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在全球每年以多少的速度飞快发展

信息产业之全球及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特点[摘]
日期:日&&&
资料来源:华创证券
  一、第五波经济长波来临的主要特点:科技的力量在产业与资本市场显现出强大的动力&&&
科技革命带来了国家竞争力的交互替换。第一次英国取代荷兰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产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的工业资本战胜了没有强大产业支撑的商业资本;第二次世界经济中心开始从英国向美国和德国转移,后起的美国得益于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强大动力,在20世纪中叶全面代替英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重心;第三次世界经济从美苏两极走向多元化和多极化世界,美国的重心地位受到日本和西欧的挑战,但是由于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并出现了所谓“新经济”,美国的重心地位一时难以动摇。每次世界经济的转移都与科技革命同步,相关性非常强。
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者素质和技能的不断提高、劳动手段的不断改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社会经济结构和生活结构的变化:它造成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为了适应科技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强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大加强了对科技的扶植和资金投入。
信息技术改变了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与投入比例、生产组织与经营模式等,引起了经济结构比例的调整。国际电联的统计结果显示,一个国家对通信建设的投资每增加1%,其人均国民经济收入可提高3%。信息技术的应用还极大改变了劳动力结构,如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的比例:在机械化初期阶段,两者之比为9:1,在自动化条件下,两者比例正相反,为1:9。
全球科技产业市场也在这20年得到飞速发展。信息产业的推动下,世界经济出现了一个又一个高速增长的奇迹,包括近20年来的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功不可没。产业与市场的结合带动了国家经济的发展,现在达国家劳动生产率提高的60%-80%是靠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技术与产业重心在变化:信息技术的粘连与融合性在增强&&&
在接下来的半个世纪里,第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集中经营活动将被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分散经营方式所取代。其标志是合作、社会网络和行业专家、技术劳动力为特征的新时代。换句话说,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有可能使全球技术要素与市场要素的配置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
1.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带来巨大的变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占比会不断地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显然,这是劳动在被资本、技术替代以后,继续被人力资本、数字化替代的结果。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
第三次工业革命将导致生产关系、从而分配方式的革新。其一,生产制造环节低附加值的格局可能会发生改变。当前生产制造环节附加值低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产业转移至低要素成本的发展中国家完成简单、重复性的生产任务,进入门槛较低。这一模式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将难以为继。生产制造环节由更多、更高效、更智能的资本品和装备产品参与,不仅完成简单重复性的工作,还完成更为灵活、更为精密的任务,生产制造环节的利润更高,这也是制造业回流至发达国家的重要驱动因素。其二,第三次工业革命强化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支撑作用。而由于服务业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专业技能人员组成,所提供服务的价值更高、行业的进入门槛更高、从业人员谈判能力更高等各种因素,使得服务业在整个价值链分配中所占的份额更大。因此,随着更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和相关专业服务业向发达国家进一步集中,发达国家更有可能享受国家间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构红利”。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过去不同,它不是以一种主导产品或主导技术为基础,而是以具有革命性的发展价值观为指引,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发生的技术创新为特征;它不是发生在一个或若干个技术领先的领域,而是一种全球化的广泛过程;它也不是简单地从生产领域发起,而是迅速地遍布生产、社会、消费、投资的一种“集体行动”。在这个意义上,我以为新的技术革命已然发生,其本质就是引起了人类获取、使用、分配和消费财富的行为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2.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强调信息技术的融合性&&&
综合来看,推动新工业革命的科技创新其本质可以归结为能源互联、智能制造和绿色发展等几大特征。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云计算、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推动信息产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新一代信息系统,正从以过程为中心的计算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具有自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将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的核心。尤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与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技术交叉融合,使信息技术逐渐成为这些新兴产业的技术和应用平台,从这个角度看,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发展的基础产业,直接影响着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进程。
二是智能制造技术。3D打印技术作为添加制造技术的一种形式,可以自动、快速、直接和精确地将计算机中的设计转化为模型,甚至直接制造零件或模具,从而有效地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产品质量并缩减生产成本。未来3D打印技术将向高效率、低价格、多领域、多材料应用方向发展,并将广泛应用于家电、汽车、航天军工、船舶、建筑等领域。而工业机器人技术正在向智能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的方向发展,其应用领域也将从汽车制造业推广到其他制造业,进而推广到诸如采矿机器人、建筑业机器人以及水电系统维护维修机器人等各种非制造行业。以3D打印机、工业机器人为代表的先进制造技术。
三是可再生能源技术与能源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更符合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其快速发展将推动全球经济摆脱化石能源消费结构约束的根本性变革;同时由于能源互联网技术将开创生产、运输和消费为一体的分布式能源应用的新经济范式,将带动可再生能源行业、建筑业和房地产市场、氢能源储存工业和电气运输部门的发展,共同构筑新的能源互联网产业链。
四是新材料技术。目前高技术合成材料如碳纤维、石墨烯、纳米、新工业蓄电池等各种新型材料不断涌现,并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通信设备、家电等行业。未来新材料技术将向材料的结构功能复合化、功能材料智能化、材料与器件集成化、制备和使用过程绿色化发展。同时,新材料将与3D打印技术和能源互联网技术的产业化融合发展。
