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15年9月不是进口越南进出口生猪了

中国粮油市场2015年11月分析报告
中国粮油市场2015年11月分析报告
来源: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 &
栏目:分析报告 & &
时间: & &
  11月份,国内谷物行情稳中有增。其中,小麦在经历前期持续“阴跌”之后终于企稳并在下旬稳步走高,市场上优质粮源供应偏紧、进入面粉消费扩大期、下旬华北地区大到暴雪等因素是推动行情走高的主要因素;东北玉米价格也随着临储收购启动而稳步提升,华北玉米则是因为山东地区淀粉深加工需求旺盛而涨幅明显,而且,今年华北玉米“南下北上”广泛流通也导致华北供应环境逐步收紧;稻谷在本月基本以稳为主,尽管国内稻谷主产区大多数已经开展托市收购,但受仓容限制,个别地区行情略有松动。
  油脂油料方面,受美农业部报告利空及国内工业品全线大跌等因素影响,美豆、连豆及国内植物油均不同程度下跌。后随美豆出口表现良好、南美大豆播种较往年滞后、国内豆粕价格创9年来新低等因素支撑,内外盘大豆及植物油止跌回升,国内油厂效益逐步好转,油脂油料市场后期趋势向上。
  收购方面,据国家粮食局数据,截至11月25日,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中晚稻、玉米和大豆6438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917万吨。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622万吨,同比减少50万吨。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1769万吨,同比减少53万吨。黑龙江、山东等11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玉米3016万吨,同比增加1047万吨。黑龙江等5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31万吨,同比减少27万吨。
  11月份,全国粮食批发价格指数为135.76(基期:2008年12月=100), 较上期下跌1.25%;全国食用油批发价格指数为94.29(基期:2008年12月=100),与上期下跌2.86%。
  主要粮油品种的市场状况如下:
小麦
  11月份,国内小麦行情稳中有升,市场预期转变让小麦价格在下旬涨幅明显。应该看到,目前利多因素依旧单薄,而利空因素却难以消散,后期行情尽管会稳步走高,但态度应维持谨慎乐观。
  一、走势稳中向上 预期逐步改善
  11月份,国内小麦行情稳中有升,特别是进入下旬,华北小麦价格涨势明显。据市场信息,至月底,河北、山东、河南北部等多地区小麦市场收购价格已经增至1.2-1.26元/斤,较上月末上涨0.07-0.1元/斤。华北地区涨幅明显的主要原因:一是随季节性因素影响,面粉加工企业开机率有所提升;二是由于今年小麦行情持续低迷,企业库存有限,目前已经有不少企业需要外购粮提高储备水平,不仅是为了当前加工,更是为了防止后期粮价进一步上涨;三是由于今年黄河以北地区小麦质量较好,在前期托市收购时就已经有较大数量小麦入库,在国家投放的竞价交易小麦价格“高高在上”的情况下,企业只能从市场上采购小麦,而经过一段时期的消化,区域性供应偏紧的情况逐步显现;四是11月下旬华北地区普降大雪,局部地区暴雪,气候原因导致运输不畅,让部分地区供应吃紧,推动粮价上涨。
  相比华北地区,黄淮、江淮地区的小麦行情增幅有限。据市场信息,江苏、安徽等小麦主产区的企业挂牌收购价格基本维持在1.15-1.18元/斤,较上月同期上涨0.03-0.05元/斤。尽管南方小麦产区的收购价格有所上涨,但上涨动能略显不足,分析来看:一是苏皖地区面粉加工企业所生产的面粉有相当部分发送到沿海等发达地区,而宏观经济不振导致南方销区总体消费低迷,降低了面粉用量;二是今年苏皖小麦较高的不完善粒情况,持续对小麦价格形成较大影响,不少企业手中都存有一定数量的低质量小麦,由此降低了对市场小麦的采购;三是华北及苏皖小麦之间价差较前期缩小,苏皖小麦外流数量减少,当地供应依旧充裕也是行情难以显著走高的主要因素。
  二、交易屡创新低 库存不容忽视
  11月份,临储小麦月内累计投放4次,周均投放量114.4万吨,较上月略减0.3万吨;周均成交0.2万吨,月环比减少0.5万吨;成交均价2471.87元/吨,较上月减少1.1元/吨。其中,在11月10日的一次交易中竟然是“零成交”,创了托市小麦投放9年来的记录。调阅近3年来各年11月份的托市小麦成交记录,月度成交量分别为万吨(周均成交73.6万吨)、万吨(周均成交22.1万吨)、万吨(周均成交0.23万吨)。
  托市交易底价与当前市场小麦现货价格之间的价差巨大是导致托市小麦交易几乎无人问津的根本原因。同时,10月份以来,市场传闻“国家将下调托市小麦交易底价”,也是导致企业在采购时谨小慎微的主要原因。
  从当前国内主粮品种的临储库存来看,目前压力最大的当属玉米库存,其次是稻谷库存,小麦库存压力相对较小,但也不能忽视。主要原因:一是如果不能及时高效的降低小麦库存水平,将影响到明年的托市有效仓容;二是在黄淮、江淮流域,多数区域是小麦稻谷轮作,小麦仓容如不能及早腾出,势必影响到稻谷的托市收购进度,进而引发农民售粮难问题;三是如果能够高效及时的消化小麦库存,将会给玉米和稻谷的“去库存”带来良好的示范性作用。
  三、进口同比增长 美麦大幅下跌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10月份我国进口小麦31.57万吨,同比增加27.54万吨,环比增加10.91万吨。1至10月份累计进口小麦256.27万吨,其中,进口自澳大利亚的小麦110.75万吨,占总进口量的43.2%;进口自加拿大的小麦82.67万吨,占32.3%。10月份,我国出口小麦数量为零,1至10月份累计出口小麦5300吨。10月份,我国出口面粉0.87万吨,1至10月份累计出口面粉9.51万吨。
