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学,分析文化类商品与普通商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特征

【图文】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政治经济学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4.52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货币的起源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即交换价;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八、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第四章;一、名词解释:;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
货币的起源即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价值形式即交换价值,其发展是由商品交换发展过程来决定的,与不同时期的商品交换相适应,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原始社会末期与那种简单或偶然的商品交换相适应,价值形式表现为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交换范围不断扩大并成为经常现象于是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到扩大价值形式,这种扩大的价值形式,由于等价物表现为一个商品序列,一切商品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价值表现,随着交换的发展,交换的困难增大,这种困难反映了物物交换的局限性,商品的价值形式必须随着交换的发展而发展,最后,逐渐从无数商品中分离出来一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通过它来表现一切商品的价值,这就过渡到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是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中商品交换的困难,但仍有不足,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不同。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限制了不同地区之间的商品交换,因而仍须向前发展。于是,在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之后有了货币形式,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黄金或白银上,贵金属金银成为货币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达到最高阶段。
货币的本质在于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这一本质说明,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但它又与普通商品不同,是唯一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作为价值的直接代表存在,是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材料。商品生产者以贷币为媒介进行商品交换,实际上是商品生产者的劳动交换,因此,货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八、年内商品价格总额为1400亿元,赊销商品的价格总额为350亿元,到期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400亿元,互相抵销支付商品价格总额为250亿元。根据经验测定单位货币每元平均流通次数为8次,当年发行纸币200亿元。试计算:①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多少?②纸币贬值后每元值多少? 答:(1)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赊购商品价格总额+到期支付总额-彼此抵消的支付总额)/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即货币流通次数)
答案为(1400亿-350亿+400亿-250亿)/8=150亿
(2)按照答案:150/200=0.75为纸币价值。纸币贬值25%
一、名词解释:
1、人类社会的三次大分工: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指游牧部落从其他部落中分离出来。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第二次社会大分工指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发生在原始社会末期。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指原始社会瓦解、奴隶制社会形成时出现的一个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商人阶级。
2、资本原始积累: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初期,用暴力手段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过程。
3、劳动力商品:劳动力是商品,它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4、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或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体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5、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部分,它直接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6、绝对剩余价值:是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7、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8、超额剩余价值:指个别资本家由于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获得的剩余价值。
9、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
10、可变资本:是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它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11、工资:按劳分配的主要形式。是国家或企业根据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按事先规定的报酬标准,以货币形式分配给他们的那部分国民收入。
12、成本价格: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13、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当剩余价值不是表现为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取得利润形态。
14、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所获的利润。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15、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来源于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16、市场价值
17、生产价格:商品的生产价格,就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18、职能资本: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实际发挥了职能作用的资本。
19、借贷利息:借贷利息,是产业工人创造的、由职能资本家让渡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20、企业利润:收益与企业成本之间的差额。企业成本总是小于完全成本,因此,企业利润总是大于净利润。 21、级差地租: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或对土地投资的收益差异所形成的地租。
22、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23、地租: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所有权将土地转给他人使用而获得的收入。 24、土地经营权垄断: 25、土地所有权垄断 26、土地价格: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 27、资本积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28、资本积聚:通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的途径来增大资本总额的方式。
29、资本集中:通过把许多分散的中、小资本并入或合并成大资本的途径来增大个别资本总额的方式。
30、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1、无产阶级贫困化:指随着资本积累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经济地位下降和生活状况贫困的趋势。
