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老师把10000元钱存入银行流水 存入再取出一年,到期时取出,一共取出了多少钱,取出的钱包含哪

想郑业成到哭泣的喜欢 | LOFTER(乐乎)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LOFTER for ipad —— 记录生活,发现同好
想郑业成到哭泣 的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nbsp&nbsp被喜欢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2}
{if post.type == 3}
{if !!post.image}
{if post.type == 4}
{if !!post.image}
{if !!photo.labels && photo.labels.length>0}
{var wrapwidth = photo.ow < 500?photo.ow:500}
{list photo.labels as labs}
{var lbtxtwidth = Math.floor(wrapwidth*(labs.ort==1?labs.x:(100-labs.x))/100)-62}
{if lbtxtwidth>12}
{if !!labs.icon}
{list photos as photo}
{if photo_index==0}{break}{/if}
品牌${make||'-'}
型号${model||'-'}
焦距${focalLength||'-'}
光圈${apertureValue||'-'}
快门速度${exposureTime||'-'}
ISO${isoSpeedRatings||'-'}
曝光补偿${exposureBiasValue||'-'}
镜头${lens||'-'}
{if data.msgRank == 1}{/if}
{if data.askSetting == 1}{/if}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_index < 3}
{if post.type == 1 || post.type == 5}
{if !!post.title}${post.title|escape}{/if}
{if !!post.digest}${post.digest}{/if}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if drlist.length>0}
更多相似达人:
{list drlist as dr}{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0}、{/if}{if drlist.length === 3 && dr_index === 1}、{/if}{if drlist.length === 2 && dr_index === 0}、{/if}{/list}
暂无相似达人,
{if defined('posts')&&posts.length>0}
{list posts as post}
{if post.type == 2}
{if post.type == 3}
{if post.type == 4}
{if post.type == 6}
this.p={ dwrMethod:'queryLikePosts',fpost:'',userId:,blogListLength:30};入伏怎么算 【范文十篇】
入伏怎么算
范文一:怎样计算入伏日期  一、“数九”容易,“数伏”还是难  1、“数九”容易  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 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 “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吗?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  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 “数伏”难,难在“庚日” 问题。  二、入伏日期的简便推算方法是:  1、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2、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3、举例  (1) 知道今年入伏时间推算明年的入伏时间  例1、因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例2、因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显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例3、因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闰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例4、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闰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如果你读懂了以上内容,你就可以避开“庚日”这个难点,只要知道某一年的入伏日期,通过简单的推算就能得知下一年甚至更多年以后的某年的入伏日期。
范文二:入伏怎么算
怎样计算入伏日期
一、“数九”容易,“数伏”还是难
1、“数九”容易
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 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 “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吗?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
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 “数伏”难,难在“庚日” 问题。
二、入伏日期的简便推算方法是:
1、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2、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1) 知道今年入伏时间推算明年的入伏时间
例1、因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例2、因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显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例3、因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闰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例4、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闰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如果你读懂了以上内容,你就可以避开“庚日”这个难点,只要知道某一年的入伏日期,通过简单的推算就能得知下一年甚至更多年以后的某年的入伏日期。
范文三:入伏的计算常识
  简单归纳就是: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中伏可能会是二十天。
  入伏的计算非常繁琐,若无万年历,几乎是没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记录。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法”。
  我国古代习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天干和地支是我国古代用做记录次序的汉字符号。天干一共有10个,即我们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个,即人们用来记录12属相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按顺序一一搭配起来循环使用,共可不重复地搭配60对,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最后一对是癸亥。然后再从头来,循环使用。这60对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花甲子”;人们也常用“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人的年龄。
