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杌求求联系人显释在线,发求求信息不回,是设置了其它功能吗?谢谢侬!

不可思议的《佛说入胎经今释》南怀瑾指导&&李淑君译著
有些人听说李淑君译著的《佛说入胎经今释》,就要出版了,而感到惊异,仿佛这跟学佛修道有什么关系?生都已经生下来了,还要去研究干嘛!
其实,本书正是对孔子所说:「未知生,焉知死」的最好答复。了解了生,自然有助于了解死;反之亦然。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正是人类千万年来所想知道,也是所有宗教首要解答的问题。
这也不禁使我想起几十年前,怀师在谈起中印文化的重大区别时,说过在生死这两大扇门前,中国文化本着《易经》
乾卦生生不已的精神,往生门这边看;印度文化则本着解脱痛苦烦恼的精神,往死门这边看。其实,中国文化讲的易,就是变化,也就是印度文化讲的无常。变化与无常都是对同一现象的描述,但「言为心声」,不同的语言文字就表征了不同文化的心态。怀师又说,这只是从宏观的立场来看,若从微观的立场来看,中国文化的代表——儒家,又何尝不慎终追远,而制定出一套非常隆重完整的葬礼?至于印度文化的代表——佛教,怀师则特别提出佛说有关入胎住胎等经典,要我们注意研究。
于是开始留意有关文献,结果发现早在一九六○年十月的《人生杂志》上,即有陈钦铭居士所撰写的「佛说入胎藏会与胎生学之比较研究」,颇为赞叹,但似感有所不足,乃继续搜集有关胚胎学之中外著作,虽然有所猎读,也知道宋代戴侗说过的一句话:“欲于待,则书之成未有日也。”但终究没有提起笔来。
而今看到李淑君的书稿,倍感深获我心。跟近乎四十年前,陈居士所撰该文比较起来,李淑君这本译著青出于蓝的地方有四:
一、补足了前者略而不论的难陀出家及说入胎经的因缘,而这一部分是既有趣味又深具启发性的;
二、不只译述了《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以大正藏版为准,即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一,唐·义净译),并参酌该经第五十五卷(即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第十三,唐·菩提流志译),使字义更为明晰;
三、得力于中外人体胚胎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译述起来,自然比前者详细很多,尤其又附有精心绘制的插图,使人更一目了然;
四、书中并提出一些使人深思的问题,至于文字之清新流畅,则犹为其余事。
阅读了这本以《大宝积经》第五十六卷为主的译述后,有兴趣进一步探讨的读者,可将本书附录的该经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卷,及《佛说胞胎经》一齐研究。例如,大家可能比较感兴趣的中有入胎,第五十六卷说:「父母及子有相感业方入母胎。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憎。于过去生所造诸业,而起妄想,作邪解心……复起十种虚妄之相。」而第五十五卷则讲得更强烈、更露骨:「父母和合之时,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嗔,父流胤时,谓是己有;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嗔,母流胤时,亦谓己有。若不起此嗔爱心者,则不受胎。」而对于前者之「十种虚妄之相」,则依有无福德,而「虚妄之相」有别。
至于第五十七卷,世尊则谈出胎后的生老病死之苦,而勉励弟子「应以正念正慧而审观察」色受想行识等五蕴,由厌患而不染着,即得解脱,并自知解脱而作如是言:
「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对于较为被动,而依赖性重的难陀,世尊则以罕见的强烈语气,加以激励:「难陀,汝莫信我,莫随我欲,莫依我语,莫观我相。莫随沙门所有见解,莫于沙门而生恭敬。莫作是语,沙门乔达摩是我大师。然而但可于我自证所得之法,独在静处思量观察。常多修习随于用心所观之法,即于彼法观想成就,正念而住。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
第五十七卷还谈到有四种有情入于母胎:一、正念入住出;二、正念入住,不正念出;三、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入住出皆不正念。能正念入住出的有情,是
「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能,临终无悔,即便受生。」即使临终、入胎、住胎、出胎受诸痛苦,但都能正念不乱。要再世为人,当取法乎上,其它三种就不必列举了。
至于西晋竺法护所译的《佛说胞胎经》,虽然只是后来唐译《大宝积经》第五十七卷的前半部,但它同竺法护另译的《修行道地经》,已提前影响了晋、南北朝、隋代的中华文化了。尤其后者对于「逼寿尽故,其人身中四百四病,前后稍至,便值多梦,而睹瑞怪,而怀惊恐”,着墨甚多,而于入胎之五阴,叙述简明:“入于胞胎,是为色阴;欢喜之时,为痛乐阴;念于精时,是为想阴;因本罪福缘得入胎,是为行阴;神处胞中,则应识阴。如是和合,名曰五阴。寻在胎时,即得二根,意根身根也。”其所述之住胎周期变化,也甚为扼要,当对北齐徐之才之撰着《逐月养胎方》有所影响或启发。
因此,清代名医张路玉认为唐代孙思邈所转述徐之才的养胎法,“与《大集经》吻合,求其细则受胎在母腹七日一变,展转相成。”对于不足月而产下来,却能长育长年者,则提出他的看法:“此各经荣养与七日之变,皆不及期,而养胎之气仍周徧也。”依现代胚胎学的研究来说,第六个月的胎儿处于独立生存的边缘,这时出胎大都会因肺的不成熟,而在数日内死亡;第七个月末,胎儿脑皮质的六层结构已可辨认出来,这时出胎,虽然死亡率很高,但已能存活了。
要是胎儿死掉,孕妇(或及其丈夫)固然伤痛,但若是有意杀胎,依《佛说长寿灭罪护诸童子陀罗尼经》来说,罪同杀阿罗汉,属无间地狱罪。近年来由日本为求心安而供奉婴灵的歪风,传来台湾,却成为敛财的工具。有此种情形者,可依此经殷勤忏悔,并修习十二因缘,以得清净,再念念守护菩提心,则可免生老病死诸地狱苦。
拉杂写来,不觉东方之既白。想起庄子曾有方生方死之说,引伸起来,也可说:睡如入胎,醒如出胎。人生数十年,可归之于一昼夜;一昼夜也可绵延于无际。
谨以此赘语为李淑君之《佛说入胎经今释》致贺,并盼望她在此良好的出发点上,写出更多的好书来。
&&&&&&&&&&&&&&&&&&&&&&&&&&&&&&&&&&&&&&&&&&&&&&&&&&&&&&&&&&&&&&&&
&&&&&&&&&&&&&&&&&&&
  &&&&&&&&&&&&&&&&&&&&&&&&&&&&&&&&&
一九九八年七月廿一日
&&&&&&&&&&&&&&&&&&&
 &&&&&&&&&&&
&&&&&&&&&&&&&&&&
“讲到人道生命的来源,我们要再抽出《大宝积经卷五十六》的《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也就是《佛说入胎藏会》。一两千年来,古人从来没有把这部经当作重点来研究,大家也都没有留意。
其实这是很重要的,它涉及心物一元——尤其以人为本位的生命的大科学。同时和气脉的变化、习气的转化,都有关系。一般人学佛都想超凡入圣,但是自己身心改变不了,科学性的生命来源弄不清楚,那幺不管你怎幺修道、打坐,都是白费。所以我希望在座能有同学发心,根据原文把它写成白话;同时再配合现代医学的资料,把它们掺和起来,对于人本位的身心科学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上面是一九九四年六月间,南怀瑾老师在“身心科学”这个系列讲座中,讲解《入胎经》时,所作的提示。基于这个原因,笔者“困而行之”的作了这个尝试。试着在怀师精辟的开示下,把这部《入胎经》与现代医学结合,同时配合一部分传统中医的概念。
其中现代医学的西医部分,要感谢妇产科权威黄昌发医师所提供的资料与指导。同时感谢潘庭松先生协助图片之处理;以及王泽平、吴美珍、周明珠、赖月英、谢锦扬诸位女士、先生,百忙中抽空代为校稿,并提出宝贵意见。
此书排版中,因缘际会,恰逢周勋男先生应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之邀,就《胎养与胎教》作专题讲演。勋男先生致力于心理学研究多年,相关著作等身。融汇古今中外各家学说,相互比类发明。于近代心理学领域中,独树风格。承其俯允,将《胎教与胎养》讲稿赐下,以光篇幅,实为读者之幸。又蒙其不弃,为序勉励,在此一并致谢。
在这个崭新的尝试中,个人觉得受益不少。惭愧的是,由于在修证,以及医学方面的宥限,书中的不足之处,全由笔者自负其责;同时冀望高明不吝赐予指正,藉收抛砖引玉之效,则更为所盼,是为幸甚!