五是现代生物技术。目前,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是遗传基因工程,或重组DNA(脱氧核糖核酸)技术,其可以广泛用于药物及农业方面,并有望通过同构改变物质生产方式而重塑全球经济。二是生物能源,包括生物乙醇、生物柴油、沼气、生物制氢等,有望替代传统能源,缓解各国能源危机。三是生物材料,包括聚乳酸(PLA)和聚羟基脂肪酸酯(PHA)是,因其良好的性能及同时兼具生物工程材料和生物医用材料应用特性使其可以广泛应用于电子、纺织等领域。可以说,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使得物基产品替代石化基产品成为可能,从而将引发医药、医疗、农业、工业等领域的深刻变革。
而信息技术发展远未终结,在孕育着新的、更大的突破,高速度、大容量、宽带化、泛在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引领性的作用不断加强,推动新的产业形态出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将大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孕育更多新的工业形态。信息技术作为通用技术,具有较强的广泛渗透特征,可以在所有领域和环节得到深入应用,也因此便有了国家信息化、地区信息化、政府信息化、行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家庭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
3. 信息技术的特性将带动信息产业纵深发展
信息技术的高速度、大容量、宽带化、泛在化、智能化是发展趋势下,尤其要强调泛在化和智能化。泛在化即广泛存在的网络,它以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能为基本特征。从人的角度来看,泛在化意味着要能保证一个人在任何地点都能保证使用同样的通讯手段,利用同样的信息资源进行信息的加工、处理。从对象和工具来看,泛在化意味着每个物品都将会被赋予信息化的功能,每个产品的生产和服务都是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的。无线、宽带和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泛在网络应用不断深化,网络与应用的泛在化将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特征。宽带网络将如同路网、电网、管网一样成为通用型基础设施,深刻地融入到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工作中去。同时,随着全球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深入应用,全球信息化发展正酝酿着重大变革和新的突破,向更高阶段的智能化方向发展,包括基础设施智能化,比如智能电网、智能水利、智能交通。IT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应用到各行各业中,尤其是把传感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公路、供水系统、油气管道和建筑等各种物体中,可以大大提高产品、产业、管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信息产业同时也进入到一个新的特征当中。即在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其在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性、先导性、引领性作用不断加强,尤其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对传统产品的提升作用。目前一些国家高档车中电子类产品价值的比重已经达到60%以上,如音响系统、自动导航、安全系统等都有信息技术的影子。未来信息化在制造业、农业中的作用会越来越强。
二是产业融合的加速。产业融合首先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革命基础上的产业边界模糊化现象,其始于技术融合,到产品和业务融合,再到市场融合,最后达到产业融合,这是一个动态实现的过程。从产业演进和发展看,产业融合是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的不同行业在技术与制度创新的基础上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合为一体,逐步形成新型产业形态的动态发展过程。
三是新的产业形态的不断出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不算创新,新产业体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又会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向网络化和数字化迈进的重要载体。
4. 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信息产业的主要发展与关注方向
主要经济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控制权争夺的今天,中国若不能在全球第三次产业革命中取得先导性技术突破并将其产业化,不仅无法占据此次超级产业革命制高点,更有可能在全球新一轮的产业分工与财富版图切割中被边缘化。
在发展与关注方向上需要强调的两点一是迎合全球的工业革命路径下的市场化和政策化的一致性,另外就是国家政策支持下的特定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中国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与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步伐有关的方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将是一个长久的国策。包括加强重大装备和关键产品研发,推动高技术向传统产业、尤其是支柱性的制造业扩散转移,加快提升高端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都是需要关注的。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包括“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信息产业各子行业十二五(通信、电子、文化、软件等)规划及专项规划,核心内容为把握信息技术升级换代和产业融合发展机遇,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网络,突破超高速光纤与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数字虚拟、先进半导体和新型显示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新兴应用拓展和网络建设的互动结合,创新产业组织模式,提高新型装备保障水平,培育新兴服务业态,增强国际竞争能力,带动我国信息产业实现由大到强的转变。“十二五”期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主要重点为以下三方面:
一是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构建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统筹宽带接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络建设;加快新一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发和自主标准的推广应用,支持适应物联网、云计算和下一代网络架构的信息产品的研制和应用,带动新型网络设备、智能终端产业和新兴信息服务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发展;发展宽带无线城市、家庭信息网络,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向农村和偏远地区延伸覆盖,普及信息应用;强化网络信息安全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
二是电子核心基础产业。围绕重点整机和战略领域需求,大力提升高性能集成电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突破先进和特色芯片制造工艺技术,先进封装、测试技术以及关键设备、仪器、材料核心技术,加强新一代半导体材料和器件工艺技术研发,培育集成电路产业竞争新优势。积极有序发展大尺寸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TFT-LCD)、等离子显示(PDP)面板产业,完善产业链。加快推进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三维立体(3D)、激光显示等新一代显示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攻克发光二极管(LED)、OLED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和关键装备、材料,提高LED、OLED照明的经济性。掌握智能传感器和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及系统的核心技术,提高新兴领域专用设备仪器保障和支撑能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绿色化的新型元器件。
