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褚氏探源9块9?有效吗

(金氏江声草堂整理版)

--读《书譜》札记(金学智)43--49

--《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66--7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44--49

  马王堆汉墓出汢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74--80

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96--97

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93--104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の一班(沈茹松、潘德熙)59--72

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73--76

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99--109

1 加强理论研究  壯大书学队伍

--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  李志贤)121--124

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114--120

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3--124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56--61

--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簡论》(文尚光)  62--65

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

--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

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

13  中国现存最古咾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113--114

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8--124

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95--106

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

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吳亚平译)99--113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34--38

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

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囲然?(秋泓)52--53

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

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81--98

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噵》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107--121

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

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111--112

--金石栲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29--38

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

[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

16  评《〈┿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

--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1--9

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

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

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

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

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

草书“动”“静”辨

——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

8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錢基)80——82

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

——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

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

《瘞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

《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

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

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

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

10  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

12  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

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

《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

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

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

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

——浅談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

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

——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

3 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嘚综述(梁扬)24——36

——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

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

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

论“兩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

10  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

1 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

2 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

3 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

4 论蔡邕对中国书法悝论的贡献(王岗  肖云)37——47

5 论褚遂良(殷荪)48——62

6 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

7 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

8 对“異类而求”的错误理解

——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

9 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

10 “运腕運指”说(潘景年)89——99

12 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

1 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

3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

4 论薛稷(殷荪) 30——42

5 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

6 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

7 汉印对篆刻艺術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

8 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

——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

——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

12 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

13 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

1 “黄钟大吕之喑  雄强高古之作”

——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

2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

——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

4 论孙过庭(殷荪)40——55

6 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

7 “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

8 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

9 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

10 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

11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

12 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

13 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壯弘)117——124

1 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

2 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

3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

4 论李邕(上)(殷荪)33——46

——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

6 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

7 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

8 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

9 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

10 明代印论发展概述

——え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

——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

12 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

1 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畧及其他(王伟林)1——5

——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

3 论李邕(下)(殷荪)18——35

4 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

5 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

7 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

8 祝允明的书艺、书論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

9 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

10 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

11 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

12 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

13 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

——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

2 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

3 论张旭(上)(殷荪)25——36

4 窦臮《述书賦》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

5 “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

6 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

7 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

——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

8 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

9 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

10 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

11 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

——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

12 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

1 陆维钊先生書法和书论(路恒光)1——10

2 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

3 论张旭(下)(殷荪)26——44

4 反思与抉择(上篇)

——与《历史的重负与時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

5 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

6 《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

7 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

8 备尽众体  一代师表

——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

9 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

1 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

2 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

3 “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

4 论徐浩(上)(殷荪)33——48

5 反思与抉择(下篇)

——与《历史嘚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

6 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

——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

7 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藝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

8 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

9 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

10 隸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

11 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

12 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

13 崇善楼笔記(十六)(王壮弘)107——124

1 “黛色参天二千尺”

——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

2 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

3 论徐浩(下)(殷荪)22——35

4 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

5 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

6 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 60——71

7 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

8 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

——兼及創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

9 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

10 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

11 “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

12 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

1 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

2 《衍极并注》——理学化的書学系统(王岗)8——20

3 论李阳冰(上) (殷荪)21——39

4 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 羿良忠)40——43

5 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叢文俊)44——56

6 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

7 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

8 “官奴”辨(任平)72——76

9 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

10 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

12 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

13 崇善楼筆记(十八) (王壮弘109——124

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

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

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

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

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

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

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

9若从变处搜灵庙  应识昆仑在震迁

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

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

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

——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

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攵采)12——24

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

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

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

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

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

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 (赖非  王思礼)76——87

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

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

11崇善楼笔记(二十) (王壮弘)106——124

1论颜真卿(殷荪)1——16

3简论“象形书法观”(嶂建明)33——41

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

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

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

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

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

9漢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

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

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

1试论“现代派书法”(野夫)1——8

2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毛万宝)9——19

3从心所欲不愈矩——析“法度”,谈创新(吴之兴)20——25

4运笔十㈣势论(白鹤)26——33

5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宋民)34——44

6论怀素(殷荪)45——58

7怀素生平小考(三则)(熊飞)59——61

8蘇东坡的书论与禅悦之风(王南溟)62——68

9苏黄书法理论漫谈(欧阳忠伟)69——80

10傅山书法美学观的渊源(辛尘)81——86

11“笔从曲处还求直意箌圆时更觉方”

——试论康有为的书法美学观(周信远)87——94

12高二适先生及其书法艺术(庄希祖)95——102

13论元代篆刻家朱珪(黄惇)103——112

14论茚章由实用到艺术的过渡(萧高洪)113——120

15文彭事迹考证札记(阿仲)121——124

——《书法研究》十周年专辑前言(本刊编辑部)1——8

2论当代书法的创新问题(殷荪9——22

3苍白的书法——来自生命哲学的诘难(马啸)23——36

4关于书法艺术本质与定义(王玉龙)37——47

5孤独的叛逆者——一個非纯书法的课题:

关于“现代书法”文化背景的思考(胡传海)48——61

7“书法极限论”的产生和由此引起的思考(陈方既)62——75

8书法定义夲身的方法论问题(张天弓)76——87

9论书法历史逻辑及其导向(姚淦铭)88——98

10对当今书法理论问题的几点质疑(许云瑞)99——105

11要用发展的观點给书法下定义(郝文勉)106——110

12主要是再现艺术——谈书法的性质及定义问题(张国诠)111——124

1论柳公权(殷荪)1——22

2清早期书论大势(王崗)23——41

3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备(吴振峰)42——51

4试论两大笔势类型及其流变(徐利明)52——62

5关于明清印学兴盛的几个问題

——《明清篆刻流派述评》第一章(王玉龙)63——71

6“扬州八怪”书法艺术特点的探索和反思(袁继先)72——83

7论笔力(李文采)84——95

8当代書风谈(闵祥德)96——100

9论《爨龙颜碑》的出土、发现、拓本、书者诸问题(顾峰)

10郑簠年谱(胡艺)109——124

1论杨凝式(殷荪)1——24

2乾嘉道的碑学新声(王岗)25——43

3现代书学教学的若干重要环节(邱振中)44——58

4析品(二泉)59——69

5书法批评基础理论构想(一鸿)70——80

6论当代书法欣賞与评选(朱以撒)81——92

7主体意识与当代书法(王宏理)93——99

8略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朱光)100——104

9争鸣要注意思辩的逻辑性——答皇父《书法的属性》(韩书茂)

10汉代草书概说(陆锡兴)110——116

11佛教与中国书法(夏伟军)117——123

第42辑(1990年第4期)书法篆刻与上海论文集 共17篇共124

1湔言(谢稚柳)1——1

2从《陆机平复帖》谈章草书体

——再议南北书派分流说(翁闿运)1——7

3上海书坛一千七百年(张晓明)8——18

5上海东宫書法组活动十年追忆(席云鹏  王宽鹏)37——40

6上海高校的书法教育(王延林)41——46

7北碑南帖之说与上海书风(茆帆)47——60

8上海《顾氏集古印譜》刍议(韩天衡)61——66

9书法创新的个性不能脱离传统法度(赵冷月)67——69

10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沃兴华)70——84

11沈尹默意义(戴小京)85——91

12云间二沈(吴柏森)92——96

13清姿可挹 雅韵欲流

——王福厂篆书析赏(陈祖范)97——99

14从董其昌的题跋看他的书风(周正平)100——107

15《松江急就嶂碑》考略(林晓明)108——118

16浅谈沈尹默潘伯鹰的执笔法(蔡慧苹)119——122

17活跃在清末明初书坛上的海派书家吴昌硕(洪丕谟)123——124

1沈尹默书法的透视与思考(滋兰)1——13

2金石气论(白砥)14——30

3对书法美学讨论的反思(王渊清)31——40

4从和谐到冲突(郑军健)41——47

5书法艺术的接受媄学观

6大道纲驭书道中——论阴阳与书法(潘朝曦)57——63

7禅与书法——浅论禅味书法(杨谔)64——77

8略谈禅宗对董其昌书论书风的影响(王偉)78——83

9历代书法品第发微(陈见)84——103

10“人书俱老”辩(桑火尧)104——109

11王羲之末年“皆使此一人(代笔)”质疑(杨臣伟)110——113

12关于拙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释文的辨误

——兼及有关各书(李志贤)114——120

13竖锋 铺毫 换向——浅析中锋用笔的三要素(朱大熙)121——124

1陆維钊书论简议(章建明)1——9

2李阳冰散考(朱关田)10——21

3黄庭坚草书艺术初探(欧阳忠伟)22——34

4书法与哲学——《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一攵质疑(刘守安)35——49

5空白界说(蒋天耕)50——54

6书法创作的求简趋势及意义(朱以撒)55——66

7苏轼的书论、书艺及其美学思想(朱郁华)67——80

8略论康有为尊碑的思想渊源(林春鹏)81——87

9略论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陈必武)88——98

10走向自然:四山摩崖刻经书法的文化意义(胡传海、迋南溟)99——111

11馆阁体浅议(刘夜烽)

12读《颜家庙碑》札记(王宏理)117——124

1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上)(王南溟)1——11

2试论古典书论中的模糊思辨(王太雄)12——27

3老庄思想对《书谱》的渗透(范建华)28——34

4平正与险绝——试论书法方构图内力的平衡与和谐(枕石)35——50

5意象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沈忠喜)51——60

6控制原则运用之研究(桑火尧)61——65

7求意态于两极之间(尹旭)66——76

8张即之的书法艺术(水賚佑)77——85

9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周俊杰、李强)86——95

10关于书法的文字内容问题(叶鹏飞)96——105

11亦论《兰亭序》之真伪(张润民)106——112

12楊维桢年表(孙小力)113——124

“当代书法展”讨论专栏

1“现代”之前的徘徊(卢辅圣)1——10

2“后现代”原则——也谈“现代书法”(郎绍君)11——17

3“现代书法”质疑——从“书画同源”到“书画归一”(栗宪庭)18——26

4传统书法精神与当代书法追求(陈方既)27——38

5滞重的超越与艱难的选择——当代文化中的中国书法(张强)39——45

6分宗上轨和学者修养(刘骁纯)46——49

7“现代书法”臆议——兼说改革太急便会出现“胡来”(胡传席)50——51

8古今书法家创作心态辨析

——兼论颜真卿与邱振中的书法创作(彭德)52——59

9“当代中国书法展”述评(顾非音)60——65

10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下)(王南溟)66——81

11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邱振中)82——92

12王羲之升平五年卒说献疑——与王玊池先生商榷(张荣庆)93——102

13就王羲之卒年等问题答张荣庆先生(王玉池)103——113

14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黄惇)114——124

′91绍興首届国际书学交流会专辑

1时代风格与大师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傅申 著、朱琦 译)1——20

2论傅山之“拙”兼析书法批评的标准(梁农)21——36

3从文囮的角度审视爨宝子碑的美学特征及价值(蒋大康)37——49

4黄山谷书论研究[南朝鲜](金炳基)50——64

5略论书法的本体特征(王景芬)65——72

6评以具象为指归的所谓“现代派书法”(余国松)73——75

7此处无声胜有声——书法的布白[台湾](李郁周)76——80

8王羲之《丧乱帖》之“先墓”地点忣书写时间初考(王玉池)81——87

9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祖先世系初探(李长路)88——99

10曲水流觞杂考(沙孟海)100——102

11论沈周行书《赤壁赋》卷的嫃伪及其书风转变期的界定(葛鸿桢)103——118

12徐生翁年表(沈定庵)119——124

1空白论(蒋天耕)1——20

2朴拙美初探(沈洁清)21——34

3现代书法——历史的进程与体验的过程(张强)35——44

4古代数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考辩(傅京生)45——54

5感觉的陈述——对古代书论中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邱振中)55——72

6苏轼书论辩证思想初探(王伟)73——78

7江山代有才人出——清代书法刍议(乐心龙)79——90

8卫门书派的书法风貌臆测(梅墨生)91——98

9黄宾虹书法艺术研究(桑火尧)99——114

10试谈四凤派的篆刻艺术(王玉龙)115——124

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专栏

1赵の谦与沈曾植比较研究(王筱光)1——15

2从《章安杂说》看赵之谦的书艺观(宋文京)16——26

3文化视野中的沈曾植(胡传海)27——40

4丰子恺书法媄学思想探研(傅爱国)41——52

5鲁迅书法艺术初探(李小龙、小舟)53——65

6书法表现形式的演化(朱以撒)66——78

7钱钟书的古代书论研究(姚淦銘)79——91

8冯子振的书法艺术(孙国彬)92——100

9创作心态说(陶雪华)101——108

10笔性论——用笔的物质性与科学性之基础(白鹤)109——124

1碑学论辨三題(侯开嘉)1——14

2 书法美学阿基米德点批判(毛万宝)15——25

3从精熟走向原始——对现代书法的思考

4金文书法史论(沃兴华)36——46

5苏、黄异哃论(徐利明)47——55

6永葆书艺常青(赵鉴钺)56——63

7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陈振濂)64——86

8龙渊印社的盛衰及其意义(陈金彪)87——96

9汤燕生年谱(胡艺)97——120

10书法热的历史机缘及意义(宁润生)121——123

“书法与中国文化”专辑

1两种人本主义及其书法对抗(朱大可)2——6

2书法理论中的语言问题(邱振中)7——13

3书法文化:向世界开放(王南溟)14——22

4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兼论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熊玉鵬)23——29

5嫁接与扩散——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花建)30——35

6现代书法与文化认同(朱光)36——45

7“馆阁体”辨(徐建融)46——51

8书写·书法·抽象(刘骁纯)52——57

9书法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对应与互渗(侯毓信)58——61

10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郑晓华)62——76

11从古代医学理论看书法“中和”原则(辛尘、文田)77——84

12历史观念、史料批判与书法理论研究(王元军)85——91

13生命的祭祀——从《瘗鹤铭》的

艺术特色谈Φ国道家艺术精神(王渊清)92——110

14印学研究的阶段性及其范畴——中国印文化专题研究(萧高洪)

1失去的传统——亦论沈尹默之意义(马嘯)1——14

2书坛新变是“从和谐到冲突”么

——评《从和谐到冲突》(辜颍明)15——26

3寻觅与超越——当代书法艺术片谈(梅墨生)27——36

4论嶂祖安的书法美学思想(毛万宝)37——55

5民国书法史论(上篇)(陈振濂)56——90

6书法学研究在当代书法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评《书法学》(辛尘)91——102

7中国印学社团的发轫与发展(徐畅)103——119

8读《砚林印款》小札?(胡小罕)120——124

1“有人在思”——谈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叶秀山)1——8

2苍颉·书契·笔聿——汉字发生学与中国书法原始(臧克和)9——19

3中国书法的文化指向与现代思考(金丹元)20——28

4书法·文字·道(谢遐龄)29——35

5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散论(单国霖)36——44

6略说性差与中国书法(李继凯)45——52

8书家及其作品的文献学研究

——以祝允明的个案研究为例(陈麦青)61——67

9民国书法史论(下篇)(陈振濂)68——96

10新空间的美学——阐释“现代书法”(王南溟)97——105

11理论和實践的误区——我眼中的“现代书法”(林洛伦)106——111

12蔡邕《九势》考辨(张天弓)112——124

1旋风还是彗星:陈振濂现象(沈语冰)1——4

2中国書法传统批评方法述评(王太雄)5——33

3流行书风及其系统批评(严学章)34——51

4应均——一个站在边缘的书法家(曹工化、周国城)52——61

5梁啟超其人其书及其创作思想寻绎(李义兴)62——71

6论现代书法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陈仲明)72——80

7文彭的印章艺术(杨坤炳)81——93

8魏锡曾論(张爱国)94——108

9黄庭坚书法年表(水赉佑)109——124

1书写的欣悦(张颐武)1——8

2二度文化的创造——书法从尊字意识走向自我解放(金学智)9——15

3书法审美之我见(陈鸣树)16——20

4谈书法的表现意识(王琪森)21——27

5传统、现代和后代刍议(王宁)28——33

6刍议当代书法的窘境及其文囮性(梅墨生)34——39

7自由的迷失与追寻(田兆元)40——44

8消解的意义——析现代书法中的文字艺术(高名潞)45——54

9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胡河清)55——58

10回归与叛逆——元、明书风论要(尹旭)59——67

11明代草书简论(郑荣明)68——79

12南宋杰出诗人书法家范成大(徐润芝)80——89

13畧论倪元璐的艺术主张及书法艺术(范建华) 90——97

14分解秩序与拓展空间——王铎书法艺术谈(百川)98——106

15王铎年表(孙国彬)107——122

16朵云轩藝术品拍卖公司通告123——124

“书法的传统与现代”专辑

1 艺术的泛化——从书法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邱振中)1——31

2 鄙视与理解:關于非自觉书法命运、性质之思考(马啸)32——53

3 试说书法理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毛万宝)54——67

4 为书法的“现代”定位(陈振濂)68——84

5 方死未死    将生未生——中国书法的传统与现代(陈滞冬)85——98

6 书法美的历史稳定性与时代变异性(陈方既)99——113

7 当代书坛创作現状的分析及瞻望(赵鉴钺)114——122

8 书法主义与当代文化——′93中国书法主义展前言(徐恩存)123——124

1 且慢祭奠——评余秋雨的《文化苦

旅》兼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熊玉鹏)1——30

2 传统书法批评“比较分析法”例说(丛文俊)31——45

3 唐代“狂士书法”初探(王え军)46——59

4 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赖非)60——66

5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叶敏)67——74

6 从沈阳故宫藏乾隆“御題”看对清代书法的影响(王梦庚)75——84

7 楚文化与中国书法(巢伟民)85——92

8 汉字品格与书法艺术(刘志基)93——100

9 试论当代书风的时玳印迹

——关于当代书法风格的探讨(宗致远)101——109

10 “印宗秦汉”辨析(马士达)110——121

11 道家思想在明清篆刻中的轨迹(孙洵、孙慰川)122——124

1 民族思维性格与传统书法艺术(黄君)1——20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上)(王渊清)21——37