  干支记日就是把农历每一天都用干支标注,例如今年6月20日 (农历五月初二)是“壬子”日、21日是“癸巳”日等等。历法上规定,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出现那天就是初伏开始的日子。所谓庚日,就是用干支纪日时,每逢有庚字出现的日子,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会有一个庚日。日夏至的前三天是庚日(庚戌),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申)在6月28日;第二个庚日(庚午)在7月8日;第三个庚日(庚辰)在7月18日。确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诀,即从夏至这天算起,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今年就是7月18日这天开始入伏 。
  如果夏至当天就是个庚日,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早,例如2000年和2002年就是这种情况,在7月11日就入伏了。如果赶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离夏至最远,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晚,例如2006年和2004年就是这种情况。
  顺便说说每年中伏的天数为何不固定。初伏(头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这10天;中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这段时间(10天或20天)。末伏的天数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的10天。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但中伏的时间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
有5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个庚日,则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经第五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为20天了。
  相对的“三九”就没有这么复杂了。入九的时间是非常固定的,规定为冬至这一天为初九的首日,非常容易记忆。
三伏与养生
  日是当年入伏第一天,接下来人们将迎来酷热的“三伏天”。今年的“三伏天”为30天。伏天期间,天气酷热,公众要注意预防中暑。“三伏天”常出现在夏至后,小暑和大暑之间。今年7月18日交初伏(头伏),7月28日交中伏(二伏),8月7日交末伏(三伏),8月17日出伏,共计30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并且潮湿闷热的日子。老人、儿童、体虚气弱者很容易中暑。
  一到伏天,老百姓最惦记的就是:三伏天,吃什么?有句老话:“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卷鸡蛋”。伏天吃饺子、烙饼、面条的意思,除了夏收小麦之后粮食充足的喜悦之情以外,主要是提醒人们,夏天饮食不可太凑合,要经常慰问自己一下,多吃点蛋白质和B族维生素丰富的食品。因为夏天温度高,出汗多,会损失不少蛋白质氨基酸,更损失大量的B族维生素和钾、钠等矿物质,吃面更有利于补充营养。
  三伏饮食一:多酸多甘
  古代学者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夏天酷热高温,人们喜冷饮,喝水多,导致湿气侵入人体,而外湿入内,使水湿固脾,引起脾胃升降,令人的消化功能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按中医养生学的观点,暑湿对脾非常不利,而味苦的食物具有泻燥的功能,不宜多食,因此日常饮食中应适当多食甘凉或甘寒为宜。并且,夏季归心,而心喜凉,宜食酸,所以夏季应适当地多吃一些性酸的食物。如:菠萝、西瓜等。
  三伏饮食二:补气去火
  炎炎夏日不仅带给我们身体上的不适,还容易导致越来越多的人火气上升,表现出情绪烦躁、焦虑、易激动、失眠等,这些症状在医学上称为“夏季情感障碍”。因此,“去火”也是夏日食补的必备功课。
  夏日祛火的食物,上佳选择:苦瓜、西红柿等性凉、清暑的蔬果,同时,牛奶性微寒,可以补水、滋阴、解热毒,也是“去火”良品。狗肉、鸭肉更是夏季大补之良方。
  三伏饮食三:新鲜干净
  中医认为,胃为后天之本。夏季人们常感食欲减退,脾胃功能较为迟钝,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新鲜蔬果营养素的构成,一般是纤维素和糖分的含量各半,不仅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须的能量和水分,其清爽的特质也会让人久食而不厌。
胡萝卜、柠檬、苋菜是其中首选;时令的野菜蔬果,多食更是大有好处。但要注意不要贪食生、冷或不洁的食物,以免染上痢疾、腹泻等。
  三伏饮食四:补水养生
  中医理论讲究“阴阳五行”、“天人一体”,冬为阴,夏为阳,夏季为阳盛阴衰之季,也正是人体阳气旺发之时,人体阳气,在夏季有欲升欲旺的趋势, 体内凝寒之气处于易解的状态。三伏天,人稍劳作或运动,就大量出汗,接着产生强烈的口渴感。因此,补水养生便成为三伏天的重中之重。
范文四:三伏特点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三伏一共多少天  三伏一般为30天,但有的年份为40天,这主要取决于中伏的天数。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一怎么计算入伏  1、“数九”容易  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吗?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  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数伏”难,难在“庚日”问题。  二再说“庚日”  1、再说“庚日”  (1)干支纪日,我国的干支纪日,从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顺便提一下,干支纪年的出现则晚了一些,直到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  (2)“数伏”中要用到“庚日”。“庚日”的“庚”字,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3)如果用干支纪日,那么就是60天一个循环;但如果只看“庚”字头,那么是每10天一个庚日,可看下面干支表(从左向右、从上到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2、任意两天“庚日”的关系  (1)由于每10天一个“庚日”,所以,如果两天相差整10天,比如10天、20天、470天,等等,那么,这两天中有一天是庚日的话,另一天就也是庚日;  (2)如果两天相差不是整10天,比如A日与B日相差17天,如果A日是庚日的话,那么B日的前第7天和后第3天都与A日相差整10天,所以,B日的前第7天和后第3天都是庚日。显然,如果A日和B日相差27天、37天、627天等等相差个位是7的天数也都如此;  (3)显然,在实际运用中,可只用相差天数的个位数来处理。  3、任意两年“庚日”的关系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  平年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这么考虑的: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闰年如果已知日是庚日,问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日到日共366天。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日是庚日,问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日和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改进的方法是:因为2008年与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这个闰年不算在内,这是因为闰年多出来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这两年相差的天数是:365×12+3=4383,只需考虑个位3。  更简便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只需考虑个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于是有:5×12+3=63,同样只考虑个位3。  这样,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2015年入伏时间:  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范文五:: 数九、入伏各从哪一天起算?