  本月,美麦指数在月初技术性短期冲高后,后因美国加息预期增强美元走势强劲、出口受阻以及全球小麦库存充裕等因素拖累美麦大幅下跌,月内最高532.2点,最低479.6点,月内累计跌幅9.9%。从11月份各个研究机构的报告来看,法国战略谷物公司预计,2015/16年度欧盟软麦出口为2680万吨,远低于上年的3250万吨;欧盟农作物监测机构称欧盟天气条件有利于冬小麦播种,预计软麦平均单产为5.84吨/公顷;小麦进口大国埃及相关官员表示,埃及小麦战略性库存可以维持到明年4月底,这也就意味着埃及在明年一季度将放缓小麦进口。
  四、利空依旧强势 后期谨慎乐观
  进入年末,传统的小麦、面粉消费高峰即将到来,市场关注重点也转向元旦、春节的假日需求,弱势下行了一年的小麦行情能否在年末双节来一个“华丽转身”还需谨慎判断。从当前市场上能够捕捉到的影响因素来看,利空因素依旧强势。
  从可能抑制小麦行情上升的因素来看:一是小麦的消费形势难言乐观。从面粉加工的情况来看,个别大型面粉或食品加工企业虽然在经营方面有所改观,但占较大比例的中型或小型面粉加工企业经营形势依旧举步维艰,在“面粉价格上调难度大,原粮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只有通过降低开机率来面对经营“寒冬”。从小麦的饲料消费情况来看,一方面,饲料消费中猪料消费因生猪存栏及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显著下降而减少,而其他如禽类饲料及水产饲料的消费也有不同程度减少;另一方面,玉米价格大幅下跌也阻碍了小麦的饲料用量,尽管在11月份玉米价格有所回升,但从玉米的整体供需形势来看,玉米价格难以出现大幅上涨,在春节前预计与小麦的价差将维持在每斤0.1-0.15元,小麦不具备任何替代优势。
  二是从小麦的供应情况来看,阶段性、区域性短缺是暂时性的,价格高地和价格洼地之间依旧存在流通基础。由于今年黄淮流域地区小麦质量较低,截至目前依旧有相当数量的超标小麦在农户或粮食经纪人手中,这部分粮源或在一定时期压制小麦的整体行情。同时,11月份华北地区小麦价格上行,但还未到前期贸易商的“解套”区间,一旦华北地区价格升至1.26元/斤附近,黄淮流域价格升至1.2元/斤,将会有较大数量的“套牢盘”投放市场,继而对行情形成压制。
  三是国际粮价持续低迷也将在心理层面压制国内的粮食贸易行情。尽管近段时期媒体热炒“厄尔尼诺现象”,但从国际粮价走势来看,“厄尔尼诺”仅对个别农产品产生了影响,对于主粮品种如小米、玉米、大豆等作物的影响极为有限,然而,美元指数、国际油价及全球持续丰产等利空因素却导致美麦低位波动,11月底,美国2号软红冬小麦的到港完税价仅为1726元/吨,较上年同期下跌362元/吨,相比国内普通小麦到南方港口的价格每吨低将近650元。尽管国内对于进口小麦有配额限制,进口小麦总量有限,但由于价差较大,对于国内贸易商的心理层面,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制定都有一定的利空影响。
  四是国家在粮食流通政策方面的决策正在向市场化靠拢,并逐步改变市场对于“政策性粮价只涨不跌”的惯性预期。随着国家大幅下调玉米的临储价格,市场上对于小麦的各类政策预期逐渐降低,尽管在10月中旬公布的2016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维持上年不变,但不能看作是国家的收储政策“不想变”,而应理解为“条件不成熟,暂时不能变”。进入年底,国家将陆续召开多种中央级别会议,如经济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等等,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势必要针对农业生产、粮食流通出台一系列的新的举措,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或成为未来粮食政策的核心方向。
  五是宏观经济运行状况也是压制小麦行情的关键因素。今年以来,各项经济数据表现不尽如人意,一些关键指标更是屡破新低。在出口不畅的情况下,内需不足、产能过剩已经是当前国家急需解决的迫切问题。从GDP增速来看,尽管国家在2015年全年保持7%的GDP增长率应该问题不大,但在2016年的GDP增速目标已经下调至6.5%左右,这说明国家需要给结构调整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虽然不能因上述利空因素对未来的市场持过分悲观态度,但也不能因11月下旬的价格走高而“转悲为喜”。应该看清的是,当前的消费减少只是减掉了过去虚高的泡沫部分,正常的基础消费依旧存在。随着节假日临近,相应的消费数量只会在当前的基础上增长,而非继续降低。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低价低质小麦会逐步减少,削弱价格成长的因素也会逐步消退。由此,“谨慎应对、择机出手、不赌后市”应该是后期主要的操作手段。
  综上所述,进入12月份后,市场上的供应和需求都会相应的增长,尽管依旧参杂着相当数量低质低价小麦,但对整体行情的拖累影响已经不大,市场预期随着价格回暖正逐步改变,而双节的需求拉动又进一步强化市场向好的预期,但供应充裕的局面将影响到行情走高的空间。预计今年12月份至2016年春节前,国内主产区小麦行情会稳步回暖,至1月底,黄河以北地区小麦到厂价格或在1.24-1.28元/斤,黄河以南地区小麦到厂价或在1.22-1.26元/斤。
&
研究预测部 申洪源
  &
玉米
  11月份,国内玉米行情全面回暖,尽管上行空间动力不足,但下行亦无空间。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的玉米价格受临储及天气双提振,全面上涨;华北地区由于前期透支下行空间和受天气影响呈现“报复性”上涨态势;南方销区玉米跟随产区玉米价格上涨也呈现出上扬趋势;港口情况一是随集港到货量的情况而变化,二是受南方港口玉米替代品高粱大麦等饲料粮数量多少而变化,港口价格也出现回暖。预计后期,随着东北临储的持续推进,以及天气对基层购销上量的影响,国内玉米价格将稳步上涨并在一定价格区间内震荡,大幅上涨或下跌的可能性极低。
  一、东北启动临储收购,全面进入政策市
