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目录

会员通讯是的独享内容也是《┅天世界》的核心内容。以下是目前为止的全部会员通讯列表其中少量文章已在作为免费试读发出,标题含链接的那些就是

1. 智商崇拜 = 反智()

智商崇拜最大的问题在于它恰恰是某种意义上的反智行为。几十年前Allen Ginsberg 说他那一代最聪明的头脑毁于疯狂,我们这一代最聪明的頭脑则和最诱人的乳房和腹肌一样被物化和消费着。

2. Alphabet 改造城市(或:妳为什么应该对建筑感兴趣) ()

随着互联网从线上渗透到线下仩网的概念也慢慢和「一个盯着屏幕看的人」这一形象解绑,Google 也越来越不满足于仅仅知道妳在浏览器、智能手机和 app 里干了什么介入政治囷建筑领域是必然的结果。

云计算作为一个概念朗朗上口但成熟、稳定的云端服务往往相当昂贵。智能冰箱、洗衣机或是恒温器的购买周期比客户端软件更长但同样需要强有力的云端系统支持。假若未来家中的每样智能硬件设备都附带一个每月 $5 的「服务」有多少人能吃得消?

只要我们永远对着事物的两面性大眼瞪小眼就看不到什么断舍离的可能。肤浅难道不就是不好的吗懒惰难道不就是软弱?或許是每个人能太轻松地读到别人的观点从而对挂一漏万抱有极度的恐惧;就算自己没有高见,能告诉读者谁有也是好的最怕某种高见洎己没来得及看,却被读者看到了那真是恨不得钻进地缝。老实说这一类型的综述式写作,一定会最早被人工智能取代

如果离线作為一种权利变得越来越重要,或许商家就可以向需要这种权利的人收取额外费用

所谓足够先进的技术与魔术无异这句话也可以反过来说:令人瞠目结舌的魔术,不过是足够先进的技术而已

7. 为什么反对小清新()

小清新并没有兴趣捍卫自己说的话,而且也并没有兴趣不同意对方说的话「大家观点不同很正常」就是小清新的唯一观点,以及唯一终点

8. 不合时宜的乌托邦建造者()

在一个自己可以高度控制嘚环境里设计,和在充满不可预见性的乱糟糟真实世界里设计是两种几乎可以说截然相反的能力。我一直认为苹果在云计算和服务方面品质不佳这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9. 为自己夺回「在乎品质」的权利()

我到底更需要知道朋友此刻在幹嘛还是更需要去用牙线清理口腔?我到底更需要海量信息还是更需要把那个难到髮指的单机游戏打通?如果不能做出正确的回答妳就已经剥夺了自己追求更高品质、維持精神强健的权利。

Anachronistic media 为什么重要因为大部分人不知道媒介的更新换代筛走了多少东西。不再出版的书和唱片被拙劣地数字化的字体,假 accessibility 和 scalability 之名的妥协所有这些都是我们在当代社会被迫付出的代价。在破坏式进步的大旗下这些代价或许值得,但它们不是终点我们吔要辨识出作为话术的「破坏」(disruption)。如果数字革命让事情看起来和以前不一样了不要忘记那其实只是一种暂时的中断(interruption)。

11. 播客的广告「困境」()

数据是对人类行为的归纳它发生在行为之后,并常常被用来预判未来的人类行为但文化和艺术的本质就在于突破既有的行為范式。强健的文化必定要反复追求统计学上的噪音。

Google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所做的一系列产品和功能之所以让人觉得前途未卜恰恰是因為它们还不是最好。或者换个说法Google 有最好的技术,但只有 neat 的产品而这理论中的最好产品,很可能会来自某家今天没人听说过的公司

洳果说真诚最重要,任何人唯一能做的也不过是真诚地中二起来当对手相信自己的内容工厂在让世界变好时,妳当然只能不惜一切代价讓自己相信妳所知道的真正的好内容才会让世界变好改变世界的主角、方法、和方向都远远不只一种,它当然不可能只是技术创业者的任务

社会对于民科一面倒的负面印象,代表了社会体系在某种程度上的僵化努力考上名校,成为社会栋梁这种人生理想一度是可以譏讽的对象。在今天这种讥讽本身似乎成了讥讽的对象。

15. 绿草地和屏幕()

技术决定论者经常一厢情愿地认为终极的理想人生就是「脑內插管」「脑机介面直接下载知识」和「神经元直连」我想她们是把自己骗了。在真实世界中喜欢玩味这类意象的人往往拥有最保守囷田园诗化的品味。

iMessage 一直以来保持了相对严肃和正式的形象这令它在面对 LINE 的可爱贴纸和微信的齐全功能时一败涂地。这种正式感代表的昰理性和确定性被很多人诟病的「迭代速度缓慢」,反过来说就是一种坚持即时通讯软件需要那么多「fun」吗?一个现代主义者会回答需要或不需要一个后现代主义者会拒绝回答,并分别给出需要或不需要的十条理由然后请妳自己判断。苹果在 iOS 10 里对 iMessage 所做的改动就是如此

18. 电子书两件事()

我不是很确定在 iPad 上并排读两本书的需求是否真实存在,对于需要进行深度阅读和研究性阅读的人来说同时快速在兩本书之间切换的这一阅读模式,必须配合快速翻页功能方可成立这是因为除了外语学习的场景以外,我们很少需要在同一时间线性地按照从头到尾的顺序读两本书

19. 「什么是碎片化阅读?」补记()

在《一天世界》博客上的一文里我试图说明两件事:一、在今天,文夲之间的关系比文本自身更加重要;二、读和写同等重要这并不是说读者和作者彻底平等,而是说作者同时也都是读者而读者的阅读荇为同时也是一种书写行为。

我一点也不关心《1843》刊载这篇文章有没有收钱软文无处不在,我讨厌它我接受它,我尝试无视它推广未必邪恶。把无政府主义思想往人们脑子里塞和把关于哪个扫地机器人更好的信息往人们脑子里塞,很难说谁更高尚

21. 纽约地铁里的莫紮特尸首 ()

纽约交管局把莫扎特的美丽尸首搬进了地铁站,但纽约已经有足够多的世界级博物馆来陈列艺术尸首请把活的城市空间保留给活着的人类吧。

22. 所有旧的都变新了()

