马晋国铸铜遗址在当时全世界范围内都堪称最大的铸造工厂。”
  令人惊叹的是,侯马青铜器工厂采用的纹饰,有西周晚期的蟠龙纹,有草原民族的动物搏斗纹,还有中亚、西亚的鹰头狮身带翅怪兽——格里芬。这意味着,比汉朝张骞出塞早400多年,侯马青铜器可能就已远销西域。
  这并非最惊奇之处。德国海德堡大学哲学历史学院院长雷德侯研究认为,一次浇铸十几吨、数百件,中国青铜器是专业工匠大规模协作的结果,他们发明了模件体系,形成了完善的劳动分工,每个人负责完成其中一项标准化工序,产品在一个生产体系内被极为顺畅而高效地装配生产出来……
  在深入研究了诸如青铜、蚕丝、生漆、陶土和木材等制作的许多中国古代器物和建筑后,雷德侯在其《万物——中国艺术中的模件化和规模化生产》一书中写道,“假如一个工厂可以由其体系化的项目,譬如说劳动力的组织、分工、质量控制、系列化加工以及标准化加以定义,那就可以说,青铜器、丝绸或许还有玉器的工厂,早在商代(公元前1650~前1050年)就已出现。”
  “而且这些工厂已经在探索大规模生产的方法。”亨利·福特为1947年版《不列颠百科全书》撰写的“大规模生产”条目,将其定义为,“对应于具动力、精确、经济、系统、持续、速度,还有循环复制之原则的制造业的项目。”雷德侯认为,除去动力差别,福特原则可以适用于3600多年前的商代工厂。
  雷德侯的视野像一面透镜,放大出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何以辉煌数千年而不熄的秘密:每一个伟大王朝都依赖于一个庞大而高效的物质生产体系,一个国家的竞争力实质就是其组织大规模分工协作的广度、深度和复杂程度。
  19世纪中叶以来,全球范围内曾先后出现过三个“全球制造业中心”,无一例外都成为一度主导世界发展方向的发达国家:19世纪70年代的英国,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和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
  几乎与此同时,中国GDP占世界比重,自%的顶峰一路滑落,直至1990年触底。而后从1.83%的最低点开始陡峭急升,2014年达到13.3%,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成就这一人类史上发展奇观的原动力,也正是中国大规模先进制造能力自鸦片战争之后的沦丧和改革开放之后的重振。
  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国际理事会成员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因此将一国对先进制造业的追逐,称之为“为大国的命脉而战”,“在任何市场中,在争夺经济的制高点时,决定胜负的力量通常掌握在控制战略要素的生产者手中,他们不仅影响到技术创新,还影响到贯彻和实施技术创新的能力,即制造产品的能力。”
“王者归来”
  然而,这个“常识”在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遭到了遗弃。
  伴随着全球化的迅速扩张,以债券、股票和金融衍生品为主的金融交易指数式膨胀,在封闭的金融领域内部形成了天文数字的金融资产名义数量虚拟增值。没有实质商品、劳务和投资基础的虚拟经济,或者说脱离甚至排挤实体经济的“以钱生钱”的金融异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最引人注目的全球化现象。
  1978年以来,世界经济年均增长3%左右,而国际资本年均增长25%左右。据国际清算银行和世界银行数据显示,1990年全球虚拟资产达到50.04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2.19倍;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全球虚拟资产“爆炸”到865.03万亿美元,是全球GDP的14.2倍。
  像秃鹫一样肆无忌惮地追逐更高利润的美国华尔街和英国伦敦“金融城”,成为这场“金融大爆炸”的“原爆点”,驱动发达国家竞相走向以资本市场为主体的虚拟经济发展,将制造业作为垃圾产业和夕阳产业转移到成本低的东亚发展中国家,本土实体经济呈现“空心化”。美国甚至高达70%的就业人口转向金融和金融服务业。
  物极必反,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漠视,必然会受到其铁面无情的惩罚。年间,与资本狂欢相伴的是,全球发生了147次银行危机。其中,1980年至今,世界经历了6次重要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其频度和烈度史所罕见。
  尤其在最近的两次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和欧元区金融危机——重创了全球经济系统的核心国家后,《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看到了令其最为恐惧的景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金融危机看起来越来越严重,影响范围越来越遍及全球。”他相信,如果高收入国家在未来10年或者20年再次遭遇这样一次危机,政府可能因为负债累累而束手无策,任由一场“烈火”烧尽一切。
  正是经历了超乎想象的灾难式经济溃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形势出现180度的大逆转: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从束之高阁的“供品”,变成了稳定政局与破解危机的“良药”。
  “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发达强健的实体经济是一国应对危机、摆脱困境的关键。”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智库产业政策研究所所长李燕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金融偏离实体经济而自我循环,很容易生出金融泡沫,“危机爆发后,美欧国家之所以至今难以脱身,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的孱弱,包括先进制造能力的退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学界、政界和企业界一致呼吁制造业的本土回归。2009年上台伊始,美国总统奥巴马即以“危机总统”的姿态,高调倡导“重回制造业时代”,相继颁布实施《重振美国制造业政策框架》《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从“去工业化”彻底扭转为“再工业化”。