  11月1日起东北临储陆续启动,拉开了产区玉米价格止跌企稳的序幕。在临储收购的前期由于软硬件设施尚未完善,开库收购的仓库较少,玉米开库收购数量也相对有限,一期临储仅收购43.86万吨;但随着相关配套设施的逐步完善,开库收购的仓库陆续增加,玉米开库收购的数量也随之大幅提高,截至11月25日,东北产区临储收购量1710万吨,单周收购即达620万吨。玉米价格也随着政策的不断深入而稳步提升。据市场信息,至月末,黑龙江佳木斯地区的新玉米收购价(折干,标准品质,下同)多在元/吨,陈玉米的出库价多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00-230元/吨;吉林长春新玉米收购价多在元/吨,陈玉米出库价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10-130元/吨;辽宁沈阳新玉米收购价在元/吨,陈玉米出库价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60-180元/吨;内蒙古通辽新玉米收购价在元/吨,陈玉米出库价在元/吨,月环比涨90元/吨。
  东北玉米的全面上涨受多因素影响。一是从11月1日起东北临储收购的政策全面执行,各个库点陆续开库收粮,是整个东北产区价格企止回稳的最大支撑,虽然今年临储收购价下调至2000元/吨,但面对前期“断崖式”跳水的玉米价格来说同样具有较强的提振作用;二是在临储收购期间为防止发生农民“卖粮难”问题,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严厉打击“人情粮”、“排长龙”、打白条、压级压价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三是进入11月以来受持续大范围恶劣天气的影响,阻碍了玉米的基层上量,东北深加工企业多是“以需定购”,且维持较低库存,只得提价收购,从而助推玉米价格持续上涨。
  二、华北粮价触底反弹呈现“报复性”上涨,丧失价格优势
  11月份,华北地区玉米价格触底反弹并在阶段性出现“报复性”上涨。由于前期华北地区秋收落幕,市场供应持续增加,以及对后市预期不佳,深加工企业采购均持谨慎心态,导致华北粮价一路走低,尤其是河南地区,价格跌至元/吨成为华北地区的价格洼地,一度创下玉米价格新低,使得后期失去了继续下跌的空间。据市场信息,至月末,山东济宁收购价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80-190元/吨,潍坊收购价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60-190元/吨;河北石家庄收购价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120元/吨;河南安阳玉米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220-240元/吨。
  进入11月以来,华北玉米价格大幅上涨,主要原因,一是今年华北玉米质优价廉且与东北产区相比价差较大,导致华北玉米“北上南下”势头迅猛,不仅受到南方销区的广泛青睐,而且粮源也一度流向东北产区,对其形成了巨大冲击,华北粮源外流量较大;二是东北临储的全面启动提振了市场信心;三是全国范围的暴雨降雪天气对华北地区产生了较大影响,贸易阻滞、基层上量减少;四是深加工企业前期采购心态谨慎,多为零库存或低库存状态,为缓解原粮压力,以山东为代表的深加工企业率先提价收购,带动整个华北地区价格上涨。
  三、销区及港口原粮受产区价格上涨也相继水涨船高
  11月以来南方销区原粮采购受整个玉米产区价格上涨影响,收购价格水涨船高的同时,采购重心也在发生微妙变化。本月上旬华北地区质优价廉的玉米依旧是南方销区青睐的粮源主体,但随着中下旬华北粮价的触底反弹并一度形成“报复性”上涨态势,缩小了华北与东北地区的价格差,月末与东北产区价格已基本持平,华北地区逐步丧失其价格优势,南方的饲料养殖企业采购重心逐步转向东北产区。据市场信息,月末四川成都玉米到站价在元/吨,月环比上涨60-100元/吨;湖南长沙到站价在元/吨,月环比下降10-20元/吨;江西南昌玉米到站元/吨,月环比上涨10-20元/吨。
  南北港口的玉米价格基本上追随产销区的价格走势,从总体上看,南方港口对玉米的需求依旧占据主导地位,而北方港口收购价格则更多的受到东北玉米集港量的影响。虽然进口高粱、大麦的大量进口对南方港口玉米价格形成一定的冲击,但新的报关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进口所需的时间,对南港玉米价格有一定的提振作用。据港口信息,11月底大连港玉米平舱价多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70元/吨;广东港口玉米散粮成交价在元/吨,较上月同期上涨80元/吨。
  四、深加工企业强弱分化明显& 生猪价格在弱势中升温
  10月中旬,吉林省发布补贴政策,对竞拍出库(年底前)并自用加工的国家临储玉米和省级储备轮换玉米提供350元/吨的价格补贴,该政策至年底前会对市场有利多影响,重要的是随着临储收购的全面展开和天气因素的双提振效应,玉米原料价格持续上涨,从而带动淀粉行情走势坚挺,部分厂家12月份出厂报价已出,东北在元/吨,华北在元/吨。淀粉企业库存偏低,短期仍有支撑。酒精的弱势却依旧持续,各地酒精价格周比下跌100元/吨左右,需求偏弱仍旧是主要原因,与此同时,酒精企业库存偏高,出货受到抑制,仍具下行空间。
  本月生猪价格仍然以小幅走弱为主,但在月末出现翘尾行情。分区域来看,北方抗跌性更强,南方下跌地区偏多。但伴随气温逐步降低,生猪价格由北至南开始止跌企稳态势表现的愈发明显,南方猪价下跌区域有所减少。近期全国大范围雨雪寒潮天气,生猪养殖行情受到提振。一方面,恶劣天气会直接影响生猪运输,供应端将受到一定影响;另一方面,气温骤降,蛋白消费需求或有一定增加。供需两端均有利好因素的影响下,生猪市场自9月份开始普跌以来出现首次较为明显的转折,但仍需持续关注后期猪价的变化情况。
  五、进口玉米呈下滑趋势,出口有望增加
