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国家卫生经费占国家财政支出的分类百分比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 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意见

  国办发〔2018〕8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近年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并持续保持在4%以上,投入机制逐步健全,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有力推动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中西部和农村教育明显加强。但还存在教育经费多渠道筹集的体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经费使用“重硬件轻软件、重支出轻绩效”,监督管理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为全面加强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经国务院同意,现就进一步调整优化结构、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落实新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坚定不移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妥善处理转变预算安排方式与优先发展教育的关系,改革完善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体制机制,以调整优化结构为主线,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切实提高教育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促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发展。

  优先保障,加大投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落实教育投入,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在继续保持财政教育投入强度的同时,积极扩大社会投入。

  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提脱离实际难以实现的目标,不作脱离财力难以兑现的承诺,不搞“寅吃卯粮”的工程,合理引导社会预期。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提高教育质量战略主题,统筹近期发展任务和中长期发展目标,统筹城乡、区域以及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统筹条件改善和质量提升,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坚持“保基本、补短板、促公平、提质量”,经费使用进一步向困难地区和薄弱环节倾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

  深化改革,提高绩效。推进教育领域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巩固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充分发挥财政教育经费的政策引导作用,推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鼓励地方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经费监管。

  二、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

  (三)持续保障财政投入。合理划分教育领域政府间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进一步完善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两个只增不减”要求,更多通过政策设计、制度设计、标准设计带动投入,落实财政教育支出责任。建立健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科学核定基本办学成本,全面建立生均拨款制度。到2020年,各地要制定区域内各级学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并建立健全动态调整机制。

  (四)鼓励扩大社会投入。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逐步提高教育经费总投入中社会投入所占比重。各级人民政府要完善政府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基金奖励、捐资激励、土地划拨等政策制度,依法落实税费减免政策,引导社会力量加大教育投入。完善社会捐赠收入财政配比政策,按规定落实公益性捐赠税收优惠政策,发挥各级教育基金会作用,吸引社会捐赠。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地方人民政府应按照规定的管理权限和属地化管理原则,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状况、培养成本和群众承受能力等因素,合理确定学费(保育教育费)、住宿费标准,建立与拨款、资助水平等相适应的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自费来华留学生学费标准由学校自主确定。

  三、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

  (五)科学规划教育经费支出。各地要加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与中期财政规划的统筹衔接。中期财政规划要充分考虑教育经费需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要合理确定阶段性目标和任务,及时调整超越发展阶段、违背教育规律、不可持续的政策。学校建设要合理布局,防止出现“空壳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法,坚持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严禁随意扩大免费教育政策实施范围。

  (六)重点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始终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投入的重中之重,切实落实政府责任。进一步提高全国特别是西部地区义务教育巩固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为彻底摆脱贫困奠定基础。巩固完善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实行全国统一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基准定额。落实对农村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按100人拨付公用经费和对寄宿制学校按寄宿生年生均200元标准增加公用经费补助政策,单独核定并落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公用经费,确保经费落实到学校(教学点),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振兴乡村教育。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控辍保学、“大班额”、随迁子女就学、家庭无法正常履行教育和监护责任的农村留守儿童入校寄宿等突出问题。

  (七)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建设保障水平。各级人民政府要将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重点予以优先保障,鼓励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努力让教师成为全社会尊重的职业。财政教育经费要优先保障中小学教职工工资发放,推动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各地要严格规范教师编制管理,对符合条件的非在编教师要加快入编,并实行同工同酬。各地要完善中小学教师培训经费保障机制,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健全中小学教师工资长效联动机制,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统筹考虑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实现与当地公务员工资收入同步调整,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使教师能够安心在岗从教。各地要加强省级统筹,强化政府责任,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优先落实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收入政策。力争用三年时间解决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问题,凡未达到要求的地区要限期整改达标,财力较强的省份要加快进度。严格按照现行政策规定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及时足额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加强教师周转房建设,提高乡村教师工作生活保障水平,引导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各地要根据幼儿园规模,创新方式方法,合理配备保教保育人员,按照岗位确定工资标准,逐步解决同工不同酬问题。支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和特殊教育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八)着力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在重点保障义务教育的前提下,优化支出结构,积极支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各地要加快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标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财政补助政策,逐步提高学前教育财政支持水平,多渠道增加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普通高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加大对普通高中急需的教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力度。各地要按照地方政府债务化解范围,对普通高中债务中属于存量地方政府债务的,可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置换。逐步提高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完善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鼓励企业举办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支持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财政教育经费着力向深度贫困地区和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加大中央财政相关转移支付力度,加强省级统筹,存量资金优先保障、增量资金更多用于支持深度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和贫困家庭子女接受教育,推动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完善资助办法,提高精准水平,实现应助尽助。强化资助育人理念,构建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

  (九)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完善高校预算拨款制度,统筹推进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一流本科教育,推动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培养造就一大批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卓越拔尖人才。持续支持部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落实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以部省合建高校为引领,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快培养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更好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完善科研稳定支持机制,健全人才引进政策和激励机制,建立科研服务“绿色通道”,为科研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便利。改革高校所属企业体制,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更好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经费资助政策,支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布局。

  (十)持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投入。各地要在改善必要办学条件的同时,加大课程改革、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促进育人方式转型,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教研活动、教学改革试验等方面投入,推动实现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均衡。支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与高考综合改革协同推进,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支持开展职业教育实训实习,推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建设。支持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急需紧缺专业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支持教育信息化平台和资源建设,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四、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

  (十一)全面落实管理责任。按照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要求,进一步简政放权,落实省级政府教育经费统筹权和各级各类学校经费使用自主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健全“谁使用、谁负责”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责任体系。教育部门和学校是教育经费的直接使用者、管理者,在教育经费使用管理中负有主体责任,要会同相关部门科学规划事业发展和经费使用,依法依规、合理有效使用教育经费。财政部门要按规定落实国家财政教育投入等政策,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监督。发展改革部门要优先规划教育发展,依法加强成本监审。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优先保障学校教职工配备,落实完善教师待遇政策。

  (十二)全面改进管理方式。以监审、监控、监督为着力点,建立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教育经费监管体系。健全预算审核机制,加强预算安排事前绩效评估。逐步扩大项目支出预算评审范围。加强预算执行事中监控,硬化预算执行约束,从严控制预算调剂事项,健全经济活动内部控制体系,实施大额资金流动全过程监控,有效防控经济风险。加强预决算事后监督,各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要按照预算法要求,全面推进教育部门预决算公开。加强各级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公告。教育经费使用管理情况纳入教育督导范围。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监督,提高审计质量,强化审计结果运用,推动完善内部治理。推进经济责任审计党政同责同审,实现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中小学校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十三)全面提高使用绩效。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理念,逐步将绩效管理范围覆盖所有财政教育资金,并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完善细化可操作可检查的绩效管理措施办法,建立健全体现教育行业特点的绩效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紧密结合教育事业发展,优化绩效目标设置,完善绩效目标随同预算批复下达机制。开展绩效目标执行监控,及时纠正偏差。坚持财政教育资金用到哪里、绩效评价就跟踪到哪里,加强动态绩效评价,及时削减低效无效资金。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加大绩效信息公开力度,将绩效目标执行情况和绩效评价结果作为完善政策、编制预算、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重要依据,作为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坚持厉行勤俭节约办教育,严禁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禁超标准建设豪华学校,每一笔教育经费都要用到关键处。