再过三天(12月22日,冬月二十八日)就是农历辛卯年的“冬至”。冬至过后就要进入严寒的“数九”天了。但这究竟从哪一天开始数“九”呢?日前央视直播的“第十届海峡两岸知识大赛”中有一个选择题是:“数九”从哪天开始?正确答案是“冬至”。这个答案值得商榷!
在我国传统天干地支纪日法中,一年365天都是按照天干(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与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相配确定的,每六十日为一个循环。这样,中国传统历法中,每天都有个天干地支,比如甲子、丁已,,,,等。按照 “ 冬至逢壬数九”之传统计算法。正确的计算应该是:.冬至及其后逢“壬”的那天开始数九。如果冬至那天正好逢“壬”,那“数九”就可以从冬至起算,但起算的依据不是“冬至”,而是“冬至逢壬”,所以,笼统地说“数九”从冬至开始是不对的。
“数九”就是九天为一个“九”:一共9个“九”,共81天,其中一九至四九正好经历冬至、小寒、大寒,所以是冬天里最冷的一段时间;过了“大寒”就是次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立春天气开始转暖。
一年之中,与“数九”相对应的是“入伏”,入伏即到了盛夏。
那么又从何日开始入“伏”?传统计法是“‘夏至’三‘庚’入‘伏’”。即是“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入伏,每伏十天,一共3个“伏”天,出伏后,天气开始变冷。这就是“夏至三庚入伏”与“冬至逢壬数九”的传统计算方法。可有人说夏至那天“入伏”,这是不对的。即使夏至逢“庚”,也还有两个“庚”才能入伏。 近些年来为什么会出现“夏至即入伏,冬至便数九”的计算法呢?我以为这与我国近些年来正式出版发行的历书类有关。这些出版物上没有干支纪日的“甲子”不说,有的还标明夏至“入伏”、冬至“数九”,之误导!
而今,清明、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已作为国家法定节日了,我们的历书上可不可印上干支纪日法?希望今后出版的历书、挂历、台历之类读物,加印上干支纪日法。这也应算把复兴国学落到实处吧!