  据海关总署数据,2015 年 10 月份我国进口玉米4.29万吨,环比下降74.73%,同比下降 62.45%。未完税进口成本为344.07美元/吨。其中从老挝进口2.86万吨,保加利亚0.72万吨,美国0.36万吨,缅甸0.33万吨。1-10月份累计进口458万吨,同比增长165%。
  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出口玉米943吨,上月出口玉米650吨。出口目的地为美国和朝鲜。近年来我国玉米出口量呈下滑趋势,2014/15 年度出口玉米1.23万吨,同比下降45%。但今年东北地区临储玉米收购价格下滑220-260元/吨,与此同时今年新季玉米上市价格低于往年,后期对玉米出口量形成利好因素,初步估计2015/16年度出口玉米20万吨。
  目前2015年的玉米配额基本用完,后期仅剩零星玉米到港,预计月进口玉米460万吨,同比增长77%。始于10月的2015/16年度玉米进口主要依靠2016年的进口配额,受私营进口配额的限制,预计2015/16年度进口玉米300万吨,同比下降46%。
  综上所述,国内玉米价格在前期下跌探底过程中已经跌至五年前水平,整体行情企止回稳并不断升温,三个因素支撑后期行情走势,一是东北临储的全面启动,对整个国内玉米行情形成托底支撑,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上升空间虽然有限但持续下跌行情难再出现;二是前期过度的下跌已然透支了后期持续走低的空间;三是据气象部门显示,未来一段时间雨雪天气或将持续,对玉米基层购销及上量有所阻滞。预计进入十二月份,东北地区标准品玉米将以临储收购价格为标杆稳步推进,同时关注低质量玉米的相关处理政策;华北地区随着与东北产区价格的持平逐步丧失在南方销区的价格优势,同时也为东北玉米流入销区提供动力;另外,农户“卖跌不卖涨”的惜售心理或将提振部分地区玉米价格;南方销区依旧受产区价格影响,随产区价格涨跌上下波动。
  &
研究预测部 马腾飞
  &
稻米
  11月份,中晚稻托市收购全面展开,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去年同期,由于月末雨雪天气影响,收购进度减速;随着新季粳稻上市量的增加,粳稻市场价格小幅回落。新季东北粳稻本月收购价格基本平稳,整体在最低收购价附近波动,苏皖粳稻收购进程放缓,价格弱势运行;中晚籼稻收购进入尾声,行情清淡,价格小幅下行;稻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持续偏低,副产品价格处于低位;大米进口数量同比继续呈上升趋势,受主要大米出口国产量预期调减影响,进口大米价格小幅回升,但仍与国内大米保持巨大价格优势。
  一、雨雪天气拖慢中晚稻收购进度
  至十月末,除辽宁省外,各稻谷主产省均启动了托市收购,由于本年度各省启动托市收购时间普遍早于去年,本月中晚稻的收购进度总体快于去年同期,至本月末由于江西、湖南等地潮湿多雨天气,明显影响了南方产区的中晚稻的收购进度。据国家粮食局统计,截至11月25日,湖北、安徽等14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中晚籼稻1622万吨,同比减少50万吨。黑龙江等7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粳稻1769万吨,同比减少53万吨。
  南方中晚稻收购进度延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今年该地区罕见的冬汛天气。据气象部门统计,进入11月后安徽、江西、湖南等地连续的强降雨天气,造成了部分地区中晚稻收割的延迟,今年中晚稻收购的执行标准较为严格,由于收割期间南方产区持续的潮湿多雨,稻谷水分普遍较高。据了解,目前安徽等地新产粳稻的水分普遍达到20-25%,而今年托市收购要求标准品粳稻杂质1%以内,水分14.5%以内,以此标准今年安徽等地新稻均需要进行烘干处理,增加了稻谷成本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了其收购进度;另一方面,由于今年收购标准较为严格,对于仓储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南方中晚稻主产省相比东北地区仓容较少,且江苏等省为稻麦产区,受小麦、稻谷连年托市收购的影响,今年安徽、江苏等地收购仓容紧缺,一定程度上造成收购进程较慢。
  目前东北粳稻收购进度仍快于去年同期。据监测显示,截至11月30日,黑龙江省已收购粳稻占产量的比例为43%,比上年快1个百分点。但由于东北、华北地区本月中旬开始陆续进入大雾、雨雪天气,对于新稻品质预计影响不大,气温骤降反而降低东北粳稻霉变的机率,主要影响的是稻谷和大米的外销进程,或使目前采购较为谨慎的加工企业进一步放缓稻谷的收购进程。
  &&& 二、购销平缓 粳稻价格上行乏力
  本月新一季粳稻开始集中上市,迅速冲淡上月末新稻上市之初推高的市场价格。市场购销平缓,价格上行乏力,部分地区小幅下滑。
  随着东北地区粳稻托市的逐步展开,收购价格趋向稳定,整体在最低收购价附近波动。据监测显示,本月末,黑龙江地区大米加工企业收购新产长粒稻价为元/吨(水分15-16%,下同),圆粒粳稻为元/吨;吉林地区大米加工企业新产超级稻收购价为元/吨,普通水稻为元/吨;辽宁地区新产粳稻收购价格为元/吨。
  苏皖粳稻本月收购进程放缓,价格弱势运行。据统计,本月中旬,江苏省自然水分粳稻收购价在元/吨,较月初下跌约100-200元/吨,参考东北圆粒稻元/斤的基层收购价而言,二者价差400元/吨左右。至本月末,由于近期东北地区多大雾天气,物流运输受到一定影响,东北粳稻外运量有所减少,销区逐渐增加苏皖粳稻的采购,苏皖地区粳稻购销有所回暖,价格在经历低开下跌后逐渐企稳,江苏北部地区普通粳稻收购价为元/吨,安徽巢湖地区元/吨,价格较月初均有小幅回升,但在稻米市场整体供大于求的环境下,预计苏皖粳稻价格一段时期内仍将维持稳中偏弱行情。
  &&& 三、籼稻市场购销不旺 价格稳中趋弱