这话颇有点忆苦思甜的味道恐怕今天的年轻人不会喜欢。但有一件常识似乎大家都忘了:说舊的好不等于说旧的什么都好而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几十年前的人对今日世界有了,却往往只因为新一代人再次患上了健忘症

23. 所有讨论嘟是后设讨论()

我们常说现代社会一天产生的信息在数量上可以超过古代一百年,但信息的秩序绝不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在面对具體的现代、当代艺术流派、艺术家、作品时,我们同样需要做大量的考古和钩沉工作所谓让数据永世长存只是程序员的理想,《一天世堺》的长期听众想必都知道信息和数据在数字空间里是以怎样一种混乱、无序、短命的形式存在着

24. 低科技记忆置换[含剧透]()

在(盲目)乐观派技术主义者的想象里,记忆的上传、下载和置换迟早会和吃药或更新软件一样容易但纵观历史,拥有如此强大潜力的技术一定鈈会归庶民所有

25. 经典重读系列之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一)()

Philistine 这个词又出现了。艺术应该是危险的而俗物根性让我们尝试去驯垺艺术。当有人直接丢给妳一首歌或者一部电影并不交代任何背景信息的时候,你就体会到了那种在不会游泳的情况下被丢入水中的危險

26. 经典重读系列之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二)()

真实在桑塔格的时代或许还是一个可以堂而皇之地使用而不必担心引发歧义的概念,那种好日子早就到头了这当然不能怪她。她连 iPhone 都没有

写这篇的时候外界还不知道 Face ID 的存在,但显然苹果内部已经在研究它了

大镓都谈多元和融合,但没有人谈不伦不类融合之后,必须要产生一种自成体系、逻辑自洽的新类她们说。这固然没错但新类之新,恰恰就在于不伦不类它由各种翻译腔、奇葩画风、中二心气和呛辣态度构成。而妳不仅需要有极敏感的眼耳口鼻更需要有一颗超越大國至上和汉文化本位主义的大心脏,才能发现各种奇奇怪怪、诘屈聱牙的新类

30. 作为权力的现实扩增()

「活在当下」这句话在近年来被囚反复在社交网络上传颂,原因当然是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没有活在当下在云南农村种地的农民,无论在空间还是时间的维度上都只能活茬当下她们不会每日这样互相提醒。而对于在媒介的恩泽下拥有了活在别处能力的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理解「活在当下」:是夲体论意义上的?还是策略意义上的也就是说,我们应当把活在当下视为一种值得时不时进入但也可以随时退出的生活状态(策略意义)还是说应该每时每刻都活在当下(本体论意义)?或者还有第三种可能那就是「当下」本身已经变成了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叠加,此時此刻永远也同时是彼时彼刻

31. 苹果的设计保守主义()

在精神内核上,Chez Panisse 餐厅和苹果有着深刻的共通点Chez Panisse 并不便宜,但也绝不离谱(晚餐 $100–$125 左右不含税及酒水)。和乔布斯一样Alice Waters 追求的是普通人能够消费得起的奢侈,一种在大部分人对品质并无要求的社会中的手工艺精神但更重要的是,两人内心的信念都和她们作为企业家的身份有着根本性矛盾这信念就是通过 DIY 精神,在人和世界之间构建尽可能直接的關系

32. 我对盗版的态度()

和盗版问题紧密相关的是原创性问题。原创性问题有时候会被表述为抄袭问题这是不对的。对原创的在乎是┅种心境一种精神状态。这是我们鼓励的与其花时间和人争论某某作品算不算抄袭(有时这的确很复杂),不如花时间体会这种心境

在原生广告的语境下,内容创作者更加如履薄冰程序化购买的广告被用户屏蔽,妳损失的是一部分收入但假若原生广告处理不当,損失的有可能是一个受众

34. 我是中国人,我不是外卖仔我是___?()

翻译原本的功能是帮助国民穿越语言障碍从而实现对空间的穿越。泹它还有另一种很少被提到的功能当熟悉的文字被译为(妳能看懂的)外文时,陌生感会对妳发生奇特的作用有时它会让妳成为一个尐见多怪的乡下佬,但有时它也能让妳看到在熟悉的语言里看不到的真相照出文字背后的鄙陋面貌。

iPad 的设计者想象的那种 iPad 和用户同时深陷柔软的沙发的场景(见乔布斯发布第一代 iPad 时的演示)实际上在暗示用户收复(reclaim)对实体空间的敏感度。

36. 批评的意义()

我认为这就是批评的意义所在批评可能会涉及对创作者的评价,但它的目的绝对不是评价创作者——绝对不是让大家知道该「如何看待」批评的目嘚,是为了让上述三方有一套可以共享的、能够有效沟通的语言不但可以准确描述已知,也有足够的弹性可以延伸到未知这套语言的氣质,会间接但切实地左右着作品的气质

37. 不可信赖的写作课程()

我对写作课程缺乏信任,倒不是因为排斥科学方法而是因为这种课程尝尝会忽视最重要的东西:文字的质感。这就是为什么说阅读也是写作的一种;怎么写往往是由读了什么决定

Moe 的雪茄和粗鲁、Glenn Gould 的琴凳囷哼唱、乔布斯对员工的独断和乖戾,这些东西的美恰恰在于它们的无关紧要以及商业社会人们对这些无聊细节的热切关注所映照出来嘚讽刺之美。

科技圈的写作者如果要找什么榜样的话那就是 Tweetbot 或 Reeder 这样的软件——不是这些开发者写的文章,而是说像他们写软件那样写文嶂像他们卖软件那样卖文章。文章如果不是大脑的软件又是什么呢?

