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犹太人 精明会赚钱?是不是每个犹太人 精明都是如此的精明?

揭秘最精明犹太人的十大赚钱术-舍得诚信互助系统-微转化
舍得诚信系统是一个数据金融平台;提供科学有效的运作规则;安全有保障的平台;合理的价值分配机制;系统本身不接收任何的资金;也不收取系统的任何费用;因此安全稳定无风险;所有的资金都是系统参与者的循环和分...
??马蓉离婚后生活曝光 !
[广告][广告]●●●●●●●●●●●
热门公众号Accounts
精彩内容热门推荐
搞笑视频大搜罗,第一时间带给你最新最搞笑的视频,精彩纷呈!没有最搞笑,只有更搞笑.每天只需要几分钟,让你快乐一整天!
想瘦身你就来
女性情感交流平台,关于小三,异地恋,暧昧等情感问题,教你做好女人,轻松读懂男人心.
gh_4656102dcd82
?每天?推荐一道特色私房菜,家常菜,以及各种美食攻略,让您成为食神指日可待?!
康弘医药超市是一家连锁超市,主要经营中成药、中药材、中药饮片、化学药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等零售.
gh_cfb65be90740
云南楼市新闻标杆
每天与你分享世界各地有趣的新闻!
ncnews0817
无线?南充?
龙之旅国旅,?旅游?热线:;刘艳龙,离石龙凤北大街110号(一号公馆旁)
我司为新华系交易平台(新华大庆产权交易所、新华上海贵金属交易中心、新华大庆商品交易所)华中运营中心,公司成立以来客户数量已超过两千余组,致力打造成华中金融圈?现货?交易的巨型航母,期待与各界精英人士洽谈...
xichujunshi
提供中国军事、世界军事、军事新闻、军事科技、军事小说、军品装备等全方位的中国军事及世界军事内容,军事迷不可错过的平台!
爱上这座城;从这里开始.河北城事、娱乐休闲、实用信息、杂谈趣闻;带您体会不一样的魅力河北.终身免费收看!
揭秘最精明犹太人的十大赚钱术
阅读&42154&发表& 22:44:32
世界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最精明、最勤劳、最坚忍。他们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仅为0.3%,但却掌握着世界经济的命脉,获得了l7%的诺贝尔奖,赚取了世界上30%以上的财富。他们是谁?他们就是犹太人。犹太人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美国200名最有影响的名人中,犹太人占一半;在美国名牌大学教授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在美国律师中,犹太人占四分之一;在美国文学、戏剧、音乐的一流作家,犹太人占60%。全球最有钱的企业家,犹太人占一半;美国的百万富翁中,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富布斯》美国富豪榜前40名中,犹太人占18名;美国国会参议员中,犹太人占10名;美国国会众议员中,犹太人占27名。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金融大鳄索罗斯,华尔街的金融巨子摩根,红色资本家哈默,报界之王普利策,……这些站在金字塔尖的人都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背后都有一个传奇的财富故事。所以,正确把握金钱的密码和价值,懂得赚钱的哲学,对于每个人都至关重要。犹太人作为全世界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几千年历尽艰辛和屠戮,掌握了丰富而系统的赚钱经验和智慧,对于每一位读者都会产生巨大的启发。一、为女性服务犹太商法认为:要想赚钱,就必须瞄准女人。因为,男人赚钱,女人花钱。男人的兴趣根本不放在保管与使用采购家庭物资金钱上,而是放在赚钱上;保管与使用采购家庭物资都是女人的事。现实生活确实如此,不光是采购钻石、珠宝、金银、服装等饰品是女性的事,就是家庭食品、用品也大多由女性操持。所以,更多重视女性市场,为女性服务是营销人获取成功的一条重要路径。如大凡节假日举家上街,通常都是男人与小孩在择地嬉戏,而女人却不厌其烦地在挑选产品,一直挑到小孩或男人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全家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二、为钱走四方为钱走四方是犹太人天生的特性。他们不仅自己天马行空、四处奔忙,贩进卖出,而且还鼓励别人这么做。因为犹太人长期没有国家,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公民;犹太商人没有固定的市场,这使他们生来就是世界商人。犹太商人声东击西、转战南北、广为联系,做成了一笔又一笔的大大小小的贸易,只要和犹太人做生意,谁都是朋友。营销也需为钱走四方,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营销应该以全球为市场配置资源,“做四方的生意,赚取八方的钱财”。不断寻求新的市场和转移市场重心,如进军国际市场,在全球背景下寻找新的市场机会或者从竞争激烈的市场向不激烈的市场转移。三、78:22法则78∶22法则是一个自然法则,如服饰、餐饮、建筑、珠宝、药物等22%的行业,基本上占了约78%的生活消费,因此,犹太商人的传统经营领域大多集中在餐饮、服饰、珠宝、建筑、药物方面,尤其集中在妇女和儿童用品上了。男人挣了这个世界78%的钱,女人则消费了这个世界的78%的钱。78∶22法则在营销中普遍存在,如22%的客户创造了企业78%的利润;22%的产品是企业的核心产品等等,因此,在营销活动中,应该实施大客户营销战略,以客户价值为基础,把握重点产品和重点客户,从而提升营销的效率与效益。四、为嘴巴服务犹太人认为经销过程中应瞄准人们的嘴巴,做“嘴巴”生意,也就是同吃有关的生意。小而言之,犹太人主张经营蔬菜店、鱼店、酒店、杂货店、米店、点心铺及水果店等,因为做这些生意一定会赚钱。大而言之,犹太人主张开饭店、酒吧、夜总会等。犹太人甚至认为,做嘴巴的生意,连毒药在内,也会赚钱。营销也需要围绕嘴巴服务,因为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吃也在与时俱进,消费者不满的地方就存在需求,只有满足大众基本需求的产品才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五、用脑去赚钱只有赚钱的智慧才是真智慧。犹太人认为赚钱是天经地义、最自然不过的事,如果能赚到的钱不赚,那简直就是对钱犯了罪,要遭上帝惩罚,犹太商人赚钱强调以智取胜,用脑去赚钱,因为智慧是能赚到钱的智慧,也就是说,能赚钱方为真智慧。使消费者的价值确认;满足消费者的自尊;使消费者创造性的释放等等;需要不断创新,无论是产品、价格、渠道还是促销,创新都是必然,如发现市场机会、引导和创造市场需求;优化渠道组合,寻找战略终端。六、节流更需开源财富是赚来的,而不是靠省吃俭用积攒起来的。立足于赚,是犹太商人不可动摇的信念。