  (十四)全面增强管理能力。各级教育财务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增强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本领。落实完善资金分配、使用和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科研经费管理等制度体系,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全国教育经费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即时动态监管。完善教育财务管理干部队伍定期培训制度,实现全员轮训,增强专业化管理本领。加强学校财会、审计和资产管理人员配备,推动落实并探索创新高等学校总会计师委派制度,加强学生资助、经费监管、基金会等队伍建设。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进一步巩固财政教育投入成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工作合力,认真落实完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教育经费使用结构、科学管理使用教育经费等各项任务,切实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各地要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分解任务,明确时间节点,层层压实责任,确保工作成效。

  (十六)加强督查问责。各地要加大对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使用管理情况的督查力度。中央相关部门要对各地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待遇政策等落实情况开展专项督查,各地要定期向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报送落实情况,国务院将适时开展督查。对督查中发现的问题,抓好整改问责。对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依纪依规严肃处理。有违法行为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范文一:有关财政支出的几个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1996年10期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加强财政支出研究是深化财政研究和财政实践发展的必须,作者对影响财政支出的几种观念进行了辩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在市场经济下,财政支出应该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基础,树立合理配置资源的效益观,以支定收和以收定支、无偿性和有偿性相结合,并提出控制财政支出的几项措施。

  一、必须加强财政支出的研究

  从财政学发展的历史看,财政学者始终比较重视财政收入、尤其是税收的研究,提出了税收原则论、拉弗曲线等著名的税收理论,而对财政支出的研究却很少,原因是许多财政学者认为财政支出由政府决定,并非财政部门能定的,财政学没有必要研究财政支出。随着经济发展,财政研究的深入,财政学也加强了财政支出的研究,对支出种类及内容特别是支出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给予密切注意,并根据对财政支出的考查研究整个财政的性质,使财政支出成为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但是财政支出要形成税收理论那样系统成熟的理论还有很大距离,尤其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家财政要向民主化、法制化、科学化发展,加强财政支出研究尤为必要:

  1.从财政实践看,先有需要,根据需要确定财政支出是财政的特性,财政收入的目的是供应支出,即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社会共同需要并不是人人都需要,也不是一般说的公共需要,而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和正常发展的必须,是财政必须满足的需要,财政支出效果的好坏应以满足社会共同需要为标准。因此,首先必须研究财政支出应涉及哪些方面,不应用于哪些领域,各项支出应占多大比例,确定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数量和结构,在此基础上的财政运行才可能科学合理。

  2.财政支出论相当于经济学的消费论,消费论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财政学作为经济学分支学科,也应研究支出论,具有财政支出研究的财政学科体系才是一门完整的学科。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财政支出日益扩大,1994年我国财政支出5819.7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无论经费支出还是投资支出,与某个部门或企业集团的收支相比,其规模和影响都大得多,不容忽视,并且财政支出对资源配置具有更直接更重要的作用。在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财政资金向不同方向(积累和消费)、不同用途(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不同部门、不同行业的分配来调整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调控国民经济结构,影响资源配置,因此必须研究财政支出的配置范围和比例,使其对国民经济产生良性影响。

  4.1994年1月1日,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分税制是国际通行有效的财政管理体制,它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按税种划分中央、地方财政收入一种管理体制。因此,首先必须合理划分支出,在支出科学合理的基础上,保证收入划分的合理,否则,就谈不上整个体制的合理。我国现行分税制是在政府职能没有转换和原有事权没有作合理调整的基础上推行的,存在着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事权不清和重叠交叉,要进一步完善分税制,必须加强财政支出研究,财政应承担哪些支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各应负哪些责任,它决定体制分配,也决定转移支付的确定。

  5.加强财政支出研究和管理是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措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但是财政却日益窘迫,财政赤字逐年增加,1994年赤字达638.01亿元,国债收入达1175.23亿元。 财政运行债务化,只有连年扩大债务规模,才能维持财政运行,这既有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比重下降过快过急的原因,也有财政支出不尽合理,财政支出缺位和越位的原因。加强财政支出研究,减少不必要的各项支出,可以节约大量财政支出,据测算,只是减少行政部门基本建设就可节约90亿元左右。无疑这对解决财政困难大有益处。同时,财政支出数量和规模影响国家公债的规模和效果,财政支出方向和效果影响公债的效果和还本付息能力。一般说,国家公债的发行可以使资金性质发生四种转变:社会消费基金转化为国家生产基金,社会生产基金转变为国家生产基金,社会消费基金转变为国家消费基金,社会生产基金转化为国家消费基金。国家公债收入是有偿性收入,最终要还本付息,因此,用于哪些方面必须慎重。从发展看,公债收入最好用于能够有所收益的部门和产业,即其发行和使用产生前两种转变,使社会消费基金转化为国家生产基金,社会生产基金转化为国家生产基金,前者使非生产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增加国家积累,后者主要调整产业结构,这样,国家可以集中生产资金,提高经济能力,又可以起到调节生产结构的作用,缓解财政困难。我国目前年发行公债达千亿,加强研究和管理财政支出,保证使用合理,及时收回是国债能够顺利发行和还本付息的前提。

  6.从民主财政,增加公众参与意识,保证财政收支科学化看,财政收入来自广大公众创造的国民收入,公众要求他们交纳的税收被用于有效合理的方面。现代代理理论启示我们,纳税人将税收缴纳给政府,希望财政为其提供充足、高质量的公共货物,可以说这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财政作为“代理人”,如何有效地支配,合理开支,减少道德风险和逆选择,节约代理费用是纳税人所关心的,财政只有认真研究和管理财政支出,加强信息流通,才能在纳税人的有效监督下,实现科学化、高效化。

  经济改革和发展不能没有观念的更新,人们观念更新一步,行动就解放一步,行动解放一步,经济发展速度就加快一步,财政改革亦然,需要观念的更新。财政支出作为古老的财政范畴,有许多约定俗成的观念和规矩,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新范畴,又有许多新的观念渗入。

  1.以收定支和以支定收

  长期以来,我国在收支安排上实行以收定支的原则,重收轻支,根据收入的多少安排支出,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这个观念在财政统收统支的情况下是可行而有效的。但从财政实践序列看,它颠倒了收支之间的关系,形成以国家财政为核心的对整个经济活动的全方位供给,微观活动受制于国家财政分配活动,企业预算约束软化,财政分配职能膨胀的状况。财政应是在划分事权的基础上划分收入,即在明确财政事务的基础上保证财政必须承担事业的支出。按我国现行分类,财政支出分为经费支出和投资支出,我认为。经费支出部分应在科学合理确定财政支出部门和数量的前提下坚持以支定收,保证供应。在投资领域可以实行以收定支原则,根据财政可支配财力,在保证经费开支的情况下,量力而行,尽量进行投资,保证重点。因此应该以收定支与以支定收相结合,妥善安排财政各项事务。