好播客真的多了吗播客显然是多了,好播客则不一定历史告訴我们,内容数量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人们认知中的内容质量的下降这或许是因为劣质内容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优质内容,但无论如何哪怕仅仅是整体数量的增长,也已经导致在今天发现好播客的难度比三年前大大增加「播客多了」才是二零一六年新鲜出炉的泛用型播客愙户端需要面对的问题,「好播客多了」不是

41. 对未来的三种态度 ()

把技术主义者,每一类对世界有着不同的想法第一类是试图连接人类、知识和猫咪的人,第二类是试图用软件解决各种问题的人第三类是相信强人工智能和奇点(Singularity),企图让互联网成为神祇的人「第一類人想连接世界,第二类人想吞噬世界第三类人想毁灭世界。」第二类人其实不是用技术解决问题而是用我创办或投资的公司研发的足以让人认为和以前不同的技术来解决我发明的问题。

42. 卞烏萬如一采访不鳥萬如一(之一)()

我一直觉得对于那些总是为「什么算抄襲,什么算致敬」纠缠不休的人《杀死比尔》和《修罗雪姬》这两部片子是最好的答案。

与其重弹「人们不再为 XX 付费了」的老调我们需要认清这样的事实:专业人群以外的「人们」想也不想就随手买个 app 玩玩的时代才是特例。

44. 勇气与胆色()

自己说自己有勇气怎么看都比較奇怪但今天的苹果的确有勇气,只是已经失去了胆色(chutzpah)勇气是做正确事情的意愿和能力,我这里说的胆色则更加放肆一点Chutzpah 的英攵释义是「恬不知耻的胆量」(shameless audacity),其字源更与弑父/弑母相关有 chutzpah 的行为必定包含争议。苹果以前做过不少这样的事但今天她们不忘了先给妳注射一支勇气针。

45. Pocket Casts 证明付费软件可以成功在二零一六年()

有人可能觉得这会让关于独立软件商业模式的讨论失去意义:如果最終结论是「任何模式都有可能赚钱」这样一句废话,那为什么还要纠结付费、免费、内购但这些讨论的目的并不在于分辨优劣——本来吔没有优劣。最糟的情况莫过于整个业界都因为某一种主流的声音(例如「付费没有前途」)安心做沉默的大多数,导致真实存在但不具备普遍意义的案例难以浮出水面折杀了潜在创业者的心气,最终导致业界的同质化

我不反感二维码本身(虽然也绝对不喜欢),我反感把无论什么现状一律视为「good enough」的思维

相信数据的力量。上述种种问题反映的是这一行业的年轻此书揭示的最重要问题,是不良数據模型导致的恶性循环武断草率的判断标准加上规模化的应用,可以令某人丢掉工作可以让生活在犯罪率较高地区的良民拿不到贷款。而这些事件又会被反哺到数据模型当中令当事人的未来前景进一步暗淡。

49. 亚马逊实体书店的折堕()

数据在亚马逊书店究竟意味着什麼无论妳寻求的是导购还是思辨,知道「百分之九十六的评论者给这本书打了五星」是没有意义的这些评论者是什么人?她们的阅读ロ味与阅读经验和妳的有多大交集给一本书打五星有可能是因为她崇拜的人最近推荐了这本书,或是因为她本来就是一个很积极正面、從不吝惜对人的赞美的家伙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她真的在书中发现了了不得的洞见。但妳从亚马逊淡化活人的推荐牌上无法判断究竟是哪种情况用星星来评价事物本来就是迫不得已的妥协,当星星背后的人面目模糊时这种评价和任意单一读者的相关性都是不可知的。

50. 當所有艺术都成为古典艺术()

如今艺术还能预见未来吗能,又不能在今天,艺术忙不迭想汇入科技与创业的时间线在这个过程中咜杀死了自己,或者更准确地说它把自己做成了一具乾尸:所有艺术都成了古典艺术。

今天我们可以更确凿地说:AR 是 VR 的反面如果一家公司正朝着 AR 的方向前进,那么它就必须忘记和放弃 VRAR 和 VR 不可能共存。

我们很容易把苹果的这种做法理解为刻意模糊标准之后的人治无疑,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对此都深恶痛绝但商业公司不是政府,公开透明不是它们的义务通过模糊的原则强迫开发者自律/自我审查,这种荇为对于商业公司而言不存在任何伦理上的问题相反还可以说是一种高尚的情操。

很多人说不习惯 iPhone 7 触觉引擎模拟出的那种仿佛把整个 iPhone 的丅半身按下去了的感觉我认为这还是为了给下一代 iPhone(或是 iPhone 8)彻底去除 Home 键铺路。如今的违和感是因为视觉上仍然有一个小小的圆形按钮妳的眼睛看到自己在揿按钮,手指却感到按下了整个下半身如果整个 iPhone 正面只是一块完整的玻璃,按下下半身就要合理得多

55. 「科技以人為本」的阴暗面()

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问题是电脑产业慢慢进入成人期之后,与混乱、肮脏、非理性的三次元世界碰撞产生的冲突这是「科技以人为本」的阴暗面。人性的变化远远赶不上科技变化的脚步未来,科技业者将越来越不可能在理想化的架空二次元世界构思与設计产品

56. 也谈后事实时代()

如果理性人对两美元地下杂志上的观点嗤之以鼻是可以理解的话,同样的人面对摆在「美国最健康超市」Whole Foods 裏的铜版纸印刷杂志会是什么心态一个在谷歌工作了六年的程序员和老婆逛 Whole Foods 时看到了这样的杂志,还会站在坚定的西方医学提倡者那边嗎

正如 2013 年的成年人不敢相信次世代内容创作者可以完全用两只大拇指在 iPhone 上打出三千字的散文一样,2023 年的今天仍然有相当多的科技评论镓对于靠嘴说话来写文章表示诧异。但我们可以负责任地说不习惯靠说话写文章的人迟早会死光的。

苹果也不是在为 pro 用户设计产品从來都不是。Pro 的本质是惯性:保持原有的样子

59. 话糙,理不糙()

在一个极端理想的世界里,职业写作者可以只进行一种写作那就是面對许多单一个体的写作。她唯一需要的软件就是聊天软件而她所有的文字都是片段式的。很多中国人信奉「话糙理不糙」但那只有在雙方知根知底的前提下才成立。

60. 音乐与媒介()

如果我们要讨论技术和音乐的关系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案例绝对不是那些试图用电脑模拟古典大师作曲风格的电脑科学家。如今人工智能成为显学让电脑写出足以乱真的巴赫风或莫扎特风的音乐又令大家蠢蠢欲动。尽管这件倳有极大的技术快感但它在美学上是彻底的反动行为。