 & 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注)在劫比罗城多根树园,与大比丘众无量人俱。
尔时世尊有弟,名曰难陀。身如金色,具三十相,短佛四指。妻名孙陀罗,仪容端正,世间罕有,光华超绝,人所乐见。难陀于彼缠绵恋著,无暂舍离。染爱情重,毕命为期。
  (注)梵文Bhagavat的译音,又译为薄伽婆。就是中文[世尊」的意思。
释迦牟尼佛有个弟弟,名叫难陀。从小,在哥哥耀眼的光辉下,他没有引起太多的瞩目。事实上,他也是一表人材,那古铜色而泛着光泽的肌肤,衬托着端正的五官、挺拔的英姿,比释迦牟尼佛高昂的身躯略矮三寸,只要不和那长得无懈可击的世尊站在一起,任谁都要打心底赞上一声,好个美男子。
至于他的夫人孙陀罗,是全国闻名的绝色美女,不论她在那里露面,总是吸引了数不清的人,想要一睹那千娇百媚的风姿。
夫妻两人缠绵绯恻,恩爱逾常,相互许下了生生世世、永结连理的誓言。
&&&&&&&&&&&&&&&&&&&
  ◎光中化缘痴情子◎
世尊观知受化时至,即于晨朝,著衣持钵。将具寿(注)阿难陀为侍者,入城乞食。次至难陀门首而立,以大悲力放金色光。其光普照难陀宅中,皆如金色。
于时难陀便作是念:「光明忽照,定是如来。」令使出看,乃见佛至。即便速返,白难陀曰:「世尊在门。」闻此语已,即欲速出,迎礼世尊。
  (注)年长的出家比丘称呼年轻的出家比丘为「具寿」;年轻的出家比丘称呼年长的出家比丘为「大德」。
  一个鸟语花香的季节,佛在劫比罗城的多根树园里,带领著一大群的出家弟子们修行。世尊知道这个弟弟的出家因缘差不多到了。
于是第二天大清早,就披上袈裟,拿着钵盂,叫了个年轻和尚,原本是他堂弟的阿难,一道去城里乞食。
走到难陀的家门口,释迦牟尼佛停了下来,无限慈悲的放出金光。顿时,难陀的家中,不可思议的就笼罩在一片祥和灿烂的金光里。
正在屋里和孙陀罗卿卿我我的难陀,忽然看到这神奇的瑞相,心想,一定是成了佛的哥哥来了。兴冲冲的赶紧起身,一边忙着披上衣服,一边吩咐仆人快去看个究竟。仆人赶到门口,果然见到世尊慈祥肃穆的站在一片光中。匆匆的行了礼,又赶紧跑回屋里通报主人。难陀一听,满心欢喜的,就要赶着出外迎接。
  时孙陀罗便作是念:「我若放去,世尊必定与其出家。」遂捉衣牵不令出去。难陀曰:「今可暂放。礼世尊已,我即却回。」孙陀罗曰:「共作要期,方随意去。」以庄湿额,而告之曰:「此点未乾,即宜却至。若迟违者,罚金钱五百。]
孙陀罗眼见出家成道的世尊,竟然来到家门口,施展神通,放出金光;而自己丈夫对这位兄长,又如此倾倒。一股不安的直觉涌上心头,丈夫这么一去,多半要被拐了出家。如胶似漆的恩爱,怎么割舍得下。一阵心酸,禁不住的,泪水就如雨而下。哭哭啼啼的,怎么也不放难陀出去。难陀被娇妻哭得不忍,忙不迭的好言宽慰着说:「你不要担心,出家成道的哥哥难得光临,我总得出去接驾。行了礼,马上回来,绝不耽搁。」一边说着,一边温存的为孙陀罗擦拭满脸的泪水。&&&&&&&&&&&&&&&&
孙陀罗这才勉强放开了难陀,拿起自己的胭脂膏,点了一滴在难陀的额上。半是忧虑,半是娇嗔的说:「既然你这么说,我就依了你。可是不许你和他多说话,这点胭脂没干之前,你就得回来。如果耽搁了,要罚你五百钱。」
◎此情可待成追忆◎
  难陀曰:「可尔。」即至门首,顶礼佛足。取如来钵,却入宅中,盛满美食,持至门首。世尊遂去。即与阿难陀。世尊现相,不令取钵。如来大师威严尊重,不敢唤住,复更授与阿难陀。
阿难陀问曰:「汝向谁边,取得此钵?]答曰:「于佛边取。」阿难陀曰:「宜授与佛。」答曰:「我今不敢轻触大师。」默然随去。
(阿难陀)对娇妻的约法,满口应承下来,然后忙不迭的赶到门口,见到久未晤面,已得大成就的兄长——释迦牟尼佛,正安祥肃穆的站在一片光中。难陀情不自禁,毕恭毕敬的跪了下去,照印度当时礼拜出家人的规矩,顶礼了世尊。然后起身,接过世尊手中的钵盂,三步并作两步的跑回屋里,盛了满满一钵,最精致可口的饭菜。为了赶在胭脂没乾之前,回去向娇妻报到,又连走带跑的捧到门口。正要恭恭敬敬的送到世尊手上,世尊忽的一转身,迈开步子走了。
  难陀弄不清怎么回事,愣住了。好在看见出家的堂弟——阿难还站在门口,赶紧把这一钵盂丰盛的饭菜,往阿难手里送去。
已经转身过去的世尊知道了,又运用隔空传音的神通,吩咐阿难,不要接过这钵饭菜。阿难遵照世尊的吩咐,不肯从难陀手中,接过这个钵盂。
  难陀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很想把出家成佛的兄长叫住,问个究竟。但是慑于如来神圣肃穆的威严,又不敢贸然开口。情急之下,只得再一次把这钵饭菜,求阿难收下。
阿难知道了世尊的心意,就问难陀:「方才你是从谁手里,取走这个钵孟的呢?」难陀答说:「世尊。」
阿难于是说:「那就是了,你既然从他手里拿的,照佛家规矩,你就得再亲自送回他手上,这才是供养的礼数。」
难陀急得叫苦连连:[哎呀,究竟怎么回事啊!原本欢欢喜喜的出来见他,怎么搞成这样!也不知怎的,每次见到世尊,我就没了主张。他转身走了,我也不敢叫住,生怕冒冒失失,触犯了他。罢了,罢了,这件事你既然帮不上忙,我也就不勉强了。」
  难陀无可奈何,只好硬起头皮,不声不响的跟着世尊,一步一步的,就走到了多根树园。
园子里古树参天,一阵阵清风,间或传来几声鸟叫和虫呜,洋溢著一股离尘出世的气氛。只是难陀一路苦恼着娇妻的约法,所以对这座令人心旷神怡的道场,也就好像视若无睹。
世尊至寺,洗手足已,就座而坐。难陀持钵以奉,世尊食已,告曰:「难陀,汝食我残不?」答言:「我食。」佛即授与。
  终于,到了寺里。只见世尊对他还是不理不睬,自顾自的清洗了手脚,然后盘腿而坐。坐定后,这才不慌不忙的从难陀手里接过那钵饭菜。
  难陀总算把一路捧着的这钵饭菜交了出去,真是如释重负,好不痛快啊!可是不知怎的,碰到世尊,他似乎就傻了,整个人呆呆的,把钵交给世尊后,他就这么愣在原地站着。
  过了一会儿,释迦牟尼佛吃好了,钵里还剩了些饭菜,他就转过头问身边的难陀:「你吃不吃这些剩下的?」难陀一听,忙不迭的回说:「吃,吃。」恭恭敬敬的把钵捧了过来。里面的饭菜早就冷了,心里又焦虑的牵挂着孙陀罗。可怜的难陀,根本食不知味,就胡乱把那些剩菜剩饭,三口两口的塞进肚里。
&&&&&&&&&&&&&&&&&&&
  入胎与不入胎
佛告难陀:虽有母胎,有入不入。云何受生入母胎中?