营销活动的高回报需要高投入,开源是根本。如维系客户的同时去开拓新的客户;进行有影响力的传播;通过事件策划来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等,当然,也需要节流,在营销活动过程中,强调效率和效益,一方面要制止浪费,另一方面要打造“营销生态系统”和“和谐营销”。七、惜时如金犹太人经商格言中,有一句叫“勿盗窃时间”。这句格言,既是关于赚钱的格言,又是犹太人经商礼貌的格言。所谓“勿盗窃时间”,是告诉犹太人不得妨碍他人的一分一秒时间。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快鱼吃慢鱼”,因此,营销活动需要快速反馈,争取竞争的主动权,以变制变,不断动态调整。八、靠信息抢占先机商场是个机会均等的地方,在相同的条件之下,谁能捷足先登,抢占先机,先发制人,那么谁就能稳操胜券了。需要对竞争者分析和消费者分析,获取相应的资讯,从而快速行动,抢占先机。九、诚信是根本犹太人在经商中最注重“契约”。在全世界商界中,犹太商人的重信守约是有口皆碑的。犹太人一经签订契约,不论发生任何问题,决不毁约。他们认为“契约”是上帝的约定,犹太人由于普遍重信守约,相互之间做生意时经常连合同也不需要。十、善于整合资源正如犹太经济学家威廉立格逊所说,一切都是可以靠借的,可以借资金、借人才、借技术、借智慧。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了一切你所需要的资源,你所要做的仅仅是把他们收集起来,运用智慧把他们有机的组合起来。借助犹太人的智慧玩转NMM98舍得诚信循环互助系统系统简介:“舍得——诚信循环互助系统”起源于历史上著名的犹太黄金家族。犹太家族为保持家族长久的兴盛,财富地位的稳固,以及应对战争和社会经济的变化所设计的一套稳定的家族财富循环系统。系统通过现金流的科学操作和系统化规范化的有序运行,打造长久的“个人诚信财富体系”,用互助和循环的手段,将诚信的价值用资产化的方式体现出来。这套财富循环系统以“诚信”为系统发展的根本、以互助循环为系统运行的核心理念,几百年来使犹太家族成为历史上最具有财富实力和掌控力的家族,在数百年时间的运行中创造了无数财富的神话,也保证了犹太家族的稳定和财富地位的长久。经过数百年的变化和升级,在经过欧美20年的运行,东南亚5年以上的爆发式增长后,这套财富循环系统在2015年正式进入中国大陆,以犹太黄金家族的财富循环体系为运行依据,结合当前中国市场环境的变化,形成了目前为止最稳定最完善的财富循环体系。信舍得诚循环互助系统的玩法非常简单,很拿1000块钱的&闲钱&,放到一套在全世界运作了21年的金融现金流系统里,按照系统的规则来进行资金的循环,从而不断进行增值,在2-6天以后再连同本金一起回到我们口袋里的钱生钱的财富管道。系统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运行平台,不收取任何系统成员的循环资金,只收取进场费10元。所有的钱都是在系统成员的银行卡里流转,因此,保障了所有成员的资金安全。想了解详情可电话/微信咨询,目前注册报名都是免费的,用1000块来尝试,感受数据金融系统的神奇。忘掉所有直销的伤痛,放下所有资金盘里的成功和失败,同时也放下传统企业经营的傲慢与偏见,换个全新的视角和逆向的思维来看待&舍得&这个系统,你会发现世界真的已经变了......本金还在你的口袋里,就可以每天拿1%利息!本金打出去的那一刻,二到六天的时间就能连本带利拿回来!舍得诚信循环互助系统就是这么一个神奇的平台!---------------------长按3秒,识别二维码,关注公众号,财富之门从此开启 更多资讯关注舍得诚信系统
加盟电话 微信:
评论Comments
微信公众号读懂犹太人为何如此聪明
读懂犹太人为何如此聪明
【导读】从不满足的思维习惯,不断地想新主意、新办法、新的可能性。这个是犹太创造力的一个最根本的源泉。鸟瞰耶路撒冷古城近两天,Facebook的创始人扎克伯格喜得千金,给女儿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同时捐出股票99%,消息引发了轰动效应:他是避税吗?他的生活为何低调朴素?他为什么娶了其貌不扬的华人太太?而他的慈善资金投入教育、医疗。更令人关注那个一直存在的命题:为什么又是犹太人?犹太人的创新力何来?犹太人为何能赢得财富?犹太智慧到底是什么?犹太教育如何培养精英?  打开网上书城输入“犹太”二字,搜到的“犹太智慧全书”、“犹太教子书”、“犹太致富经”等近3000条。笔者在以色列的朋友,几天就要接待一个国内考察团。形成反差的是,定居以色列20多年的特拉维夫大学张平教授却在博客中表达:“在大陆,‘犹太智慧’成了鱼龙混杂、包治百病的大力丸,似乎非要验证一下钱钟书在《围城》中说的那句话:‘中国人真厉害,外国的好东西,来一样,毁一样。’”近期,一位中国“犹太富豪母亲”被众多“粉丝”追捧,售书和演讲都盛况空前,她的答案赫然是:“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对此,笔者的犹太朋友曰:“这说明中国人很好骗,你们不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犹太智慧”、“犹太教育”?为此,笔者特邀两位犹太文化的研究者共同解读。一位是特拉维夫大学张平教授,他是第一位在以色列获得终身教授职位的中国人,第一批以杰出人才身份获以色列国永久定居权的10名外国人之一 ,第一个将拉比犹太教经典(《密释纳》等)翻译到中国的学者,同时也是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另一位是在中国工作过5年的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希伯来语外籍专家安天佑(Amit),其参与策划并主持的“老外涨姿势”以及“跟天佑去以色列过年”等微视频在网络上深受欢迎,安天佑的汉语非常好,曾是张平教授的学生,目前在特拉维夫大学从事宗教学研究。误解一:“犹太人”=宗教?民族?  笔者:张教授您好!近几年,我们文化界教育界的人士,以及普通民众,都对犹太文化特别有兴趣,您是否注意到这个现象?  张平:是的!我还专门为此写过文章。但是,巨大的落差就是:中国学界对犹太文化研究的起步非常晚,90年代中期才开始,目前发展速度也不是很快;而另一方面,中国的普通民众对所谓的“犹太智慧”的浓厚兴趣恐怕只有韩国人可以相比,而在书店里看到的大量“犹太智慧”书籍,实际上跟犹太文化没有任何关系!内容都是东拼西凑的。其实,中国人对犹太文化的兴趣自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了,当时中国学者们开始向西方寻求富强之路,看到犹太人既能保留传统又能在现代世界上成功,就对此非常感兴趣,甚至认为能够从中看到中华文明未来的希望。  笔者:是的,我们知道爱因斯坦、弗洛伊德、马克思都是犹太人,年轻的富豪扎克伯格也是犹太人。同时,我记得英国BBC的纪录片《犹太人的故事》(5集),主持人是英国历史学家、犹太人西蒙?沙玛,片子开头出现了很多白皮肤、黄皮肤,还有黑皮肤的犹太人,他们因为共同的历史背景和宗教都被称为“犹太人”。这就很令我们好奇:犹太人到底是“宗教性”的存在还是“民族性”的存在?  