  2.政府意志论和客观需要论

  财政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而进行的分配,是政府的管家出纳,财政支出由政府意志决定的观念长期以来影响财政支出的研究。传统体制下,计委定盘子,财政出票子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影响了财政部门参谋作用的发挥,财政处于被动消极地位。但是,现实经济中,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灵,政府不是抽象的,而是由具有经济人本性的政治家组成的。所以,政府意志论必然影响财政有效运营,导致财政失误和经济失衡。新的观念是财政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分配,它是社会资源配置的特殊侧面,在社会总资源配置中,能够或应该占有多大比例份额是由社会再生产决定的,它的内涵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社会共同需要并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大家都需要,也不是每个人需要的汇总,而是就社会整体或社会自身需要而言是维持一定社会存在,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必须由社会集中组织事务的需要,是一般的社会需要,它有三类:(1)只有以社会为主体组织和实施方能实现的事务;(2)家庭部门和企业部门不愿介入而又是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事务;(3)唯有以社会为主体举办才能有效地协调社会成员利益的事务。财政支出社会共同需要论说明财政支出不是可以任意增减取舍的,而是有客观比例界限的,只有按照社会共同需要办事,才能达到效果最佳,收益最大。

  3.财政支出节约观和效益观

  财政支出在很长时间内提倡厉行节约,在资金有限、支出既定的情况下,是有效的。经济体制改革之后,我们提出了生产型财政向经营型财政转化,发展效益财政,摒弃了被动的节约观,提倡用积极有效的节约代替消极无效的节约,赋予节约以新的内容,节约应是积极的,以支出符合目的性、有用性、必要性为前提,运用最少支出,取得最大效果。明确支出方向后,树立正确的节约观,在具体确定项目时是必要可行的。传统的效益观念是我们多年来使用的为大家所熟悉的概念,即日常工作中所消耗的劳动量与所获得的劳动效果的比率,指某种工作或行为的投入与产出的比值,这个比值的大小、高低可以反映工作效率的高低。然而许多财政支出难以用投入产出观念衡量,过分强调节约可能影响财政必要职能的行使。在安排财政支出时应杜绝两种倾向:一是只顾需要的方法,即不管费用如何都必须给以满足;二是只顾可能或预算安排而不管需要的倾向。

  4.财政支出的有偿性和无偿性

  近年来,为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建立效益财政,提出了财政支出有偿性的观点,支出安排实行有偿供应,采取了拨改贷等措施,但对财政支出的效果影响不大,因此,财政支出观念仍应更新,不能一提效益,就考虑有偿供应,实际上,财政支出的最大效果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按照客观的科学的需要数量和结构供应资金,为保证市场经济运行提供最好服务,有些支出即使实行有偿供应也难以归还,造成银行与财政被动,银行大量到期贷款难以收回。当然,财政支出实行有偿供应确是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这必须掌握好结构和数量,对于那些无直接经济效益的项目应坚持保障供给原则,对于一部分经济效益较高,有偿还能力的支出项目可以采取有偿供应,运用金融手段、信用程序进行管理。

  1.运用科学方法确定和管理财政支出

  财政是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分配,社会共同需要是保证社会存在和发展所必须的、客观的需要,因此具有可预测性。财政支出要做到科学合理,必须进行可行性分析,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社会条件等进行分析,并运用一系列控制方法,改革拨款方法,运用零基预算和业绩预算等拨款办法,促使节约经费并提高使用效率。对经营性国有资产投资可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公共性国有资产投资可采用最低费用选择法进行分析,在保证需要的前提下,积极合理地节约支出。

  2.科学预算,强化预算约束

  可以说,我国目前预算制定采用的是基数法,即根据以往年度的支出,对当年支出进行一些调整,尤其在基层,往往长官意志起重要作用,一些地方预算编制只半月到一月时间,对以往数字进行一定的调整即可。在国外预算编制是一项复杂、工作量很大的工作,往往上个预算刚被通过,就又开始下个年度预算的研究编制,这样编制预算的结果更具科学性和刚性,效率更高。建议设立专门的预算委员会,专门负责预算的编制和检查,树立长远观念,对国防、科学、文教卫生等实行科学刚性措施控制,制定财政供给人数的量化模式。根据不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财力状况及事业发展需要,核实财政供给人数人均经费额及总额,强化预算约束。

  科学预算包括预算模式的科学化,复式预算是国际上通行的一种比较科学的预算方式,对控制投资膨胀,科学管理支出有较好效果。我国目前实行的复式预算将预算划分为经费预算和投资预算,对控制财政支出起到一定积极作用,但针对我国国有企业多、国有资产大的情况,为加强管理,可以设立公共经费预算、公共性国有资产预算、经营性国有资产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不同财政支出对应不同收入来源,各自独立平衡。

  3.加强支出责任,实行法人制

  目前,财政支出分级管理,但由于政府职能没有根本改变,中央财政事权以及各级财政事权不很清楚,财政支出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挪用和浪费严重。要杜绝这种现象,必须明确划分事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划清责任,财政支出实行法人制,将支出责任落实到法人,实行目标责任制,对支出的执行情况,工作进展定期检查,保证财政支出的合理和有效。

作者介绍:李丽凤是我院财贸经济系94级博士生

范文二:财政支出的纳税论文

针对财政支出对纳税遵从的影响,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规范政府收入和支出体系。

由于财政契约和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政府应当在一定程度和层面上从纳税人心理出发,考虑公平在纳税人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导向作用,响应服务于民的民生财政的要求,规范自身的财政收支行为。税收作为政府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兼顾效率与公平。首先收入方面,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先进的税收经验和理念改进税收制度,以减少地区之间、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分配不均和纳税人之间税负不均的状况;完善分税制,确保各级政府的财权和财源;进一步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以及地方各级政府之间在提供纯公共商品和混合公共商品如义务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环境保护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降低政府对非税收入的依存度,健全管理制度以遏制和杜绝乱收费现象;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转移支付应以各地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为目标,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实行一般转移支付为主,专项转移支付为辅,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模式;规范制度外财政,建立完整统一的预算体系,同时实现

财政收入资金的规范化管理。其次支出方面,要科学地界定财政支出的范围,并将其控制在合理的支出规模,矫正“越位”和“缺位”,调整支出结构,对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项目,财政应该退出而交由市场负责;支出重心向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医疗、教育科学等领域转移,全面实现民生财政,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条件。同时,切实的实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特点,提高税款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接受人民监督,定期举行纳税人座谈和听证会,使人民体会到其缴纳的税款用到了实处。