三是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加强以网络化操作系统、海量数据处理软件等为代表的基础软件、云计算软件、工业软件、智能终端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等关键软件的开发,推动大型信息资源库建设,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信息系统集成服务向产业链前后端延伸,推进网络信息服务体系变革转型和信息服务的普及,利用信息技术发展数字内容产业,提升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充分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继续扩大软件信息服务出口,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依托新一代信息产业技术提升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层次和水平。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之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重点表
1、下一代信息网络产业
信息网络升级:实施宽带中国工程,加快发展宽带光纤接入和无线移动通信,调整、优化频率规划,加快实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科技重大专项,开展时分长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产业化及商用示范,实施下一代互联网商用推广计划,推进农村宽带网络建设,统筹绿色数据中心布局,推进地面和有线数字电视网络建设。
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实施物联网与云计算创新发展工程;加快IPv4/IPv6网络互通设备,以及支持IPv6的高速、高性能网络和终端设备、支撑系统、网络安全设备、测试设备及相关芯片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TD-SCDMA、TD-LTE及第四代移动通信(4G)设备和终端研发,加快高性能计算机、高端服务器、智能终端、网络存储、信息安全等信息化关键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推进数字电视下一代传输演进技术、接收终端、核心芯片、光通信、高性能宽带网等研发和产业化,推进三网融合智能终端的产业化和应用,建立广播影视数字版权技术体系。
创新能力建设:完善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等新兴领域工程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联盟,建设新兴信息技术领域的产品和技术可靠(控)验证实验室,提升数字电视、移动通信和下一代互联网等工程中心、实验室创新能力。
2、电子核心基础产业
关键技术开发:加快实施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科技重大专项和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开发移动互联、数模混合、信息安全、数字电视、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等芯片,推动32/28纳米先进工艺产业化,支持射频工艺、模拟工艺等特色工艺开发,大力发展先进封装和测试技术,加强8-12英寸生产线关键设备、仪器、材料的研发。支持半导体与光电子器件新材料制备技术,高世代TFT-LCD生产线工艺、制造装备及关键配套材料制备技术,高清晰超薄PDP及OLED等新型显示技术,以及新型电力电子器件关键技术的开发。
产业化:实施集成电路、新型平板显示创新发展工程;推进LED、微机电系统(MEMS)、智能传感器、新型电力电子器件以及金属有机源化学气相沉积(MOCVD)装备等产业化。
创新能力建设:建设集成电路装备及其生产系统集成开发等领域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微机电系统开发与应用实验室,建设完善LED、电力电子、智能传感器、光电子等领域工程实验室,建设平板显示共性技术研发及公共服务平台。
骨干企业培育:实施创新企业扶持计划,鼓励产业链上下游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支持基础产品企业与整机和应用企业建立创新联盟、创新发展促进中心等。
3、高端软件和新兴信息服务产业重大
新兴业态发展:积极实施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等新兴服务业态推进计划,以重大应用工程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施信息惠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带动社保、医疗、教育、就业等领域的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创建工作,支持第三方电子商务交易与服务平台建设,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完善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立信息技术服务标准(ITSS)体系,并在重点城市示范应用。
关键技术开发:开展移动智能终端软件、网络化计算平台与支撑软件、智能海量数据处理相关软件研发和产业化。组织实施搜索引擎、虚拟现实、云计算平台、数字版权等系统研发。推进信息安全关键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加强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智能化管理等工业软件研发。鼓励电子政务、金融、电信、保险、交通、广播电视等领域重大信息系统的自主研发。加强在信息系统咨询设计、集成实施、系统运维、测试评估等领域支撑技术研发。组织实施数字内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加强生物特征识别与身份认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创新能力建设:加快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共性技术、测试认证、软件评测、开发环境、内容资源、技术标准等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建设。加快电子商务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软件企业、电子商务企业创新能力建设,引导业务标准库、知识库和案例库建设。鼓励建立产学研用一体的技术研发机构和信息服务、整机生产和网络建设互动发展的创新联盟。加大行业领军人才和实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
培育骨干企业:实施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培育计划,培育20家左右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务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骨干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
关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确定的16个重大专项已经全面启动,集中力量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产品,建设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性强的技术创新平台和产业化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点之信息产业重大专项:
1.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突破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软件关键技术,研发自主可控的国产中央处理器(CPU)、操作系统和软件平台、新型移动智能终端、高效能嵌入式中央处理器、系统芯片(SOC)和网络化软件,实现产业化和批量应用,初步形成自主核心电子器件产品保障体系。
2.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重点进行45-22纳米关键制造装备攻关,开发32-22纳米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工艺、90-65纳米特色工艺,开展22-14纳米前瞻性研究,形成65-45纳米装备、材料、工艺配套能力及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链,进一步缩小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装备和材料占国内市场的份额分别达到10%和20%,开拓国际市场。
3.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以时分同步码分多址(TD-SCDMA)后续演进为主线,完成时分同步码分多址长期演进技术(TD-LTE)研发和产业化,开展LTE演进(LTE-Advanced)和后第四代移动通信(4G)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制定中的地位。加快突破移动互联网、宽带集群系统、新一代无线局域网和物联网等核心技术,推动产业应用,促进运营服务创新和知识产权创造,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4.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重点攻克数控系统、功能部件的核心关键技术,增强我国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主机与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协同发展,重型、超重型装备与精细装备统筹部署,打造完整产业链。国产高档数控系统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8%~10%。研制40种重大、精密、成套装备,数控机床主机可靠性提高60%以上,基本满足航天、船舶、汽车、发电设备制造等四个领域的重大需求。