  佛陀开始说了:「虽然有个母体,但是有时候能够怀孕受胎,有时候不能。究竟怎么样才能进入母体受胎呢?」
  若父母染心,共为婬爱,其母腹净,月期时至,中蕴现前。当知尔时,名入母胎。
  「腹净」,指的是经期过后,而母体的生殖器官又没有感染,也没有其他疾病的状态。
「月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月经,事实上它指的是每个月的排卵期。后面,我们还会作详细说明。
「中蕴」,就是所谓的中阴身,又叫中有身。六道中任何一道的生命结束后,还没有再转生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时,这一段的生命状态统称为中阴身。
现在,我们看一下这段经文。它说,假使女性的经期过了,又正好是排卵期,这个时候,父母两人动了情欲,进行房事,而准备投胎的中阴身恰好现前,这就入胎了。
讲了入胎的大原则后,释迦牟尼佛接着对中阴身又作了些介绍。
  此中蕴形,有其二种。一者形色端正,二者容貌丑陋。
地狱中有,容貌丑陋,如烧杌木;傍生中有,其色如烟;饿鬼中有,其色如水;人天中有,形如金色;色界中有,形色鲜白;无色界天元无中有,以无色故。
  中阴身的相貌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种形色端正;一种容貌丑陋,有时候就像烧焦了的扭曲的木头似的。
如果是堕为畜牲的中阴身,则经常像水肿似的;转生人道、天道的中阴身,往往带着金黄色的光;至于上升色界天的中阴身,就非常鲜白;如果上生再高层的无色界天,它的中阴身就看不到了,因为无色界本来就是没有形相的。
  中蕴有情,或有二手二足,或四足多足,或复无足。随其先业,应托生处,所感中有,即如彼形。
  这些中阴身,有的是两只手、两只脚;有的是四只脚,或者很多的脚;也有的是没有脚。随着每个生命先前所造的业因,应该转生到那个业道,这个中阴身就会呈现那个业道的生命的影相。
  若天中有,头便向上;人、傍生、鬼,横行而去;地狱中有,头直向下口。
  如果因善业所感,转生天上,中阴身就头朝上的上升而去;如果转生为人,或者畜牲,或者饿鬼,这些中阴身就横身而去;如果下堕地狱,中阴身就头朝下的向下而去。
  凡诸中有,皆具神通(注),乘空而去。犹如天眼,远观生处。言月期至者,谓纳胎时。
  (注)指中阴身的相似神通。由于业力所限,不能完全自主。有时自然呈现,有时不起作用,所以和修炼所得的神通不同。严格说,只有成了佛,得了第六通——漏尽通,才算是真正的神通。没有得漏尽通之前,即使修炼而得的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等,都只能算是五种通力,或者简称为五通。此处译为「神通」,是方便说法。
不论那一种中阴身,它们都有通力,随着业力所感,乘空而去。丝毫不受山河大地,或者房屋墙壁等有形物质的阻隔。
它们同时具备了如天眼般的特异功能,即使相隔万里,也能感应到跟自己有缘的一些受胎机会。因此,如果有个女人的排卵期到了,她身边就会涌集着来自各地,等着入胎的中阴身。
◎期水的奥妙◎
  难陀,有诸女人,或经三日,或经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缘,经久,期水方至。
这里所谓的「期水」,相当于现代西医所谓周期性分泌的女性荷尔蒙。不论卵巢的排卵,或者排卵后子宫的受孕准备,都受体内性荷尔蒙的影响。
我们知道,荷尔蒙(Horomone)又称为激素,或者内分泌素。是一种分泌物,也可以说是一种体液。由一些无导管的腺体分泌,直接进入血液,流经全身,能够控制并调节各器官的生长及功能。这是现代医学近百年才有的发现。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当然不会用现代医学的术语,但是他提出了「期水」这个名词。其中的「水」,正好符合了现代医学中荷尔蒙的液体状态;至于「期水」两个字里的另一个字——「期」,则恰恰点出了女性荷尔蒙的「周期性」变化。
简简单单的「期水」两个字,如此精要的诠释荷尔蒙这个受孕的关键。我想,不仅中医,即使西医从业人员,也要对此叹为观止了。
为了解释上面这段有关「期水」的经文,为了对影响受孕的荷尔蒙有比较详细的认识,我们先看看目前西医对母体受孕的一些研究成果。
 一、卵子:我们知道,胎儿由受精印发育而成。所以,首先让我们看看卵子。每个女婴出生时,卵巢内有好几百万个原始卵巢滤泡(
PrimaryFollicle),简称卵泡。以后部分会退化,到青春期开始时,大约还有三十万至四十万个。到了女子停经期,就只剩下寥寥可数的几个卵泡了。
女性在发育成熟,能够生育的期间,每个月经周期,都有十数个卵泡同时增长。它们生长、发育的程度不同。每个周期中,通常只有一个卵子发育成熟;有时,也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卵子同时成熟。
&&& 二、女性荷尔蒙
:除了卵子,另外一个受孕的主要关键,就是女性荷尔蒙。如果只有卵子,而女性荷尔蒙分泌不足的话,那么我们也只有望卵兴叹了,因为它是不可能受孕的。
&&&&「荷尔蒙」是照英文(Hormone)翻音过来的用词。它的中文意译,又叫「激素」。女性荷尔蒙是一个统称,它包含了几种不同作用的荷尔蒙。分别促使卵子成熟;子宫受孕;以及第二性征的发育。
&&&&为了对这本经里的「期水」与受孕的关键,有比较透彻的认识,我们有必要对女性荷尔蒙作个大概的介绍。它的分泌,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
&&&&(一)卵泡期(Follicular
Phase):这时期所分泌的荷尔蒙,主要功能是促使卵子成熟。
每个月月经期过后,脑下垂体前叶分泌滤泡刺激素( Follicular Stimulating Hormone简称
FSH)。这种荷尔蒙经脑下垂体分泌后,直接进入血液,促使卵巢内卵滤泡的生长和发育。
当卵滤泡生长发育时,卵巢又分泌一种荷尔蒙,叫做雌激素(Estrogen)。同样的,也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促使子宫内膜增厚,子宫壁的腺体和微血管的数目也同时增加。
&&&&(二)黄体期(Lutein
phase):这个时期所分泌的荷尔蒙,主要功能是使子官适于受孕。
大约每个月经周期的第十四天左右,也就是排印之后,脑下垂体前叶又分泌一种女性荷尔蒙,叫黄体生成激素(Luteinizing
Hormone简称LH)。这种荷尔蒙直接进入血液,刺激卵滤泡中黄体(Lutein)的增长。这时候卵巢则分泌出第二种的卵巢荷尔蒙,这就是妊娠激素,又称为黄体素(Progesterone)”。
黄体素配合前一段时期,也是由卵巢分泌出来的雌激素,在子宫内膜相互争竞,使子宫内膜更加增厚,腺体和微血管的数目更加增多,子宫腔腺素的分泌也随着增加。于是,这时子宫内膜更厚、更软、更温润,血液供应更丰富。为受精卵的著床,做出了温暖、舒适而又丰盛的准备。
 三、女性月经周期:对于卵子和女性荷尔蒙有了一点概括的认识之后,我们再看看女性的月经周期。 每个月经周期大约二十八天,分成三期。
&&&&(一) 增殖期。这个时期,卵巢内的卵泡成熟,排出卵子,释放到子宫。所以,又称为卵泡期。大约相当于月经期的第四至第十四天。(子宫出血作为第一天。)卵泡成熟过程中,分泌雌激素,使上次月经後的子宫内膜修复、增生;子宫内膜血管、腺体增多。
&&&&(二) 分泌期
。大约是月经周期中的第十五天至第二十八天。这时卵巢内形成黄体,又称黄体期。黄体分泌的妊娠激素,配合前一时期卵巢分泌的雌激素,使子宫内膜显著增生,血管增多,腺体高度分泌。
&&&&(三) 月经期
。周期中的第一至第四天左右。如果卵子没有受孕,黄体很快就萎缩,雌激素和妊娠激素分泌减少,于是子宫内膜退变、脱落,血管破裂、出血,形成月经。
&&&&整个周期多数为一个月左右,但也有极少数的例外。有些女性每两个月才有一次月经;也有的四十多天一个周期,甚至三个月,乃至一年才出现一次生理周期。
&&&&所以,在常规情况下,每个月一次月经的话,那么在月经的第三至第五天之后,雌激素开始分泌。
现在让我们回头看看,两千五百年前,没有任何医学研究仪器时,释迦牟尼佛这一段的讲话。
原经文说,「有诸女人,或经三日,或经五日、半月、一月,或有待缘,经久,期水方至。」
这段话翻译成白话的话,那就是:有的女人或许经过三天,有的或许经过五天,也有的或许经过半个月,或者一个月,甚至不定期,过了很久,各方面条件具足了,「期水方至」,才有周期性的内分泌。
&&&&《入胎经》这一段,对于女性荷尔蒙与受孕的关键,当然不如现代医学讲得精细。但是,远在两千多年前,对于生命受胎的基本概念的掌握,却让人不得不油然起敬。
我们如果借用现代医学常识,把这段经文略作引申,那就是:月经经期的第三天,或者再过几天,女性荷尔蒙又开始周期性的分泌。但也有例外,或许经期的半个月之后,或者一个月之后,或者要经过很久,女性荷尔蒙才再度分泌。
下面佛继续说:若有女人,身无威势,多受辛苦,形容丑陋,无好饮食,月期虽来,速当止息。犹如干地,洒水之时,即便易燥。
&&&&「身无威势」,什么意思呢?中国古时候,宦官被割去生殖器,叫做「去势]。在中国古文里,「势」有时也象征着性能力;如果用现代话来说,也可以说是第二性征的态势。
一个女性,如果女性荷尔蒙不足,那么第二性征的发育就会受到影响,胸部平坦、臀部窄小。看起来,就显得女性的气势不足,这就是「身无威势」。
&&&&如果一个女性的女性荷尔蒙不足,而相对的,男性荷尔蒙偏高,那麽她的皮肤很可能会显得粗糙,脸上甚至会长出胡须,体毛也比较多,骨骼粗大,甚至有喉结,声音往往也显得比较粗阔。总之,缺乏女性原有的柔润之美,所以经文这里说她「形容丑陋」。
由于内分泌系统不是维系生命的最主要的器官,所以,一旦我们面临外在的刺激或压力,这个系统最先受到影响,甚至于关闭。因此,如果一个女性过度辛劳,或者极度的营养不良,女性荷尔蒙都会受到影响,而分泌减少。所以说「月期虽来,速当止息。」这个「月期」,指的就是就是周期性分泌的女性荷尔蒙。虽然有分泌,但是很快就停止了。「犹如干地,洒水之时,即便易燥。」就好像一块干燥的土地,即使洒了一点水,很快就又干了。
若有女人,身有威势,常受安乐,仪容端正,得好饮食,所有月期,不速止息。犹如润地,水洒之时,即便难燥。
相反的,如果一个女人,「身有威势」,女性荷尔蒙充足,「常受安乐」,生活环境以及心理状态,都很舒适、快乐。「仪容端正」,长得健康饱满。「得好饮食」,营养充足。那么「所有月期,不速止息」,女性荷尔蒙充足,不会分泌一点就停止。「犹如润地,水洒之时,即便难燥。」就好像一片润泽的土地,水洒在上面,不会马上干掉。
&&&&释迦牟尼佛把决定生育的最关键的因素——女性荷尔蒙,作了大概的介绍。然后又不厌其详,继续叙述不能受孕的另外一些状况。
&&&&&&&&&&&&&&&&&&&&
&&&◎不能入胎面面观◎
&&& 云何不入?