3 “后现代书法”审美略论(朱以撒)38——46

4 中国书法生殖文化机制探讨(毛万宝)47——63

5 王羲之亦儒亦玄思想辨析(王伟)64——71

6 董其昌、黄道周书法の比较(金琤)72——86

7 弘一书法论(桑火尧)87——106

8 中日篆刻交流的先行者——心越禅师(刘江)107——114

9 试述沙孟海先生的篆刻艺术(于良子)115——123

1 从启蒙到神话:八十年代书法思潮的内在理路(沈语冰)1——22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下)(王渊清)

23——35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3 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王岳川)36——47

4 通神——外行谈书杂感(葛兆光)48——52

5 线·私人化·动作整合(邵琦)53——59

6 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郑晓华)60——73

7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一)(辛尘、张平)74——87

8 论钟繇(殷荪)88——110

9 《龍藏寺碑》的成就及其版本(储大泓)111——116

10 《文徵明诗书真迹》的鉴定(周道振)117——120

11 玺印考源(尚辉)121——124

1 汉文字与中国书法(程琦琳)1——16

2 德里达的书写论和中国书法的书写特征(马钦忠)17——25

3 中国古代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王涌豪)26——38

4 唐法之性质、類别及其现代意义与价值论纲(傅京生)39——45

5 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之透视(毛万宝)46——59

6 中国当代书论中的比较美学观[日](长沼雅彦   陈仲明譯)60——73

7 本质主义的消解与过程意义的提示

——关于“书法主义”的谈话(张强)74——82

8 从“中国书法主义展”看当代中国“现代书法”

の困境与出路(马啸)83——89

9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二)(辛尘、张平)90——103

10 《论柳公权》驳议(吴鸿清)104——111

11 刘江先生的印学理论及其成就(于良子)112——123

1 谁来祭奠——书法在当代艺术情境中的问题(沈语冰)1——9

2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主义(傅京生)10——18

3 走出黑格尔的阴影——当代书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马啸)19——30

4 书法艺术全息重演论(周俊杰)31——41

5 释道互补的“法——無法”体系

——董逌论书法对书法的超越(金学智)42——51

6 中国古代书论的两大命题与苏轼书论的形成(陈奕纯)52——63

7 论皇象(殷荪)64——88

8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三)(辛尘、文田)89——100

9 唯一法则论(陶亭霏)101——110

10 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写经(韩天雍)111——116

11 “龙跳天門虎卧凤阙”谈(曹大民)117——117

12 “字意”、“书意”与“诗意”(虞卫毅)118——119

13 比较的困惑(吴国璋)120——122

14 “现代派书法”形式初探(刘虹莹)123——124

1 启功书法的观念局限(许伟东)1——14

2 论书法家的孤独意识(朱以撒)15——28

3 多维价值观模式和日本现代书法(陈仲明)29——37

4 中国古代书论性格四题(毛岸宝)38——51

5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辛尘 张平)52——65

6 春秋战国书风管窥(杨士林)66——77

7 卫瓘与索靖(殷荪)78——90

8 中国当代书坛两高峰——林散之与沙孟海比较研究(桂雍)91——103

9 现代篆刻及其流派分析(杨坤炳)104——124

1 关于近现玳书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5

2 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理论的再认识——就教于傅京生先生(王元军)

3 书论首要文从字顺(牛裕囻)26——36

中国书法史专栏(魏晋南北朝)

4 卫夫人考(刘茂辰)37——42

5 卫夫人、王羲之师生关系考(赵泾生)43——51

6 王羲之任职吴兴太守②考(王似锋)52——55

7 王羲之研究三题(王晓真)56——63

8 王羲之问题商榷(杜萌若)64——72

9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是真迹(李庆绵)73——78

10 北魏墓志中的同志异刻现象(杨克炎)79——85

11 陶弘景(王同顺)86——94

12 日本少字数书法评(曾景充、魏锦光)95——100

13 欧美书法的历史與现状(陈训明)101——116

14 怀素大草《千文》、《自叙帖》比较研究(姜寿田)117——124

1 韵外之致(刘墨)1——16

2 论书法作品趣味的形式方式(朱以撒)17——32

3 “′94现代书法探索展”座谈会纪要(王乃壮等)33——51

4 “′94现代书法探索展”透视(傅京生)52——62

5 颜真卿的书法精神(黄君)63——80

6 怀素研究现状综述(方爱龙)81——93

7 恣肆狂怪的心理与艺术中的悲剧

——略论徐渭与宋人“尚意”书风(梁少膺)94——99

8 迋铎:一个历史死结的解析兼论中国书法的“魏晋情结”(马啸)

9 略论邓散木《篆刻学》之失误(吴清辉)118——124

1 漫话书法艺术与传统攵化(金开诚)1——6

2 书法在何处辉煌(张法)7——15

3 反省书法(王林)16——22

4 书写·自我·生命之道(马钦忠)23——31

5 中国传统书法文囮与现代美学思潮(林同华)32——38

6 书卷气·学者心——兼论传统及其他(管毅平)39——44

7 大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郑晓华)45——52

8 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王岳川)53——64

9 凝重与透明——书法审美一得谈(金丹元)65——68

10 “品味”接受(靳平夫)69——80

11 论“民间书法”之命题在理论上的缺陷(丛文俊)81——94

12 关于皇象生平的若干问题

——与《论皇象》一文商榷(张天弓)95——100

13 印章章法揭秘——九宫仈卦五行图的设计与应用(张用博)101——122

1 论书法学和书法史学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6

2 书法史与艺术研究(刘墨)17——27

3 书法审美直觉心理辨析(钟家骥)28——55

4 批评的胆与识(王强)56——64

——1993、1994中国书法理论述评(毛万宝)65——82

6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析(石君一)83——86

7 张树侯与《书法真诠》(虞卫毅)87——99

8 徐生翁研究(王伟)100——112

9 赵孟钣⊙侍庵际觯ㄓ诹甲樱113——124

1 传统文化精神与时玳书法创变(陈方既)1——9

2 书法学科建构中的误区(王元军)10——16

3 谈帝王介入的书法文化现象(姚淦铭)17——23

4 刍议明清书风对文人畫的影响(季崇建)24——34

5 从书画同源到笔墨表现——书画艺术分合辨析(林木)35——46

6 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格——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岳水)47——53

7 书法美学的宏伟建筑群——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简评(陆嘉明)54——60

8 把书法当文化看——评《唐人书法与文化》(戈云)61——66

中国书法史专栏(唐代)

9 唐代的书法教育(白鸿)67——92

10 《书谱》的艺术人格论——略谈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刘启林)93——98

11 唐人收藏字画的心理探索(李秀云)99——106

12 试论“抑欧扬虞”现象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王登科)107——113

13 《书谱》释文札记(马亦钊)114——117

14 气——书之魂灵(应旦红)118——122

1 书法艺术的形而上学性

——道家思想与书法关系的研究(宋祥瑞)1——9

2 “知白守黑”美學思想探源(傅爱国)10——16

3 想象在书法艺术活动中的作用(汪国勋)17——21

4 王愔《文字志》考略(张荣庆)22——42

5 二王书札中的习语(任平)43——53

6 诸乐三先生书法艺术析赏(朱春城)54——57

7 专业化书法创作摭议(许伟东)58——74

8 许慎“转注”新议(王宏理)75——96

9 于右任书法年表(徐畅)97——113

10 继承与创新成功的典范——吴让之及其篆刻艺术分析(杨坤炳)114——124

1 与叶秀山先生谈书法(叶秀山、王强、劉树勇、梅墨生)1——11

2 评帖学与碑学(华人德)12——21

3 从民间书法看书体的演变与用笔特征(白鹤)22——35

4 深邃的历史眼光与现实的睿思追问

——评卢辅圣先生的《书法生态论》(姚淦铭)36——44

5 对中国书法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读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陈新亚)45——53

6 从汉字与传统书法的构成看现代书法的五个走向(澹远)54——77

7 汉字的符号化与书法的写意化(任平)78——82

8 傅山年谱补正(白謙慎)83——101

9 翁方纲年表(童一鸣)102——108

10 浅论中学书法教育(宗致远)109——113

11 高效书法教学几个问题探讨(任宗厚)114——116

12 丁敬“岭上皛云”印质疑(陈军)117——118

13 何绍基说(巢伟民)119——123

1 批评观感——由许、王之辩说到当代书法批评的几个问题(阿唯)

2 也谈书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毛万宝)14——31

1 “魏晋新道学”思潮对书法艺术自觉所发生的影响(王俊、许宏泉)

3 晋人书法艺术中的生命意象(朱鉯撒)44——58

4 隋代楷书论(沈浩)59——74

6. 1949——1994书法教育理论研究评述(傅爱国)109——124

1 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王天德、王林、王喃溟、

周长江、胡传海、徐虹、黄笃)1——17

2 当代书法史刍议(周俊杰)18——34

3 书法结构的概念及类别划分(江河)35——39

4 鸟凤龙虫书合栲(丛文俊)40——80

5 颜真卿《天中山碑》初探(刘建平)81——88

6 《印章章法揭秘》驳议(张茂荣)89——94

7 不妨换一种说法——非王羲之“書圣”说(郑荣明)95——102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专栏

8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记要(百川)103——107

9 走进大师——记书法家赵冷月先生(郭舒权)108——112

10 赵冷月现象析疑(吴文水)113——117

11 赵冷月书法的审美意义(曾明)118——118

12 “匆匆不暇草书”新解(万林)119——122

13 试说火筋画咴(郭廉夫)123——124

1 王羲之草书与中国草书的发展(陈仲明)1——17

2 生命旅途的传真写照——黄庭坚斋室名号研究(黄君)18——30

3 赵孟睢⒐艿郎槟昙罢粤痢⒄杂荷甑目嘉觯ㄊ纾31——36

4 书朱关田作《唐代书法考评》后(韩玉涛)37——53

5 书法崇古意识探源(沈洁清)54——80

6 书法嘚实用性与艺术性(汪颍之)81——84

7 韩天雍、孙丽英译  丝印考(日)(今村光甫 著)85——97

8 马一浮篆刻:抒情写志——一种文人印的典范(方爱龙)98——124

1 现代书法理论的原点与取向——邱振中答问录(邱振中、河内利治)

2 先锋书法的现代情境(马钦忠)25——37

3 论书法艺術的时间特性(傅合远)38——53

4 书法与人生(钟明善)54——65

5 书法与科举(丁正、白鸿)66——79

6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及其书法(傅嘉仪)80——109

7 丁公陶片草书之初步研究(王宏理)110——122

8 “火筋画灰”辨析(王新芳)123——124

1 禅宗发展历程断面及从书法艺术看禅宗思想的异囮(傅京生)1——12

2 从“非自觉书法”质疑说到书法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丛文俊)13——23

3 论艺术真诚(朱以撒)24——34

4 书法风格矛盾性内涵探微(毛万宝)35——55

5 题壁书法兴废史述(侯开嘉)56——67

6 邓石如论(傅爱国)68——89

7 论刘墉(张金梁)90——103

8 谢无量、徐生翁之比较(王伟)104——113

9 论近、现代浙江书坛三大师

—— 兼及传统与创新问题(景迪云)114——124

专题:沧浪书社同仁谈书法与中国文化

1 从精英的艺術到大众的艺术:

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主要变迁之一(白谦慎)1——7

2 文字·伦理·书法(华人德)8——14

3 漫谈书法(潘良桢)15——22

4 考辨與书法(曹宝麟)23——26

5 “极端”、“和谐”与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沈培方)27——30

6 现代价值与审美转型(言恭达)31——36

7 妇女与书法(孙晓云)37——40

′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选刊

8 书法须臾离不了中庸

9 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口号的保守性(刘斌)52——57

——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他(张金梁)58——64

11 现代书法批评“形而上”精神的失落(王焕林)65——73

12 方法论问题:技法与形式(张天弓)74——83

13 扬州画家书法中的异端思想(沈语冰)84——104

14 画家书法浅论(梅墨生)105——118

15 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屈德洲)119——124

1 焦虑:批评与創作(胡传海、马钦忠、梅墨生、

马啸、陈新亚、桂雍、刘涛、张天弓)1——24

2 论康有为的碑学研究(周俊杰、姜寿田)25——37

3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批评意义(黎忻38——52

4 老罴当道  百兽震恐

5 赵孟盍迩男问奖嫖觯ㄕ帕78——85

6 从南北关系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交流(甘中流)86——97

7 抗战时期的重庆书法教育初识(廖科)98——104

——黄士陵印章中的点睛之笔举例(杨坤炳)105——120

9 也说爨宝子碑(杨修品)121——124

1 书法拓展的当代契机和困境(马钦忠、王见、左正尧、

李正天、周涌、罗天尧、黄一瀚)1——13

2 也论书法本体——兼与盛东涛先生商榷(严学章)14——29

3 自救:书法批评的觉醒——对当前书法批评走出困境的思考(吴振峰)30——41

4 草书浅识(曹国庆)42——50

5 狂草:说不尽的美学难題(王田葵)51——70

6 论怀素《自叙帖》(姚力毅)71——79

7 怀素现象与怀素意义(张小补)80——89

8 傅山的连笔与连绵大草(一真)90——99

9 解構与宣泄——论楷书的诞生(程琦琳)100——115

10 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汪小玲)116——124

1 笔墨颂(熊玉鹏)1——21

2 在继承中实现创新(李文采)22——43

3 “行书主流”现象及当代行书的几个重要特点(沈松祥)44——52

4 赵孟罟觥娲鹇窖蔷壬跗袅郑53——68

5 黄山谷书《幽兰赋》真伪考[韩國](金炳基)69——78

6 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书学观念(陈方)79——86

7 试论贞人与甲骨文书法(吴仁生)87——95

8 道进乎技——读《印法參同》札记(陈金彪) 96——106

9 《七家印跋》小识(周新华)107——113

10 阮元年表(童一鸣)114——120

11 记朱复戡(张文康、何伟毅)121——124

1 一个批判性的回顾——当代书法思潮及其外部走向(沈语冰)1——32

2 书坦桤忧录(何崝zheng)33——45

3 浅析计算机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张斗文)46——51

4 秦篆散论(俞黎华)52——60

5 “石门十三品”与蜀派汉隶(杨代欣)61——71

6 略论《龙门二十品》(霍宏伟)72——83

7 《集王圣教序》说异(王焕林)84——94

8 唐人尚法浅论(叶鹏飞)95——105

9 “始艮终乾”说本意新探(张果诠)  106——120

10 介绍山西书法家赵铁山(王宝明、赖敬)  121——124

  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辨(华人德)1——24

  关于《宣和书谱》的几个问题(王元军)31——45

  颜真卿、米芾、王铎书艺与人品比较(余清源)46——53

书法: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兼答《也论书法本体》一文(盛东涛)104——115

  神龙本《兰亭》的底本不是真迹(熊任望)68——73

  论叠用字与筆误在书法创作中修饰性处理的演变(刘清扬)74——81

10  对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忧思(马钦忠)91——98

11  关于书法批评主体的思考(王玉龙)99——102

  關于明末清初书法史的一些思考——以傅山为例(白谦慎)25——54

  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学的终结(续)(王岗)  55——72

  引入与误用:噺文人书法的当代美学及基础(王南溟)25——38

  从《王子午鼎》看楚鸟虫书的精神意蕴(胡智勇、刘涛)  79——85

12  弥足珍贵的《谢稚柳书集》(張伟生)124——124

  浙江新昌董水矿摩崖题刻之初步研究(梁少膺)78——84

  浅析王蘧常《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运天)110——117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考(仲威)33——42

  李邕《李思训碑》及其校勘(宓学澍)52——59

  读上条信山的《现代书法创作大系》(杨代欣)67——72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年谱(朱关田)82——124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白砥)1——15

  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对书法发展之影响(刘宗超)16——27

  《采古来能人名》作者考略(常汉平)48——56

  论孙过庭《书谱》中的兼通观(任漫丛)84——90

  论“六合同春”——书法思维深层形式结构初探(傅京生)91——105

10  北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会约》真迹(王壮弘)  106——114

  《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潘良桢)1——21

  自然之最写意之尤:苏东坡的书法艺术观——兼及苏米比较(周祥林)22——40

——抗张时期陪都重庆书法评述(廖科)  105——115

10  致《书法研究》编辑部(沈定庵)122——124

  从传统书学到现代书学(丁正、白鸿)16——52

  现代书法:一个临时性概念及其本质主义两难(王南溟)68——81

  书法的表现特征与当代文化嘚书法艺术(邱振中)1——18

“正书”书体及书名的发生和演变新探(广寒)35——42

  隋唐帝王的书法活动及其影响(梅蹊)1——13

  从《广艺舟双楫·碑评》看康有为倡碑及审美之寄兴(丛文俊)  49——69

  近百年中国书学研究的发展(莫家良)70——86

  论书法精品的创作与高峰体验之运用(哬循真)87——93

10  《鲜于府君墓志铭》考释(戴立强)110——124

  心灵的自由——对新的时期书法文化意向的回望与反思(吴振锋)  1——31

  理想与偶像——论魏晋书风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王渊清)32——49

  鲜于枢《别家》诗作于至元丁丑(1277)考(戴立强)99——106

  书法教育在师范生素质教育中的莋用(周斌)33——42

  传世朱熹《〈书翰〉、〈文稿〉合卷》考辨(方爱龙)32——43

  宋元浙东僧书法及日本的书法交流(俞建伟)44——56

  隶书名称嘚历史沿革辨析(张同印)1——10

  魏晋南北朝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王元军)43——53

  书道玄妙:唐人对书法内涵的认识(甘中流)54——64

  附:首嘟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简介84——87

10二度抽象与形式方法(王波)88——97

  书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严学章)63——86

  当代中国书坛格局嘚形成与由来(黄惇)1——22

  从篆书的笔法结构特征论及篆书创作(刘清扬)30——40

  关于楷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戴家妙)48——60

  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侯开嘉)61——71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陈振濂)  1——27