国家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要点之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信息产业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制备、光源系统集成、器件等自主关键技术,实现大型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设备及关键配套材料的国产化,加强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创新,建设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加快“十城万盏”半导体照明试点示范,实现更大规模应用。2015年白光发光二极管的发光效率达到国际同期先进水平,半导体照明占据国内通用照明市场30%以上份额,产值预期达到5000亿元,推动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进入世界前三强。
新型显示。突破激光显示高可靠、低成本、长寿命等技术问题;掌握裸眼、非裸眼、真三维和全息等三维显示的节目源、发射、传输、接收、显示等集成技术;研发有机发光显示的发光材料、薄膜晶体管阵列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电子纸和场致发射等前沿显示技术研究进程。实现关键原材料和显示屏的国产化,形成产业集群,新增产值超千亿,促进我国显示产业升级转型。
国家宽带网。以提供100兆入户宽带接入为目标,重点突破网络技术体制、网络节点装备和融合业务体系等关键技术,开发适合三网融合要求的集成电路、软件、关键元器件等基础产品,双向数字电视终端和宽带网络设备产品。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光纤无线融合的宽带接入环境与示范工程,构建国际领先的新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中国云”工程。形成基于自主核心技术的“中国云”总体技术方案和建设标准,掌握云计算和高性能计算的核心技术。建设国家级云计算平台,引导部门、地方和企业,形成不同规模、不同服务模式的云计算平台,培育发展云计算应用和服务产业。
网络与信息安全。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信息内容安全技术、网络与系统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及应用技术、新技术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技术,以及物理安全等方面进行系统部署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国家网域空间信息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撑。
导航与位置服务。突破导航原子钟、无缝导航定位技术、全息导航地图、位置信息挖掘与智能服务等关键技术,开展公众、行业、区域应用示范,加快技术和产品研究,促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培育导航与位置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
知识和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加强网络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着力推进网络化、个性化、虚拟化条件下服务技术研发,建立支持服务全过程的技术体系,形成若干行业技术解决方案、技术平台和标准规范。重点发展电子商务、工业设计、现代物流、系统外包、制造业服务等,改造提升生产性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化教育教学、数字文化、数字医疗与健康、数字生活、数字旅游、空间位置信息服务等,大力培育和发展新兴服务业
超前部署战略先导研究,加强前沿领域布局。重点支持后摩尔时代电子系统集成的基础理论,新型光电子器件、传感器及其应用,太赫兹源、波调制、控制、传输与接收器件,太赫兹辐射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及其应用技术,能源效率优先和资源优化的通信与网络理论,软件理论与方法,信息内容安全计算基础理论,密码基础理论,安全协议理论与方法,海量信息表示、存储与高效处理,信息科学与系统科学的交叉等。
信息技术:突破光子信息处理、量子通信、量子计算、太赫兹通信、新型计算系统体系、网构软件、海量数据处理、智能感知与交互等重点技术,攻克普适服务、人机物交互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未来网络/未来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卫星移动通信、绿色通信与融合接入、高性能计算与服务环境、高端服务器、海量存储与服务环境、高可信软件与服务、虚拟现实与智能表达等重大技术系统和战略产品。
位置与导航:大力开展先进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定位、深空探测等前沿技术研究。重点建立全球二氧化碳监测、遥感感知网、全球空间信息主动服务、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等重大技术系统,培育以授时、导航与位置服务为核心的空间信息产业,形成遥感信息、导航定位和移动通信卫星新兴产业增长点。
  三、中国的信息产业结构走在软化的转型道路上:重心从基础信息建设开始走向信息应用倾斜
1. 中国正处在从信息工业到信息服务的道路上
近十年世界信息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软化现象非常明显。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通信业的比重在下降,而包括数字内容产业的比重在大幅度上升,也预示了后者地位的提高。
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阶段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即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目前美日等发达国家开始进入信息开发为主的阶段,其他发达国家和个别发展中国家处于信息服务为主的阶段。
目前,中国从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来看,随着固定宽带带宽的增加、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以及智能终端的逐步普及等,在市场化力量和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包括互联网应用在内的各种信息服务占比逐步加大,这一切表明中国正在信息工业向信息服务业过渡的道路上前进。
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是信息经济结构成长的基础性阶段,其间主要以信息工业的成长、发展为主要特征。在这个阶段,信息工业飞速发展,信息化指数不断提高,有形资本一劳动比率上升,水平逐渐提高,在生产要素投入中,有形投入产出的比例较大,但无形投入已逐渐出现,现代信息工业部门之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不断加大;此时产业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金与需求的有力拉动,资本密集型占据主导地位,规模效应明显,竞争力体现靠规模和市场份额,技术创新明显,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加大。但此时信息产业的增长总体呈收益递减特性。
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中级阶段。信息产业得到了较大发展,国家或地区的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得到很大提高。信息服务业逐渐占主导地位。按照国际惯例,信息服务业主要包含信息提供和咨询服务、通信网络增值服务以及信息系统集成和技术支持等。此阶段产业增长的关键因素为技术水平与无形资产投入两个方面。
技术要素投入比例占居较大比重,技术密集型特征突出。信息服务业占的比重和就业人员迅速增加,产业的增长特征逐渐由收益递减向收益递增过渡。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社会信息产业的消费走向个性化、多样化。信息工业“顶峰时代”已经过去,生产和消费的领域均扩展到全球范围,大众是信息消费者。
信息产业结构成长的高级阶段。信息产业得到充分发展,国民经济的信息产业比重超过80%
,整个信息产业结构成长表现为一种智能经济的特征。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为知识传播和国家创新系统的建立。此阶段信息经济成长的基础性条件已经很好,创新性条件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信息产业成长所需的机制性条件,包括信息产业成长的体制、市场等等很完善、很发达。无形资产的投入上升至首位。
在信息产业的总产出中,贡献最大的是知识投入。其经济的竞争力体现为知识及其决定的未来的潜力,对创新具有空前的要求,而且强调的是持续不断地链式网络的立体创新,经济增长特征为收益递增,而且整个经济无疑更加开放,更具全球化之特征。此时,人力资源系数达到很高水平,从事信息产业人员的文化程度达到很高的水平,大部分受过高等教育,能够适应智能经济时代的要求。这个阶段要求大众从信息消费,变为知识生产者,为创新和科学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 中国信息产业需要进一步的软化