2.树立以人为本、诚信和法治的政府形象。

以人为本是指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全新的服务型政府,以公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广泛的听取民意,民主科学地制定和执行各项决议和政策,简化行政手续,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诚信是指政府切实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办事讲求效率和质量,政府工作人员秉公执法,不徇私舞弊。如果政府仅仅依靠单方面地期望或是要求纳税人诚信、积极自愿纳税,并且凭借其政治权利制定严厉的惩罚机制来规范纳税人的行为是很难从根本上实现高纳税遵从度的,长此以往,必将造成社会的诚信危机。法治是指依法执政、依法治国、依法治税,使得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若不能有效地履行政府职能,为公众提供满意的公共商品和服务,或者存在资源浪费和腐败,必然会

失去公众的支持,公众就可能消极的对待自己的纳税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体,有义务宣传和弘扬诚信理念,坚决打击和防止腐败,严惩各种违法违规行为,提高公民对政府的信心和满意度,实现公民与政府之间互信互利,从而提高其纳税遵从度。

3.推进税收文化建设。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的税收文化多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要求牺牲个人利益以保证国家利益,纳税人的义务感沉重,缺乏纳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因而纳税遵从一向是以道德为导向的,不同于西方严密和理性的特征。税收从根本上是对纳税人财产所有权的一种强制性的移转,且无直接的、显现的对等给付,是纳税主体的一种负担,各类市场主体或其他相关主体从自身的利益出发,都希望税负尽可能低,税后的收益尽可能高。面对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矛盾,道德约束的软约束与我国税收法治观念的淡薄无疑很难冲破如此巨大的利益诱惑。因此政府首先应当努力实现预算支出的公开化,税收支出的透明化,使纳税人知道自己的利益与政府的行为息息相关,使纳税人感到是在为自己的利益而纳税。其次应当对公民的纳税观念进行合理的引导,例如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宣传活动,深入社区和每个纳税人中间,一方面培养其正确的纳税观,只有当纳税人认识并感受到自己确实是由于需要政府提供的公共商品和服务而纳税,

并且缴款纳税是在为自己的一部分消费付费,并且政府征税是通过纳税人的一致同意才进行的,纳税人对于税收的态度和缴纳税款的积极性才会有实质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进行财政税收教育,将税收与公共支出“一来一去”的关系等常识融入纳税人日常涉税活动中,不但可以提高纳税遵从度,更有利于监督政府行为,提高行政效率。当然,税收宣传应当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区分不同纳税人群体,通过举办税收座谈会、培训、演讲比赛、税收知识竞赛等活动消除纳税人错误或消极的税收观念,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消除普遍存在的偷、逃税侥幸心理,以优化税收环境,形成积极纳税、护税的社会氛围。

作者:任晓清 单位:天津市津南区审计局

财政支出的纳税论文责任编辑:杨雪

本团队专注于毕业论文写作与辅导服务,擅长案例分析、编程仿真、图表绘制、理论分析等,论文写作300起,具体价格信息联系

我国农村财政分级治理结构:演进的基本逻辑与趋向

我国农村财政体系适从于国家的发展路径,支撑、映射并能约束各级政府在农村的行为,而呈现出独立性,分级治理结构作为其运行的框架,随着财政体系职能与价值取向的变化,在价值与效率的追逐中发生演变。城乡一体化及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各级财政加大了对农投入,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但分级治理结构的调整蹒跚推进,结构的固有缺陷。

题目: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

目前对于正处在后经济危机时代的中国宏观经济而言,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一方面,外需锐减使得扩大内需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彰显迫切。经济增长长期以来对高投资的过分依赖所积累的国内过剩产能,后经济危机时代只能更多的依靠国内居民消费来消除,因此,扩大居民消费,尤其是释放农村居民消费的巨大潜力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和平稳较快增长的强劲。

题目:基于狭义视角的公共财政监督问题研究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深入,迫切需要建立同公共财政理念相一致的

公共财政监督模式,要求财政资金得到有效的使用以满足公共目的。研究公共财政监督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完善的必然要求,也是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深化的需要。文章从狭义视角出发,深入探讨了我国财政监督问题。 本文首先对财政监督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

题目:财政分权影响地区经济增长的路径探索

本文在财政分权视角下研究了地区公共资本、财政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探索了财政分权影响经济的一条路径。财政分权是我国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缩影,在促进地方经济增长、增加公共品供给、改进政府效能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多次的改革和调整,直至1994年分税制的推行我国才初步建立了现代分权体制。分税制下中央和地方的收入按照事权和财权。

题目:论我国人大财政监督权的完善

人大的财政监督作为我国财政监督体制的关键环节,其运作方式的调整与改变必将对整个国家政治领域、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以及国际影响力等众多方面带

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来重要影响。

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强化财税体制改革,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抓好财税体制改革这个重头戏是2014年政府工。

题目:省级地方公共财政支出效率分析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在政府体制改革中要增强政府服务职能,将政府职能由“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 。服务型政府要求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放到政府职能中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人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按照构建服务型政府这一目标,各级政府开始将更多的人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投入到公共服务中去,这从财政支出的规模就可以体。

题目:我国财政支出的产业效应差异性实证研究

2008年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欧债危机,对全球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各国都在寻找使本国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调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

击下,我国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更是遭到了严峻的挑战,暴露出我国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等问题的严重性。产业结构的合理与否对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

题目:我国地方财政风险及预防研究

财政风险是现代财政学领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范畴,也是研究和开拓现代财政学的重要理论前沿。规避财政风险问题,贯穿于世界各政府财政活动的始终,成为各国政府制定财政政策,设计财政体制,组织和安排财政收支结构,实施财政预算管理等各项活动的最重要理论依据之一。财政风险分为中央财政风险和地方财政风险。尽管地方财政风险多数。

题目:关于我国财政监督问题的国际比较研究

财政监督是指为了维护财政资金管理活动的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财政部门、税务部门、审计部门、司法部门、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以及其他相关机构对预算内外资金的规模、结构和使用效率和财政收支的合法性等事项进行的

是财政的固有职能,是财监督。财政监督是公共财政框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政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我国政府的财。

题目:地方财政层级问题研究

1994年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各省间的财政体制日趋完善,财力分配上的矛盾焦点逐步转移到省以下地方各级财政,尤其是县乡财政运行困难和财力困境尤为严重。虽然省以下各级财政体制千差万别,但体制缺陷大同小异,由于体制制定权在上,这些体制缺陷最后都将集中体现为县乡财政困难。与中央相比,省以下财政体制与农村最为接近,。

题目:北京市财政支出结构及其优化研究

在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已基本进入中等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政府对宏观调控的力度不断加强。公共财政作为分配公共资源的主要政策工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贯彻落

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题目:规范和完善我国财政分权体制研究

几乎任何一个国家的政府体系都是分为若干级层,通过主权的分层达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中央政府的重要目标,财政分权正是这样的分层体制。财政分权是指给予地方政府一定的税收权力和支出责任范围,并允许其自主决定预算支出规模与结构,使处于基层的地方政府能自由选择其所需要的政策类型,并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便是使地方政府。