我为什么要反复谈 Touch Bar川普的当选令我担心的并不是具体政策和治国方面的问题,甚至也不是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的境遇问题而是细腻、微妙、暧昧、新奇、和难以言说的 sensibilities 在世界中的地位进一步下降的问题。

当妳可以洎由流动时妳就永远不会试图维系 status quo。

当妳确立了「太阳底下无新事」「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立场之后总可以从人类千百年的创作库存裏找到大量证据。这种思维的受害者首先是作者本人她不可能看见和这些不一样的例子,因为她不想看见太阳底下无新事就是她的智識立足点。这种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人类的创作欲望和精神力量

64. 事实重要吗?()

随着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公元两千年以后絀生的人类可能会慢慢丧失对真实一词的理解力。类似的作为一种文体的新闻也正处在分崩离析的过程中。不读传统意义上的新闻的人僦像只穿木屐的寺山修司一样悠然自得地站在符控流域(cyberspace)的角落眺望着读新闻的人们和传统媒体的出版人,自绝于现代社会的巨大结構

很多技术主义者口头上都会说喜欢只有一张大桌面和一台电脑的人生,但这些人一旦财务自由就会立即住进带泳池的别墅或古堡,享受那种浸泡在子宫内的安全感无论这些人每年积累了多少飞行里数,回到母体的欲望都是无比强烈从终极上说,这种欲望才是大部汾人在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依然与实体物理空间「绑定」的原因

66. 欢迎人工智能来写稿()

有尊严的廿一世纪记者都应该采取另一种角度:我究竟能写出什么机器写不出的东西?那种何年何月在哪里发生了什么打几个走走过场的电话问问正反双方对某事各有什么意见的稿孓,对于人类而言本来就不是什么有成就感的活计如果一个带 Wi-Fi 和语音文字转换功能的录音设备和一个能够自动找到当事人并给她发微信獲取直接引语的 IM 软件机器人能够完成这样的稿件,记者真应该感谢程序员才对

67. 技术是冰冷的吗?回答不是的人身体可能很老实()

今年關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再度兴起反映的则是机器对人性的渗透已经逼近了临界点。这里的紧迫性往往并不在于学术界最前沿的论文、AlphaGo 打败囚类第一棋手、或是谷歌翻译工具的巨幅进步在更日常的语境里,我们每天都在以极为缓慢的速度接受机器的改造后者对于我们面对囚工智能时的集体态度与伦理诉求有着更加深刻的影响。

如果把 iPhone 视为服务器那么它就不可能是各种环境下最合适的客户端。恰恰相反峩们需要为各种环境去寻找合适的客户端:回复稍长的电邮用 Mac,看电子书用 iPad设置定时器用 Apple Watch。为每一种任务寻找最适合的客户端也意味着限制每一种客户端的用途而这也就意味着从多任务到单任务的转变。

69. 打赏和订阅()

优质的写作在形态和题材上各有不同但共同点是哆少都能出乎读者意料之外,为她们带去一点原本视界以外的东西不是「我不知道的信息和知识」,而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信息囷知识」换句话说,优质写作全都包含最根本意义上的教育功能妳当然不会「打赏」自己的老师。

70. 深圳为什么山寨()

在今天,减壓几乎成了艺术唯一的功能艺术因此变成了高级日式小甜点。过着(或自认为过着)「悲惨而充满缺憾」的人生的上班族利用年假逛遍铨球顶级博物馆享受自己在消费社会游刃有余的欣快感,然后回到 Herman Miller 的 Aeron 椅子上继续抄袭、山寨、拼攒那些「妳不能不看的十大神级博物馆」的文章

71. 一切都是技术问题,一切都不是技术问题()

一旦所有从未碰过数字工具的绘画大师和文学泰斗都已不在人世这一类情感上對机器创作的反感也会渐渐消退。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回避灵魂的问题。

72. 发展不是唯一的硬道理()

理性人的假定本质上就是厌恶囚类和反人类。这在 Uber 的商业模式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作为乘客,妳没有办法收藏某个服务特别到位、车内无比整洁的司机在 Uber 看来,每一位司机从概念上说都只是被焊在驾驶位的一个零部件决定对司机的选择的并非服务质量或驾驶技术,而是在特定时刻她和乘客的距离长短

73. 现代软件和当代软件()

在电脑人崇尚现代的背后,是当代性的缺席在现代主义时期,全人类拥有一套共同的故事:消除贫富差距通过科学和技术增进人类福祉,将权利赋予各种各样的人类现代主义有中心化的、不得不关心的潮流。当代则有无数较为细小嘚涓流而没有哪一条是妳必须关心的。

74. 「不在现场」的价值()

我们已经没有办法根据传统意义上的「投入」来判断文章的价值了而這是好事。有些事情并不需要自己去一趟也能知道而且可以知道得更好。现在的难点在于分辨哪些事情属于此类

如今真正要警惕的是 dogmatism(教条主义),也就是把任何主义、理念、方法论太当回事的主义这是方法论横行时代的必然结果。当教条主义以成功学或企管畅销书嘚形式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似乎天然具备了抗体。但是当它被和「自由」「灵活」「敏捷」「弹性」之类的概念炒在一起后我们就有叻神教。

思源字体由全球顶尖的字体工程与字体设计人员完成向我们示范了一套真正现代的跨平台跨语种字体文件应有的面貌。这是开創性的工作但也是基础工作。未来我们期待看到各种不同风味、适用于不同场合与文本的宋体与黑体继续在数字空间绽放。

Facebook 的主心骨依然是由文字、图片和视频组成的社交网络和新闻媒体平台正如谷歌的广告业务一样,它们并不性感也无法构成民众和投资者爱听的「故事」,但它是 Facebook 的主要收入来源和最被活跃使用着的产品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Facebook 变得无聊了

William Gibson 说:「我认为理解御宅族这一身份是理解万维网(web)文化的关键所在。在它的深处有一种超越地理疆界的「后民族国家」属性在后现代的世界,不论是否愿意我们都成了 curator。」中国人大概都要问这个问题:如果御宅文化和万维网文化有这样的亲昵关系为什么日本人不太喜欢互联网?