&&&&怎么样不能入胎呢?
&&&&佛经上所谓的入胎,就是现代医学术语的受孕。
  父精出时,母精不出。
这里的「母精」,是指母体的卵子。父亲射了精,释放了精子,而母亲当时没有排卵,或者体内根本没有卵子。
母精出时,父精不出。
&&&&所谓「父精不出」,用现代医学语言加以解释的话,有下列几种状况:
  &1.阳萎,性无能,不能勃起,也无法正常射精。
&&&&2.虽然射精,但精液中精子的浓度不够。
&&&&3.虽然射精,但精液中没有精子。
&&&&遇到这几种状况,即使母体排了卵,仍然不会受孕。
&&&&若俱不出,皆不受胎。
&&&&当然,如果男性没有射精,或者精子的浓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精子,而女性又没有排卵,那么就更不可能受孕了。
若母不净,父净;若父不净,母净;若俱不净,亦不受胎。
&&&&这里的「不净」,主要是指生殖器官的各种感染,或者疾病。
&&&&如果父亲方面健康无病,而母亲方面有感染;或者母亲方面健康无病,而父亲有感染;或者父母双方都有毛病;那么就不能受孕。照现代医学论据,这种情况下即使受孕,婴儿也很可能会因而导致先天性的各种缺陷。
  若母阴处,为风病所持;或有黄病痰癊;或有血气胎结;或为肉增;或为服药;或麦腹病、蚁腰病;或产门如驼口;或中如多根树;或如犁头;或如车辕;或如藤条;或如树叶;或如麦芒;或腹下深;或有上深;或非胎器;或恒血出;或复水流;或如鸦口,常开不合;或上下四边,阔狭不等;或高下凹凸;或内有虫食,烂坏不净;若母有此过者,并不受胎。
&&&&这一大段,是叙述妇科的各种疾病。如果母体有上面任何一种毛病,都无法受孕;即使受了孕,也会流产;或者导致胎儿其他先天性的缺陷。
&&&&这本经典是一千多年前的文字,而且又从梵文翻译过来。当然,对这些妇科病的叙述就显得古怪。但是我们仍然能够透过这些文字,大略推测出这些妇科病究竟何所指。譬如:
&&&&1.「风病」:照中医理论,「阴虚生风」,阴部会有非感染性的搔痒。这种情况下,所谓的「阴虚」,也就是肾水不足。照西医说法,关系到性荷尔蒙的分泌不足。譬如停经后的妇女,有时阴部就有非感染性的搔痒。在这种女性荷尔蒙不足的阴虚情况下,当然就不可能受孕了。
&& 2.黄病痰癊:黄带。
&&&&3.血气胎结:相当于现在西医所谓的「子宫内膜异位」。
&&&&4.肉增:息肉。
&&&&5.服药:两千多年前,印度或许就有避孕之类,或者堕胎之类的药。这个「服药」,也可能指服用药物而引起的副作用,影响到「宫寒」,或者性荷尔蒙的分泌,以致影响到受孕。
&&&&6.产门如驼口:这里的产门,应指子宫口。子宫口轻度脱垂,看起来就好像驼口。
&& 7.如犁头:子宫完全脱垂,看起来就像犁头。
&&&&8.中如多根树:子宫肌瘤。
&&&&9.如藤条,如树叶:子宫肌瘤。
&&&&10.腹下深:子宫下垂。
&& 11.恒出血:子宫出血。
&&&&12.如鸦口:子宫口不合。
&& 13.内有虫食,烂坏不净:子宫颈糜烂。
&& 其中还有些语意不十分明确的妇科病,我们就不妄加推测了。
&&&上面是释迦牟尼佛所讲述,生理方面不能受孕的一些病症,其中许多与现代医学的论据吻合。
&&&&下面释迦牟尼佛继续叙述的,则超出了现代医学的验证范围。换言之,这也是现代医学或其他有志于身心科学的研究者,所面临的一个挑战——如何把生命的本质、功能,以及各种现象,加以现代科学化的验证,并提出客观的、数据性的报告。
&& 生命究竟怎么回事?
&&&&从时间而言,有没有轮回?
&&&&从空间而言,有没有六道?除了肉眼所见,以及目前人类所发明的仪器所观察到的,究竟有没有他方世界的存在?有没有天堂?有没有地狱?
&&&&生命的能量是否无限?
&&&&生命的物质状态,有可能青春永驻吗?有可能长生不死吗?
&&&&生从那里来?死往那里去?