  紧跟其后,英国2009年提出“重振制造业战略”,法国2010年提出工业振兴计划,日本提出发展“领先世界的尖端产业群”,德国提出“工业4.0”的高科技战略计划……一时间“再工业化”成为发达国家的政策“流行词”,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的实体经济,以“王者归来”的气势重新主宰全球大国经济角逐场。
“逐鹿”先进制造
  幸运的是,中国躲过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惩罚的直接冲击。采访中,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金碚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多年来中国一直致力于发展实体经济,中国经济基础和发展战略自始至终没有脱离以工业制造为核心的实体经济。
  这一点,得益于中国领导人对发展实体经济所保持的一贯冷静和笃定。
  早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在论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时就强调,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这是中国决策层首次明确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2012年,中共十八大报告再次提出,“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实行更加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强化需求导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合理布局建设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尤其近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个角度强调实体经济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2013年7月在湖北考察时指出,“工业化很重要,我们这么一个大国要强大,要靠实体经济,不能泡沫化。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2015年7月在吉林考察时强调,“‘中国梦’具体到工业战线就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把制造业搞上去,创新驱动发展是核心。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
  依靠坚定的国家意志,过去20多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初加入WTO后,中国以制造业为主的实体经济实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按照联合国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中国工业规模总量不足0.4万亿美元,2013年则超过4万亿美元,中国工业规模增长了10倍。由此计算,中国工业占全球比重,从1995年的不足4%上升到2013年的20%。短短11年间,中国连续将意大利、法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甩在身后,并在2011年最终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然而,此时此刻全球范围内实体经济的突然兴起,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提出重振制造业、发展高技术产业抢占制高点的战略转型,引发全球诸大国竞相重构经济发展方式。过去分工明确有序的全球产业链正在锈结和断裂,各自为政相互争夺的市场分裂已经烽烟四起,世界经济竞争格局正在形成空前复杂的裂变局面。
  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中,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叶连松认为,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绝非发展低端制造业,而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向高端制造发展,通过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尤其加大信息技术对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的渗透融合,重新夺回世界制造业的优势地位。
  10月5日,由美国主导,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加拿大等12个国家参与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历经近五年时间达成一致,其贸易合作涵盖了全球40%的经济产出。
  对中国而言,无论如何解读这一事件,叶连松认为有两件事是一望而知的:
其一,未来10年将是美欧“再工业化”重建高端制造业的10年,这不但会缩减我国制造业对外出口空间,而且随着贸易摩擦的日益加剧,强烈冲击中国工业制成品对世界其他市场的出口规模;
其二,一些世界发达国家对国际贸易的围堵对象,已从“中国制造”上升为“中国高端制造”领域。
“行百里者半九十”
  《战国策·秦策五》曰,“诗云:‘行百里者半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在金碚看来,以此来形容四面围堵下的“中国制造”再恰当不过,“中国虽然已经是制造业生产能力世界第一的国家,但不能不清醒认识到,我们离‘制造强国’目标还有相当距离。”