二、试述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1)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在任何社会形态,生产资料都是人们从事社会生产所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劳动者只有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才能进行生产活动,创造出物质财富。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拥有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数量、质量及其规模是由商品生产者的货币拥有量所决定的。资本家要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也必须首先用其拥有的货币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货币的拥有与投入是资本家进行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但货币本身并不是资本。
(2)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区别
作为货币的货币与作为资本的货币是不同的。这表现在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的区别上。商品流通形式是:商品――货币――商品,用符号表示即W―G―W;资本流通形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W―G′。二者的形式、内容和目的都存在明显的区别。前者从形式上看先卖后买,从内容上看是价值量相等的两种不同商品相交换,从交换目的上看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后者从形式上看是先买后卖,从内容上看是用货币换回更多的货币,其目的不是使用价值,而是增殖价值。
三、怎样理解价值增殖过程是到达并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对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考察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首先,是“到达一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预付资本价值的补偿过程。雇佣工人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商品生产劳动,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作用于生产资料,在生产商品使用价值的同时,把已经消耗或转换形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转移到新的商品中去,形成新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工人在进行具体劳动的同时,耗费了抽象劳动,形成商品新的价值。这部分价值正好补偿了其预付资本价
值。但这个层次仅为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资本价值增殖的目的没有实现。 其次,超过“一定点”的价值形成过程,即价值增殖过程。资本家要想获得价值增殖,必然要求生产超过这一资本价值补偿的“一定点”。由于资本家购买了工人一天的劳动力,就获得了一天的劳动力使用权。为了实现资本价值的增殖,资本家必然要把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在超过&一定点&而延长的劳动时间中,剩余价值生产得以实现,价值增殖过程完成。
四、论自动化生产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计算机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出现了生产机械化向生产自动化过渡的趋势。在生产自动化的条件下,直接操纵机器的工人相对或绝对减少,甚至出现所谓&无人工厂&或 &无人车间&,但资本家获取的剩余价值(利润)却急剧增加。在这个背景下,一些西方学者借机否认剩余价值的源泉是雇佣工人的劳动。
科学技术对创造使用价值和促进财富增长的作用是无可置疑的。但要把创造使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区分开来。其实,再自动化的机器设备也是生产资料,在生产过程中只转移旧价值,不会带来价值增殖。只有工人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自动化设备不过是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更有利于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而已。在自动化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概念的外延扩大了,即不仅包括直接操纵机器的普通工人,也包括大量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管理者 ;其内涵也变化了,即复杂劳动占的比重不断增大,从而能够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
五、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是什么关系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个别资本家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拼命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直接目的不是为了降低劳动力价值,而是为了使自己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以便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个别资本家获得超额剩余价值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因为追求剩余价值的内在冲动与竞争的外在压力,迫使其他资本家也必须不断改进技术和提高劳动生产率,等到整个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以后,商品的社会价值降低,原来由商品个别价值和社会价值差额形成的超额剩余价值就会消失。这时,只有那些劳动生产率更高的企业才能获得超额剩余价值。由于资本家普遍热衷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获取超额剩余价值,会导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结果使与工人生活资料的生产相关的商品价值降低,劳动力价值下降,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实现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竟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
六、论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是工人劳动的报酬,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但是由于:
第一,劳动要能够当作商品来出卖,在出卖之前必须已经独立存在。但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上与资本家发生买卖关系时,其活劳动是不存在的,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买卖结束之后才进行的 。而买卖结束之后,工人的劳动又是在资本家的监督之下进行,已经不属于工人,工人无权出卖。如果工人想使自己的劳动取得独立的存在形态,就必须把活劳动变成物化劳动,即变成劳动产品。但这时,作劳动力主体的不是工人,而是小商品生产者。
第二,商品的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价值量的大小是由劳动时间的多少决定的。如果说劳动是商品,也有价值,那么它的价值又是怎样决定的呢?只好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来决定的,12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12小时的劳动。这显然是一种毫无内容的同义反复。
第三,如果说工人的劳动是商品,又有价值,那么,在等价交换的原则下,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应该等于工人劳动创造的全部价值。如此一来,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就不存在了。
所以,劳动不是商品,没有价值或价格。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工资的本质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七、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
答:①不同生产部门,在M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利润率高低就不同,这就必然引起部门之间的竞争。部门之间竞争的目的是为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和获得较高利润率,竞争的手段通过资本的转移。
②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各部门的利润率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即P‘=M总额/社会总资本,平均利润是一定量预付资本依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
③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化,并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所以,生产价格并未脱离价值。
八、借贷资本有什么特点?