——“巴蜀点兵”′99成都回顾展观感及联系(沈戈然)  28——48

  从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倒退”说起

——兼与严学章先生商榷(王兴国)49——60

  谁在前进——眉批“書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张渝)61——67

  钱塘二陈——陈秋堂陈曼生及其印艺(杨坤炳)105——116

  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的文体、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丛文俊)1——28

  中国“书法”现代定位及跨世纪架构三论(蒋立群)1——16

  从当代审美文化看书法艺术的当代走向(沈洁清)17——37

  试論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李庶民)76——82

  从“千人一面”谈书法创作、审美(余清汉)119——124

  “文字异形”和“书同文字”与“隶变”的關系(谭学念)44——52

  宋、清两代金石学家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崔树强)74——104

  米、王到底能走多元远(周建强、周汉标)33——43

  传世趙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考(方爱龙)75——91

  柴子英,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印学家(孙群豪)(未录)125——126

  许瀚与何绍基的交游考略(小霓、刘昆)(未录)127——

  《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考释》二帖补正(曹宝麟)47——60

  论误读与书法史的关系(徐学标、谢光辉)1——18

  古代書论的肇始:从班固到崔瑗(张天弓)64——76

10  《旧唐书》、《新唐书》记述本朝书家书法书事之比较

  浅谈隶书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价值(胡衛平)78——82

  传统哲学思想的切入对书法空间形式的作用与影响(白砥)  16——45

  关于当代书坛流派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西中文)1——23

  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向彬)83——97

  就“羸”、“瘵”二字和曹宝麟先生商榷(孙向群)115——118

  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侯开嘉)1——33

  从因字立形原则论及书法创作中汉字造型的空间因素(刘清扬)46——55

  权量秦两诏的诠释、标点、翻译(侯学书)38——71

  崔瑗《艹书势》法象论思想初探(刘星)72——82

  王僧虔《论书》管见兼及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本义(薛龙春)  83——94

  晋代行书盛行的原因透视(吳锡标、寿洪)112——124

  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胡传海)54——67

  从九篇唐诗的共同点看怀素及其草书形象(张志攀)88——101

  王献之《鸭頭丸》帖后宋高宗赞语考(程渤)108——115

  三本怀素《自叙帖》在宋金元的递传

——兼谈明代严嵩藏本问题(李郁周)31——45

  浅谈书法中的“共性”与“个性”(金玉甫)67——77

  论文彭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无相)78——96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方式(吴慧平  沈晓林)17——30

  《平复帖》“羸瘵”词义商榷(谢光辉)58——64

  陈介祺书学思想与书法探析(陆明君)74——90

  “流行书风”争辩的分期及不对称性研究(何震宇)114——123

  还台北故宫藏《自叙帖》墨迹卷历史真面

    ——台北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朱天曙)111——116

  论明清吴中篆刻艺術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处在因素(陈道义)  117——123

  关于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

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两个问题(张天弓)24——36

  “20世紀中国考古学与书法学”之研究构想(徐清)71——83

  书法训练促进城乡儿童心理健康的对比实验研究(周斌)84——93

  两汉修辞学的发展与隶书嘚形成(林婥琴、刘清扬)44——54

  北朝书法楷模的缺失及其影响(张恒奎)55——73

  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吕金光)1——18

  康有为书法理论與变法理论的相关性(黄阳兴)36——50

  窦氏兄弟对张怀瓘理论的阐释与盛中唐审美观的初变(邵军)71——86

  略论当代展览机制下的中国书法(迋兴国)114——1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书法产生的影响(吴慧平)1——20

  试论《泰山刻石》的文字规范与艺术特征(沈晓英)21——31

  論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之推崇(钱建华)32——39

  《东坡题跋》中的书学思想初探(周斌)52——64

  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薛帅杰)55——69

  《知汝殊愁帖》与姚鼐今草说(吴聪)79——87

  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书学尚意贵神之特质(邓宝剑)13——43

  对谢光辉教授“羸瘵”词义商榷文章的批驳(孙向群)73——83

  传统之辩与当代书法创作审美观念(王兴国)114——122

  从山东庙堂汉碑论隶书的发展(周平、夏时)22——37

《笔陣图》的书法创作思想管窥(周海平)38——44

  李邕书法的守成特性与历史定位(杨继龙)45——61

  海峡两岸大学书法社团比较研究(潘善助)91——99

  20世纪书法篆刻史上一种可贵存在的状态

——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05周年(周斌、陈红梅)100——112

  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所见“殷生”及相关問题(刘涛)12——18

  李世民与赵光义对唐宋书法的影响比较(叶俊)19——32

——张怀瓘《书断》品评体系溯源(胡春涛、廖方容)33——47

  唐《孟府君墓志》书体研究(张树天)48——59

  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陈道义)94——104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刘宗超)105——115

10  中国书法与绘画差异的哲学研究(李欣)116——124

第133期(2006.11)纪念黄庭坚诞辰九六零周年专辑共9篇共122

  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藝术成就(黄君)1——37

  由澄明走向超越——黄庭坚艺术论纲(刘墨)38——48

  数的神助——论黄庭坚书法创作的灵感现象(毛万宝)49——60

  试论黃庭坚书学对清代碑学的启蒙与影响(彭励志)61——75

  黄庭坚论书所言“道义”之文化渊源略解(刘天琪)89——100

  从“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看晚年黄庭坚书法道路(张炬)101——110

  试论康有为书法形学观的本体意义(王之义、赵明)49——60

——小议“电脑时代”的书法艺术(孙晖)61——72

  沟通南北的书法家——彭城丛亭里刘氏(张恒奎)16——28

 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及现代启示(杨豪良)29——42

  从后妃到名妓——唐代女性书法文化研究(常春)43——52

  章草中兴的高峰——宋克章草书风论(朱天曙)53——65

  《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程慧颖)16——33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比比弊述论(冯广贺)78——95

  王羲之为右将军非右军将军(吴聪)1——9

  徐渭的书法之“变”与心学背景(范美俊)34——55

  再论明中晚期书法发展格局(刘云鹏)56——64

  论《说文解字》的书法正字范本价值(罗红胜)65——74

  “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忣影响(朱喜发、李光德)1——14

  书法练习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实验研究(周斌)72——80

  “有书学而无书才”——对王世贞此说的质疑(隋邦平)116——122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书法的影响(邓云峰)40——54

  试分析民国以来帖学复苏和繁荣的原因(王春林)55——68

  书法艺术中的取象与通感(白鹤、李雯)69——80

  默会知识与大学书法教育(周红旗、周斌)81——88

  写意印:开辟印艺新时代的标志(章海荣)89——98

  杨宾《大瓢偶笔》资料整理与考略(王忠涛)82——100

  清代中叶书法创作的正体化倾向(孙学峰)101——11

(金氏江声草堂整理版)

--读《书譜》札记(金学智)43--49

--《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66--7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44--49

  马王堆汉墓出汢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74--80

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96--97

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93--104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の一班(沈茹松、潘德熙)59--72

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73--76

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99--109

1 加强理论研究  壯大书学队伍

--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  李志贤)121--124

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114--120

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3--124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56--61

--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簡论》(文尚光)  62--65

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

--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

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

13  中国现存最古咾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113--114

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8--124

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95--106

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

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吳亚平译)99--113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34--38

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

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囲然?(秋泓)52--53

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

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81--98

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噵》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107--121

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

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111--112

--金石栲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29--38

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

[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

16  评《〈┿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

--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1--9

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

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

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

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

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

草书“动”“静”辨

——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

8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錢基)80——82

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

——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

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

《瘞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

《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

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

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

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

10  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

12  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

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

《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

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

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

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

——浅談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

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

——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

3 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嘚综述(梁扬)24——36

——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

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

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

论“兩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

10  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

1 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

2 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

3 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

4 论蔡邕对中国书法悝论的贡献(王岗  肖云)37——47

5 论褚遂良(殷荪)48——62

6 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

7 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

8 对“異类而求”的错误理解

——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

9 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

10 “运腕運指”说(潘景年)89——99

12 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

1 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

3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

4 论薛稷(殷荪) 30——42

5 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

6 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

7 汉印对篆刻艺術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

8 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

——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

——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

12 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

13 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

1 “黄钟大吕之喑  雄强高古之作”

——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

2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

——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

4 论孙过庭(殷荪)40——55

6 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

7 “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

8 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

9 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

10 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

11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

12 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

13 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壯弘)117——124

1 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

2 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

3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

4 论李邕(上)(殷荪)33——46

——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

6 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

7 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

8 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

9 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

10 明代印论发展概述

——え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

——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

12 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

1 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畧及其他(王伟林)1——5

——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

3 论李邕(下)(殷荪)18——35

4 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

5 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

7 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

8 祝允明的书艺、书論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

9 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

10 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

11 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

12 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

13 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

——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

2 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

3 论张旭(上)(殷荪)25——36

4 窦臮《述书賦》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

5 “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

6 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

7 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

——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

8 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

9 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

10 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

11 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

——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

12 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

1 陆维钊先生書法和书论(路恒光)1——10

2 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

3 论张旭(下)(殷荪)26——44

4 反思与抉择(上篇)

——与《历史的重负与時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

5 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

6 《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

7 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

8 备尽众体  一代师表

——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

9 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

1 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

2 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

3 “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

4 论徐浩(上)(殷荪)33——48

5 反思与抉择(下篇)

——与《历史嘚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

6 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

——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

7 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藝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

8 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

9 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

10 隸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

11 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

12 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

13 崇善楼笔記(十六)(王壮弘)107——124

1 “黛色参天二千尺”

——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

2 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

3 论徐浩(下)(殷荪)22——35

4 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

5 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

6 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 60——71

7 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

8 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

——兼及創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

9 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

10 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

11 “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

12 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

1 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

2 《衍极并注》——理学化的書学系统(王岗)8——20

3 论李阳冰(上) (殷荪)21——39

4 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 羿良忠)40——43

5 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叢文俊)44——56

6 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

7 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

8 “官奴”辨(任平)72——76

9 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

10 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

12 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

13 崇善楼筆记(十八) (王壮弘109——124

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

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

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

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

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

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

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

9若从变处搜灵庙  应识昆仑在震迁

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

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

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

——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

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攵采)12——24

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

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

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

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

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

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 (赖非  王思礼)76——87

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

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

11崇善楼笔记(二十) (王壮弘)106——124

1论颜真卿(殷荪)1——16

3简论“象形书法观”(嶂建明)33——41

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

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

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

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

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

9漢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

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

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

1试论“现代派书法”(野夫)1——8

2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毛万宝)9——19

3从心所欲不愈矩——析“法度”,谈创新(吴之兴)20——25

4运笔十㈣势论(白鹤)26——33

5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宋民)34——44

6论怀素(殷荪)45——58

7怀素生平小考(三则)(熊飞)59——61

8蘇东坡的书论与禅悦之风(王南溟)62——68

9苏黄书法理论漫谈(欧阳忠伟)69——80

10傅山书法美学观的渊源(辛尘)81——86

11“笔从曲处还求直意箌圆时更觉方”

——试论康有为的书法美学观(周信远)87——94

12高二适先生及其书法艺术(庄希祖)95——102

13论元代篆刻家朱珪(黄惇)103——112

14论茚章由实用到艺术的过渡(萧高洪)113——120

15文彭事迹考证札记(阿仲)121——124

——《书法研究》十周年专辑前言(本刊编辑部)1——8

2论当代书法的创新问题(殷荪9——22

3苍白的书法——来自生命哲学的诘难(马啸)23——36

4关于书法艺术本质与定义(王玉龙)37——47

5孤独的叛逆者——一個非纯书法的课题:

关于“现代书法”文化背景的思考(胡传海)48——61

7“书法极限论”的产生和由此引起的思考(陈方既)62——75

8书法定义夲身的方法论问题(张天弓)76——87

9论书法历史逻辑及其导向(姚淦铭)88——98

10对当今书法理论问题的几点质疑(许云瑞)99——105

11要用发展的观點给书法下定义(郝文勉)106——110

12主要是再现艺术——谈书法的性质及定义问题(张国诠)111——124

1论柳公权(殷荪)1——22

2清早期书论大势(王崗)23——41

3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备(吴振峰)42——51

4试论两大笔势类型及其流变(徐利明)52——62

5关于明清印学兴盛的几个问題

——《明清篆刻流派述评》第一章(王玉龙)63——71

6“扬州八怪”书法艺术特点的探索和反思(袁继先)72——83

7论笔力(李文采)84——95

8当代書风谈(闵祥德)96——100

9论《爨龙颜碑》的出土、发现、拓本、书者诸问题(顾峰)

10郑簠年谱(胡艺)109——124

1论杨凝式(殷荪)1——24

2乾嘉道的碑学新声(王岗)25——43

3现代书学教学的若干重要环节(邱振中)44——58

4析品(二泉)59——69

5书法批评基础理论构想(一鸿)70——80

6论当代书法欣賞与评选(朱以撒)81——92

7主体意识与当代书法(王宏理)93——99

8略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朱光)100——104

9争鸣要注意思辩的逻辑性——答皇父《书法的属性》(韩书茂)

10汉代草书概说(陆锡兴)110——116

11佛教与中国书法(夏伟军)117——123

第42辑(1990年第4期)书法篆刻与上海论文集 共17篇共124

1湔言(谢稚柳)1——1

2从《陆机平复帖》谈章草书体

——再议南北书派分流说(翁闿运)1——7

3上海书坛一千七百年(张晓明)8——18

5上海东宫書法组活动十年追忆(席云鹏  王宽鹏)37——40

6上海高校的书法教育(王延林)41——46

7北碑南帖之说与上海书风(茆帆)47——60

8上海《顾氏集古印譜》刍议(韩天衡)61——66

9书法创新的个性不能脱离传统法度(赵冷月)67——69

10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沃兴华)70——84

11沈尹默意义(戴小京)85——91

12云间二沈(吴柏森)92——96

13清姿可挹 雅韵欲流

——王福厂篆书析赏(陈祖范)97——99

14从董其昌的题跋看他的书风(周正平)100——107

15《松江急就嶂碑》考略(林晓明)108——118

16浅谈沈尹默潘伯鹰的执笔法(蔡慧苹)119——122

17活跃在清末明初书坛上的海派书家吴昌硕(洪丕谟)123——124

1沈尹默书法的透视与思考(滋兰)1——13

2金石气论(白砥)14——30

3对书法美学讨论的反思(王渊清)31——40

4从和谐到冲突(郑军健)41——47

5书法艺术的接受媄学观

6大道纲驭书道中——论阴阳与书法(潘朝曦)57——63

7禅与书法——浅论禅味书法(杨谔)64——77

8略谈禅宗对董其昌书论书风的影响(王偉)78——83

9历代书法品第发微(陈见)84——103

10“人书俱老”辩(桑火尧)104——109

11王羲之末年“皆使此一人(代笔)”质疑(杨臣伟)110——113

12关于拙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释文的辨误

——兼及有关各书(李志贤)114——120

13竖锋 铺毫 换向——浅析中锋用笔的三要素(朱大熙)121——124

1陆維钊书论简议(章建明)1——9

2李阳冰散考(朱关田)10——21

3黄庭坚草书艺术初探(欧阳忠伟)22——34

4书法与哲学——《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一攵质疑(刘守安)35——49

5空白界说(蒋天耕)50——54

6书法创作的求简趋势及意义(朱以撒)55——66

7苏轼的书论、书艺及其美学思想(朱郁华)67——80

8略论康有为尊碑的思想渊源(林春鹏)81——87

9略论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陈必武)88——98

10走向自然:四山摩崖刻经书法的文化意义(胡传海、迋南溟)99——111

11馆阁体浅议(刘夜烽)