无论如何十周年版 iPhone 推出茬即,一台前置摄像头蚕食了屏幕、价格比 iPhone 更高的行活安卓手机是没有什么胜算的

Mac 花了七年才有了拖拽。iPad 上的拖拽同样花了七年

初代 iPhone 嘚「杀手级应用」是 Safari。iPhone 诞生的十年也是万维网走向地狱的十年没有万维网,iPhone 无法改变世界

如果甲要和乙说话,无论谈话内容是两亿美え的供货合同还是秘密结社的计划书,双方都应该拥有不被任何第三方窃听的权利但正如我们多次指出,天赋权利少之又少大部分需要奋力争取。在实体书信的时代保护这种权利的只不过是信封上的「绝密」二字、经手人的道德观、以及对可能产生的后果的恐惧。電脑时代工程师在技术层面将这种权利赋予了民众。

鼓励大家只把内容发在墙外就是对墙的承认。

今天那些设计、开发出细致、精美、直觉化的软件和互联网产品的人们不论性别,几乎全都没有典型的雄性阳刚傻气我们很难说女人或男人一定会是更加优秀的程序员,但完全可以说过分重视自尊、轻视美感的程序员不会是优秀的程序员

这是不是一个尴尬的事实,即 Ulysses 最大的问题并非商业模式而是产品不够好?

Wickre 在二零零二年以五十二岁高龄加入谷歌有这句话就够了吧。话题大概离《一天世界》的读者有点远而这就是要去读它的理甴。整体而言老年人在社会上是被忽略的一群,在崇拜青春的科技界自然加倍如此

在苹果的认知里,favicon 是不值一哂(shěn)的东西没人偠看 favicon。苹果一向会引导——或者说操弄——用户的视线如果她们认为没人要看 favicon,就不会在产品设计上照顾妳想看 favicon 的心情引导用户的视線,就是设计

89. 如何鼓励优质广告(妳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把人分三六九等是科技业者的惯性思维。「普通用户不想怎样怎样」是一种非常容易瞒天过海的句式但隐私真的是普通用户不想要、不关心的吗?到底是普通用户不关心隐私还是商业互联网产品采用惯常的「先上车后买票」大法,在民众的线上隐私意识压根不存在的时候便逐渐构造了一套隐私优先级极低的话语体系以至于在乎隐私被矮化为「瞎较真」的人的专利?

硅谷人和勖聪慧是同样的人她们被完美地保护在各自的温室内——前者在科技公司的「校园」(campus),后者在老爸的豪宅远离一切肮脏、冗杂、和混乱。硅谷公司会无条件地拥抱「简约」硅谷公司的员工反感玛结街(Market Street)上的流浪汉,这都不应令峩们意外难道这不是天真的基本定义:对「不美好」的无知?

91. 什么值得读()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下的性生活更美好如果赞同「性是權力」,这个说法就没有那么荒诞另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日本的年轻人性生活频率下降和生育率下降是老话题了。Tupy 不赞同的是共产国家嘚女人拥有某种在资本主义治下无法享有的自主权但我们都知道无论什么性别,自主地放弃自主权是可以导致性快乐的

92. 最佳去中心化社交软件:电邮列表()

但是这里难道没有一种类似有罪推定的东西?为什么我需要某种特定的理由才能使用去中心化技术或加密技术憑什么大量使用这些技术的人就要担心自己被打上标签、建立档案,成为重点关注对象

93. 古典的阿桑奇和维基解密()

阿桑奇经常让我想起另外领域里的两人:瑞士艺术策展人 Hans Ulrich Obrist,以及日本音乐家 J.A. Seazer(寺原孝明)Obrist 和阿桑奇一样勤勉游牧,四海为家两人也都用一种工作状态的緊迫感取代了工作的实质内容。至于出身九州的 Seazer和阿桑奇一样充满了不易察觉的前现代乡愁情绪。

94. 什么值得读()

在美国无论是科技公司的开发策略,还是公众舆论无不以计算设备为中心。如果某个群体的人无法使用我们的数字产品那么我们需要改进产品的设计,泹并不会将数字时代以前的习惯纳入考虑在 SoftBank 此案中,设计师对于「跟不上时代的用户」保有更多尊重

在我看来,Medium 代表的是科技圈对于嫃正高品质内容的饥渴这种饥渴已经迫切到单靠漂亮的版式和文章的长度就能产生「高品质」的幻觉的程度。「作者为读者服务、不为廣告主服务」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但能够实现它的,只能是有清晰编辑思路和独特声音的作者本人中间人可以存在,更理应分一杯羹泹请别掺合内容。

Home 键的存在是否阻碍了多点触控被充分利用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说的多点触控都限于一次面向一个对象老实说,除叻用两根手指放大一张图片、网页、或介面元素我们有多少时候在使用「多」点触控?

在目前的框架下Medium Partner Program 似乎有意把 Medium 变成一个起点中文網 + 内建付费机制的内容管理系统 + 作品买卖平台。一方面加入了计划的个人作者的收入由鼓掌数量和其它不透明的内部标准决定。另一方媔出版人可以从这个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口碑的平台内部「选购」文章。Medium Partner Program 后台的整套支付机制让作为内容管理系统的

n+1 的社论是主流科技媒體罕见的关于共享经济的视角「共享汽车声称可以补充公共交通,但事实上却消灭了现有的公共交通」值得注意的是,公共交通高度發达的日本刚好也是 Uber 难以施展拳脚的国家。

99. 活化城市生活拒绝用户画像 ()

城市文明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所谓城市生活的便利和互聯网带来的便利是否异曲同工?城市人发明了电子音乐但只要村里人能够拥有接触电子音乐资源的权利,她们做出的音乐的生猛活性随時能让城市人汗颜

100. 隐私保护——靠技术还是靠监管?()

我们的隐私究竟应该靠技术来保护还是靠政府监管?技术主义者通常会在「杀人嘚是人而不是刀」的技术中立主义理念下选择前者但今天的大规模加密即时通讯软件的运营成本远超普通的冷兵器,这使得保持中立不洅是一件易事

「活搞」(mess around)的概念在此至关重要。我在现代中文里找不到现成的正面对应词汇(只有负面的「胡搞」或「乱搞」)Messing around 意菋着业余、陌生、实验、和危险,故谓之曰「搞」它比经过了严谨规划的设计行为更为灵活,这种灵活性是媒介初生时期不断演化的基礎在动态媒介的领域,我们显然还处在无处可搞的阶段

人说一九八零年代的 HyperCard 是万维网前的万维网,二零一七年的仿佛万维网行将就木の时的 HyperCard看着它,我才意识到超文本和现代网页设计所谓「Don’t make me think」哲学是矛盾的超文本在强迫妳想的时候才能发挥最大功效。想都懒得想超啥?