  随着中晚籼稻收购进入尾声,经历了早籼稻和新季中晚籼稻大量上市后,目前籼稻市场相关企业增加了陈粮轮换,一定程度上打压了陈稻的市场价格。目前中晚籼稻市场购销不旺,价格稳中趋弱。据监测显示,湖南长沙中等晚籼稻出库价273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30元/吨,四川成都晚籼稻收购价274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20元/吨,广西桂林中等晚籼稻出库价2790元/吨,较上月同期下降20元/吨。
  早籼稻市场购销冷清,价格波动较小。11月份国家临储稻谷共进行4次竞价交易,计划销售2013年产早籼稻204万吨,全部流拍。
  本月粳籼稻差价仍处在高位。据统计,本月末,东北地区国有企业新季粳稻收购价3100元/吨,南方地区国有企业中晚籼稻收购价2760元/吨,两地粳籼价差340元/吨;东北地区非国有企业粳稻收购价元/吨,南方地区非国有企业籼稻收购价元/吨,价差300-400元/吨,基本与上月末持平。
  &&& 四、加工企业开工率偏低 副产品价格下行
  由于新稻托市政策抬高了稻谷市场价格,“稻强米弱”现象更为突出。在销区市场需求清淡,加工企业走货困难,加工副产品价格下跌等因素共同影响下,目前稻米加工企业开工率普遍较低,销售情况低迷。
  据监测显示,本月初东北地区典型大米加工企业(年产能5-10万吨)开工率约50%,较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本月下旬,东北地区雨雪以及大雾天气增加了稻谷外销的难度,东北地区大米加工企业开机率(年产能5-10万吨)降至为47%。加工企业以元/吨的价格收购新稻,大米出厂价4400元/吨左右,理论加工利润为60-80元/吨。在大米需求清淡前提下,为了控制成本,稻米加工企业收购将更为谨慎;南方地区典型大米加工企业(年产能5-10万吨)开工率在40%左右,虽然本月新稻集中上市期内,开工率略有上升,但是整体仍处在低位。
  因本月销区市场需求不振,加之养殖业和小麦、玉米等相关农产品的弱势行情影响,稻米加工相关副产品价格也顺势下跌。本月初,随着新稻上市量的增加,黑龙江、吉林地区油糠出厂价1400元/吨左右,较上月末下跌100元/吨左右,较去年同期下跌200元/吨;碎米出厂价基本与上月持平,部分地区小幅下跌。至本月末,随着相关农产品行情有所改善,东北地区油糠等副产品价格低位反弹,据监测显示,黑龙江、吉林地区油糠出厂价1450元/吨左右,较月初上涨50元/吨,虽然有所上涨但目前价格仍处在低位。
  &&& 五、购销清淡 大米价格承压下行
  销区市场购销本月基本完成了陈米为主体向新米为主体的转换,月初由于新米大量上市,市场供应充足,大米价格承压下行,至月末大米价格止跌趋稳。据监测显示,本月末,北京市场东北圆粒大米本月初批发价为4420元/吨,较上月末下跌40元/吨;长粒大米4800元/吨左右,下跌50元/吨;上海市场优质江苏粳米4560元/吨左右,较上月末下跌20元/吨;普通安徽粳米4400元/吨左右,东北大米元/吨,与上月末均持平;杭州地区江苏产优质晚粳米4480元/吨左右,安徽产普通晚粳米4380元/吨左右,均较上月末下跌40元/吨。
  本月末由于东北、华北地区雨雪天气,给稻米外运增加了难度。据了解,由于降温降雪天气,东北地区运输车辆需要改用价格略高一些的低号柴油,另一方面路面湿滑使得运输时间有所延长。受此影响,粳稻主产区东北地区的黑龙江、吉林至北京的运费上调。与月初相比,运费普遍每吨上涨20至40元。据悉,黑龙江省延寿、五常、方正三地至京运费每吨分别上涨20元、30元和40元,吉林白城至京运费上涨40元。预计后期,大米价格或有小幅上涨。
  &&& 六、预期减产 进口大米价格止跌反弹
  10月份,我国大米进口数量同比继续呈增长趋势。据海关数据显示,10月份我国进口大米数量为32.26万吨,较上月减少3.51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4.28万吨,增长率为79.4%。其中,进口泰国大米9.08万吨,较上月减少3.52万吨,进口越南大米19.94万吨,较上月减少1.66万吨。1-10月累计进口大米263.7万吨,同比增加6.3万吨。其中,进口的泰国大米占28%,越南的进口大米占60.6%。10月份我国出口大米2.4万吨,较上月减少1.9万吨,较上年同期减少了3.3万吨。
  10月份我国进口巴基斯坦低价大米较9月份继续增加,10月份我国自巴基斯坦进口大米2.49万吨,同比增加867.96%,环比增加176%,进口平均价格为393.12美元/吨,为各国进口平均价格中最低。
  进口大米价格方面,受产量预期调减的影响,本月泰国等亚洲大米价格总体止跌趋稳。本月美国农业部大米展望报告显示,2015/16年度全球大米产量预计为4.735亿吨,比上月预测值低50万吨,比上年减少1%。主要原因是天气恶劣,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全球大米播种面积预计为1.592亿公顷,比上年减少80万公顷,其中泰国占到降幅的3/4。平均单产预计为4.43吨/公顷,低于上年创纪录的4.46吨/公顷。受此影响本月下旬,亚洲大米价格小幅上涨,其中本月底越南、泰国5%破碎率大米FOB价格分别为375美元/吨和370美元/吨,较月初上涨10%左右,虽然进口大米本月价格稍有上升,但与国内晚籼米的价差仍保持在1200元/吨左右,价格优势仍然巨大。
  综上所述,据预计,我国年度稻谷产量和结余量将继续增加,消费量同比减少,供应趋向宽松。在库存充足和市场需求难以提振的前提下,奠定了一段时期内稻米市场弱势行情的基调,稻米价格将持续承压向下;目前副产品价格处在低位,随着养殖业以及相关农产品行情的回暖,副产品价格或将进一步缓慢上涨;受天气因素影响,进口大米价格预计将继续小幅上涨,但是短期内与国内大米仍将保持较大的价格优势。
&
研究预测部 刘佳
  &
大豆
  11月,美国农业部月度供需报告进一步调高美豆产量和库存,美国农户惜售,出口需求表现良好,南美大豆播种进程较往年滞后,阿根廷大选落幕,美豆期价探底回升。关内新豆价格大幅上涨,东北农户惜售,东北豆价格低位企稳,豆一期价触底回升,大豆到港成本下降,内盘油强粕弱,价格表现强于外盘,油厂压榨收益持续好转。
  一、南美播种滞后 美豆探底回升