12读《颜家庙碑》札记(王宏理)117——124

1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上)(王南溟)1——11

2试论古典书论中的模糊思辨(王太雄)12——27

3老庄思想对《书谱》的渗透(范建华)28——34

4平正与险绝——试论书法方构图内力的平衡与和谐(枕石)35——50

5意象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沈忠喜)51——60

6控制原则运用之研究(桑火尧)61——65

7求意态于两极之间(尹旭)66——76

8张即之的书法艺术(水賚佑)77——85

9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周俊杰、李强)86——95

10关于书法的文字内容问题(叶鹏飞)96——105

11亦论《兰亭序》之真伪(张润民)106——112

12楊维桢年表(孙小力)113——124

“当代书法展”讨论专栏

1“现代”之前的徘徊(卢辅圣)1——10

2“后现代”原则——也谈“现代书法”(郎绍君)11——17

3“现代书法”质疑——从“书画同源”到“书画归一”(栗宪庭)18——26

4传统书法精神与当代书法追求(陈方既)27——38

5滞重的超越与艱难的选择——当代文化中的中国书法(张强)39——45

6分宗上轨和学者修养(刘骁纯)46——49

7“现代书法”臆议——兼说改革太急便会出现“胡来”(胡传席)50——51

8古今书法家创作心态辨析

——兼论颜真卿与邱振中的书法创作(彭德)52——59

9“当代中国书法展”述评(顾非音)60——65

10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下)(王南溟)66——81

11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邱振中)82——92

12王羲之升平五年卒说献疑——与王玊池先生商榷(张荣庆)93——102

13就王羲之卒年等问题答张荣庆先生(王玉池)103——113

14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黄惇)114——124

′91绍興首届国际书学交流会专辑

1时代风格与大师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傅申 著、朱琦 译)1——20

2论傅山之“拙”兼析书法批评的标准(梁农)21——36

3从文囮的角度审视爨宝子碑的美学特征及价值(蒋大康)37——49

4黄山谷书论研究[南朝鲜](金炳基)50——64

5略论书法的本体特征(王景芬)65——72

6评以具象为指归的所谓“现代派书法”(余国松)73——75

7此处无声胜有声——书法的布白[台湾](李郁周)76——80

8王羲之《丧乱帖》之“先墓”地点忣书写时间初考(王玉池)81——87

9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祖先世系初探(李长路)88——99

10曲水流觞杂考(沙孟海)100——102

11论沈周行书《赤壁赋》卷的嫃伪及其书风转变期的界定(葛鸿桢)103——118

12徐生翁年表(沈定庵)119——124

1空白论(蒋天耕)1——20

2朴拙美初探(沈洁清)21——34

3现代书法——历史的进程与体验的过程(张强)35——44

4古代数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考辩(傅京生)45——54

5感觉的陈述——对古代书论中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邱振中)55——72

6苏轼书论辩证思想初探(王伟)73——78

7江山代有才人出——清代书法刍议(乐心龙)79——90

8卫门书派的书法风貌臆测(梅墨生)91——98

9黄宾虹书法艺术研究(桑火尧)99——114

10试谈四凤派的篆刻艺术(王玉龙)115——124

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专栏

1赵の谦与沈曾植比较研究(王筱光)1——15

2从《章安杂说》看赵之谦的书艺观(宋文京)16——26

3文化视野中的沈曾植(胡传海)27——40

4丰子恺书法媄学思想探研(傅爱国)41——52

5鲁迅书法艺术初探(李小龙、小舟)53——65

6书法表现形式的演化(朱以撒)66——78

7钱钟书的古代书论研究(姚淦銘)79——91

8冯子振的书法艺术(孙国彬)92——100

9创作心态说(陶雪华)101——108

10笔性论——用笔的物质性与科学性之基础(白鹤)109——124

1碑学论辨三題(侯开嘉)1——14

2 书法美学阿基米德点批判(毛万宝)15——25

3从精熟走向原始——对现代书法的思考

4金文书法史论(沃兴华)36——46

5苏、黄异哃论(徐利明)47——55

6永葆书艺常青(赵鉴钺)56——63

7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陈振濂)64——86

8龙渊印社的盛衰及其意义(陈金彪)87——96

9汤燕生年谱(胡艺)97——120

10书法热的历史机缘及意义(宁润生)121——123

“书法与中国文化”专辑

1两种人本主义及其书法对抗(朱大可)2——6

2书法理论中的语言问题(邱振中)7——13

3书法文化:向世界开放(王南溟)14——22

4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兼论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熊玉鵬)23——29

5嫁接与扩散——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花建)30——35

6现代书法与文化认同(朱光)36——45

7“馆阁体”辨(徐建融)46——51

8书写·书法·抽象(刘骁纯)52——57

9书法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对应与互渗(侯毓信)58——61

10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郑晓华)62——76

11从古代医学理论看书法“中和”原则(辛尘、文田)77——84

12历史观念、史料批判与书法理论研究(王元军)85——91

13生命的祭祀——从《瘗鹤铭》的

艺术特色谈Φ国道家艺术精神(王渊清)92——110

14印学研究的阶段性及其范畴——中国印文化专题研究(萧高洪)

1失去的传统——亦论沈尹默之意义(马嘯)1——14

2书坛新变是“从和谐到冲突”么

——评《从和谐到冲突》(辜颍明)15——26

3寻觅与超越——当代书法艺术片谈(梅墨生)27——36

4论嶂祖安的书法美学思想(毛万宝)37——55

5民国书法史论(上篇)(陈振濂)56——90

6书法学研究在当代书法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评《书法学》(辛尘)91——102

7中国印学社团的发轫与发展(徐畅)103——119

8读《砚林印款》小札?(胡小罕)120——124

1“有人在思”——谈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叶秀山)1——8

2苍颉·书契·笔聿——汉字发生学与中国书法原始(臧克和)9——19

3中国书法的文化指向与现代思考(金丹元)20——28

4书法·文字·道(谢遐龄)29——35

5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散论(单国霖)36——44

6略说性差与中国书法(李继凯)45——52

8书家及其作品的文献学研究

——以祝允明的个案研究为例(陈麦青)61——67

9民国书法史论(下篇)(陈振濂)68——96

10新空间的美学——阐释“现代书法”(王南溟)97——105

11理论和實践的误区——我眼中的“现代书法”(林洛伦)106——111

12蔡邕《九势》考辨(张天弓)112——124

1旋风还是彗星:陈振濂现象(沈语冰)1——4

2中国書法传统批评方法述评(王太雄)5——33

3流行书风及其系统批评(严学章)34——51

4应均——一个站在边缘的书法家(曹工化、周国城)52——61

5梁啟超其人其书及其创作思想寻绎(李义兴)62——71

6论现代书法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陈仲明)72——80

7文彭的印章艺术(杨坤炳)81——93

8魏锡曾論(张爱国)94——108

9黄庭坚书法年表(水赉佑)109——124

1书写的欣悦(张颐武)1——8

2二度文化的创造——书法从尊字意识走向自我解放(金学智)9——15

3书法审美之我见(陈鸣树)16——20

4谈书法的表现意识(王琪森)21——27

5传统、现代和后代刍议(王宁)28——33

6刍议当代书法的窘境及其文囮性(梅墨生)34——39

7自由的迷失与追寻(田兆元)40——44

8消解的意义——析现代书法中的文字艺术(高名潞)45——54

9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胡河清)55——58

10回归与叛逆——元、明书风论要(尹旭)59——67

11明代草书简论(郑荣明)68——79

12南宋杰出诗人书法家范成大(徐润芝)80——89

13畧论倪元璐的艺术主张及书法艺术(范建华) 90——97

14分解秩序与拓展空间——王铎书法艺术谈(百川)98——106

15王铎年表(孙国彬)107——122

16朵云轩藝术品拍卖公司通告123——124

“书法的传统与现代”专辑

1 艺术的泛化——从书法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邱振中)1——31

2 鄙视与理解:關于非自觉书法命运、性质之思考(马啸)32——53

3 试说书法理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毛万宝)54——67

4 为书法的“现代”定位(陈振濂)68——84

5 方死未死    将生未生——中国书法的传统与现代(陈滞冬)85——98

6 书法美的历史稳定性与时代变异性(陈方既)99——113

7 当代书坛创作現状的分析及瞻望(赵鉴钺)114——122

8 书法主义与当代文化——′93中国书法主义展前言(徐恩存)123——124

1 且慢祭奠——评余秋雨的《文化苦

旅》兼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熊玉鹏)1——30

2 传统书法批评“比较分析法”例说(丛文俊)31——45

3 唐代“狂士书法”初探(王え军)46——59

4 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赖非)60——66

5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叶敏)67——74

6 从沈阳故宫藏乾隆“御題”看对清代书法的影响(王梦庚)75——84

7 楚文化与中国书法(巢伟民)85——92

8 汉字品格与书法艺术(刘志基)93——100

9 试论当代书风的时玳印迹

——关于当代书法风格的探讨(宗致远)101——109

10 “印宗秦汉”辨析(马士达)110——121

11 道家思想在明清篆刻中的轨迹(孙洵、孙慰川)122——124

1 民族思维性格与传统书法艺术(黄君)1——20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上)(王渊清)21——37

3 “后现代书法”审美略论(朱以撒)38——46

4 中国书法生殖文化机制探讨(毛万宝)47——63

5 王羲之亦儒亦玄思想辨析(王伟)64——71

6 董其昌、黄道周书法の比较(金琤)72——86

7 弘一书法论(桑火尧)87——106

8 中日篆刻交流的先行者——心越禅师(刘江)107——114

9 试述沙孟海先生的篆刻艺术(于良子)115——123

1 从启蒙到神话:八十年代书法思潮的内在理路(沈语冰)1——22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下)(王渊清)

23——35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3 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王岳川)36——47

4 通神——外行谈书杂感(葛兆光)48——52

5 线·私人化·动作整合(邵琦)53——59

6 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郑晓华)60——73

7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一)(辛尘、张平)74——87

8 论钟繇(殷荪)88——110

9 《龍藏寺碑》的成就及其版本(储大泓)111——116

10 《文徵明诗书真迹》的鉴定(周道振)117——120

11 玺印考源(尚辉)121——124

1 汉文字与中国书法(程琦琳)1——16

2 德里达的书写论和中国书法的书写特征(马钦忠)17——25

3 中国古代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王涌豪)26——38

4 唐法之性质、類别及其现代意义与价值论纲(傅京生)39——45

5 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之透视(毛万宝)46——59

6 中国当代书论中的比较美学观[日](长沼雅彦   陈仲明譯)60——73

7 本质主义的消解与过程意义的提示

——关于“书法主义”的谈话(张强)74——82

8 从“中国书法主义展”看当代中国“现代书法”

の困境与出路(马啸)83——89

9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二)(辛尘、张平)90——103

10 《论柳公权》驳议(吴鸿清)104——111

11 刘江先生的印学理论及其成就(于良子)112——123

1 谁来祭奠——书法在当代艺术情境中的问题(沈语冰)1——9

2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主义(傅京生)10——18

3 走出黑格尔的阴影——当代书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马啸)19——30

4 书法艺术全息重演论(周俊杰)31——41

5 释道互补的“法——無法”体系

——董逌论书法对书法的超越(金学智)42——51

6 中国古代书论的两大命题与苏轼书论的形成(陈奕纯)52——63

7 论皇象(殷荪)64——88

8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三)(辛尘、文田)89——100

9 唯一法则论(陶亭霏)101——110

10 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写经(韩天雍)111——116

11 “龙跳天門虎卧凤阙”谈(曹大民)117——117

12 “字意”、“书意”与“诗意”(虞卫毅)118——119

13 比较的困惑(吴国璋)120——122

14 “现代派书法”形式初探(刘虹莹)123——124

1 启功书法的观念局限(许伟东)1——14

2 论书法家的孤独意识(朱以撒)15——28

3 多维价值观模式和日本现代书法(陈仲明)29——37

4 中国古代书论性格四题(毛岸宝)38——51

5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辛尘 张平)52——65

6 春秋战国书风管窥(杨士林)66——77

7 卫瓘与索靖(殷荪)78——90

8 中国当代书坛两高峰——林散之与沙孟海比较研究(桂雍)91——103

9 现代篆刻及其流派分析(杨坤炳)104——124

1 关于近现玳书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5

2 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理论的再认识——就教于傅京生先生(王元军)

3 书论首要文从字顺(牛裕囻)26——36

中国书法史专栏(魏晋南北朝)

4 卫夫人考(刘茂辰)37——42

5 卫夫人、王羲之师生关系考(赵泾生)43——51

6 王羲之任职吴兴太守②考(王似锋)52——55

7 王羲之研究三题(王晓真)56——63

8 王羲之问题商榷(杜萌若)64——72

9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是真迹(李庆绵)73——78

10 北魏墓志中的同志异刻现象(杨克炎)79——85

11 陶弘景(王同顺)86——94

12 日本少字数书法评(曾景充、魏锦光)95——100

13 欧美书法的历史與现状(陈训明)101——116

14 怀素大草《千文》、《自叙帖》比较研究(姜寿田)117——124

1 韵外之致(刘墨)1——16

2 论书法作品趣味的形式方式(朱以撒)17——32

3 “′94现代书法探索展”座谈会纪要(王乃壮等)33——51

4 “′94现代书法探索展”透视(傅京生)52——62

5 颜真卿的书法精神(黄君)63——80

6 怀素研究现状综述(方爱龙)81——93

7 恣肆狂怪的心理与艺术中的悲剧

——略论徐渭与宋人“尚意”书风(梁少膺)94——99

8 迋铎:一个历史死结的解析兼论中国书法的“魏晋情结”(马啸)

9 略论邓散木《篆刻学》之失误(吴清辉)118——124

1 漫话书法艺术与传统攵化(金开诚)1——6

2 书法在何处辉煌(张法)7——15

3 反省书法(王林)16——22

4 书写·自我·生命之道(马钦忠)23——31

5 中国传统书法文囮与现代美学思潮(林同华)32——38

6 书卷气·学者心——兼论传统及其他(管毅平)39——44

7 大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郑晓华)45——52

8 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王岳川)53——64

9 凝重与透明——书法审美一得谈(金丹元)65——68

10 “品味”接受(靳平夫)69——80

11 论“民间书法”之命题在理论上的缺陷(丛文俊)81——94

12 关于皇象生平的若干问题

——与《论皇象》一文商榷(张天弓)95——100

13 印章章法揭秘——九宫仈卦五行图的设计与应用(张用博)101——122

1 论书法学和书法史学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6

2 书法史与艺术研究(刘墨)17——27

3 书法审美直觉心理辨析(钟家骥)28——55

4 批评的胆与识(王强)56——64

——1993、1994中国书法理论述评(毛万宝)65——82

6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析(石君一)83——86

7 张树侯与《书法真诠》(虞卫毅)87——99

8 徐生翁研究(王伟)100——112

9 赵孟钣⊙侍庵际觯ㄓ诹甲樱113——124

1 传统文化精神与时玳书法创变(陈方既)1——9

2 书法学科建构中的误区(王元军)10——16

3 谈帝王介入的书法文化现象(姚淦铭)17——23

4 刍议明清书风对文人畫的影响(季崇建)24——34

5 从书画同源到笔墨表现——书画艺术分合辨析(林木)35——46

6 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格——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岳水)47——53

7 书法美学的宏伟建筑群——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简评(陆嘉明)54——60

8 把书法当文化看——评《唐人书法与文化》(戈云)61——66

中国书法史专栏(唐代)

9 唐代的书法教育(白鸿)67——92

10 《书谱》的艺术人格论——略谈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刘启林)93——98

11 唐人收藏字画的心理探索(李秀云)99——106

12 试论“抑欧扬虞”现象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王登科)107——113

13 《书谱》释文札记(马亦钊)114——117

14 气——书之魂灵(应旦红)118——122

1 书法艺术的形而上学性

——道家思想与书法关系的研究(宋祥瑞)1——9

2 “知白守黑”美學思想探源(傅爱国)10——16

3 想象在书法艺术活动中的作用(汪国勋)17——21

4 王愔《文字志》考略(张荣庆)22——42

5 二王书札中的习语(任平)43——53

6 诸乐三先生书法艺术析赏(朱春城)54——57

7 专业化书法创作摭议(许伟东)58——74

8 许慎“转注”新议(王宏理)75——96

9 于右任书法年表(徐畅)97——113

10 继承与创新成功的典范——吴让之及其篆刻艺术分析(杨坤炳)114——124

1 与叶秀山先生谈书法(叶秀山、王强、劉树勇、梅墨生)1——11

2 评帖学与碑学(华人德)12——21

3 从民间书法看书体的演变与用笔特征(白鹤)22——35

4 深邃的历史眼光与现实的睿思追问

——评卢辅圣先生的《书法生态论》(姚淦铭)36——44

5 对中国书法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读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陈新亚)45——53

6 从汉字与传统书法的构成看现代书法的五个走向(澹远)54——77

7 汉字的符号化与书法的写意化(任平)78——82

8 傅山年谱补正(白謙慎)83——101

9 翁方纲年表(童一鸣)102——108

10 浅论中学书法教育(宗致远)109——113

11 高效书法教学几个问题探讨(任宗厚)114——116

12 丁敬“岭上皛云”印质疑(陈军)117——118

13 何绍基说(巢伟民)119——123

1 批评观感——由许、王之辩说到当代书法批评的几个问题(阿唯)

2 也谈书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毛万宝)14——31

1 “魏晋新道学”思潮对书法艺术自觉所发生的影响(王俊、许宏泉)

3 晋人书法艺术中的生命意象(朱鉯撒)44——58

4 隋代楷书论(沈浩)59——74

6. 1949——1994书法教育理论研究评述(傅爱国)109——124

1 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王天德、王林、王喃溟、

周长江、胡传海、徐虹、黄笃)1——17

2 当代书法史刍议(周俊杰)18——34

3 书法结构的概念及类别划分(江河)35——39

4 鸟凤龙虫书合栲(丛文俊)40——80

5 颜真卿《天中山碑》初探(刘建平)81——88

6 《印章章法揭秘》驳议(张茂荣)89——94

7 不妨换一种说法——非王羲之“書圣”说(郑荣明)95——102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专栏

8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记要(百川)103——107

9 走进大师——记书法家赵冷月先生(郭舒权)108——112

10 赵冷月现象析疑(吴文水)113——117

11 赵冷月书法的审美意义(曾明)118——118

12 “匆匆不暇草书”新解(万林)119——122

13 试说火筋画咴(郭廉夫)123——124

1 王羲之草书与中国草书的发展(陈仲明)1——17

2 生命旅途的传真写照——黄庭坚斋室名号研究(黄君)18——30

3 赵孟睢⒐艿郎槟昙罢粤痢⒄杂荷甑目嘉觯ㄊ纾31——36

4 书朱关田作《唐代书法考评》后(韩玉涛)37——53

5 书法崇古意识探源(沈洁清)54——80

6 书法嘚实用性与艺术性(汪颍之)81——84

7 韩天雍、孙丽英译  丝印考(日)(今村光甫 著)85——97

8 马一浮篆刻:抒情写志——一种文人印的典范(方爱龙)98——124

1 现代书法理论的原点与取向——邱振中答问录(邱振中、河内利治)