&&&&有灵魂的存在吗?怎么投胎转生的呢?这点恰好就是释迦牟尼佛在这本经典里所要阐述的。
&&&&现在让我们先看看,释迦牟尼佛对不能入胎,所作的另一部分叙述。这些是现代医学还无法验证的。
&& 或父母尊贵,中有卑贱;或中有尊贵,父母卑贱。如此等类,亦不成胎。
或者父母是受人尊敬的,高贵的,而等着入胎的中阴身是卑贱的;或者父母是卑贱的,而等着人胎的中阴身却是尊贵的。双方的格局、运势、因缘配合不来,那么就不能受孕成胎。
&& 若父母及中有俱是尊贵,若业不和合,亦不成胎。
&&&&又假如父母和等着入胎的中有都是尊贵的,但其他的一些业缘配合不来。譬如,这对父母应该有孝顺的孩子,可是等着入胎的中阴身,却是他们的冤家,不会孝顺他们,那么,也不会入胎。
&&&&若其中有,于前境处,无男女二爱,亦不受生。
&&&&如果等着入胎的中有,没有碰到男女两性的作爱,那么也就无法受孕成胎。
胚芽的发展
第1周至第3周&&&&&&&&&&&
&&&&&&&&  
第一个七天,初七日时,胎居母腹,如榍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名羯罗蓝。
&&&&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方始现前。
&&&&第一个七天当中,胚胎在母亲肚子里,就好像一片小木榍,又好像一个小肉疮,躺在气味恶臭的血肉堆里。它整个身子,乃至精神意识,就在这一小滴半透明的胚芽里。好像闷在一个不透气的热锅里,非常痛苦的受着煎熬。
&&&&这个阶段的小生命,就叫「羯罗蓝」。外表看起来,好像一滴粥,又好像一滴乳浆。
&&&&这七天里,生理方面,地、水、火、风这四大的「性」、「质」,开始逐渐发育。
&&&&现在让我们看看,西医胚胎学对这个阶段所观察的结果:
&&&&第一天:精子与卵子混合成一个[合子」。这时仍然是单细胞。细胞核内形成二十三对染色体。(见图一)(图暂阙)
&&&&第二天:精子进入卵子三十个小时后,「合子」分裂成两个细胞。(见图二)再四个小时后,「合子」分裂成四个细胞。(见图三)
&&&&第三天:「合子」已成为一个十六个细胞的卵裂球。轮廓像一粒桑椹,所以又叫做[桑椹胚」。体积和单细胞的「合子」相等,而且还被「透明带」围绕着。(见图四)
&&&&第四天:「桑椹胚」抵达子宫内腔,腔内的液体渗透过「透明带」。「桑椹胚」的空隙逐渐变成一个泡,叫[胚泡」。(见图五)
很快的,[透明带]消失,胚泡的外表形成「滋养层」,泡内腔有一小块增厚区,叫「胚胎细胞群]。(见图六)
&&&&&第五——第六天:「胚胎细胞滋养层」粘着子宫,形成了最初的胎盘,日後逐渐发展为胚胎。(见图七)
&&&&卵子受精第一周变化示意简图
&&&&把西医胚胎学对这个阶段的研究,作了一点概括的介绍之後,我们再回过头,把释迦牟尼佛对这一阶段的介绍,拿来作个比对。
&&&&对于这个受精卵的外观方面,他说:「如榍如痈,卧在粪秽,如处锅中。」
&&&&质地方面,他说:「状如粥汁,或如酪浆。]
&&&&至于内部成分方面,他就用「地界坚性,水界湿性,火界暖性,风界动性」来概括。
&&&&如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来说,那就是,受精卵的染色体,已经蕴涵了日后生长出骨骼、毛发、肌肉、器官、血液、荷尔蒙,乃至强壮与否等的所有基因。
&&&&当然,释迦牟尼佛所说,不如现代医学经过精密仪器实验,所观察的,来得细密,但却不失简要、中肯。而且,对两千五百年前,当时人们所能接受的概念来说,充其量也只能说到这个地步了。
&&&&至于[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涉及到内心世界的部分,则有待各人的内证,以及日后科学的努力了。
&  第二个七天
&&&&难陀,第二七日,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额部陀。状如稠酪,或如凝酥。于七日中,内热煎煮,四界现前。
&&&&这一段前面的「胎居母腹,卧在粪秽,如处锅中。身根及识,同居一处,壮热煎熬,极受辛苦。」和第一个七天的描述一样,这里不再重复。
&&&&再下面的叙述,不同了。「于母腹中,有风自起,名为遍触,从先业生。」
& 现在问题来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有风自起]?和前面「风界动性」那个风大的「风」,同还是不同呢?「从先业生],又是什么意思?为了对这段的语意掌握得更明确,我们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是对阿难说的,主要内容也是介绍胎儿在母体里的变化。也有说,这两者是同一经本,但由翻译的不同,而有差别。不论如何叫《佛为阿难说处胎会》对我们解读《入胎经》是很有帮助的。
&&&&在《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里,讲到「第二七日」的时候,它的文字记载是:
  所感业风名为遍满,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今歌罗逻(即羯罗蓝)身相渐现,状如稠酪,或似凝酥。内热煎煮,便即转为安浮陀身。如是四大,渐渐成就。
  综合两部经对于这第二个七天的叙述,我们可以归纳出几个要点:
&&(1)这股风是「自起」,有别于父母的遗传而来。怎么「自起」的呢?《入胎经》上说,「从先业生」,是中阴身的阿赖耶识所带来的种子。混合了前面父精母卵所具备的风大,但又不限于那个风大。
&&&&(2)这个「有风自起」的风,具备了「遍触」、「遍满」的特质,「令歌罗逻身相渐现」,能够使这个小小的胚芽逐渐生长。因此,「有风自起」这个「风」,主要是股生命能,也就是道家、中医所谓「人有三宝,神与气、精」的「气」。这是生命的精华,也是生命的原动力,是生命能的一个主要成分。
&&&&因此,道家有「食气者寿」的说法。而佛家则基于同样的认识,有「安那般那」(注1)的修法,后来又发展出天台宗的数息、随息、止息等「六妙门」(注2)的修证。至于密宗,则普遍的着重于「气」、「脉」的修炼。这本经典,基于同等的认识,每七天的变化、成长,都由不同作用的「风」来主导。这个「风」,也就是「气」的代名词。
&&&&(注1)为释迦牟尼佛所传授,注意出入息的修法。
&&&&(注2)天台止观的修持法门,归纳为六个步骤:一数(数息),二随(随息),三止(止息),四观(慧观),五还(返本归元),六净(清净圆满)。
  (3)参考了《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我们发现了一个特殊的句子,「吹母左胁及以右胁」。
&&&&「胁」,是指胸部靠近两臂的部位。这一小片胚芽和母体胸部两侧的部位,建立了联系。这句话又怎么理解呢?
&&&&从中医来说,肝经的分布,正好联系了生殖器官与两胁部位。在五行属性上,肝属木。
&&&&母体一旦受精,卵巢立即分泌孕酮(黄体素荷尔蒙),这是水大。水生木,于是肝经起了变化。在中医来说,肝藏血。肝属木,木能生火。火又属心,心主血脉,于是又带动血液循环。
&&&&因此,「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可以说就包含了上面这一连串的生理反应。
&&&&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说,就是胚胎与母体建立了血液循环的脉道。开始由母体的血液输入氧气,以及其他的养分;同时把胚胎内部新陈代谢后的废气及其他剩余物,经由血液流入母体排出。
第二个七天,也就是第二个周期的胚胎,在佛经里就叫「额部陀」。看起来,比第一个礼拜黏稠,所以说「状如稠酪」,「或如凝酥」。这七天里,附着在胚胎上面的神识,仍然是痛苦的,「内热煎煮」,好像闷在热锅里那样,受著煎熬。
现在让我们再看看,西医对这七天作了那些观察?
&&&&第八天:部分「胚泡」进人子宫内膜。「胚胎细胞群」增长成双层「胚芽盘」。(见图九)
第九天:胚泡深入子宫内膜。开始入侵时的损口已由血纤维凝块盖起来。这时,[滋养层」出现一些小泡,互相溶合扩充,成为一网路系统(滋养层腔隙网路)。母体子宫内壁也起变化,细胞肿胀,细胞浆积聚大量积原和脂质,细微血管充血、扩张,形成了「血窦]。(见图十)
到第十二天左右,毛细血管破裂,母体血液流入「滋养层腔隙网]。此时,胚体本身的血管尚未形成,但是经由渗透作用,由母体的血液中获得所需的养分。胎盘由此与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见图十一)
第十三天:发展出「绒毛]、「绒毛腔」。「胚芽盘」首端出现「徵心基板」,日后发展为心脏;尾端连接「结缔组织柄」。
这短短的七天里,真是变化得多彩多姿。概要来说,这片小小的胚芽,的确和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交流。也可以说是水大、人大、风大而致于地大的综合性的重要发展。
&& 在佛经上,就简单的用「四界现前」来概括。
&&&&经过这些变化,当然,这时候的「胚芽」就不再是半透明的「状如粥汁」,「或如酪浆」了。这时候它已经进入子宫内壁,看起来差不多如佛经所说,[状如稠酪」。「地大」逐渐发展,凝结拢来,固定一处,所以又说「或如凝酥」。