张平:这是非常好的问题,也是非常成问题的问题!因为传统的“犹太”就是“宗教”概念,是信奉犹太教的人,外族人只要愿意信奉,也可以成为犹太人。如果你不信犹太教,即使你是犹太血缘,你也不再是犹太人。“民族”的概念实际上是现代概念,是法国大革命以后,尤其在欧洲一战、二战以前,当时,犹太人如果不把自己变成一个“民族”,就没法生存下去。即使在现代以色列国,这个问题也没有完全解决。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一个犹太人,父母都是犹太人,从国外想移民回到以色列去,办移民手续时他要说自己是基督徒的话,内务部就不会给他办理移民手续。为了这个,60年代曾经有被拒绝的基督徒犹太人告状告到以色列最高法院,最后也没有解决。所以,现在是两者混在一起。  笔者:安天佑先生作为土生土长的以色列人,您认为犹太人是宗教性的还是民族性的?  安天佑:“谁是犹太人”这问题,不同的拉比会有不同的答案。有一个笑话说:两个犹太人,会有三个不同的看法。其实在《圣经》里,“犹太人”就是一个“民族”。《圣经》的古希伯来语没有“宗教”这个词,唯一一次出现是在《圣经-以斯帖记》(公元前480多年),但它的意思是“国王的法律”,而不是现代“宗教”的含义。另外,如果我们讨论基督教或伊斯兰教,其他民族的人加入后,他们可以保留自己的民族身份,同时又有宗教的身份。但是,你如果是中国人皈依了犹太教,就不是中国人了,就是犹太人了,你的“民族”和“宗教”是同一个身份。而我个人觉得,“犹太人”更接近一个“民族”,因为《圣经》总是讨论犹太“民族”,包括神与亚伯拉罕(犹太人的祖先)的谈话,都是在说“民族”,而没有说一个“信仰”或者“宗教”。  笔者:安天佑提到的《圣经》里记载,亚伯拉罕生了儿子以撒,以撒又生了儿子雅各(以色列),后面又一代接着一代,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发展的,所以,他说那个时候没有宗教的概念。这一点,张教授怎么看?  张平:因为我所说的“犹太人”,实际上指的是“拉比犹太教”形成之后,公元一世纪以后,我们才称之是“犹太人”,此前还有“以色列人”和“希伯来人”。“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三个名称分别对应三个不同的时期,“希伯来”可能是指“从河那边过来的人”。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祖先亚伯拉罕,是从迦勒底的吾珥(今伊拉克南部)经过两河流域游牧迁移到以色列地(古称迦南,今称巴勒斯坦)的,亚伯拉罕被称为“希伯来人”,当时还没有完全定型的“宗教”。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大卫王定都耶路撒冷,所罗门王把圣殿建立起来,到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之前,两个圣殿时代,我称他们是“以色列人”,他们已经有了很强的宗教性,但毕竟是个国家,叫“以色列”也好叫“犹大”也好,就不能简单地按“宗教”来定义。到公元70年后,耶路撒冷被罗马军队攻陷,圣殿再次被毁。从此,以色列人没有了献祭的地方,没有自己的国家和土地,凭什么说你是“犹太人”?你生活在别人的国家,你要脱离你自己的族群的话,你很快就跟别人混到一块去了。你只能说:我守安息日,我守逾越节,所以我是犹太人。这样,犹太人就变成了一个“宗教”的概念。  安天佑:所以,其实,现代以色列国是两者都适用,也有专门审核皈依犹太教的宗教机构,大多数是一些父母双方有一方不是犹太血统的人,他们会通过皈依犹太教而成为犹太人。  
对《托拉》的悉心保护误解二:犹太教育=财富教育?  笔者:很多介绍犹太文化的书,都涉及一个问题:犹太人很有经济头脑。的确,他们占世界人口比例不到0.3%,却掌握了超过30%的财富;包括有一位“犹太富豪妈妈”以她在以色列的经历提出说:“赚钱是他们人生的终极目标,至于教育、学习,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必须经历的过程。”天佑怎么看?  安天佑:说犹太人会赚钱,我觉得这是中国人很大的误解!可能这个误解来自于很多犹太人很成功,但是,“犹太教育”本身没有说“你要赚钱”!我个人觉得,犹太教育重要的是教人提问、好奇、质疑和怀疑。犹太父母特别重视教育,传统犹太家庭是学习犹太经典,包括现在在世俗犹太人眼里,都觉得学习是特别重要的。而且在历史上,15、16世纪的欧洲,当时的社会很多人是文盲,可是犹太人基本上不会有文盲,犹太孩子都会读希伯来语,因为他们都要学习犹太经典,普遍教育水平比较高。  笔者:但是,为什么犹太人总是给人会赚钱的印象呢?犹太人也很会经商,张教授认为这个特点是怎么来的?  张平:这与犹太传统生活有关。首先,我刚才说过,在犹太人时期,他们已经没有自己的国家了,“拉比犹太教”它不可能有任何机构性参与到国家管理里去,它是一种跟政治没有任何关系的体系,它除了宗教传统、文化之外,很大程度上把一部分精力放到了经济问题上。如果把“拉比犹太教”的经典比如《密释纳》、《塔木德》,与其它传统的经典比如儒家、道家、或基督教的经典相比,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差别:《塔木德》、《密释纳》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探讨经济问题。  笔者:这是为什么呢?  张平:“拉比犹太教”,是以“拉比”为核心的——“拉比”就是旧约时代的“文士”,既担当教师,也担任法官——当国家被摧毁之后,“法官”还能存在的话,就只能进行民事和经济方面的调停和裁决了。另外一个很现实原因,要作为犹太人,必须进行犹太传统的学习,而拉比犹太教的教育体系是一个非常昂贵、非常难学的系统,所以,一部分人离开了这个族群,在公元1世纪到公元7世纪之间,犹太族群损失了大约四百万人口,大部分人学不下去就走了。当时的拉比犹太教看到这种情况,他们试图把最精英的人拉住,一个办法之一,就是提供一个公正的司法裁决体系。比如说像经商的,如果有什么纠纷,他可以找到一个比较公正的机构做裁决。所以,这一点,也是导致拉比犹太教大量思考经济问题,特别是发生经济纠纷后,怎么样裁决才比较公正的原因。  笔者:这是不是也是造成了大家认为他们比较会赚钱,而且比较唯利是图的一个原因?  张平:这个可以从两方面讲:第一,按一般的宗教传统,像基督教、儒家,都有种鄙视商人、轻视金钱的倾向,某种意义上把金钱和罪恶联系在一起。但犹太传统并不把金钱和罪恶联系在一起,因为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家,要维持自己的传统、族群,很大程度上要靠经济活动来维持。第二,犹太传统根据“摩西律法”,他们很早就发展出了一整套社会福利,个人的收入中相当一部分要缴各种各样的税,给穷人的各种捐,剩下那部分才是他自己的。  笔者:这是不是“摩西律法”里要求的?比如“十一奉献”?还有规定要“不可亏负寄居的,不可苦待寡妇和孤儿”?  张平:是“摩西律法”的要求,《圣经》时代的“十一奉献”是指收入的十分之一要给祭司,后来就是给社区里的精神领袖、管理机构什么的。此外还要给穷人,这一点与其它传统文明不太一样。