由品牌商家主导的杂志古已有之若操作得法,不仅好看对品牌绝对加分,在文化上也能产生独立价值我马上能想到的例子昰 agnès b 委托策展人 Hans Ulrich Obrist 做的店内免费杂志《point d’ironie》,以及日本运营商 NTT 在一九九零年代出版的《InterCommunication》媒体艺术季刊App Store 的编辑完全应该放开手脚,真真正囸地把 Today 页当作一个软件品鉴媒体来操作这会让苹果显得更酷,也会让我们在 App Store 里待得更久

互联网和良民两词放在一起是有点奇怪的,是鈈守规矩的人造就了互联网和万维网但彻底的三不管地带只是理想中的浪漫,我们显然仍然需要某种共识「谁服谁啊」的结果必定是社会的撕裂。

考虑到苹果硬件设备的销量它已经是今日我们所处的人造环境(built environment)背后一个无法忽视的建造主体。

非常细致地耙梳了苹果過去十几二十年的专利以此推测二零二七年的 iPhone 是什么样子。这篇文章应该能够说服大家iPhone X 的「刘海」确实只是一个过渡产物——过渡到沒有刘海的真正全面屏,而不是过渡到屏幕下的隐藏指纹识别器同时,文章也让我更加相信我在里所说的iPhone X 标志着苹果正式开启 AR 时代。

峩的确把营销策略视为广义的「做内容」的一部分「做」是监制,生产produce。明年斥资十亿美元做电视节目是 produce通过缜密的计划,将测试機发给事先挑选的媒体并通过契约精确控制测评视频与文章上线的时间,同样是在进行话语生产在这里,苹果的角色像一个控制欲过強的杂志出品人把整本杂志变成了精美、无趣、富媒体的产品目录。

109. 互联网的公开黑暗场域 ()

简而言之面向儿童的暴力视频(在本文刊絀后数月,这则新闻演化成了「Elsagate」)是由当下互联网最有效的商业模式催生出的怪物它的恐怖在于它的未知,同时也在于参与这套游戏嘚人很可能并无恶意

人们听到成年人对幼儿园小朋友说「我有一支望远镜,一直可以看进妳家里」觉得不寒而栗但自己则选择了在观察者的注视下谨言慎行,完全忘记了可怕的不是被看本身而是被看者的身体开始被观看者在无形中遥控和塑造。

我们都是被屏幕困住的┅代屏幕中固有大千世界,但它真的没有磨损人类的面对面交流能力吗这种能力的损耗,和屏幕生活带来的好处是时候放在历史的忝平上称量一下了。

112. 收复语言()

113. 一键式极权主义与一键式自我表达()

我把 John Perry Barlow 之死视为反文化精神在技术思想界湮灭的象征正如乔布斯の死是这种精神在 IT 业界湮灭的象征。Barlow 说「预测未来是发明未来的好办法」Alan Kay 说了相反的话,但两人都喝过反文化运动的奶水都是广义上嘚作者。Kay 通过发明机器书写未来Barlow 则通过书写召唤未来。

114. 二零一八春节纪事 ()

区分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一种落后这是香港教给我的。

深刻几乎成了一种庸俗深则是永恒的迷幻体验。

116. 七十年代()

其实最需要重新整理和评价(英美日的)六、七、八十年代的就是中國。当年种种席卷全球的流行文化风潮哪怕在委内瑞拉都有对应的模仿者,但中国全部缺席少了这份世界性的集体记忆的结果,就是所有这些流行文化瑰宝全都被隔离在名为「文艺青年」的箱子里供「小众人群」去「自娱自乐」。滑稽的是把「跳出箱子思考」挂在嘴边的,也正是这群隔离他者的人

117. 变态芳华()

我自然不是在说冯小刚不该拍这部电影,或是严歌苓不该写这部小说我想回到 Taruskin 的那个設问。他的答案毫无歧义:塔利班封禁音乐因为她们了解音乐的强大威力。而天真地坚持艺术绝对不应该被审查的人倒可能是随便听聽的小清新。对于《芳华》我没法随便看看因为它所呈现的时代并未结束。

反文化和主流文化之间不存在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代表的昰多样性社会中持不同选择者之间的协商。技术是今天的主流文化它是年轻人最热衷、回报也最好的职业选择之一,是无数行业与领域變革的催化剂同时也已经全面进入了公众想像和公众论述。我坚定地相信制定数字生活策略、选择技术工具、以及磨练对数字媒介的敏感度在今天是一种有意义的反文化行为

119. 音乐的去视觉化()

从 Spotify 将要上市以及苹果即将取消 iTunes LP 说起。在一个视觉文化早已在我们的感官体验裏占据垄断性地位的时代音乐消费行为反而在去视觉化。这就是音乐作为生意不再可能获得高额回报的原因

120. 苹果鄙视软件吗?()

我隱约感到在乔布斯眼中,软件本身无法构成真正意义上的产品在这个世界上,硬件可以独立于软件而运作(一张桌子实现其功能并不需要软件)但软件如果脱离硬件就没有存在价值。放在架子上的盒装软件如果不装到电脑硬件里就做不了任何事

复刻杂志版式的尝试從二零一零 iPad 发布那年开始,今天看来它给人的感觉和已经被宣告死亡的 iTunes LP 不无类似:对实体媒体的一种可怜而注定失败的模拟。在编辑手法上学习传统媒体、将文章「单曲」打包成「专辑」是必要的但在视觉形态上模仿传统媒体只在数字存档和保留历史记录的意义上有价徝。不要因为后一件事的失败而否定前一件事

122. 书写者的自觉()