借贷资本具有不同与职能资本的特点:
第一,借贷资本是借贷资本家为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家实际让渡了贷币作为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这一特殊的使用价值,在一定时期以后收回并取得利息作为让渡一起时期的货币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借贷资本的关系在形式上表现为资本作为商品的买卖关系,实际上不是商品所有权转移的买卖关系,而是货币作为资本的使用权出让的借贷关系。经济学上,货币资本所有者把货币作为资本要素贷出定期获得利息收入,叫做所有权收益资本化。
第二,借货资本的使用,使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同一资本取得了双重存在。借贷资本对借贷资本家而言,是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并不会自行增值,但可以凭借这种所有权获得利息;这部分货币资本以借贷形式到了职能资本家手中以后,就变成了实际执行资本职能的增值手段,能够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借贷资本在借贷资本家手中是所有权资本,不是职能资本;只有被职能资本家使用才成为职能资本。
第三,借贷资本具有独特的运动形式。借贷资本的运动公式是G-G′(G+ G),G′代表利息 。因为这个公式省略掉了职能资本运用借贷资本的过程,于是造成一种假象,似乎不经过任何生产过程与流通过程,货币本身可以生出更多的货币,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价值增值的真实过程。
九、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有什么区别
首先,内涵不同:
资本主义级差地租是租佃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额利润。它是由优 等地和中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按劣等地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决定的。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租种各类土地都必须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 其次,存在条件不同:
级差地租存在的条件是土地自然劳动生产率的差别。在农业中,优越的土地自然条件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获得超额利润。
绝对地租存在的条件是农业属于资本有机构成比较低的社会生产部门,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剩余价值大于平均利润,这使得租种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把农产品按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在平均利润以上出现了余额。 最后,存在的经济原因不同:
级差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是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由于自然条件优越的土地是有限的,劣等土地是绝大多数。而好地一旦被某些农业资本家租佃,就排斥其它农业资本家再来使用上好的土地。
绝对地租产生的经济原因是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使农产品按价值而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即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在农业部门中,土地是不能由资本自己创造和自由支配的,独立于资本之外,存在着与资本相对立的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这使资本对农业产业的进入构成一种壁垒或限制。这个壁垒不是排除工农业之间的自由竞争,而是决定了资本如不缴纳地租,不论租种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在事实上不可能的。所以,正是土地私有权垄断的存在使得农产品按价值不是按生产价格出售,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并把农产品价值超过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截留下来转化为绝对地租。
十、吉林省辽源煤矿在日伪时期“万人坑”里,发现死难
矿工牛世清尸骨上有一张欠债工票,上面记载1942年11月牛世清挖煤30 天,月工资32.34元。据资料记载,当时工人每日产煤1.88吨,每吨煤市价22.65元,每吨煤生产费用(包括支付工资在内)14.90元。试计算:①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多少剩余价值?②剩余价值率是百分之多少?
答案:先求工人生产一吨煤可以为资本家带来的剩余值量。 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费用和剩余价值两个部分构成的,即w=k+m
所以,剩余价值量的计算方法是:m=w-k。
每月的剩余价值量=(22.65元-14.90元)×1.88×30=7.75×1.88×30=437.10元。
再求m'=m/v=437.10元/32.24元=1351.58%
答:(1)资本家一个月从牛世清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为437.10元;
(2)剩余价值率是1351.58%。
十一、产业资本部门剩余价值率均为200%,预付资本有机构成情况如下:
其中:固定资(万元)
(使用年限为5年)
试计算:各部门生产价格是多少?