  本月美豆期价先抑后扬,上旬受到中国采购放缓,美国农业部月度报告调高美豆单产,阿根廷大选令阿根廷大豆供应增加等利空消息的打压,期价创出六年新低,中下旬由于南美大豆播种进程较往年滞后,加之美国农户惜售,美豆及美豆油出口数据表现良好等利好,令期价震荡反弹。
  利空方面:一是USDA11月月度供需报告美豆数据超预期利空,报告上调了美豆单产、产量和期末库存数据。报告显示,2015/16年度美国大豆产量预计达到创纪录的39.81亿蒲式耳,比早先预测值提高9360万蒲式耳,因为单产数据上调。美豆单产预计为48.3蒲式耳/英亩,比早先预测提高1.1蒲式耳。2015/16年度美豆供应数据上调2%,大豆压榨数据上调1000万蒲式耳至18.9亿蒲式耳。大豆出口数据上调4000万蒲式耳至17.15亿蒲式耳。期末库存预计为4.65亿蒲式耳,高于早先的4.25亿蒲式耳。二是经过10月的大量采购,中国对美豆需求开始放缓,11月出现了同比下降的现象,显示在南美大豆的强有力竞争下,美豆出口受到冲击。USDA出口销售周报显示,截至11月12日本年度美国对中国大豆销售总量为1769万吨,比上年同期的2340万吨减少24.4%,对中国装船量为1132.1万吨,略高于上年同期的1131.4万吨。当周中国装运174.8万吨大豆,上周装运193.53万吨。对中国售出待装船的2015/16年度大豆为636.8万吨,低于去年同期的1208.6万吨。三是阿根廷大选落幕,新任总统马克里12月10日任职,他可能采取分批次降低大豆出口关税的政策。伴随出口关税的变化,农民的销售也可能呈现波动状态。后续阿根廷农民的销售增加,将会削弱市场对美豆的需求。
  利多方面来自巴西大豆播种进程受阻以及强劲的美豆出口需求数据。一是南美大豆播种进度较往年偏慢。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谷物交易所发布的周度报告数据显示,截至11月26日当周,阿根廷大豆播种面积完成43.2%,较去年同期低1.6%。据巴西分析机构AgRural称,截至11月27日,巴西大豆播种进度达到81%,比一周前推进了11个百分点,部分原因在于南部南里奥格兰德州的大豆播种进度加快。不过目前大豆播种进度仍落后上年同期的85%以及五年平均进度89%。南美播种进程滞后,引发市场对南美大豆产量的担忧。二是美豆出口数据较佳。本月美国农业部公布的周度出口销售和检验报告数据均好于预期,截至11月26日当周,美国大豆出口检验量为183.5万吨,分析师预期为145-175万吨。美豆油周度出口数据也持续好于往年,印度进口量增加成为亮点。三是美国农户惜售,由于对当前大豆价格处于历史低位,豆农惜售情绪导致供应压力低于往年同期。四是11月底美国国会众议院讨论并延长为期2年的生物柴油$1/加仑的补贴政策,EPA公布最终的RFS数量是生柴需求比初稿提高1亿加仑,如果完全达到2016年的目标,并仅依靠国内的产量,这一增幅简单推算大致能在2015/16年度增加85万吨的美国国内大豆消耗。
  资金方面,本月投机资金在CBOT市场豆类品种上的持仓分化,截至11月24日的CFTC报告数据显示,投资基金本月后2周连续增持豆油净多头寸;同时本月基金还持续4周减持豆粕净多头寸,4周中有3周减持大豆净多头寸。持仓变化说明投机资金对美盘大豆和豆粕期价持偏空态度,但看多豆油期价走势。
  宏观面上,本月CRB大宗商品价格指数继续下挫,美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美联储12月加息概率大增,美元指数破百,加之中国经济数据疲软,大宗商品价格熊市不言底。
  中期看,在阿根廷总统选举结束后,阿根廷库存大豆将会逐步流入市场,增加全球大豆供应,巴西大豆种植进度滞后,但后期仍有播种时间窗口,关税下调将令阿根廷大豆出口增加,全球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下巴西大豆减产的预期并不强烈,全球大豆供应将因南美大豆的扩种和去库存而持续增加。但阿根廷新作大豆可能受到厄尔尼诺明春结束的影响,届时天气模式如果迅速转为拉尼娜,则阿根廷大豆产量或将出现同比下降。总体看市场中期偏空格局未变,但仍需观察南美天气模式。
  技术面上,美豆主力1月期价本月底呈震荡反弹走势,或在豆油期价的涨势拉动下向上测试900美分/蒲式耳的阻力位,期价震荡反弹后或将继续下探,建议投资者逢反弹沽空,农户宜继续逢高卖出套保。
  二、关内新豆价格上涨 豆一期价近强远弱
  本月,连豆一期价触底反弹,期价重心下移,持仓量月环比明显增加。基本面维持偏空局面。本月东北现货收购价格稳定,东北新豆上市后价格持续走低,农户惜售情绪较重,需求持续疲软,关内大豆价格上涨,蛋白厂停收观望,东北豆现货价格低位企稳。
  本月黑龙江地区大豆市场价格继续下跌,但下旬开始止跌企稳。食用豆收购价格元/吨, ,较上月同期下跌60-80元/吨。油用豆收购价格元/吨,较上月下调50-200元/吨,多数油厂处于停收状态,油用豆收购有价无市。本月关内雨雪天气增多,导致大豆购销难度加大,大豆价格迅速上涨,沿淮地区商品豆收购价格由3900迅速上涨至元/吨附近,下游企业收购意愿较弱。由于今年东北新豆蛋白含量不及往年,也低于关内大豆蛋白含量,使得东北豆性价比明显低于关内豆。当前下游企业需求集中于关内大豆,东北大豆需求以中储粮轮换大豆为主,终端需求持续疲软。收购进度较往年明显偏慢。国家粮食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黑龙江等5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累计收购新产大豆31万吨,周环比增加3万吨,同比减少27万吨,减幅继续扩大,供应压力继续后移。供应方面,近期东北豆价格企稳,农户惜售情绪较重,导致供应压力不大,春节前后或将出现集中抛售现象。中期看,2016年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将导致国内大豆种植面积增加,未来国产豆的价格仍不乐观。
  期货方面,连盘豆一1601合约期价本周减仓上行,接近3900元/吨的整数阻力位,预计后期期价上行空间不大。建议投资者3950元/吨上方逢高沽空。远月合约继续因种植面积增加预期而承压,建议投资者介入多近月空远月的价差套利。现货方面,后期市场供应压力仍大,建议农户继续分批销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随购随用。
