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公司对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危害

国家电网李祥珍:全球变暖对提升智能电网需求

凤凰网科技讯 10月20日消息,“第二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大会”于10月20日至22日在江苏省无锡市举行,凤凰网科技作为本届大会的官方战略支持媒体,现场全程图文直播本届大会。

在10月20日下午的论坛上,国家电网信息通信公司副总工程师李祥珍做了主题为“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用电中的应用”的演讲。李祥珍表示,和智能电网的发展有助于解决气侯变化和全球变暖问,也可以支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李祥珍的演讲节选:

各位代表,各位专家,下午好,我现在给大家做一个汇报。汇报三个内容,第一,中国智能电网的实践。第二,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第三,智能电网中的新型通信技术。

智能电网从发出配电用调度六个环节,再加一,一就是有一个信息通信平台支撑,也就是6+1。

智能电网是坚强网架结构,在基础上提供智能化技术服务,能够介入风电、太阳能等藤原接入,以前用户、老百姓和企业很少参与电网的调配和控制,由于增量的实现,手机用户有机会参与增量的各个环节。另外能够实现我们整个电网的联合性和安全性,打造新兴的智能电网。

我们现在国家有一个特点,能源和符合点是逆向分布的,电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另外由于气侯变化和全球变暖问题也需要新能源和智能电网支撑,也可以支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是关键技术,中国的风电和太阳能大部分分布在西部,由于风电和电网的负荷不均衡,怎么样有效接纳风电是一个大问题,为了尽最大可能满足需要,我们启动了很多项目。包括风场的预测,已经在西北、吉林、甘肃电网建风功率预测及运行控制试点,国家风光储输示范工程将于年底建成投运。

智能用电服务平台,我们研发了只能用能服务系统、智能交互终端、光纤符合低压电缆等设备。提出了电力光纤到户条件下的智能用电服务商业模式。构建了智能用电服务平台。实现了电力光纤到户与只能用电结合应用的突破。并已建成6个智能用电小、在建22个智能用电小区,服务平台覆盖3.5万用户。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电网中的应用

传感网作为智能电网信息感知末梢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在电力系统中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将在电网建设、电网安全生产管理、运行维护、信息采集、安全监控、剂量及用户交互等方面发挥巨大作用,可以全方位提高智能电网各个环节的信息感知深度、光度以及密度。智能电网对环保、电动、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能源汽车都会产生重大影响,所以物联网和其他战略新兴产业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除了常规的线路检测手段以外,我们还用一些传感器,比如说无线和光纤的,接头温度是反映设备的很好特征。变电站有两种,一个是常规变电站,一个是自动变电站,要求工人每天按照线路巡逻一圈,巡检效果跟天气和人员的心态有关系,现在通过物联网不需要巡检了,坐在值班室可以远程巡检,通过一些传感器、摄像头等各关键部位把信息抓过来进行分析处理,对工作效率和安全提高了很多保障。实现对电动汽车、电池、充换电站、人员及设备安全的在线监控、一体化集中管控,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资产的全寿命周期管理。

我们搞了一个电子芯片,芯片对电池的使用过程,电池的电流、电压,电池放电量、电池表面温度同时进行检测,同时搞一个信号装备,另外在很多路边建了很多热电系统,另外在车上搞一个智能终端,除了跟电池连接以外,还能跟充电站、电网进行互动。电网的容量是有限的,如果所有车辆在同一时间进行充电会对电网进行冲击,那我们可以告诉用户有选择性的进行充电。

物联网技术有助于实现家居智能化。通过在各种家用电器中内嵌智能采集模块和通信模块,实现家用电器的智能化和网络化。

智能电网中的信息通信网络

通信网络有以下几个技术,第一个是光纤;第二是电力线载波;第三是TD-SCDMA;第四是无源光网;第五是LTE。

电力信息通信网络情况,国网公司骨干通信网络共分三级,过网公司总部至各地方、省公司和直调厂站一级。过网公司系统的光通信网500kV及以上覆盖率为100%。配网通信系统的建设综合利用电力系线通信(PLC)、GPRS、CDMA、3G、230Mhz专用频率等多种方式。光纤复合低压电缆OPLC是一种将光单元复合在低压电力电缆内,具有电力传输和光通信传输能力的电缆,适用于额定电压0.6/1kV及以下电压等级。

电力无线宽带系统基本需求,业务需求:高带宽、低时延、高可靠性。组网需求:广覆盖、基站少、节点多。频谱需求:电力专用频段。

为了满足不同需要,整个带宽是40频段,所以我们搞了若干个终端,利用不同的规格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

频谱感知技术,有利于电力无线宽带系统发现空闲频谱并加以利用。降低电力无线宽带系统对传统230电台的干扰。

充换点服务网络通信系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网络,我们从总部到省级到市级到站级,这个研究完以后可能为全国性的电动汽车等服务提供很好的通信网络支撑,谢谢大家。

版权声明:来源凤凰网科技频道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凤凰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布/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凤凰网科技",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您可以为文献添加知识标签,方便您在书案中进行分类、查找、关联

【摘要】:全球变暖与ASHRAE的对策水电部昆明勘测设计院土建处徐振昌译人类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是全球变暖的威胁,自从蒙特利尔协议签定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都在采取积极步骤,全力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美国供暖、制冷、空调工程师协会(ASHRAE)在这方面作了大量的...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杨新建;[J];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1985年10期
陈镜琼,沈凌讯;[J];工业卫生与职业病;198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沈晋明;;[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肖洁;李力;;[A];新世纪气象科技创新与大气科学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气候系统与气候变化”分会论文集[C];2003年
张学霞;葛全胜;郑景云;;[A];地理学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第九次中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寇明泽;;[A];甘肃省化学会成立六十周年学术报告会暨二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3年
李永平;秦曾灏;于润玲;;[A];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4年
廖亮;;[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2004年学术年会资料摘要集(2)[C];2004年
骆高远;;[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气象科技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刘东生;;[A];中国科协2004年学术年会大会特邀报告汇编[C];2004年
柳永清;高林志;尹崇玉;刘燕学;;[A];第三届全国沉积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记者 冉瑞奎;[N];中国气象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磊;[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施晓晖;[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铭志;[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03年
刘春红;[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鲁萍丽;[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曹楚;[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刘芸芸;[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6年
敖红光;[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李琰琰;[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7年
 订购知网充值卡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球变暖的危害 的文章

 

随机推荐