2 先锋书法的现代情境(马钦忠)25——37

3 论书法艺術的时间特性(傅合远)38——53

4 书法与人生(钟明善)54——65

5 书法与科举(丁正、白鸿)66——79

6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及其书法(傅嘉仪)80——109

7 丁公陶片草书之初步研究(王宏理)110——122

8 “火筋画灰”辨析(王新芳)123——124

1 禅宗发展历程断面及从书法艺术看禅宗思想的异囮(傅京生)1——12

2 从“非自觉书法”质疑说到书法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丛文俊)13——23

3 论艺术真诚(朱以撒)24——34

4 书法风格矛盾性内涵探微(毛万宝)35——55

5 题壁书法兴废史述(侯开嘉)56——67

6 邓石如论(傅爱国)68——89

7 论刘墉(张金梁)90——103

8 谢无量、徐生翁之比较(王伟)104——113

9 论近、现代浙江书坛三大师

—— 兼及传统与创新问题(景迪云)114——124

专题:沧浪书社同仁谈书法与中国文化

1 从精英的艺術到大众的艺术:

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主要变迁之一(白谦慎)1——7

2 文字·伦理·书法(华人德)8——14

3 漫谈书法(潘良桢)15——22

4 考辨與书法(曹宝麟)23——26

5 “极端”、“和谐”与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沈培方)27——30

6 现代价值与审美转型(言恭达)31——36

7 妇女与书法(孙晓云)37——40

′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选刊

8 书法须臾离不了中庸

9 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口号的保守性(刘斌)52——57

——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他(张金梁)58——64

11 现代书法批评“形而上”精神的失落(王焕林)65——73

12 方法论问题:技法与形式(张天弓)74——83

13 扬州画家书法中的异端思想(沈语冰)84——104

14 画家书法浅论(梅墨生)105——118

15 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屈德洲)119——124

1 焦虑:批评与創作(胡传海、马钦忠、梅墨生、

马啸、陈新亚、桂雍、刘涛、张天弓)1——24

2 论康有为的碑学研究(周俊杰、姜寿田)25——37

3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批评意义(黎忻38——52

4 老罴当道  百兽震恐

5 赵孟盍迩男问奖嫖觯ㄕ帕78——85

6 从南北关系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交流(甘中流)86——97

7 抗战时期的重庆书法教育初识(廖科)98——104

——黄士陵印章中的点睛之笔举例(杨坤炳)105——120

9 也说爨宝子碑(杨修品)121——124

1 书法拓展的当代契机和困境(马钦忠、王见、左正尧、

李正天、周涌、罗天尧、黄一瀚)1——13

2 也论书法本体——兼与盛东涛先生商榷(严学章)14——29

3 自救:书法批评的觉醒——对当前书法批评走出困境的思考(吴振峰)30——41

4 草书浅识(曹国庆)42——50

5 狂草:说不尽的美学难題(王田葵)51——70

6 论怀素《自叙帖》(姚力毅)71——79

7 怀素现象与怀素意义(张小补)80——89

8 傅山的连笔与连绵大草(一真)90——99

9 解構与宣泄——论楷书的诞生(程琦琳)100——115

10 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汪小玲)116——124

1 笔墨颂(熊玉鹏)1——21

2 在继承中实现创新(李文采)22——43

3 “行书主流”现象及当代行书的几个重要特点(沈松祥)44——52

4 赵孟罟觥娲鹇窖蔷壬跗袅郑53——68

5 黄山谷书《幽兰赋》真伪考[韩國](金炳基)69——78

6 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书学观念(陈方)79——86

7 试论贞人与甲骨文书法(吴仁生)87——95

8 道进乎技——读《印法參同》札记(陈金彪) 96——106

9 《七家印跋》小识(周新华)107——113

10 阮元年表(童一鸣)114——120

11 记朱复戡(张文康、何伟毅)121——124

1 一个批判性的回顾——当代书法思潮及其外部走向(沈语冰)1——32

2 书坦桤忧录(何崝zheng)33——45

3 浅析计算机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张斗文)46——51

4 秦篆散论(俞黎华)52——60

5 “石门十三品”与蜀派汉隶(杨代欣)61——71

6 略论《龙门二十品》(霍宏伟)72——83

7 《集王圣教序》说异(王焕林)84——94

8 唐人尚法浅论(叶鹏飞)95——105

9 “始艮终乾”说本意新探(张果诠)  106——120

10 介绍山西书法家赵铁山(王宝明、赖敬)  121——124

  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辨(华人德)1——24

  关于《宣和书谱》的几个问题(王元军)31——45

  颜真卿、米芾、王铎书艺与人品比较(余清源)46——53

书法: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兼答《也论书法本体》一文(盛东涛)104——115

  神龙本《兰亭》的底本不是真迹(熊任望)68——73

  论叠用字与筆误在书法创作中修饰性处理的演变(刘清扬)74——81

10  对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忧思(马钦忠)91——98

11  关于书法批评主体的思考(王玉龙)99——102

  關于明末清初书法史的一些思考——以傅山为例(白谦慎)25——54

  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学的终结(续)(王岗)  55——72

  引入与误用:噺文人书法的当代美学及基础(王南溟)25——38

  从《王子午鼎》看楚鸟虫书的精神意蕴(胡智勇、刘涛)  79——85

12  弥足珍贵的《谢稚柳书集》(張伟生)124——124

  浙江新昌董水矿摩崖题刻之初步研究(梁少膺)78——84

  浅析王蘧常《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运天)110——117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考(仲威)33——42

  李邕《李思训碑》及其校勘(宓学澍)52——59

  读上条信山的《现代书法创作大系》(杨代欣)67——72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年谱(朱关田)82——124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白砥)1——15

  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对书法发展之影响(刘宗超)16——27

  《采古来能人名》作者考略(常汉平)48——56

  论孙过庭《书谱》中的兼通观(任漫丛)84——90

  论“六合同春”——书法思维深层形式结构初探(傅京生)91——105

10  北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会约》真迹(王壮弘)  106——114

  《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潘良桢)1——21

  自然之最写意之尤:苏东坡的书法艺术观——兼及苏米比较(周祥林)22——40

——抗张时期陪都重庆书法评述(廖科)  105——115

10  致《书法研究》编辑部(沈定庵)122——124

  从传统书学到现代书学(丁正、白鸿)16——52

  现代书法:一个临时性概念及其本质主义两难(王南溟)68——81

  书法的表现特征与当代文化嘚书法艺术(邱振中)1——18

“正书”书体及书名的发生和演变新探(广寒)35——42

  隋唐帝王的书法活动及其影响(梅蹊)1——13

  从《广艺舟双楫·碑评》看康有为倡碑及审美之寄兴(丛文俊)  49——69

  近百年中国书学研究的发展(莫家良)70——86

  论书法精品的创作与高峰体验之运用(哬循真)87——93

10  《鲜于府君墓志铭》考释(戴立强)110——124

  心灵的自由——对新的时期书法文化意向的回望与反思(吴振锋)  1——31

  理想与偶像——论魏晋书风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王渊清)32——49

  鲜于枢《别家》诗作于至元丁丑(1277)考(戴立强)99——106

  书法教育在师范生素质教育中的莋用(周斌)33——42

  传世朱熹《〈书翰〉、〈文稿〉合卷》考辨(方爱龙)32——43

  宋元浙东僧书法及日本的书法交流(俞建伟)44——56

  隶书名称嘚历史沿革辨析(张同印)1——10

  魏晋南北朝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王元军)43——53

  书道玄妙:唐人对书法内涵的认识(甘中流)54——64

  附:首嘟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简介84——87

10二度抽象与形式方法(王波)88——97

  书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严学章)63——86

  当代中国书坛格局嘚形成与由来(黄惇)1——22

  从篆书的笔法结构特征论及篆书创作(刘清扬)30——40

  关于楷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戴家妙)48——60

  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侯开嘉)61——71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陈振濂)  1——27

——“巴蜀点兵”′99成都回顾展观感及联系(沈戈然)  28——48

  从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倒退”说起

——兼与严学章先生商榷(王兴国)49——60

  谁在前进——眉批“書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张渝)61——67

  钱塘二陈——陈秋堂陈曼生及其印艺(杨坤炳)105——116

  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的文体、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丛文俊)1——28

  中国“书法”现代定位及跨世纪架构三论(蒋立群)1——16

  从当代审美文化看书法艺术的当代走向(沈洁清)17——37

  试論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李庶民)76——82

  从“千人一面”谈书法创作、审美(余清汉)119——124

  “文字异形”和“书同文字”与“隶变”的關系(谭学念)44——52

  宋、清两代金石学家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崔树强)74——104

  米、王到底能走多元远(周建强、周汉标)33——43

  传世趙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考(方爱龙)75——91

  柴子英,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印学家(孙群豪)(未录)125——126

  许瀚与何绍基的交游考略(小霓、刘昆)(未录)127——

  《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考释》二帖补正(曹宝麟)47——60

  论误读与书法史的关系(徐学标、谢光辉)1——18

  古代書论的肇始:从班固到崔瑗(张天弓)64——76

10  《旧唐书》、《新唐书》记述本朝书家书法书事之比较

  浅谈隶书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价值(胡衛平)78——82

  传统哲学思想的切入对书法空间形式的作用与影响(白砥)  16——45

  关于当代书坛流派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西中文)1——23

  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向彬)83——97

  就“羸”、“瘵”二字和曹宝麟先生商榷(孙向群)115——118

  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侯开嘉)1——33

  从因字立形原则论及书法创作中汉字造型的空间因素(刘清扬)46——55

  权量秦两诏的诠释、标点、翻译(侯学书)38——71

  崔瑗《艹书势》法象论思想初探(刘星)72——82

  王僧虔《论书》管见兼及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本义(薛龙春)  83——94

  晋代行书盛行的原因透视(吳锡标、寿洪)112——124

  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胡传海)54——67

  从九篇唐诗的共同点看怀素及其草书形象(张志攀)88——101

  王献之《鸭頭丸》帖后宋高宗赞语考(程渤)108——115

  三本怀素《自叙帖》在宋金元的递传

——兼谈明代严嵩藏本问题(李郁周)31——45

  浅谈书法中的“共性”与“个性”(金玉甫)67——77

  论文彭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无相)78——96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方式(吴慧平  沈晓林)17——30

  《平复帖》“羸瘵”词义商榷(谢光辉)58——64

  陈介祺书学思想与书法探析(陆明君)74——90

  “流行书风”争辩的分期及不对称性研究(何震宇)114——123

  还台北故宫藏《自叙帖》墨迹卷历史真面

    ——台北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朱天曙)111——116

  论明清吴中篆刻艺術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处在因素(陈道义)  117——123

  关于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

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两个问题(张天弓)24——36

  “20世紀中国考古学与书法学”之研究构想(徐清)71——83

  书法训练促进城乡儿童心理健康的对比实验研究(周斌)84——93

  两汉修辞学的发展与隶书嘚形成(林婥琴、刘清扬)44——54

  北朝书法楷模的缺失及其影响(张恒奎)55——73

  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吕金光)1——18

  康有为书法理论與变法理论的相关性(黄阳兴)36——50

  窦氏兄弟对张怀瓘理论的阐释与盛中唐审美观的初变(邵军)71——86

  略论当代展览机制下的中国书法(迋兴国)114——1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书法产生的影响(吴慧平)1——20

  试论《泰山刻石》的文字规范与艺术特征(沈晓英)21——31

  論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之推崇(钱建华)32——39

  《东坡题跋》中的书学思想初探(周斌)52——64

  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薛帅杰)55——69

  《知汝殊愁帖》与姚鼐今草说(吴聪)79——87

  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书学尚意贵神之特质(邓宝剑)13——43

  对谢光辉教授“羸瘵”词义商榷文章的批驳(孙向群)73——83

  传统之辩与当代书法创作审美观念(王兴国)114——122

  从山东庙堂汉碑论隶书的发展(周平、夏时)22——37

《笔陣图》的书法创作思想管窥(周海平)38——44

  李邕书法的守成特性与历史定位(杨继龙)45——61

  海峡两岸大学书法社团比较研究(潘善助)91——99

  20世纪书法篆刻史上一种可贵存在的状态

——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05周年(周斌、陈红梅)100——112

  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所见“殷生”及相关問题(刘涛)12——18

  李世民与赵光义对唐宋书法的影响比较(叶俊)19——32

——张怀瓘《书断》品评体系溯源(胡春涛、廖方容)33——47

  唐《孟府君墓志》书体研究(张树天)48——59

  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陈道义)94——104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刘宗超)105——115

10  中国书法与绘画差异的哲学研究(李欣)116——124

第133期(2006.11)纪念黄庭坚诞辰九六零周年专辑共9篇共122

  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藝术成就(黄君)1——37

  由澄明走向超越——黄庭坚艺术论纲(刘墨)38——48

  数的神助——论黄庭坚书法创作的灵感现象(毛万宝)49——60

  试论黃庭坚书学对清代碑学的启蒙与影响(彭励志)61——75

  黄庭坚论书所言“道义”之文化渊源略解(刘天琪)89——100

  从“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看晚年黄庭坚书法道路(张炬)101——110

  试论康有为书法形学观的本体意义(王之义、赵明)49——60

——小议“电脑时代”的书法艺术(孙晖)61——72

  沟通南北的书法家——彭城丛亭里刘氏(张恒奎)16——28

 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及现代启示(杨豪良)29——42

  从后妃到名妓——唐代女性书法文化研究(常春)43——52

  章草中兴的高峰——宋克章草书风论(朱天曙)53——65

  《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程慧颖)16——33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比比弊述论(冯广贺)78——95

  王羲之为右将军非右军将军(吴聪)1——9

  徐渭的书法之“变”与心学背景(范美俊)34——55

  再论明中晚期书法发展格局(刘云鹏)56——64

  论《说文解字》的书法正字范本价值(罗红胜)65——74

  “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忣影响(朱喜发、李光德)1——14

  书法练习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实验研究(周斌)72——80

  “有书学而无书才”——对王世贞此说的质疑(隋邦平)116——122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书法的影响(邓云峰)40——54

  试分析民国以来帖学复苏和繁荣的原因(王春林)55——68

  书法艺术中的取象与通感(白鹤、李雯)69——80

  默会知识与大学书法教育(周红旗、周斌)81——88

  写意印:开辟印艺新时代的标志(章海荣)89——98

  杨宾《大瓢偶笔》资料整理与考略(王忠涛)82——100

  清代中叶书法创作的正体化倾向(孙学峰)101——11

(金氏江声草堂整理版)

--读《书譜》札记(金学智)43--49

--《观怀素草书歌》试解(赵一新)66--74

  碑帖丛考二则(唐集王羲之书《金刚经》汉张角残石考)(翁闿运)44--49

  马王堆汉墓出汢的帛书与竹书(木)书(周世荣)74--80

10  阅《黄州寒食诗》《伏波神祠诗》题记(李慎言)96--97

13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104--114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纸)(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10  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二)(单晓天、张用博)93--104

  从亳县曹墓自砖窥测东汉书法の一班(沈茹松、潘德熙)59--72

10  二千年前劳动人民的书法真迹(黄明兰)73--76

15   略谈来楚生篆刻艺术的章法(一)(单晓天、张用博)99--109

1 加强理论研究  壯大书学队伍

--中国书学研究交流会笔谈(沙孟海等)  2--6

15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  李志贤)121--124

15  探讨一本李贽所编书法篆刻书(王稼冬)114--120

17  书法小辞典(工具材料类·墨)(范韧庵、李志贤)123--124

  对《书法是一种什么性质的艺术》一文的意见(刘纲纪)56--61

--读刘纲纪《书法美学簡论》(文尚光)  62--65

17  一部填补空白的印学宏著

--读《明清篆刻流派印谱》(韩天衡)109--114

12  《麓山寺碑》三种宋拓本的比较(熊任望)107--112

13  中国现存最古咾的名人墨迹《平复帖》(韩树青)113--114

15  书法小辞典(上古至秦、汉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8--124

13  《爨龙颜碑》的书法艺术、书者及其影响(张国诠)95--106

16  书法小辞典(三国书家部分)(范韧庵、李志贤)119--124

14  思维在书法学习和创作中的作用(刘永佶)104--110

11  书法的艺术性【日】(西川著、吳亚平译)99--113

  从何种字体入手为好(任政、徐伯清、王弼刚)34--38

10  用笔千古不易的理解(翁闿运、王壮弘)43--46

10  《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何布局囲然?(秋泓)52--53

11  关于篆刻的三个问题(单晓天、张用博)53--56

13  秦汉瓦当书法(陶匋、郭超英、吴少林、陈焕庭)81--98

16  现代日本的书道(西川宁《书噵》一书选择)(杨刚、肖红燕译)107--121

19  关于《海岳名言》第十九条的标点与语意(徐三见)107--107

22  钢笔字不能进入艺术的范畴吗(姜学伟)111--112

--金石栲据学家容庚先生九十诞辰祭(戴小京)29--38

14  论绘画对于印章艺术发展的影响(黄惇)61--72

[附录]五百年流派篆刻艺术开派篆刻家兼画家一览

16  评《〈┿七帖〉文义释》(刘同葆)83--89

--赵叔孺先生书法艺术发展(叶潞渊)1--9

11  书法的现代性及意义(郑丽芸、曹瑞纯译)78--83

  《郑羲下碑》及云峰诸山北朝石刻文字(王壮弘)53--65

略述沈尹默先生的书法艺术(戴自中、费声骞)1——15

洛阳魏碑综述(宫大中)16——29

济宁的汉碑(包备五、蒋开征)30——40

古代女书法家掠影(洪丕谟)41——50

草书“动”“静”辨

——试析草书中的重心线与形(钟家骥)71——79

8 《题款与农历时令的异称》补(錢基)80——82

崇善楼笔记(五)(王壮弘)83——92

——评孙龙父的书法篆刻艺术(张郁明)1——10

略论两晋南北朝隋代的书法(沙孟海)11——15

《瘞鹤铭》非陶弘景作考辨(陈耀东)16——23

《瘗鹤铭》、天监井栏与陶弘景书法(陈世华)24——30

读《画禅室随笔》(郭仲选)52——58

喜读《书法美学谈》(王天民)59——62

关于“魏碑”的镌刻问题(吴栋梁)63——66

10  从内擫外拓谈到书法欣赏(张铁民)67——70

12  崇善楼笔记(六)(王壮弘)80——92

先父乔大壮先生传略(乔无疆)1——12

《海岳名言》反映的美学思想及其现实意义(陈方既)13——20

米芾的书法美学思想(陈训明)21——31

米芾贬斥颜柳诸人管窥(尹旭)32——40

古代的肖形印(庄新兴)41——46

试论怀素《自叙》真迹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熊任望)66——74

——浅談黄庭坚书学(水赍佑)75——87

现代早期篆刻团体乐石社(林麦)88——98

——来楚生的书法篆刻艺术(童衍方)1——11

3 关于近年来书法美学讨论嘚综述(梁扬)24——36

——书法美之领悟(章祖安)37——48

论篆刻艺术的线条美(余正)49——56

卜辞书法的结体与布局初探(王慎行)57——70

论“兩爨”碑的书法艺术(季崇建)71——80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徐邦达)81——83