我国ICT发展指数(IDI)不但远远低于英美德日韩等国,而且低于同属金砖四国的俄罗斯和巴西,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在154个国家排名73位,处于中低水平。
ICT发展指数(IDI)成分指数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ICT应用与全球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全球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占信息产业的80%以上,我国信息服务业和软件业占60%左右,结构明显偏硬。在金砖五国里面可以看到中国的硬件规模明显偏大,我国硬件市场支出占38.6%,远高于OECD(15.3%)和世界平均水平(17.1%)。
从全球和中国资本市场表现来看,服务性行业远强于硬件类行业,google、亚马逊甚至包括IBM这种转型服务的公司股价走势已经完全强于传统的如阿郎、思科等设备商,尽管苹果的股价表现很好,但是现在已经不把它作为一个硬件厂商来看,在中国互联网企业在美国市场的表现也远远强于中国包括中兴通讯在内的设备厂商,而唯一不同的是中国的靠上了苹果大树的企业目前的估值还在一个普遍偏高的水平。
四、新时期信息产业特质正在改变:商业模式成为关键&&&
1. 新的信息技术层出不穷,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成为趋势
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成为趋势。信息技术推广应用的显著成效,促使世界各国致力于信息化,而信息化的巨大需求又驱使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当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创新,在推动通信业自身向宽带化、移动化、智能化和泛在化加速演进的同时,更与产品制造、软件开发、数字内容、信息技术服务等深入交融,不断产生新服务和新业态,促使其内涵和边界集聚扩展,蕴含新的巨大市场空间。宽带接入技术广泛应用为信息服务市场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宽带网络的普及提速能够为流媒体业务提供了强大的网络基础。基于宽带有线网络的流媒体技术应用获得了长足发展,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流媒体技术也日益走向成熟。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技术由试验走向商用也将不断催生新的业态和模式。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将为信息服务市场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前景。物联网在公共安全、城市管理、交通运输等多个领域的应用将持续广泛深入。云计算应用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张,三种公共云应用形态各有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的总趋势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
高速大容量。速度和容量是紧密联系的,随着人们要传输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需求成为必然趋势。从元器件到计算系统,从处理、存储到传输,从传输到交换,信息技术在向着高速大容量的方向发展。
综合集成。社会对信息的多方面需求,要求信息技术提供更丰富的产品和服务。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与传输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的结合,各种媒体的结合,各种业务的综合,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理念。
平台化。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相互渗透,硬件与操作系统等软件整合集成,标志着信息技术在向一体化软件平台方向演变。平台化可降低IT应用复杂度,适应用户灵活部署、协同工作和个性应用需求。
智能化。随着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海量数据汇集将赋予信息技术更多自适应能力,智能化将成为趋势。智能信息技术将综合利用各种网络、自动化等手段提供快捷的智能服务。
多媒体化。在数字媒体技术与终端融合的发展前提下,人们更加注重视听感觉和个体体验,多媒体化是必然趋势。综合处理音频视频、图形图像,以及与终端设备交互控制结合的技术,有助于实现人机信息动态、双向交互。
新技术发展方向:
微电子和软件交互集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水平,模糊了整机与元器件间的界限,极大地提高了信息设备的功能,并促使整机向轻、小、薄和低功耗方向发展。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信息设备功能可以通过软件来实现,软件技术已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的相互渗透使芯片变成“固化的软件”。进一步巩固了软件的核心地位。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功能通过软件来实现,“硬件软化”成为趋势,出现了“软件无线电”“软交换”等技术领域。嵌入式软件的发展使软件走出了传统的计算机领域,促使多种工业产品和民用产品的智能化。软件技术已成为推进信息化的核心技术。
面向下一代的智能检索技术。传统的信息搜索转变为语义检索、任务检索、感性检索,智能搜索可利用自然语言技术,根据用户所表达语句的真正意图来进行检索,以更准确、更好地返回符合用户需求的检索结果;以用户为中心,将用户检索需求转化为用户下达的检索任务,结合用户输入的关键字,利用新的算法,体现策略结果的选择过程;检索结果与用户感觉完美匹配,发现人们对产品感性认识和产品物理要素之间的关系。
数据可视化和元数据综合管理技术。数据可视化与信息图形、信息可视化、科学可视化以及统计图形密切相关,旨在借助图形化手段,清晰有效地传达、沟通信息,实现对于相当稀疏而又复杂的数据集的深入洞察。所谓元数据,并非数据本身,而是指用来说明这些数据性质的数据及信息。从业务元数据和技术元数据中,管理人员可以更有效地汇总并集成数据,使数据变得更有价值,并实现分散信息资产及其关系的可视化。
统筹分析型的可信空间信息安全技术。开创“以数据为中心”的新思维模式,应用新的数据平台概念设计、实现和运行系统,将大幅提升信息系统防护水平。从监测到理解、从数据收集到行为、异常分析的转变,需要利用新的数据平台和可信设备、系统,加强事件探测能力,提前洞悉风险并制定全局规划,统筹协作以确保安全。
混合化与融合型数据架构技术。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非结构化数据数量日趋增大,数据库技术进入了“后关系数据库时代”。在基于网络应用的非结构化数据库时代,将出现混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的数据架构技术。新的非结构化数据与结构化融合管理方式,可以提供一种全新的控制管理概念——将数据转变成新的价值来源,实现两类数据库的共存及高效结合,确保数据价值最优化。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快速融合,将随着平台重构与应用技术演进而逐步实现。
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是指它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上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式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与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在广域网和城域网上,以密集波分复用技术(DWDM)为代表的全光网络技术引人注目,带动了光信息技术的发展。宽带接入网技术多种方案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鹿死谁手尚难见分晓。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也是一个持续的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门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导& 图1)
2. 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竞争格局日趋稳定,天花板效应明显,LTE 与云计算或为机会
对于信息设备商的思考,曾经在今年四月有一个深度报告《不一样的方向不一样的未来——全球视角下的中国电信设备商发展思考》,里面深入的阐述了对行业的看法,大家可以进一步了解。
总体来说,受全球经济形势、产业发展阶段(3G 基本完成,4G
刚刚开始)以及运营商开支总量及结构影响,电信设备商未来发展首先守到规模增长的影响。
同时,可以发现,电信设备商服务性收入在占到总收入的40%时,比重开始下滑。电信运营商目前注重于网络的升级换代,对网络设备的需求快速扩大,而网络外包步伐暂缓;电信设备商当前也重在满足运营商的网络升级换代需求,用于拓展网络服务市场的精力应不及以往。现有服务性收入主要来自网络维护、规划、设计和运营,增长潜力有限,进一步突破可能需要引入云服务模式,如通过SaaS模式提供电信业务和系统软件。
经过惨烈的竞争之后,全球电信设备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基本确定,电信设备商已经越来越少,呈现出国内二强和欧洲三雄相抗衡的对面。