&&&&当然,佛经上的叙述比现代医学简略得多。但是关键性的变化,譬如这个周期里,和母体血液循环所建立的联系,经典中就用「其风微细,吹母左胁及以右胁,令歌罗逻身相渐现。」来概括。用现代医学观点来说,这段叙述实在太拢侗。但是,如果综合中医的脏腑、经络,以及五行生克的的观点;再配合西医性荷尔蒙的变化、胚胎与母体血循环的联系;融汇贯通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经典上的这句话,那就不免要叹为观止的发出会心的一笑了。
&&&&第三个七天
&&&&难陀,第三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刀鞘口,从先业生,触彼胎时,名曰闭户。状如铁箸,或如蚯蚓。
于七日中,四界现前。
&&&&第三个七天,在前面成长的基础上,又有一股风,叫「刀鞘口」。同样,也是胚芽所蕴涵的一股生命能。
&&&&胚芽这个时候,叫做「闭户」,好像一把铁筷子,又好像只蚯蚓。地、水、火、风四大仍不断的成长着。
&&&&现在让我们看看西医的研究成果:
&&&&第三周时候,双层的「胚芽盘」变成三层。(图十二)
&& 第十八天前后,中胚层里发展出脊索。
&& 随着脊索的增长,胚芽盘逐渐变成长形。从纵剖面来看,它内部的结构,恰好如经典所说,「状如铁箸,或如蚯蚓。](见图十三)
&& 胚芽发展到第三周,胚前期的发育完成。
&&&&从第四周开始,进入了胚胎期。
胚胎的变化
第4周至第9周
三个胚层各自分化,形成特定的组织和器官。 各器官系统初步形成。
  第四个七天
&&&&难陀,第四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为内门,从先业生,吹击胎箭,名为健南。状如鞋楥,或如温石。于七日中,四界现前。
&& 难陀,这第四个七天,就如同前面所说,在各种条件的配合下,胚胎继续发展着。这个七天里面,发展着一股叫「内门」的生命能。在这股生命能的作用下,胚胎的形状发育得好像一只鞋楥(注),又好像块温石。这个阶段又叫「健南」。
&&(注)修补鞋子或缝制鞋子时,用来做底衬的木制脚模。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西医胚胎学对这个周期的观察结果。
第二十二——第二十四天:
发展出中空,两端开口的神经管。大约两天后,第二十四天左右,首尾两端管口封闭,成为一个密管组织。(见图十四)
生长出脊髓,中枢神经系统开始萌芽。
体节开始生长,每天大约增长三节。同时发育出生骨节细胞、生皮节细胞,以及生肌节细胞。
第二十五天:(见图十五)发展出鳃弓、脑泡、心泡,以及甲状腺、肺、肝、胰、中肾小管等的原基。开始了血循环和心博动。
&&&&第二十六天——二十八天:出现眼基板(日后发展为眼)、耳基板(日后发展为耳)、手肢芽、脚肢芽。(见图十六)
&&&&总之,从第四周开始,由三层的胚芽盘,各别生长分化成各类组织和器官。也就是细胞由多潜能化,趋向个别特殊性。因此,也可以说是,「内」部组织个别化,分「门」别类的各自发展。而经典中,则把这第四周的业风(气机),命名为「内门」。
  第五个七天
&&&&难陀,第五七日,广说如前,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摄持。此风触胎,有五相现,所谓两臂、两〔月坒〕及头。譬如春时,天降甘雨,树林郁茂,增长枝条。此亦如是,五相显现。
&  难陀,到了第五个七天的时候,胚胎继续发展着。
&&&&这个时期的生命能,叫做「摄待」,使得胚胎长出「五相」——两臂、两〔月坒〕(大腿连着臀部的部位)和头。就好像春天时候,经过春雨的滋润,树木增长出一些枝条。这个阶段就是这样,外观上,发展出了这五种生理现相。
&&&&现在我们看西医的胚胎学,第五周时候的变化,大体也是如此。
&& 外型方面,颈曲加深,中脑曲出现。
&&&&除了外型的特征外,内部的结构方面,脑、下丘脑、上丘脑的区域出现局部细胞增殖;中肾管、输尿管芽、生殖结节等都在发育中。
  第六个七天
&&&&难陀,第六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广大,此风触胎,有四相现,谓两肘、两膝。如春降雨,盖草生枝,此亦如是,四相显现。
难陀,第六个七天的气机,把它订名为「广大」。这段期间,胚胎生长出两肘、两膝。这个阶段,就好像经过春雨的滋润,草木生出枝条。四肢就如此发展出来。
&&&&从西医的观察,这个时期除了两肘、两膝之外,同时长出了两手、两脚;甚至十个手指、脚指也隐约可见。(见图十七)
  第七、第八个七天
&&&&难陀,第七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为旋转。此风触胎,有四相现,谓两手两脚,犹如聚沫,或如水苔,有此四相。
&&&&难陀,第八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翻转。此风触胎,有二十相现,谓手足十指。从此初生,犹如新雨,树根始生。
&&&&在西医的胚胎学里,手脚的发育成长,比起这本《入胎经》略早几天。或许经过两千五百年的时间,胚胎在母体里的部分发育,略为提前。譬如现在的儿童,身心双方都比四、五十年前来得早熟。
&& 用现代知识来说,随着自然生态、物质条件的种种改变,人体也就相对应的作着调整、变化。从佛家的思想观念来说,随着众生共业的不同,人类的正报——诸如平均寿命、身高、体重,乃至其他各种生理机制,也都跟着变化。
&&&&譬如佛家的劫数观念,有大劫、中劫、小劫。而小劫里又分为增劫、减劫。佛经上说,人类最开始的时候,寿命是八万四千岁。后来由于放逸、散漫,没有保持正念、善行,于是每一百年,人的寿命就减少一岁。
&&&&越到后来,人心越为险恶。众生共业所感,除了本身的正报之外,连带的依报也受到影响。自然环境越来越差,人为灾害、自然灾害也越来越多,人的寿命就越来越短。到末法时代的后期,据佛经上记载,人类的平均寿命就只有十岁了。从八万四千岁到十岁这一段漫长的历程,就是「减劫」。
&&&&由于长时期以来,各种灾害的磨难,后来人类开始忏悔,回心向善,于是每一百年又增加一岁。到后来,人的寿命又回到八万四千岁。这段历程就是「增劫]。
&&&&照佛经上所说,我们现在正在减劫中,人类的平均寿命也在逐渐减少。可惜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整个地球人类平均寿命的长期统计资料,还无法对佛经这一论点提出数据性的证明。
&&&&但是,据中国历史的记载,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周公等,都活了一百多岁。相比之下,人的寿命是减少了。
&&&&虽然物质文明不断的进步,医药科技又不断的突飞猛进,但是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自然生态的破坏,乃至病毒顽强怪异的翻新、变化,所以人类所面临的死亡威胁,不但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减少,甚至有更趋增加的迹象。或许这就如佛经所说,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果报吧!
&& 以此类推,两千五百年后,如果这本佛经仍然存在,那么经典中的记述,比照当时胚胎的成长,很可能有着更多的差异。
&&&&讲到这里,我们不要忘了,这本经典的缘起,是由沉迷欲乐的难陀而来。为了使他迷途知返,使他领悟到生命的苦、空、无常、无我,释迦牟尼佛施展了各种方便,带他上了天堂,同时又带他下到地狱。然后再不厌其烦的为他讲说「入胎」的过程、变化。主要目的,在于点出生命现象的变化,没有一个永恒的归宿,也没有一个真实的幸福。同时寓意了「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小乘修证的中心。因此,这本《佛为难陀说出家入胎经》的重点,并不在于「胚胎学」的介绍和探讨。只不过,在释迦牟尼怫的接引方便中,我们对于佛陀的权巧智慧,又多了一层认识。
&& 也因此,从第九个七天开始,我们不再一项项与西医作精详的比对。我们只在个别的关键处,借用现代医学为类比说明。否则,一路像西医胚胎学似的详细介绍下去,恐怕读者们看了,也要觉得头大而乏味的。
&& 第九个七天
&& 第九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日分散。此风触胎,有九种相现。谓二眼、二耳、二鼻,并口,及下二穴。
&&&&这九种相就是九窍。两眼、两耳、两鼻孔、嘴巴这七窍,加上下面的肛门、尿道,一共是九窍。
胎儿的发育
 第10周以后,体躯增长器官和组织开始正式发育。&&&&&&&&&&&&&&&&
第十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坚鞕,令胎坚实。即此七日,于母胎中,有风名曰普门,此风吹胀胎藏,犹如浮囊,以气吹满。
到了第十个七日,这段时期的生理机能,就叫做「坚鞕」,胎兄发育得更为坚实。同时还有一股叫「普门」的风,使得整个胚胎饱满,好像充满了气的浮囊。
&&&&就西医来说,第三个月开始,直到出生期,这个阶段叫做「胎期」。这期间,体躯增长;器官和组织开始正式发育。从前面的「胚胎期」,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而《入胎经》,恰好把这个阶段叫做「坚鞕」。
&& 不同的是,《入胎经》又再强调,整个胚胎是「以气吹满」。主要还是由于「气」的作用,[令胎坚实」。这种观点,和目前西医的观点则有所不同。
&&  第十一七日
&&&&难陀,第十一七日,于母胎中,有风名田疏通。此风触胎,令胎通彻,有九孔现。