上述仅属个人之见,以期引起有关方面重视,亦望方家不吝赐教。
范文六:入伏与数九的算法
从“夏至”开始的第3个“庚日”为入伏,并作为“头伏”的第1天,第4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日子;从“立秋”开始算起的第1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第2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今年“夏至”后的第3个“庚日”出现在7月15日,即这一天数伏,7月25日入“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8月14日,这一天入“末伏”。故今年的“中伏”有20天,民间也有两个“中伏”之说。
三伏中的“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今年“夏至”到“立秋”有5个庚日,因此今年的中伏是20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数九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有“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数到“九九”时天就暖了。
三伏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虽然太阳高度最高,但由于地面散热的滞缓,要夏至以后才是最热,所以三伏都在夏至以后,只有一个月;而农村很多活动都按照“数九”执行,只是刚好三9四9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数九”与“三伏”并不是向对应的。
另外数九从一九到九九有81天,三伏只有30或40天,因有时中伏为20天。
范文七:入伏的计算方法
简单归纳就是:
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这天算初伏的第一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这天算是末伏的第一天。因此,中伏可能会是二十天。
入伏的计算非常繁琐,若无万年历,几乎是没有人能刻意掌握的,除非你很用心的每日记录。要想掌握入伏的日期,先要熟悉我国独有的“干支纪法”。
我国古代习惯用“天干”和“地支”搭配起来记录年、月、日和时辰。天干和地支是我国古代用做记录次序的汉字符号。天干一共有10个,即我们所熟悉的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一共有12个,即人们用来记录12属相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把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按顺序一一搭配起来循环使用,共可不重复地搭配60对,例如甲子、乙丑、丙寅等等,最后一对是癸亥。然后再从头来,循环使用。这60对就是人们常说的“六十花甲子”;人们也常用“花甲之年”来形容60岁人的年龄。
干支记日就是把农历每一天都用干支标注,例如今年6月20日 (农历五月初二)是“壬子”日、21日是“癸巳”日等等。历法上规定,每年夏至日(6月21或22日)开始的第三个庚日出现那天就是初伏开始的日子。所谓庚日,就是用干支纪日时,每逢有庚字出现的日子,例如庚子日、庚寅日等等。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会有一个庚日。日夏至的前三天是庚日(庚戌),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庚申)在6月28日;第二个庚日(庚午)在7月8日;第三个庚日(庚辰)在7月18日。确定入伏的日期可用“夏至三庚”的口诀,即从夏至这天算起,第三个庚日就是入伏的日期。今年就是7月18日这天开始入伏 。
如果夏至当天就是个庚日,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早,例如2000年和2002年就是这种情况,在7月11日就入伏了。如果赶上夏至的前一天是庚日,夏至后的第一个庚日离夏至最远,那么这年入伏的时间就晚,例如2006年和2004年就是这种情况。
顺便说说每年中伏的天数为何不固定。初伏(头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到第四个庚日这10天;中伏的天数是指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这段时间(10天或20天)。末伏的天数是指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到第二个庚日的10天。由于天干共10个,每隔10天就有一个庚日,所以初伏和末伏的时间固定为10天。但中伏的时间就不固定了,有的年份是10天,有的年份是2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如果有4个庚日,中伏就是10天;如果有5个庚日,则中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经第五个庚日,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便为20天了。
范文八:怎样计算入伏日期
一、“数九”容易,“数伏”还是难
1、“数九”容易
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 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 “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吗?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
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 “数伏”难,难在“庚日” 问题。
二 再说“庚日”
1、再说“庚日”
(1)干支纪日,我国的干支纪日,从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顺便提一下,干支纪年的出现则晚了一些,直到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
(2) “数伏”中要用到“庚日”。“庚日”的“庚”字,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 “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如果用干支纪日,那么就是60天一个循环;但如果只看“庚”字头,那么是每10天一个庚日,可看下面干支表(从左向右、从上到下):
2、任意两天“庚日”的关系
(1)由于每10天一个“庚日”,所以,如果两天相差整10天,比如10天、20天、470天,等等,那么,这两天中有一天是庚日的话,另一天就也是庚日;
(2)如果两天相差不是整10天,比如A日与B日相差17天,如果A日是庚日的话,那么B日的前第7 天和后第3天都与A日相差整10天,所以, B日的前第7 天和后第3天
都是庚日。显然,如果A日和B日相差27天、37天、627天等等相差个位是7 的天数也都如此;
(3)显然,在实际运用中,可只用相差天数的个位数来处理。
3、任意两年“庚日”的关系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
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这么考虑的: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 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如果已知日是庚日,问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日到日共366天。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 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日是庚日,问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日和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笨方法是:逐年的天数相加(这里略去);