在传统业务收入增速下滑及毛利率下降趋势的情况下,主要的设备商纷纷开始利用裁员、重组分拆、卖掉部分业务等手段过冬,同时在业务发展上也出现了分化,国内厂商和国外厂商走出了两条截然不同的道路:华为正从以产品或技术为企业战略中心,转向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并把业务重新划分为四块:运营商、企业、终端和其他开始从“管道工”华为向“全能型”选手转换。与中兴和华为挺进智能手机的不同,爱立信则选择放弃终端其致力于创立通信业的标准和核心专利,通过让更多的设备联网而使其利益最大化。
未来,由于业务创新、流量扩张等要素,随着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发展,宽带中国、三网融合等实施,包括中国在内的LTE建设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拯救电信系统设备商。
截至2012年7月,全球LTE商用网络数量已达到103个,包括93个FDD、8个TDD和2个FDD/TDD双模网络。从时间来看,LTE的网络部署速度从2011年3季度开始不断加速,季度,平均新增量在14个,季度,平均新增量超过20个。全球各地的LTE网络商用部署都在加速,尤其是欧洲是LTE商用网络最多的市场,部署的商用网络占总体的33%。
年,全球LTE用户将保持每年翻番,2014年底,全球LTE用户总数接近2亿。预计2016年TD-LTE用户将达到1.5亿户左右,在整个LTE用户中占30%左右。
LTE投资建设方向主要涉及公司
&&&&&&&&&&&&&&&&&&&&&&&&&&
公司名称&& 主营业务
规划设计&&&&&&&&&&&&&&
富春通信&&
为三大运营商提供网络规划设计等服务
无线射频配件&&&&&&&&&&
大富科技&&
移动天馈系统射频器件供应商,主要跟随主设备商:华为
&&&&&&&&&&&&&&&&&&&&&&&&&&
武汉凡谷&&
移动天馈系统射频器件供应商
基站主设备&&&&&&&&&&&&
中兴通讯&& 主设备商
传输网&&&&&&&&&&&&&&&&
烽火通信&&
在传输网市场份额较大
网络覆盖优化—小基站&&
京信通信&&
微基站的供应商
&&&&&&&&&&&&&&&&&&&&&&&&&&
邦讯技术&&
家庭基站的供应商
网络覆盖优化—设备&&&&
世纪鼎利&&
提供网络优化测试的终端设备
&&&&&&&&&&&&&&&&&&&&&&&&&&
国人通信&&
直放站等优化设备
&&&&&&&&&&&&&&&&&&&&&&&&&&
三维通信&&
直放站等优化设备,还有网优服务
&&&&&&&&&&&&&&&&&&&&&&&&&&
奥威通信&& 直放站等
&&&&&&&&&&&&&&&&&&&&&&&&&&
三元达&&&&
直放站、天线等产品
网络覆盖优化—服务&&&&
华星创业&& 网优、路测
&&&&&&&&&&&&&&&&&&&&&&&&&&
宜通世纪&&
网络优化和网络维护等
&&&&&&&&&&&&&&&&&&&&&&&&&&
中创信测&& 网优、路测
&&&&&&&&&&&&&&&&&&&&&&&&&&
国脉科技&&
网优和网络维护
系统设备来看,多制式共平台基站已经成为业界现实,small cell基站受市场热捧。
Small cell基站的概念涵盖了所有微蜂窝技术,包括femtocell、picocell和metrocell,以及HetNet
(异构网,Heterogeneous Network)组网。这种组网方式将宏蜂窝、Small Cell
以及Wi-Fi等技术融合在一起,以提高覆盖和传输能力。
运营商的网络架构正在从传统的宏蜂窝向分布式基站转变,这将极大的促进小型基站市场。根据ABI公司的预测,2014年LTE小型基站的销售量(12.7万)将超过LTE宏蜂窝(11.3万)。
设备制造商的发展策略也在向Small Cell转变。一些原本不支持Femtocell的大型设备商也纷纷开始建立Small
cell产品线半导体提供商也需要在产品上进行调整。TI、 Freescale、Cavium、Mindspeed、 和
DesignArt等公司已经开始提供针对Small Cell基站的Socs芯片。
3. 基础电信运营商流量经营转型,机遇与压力并存
行业深度报告详见今年4月《通道业务四面受敌,转型之路受制于企业长期发展与股东回报之间的平衡压力》。
电信服务业从属性来说,已经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需产品,具有一定的需求刚性,在经历了经济危机所引发的行业增长波动后,随着全球经济的好转,电信业也呈现出复苏局面。但是无论在发达还是发展中市场,在移动替代的趋势下,固定电话用户的减少均尚未出现减缓的态势,移动电话用户增长放缓,普及率触及天花板。同时,不仅面对日益非理性的运营商间竞争、制造商间竞争及IT和有线电视业的挑战。而且,更重要的是面临日益严峻的外部OTT运营商的挑战。
随着智能手机和3G网络的普及,大量涌现出来的OTT(OVER THE
TOP)企业,基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创新型应用,带来了更好的用户体验,而这些和运营商没有太多关系,电信运营商只收取一个接入费。如谷歌、苹果、Skype、Netflix等利用运营商的宽带网发展自己的业务,直接面向用户提供服务和计费,使运营商沦为单纯的“传输管道”,根本无法触及管道中传输的巨大价值。大量社交化应用元素全面渗透,通过移动化、垂直化的优势实现对运营商传统业务的替代和更新。
可以发现100多年来赖以生存的话音收入已发生根本性动摇,日益边缘化、免费化。而爆炸式增长的数据业务耗尽了网络资源,却带不来相应的收入,电信企业在资本市场的地位日益低值化,如Google超ATT,
腾讯超电信。
过去移动通信是一个相对垄断性的行业,运营商掌控着整个行业的发展,也获得行业的最大利润,现在这一切正在发生变化。来自互联网不同种类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进行了不同层次上的替代,传统电信业务的语音和短信需求走在一个逐渐萎缩的道路上,这一点从很多运营商的年报收入结构中可以发现。
(互联网业务对传统电信业务的取代& 图2)
全球范围来看,流量不再是语音的附加,正逐步成为客户的核心需求,运营商收入增长的主要动力。无线流量替代有线流量速度加快,目前,无线宽带流量的增长速度约为有线宽带流量的10倍,预计在4-8年的时间里,全球无线流量规模将超过有线流量。
在语音业务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流量和收入呈现出一种强相关关系,在数据业务占据统治地位的时代,流量和收入之间的关联被逐渐打破,单纯依靠业务流量的增长已经难以拉动收入的同步增长,只有依靠技术的发展,降低单位流量的成本,从而带来良好的收益。
在互联网企业的冲击下,运营商管道化和边缘化趋势引领着价值产业链条的向下弯曲,价值分配重新布局,未来电信价值产业链的顶端将是终端制造商和业务提供商。
可喜的是,运营商正在通过转型来扭转这一局面,如智能化管道与业务创新。智能化的转型的三个重要特征:更宽、更综合和更智能。更宽是指通过建设光钎宽带,实现FTTX,同时无线宽带建设LTE
和WIFI,打造好智能管道的基础。更综合,从传输管道(比特传送)向应用管道的延展(应用基础设施),发展IDC、CDN、云计算中心等应用基础设施,与传统的通信传输通道一起构建出综合管道,将纯粹的传输管道的比特传送功能扩大到计算、存储、分发等各种资源的网络调度功能,形成综合资源优势。更智能,这也是要实现的最终目标,对不同业务、应用、服务需求给予不同的资源配置,实现差异化管道服务,增强管道能力,保障和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实现平台化运营,网络能力的开放。
为了避免沦为哑管道,全球运营商进行了积极探索,根据行业发展的趋势,运营商开展移动互联网流量经营出现这样的一种轨迹。在流量用户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就是流量用户普及率低于80%,户均流量在30M以下,此时着重于流量资费的优惠和合作扩展用户;在户均流量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就是流量用户普及率达到80%以上,户普及率增速放缓;此时着重于通过强化流量关怀和Wlan分流;在流量管控阶段,这一阶段的特征是户均流量超过100M,用户普及率达到90%,打造智能管道和创新商业模式是重点发展内容。
当然,电信业的市场需求层面、公用事业属性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地位以及多年来的市场化磨炼决定了电信运营商不会轻易衰亡,过去这么多年的所谓颠覆性业务和技术(VoIP,P2P,IM,IP等)没有从根本上将其颠覆,近5年来全球电信行业的财务抗跌性表现也证明了其生命力的顽强。
4. 非基础电信运营商业务蓬勃发展,民营36条机会大
信息技术服务将日益广泛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从汽车、家电、手机等日常用品到医疗器械等专业设备相关领域,信息技术服务都在得到应用,这使得信息技术服务成为与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的产业。信息技术服务业也必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教育、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呈现出更多的服务形式,成为社会进步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性产业。目前,信息技术服务已经在电信、电力、交通、医疗卫生、教育、金融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有了较成熟的市场应用,已经成为社会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人们在消费产品的同时也在消费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进入了消费品时代。同时,信息技术服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展,广泛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