答:甲部门3200万元,乙部门5600万元,丙部门2200万元
一、名词解释:
1、产业革命:由于科学技术的飞跃导致整个社会的生产体系、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
2、第二次工业革命:起于19世纪七十年代,主要标志:电力的广泛应用(即电气时代) 1870年以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3、生产集中: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以及商品生产日益集
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的过程。
4、垄断: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获得高额垄断利润而联合起来控制和独占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和销售市场。
5、垄断寡头:又叫做寡头垄断、寡头、寡占,一种由少数卖方(寡头)主导市场的市场状态。
6、短期价格协定:是资本主义垄断组织的初级形式,指参加者采用口头或书面方式,就某类商品的价格作出共同规定,以便控制市场,获取垄断利润。协定存在的时间大多是短暂的,一旦达到目的或市场条件发生变化时,往往即自动解散。
7、卡特尔:是指厂商之间为了合谋而签订公开和正式协议这样一种市场结构形态。
8、辛迪加:是生产同类商品的几个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通过签订共同销售商品和采购原材料的协定而形成的一种垄断同盟。
9、托拉斯:是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的企业或在生产上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为了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 10、。康采恩:一般是以一两个实力最雄厚的大垄断企业为核心,把跨部门、跨行业的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垄断企业集团。
11、垄断利润:垄断组织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大
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12、垄断价格: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13、金融寡头:帝国主义国家掌握着巨额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家政权的极少数最大的垄断资本家或金融资本集团。
14、国际垄断同盟:资本主义各国最大垄断组织通过协定结成的国际性垄断集团。
15、新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叶的新技术革命,可称为第三次技术革命,它是在20世纪自然科学理论最新突破的基础上产生的。
16、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 1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结合而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产阶级国家从属于垄断资本;垄断资本利用国家权力,干预国民经济,以保证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巩固垄断统治。
18、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其具体表现是:
1.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2.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与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
3.其阶级表现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随着产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最终确立起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是:
(1)生产资料归资本家私人所有,并按着有利于实现资本价值增值的方式去运营;
(2)实行雇佣劳动制度,劳动者在不占有生产资料而有人身自由的条件下,在一定期间把劳动力使用权有偿转让给资本家及其经营者,获得相当于其劳动力价值的工资; (3)资本家凭借资本所有权无偿占有雇佣劳动者剩余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并在资本家阶级中奉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按资分配原则。
三、为什么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企业组织形式调整及与之伴生的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为垄断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 首先,生产日益集中使垄断成为可能。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单个资本规模很小,生产和流通主要分散于大量的生产经营职能单一中小企业,受市场自发力量调节,竞争激烈,彼此间难以达成限制竞争的协定。由于单个企业的产量和市场份额微不足道,既使某些企业实现了联合或达成某种默契,也难以达到操纵市场的程度。而当时工业技术发展也没有提供这种必要性。随着电力及其应用引发的资本主义企业组织创新以及与之伴生的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大企业主导生产和流通的时代的到来,社会生产越来越集中于少数大企业手中。在一个产业部门中,少数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已经占据了绝对优势的份额。这使得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有可能超越单个企业组织的局限,在一个产业部门或若干个相关产业部门之间进行更高层次的组织协调,如通过公开或非公开合约限制过度竞争,通过联合、互相参股组成企业集团等都变得更加容易。 其次,生产集中也使垄断具有必要性和必然性。
⑴生产集中,使资本主义企业规模扩大,大企业的生产能力迅速膨涨。而在一定时期的特定市场上,需求总是有限的。如果资本主义企业仍遵循自由竞争的规律各自开足马力进行生产,势必导致生产过剩,利润减少,也造成资源使用的损失与浪费。为了保持与扩大利润,大企业间有必要结成垄断组织,瓜分市场份额,以调节生产。
⑵生产集中使大企业规模巨大,资本雄厚,产品及企业形象在公众中有一定地位,这对中小企业进入大企业的生产经营领域构成较高的进入壁垒,自由竞争受到限制,逐步形成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的格局; ⑶少数大企业之间势均力敌,为了避免过度竞争造成两败俱伤的灾难性后果,必然寻求某种妥协,达成垄断协定。
四、试论述垄断统治下的竞争。