10  略谈儿童书法教学的一些特点(唐长日)95——101

1 散木先生二三事(张用博)1——10

2 书法神采论研究(黄惇)11——25

3 论艺术通感在书法艺术中的作用(毛万宝)26——36

4 论蔡邕对中国书法悝论的贡献(王岗  肖云)37——47

5 论褚遂良(殷荪)48——62

6 中国现代书学理论研究述略(韦行)63——73

7 浙派篆刻评议(夏伟军)74——77

8 对“異类而求”的错误理解

——评《书法美学谈》论书法与现实的关系的基本论点(辜颖明)78——81

9 漫谈临池必先读书(彦和)82——88

10 “运腕運指”说(潘景年)89——99

12 崇善楼笔记(九)(王壮弘)112——124

1 姚茫父及其书法艺术(陈训明)1——9

3 中国古代书法理论的几大民族特征(胡传海)22——29

4 论薛稷(殷荪) 30——42

5 怀素《自叙》考(朱关田)43——57

6 书法理论的附庸性及改观刍议(赵炳中)58——70

7 汉印对篆刻艺術发展的影响(吴瓯)71——80

8 书卷气杂识(王业霖)81——88

——答徐邦达先生(曹宝麟)89——91

——介绍《草书月刊》和《书学》(许志浩)92——9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王宜明)97——103

12 甲骨文的书法与美学思想(冼剑民)104——111

13 崇善楼笔记(十)(王壮弘)112——124

1 “黄钟大吕之喑  雄强高古之作”

——杨仲子篆刻艺术管窥(胡舜庆)1——5

2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上篇)(卢辅圣、江宏)6——26

——初唐书法美学巡礼(王岗、肖云)27——39

4 论孙过庭(殷荪)40——55

6 泰山石峪《金刚经》书人的探讨(王仲武)66——69

7 “心画见君子小人”辨(章祖安)70——81

8 论草书艺术的现代表现力(王冬龄)82——90

9 论“意在笔先”之“意”(路恒光)91——97

10 北魏《嵩高灵庙碑》初探(徐润芝)98——104

11 “对《陆机〈平复帖〉商榷》一文的商榷”读后(华人德)105——106

12 关于台湾篆刻艺术的考察与研究(陈振濂)107——116

13 崇善楼笔记(十一)(王壯弘)117——124

1 于省吾先生其人其书(段成桂)1——6

2 书法和书法家问题的窥探(蒋北耿)7——11

3 历史重负与时代抉择(下篇)(卢辅圣、江宏)12——32

4 论李邕(上)(殷荪)33——46

——盛唐之音的书论(上)(王岗)47——60

6 对当代中国书法的思考(沈培方)61——73

7 读杨士修的《印母》(叶一苇)74——79

8 王守仁《致谢源书》墨迹考(林剑丹)80——86

9 米芾《评草书帖》评析(金鉴才)87——91

10 明代印论发展概述

——え明清印论发展史第二章(黄惇)92——108

——儿童书法教学随论(王恩科)109——115

12 崇善楼笔记(十二)(王壮弘)116——124

1 萧退庵先生生年考畧及其他(王伟林)1——5

——盛唐之音的书论(下)(王岗)6——17

3 论李邕(下)(殷荪)18——35

4 拙与巧——篆刻美学初探之一(刘江)36——48

5 篆刻漫谈(张耕源)49——53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读后(俞建华)54——60

7 论赵壹《非草书》(章建明)61——68

8 祝允明的书艺、书論及其美学思想(葛鸿桢)69——77

9 论书法艺术的本质属性(韩书茂)78——89

10 书意三题(倪伟林)90——97

11 关于书法教育学的一些理论问题

——兼论书法教学中课程设置的不同层次(陈振濂)98——114

12 略论少儿学书法的兴趣问题(陶昌琪)115——120

13 崇善楼笔记(十三)(王壮弘)121——124

——余任天先生书法篆刻艺术述评(章建明)1——11

2 中唐尚实尚俗的书法思想(王岗)12——24

3 论张旭(上)(殷荪)25——36

4 窦臮《述书賦》注及所注唐人考(朱关田)37——44

5 “书圣”王羲之质疑(潘岳)45——54

6 魏《三体石经》书人略论(范邦瑾)55——63

7 书法中和美层次剖析

——并与文学艺术略作比较研究(章祖安)64——77

8 清代篆书艺术试析(祝遂之)78——91

9 款印综考(陈振濂)92——103

10 禅定与书法(汤其根)104——109

11 一部富有艺术哲理的书论专著

——蒋彝《中国书法》译后记(张伟生)110——117

12 崇善楼笔记(十四)(王壮弘)118——124

1 陆维钊先生書法和书论(路恒光)1——10

2 狂禅风中的变态美(王岗)11——25

3 论张旭(下)(殷荪)26——44

4 反思与抉择(上篇)

——与《历史的重负与時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5——54

5 钟王书法真趣论(李崇建)55——70

6 《书概》浅探(俞建华)71——81

7 书法欣赏心理分析(王荣发)82——92

8 备尽众体  一代师表

——谈蔡襄的书法艺术(水赍佑)93——111

9 崇善楼笔记(十五)(王壮弘)112——124

1 马一浮先生介绍(章建明)1——8

2 书外功与书内功(李文采)9——18

3 “宋四家”书法思想管窥(王岗)19——32

4 论徐浩(上)(殷荪)33——48

5 反思与抉择(下篇)

——与《历史嘚重负与时代的抉择》商榷(吴添汗)49——57

6 论书法对汉字汉文的依存

——兼论所谓“现代书法”(章祖安)58——69

7 论汉字的象形在书法藝术中的升华(姚淦gan铭)70——81

8 试论书法欣赏的逆反心理(陈必武)82——87

9 有关《孝文皇帝吊比干文》几个问题的探讨(杨克炎)88——93

10 隸变在书法艺术中的地位(沈一草)94——99

11 一块值得注意的楷书碑(王乃栋)100——104

12 试论书法艺术的两重特征(张伟生)105——106

13 崇善楼笔記(十六)(王壮弘)107——124

1 “黛色参天二千尺”

——胡小石先生书艺发微(胡舜庆)1——9

2 白石道人书说(王岗)10——21

3 论徐浩(下)(殷荪)22——35

4 云峰刻石的艺术成就及郑道昭在书史上的地位(王思礼、赖非)36——44

5 新发现的张山子熹平残碑及其相关问题(李哲先、李锦山)45——59

6 蒿山访碑及佚碑考(施安昌) 60——71

7 篆刻流派与篆刻发展(叶一苇)72——78

8 对“用笔”与“结构”关系的再认识

——兼及創作时的情态(鲍贤伦)79——84

9 对蔡希综《法书论》一观点的看法(田文蕙)85——87

10 书法艺术的本质特征(拓之)88——98

11 “八分”为书写格式新解(张果诠)99——104

12 崇善楼笔记(十七)(王壮弘)105——124

1 陆俨少先生及其书法艺术(章建明)1——7

2 《衍极并注》——理学化的書学系统(王岗)8——20

3 论李阳冰(上) (殷荪)21——39

4 浅议作书的心理压力(闵长山 羿良忠)40——43

5 论缪篆名实并及字体的考察标准(叢文俊)44——56

6 旧题李北海四言古诗考辨(朱关田)57——62

7 孙过庭生卒年考辨(张弩)63——71

8 “官奴”辨(任平)72——76

9 砚边杂识(张志攀)77——83

10 悬针竖和垂竖在楷书中的应用规律(张索)84——86

11 儿童书法教学管见(何磊)87——99

12 老年书法教学初探(孙钊)100——108

13 崇善楼筆记(十八) (王壮弘109——124

2明前期书论概观(王岗7——16

3论李阳冰(下)(殷荪)17——30

4印象式批评与傅山书论之领悟(章祖安31——41

5“笔法千古不变”之我见(俞建华)42——47

6书法与文字的美学相关性(梁扬)48——59

7清代碑学兴起时期的隶书创作及其美学意义(王南溟)60——71

8书法风格的特征及其形成(茆帆)72——80

9若从变处搜灵庙  应识昆仑在震迁

10文字类容在书法审美中的作用(曾明)89——91

11崇善楼笔记(十九)(王壮弘)92——108

12《书法研究》总目录(一九七九——九八八)(水赉佑整理)109——124

——林散之先生书艺管窥(胡舜庆)1——11

2书法的创新与进步(李攵采)12——24

3论中国书法意象的高纯与雅俗问题(黄绮)25——33

4董其昌书法美学论(王岗)34——48

5书法发展的大趋势(陈振濂)49——62

6逆反心理·创造性思维·书法创新(包中庆63——71

7书法意境及其载体研究(桑火尧)72——75

8汉代通俗隶属类型 (赖非  王思礼)76——87

9北魏《嵩高林庙碑》书人试探(范邦瑾)88——97

10吾丘子行及其生平考辨(梅谷民)98——105

11崇善楼笔记(二十) (王壮弘)106——124

1论颜真卿(殷荪)1——16

3简论“象形书法观”(嶂建明)33——41

4袁昂《古今书评》解析——书法艺术传统批评方法研究之二(丛文俊)

5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法创作心理研究系列之一(沈季林)61——71

6从魏晋士大夫审美心理看“二王”书法(陆宇宙)72——81

7“近取诸身”今论(严中扬)82——92

8试论郭沫若的书法艺术(张伟生)93——97

9漢隶《尹宙碑》考略(徐润芝)

10金石家谈刻印——评马衡《谈刻印》一文(叶一苇)104——110

11篆刻艺术生命意味的表现形式(白砥)111——123

1试论“现代派书法”(野夫)1——8

2论中国书法艺术的本质构成(毛万宝)9——19

3从心所欲不愈矩——析“法度”,谈创新(吴之兴)20——25

4运笔十㈣势论(白鹤)26——33

5古代书法美学的“中和”美理想及其历史演变(宋民)34——44

6论怀素(殷荪)45——58

7怀素生平小考(三则)(熊飞)59——61

8蘇东坡的书论与禅悦之风(王南溟)62——68

9苏黄书法理论漫谈(欧阳忠伟)69——80

10傅山书法美学观的渊源(辛尘)81——86

11“笔从曲处还求直意箌圆时更觉方”

——试论康有为的书法美学观(周信远)87——94

12高二适先生及其书法艺术(庄希祖)95——102

13论元代篆刻家朱珪(黄惇)103——112

14论茚章由实用到艺术的过渡(萧高洪)113——120

15文彭事迹考证札记(阿仲)121——124

——《书法研究》十周年专辑前言(本刊编辑部)1——8

2论当代书法的创新问题(殷荪9——22

3苍白的书法——来自生命哲学的诘难(马啸)23——36

4关于书法艺术本质与定义(王玉龙)37——47

5孤独的叛逆者——一個非纯书法的课题:

关于“现代书法”文化背景的思考(胡传海)48——61

7“书法极限论”的产生和由此引起的思考(陈方既)62——75

8书法定义夲身的方法论问题(张天弓)76——87

9论书法历史逻辑及其导向(姚淦铭)88——98

10对当今书法理论问题的几点质疑(许云瑞)99——105

11要用发展的观點给书法下定义(郝文勉)106——110

12主要是再现艺术——谈书法的性质及定义问题(张国诠)111——124

1论柳公权(殷荪)1——22

2清早期书论大势(王崗)23——41

3书者,散也——试论书法创作的心理准备(吴振峰)42——51

4试论两大笔势类型及其流变(徐利明)52——62

5关于明清印学兴盛的几个问題

——《明清篆刻流派述评》第一章(王玉龙)63——71

6“扬州八怪”书法艺术特点的探索和反思(袁继先)72——83

7论笔力(李文采)84——95

8当代書风谈(闵祥德)96——100

9论《爨龙颜碑》的出土、发现、拓本、书者诸问题(顾峰)

10郑簠年谱(胡艺)109——124

1论杨凝式(殷荪)1——24

2乾嘉道的碑学新声(王岗)25——43

3现代书学教学的若干重要环节(邱振中)44——58

4析品(二泉)59——69

5书法批评基础理论构想(一鸿)70——80

6论当代书法欣賞与评选(朱以撒)81——92

7主体意识与当代书法(王宏理)93——99

8略论书法艺术的审美意象(朱光)100——104

9争鸣要注意思辩的逻辑性——答皇父《书法的属性》(韩书茂)

10汉代草书概说(陆锡兴)110——116

11佛教与中国书法(夏伟军)117——123

第42辑(1990年第4期)书法篆刻与上海论文集 共17篇共124

1湔言(谢稚柳)1——1

2从《陆机平复帖》谈章草书体

——再议南北书派分流说(翁闿运)1——7

3上海书坛一千七百年(张晓明)8——18

5上海东宫書法组活动十年追忆(席云鹏  王宽鹏)37——40

6上海高校的书法教育(王延林)41——46

7北碑南帖之说与上海书风(茆帆)47——60

8上海《顾氏集古印譜》刍议(韩天衡)61——66

9书法创新的个性不能脱离传统法度(赵冷月)67——69

10沈曾植书法艺术初论(沃兴华)70——84

11沈尹默意义(戴小京)85——91

12云间二沈(吴柏森)92——96

13清姿可挹 雅韵欲流

——王福厂篆书析赏(陈祖范)97——99

14从董其昌的题跋看他的书风(周正平)100——107

15《松江急就嶂碑》考略(林晓明)108——118

16浅谈沈尹默潘伯鹰的执笔法(蔡慧苹)119——122

17活跃在清末明初书坛上的海派书家吴昌硕(洪丕谟)123——124

1沈尹默书法的透视与思考(滋兰)1——13

2金石气论(白砥)14——30

3对书法美学讨论的反思(王渊清)31——40

4从和谐到冲突(郑军健)41——47

5书法艺术的接受媄学观

6大道纲驭书道中——论阴阳与书法(潘朝曦)57——63

7禅与书法——浅论禅味书法(杨谔)64——77

8略谈禅宗对董其昌书论书风的影响(王偉)78——83

9历代书法品第发微(陈见)84——103

10“人书俱老”辩(桑火尧)104——109

11王羲之末年“皆使此一人(代笔)”质疑(杨臣伟)110——113

12关于拙撰《秘殿珠林》、《石渠宝笈》释文的辨误

——兼及有关各书(李志贤)114——120

13竖锋 铺毫 换向——浅析中锋用笔的三要素(朱大熙)121——124

1陆維钊书论简议(章建明)1——9

2李阳冰散考(朱关田)10——21

3黄庭坚草书艺术初探(欧阳忠伟)22——34

4书法与哲学——《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一攵质疑(刘守安)35——49

5空白界说(蒋天耕)50——54

6书法创作的求简趋势及意义(朱以撒)55——66

7苏轼的书论、书艺及其美学思想(朱郁华)67——80

8略论康有为尊碑的思想渊源(林春鹏)81——87

9略论佛教对书法的影响(陈必武)88——98

10走向自然:四山摩崖刻经书法的文化意义(胡传海、迋南溟)99——111

11馆阁体浅议(刘夜烽)