智能手机的逐步普及,手机上网、支付模式的逐渐成熟,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模式变得更加快捷和普及,移动互联网将成为增值电信业务发展热点及增长点。信息服务行业呈现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企业数量快速增加、新兴领域蓬勃发展等特点。2011
年,增值电信业务收入达3796 亿元,同比增长18.7%1,远高于GDP
增速,其中,除基础电信企业之外的增值电信业务收入增速达到48.2%,成为引领电信业增长的主要动力。
社交网络类业务使得社会组织结构扁平化,为人类创造新型社会关系创造了条件。微博业务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大大加快了信息流转速度。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是媒体制造内容,广播给受众,人们获取信息是被动的。微博出现后,每个人都可能成为传播的中心和新闻的源头,这直接推动了媒体传播的变革。过去,信息传播渠道是一对多点的广播模式,微博出现后,信息传播变成了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根据新浪的数据,新浪微博把热门事件的传播速度从一到两个星期缩短到几个小时。网络视频、网络阅读等业务极大丰富了社会娱乐生活,积极促进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网络视频在用户规模和用户使用深度上均呈现增长趋势。2012
年上半年,通过互联网收看视频的用户增加了约2500万人,手机端视频用户的增长更为强劲,使用手机收看视频的用户已经超过一亿人,在手机网民中的占比由2011
年底的22.5%提升至27.7。在视频内容建设上:一方面视频网站与电视台同步推广、播出电视剧和综艺节目,尝试在策划和制作过程中就开始与电视台联合,互换资源,扩展影响力;另一方面,网络上播放的海外影视、综艺内容,以及自制节目的取材能够突破电视媒体的诸多限制,从而让自身获得相对于电视的独特优势。
以软件即服务(SaaS)为代表的计算服务逐步兴起,为信息技术服务食业创新和业务开展提供了新的基础;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日趋活跃,离岸业务增长迅速,我国已逐渐成为全球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数字内容产业快速发展,动漫游戏,“业蓬勃兴起,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与传统的出版、媒体、娱乐、唱片等行业逐渐融合发展。同时,国家明确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在培育壮大高技术服务业的环节中也明确指出:“加强信息服务,提升软件开发应用水平,发展信息系统集成服务、互联网增值服务、信息安全服务和数字内容服务,发展地理信息产业。”这表明,发展数字内容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目前,我国数字内容产业已经初具规模。2004年~2006年连续3年增长超过50%以上,2007年和2008年有所下滑,但平均增长幅度也超过30%,5年的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48.5%。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2010年,产业发展遇到平台载体发展限制、外来产品冲击等因素影响,致使产业增长趋于缓和。赛迪顾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数字内容产业规模达到2889.6亿元,较2009年同比增长了14.9%,增长率同比下降0.8%。数字内容产业的各细分领域发展情况不一,其中,数字音乐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市场的增长速度较为稳定;而数字图书、数字游戏,特别是手机等移动游戏市场发展速度则较为迅猛。2010年,中国数字音乐市场规模达23亿元,较2009年增长14.9%;中国数字图书市场规模达6亿元,较2009年增长108.3%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电信建设。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支持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加强对电信领域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推动资源共享”的要求,促进电信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信部出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将进一步活跃民间资本尤其是对包括用户驻地网业务以及移动转售业务的开展,如民间资本可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提升和资费水平下降,为用户提供更便捷、优惠和多样化的移动通信服务,充分活跃市场,提升市场的业务创新能力和扩大消费领域。
目前对于市场企业,明年申请和经营移动转售业务还需要考虑以下几点:①资质条件,使自己具备经营移动通信转售业务应需要的各种资质。目前国家政策细则还没有出来。②保护用户权益的措施,包括如何处理申诉、如何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如何确定服务质量,如何能够保证在退出市场时,原有用户可以由其他的转售商或运营商承接,在出现纠纷和争议需要对用户进行赔偿时,如何赔偿,是否找一家担保公司,或者向基础运营商提交一定的保证金。③服务的创新点在哪里,如何能够吸引用户。④如何与移动运营商开展合作。
《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进入电信业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的重点领域:
⑴、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移动通信转售业务试点,通过竞争促进服务提升和资费水平下降,为用户提供更便捷、优惠和多样化的移动通信服务。
⑵、鼓励民间资本开展接入网业务试点和用户驻地网业务,促进宽带发展。完善相关监管制度和手段,保障企业实现平等接入,用户实现自由选择,推动提高宽带接入性价比。
⑶、鼓励民间资本开展网络托管业务。引导电信企业将自有或租用的国内的网络、网络元素或设备,委托民营企业第三方进行管理和维护服务,促进专业化分工,提升服务水平。
⑷、鼓励民间资本开展增值电信业务。支持民间资本在互联网领域投资,进一步明确对民间资本开放因特网数据中心(IDC)和因特网接入服务(ISP)业务的相关政策,引导民间资本参与IDC和ISP业务的经营活动。
⑸、鼓励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申请通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信息网络系统集成、用户管线建设以及通信建设项目招标代理机构等企业资质。凡具有相应资质的民营企业,平等参与通信建设项目招标,不得设立其他附加条件。
⑹、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运营维护。引导基础电信企业积极顺应专业化分工经营的趋势,将基站机房、通信塔等基础设施外包给第三方民营企业,加强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⑺、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鼓励基础电信企业在境内上市,通过降低上市公司的国有股权比例或增资扩股的方式引入民间资本。支持基础电信企业引入民间战略投资者。
⑻、鼓励民营电信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支持民营电信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开拓国际市场。
5. 电子信息产品的技术、产品创新与客户引领性成为急迫
电子信息产业的产业链整体上可以划分为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电子整机和电子应用系统四大部分。前两个部分为上中游、后两个部分为下游。电子信息产业链长、结构复杂、技术先进、市场开放程度高,是典型的高技术产业。现在电子电路都已经芯片化、模块化,许多控制软件也都固化在芯片中,而整机厂也不具备芯片、模块生产所需要的技术条件。所以,整机所需的芯片和模块、软件已经都转移到产业链上游进行专业化加工。这样以来,下游的整机制造阶段只是扮演了“搬运工”的角色。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基本上是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笔记本电脑、电视机、手机等,是大量采用代工的方式出口,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品牌。
28nm/22nm工艺技术将实现大规模量产,英特尔、三星、台积电等企业先进工艺产能释放形成上游行业垄断。我国芯片制造代工业由于技术和投资的瓶颈,将无法充分满足国内芯片代工市场的需求。
3D封装技术提高了行业的技术门槛,封装行业与制造行业将融合发展。封装企业将形成两级分化,龙头企业的生产规模、利润增加,中小企业竞争更加激烈,并加快落后企业及落后产能的淘汰。
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在关键材料和设备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进口,与国外差距依然明显。关键材料方面,TFT-LCD所需的基板玻璃、液晶、偏光片、驱动芯片等关键材料大多掌握在日本、韩国、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企业手中,以基板玻璃为例,我国企业仅仅拥有6代线以下的基板玻璃生产线,而高世代线市场仍然为国外基板玻璃巨擘所垄断。核心装备方面,刻蚀机、曝光机等关键设备均掌握在日本、韩国和欧美企业手中,国内涉足平板显示设备的厂家年总产值仅数亿元,与动辄上百亿的生产线投入相比,差距巨大。