一般我们都认为:只要是我工作、种田,挣的钱都是我的,要是我发善心,我可以施舍,要是我不愿意,钱也是我自己的。但在犹太传统里就不一样,比如说,他们有“田角捐”,“田角捐”是什么呢?你种一块地有了收成,按照律法规定,四个角边上的庄稼都是穷人的,你不许收;收割时掉在地上的,也不许捡,也是穷人的;如果忘记了割一行,也不能再回头,那也是穷人的!所以,整个收割完成之后,剩下自己获得的,已经带有道德的纯洁性,因为该给穷人的、该给祭司的都已经给了,不会是任何意义上不干净的钱。另外,关于职业,中世纪欧洲社会因为在基督教传统里把金钱看作是肮脏的,所以欧洲的贵族、有身份的人,是不去碰钱的;但另一方面,一个社会要发展经济,必须有人借贷,谁来承担中介的角色呢?犹太人。所以,犹太人在欧洲传统上有“放债者”的形象。  笔者:就像莎士比亚笔下的犹太人夏洛克一样?  张平:是的,但是,要知道很多时候借贷的钱本身不是犹太人的,而是从贵族、其它富人那里来的,当然,这中间犹太人肯定也赚了钱。还有一方面原因,在欧洲,犹太人受了一千多年的迫害,政府不允许他们拥有土地,所以,他们只有在城市里做手工业、经商,从事金融业,金融业正好就是欧洲人不做的,犹太人就去做。所以,这三方面合在一起就使得他们在经济方面显得突出。但是,犹太人自己并不认为他们真的比别的族群更富有,不是传说中那样有巨大的财富,他们毕竟是受迫害的族群。实际上,东欧的犹太社群,包括波兰、德国的犹太社群,在很长时期里是非常贫困的,包括像在俄罗斯的犹太社群。  笔者:就像电影《屋顶上的小提琴手》表现的那些贫苦的犹太人那样?  张平:对对!你说得非常对。那是意第绪语作家、乌克兰犹太裔Sholem Aleichem,他写了大量这方面的小说,《屋顶上的小提琴手》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读他的小说你就可以看到那时东欧的犹太人贫穷到什么程度!  笔者:我们之前说到,有人说在犹太家庭,孩子从小就要被灌输金钱意识,说:“在犹太家庭里,孩子们没有免费的食物和照顾,任何东西都是有价格的,每个孩子都必须学会赚钱,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一切”是不是这样?  张平:我在以色列住了22年,接触了几百个以色列犹太家庭,没见到过哪怕一次这样的行为。实际上,犹太父母与孩子的关系,跟中国家庭非常接近。不像西方,比如美国那种孩子18岁离开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着那种,完全不是一回事!犹太人的家庭纽带是非常强的,甚至像今天中国的父母,有点实力的,都会想办法让孩子在国内上个好学校,送到美国上个好学校,都是一样的!而差别在哪?差别主要是以色列的年轻人有比较强烈的独立意识,他要学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太会为了哪门东西将来能赚钱,就去学它,而父母也不会整天向孩子灌输:你将来必须要从事这个行业,能赚钱等等,他们不会。  笔者:中国父母希望孩子上个好学校,找个好工作,是觉得那样会使孩子得到幸福,不知道犹太父母是怎样的呢?天佑先生认为呢?  安天佑:我的父母生在以色列,他们是世俗犹太人,就是不信教的犹太人。在以色列,有无神论者,也有信教的犹太人,区别挺大的。说到犹太教育,就要分别讲传统犹太教家庭和世俗犹太人家庭。传统犹太信徒认为,书、知识是最重要的。比如基督教堂有十字架,佛堂里有佛像,而犹太会堂没有雕塑或图片,而是很多很多书,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讨论犹太信仰。传统犹太父母,都希望孩子在犹太经典知识方面特别渊博,希望他成为拉比。所以,除了知识为主以外,还有道德水准,他需要知道怎么做个好人,比如说慈善,给穷人捐钱也是特别重要的。以前我住过一个拉比的家,他有四个孩子,他要让孩子学习分享,包括玩游戏,不可以一个孩子一直玩同样一个玩具,如果别的孩子也要玩,他要妥协,知道分享。犹太教育可以总结两个重点,一个是经典为主,一个是道德为主。  笔者:道德为主是指犹太信徒的家庭,还是世俗犹太人也是这样?  安天佑:世俗犹太人很难总结,因为每个人背景不一样,不同的家长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他们会觉得《圣经》是犹太人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所以,世俗犹太人也学习《圣经》,但不会觉得这是孩子未来的目标,他们更重视孩子的天赋,比如音乐天赋等等。所以,有些学校专门培养孩子的音乐天赋。  笔者:关于钱的方面,世俗犹太人父母是否从小也会培养孩子怎么去赚钱?天佑您所受到的教育是不是这样的?  安天佑:我也听说过在以色列有这样的教育模式,可能是希望孩子学习珍惜父母的劳动,孩子要懂得努力,付出劳动,才会赚钱。但是,这个并不是犹太教育的基础和原则,也不是古老的犹太传统的教育方式。犹太教育的基础应该是质疑、怀疑、提问等等。犹太教育不是要教育孩子赚钱,没这么简单。我觉得更准确地说,如果培养了孩子思考的能力,他未来也会赚钱,是这个逻辑。赚钱不是开始,钱只是一个结果。误解三:“书本上的民族”——所有书?  笔者:我们对犹太父母教育孩子非常感兴趣,一般中国父母会觉得:孩子是自己的,我想怎么教就怎么教;犹太父母也是这样吗?  张平:如果讲“犹太教育”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指犹太传统教育。“犹太教育”包括两部分基本内容:犹太学校教育和犹太家庭教育。两者的比重,犹太学校教育比重占的最大,家庭教育反而占的比重比较小。因为从公元1世纪的“拉比犹太教”开始,就禁止犹太父母自己教孩子。  笔者:禁止父母教孩子?  张平:是禁止教授宗教方面的知识。其实在《圣经》里有记载,父亲给儿子讲授律法,也就是家庭教育。而我所指的“禁止”是在“拉比犹太教”时期,而不是“圣经犹太教”时期。前面我提到“希伯来人”“以色列人”和“犹太人”三个历史阶段,“拉比犹太教”是在公元1世纪以后。也就是耶稣的那个时代。在那以前,“犹太教”我称之“圣经犹太教”,也就是“希伯来人”和“以色列人”时期,那时犹太教的核心是耶路撒冷的圣殿,主要宗教活动就是在圣殿里做献祭,核心人物是《新约》里的撒都该人——圣殿的祭司——神职人员。到公元70年,当时受罗马统治的犹太人爆发了反罗马大起义,其结果是圣殿被罗马人一把火烧掉了,犹太人宗教的中心就没有了。这时候,《新约》里的法利赛人——拉比,成为宗教的核心,就是“拉比犹太教”时期。拉比们不再致力于建一座物质上的圣殿,而是要建一座心中的圣殿,就是犹太的教义、律法。那么,这些律法通过什么建立呢?通过一整套教育体系。最重要的一点是,它要求所有人参与到律法的讨论中来,如果你不参与进来,等于说你跟这个宗教、族群就没有关系了。所以,从拉比时代开始,传统上禁止父母教授自己的孩子,父亲的职责是一定要给这个孩子找一个老师。  笔者:也就是拉比制度?  张平:对,就是拉比文化制度。拉比犹太教的核心是这个律法,而这个律法是一个活的律法,它最重要的一点的是,它要求所有人参与到这个律法讨论中来。所以,拉比犹太教有特别的规定:禁止一个人读书。像中国的传统,一个人去苦读,在拉比犹太教是禁止的。你要读书,最少最少要有一个伴,一个同学加一个老师,至少是三个人一起读。  