五、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第一,资本集中与生产集中高度发展,在主要产业部门乃至整个经济生活中产生了居支配地位的垄断组织。在美国,1870年以后出现了大范围的企业合并运动。通过合并限制竞争,是当时垄断企业出现的主要动机。1905年以后,资本与生产集中则主要在特定生产部门展开,主要生产部门的集中度不断提高。1905年,全美前位200家企业的资产总额已占全国企业资总额的1/5~1/6,而到了1929年,已占1/2到2/3。 资本集中、生产集中是资本主义大企业和大的企业集团的形成过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的单一单位企业和在此基础上的分散的竞争已经成为历史。主要产业部门大都已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第二,工业垄断资本与银行垄断资本日趋溶合为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进一步集中又形成金融寡头。在工业垄断资本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竞争造成银行业日趋集中和银行垄断组织形成,使银行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由过去的借贷中介人,变成了万能的垄断者并与工业资本日益溶合在一起。这表现在: (1)银行通过存放款及其他金融业务,了解工商企业状况,监督其经营活动,甚而决定它们的命运。
(2)银行业务的扩大和长期贷款的增加使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命运紧密结合,增加大资本的实力,推动资本、生产集中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3)银行成了交易所,成为股票与债券买卖的场所,并代理工商企业发行有价证券,使一切工商企业的创办与扩大都要通过银行。银行资本与工业资本之间日益相互渗透并且在人事上实行联合,结果形成金融资本。在金融资本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少数既控制银行又控制工业的最大的垄断资本家,即所谓金融寡头。金融寡头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制度提供的参股、控股办法,支配更多的企业,形成庞大的资本主义企业集团。这种控制办法被称之为“参与制”。
六、试论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七、论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的原因、性质和作用。
国有制是历史上国家出现以后就存在的一种所有制形式,但在不同社会具有不同性质。资本主义国有制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中资产阶级国家作为资本家代表的&总资本家&所有制形式。
资本主义国有制产生的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是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从单个私人资本,通过股份公司形式实现资本社会化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私人垄断资本,在私人垄断资本发展基础上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产 生资本主义国有制经济,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引致的资本组织形式的变迁。单个私人资本适应于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的生产社会化水平;股份公司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私人垄断资本大体适应了第二次产业革命成就的生产社会化水平。在新技术革命时代 ,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过程中,某些大的私人垄断资本在资本积聚与集中的规模及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等方面可能是适应的,但多数垄断组织则表现得无能为力。放任市场调节,等待私人垄断资本发展达到可以自主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程度,必将使一个国家在科技、军事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在这种情况下,由国家出面,利用财政手段直接投资创办高科技企业就显得特别必要。所以,战后出现一系列投资额巨大,利润前景不明朗,风险系数很高,涉及国际竞争的高新技术产业(包括
三亿文库包含各类专业文献、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应用写作文书、幼儿教育、小学教育、行业资料、文学作品欣赏、生活休闲娱乐、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前八章)89等内容。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1 第二章 商品和价值 一 ...8 价值规律 ①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  政治经济学教程第八版课后题答案_哲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 11 章 本章重要名词概念: 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 答: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在社会生...  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政治经济学课后练习题 一...在这四个环节中 ( A ) A、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但后三者对前者也起...  《政治经济学》(逄锦聚)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_研究生入学考试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生产力、生产关系和...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1(1)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 (2)劳动的两重性指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3)具体劳动创造物品的使用价值,...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十章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企业 ...目 前的国际经济机制在很大程度上是发达 国家政策协调的结果, 大多数的国际规则...  政治经济学第8章复习题答案政治经济学第8章复习题答案隐藏&& 第八章 第八章 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对直接生...  政治经济学课后题参考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1 《政治经济学》 课后习题...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 解释下列概念: 1 资本原始积...  政治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_经济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第 3 章 货币与货币流通量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 货币 答:货币是指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经济学 商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