&& 若母行立坐卧,作事业时,彼风旋转虚通,渐令孔大。若风向上,上孔便开;若向下时,即通下穴。譬如锻师,及彼弟子,以槖扇时,上下通气。风作事已,即便隐灭。
&&&&「坚实」之后,接着就要「疏通」,把这胎充实。蓬勃的生机,运化到全身,胎儿才会健全的发育、成长。在「疏通」这个功能上,当然「气」的特质就表现得更为明显。所以释迦牟尼佛在上面这段,对难陀说:
&& 第十一个七天当中,母胎里的气机,继续发挥了「疏通」的功能。这股生命能的作用,远及全身,使得九窍更为成熟。
&& 当母亲或走,或立,或坐,或卧,或者工作的时候,随着母体生命能的运作,又辅助了胎儿内在气机的运转,九窍逐渐发育成长。
&&&&如果气机向上运行(上行气),就疏通身体上部的孔道(脉道);如果气机向下运行(下行气),就疏通下部的(下半身的)孔道(脉道)。胎儿和母体间,气机的互动,就好比锻师(冶金的师父)和他的徒弟(徒弟比喻胎儿,锻师比喻母亲),用槖扇上下通气。藉由上行气、下行气的交互作用,胎儿一天天的成长。
&& 气机运行到某个阶段,它又自然会进入「止息」的状态。这就是「风作事已,即便隐灭。」
&&&&气机止息下来,这个时候并不是死亡,也不是停止生长。相反的,这时候的生机就好比在将养生息,也好比在充电。借用老子的话,就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的道理。
&&&&拿现代一般人比较容易理解的比方,就好像动物的冬眠状态。停止了呼吸,生命能几乎不消耗,所以就不吃、不喝,像睡个大长觉,养足了精神,等冬天过了,再出来活动。
&& 其实,「息」在生命成长中所扮演的角色,远超过「冬眠」的作用。
&& 如果把[气」比方成一棵生命之树,那么「息」就好比这棵生命之树的根。地面上看不见它,但是「气」由它来,「气」由它而生。那么,我们如果追问,这棵生命之树的根又种在那里呢?勉强说,就是在「空」中。
&&&这个[空」,不是物理世界虚空的「空」,这个「空」是心物一元,真空生妙有的「空」。谈到这里,又是一个「唯证乃知」的实证境界了。
&& 胎儿出生后,随着后天生命的成长、物欲的干扰。
&&&&身心的动乱,这种「息」的静止状态越来越少,越来越短。因此,老、病、死也就随之而来,成为无法逃避的必然现象。
&&佛道两家要想扭转这个恶性循环,提出了各种理论和修证方法。而「止息」,恰恰是佛道两家共通的基础功夫。如果达不到「止息」,那就谈不到「四禅八定],也谈不到「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至于我们前面提到的,佛家「安那般那」,以及「六妙门」的修证,也都建立在这个基础上。
&& 第十二七日
&&&难陀,第十二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曲口。此风吹胎,于左右边作大小肠,犹如藕丝,如是依身交给而住。即此七日,复有风,名曰穿发,于彼胎内,作一百三十节,无有增减,复由风力,作一百禁处。
&&&&在第十二个七天里,这个阶段的生命能,就叫做「曲口」。大、小肠开始发育着。同时又像「穿发」般的,生出一百三十节和一百个禁处。
&&&究竟[一百三十节」和「一百个禁处」是什么?看到这里,我们觉得文字的涵意不是十分明确。所以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一部分的原文如下:
  十二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曲口。由此风力,左右胁间生大小肠,犹如藕丝及紧纺线置在于地,十八周转,依身而住。复有一风名为穿发,由此风故,三百二十支节,及一百一穴生在身中。
  这部经典里记载的是,「三百二十支节,及百一穴。」数字上跟《入胎经》有出入,但是文字相互比对之后,意义比较明确了。
 (1)胎儿的肠,大部分是由胚胎期的中肠发育演变出来。胚胎在第四周时,发育出一条直管状的中肠。中肠从第六周开始旋转、发育,到了第十一至第十二周时,完成了旋转,而且发育出了小肠(包括主肠、回肠、十二指肠),以及大肠(结肠、盲肠)。恰好,释迦牟尼佛就在这第十二周时,介绍出大、小肠的形成。
&&&&(2)由于大、小肠是弯弯曲曲的,所以释迦牟尼佛就把这个时期订名为「曲口」。
&&&&(3)接下来,这一周生理机能又发挥着「穿发」的特性。「穿发」又是什么意思呢?顾名思义,大概差不多像发丝一样细,而且是细长的、穿越的。那么,这三百二十支节很可能指的是神经。至于《入胎经》上所说的「一百三十节」,与《处胎会》所说的「三百二十支节」,虽然数字上有出入,但是却分别用到了「节」与「支节」的字眼。而神经系统恰好如树枝状的,分在体躯、四肢,以及各个脏器官。
&&&&为了再求佐证,我们再比照一下西医的胚胎学。又有一个奇妙的吻合,神经细胞在胚芽的第十八天左右,已经开始出现。但是直到第十二周的末期,神经系统才基本形成,开始感应到体外的刺激。譬如对于外在的触动,以及声、光等,作出了微弱的反射动作。
&&&&(4)至于《入胎经》上的[一百禁处」,或者《处胎会》中的「百一穴」,或许就是目前中医针灸上的一百多个常用穴了。近年来,针灸学配合人体解剖学的研究,发现到经穴(或者称为气穴、穴道、穴位)恰好是沿着神经线(尤其是神经丛,或者神经节部位。)分布。
&&& 第十三七日
&& 难陀,第十三七日,于母腹中,以前风力,知有饥渴。母饮食时,所有滋味从脐而入,藉以资身。
&&&[以前风力」,由于前面那些生理机能的开展,有了饥渴的感受。母亲吃了东西,这些滋养经过胎盘、脐带,到了胎儿那里。胎儿因此不断的发育、成长。
&&&&这里有几点,值得我们注意的:
&&&&(1)「以前风力,知有饥渴。」这步生理反映,如果用佛学名词的话,就相当于「受」的作用。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前面:「第九七日」,发展了「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到了「第十二七日」,神经系统的架构大致形成。用佛学名词的话,就是有了感应「触」「受]的基础。归纳起来,配合佛家解释生命缘起的「十二因缘」的概念,这就是[六入缘触,触缘受。」
&&&&(2)前面,在「第二七日」时,我们讲过,胚芽已经跟母体的血循环建立了联系。母体的养分,已经经由血液,渗透进入这个新的生命。这里为什么又说,「从脐而入,藉以资身。」究竟什么意思呢?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的相关的叙述:
&&&&所有滋味,于身穴中,及以脐轮,资持润益。
&&&&看到这里,意义比较明朗了,《入胎经》上所说的「脐」,并不限于肚脐或者脐带。它主要是指脐轮而言。胚胎体内的气机,开始孕育出最初步的气穴及脉轮。
&&&&(3)脐轮是密宗「三脉七轮」中的一轮,又叫「化轮」。所谓「化」,就是生长、变化的意思。在密宗的气脉学说里,认为胎儿离开了母体,生命的功能,主要仍经由这里,不停的生发、变化。
&&&&从西医观点来说,胎儿在母体里,是靠着脐带,从母体吸收养分。就佛、道两家的修证学说,一个新的生命,主要是经由这个部位的气化功能,变化、生长着。
&&&&(4)从道家、中医的观点来说,密宗脐轮的范围,关联到「肾」。这个[肾」,跟西医里面的肾脏是两种概念。中医的肾,包括了有形的肾脏这个器官,还包括了肾经这整条经脉,同时关联到性荷尔蒙、脑下垂体等荷尔蒙系统。中医认为肾属水,把「肾」看成我们生命的先天之本,主脑,主生殖。肩负着生殖,以及脑部功能的重任。
&&&&总之,「脐轮」这个范围,具备了重要的生长、变化的功能。因此,密宗把这个脉轮又叫做「化轮」。那么,它进一步会变化出什么呢?
&  第十四七日
&&&&难陀,第十四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线口。
&&&&其风令胎生一千筋,身前有二百五十,身后有二百五十,右边二百五十,左边二百五十。
&&&&第十四个七天里,这个阶段的生理机能叫「线口」,胎儿生出一千条筋。身前大约有两百五十条,身后大约是两百五十条,左边、右边也大约各有两百五十条。
&& 我们前面说了,脐轮的功能,关联到中医里面的肾。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肾属水。水能生木,而木,属肝。中医的这个肝,除了器官方面的肝脏,还包括经脉方面的肝经。它主筋,主调达、疏泄。关系到筋的生长、发育,同时具备了调达、疏通的作用,使人体的气机和谐通畅的运行。
&&&&在上一个周期,「第十三七日」,脐轮初步呈现之后,经过这个[化轮」的生化,体内的气机开始逐步形成经络、脉轮的系统,开始要形成一个规律性的网路。
&&&&这时候,肝经同时也就要发挥它调达、疏泄的功能了。
&&&&因此,「第十四七日」生出一大堆的筋,就象征着肝经为经脉系统所作的准备。也可以说是气机的混沌的状态,迈向规律化的经脉体系的一个过程。
&  第十五七日
  难陀,第十五七日,于母腹中,有风名曰莲花。能与胎子作二十种脉,吸诸滋味。身前有五,身后有五,右边有五,左边有五。其脉有种种名及种种色。或名伴,或名力,或名势。色有青、黄、赤、白、豆苏、油酪等色。更有多色共相和杂。
&& 难陀,其二十脉,别各有四十脉,以为眷属,合有八百吸气之脉。於身前、后、左、右,各有二百。难陀,此八百脉各有一百道脉,眷属相连,合有八万。前有二万,后有二万,右有二万,左有二万。
&&&&难陀,此八万脉,复有袈多孔穴,或一孔、二孔,乃至七孔,—一各与毛孔相连,犹如藕根有多孔隙。
 释迦牟尼佛这段所讲的,在现代人看来,更是天花乱坠,匪夷所思了。究竟在说什么呢?让我们再参考一下《佛为阿难说处胎会》这本经吧!