  目前,中国制造业仍然没有摆脱“大而不强”的现状,人均工业增加值不及制造业强国美日德的1/3。而且,总体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2013年我国高端芯片进口额2322亿美元,超过当年石油进口额。
  据高通垄断案透露,国内每生产一台CDMA手机,要向美国高通公司交10美元专利费,而几乎所有支持中国新4G标准的高端手机都采用高通芯片。更有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我国优质、低耗的先进工艺普及率不足10%,数控机床、精密设备不足5%,且90%以上的高档数控机床、100%的光纤制造装备、85%的集成电路制造设备、80%的石化设备、70%的轿车工业装备,都依赖进口。
  同时,产能过剩问题严重。近年来,我国工业企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在72%左右,且呈逐年下降趋势,而这还是多年大力治理下的结果。更值得警惕的是,一些行业,例如钢铁、光伏、风力发电等产业,出现了所谓“先进产能”而非“落后产能”的过剩。
  中国工业资源能源消耗量大、利用效率低仍然有待改善。据测算,2010年,单位GDP能耗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与此相反,在国际产业价值链中,中国制造处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制造-加工-组装”环节,在消耗大量国内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的同时,所获利益却甚少。比如,在iPhone这款产品的价值链条中,苹果公司占有了全部价值的75%,而中国装配线上50多万工人仅分得了2%。
  即使如此,中国劳动力用工成本在迅速变“贵”。年我国制造业劳动力名义工资几乎翻了两番。与2005年相比,2012年美国劳动力成本下降了2.4%,而中国增长了41.6%。
  李燕认为,尤其令人担忧的是,“近几年,在外需持续萎缩与内需增势放缓相互叠加,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矛盾相互作用下,我国实体经济总体上很不景气,工业发展中面临诸多困难,多数工业企业经营效益出现下滑,大量资本‘脱实入虚’趋势明显,实体经济异化潜在风险加大。”其中,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以致牵动最高层亲自督导,就是最刺耳的警报。
  8月下旬,中国企业联合会发布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报告显示,2014年国有五大银行以占500强营业收入的6.39%,创造了35.6%的净利润,而266家制造业企业40.1%的营业收入,净利润仅占18.8%,五大行利润近乎所有制造业企业利润的两倍。而此前,2008年时,五大行利润在500强中占比仅为26.3%,制造业企业利润占比29.6%。
  这意味着我国制造业与金融业之间的效益“鸿沟”继续扩大,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严重倒挂。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虚拟经济规模维持在10万亿元左右,与GDP维持着1倍左右的比例。2003年一跃超过20万亿,自此迅速扩大,到2009年已达122.5万亿元,为GDP的3.7倍。
  中国制造业在“大而未强”时刻,外有强邻环伺,内有“脱实入虚”隐患,何去何从?在李燕看来,自古华山一条路,唯有向上,她强调,“美国工业发展的经验教训,将是砥砺中国制造走向强大的最好‘磨刀石’。”
“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时,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
  8月中旬,美联储的修正数据显示,美国制造业产出仍未恢复到2007年的危机前水平。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比2012年和2013年预计的少了2个百分点,比2014年预计少了1个百分点。其中,美国本土制造业主力国防和航空业产量下调幅度更大:比2013年预计的少了4个百分点,比2013年少了7个百分点,比2014年少了2.5个百分点。
  这意味着,被美国总统称作事关美国经济健康和中产阶级命运的美国制造业仍然在衰退,所谓的“美国制造的回归”和“再工业化”还是一个美好的政策愿望。
  “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呈指数不断增加,一个国家要重新进入其已经丧失的基础技术和基础设施领域的成本,需付出的代价将令人不堪重负。”小理查德·埃尔克斯出任过多家高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和董事长,亲身经历了美国过去几十年“去工业化”进程,他看到的现实是,“如果你退出了,也许就再也进不来了。”
  近年来,随着后金融危机阵痛不断,美国学界和企业界开始掀起了反思实体经济兴衰机制的研究热潮。许多来自美国制造业第一线的“病理解剖”,正在颠覆西方教科书中关于国家竞争在产业发展领域的政策理论。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在其《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一书中,愤怒地将美国制造业规模的下降归结为一场大型“经济实验”的结果:
  “这场实验基于以下假设:即使在制造业衰退的情况下,一个发达的经济体仍然可以保持繁荣发展,因为服务业,尤其是金融业,以及其他以知识为基础的行业能够填补制造业衰退留下的空缺,并且促使经济运行更加出色。”
  于是,如此理论指导下的政界和企业界,一方面认为“制造业是无足轻重的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只需要低技能的工人,而这类资源可以轻松从世界各地获得”;一方面自信地将加工制造业务和技术能力大规模转移和外包。