改进的方法是:因为2008年与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这个闰年不算在内,这是因为闰年多出来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这两年相差的天数是:365×12+3=4383,只需考虑个位3。
更简便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只需考虑个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于是有:5×12+3=63,同样只考虑个位 3。
这样,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三、入伏日期的简便推算方法是:
1、记住两条
(1)入伏的日期最早在7月12日,最晚在7月21日。
(2)平年入伏的日期只能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或延后5天;闰年入伏的日期则是上一年入伏日期提前6天或延后4天。
2、提前还是延后
(1)以保证所要推算的日期在7月12日到在7月21日之间为准;
(2)具体地说,如果今年是平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7日或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5天;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6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5天
如果今年是闰年的话,并且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8日或19日或20日或21日时,那么,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提前6天; 若已知去年的入伏日期是12日到17日,那今年的入伏时间就比去年的入伏时间延后4天。
(1) 知道今年入伏时间推算明年的入伏时间
因为2008年入伏日期是7月19日,而2009年是平年,所以2009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9日提前5天,即7月14日.(如果延后5天就是24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因为2009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0年是平年,所以2010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5天,即7月19日(如果提前5天就是9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显然,2011年的入伏日期又是7月14日;
因为2011年入伏日期是7月14日,而2012年是闰年,所以2012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14日延后4天,即7月18日(如果提前6天就是8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早日期12日);
如果已知2023年入伏日期是7月21日,而2024年是闰年,所以2024年的入伏日期应该是将21日提前6天,即7月15日(如果延后4天就是25日,超出了入伏的最晚日期21日);
如果你读懂了以上内容,你就可以避开“庚日”这个难点,只要知道某一年的入伏日期,通过简单的推算就能得知下一年甚至更多年以后的某年的入伏日期。
范文九:2015入伏时间怎么算
气温高、气压低、湿度大、风速小。
三伏一共多少天
三伏一般为30天,但有的年份为40天,这主要取决于中伏的天数。
初伏(头伏):夏至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起到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入伏,作为初伏的第一天。
中伏( 二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前一天。夏至后第四个庚日定为中伏开始的第一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五个庚日,则中伏为10天;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如果是夏至后第六个庚日,则中伏为20天。
末伏( 终伏 ):立秋后第一个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前一天。立秋后第二个庚日定为出伏,即伏天结束。
一怎么计算入伏
1、“数九”容易
一般人都知道怎么“数九”,即:冬至这天是“一九”的第一天,九天后进入“二九”,再过九天,进入“三九”,
2、“数伏”还是难
就算你已经知道“数伏”的规定,但是,如果现在告诉你哪一天是夏至,比如,告诉你,日夏至,你能较快地说出“2009年哪天入伏”、“2009年的伏天是30天还是40天”吗?恐怕你是无法说出的。
可见,即使是知道了“数伏”的规定,要具体地去“数”伏也还是难。
3“数伏”难,难在“庚日”问题。
二再说“庚日”
1、再说“庚日”
(1)干支纪日,我国的干支纪日,从公元前720年2月10日就开始了,一直到今天,都未曾间断。顺便提一下,干支纪年的出现则晚了一些,直到公元85年政府才下令在全国实行,至今也未曾间断。
(2)“数伏”中要用到“庚日”。“庚日”的“庚”字,是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庚日”是指“天干地支纪日法”中带“庚”字头的那一天;
(3)如果用干支纪日,那么就是60天一个循环;但如果只看“庚”字头,那么是每10天一个庚日,可看下面干支表(从左向右、从上到下):
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
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
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
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
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
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2、任意两天“庚日”的关系
(1)由于每10天一个“庚日”,所以,如果两天相差整10天,比如10天、20天、470天,等等,那么,这两天中有一天是庚日的话,另一天就也是庚日;
(2)如果两天相差不是整10天,比如A日与B日相差17天,如果A日是庚日的话,那么B日的前第7天和后第3天都与A日相差整10天,所以,B日的前第7天和后第3天都是庚日。显然,如果A日和B日相差27天、37天、627天等等相差个位是7的天数也都如此;
(3)显然,在实际运用中,可只用相差天数的个位数来处理。
3、任意两年“庚日”的关系
(1)两年间“庚日”的关系
平年如果已知今年7月19日是庚日,就很容易推算明年7月19日前后哪天是庚日了。是这么考虑的:因为明年2009年是平年,所以,今年的7月19日到明年的7月19日共365天,就是说,明年的7月19日的前第5天和后第5天都是庚日.这样,只要把19减
去5或加上5即可,就是说,明年7月14日和7月24日都是庚日.