题目:我国乡级财政风险的法律控制机制研究

乡级财政风险,即乡级政府所面临的财政风险。它是由于乡级政府财政支出与有限的财政收入之间的尖锐矛盾,导致乡级政府难以有效履行其支出责任和义务,从而损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可能性。在当代社会,财政不仅是政府赖以存在和运作的物质基础,也是公民权利得以实现的物质保障。而我国乡级财政风险的产生和累积,不仅严重。

题目:公共财政框架中财政监督体系设计研究

本文以财政监督体系为研究对象,尝试对如何设计一个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框架要求的财政监督体系做一研究。在研究这一问题时,本人始终将财政监督及其体系置于公共财政框架以及开放经济体系下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这一宏观背景之下。 研究公共财政框架中的财政监督及其体系问题,是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

题目:我国财政性收费体制研究

本文从我国财政、税收和收费的现状入手,结合财政性收费的基本理论分析,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借鉴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征收税费的体制和模式,提出了我国下阶段推进费税改革的构想和目标。即从两方面入手:首先是通过治理收费,废除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概念和管理模式,构建规范的财政性收费体制;其次

是通过费改税,把一部分具备了“准税收。

范文四:有关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有关如何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一、什么是财政支出效益

财政支出效益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进行的财力分配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基本内涵是政府资源分配的比例性和政府资源运用的有效性。财政支出效益好是财政支出产生的成果较多,或者取得一定的成果所耗用的财政资金较少。

二、财政支出效益的构成

从政府资源配置、资源耗用的全过程看,财政支出效益包括财政支出配置效益和财政支出耗用效益两个部分。

1、财政支出配置效益。它是指政府财政资源配置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共同需要的内在合比例程度。从广义上讲,财政资源的配置包括组织收入和安排支出两个阶段。从社会整体资源分配的角度看,组织财政收入的“聚财”过程,仅仅是财政内部资源分配活动的前提条件。

2、财政支出耗用效益。它是在财政资源耗用阶段,政府为提供特定的社会共同事务而耗用的财政量与其效益的比较。财政活动在经过了分配阶段以后并没有完结,而进入对政府资财的具体耗费与使用阶段,只有在经过这个阶段完成了社会共同事务的供给以后,整个政府支出活动才算完结。

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必须调整财政分配范围,改革财政分配方式,完善财政监督手段,促进财政决策的民主化和法制化。

一是建立民主的财政分工方式,明确各级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职责。建立政府间完整的公共财政体系,即构建边界清晰、运作高效、管理民主的政府公共职能体系,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有民众、地方政府、中央政府共同参与的民主财政分工方式,这将有助于中国在建立市场经济的同时建设好公共财政和民主财政。提出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规范政府财政分配范围。政府财政首先应确保政府机构运转所必须的各种资金需要,也就是解决公共产品与劳务的供应问题,财政应逐步退出市场竞争性领域,解决市场无法顾及或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

二是提出以提高支出效益为目标,改革财政分配方式。通过改革预算编制方式,逐步实行零基预算,实现预算编制的科学与公平;通过编制部门预算,加强预算分配的透明度和预算约束力;通过编制综合预算,实现预算内外资金统管,增强财政调控能力;逐步实行编制滚动预算,实现预算编制与中长期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计划相衔接。一是建立基层政府财政民主机制。地方政府优先提供公共物品,并确保其在公共物品提供上的独立性、自主性,是民主财政的基本原则,但需要建立起公众参与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基层民主机制来匹配。 三是健全和完善财政预算监督机制。这包括延长预算编制和审批时间,提高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严肃性;细化预算科目,提高预算编制的透明度,定期向社会公开政府预财政算执行情况,自觉接受广大纳税人对政府行为的监督;加强人大对财政预算的监督审计力度,逐步创造条件将国家审计机关纳入各级人大,审计人员由人大派出,对人大负责;建立政府财政预算的公示、询问和听证制度。一定时期公共产品的提供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财政预算的制定和实施是否遵循了民主原则。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立法体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是建立和巩固民主制度的根本保证。只有通过合法规范的程序,运用科学的研究、论证和决策方法,广泛征询民众的意见,并充分学习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所制定出来的法律才能真正反映人民的意愿,代表社会公众的利益。

四是提出要通过提高财政创新能力,来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实现效益财政建设。通过财政体制创新,增强各级财政自主理财、自求平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县乡财政实力,当前尤其要重视县乡财政体制的完善与创新;通过组织创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财政干部队伍,加强财政与各部门的协作和财政部门内部各部门的协作,增强财政系统的凝聚力和财政运行效率;通过管理创新,拓展效益财政建设空间,实现开源节流并举,提高财政支出效益。

范文五:浅谈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

浅谈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

浅谈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论文

摘要: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

公共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

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

效益有待提高。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关键词:政府财政支出绩效评价

随着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绩效评价的普遍重视,我国财政部门在公共

财政支出领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实践探索,但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尚未有效建立,财政支出未得到有效评价,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w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服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现实意义

财政支出绩效,是指财政支出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它反映了政府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进行的资源配置活动与所取得的社会实际效果之间的比较关系,重点研究政府配置资源的合理性和资源使用的有效性。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按照财政支出经济性、效率性和有效性的总体要求,运用科学、规范的绩效评价方法,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对财政支出的行为过程、支出成本及其产生的最终效果进行科学、客观、公正地衡量比较和综合评估,使财政资金得到事前、事中和事后多方面的控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是对财政支出效益、管理水平、投入风险等方面的综合评价;是发挥财政调控功能、提高财政资金安排科学性、促进财政支持社会经济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

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于规范财政支出,依法理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增加公共支出透明度,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

度;二是有利于重点项目建设,对项目的运行及效率情况提供及时、有价值的信息,促进项目管理,增强项目管理者对项目的责任感;三是有利于正确引导和规范财政资金监督与管理,形成有效的财政执法和监督约束,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资源,通过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获取有效的信息,使政府决策者有效地规避投资风险及短期行为,节约财政资金,缓解供求矛盾,促进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随着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拥有了现实可行的条件。

2.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同于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不仅要分析计算直接的、有形的、现实的投入和产出,而且还要计算分析间接的、无形的、预期的投入与产出,支出绩效既反映为可用货币衡量的经济效益,又反映为大量的无法用货币衡量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财政支出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社会福利最大化。这表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远比微观经济组织的效益评价复杂。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应遵循以下原则:

2.1全面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原则。财政支出类别多,内容繁琐,涉及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国防安全、外交事务、行政司法、科教文卫等众多领域。支出对象的广泛性、差异性决定了其绩效的表现具有多样性特征,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直接效益

和间接效益、整体效益和局部效益等。要对财政支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就必须对上述因素进行全面衡量,从多种效益的相互结合中得出达到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综合绩效评价结果。同时,由于不同类别的支出具有特定的功能,所追求的效益也有所侧重,因此,评价时,在全面衡量各种效益的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不同类别支出所产生的效益的特殊性。