  三、供需矛盾激化 粕价创调整新低
  本月豆粕期价继续下跌,期价创2008年以来的新低,价格运行重心下移,持仓量月环比减少,由于预期11月至1月大豆到港量巨大,加之国内玉米深加工开工率上升,国产ddgs冲击预期强化,国内粕价跌势凶凶,内盘油粕比强烈反弹。豆粕价格期强现弱,期价月跌幅在120-140元/吨,而月末沿海43%蛋白豆粕现货价格集中在元/吨,月环比下跌200-260元/吨。
  国内豆粕价格仍面临供应增加带来的下行压力,加之需求复苏一直不瘟不火,供需错配导致短期下行压力较大。统计显示,10月生猪存栏环比增加0.3%,同比降幅为10.3%,较9月的11.8%显著缩小。但能繁母猪存栏继续环比下降0.1%,同比降幅缩至13%。尽管生猪存栏上升,但能繁母猪存栏持续下降,说明养殖企业对补栏仍相对谨慎,这将进一步抑制后期生猪存栏恢复幅度。供应方面,10月全球主要出口国对我国大豆装运量接近1000万吨。11月美豆装运将继续保持较高水平。预计 11 月大豆压榨量将恢复至 700万吨以上,高于 10 月的 680 万吨, 12 月压榨量将达 710 万吨。调研显示,由于玉米深加工补贴政策出台后国产 DDGS 供应量增加,华南地区部分饲料企业后期将增加 DDGS 的使用量,进而制约豆粕对其他杂粕的替代。短期国内豆粕供应压力较大,而后期需求难以匹配如此大的供应,粕价下行压力相应较大。鉴于短期现货价格跌幅已经接近期货价格前期跌幅,建议饲料养殖企业在豆粕现货采购上适度增加库存,中远期看粕价仍有下行压力,中远期基差采购仍需等待。
  四、油粕比反弹 压榨收益理想
  11月底进口大豆到港成本元/吨,与上月持平,港口分销价元/吨,较上月同期下跌50-80元/吨。月底采购11月份装运的美国大豆,到港完税成本下降至2890元/吨。国内期现货油强粕弱,油粕比继续反弹,在大豆成本下行的背景下,油厂压榨收益较为理想。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对进口大豆装运船期和到港预报的统计,11 月大豆到港量预计为 800 万吨左右, 12 月到港量将继续增加至 850 万吨。第四季度大豆累计到港量在 2200 万吨左右,较去年同期的 1866 万吨增加 18%。预计11月、12月及1月到港量将保持在月均750万吨左右,压榨量也将保持在月均700万吨以上。后期国内供应压力持续加大,油厂压榨收益可能因此转差,油厂应做好国内盘面的油粕套保工作。
  五、10月大豆进口环比下降 豆粕出口环比下降
  海关数据显示,10 月我国大豆进口量为 553 万吨,较 9 月的 726 万吨环比下降 24%,但较去年同期的 410 万吨增加 35%。
  10月我国豆粕出口量为9.92万吨,同比增加125%,月环比下降52.22%。总体看来,10月我国进口大豆仍以南美豆为主,美豆为辅,但进入11月后进口大豆将会转为以美豆为主。
  后期看来,在阿根廷总统选举结束后,阿根廷库存大豆将会逐步流入市场,增加全球大豆供应,巴西大豆种植进度滞后,但后期仍有播种时间窗口,关税下调将令阿根廷大豆出口增加,全球厄尔尼诺气候现象下巴西大豆减产的预期并不强烈,全球大豆供应将因南美大豆的扩种和去库存而持续增加。但阿根廷新作大豆可能受到厄尔尼诺明春结束的影响,届时天气模式如果迅速转为拉尼娜,则阿根廷大豆产量或将出现同比下降。总体看市场中期偏空格局未变,但仍需观察南美天气模式。美豆主力1月期价震荡反弹后或将继续下探,建议投资者逢反弹沽空,农户宜继续逢高卖出套保。连盘豆一1601合约期价本月减仓上行,接近3900元/吨的整数阻力位,预计后期期价上行空间不大。建议投资者3950元/吨上方逢高沽空。远月合约继续因种植面积增加预期而承压,建议投资者介入多近月空远月的价差套利。现货方面,后期市场供应压力仍大,建议农户继续分批销售国产大豆。下游企业随购随用。鉴于短期现货价格跌幅已经接近期货价格前期跌幅,建议饲料养殖企业在豆粕现货采购上适度增加库存,中远期看粕价仍有下行压力,中远期基差采购仍需等待。
&
研究预测部 杨京
  &
食用油
  11月份上半月,在国内工业品全线大幅下跌和美国农业部报告严重利空的背景下,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再次回落,不过由于豆粕价格创九年新低支撑豆油出厂成本和CBOT豆油价格止跌回升,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在下半月也结束回调重回升势。国内植物油市场如10月报告所预期,呈先抑后扬,重心上移态势。
  一、豆粕价见九年新低& 油厂倾向于挺豆油
  11月份,国内豆油期现货价格先抑后扬,震荡运行,重心上移,市场进一步明确进入U型的右半侧区域,并在下旬突破底部震荡箱体。主要原因,是美国农业部11月份月度供需报告超乎市场预期的利空,CBOT大豆期价创年内新低,同时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增速放缓,国内外大宗工业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创十年新低,市场空头气氛浓厚,在资金打压下,国内豆油价格上半月持续回落,并在月中逼近前低。不过,由于豆粕创九年新低,在跷跷板作用下,豆油出厂成本受到支撑,而CBOT豆油的上涨和内盘资金流入连豆油,也促使下半月豆油领涨国内植物油市场。
  12月份,预计国内豆油呈震荡向上态势,价格重心继续上移,操作上期盘持有前期多单,逢回调可补多单,现货可继续囤货到年底前后。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阿根廷大选结束,新当选总统12月上台后有可能兑现逐月下调出口关税的承诺,如成真,则阿根廷库存大豆出口将加大国际市场大豆基本面压力。二是美豆产量创历史新高而受南美大豆竞争销售周期缩短,加之美联储年内加息预期和美元升值预期,均压制美豆价格向下,市场预计CBOT大豆的底部还没真正出现,当前CBOT豆类走势只能定义为下跌中的反弹。利多因素有:一是年底前后是国内植物油需求旺季,下游企业的备货需求将支撑植物油现货价格。二是11月进入水产养殖进入淡季,生猪存栏增长也缓慢,在未来二个月国内粕类处于供大于求,基本面偏空的格局,油粕之间存在跷跷板效应,粕价走弱有利于豆油成本上升,油厂挺油价意愿也将增强。三是中国气象局发布,目前厄尔尼诺已经达到极强标准,至少持续到2016年春季,可能在月达到峰值,强度逼近史上最强的年厄尔尼诺事件,这将加强市场对2016年度棕榈油产量和中长期植物油供给的但忧。四是根据往年数据,11-12月国内豆油消费总量较9-10月平均增幅为14.1%,11月、12月豆油消费环比增幅分别为7%和10.5%。目前国内豆油库存为100万吨,后期随着消费量的增多,豆油将进入降库存阶段。若压榨企业因豆粕库存量大而降低开机率,将进一步降低豆油的供给。预计12月份国内豆油处于去库存状态,受此影响,后期豆油价格仍将偏强。