闰年如果已知日是庚日,问日前后哪天是庚日。因为2008年是闰年,所以,日到日共366天。这样,就不是减去5或加上5了,而是减去6或加上4了,即日和7月19日是庚日。
(2)多年间“庚日”的关系
比如,已知日是庚日,问日前后哪两天是庚日。按照前面的分析,只要搞清楚日和日相差多少天就好办了,这当然很容易算出。
改进的方法是:因为2008年与2020年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要注意的是,2008年这个闰年不算在内,这是因为闰年多出来的1天2月29日在7月19日之前),这两年相差的天数是:365×12+3=4383,只需考虑个位3。
更简便的方法是:一开始就只需考虑个位,一年相差5,相隔12年,且其间有3个闰年,于是有:5×12+3=63,同样只考虑个位3。
这样,日的前第3天和后第7天即7月16日和7月22日都是庚日。
2015年入伏时间:
2015年入伏是7月13日,末伏最后一天是8月21日,共40天
范文十:入伏与数九的算法及其保健养生
“伏”表示阴气受阳气所迫藏伏在地下的意思。每年有三个伏,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每年入伏的时间不固定,中伏的长短也不相同,需要查历书计算,简单地可以用“夏至三庚”这4字口诀来表示入伏的日期。
我国古代流行“干支纪日法”,用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相配而成的60组不同的名称来记日子,循环使用。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庚日的“庚”字是10个天干中的第7个字,庚日每10天重复一次。
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认为最热的夏天日子属火,而庚属金,金怕火烧熔(火克金),所以到庚日金必伏藏。于是规定从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有10天),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有时10天,有时20天),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也称终伏(有10天),总称为三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
三伏中的“头伏”和“末伏”都是10天。因为庚日每10天出现一次,而一年为365天或366天,不是10的整倍数,所以庚日每年出现的日期是不相同的。从“夏至”到“立秋”这47天内,可能有4个庚日,也可能有5个庚日。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就为10天,当出现5个庚日时为20天,民间也有两个“中伏”之说。
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等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数九从冬至开始每过九天记为一九,共记九九,通常数九的前三九即冬至之后的头一个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因此有“三九寒冬”或者“数九寒冬”的说法。数到“九九”时天就暖了。
三伏是最热的时候,夏至虽然太阳高度最高,但由于地面散热的滞缓,要夏至以后才是最热,所以三伏都在夏至以后,只有一个月;而农村很多活动都按照“数九”执行,只是刚好三9四9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数九”与“三伏”并不是向对应的。
另外数九从一九到九九有81天,三伏只有30或40天,因有时中伏为20天。
三伏与养生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来,意味着即将进入三伏天。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三伏天人们普遍想到的是如何降温防暑,如何开始跟着节气养生治未病的行程,此时三伏天的养生保健一定要注意补充体力,解热防暑,以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
法制晚报讯 夏至已过,即将迎来“三伏”。按照我国古代的“干支纪日法”,“三伏”是每年夏至以后第三个庚日(指干支纪日中带有“庚”字的日子)为初伏,第四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大约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正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
三伏养生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冬病夏治。所谓“冬病”,就是指虚寒性体质,阳气不足。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夏治”,是顺应人体与自然四时节律,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调养四肢百骸,鼓舞正气,增强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常言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也是古代养生的金玉良言。在大寒大暑中锻炼身体,可提升人体适应环境的能力,唯要注意的是避开高温时段,同时也不能躲在有空调的室内不出门,否则会使免疫力下降,故此适量适时运动尤为重要。
医家认为“夏季暑湿,适宜清补”。随着夏至后,温度日益升高,大多数人会表现出烦躁、焦虑、干渴、失眠等症状,饮食多寒凉冷饮,此时湿气很容易侵入人体,湿气最伤脾胃,脾湿则消化产生障碍,出现积水为患,引起食欲不振等。在伏天不能贪吃生冷食品,虚寒体质的人要少吃寒性食物,如梨、西瓜、冷饮等。此时不妨吃些新鲜蔬果,如菠萝、胡萝卜、柠檬、苋菜等,可以有效地补充人体必需的能量和水分,还能提升胃口有助消化。绿豆、薏苡仁、茭白、木瓜、百合、莲藕等,也是夏季最好的食品。
夏季脾胃功能较为迟钝,如果过食膏粱厚味,则不利消化吸收,损胃伤脾。中医理论里,还有“以通为用,以通为补”的说法,夏至、入秋之间,不宜过补,应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为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流水 存入再取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