笔者:就是必须得大家有讨论地读?  张平:必须大家有讨论,而且这个讨论是一种思辨式的。所以,“犹太思维”跟其他人的思维不太一样,主要就是在这种思辨式的讨论里边。  笔者:那跟佛教的辨经的方式是不是有点类同?  张平:也可以表面上看有类同的地方,但是他们做的这种关于律法思辨,都是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定下来的律法,在生活里他就要做的。所以,犹太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犹太生活”来完成的。犹太传统生活,用我的话来总结就是“依照一本书去生活”。我们中文里看到很多文章讲犹太人是“书本的民族”,“书本的民族”实际上是错误的翻译,看原文的话,它的意思是“那一本书的民族”。  笔者:哦,不是说所有的书?就只是“那一本书”!这本书指的是……  张平:指就是《Torah》,希伯来语叫《Torah》,中文我翻译成《托拉》。“书本的民族”不是说是犹太人喜欢看书,而是指:犹太人是尊奉“那一本书”为圣,一切生活依据都从“那一本书”来的意思。所以,什么是“犹太人”呢?就是:“照一本书去生活的民族”——从《托拉》这本书里解释出无穷无尽的律法,然后用这些律法来规范生活。《托拉》分好几个部分,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旧约圣经》或称《希伯来圣经》,是“书面《托拉》”,是基础经典。根据“拉比犹太教”的传统,当初上帝在西奈山给摩西传授“律法”(《圣经》)的时候,同时做了口头上的解释。摩西把内容一代代传下来,形成“口传律法”,形成了《密释纳》、《塔木德》,和现在依然在发展的“律法”。“摩西律法”被认为是绝对的权威,犹太人相信世界有一位创造者,因此,犹太人的孩子从小就需要学习律法。  笔者:那么,他们多大年龄开始送到拉比学校学习呢?  张平:“拉比犹太教”有一个著名文本叫《阿伯特》,我在1996年翻译成中文,是第一本翻译成中文的“拉比犹太教”经典,当时翻译成《阿伯特——犹太智慧书》。里面有明确规定:孩子从5岁起开始读《旧约圣经》,这时候也不是拉比来教,而是有专门的《圣经》老师,因为《圣经》本身还不是拉比犹太教,只是给将来学习打一个基础,然后10岁开始读《密释纳》,那就是真的学习拉比犹太教了,后15岁开始学《塔木德》,这些都是拉比的事情。“拉比犹太教”传统认为,拉比的地位比你父亲的地位要高,如果老师和你父亲同时被别人绑架做了奴隶,你如果赎人的话,要先赎老师,再赎父亲。因为父亲把你带到了“今世”,但拉比教了你“律法”,你可以进入“来世”。所谓“来世”就是“末日审判”之后那个“天堂”。  笔者:您刚才说,犹太传统教育以拉比学习为主。而孩子出生后,父母什么也不教?  张平:父母不教关于宗教方面的,父母教什么?犹太教传统很重要的一点,用中国话说叫“入世”,有一位德国犹太的哲学家称之为“into life”(进入生活)。入世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照一本书去生活”。按照犹太传统,男孩13岁,女孩12岁,才成年,才正守这些律法,但是,在这之前,就要开始让孩子尽可能能做到一些,比如赎罪日,应该全天斋戒,不吃饭,13岁以下的孩子,父母有责任向他解释为什么不吃饭,然后,有责任帮助他试一试,比如孩子还小,他不能一整天不吃饭,他能不能比如说4个小时不吃东西?或者什么的,就是这类。  笔者:中国有“读书改变命运”的观念,不知道犹太人会不会有类似的观念?  张平:你不能用读书来寻求任何现世的回报!这是犹太传统最基本的教义。用《阿伯特》的话来说,你不能把《托拉》的学习当成“铁锨”,拿去寻宝或者获得利益,这是绝对禁止的!历史上,犹太教从来没有成为统治性的宗教或建立一个国家机构,也不太可能通过学习获得现世的利益。在欧洲中世纪一千多年的历史里,成为更纯粹的犹太人只会受到更多迫害。所以,他们不存在“读书改变命运”的概念。对他们来说,书的价值是一种独立的价值,如果有任何回报,也是在来世、天堂,是在末日审判后的在天堂里,不是在现世。  笔者:所以,中国的父母一般会考虑,孩子找工作怎么办,比如学哲学、文学,不好找工作,所以中国学生在国外学商科、医学、法律等实用的专业比较多;但犹太人学艺术、哲学的比较多,是这样吗?  张平:这方面很多中国人可能认为不可思议,比如我的以色列学生里有做IT的,非常有发财的机会,而且其中有几个非常有天赋,但是他们放弃了发财的机会,专门跑来学中文,读中国古代研究,就热爱这门学问,很耽误他去赚钱,对将来发展也没什么帮助,但他就是放弃赚钱的机会,专门来学这个。总的来说,我们的传统里面对待知识,儒家里有“学而优则仕”的概念,包括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读书主要是为了将来过上好日子,这方面的差别确实比较大。哭墙女士区域误解四:犹太创新力——生存危机?  笔者:我们都知道,犹太人的创新力非常强,有一本书叫《创业的国度》,作者是美国政府外交政策顾问丹·塞诺和以色列专栏作家索尔·辛格先生,书里提到,以色列这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匮乏、人口不多、还常年笼罩在战争阴影下的国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的总数,却超过全欧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的总和;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创业风险投资是美国的2.5倍,欧洲的30倍,中国的80倍,印度的350倍。那么,犹太人创新的原动力是生存危机吗?  安天佑:我前面提到过,犹太教育最重视质疑和怀疑精神,这应该是犹太人创新力的来源。犹太人更重视孩子能不能提问?有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是不是和老师有辩论、有分歧?能不能论证自己的看法?而不仅仅是背诵经典。比如,犹太传统教育虽然有《圣经》、《密释纳》为基础,但也是可以讨论、辩论的。在《圣经》中有个故事很说明问题:古时候,有一些城市的人非常罪恶,上帝就计划要灭绝这些城市,亚伯拉罕知道这个计划后,就和上帝讨价还价,说:如果这个城市有50个义人(好人)呢?上帝同意,如果有,就不灭绝这个城市。亚伯拉罕又问:如果有40个义人呢?30个呢?20个呢?最后,讨价还价到10个,上帝都同意改变计划(《创世记》18章20-33节)。这就是犹太文化里的“分歧文化”,即使是上帝,也可以商量。不要因为他的地位比你高,就不敢和他商量或思考,在犹太文化里,你可以说出自己的看法,你可以反抗。  笔者:我有个好奇的问题:犹太人的身份认同是建立在犹太经典之上的,也就是《托拉》。《圣经》既然已经给了很多事情答案,包括怎么执行律法,对吗?有人认为:科学是鼓励质疑的,而宗教是排斥质疑的。但为什么犹太人的宗教会鼓励质疑呢?  安天佑:如果一个人不认为《圣经》是神的话语,当然可以质疑;如果是传统的犹太信徒,他们在做法上是会遵守犹太律法,但是在讨论方面可以涉及到很多不同的角度,在行为方面是保守的,但是在讨论方面是特别自由的。  笔者:为什么?质疑又怎么去执行和相信呢?