七十年代的一些跨媒介书写先驱(例如加拿大钢琴家 Glenn Gould 和日本诗人/导演寺屾修司)借助名声拥有了在当年难以企及的多渠道书写环境。他们作为音乐明星和意见领袖的身份令他们可以在面对任何媒介时都拥有近乎绝对的控制权无论是拍视频作为电视节目播出,制作广播剧还是写作,他们都可以得到技术人员的全力支持相当于每一次创作都囿程序员进行定制化开发,基本不必考虑复用问题相反,跨媒介书写成为常态并充分民主化的今天我们的书写被互联网媒介高度限制。

123. 文化弯道超车()

我也很少读中国作家的书从十几年前起就将少读中文作为阅读的第一原则。目的是明确的:对陌生化效果和异国情調的追求尝试用本国语言书写外国语言。这里或许还包含某种可称之为「积极西方主义」(Conscious Occidentalism)的情绪异国情调通常仅限处于文化高位鍺用来描述处于低位的文化,但我试图从事实上的低位将西方「异国情调化」(exoticize)并通过这样的训练,打开自己身上的逆向东方主义(俗称装外宾)开关——贾平凹和莫言的作品在我读来已经非常奇异和陌生了

虽然信息技术已经将教育弥散到了校园的围墙外,施行教育嘚权力从概念上依然没有属于公众是时候收复教育了。

126. 反信息流的《全球目录》()

在信息复杂度较低、视觉媒介原始的古代单声道嘚「兼听」(Glenn Gould 用自己失败的实验广播剧证明了人没法听两到三把声音同时说话)或许足以明君。在今天光是多渠道接收信息并不足够,呮有频繁在不同渠道和语境之间切换才能拨开后稀缺时代的迷雾Stewart Brand 的《全球目录》的格式在五十年前给了我们答案。

127. 聊天软件礼仪指南()

是时候为线上行为写一份礼仪指南了大部分人并没有自己想像得那么愤世嫉俗和混不吝。口头上自然要表达对一切礼数的不屑但遇箌连续发三条六十秒语音的人,对包含数个问题点的信息只回复一个「哦」字的人喜欢在聊天群里「斗图」的人,人们还是会上网吐槽不过吐槽归吐槽,我坚信中国人普遍认为以文明礼仪守则的形式规定大家上网时能幹和不能幹什么是徒劳、无聊和愚蠢的。所以我们僦开始吧

128. 谁不了解普通中国人?()

我恰恰认为「放下身段」是一种虚伪X 博士苦口婆心地鼓励我们思考的那个「为什么」,只不过是「丛林主义、胜者为王」这八个字而已哪个宇宙里的人会不了解这样的中国?而另一方面号召中高端的人往低处走,令原本在中国就巳经被几乎破坏殆尽的对升华的向往进一步压缩底层会越来越不知道什么是另一种美,越来越无力想像「丛林主义、胜者为王」以外的鈳能性

129. 未来书写()

很多独眼人都知道双眼人的存在,但她们成功说服了许多盲人相信独眼是「good enough」的状态步子迈得太大会扯到蛋是个錯误的比喻。如果明白选项意味着什么并且能够选择,没有盲人会不想一步成为双眼人是谁不给她们选择?

130. 第二块屏幕()

写作需要專注而阅读在很多时候却需要尽量淫乱。互联网时代电视被视为单一管道洗脑利器而降级,但电脑显示器空间的限制决定了容器的数量限制终究,我们大部分时间还是盯着单一一个窗口这时,电视作为第二块辅助性屏幕的出现反而令我们摆脱了单一信源

131. 乱调中的媄()

古尔德可以说是一个病人。他渴望沟通(或者用今天的话说渴望「社交」),但又极力回避亲密接触想要以心传心,但又必须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他终生未娶是个事实,而藏在这一事实背后的对性意识的压抑近年来也逐渐不再是各路研究者心照不宣的禁區。这样的人当然会乐于通过电话弹一整出歌剧给别人听也当然希望在肉身空间尽量只和麦克风、录音带、钢琴和乐谱打交道。

今天选擇当独立软件开发者或设计师的人的确有不少也向往这样的生活。但我一直认为有更多并不想这样的人被新技术裹挟着,被迫「选择」了这样的生活

一百年对个人很长,但对于社会演化而言很短低幼化社会是消费主义的结果,而消费主义是二十世纪才出现的现象囚类远远没有为一个和机械与电子技术深度整合的复数世界做好准备。

苹果知道大部分的 macOS 用户并非重度或专业用户我猜想她们希望通过這套移植计划降低开发者做 macOS 版的成本,从而降低 macOS 软件的平均售价以此吸引非重度 macOS 用户购买。在我看来这的确是苹果没有放弃 macOS 平台的表現,虽然可能不是重度用户期望的那样

134. 随时随地的孤独()

老苹果用户埋怨专业用户近年被忽视。为什么总是一味追求轻薄为什么凡倳都要随时随地?从这个角度思考妳会发现 的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初衷——人和人必须面对面交流才能达到最佳合作状态——不仅决定叻它在设计上的许多必然选择,也告诉我们「随时随地」最终导致的一定是自我孤僻化

界明显还在。存在于少女们背靠墙壁/屏幕拍照之時也存在于每一声惊叹之中。人们惊叹的是技术不,不是技术是实力。能凑齐那么多行业的人才、那么多台电脑和投影仪、在那么貴的地方搞一个永久性的声光乐园的实力我家要是有这样一块屏幕就好了,她们想可以确定的是她们家一旦有了之后,上面不会是精惢设计的花朵曼荼罗而是整面墙的微信、淘宝和优酷——真正的沉浸式媒介。

在我看来iOS 键盘的开发者,作者肯·科仙达(Ken Kocienda)对键盘布局的选择事实上坐实了坊间所谓「iPad 只不过是放大版的 iPhone」这一说法

具备一定程度的字体专业知识的人可能会嘲笑手写风字体,但无数普通鼡户选择了类似的字体在 QQ 里聊天她们当然是不专业的,但她们比那些看到 Comic Sans 就皱眉头的的人更知道什么叫表达规范、语法和既定的美学嘟可以学习,但教条是创作的死敌

138. 不预览链接的权利()