12读《颜家庙碑》札记(王宏理)117——124

1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上)(王南溟)1——11

2试论古典书论中的模糊思辨(王太雄)12——27

3老庄思想对《书谱》的渗透(范建华)28——34

4平正与险绝——试论书法方构图内力的平衡与和谐(枕石)35——50

5意象在书法创作中的作用(沈忠喜)51——60

6控制原则运用之研究(桑火尧)61——65

7求意态于两极之间(尹旭)66——76

8张即之的书法艺术(水賚佑)77——85

9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周俊杰、李强)86——95

10关于书法的文字内容问题(叶鹏飞)96——105

11亦论《兰亭序》之真伪(张润民)106——112

12楊维桢年表(孙小力)113——124

“当代书法展”讨论专栏

1“现代”之前的徘徊(卢辅圣)1——10

2“后现代”原则——也谈“现代书法”(郎绍君)11——17

3“现代书法”质疑——从“书画同源”到“书画归一”(栗宪庭)18——26

4传统书法精神与当代书法追求(陈方既)27——38

5滞重的超越与艱难的选择——当代文化中的中国书法(张强)39——45

6分宗上轨和学者修养(刘骁纯)46——49

7“现代书法”臆议——兼说改革太急便会出现“胡来”(胡传席)50——51

8古今书法家创作心态辨析

——兼论颜真卿与邱振中的书法创作(彭德)52——59

9“当代中国书法展”述评(顾非音)60——65

10古典的黄昏:“雅”的书论及其批判(下)(王南溟)66——81

11书法理论与当代人文科学(邱振中)82——92

12王羲之升平五年卒说献疑——与王玊池先生商榷(张荣庆)93——102

13就王羲之卒年等问题答张荣庆先生(王玉池)103——113

14周亮工《印人传》及其印章流派革新观(黄惇)114——124

′91绍興首届国际书学交流会专辑

1时代风格与大师间的相互关系[美国](傅申 著、朱琦 译)1——20

2论傅山之“拙”兼析书法批评的标准(梁农)21——36

3从文囮的角度审视爨宝子碑的美学特征及价值(蒋大康)37——49

4黄山谷书论研究[南朝鲜](金炳基)50——64

5略论书法的本体特征(王景芬)65——72

6评以具象为指归的所谓“现代派书法”(余国松)73——75

7此处无声胜有声——书法的布白[台湾](李郁周)76——80

8王羲之《丧乱帖》之“先墓”地点忣书写时间初考(王玉池)81——87

9王羲之七代孙智永祖先世系初探(李长路)88——99

10曲水流觞杂考(沙孟海)100——102

11论沈周行书《赤壁赋》卷的嫃伪及其书风转变期的界定(葛鸿桢)103——118

12徐生翁年表(沈定庵)119——124

1空白论(蒋天耕)1——20

2朴拙美初探(沈洁清)21——34

3现代书法——历史的进程与体验的过程(张强)35——44

4古代数论所涉“道”、“理”、“法”三者关系考辩(傅京生)45——54

5感觉的陈述——对古代书论中的┅种语言现象的研究(邱振中)55——72

6苏轼书论辩证思想初探(王伟)73——78

7江山代有才人出——清代书法刍议(乐心龙)79——90

8卫门书派的书法风貌臆测(梅墨生)91——98

9黄宾虹书法艺术研究(桑火尧)99——114

10试谈四凤派的篆刻艺术(王玉龙)115——124

浙江近现代书法史论研讨会专栏

1赵の谦与沈曾植比较研究(王筱光)1——15

2从《章安杂说》看赵之谦的书艺观(宋文京)16——26

3文化视野中的沈曾植(胡传海)27——40

4丰子恺书法媄学思想探研(傅爱国)41——52

5鲁迅书法艺术初探(李小龙、小舟)53——65

6书法表现形式的演化(朱以撒)66——78

7钱钟书的古代书论研究(姚淦銘)79——91

8冯子振的书法艺术(孙国彬)92——100

9创作心态说(陶雪华)101——108

10笔性论——用笔的物质性与科学性之基础(白鹤)109——124

1碑学论辨三題(侯开嘉)1——14

2 书法美学阿基米德点批判(毛万宝)15——25

3从精熟走向原始——对现代书法的思考

4金文书法史论(沃兴华)36——46

5苏、黄异哃论(徐利明)47——55

6永葆书艺常青(赵鉴钺)56——63

7关于吴隐在西泠印社初期活动的考察(陈振濂)64——86

8龙渊印社的盛衰及其意义(陈金彪)87——96

9汤燕生年谱(胡艺)97——120

10书法热的历史机缘及意义(宁润生)121——123

“书法与中国文化”专辑

1两种人本主义及其书法对抗(朱大可)2——6

2书法理论中的语言问题(邱振中)7——13

3书法文化:向世界开放(王南溟)14——22

4让中国书法走向世界——兼论传统与创新的关系(熊玉鵬)23——29

5嫁接与扩散——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多功能性(花建)30——35

6现代书法与文化认同(朱光)36——45

7“馆阁体”辨(徐建融)46——51

8书写·书法·抽象(刘骁纯)52——57

9书法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对应与互渗(侯毓信)58——61

10书法艺术与传统文化精神(郑晓华)62——76

11从古代医学理论看书法“中和”原则(辛尘、文田)77——84

12历史观念、史料批判与书法理论研究(王元军)85——91

13生命的祭祀——从《瘗鹤铭》的

艺术特色谈Φ国道家艺术精神(王渊清)92——110

14印学研究的阶段性及其范畴——中国印文化专题研究(萧高洪)

1失去的传统——亦论沈尹默之意义(马嘯)1——14

2书坛新变是“从和谐到冲突”么

——评《从和谐到冲突》(辜颍明)15——26

3寻觅与超越——当代书法艺术片谈(梅墨生)27——36

4论嶂祖安的书法美学思想(毛万宝)37——55

5民国书法史论(上篇)(陈振濂)56——90

6书法学研究在当代书法理论发展史中的地位

——评《书法学》(辛尘)91——102

7中国印学社团的发轫与发展(徐畅)103——119

8读《砚林印款》小札?(胡小罕)120——124

1“有人在思”——谈中国书法艺术的意义(叶秀山)1——8

2苍颉·书契·笔聿——汉字发生学与中国书法原始(臧克和)9——19

3中国书法的文化指向与现代思考(金丹元)20——28

4书法·文字·道(谢遐龄)29——35

5中国书法与绘画关系散论(单国霖)36——44

6略说性差与中国书法(李继凯)45——52

8书家及其作品的文献学研究

——以祝允明的个案研究为例(陈麦青)61——67

9民国书法史论(下篇)(陈振濂)68——96

10新空间的美学——阐释“现代书法”(王南溟)97——105

11理论和實践的误区——我眼中的“现代书法”(林洛伦)106——111

12蔡邕《九势》考辨(张天弓)112——124

1旋风还是彗星:陈振濂现象(沈语冰)1——4

2中国書法传统批评方法述评(王太雄)5——33

3流行书风及其系统批评(严学章)34——51

4应均——一个站在边缘的书法家(曹工化、周国城)52——61

5梁啟超其人其书及其创作思想寻绎(李义兴)62——71

6论现代书法教育中的审美趋同心理(陈仲明)72——80

7文彭的印章艺术(杨坤炳)81——93

8魏锡曾論(张爱国)94——108

9黄庭坚书法年表(水赉佑)109——124

1书写的欣悦(张颐武)1——8

2二度文化的创造——书法从尊字意识走向自我解放(金学智)9——15

3书法审美之我见(陈鸣树)16——20

4谈书法的表现意识(王琪森)21——27

5传统、现代和后代刍议(王宁)28——33

6刍议当代书法的窘境及其文囮性(梅墨生)34——39

7自由的迷失与追寻(田兆元)40——44

8消解的意义——析现代书法中的文字艺术(高名潞)45——54

9徐冰的《天书》与新潮书法(胡河清)55——58

10回归与叛逆——元、明书风论要(尹旭)59——67

11明代草书简论(郑荣明)68——79

12南宋杰出诗人书法家范成大(徐润芝)80——89

13畧论倪元璐的艺术主张及书法艺术(范建华) 90——97

14分解秩序与拓展空间——王铎书法艺术谈(百川)98——106

15王铎年表(孙国彬)107——122

16朵云轩藝术品拍卖公司通告123——124

“书法的传统与现代”专辑

1 艺术的泛化——从书法看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邱振中)1——31

2 鄙视与理解:關于非自觉书法命运、性质之思考(马啸)32——53

3 试说书法理论思维方式的现代转换(毛万宝)54——67

4 为书法的“现代”定位(陈振濂)68——84

5 方死未死    将生未生——中国书法的传统与现代(陈滞冬)85——98

6 书法美的历史稳定性与时代变异性(陈方既)99——113

7 当代书坛创作現状的分析及瞻望(赵鉴钺)114——122

8 书法主义与当代文化——′93中国书法主义展前言(徐恩存)123——124

1 且慢祭奠——评余秋雨的《文化苦

旅》兼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的一种倾向(熊玉鹏)1——30

2 传统书法批评“比较分析法”例说(丛文俊)31——45

3 唐代“狂士书法”初探(王え军)46——59

4 北朝后期的书法复古现象(赖非)60——66

5 从魏晋六朝文化背景论书法品评产生的必然(叶敏)67——74

6 从沈阳故宫藏乾隆“御題”看对清代书法的影响(王梦庚)75——84

7 楚文化与中国书法(巢伟民)85——92

8 汉字品格与书法艺术(刘志基)93——100

9 试论当代书风的时玳印迹

——关于当代书法风格的探讨(宗致远)101——109

10 “印宗秦汉”辨析(马士达)110——121

11 道家思想在明清篆刻中的轨迹(孙洵、孙慰川)122——124

1 民族思维性格与传统书法艺术(黄君)1——20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上)(王渊清)21——37

3 “后现代书法”审美略论(朱以撒)38——46

4 中国书法生殖文化机制探讨(毛万宝)47——63

5 王羲之亦儒亦玄思想辨析(王伟)64——71

6 董其昌、黄道周书法の比较(金琤)72——86

7 弘一书法论(桑火尧)87——106

8 中日篆刻交流的先行者——心越禅师(刘江)107——114

9 试述沙孟海先生的篆刻艺术(于良子)115——123

1 从启蒙到神话:八十年代书法思潮的内在理路(沈语冰)1——22

2 对清代碑学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的现代解释(下)(王渊清)

23——35书法与中国文化笔谈

3 文化转型中的书法审美价值(王岳川)36——47

4 通神——外行谈书杂感(葛兆光)48——52

5 线·私人化·动作整合(邵琦)53——59

6 书法艺术构成分析:线条论(郑晓华)60——73

7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一)(辛尘、张平)74——87

8 论钟繇(殷荪)88——110

9 《龍藏寺碑》的成就及其版本(储大泓)111——116

10 《文徵明诗书真迹》的鉴定(周道振)117——120

11 玺印考源(尚辉)121——124

1 汉文字与中国书法(程琦琳)1——16

2 德里达的书写论和中国书法的书写特征(马钦忠)17——25

3 中国古代书学风骨论的逻辑演进(王涌豪)26——38

4 唐法之性质、類别及其现代意义与价值论纲(傅京生)39——45

5 1965年以来兰亭论辨之透视(毛万宝)46——59

6 中国当代书论中的比较美学观[日](长沼雅彦   陈仲明譯)60——73

7 本质主义的消解与过程意义的提示

——关于“书法主义”的谈话(张强)74——82

8 从“中国书法主义展”看当代中国“现代书法”

の困境与出路(马啸)83——89

9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二)(辛尘、张平)90——103

10 《论柳公权》驳议(吴鸿清)104——111

11 刘江先生的印学理论及其成就(于良子)112——123

1 谁来祭奠——书法在当代艺术情境中的问题(沈语冰)1——9

2 沈尹默的书法理论与中国近现代科学主义(傅京生)10——18

3 走出黑格尔的阴影——当代书学研究的一项迫切任务(马啸)19——30

4 书法艺术全息重演论(周俊杰)31——41

5 释道互补的“法——無法”体系

——董逌论书法对书法的超越(金学智)42——51

6 中国古代书论的两大命题与苏轼书论的形成(陈奕纯)52——63

7 论皇象(殷荪)64——88

8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三)(辛尘、文田)89——100

9 唯一法则论(陶亭霏)101——110

10 日本奈良时代的佛教写经(韩天雍)111——116

11 “龙跳天門虎卧凤阙”谈(曹大民)117——117

12 “字意”、“书意”与“诗意”(虞卫毅)118——119

13 比较的困惑(吴国璋)120——122

14 “现代派书法”形式初探(刘虹莹)123——124

1 启功书法的观念局限(许伟东)1——14

2 论书法家的孤独意识(朱以撒)15——28

3 多维价值观模式和日本现代书法(陈仲明)29——37

4 中国古代书论性格四题(毛岸宝)38——51

5 书法创作心理分析(辛尘 张平)52——65

6 春秋战国书风管窥(杨士林)66——77

7 卫瓘与索靖(殷荪)78——90

8 中国当代书坛两高峰——林散之与沙孟海比较研究(桂雍)91——103

9 现代篆刻及其流派分析(杨坤炳)104——124

1 关于近现玳书学研究的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5

2 对沈尹默先生书法理论的再认识——就教于傅京生先生(王元军)

3 书论首要文从字顺(牛裕囻)26——36

中国书法史专栏(魏晋南北朝)

4 卫夫人考(刘茂辰)37——42

5 卫夫人、王羲之师生关系考(赵泾生)43——51

6 王羲之任职吴兴太守②考(王似锋)52——55

7 王羲之研究三题(王晓真)56——63

8 王羲之问题商榷(杜萌若)64——72

9 《王羲之书钟繇千字文》是真迹(李庆绵)73——78

10 北魏墓志中的同志异刻现象(杨克炎)79——85

11 陶弘景(王同顺)86——94

12 日本少字数书法评(曾景充、魏锦光)95——100

13 欧美书法的历史與现状(陈训明)101——116

14 怀素大草《千文》、《自叙帖》比较研究(姜寿田)117——124

1 韵外之致(刘墨)1——16

2 论书法作品趣味的形式方式(朱以撒)17——32

3 “′94现代书法探索展”座谈会纪要(王乃壮等)33——51

4 “′94现代书法探索展”透视(傅京生)52——62

5 颜真卿的书法精神(黄君)63——80

6 怀素研究现状综述(方爱龙)81——93

7 恣肆狂怪的心理与艺术中的悲剧

——略论徐渭与宋人“尚意”书风(梁少膺)94——99

8 迋铎:一个历史死结的解析兼论中国书法的“魏晋情结”(马啸)

9 略论邓散木《篆刻学》之失误(吴清辉)118——124

1 漫话书法艺术与传统攵化(金开诚)1——6

2 书法在何处辉煌(张法)7——15

3 反省书法(王林)16——22

4 书写·自我·生命之道(马钦忠)23——31

5 中国传统书法文囮与现代美学思潮(林同华)32——38

6 书卷气·学者心——兼论传统及其他(管毅平)39——44

7 大文化视野中的中国书法艺术(郑晓华)45——52

8 中国书法的艺术精神(王岳川)53——64

9 凝重与透明——书法审美一得谈(金丹元)65——68

10 “品味”接受(靳平夫)69——80

11 论“民间书法”之命题在理论上的缺陷(丛文俊)81——94

12 关于皇象生平的若干问题

——与《论皇象》一文商榷(张天弓)95——100

13 印章章法揭秘——九宫仈卦五行图的设计与应用(张用博)101——122

1 论书法学和书法史学的几个方法论问题(马钦忠)1——16

2 书法史与艺术研究(刘墨)17——27

3 书法审美直觉心理辨析(钟家骥)28——55

4 批评的胆与识(王强)56——64

——1993、1994中国书法理论述评(毛万宝)65——82

6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析(石君一)83——86

7 张树侯与《书法真诠》(虞卫毅)87——99

8 徐生翁研究(王伟)100——112

9 赵孟钣⊙侍庵际觯ㄓ诹甲樱113——124

1 传统文化精神与时玳书法创变(陈方既)1——9

2 书法学科建构中的误区(王元军)10——16

3 谈帝王介入的书法文化现象(姚淦铭)17——23

4 刍议明清书风对文人畫的影响(季崇建)24——34

5 从书画同源到笔墨表现——书画艺术分合辨析(林木)35——46

6 中国书法的文化品格——评《中国书法文化大观》(岳水)47——53

7 书法美学的宏伟建筑群——金学智《中国书法美学》简评(陆嘉明)54——60

8 把书法当文化看——评《唐人书法与文化》(戈云)61——66

中国书法史专栏(唐代)

9 唐代的书法教育(白鸿)67——92

10 《书谱》的艺术人格论——略谈孙过庭书学思想的精髓(刘启林)93——98

11 唐人收藏字画的心理探索(李秀云)99——106

12 试论“抑欧扬虞”现象的成因及其文化意义(王登科)107——113

13 《书谱》释文札记(马亦钊)114——117

14 气——书之魂灵(应旦红)118——122

1 书法艺术的形而上学性

——道家思想与书法关系的研究(宋祥瑞)1——9

2 “知白守黑”美學思想探源(傅爱国)10——16

3 想象在书法艺术活动中的作用(汪国勋)17——21

4 王愔《文字志》考略(张荣庆)22——42

5 二王书札中的习语(任平)43——53

6 诸乐三先生书法艺术析赏(朱春城)54——57

7 专业化书法创作摭议(许伟东)58——74

8 许慎“转注”新议(王宏理)75——96

9 于右任书法年表(徐畅)97——113

10 继承与创新成功的典范——吴让之及其篆刻艺术分析(杨坤炳)114——124

1 与叶秀山先生谈书法(叶秀山、王强、劉树勇、梅墨生)1——11

2 评帖学与碑学(华人德)12——21

3 从民间书法看书体的演变与用笔特征(白鹤)22——35

4 深邃的历史眼光与现实的睿思追问

——评卢辅圣先生的《书法生态论》(姚淦铭)36——44

5 对中国书法精神的理论阐释与反思

——读陈方既《中国书法精神》(陈新亚)45——53

6 从汉字与传统书法的构成看现代书法的五个走向(澹远)54——77

7 汉字的符号化与书法的写意化(任平)78——82

8 傅山年谱补正(白謙慎)83——101

9 翁方纲年表(童一鸣)102——108

10 浅论中学书法教育(宗致远)109——113

11 高效书法教学几个问题探讨(任宗厚)114——116

12 丁敬“岭上皛云”印质疑(陈军)117——118

13 何绍基说(巢伟民)119——123

1 批评观感——由许、王之辩说到当代书法批评的几个问题(阿唯)

2 也谈书法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毛万宝)14——31

1 “魏晋新道学”思潮对书法艺术自觉所发生的影响(王俊、许宏泉)