可以说,通用制造类和所谓的产品与客户依赖型而没有创新型的公司除非营收增长保持高的延续性,否则都将在市场的作用下下行,提升估值的办法就是必须向微笑曲线的两端演进,否则不可能摆脱包括摩尔定律在内的诅咒。
目前中国与终端相关联的公司,很多都是产品依赖性和客户依赖性的,长期来说,在技术的创新能力以及优质客户的拓展、业务模式的创新需要很长的路要走,基本的路径在于生产与技术引进、吸收、创新的道路上进行产品与客户的拓展,最后取得商业模式的自我独特性,有可能会取得成功的。促进电子信息类产品发展方面,一是要垂直整合产业链,改变过去上下游间分段式的研发和生产经营局面。二是要密切跟踪、研究伴随互联网普及和发展而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应用。
6. 转型与商业模式创新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新的制高点
未来整体的价值链将会发生变化,业务与终端可能会逐步占据上游,数据来看,从2011年信息通信产业链各环节来看,运营业和制造业成为价值增长最低的环节。
目前,ICT产业发展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更多新的公司将接过接力棒重新领跑产业。
未来公司转型和商业模式创新可能会在以下一些情况发生:
跨终端操作系统平台正成为新的产业发展制高点。信息化就是使所有的物体都成为网络终端、信息终端,有终端设备(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汽车等),就会有操作系统。谁掌握了操作系统,谁就绑定了消费者,谁就能够掌握网络时代信息产业的主导权。从终端的发展来看,一个显著的趋势就是硬件PC化,即PC芯片和设备厂商全面向移动终端领域渗透,PC产业竞争更为激烈,会加剧移动终端产业链的竞争强度,传统移动终端厂商进一步衰退,移动终端产业生产和合作方式的调整,采取软硬件的松耦合方式。同时软件互联网的趋势也很明显,即移动应用的开发和提供均依托于互联网平台实现核心价值,互联网应用成为产业价值提升的核心。在移动终端产业,应用开发者掌握核心价值;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征在移动终端产业重现。不外乎几种模式。第一,完全的整合和控制产业链来达到目的,比如苹果的模式。第二,通过OS系统、内容平台等模式掌控某种关键环节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如谷歌等。第三,通过规模与成本效应取得成功,如中兴通讯和华为。
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模式正在催生新的产业基本形态。随着新兴产业、新兴业态的不断涌现和发展,在原有产业边界被全面打破的新形势下,谁最先进行产业链整合与重构,发展形成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整合能力,谁就将率先确立竞争优势。产业链整合是将传统的终端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数字内容提供等产业环节进行重新组织,构建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向消费者提供基于智能终端的多元化、动态化、实时化的娱乐、消费、社交、资讯等服务。基于软件、内容和终端的产业链整合模式,首先在智能手机领域形成,并在平板电脑、互联网电视等领域快速拓展
基于“软件+内容+终端”的产业链竞争正成为IT跨国企业竞争基本模式: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加速基于软件、内容与终端的整合转型。爱立信、微软等公司建立移动应用商店;黑莓:RIM开设了程序商店,推出约1000种程序;诺基亚:发布互联网门户OVI,向用户提供游戏、影片、音乐、应用工具等应用内容下载服务。
“软件+内容+终端”模式正向电视、汽车移动平台扩展:三星在2010年3月开设了电视应用软件商店,目前已经有了300多个注册应用软件;韩国LG电子在2011年3月开设了“LG
Apps Store”,并已展出样机;福特汽车在发布电动汽车“Focus
Electric”的同时,发布了与之互动的智能手机应用软件“MyFord Mobile” 。
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建设正成为新的企业竞争焦点。现代信息系统日益大型化、综合化、集成化,建立集“问题分析+战略规划+方案设计+关键软硬件产品开发+项目实施+业务外包+人才培训”于一体的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正成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竞争的焦点。IBM、惠普、戴尔等跨国巨头正着力打造全业务综合集成服务体系。
IBM:转型中打造多技术和全业务流程的综合集成能力,构建面向超复杂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新的商业模式
IBM不断抛弃已经过时的产业,引领或者开发出新行业的发展,每次漂亮的转型都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第一次转型:20世纪40年代末,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磁带的出现,IBM迎来了第一次平台转型。从打孔卡片进入电子时代,在小沃森的领导下,IBM成为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厂商。第二次转型:到1969年,IBM的市场份额增长至70%,成为第一家可以被称作“邪恶帝国”的大型IT公司,并引起了美国反垄断监管部门的关注。IBM遭遇的第二次平台转型是从大型机到分布式系统,包括个人电脑的转型。第三次转型:IBM发现通过大型数据中心和网络提供的计算服务开始兴起。因此自2005年以来,IBM已经花费了140亿美元,收购了超过20家提供各类“业务分析”服务的公司。第四次转型:智慧地球的提出,构建企业网业务新模式。
IBM是这样阐述“智慧地球”的内容: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即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相互连接形成所谓的“物联网”;并通过超级计算机和云计算将“物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整合。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智慧”状态。“智慧地球”的复杂化、集成化、架构化的大统一模式铸造了行业的高技术门槛。
IBM作为这一概念的提出者,已早已提前布局企业发展规划,不断整合内部资源,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前端强化战略咨询:2002年收购了全球知名的咨询公司普华永道询子公司,IBM将自己的全球服务部旗下的业务创新服务部与普华永道咨询合并,形成”IBM业务咨询暨系统整合服务部(BCS)”。涉及领域包括制造业、交通运输与商品流通业、金融产业、电信传播业、政府相关行业和工商企业的战略咨询。后端强化管理服务:1995年,IBM开始把服务部门独立出来,开始探索产品+服务的业务模式。2000年后,IBM不断并购重组服务、咨询、软件等业务部门,构建了包含数据库、BI工具、基础设施平台等完善的管理服务;在IT服务基础上,延伸到了人力资源管理、会计、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保险理赔等。
正是通过近五年的内部整合,IBM形成了集问题分析+战略规划+系统方案+软硬件产品+项目实施+人才培训的全服务业产业链。正是有了这种完善的产业链和技术实力,IBM在2007年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打造出多技术和全业务流程的综合集成能力,构建面向超复杂系统一体化解决方案的新的商业模式。在这一商业模式的背后是IBM多年的布局和产业调整,因此在全球领域还找不出另外一家企业能够模仿IBM这一模式的。
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正在重塑产业格局。服务化是软件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商业模式创新是实现和推动软件产业服务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云计算是软件产业服务化的集中体现,其本质就是面向服务的商业模式创新。它是一种通过互联网提供和使用IT软硬件设备与服务的新型应用模式,用户可以像用水用电一样,用较为低廉的费用通过网络随时随地获得所需的服务,而不再需要购买或拥有复杂的软硬件系统。基于云计算的硬件设备、基础软件、开发工具、应用软件、信息服务等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正在重塑软件产业发展的格局。
微软:发布MicrosoftAzure云平台,并投入95亿美元用于云计算领域的研发。2011年90%的员工将从事云计算及相关工作。
IBM:在全球加快云计算中心布局,在新加坡、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一批云计算实验室和云计算中心,加大服务部门销售云计算方案和服务。
Amazon:2010年云计算收入超过10亿美元,是当前市场上拥有云计算技术服务最多的公司,最早推出“云计算”服务的公司。
到2012年全球财富1000强企业将有80%的使用云计算服务,到2015年使用云计算企业的比率有望提高到95%。
已投稿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子信息产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