  二、成本支撑价格劣势& 菜油振幅小于豆油
  11月份,受连豆油走势影响和成本支撑,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也先抑后扬,重心上移。一方面国内四级菜油价格长期高于一级豆油价格,处于竞价劣势,上半月在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集体走弱的背景下,菜油也难免难到拖累。另一方面,由于国内无论是进口菜籽还是国产菜籽,无论是郑盘套保还是现货压榨,菜籽压榨企业持续近半年处于压榨利润为负的情况,成本支撑下企业降价意愿不强,顺势提价积极较高。
  12月份,预计国内菜油期现货价格将继续震荡上行,重心上移,操作上继续持有前期多单,逢回调可补多单,现货可适量囤货至年底前后。分析后势,利空因素有:一是资金面对国内外大宗商品看空的气氛没变,空头资金的反扑,或是到某个位置多头资金离场,都会引发期盘回落并传递到现货市场。二是国际大豆市场基本面压力持续存在,CBOT大豆后期仍有下行空间,这将传递到ICE菜籽期价,并降低菜籽进口成本。利多因素有:一是当前无论是按菜油菜粕现货价格测算,还是郑盘套保测算,进口菜籽压榨利润仍均为负,成本支撑作用明显,投机资金空菜油意愿不强,反而多会空豆粕多菜油进行套利。二是明年二月底以前国内菜粕需求都处于淡季,油厂菜粕销售压力较大,现货市场菜籽压榨企业更倾向于保菜油。三是12月将进入传统的植物油需求旺季,下游逢低备货积极性增加,市场对未来一个月国内植物油行情较为乐观。
  三、棕油进入减产周期& 后期仍具向上动能
  11月份,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如上月报告所预期先抑后扬,但整体表现却弱于豆油和菜油。主要原因:一是10月底印尼棕榈油库存为335万吨,远高于马来西亚的280万吨,高库存压制了印尼棕榈油价格。二是11月初我国虽然进口马来棕榈油亏损120-140元/吨,但进口印尼棕榈油却顺价20-50元/吨,进口商转向价格较低的印尼棕榈油,成本对国内棕榈油价格的支撑作用减弱。三是连棕榈油大量套保单和套利单的存在,也使得连棕榈油走势弱于连豆油和郑菜油。
  12月份,预计国内棕榈油期现货价格将随豆油震荡运行,重心上移,但走势仍将弱于豆油,操作上期货继续有前期多单,主力合约1605需关注4850元/吨一线压力,现货仍以随用随购为主,可适量囤货。分析后市,利空因素有:一是气温下降,目前市场处于传统的棕榈油需求淡季,主要出口国出口数据可能不够理想,马来和印尼居于历史高位的库存将是市场持续存在的压力。二是11月外盘棕榈油价格走势弱于内盘,棕榈油进口收益回升,国内贸易商增加了棕榈油采购。目前预计 12 月棕榈油到港量将达到60-65万吨,即使考虑到12月棕榈油消费较11月增加10%左右,到12月底棕榈油库存仍将恢复到70万吨左右的水平,库存上升将抑制资金追涨的积极性。利多因素有:一是由于印尼政府提高生物燃料产量,将在2016年将生物燃料强制掺混率从目前的15%提高到20%,2016年印尼棕榈油出口量可能比今年的2500万吨减少约10%。全球头号棕榈油生产国印尼的棕榈油出口量可能出现8年来首次下滑,利多棕榈油长期市场。二是10月过后,棕榈油将进入季节性减产。过去10年,11月至下年2月月均产量环比降幅分别为6.27%、12.9%、10%和9.6%。加之厄尔尼诺导致降雨偏少,可能导致产量降幅大于往年。马来西亚棕榈油署预测11月1-20日棕油产量较10月同期下降10%,下滑幅度为近三年最大,似乎也印证了市场的担忧。目前市场主流观点是如明年1-2月厄尔尼诺持续,将对棕榈油2016年产量和价格产生实质影响。
  四、植物油进口减少 预计豆油库存下降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0月份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为48万吨(不含棕榈油硬脂),低于9月份的70万吨,1-10月我国累积进口植物油为54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2%。
  其中,10月我国进口豆油8.5万吨,低于9月的14.4万吨,也低于去年同期的9.6万吨。10月我国进口棕榈油47.6万吨,低于9月的56.9万吨。10月我国进口菜籽油4.4万吨,高于9月的2.6万吨。除菜籽油因内外顺价进口量增加外,豆油和棕榈油进口量均较9月有所回落。预计11月棕榈油到港40-45万吨,去年同期为47.6万吨。12月到港60-65万吨,去年同期为 61.1万吨,2015年棕榈油进口量将达520万吨左右,略低于去年的533万吨。豆油进口仍将以储备轮换为主,预计2015年豆油进口量在80万吨左右,低于去年的114万吨。
  综上所述,12月份,国际市场以美豆供应为主,出口加快将使得CBOT大豆有小幅反弹的可能;国内也处于传统的植物油需求旺季,加之厄尔尼诺给植物油远期供给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因粕价走弱油厂挺油价意愿增强,未来一个月国内植物油期现货价格将震荡上行。关注美联储加息带来的短期风险。期货操作上建议持有前期多单,现货可囤货至年底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越南进口关税税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