&&&&十五七日处母胎时,复感业风名为莲花。
&&&&&由此风力生二十脉,饮食滋味流入此脉,润益其身。
&&&&(下略)
 同样的,第十五个七天,生理机能的特征,被订名为「莲花」。胎儿生出二十条主要的脉道。但是比起《入胎经》里面「吸诸滋味」这句原文,《处胎会》这部分就说得清楚许多,它说「饮食滋味流入此脉,润益其身。」母体的养分经由它们运化、生发,供应全身。
&  现在我们再回到《入胎经》,继续往下看。
&&&&这些脉道平均散布着,二十条主要的脉道,分布在身前五条,身后五条,右边五条,左边五条。其中,有些是从属性的,可以归为「伴」的一类;有些是强有力的,可以归为「力」的一类;还有些是蓄势而动的,那就归为「势」的一类。
&&&不同的脉,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不同的生理功能,会发出不同的光色。因此,这些脉有青色的,黄色的,红色的,白色的,奶油色的,还有些是不同光色混合的。
&& 这二十条主要的脉,各有四十条支脉。这样,总共就有八百条支脉。每条支脉又分出一百条细微的脉,这些微细的脉相互联系着,加起来,总共差不多有八万,平均分布在身体的前、后、左、右。这八万的微细细脉上,又有许多小孔穴。有的上面一个孔,有的上面两个孔,甚至于有多达七个孔的。这数不清的小孔,都跟毛孔相通。就像藕根那样,里面有几条粗大的管道,同时又有很多细小的孔隙。
& 这一段讲的,真让人觉得扑塑迷离,好像进入了天方夜谭似的。其实这些都是实际的状况,生命是非常奥妙的。这一段内容,涉及到很多重要的观点。
)这个阶段的发育,主要在于「脉]。「脉」是什么呢?所谓「脉」,就是通道。血液的通道是「血脉],气机的通道就是「气脉」。多数的西医们,听到什么气脉、经络的,就头大。在那里呢?明明看不见嘛!把人体剖开了,即使用显微镜找,也找不到啊!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它的存在。譬如空中的气流,海里的洋流(暖流、寒流),都没有一个具体、有形质的通道,但是他们——尤其是洋流,都循着固定的路线,就好像是经由一个通道在走动似的。人体里的气脉也是如此,虽然没有看得见的,有形式的通道,但确循着固定的通路运行着。
&&&(2)道家、中医把人体主要的气脉归纳为十二正经、十五络脉,以及奇经八脉。沿着经脉,又分布着一些经气汇聚的穴位。这就是武侠小说里所说的穴道,也就是中医针灸里所谓的经穴。
&&&&这些经穴,近些年来,经过科学仪器的测试,已经有了初步的数据——穴位所经过的人体表面,产生出较大的电阻。
&&&(3)至于佛家的密宗,则偏重在实证的基础上,又作了更精简的归纳,把它分类为三脉(左脉、中脉、右脉)、七轮(梵穴轮、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海底轮)。经过静定的修炼,这些脉轮就会逐步呈现出来。
&&&(4)如果打通了三脉七轮,在修密宗的看来,就认为了不起了。当然,这个成就是很难得。可是在生理修炼上,只能说打下了初步的基础。过此以往,功夫越细密,对自己身体脉络的结构,才体会的更微细。再经修炼,才会认识到八万脉络是何等境况。
&&&(5)既然「脉」是「气」的通道,那么,发展过程中,肯定是先有[气」,然后才有「脉」「轮」。
&&& 我们回顾一下《入胎经》上,这个小生命的演进。
&&&「气」——生命的基础能量,发展到第十三周时,孕育出最初步的「脉轮」——开展出脐轮的作用。然后,第十四周时,肝经发挥了调达、疏泄的功能,帮着气机从混沌拢侗的状态,发展出规律性的轨道。到了第十五周时,终于开展出了八万「脉络」。
&&&(6)现在还有一个问题,这里讲到脉有「青、黄、赤、白、豆苏、油酪」等各种颜色。西医看到这里,头更大了。如果说「气」嘛,反正眼睛看不见的;而且气脉上穴位的皮肤表面,的确呈现了比较大的电阻反应。但是这里却说到这么明确的颜[色」,这就实在让人头晕目眩了。这些颜色在那里啊?到那里去看啊?
&& 很有趣的,道家、中医对于人体经脉的结构、体系,与密宗归纳的不同;与这本经典介绍的也不相同。
&& 但是,他们把人体内部的五脏、六腑,按照说法不同的生理功能,也配上了各种颜色。譬如心属火,是红色;肝属木,是青色;脾属土,是黄色;肺属金,是白色;肾属水,是黑色。
&& 不要说西医了,但凡具备一些生理常识的,看到这些颜色的配对,都要大摇其头了。肝里面都是血,怎么会是青色?肾脏掏出来,明明是暗红的。再怎么看也不是黑色的啊!
&& 比较包容的人们会认为,中医形成这些学说的时候,还没有解剖学,所以说的不科学,这是难怪的。其实,中医非常科学,它的许多理论都建立在实证的基础上。如果具备了足够的静定修养,那么对体内经脉的走向,乃至脏腑的属性、光色,就会有所体认了。
&&&&我们举个比较浅近的例子,假使你静坐时候,眼前呈现一片青色,那么你要当心,很可能肝出了问题。如果静下来,看到的是黑色,那么很可能肾有毛病了。不过,这些光色也可能不是生理方面的反应。譬如,黑色有时候也预示着外来的灾难;红色有时候也预示着血光之灾。总之,这些都属于身心科学的内涵,非常丰富,也很深奥,我们这里只能点到为止。
&&&&&如果脏腑由于不同的生理功能,而配属不同的光色,那么气脉当然也同样的,由于不同的生理功能,而呈现各种不同的光色了。
&& 这种「光色」,是生命能所放射的光。跟身体内部各种组织、器官的「颜色」,属于不同的范畴。所以,当我们这个生命死了,身体内部的气机停了,那么各种不同生理功能所呈现的光色也没有了。但是各部分生理组织,在没有烂坏之前,它的颜色还是保持不变的。
&&&&有现代的物理学概念的就知道,不同的光色,是由不同的光波而来。其实,光除了[粒子」的特质外,同时也是一种「波」。现代科学在几十年前就已经知道,波是能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现象。也可以说,能量会呈现出一种波的状态。宇宙间充满了各种不同频率的波,我们肉眼看得见的波,又叫「可见光]。它在宇宙各种不同的波中,所占的比例,非常非常小。
&&&&不同频率的光,呈现不同的光波,同时呈现不同的光色,有着不同的功效。譬如紫外线光有杀菌的作用;红外线光则有止痛的作用。在这个理论基础上,我们身体内部的脉络,由于不同的生理功能,当然也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光色了。有关生命与光的关联,读者可参考朱文光博士著作的《生命的神光》一书。(老古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7)这个阶段的生理机能,叫做「莲花」,也很有意思。
&&&①莲花的根、茎,和其他植物有所不同。不论它的根,或者茎,里面都分布着一条条明显的,中空的管道,管壁上又分布著一些小孔隙。恰好象征人体气脉、网络的分布。
&&&&②脐轮的形状,就好像一朵绽放的莲花,在腹部,有如一把倒转来,张开的伞,如伞状般的散布开来。一般佛经里所谓的「千叶莲花」,就象征着生命里的这个「化轮」。一般显教不跟你谈气脉,但是气脉的道理往往就藏在一些比喻,或者名词里。普通人看了,以为是佛经夸大或神化式的形容。殊不知,里面正蕴藏着身心科学的内涵。密宗的「三脉七轮」,认为脐轮有六十四脉,那只是概要的归纳。事事上,它的微细脉络就如「千叶莲花」,一个一个数,是数不清的。莲花盛开之后,当然就像其他花朵一样,渐渐凋谢。但是它和其他植物的开花有所不同,它是「花果同时」。开花的同时,莲子就在莲蓬里成长;花瓣凋谢后,莲子也差不多成熟了。又象征着生命中,生生不已的生机。任何人只要善于掌握这股生机,就能生生不己的与天地同休,与日月并明。于是道家有所谓的长生不老,而佛家则传下了留形住世(注)的佳话。
&&&(注)释迦牟尼佛圆寂前,吩咐罗睺罗、君荼钵叹、宾头卢尊者、迦叶尊者这四大弟子「留形住世」。保持这个肉体的生命,一直活下去,给世人作个活的证明——生命的力量是不可思议,而永无止境的。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谢谢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