会不会推翻了经典?  安天佑:其实,质疑和怀疑是我们学习的方式:我要了解一件事情,就必须提问,必须好奇,才能更好地理解。所以,质疑是一种工具,不是目的。学习不是把知识背下来。背诵,机器人也可以做,但机器人不会思考。只有人可以用脑子思考,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一部分。另外,我觉得信仰或者宗教要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协调各个方面:让人从科学、哲学、从世俗的各个方面了解自己,让人知道更多。他如果是真正的信仰,无论有多么科学或者任何的世俗理论,还是可以找到信仰。  笔者:犹太人对于犹太人的神是怎么看的?  安天佑:犹太教神秘学有一本书叫《光辉之书》里讲,上帝的一个叫伊罗欣(Elohim),这是由两个不同的词组成的:“mi”(谁?)是好奇、永远找不到答案的提问;第二部分“Eleh”(这个)则代表我们可以知道、可以定义的层面。  笔者:也就是说,其实世界有许多奥秘,我们可以知道其中一部分,但有一部分我们可能永远也不能知道,两个部分结合在一起就是上帝?  安天佑:是的,所以,犹太教对上帝的认识是二者合一,不能说我们什么都知道了就不再提问。说句实话,以前有一个调查“以色列人是不是信神?”但这个调查有问题,就是“神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个调查本身很难确认到底是什么意思,百分之八十的人说他们信神,但是如果你问他们是不是严格地遵守律法,大多数以色列人不遵守。  笔者:关于犹太创新力,张教授写过一篇博文《我们如何与犹太思维相遇》是吧?您认为犹太人的创造力的来源?  张平:在我来看,最基本的,是在犹太传统思维里有一个我之称为“平行逻辑”的东西:在这个框架里思维时,它不做对和错的判断,它唯一做的就是鼓励你不断地把新东西拿出来。“平行逻辑”另外一点,就是每一个人都要承担起思考的责任,你永远没有权利说:他们都想好了,我不用再想了。它鼓励你不断去思考,而且你有责任必须去思考。记得在特拉维夫大学东亚学系刚开始建系时,我就负责一摊事情,我认为自己管理得非常好,如果在中国,大概不会有人当面指出你的问题,中国人还有个面子问题。但是,在以色列就一直有人批评我,一开始我非常不习惯!觉得他伤了我的面子。后来我慢慢发现,这是他们的一种惯性思维,他们觉得理所当然有权利批评你。就这是种从不满足的思维习惯,不断地想新主意、新办法、新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这个是犹太创造力的一个最根本的源泉。  笔者:既然他们是按照“那一本书”去生活,不是已经有答案了么,还需要想那么多吗?  张平:按照一本书去生活,这本书肯定不能规定全部生活。比如,安息日能不能用手机?古代没有手机,怎么办?生活是千变万化的,所以,拉比们就要不断地去诠释、解释这本书,每个人诠释的结果都不一样,所以产生了“平行逻辑”这样的思维。  笔者:关于犹太人鼓励孩子提问,我们听过一个例子:有人问犹太人为什么聪明,他说,小时候上学回家,别人的妈妈都是问:你今天学了什么?而我妈妈总是问:今天你提问了吗?  张平:这是可能起源于我的一篇文章。2009年我在特拉维夫大学举办了一次儒家思想与拉比犹太教的高峰对话,当时我邀请到了新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先生和阿丁?施坦泽兹、一位被称为“一千年才出现一个的贤哲”的拉比,他们的对话之后,我写了一篇文章《迟到千年的对话》,讲到拉比犹太教的“提问”理念。然后就有人用想象填补了一些空白,写了犹太人这方面的文章。当然,不排除有犹太人这样做,但是,这种“提问”是在犹太传统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不是世俗的那种,比如上数学课,对一个公式总是提问。在宗教框架内的提问是为了一种思辨、辩论,而对话的最高境界,是用问题来回答问题。比如犹太教很重要的一本书《逾越节传奇》,逾越节是为纪念上帝派摩西带领以色列人过红海、出埃及的历史,这是犹太人从奴隶获得自由的一个象征,一代代的犹太人家庭会在逾越节用吃苦菜、吃无酵饼来启发孩子提问题。在《逾越节传奇》里有一段讲到,孩子的提问分成四个等级,有孩子问关于律法对自己的要求;有的问律法对别人的要求;还有一个问什么是律法?还有一个本根不会提问。从这几类提问中,可以判断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而父亲的回答,也是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回答。  笔者:有很多人认为,犹太人的创新力来源于他们的生存危机,他们亡国后一直没有自己的国家,1948年复国之后,又总是处于战争的阴影下,但他们在沙漠里开绿洲,粮食甚至可以出口,是吗?  张平:在现代以色列国,犹太复国主义确实是创新力的一个基本动因。犹太复国主义是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但我们要理解一点,从二战来看,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会面临灭顶之灾,二战中犹太人被杀600多万,这对犹太人来说是一个很惨痛的教训。最早看出这一点的是赫茨尔,他被誉为“犹太复国之父”,他从法国的“德雷福斯事件”看出,犹太人要生存,建立国家是必须的。从这发出的力量是非常大的,早期的犹太复国主义先驱放弃了在欧洲舒适的生活,回到当时的以色列,生活非常艰苦,但他们要为自己的民族打造出一片家园来。包括希伯来语的复活,一个死亡了1000多年的语言整个复活,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以色列能到今天的高水平,跟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精神有很大关系。误解五:核心价值——成功?  笔者:张教授在《真正的犹太父母什么样》这篇博文中,提到美国学者Richard Lynn在2007年发表的《如何解释犹太人取得如此高的成就》论文,其中Lynn研究了美国“一般社会调查”(GSS)的结果,让调查者要在十三项品质中选出一项最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的品质,包括:成功、好学、友善、整洁、顾全他人、自制、诚实、好问、判断力、礼貌、听话、责任心、性别角色。调查的结果是:犹太人最重视的品质是:顾全他人、好问、判断力、责任心、友善。最不重视的五项是整洁、诚实、礼貌、听话、成功。张教授怎样解读这个排序?  张平:“顾全他人”是犹太人非常重视的品质,有人总结这个族群能生存下来的基本原则是“你照顾族群中其他人,那些人会过来会照顾你。”包括“摩西律法”里也要求,当你有收入的时候,先要把该给捐给神职人员和穷人的善款留出来。犹太人许多社区和做生意的地方都有一个钱罐,就是装善款的。它从《旧约》时代就开始了,犹太人发展出了世界上最早的一种福利体系,当年梁启超去美国的时候,正好唐人街与犹太社区比邻,梁启超观察发现,美国的犹太人社区有一个基金,刚来的人可以去拿钱,等他赚钱之后再连本带利还了,如果不成功可以再去拿,最多拿三次。