  然而,美国数十年的“去工业化”过去了,服务贸易所产生的顺差几乎微不足道,相比货物贸易逆差却在迅速持续扩大。更惊人的结果发生在过去十年,贸易逆差开始“吞噬”美国竞争力核心的高技术产品,美国高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从1992年的33%下降到2009年的23%,相反一直作为外包对象国的中国则从同期的6%飙升到31%。
  加里·皮萨诺认为,这完全是美国制造业竞争力下降的结果,“从传统产业到新兴产业,大量必需的专业知识、技术能力和基础设施已经迁往海外。”比如,美国发明了光伏电池大量的基础技术,却在产品制造上止步不前。原因很简单,与光伏电池产业相关的许多技术早已迁至亚洲,美国成立光伏电池生产工厂缺乏供应商和基础设施。
  对此,美国政府试图通过财政补贴消除障碍。美国长青太阳能公司从马萨诸塞州获得了5800万美元的补贴以在该州生产光伏电池组件。但即使获得了补贴,长青公司依然缺乏竞争力。2011年年初,该公司宣布关闭位于马萨诸塞州的工厂,并将剩余生产线迁往东亚。
  于是,一个恶性循环顺势形成,“如果每个企业都选择将业务外包给国外的工厂,本土供应商生存将会陷入困境,投资于创新、新技术和员工培训在经济意义上变得不可行。而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方面的投资不足,反过来造成这些供应商竞争力的下降,这又进一步推动企业将供应链转移至海外。”
  正如加里·皮萨诺所言,最终的结果就是,“当一个国家失去制造能力时,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
  事实上,这还只是问题的开始。伴随着制造业的衰退,曾经创造了全球最庞大中产阶级群体的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也在大幅度萎缩。有跟踪研究发现,在iPod创造的全部4.1万个就业机会中,仅有30个岗位留在了美国。
  截至2010年底,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仅为就业总人数的8.2%,美国真实失业率已接近20%。至于奥巴马承诺要在第二任期内创造的100万个制造业就业岗位,从2013年1月至今,还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半。
  的确,美国本土的薪酬超过海外的两倍,但英特尔创始人兼首任董事长安德鲁·格罗夫回应说,“像很多人一样,你或许会说,将就业岗位送到国外不是什么大事,因为高附加值的工作、当然也是高利润的工作,依旧留在美国。但是如果一个社会里只有高收入人群从事着高收入附加值工作,而绝大多数人都在失业,那将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呢?”
“中国制造”何以“后发先至”
  8月15日,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刊出一篇题为“美国应该担心的中国五种最致命武器”的文章,除了列举“太空战”、“水雷”和“特种部队”这些缺乏想象力的军事术语外,提出的另两大“致命武器”则是“制造业基地”和“大学毕业生”。
  文章称,中国是世界工厂,产品从烤肉架到iPhone无所不包,“2014年底,中国制造商建立了有20万名工人的100条生产线的生产规模,每天的iPhone产量达到了令人瞠目的54万部……一个一天之内能生产50万部iPhone的国家,在一天之内生产出足够1万人的步兵师使用的装备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至于大学毕业生,“到2020年,预计中国的劳动力大军当中将有1.95亿名大学毕业生……随着解放军日益重视高技术领域,科学和工程等领域的学位将越来越有用,由此几乎必定会产生一支更加精通技术的人民解放军。”
  文章的内容令人忍俊不禁,但也真实透露出“中国制造”30多年积累的雄厚后发优势,和大国规模所产生的无可替代的工业基础能力,以及强大的人力资源竞争力。
  目前,按照工业体系完整度来衡量,中国拥有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这意味着,如果一家制造业厂商在中国打半小时电话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甚至半年才能搞定。
  一位主管部门官员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完整的工业体系除了对保障国家安全意义重大,在对外贸易竞争中,更完善的工业体系能够减少工业配套生产成本,有利于生产质优价廉的产品,加强国内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优势,“包括被人诟病的高精尖产品,中国技术能力大多也排在全世界前几名。即使一些高端芯片被切断供给,中国生产的低端芯片仍可使用,尽管良率比较低、功耗高、速度慢,但足以支撑自身工业体系需要。”
  而且,“由于一国产业完整齐全,外国投资时,很容易就能从本地找到生产厂家,大大降低了产品生产的成本。而进口零件不但需要支付运费,还要支付关税。”他很自信地说,“这使得中国即便劳动力成本已经明显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大量的产业还是不得不留在中国。何况中国完善的基础设施,更加加深了这种依赖。”
  2011年2月,在硅谷举行的宴会上,奥巴马曾质问乔布斯为何不在美国生产“苹果”产品,“苹果”教父不吝辞色地告诉美国总统,如果美国本土能给“苹果”提供3万名工程师,“我马上将这60万个就业岗位带回美国。”故事的最后,苹果最终在美国设立了一个制造厂,年产量只有苹果全球出货量的1%,也就是中国不足4天的生产额。
  难能可贵的是,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唯一100%的工业体系并没有“睡大觉”,而是加紧抓住信息时代开启的契机,为庞大的身躯插上了强劲而灵活的“互联网+”的巨翼。
  9月初,原本想一睹中国尖端技术企业的韩国《中央日报》社中国研究所所长韩友德,不情愿地走进青岛红领服饰公司。但令其震惊的是,这家年产80万套西装和600万件衬衣的服装厂,在每台缝纫机上安装了小型电脑后,去年利润实现了150%的增长。
  红领公司花费12年时间、投入12.6亿元人民币,研究了国内外约220万人的体形,提取了1000多万个设计数据和100多万个服装模型,用大数据和“互联网+”武装了自己的服装生产线,一举从自动化生产跃迁到智能制造,以从工厂直接到顾客的量身定制,成为全球第一家通过“互联网+”实现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的服装企业。