2.2统一性和差别性相结合原则。从西方国家的实践经验看,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常用的有前后对比法、有无对比法、逻辑框架法、成功度法等。但无论何种方法,都有严格的标准、指标、程序和分析框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必须设计一套统一的原则、制度、标准和程序,以此作为开展评价工作的基本规范,否则,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将失去衡量的依据,评价的程序和质量也会失去控制。但考虑到财政支出绩效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对不同类别财政支出的评价,可以在统一规范的平台上,充分考虑其差别性,结合各自的功能特性,选择相应的指标和标准来进行。

2.3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原则。定量计算是通过选择一系列的数量指标,按照统一的计算方法和标准,评定财政支出的效益状况;定性分析是评价者运用其自身的知识,参照有关标准,对评价对象作出的主观评判。在实际评价过程中,支出执行的结果有的可以直接用定量化的指标和标准来计算衡量,如经济效益状况;有的则不能用定量指标、标准来计算衡量,如公众的满意度。单纯使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支出绩效评价,势必会影响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如一些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支出由于投资数额大,时间和运行周期长,绩效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有的支出项目直接经济效益

不明显,但外溢效益显著,如果仅用定量指标和标准来衡量,显然不能反映支出绩效的真实情况。所以,在进行评价时,定量计算和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非常重要。

3.目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3.1保障制度缺乏。目前,《预算法》、《审计法》等法律法规对财政支出均侧重于资金投入的管理和监督,而对资金产生的投资效益则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缺乏法律约束和制度保障。

3.2绩效标准难以建立。绩效标准是管理部门或评价人员对实际效果进行衡量或评价的鉴定要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被评价单位或项目绩效高低的尺度。由于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的缺乏,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诚然,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绝非易事。与企业追求财富最大化相比,政府组织追求了太多的公共目标(经济的、政治的、自由的、安全的、环境的、社会的等等),且其中多数目标都很难衡量。也可说,公共支出目标的多样性和难衡量,是其评价标准难以建立的根本原因。如何从科学角度,突破经济发展水平、技术手段、认知和主观决策限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和完整的绩效评价标准,综合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政府绩效,是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重要目标,也是当前开展绩效评价的难点。

3.3绩效预算未能实施。由于我国真正推行绩效预算管理还需要一个过程,在项目预算中缺乏科学的前期项目论证,中期记录也很少,有些还局限于先确定资金、再论证项目的现象;财政管理上合规合法性监督多,绩效关注少;部门和单位只管要钱,不讲绩效的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些问题不但使违规操作成为可能,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也制约了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3.4支出评价内容不完整。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仅涉及项目过程审核和投资与回报的评价,而且包括各种宏观因素的评价。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但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恰恰不包括这些内容,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3.5支出评价结果约束乏力。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对于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不仅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4.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思考及建议

4.1划分评价层次。根据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主体和客体的不同,可以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分为四类: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

4.1.1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项目实施单位及其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由于财政支出项目是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之一,而且项目支出内容十分广泛、项目间差异大、项目效益不确定性大,因此,对财政支出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对合理安排财政经费、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1.2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评价对象是主管部门所属二级和基层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基础,单位作为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基层单位,其支出效益直接反映为财政支出的总体效益,因此是财政部门预算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4.1.3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和财政部门,评价对象是各个政府部门(使用财政经费的一级预算单位)的财政支出效益。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基础。

4.1.4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的主体通常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政府监督机构、财政政策研究机构等,评价对象是财政支出的整体效益,是部门财政支出效益的综合反映。综合绩效评价对象具有整体性,其范围可以是整个国家的财政支出,也可以是某一区域内发生的财政支出。根据我国财政管理级次可将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进一步划分为国家财政支出效益综合评价、中央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地区(又分为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

上述评价工作分类具有明显的层次性,并且共同构成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上述四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目的相同,四类评价工作都以提高财政资金效益为目的;二是层次分明,项目支出绩效评价是部门、单位评价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总和,而综合绩效评价又要以部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为基础;三是差别显著,项目支出评价是具体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总体评价,部门、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侧重于财务管理效率评价,综合绩效评价是一种政策评价。

4.2.1建立规范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制定和完善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办法、工作规则、工作程序、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结果运用等一系列制度和规程,并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纳入财

4.2.2要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在收缴环节,采取集中收缴方式,提高资金入库效率;在分配环节,分类细化预算指标,有助于对财政支出进行监督和评价,还可清晰地衡量预算分配环节的成本与效益;在购买环节,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制度,可以取得规模效益;在支付环节,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是提高财政资金绩效的有效途径。因此,财政支出各环节上都存在绩效问题,应该研究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都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4.2.3要做好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审计和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中职责和业务分工的划分等制度建设,从多个方面强化和推进对财政支出绩效的评价。

4.3.1建立分类体系。在探讨建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之前,首先应当对财政支出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分类体系,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的起点和基础。考虑到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可以按财政支出的功能将单位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划分为经济建设、教育事业、科学事业、文化事业、社会保障、行政管理、国防、农林水、政府采购等九个大类,并且根据评价工作的具体情况可

以在进一步细分的若干小类下开展评价工作。这种分类的好处是,与财政日常管理的习惯相适应,简便易行,也便于基础数据的收集。

4.3.2设置评价指标。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遵循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一与专门指标相结合、项目绩效监督与宏观绩效监督相结合的原则。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设置的目标就是形成一套完整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指标库,这种指标库的形成不仅需要理论上的探索和研究,更依赖于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健全。根据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层次,在财政支出分类的基础上,应分别建立财政支出项目绩效评价、单位财政支出绩效评价、部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财政支出综合绩效评价指标库。从指标的适用性角度考虑,各类指标均可划分为通用指标、专用指标、补充指标和评议指标四种类型。并且根据指标的性质不同,可以将各类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指标划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 4.3.3制定评价标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以一定量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而得出的标准样本数据,用来衡量和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水平。根据标准样本数据能够具体将评价对象的好坏、优劣、强弱等特征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度。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按照可计量性分为定量标准和定性标准;根据标准的取值基础不同,分为行业标准、计划标准、经验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时效性可以分为当期标准和历史标准;按照标准形成的方法可以分为测算标准和经验标准;按照区域可以划分为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此外,还可以分为政府标准、社会公众标准以及民间机构标准等。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是准确衡量绩效的尺度。在我国要全面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除要建立科学、合理、规范的指标体系外,还必须要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进行总体规划设计,研究指标与标准的对应关系,研究不同评价对象的标准选择,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收集整理各种分类标准数据,在条件成熟时要研究建立绩效评价标准数据库。标准并非是固定的和一成不变的,会随着