梁启超就认为这是整个犹太人成功的原因之一。  笔者:可是,前提是这个人赚了钱要还钱,他要诚实呀?  张平:对于诚实,犹太传统概念里有一个“天下通道”,就是做人的基本道理,比如诚实、礼貌等,被认为是做人的基本底线。按照拉比犹太教的讲法,就是当年神跟挪亚定的那个盟约(彩虹之约)。挪亚时代,上帝还没有在西奈山上给摩西传律法,所以,“天下通道”就是那个时候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人不可能做得比这个再低了。  笔者:这个挪亚指的是挪亚方舟那个挪亚吗?  张平:对。当年神跟挪亚定的那个盟约是针对每一个人的,不光是犹太人,所以,拉比犹太教认为“天下通道”应该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而拉比犹太教主要强调的是“天下通道”之外的,是更高一层的,上帝专门跟犹太人订立的盟约,就是“律法”。在拉比犹太教中,“律法”已经获得一种独立的身份,犹太人的责任就是遵循律法,现实生活千变万化,但最终都是跟律法结合在一起,才能做,那些东西才是他重点强调要追求的,剩下的那些他不认为是问题。  笔者:天佑怎么看?  安天佑:在这些品质里,我个人认为“判断力”和“好问”排在前面,这特别重要,也是我们创新的基础。而排在后面的“听话”有可能会阻止人发展,阻止人的独立思考。就象中国的教育,老师会给标准答案,孩子考试时要这样写、这样想,这样会禁锢孩子的思考。“礼貌”也是取决于你是怎么理解“礼貌”这个词?如果我和老师看法不同,我反驳他或者和他辩论,是不礼貌吗?有意思的是,犹太的传统教育是鼓励人有不同看法的,比如《塔木德》本身,如果用中国经典比较的话,更像百家争鸣的时代,在一本书里又有老子、又有孔子、又有韩非子,让他们一起辩论。  笔者: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犹太人认为是很好的一种品质。可能在中国文化里,如果你总去跟人家争辩的话,可能就会变成一种不礼貌,是吗?  安天佑:对!我觉得中国教育也是很重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不重视“问题”。犹太人恰恰相反,会很重视提问,很重视“问题”本身。  笔者:那“诚实”的品质呢?您觉得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因为,在这个调查显示,它被犹太人放在了不那么重要的位置上。您怎么理解?  安天佑:这也取决于你怎么理解“诚实”这个词。“欺骗”肯定是不好的,但是,如果用比较复杂的渠道来表达你的意思,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什么是“真理”?我们都是从主观而不是从客观的角度来分析的,,诚实也是如此。所以没有办法让人100%的诚实,他总是会从他自己主观的角度来谈。  笔者:为什么“顾全他人”排在最前面?  安天佑:刚才我说过,很多优秀的犹太人,他们不信教,可能也没有读过《塔木德》,比如爱因斯坦、马克思、扎克伯格等。但是,我觉得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要把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要对世界做一定的贡献,而不是乖乖地去过一个安静的生活。这可能涉及到犹太人的一个概念,就是“修复世界”,就是“把世界变得更美好”。  笔者:我想知道,“修复世界”的概念又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有这个概念?Why?  安天佑:我觉得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答案。  笔者:您的答案?  安天佑:这观念应该是来自于犹太传统信仰。世俗的犹太人可能没有学习到“修复世界”这个词、这个定义,但是,他们有可能内心有这个感觉。我觉得犹太人是一个很特别的民族,不是因为我是犹太人,而是我觉得从事实来看,犹太人的数目不多,但是他们对世界的贡献是挺大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包括在其它方面,音乐,艺术,物理等等。我到中国以后,发现有很多犹太人来过中国,帮助中国人抗日;也有不少犹太人帮助了其它民族,发明了很多特别有用的东西。为什么犹太人能做到这些?你可以说这是一种奥秘,或者神秘,这个我没有统一答案,我觉得不同的人可以有自己的答案:比如犹太信徒会说,因为我们是“上帝的选民”——被上帝拣选的族群,所以,有一个特别责任要把世界变得更好;也有人觉得是因为犹太教育鼓励人的思考、质疑和怀疑;而我认为,一个民族,一旦你变成一个很少数族群,你就必须证明自己,想要变得更优秀。所以,每个听众可以选择他想要、或者喜欢的答案。  犹太学校学生误解六:犹太智慧——聪明?  笔者:张教授,您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又在以色列长期从事中国文化与犹太文化的比较研究,您认为犹太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有什么相同与不同吗?  张平:“智慧”在犹太传统中包罗万象,是整个犹太传统的代表性概念;中国讲“仁义礼智信”,“智”只是其中一项,而且不是最重要的一项。余英时就讲过中国传统中的“反智”元素,中国传统中说一个人聪明、精明,似乎这个人有点不顾道德,会用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所以,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双方概念很不一样。所以,犹太传统中的智慧,包括学习、讨论,而且他们的智慧是活的;我们的智慧更接近于“锦囊妙计”的概念。  笔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您认为?  张平:当我们面对世界开始思考的时候,你提的问题决定你的走向。希腊传统提的问题是What?“什么?——世界是什么?”思维的对象就是客观世界,他追求一个最重要的概念,叫“真理”,就是找出世界里的规律,这个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犹太和儒家传统提的问题是How?“怎么?——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在这一点上,犹太人和中国人是相似的。  笔者:您是说,中国和犹太文化思考的不是客观世界,而希腊传统思考的是客观是世界?  张平:对,而犹太传统和中国传统,最主要的思考对象是人本身的生活。但是,区别在于这个“怎么”——犹太传统介于中国传统和希腊传统之间,儒家仅仅问“怎么?”而犹太传统多问了一个“什么”——“‘什么’是‘怎么’?”什么意思呢?比如,儒家有一个概念叫“君子”,是吧?你去问孔子或孟子:“我怎么样能成为一个君子呢?你能不能给我开列出一、二、三、四、五条,我把这几条都做到了我就是君子?”但,儒家开不出这样一个单子。  笔者:《论语》不是吗?  张平:不是。