  当公司总裁张蕴蓝告诉参观者,“自己没有卖场,也无须物流网,消费者和工厂直接进行交易。客户下单定做衣服后,7天内即可送达,当然也包括海外配送”时,这位韩国研究者感慨地说,脚下这片土地已不再是依靠中国廉价劳动力生存的韩国企业所能待的地方了。
  对此,国务院侨办副主任何亚非在其新著《选择:中国与全球治理》一书中作了精要的点评:“移动互联网在中国发展已十年有余,正从消费性的移动互联网向移动互联网+工业、农业和军事等各行业延伸。‘互联网+工业’就是‘工业4.0’,它将直接影响中国的经济形态,影响生产和就业,影响所有产品生产、制造、流程、供应链,颠覆了传统工业生产模式……新工业革命时代的来临,给中国带来了后发优势,中国具有科技创新蓬勃发展的难得优势。”
引领新时代“工业文明”
  采访中,李燕告诉瞭望记者,近现代以来,无论是中国自身的探索实践,还是美欧发达国家的经验镜鉴,都充分印证了,“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基础,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最强的创新驱动器。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维持经济社会稳定中,发挥着中坚作用。”她认为,新一届中国领导集体对发展实体经济的战略意义有着充分而坚定的认识。
  比如,刚刚颁布的“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2013年初还只是中国工程院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牵头实施的咨询项目。随着当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中国决策层迅速意识到要迎头赶上第三次工业革命浪潮,责成工信部牵头编制“中国制造2025规划”,作为未来10年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顶层规划,并上升为国家战略。
  因此,“中国制造2025”又被称为“中国版工业4.0”。何亚非认为,现在,不论是纵向自身发展历史比较,还是横向国际间比较,“中国制造2025”都拥有“可遇不可求”的历史性机遇:
  其一,巨大的国内市场有利于分摊研发成本、培育巨型企业,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需求支撑,吸引全球企业和创新要素聚集。
  其二,研发人力资源的优势。中国每年约有700万大学毕业生,理工科占的比例高,研发人员成本低于发达国家。尽管中国劳动力价格在不断上升,但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目前美国劳动力价格仍然是中国的6倍。
  其三,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形成了强大产业基础。中国制造业规模居世界之首,产业配套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起步,部分领域居世界前列。如世界十大信息科技企业,美中分别占6家和4家。
  其四,创新体制与政策环境正在改善。“中国制造2025”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研发投入不断增加。2014年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2.09%,虽与发达国家尚有差距,如北欧国家占GDP比例是3%~3.5%,但中国研发投入基数大,2014年总额13312亿元,居全球第二。同时,出台了企业登记、创新孵化器、风险投资、融资税收等方面鼓励创新的政策和做法,创新型企业和各类“创客”(Geeks)如山花烂漫遍地涌现。
  此时此刻,金碚认为,一定要借鉴吸取美欧发达国家在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金融是一个赚快钱的行业,实业是一个赚慢钱的行业。金融和实业之间,既有互相之间的支援,也有互相之间的竞争。如果大家都认为赚快钱是好的,携裹资源配置去赚快钱,赚慢钱的实体经济就没人干。只有两者利润相当,金融才可能为实体经济服务。”
  他对当前中国经济“脱实入虚”的苗头深为忧虑,“金融业应该是风险较高的行业,但各种不合理的行政保护政策人为降低了我国金融业的风险,甚至旱涝保收。其结果,不是搞金融的人支援实体,是搞实体的人赚了钱跑到金融这边来赚快钱,实体经济融资越来越困难。”
  “如果我们希望让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必须要让金融像实体经济一样辛苦工作才能赚到钱。”他认为,就目前而言,我国金融和实体经济没有融为一体,本质上不是一个统一市场体系的有机部分,实际上是两个板块。而这正是美国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的源头。
  面对未来,这位长期研究中国工业经济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认为,“中国成为制造大国是有支撑的,无论是资源还是技术,我们都具备。但是,做到技术高端的时候,我们需要制造业文化和工业文明的洗礼。”
  在他看来,世界上没有一个制造强国是在短期内成就的,建设制造强国不仅是技术创新、匠艺积累、财富积累的过程,而且是文化演进的过程,“而所有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究竟有没有长期坚韧不拔发展制造业,坚持实体经济为主的耐心和意志?”
  “这就需要,在制度和政策安排中最大限度减少‘赚快钱’、‘一夜暴富’的诱惑和投机取巧机会,形成建设制造强国的有效激励机制和崇尚实业的社会氛围。”金碚最后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记者 王健君 李绍飞 宫超)
责任编辑: 张兴华
国务院部门网站
发展改革委
工业和信息化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环境保护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交通运输部