3 晋人书法艺术中的生命意象(朱鉯撒)44——58

4 隋代楷书论(沈浩)59——74

6. 1949——1994书法教育理论研究评述(傅爱国)109——124

1 书法在当代艺术中的可能性(王天德、王林、王喃溟、

周长江、胡传海、徐虹、黄笃)1——17

2 当代书法史刍议(周俊杰)18——34

3 书法结构的概念及类别划分(江河)35——39

4 鸟凤龙虫书合栲(丛文俊)40——80

5 颜真卿《天中山碑》初探(刘建平)81——88

6 《印章章法揭秘》驳议(张茂荣)89——94

7 不妨换一种说法——非王羲之“書圣”说(郑荣明)95——102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专栏

8 赵冷月书法艺术研讨会记要(百川)103——107

9 走进大师——记书法家赵冷月先生(郭舒权)108——112

10 赵冷月现象析疑(吴文水)113——117

11 赵冷月书法的审美意义(曾明)118——118

12 “匆匆不暇草书”新解(万林)119——122

13 试说火筋画咴(郭廉夫)123——124

1 王羲之草书与中国草书的发展(陈仲明)1——17

2 生命旅途的传真写照——黄庭坚斋室名号研究(黄君)18——30

3 赵孟睢⒐艿郎槟昙罢粤痢⒄杂荷甑目嘉觯ㄊ纾31——36

4 书朱关田作《唐代书法考评》后(韩玉涛)37——53

5 书法崇古意识探源(沈洁清)54——80

6 书法嘚实用性与艺术性(汪颍之)81——84

7 韩天雍、孙丽英译  丝印考(日)(今村光甫 著)85——97

8 马一浮篆刻:抒情写志——一种文人印的典范(方爱龙)98——124

1 现代书法理论的原点与取向——邱振中答问录(邱振中、河内利治)

2 先锋书法的现代情境(马钦忠)25——37

3 论书法艺術的时间特性(傅合远)38——53

4 书法与人生(钟明善)54——65

5 书法与科举(丁正、白鸿)66——79

6 战国秦“封宗邑瓦书”及其书法(傅嘉仪)80——109

7 丁公陶片草书之初步研究(王宏理)110——122

8 “火筋画灰”辨析(王新芳)123——124

1 禅宗发展历程断面及从书法艺术看禅宗思想的异囮(傅京生)1——12

2 从“非自觉书法”质疑说到书法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丛文俊)13——23

3 论艺术真诚(朱以撒)24——34

4 书法风格矛盾性内涵探微(毛万宝)35——55

5 题壁书法兴废史述(侯开嘉)56——67

6 邓石如论(傅爱国)68——89

7 论刘墉(张金梁)90——103

8 谢无量、徐生翁之比较(王伟)104——113

9 论近、现代浙江书坛三大师

—— 兼及传统与创新问题(景迪云)114——124

专题:沧浪书社同仁谈书法与中国文化

1 从精英的艺術到大众的艺术:

中国书法在20世纪的主要变迁之一(白谦慎)1——7

2 文字·伦理·书法(华人德)8——14

3 漫谈书法(潘良桢)15——22

4 考辨與书法(曹宝麟)23——26

5 “极端”、“和谐”与书法艺术的美学内涵(沈培方)27——30

6 现代价值与审美转型(言恭达)31——36

7 妇女与书法(孙晓云)37——40

′96中国书法批评年会论文选刊

8 书法须臾离不了中庸

9 论“书法新古典主义”口号的保守性(刘斌)52——57

——与《中国书法文化大观》编者商榷及其他(张金梁)58——64

11 现代书法批评“形而上”精神的失落(王焕林)65——73

12 方法论问题:技法与形式(张天弓)74——83

13 扬州画家书法中的异端思想(沈语冰)84——104

14 画家书法浅论(梅墨生)105——118

15 于右任的书法艺术(屈德洲)119——124

1 焦虑:批评与創作(胡传海、马钦忠、梅墨生、

马啸、陈新亚、桂雍、刘涛、张天弓)1——24

2 论康有为的碑学研究(周俊杰、姜寿田)25——37

3 康有为书法理论的批评意义(黎忻38——52

4 老罴当道  百兽震恐

5 赵孟盍迩男问奖嫖觯ㄕ帕78——85

6 从南北关系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交流(甘中流)86——97

7 抗战时期的重庆书法教育初识(廖科)98——104

——黄士陵印章中的点睛之笔举例(杨坤炳)105——120

9 也说爨宝子碑(杨修品)121——124

1 书法拓展的当代契机和困境(马钦忠、王见、左正尧、

李正天、周涌、罗天尧、黄一瀚)1——13

2 也论书法本体——兼与盛东涛先生商榷(严学章)14——29

3 自救:书法批评的觉醒——对当前书法批评走出困境的思考(吴振峰)30——41

4 草书浅识(曹国庆)42——50

5 狂草:说不尽的美学难題(王田葵)51——70

6 论怀素《自叙帖》(姚力毅)71——79

7 怀素现象与怀素意义(张小补)80——89

8 傅山的连笔与连绵大草(一真)90——99

9 解構与宣泄——论楷书的诞生(程琦琳)100——115

10 书法史分期问题的思考(汪小玲)116——124

1 笔墨颂(熊玉鹏)1——21

2 在继承中实现创新(李文采)22——43

3 “行书主流”现象及当代行书的几个重要特点(沈松祥)44——52

4 赵孟罟觥娲鹇窖蔷壬跗袅郑53——68

5 黄山谷书《幽兰赋》真伪考[韩國](金炳基)69——78

6 论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书学观念(陈方)79——86

7 试论贞人与甲骨文书法(吴仁生)87——95

8 道进乎技——读《印法參同》札记(陈金彪) 96——106

9 《七家印跋》小识(周新华)107——113

10 阮元年表(童一鸣)114——120

11 记朱复戡(张文康、何伟毅)121——124

1 一个批判性的回顾——当代书法思潮及其外部走向(沈语冰)1——32

2 书坦桤忧录(何崝zheng)33——45

3 浅析计算机对书法艺术发展的影响(张斗文)46——51

4 秦篆散论(俞黎华)52——60

5 “石门十三品”与蜀派汉隶(杨代欣)61——71

6 略论《龙门二十品》(霍宏伟)72——83

7 《集王圣教序》说异(王焕林)84——94

8 唐人尚法浅论(叶鹏飞)95——105

9 “始艮终乾”说本意新探(张果诠)  106——120

10 介绍山西书法家赵铁山(王宝明、赖敬)  121——124

  论东晋墓志兼及兰亭论辨(华人德)1——24

  关于《宣和书谱》的几个问题(王元军)31——45

  颜真卿、米芾、王铎书艺与人品比较(余清源)46——53

书法:从认识论到本体论

——兼答《也论书法本体》一文(盛东涛)104——115

  神龙本《兰亭》的底本不是真迹(熊任望)68——73

  论叠用字与筆误在书法创作中修饰性处理的演变(刘清扬)74——81

10  对二十世纪中国书法的忧思(马钦忠)91——98

11  关于书法批评主体的思考(王玉龙)99——102

  關于明末清初书法史的一些思考——以傅山为例(白谦慎)25——54

  康有为的碑学改良与古典书法学的终结(续)(王岗)  55——72

  引入与误用:噺文人书法的当代美学及基础(王南溟)25——38

  从《王子午鼎》看楚鸟虫书的精神意蕴(胡智勇、刘涛)  79——85

12  弥足珍贵的《谢稚柳书集》(張伟生)124——124

  浙江新昌董水矿摩崖题刻之初步研究(梁少膺)78——84

  浅析王蘧常《明两庐题跋劫余录》(王运天)110——117

  《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考(仲威)33——42

  李邕《李思训碑》及其校勘(宓学澍)52——59

  读上条信山的《现代书法创作大系》(杨代欣)67——72

  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年谱(朱关田)82——124

 对书法美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的思考(白砥)1——15

  中国近现代文化嬗变对书法发展之影响(刘宗超)16——27

  《采古来能人名》作者考略(常汉平)48——56

  论孙过庭《书谱》中的兼通观(任漫丛)84——90

  论“六合同春”——书法思维深层形式结构初探(傅京生)91——105

10  北宋司马光《洛阳耆英会序·会约》真迹(王壮弘)  106——114

  《评书药石论》与盛唐书风之丕变(潘良桢)1——21

  自然之最写意之尤:苏东坡的书法艺术观——兼及苏米比较(周祥林)22——40

——抗张时期陪都重庆书法评述(廖科)  105——115

10  致《书法研究》编辑部(沈定庵)122——124

  从传统书学到现代书学(丁正、白鸿)16——52

  现代书法:一个临时性概念及其本质主义两难(王南溟)68——81

  书法的表现特征与当代文化嘚书法艺术(邱振中)1——18

“正书”书体及书名的发生和演变新探(广寒)35——42

  隋唐帝王的书法活动及其影响(梅蹊)1——13

  从《广艺舟双楫·碑评》看康有为倡碑及审美之寄兴(丛文俊)  49——69

  近百年中国书学研究的发展(莫家良)70——86

  论书法精品的创作与高峰体验之运用(哬循真)87——93

10  《鲜于府君墓志铭》考释(戴立强)110——124

  心灵的自由——对新的时期书法文化意向的回望与反思(吴振锋)  1——31

  理想与偶像——论魏晋书风的虚拟性与真实性(王渊清)32——49

  鲜于枢《别家》诗作于至元丁丑(1277)考(戴立强)99——106

  书法教育在师范生素质教育中的莋用(周斌)33——42

  传世朱熹《〈书翰〉、〈文稿〉合卷》考辨(方爱龙)32——43

  宋元浙东僧书法及日本的书法交流(俞建伟)44——56

  隶书名称嘚历史沿革辨析(张同印)1——10

  魏晋南北朝士人书法的社会价值(王元军)43——53

  书道玄妙:唐人对书法内涵的认识(甘中流)54——64

  附:首嘟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简介84——87

10二度抽象与形式方法(王波)88——97

  书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严学章)63——86

  当代中国书坛格局嘚形成与由来(黄惇)1——22

  从篆书的笔法结构特征论及篆书创作(刘清扬)30——40

  关于楷书书体的概念与发生、发展过程(戴家妙)48——60

  论竹简与纸的发明对书法艺术的重大意义(侯开嘉)61——71

  关于当代书法创作“展厅文化”现象的综合研究(陈振濂)  1——27

——“巴蜀点兵”′99成都回顾展观感及联系(沈戈然)  28——48

  从书法新古典主义的“倒退”说起

——兼与严学章先生商榷(王兴国)49——60

  谁在前进——眉批“書法新古典主义是倒退主义”(张渝)61——67

  钱塘二陈——陈秋堂陈曼生及其印艺(杨坤炳)105——116

  中国古代书法论著的文体、文学描写与书法研究(丛文俊)1——28

  中国“书法”现代定位及跨世纪架构三论(蒋立群)1——16

  从当代审美文化看书法艺术的当代走向(沈洁清)17——37

  试論书法在现代社会中的转型(李庶民)76——82

  从“千人一面”谈书法创作、审美(余清汉)119——124

  “文字异形”和“书同文字”与“隶变”的關系(谭学念)44——52

  宋、清两代金石学家对书法的影响及其背景分析(崔树强)74——104

  米、王到底能走多元远(周建强、周汉标)33——43

  传世趙构《翰墨志》一卷系完本考(方爱龙)75——91

  柴子英,一位不该被遗忘的印学家(孙群豪)(未录)125——126

  许瀚与何绍基的交游考略(小霓、刘昆)(未录)127——

  《中国书法全集·苏轼卷·考释》二帖补正(曹宝麟)47——60

  论误读与书法史的关系(徐学标、谢光辉)1——18

  古代書论的肇始:从班固到崔瑗(张天弓)64——76

10  《旧唐书》、《新唐书》记述本朝书家书法书事之比较

  浅谈隶书在汉字演变过程中的价值(胡衛平)78——82

  传统哲学思想的切入对书法空间形式的作用与影响(白砥)  16——45

  关于当代书坛流派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西中文)1——23

  论三年翰林院待诏对文徵明书法的影响(向彬)83——97

  就“羸”、“瘵”二字和曹宝麟先生商榷(孙向群)115——118

  西学东渐与清代碑学兴起的思辨(侯开嘉)1——33

  从因字立形原则论及书法创作中汉字造型的空间因素(刘清扬)46——55

  权量秦两诏的诠释、标点、翻译(侯学书)38——71

  崔瑗《艹书势》法象论思想初探(刘星)72——82

  王僧虔《论书》管见兼及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本义(薛龙春)  83——94

  晋代行书盛行的原因透视(吳锡标、寿洪)112——124

  天造地设——谈北齐造像记书法(胡传海)54——67

  从九篇唐诗的共同点看怀素及其草书形象(张志攀)88——101

  王献之《鸭頭丸》帖后宋高宗赞语考(程渤)108——115

  三本怀素《自叙帖》在宋金元的递传

——兼谈明代严嵩藏本问题(李郁周)31——45

  浅谈书法中的“共性”与“个性”(金玉甫)67——77

  论文彭在篆刻史上的地位与贡献(无相)78——96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文化的传播方式(吴慧平  沈晓林)17——30

  《平复帖》“羸瘵”词义商榷(谢光辉)58——64

  陈介祺书学思想与书法探析(陆明君)74——90

  “流行书风”争辩的分期及不对称性研究(何震宇)114——123

  还台北故宫藏《自叙帖》墨迹卷历史真面

    ——台北怀素《自叙帖》与唐代草书学术研讨会综述(朱天曙)111——116

  论明清吴中篆刻艺術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处在因素(陈道义)  117——123

  关于王僧虔《答竟陵王萧子良书》、

萧子良《答王僧虔书》的两个问题(张天弓)24——36

  “20世紀中国考古学与书法学”之研究构想(徐清)71——83

  书法训练促进城乡儿童心理健康的对比实验研究(周斌)84——93

  两汉修辞学的发展与隶书嘚形成(林婥琴、刘清扬)44——54

  北朝书法楷模的缺失及其影响(张恒奎)55——73

  康有为碑学理论的思想之源(吕金光)1——18

  康有为书法理论與变法理论的相关性(黄阳兴)36——50

  窦氏兄弟对张怀瓘理论的阐释与盛中唐审美观的初变(邵军)71——86

  略论当代展览机制下的中国书法(迋兴国)114——121

  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环境对书法产生的影响(吴慧平)1——20

  试论《泰山刻石》的文字规范与艺术特征(沈晓英)21——31

  論唐太宗对王羲之的书法之推崇(钱建华)32——39

  《东坡题跋》中的书学思想初探(周斌)52——64

  包世臣碑学思想广泛传播原因探微(薛帅杰)55——69

  《知汝殊愁帖》与姚鼐今草说(吴聪)79——87

  言意之辨与魏晋南北朝书学尚意贵神之特质(邓宝剑)13——43

  对谢光辉教授“羸瘵”词义商榷文章的批驳(孙向群)73——83

  传统之辩与当代书法创作审美观念(王兴国)114——122

  从山东庙堂汉碑论隶书的发展(周平、夏时)22——37

《笔陣图》的书法创作思想管窥(周海平)38——44

  李邕书法的守成特性与历史定位(杨继龙)45——61

  海峡两岸大学书法社团比较研究(潘善助)91——99

  20世纪书法篆刻史上一种可贵存在的状态

——纪念沙孟海先生诞辰105周年(周斌、陈红梅)100——112

  王羲之《伏想清和帖》所见“殷生”及相关問题(刘涛)12——18

  李世民与赵光义对唐宋书法的影响比较(叶俊)19——32

——张怀瓘《书断》品评体系溯源(胡春涛、廖方容)33——47

  唐《孟府君墓志》书体研究(张树天)48——59

  近百年来印学研究之辩证发展(陈道义)94——104

  汉代书法美学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刘宗超)105——115

10  中国书法与绘画差异的哲学研究(李欣)116——124

第133期(2006.11)纪念黄庭坚诞辰九六零周年专辑共9篇共122

  千年书史第一家——从传世诸作看黄庭坚书法的藝术成就(黄君)1——37

  由澄明走向超越——黄庭坚艺术论纲(刘墨)38——48

  数的神助——论黄庭坚书法创作的灵感现象(毛万宝)49——60

  试论黃庭坚书学对清代碑学的启蒙与影响(彭励志)61——75

  黄庭坚论书所言“道义”之文化渊源略解(刘天琪)89——100

  从“长年荡桨,群丁拨棹”看晚年黄庭坚书法道路(张炬)101——110

  试论康有为书法形学观的本体意义(王之义、赵明)49——60

——小议“电脑时代”的书法艺术(孙晖)61——72

  沟通南北的书法家——彭城丛亭里刘氏(张恒奎)16——28

 唐代书坛繁荣的原因及现代启示(杨豪良)29——42

  从后妃到名妓——唐代女性书法文化研究(常春)43——52

  章草中兴的高峰——宋克章草书风论(朱天曙)53——65

  《圣教序》成碑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代书法的重大影响(程慧颖)16——33

  清代殿试中偏重书法之比比弊述论(冯广贺)78——95

  王羲之为右将军非右军将军(吴聪)1——9

  徐渭的书法之“变”与心学背景(范美俊)34——55

  再论明中晚期书法发展格局(刘云鹏)56——64

  论《说文解字》的书法正字范本价值(罗红胜)65——74

  “苏门四学士”的书论思想忣影响(朱喜发、李光德)1——14

  书法练习对儿童行为习惯影响的实验研究(周斌)72——80

  “有书学而无书才”——对王世贞此说的质疑(隋邦平)116——122

  论湖湘文化对湖南书法的影响(邓云峰)40——54

  试分析民国以来帖学复苏和繁荣的原因(王春林)55——68

  书法艺术中的取象与通感(白鹤、李雯)69——80

  默会知识与大学书法教育(周红旗、周斌)81——88

  写意印:开辟印艺新时代的标志(章海荣)89——98

  杨宾《大瓢偶笔》资料整理与考略(王忠涛)82——100

  清代中叶书法创作的正体化倾向(孙学峰)101——1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褚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