我一直举个例子,宰我与孔子关于“三年守丧,还是一年守丧”的争论,孔子说不服宰我,最后就说是:君子守丧三年,是因为君子心安,你守丧一年你心安,你就守丧一年。宰我说:我心安。所以,像这些最基本的东西,都没办法制订最终的想法,最后大家都归到“心”上,所以,儒家基本的就是修身,把你的“心”修得跟圣人的心一样,你就可以“从心所欲不逾矩”了。所以,中国文化里有很多词“问心无愧”、“心安理得”,是吧?而犹太教走了另外一条路,它也问“怎么在这个世界上生活”,但是它多问一个:“这个怎么是什么?”你需要把这个“怎么”的答案全部开列出来,就是“那一本书——律法”,“律法”就是试图把生活中应该做的事情,全部规定下来  笔者:我能否这样理解:中国传统以“心”为标准,其实是自己说了算,是不确定的、会变的;而犹太人的“律法”则有一个客观存在的、不变的外在标准?  张平:他们当然希望找到一个不变的结论,但是,实际上也不可能,因为生活在变,每个人情境在变,所以,律法它本身也是活的,是可以有讨论的、不断发展的。但是,不管怎么说,它有这样一个努力的方向。  笔者:我听到一些观点,犹太人的法宝是从小学习传统经典,中国人也有传统经典,是不是我们让孩子也从小学习我们古代的经典,我们的民族文化就能振兴?  张平:这点上,你不能简单地把经典学习,从一种文化搬到另一种文化里。刚才我们讲到,犹太文化是“入世”的传统,“犹太生活”、跟“犹太经典”、“犹太思维”是一个整体。除了传统的学校教育意外,家庭教育就是“犹太生活”,父母有责任教孩子慢慢适应“犹太生活”——守律法的生活,因为你学习犹太经典,学习犹太思维,都是跟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是一种进入生活的思想体系。  笔者:您的意思是说,犹太人的经典,在今天的现代生活中依然是适用的,而我们中国古代的经典,比如说《大学》、《中庸》,我们学习和想应用的时候,现代生活环境与古代完全不一样了,是吗?  张平:是的,因为犹太传统是一种跟政治没有关系的传统,是纯粹的社会生活、家庭生活,无论社会怎么变,它可以不变,而且有很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儒家在历史上跟政治是绑得很紧,当儒家干预政治、驾驭政治的时代成为过去,儒家传统在什么意义上复活?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笔者:对啊,现在如果我说我想做个“君子”,估计大家都会笑话我吧?  张平:不光是这样,我前几年问一个新儒学大师:你要不要做一个君子?他本能地回答:不要!我再问:为什么?他没有回答我。直到去年,这位新儒学大师明确提出一个口号:我们需要做一个现代君子。我很高兴他能从我的问题发展出一个理论,因为新儒学在这一点上做得很不够,新儒学到底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没有人真正做过严肃的思考,或者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比如,我们听到说犹太人在小孩子读书前,在书本上抹一点蜂蜜让孩子舔,让孩子知道“读书是甜的”,这种情况确实是有的。但是,这种情况你不可能简单地搬到中国的环境里来,因为“照一本书去生活的民族”,犹太父母整天也在读书,而且他们是遵守律法的,是把这个书本作为生活核心的,孩子在这种生活的氛围里,才有可能真正热爱读书,并且把书的内容活出来。  笔者:犹太人的家庭关系是以什么为中心的?是以孩子为中心吗?因为一般中国的家庭,就是有了孩子以后,基本上是以孩子为中心。  张平:从传统来看的话,《圣经》里的“十诫”其中一条写得很清楚——“孝敬父母”,“摩西十诫”里跟家庭有关系的,主要就是这条,所以,犹太传统跟中国传统一样,孝敬父母。但是,也有不一样的地方,哪儿不一样?从犹太整个价值体系来看的话,“孝敬父母”的地位绝对不到中国的“孝道”那么高。在中国,如果说一个人是“不孝”之子的话,基本上等于这个人全完了,别的你再干什么都没用了。  笔者:因为儒家说一切是以孝为本嘛。  张平:犹太传统里没有“以孝为本”,所以,在两种价值体系中的它地位是没办法相提并论的。实际上就我学过的世界各种传统文明的价值体系里,像中国把“孝道”提到这样高的地位,基本上没有。犹太的传统更强调孩子的独立。《塔木德》里问过一个问题:孝敬父母是要有花费的,给父母衣服,给父母买吃的,等等《塔木德》问过一个在中国传统里边绝对不会问的问题:孝敬父母这些开销,谁来支付?父母支付呢,还是孩子支付?《塔木德》最后律法讨论是父母自己支付。  笔者:啊?叫父母支付那怎么叫“孝敬父母”呢?  张平:这里讲是都是成年的孩子,因为家庭模式不一样,在《塔木德》时代,犹太人的孩子,结婚以后在经济上跟父母是分开的,这时候要有开销的话,就要考虑到底谁花钱的问题,孩子花了时间、出力气,他们认为钱就应该是父母出。结语:如何辨别“犹太文化”中文书籍?  笔者:那您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犹太传统文化该如何交流、互动呢?  张平:要和犹太文化进行交流,首先要了解犹太传统,这一点我们做得非常不够,严谨翻译过来的文本非常少;第二,在互相了解的前提下,知道在世界文化中,犹太文化处于什么位置?中国文化处于什么位置?在什么框架、前提下,这两种传统能够建立起有效的对话关系,然后才能探讨把犹太传统中的精华吸收到我们的文化中来。我觉得,不能急功近利。首先,要了解,一定要沉下心来,真正读一读犹太经典,这样才能真正了解犹太文化,这个不是容易的事。  笔者:但是您前面也说,目前我们能看到的书,真正靠谱的还不太多,尤其是《塔木德》,还没有严谨翻译过来的文本。我们怎么判断真伪呢?  张平:目前来看,判断真伪的办法只能是从出版社看,看看那本书背后是否有学术机构的支持。比如山东大学出版的那套《犹太文化译丛》,是由山东大学的犹太教和跨宗教研究中心支持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它有犹太文化研究所的支持,还有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书是比较靠谱的。另外,目前中国的犹太学者并不是很多,也就那么几位,大家可以看看这些书有没有这些学者的参与,或者给书写过序言,写过评价等等。当然这方法不是100%准确,只是一个大致的评判方式,将来我在博客文章里会罗列一些比较靠谱的书籍清单,供大家参考。  张平:目前来看,判断真伪的办法只能是从出版社看,看看那本书背后是否有学术机构的支持。比如山东大学出版的那套《犹太文化译丛》,是由山东大学的犹太教和跨宗教研究中心支持的;南京大学出版社,它有犹太文化研究所的支持,还有比如北京大学出版社,这些出版社的书是比较靠谱的。另外,目前中国的犹太学者并不是很多,也就那么几位,大家可以看看这些书有没有这些学者的参与,或者给书写过序言,写过评价等等。当然这方法不是100%准确,只是一个大致的评判方式,将来我在博客文章里会罗列一些比较靠谱的书籍清单,供大家参考。(来源:国际在线消息 记者:钟磬)
发表评论:
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犹太人 精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