经济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变化不断变化,因此,如何建立和维护更新标准库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为提高有关评价标准的权威性,财政部门及有关部门可以效仿企业绩效评价,定期发布有关评价标准。一般来讲,评价财政支出的经济效益指标都可以表示为成本效益的比例,收益、成本的具体内容视不同效益指标而异;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指标的标准往往由于支出项目涉及不同的经济和社会领域而各不相同,为此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标准体系的研究中,财政支出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指标的量化标准就成为一个关键环节。由于不同性质的财政支出,在政府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和目的不同,要衡量和判断这些支出的绩效须对应不同的评价指标,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标准则要根据评价的具体目标、组织实施机构、评价对象来确定。

4.3.4创新评价方法。良好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具有决定性影响。目前理论界提出了成本效益分析法、最低成本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生产函数法、模糊数学法、方案比较法、历史动态比较法、目标评价法、公众评判法等多种方法。其中,比较法、因素分析法、公众评价法和成本效益分析法已经被《中央部门预算支出绩效考评管理办法(试行)》所采纳,应用到实践中。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社会效益评价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重点内容,而现有评价方法中,能够简便、精准地评价财政支出社会效益,满足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际需要的方法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今后要倾向于深入研究公众评判法等适用于社会效益评价的基本方法,创新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方法体系。

4.4编制绩效预算。绩效预算作为一种公共支出预算模式,是由绩、效和预算三个要素构成的。“绩”是指财政支出所要达到的目标;

“效”是指具体考评完成目标情况和取得的成绩;“预算”是指为实现支出目标提供的财政资金数额。绩效预算是绩效评价的前提与基础,绩效评价贯穿于财政支出安排和实施的全过程。在财政支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笔者认为,从绩效预算编制入手开始构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应用绩效评价理念的一个良好切入点。编制绩效预算,就是要进行事前控制。财政与主管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对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都要进行可行性研究,运用成本——效益法,对重大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审查、组织专家论证、筛选,严把入口关。编制绩效预算可以起到事前监督的预防作用,解决了其他事中和事后环节监督管理上的不足,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资金的绩效水平,加强预算制度的约束作用。

在具体的绩效预算编制过程中,要结合预算支出管理实际,在绩效预算的各主要环节加强制度约束。如结合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各预算部门首先要进行自我评价,在这个环节需要对各部门明确支出责任,建立奖罚措施和资金追踪返还制度。各部门要对影响财政支出绩效的因素进行定义、识别、衡量和预测,并对要实现的目标进行评价,制定科学、合理的支出计划,在编制本部门支出预算草案时进行科学的项目评价;在各级财政部门的预算审查环节,要建立严格的绩效预算审查制度,通过加强对预算支出绩效的审核、评价及综合平衡,对绩效差、不合法、不合理、不科学的部门预算支出计划予以调整;财政部门要建立预算执行过程的绩效跟踪检查制度,在提出公共预算时要设有与该支出对应的效果指标;在预算执行的中期报告中要对比资金的使用与绩效,在决算时要报告最终的资金绩效情况,并对各部门的财政支出进行横向的成本效益分析,找出不同单位或部门项目间成本效益差异的原因,为以后支出决策提供依据。

4.5建立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形成一个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完备数据库是切实推进绩效评价工作的技术保障。首要任务是克服制度障碍,打破各部门“有些过分的保密制度”,扫除“不必要的人为阻碍”,在不危害国家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公开、共享多个部门协同进行数据收集采集,针对各类支出项目的投入、效益与影响,进行必要的横向与纵向比较,保证绩效评价工作的持续、高效开展。在目前的收支管理体制下,财政部门获取各个部门全面详尽的资产状况、收支状况以及公共生产服务的基本信息尚有难度,因此亟需加强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分不同行业、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将有关的信息或资料作为初始数据源,由点及面并扩展到其他评价项目,逐步扩大评价信息的收集范围,推动数据采集进入标准化工作阶段。制定相关数据采集标准和方法,建立完备的绩效管理信息系统、绩效考评基础资料数据库和项目监测系统,同时强对财政预算支出的分析。此外,还要发动社会力量,开展数据处理软件的设计与开发,以提高数据处理的效率。

4.6设立评价机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是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工作主体,为了改变目前我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零碎涣散,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状况,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真正形成对计划、决策、管理的监督和制约,应在财政部门建立专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构,对全国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实施统一管理。同时,在各政府部门设立专门的绩效评价机构,按照全国统一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体系的有关要求组织做好本部门、所属单位以及财政支出项目的具体评价工作。鉴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对财政支出管理的监督作用,必须赋予工作机构及相关人员以必要的职权,如在信息查询、资料获取、独立取证以及行政处罚建议等方面给予一些特定的权力。

4.7评价结果应用。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应用包括:

4.7.1对项目支出资金使用单位报送备案的绩效自评报告进行核实和抽查。逾期不报送项目资金绩效自评报告的,视同项目支出绩效目标没有达到。

4.7.2对跨年度实施中期评价的项目支出,在提交年度评价报告之前,财政部门不再拨付资金,并可以根据评价报告的结果,对长期项目资金作中期调整,以使项目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不按规定提交评价报告的,必须向本级政府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方可拨款。对绩效差劣的项目要进行通报,对同类项目下一预算年度不再安排资金。

4.7.3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用以分析诊断单位内部的管理问题和部门的主要政绩水平,还可以判断财政资金配置的合理性。经报请本级政府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公布,实现信息共享,体现和增加公共支出公正性和透明度。财政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将作为下年度安排部门预算的重要依据,对绩效良好的项目通报表扬,对下年度的同类项目优先安排,以控制财政风险。组织、人事、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可以把绩效评价结果纳入各自的管理视角,引入问责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4.7.4重点支出项目经过综合绩效评价,财政部门可根据评价结果

向本级政府报告,对后续资金拨付提出处理意见,经政府批准调整支出预算。同时,提请有关部门对重点项目资金进行重点审计和事后审计,加强对重点项目的财政和审计监督。发现项目单位、主管部门有虚报项目、工作量等手段骗取财政资金,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或由于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财政资金严重浪费的行为,除限期追回被骗取、截留、挪用的财政资金外,还要根据《会计法》、《预算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予以处理,并建议有关部门追究有关当事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

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进程中,虽说节约的着力点是不可再生资源与可再生资源,但财政投资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节约点”。放大这个“节约点”的功能和效应,不仅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而且事关党风廉政建设的深入持久开展,更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只有从这样的高度认识建设“绩效财政”的极端重要性,才能不断增加财政投资评审的客观性、科学性和透明度,用好用足财政投资的每一分钱,获得“好钢用在刀刃上”的财政投资超值回报。

,1,陈志刚.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发展趋势,j,.中国审计,2003,

,2,李金华.对当前审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3)

,3,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 餐饮业厨房产生的油烟,顾名思义,废气中主要污染物为油烟,一般采用静电除油。 液化气属较清洁能源,废气污染程度不高,主要含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吧。 柴油属石油类,废气含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碱液喷淋即可去除,氮氧化物主要以一氧化氮为主,要催化氧化成二氧化氮才能被碱吸收,造价成本非常高,一般的柴油发电机尾气难以治理,除非大型发电厂。 煤炭废气含二氧化硫多,一般常用的脱硫工艺即可。