卫生计生委
原子能机构
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安全监管总局
食品药品监管总局
知识产权局
发展研究中心
社保基金会
自然科学基金会
国防科工局
测绘地信局
煤矿安监局
地方政府网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驻港澳机构网站
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
中央政府驻澳门联络办
驻外使领馆网站
新闻媒体网站
中央电视台
中国广播网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
中央企业网站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
国家电网公司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
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
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东风汽车公司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
宝钢集团有限公司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中国铝业公司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
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
中国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航空集团公司
中国中化集团公司
中粮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五矿集团公司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
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
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
华润(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港中旅集团公司[香港中旅(集团)有限公司]
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中国华孚贸易发展集团公司
中国诚通控股公司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中国中钢集团公司
中国冶金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化学工程总公司
中国轻工集团公司
中国工艺美术(集团)公司
中国盐业总公司
华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
中国恒天集团公司
中国中材集团公司
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
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北京矿冶研究总院
中国国际技术智力合作公司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中国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
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普天信息产业集团公司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中国农业发展集团总公司
中国中纺集团公司
中国外运长航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
中国林业集团公司
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
中国国旅集团公司
中国保利集团公司
珠海振戎公司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
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
新兴际华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民航信息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油料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器材集团公司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
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黄金集团公司
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
中国印刷集团公司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贝尔股份有限公司
彩虹集团公司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华侨城集团公司
南光(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有 关 单 位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中央政府采购
国家域名注册管理网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版权所有: |
京ICP备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实体经济现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