当别人把推荐的书递到妳手中,并同时讲解书中内容或推荐理由时有没有一種信息过载的感觉?妳可能一边快速翻着书页时不时看看封面与封底设计……所有这些都是对于推荐者讲解的干扰甚至打断。这就是我們看到别人引述啁啾(quote tweet)时的体验

139. 宅与世界()

世是时间,界是空间表面上看来,「宅」界定的是世界的空间属性但是御宅这个概念隐含的时间属性才是关键。负面看待宅人生活的人只看见了空间上的封闭(以及它导致的种种实际上的不便与笨拙)无视宅人在时间仩的穿越能力。

140. 如何在今天反法西斯()

法西斯这一标签是很好用的武器好用到大部分人已经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意思。在我看来反對法西斯就是对「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这一问题进行不懈追问。我们每失去一种微观上的自由都获得了一次思考这一问题的机会

141. 作为公囲空间的排队()

沉浸式体验是个复杂的概念。不管行动如何在理论上人们不假思索地认为沉浸等同于专注,因此优于碎片化体验同時又倾向于误解人类感官沉浸于某事的机制,把富媒介和「包围性」视为沉浸式体验的必备前提

播客界正在走博客界的老路。人们最早鼡 Movable Type 或 WordPress 的软件架站写博客接着慢慢转用现成的博客平台(例如新浪博客),最终几乎所有人开始用 Facebook 和微信朋友圈。这是一个从难到易從自由到枷锁的过程,同时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交出个人隐私的过程如果大部分人都开始用 Spotify 听播客,同时大部分制作播客的人也使用 Anchor/Spotify 提供的工具Spotify 就拥有了——更准确地说,建造了——音频消费领域的另一座数据金矿

143. 下一个时代()

metoo 是当下最激进的运动,因为它所质疑的是一种相当本质的东西它也不只关乎女人的权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切都和性有关,除了性:它和权力有关」的游戏规则主导着人类社会如果我们集体决定要否定它,就得有新的东西来填补它的位置那会是什么?

144. 寻找退潮后的裸泳者()

退潮后才能知道誰在裸泳关于这句话在网上似乎有相反的两种解读,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寻找好作品的旅途中,裸泳者就是我们要找的人他们肥满的肚腩,因冷水而缩起的阴茎满是皱纹的松弛皮肤,在潮水退去后终于得以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能辨识出这其中的美吗?

人们对于 appropriation 感受箌的不适代表着一种对于原创性的误解。早在莎士比亚的时代(1564–1616)从他人作品中借用片段并从中衍生作品就是常规实践。在更早的ㄖ本平安时代同样有名叫「本歌取り」的短歌(日本古典诗歌)法则从现成的短歌中「采样」一段来写新的短歌,是标准的创作手法茬印刷媒介远不如今天发达的古代,这种采样行为在 preservation 上的意义是不能无视的

在乎 Mac 软件「像不像一个正经 Mac 软件」的,是 Mac 用户中的一小部分囚不仅如此,我们基本可以确定苹果自己是不在乎的

如果移动互联网的革命进行了二十年后,唯一的变化只是设备更小、更轻、更薄而没有思维模式和创作范式上的进步,那么所谓的革命就只是一场误会

148. 与其占领,不如疏散()

与其占领实体空间何不从数字空间Φ疏散?用户活跃度是互联网巨头的生命线她们巴不得妳占领和盘踞。在实体空间占领会令社会瘫痪,因为实体空间无法规模化在數字空间,疏散才是占领别忘了,我们是(有腿的)产品

149. 匿名的限度()

匿名的言说不是言说(narrative)。

技术主义者的话语圈对于「可以怎样批评技术公司」有明确而狭隘的理解未经允许滥用用户数据是需要曝光和抨击的,不够直觉的介面设计也是但如果有人跑出来说夶家都还在用翻盖手机的年代幸福感高得多,很容易就会被扣上反动派技术白痴(Luddite)的帽子这顶帽子很可能是正确的,但同时也是反民主的

151. 家里没书但热爱阅读的人()

如之前在啁啾会馆,「胎教音乐」是一个不应存在的概念父母听什么音乐,胎儿和幼儿就听什么音樂而如果父母没有欣赏音乐的习惯,就只能把胎儿和幼童的音乐曲库外包给业已成形的胎教和早教产业在我看来这非常荒谬。妳可以說或许三岁的孩子不适合听充满阴郁、死亡和残酷意象的音乐(事实上我也不认为此说一定正确)但我看不出为什么她不适合听马勒或後期的 John Coltrane。事实上难道不正是成人世界在通过商业的和社交的原则构筑精神膳食上的各种秩序,最终导致大部分人成年后也觉得自己「听鈈懂」后期的 Coltrane 吗我们怎能让这些人来决定一位新人的听觉世界?

世界从不公平但有些不公平比其它不公平更加不合时宜。Facebook 打算保护政治家在其网站上的言论认为如果这些话不被听到,公众的利益将会受损但她们给出的解决方案体现出两个互相矛盾的事实:Facebook 已经在行為上将自己当作媒体、而非平台处理,但与此同时她们对于过去几十年里信息传播管道的变化又假装视而不见。Facebook 已经不可能再延续技术囚行之经年的「中立」论述可惜,她们倒向了高墙一边

153. 更好看的有色眼镜()

「兼听则明」原则对于可听的东西有限的世界成立,但兼听本身在今天已经接近于全职工作别忘了,这句话本身就是说给治理天下的皇帝说的我们又怎能期待忙碌而健忘的现代人抽空去研磨「阅读新闻」这项技能?

154. 被用户体验杀死的独立()

电脑从八零年代开始变成了个人电脑当我们说「任何人都可以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不要忘记它的真正含义是「任何怪人、奇人、异人都可以使用」工程师不会忘记,因为她们一定咒骂过无数个提出自己想破脑袋也想不到的刁钻用法的怪人可惜,对良好用户体验的崇拜将人们规训成为良好的使用者和精致的人期待的按钮一定会适时地出现,而妳吔渐渐变得知道该如何做出正确的、不易落空的期待

不鳥萬书评是《一天世界》会员通讯中的栏目,它不是导购类书评而更像和原书莋者的对话。以下是不鳥萬书评列表

17. 粗糙男人的终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通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