  • 铝属于两性金属,遇到酸性或碱性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腐蚀,尤其是铝合金铸件的孔隙较多,成分中还含有硅和几种重金属,其防腐蚀性能比其他铝合金更差,没有进行防护处理的铝铸件只要遇到稍带碱性或稍带酸性的水,甚至淋雨、水气、露水等就会受到腐蚀,产生白锈。 解决的办法。 铝铸件完成铸造后,在机械加工前,先要进行表面预处理,如预先对铸件进行喷砂,涂上一道底漆(如锌铬黄底漆),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机械加工,以避免铸铝件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放久了被腐蚀。

  • 如何洗衣服?也许有人会说,衣服谁不会洗啊?放到水里,加点洗衣粉洗就成了呗。是啊,说是这样说,可是洗衣服还有不少学问呢。我就说说我的“洗衣经”吧。 说起洗衣服,想想真有不少要说的呢。 首先要分开洗。内衣外衣、深色浅色要分开。个人和个人的衣物也尽量分开洗涤,这样可以防止不同人体间细菌和病菌的相互交叉感染,尤其是宿舍或者朋友的衣服尽量不要放置在一起洗。即使是自己的衣服,内衣和外衣也要分开洗。因为外衣接触外界的污染和尘土较多,而内衣将直接接触皮肤,为避免外界尘螨等对皮肤的不良入侵,内外分开洗涤是有科学道理的。不同颜色的衣物要分开洗涤,可将颜色相近的一同洗涤,浅色的一起洗涤,容易掉色的单独洗涤,避免衣物因脱色而损坏。另外,袜子和其他衣物不要一起洗涤。 其次,使用洗衣粉宜提浸泡一会。洗衣粉功效的发挥不同于肥皂,只有衣物适时浸泡才能发挥最大的洗涤效果。浸泡时间也不宜太长,一般20分钟左右。时间太长,洗涤效果也不好,而且衣物易褶皱。有人洗衣服时把洗衣粉直接撒在衣物上便开始搓揉洗涤,那样不能发挥最好的洗涤效果,对洗衣粉是一种浪费,当然,免浸泡洗衣粉出外。另外,冬季一般宜使用温水浸泡衣物。水温过低,不能有效发挥洗衣粉的洗涤效果,水温太高,会破坏洗衣粉中的活性成分,也不利于洗涤。 再次,衣物及时更换,及时洗涤。衣服要及时更换,相信道理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可是,衣物换下后应该及时清洗,有人却做的不好。好多家庭喜欢将换的衣服积攒起来,每周洗一次,这样很不科学,容易使衣物上积聚的细菌大量繁殖,容易诱发皮疹或皮肤瘙痒症状。为了个人和家人的身体健康,还是勤快一点,把及时换下的衣物及时洗涤,这样,其实也费不了多少时间,也不至于最后要花费半天甚至更长 的时间专门来洗涤大量的衣物要节约的多。另外衣服穿的太久就比较脏,要花很大的力气洗涤才能洗干净,也容易将衣物搓揉变形,而影响美观和穿着效果。 洗衣服是个简单的小家务,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件事,学问却很多,也许您的“洗衣心得”比这还要科学,还要多样,欢迎您 的指正~~

  • tann转成假名就是たん,拼音的话,相当于tang吧…… bakka转成假名是ばっか kkou转成假名是っこう benn转成假名是べん kyo转成假名是きょ 系统学过五十音的话,看罗马音就能直接读了。用拼音来学是不合适的,有些发音没法用拼音标的。 P.S.罗马音里,“nn”就是波音“ん”,“kka”是前面带促音小写“っ”的“か”,同理“tta”就等于“った”。

  • 考虑是由于天气比较干燥和身体上火导致的,建议不要吃香辣和煎炸的食物,多喝水,多吃点水果,不能吃牛肉和海鱼。可以服用(穿心莲片,维生素b2和b6)。也可以服用一些中药,如清热解毒的。

  • 确实没有偿还能力的,应当与贷款机构进行协商,宽展还款期间或者分期归还; 如果贷款机构起诉到法院胜诉之后,在履行期未履行法院判决,会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法院在受理强制执行时,会依法查询贷款人名下的房产、车辆、证券和存款;贷款人名下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而又拒绝履行法院的生效判决,则有逾期还款等负面信息记录在个人的信用报告中并被限制高消费及出入境,甚至有可能会被司法拘留。

  • 第一步:教育引导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吮指癖”的原因不尽相同,但于力认为,如果没有什么异常的症状,应该以教育引导为首要方式,并注意经常帮孩子洗手,以防细菌入侵引起胃肠道感染。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 比起严厉指责、打骂,转移注意力是一种明智的做法。比如,多让孩子进行动手游戏,让他双手都不得闲,或者用其他的玩具吸引他,还可以多带孩子出去游玩,让他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获得知识,增长见识,逐渐忘记原来的坏习惯。对于小婴儿,还可以做个小布手套,或者用纱布缠住手指,直接防止他吃手。但是,不主张给孩子手指上“涂味”,比如黄连水、辣椒水等,以免影响孩子的胃口,黄连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多了还可导致腹泻、呕吐。

  • 合肥政务区网络广告推广网络推广哪家公司比较好 一套能在互联网上跑业务的系统,被网络营销专家赞为目前最 有效的网络推广方式!

  • 1、搜索引擎营销:分两种SEO和PPC,即搜索引擎优化,是通过对网站结构、高质量的网站主题内容、丰富而有价值的相关性外部链接进行优化而使网站为用户及搜索引擎更加友好,以获得在搜索引擎上的优势排名为网站引入流量。

  • 良工拥有十多位资深制冷维修工程师,十二年生产与制造经验,技术力量雄厚,配有先进的测试仪器,建有系列低温测试设备,备有充足的零部件,包括大量品牌的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水泵,膨胀阀等备品库,能为客户提供迅捷,优质的工业冷水机及模温机维修和保养。

  • 楼主,龙德教育就挺好的,你可以去试试,我们家孩子一直在龙德教育补习的,我觉得还不错。

  • 成人可以学爵士舞。不过对柔软度的拒绝比较大。  不论跳什么舞,如果要跳得美,身体的柔软度必须要好,否则无法充分发挥出理应的线条美感,爵士舞也不值得注意。在展开暖身的弯曲动作必须注意,不适合在身体肌肉未几乎和暖前用弹振形式来做弯曲,否则更容易弄巧反拙,骨折肌肉。用静态方式弯曲较安全,不过也较必须耐性。柔软度的锻炼动作之幅度更不该超过疼痛的地步,肌肉有向上的感觉即可,动作(角度)保持的时间可由10馀秒至30-40秒平均,时间愈长对肌肉及关节附近的联结的组织之负荷也愈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支出的分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